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高粱栽培主要技术要点范例(3篇)

时间:

高粱栽培主要技术要点范文

2.美国先锋玉米杂优模式利用对中国玉米育种的影响时俊光,SHIJun-guang

3.低钾耐性玉米自交系的筛选与评价孙海鹰,李春红,孙晶,曹敏建,SUNHai-ying,LIChun-hong,SUNJing,CAOMin-jian

4.优良玉米自交系丹9046选育及杂优模式利用徐文伟,XUWen-wei

5.杂粮作物玉米杂交新品种东裕106的选育孟媛,MENGYuan

6.玉米新品种丹玉204的选育与栽培技术佟圣辉,陈刚,王作英,TONGSheng-hui,CHENGang,WANGZuo-ying

7.高蛋白大豆选育研究初报王斌,姜凯喜,井苗,李霞,王彩兰

8.高产大豆新品种东豆339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盛德宝,艾军,徐娣,单宏

9.绿豆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王成,闫锋,崔秀辉,李清泉,曾玲玲,刘峰,WANGCheng,YANFeng,CUIXiu-hui,LIQing-quan,ZENGLing-ling,LIUFeng

10.绿豆新品种吉绿5号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王桂芳,王明海,徐宁,包淑英,郭中校

11.五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技术汪由,吴禹,王岩,李兆波,王光霞,WANGYou,WUYu,WANGYan,LIZhao-bo,WANGGuang-xia

12.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研究左仁辉,韩晓日,战秀梅,杨劲峰,叶冰,赵艳红,ZUORen-hui,HANXiao-ri,ZHANXiu-mei,YANGJin-feng,YEBing,ZHAOYan-hong

13.玉米根系与抗旱性关系研究李德顺,刘芳,马永光,LIDe-shun,LIUFang,MAYong-guang

14.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再生闵丽,许崇香,安英辉,李伟忠,王红霞,MINLi,XUChong-xiang,ANYing-hui,LIWei-zhong,WANGHong-xia

15.硫酸锌浸种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赵娜,张振洲,贾景丽,周芳,刘兆才,ZHAONa,ZHANGZhen-zhou,JIAJing-li,ZHOUFang,LIUZhao-cai

16.紫甘薯新品种万紫56脱毒苗的离体快繁研究文明玲,徐茜,乐正碧,王良平,黎华,徐燕,余鸿艳,张涵,WENMing-ling,XUQian,YUEZheng-bi,WANGLiang-ping,LIHua,XUYan,YUHong-yan,ZHANGHan

17.黑土养分释放特性及大麦吸收养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刘双全,李玉影,姬景红,佟玉欣,刘颖,韩光,张明怡,王伟

18.阜新地区玉米高产限制因素浅析李启辉,侯志研,邓林军,靖凯,李开宇

19.海城市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王芳,WANGFang

20.玉米南繁育种综合技术措施王巍,WANGWei

21.浅析漯河市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止对策闫海霞,柳家友,朱琳琳,YANMing-xia,LIUJia-you,ZHULin-lin

22.高寒山区马铃薯玉米间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辛鑫,XINXin

23.高粱杂交种低芽率原因与对策石贵山,刘洪欣,王江红,包淑英,马英慧,王鼐

24.辽甜1号高粱杂交制种技术刘雅荣,赵玉杰,贺强,LIUYa-rong,ZHAOYu-jie,HEQiang

25.甘薯高产栽培技术姜增辉,吕雅芳,JIANGZeng-hui,LVYa-fang

26.谷子新品种辽谷8号品种特点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张士文,侯志研,马树田,张宝平,党旭辉,孟庆忱

27.农家优质谷子品种筛选及其栽培技术要点董亚明,田力,DONGYa-ming,TIANLi

28.金乡县"金谷"栽培密度试验田英才,安崇冠,刘子乾,翟登玉

29.浅谈大豆重、迎茬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石翠梅,魏学全,SHICui-mei,WEIXue-quan

30.窄行密植对半矮秆大豆产量及性状的影响宋英博,SONGYing-bo

31.豌豆高产栽培技术赵秋,李连波,ZHAOQiu,LILian-bo

32.玉米杂交种对多种病害的抗性评价李红,武海锋,晋齐鸣,张伟,宋淑云,苏前富,刘影,王立新,隋晶,赵振伟

33.玉米瘤黑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车杂粮作物宏伟,车庆成,董海,CHEHong-wei,CHEQing-cheng,DONGHai

34.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赵秀梅,ZHAOXiu-mei

35.辽宁地区玉米超高产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马宾,韩晓日,杨劲峰,蒋增,高晓宁,姜琳琳,MABin,HANXiao-ri,YANGJin-feng,JIANGZeng,GAOXiao-ning,JIANGLin-lin

36.辽宁芝麻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高德学,刘澍才,吴燕,孙会杰

37.对南充市发展小杂粮生产的思考李海龙,赵文军,段志康,李辉,罗峰,白梓嵩,黄方昕

38.对辽宁省农科院应用基础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吕立涛,王大为,孙大为,LVLi-tao,WANGDa-wei,SUNDa-wei

1.美国印第安纳州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研究李恒岭,唐红丽,栾化泉,张宝石,张万志,高伟政,LIHeng-ling,TANGHong-li,LUANHua-quan,ZHANGBao-shi,ZHANGWan-zhi,GAOWei-zheng

2.玉米籽粒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孙月婷,张宝石,张宇,钟岩,任志勇,修俊杰,SUNYue-ting,ZHANGBao-shi,ZHANGYu,ZHONGYan,RENZhi-yong,XIUJun-jie

3.玉米杂交种丹玉67号(丹657)的选育刘日尊,鲁宝良,关国志,赵文媛

4.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辽单452号的选育杨镇,李刚,刘晓丽,王金艳,那桂秋

5.玉米自交系通9137的选育及应用高玉华,张建华,包额尔敦嘎,张晋纯,王春雷,张桂华,李淑兰,杨凤玲,高丽辉,王东,冯晔

6.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登海6103的选育张悦,吕俊华,张元景,谷铁实,丛日东

7.试论我国高粱产业发展——一论全国高粱生产优势区卢庆善,邹剑秋,朱凯,张志鹏

8.高粱新品种锦杂105的选育冯文平,张东娟,李小菲,孔祥林,魏亚红

9.高产大豆新品种东豆29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盛德宝,艾军,张斐,高国嵩,范艳,王强,程新鸿

10.食用型甘薯新品种鄂薯7号的选育与栽培要点杨新笋,雷剑,杨年堤,杨志超,郑彬

11.灰色综合评判法在食用向日葵杂交种评价中的应用段学艳,樊云茜,卫玲,周安定,DUANXue-yan,FANYun-qian,WEILing,ZHOUAn-ding

12.花期水分胁迫对大豆器官平衡和产量的影响白伟,孙占祥,刘晓晨,关晓雪,宋书宏,董丽杰,BAIWei,SUNZhan-xiang,LIUXiao-chen,GUANXiao-xue,SONGShu-hong,DONGLi-jie

13.黑豆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邹原东,ZOUYuan-dong

14.不同燕麦种成熟胚诱导条件的优化贾利敏,傅晓峰,刘俊清,JIALi-min,FUXiao-feng,LIUJun-qing

15.槲皮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肇莹,张蕾,李会,崔薇薇,任志莹,ZHAOYing,ZHANGLei,LIHui,CUIWei-wei,RENZhi-yinghHTTp://

16.种植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效应研究Ⅱ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效应研究刘志新,曹敏建,孙宏东,LIUZhi-xin,CAOMin-jian,SUNHong-dong

17.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不同播种量对生物学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方向前,杨粉团,李忠芹,柴寿江,孟祥盟,谭国波,赵洪祥,张丽华,李伟堂,于雷,刘春光,边少锋

18.杂粮作物不同玉米品种在高密度下的丰产性研究龙云程,周朋,朱爱清,唐敏,李迪

19.凤城市玉米空秆成因的解析及防止措施赫玉霞,HAOYu-xia

20.玉米新品种辽单632高产栽培技术孙宏东,张喜华,刘志新,江丹,张洋

21.不同株型玉米品种的适宜最大叶面积指数分析任志勇,张宝石,张宇,修俊杰,孙月婷

22.玉米新品种洛单248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韩卫红,李建刚,马翔龙,李小东,郭党,周新,杨永红,林静

23.壮丰灵在玉米上应用试验研究卢翠华,LUCui-hua

24.辽宁省草高粱新品种引种试验高坤,GAOKun

25.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探讨金莉,赵洪阁,谭文新,王东坡

26.标记杂交棉套种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王文宏,WANGWen-hong

27.兴城市旱地花生膜下滴灌试验研究马日新,肖艳宏,MARi-xin,XIAOYan-hong

28.花生新品种对比与经济效益分析刘野,黄国成,郭守东,高仁松

29.谷子新品种铁谷选系及主要栽培技术魏明茹,WEIMing-ru

30.朝新谷5号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孙刚,杜国田,李晓佳,SUNGang,DUGuo-tian,LIXiao-jia

31.春小麦复种谷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徐永娟,李晶,勾福山,XUYong-juan,LIJing,GOUFu-shan

32.辽宁省谷子新品种推广中关键技术措施探讨刘志,LIUZhi

33.宁芝一号芝麻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童晓利,伍冠所,张礼浩,赵荷娟

34.辽宁省小杂粮推广情况及发展途径探讨李秀华,LIXiu-hua

35.15%磺草酮水剂防除玉米田杂草田间使用技术研究戴景诗,曲明明,王强,程新鸿,辛丽丽,刘阳

36.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对策李明,董礼华,LIMing,DONGLi-hua

37.利用微生物农药白僵菌防治玉米螟虫技术王喜印,王艳春,黄慧光,徐静华,张宇

38.沈阳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及改进措施展望杨潇音,喻猛,YANGXiao-yin,YUMeng

39.海城市耿庄镇玉米"3414"肥效试验研究黄丽芬,HUANGLi-fen

40.青贮高油玉米的研究利用及发展前景马延华,孙德全,李绥艳,林红,潘丽艳,MAYan-hua,SUNDe-quan,LISui-yan,LINHong,PANLi-yan

41.辽宁省制约谷子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杂粮作物赵术伟,王凯玺,吕阳芹,ZHAOShu-wei,WANGKai-xi,LVYang-qin

42.菜用大豆品质研究进展赵福才,寇贺,陈为,吴朔,吴丽颖,宋晓燕,张丽利,毕志常,江水清

43.沈阳市东陵区东南部山区生态型农业应用技术开发与利用付玉坤,FUYu-Kun

1.玉米籽粒几个物理性状的遗传与配合力分析余学杰,石海春,柯永培,袁继超,牛应泽,YUXue-jie,SHIHai-chun,KEYong-pei,YUANJi-chao,NIUYing-ze

2.世界玉米科研动态对辽宁省玉米育种研究的新启发王作英,WANGZuo-ying

3.玉米杂交种丹玉40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杨辉,景希强,王亮,李方明,唐文明,YANGHui,JINGXi-qiang,WANGLiang,LIFang-ming,TANGWen-ming

4.玉米新品种丹科218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佟圣辉,陈刚,王作英,TONGSheng-hui,CHENGang,WANGZuo-ying

5.早熟、优质、多抗糯玉米杂交种沈糯31号(宁糯31号)选育宁晋宪,NINGJin-xian

6.能源用甜高粱杂交种辽甜3号选育报告邹剑秋,张志鹏,朱凯,王艳秋,ZOUJian-qiu,ZHANGZhi-peng,ZHUKai,WANGYan-qiu

7.优质加工型甘薯新品种烟薯2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刘志坚,林祖军,辛国胜,韩俊杰,商丽丽,LIUZhi-jian,LINZu-jun,XINGuo-sheng,HANJun-jie,SHANGLi-li

8.利用核不育莜麦ZY基因育成新品系S016杨才,周海涛,李天亮,张新军,杨晓红,YANGCai,ZHOUHai-tao,LITian-liang,ZHANGXin-jun,YANGXiao-hong

9.红小豆新品种保红947选育李彩菊,柳术杰,高义平,LICai-JV,LIUShu-jie,GAOYi-ping

10.大豆群体构建杂交技术的研究史宏,任小俊,马俊奎,王勇,赵晶芸,刘学义

11.辽宁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利用现状王志友,王昌陵,董丽杰,于凤臣,孟红

12.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东豆九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艾军,盛德宝,王伟时,辛丽丽,王静,范艳,杨威,高国嵩

13.杂粮作物辽芝101选育技术报告刘金刚,LIUJin-gang

14.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数学对油用向日葵区试组合的评价分析王德兴,孙恩玉,崔良基,宋殿秀,刘金刚,WANGDe-xing,SUNEn-yu,CUILiang-ji,SONGDian-xiu,LIUJin-gang

15.高产施肥条件下玉米的光合特性研究战秀梅,韩晓日,佟晔,王帅,高鸣,赵立勇,ZHANXiu-mei,HANXiao-ri,TONGYe,WANGShuai,GAOMing,ZHAOLi-yong

16.草高粱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刘晓辉,高士杰,李继洪,LIUXiao-hui,GAOShi-jie,LIJi-hong

17.玉米新品种绵单581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何丹,王秀全,刘昌明,余先驹,税红霞,HEDan,WANGXiu-quan,LIUChang-ming,YUXian-ju,SHUIHong-xia

18.玉米群体及调优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杨粉团,方向前,边少锋,孟祥盟,张丽华,谭国波,赵洪祥,闫伟平,YANGFen-tuan,FANGXiang-qian,BIANShao-feng,MENGXiang-meng,ZHANGLi-hua,TANGuo-bo,ZHAOHong-xiang,YANWei-ping

19.玉米杂交种"吉农大402"的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赵忠惠,鲁杰,刘洋,高超,贾恩吉

20.马铃薯小薯整播与切块播种产量对比研究姚卫华,YAOWei-hua

21.马铃薯中拱棚栽培技术研究张凤群,葛宏蔓,ZHANGFeng-qun,GEHong-man

22.辽西地区花生安全生产技术柴书宝,宋宝辉,崔妍,CAIShu-bao,SONGBao-hui,CUIYan

23.适合江苏省栽培的小豆新品种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陈新,顾和平,张红梅,张智明,李红飞,黄萍霞

24.甘肃豌豆根腐病研究及抗病育种王梅春,连荣芳,墨金萍,王思慧,WANGMei-chun,LIANRong-fang,MOJin-ping,WANGSi-hui

25.根系内生细菌与玉米抗纹枯病关系研究付东强,高增贵,FUDong-qiang,GAOZeng-gui

26.面对全球粮食危机粮食与食物安全早期预警的作用——评介《粮食与食物安全早期预警系统研究》冯凌云,FENGLing-yun

1.巴西玉米种质资源的配合力研究桑立君,刘丽丽,高增贵,薛春生,张宝石,SANGLi-jun,LIULi-li,GAOZeng-gui,XUEChun-sheng,ZHANGBao-shi

2.玉米新品种丹玉97号(丹679)选育技术报告鲁宝良,关国志,刘日尊,赵文媛,LUBao-liang,GUANGuo-zhi,LIURi-zun,ZHAOWen-yuan

3.密植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的选育及其对玉米育种的启示刘志新,王延波,LIUZhi-xin,WANGYan-bo

4.玉米杂交种铁单15号的选育及推广周慧,张万志,徐明慧,陈方江,吴昊

5.优良玉米自交系郁青858的选育和利用孙宝君,尤宪增,赵猛,邱凤云

6.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吉农糯1号的选育及利用研究董亚琳,才卓,徐国良,刘向辉,代玉仙,李淑华

7.玉米杂交种新玉19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夏春兰,饶春富,蒋建华,陈威振

8.黑龙江省青贮玉米主栽品种的灰色关联分析杂粮作物祁永红,QIYong-hong

高粱栽培主要技术要点范文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人类增加粮食供应的途径主要有2个: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在现有土地上尽可能地产出更多的粮食。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是采取第1种途径:扩大种植土地。近年来,由于新开发土地的可利用率减少和人口的增长,不得不采取第2种途径:在现有土地上尽可能多地产出更多的粮食。这种途径除育种技术外,还有有效的现代农业耕作方式,包括机械化(播种、中耕、收割)、合理施肥、有效灌溉等。据测算(C-D函数),1990—2000年,我国农业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11.17%~20.79%[1]。特别是在抢农时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000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中,70%是机电排灌面积,使我国旱灾成灾率降低10%,水灾成灾率降低20%;全国有机动植保机械100多万台,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平均每年挽回粮、棉损失分别达总产量的10%和30%左右[2-4]。机械化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给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危害带来了希望[4]。现阶段,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整个世界的驱动力,我们已进入一个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生产中小麦、水稻、玉米已逐渐走向全程机械化,高粱产业只有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保障高粱的供需平衡。

1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

1982年,国家允许农民私人购买大中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并提出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构想;1984年,允许农民私人拖拉机从事营业性运输。这2项政策为农村机械化注入了活力[5-6]。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机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个体经营户迅猛发展,农民逐步成为农机化事业的投资、经营主体。以农民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形成,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7]。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8],农业机械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底,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为1083亿元,全国农机总动力6.8亿kW,大中型拖拉机8.9万台,联合收获机47.4万台,水稻插秧机8.0万台。全国机耕、播种、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50%,在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达到80%,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水稻机收水平达到30%,机械化种植水平达到10%;玉米的机播水平达到了50%[9-11],机械化收割水平还相当低;高粱、棉花、甘蔗、油菜等作物及牧草生产机械化水平更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但是同世界先进国家、甚至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40~60年代农业生产就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日本和美国的学者研究显示,1880—1960年80a间,农业机械化对美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达70%;2000年,美国工程院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说明农业机械化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20%,农业劳动者仅占总人口的1%,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人口达128人;法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20%,农业劳动者仅占总人口的1.40%,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24%,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21hm2[12]。由于农业机械化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下降,更多的人从事其他工作,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2高粱生产发展现状及其在山西省农业中的地位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粱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解决了我国某些地区当时的粮食危机。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产业化优势逐渐显现,生产效益大幅增加,高粱由于适口性差,逐渐退出了主要食粮和五大作物的地位,进入了小杂粮行列,用途也由食用变为酿造业的工业原料,种植面积大幅萎缩。但高粱抗旱、耐瘠、耐盐碱、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及其高光效的光合特性,还有其独特的单宁成分,在酿造行业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其是酿造业的主要原料。山西省素有酒都、醋乡之称,山西杏花村汾酒厂与老陈醋的主要原料均来自高粱。近年来,山西省白酒与老陈醋产量逐年扩大,对高粱的需求量逐年增多,但全省高粱由于种植面积的下滑,其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山西省高粱播种面积为18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6%~7%;单产水平在4500kg/hm2左右[13]。我省有450万hm2耕地,70%的耕地是旱地,由于高粱抗旱、耐瘠的特性,在旱地种植高粱较种植玉米有着无比的优越性,并且高粱和玉米的产量及价格基本持平。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粱种植效益的逐年下降(间苗困难、蚜虫防治繁琐、机收程度低),打工效益逐年上涨,吸引和推动了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耕种土地的人几乎都是老人和妇女,种植省工省力的玉米适应了当前节约劳动力的现状。因此,迫切需要提高高粱种植的机械化程度,才有利于其产业化发展。实现机械化生产是提高高粱种植面积的先决条件。机械化生产省工省时,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只有实现了机械化,才能实现高粱生产现代化[14]。在机械化方面,玉米种植比较领先,50%~60%的播种面积实行单粒播种,高粱由于籽粒较小以及种子质量低下,难以推行单粒点播,仍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后必须实行人工间苗,增加了劳动强度,限制了人们种植高粱的积极性,因此,高粱的机械化程度决定高粱的产业化进程,高粱种植与现代农业机械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意义也较深远。

3高粱产业化生产如何与现代农业机械相结合

3.1品种的选育要适应机械化的操作

选育耐密高粱品种是高粱机械化种植的首要因素。目前,我国推广的高粱品种种植密度在120000株/hm2左右[15-16],分蘖和倒伏是2大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的因素。在出苗定植后,会出现分蘖现象,分蘖的植株有时能自然退化,但水肥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生长会旺盛,在正常年份分蘖果穗能正常成熟,但分蘖植株的株高较主茎高20~30cm,使收获期穗位出现2个层次,不利于机械化收获。倒伏是由于植株高、穗头大造成的,如晋杂12号、晋中405株高为200~210cm,穗头较大,种植密度为110000~120000株/hm2。而晋杂15号、晋杂16号、赤育8号等株高为170~180cm,穗头适中,种植密度能提到120000~150000株/hm2,分蘖和倒伏不宜出现。国外高粱的种植密度一般为180000~225000株/hm2,在这种密度条件下,能充分抑制高粱的分蘖特性,所以,几乎没有分蘖现象,成熟期穗位整齐一致。所以,从密度上考虑,要选育耐密植品种;依靠群体密度来达到现有的产量水平。因此,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型松紧合理、株高低是选育的目标性状。其次,选育中早熟品种更有利于高粱机械化收获。因为中早熟品种成熟早、脱水快,机械化收割时,不宜打烂籽粒;穗周围的叶片老化后干燥,收获时容易吹出,与籽粒分离彻底,收获的籽粒净度高;成熟早,造成个体产量相对低,由于群体密度增大,整体产量却不会降低。#p#分页标题#e#

3.2高粱的配套栽培技术要围绕机械化进行

机械化要求的配套栽培措施要求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有利于单粒播种,省去间苗、定苗程序;通过调整种植行距,便于苗期中耕培土及成熟期机械化收割。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在研制单粒播种机期间,总结出配套的栽培模式,即单粒宽行密植法。即:先对种子进行精选,保证颗粒大小均匀,无杂质、籽粒着壳率小于2%,发芽率与发芽势均在80%以上。采用单粒精播机以行距50cm,株距10~13cm进行播种。同时施控释肥(或普通复合肥)750~1125kg/hm2,每公顷喷锈去津除草剂2.7kg对水375kg,一次性完成。出苗后植株生长到8~9片展开叶时进行机中耕或畜力中耕1次,待籽粒成熟度为蜡熟末期时,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全生育期注意蚜虫防治,防治方法用40%氧化乐果1000~2000倍液喷洒,每15kg水再配吡虫啉5~8g即可。

3.3要有适应高粱机械化栽培的配套农机具

当前,高粱专用单粒精密播种技术基本解决。山西省农科院高粱所与经纬机械(集团)通用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制成功的高粱单粒精密播种机,已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其单粒机播与常规机种方式相比,产量相当,但通过单粒播种节约了用种量,省去了间苗、定苗的工作量。经测算,单粒机播可比常规播种每公顷节约种子11.25~15.00kg,折合人民币337.5~450.0元;节约间苗用工费用1200~1500元;2项合计节约开支1530~1950元,提高经济效益10%~20%左右;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劳动强度,易被高粱种植户接受。目前,高粱中耕还以人工、畜力为主,效率低;改变现状要有适合于中耕的拖拉机和配套的中耕机,要求拖拉机的轮胎直径要大,宽度要小,才有利于在行垄间作业。高粱机械化收获是高粱种植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解决高粱种植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瓶颈。2010年,根据山西省农业机械推广总站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安排,汾阳市农机研究推广站在汾阳市孝臣村建立了高粱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秋季,汾阳市农机研究推广站对4GL-2.5A型高粱联合收获机、4LZ-2.5型玉米籽粒收获机和北京-2.5型谷物联合收获机(改制型)进行了收获试验、示范考核,3种机型均有效地解决了高粱的收获技术难题,具有省工、省时、高效的特点,是今后高粱收获机主推趋向,如收获后秸秆直接还田,将会更加完善高粱的联合收获工作[17]。

高粱栽培主要技术要点范文篇3

今年上半年,受气候等因素影响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大春作物受到影响,制约了平衡增产,为确保全年粮食稳定增长。现就抓好__年晚秋生产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今年我镇晚秋生产的工作思路:主攻再生稻,狠抓秋洋芋,扩大秋红苕,开发再生高粱,多种秋杂粮和秋菜,努力实现增粮增产。目标任务:全镇完成晚秋主要农作物面积53050亩,其中晚秋粮食50050亩,蓄留再生稻29000亩,秋洋芋1650亩,秋红苕14800亩,秋(冬)大豆1300亩,再生高粱3300亩,秋菜3000亩。(各村晚秋生产任务见附表)

(一)主攻再生稻。为保证再生稻蓄留成功,中稻后期管理要搞好病虫防治、蓄水保水工作。再生稻粒芽肥施用是单产提高的关键技术,要坚持推广“三集中”(集中人员、时间、精力)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用量、统一购肥、统一指导、统一施用)的成功经验,把再生稻粒芽肥适时足量施用落到实处。要把握好再生稻的三大关键技术:一是抢时施用粒芽肥,在头季稻齐穗后3-5天立即抢施粒芽肥,时间越早越好,增强中稻抗旱能力和再生芽萌发能力,实现中稻、再生稻双高产;二是足量施用粒芽肥,一般田块亩施尿素15-20公斤,可根据田块肥力状况酌情增减;三是见芽完熟收割头季中稻,当再生芽破鞘现青时收割。

(二)狠抓秋洋芋。洋芋既是粮食作物,也是蔬菜作物,宜种性广,产量较高,秋洋芋是我镇增粮增收的好路子,各村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大春农作物收获后的空闲地大力增种。洋芋种植要推广省工、节本、增肥、增产、高效的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即在中稻收割后,搞好稻田四周清沟排水,洋芋种子经处理后均匀摆布在稻田内,洒施好磷肥、灰渣等有机肥,再将稻草覆盖于种面。

(三)扩大秋红苕。一是要利用高塝田、望天田块和中稻收后无水源蓄留再生稻的田块,扩大种植面积;二是做到壮藤早栽,中稻收割后及时栽植,栽植期在8月25日前均可进行;三是加强肥水管理,栽后及时施用清粪水一次,确保成活,5-10日内施用粪水并加尿素5-7公斤提苗促长。

(四)开发再生高粱。再生高粱前景广阔,“正季高粱+再生高粱”已出现亩产吨粮的高产典型,大面积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要积极发展再生高粱,推广应用再生高粱高产集成技术,施好粒芽肥、早施提苗肥,抓好适时收割、低留桩、保墒疏苗、追肥培土、防治病虫等技术措施,力争亩产达到300公斤。

(五)多种秋杂粮和秋菜。一要选择抗热、耐旱的品种,搞好优质品种的搭配,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品种类型;二要努力扩大种植面积,充分利用空闲地和干板田扩大种植面积;三要落实好营养钵遮阳网育苗、深沟高厢适时定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等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