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范例(3篇)

时间: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范文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勘察探讨

中图分类号:[P345]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研究分析既有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航片、卫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现场重点调查,为方案选择及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对控制线路方案的越岭、河谷、不良地质、特殊岩土、长大隧道、大河桥渡等重大工程地段,应充分发挥遥感和物探作用,采用以遥感和综合物探为主,辅以必要钻探、测试的综合勘探技术,查明重大地质问题,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内,当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就能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若水位在压缩层范围内上升时,软化地基土,使其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建筑物可能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若水位在压缩层范围内下降时,岩土的自重应力增加,可能引起地基基础的附加沉降,如果土质不均匀或地下水位的突然下降也可能使建筑物发生变形破坏;我院是云南省勘察设计单位50强之一,主要从事地质灾害评估、勘查、设计与施工、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水文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察、矿产勘查及钻探、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程物探勘探、岩土工程测试、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规划及开发整理等业务。持有工程勘察甲级资质、地基基础一级施工资质;地质灾害勘查甲级、设计甲级、施工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地热水资源开采施工、评价甲级资质;固体矿产勘查乙级证书;工程测绘甲级资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

一、工程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的概述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地下水既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同时又是基础工程的环境,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的内容

1)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并预测可能产生的危害;

2)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查明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分析并预测人为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4)按照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从工程的角度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当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液化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时,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等。

2、岩土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

在以往的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较为重视,而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的勘察是不够全面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而地下水在岩土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不同,而且影响程度与岩土类型有关。岩土主要的水理性质及其测试办法如下:

1)软化性: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即岩石在浸水饱和状态下与风干状态下极限抗压强度之比;

2)透水性: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一般用渗透系数表示,而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注水和压水试验求取;

3)崩解性:指岩土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散、解体的特性。岩土体的崩解性包括崩解所需时间、崩解量、崩解方式等;

4)给水性: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

5)胀缩性: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标定岩土胀缩性的指标有:膨胀率、自由膨胀率、体缩率、收缩系数等。岩土的胀缩性往往是产生地裂缝、基坑隆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地基变形和土坡表层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二水文地质的工程勘查

水文地质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勘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具体工程中,一定要根据勘察到的工程所处地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施工计划,真正保证工程的质量。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些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地区,由于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不深人,设计中又忽视了水文地质问题,经常发生由地下水引发的各种岩土工程危害问题,令勘察和设计处于难堪的境地。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地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地质工作领域方面,提出进一步增强地质工作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新型工业化与优化布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国土规划与整治、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领域,积极拓宽地质工作领域,开展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及非常规能源、低品位矿的利用及尾矿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等专项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宜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地形地质图基础上进行,无地质图时,应同时进行第四纪地质测绘,前四纪地质测绘可采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1﹕5万手图资料,结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需要,做必要的补充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观测点应布置在地下水天然露头、人工露头、地表水体分布的地点以及对水文地质单元界线有控制意义的地点,不应平均布置,地下水动态监测各项实际资料,必须及时整理,认真审查,最终应编制地下水动态监测年报、实际材料图,地下水位、水温、水质动态单项历时曲线及综合历时曲线,必要时,应绘制地下水动态与开采量、气象、水文等关系曲线图,地下水补给资源。主要计算天然补给量和人工补给量;天然补给量也可以用地下水排泄量与储存量的变化量的代数和计算。当地下水排泄量是河水流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时,地下水补给量可采用水文分割法计算。

三、工程勘察工作要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范文篇2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危害

引言:

工程地质勘探的准确与否对房屋的建筑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水文地质着重研究地下水的分布规则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化学、物理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因素及其防治等。所以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研究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和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等问题进行论述。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水文地质评价非常重要,关系到工程勘察的结构,影响建筑工程的实施。首先,水文地质勘察中要注重岩土结构的评价,地下水是影响岩土结构的主要因素,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地基稳固,就必须在勘察时额外注重岩土结构的稳定性变化,以免在建筑施工时,发生地基下沉,为此,在地质勘察时,要全面的考虑到地下水的变化方面以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将重点放在地下水以及岩土结构方面,从而根据建筑物的施工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措施,结合岩土结构,从而有利于工程施工操作。其次,要注重对下水位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要考虑到地下水的结构变化,也就是在工程勘察时,从而明确工程建筑的施工目的,进而对整体工程做出准确性的评价方案,从而确保建筑工程顺利进行。

2岩土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造成危害的主要因素

岩土水文地质条件造成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就是地下水动水压力和地下水位升降变化。无论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地下水位的变化,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超过其临界值时,就必然会对工程地质勘察造成地质危害,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引起危害的地下水位变化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2.1地下水位升降

经过深入研究水文地质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气压、气候、地球与月球的引力变化以及潮汐,附近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等等都会造成地下水的水位反反复复升降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都是受到地下水水位升降引起的:造成已有建筑物基础土的压密影响;通过腐蚀性造成基础工程材料的破坏更严重;地下水的水位变化造成干湿交替而容易破坏;导致具有膨胀性的岩土发生膨胀变形破坏,从而导致地面裂缝而严重破坏建筑物的基础结构。

2.2地下水位下降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为因素已经成为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比如,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使用,修建水库将地下水水源截流、矿床疏干、在流域的上游修建大坝等,这些因素通常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当过大或者过快的下降地下水位时,经常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比如,地下水源枯竭和地下水水质恶化,比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以及地面裂缝等,同样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等,在某些年降水量过小的地方,可能会导致该地区土地沙漠化,而在海边,又可能会导致海水倒灌,工程以及人类所居住的环境很有可能会因为这些地质灾害、环境问题而受到严重的影响。

2.3潜水位上升

潜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水利工程建设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例如,修地下水库、湖泊、水库、河流等地下水来源地的水文上升。潜水的水位上升会改变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首先,建筑物的安全性受到软化地基的影响,潜水的水位上升;其次,潜水的水位上升也会导致地基的侧移或者隆起,建筑物倾斜或者墙体破裂是侧移引起的,而建筑物的基础上浮是隆起引起的;

3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应对措施

面对工程地质勘察中日益严重的水文地质问题,我们应当利用以下几种措施:

3.1重视地下水埋藏状况的调查

在进行地下水埋藏状况的调查时,应当把握调查研究的重点对象,创建必须的调查指标体系,明确地下水的类型、补给及其排泄情况、地下水的水位、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幅度及其规律,与此同时,认真评价地下水的情况以及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针对基坑工程应当加做抽水试验与压水试验,分析评价土层的渗透性能等。预测并评估地下水可能引起的突涌、管涌以及流砂等破坏,并且针对破坏制定科学的、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3.2加强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或者规程的学习

我国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规范、规程系统,在这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中,都针对岩土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及其评价内容作了详细的、科学的规定,工程地质的技术人员在做工程地质勘察时,都会以此作为依据。工程地质的技术人员应当认真学习规范、规程,在掌握相关的规定后,才能达到提升理论水平、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4结束语

因为岩土水文地质工作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地质结构的因素,严格关注地下水文地质的变化,维持好岩土结构的稳定性,所以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建筑工程基础地质勘查中对水文地质的调查,由于水文地质条件是组成建筑工程地质环境的一部分,当其条件较差时,将会危害到建筑工程,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应当做到实施建筑工程前,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而增强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从而完善工程建设的实施,在勘探中,做好水文地质的研究工作,对于后续项目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宝英.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综论[J].科技创新导报,2011,07:115.

[2]李能芬.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探讨[J].甘肃科技,2011,12:34-35+9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范文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岩土水理性质地下水

1.引言

工程地质勘察作为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城市规划、片区开发、旧城改造等工程建设提供地质资料。由于工程建筑与它所处的地质环境均产生着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一方面由于工程建筑的建设,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改造着地质环境,从而给周围的地质环境增添新的有利或不利的因素,改变着原有的地质条件,另一方面则由于拟建场区的施工对周围地质环境的破坏和改造,势必关系到工程建筑的施工条件、造价,以及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条件。

2.工程地质概述

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目的是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与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

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地质和力学知识回答工程上的地质问题,目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对建筑场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适应,使工程安全、经济、运行正常。

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密切相关

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易被忽视的问题。地下水是岩土体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建筑场地基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又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条件与基础工程紧密接触,对建筑物地基础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产生影响,而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因为很少直接涉及水文参数的利用,水文地质问题往往只被认为是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一般性评价。

3.1明确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内容

影响工程的水文地质因素有:地下水的类型,地下水位及变动幅度,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厚度和分布及组合关系,土层或岩层渗透性的强弱及渗透系数,等等。为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应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加强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不仅要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工程可能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而且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危害。但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通常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今后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1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3.1.2进行工程勘察,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1.3在明确地下水的天然状态和天然条件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反作用。

3.1.4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

3.2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岩土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主要有容水生、持水性、透水性等,这些特性与构成岩土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紧密相关。地下水在岩土体中有不同的赋存方式: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不同形式的地下水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而且影响程度与岩土的类型有关。以往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对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多被忽视,因此应重视岩土的水理性质的多方位分析评价。

3.3充分认识地下水对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可分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可分为三种方式。

3.3.1水位上升对岩土工程危害

造成潜水位上升的因素包括:附近修建水库,附近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位升高,灌溉工程包括引水渠道和水浇地渗漏工程施工,工业废水和各种地下给排水管道的渗漏,等等。潜水位的上升对建筑物的安全是极其不利的:它会软化地基,使粘性土含水率增高而强度降低压缩性增高,进而使建筑物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使地基隆起或产生侧向位移,引起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使原本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砂土及粉土达到饱和状态,引发砂土地震液化问题,或者引发流砂、管涌等现象;斜坡、河岸临空面因潜水位上升降低了岩土体力学性能而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导致破坏或失去正常的使用功能。

3.3.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3.3.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地下水升降频繁,不仅会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

4.结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基础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城市工程地质勘察中的环境地质问题,是直接影响拟建物建设安全、造价与使用效果的关键问题。

随着工程地质勘察的发展,其影响越来越广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收集已有的地质资料和相邻旧建筑物的施工竣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并结合本地区成功的建筑经验,提出合理的施工措施,保证拟建物经济、快速、安全的建设,同时又使相邻旧建筑物安全稳定和环境地质保持稳定甚至加强,才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工程地质勘察成果的实用性和预见性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广忠.地质工程学原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2]陈铁林等.裂隙对非饱和土边边缘稳定性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