碳中和的方向(6篇)
碳中和的方向篇1
【关键词】物流服务低碳经济综述
经济发展逐渐向低碳模式过渡,物流活动在其中扮演者重要较色。低碳物流服务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于从运输、仓储及逆向物流等过程减少碳排放,促进消费者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本文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梳理低碳物流服务的研究现状,提出低碳经济下物流服务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物流服务低碳化
目前,我国部分物流企业已开始利用多种运输方式、绿色物流及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来打造低碳物流体系。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政策法规不健全、人们对“低碳物流”认识不足、物流管理人才短缺、低碳物流能源消耗大且污染排放严重,物流企业成本过高等[1]。
(一)物流服务与碳排放。管理方面,学者们发现碳税的征收状况影响碳减排效果,通过物流优化网络建立物流配送新模式[2],通过多式联运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资源整合方面,可通过优化物流格局和物流集成降低能耗。目前大都从物流运作模式、物流网络和物流资源整合几个角度研究物流服务与碳排放的关系。
(二)推动低碳物流发展的建议。我国企业的低碳物流意识低、物流配送资源缺乏、配送组织效率过低、物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及政策法规不健全是物流服务低碳化发展的障碍。为了促进物流的低碳化发展,政府和企业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与低碳物流及产品回收的相关标准与规范,限制交通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政府部门对物流产业的协调与管理机制[3];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低碳观念,开发低碳物流技术,发展先进运输方式,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二、低碳物流服务创新
物流服务的创新方向有两个,一是对服务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二是通过改善服务质量、内部管理和客户维护来提高执行力[4]。技术层面的创新可从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发展绿色低碳运输、推广绿色包装和整合资源、加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融合几个角度考虑;规划层面的创新,可从宏观产业布局及微观企业物流方案的制定出发;政策层面的创新则需要政府推出新政策。同时,物流企业服务的创新还需要注重利用外部关系挖掘网络异质资源、重视企业自身动态能力的提高[5]。还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物流产业的信息融合,克服市场分割、企业规模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整个物流行业服务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6]。
目前,学者们倾向于从三方物流和四方物流服务创新促进物流的低碳化发展:一方面是借助于三方物流模式实现逆向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四方物流平台的构建,将信息和金融支持引入到物流体系中,这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但我国目前的物流体系的发展仍以三方物流为主,且逆向物流体系的建设十分薄弱,四方物流体系也仅是刚具雏形而已。
三、实证研究方面
学者们分析了我国制造业、道路运输业、物流运输业和农产品等行业的现代物流发展现状,总结其特征,提出建议。
制造业方面,学者们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物流现状,提出适用的低碳物流配送模型;道路运输方面,低碳物流理念的树立是基础,运输方式的改变是实现物流低碳转变的突破口;港口物流低碳化发展方面,学者基于低碳经济视角测算宁波市港口物流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8],港口物流业可从做好低碳港口发展规划、技术支持及发展激励机制四个方面科学推进低碳港口物流业的发展[9];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方面,农产品物流发展滞后,流通成本高,低碳经济下要缩短农产品物流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水平[10]。
可见,目前关于通过物流服务实现低碳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道路运输业、港口和农产品等领域,而对涉及的其他领域的研究还很匮乏,尤其是具有单件作业量小但订单量极其巨大的快递行业。
四、结论
本文梳理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学者们关于低碳物流的研究比较全面。但在物流服务创新方面,所提到的逆向物流与四方物流模式的发展,现实中还不具备实施的基础,应进一步探讨其转变方式。在实证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道陆运输业、港口及农产品物流方面,而未涉及物流服务的其他行业,未来可进一步对其他行业的低碳模式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建宁.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物流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4.
[2]朱莉.低碳济下物流优化设计的网络均衡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3]翟勇洪.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6).
[4]姜燕宁,郝书池.基于低碳经济的物流服务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1).
[5]田雪,司维鹏,杨江龙.网络嵌入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动态能力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5(1).
[6]黄山,范洁文,邝伟鹏.基于信息整合的低碳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5).
[7]夏文汇.基于低碳经济的钢铁生产物流配送模型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0):47-54.
[8]李秋正.低碳经济视角下港口物流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以宁波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05:72-75.
[9]葛卫芬.低碳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1,01:171-173.
碳中和的方向篇2
关键词: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方法
Abstract:atpresent,Chinadoesnothaveasetofperfectlowcarbonurbanplanningsystem.Therefore,thisarticleinviewoftheactualsituationofurbanChina,thecitylookingforlowcarbontargetandlowcarbondevelopmentstrategy.
Keywords:Chinacitylowcarbon;Planning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中国城市低碳规划框架
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系统的低碳城市规划方法体系。但低碳城市规划框架思路应该包括如下5方面内容,即: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低碳发展指标体系低碳发展重点方向低碳重要措施。
二、城市低碳目标和低碳发展路线图
在城市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低碳发展是以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作为基本方向。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是绝对总量目标,也可以是强度目标。但是两者相比之下,绝对总量目标本身的分解性、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比较强,而整个城市可以逐渐转变为低碳城市,主要是在碳排放的硬约束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在确立低碳目标的过程中,逻辑性还是比较强的。欧洲各国大城市因为本国对于减排的目标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城市为了可以发挥应有的带头作用,对于低碳发展更加积极,针对一个国家而言,有越高的低碳目标,最终实现的低碳目标就必定会高出越多。
当对定量化的低碳目标有所明确以后,下一步就应该将城市发展的低碳路线图确定下来。在城市今后发展各种情景的基础上,对各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可能CO2排放情况和减排潜力明确下来,将模型分解目标作为依据,寻找出主要部门和行业的减排目标和实现途径。反溯法在国际上对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有所确定的重要方法,它的核心是:首先将让人们的某种期望目标所建立的场合合情合理;其次,将未来可能出现的常见与现实系统相结合,最终找到可以适合最佳场景。
针对日本来讲,在2005年大概就有801万吨的CO2,按人均来算,大约排放CO25.4吨。而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发展情景和低碳的发展状况,大概要在2030年,要达到下降排放量的40%,这是与1990年CO2排放量相比有大幅度地降低。为了可以将低碳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提出六大战略:
①发展成为步行城市,最好不适用车辆;②在城市中大力对森林和建筑进行保护;③在生活方式中逐步实现低碳;④工业去碳;⑤可再生能源要实现利用价值;⑥将基金机制建立起来。但是在这几种战略中,只有第六种方案对减排不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如果在细致地分析六大战略,首先使各个部门明确减排目标,然后在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使各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责。这对于今后城市实现低碳目标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从而决策者可以确定付出努力和成本是否有价值,同时也是对公众低碳宣传的重要内容。
三、城市低碳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现状,并且可以明确城市今后发展方向。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低碳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考虑指标的可计算性和可考核性。指标体系的原则应该是协调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反映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突出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核心原因。此外,国外许多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都包括了对低碳行动方案的监督机制,也有城市根据排放清单提供的基准数据对其行动方案执行状况进行比较评估。因此,国内城市可以考虑将一些常规性指标例如燃料使用、汽车出行百分比、车辆行驶里程等纳入城市低碳指标中进行年度考核。
四、城市低碳发展重点方向
1.低碳交通
2008年全球交通用油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1.4%,总量达21.50亿吨标油,交通部门已经成为全球石油消耗的最大和增长最快的部门。根据IEA计算,2008年全球交通部门排放66.05亿吨CO2,占据能源活动CO2排放的22%。2008年全球道路运输排放48.48亿吨CO2,占交通部门排放的73.4%。因而道路运输是交通CO2排放的核心主体,而城市是道路运输尤其是道路客运的主体。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包括改变交通模式、提高机动车能效、替代能源和提高行驶效率等方面。
2.低碳废弃物处理
城市废弃物处置包括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CH4。城市废弃物所排放的CH4是城市CH4关键排放源。全球约3%~4%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由垃圾填埋产生。垃圾填埋后,垃圾中的有机物进行好氧分解,时间可能持续数天或数月,当填埋区内氧被耗光,垃圾中的有机物生化反应进入厌氧阶段。有机物厌氧分解生成的气体为CH4、CO2。由于城市垃圾往往经过人工收集和管理,因而很容易形成厌氧条件,创造产生CH4的途径。所以城市废弃物处理的CH4排放在西方城市清单中往往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绝大部分以填埋形式处理,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因此,清洁、有效地利用垃圾填埋场产生的CH4,是中国城市废弃物低碳发展的方向。
五、城市低碳规划重要措施
1.城市低碳措施的原则
城市低碳措施的设计原则可以借鉴Stern等人基于行为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①将高影响行动设定为优先级。②提供足够的财政激励。③有力地推广项目。④利用可靠的信息辅佐决策。⑤项目简单易行。⑥提供质量保证。
2.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的内容
城市低碳措施需要侧重考虑各类技术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支持措施同时,对于各类低碳措施和技术,应该估算出其成本或者对GDP的影响,减排潜力大小以及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决策者明晰在多少投入的情况下,能获得多少环境、经济、社会收益,以便决策者的决策能得到各执行部门和广大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国际城市在低碳发展战略中比较注重经济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就业率等)。首尔的“低碳和绿色增长总体规划”中提出2030年将会带来100万个就业岗位;西雅图低碳发展规划中清洁技术提供工作岗位的比率比全美平均水平高64%等。
六、结论
尽管中国许多城市已经确立低碳发展之路,也积极编制了城市低碳规划,但是作为一个学术方向,中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属起步阶段。当前已经完成的一些城市低碳规划的许多内容还是传统城市规划和城市专题规划的套用。城市低碳规划与中国城市以往各类规划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区别,即其有非常明确的碳排放约束作为核心目标,其他各类路线图、重点方向和措施都是围绕这一核心目标服务的。所以城市低碳规划逻辑性非常强,可考核性和可测量性强。这一点国内城市和国外城市完全一致。本文在研究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框架时,提出了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国际城市低碳规划普遍面临的,有些是中国城市特有的,但理清中国城市低碳规划的逻辑思路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无疑是中国城市低碳规划发展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蔡博峰.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01).
[2]戴洁.碳减排项目设计原则[J].中国环境科学.2010(12).
[3]蔡博峰,曹东.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与规划[J].环境经济.2010(12).
碳中和的方向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能源需求结构、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城镇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践表明,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目标由经济利润最大化逐渐转向能源消耗最小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综合目标,与此同时,传统的工业文明野蛮生长模式转向生态环境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我国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北部欠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其发展模式的不同导致跨越式发展受阻,低碳经济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契机。整体上看,我国低碳经济处于由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的初级阶段,诸多相关的低碳经济理论还处于探讨阶段,急需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及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及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最初是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该书将低碳经济定义为是经济发展中通过技术的革新及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能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少的废弃物的排放的代价,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低碳经济模式为先进技术发展、应用和传播提供平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通过联带效应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UK,2003)不同学者对低碳经济有着不同角度的理解,庄贵阳(2007)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减缓气候恶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金涌(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合理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围绕能源及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分配,使用和废弃全过程,开发有利于节能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与产品,关注其捕捉,重复利用和埋藏,制定配套的政策,以实现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①尽管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异,但都表达了同样的内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等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首先是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在传统发展模式中,旧的生产工艺及不科学的生产流程造成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现象,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需求日渐迫切。随着科技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日益成熟,碳循环,碳收集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创新,使得资源利用率显著上升,从而使得在不缩减生产规模及产出下,能以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多的产出,并能有效控制碳排放:其次是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在传统经济活动中,工业生产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低碳经济的主战场是工业,工业的发展要转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过程中,低碳经济产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低碳经济产业化才能创造价值,才能聚集更多社会资金和人力,物力,进而反补低碳经济。良性循环中,实现工业的转型,实现社会生产低碳技术的普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是低碳经济的国际化,国家的碳排放量作为京都协议中的重要部分,各国都在争取更多无责碳排放量,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梯,如要保持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维持生产的碳排放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低碳经济对控制碳排放有着显著的作用,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需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合理利用配额,引进国外技术。
二、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传统模式的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低碳经济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普及不高,发挥的作用有限。低碳经济的出现,重组了资源、资金、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等要素,进而影响产品价值,产品流程及产品市场等。碳排放量控制及交易话语权等新事物的出现,对产业的区域生态、环境、技术专利等方面都有着大的转变。因此,要以新的视角去分析研究低碳经济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的内在影响。
(一)低碳经济在不同区域内的差异性发展
低碳经济区域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应开放性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根据地方经济的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不同:
在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创新,集中优势人力物力投入低碳技术的研发,构建低碳经济技术研发的理论体系,制度流程,应用服务平台,产业化标准等,同时在低碳技术和现用技术及设备的结合制度上,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产业及空间的规划上要有宏观的布局,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打好基础。在技术与应用的结合点,要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低碳节能技术应用到生产中,要权衡投入产出比,创新合作模式。
在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核心是学习,学习是一个发展问题,一切经济个体都有或多或少的短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学习主体应分为企业个体,区域内相关企业链和区域间相关企业链三个层次。不同层次主体学习的方式和重点不同,学习低碳经济不仅仅靠决心,而要从根子上下工夫,引入发达地区先进技术,机制,管理方式及运作经验等都是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欠发达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如企业类型,资源类型及技术条件综合考虑,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二)低碳经济为不同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的建立意味着资源重新分配,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确立一个新的经济衡量标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或者高度化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都要考虑在内,新的资源分配和低碳技术不同于原有技术体系和评判标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作用不同,需重新界定区域的经济优势及劣势。在一定程度上,低碳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环境,改变了生产合作体系。以低碳环保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必然得到国际其他国家的支持及跟随,因此新的国际贸易机制,技术应用机制,交流合作机制以及低碳相关的金融制度的合作等都是我国要参与的重要部分。熊彼特认为,经济危机是实现创造性毁灭的最佳方式,因此传统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危机正式低碳经济发展的机会,低碳经济为不同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新企业与旧企业,新技术与旧技术的竞争回到了起点,在以后的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下,为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区域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区域经济以市场机制调控为基础,低碳经济的出现有效地提供新的发展方向,盘活了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找到了平衡点,因此,低碳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的模式。
从市场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看发展,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式的发展的短期结果是产出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原因不在于工业化,而在环保体系和环保理念的缺失。低碳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政府角色的转变以及民众观念的转变,而这些转变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低碳经济要发展,因时刻以满足社会需求,满足人类生活需求,满足环境更新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区域可持续化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多目标协调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从我国资源利用度上看,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因此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有着广大的前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政策,资金,技术,制度等紧密配合。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相辅相成,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紧密配合。要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培育居民环保低碳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综合来看,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低碳经济产业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稳扎稳打,一方面调整能源结构,加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利用,降低煤炭的使用率,另一方面,发展低碳产业。利用低碳技术的发展带动低碳产业的前进。在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下,重新分配资源要素,细分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挖掘经济发展驱动新要素。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教育科研、创业孵化平台为辅助体系的区域低碳经济服务体系,培育环保低碳节能的理念,贯彻低碳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基层,配合市场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大力引导企业围绕低碳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集聚,积极培育本国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完善低碳治理模式,加强技术创新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创新体系,通过市场和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整合和利用低碳技术。并对随之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如资源结构,产业需求分配比例,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产品推广的需求等,要尽快得提供基础建设,服务配套等硬件及软件的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坚持科学技术的创新,及时全面地供应各种技术及信息服务,从而保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同时,明确低碳经济区域发展的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产业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手段,技术研发侧重方向是环保生产技术、节能低耗技术、提高效能及除尘技术等普及面较广的技术。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区域低碳技术商品和服务市场,加快区域低碳发展公共服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等非物质性的公共服务。
(三)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加强不同层面的合作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不能局限于学习某发达国家某个区域,而应该把眼光放在全球范围的高度上进行考量,不仅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技术更新及管理模式都是值得借鉴的,而且某些小国家如韩国,瑞士等拥有的技术及应用水准也是值得借鉴的。低碳经济的国际化客观上促成了低碳经济在区域与区域、区域与国家、区域与全球等不同层面的合作。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低碳谈判与决策机制、碳排放、国际低碳技术扩散系统等方面。同时,根据我国情况,按照国际要求统一低碳经济评测标准及发展方向,为以后产品的全球化推广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①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李长青.《低碳视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求索》,2012年第12期.
[2]黄世坤.《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悖论及其破解》,《财经科学》,2012年第7期.
[3]徐国正,田裙鹤.《我国低碳型城市建设内动力研究》,《求索》,2012年第2期.
[4]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月第一期.
[5]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碳中和的方向篇4
关键词:滑县新城城市功能区低碳发展
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耗管理和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本报告以滑县新城建设为例,在总结发达国家城市低碳建设经验基础上,根据我国碳排放的内在发展趋势和滑县新城自身比较优势,对发展城市低碳功能区的产业定位与低碳发展目标进行系统分析,确立滑县新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和滑县新城碳排放超前全国平均水平5~1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并提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一、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建设滑县低碳新城既不是完全的政府行为,也不属于单一的市场行为,需要积极发挥上级政府引导作用,吸收社会各方参与低碳新城建设,充分调动市场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开发低碳新城,实现低碳发展”是新乡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新乡市政府已相继完成滑县低碳新城片区总体控制性规划方案以及供电、交通、水系、市政、景观、能源及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相关的编制工作,为滑县低碳新城的_发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未来落实各项低碳发展规划,需要财政、城建、环境、土地、交通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也需要政府在产业、财税、土地、环保、消费、金融等方面配套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并健全低碳管理体系,切实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
居民、企业、社会团体作为低碳新城的主要建设者、受益者,他们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对新城建设更加不可或缺。政府需要在做好发展规划的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行政运作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调动企业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在低碳新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内外独立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不同层面的合作,开展低碳产业化、低碳城市建设标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低碳新城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带动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并实施科学宣传方案,推动居民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向低碳方向转变,逐渐营造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实现城市低碳发展,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管理三方面着手,但节能减排技术是基础。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需要企业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也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为我所用。
在提升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中来,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吸引不同类型低碳技术开发企业,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强对低碳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为加快滑县低碳新城发展进程,应高度重视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根据新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可鼓励企业直接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以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应加大优秀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产学研政战略联盟,为新城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持。
三、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国内外经验表明,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变革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滑县低碳新城建设也应遵循客观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区域特色。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滑县新城已完成片区总体控制性规划,确立了“城市化和低碳化”的低碳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应制定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交通、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特色商业街、低碳建筑等相关专项发展规划,将低碳城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任务逐步落到实处,有序推进新城建设。
201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多个大中小城市提出要打造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滑县新城应根据自身现有的城市特点及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智慧滑县、低碳滑县、休闲滑县”的城市品牌,集低碳服务业发展、低碳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低碳生活与消费于一体,提升新城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将滑县新城建设成为宜居乐业的绿色生态城。
四、完善政策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与市场的通力协作,政府往往通过政策向导和制度设计来引导市场力量推动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政府积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完善、创新配套制度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与基石。
一是落实中央各项支持政策,积极完善地方扶持政策。
我国已出台了多项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及专项规划,滑县新城首先需要利用好中央政府和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快新城低碳发展进程。也需要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滑县新城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低碳智慧园区扶持政策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滑县新城低碳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碳中和的方向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策;株洲
2008年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在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各地都在积极寻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株洲也千方百计在危机中寻机。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株洲的一大突破口,是株洲在经济危机中获得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尽管对低碳经济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该经济发展模式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革新和制度革新。其中,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创新和运用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实现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再一次伟大变革.
二、株洲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一)制定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株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在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株洲市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树立低碳经济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树立低碳意识。株洲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的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株洲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2、加快推进低碳化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株洲本地生产的产品.
(三)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1、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株洲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株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应该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集中力量攻克瓶颈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引领株洲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株洲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扶持鼓励低碳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能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项目,防止发达地区进行“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株洲企业向“施振荣”利润曲线(或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主品牌与销售网络,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洲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污染问题,其中又尤以清水塘工业区的污染最为严重。在2008年召开的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新闻座谈会上,株洲提出把清水塘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株洲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减量化放在首要位置,减量化应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株洲市的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
同时,要大力推进株洲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株洲城市和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了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了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五)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先行试点。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保定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期能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推广至全国。我国会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典型的城市或地区作为低碳经济试点区,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化石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株洲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应该成为株洲低碳经济政策推进的经济转型试验地,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低碳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为低碳技术研发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对于刚设立云龙新区的将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区试点,应设立专门的建设协调机构,并由专人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以保证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试点成功,进而将之推广至株洲地区及湖南.
主要参考文献:[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丁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3]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2009.9.
碳中和的方向篇6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规模方向距离函数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15
中图分类号:F124.6;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3-0070-04
1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压力。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键,同时国家总体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从区域层面的减排行动着手,因此,测度我国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计算各省市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改进目标值对于了解我国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科学制定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展开了大量研究,从其评价指标角度来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某一要素的比值的单要素评价指标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价,如谌伟等对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进行测算[1];Zhao等计算了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增长率,并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2];部分学者对我国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进行了评价[3~6]。二是从全要素角度出发、运用生产理论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Zhou等将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视为考虑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技术效率,并对其进行测算[7]。此后许多学者从环境生产技术视角对碳排放效率进行了研究。如王群伟、进、Wang等测度分析了我国各省市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8~10];孙作人等对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和分解[11];Zhou等构建了非径向DDF模型,并对电力生产行业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12];王喜平等运用DDF对我国工业行业在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进行测算[13]。
单要素评价指标具有容易测算的优点,但无法反映二氧化碳的生产过程,忽略了能源结构、经济发展及要素替代作用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影响[14]。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侧重从全要素角度评价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测度方法,其中由Chung等提出的方向距离函数(DDF)[15]在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6~19]。DDF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决策需要来自定义方向矢量而得到不同的效率值,因而能够实现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产出反向同比例变化目标下的效率测度,但DDF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在确定方向矢量时有任意性、主观性的缺点;二是没有考虑投入松弛和产出松弛的影响,使得测度的效率值存在偏差。Ramli等对DDF进行了扩展,建立了基于松弛变量的测度模型(SBM)的规模方向距离函数(SDDF)模型[20],弥补了DDF的上述缺陷。
因此,本文将在全要素和生产技术的框架下,探索性地将SDDF模型应用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评价中,以期对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做出更精确的测算,同时测度欲达到效率最优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改进目标值,为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
在全要素和生产技术的框架下测度二氧化碳排放效率,首先应构建生产可能性集合。假设生产系统有N个决策单元(DMU),y∈RI+和b∈RJ+分别代表第K个DMU的期望产出向量和非期望产出向量,x∈RK+为第n个DMU的投入向量。定义生产可能集合如下:
P(x)={(y,c):投入x可以产出(y,c)}(1)
根据Fre等的研究[21],P(x)满足以下条件:①P(x)为有界闭集,在P(x)中有限投入只能生产出有限的产出;②投入与期望产出具有强可处置性;③非期望产出伴随着期望产出;④非期望产出具有弱可处置性。
为达到期望产出增加的同时非期望产出减少的目标,Chung等通过引入方向矢量g=(gy′-gc),构建了方向距离函数[15]如下:
D(x,y,c;gy′-gc)=max{β:(y+gy′c-βgc)}∈P(x)(2)
现有研究中多以式(3)所示的线性规划求解D(x,y,c;gy′-gc)[10,22]。
D(x,y,c;gy′-gc)=maxβm
∑Nn=1λnxkn≤xim;
∑Nn=1λnyin≥yim+βmgy;
∑Nn=1λnCjn=cjm-βmgc;
λn≥0;
k=1,2,…,K;i=1,2,…,I;
j=1,2,…J;n=1,2,…N(3)
这一求解过程未考虑松弛变量,会带来高估偏差。本文参考Fre和Ramli等的研究[20,23],建立如下模型:
maxβm=∑Ii=1syi+∑jj=1scj
∑Nn=1λnxkn≤xim;k=1,2,…,K
∑Nn=1λnyin≥yim+syi;i=1,2,…,I
∑Nn=1λncjn=cjm-scj;j=1,2,…,J
λn,syi,scj≥0;n=1,2,…,N(4)
其中,syi、scj分别为期望产出的扩展因子和非期望产出的伸缩因子。当βm=0时,说明第m个DMU效率达到最优;βm∈[0,1]越小,效率越低。βm实际为第m个DMU的非效率值,其效率值为:
am=1-βm(5)
22改进方向矢量和目标值测度
选择有效的方向矢量是应用DDF时的首要任务。本文应用SDDF方法的计算结果来确定各DMU趋近生产前沿面的方向矢量。
当∑Ii=1syi+∑Jj=1scj>0时,即DMU不在生产前沿面上,DMU的第j个期望产出和第k个非期望产出的规模方向矢量如下:
gy=syi∑Ii=1syi+∑Jj=1scj;gc=scj∑Ii=1syi+∑Jj=1scj(6)
方向矢量是由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决定的。
当∑Ii=1Syi+∑Jj=1scj=0时,即DMU在生产前沿面上,gy和gc为任意值。
根据SDDF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非有效的DMU欲达到效率最优,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目标变化量分别为:
∑Nn=1λnyjn;∑Nn=1λnckn(7)
3指标与数据
本文研究对象包括除和港澳台以外的中国30个省市,以劳动力、资本、能源为投入变量,GDP为期望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劳动力投入、GDP数据源自《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能源的消耗量数据源自《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资本存量参考单豪杰的研究[24]进行估算,并将其折算为2010年不变价,四川和重庆的资本存量按两地1998年的GDP比例分配。二氧化碳排放量按IPCC指导目录所提供的参考方法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耗数据估算。2010年我国各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如图1所示。图12010年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4计算结果分析
41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分析
作为径向DEA模型的推广,DDF能够将非期望产出引入到模型之中,但效率测度时不具备单位不变性[25]。为解决此障碍,本文在求解之前应用成刚等提出的DEA数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26]。在DDF中,g=(y,c)表示欲达到最优,期望与非期望产出同时变化的比例。得到2010年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如图2所示。图22010年中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由图2可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化明显,沿海和东部省份的效率值明显优于西部地区。这说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在传统DDF下的结果中,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等于1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广东;青海、云南、吉林、新疆、宁夏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在05以下,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很大。宁夏的效率值最低,为0262,说明欲达到效率最优,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宁夏的GDP应增加262%,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减少262%。
在考虑了松弛变量的SDDF计算结果中,处于生产前沿的省市为北京、上海、广东3个省市,少于DDF方法下处于生产前沿的省市。天津、海南、重庆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较高,均在09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低的省份为河北省,效率值为0201,宁夏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略优于河北省,效率值为0280。
整体来看,DDF下的全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726,SDDF下的结果为0687,低于DDF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引入松弛变量的SDDF弥补了DDF高估效率值的偏差,这与预期结果相同。
42改进方向矢量与改进目标值
在利用SDDF计算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本文计算了各省份欲达到效率最优,GDP和CO2的方向矢量、改进目标值和变化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2010年中国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绩效
改进方向矢量、目标值及其变化率
总体来讲,我国各省市CO2排放量的削减量明显大于GDP的增加量,减少CO2排放量是我国大多数省市的当务之急。各省市间的期望与非期望产出的改进变化率呈现较大的差异,其中GDP变化率最大的省份为宁夏,其GDP增加6181%,才能实现效率最优;CO2排放量变化率最大的省份为内蒙古,变化率为8078%。
5结论
本文在全要素和生产技术框架下,使用SDDF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个省市趋近生产前沿面的方向矢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欲达到最优各省市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目标值和变化率,以此测度减排潜力,得到以下结论:
(1)SDDF能弥补传统DDF测算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高估缺陷。SDDF与DDF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偏差,整体来看SDDF对各省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测算结果低于DDF的计算结果,位于生产前沿面上的省份也不同。传统DDF方法评价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时未考虑松弛问题,存在计算结果高估效率水平的问题。SDDF是基于DDF的SBM方法,弥补了这一缺点,同时解决了传统DDF确定方向矢量具有任意性的问题,从而能够更真实、准确地测度二氧化碳排放效率。
(2)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达的沿海和东部地区的效率值大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在SDDF方法下,除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均处于生产前沿面上外,其他省份均未达到效率最优。趋近于生产前沿面的省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三省、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以及河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值低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均值。
(3)不同地区的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改进变化率差异较大,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各省市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首要任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不同,为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各省份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改进方向、改进目标值亦不同,在满足我国全局利益的情况下,应根据各省市实际情况和改进目标制定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提升政策。但整体而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削减变化率明显大于GDP的增加变化率,各省份应首先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未达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最优的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改进变化率很大,从短期看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工作艰巨,应将改进变化率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指导方向,逐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谌伟,诸大建,白竹岚.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9:24-29.
[2]ZhaoX,MaQ,YangR.FactorsInfluencingCO2EmissionsinChinasPowerIndustry:CointegrationAnalysis[J].EnergyPolicy,2012,57:89-98.
[3]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05:47-57.
[4]谌伟,诸大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低么?――基于福利视角的国际比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56-63.
[5]籍艳丽,郜元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07:37-44.
[6]李涛,傅强.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J].统计研究,2011,07:62-71.
[7]ZhouP,AngBW,HanJY.TotalFactorCarbonEmissionPerformance:AMalmquistIndexAnalysis[J].EnergyEconomics,2010,32(1):194-201.
[8]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01:45-54.
[9]进,杜克锐.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5:1-11.
[10]WangQW,ZhouP,ShenN,etal.MeasuringCarbonDioxideEmissionPerformanceinChineseProvinces:AParametricApproach[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3,21:324-330.
[11]孙作人,周德群,周鹏.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05:63-74+133.
[12]ZhouP,AngBW,WangH.EnergyandCO2EmissionPerformanceinElectricityGeneration:ANonradial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Approach[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2,221(3):625-635.
[13]王喜平,姜晔.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2(2):73-78.
[14]RamanathanR.AnAnalysisof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DioxideEmissionsinCountriesoftheMiddleEastandNorthAfrica[J].Energy,2005,30(15):2831-2842.
[15]ChungYH,FreR,GrosskopfS.ProductivityandUndesirableOutputs:A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Approach[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7,51(3):229-240.
[16]RiccardiR,OggioniG,ToninelliR.EfficiencyAnalysisofWorldCementIndustryInPresenceofUndesirableOutput:ApplicationofDataEnvelopmentAnalysisand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J].EnergyPolicy,2012,44:140-152.
[17]李静,陈武.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中国省区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3):381-386.
[18]WangQ,ZhangH,ZhangW.AMalmquistCO2EmissionPerformanceIndexBasedonaMetafrontierApproach[J].MathematicalandComputerModelling,2013,58(5):1068-1073.
[19]程云鹤,齐晓安,汪克亮,等.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省际全要素CO2排放效率研究[J].软科学,2012(12):64-68.
[20]RamliNA,MunisamyS,ArabiB.Scale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andItsApplicationtotheMeasurementofEcoefficiencyintheManufacturingSector[J].AnnalsofOperationsResearch,2013,211(1):381-398.
[21]FreR,GrosskopfS,PasurkaJrCA.EnvironmentalProductionFunctionsandEnvironmental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s[J].Energy,2007,32(7):1055-1066.
[22]刘明磊,朱磊,范英.我国省级碳排放绩效评价及边际减排成本估计: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1,3:106-114.
[23]FreR,GrosskopfS.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sandSlacksbasedMeasuresofEfficiency[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0,200(1):320-322.
[24]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1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