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范例(3篇)
改变人生范文篇1
人们还发现可以用某些方法对食物进行处理,从而增加它的维生素含量。
虽然含维生素D的食物为数很少,许多食物中却存在类似维生素D的物质。当这些食物曝晒于阳光下时,类似维生素D的物质的原子会重新组合排列,转化为十足的维生素D。例如,一般牛奶中不含维生素D,也不能防治软骨病。如果用正确的方法把它曝晒在阳光下,它就会产生出维生素D,就能用来防治软骨病。
实际上,人体本身的机体中就有类似维生素D的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并不能使人免于患软骨病。然而,假如人置身于阳光下,这些物质就会转化为维生素D。因此,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的儿童只要适当接触阳光,就不会得软骨病。维生素D是公认的“阳光维生素”。
有关维生素的新知识也改变了人们的烹调习惯。例如,已经发现,烹饪时食物在水中浸泡过久会丧失某些B族维生素。食物加热时间太长则会破坏其所含的维生素C。
不过,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食物中的维生素就不那么担心了。化学家们一旦解决了维生素分子的原子结构问题,就能找到在实验室中制造这些分子的办法。
1933年,瑞士化学家塔杜斯・里克斯泰因在实验室中制出了维生素C;1936年,在实验室中制成了维生素A;1937年,在实验室中制造的硫胺问世……
实验室制造的维生素与在食物中发现的完全一样,所起的作用也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可以把实验室生产的维生素作为添加剂补充进人们购买的食物中。面包中可加进硫胺和抗糙皮病维生素,牛奶里可以加维生素D,果汁里可以加维生素C。人们甚至根本不必把维生素放进食物中。可以用适当的方法把维生素聚合在一起,制成片剂在药房里出售。
如今,每天服用一定剂量从药房买来的维生素药片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人若是这样做的话,他所吃食物中的维生素含量多少就不十分重要了。
维生素药片安全吗?水溶性维生素可以无害地大量服用,如果超过了身体的需要量,人体自会排出它。实际上,有人认为特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
脂溶性维生素就是另一回事了。人体不能像排出水溶性物质那样轻易地排出脂溶性物质。如果服用了超出身体需要的维生素A或维生素D,它们会贮积在人体组织中造成损害。
改变人生范文
汽车更是过去所梦想而不可及的,那时中国人只能骑自行车。但是经过十几年时间,汽车已经大量普及,在大城市已经车满为患了。现在我们在反思和审视现在的交通方式,想要回归到自行车时代。
上述事实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使得国家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伴随财富的增加,各种创新的手段也更加丰富,反过来继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新形势下创新面临的挑战
今天,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全球金融危机还没有走出阴影,欧债债务危机还在进一步恶化,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放缓。过去我们始终希望保持强劲的发展速度,期望到2022年还能保持8~10%的速度,但目前来看发展速度已经放缓。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通过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创业,推动未来可持续发展?这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企业发展宏观微观环境当中,有些重要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比如发展模式能不能继续支持改革开放初期以及90年代以来高速增长?这是因为,高速增长是更多依靠着消耗大量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等,大量的进城农民工辛苦的工作得到的仅仅是微薄的报酬,换取对外贸易合作中的超低利润,造成了很多社会矛盾。
这样的发展模式还引起了环境巨大的变化,使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过去谁也不知道PM2.5是怎么回事儿,现在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了。例如,工业所需要依靠的原材料和其他资源更多的是靠着国际市场,比如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这对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上涨。另外,一半以上各种矿产资源也都大量依靠国外资源,产业的发展依靠全球资源的消耗。在这些方面,大家开始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够再继续按照原来的模式往前走,过去老模式难以为继。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这个难度是很大的。每年都在讲“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这种口号至少喊了十来年了,但是到现在来看还没有实现根本的转变。这个转变越迟到来,对发展就越不利。
与发达国家的转型对比,我国的差距还有很大,比如我国的能源消耗就已经很难承受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能耗是6亿吨标准煤,人均水平跟全球差距很大。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总量达到了第一,但能耗达到30多亿吨标准煤。所消耗的资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其中仅煤炭占了70%,煤炭的大量消耗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由,也是包括二氧化硫等各种污染气体的主要来源。根据目前的速度,预计到“十二五”末期,能耗超过40亿吨标准煤,如果继续依靠煤炭,那时的交通运输状况、二氧化碳等等问题都会很严重。
全球都在减排,欧洲已经走上依靠可再生能源发展道路,德国作为强大的工业国家已经宣布到2022年关闭最后一个核电站,转而依靠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整个德国电力系统正在逐渐转向依靠新型发展能源,而中国还依然延续过的老的模式。我国再生能源发展步履维艰,遇到很大困难。风能的电本来都是清洁、低成本的,由于不能进入市场就白白消耗掉了。我国的太阳能发展也有很好的条件,德国远不如中国,但是德国国家非常重视,一年推出七八个鼓励计划,并成为装机最多的国家。
美国的页岩气,经过几十年创新的研究和发展,可以从石头里缝头把天然气和油挤出来,成为重要的能源来源,改变了美国进口天然气的现状,并已实现了天然气的出口,其成本、价格比我们低四五倍。这使得美国能源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至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逐年递减,对比之下,我国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今后,我国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上述大的环境,创新也要围绕这个大环境进行研究。如何改变中国目前的状态,如何发展更清洁的低碳技术来推动,这些问题在大的环境当中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重大转型,创新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主攻方向。现在国家提出了七个战略新兴产业,其中创新的潜力巨大,可以说是潜力无限。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创造”
我不同意中国完全变成“中国创造”的模式,应该以创造引领制造,否则,离开制造,那么多的劳动力就无法安排。所以,要通过创新提升制造业能力、竞争力。增加活力。现在很多产品基本上都是模仿别人,能否开拓更多创造的产品?要改变这种状态,也要提高效率。现在美国在重振自己的制造业,尤其是在能源成本和排放成本比中国低的情况下,对我国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目前,转变观念、创新文化也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很多人没有去做艰苦的工作,却想马上转化一个大成果,马上上市赚钱。须知,美国的页岩气是经过二三十年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幻想在一两年之内能够彻底改变什么东西是不可能的,有很多创新成果都是经历了几个“五年计划”发展的。要看到未来,并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尊重知识产权,怎么建立更好的环境去保护,更好地鼓励人们创新而不是抄袭、偷袭仿冒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大问题。知识产权保护,绝不是对付世贸组织,对付国外公司和团体,首先是保护了中国自己的创新。创新,如果没有良好的保护环境是很难做到的。但是保护不等于不让用,要提高知识产权的使用效率。国外往往采取把知识产权打包、促进其转化的措施,这是可以借鉴的。
改变人生范文
那天,当堂哥穿着新衣服,兴冲冲地告诉我他要去铁路上班,以后每月都能挣到不菲的工资时,那份自豪无以言表。事情如人们预料的那样,修铁路的活儿是肥差,活不重,工资还拿得高,而且从不拖欠,吃的也比家里强多了,晚上收工回家的乡亲,都像捡了金元宝般高兴。此外,村子里还流传过这样一种说法,由于修铁路的工具没数,收工回家时,可以趁天黑顺手牵羊偷拿些回家卖掉,还能捞些外快。
我曾亲眼看到他们从铁路工地偷回来的钢锥、撬杠,立那儿一人多高,尖头锃明发亮,据说是上好的钢材制成的,拿到铁匠炉,打出的农具锋利无比。好友小胖的父亲头脑活,据说他家偷的最多,打了好多的农具还没用完,就卖给废品站了,据说哪次都能得手不少钱。本想着堂哥也能捞到不少这样的外快,但没想到,堂哥对此却不眼红,每次都是空手回家。
堂哥不偷工地的工具,被母亲戳着头数落:你说你这孩子是傻呀还是蔫呀!别人都偷发财了,就你在那装正经不干,这不是明摆着吃大亏吗?她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央求我去说服堂哥。迫于长辈的面子,我只好去找堂哥,可还没等我张嘴,堂哥就说,你别劝我了,再劝我也不会做那种偷偷摸摸的事,人要活得堂堂正正,工地不欠我的工钱,吃得又好,我不做那种昧良心的事……堂哥的倔脾气是出了名的,认定的事那是九头牛也拉不回,见他如此,我张了几张的嘴又闭上了。
铁路越修越长、越修越远,干活儿的乡亲陆续被辞退。回来最早的是小胖的爹,只因有一次他偷的工具太多,被人家发现后,不但扣了剩余的工资,还差点被罚款。其余没抓住的,也都回了家。但堂哥却意外地留了下来,先是给工地上的头儿当副手,后来成了铁路上的合同工,再后来转了正,成了端公家饭碗的铁路工人。村里人都说堂哥有福,还有人说我们家铁路上有人,走了后门,要不去那么多的人,怎么单单就留下他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