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6篇)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篇1
【关键词】内毒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巨噬细胞;TNF-α;凋亡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livermacrophages,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expressionofhigh-sugarhigh-fatdiet-induced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ratandliverchangesofcellapoptosis,toexploreLPSdevelopmentmechanismoccursintheratNASH.Method:SDra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nineweeksgroup:Syntheticdiet+salinegroup,Syntheticdiet+LPSgroup,Regulardiet+LPSgroupandRegulardiet+salinegroup.Theestablishmentoffiveadditionalweeksgroup:SyntheticdietgroupandtheRegulardietgroup,andinthefifthweekweresacrificedinordertoobservetheeffectsontheliverSyntheticdiet.Sincethefirst6weeks,the9weeksgroupofratsinjectedsubcutaneouslyeveryotherdayLPS0.5mg/kgorthesamedoseofsaline,werekilledintheweekend9detectedinplasmaLPS,ALTandTNF-αlevelsandliverpathologyobserved,measuredliverCD68expressionandthelevelofapoptosis.Result:The5weeksSyntheticdietgrouphadmildliversteatosis.The9weeksSyntheticdiet+LPSgroupcomparedtothecontrolgroupSyntheticdiet+salinegroupandRegulardiet+LPS,plasmaLPS、ALTandTNF-αexpressionlevels,CD68expressionandcellapoptosisratesignificantlyincreased,and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Lipopolysaccharide;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Macrophage;Tumornecrosisfactor-α;Apoptosis
目前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在全球呈现流行趋势,是医学界面临的一大挑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临床和病理学术语,疾病范围包括从简单的甘油三酯在肝细胞积累,肝脂肪变性和炎症、纤维化和肝硬化,常见于肥胖患者[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是NAFLD的一种,为发达国家引起慢性肝脏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它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增加[2-4]。因此明确NASH发病机制,阻止其病情进一步恶化,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热点。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已证实肠源性内毒素(LPS)血症在NASH的形成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5],在前期研究笔者发现在NASH中肝细胞凋亡率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提示肝细胞凋亡在NASH的病理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6],但是目前LPS引起肝细胞凋亡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建立NASH大鼠模型,多次小剂量注射LPS观察肝脏巨噬细胞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TNF-α)的表达及肝细胞凋亡变化特点来探讨LPS在NASH大鼠中的作用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50g,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主要试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测定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LPS测定鲎试剂盒(上海伊华临床医学科技公司);TNF-α放免试剂盒(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CD68小鼠抗大鼠单克隆抗体(Abcame公司),二抗免疫组化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TUNEL检测试剂盒(江苏凯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30只雄性SD大鼠均给予标准基础饲料,自由进食饮水3d后,设立9周组:Syntheticdiet+saline组、Syntheticdiet+LPS组、Regulardiet+LPS组、Regulardiet+saline组,每组5只。另外设立5周组,Syntheticdiet组与Regulardiet组,每组5只,在第5周末麻醉处死该组大鼠以观察高糖高脂对大鼠肝脏影响。Synthetic饮食配方为含68.75%普通饲料+20%猪油+10%蔗糖+1%胆固醇+0.25%胆酸。自第6周开始,9周组大鼠在相同条件下隔天皮下注射LPS0.5mg/kg或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所有大鼠自由进食与饮水。在实验第9周末,1%戊巴比妥钠3mL/kg腹腔注射麻醉动物,无菌无热原条件下取腹主动脉血,3500rpm离心后取血浆备用,取肝左叶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5μm切片备用,余肝组织置于-70℃冰箱备用。
1.3.2病理学检查石蜡切片做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1.3.3生化指标检测放免法测定血浆TNF-α水平;赖氏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血浆ALT活性,鲎试剂法测定血浆LPS水平,实验过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1.3.4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CD68(巨噬细胞分子标记物)的表达,在400倍光镜下,每组取5张,每张随机选取取5个视野,运用Image-ProPlus6.0软件进行光密度值的测定。CD68表达阳性为光镜下细胞腺呈棕黄色颗粒。
1.3.5TUNEL染色法在400倍光镜下,每组取5张,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算凋亡细胞数与总细胞数比值,测定细胞凋亡率。
1.4统计学处理本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采用Pearson’s相关性分析,以P
2结果
2.1肝脏组织学观察光镜下5周Regulardiet组大鼠正常肝组织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核圆位于中央,呈条索状排列整齐,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内未见脂滴(图1A);而5周Syntheticdiet组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可见小泡脂滴,肝细胞呈轻度脂肪变性,细胞轮廓模糊(图1B)。
2.2各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yntheticdiet+LPS组血浆LPS、ALT、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Regulardiet+LPS组和Syntheticdiet+salin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1.2~4倍、1.3~2倍。Syntheticdiet+saline组与Regulardiet+saline组相比血浆LPS、ALT、TNF-α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各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比较Regulardiet+saline组肝组织较少见CD68阳性单核巨噬细胞浸润,Regulardiet+LPS组阳性表达量也无明显变化,与Regulardiet+salin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ntheticdiet+saline组CD68阳性表达量与Regulardiet+saline组比较明显增多(P
2.4各组肝细胞凋亡变化比较在光镜下,正常肝细胞细胞核为蓝色,凋亡细胞细胞核为棕黄色,正常对照组(Regulardiet+saline组)偶见少量的肝细胞凋亡,Regulardiet+LPS组可以看到肝细胞凋亡数量无明显变化,凋亡率与Regulardiet+salin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Syntheticdiet诱导建立的NASH大鼠模型中,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Syntheticdiet+LPS组肝细胞凋亡率达到最高值,与Syntheticdiet+saline组、Regulardiet+LP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5相关性分析经Pearson’s相关性分析,CD68阳性表达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4,P
3讨论
本研究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诱导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在喂饲5周高脂高糖饮食的基础上,自第6周开始隔天皮下注射内毒素(LPS)0.5mg/kg或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来观察肝脏细胞凋亡变化特点。研究结果显示Regulardiet+LPS组大鼠肝脏并无明显脂肪病变,血浆LPS水平和肝损伤指标血浆ALT表达与Regulardiet+saline组相比亦无显著变化;Syntheticdiet+LPS组血浆LPS水平进一步升高、ALT表达亦明显进一步增加,肝功能受损加重,与Syntheticdiet+salin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D68是巨噬细胞的标志物,能较好的反映巨噬细胞在组织中的浸润程度,通常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68阳性表达[7-8]。Mita等[9]的研究显示,肝内过多表达的巨噬细胞在暴发性肝衰竭患者发病机制中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本研究显示,Regulardiet+saline组肝组织较少见CD68标记的阳性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经LPS处理后Reyular+diet+LPS组数量并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yntheticdiet+LPS组肝内CD68标记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Syntheticdiet+saline组及Regulardiet+L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肿瘤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具有促炎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是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10-11],可由激活的肝脏巨噬细胞分泌产生。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LPS是肠源性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肝脏巨噬细胞最敏感的活化剂。据研究报道TNF-α的高表达与肝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2],Kudo等[13]的研究显示LPS上调了TNF-α在NASH小鼠中的表达,并表明由TNF-α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增多。本研究结果发现Regulardiet+LPS组与Regulardiet+saline组比较,TNF-α的表达无明显变化,凋亡率也无明显差异,而在Syntheticdiet+LPS组TNF-α的表达达到最大值,同时凋亡率也升到最高值,与Syntheticdiet+salin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笔者认为在NASH大鼠中,因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等原因,肠源性内毒素很容易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研究结果显示,Syntheticdiet+LPS组血浆LPS水平与Syntheticdiet+saline组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对TNF-α水平的表达和CD68标记的阳性细胞表达进行Pearson’s相关性分析后,笔者发现在NASH中TNF-α的表达与CD68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18-19],推测NASH中LPS可激活巨噬细胞释放大量TNF-α,从而增强了TNF-α介导的肝细胞凋亡[20-21],未来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来探讨LPS在NASH中的确切机制,为治疗NASH和肝硬化等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FukunishiS,NishioH,FukudaA,etal.Developmentoffibrosisinnonalcoholicsteatosisthroughcombinationofasyntheticdietrichindisaccharideandlow-doselipopolysaccharidesintheliversofZucker(fa/fa)rats[J].JournalofClinicalBiochemistryandNutrition,2009,45(3):322-328.
[2]CaldwellSH,CrespoDM.Thespectrumexpanded:cryptogeniccirrhosisandthenaturalhistoryof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J].JHepatol,2004,40(4):578-584.
[3]SuzukiD,HashimotoE,KanedaK,etal.Liverfailurecausedby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inanobeseyoungmale[J].
JGastroenterolHepatol,2005,20(2):327-329.
[4]赵丽琴,赵龙凤,李红.13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46-48.
[5]VanniE,BugianesiE.Thegut-liveraxisin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Anotherpathwaytoinsulinresistance[J].JHepatology,2009,49(6):1790-1792.
[6]郭建红,杨丽红,脂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7):529-531.
[7]ShiSH,JiangL,XieHY,etal.TheeffectofsecondarycholestasisontheCD68-positiveandCD163-positivemacrophagepopulation,cellularproliferation,andapoptosisinrattestis[J].JournalofReproductiveImmunology,2015,110(20):36-47.
[8]AkbarshahiH,MenzelM,BaudenMP,etal.EnrichmentofmurineCD68+CCR2+andCD68+CD206+lungmacrophagesinacutepancreatitis-associatedacutelunginjury[J].PLoSOne,2012,7(10):e42654.
[9]MitaA,HashikuraY,TagawaYI,etal.ExpressionofFasligandbyhepaticmacrophagesinpatientswithfulminanthepaticfailure[J].AmJGastroenterol,2005,100(11):2551-2559.
[10]韩德五.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50-488.
[11]WuX,TerumiT,YutakaY,etal.TNF-amediatedinflammatorymacrophagepolarizationcontributestothepathogenesisofsteroid-inducedosteonecrosisinmi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ImmunopathologyandPharmacology,2015,28(3):351-361.
[12]TaoYY,YanXC,ZhouT,etal.FuzhengHuayurecipealleviateshepaticfibrosisviainhibitingTNF-αinducedhepatocyteapoptosis[J].BMC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2014,14(1):1-13.
[13]KudoH,TakaharaT,YataY,etal.LipopolysaccharidetriggeredTNF-α-inducedhepatocyteapoptosisinamurine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model[J].JHepatology,2009,58(1):168-175.
[14]RiveraCA,AdegboyegaP,vanRooijenN,etal.Toll-likereceptor-4signalingandKupffercellsplaypivotalrolesinthepathogenesisof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J].JHepatol,2007,56(4):571-579.
[15]HeY,LiuS,KlingDE,etal.Thehumanmilkoligosaccharide2’-fucosyllactosemodulatesCD14expressioninhumanenterocytes,therebyattenuatingLPS-inducedinflammation[J].Gut,2016,65(1):33-46.
[16]夏耘.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CD14及血浆可溶性CD14表达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8):3-5.
[17]SuGL,Lipopolysaccharidesinliverinjury:molecularmechanismsofKupffercellactivation[J].AmJPhysiolGastrointestLiverPhysiol,2002,283(2):G256-265.
[18]鲁晓岚,罗金燕,王文勇,等.TNFα、Leptin-Rb、NF-κB和PPAR-γ在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细胞中的表达[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5):508-512.
[19]李宏云.脂多糖诱导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化及TNF-α释放的实验研究[J].郑州:郑州大学,2003.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篇2
【关键词】CIK细胞;中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流式细胞术
近年来,中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病程发展快,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1]。目前治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1ers,CIK)已经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全新的领域。CIK可在体外可大量扩增,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应。特别适用于那些对手术、放疗、化疗已无适应证的患者,因而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2]。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共有42例中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CIK细胞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的一些表面抗原在中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研究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改变,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共42例(观察组),均经影像学、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等确诊;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8~75岁,平均(56.7±4.2)岁,其中40~60岁者占92.4%;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其中Ⅰ~Ⅱ期5例(11.9%),Ⅲ~Ⅳ期38例(90.48%);病程最长2年。肿瘤分布:食管癌12例,肝癌9例,结肠癌7例,胃癌11例,胰腺癌3例。对照组35例为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7~60岁,平均(41.6±3.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主要试剂及仪器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4/CD8/CD3、CD19、CD3/CD16+CD56及同型对照,红细胞裂解液均为广州长瑞生物有限公司。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产品。
1.3CIK细胞制备及流式细胞检测参照有关文献[3]对CIK细胞进行制备及回输。静脉血均于清晨空腹抽取2ml,EDTA抗凝。取不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CD4/CD8/CD3、CD3/CD16+CD56、CD19各20μl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100μl抗凝外周血,室温下孵育15min,加入红细胞裂解液500μl,以1500r/min的速率离心5min,弃上清液,PBS洗涤2次。上流式细胞仪,每个样品检测5000个以上的细胞,用Cellquest软件分析计算淋巴细胞中各标记细胞的比例。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免疫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免疫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CIK细胞治疗前后恶性肿瘤组各免疫指标变化CIK细胞治疗前与CIK细胞治疗后比较,CD3、CD4、CD19、CD3/CD16+CD56免疫指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CIK细胞已应用于部分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外及动物研究证实CIK细胞的优势在于增殖速度快、杀瘤活性高、杀瘤谱广、对正常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毒性小等。国内外制备的用于过继免疫治疗的CIK细胞实际是体外扩增出的异质性细胞群,以CD3+CD56+、CD3+D8+T淋巴细胞为主。采用CIK细胞治疗,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将肿瘤细胞直接杀伤,并且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调节和增强的作用[4]。本研究结果显示,CIK细胞治疗后观察组各免疫指标比治疗前除CD8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患者免疫功能在提高。
综上所述,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进行检测为临床观察中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C1K细胞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CIK细胞治疗中晚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可激活T淋巴细胞而改善免疫功能;外周血免疫指标可用于治疗效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关红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6):68-69.
[2]李星逾,孙志为,莫一我.自体CIK细胞联合胸腺素α1治疗消化系统统恶性肿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18):67-68.
[3]杨轩璇,蒋敬庭,石亮荣,等.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237-239.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篇3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质量;理论与实验;病理与临床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9-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迈进了人才竞争的高速发展时代。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说到底,人才的竞争就是所具备的素质的竞争。温总理提出要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
一、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和纽带
高校的医学教育肩负新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使命。既要注重提高人才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造就高医学技能,具有较广知识面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在素质教育第一线的各环节中提高教学质量。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的内容涉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改变与转归。连接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两大医学板块,以多门基础医学学科为基础,同时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理论常识。病理学课程目前是部级精品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能否将医学生培养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病理学内容丰富繁杂,逻辑性差,但也有很强的理论、实践性。医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好像比较难理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就会出现厌学情绪。笔者在多年的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努力摸索探究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和病理学课题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经过实践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病理知识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兴趣,对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成功尝试
1.将实验课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病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笔者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学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注重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安排,将实验课穿插在教学课时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侧重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内容侧重与基本概念与理论的讲解学习,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能力。
将实验引入教学中,能够加深医学生对医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的基础知识。如,笔者在讲授《癌与肉瘤》时,对于基础概念先给学生明晰解释:癌——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虽然都称作恶性肿瘤,显微镜下组织形态差不多。但是不同点为发生肿瘤的起源组织、好发部位各异。在实验中,笔者精选标本切片,通过显微镜让学生自己观察形态与组织结构帮助理解两大概念,这样学生记忆也会深刻,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2.现场观摩尸体解剖。病理学是临床的重要基础,其病理变化决定着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尸体解剖观摩。如尸检,首先让学生课前掌握有关尸检的注意知识和事项,对于解剖需要安装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如何取材、在尸检的过程中,作为医生应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先在大脑中对人体各器官有个大致的直观概念。由于需要进行尸检的死者必定是非自然死亡,死因具有多样性。笔者首先让学生对死者的死因,做初步介绍,让学生得出初步的判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激起学生对尸检细节的观察仔细度。笔者在进行尸检操作和讲解的同时,让学生做好详细的体表检查记录,从大小、状态、病变反面记录各脏器、系统病变的致死原因。
3.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病理切片实践。为了提高学生对病理变化重要性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为了丰富病理变化内容,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进行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笔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从事病理切片制作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正确方法。熟悉处理有关组织的正确方法与合理步骤,掌握住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石蜡、切片——染色方法,找出哪些因素会影响切片质量。
在制作的过程中,笔者为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发展,给学生病例讨论的机会,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习惯和整体发散的思维方法,在生动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出学生对病理学的探究兴趣。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笔者发现病例讨论能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著。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不但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病理学教学将现代化教学引入到教学中来,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助推之效。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病理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让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通过观察病变得出感性认识,加深基本理论和临床表现的理解,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病理学教师在授课中都会感到,抽象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由于文字性的描述与实物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讲解中,如果仅仅是描述性讲解,学生是理解不到位的。笔者在讲授中,采用多媒体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病理学《炎症白细胞渗出》一课时,白细胞的渗出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经过附壁、粘着、游出和趋化作用等阶段到达炎症灶,在局部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白细胞的渗出是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炎症局部的特征。炎症反应防御环节,即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可吞噬和降解细菌、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碎片。白细胞释放酶、化学介质和毒性自由基延长炎症过程。口述病理变化学生难理解趋化因子作用下做白细胞定向运动,笔者仅仅依托教材与病理学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借助多媒体制作成动态画面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白细胞渗出的全过程,学生看来一目了然,节省了课堂讲授的时间,学生在接受上很容易。
在病理形态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把微观的、静止的结构更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动态的病变过程。多媒体课件引入到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优化病理学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单位的教学时间中,扩大病理学内容讲授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声、光、动集成特点,将抽象概念理论直观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减轻了教师的讲授任务,在理解上,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减轻,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生医学知识的学习思路。如在讲血栓形成、栓塞、肿瘤的转移、动脉粥样硬化等重点、难点内容,做成多媒体动画,教师根据课件去讲授,配以图示和语言讲解,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又能调动医学生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笔者多年病理学的教学改革实践看,上述方法均取得显著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探索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探讨摸索更加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以保证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医学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杨.病理学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4):211-213.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篇4
1理论教学讲座化
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涵盖相关各学科的课程,对基本理论相对比较熟悉。为适应学科的迅猛发展,对其理论课教学以专题讲座和学术讨论形式为主,介绍新理论、新进展和新技术,并缩短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为今后开展课题研究夯实基础。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初,就特别强调实验教学的作用,旨在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以后进行相关的专业研究夯实基础[5]。同时,这些学科具有应用的宽口径和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其在医学领域相关各学科广泛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5-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强调相应技术的应用、并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安排等环节,始终将课程与医学紧密结合,大比例增加了疾病相关的分子遗传学,以及疾病的分子免疫学的内容,如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内分泌疾病的分子生物学、遗传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力求把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与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及应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参与、启发等形式,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又与本科阶段相关课程内容衔接,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手段进行课堂讲授。以大信息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时效性、前沿性,来拓宽学生视野、增厚知识底蕴、改善知识结构。
2实验教学主体化
在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增强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和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7]。因此,实验课程设计要完全模拟实际的科研过程,这是对研究生进行统一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笔者将所有的实验教学,都设计成综合大实验。为配合实验教学,还编写了《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面向医学专业所有硕士研究生和部分博士研究生,获得了教师与学生的一致好评。整合后的具体实验教学内容如下。
2.1医学生物信息学
在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操作技术,并系统学习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条件下,再学习医学生物信息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了解生物信息学基本知识。让学生通过联机学习,实际操作生物信息学计算技术,体验复杂的生物学数据及其相关分析手段。教学过程突出基础性、实用性,以深化学生对高通量技术产生的大量生物信息及其生物学背景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和使用。通过将学生所学专业与本课程紧密结合,一方面,掌握通过网络资源快速检索信息,以了解本专业的前言领域和最新进展;另一方面,掌握通过连接主要的大型生物信息数据库,获得已有数据,并能利用基本的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服务。课程为多媒体教学,并结合多种公共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的上机实习。教学内容包括:生物信息学网络基础,生物医学网络原始中文文献的获取,NCBI资源介绍及生物医学网络原始英文文献的获取,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核酸和蛋白质的序列分析。
2.2免疫学
目前,免疫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生命科学诸多领域的实验研究中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其中的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研究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包括:以颗粒性免疫原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分免疫组和正常组(每4人1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2只小鼠,1只小鼠为免疫组小鼠,另1只为对照组小鼠),通过免疫血清的制备和抗体检测、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运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NK细胞活性的检测实验,检测在免疫原刺激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改变情况,通过NK细胞杀伤试验观察在接受免疫刺激和正常情况下小鼠固有免疫水平的改变。
2.3细胞生物学
热处理对HeLa细胞活率、凋亡和HSP70表达的影响。通过不同温度热处理HeLa细胞,观察温度对细胞活率、凋亡及HSP70表达的情况,了解HSP70蛋白对细胞生存、增殖及热耐受性的影响。
2.4遗传学
PCR-RFLP检测内皮一氧化氮合酶(NOS3)基因多态性。自学生的口腔黏膜细胞、毛囊等取自体样本,综合使用微量全基因组DNA提取、PCR-RFLP、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检测学生自己的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OS3)基因多态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5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活力的、新兴的前沿的带头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预防、诊断和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革。医学科学已经从整体细胞水平进入到了分子水平。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生的紧迫任务。教学内容从目的基因的获取开始,一直做到重组子在真核细胞表达目的蛋白,通过系统地对基因工程的上游、下游实践,帮助学生熟悉分子克隆的整个流程,掌握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随着实验课教学的进展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变更,不断进行修订《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讲义,包括:①增加了部分内容,如细胞生物学部分增加了原代细胞培养,遗传学部分增加了染色体制备和染色体原位杂交等;②对讲义的所有内容进行了核对,特别是有关于实验的细节,结合上学期学生应用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实验教学可将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实验操作,加强和突出实验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以往,由于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所限,我校开设的多为简单、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现在已经远不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进步,以及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需要。因此,我校对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建设与环境,课程组织形式到授课内容都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并且对所有任课教师严格行为规范,严肃学生的教学纪律,以每小组15人的小班授课,各自为组,人人动手的形式开展为期18周,每周8学时,合计144学时的实验教学。同时,围绕正在进行的实验所涉及的技术理论,进行穿插讲解,并与《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技术和应用相结合,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笔者七年的实践中,证实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在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合理的教学考核
合理的教学考核应该是以注重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目的的考核方式。因此,笔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其中理论知识占40%,实践操作占60%,理论考核采用闭卷书面考试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实验设计要求学生结合各自专业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检验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应用能力,考核学生的科研潜力。实验考核采用任课教师随堂记录,包括对学生每次实验的实际考核,实验记录考核环节,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考核,了解了医学研究生对《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也对教学质量进行了检验,并且验证了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在七年的探索中,我们不但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并且培养了一支富有朝气的年轻师资队伍,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医学研究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4科研能力的挖掘
在完成教学过程后,由主管副院长领导,组织学生以2~3人自由组合成科研小组,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主线,自主选择科研课题,并书写科研项目计划书,由研究生办公室邀请、组织各学科专家初选,及公开答辩,择优10个项目给予1.5~2万元,为期1年的资助,并严格进行结题考核和验收。使得所有研究生在课程中受到正规的、系统的科研训练,并且从中选择有科研潜力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5专职实验室建设———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水平的标志,也是科研、教学特色和优势的体现,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5-7]。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实验室”建设,首先应该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兼顾科研的思路,和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配套的原则,引进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引进和培养实验师队伍,以切实提升实验室建设质量和技术水平。在2008年《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同时,组建了专门的研究生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并且配置兼职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专职高级实验师1名、实验师3名。在硬件上保证了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展,并且努力将该实验室建成新世纪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6教学改革的体会
6.1师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主体。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是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同时,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博士后、博士讲师一起参与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科研基本功的训练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施。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具备: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法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利用现代手段进行多媒体组织教学的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有可能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而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必须强化自身学习,并及时掌握本领域内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面,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素质;还要善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6.2综合性实验教学的设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篇5
[关键词]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
[中图分类号]R61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5)11-0042-05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uighurmedicineabnormalsavdamunziqontheTGF-β1inducedinhypertrophicscarfibroblasts.MethodsUsingtissueexplantculturesofhumanhypertrophicscarfibroblasts,dividedintosixgroup:controlgroup:addanequalvolumeofculturemedium;andexperimentalgroup:treatedwithTGF-β1withorwithoutdifferentconcentrationofASMq(0.2mg/ml,0.4mg/ml,0.6mg/ml,1.0mg/ml).CCK-8assaywasadoptedtodetecttheproliferationoffibroblasts.westernblotandRT-PCRwereperformedtodetecttheexpressionofCollagenⅠandSmad7.ResultsASMqreducedtheTGF-β1inducedinfibroblastsproliferation(P
Keywords:abnormalsavdamunziq;Hyperplasticscar;fibroblasts;TGF-β1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是以胶原过度沉积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现象,其诱发的具体机制是多样的,组织学上以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聚集为特征,常发生在外伤、外科手术或烧伤后,且临床治疗比较复杂和困难[1-3],因此,HS的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笔者前期研究通过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采用灌胃、外用以及联合应用ASMq,结果表明ASMq可以直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降低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的发生率[4]。并且ASMq对于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做用(抑制于G0/G1期),这一作用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发现它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5]。本研究通过采用不同浓度的ASMq与TGF-β1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干预处理,检测其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CollagenⅠ及Smad7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为探索维药抑制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及采用维医维药防治增生性瘢痕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试剂及材料
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国药准字:Z65020166):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FBS)、胰酶、PBS缓冲液、青霉素和链霉素:美国Hyclone公司;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美国PeproTech公司;羊抗人CollagenⅠ及Smad7抗体:美国SantaCruz公司;CCK-8试剂盒、BCA蛋白定量试剂盒、羊抗人GAPDH抗体:武汉博士德公司;反转录试剂盒:美国Thermo公司;BCA蛋白分析试剂盒:美国Pierce公司;引物设计:上海生工公司;Western-Blot系统、PCR扩增仪等:美国Bio-Rad公司,倒置显微镜:德国LEICA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ASMq的溶解配制:用DMEM培养基溶解(DMSO辅助溶解并且其在终浓度中的含量不大于0.1%))异常黑胆质成熟剂,用含10%FBS的DMEM稀释为0.2mg/ml、0.4mg/ml,0.6mg/ml、1.0mg/ml。
1.2.2标本来源及鉴定:实验所用增生性瘢痕组织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共8例,男5例、女3例,均为汉族,年龄20~39岁,平均28.75岁,均为烧伤愈合后创面瘢痕持续增生3~12个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增生性瘢痕,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系统性疾病及未经过抗瘢痕药物治疗。本实验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所有提供标本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成纤维细胞培养及处理:将术中切取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于无菌超净台内以PBS液漂洗3遍,去除残留的血液及其他混杂异物,仔细切除表皮及与之相连的部分瘢痕组织,以防止表皮细胞混杂。将增生性瘢痕组织修剪成1mm×1mm×1mm的组织块,均匀接种于培养皿内,缓慢加入含体积分数10%FBS及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μg/ml)的DMEM培养液,于37℃,体积分数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的培养箱中培养,每周换液2次。待组织块周围细胞长成致密单层后,胰酶消化并传代培养,选择3~6代的细胞用于实验研究。在笔者以下的实验中成纤维细胞在加药干预前均经过无血清DMEM24小时均一化处理。以下实验中所涉及的成纤维细胞均经过加或不加不同浓度ASMq(0.2mg/ml,0.4mg/ml,0.6mg/ml,1.0mg/ml)及浓度为5ng/ml的TGF-β1处理。
1.2.4细胞增殖实验: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经传代后取对数期细胞以1×104个/孔细胞数接种于96孔板中,并加入200μl含10%FBS的DMEM培养过夜,而后经过预设方法处理,每组4个复孔,连续检测24h、48h、72h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在检测前4h每孔各加入20μl的CCK-8工作液,于37℃,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中孵育4h后用酶标仪读取各孔在450nm处的吸光值(OD值),求平均值。
1.2.5RT-PCR检测mRNA表达:将成纤维细胞以4×105个接种在10cm培养皿中,经预设方法干预24h后应用Trizol液裂解细胞,后经氯仿、异丙醇进一步提取细胞的总mRNA,调整RNA的上样量为1mg/L,以β-actin为内参,进行RT-PCR。相关引物设计如下(表1):CollagenⅠ上游序列:5′-GTGAACCTGGCAAACAAGGT-3′,下游序列:5′-CTTGGTCGGTGGGTGACTCTG-3;Smad7上游序列:5′-TACCCGATGGATTTTCTCAA-3′,下游序列:5′-TCTTCTCCTCCCAGTATGCC-3′;β-actin上游序列:5′-CACCAACTGGGACGACA-3′,下游序列:5′-GTACTTGCGCTCAGGAGG-3′,用反转录试剂盒进行cDNA的合成(按照说明书步骤进行):合成后的cDNA进行扩增,方法如下:95℃3min,接着32个扩增循环:95℃30s、52℃30s、70℃30s,72℃3min;取PCR扩增产物6μL在2%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而后对凝胶进行图像采集、分析,应用PhotoshopCS6读取灰度值,与β-actin相比,数值为各组mRNA相对表达量。
1.2.6Westernblot检测胶原及Smad7表达:将成纤维细胞以2×105个接种在10cm培养皿中,经前述方法干预48h后收集细胞,应用RIPA裂解液于冰上提取细胞总蛋白,离心并收集上清,用BCA法蛋白定量后调整蛋白上样量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其后应用硝酸纤维素膜进行湿法转膜,而后用5%脱脂奶粉封闭1h,一抗(CollagenⅠ1:300稀释,Smad71:200稀释,GAPDH1:400稀释)4℃孵育过夜后,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孵育2h。然后应用BCA蛋白分析试剂盒进行二抗显影,以上每步之间均用TBST液洗5min/3次,利用QuantityOneVersion4.6.2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采集,应用PhotoshopCS6读取灰度值,与GAPDH相比后为各组蛋白表达相对值。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x±s表示,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法分析,P
2结果
2.1ASMq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
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呈长梭形有较大的细胞体,胞质较丰富及呈现两个或三个不同突触长度的多角度形状(图1A)。与对照组(图1A)相比,在TGF-β1+ASMq(0.6mg/ml)组(图1C)和TGF-β1+ASMq(1.0mg/ml)组(图1D)细胞数量减少,形态逐渐变圆和突触逐渐变短或消失;TGF-β1组(图1B)与图1A相比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且有较长的纺锤形结构和最大的胞体。
2.2ASMq抑制TGF-β1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
通过CCK-8法检测经过ASMq(0.2mg/ml,0.4mg/ml,0.6mg/ml,1.0mg/ml)与TGF-β1(5ng/ml)处理后24h、48h、72h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表2)。与对照组相比,TGF-β1显著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P
2.3ASMq对成纤维细胞相关mRNA水平的影响
RT-PCR检测ASMq对成纤维细胞CollagenⅠ及Smad7基因表达的影响。如图2,TGF-β1能够显著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CollagenⅠmRNA和抑制Smad7mRNA的表达(P
2.4ASMq对成纤维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
Westernblot检测ASMq对成纤维细胞CollagenⅠSmad7蛋白表达的影响。如图3,TGF-β1能够显著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CollagenⅠ表达和抑制Smad7蛋白表达(P
3讨论
HS是皮肤纤维化过度的结果,这一过程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TGF-β1是目前已知与HS形成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细胞因子,它的存在能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的合成[6-8]。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放疗、激光及药物,中药治疗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维吾尔族医药作为祖国医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ASMq是维吾尔医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如肿瘤、肝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处方,其疗效显著,它由菊苣子、芹菜根、菊苣根、香青兰子、黑种草子等十余味维药调制而成。维医实践表明,ASMq可以减轻肝纤维化、肺纤维化疾病,而现代医学认为增生性瘢痕为皮肤纤维化疾病,是全身纤维化疾病的一种,但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一直以来都不清楚[9-11]。
TGF-β可分为TGF-β1、TGF-β2、TGF-β3三种亚型,并通过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其中TGF-β1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要,其参与了创伤愈合的所有过程,产生细胞的趋化性迁移、增生分化、细胞外基质合成及分泌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12-14]。TGF-β1可直接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体外低浓度的TGF-β1即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CollagenⅠ和细胞外基质。上述TGF-β1的作用可以通过激活由Smad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完成。然而TGF-β1分泌后必须经过激活才能发挥效应,即必须与其相应的受体蛋白TGF-βR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而目前已知的TGF-βR主要Ⅰ、Ⅱ、Ⅲ型三种[15-16]。
Smads蛋白超家族是TGF-β信号传导通路的下游蛋白。它包括3类:①受体调节型Smads(receptor-associatedSmads,R-Smad),包括Smad1、Smad2、Smad3、Smad5、Smad8;②共同通道型Smads(common-mediatorSmads,Co-Smad),包括Smad4;③抑制型Smads(inhibitorySmads,I-Smad),包括Smad6和Smad7。Smads是一种中介分子,它能够把TGF-β与其各型受体结合后产生的信号从胞质传到细胞核内[15]。TGF-β信号分子通过跨膜的、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复合物进行信号转导。TGF-β与其受体TβRII结合后能够激活TβRI受体,激活的TβRI受体使Smad2、Smad3蛋白磷酸化,磷酸化的Smad2、Smad3蛋白方能与Smad4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转录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调节相应靶基因的转录,I-Smads可与R-Smad竞争性结合受体,阻止R-Smad活化或抑制Smads多聚体形成而阻断TGF-β的信号转导[16-17]。
在笔者的研究中观察到,TGF-β1组与对照相比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明显活跃,这一结果与众所周知的TGF-β1是成纤维细胞细胞功能和增殖的主要调节因子相符。而ASMq组与TGF-β1相比较发现前者细胞增殖又被显著抑制,这说明ASMq对于TGF-β1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而在RT-PCR及westernblot实验中笔者看到:TGF-β1能促进CollagenⅠ合成,抑制Smad7的表达;而ASMq降低了TGF-β1对Smad7合成的抑制作用,而在ASMq干预下CollagenⅠ合成表达是显著降低;由此,笔者推测ASMq通过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mad7表达来抑制细胞增殖及CollagenⅠ合成,即通过促进Smad7合成来抑制TGF-β/Smad通路信号转导,降低了成纤维细胞增殖及CollagenⅠ合成,从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有助于明确ASMq对瘢痕作用机制,为笔者以后的实验打下基础,为维药开展临床预防及治疗瘢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胡丽,李伟.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5):607-610.
[2]王玉玲,万德芬.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422-1425.
[3]张旭,张选奋.TGF-β亚型在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4):337-340.
[4]高伟成,杜金,马娟,等..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J].新疆医学,2012,42(9):11-14.
[5]GaoWC,WangHJ,QiaoX,etal.Effectofuighurmedicineabnormalsavdamunziponhumanhypertrophicscarfibroblastsinvitro[J].ZhonghuaZhengxingWaikeZazhi,2013,29(6):418-421.
[6]WolframD,TzankovA,PulzlP,etal.Hypertrophicscarsandkeloids--areviewoftheirpathophysiology,riskfactors,andtherapeuticmanagement[J].DermatolSurg,2009,35:171C81
[7]DerVeerWMv,BloemenMC,UlrichMM,etal.Potentialcellularandmolecularcausesofhypertrophicscarformation[J].Burns,2009,35(1):15-29.
[8]GabrielV.Hypertrophicscar[J].PhysMedRehabilClinNAm,2011,22(2):301-310.
[9]胡汉华,盛磊,姑丽尼格尔・库来西,等.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细胞迁移的影响[J].科技导报,2011,29(03):62-65.
[10]AmatN,HoxurP,MingD,etal.Behavioral,neurochemicalandneuroendocrineeffectsofabnormalsavdamunziqinthechronicstressmice[J].EvidBasedComplementAlternantMed,2012,426757.
[11]YusupA,UpurH,BaudrimontI,etal.CytotoxicityofabnormalSavdaMunziqaqueousextractinhumanhepatoma(HepG2)cells[J].FundamClinPharmacol,2005,19:465-472.
[12]KajdaniukD,MarekB,Borgiel-MarekH,etal.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inphysiologyandpathology[J].EndokrynologiaPolska,2013,64(5):384-396.
[13]GaarenstroomT,HillCS.TGF-βsignalingtochromatin:HowSmadsregulatetranscriptionduringself-renewalanddifferentiation[J].SeminCellDevBiol,2014,32:107-18.
[14]ChalmersRL.Theevidencefortheroleof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intheformationofabnormalscarring[J].IntWoundJ,2011,8:218C223.
[15]刘玲,陈敏亮.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瘢痕形成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2):264-266.
[16]ZunwenL,ShizhenZ,DewuL,etal.EffectoftetrandrineontheTGF-b-inducedsmadsignaltransductionpathwayinhumanhypertrophicscarfibroblastsinvitro[J].Burns,2012,38:404-413.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篇6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疾病的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关于糖尿病这个老年群体多发的疾病,总有诸多说不完的话题。本刊2007年第10期“家庭医生”栏目编发的《糖尿病饮食治疗新理念》,为糖尿病综合治疗理念的一部分。本期刊出其姊妹篇―《糖尿病药物治疗新理念》,旨在为患有此病的读者提供进一步的就医用药参考。
全文包括以“患者手记”形式介绍的成功治疗经验,读后会让您感同身受;其后的“专家共识”,帮您解读这种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依托;最后的“延伸服务”,介绍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为您提供具体的贴身帮助。
2型糖尿病患者不要拒绝胰岛素
徐芳玉
我是一名退休医生,今年74岁,4年前我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当时的空腹血糖为14.1毫摩尔/升,尿糖+++,尿蛋白++,肌酐也高出许多,并且每天清晨面部都有轻度浮肿。种种迹象表明,我已出现了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病情相当严重。
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我严格按照糖尿病综合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适量运动、保持乐观情绪,并配合足部按摩(文见本期61页“不妨一试”栏目)。在药物治疗方面,我没用任何口服降糖药,只用诺和灵30R胰岛素,早餐前16个单位,晚餐前12个单位。治疗一周后,空腹血糖降至6.1毫摩尔/升,尿糖消失,尿蛋白由++降为+。第2周尿蛋白转阴,面部浮肿消失。一年后减少了胰岛素用量,各项指标仍在正常范围。如今我用胰岛素已近4年,每月检查空腹血糖一般不超过7,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不超过8,糖化血红蛋白只有5.5%,再未出现新的并发症,原先的将军肚、脂肪肝也没了。
我很庆幸自己发现糖尿病后及早使用了胰岛素治疗,不但有效控制了血糖,还遏止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从而避免了肾衰的严重后果。如今我不但过着正常人的生活,退休后还一直在发挥余热,晚年生活充实而快乐。
2型糖尿病患者早用胰岛素效果好
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翁建平教授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撰文说,传统的2型糖尿病治疗是采取从饮食、运动到单药口服,再到联合口服的阶梯式疗法。然而,迄今为止还没发现任何一种口服降糖药能够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的进程。相反,约有半数以上患者由于长期药物刺激而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致使血糖难以控制。而长期的高血糖毒性,无疑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研究显示,早期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其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谢云教授认为,2型糖尿病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β细胞数量减少,直至功能衰竭。早期应用胰岛素,可让β细胞稍事休息,从而保护其功能,使患者尽快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消除高糖毒性,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临床上不应将胰岛素治疗作为口服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最终手段。
美国劳森司托(Rosenstock)教授和英国的侯姆(Home)教授同样认为,目前所能用的口服降糖药降糖能力有限。因此,相当多的2型糖尿病病人最终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而尽早使用胰岛素,不仅有利于控制血糖达标和防治并发症,而且对保存β细胞功能有益。
中山大学附属二院主任医师程桦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并非终身制。
其实,2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一部分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后,可改用较少品种和较小剂量的口服降糖药。对于口服降糖药失效的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恢复口服药物的治疗效果。只有胰岛β细胞功能很差的患者,才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因此,当医生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用胰岛素时,患者应该理解并积极配合。
帮您了解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教授张家庆
胰岛素笔是一种形状似笔的胰岛素注射器,由笔和笔芯两部分组成。笔芯依胰岛素的种类而异,可按需要购买,用完后无须换笔,只换笔芯即可。笔芯内的胰岛素可直接注入皮下,省去了从瓶内抽取再注射的麻烦。胰岛素的剂量可通过控制笔尾部的推杆向前推动的距离来掌握,剂量直接以单位的形式显示在尾部的窗内。笔的针头特别细,可以达到基本无痛。针头为一次性,用完要及时更换。
如果医生建议您用胰岛素,您可要求使用胰岛素笔。
胰岛素笔不但注射剂量精准、无痛,而且操作简单容易,特别是外出旅游随身携带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