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康复方法(6篇)
骨折的康复方法篇1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运动康复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81-01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严重者常合并半月板、韧带、排总神经损伤,导致关节失稳、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经手术复位和固定,但在康复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影响疗效,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是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选自2005年8月~2010年8月随访185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85例,男122例,女63例;年龄13~68岁,平均43岁。入选标准:根据Hohl分类法,均为移位骨折,且平台压缩在2mm以上,劈裂骨折分离在5mm以上。根据Schatzker分类I型12例,Ⅱ型34例,Ⅲ型30例,Ⅳ型41例,Ⅴ型25例,Ⅵ型43例。其中右侧79例,左侧106例;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膝关节周围损伤:其中侧副韧带损伤7例,前交叉韧带损伤7例,半月板损伤8例,血管损伤2例。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基数一致,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经X线片、CT三维重建检查,对关节面塌陷的形状和程度进行充分评估。根据胫骨内、外侧塌陷分别采取内外侧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注意避免关节软骨及其下的骨质分离。对压缩明显的骨折取同侧髂骨行)期植骨,将关节面连同其下的骨质撬起,使关节面平整,将髂骨板填充在撬起的骨质下缺损处。胫骨双髁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复位满意后外侧采用高尔夫钢板,内侧加用“T”型或“L”型支持板行坚强内固定,避免骨折的松动。活动关节检查固定可靠后,关闭切口。
1.3康复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卧床休息,常规给予抗感染、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药物治疗。2~4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适当膝关节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等常规功能训练。术后第4个月开始逐渐负重步行练习。
实验组:首先制定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固定方式,以及软组织情况综合评估患者康复运动安全性评定得分,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处方。对内固定牢固的骨折,总分100分。71~100分运动较为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早期等张收缩。
1.3.171~100分之间者术后即进行股四头肌、踝泵练习,绳肌等长收缩训练,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500~1000次/d。术后1~7d:如疼痛不明显可开始直腿抬高练习以避免腿部肌肉过快萎缩,疼痛明显则可推迟数天。(1)直抬腿练习;(2)侧抬腿练习:10次/组,10~15s/次,每次间隔5s,4~6组/日;(3)后抬腿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5s,4~6组1d。术后24h在牢固内固定基础上及术后保留硬膜外镇痛泵持续止痛的情况下进行,术后1~3d终止角度不超过40°,术后3d停止使用止痛剂,术后4d应平均每1~2d增加10°,2~3次/d,60min/次,一直锻炼到膝关节屈曲达120°后停止CPM机锻炼。术后4~6周:根据具体情况开始膝关节的伸展练习。术后6~12周开始负重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骨折愈合允许的前提下,术后6周由1/4体重1/3体重负重,术后8周1/3体重10周1/2体重2/3体重,12周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踩秤上进行量化,逐步增加负重量,5min/次,2~3次/d。
1.3.241~70分之间者骨折欠稳定,骨折固定欠可靠,或软组织损伤较重者,术后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5s/次,15min/组,3组/d。术后1周开始直腿抬高训练,CPM机辅助锻炼,具体方法同前。于术后2周开始肌肉等张收缩;术后10~12周开始负重练习。
1.3.30~40分之间者骨折极不稳定,固定可靠性差或软组织严重损伤。术后亦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但须慎重。术后2~4周,待软组织恢复较好后开始等张训练,同时注意心理康复: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减轻患者思想顾虑,让患者明白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化被动为主动。此类患者负重练习须适时推后,因有发生再骨折及内固定断裂可能。大都在3个月开始负重练习。
1.4疗效分析分别于术后6、12个月进行随防。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the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knee-ratingscore):总分100分,优:≥85,良:70~84,可:60~69,差:≤59。分别统计两组HSS得分及根据得分,70计算优良率(%)。
2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对两组HSS得分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优良率采用x检验,P
3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术后6、12个月康复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膝关节功能比较,实验组81例,HSS77.3±13.5,优61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对照组80例,HSS69.6±11.4,优45例,良24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56%,(P
4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上因缺乏合理、规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程序和方法,导致术后膝关节僵直而致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患者并不少见,对于塌陷骨折,因康复训练不合理而造成再塌陷者,临床时有发生,文献亦有报道。本实验中两组病例均出现内固定断裂,其中对照组2例:1例为骨折不愈合造成,另外1例为患者过早负重造成。康复组中有3例内固定断裂:1例为内固定安放位置不当,另外2例为骨折不愈合所造成。所有患者均采取内固定取出,同时植骨加长钢板内固定。另外,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不论是何损伤类型,康复训练时均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骨折的治疗一方面要恢复受累骨骼的解剖关系,并在正确的解剖关系上得到愈合,即复位、固定。然而,骨骼正确解剖关系的恢复和骨折的愈合并不是骨折治疗的全部。临床常见骨折复位很满意,骨折也愈合良好,但病人术后关节功能并不好。有研究表明胫骨平台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类型、皮肤条件、随访时间、使用不同内固定器械有一定关系。因此如何进行安全而又积极的康复训练是困惑医生和患者的一个难题。为此,作者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等先进研究手段,克服临床研究干扰因素多等实际困难,探索出一套以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软组织的完整性3个方面来综合考虑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设计“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并在多中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2]。并于2008年11月出版《骨科运动康复》,用以指导骨科安全运动康复。
本实验在术后6、12个月按照HSS评分,发现康复组膝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根据“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量表”,制定出因人、因病、因时的康复运动处方进行积极康复是安全而又有效的。因此,作者认为100分制运动疗法评定是合理可行的,可以作为运动康复的安全性评定参考。
表骨折病人运动康复安全性评定大纲(总分100分)
骨科其他疾病参照此表评定。本表为体内承重长骨手术后的评定参考值,脊柱骨盆等参照评定。71~100分运动康复较安全;41~70分运动康复应慎重;0~40分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不宜等张收缩。
参考文献
[1]戴闽.骨科运动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6.
骨折的康复方法篇2
方法:选取81例在院接受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为护理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于对照组患者采取骨科常规护理进行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应用循证护理进行康复护理,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6周、12周上述护理后骨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6周循证护理后,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结论:对髌骨骨折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的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髌骨骨折循证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61-02
髌骨骨折在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关节骨折,约占所有骨折患者中的1.65%。随着医疗科技的加深,人们越来越了解髌骨的结构和功能,该种类型的骨折疾病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注意和重视。在该种骨折的治疗过程中,术后康复期治疗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它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骨折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保证髌骨骨折治愈成功的关键。我院选取81例髌骨骨折患者,对其中41例患者实施以循证护理模式为主体的康复护理,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81例于2012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为护理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跨度27-59岁,平均37.9岁;上述护理对象中,骨折类型主要有2种:横断骨折(29例)、粉碎性骨折(52例,其中22例为中下极严重粉碎性骨折)。对上述中下极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采取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其余患者采取钢丝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随机将上述患者分成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手术方式均无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有严格的对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对于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骨科护理模式进行康复护理:①根据患者的病况,采取有针对性、科学性的锻炼方法,帮助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②遵循医嘱,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实施康复护理,并进行各种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护理治疗。
1.2.2循证护理。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上述常规基础护理的前提下,进行循证护理:①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患者处于康复期时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提出询证问题;②查阅医院以前护理成功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上髌骨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实际经验,参考治疗医师的建议,制定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该方案一定要具备预见性,能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愈合延迟等情况有一定的预防作用;③严格依据制定的循证方案进行康复期的护理工作。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接受6周后和12周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判,评判依据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3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估标准。恢复优秀:骨折部位的膝关节能主动进行伸直或者过伸运动,屈曲范围在131°-140°间;恢复良好:关节能进行主动伸直运动,屈曲范围在121°-130°间;恢复一般:能进行伸直运动,屈曲范围和正常屈曲范围相比小10°-20°;较差:关节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范围小于90°。
1.4统计学处理。统计上述数据,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P
2结果
2.1关节功能恢复评价的对比。康复护理实施6周后,观察组中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为优秀和良好的人数分别为21例和12例,对照组恢复效果为优秀和良好的人数分别为13例和12例,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细对比见下表1。
2.2并发症情况对比。观察组在康复期中,引发的并发症分别为切口感染(1例)、疼痛(2例)、钢针滑落(1例)、膝关节功能障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2%;对照组患者引发并发症分别为感染(2例)、血肿(1例)、疼痛(3例)、钢针滑落(2例)、膝关节功能障碍(4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5%;两组上述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折手术成功、骨折恢复情况与术后实施的康复护理有着紧密的联系,髌骨骨折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在临床上多使用内置钢板和钢丝内固定进行治疗,因此,术后很容易出现钢板滑落、钢丝断裂等问题,且患者处于康复期时,进行功能训练方式不恰当和训练量过大很容易致使切口感染、关节疼痛、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同时综合护理不恰当,也会导致关节功能恢复出现阻碍,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循证护理是一种具有预见性的科学护理方法,它能对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通过结合患者的实际病况、借鉴护理成功案例的经验,参考有关文献,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循证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治疗性护理促进患者膝关节的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护理,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实用性以及针对性。髌骨骨折的康复护理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来进行的,而循证护理制定的训练方案和训练量均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科学性,在参考医师意见的基础进行完善,能有效的改善关节部位的肌肉功能,促使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文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关节恢复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循证护理能提高关节功能恢复效率,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骨折的康复方法篇3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1~52岁,平均(37.55±5.94)岁;其中单部位骨折30例,多发性骨折1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0~53岁,平均(38.51±6.12)岁;其中单部位骨折33例,多发性骨折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环境卫生、饮食干预及生活指导,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做好环境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观察组患者采用功能训练结合骨折康复护理,具体步骤如下:1.2.1功能锻炼:①时间:骨折部位经治疗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运动量,确保患者功能锻炼连续不间断;②方法: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结合,患者主动练习为主,医护人员辅助进行被动练习;③部位:重点部位为患者骨折关节处,为提升功能锻炼效果,需对患者骨折部位临近的关节进行功能锻炼。1.2.2康复护理:①运动干预: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运动。定期进行患肢按摩;②饮食干预:制定营养膳食方案,鼓励患者补充营养物质;③出院护理:指导家属出院后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提醒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1.3观察指标:干预2个月后,采用本院满意度调查问卷(克伦巴赫系数0.828)评估满意度,采用百分制,≥9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采用本院护理效果调查表(克伦巴赫系数0.824)评估护理效果,包括功能训练、生活质量和康复程度,每项计10分,分值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处理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固位加上功能锻炼、康复护理,固位只是初步的治疗工作,为了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患者需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因此,医护人员需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和康复计划,给予骨折患者有效的锻炼指导及康复护理干预。功能锻炼结合骨折康复护理是一种综合型的护理方法,近年来已在诸多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所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3]。功能锻炼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方案,在骨折患者恢复过程中给予指导、监督和帮助,以促进关节功能尽快恢复,提升患者康复信心。骨折康复护理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康复护理方案,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以及出院后护理等,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及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功能锻炼结合骨折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康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分析其原因在于给予患者功能锻炼结合骨折康复护理的过程,能够缓解患者治疗中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增强患者治疗自信心,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综上所述,骨折患者应用功能锻炼结合骨折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够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康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4参考文献
骨折的康复方法篇4
肱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多数患者由于突发事件、意外引起的损伤。患者对于突如其来的骨折内心不免产生焦虑、恐惧,再加上部分患者对肱骨骨折缺乏了解,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难以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常规护理虽然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但是护理缺乏针对性,并未考虑每一位患者对骨折、治疗方法了解,护理质量较低。文献报道显示[1]:将健康教育联合常规护理用于肱骨骨折患者中效果理想,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促进患者恢复。为了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常规护理在肱骨骨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取2014年1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肱骨骨折患者60例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2014年1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肱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34.35±6.54)岁。致伤原因:12例摔伤,9例高处坠落伤,7例车祸伤,2例其他。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5)岁,平均(34.35±6.54)岁。致伤原因:9例摔伤,10例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3例其他。入选患者均符合肱骨骨折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最终均得到确诊。2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入院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集中向患者宣传、教育肱骨骨折相关知识、即将进行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注意事项等,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观察组联合健康教育方法:(1)生活健康教育。肱骨骨折患者治疗时应正确指导患者多饮食海鲜、豆制品、奶制品等富含维生素、钙的食物,叮嘱患者戒烟、戒酒,每天少饮咖啡,并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运动方式。(2)心理护理。肱骨骨折发病相对突然,护士应向患者肱骨骨折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向患者讲解出院后的自我护理方法等,让患者严格遵循医嘱护理。(3)安全防护健康教育。肱骨骨折患者治疗后叮嘱患者平时穿防滑的平底鞋,保持地板的干燥,洗澡时做好防滑、防摔措施,日常生活中做好保暖护理,对于移步困难者配备拐杖等,比较2组患者肱骨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包括:骨折诱因、每日补钙量、康复锻炼方法、饮食指导方法等[2]。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
2.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骨折诱因、每日补钙量、康复锻炼方法、饮食指导方法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肱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老年人群中,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导致肱骨骨折发生率呈现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同时,患者骨折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肿胀及肌腱粘连等,容易加剧疾病发展。近年来,健康教育联合常规护理在肱骨骨折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骨折诱因、每日补钙量、康复锻炼方法、饮食指导方法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肱骨骨折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汤璇.中医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效果探讨对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康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0):1940-1942.
骨折的康复方法篇5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肘关节功能;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082-03
Impactofrehabilitationnursingonpostoperativefunctionrecoveryinelbowfracture
XIELiyun
(ThePeople'sHospitalofYiyangCityinHu′nanProvince,Yiyang413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aminetheeffectofrehabilitationnursingonpostoperativefunctionrecoveryinelbowfracture.Methods:260casesofelbowfracturepatientsweredividedintotherehabilitationgroup(n=150)andcontrolgroup(n=110).Thecontrolgroupreceivedtheroutinetherapyandnursing,whiletherehabilitationgroupreceivedindividualized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s.Results:Theelbowscoresofthepain,movementrangeandactivityabilityweremarkedlyhigherintherehabilitationgroup3monthsafteroperationweremarkedlyhigherthaninthecontrolgroup,andelbowROMwasconsiderablyimproved,demonstratingsignificantdifferences,P
[Keywords]Elbowfracture;Elbowfunction;Rehabilitationnursing
肘关节骨折是影响肢体关节功能的常见损伤。与上肢其他关节相比,肘关节因其解剖特性,创伤后更易发生功能障碍[1]。康复护理在临床护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患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自理的能力。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2],对恢复肘关节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防止肘关节骨折后并发功能障碍,作者对15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26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康复组:为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行康复护理的肘关节骨折患者150例,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龄10~79(39.8±11.6)岁;骨折类型:肱骨远端骨折107例,鹰嘴骨折30例,冠突骨折9例,桡骨小头骨折4例。对照组:为我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收治但未行康复护理的肘关节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男69例,女41例,年龄12~75(41.2±13.3)岁;骨折类型:肱骨远端骨折72例,尺骨鹰嘴骨折33例,尺骨冠突骨折8例,桡骨小头骨折3例。手术患者均于受伤后6h~2周内手术。两组在年龄、性别、麻醉方式、治疗方法、骨折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
1.2.1心理康复
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和长期制动的不良后果,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训练方法。在充分评估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对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取得理解和支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1.2.2个体化功能锻炼
根据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3],按骨折稳定性、固定可靠性和软组织完整性三因素对患者进行评分,并按评分大小实施个性化的功能锻炼。
1.2.2.1评分大于7分的患者术后1~3d即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3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3~6d开始肘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训练,活动幅度由无痛可动范围开始,酌情增加。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min;术后7~10d对患者实施肘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3次/组/d。活动结束后予以冰敷15min;术后2~4周,继续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及CPM机训练。患者疼痛可耐受时可行肘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15次/组,3组/d;术后4~8周患者在继续以上练习基础上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RO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
1.2.2.2评分介于4~7分的患者术后1~3d患者即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3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进行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制动解除后开始肘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练习,由管床护士指导患者实施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3次/组/d,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min;术后5~8周,继续以上训练,并进行渐进性抗阻力训练;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关节活动及ADL训练。
1.2.2.3评分小于4分的患者术后1~3d患者即开始患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训练,15次/组,3组/d。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制动解除后开始肘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练习,由管床护士指导患者实施关节的被动屈伸运动,3次/组/d,训练结束后予以冰敷15min;术后6~8周继续以上训练,并进行渐进性抗阻力练习;术后9~20周,继续进行患肢肌力、ROM及ADL训练。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1.3评估方法
于术后3个月按Mayo评分标准[4]对两组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并进行ROM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评分比较
术后3个月,康复组的疼痛、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等肘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术后3个月Mayo肘关节评分比较(x±s,分)
2.2两组术后3个月肘关节ROM比较
术后3个月,康复组在肘关节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关节ROM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术后3个月肘关节ROM比较(x±s,°)
3讨论
康复护理是在对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功能恢复的护理活动,康复方案的制订越早越好,最佳康复训练的时机原则上应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的基础上与治疗同时并进。石荣光等[5]调查发现,85.8%的创伤骨折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忧虑、抑郁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各种负性情绪和生活应激事件[6],使其建立起康复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伤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可预防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其功能恢复,继而达到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肘关节是协调肩关节、前臂和腕关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复合关节。肘关节骨折及其软组织创伤后,骨骼的解剖形态出现异常,关节软骨受损,关节内出现粘连,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受损后瘢痕形成,患者易发生关节挛缩,造成关节僵直。骨科护士应早期介入患者的功能锻炼,承担起照顾者、健康宣传者、督促康复的治疗执行者、患者和家属的咨询者等任务,避免患者肘关节功能出现障碍,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7]。运动康复训练是一种利用力学因素缓解症状或改善功能的肌肉运动锻炼。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软骨细胞促进胶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连和血管翳的形成,促进胶原纤维按功能需要有规律地排列,促进关节骨折的愈合,增加关节活动度和恢复关节功能。术后早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不仅能促进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止废用性萎缩,而且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有助于钙离子沉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缩。早期肘关节ROM运动能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循环,防止或减轻关节内的粘连,而早期CPM治疗可促进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关节营养代谢,修复受损的关节软骨,促进周围组织的修复。卞荣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个月后,CPM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CPM能显著提高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陈丽文等[9]研究证实,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能促进髋关节功能康复。骨折康复训练的实施疗效取决于骨折的稳定性、固定的可靠性和软组织的完整性三个方面。考虑到肘关节骨折康复训练的安全性问题,本研究采用运动疗法安全评定表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评估,并针对不同评分的患者进行了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功能训练、ROM运动和CPM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康复组术后3个月的疼痛、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等肘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肘关节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关节ROM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合理的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肘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促进肘关节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刘锐,李姝.综合康复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22.
[2]陈建珍,李艺芳,王琼芳,等.早期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6):133-135.
[3]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46.
[4]ModabberMR,JupiterJB.Reconstructionforpost-traumaticconditionsoftheelbowjoint[J].JBoneJointSurgAm,1995,77(9):1431-1446.
[5]石荣光,李冬梅,王琳,等.创伤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23.
[6]葛向煜,王君俏,刘邦忠,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50-553.
[7]李娟,徐燕.上海市部分医院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08,25(3):3-6.
[8]卞荣,万里,王国新.CPM对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9,24(1):39.
[9]陈丽文,吴欲晓,郎史文,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9):696-697.
骨折的康复方法篇6
[关键词]手术治疗;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9-050-01
1前言
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是5~12岁儿童常见病之一,因骨折后期多发肘内翻畸形,治疗后期常易导致关节活动受影响,手法复位或者手术治疗各有优缺点[1]。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4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2临床资料
2.1一般资料本组共43例。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5-12岁,平均7.63岁,43例患者中:伸直型12例,屈曲型6例;开放性15例,闭合性10例。
2.2方法43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即切开复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取平卧位,患肢置于胸前,上止血带,取后正中切口,解剖游离尺神经并加以保护[2]。肱三头肌肌腱“V”形切开,由浅入深清除骨痂,找到骨折断端与骨痂分界线,前方及鹰嘴部尽量不剥离,以减少术后粘连。直视下复位,伸直型,牵拉前臂屈肘,将骨折远近端对合,利用骨折杠杆作用推送骨折远端,同时向后牵拉骨折近端。对屈曲型骨折,以相反的方法复位。术后1周内主要进行手指和腕关节的伸屈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消肿。由于内固定牢固,骨折处比较稳定,外固定时间一般为7~10天。因此术后1周后即去除外固定,开始肘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练习方法同手法复位的晚期,同时在拆线后使用中药熏洗[3]。
2.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3结果
3.1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40例(93.02%),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者3例(6.98%)。
3.243例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显效42例(97.67%),有效38例(88.37%),无效5例(11.63%),总有效率88.37%。
4讨论
4.1有效的38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11周,平均8.2周,无发生皮肤软组织感染、坏死。可见手术治疗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良好。术后石膏托外固定,于屈肘95~120°中立位,手术反应消退后即做手指屈伸活动,术后4~6周去除内外固定,逐步行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利于松解肘部黏连,恢复关节功能。
4.2肱骨髁上骨折多发于儿童,因肱骨下端较扁薄,骨质脆弱易发生骨折。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同新鲜骨折的不同点,是有一个折骨破坏过程,其他方法基本相同。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手术复位和固定只是为骨折的康复建立了前提条件。关节在固定四周左右常会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从而导致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来说骨折后手术及住院的治疗时间只占整个治疗过程的2/3,功能的恢复还要经过在医生指导下的、渐进的、科学的功能锻炼才能达到。患者刚去掉内固定不久,是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期,应该马上开始针对肘关节的功能锻炼。肘关节的正常功能有两个:肘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前、旋后。可以让患者多做一下这两方面的关节活动,尽量保证每天3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正常情况下2个月后可康复。我院康复医学科专门从事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工作,对骨折患者的早期、中期、后期分别采用康复功能训练指导、运动疗法、关节松动术、推拿按摩、针灸疗法、理疗等方法帮助患者尽早康复[4]。
4.3临床上,小儿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以伸直型较为多见,患儿大多是因为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到肱骨下端,导致髁上部伸直型骨折。如果骨折处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压迫或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造成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如果骨折处远侧端向侧方移位,则可挫伤桡神经和尺神经。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比较少见,它是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部着地,外力自下而上,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下端导致髁上部屈曲型骨折,很少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5]。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1-256.
[2]邱贵兴,戴戎.骨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