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整理3篇)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
1.抓住诗眼和警句,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启动学生的诵读趣味。
2.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反复诵读,促使获得完美的美感。
3.巧妙整合教材,创新诗词教学。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
因此,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固有顺序逐首进行讲析,总觉形式单调,学生也常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反复琢磨了这几首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整合,并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诗词五首》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有两首古体诗,两首近体诗,一首词。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词;二是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难点在于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这两节课我继续加强诵读训练,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一是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节奏。二是将诵读和体会诗歌情感结合起来。围绕小组“互讲互译”突破重难点,从诗歌内部,即题材内容、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等方面学习,二是从诗歌外部,即从诗人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等方面学习。围绕“我会品诗”品味诗词语言,通过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凝练的特点。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展现诗句所描述和画面,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两节课教学,课堂组织有序,诵读形式多样,指导到位,小组互讲互译积极性高,品味语言能抓住重点词语,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还不能够“知人论世”。
2.学生学习诗词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内容上,忽略了形式的重要性。
改正措施:
1.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关注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2.让学生学习诗歌不光关注内容、思想感情,更要关注节奏、韵律,遣词造句及手法等。
唐诗五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课堂上以训练学生为主,以实践活动为主,课堂的进度缓慢了许多。《唐诗五首》整整进行了五节课,可是这五节课跟初一的五节课相比,有了很多的进步。根据目标定任务,本课的阅读提示中说要学习唐诗的相关常识,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感受律师的格律之美,因此读唐诗成为我们的一大任务。格律诗的韵味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看看课后题,每一题扣住了一个方面,第一题扣画面美,第二题虚实结合、起承转合写法,第三题扣住了炼字来问,第四题扣住写景角度的转换,第五题则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在年级组备课的时候我们把朗读作为必须训练的点,根据课后题给每一首定了一个重要的训练点,这样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有重难点。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唐诗格律平仄的讲解就是一个问题,规律好讲,但是《野望》《黄鹤楼》都出现了失粘的情况,尽管我们不用对初中生讲解太多,可是对于我们的老师,这是备课的一大难点,课前查阅资料,课前备课,所有老师在一起讨论,才基本了解规律。不由得感叹,教学不是靠经验,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给学生更好的知识,更好的训练。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找每首诗的韵脚,设计了二二一、二一二、四三、二二三的节奏,让学生感受节奏美,但是感觉做得还是不够,这些东西好像小学老师也都讲过,那作为初中老师如何再拔高一些呢?我不由得想到了吟诵,不由得想到了歌曲、想到打节拍,四分之一节奏还是二分之一节奏呢?可是因为备课太仓促了,这些手段都没有来得及用上,再教唐诗,一定要试着拔高难度,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唐诗的韵律美!
让学生动起来,翻译我交给了学生,一开始学生不说,不说就逼着他们写,写着写着就形成了习惯。到后一首诗《钱塘湖春行》的时候,已经完全可以脱离老师的帮助,同学们就能基本写出诗歌的大致意思。(虽然《钱塘湖春行》比较简单,但是能做到这一步这也是进步了)。
让学生自己赏析,前四首,针对性地训练了如下方面给:描绘画面,赏析字词,整体分析。后学习《钱塘湖春行》的时候呈现的都是学生们思想的闪光。截取一二来分享。
“争字写出黄莺争抢向阳树的情态,一排喧闹的景象;啄字写出燕子的动作,衔泥筑巢忙忙碌碌的情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诗人在颔联写动物,仰视的角度,且是动景;颈联写植物,是俯视,且是静景,动静结合,俯仰结合。”
“浅草的浅字,写出早春草儿颜色之浅,是嫩绿,且写出春草之小之短。突出了早春草的特点。”
……
闪光的思想,有条理的表述,整个一首诗都是同学们在赏析,学习就在课堂中发生。值得一说的是,我以前从来觉得“浅”字是说草之短,之小,没有想到过颜色这方面的问题,现在看来,真是教学相长啊。
五首诗,经过四首诗的训练,到后一首就可以水到渠成,学生就已经养成了很好的思维习惯,这是一大进步。
这五首诗的学习中,我的设计有待进步,有待优化,但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自己也能在教学中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