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6篇)

时间:

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篇1

关键词矿区水土保持准入条件方案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对水泥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并带动水泥原料市场的发展,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石料的需求也会相应加大。长兴县某矿区水泥用灰岩矿开采的矿产品主要以水泥用灰岩供给湖州某水泥厂作原料的同时,其余不能作水泥原料的白云质灰岩夹石等进行加工破碎成各种规格石子,综合利用供应外部市场。本矿山的建设对当地的水泥市场和开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笔者从矿区的生态脆弱程度、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环境破坏后的生态恢复可能性等方面,重点对矿区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准入条件进行研究,旨在为建筑石料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提供依据。

一、矿区工程建设特点

1.工程类型与建设规模

按开采方式,建筑石料资源开发主要是露天开采,与之配套的建筑石料加工工程。工程组成、占地与排弃特点是,露天矿区主要围绕剥离、采建筑石料、运输、建筑石料加工、岩土排弃等建设生产活动,形成采掘场、外排土场、地面生产系统、工业场地、给排水及供热、地面防排水、地面运输系统、供电及通讯、行政生活区等工程设施区。地面生产系统的建设内容包括工业场地与地面加工及输送系统、供排水工程、运输系统、生活基地、排矸场、供配电和供热系统。

2.矿区工程建设与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

露天矿区,因矿建工程和采石过程形成的采掘坑地面挖损区和由剥离物堆垫形成的巨大松散堆积体,彻底改变了原地面自然景观,遇大风、暴雨和重力作用,极易造成土壤侵蚀,甚至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地面土建工程,如场地平整、管沟开挖、各建筑物、道路及输石栈桥、专用线等工程建设,大面积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土石方挖填与调运,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并降低原地表水土保持功能。采掘场、排土场面积很大,边坡较陡,有可能发生坍塌或形成泥石流。疏干水大量外排,严重减少了当地的水资源,加速地面下沉、土地干旱化和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采矿区因在地上与地下开拓,由于地下开采会产生地表沉陷、裂缝,从而引发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矿区及周边区域水土资源的破坏;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及附近地表河流、潜层地下水和地表植被变化,引起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在生产运行期间,岩土和矸石堆放,形成巨大松散堆积体,占压和破坏土地,淋溶液也会对下游地表植被产生破坏,如不采取拦挡、防护和截排水措施,遇外部诱发营力,有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项目水土保持准入条件

项目的基本准入条件。依据建筑石料行业发展规划、国家政策与产业布局,以及国家和行业对于建筑石料工程发展的限制性规定,从保持水土角度,提出矿区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基本准入条件如下。

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矿产资源法和水资源消耗小的项目。二是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开发的技术条件成熟,预期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矿区工程项目。三是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矿区建设规模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最低规模的项目。四是合理掌握开采建筑石料的剥采比例。排除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

项目的限批条件为严格控制全国各大流域的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山地灾害易发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坚持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维护生态安全的原则,提出矿区工程项目的限批条件如下。一是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在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生态脆弱的地区,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二是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三是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根据水土资源容量,对于同一建筑石料资源区,建设密度过大或者同期建设过多的项目。须修正完善后再报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条件。通过对主体工程选址选线、施工方法与工艺、施工时序、施工道路与施工营地、工程占地、排水、控制水土流失和保证安全等方面的分析,归纳出需修正主体工程设计再报批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要求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基本规定与特殊规定,同时满足水土保持方案修正准入条件要求的方案。

4.本方案设计深度、设计水平年及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方案设计深度为可行性研究深度,设计水平年取工程完工后第一年,即2019年。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至设计水平年,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2%以上,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67,拦渣率达到98%以上,林草植被恢复率99%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27%以上。

二、长兴县某矿区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长兴县某矿山开采区占地类型为林地、工矿仓储用地,以工矿仓储用地为主。要求主体工程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进一步对矿区进行详细勘察,优化开拓系统及矿区平面布置,尽量减少对开采区周边林地的占用。矿山开采各项条件较便利,矿山开拓运输方式选择采用公路开拓—汽车运输方式,并剥离表土集中堆置用于开采平台绿化覆土,有利于水土保持。

场地分区合理,工艺路线流畅,人流物流通畅,在附属设施布置上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减少占地面积,节约用地,利于水土保持。矿区地表雨水进行有序处理,合理排放,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矿山开采过程中的水土保持临时防护措施不完善,需在方案中进一步补充设计或明确说明。

综上所述,长兴县某矿区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从水土保持角度看,主体工程总体可行。但就整个矿区而言,主体工程只注重了本体防护,而对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面考虑的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因此,本方案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补充增加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并将其一并纳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科学的防护体系。

三、长兴县某矿区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及主要工程量

本方案根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水土流失影响等进行防治分区划分。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为4个区:Ⅰ区—矿山开采防治区;Ⅱ区—加工防治区;Ⅲ区—运输道路防治区;Ⅳ区—临时堆场防治区。各分区具体水土保持工程量汇总如下:

1.施工期

Ⅰ区—矿山开采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5.50hm2。工程措施:剥离表土2.27万m3;临时措施:道路排水沟1168m,简易排水沟100m,沉沙池4座。

Ⅱ区—加工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61hm2。工程措施:永久排水沟558m,沉沙池2座、挡土坎60m;植物措施:撒播草籽0.13hm2;临时措施:填土草包480m3,临时排水沟490m。

Ⅲ区—运输道路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0.14hm2。工程措施:道路排水沟189m,沉沙池2座,洗车沉淀池1座。

Ⅳ区—临时堆场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0.98hm2。工程措施:截水沟140m;临时措施:填土草包264m3,临时排水沟270m,沉沙池1座,撒播草籽0.98hm2。

2.生产运行期

Ⅰ区—矿山开采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5.50hm2。工程措施:场地平整11.65hm2,绿化覆土5.82万m3,平台排水沟3433m,纵向排水沟160m,消力池9座,平台挡土坎3433m,宕底挡土墙1072m,宕底排水沟1175m,沉沙池2座;植物措施:种植灌木27022株,撒播草籽11.65hm2,边坡复绿8489株,抚育管理11.65hm2·a。

Ⅱ区—加工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61hm2。工程措施:场地平整1.42hm2,绿化覆土0.71hm2;植物措施:种植灌木3556株,撒播草籽1.42hm2,抚育管理1.42hm2·a。

Ⅳ区—临时堆场防治区:防治责任范围面积0.98hm2。工程措施:场地平整0.98hm2,绿化覆土0.49hm2;植物措施:种植灌木1792株,撒播草籽0.98hm2,抚育管理0.98hm2·a。

四、长兴县某矿区水土保持监测

本工程为建设类生产项目,监测时段从施工期开始至设计水平年结束,即从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共60个月。水土保持监测范围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监测频次:一般对于正在使用的临时堆土场,以及正在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情况至少每10天监测一次;扰动地貌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挡拦效果等施工期每1个月监测一次;矿山开采进度、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长情况等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遇暴雨、大风等情况应及时加测。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发生后1周内完成监测。

根据工程特征及现场踏勘调查,方案拟设2个固定监测点,分别是加工区、运输公路区排水沟出口沉沙池各1处。

五、结论及建议

矿区内无部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及试验区,无崩塌滑坡危险区,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对主体工程的建设无制约因素。

主体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主体工程安全问题,挡土墙、平台排水沟等防护措施,既能够保证主体工程的安全运营,同时也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在对主体工程各项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本方案针对各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确定工程、植物及临时防护等方面的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结合主体工程已有防护的措施,实施后可达到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要求,不会形成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对周边区域造成影响不大。

本方案各项防治措施实施后,可有效控制本矿区开采过程中新增的水土流失,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在采取相应水土保持措施的前提下,矿山开采是基本可行的。

工程主体设计纳入水土保持方案的内容应进一步细化设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开展水土保持监理工作。在工程监理文件中落实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由监理单位控制水土保持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在施工前,委托相应的资质机构开展工程建设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水土保持监测文件中落实水土保持监测的具体要求,由监测单位开展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防治效果的监测。

总之,长兴县某矿区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从水土保持角度看,主体工程基本可行。主体工程设计中的平台挡土坎、平台排水沟、矿区平台边坡复绿等措施能达到水土保持要求。但就整个矿区而言,主体工程只注重了本体防护,而对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面考虑的较少,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因此,本方案在分析评价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补充增加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并将其一并纳入方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中,使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科学的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考察报告.北京: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007

2.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遵循原则;基本功能

Comprehensivemeasures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projectsfollowtheprinciplesandbasicfunctions

Xiakeri•Yasheng

(DepartmentofWaterResourcesinXinjiangKashgarRiverBasinManagementOffice,Kashi,Xinjiang844000)

Abstract: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oerosioncontrol,protection,improvementandrationaluseofhilly,hillyandwindyandsandyareasoflandandwaterresources,maintain,andimprovetheproductivityofland,inordertofacilitatefullplaytothe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ofsoilandwaterresources,theestablishmentofgoodecological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comprehensivemanagement;effectivemeasures;followtheprinciple;basicfunctions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2.水土保持的特点

2.1综合性

综合治理是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2.2社会性

水土资源的社会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社会性,防治水土流失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而孤立存在。

在解决水土流失异地危害,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关系等问题上,既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统――兼顾,又有约束各种经济活动,服从水土保持规范,更有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和建设。

2.3公益型

上游开展水土保持,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经洪水灾害,下游地区受益;维护和改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社会所共享;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在治理水土流失,开发水土资源过程中不形成任何自我的资产和利益,完全为当地群众和宏观经济发展服务。

2.4基础性

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并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5长期性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长期性。我国亟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多万平方公里,即使不再新增加,每年治理5万平方公里,初步治理也需近半个世纪。

3.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

(1)防洪减灾,保持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体系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层层拦蓄径流,发挥了缓洪削洪的作用,减少了洪涝灾难,宝葫芦水土资源。

(2)开发利用,培育资源通过修建蓄水工程,增加径流蓄水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径流和降雨的利用率;通过综合治理充分挖掘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等资源潜力,增加梯田,堤地,水田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封山育林育草,改变农林牧用地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林草地比重增加值被资源。

(3)恢复调节,改善生态当不合理活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时,水保就可以帮助其其重建和恢复。

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形成自我修复能力时,则可通过封禁保护,减小干扰,实现其在我良性发展。

(4)优势互补,发展经济

坡面与沟道治理开发结合,合理配置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立体开发;植物措施体系与工程措施体系结合,发挥开发利用资源的互补效应;种植林草与封治理相结合增加持续利用的在生资源;田间工程措施体系与农业耕种措施体系相结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促进社会进步

水土保持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与外界沟通,促进经济发展。

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篇3

【关键词】完善;土地;开发;资源;有效性;措施

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对于质量项目的评定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土壤的质量,在农村的耕地使用中,土壤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收成产量的高低,还对后续的耕地项目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对于耕地资源的质量鉴定以及保障措施的实施等都是急需解决的事情。在对耕地资源进行规划利用的同时,不仅需要加强整体的耕地资源的分配工作,还需要对耕地资源的后续建设项目进行控制,无论是建水利设施还是厂房,都要在收益的基础上,与耕地资源进行权衡,这样从根本上来调控整体的耕地资源的补偿与分配制度。

一、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在城郊结合区对耕地的建设利用比较大,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村镇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变卖土地所收到的客观的收益,并没有看到利用耕地资源而创造出来的更多的财富。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上,一般都要求减少对耕地的利用,主要是在废弃的土地或者土地质量产量不高的地区进行开辟,但就是有一些村镇大量的耕地资源荒弃的现象,年轻的都出去打工,村镇里面留下的也就是老幼群体比较多,对于这一情况,就不仅仅是土地规划利用的问题了,还存在着社会问题:就是年轻的不想呆在本地区,没有什么经济效益,留不住人的情况。而在土地资源建设上,还存在着私底下转让、承包的情况。具体的土地资源利用不足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

1.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薄弱

耕地资源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现有的各家各户种植农作物的产量,但由于大部分年轻人的出外打工,农田不常收拾,再加上自然因素的破坏,农作物的产量并不高,在所付出的心血以及收回的效益来说不平衡,所说农作物的价格已经有所上调,但还是没有将人们拉回到农田上来。

2.缺少经济投入

在村镇的耕地政策实施上,都是以资金不足而搁浅。耕地资源在提高收成的基础上可以提高耕地资源的整体经济投入,在调整上,虽有一定的经济赞助,但由于村镇的一级一级的削减,到耕地资源真正落实的时候资金相对所剩无几,达不到提高整体耕地资源价值的标准。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提高耕地资源的相对利用率。

3.耕地政策落实不足

在响应国家“珍惜每一寸土地”土地利用政策的同时,还是存在着大量圈地、荒地的现象。由于资金的缺乏,开发上提前买地的情况也屡屡发生。这在一定的基础上也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情况。有些地区虽实施了耕地的保护机制,但收效甚微,没有资金支撑的政策在短时间内必然会维持不久。

二、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在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不仅需要加强对整体的资源调控,还需要依据对概念股地资源的分配,来进行相关的政策性调整工作,因此,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分析控制,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1.建立开发耕地资源的激励机制

有效地建立耕地奖励办法政策实施,对于每个地区的耕地质量的提供啊或者重新的开发利用等进行相应的提升,并针对那些小规模的土地开发项目管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样从根本上简化了小规模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审批手续,提高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开发效率。

加强各兄弟村镇的竞争机制,对于那些耕地返还利用多的村镇予以嘉奖,而那些耕地合理开发利用相应薄弱的村镇给以批评,这样形成对比,提高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在有效地拓宽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渠道之后,还需要依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耕地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变向的为农田保护政策进行有效的实施,在农田保护上增加农田管理保护费等,提高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2.落实耕地资源保护责任制

在耕地资源的开发与收益的平衡度控制中,严格控制耕地资源的平衡制度,并全面的落实耕地开垦、建设用地复垦的综合性的控制用地结构。这样在全面的控制中提高耕地的保护机制,县人民政府年初向各乡镇下达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并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将基本农田地块监管保护责任落实到村,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村委会保护耕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对耕地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做好数据处理与档案管理工作,这样从国土资源的调控加强各级根底的控制目标,并下达到各地区,将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真正的纳入到各地区的目标责任考核与专项考核里面。

3.发展地区特色,提高耕地效率

在发展地区经济的时候,针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特色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方面也能进建设项目机制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地区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耕作、综合收割。在开发利用耕地资源上,可以依据耕地资源的土质质量进行分析,种植一些收益比较快的植物、果蔬,提高耕地的利益产量。

在耕地再建设的项目实施中,耕作层的剥离与控制主要是由乡镇申请,并报上级机关,对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要记性表层覆盖,不进行表层覆盖的,不给相应的优惠政策,耕作层的要求高度主要在30cm以上,对于整体性能的完工上对覆盖的土地以及积土进行控制,最终给予有效的资金支付。

4.建立耕地资源利用的监管机制

由于加大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这样还必须加强对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监察工作的有效实施。在土地资源监察工作的有效实施中不仅需要对土地利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实施,还需要跟地区的联合执法建立好协调工作,这样通过监理有效地土地管理机制再进行综合性分配,最终保证整体的耕地资源的实施。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建立土地违法行为的制止机制。对于各国土资源中心的管理中加强执法的监察动态巡查力度,并及时的将监察结果给当地的人民政府汇报,依法来制止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土地执法的联合。在处理违法机制的案件的时候,可以与土地的规划部门以及公安机关做好协调工作,多管齐下,提高综合治理的水平。三是建立协调机制,参与各村的土地资源管理项目,及时的发现土地违法情况,并及时的制止,将违法行为控制在萌芽阶段。共同做好耕地资源的监管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区的耕地资源的发展利用现状进行的分析,不仅仅需要耕地资源的政策性保护,还需要加大对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金投入,这样从根本上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整体的资源控制。

参考文献

[1]韩武波;殷海善,边际耕地建设:另一种耕地保护[J].中国土地,2009(08).

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意义

Abstract: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stopointtopreventingsoilandwaterloss,protection,improvementandrationaluseinamountainous,hillyandsandysoilandwaterresources,maintainandimprovelandproductivity,tomakefulluseofwaterandsoilresources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andestablishagoodecologicalenvironmentcomprehensivescienceandtechnology.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thesoilandwaterBaoChiFainChina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heprepara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chemeis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hewaterandsoilconservationprogrammeestablishment;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水土保持和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每年仅因土壤退化就要损失耕466000~533000万km2,因自然灾害而丧失耕地约100000万km2耕地面积在减少,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日趋严重,生物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严重威胁着中化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正确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与土壤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有土则有粮”,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是立国富民的基础。如果水土资源遭到破坏,进而衰竭,将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这个结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了证明:古罗马帝国、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民不聊生是其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希腊人、小亚细亚人为了取得耕地而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茂密的森林地带变成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因此,为了民族的生存、人民的幸福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应十分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竭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家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策略和奋斗目标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2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原因

水土保持方案是指依据我国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开发建设单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而制定的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重要的法律文件。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扰动土地的整治率,水土流失的控制率,土壤流失的控制率,植被恢复系数以及林草的覆盖率等具体内容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的要求,是保持水土的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和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工程建设期的水土流失及危害程度尽可能地减小到最低程度,并有效地促进治理原有水土流失、恢复、改善和美化工程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通过方案编制为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防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增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周边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为水土保持监督执行机构提供监督执法依据。对促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山川绿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而土壤基本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为在自然条件下,生成1cm厚的土层平均需要120~400年的时间;而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度均在1cm以上。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之一,起到工程建设前期预防的作用,我国相关条例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标准。

3水土保持的意义

3.1社会生态意义

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农村的繁荣,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产与生活,而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保护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伟大工作,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也将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就黄土高原来看,黄土高原和黄河的水土流失,正是由于黄土高原源源不断的提供易于流动的黄土资源,以及黄河常年累月的流水相互作用,从而日益加剧的。也正是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共同衍生了黄河文明。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正常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华夏文明的最根本发展。因此,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对整个人类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关键作用。可见,深刻贯彻和研究水土保持,采取科学的手段,从常规的方法中释放,不断创新,提出各种可能行之有效的办法,全方面结合,编制出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案,才能将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问题彻底解决,从而有利于民族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和谐发展。依法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

结语: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保持水土的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我国水土保持法的实际内容,是水土保持法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我国大力加强水土保持的决心,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有重大的法律意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我国在环境资源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我国环境保护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的法律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防止新的生态破坏产生的有效措施,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现了我国环境法的基本精神,对我国以后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律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Z].

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篇5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1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大巴山北麓,界于北纬31°52′~32°37′,东经109°~109°35′之间,东连湖北竹溪县,南与镇坪县和重庆市城口县相接,西连岚皋县,北与安康市、旬阳县相邻。国土总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11个镇190个村,总人口23万人。森林覆盖率67.6%,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

1、水土流失现状

截止2009年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339.32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0.98%。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03.24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5.17%;中度728.55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5.17%;强度266.72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9.91%;极强度107.80km2,占总流失面积的8.05%;剧烈33.0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2.46%。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为3567吨/平方公里・年,年水土流失量937万吨,属中度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主要成因

(一)自然因素

(1)降雨充沛、暴雨频繁。平利降水比较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958.5mm,但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的68.8%。降水主要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强度大,雨力强,土壤含水饱和后,容易造成山崩和塌方,加之暴雨发生时来势猛、强度大,顿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区河沟狭窄,雨水一时来不及排泄,便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2)山高坡陡,生态脆弱。县境内多高山,山高、坡陡,是促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之一。生态环境较脆弱,林种、树种和龄组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环境较脆弱,森林植被一旦破坏,就造成水土流失,且难以恢复。

(3)地表组成物结构松散。我县岩层种类较为复杂,主要为石灰岩、绢云母片岩、石英岩等,由此发育而来的土壤,风化作用强烈,结构疏松,胶结力弱,一旦覆盖地表的草植被遭到破坏后,在多雨的气候条件时,在水流作用下发生水土流失。

(二)人为因素

(1)陡坡垦种。山区人均耕地少,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陡坡垦种较严重。特别是80年代后期,开发山地资源规模较大,山区坡陡,建园标准低,缺乏水土保持措施,管理粗放,导致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不完备。矿藏资源丰富,其中贮量较多的重晶石达2800万吨,居亚洲第一。其次为煤、大理石等,另外还有铁、铜、钨等多种金属矿。由于部分矿点、采场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剥离表土,造成大面积地表,废弃土、石、矿渣随意堆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合理调整流域山、水、田、林利用结构,充分利用流域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综合治理。一是重视溪沟整治。通过对小流域内的溪沟整治,加固河堤,保护河边基本农田,促进山上退耕和治理成果巩固,有效提高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二是注重坡面水系。在坡改梯工程实施中,配套排灌沟渠、蓄水池窖、沉沙凼等坡面水系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三是注重生物护埂。在田埂大量栽植桑树、金银花和黄花菜,既有很好的保水效果,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

(2)坚持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一是将经济果木林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发展优势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二是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三是将“山、水、田、林、路、园、村”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促进了文明新村建设,提高了防治成效。

(3)加快能源替代、生态移民步伐。在强化封育管护措施的同时,注重农村生活能源替代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灶、节柴灶,积极实施“以电代柴”,促进封禁管护。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有效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另外对一些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极端困难的高山区人口,采取生态移民措施,也有效加快了生态自我修复的步伐。

(4)抢抓机遇、突出重点。2012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2.48平方公里,总投资2.2亿元。要紧紧抓住“规划”2012年启动实施的有利时机,全力搞好我县“丹治”二期工程建设,组织发动群众投入大规模治理,推动全县水土流失治理。

(5)坚持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要认真贯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有关规定,修建公路、开办矿山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等,在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保方案。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做好工程防护措施。生产建设使植被遭受破坏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恢复表土层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在崩塌滑坡危险和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取土、挖砂、采石。

4、实施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群众性强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组织机构,加强水土保持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做到规范化、程序化。

(2)强化监督,严格执法。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两费征收和监督检查的落实。从项目的立项,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施工、验收,直到投入使用的检查等整个过程加强监督管理。要不断地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制度,严格执法程序。同时,加大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3)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为此,必须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重视支持水土保持部门抓好有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查、两费征收、检查监督以及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农林生产、矿产资源开采以及水利交通等生产建设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新修定的《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切实认真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4)注重培训,加强宣传。首先,要加强水土保持科技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次,要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和普及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科普知识,尤其要使农民掌握水保耕作措施、林草措施。

(5)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荒山荒坡、荒沟等闲置土地资源通过落实产权,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形式鼓励引导有实力的农户投入治理。要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种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陕西省水土保持区划

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篇6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防治

前言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在我国“水土流失”也称“土壤侵蚀”。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轻度以上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轻度以上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公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在漫长的时间里,由于遭到人类不当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加剧。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缺乏,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人们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之需,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水土流失问题显得更为严峻。

1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在我国的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稳失调,水旱灾害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具体危害如下:

1.1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资源。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沙化”、“石化”,特别是土石山区,由于土层殆尽、基岩,有的群众已无生存之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计算的。

1.2削弱地力,加剧干旱恶化

由于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土地日益瘠薄,而且土壤侵蚀造成的土壤理化性状的恶化,土壤透水性、持水力的下降,加剧了干旱的恶化,使农业生产低而不稳,甚至绝产。

1.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削弱行洪能力,一旦上游来洪量增大,常引起洪涝灾害。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随着水土流土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淤高和洪涝也日益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洪涝灾害,全国各地几乎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不胜枚举,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1.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水土流失不仅使洪涝害频繁,而且产生的泥沙大量淤积水库、湖泊,严重威胁到水利设施和效益的发挥。初步估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而损失的水库、山塘库容累计达200亿m3以上,相当于淤废库容1亿m3的大型水库200多座,按每立方米库容0.5元计,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而由于水量减少造成的灌溉面积、发电量的损失以及库周生态环境的恶化,更是难以估计其经济损失。

1.5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建国以后,人口增加更快,情况更为严重,水土流失与贫困同步发展。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扭转,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人口日益增多,群众贫困日益加深,后果不堪设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各项技术措施,归结起来,大体可以分为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三大类。这三类措施之间具有分工合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密切结合的关系。在水土保持中,综合应用这三项技术措施,能有效地制止不同部位和不同形式的水土流失,构成一个控制水土流失的综合技术体系。

2.1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实践证明,在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对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覆盖,拦蓄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土壤冲刷,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抗蚀、渗透、蓄水、保水性能,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2.2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是指为了防治土壤侵蚀,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采取的造林、种草、农林牧综合经营,以增加地面覆被率,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水土保持措施,也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或植物措施。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包括在土壤侵蚀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草,以及建立农林系统,除了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外,还能达到改良土壤,提供燃料、饲料、肥料和木料,促进农、林、牧、副各业综合发展的目的,兼有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相结合的双重功能。

2.3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山丘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水利工程建筑物。它与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密切配合,形成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体系。当水土流失严重威胁到交通、村庄、水利工程和农田等其他设施的安全时,采取工程措施尤为必要。为防治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

3结语

历史和科学告诉我们,良化生态环境必须与扼制水土流失紧密配合,治理水土流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集中治理,综合治理。连续治理,开发利用,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治沟治坡相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才是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大计,才能发挥保水保土的作用,保持水土资源,良化生态环境,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之路。

[参考文献]

[1]唐德富,包忠漠.水土保持[M].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

[2]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