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6篇)

时间: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篇1

关键词:骨盆骨折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对策

骨盆骨折多合并其它脏器损伤,易有多种并发症合并发生,若未有效医护,致残及致死率均呈较高水平,故加强针对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是降低不良事件率,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本文选择骨盆骨折的患者,就常规护理与针对并发症预防与护理的预后行分组比较,现将结果论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20-58岁,平均(37.6±2.3)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2例,高空坠落伤19例,交通意外伤45例,其它4例。复合伤56例:四肢骨折26例,颅脑损伤14例,脊柱骨折12例,胸外伤16例。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手术包括螺钉内固定或重建钢板固定,骨盆兜制动外固定,合并颅脑损伤者由神经外科医师会诊指导治疗,合并骨折者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术后并发症加强预防及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出血型休克松质骨为骨盆各骨的主要组成成分,盆壁有较多肌肉,邻近分布许多静脉丛和动脉丛,血运丰富,骨折发生后易诱发较广泛的出血促使失血性休克发生,加之肺内实质性脏器多合并损伤,故加重病情。护理人员需迅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路,尽可能制动,以防神经、血管被骨折端擦伤,造成继发性损伤。避免反复体检及不必要的检查,向患者强调不可随意更换,必要时取止痛剂应用。对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行密切监测,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机体缺氧状态[1]。

1.2.2合并脏器损伤膀胱及尿道损伤:患者出现阴囊、、会阴肿胀,排尿困难,膀胱充盈,有血液从尿道口滴出。故早期行尿管留置利于损伤尿道修复及临床诊断,尿液在膀胱破裂后向膀胱周围渗出,可诱导盆腔组织炎发生,流入腹腔易出现腹膜刺激症状。故需严防滑脱、对尿管行妥善固定,保持尿管通畅,避免导管折叠、扭曲,会保持干燥清洁,每日行2次护理[2]。直肠或乙状结肠损伤干预:骨盆骨折易合并乙状结肠及直肠损伤,直肠轻度损伤可采取保守方案治疗,预防感染,控制饮食。重度损伤需行手术治疗,如横结肠临床造瘘,需加强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护理,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为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1.2.3骨牵引并发症病发不稳定骨盆骨折后骨盆移位、变形,需纠正骨盆变形,尽快复位。患者需睡硬板床,防止针道污染,检查固定针有无松动,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以免对骨折愈合造成影响[3]。

1.2.4褥疮形成骨盆骨折,特别是有腹部手术合并实施者,需长较的卧床时间,转换困难,有较高的褥疮形成几率。故床单需保持平整、干燥、清洁,及时更换。对骨突部位具体受压情况做好观察,每隔2h行1次更换,依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不具备翻身条件者可在骨突部位加棉圈、垫气垫。

1.2.5肺部并发症及便秘就有效深呼吸及咳嗽的方法向患者指导,鼓励其排痰,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可更换,协助叩背,必要时雾化吸入,以利于痰液排出。多吃水果、多进纤维素类、维生素类饮食,遵医嘱应用缓泻剂,保持肛周清洁,必要时人工排便,以防便秘。

1.2.6下肢深静脉栓塞或关节僵硬因患者卧床时间较长,易有下肢深静脉栓塞或关节僵硬的情况发生,故可活动的关节需鼓励患者行功能锻炼。老年患者更应督促其加强活动,以防骨质疏松。关节功能锻炼辅助被动活动,以主动运动为主,以提高患者遵医依从性。

1.2.7心理护理骨折多急骤发生,加之创伤出血、疼痛,患者心理反应较强烈,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需给予适当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取得家属配合,给予患者更多关爱,使其积极主动应对治疗[4]。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临床严重多发性创伤类型中,骨盆骨折占有较高的发生几率,多为高能量创伤所致,常并发腹腔脏器损伤、休克、泌尿系统损伤、多发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对预后及术后康复造成了不利影响,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针对性预防和护理,是确保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出血性休克、合并脏器损伤、骨牵引并发症、褥疮形成、肺部并发症及便秘、下肢深静脉栓塞或关节僵硬、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加强骨盆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后及护理,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300例骨盆骨折并发症的处理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5,4(2):58.

[2]屠海霞,郑毅.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急诊放置外固定架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11):54-55.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篇2

【摘要】目的:从对8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及对策。方法:对8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临床特点,探讨取得最佳效果的护理对策。结果:89例中手术治疗33例,非手术治疗56例。采用规范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84例康复,治愈率94.4%。结论:针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损伤重、出血多、合并症多、多伴有腹腔内脏损伤及内脏破裂、死亡率高,并且卧床时间长、护理难度大等特点,细致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做好术前术后相关护理及心理护理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护理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观察;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损伤重、出血多、合并症多、死亡率高的疾病。长期以来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开复位加内固定及非手术的卧床加牵引或卧床,目前还有主张外固定加牵引的治疗[1]。2002年2月~2007年11月我院收治8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2年2月~2007年11月收治了89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53例,女36例。年龄2.5~74.0岁,平均35.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6例,坠落伤22例,砸伤11例,合并失血性休克25例;单纯性骨盆骨折22例,合并四肢骨折16例,开放性骨盆骨折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0例;肾挫伤3例,乙状结肠破裂3例,膀胱破裂7例,尿道断裂8例,并有尿道、阴道、肛管断裂1例。

1.2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是根据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分型和加内固定[2],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均在术前纠正所有并发症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损伤。非手术治疗则根据X线摄片的检查结果,采取卧床、制动和对症处理。

2结果

89例患者中治愈84例,治愈率94.4%。其中手术治疗33例,骨盆畸形基本纠正。51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经骨牵引或卧床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5例就诊时为重度失血性休克,合并腹腔内脏器破裂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

3观察与护理

不稳定型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除四肢损伤外常合并内脏损伤[3]。病情复杂、发展快,入院时常伴有失血性休克。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运用所掌握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知识及相关技能,认真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做好骨折的一般护理及卧床患者的基础护理,尤其要根据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

3.1休克观察与护理

3.1.1注重生命体征的监测:骨盆骨折的骨折松质面出血量大,是引起患者大出血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1],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因常伴有盆腔内脏或血管神经损伤,所以必须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只有掌握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才能为抢救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3.1.2纠正休克:遵医嘱补充液体,改善微循环,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3],在双管输液的同时,及早行深静脉插管。在遵医嘱进行大量输液的同时,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以正确指导输液。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了解休克纠正情况。如休克纠正减慢输液后,又重新出现休克说明有小径动脉出血。

3.2盆腔脏器破裂的观察与护理:有些内脏闭合性损伤,损伤初期出血量不多。休克体征不明显,其他辅助检查也难发现,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血尿、血便和阴道流血等内出血征兆,观察腹胀情况,及时发现并发损伤,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如小便困难、血尿、尿潴留,应留置导尿管,如尿管插入困难,应考虑尿道挫伤或断裂,如经抗休克治疗无法纠正休克体征或进行性腹胀等应考虑合并有盆腔内脏器损伤,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进行盆腔内脏器破裂修补术。

3.3骨盆的完整性破坏的护理: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因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躯体制动,防止搬动,以免引起反复出血。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患者,均在术前纠正所有并发症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损伤。患者因需绝对卧床休息,为防止术后出血,还要躯体制动,易出现压疮。应根据损伤及骨折部位,采取恰当的预防压疮的有效措施,骨突处垫以棉圈[1]。

3.4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损伤重、出血多,对预后转归产生悲观情绪,另外由于疼痛不能翻身,下肢活动困难,患者很容易出现恐惧不安、焦虑担忧的情绪。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因素,采取以不同的护理措施,对促进康复尤为重要。我们坚持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讲解与本病有关的健康知识,对于担心预后的患者,我们找同种病康复患者现身说法,对于由疼痛引起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想办法减轻其痛苦,每次在搬动或翻身前耐心做好开导与解释,讲解该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4结论

4.1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发病机制及治疗观念的转变: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由强大暴力引起,多为挤压伤,折断的骨块为骨盆的一段,处理游离状态,同时由于骨盆部肌肉急剧收缩,骨盆骨折移位和伴有关节错位,而致骨盆环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传统的卧床、骨盆悬吊、下肢牵引及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骨盆外固定器配合复合牵引的治疗。临床工作中只有根据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病情及患者的一般情况,把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权衡利弊,才能提高治愈率。

4.2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休克:骨盆对盆腔内的脏器和组织有保护作用,而且骨盆属松质骨,严重的骨盆骨折,除影响其负重功能外,骨折的松质面出血量大,并且常伴有盆腔内脏或血管神经损伤,引起大出血,容易导致休克。

出现多种内脏破裂:本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出现肝、脾破裂、乙状结肠破裂、膀胱破裂、尿道断裂、合并尿道、阴道、肛管断裂、股静脉破裂等,可造成腹膜炎,危及生命。

盆骨的完整性破坏: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折断的骨块为骨盆的一段,处于游离状态,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参考文献】

[1]钟文玲,陈志维.骨伤科临证精要[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2002.329~332.

[2]潘进社,彭阿钦.不稳定骨盆骨折分型与手术复位的方法[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10):699~700.

[3]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7.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篇3

临床研究表明,发生骨盆骨折的患者具有一定的死亡率,主要是因为患者的骨折产生的胸脑创造和出血造成。若发生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解剖进行骨骼位置复原,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固定。本次研究就经皮骶髂螺钉和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治疗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投硬币的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6年9月所在科室83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分为A组(n=42)和B组(n=41)进行统计分析。

A组,男30例,女12例,最大年龄是88岁,最小年龄是50岁,平均(68.6±7.4)岁。B组,男32例,女9例,最大年龄是82岁,最小年龄是52岁,平均(66.8±6.3)岁。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可比,差异不显著,可为之后的观察指标的对照研究做好铺垫(检验,P>0.05),展开充分的对比。

1.2研究方法

A组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取患者的仰卧位,沿着患者髂嵴向后方切开腹肌的附着点,充分的显露患者的髂窝、骶髂关节前方、骶骨前外侧面,采用辅助螺钉进行复位,重建钢板成角斜行横跨固定于患者的骶髂关节上,每个钢板采用2枚螺钉,采用T形桡骨远端钢板横跨骶髂关节时采用2~3枚螺钉进行固定。

B组采用皮骶髂螺钉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麻,取仰卧位,将患者的腰骶部略微垫高,在C臂X线机透视和肌电图机监视下,将患者的骨盆正位、出口位、入口位进行骨折手法复位,在患者的体表放置一枚克氏针,确定进针点后对患者的骨密度进行辨识,确定患者的骶骨翼斜坡,将患者的皮质是安全区的前界,导针可从区进入患者骶1椎体,使得患者的针尖位于骶骨翼斜坡和骶1椎体中心。需要关节分离的患者进针至于中线,骶骨骨折患者要大于中线。导针可进入患者侧骶骨翼,使针尖位于患者的侧骶骨翼斜坡下方,钻入导针,反向尺测量患者的精密深度,采用空心钻准备好骶髂螺钉通道,拧入6.5mm的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同时需要加垫圈[1]。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15.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开展统计,并且做出系统的分析,其中包括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以及切口长度为计量资料,采用±s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为计数资料采用平均数n,%表示,进行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即(检验,P

2.结果

2.1治疗效果见表1

2.2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以及切口长度见表2

3.讨论

临床上主要采用的经皮骶髂螺钉手术具有较多的优点,该方法创口小,患者术后不容易发生感染,操作简单、切口小、固定十分牢固、术后患者的瘢痕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少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但是,采用该方法需要临床中螺钉的精确置入。因而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手术操作人员借助影像学工具,另外,开展手术的工作人员需要熟练的临床经验,可够熟练掌握骶骨和骨盆后环的解剖,最大程度上避免对患者的神经血管造成损伤,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患者谨慎操作,认真展开X线定位,进一步的减少神经以及血管的损伤,减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状发生率[2]。

结合上述研究,采用经皮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平均术中出血较少,平均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较短,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篇4

【摘要】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病人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77例骨盆骨折病人病情的密切观察,做好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牵引的护理、基础护理及各种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指导康复锻炼等措施。结果77例骨盆骨折病人预后较好。结论骨盆骨折病人合并伤多,常伴有内脏损伤,通过严密观察及精心护理就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关键词】骨盆骨折;观察;护理

骨盆骨折是骨科一种严重的创伤,除了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合并血管、神经、尿道、膀胱和女性生殖器的损伤等。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因此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急救和病情观察判断,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计划和措施。

1临床资料

我病区从2008年1月至9月共收治77例骨盆骨折患者,年龄8~86岁,平均42.4岁,男性28例,女性49例,其中合并失血性休克7例,其他部位骨折21例,开放性软组织伤21例,膀胱破裂2例,尿道断裂3例,挤压综合征2例,脑外伤2例。入院后无死亡病例。根据骨盆骨折Tile分型,A型45例,均未手术:B型11例,手术4例;C型21例,全部手术治疗。

2观察与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骨盆骨折的最主要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骨盆为松质骨,本身出血较多,加以盆壁静脉丛多且无静脉瓣阻挡回流,以及中小动脉损伤,严重的骨盆骨折常伴有大量出血(1000ml以上),病人可表现为轻度或重度休克,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测R、P、BP一次,严密观察病人的面色、皮肤、粘膜变化。记录尿量,观察尿的颜色、性质,,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有休克时首先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这在抢救失血性休克的病人中尤为重要。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以保证充足的氧供应,及时做好电解质的测定以纠正电解质不平衡状态。

2.2疼痛的护理搬运不当,过多翻身或过早活动下肢,使已骨折并失去稳定性的骨盆继续错位,增加损伤盆壁静脉丛及盆腔血管的机会,且导致髂腰肌、臀肌收缩牵拉髂骨引起疼痛,故在抢救过程中全面评估疼痛的程度,尽量减少病人的搬动,避免引起疼痛性休克,运用谈话等方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并使病人掌握一些减轻疼痛的技巧及加强应对机制,疼痛难忍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以便能有效地控制疼痛,积极配合治疗,以加快康复病程。

2.3心理护理一般骨盆骨折病情复杂,病人及家属都要承受较重的心理负担,病人大都存在恐惧、焦虑心理,鼓励病人说出恐惧的原因,使其能够区别现实与设想的顾虑对自身健康威胁的不同,并分析目前病情,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使病人心理上放心,解除思想顾虑,并告知家属不要大声训斥病人或在病人面前表现出痛苦,以便使病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2.4牵引的护理本组患者C型21例全部予以手术治疗,术前用1/5~1/3体重进行大重量牵引3~5天复位,牵引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肢体活动情况,包括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等情况。若肢端皮肤颜色变深、温度下降、足背动脉减弱,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被动活动引起剧痛,患者感觉肢体疼痛、麻木,说明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应检查牵引重量是否过大等,须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牵引的重量应根据病情调节,不可随意增减,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擅自改变体位和重量。要始终维持牵引于正常状态,保证牵引效果。长期卧床牵引,患者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还会造成各种并发症。护士应加强生活护理及心理疏导,预防各种并发症。

2.5做好基础护理每天早晚及餐后协助病人漱口,喷益口含漱液,有3例口腔溃疡患者5天后溃疡面愈合。病情基本稳定后,给予低脂、高维生素、高铁、含水分多、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产气多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虾、豆制品等。以利于骨折的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对食欲不佳者,鼓励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的需要量。骨盆骨折因强迫体位和牵引术的治疗,骨突处及受压部位血液循环受阻易发生压疮,因此人院病人在不能保证有气垫床时,应给予加厚棉褥,骶尾部给予贴康惠尔透明贴,每天温水擦浴1次,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严格床旁交接班,检查贴膜有无脱落及浸润,教会病人自己按摩骶尾部,预防压疮的发生。每2h翻身一次,以免局部受压时间过长,翻身变动体位要轻柔,保持平衡,移动患者时要嘱患者与操作者密切配合,保持相互动力一致,且勿随意搬动或变换患者的体位,以免骨折部位错位、变形。

2.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膀胱及尿道损伤的观察及护理:膀胱及尿道损伤是骨盆前环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当患者出现膀胱充盈,排尿困难,尿道口有血液滴出提示有尿道损伤。早期进行导尿并行留置导尿不仅有利于诊断,而且有利于损伤尿道的修复。对行膀胱造瘘与行留置导尿者术后保持导尿管通畅及造瘘口周围皮肤和敷料干燥,引流管不可扭转或折叠,以防止逆行感染。如出现引流不畅,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冲洗,以防止血凝块堵塞。一般术后14天拔除导尿管,同时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特别是女性病人,每天会阴冲洗2次,男性病人每天消毒尿道外口1~2次,并鼓励病人多饮水,预防泌尿系感染,本组2例膀胱破裂、3例尿道断裂患者经泌尿外科会诊,处理及时,护理得当,预后较好。(2)便秘: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而发生便秘,因此应尽早说明预防便秘的重要性,发生便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指导和帮助病人适应床上排便,督促及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鼓励病人床上活动,每天做收腹运动4~5次,每次3~5分钟,经常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顺结肠走向在腹壁上做环形按摩,以刺激肠蠕动,利于排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3)预防肺部感染:骨盆骨折病人卧床时间长,应鼓励病人有效的咳嗽及咳痰,咳嗽是一种清除肺内痰液的反射性防卫动作。须向病人讲明咳嗽的意义,指导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行雾化吸入2次/日,以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的引流和排出。

2.7康复护理伤后早期上肢活动锻炼心肺功能,练习股四头肌的收缩,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足趾的伸曲等活动,并经常按摩局部肢体,以保持肌力,预防关节僵硬。术后尽早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功能锻炼应根据病人的总体情况,由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范围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单关节到多关节、由床上到床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体会

骨盆骨折是指盆壁的一处或多处连续性中断,骨盆骨折损伤时常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性创伤性休克,尿道损伤,膀胱破裂,腹膜后血肿,直肠破裂,神经损伤等。因此,对此类患者,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抢救时机,救治生命;熟悉各种并发症的症状,体征,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能,积极配合医生的诊疗工作,细致做好治疗及护理,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使患者早日康复。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篇5

近年来,关于女性盆腔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的研究较多,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学说,对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开展了一些新的术式,因此,妇科泌尿学和女性盆底重建外科将是近期内妇产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盆腔脏器脱垂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盆底器官主要包括子宫、阴道、膀胱、尿道及直肠,由于盆底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的支持作用,使它们保持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因各种原因引起盆底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损伤,未能很好恢复,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其张力减低,支持功能薄弱时,盆底器官发生移位,称为盆底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

1现代盆底解剖学研究

1.1女性盆底结构解剖的三腔室概念现代盆底结构解剖学的描述日趋细致,从垂直方向将盆底结构分为前盆腔(anteriorcompartment)、中盆腔(middlecompartment)和后盆腔(posteriorcompartment)。前盆腔包括阴道前壁、膀胱、尿道;中盆腔包括阴道顶部、子宫;后盆腔包括阴道后壁、直肠。

1.2女性盆底阴道支持结构三个水平理论概述Delancey[1]于1994年提出了阴道支持结构的三个水平的理论,即在水平方向上将阴道支持轴分为三个水平。第一水平:顶端支持,由宫骶韧带——主韧带复合体垂直支持子宫、阴道上1/3,是盆底最为主要的支持力量;第二水平:水平支持,由耻骨宫颈筋膜附着于两侧腱弓形成白线和直肠阴道筋膜肛提肌中线,水平支持膀胱、阴道上2/3和直肠;第三水平:远端支持,耻骨宫颈筋膜体和直肠阴道筋膜远端延伸融合于会阴体,支持尿道远端。不同腔室和水平的脱垂之间相对独立,例如阴道支持轴的第一水平缺陷可导致子宫脱垂和阴道顶部脱垂,而第二、三水平缺陷常导致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不同腔室和水平的脱垂之间又相互影响,例如压力性尿失禁在行耻骨后膀胱颈悬吊术(Butch术)后常有阴道后壁膨出发生,阴道顶部脱垂在行骶棘韧带固定术(sacrospinousligamentfixation)后可发生阴道前壁膨出。以上不同腔室、不同阴道支持轴水平共同构成一个解剖和功能的整体,在现代盆底解剖学中不再被孤立理解。

1.3女性盆底结构解剖的影像学研究盆底结构解剖异常的诊断以往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随着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进步,CT和MRI已经能够提供盆底软组织的高质量形态和功能影像。尤其是磁共振显像(MRI)为确定脱垂中发生的病理生理情况提供了直接而有用的信息。MRI同时可探测盆底3个部分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的范围、程度及演变过程,故在诊断盆底复杂病变和潜在病变、印证临床诊断、指导制定精密的盆底手术方案和评价手术效果等方面均已表现出其应用潜力[2~5]。在MR上,正常女性阴道长轴与纵轴线有一定的角度,病变者该交角消失,阴道成垂直状。用力排便时,由于阴道部分外翻使其变短,相应的直肠子宫陷凹变宽,可见小肠袢进入该间隙,膨出的直肠和膀胱使阴道变形。另外,测量后的H线和M线均较正常者延长[6,7]。除阴道和宫颈脱垂外,子宫也可发生,常提示为子宫骶韧带和(或)主韧带撕裂[8]。

2盆腔器官脱垂的量化分期

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分度法,目前国际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国传统的或我们长期于临床应用的是子宫脱垂的三度标准,是根据1979年衡阳会议(部分省市“两病”防治会议)及1981年青岛会议制定的。沿用卫生部统编教材《妇产科学》中规定的按照子宫颈与坐骨棘、处女膜缘的关系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此分级法应用方便,便于掌握,但不能定量评估脱垂程度。

1995年美国国际尿控协会盆腔器官脱垂及盆底功能障碍分会主席Bump教授提出POP量化分期系统(POP-Q)[9]。1996年被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continencesociety,ICS)盆腔器官脱垂及盆底功能障碍分会认可、接纳,并以此制定的新的分度法,即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organprolapsequantification,POP-Q)分度法,又称BumpPOP-Q分度法,是以Bump的姓氏冠名的,并被推荐在临床、科研中使用。该分期系统分别利用阴道前、后壁及顶端上的2个解剖点与处女膜平面之间的关系来界定盆腔器官的脱垂程度。以阴道前壁或后壁膨出替代了膀胱、直肠等膨出。同时测量生殖孔(genitalhiatus)、会阴体(pefi1nealbody)和阴道全长(totalvaginallength),测量值用3×3格表表示,可清楚客观地反映盆腔器官脱垂变化的各个部位的具体数值,并能根据各个数值画出脱垂的图形。POP-Q量化分期尽管有点复杂,但其可将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程度以具体的数值来量化,并且可以区分宫颈延长和宫骶韧带松弛(薄弱),对于手术设计及术后结果的判定,也有裨益。如使用POP-Q分度法,POP不同分度的改善即有了客观的指标。至今已成为国外应用最广泛的脱垂评价体系。

3盆腔器官脱垂病因学研究

盆腔脏器脱垂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研究较少,涉及的领域还较局限,基础研究结果也存在很多争议,需要进行更深入、广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盆腔器官组织中胶原纤维的研究胶原纤维是韧带、筋膜中的主要成分。对胶原的研究在目前基础研究中数量较多,内容相对较全面。胶原蛋白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分泌合成,以不溶纤维形式存在,具有高度抗张能力,是决定结缔组织韧性的主要因素。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主要由Ⅰ、Ⅲ型胶原组成。Ⅰ型胶原主要存在于皮肤、肌腱、韧带、骨,占总胶原的80%~99%,直径较粗,与支持作用有关。Ⅲ型胶原在血管中膜和胃肠道外肌层中比较丰富,直径较细,赋予组织更多的弹性特征。胶原总量、亚型比例、纤维排列结构等对组织功能很重要。盆底结缔组织中同时存在Ⅰ、Ⅲ型胶原。多数研究认为PFD盆底结缔组织中总胶原含量下降,并认为正是胶原纤维数量的减少导致了韧带、筋膜等支持结构的松弛,最终导致PFD的发生[10,11]。Liapis等[12,13]分别于2000年及2001年用免疫组化方法证实了盆底器官脱垂和张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组织中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胶原分解增加和胶原合成减少。而Barbiero等[14]报道子宫脱垂妇女主韧带中Ⅰ型胶原含量与正常对照并无显著不同。尽管其研究Ⅰ型胶原的含量在POP中并无显著改变,但Barbiero发现胶原纤维形态有明显改变,纤维更短、更细,普遍存在黏液变性。Fitzgeraid等[15]将胶原纤维形态改变概括为三个方面:模糊不清(obscurd)、密度改变(dense)、变性(degenerative),提示POP患者中存在胶原质量缺陷。另外成熟的胶原分子之间交联的生成使胶原分子之间形成多价交联,增加了胶原的张力,胶原分子之问交联的减少提示了胶原力量的薄弱。胶原纤维的超微结构和生化改变参与了POP的发生,是所有研究的共识。

3.2雌激素受体(ER)与POP发生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阴道壁组织、膀胱阴道筋膜、肛提肌筋膜、子宫主韧带、宫骶韧带、肛提肌的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核中存在ER。多数学者[16~18]认为阴道、盆底筋膜、韧带中ER的存在,表明盆底支持组织是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引起盆底组织ER代偿性增多。盆腔脏器脱垂和张力性尿失禁好发于绝经后妇女或症状在绝经后加重。说明雌激素和二者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

3.3肛提肌、阴道壁形态学研究SUI和POP患者活检标本中的肌肉组织含量较低,盆底MRI及超声检测证实了这一点。陈娟等[19]研究发现POP和SUI组肛提肌肌纤维密度降低,排列稀疏,被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填充、取代。单个肌纤维既有核中心移位、纤维劈裂、外周吞噬及空泡变性等肌源性改变,也有肌纤维萎缩、角型变、同型纤维聚集等神经源性改变。有研究发现阴道前、后壁膨出患者的阴道壁平滑肌含量显著下降,神经束小且数量少。

POP患者肛提肌、阴道黏膜中存在着相似的改变,肌肉含量减少,肌纤维萎缩变性,神经数量下降,盆底MRI及超声检测证实了这一点。这些改变直接导致了盆底组织支持力量的减弱,是POP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

3.4盆底神经肌肉功能的障碍盆底支持组织主要有肌肉和结缔组织,其中盆底骨骼肌的张力在维持盆底支持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骨骼肌的活动均受神经末梢的支配。Snooks等[20]通过5年的电生理研究发现,分娩造成盆底肌肉组织部分去神经支配和阴部神经障碍,在盆底器官脱垂及张力性尿失禁患者尤为明显,且阴部神经障碍持续存在,随年龄增大而加重。Busacchi等[21]用免疫组化法证明直肠周围的耻尾肌在盆底存在可合成神经肽的神经元,并发现重度盆底膨出及张力性尿失禁患者耻尾肌合成的神经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推测这些递质的减少引起盆底肌肉筋膜的血管形成减少,导致支持组织薄弱,引起盆底器官脱垂及张力性尿失禁。

4盆腔脏器脱垂治疗方法

4.1盆腔脏器脱垂非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有盆底肌肉训练(pelvicfloormuscletraining,PFMT,或用PFMT的提出者Kegel命名的“Kegel训练”)[22]、子宫托、中药补中益气汤[23]以及针刺或电磁神经刺激疗法等。及支持疗法:加强营养,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便秘,治疗慢性腹压增加的疾病。冯静等[24]应用法国Mestrol公司StimogynBIO2001型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仪治疗12例SUI合并不同程度POP患者,结果发现,对SUI患者疗效较好,对轻度POP患者,也有一定疗效。

4.2盆腔脏器脱垂手术疗法盆腔脏器脱垂传统的手术方式是阴式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由于传统的阴道壁修补术仅仅是修补缺陷,并不能真正提高对抗腹压的强度,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术后复发率高。金玲等[25]通过门诊随访POP术后患者的情况,发现传统手术复发率高。且传统的盆底手术大量剪除阴道壁,使阴道缩窄及影响功能。

近几年来,盆底缺陷修复和重建手术有了较大的进步,现今的手术策略为恢复解剖、修复缺陷、重建结构、恢复功能,并要微创。采用盆底功能障碍和治疗的整体理论(integraltheory),从前、中、后三个区域对盆底进行重建,纠正盆底缺陷。手术途径可以开腹及进行会阴阴道手术,或行腹腔镜手术,特别要根据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的水平选择不同水平修复。其基本原则即解剖的维持或缺损修补、结构重建以及替代物(mesh)的应用。新的术式不断出现,如阴道前后壁补片(mesh)加固术、经阴道后路悬吊带术(posteriorintra-vaginalsling,P-IVS)、骶棘韧带固定术(sacrospinousligamentfixation,SSLF)、子宫(阴道穹隆)骶骨悬吊术(sacralcolpopexy)和髂尾肌筋膜固定术等[26],这些新的手术方法重建了盆底的解剖结构,改善了盆底的功能,降低了术后复发率,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重要的盆底组织替代物主要是人工合成的不可吸收聚丙烯补片(mesh),其能够替代薄弱受损的盆底筋膜组织,在盆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7]。功能是紧固周围组织,或替代缺陷组织及“搭桥”作用。要求能保持解剖正常位置和筋膜的弹性,以及适应邻近器官(膀胱、阴道、直肠)的活动性。使盆底修补和重建手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并形成了“妇科泌尿学和女性盆底重建外科”这门新学科。

参考文献

1DelanceyJO.Theanatomyofthepelvicfloor.CurrOpinObstetGynecol,1994,6(4):313-316.

2GeitungJT.Magneticresonanceimagingofthepelvicfloorpossibilitiesandpresentstatus.ScandJUrolNephrolSuppl,2001,207(1):92-93.

3Juhan-DuguetV,ThuillierL,AgostiniA,etal.MRIandpelvicprolapse.GynecolObstetFertil,2002,30(5):413-420.

4KaufmanHS,BullerJL,ThompsonJR,etal.Dynamicpelvic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ndeystocolpoproctographyaltersurgicalmanagementofpelvicfloordisorders.DisColonRectum,2001,44(11):1575-1583.

5FieldingJR,DumanliH,VersinE,etal.MR-basedthreedimensionalmodelingofthenormalpelvicfloorinwomen:quantificationofmusclemass.AJR,2000,174(3):657-660.

6PannuHK.DynamicMRimagingoffemaleorganprolapse.RadiolClinNorthAm,2003,41(2):409-423.

7FieldingJR,PracticalMR.imagingoffemalepelvicfloorweakness.Radiographics,2002,22(2):295-304.

8FieldingJR.MRimagingofpelvicfloorrelaxation.RadiolClinNorthAm,2003,41(4):747-756.

9BumpRC,MattiassonA,BoK,etal.Thestandardizationofterminologyoffemalepelvicorganprolapsflordysfunction.AmJObstetGynecol,1996,10:175.

10GoepelC,HeflerL,MethfesselHD,etal.Periurethralconnectivetissuestatusofpostmenopausalwomenwithgenitalprolapsewithandwithoutstressincontinence.ActaObstetGynecolScand,2003,82(7):659-664.

11WongMY,HarmanliOH,AgarM,etal.Collagencontentofnonsupporttissueinpelvicorganprolapseand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AmJObstetGynecol,2003189(6):1597-1599.

12LiapisA,BakasP,PafitiA,etal.Changeofcollagentypeinwomenwithgenuinestressincontinence.UrolRes,2000,28(5):323-326.

13LiapisA,BakasP,PafitiA,etal.ChangesofcolagentypeⅢinfemalepatientswithgenuinestressincontinenceandpelvicflorprolapse.EurJObstetGynecolReprodBiol,2001,97(1):76-79.

14BarbieroEC,SartoriMG,GiraoMJ,etal.AnalysisoftypeIcollagenintheparametriumofwomenwithandwithoututerineprolapse,accordingtohormonalstatus.IntUrogynecolJPelvicFloorDysfunct,2003,14(5):331-334.

15FitzgeraldMP,MollenhauerJ,HaleDs,etal.Urethralcollagenmorphologiccharacteristicsamongwomenwithgenuinestressincontinence.AmJObstetGynecol,2000,182:1565-1574.

16CopasP,BukovskyA.Estrogen,ProgesteroneandAndrogenreceptorexpressioninlevatoramnuscleandmuscleandFascia.WomenHealthGendBasedMed,2001,10(8):785-795.

17RosenfeldLR,WhiteRE.Calcium-activatedpotassiumchallelsandnitricoxidecoregulateestrogen-inducdedvasodilation.AmJPhysiolHeartCidPhysiol,2000,279(1):H319-328.

18DickGM,SandersKM.(Xeno)estrogensensitivityofsmoothmuscleBKchannelsconferredbytheregulatorybetalsubnit:astudyofbetalknockoutmice.JBiolChem,2001,276(48):44835-44840.

19陈娟,郎景和,朱兰,等.压力性尿失禁及盆底组织膨出患者肛提肌形态学的观察.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8):519-521.

20SnooksSJ,SwashM,MachersSE,etal.Effectofvaginalde1iveryonthepelvicfloor:afive-yearfollow-up.BrJSarg,1990,77:1358-1360.

21BusacchiP,GiongioRDE.Ahistologicalandimmunohistochemicalstudyofneuropeptidecontainingsomaticnervesinthelevatoranimuscleofwomenwithgenitourinaryprolapse.ActaObstetGynecolScand,1999,78:2-6.

22郎景和.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过去、现在与将来(之二).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3):146.

23姜美红.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子宫脱垂.中华临床医药,2005,5(9):100.

24冯静,陈庚敏,张晓红,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电刺激治疗临床分析.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5-8.

25金玲,王建六,张晓红,等.盆腔器官脱垂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6(1):9-12.

骨盆修复的正确方法篇6

【关键词】多发伤;骨盆骨折;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8年12月间通过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89例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分析我院一体化救治特点和提高疗效的关键因素。结果本组髂内动脉栓塞14例、结扎27例,骨盆填塞2例;腹腔脏器手术64例;胸腔闭式引流及呼吸支持29例;开颅手术5例;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42例;软组织修复26例。死亡率5.6%(5/89),死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终骨盆内固定72例,外固定12例。并发症:骨折深部感染5例,深静脉血栓5例,脂肪栓塞综合征3例,肺不张8例,黏连性肠梗阻4例,ⅰ型呼衰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84例平均随访12.6个月,按刘利民等评价标准:优53例,良21例,中7例,差3例;优良率88.1%(74/84)。结论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及并发症处理是提高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多发伤;骨盆骨折;治疗

integratedtreatmentofpelvicfractureswithseverepolytrauma

zhangkui,huping,gaojinmou

(departmentoftraumaticsurgery,chongqingemergencymedicalcenter,chongqing40001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ethodsoftreatmentforpelvicfractureswithseverepolytrauma.methodsaretrospectivestudywasdoneonclinicaltreatmentof89patientsofpelvicfractureswithseverepolytroumaadmittedfrommar.2002todec.2008.resultstocontrolmassivebleedingduetopelvicfracture,internaliliacarteryembolizationwasperformedin14cases,internaliliacarteryligationin27cases,pelvicpackingin2cases,interventionsurgeryonabdominalviscerain64cases,closeddrainageofpleuralcavityandrespiratorysupportin29cases,craniotomyin5cases,internalfixationofthefracturesofspineorlimbin42cases,repairofsofttissuein26cases.themortalitywas5.6%(5/89),andthemaincausewa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among84survivalswithpelvicreconstruction,internalfixationwasachievedin72cases,andexternalfixationin12cases.perioperativecomplicationsinvolvedin5casesofdeepinfection,5deepveinthrombosis(dvt),3fatembolismsyndrome(fes),8atelectasis,4adhesiveileusduetolaprotomy,8typeⅰrespiratoryfailure,and2acuterenalfailure(arf).all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average12.6months.accordingtocriteriadescribedbyliulimin,fairin7casesandpoorin3cases,theexcellentandgoodratewas88.1%(74/84).conclusionthekeytoimprovecurativeeffectliesintheintegratedtreatmentoftraumatology,andmanagementofperioperativecomplications.

【keywords】polytrauma;pelvicfractures;treatment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常合并全身多发伤,救治难度大,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一直是创伤外科领域中的重大挑战之一[1]。我院急救中心2002年3月~2008年12月间对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89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取得较好效果。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61例,女性28例;年龄17~80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2例,坠落伤18例,重物碾压9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2]:a型7例;b型50例;c型32例;开放性骨折13例。合并休克60例。颅脑损伤20例,颌面损伤12例,肋骨骨折并血气胸和(或)肺挫伤41例,心肌挫伤7例,脾脏破裂12例,肝脏破裂9例,肠破裂21例,膀胱损伤16例,肾脏挫裂伤7例,后尿道断裂6例,骶神经损伤8例,髂血管损伤8例(主干2例、分支6例),直肠损伤2例,阴道撕裂、子宫破裂及胎盘剥离各1例;脊柱骨折16例,四肢骨折35例,皮肤软组织损伤26例。多发伤损伤严重度iss评分(2005版):16~25分61例,>25分28例。

2治疗

我院一体化救治管理模式——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一体化救治中,将院前急救、院内创伤专业救治、手术、重症监护、康复期治疗一体化实施。

2.1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急救复苏与“120”紧急呼救监护治疗型救护车载创伤科医师与院前急救人员携冷藏血液制品抗休克、必要的紧急外科处理及骨盆简易外固定后迅速移动监护转运通知创伤科专业救治小组及相关科室(急诊部、麻醉手术、血库、影像介入、icu)做好救治准备。伤后至转回我院时间10分钟~15天,平均2小时。

2.2伤情评估及合并伤救治简要物理检查、螺旋ct多部位扫描、血清学检查与伤情评估同步进行,有紧急手术指征者直接送手术室。来院至急诊手术开始时间15分钟~5小时,平均1.5小时。本组损害控制行髂内动脉介入栓塞14例,其中腹内肝、脾、肾破裂同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4例;腹部脏器手术64例,髂内动脉结扎27例;骨盆填塞2例;胸腔闭式引流及呼吸支持29例;开颅手术5例;脊柱四肢骨折内固定42例;软组织修复26例。孕妇子宫破裂及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做急诊剖腹产各1例。18例入icu复苏及全身生理状态调整治疗。

2.3骨盆重建存活组84例中最终骨盆内固定72例(临时外固定11例),外固定12例;受伤至骨折手术时间1小时~35天,平均11.8天;<1周复位及最终固定率65.5%(55/84)。单纯耻骨联合分离采用耻骨联合上方横切口,余采用髂腹股沟入路。联合后方入路经皮跨骶髂关节重建板固定2例,髋臼后柱固定10例及后期髋臼植骨结合钛网杯重建全髋关节置换2例。骨盆重建手术时间0.5~4.5小时,平均2.5小时。术中出血约200~2400ml,平均700ml。输血量400~9200ml,平均1365ml。抗生素预防用药3天,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时间酌情延长。根据骨折稳定情况决定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一般6~8周后扶拐逐步负重功能锻炼。

结果

本组存活率94.4%(84/89)。并发症及治疗结果见表1。存活组84例平均随访12.6个月(6~24个月)。根据刘利民等[3]的评价标准,即根据骨折复位程度、疼痛、步态、肢体长度、髋关节活动度等,将骨折疗效分为优、良、中、差4类。本组优53例,良21例,中7例(其中4例为c型骨折外固定后患者放弃内固定治疗致骨折畸形愈合髂痛跛行、3例骶神经损伤未恢复致步态异常);差3例(b型骨折1例,c型骨折2例,iss平均值33.3,分别伴腹部脏器伤、腰椎骨折截瘫、精神分裂症、严重胸腹伤肺部感染、ⅰ型呼吸功能衰竭、术后黏连性肠梗阻、骨盆碾压伤大失血、骶神经损伤,仅行外固定致骨盆畸形骶痛短肢跛行)。总优良率88.1%(74/84);死亡率5.6%(5/89),即开放性b型、c型骨盆骨折并腹脏器损伤各2例、骨盆及左下肢碾压毁损伤1例,均有“致死三联征”(lethaltriad)表现,iss平均36.8分,术后入icu,因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48小时内死亡。表1存活组并发症及治疗结果

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骨盆骨折的治疗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合并骨盆骨折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30%~58%)明显高于单纯骨盆骨折患者(1.2%),其主要原因是早期(24小时之内)难以控制的出血以及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呼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并发症发生[4]。因此,合并骨盆骨折多发伤出血及整体伤情的控制是稳定患者生命机能、降低死亡率及最终手术骨盆重建的基础。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时间与技术水平。近年来出现的院前和院内一体化的救治模式[5],即将严重伤员救治管理一体化向前延伸到现场和急救转运,实现创伤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一体化,其既具备救治时间上的优势又有利于发挥整体技术水平,使救治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专业化诊治的一体化救治是提高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疗效的关键。我院急救中心地处重庆主城区中心位置,“120”急救辐射至周边城郊与所辖市县,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医疗急救体系。急救中心内设创伤专科,多年来以创伤整体化专业化救治为其主要工作内容,即院内救治的主要诊疗操作统一由一组人员(创伤科医师)完成,同时与院前急救、急诊部、影像介入、麻醉手术、重症监护等科室有机配合实施一体化救治。本组疗效表明:创伤科医师参与并指导院前急救迅速有效地前伸至网络基层医院;早期血液输注并实施救命性外科处理后安全移动监护转运;采用负气压式骨折固定保护气垫或被单包裹骨盆加双下肢固定,及早迅速有效地减少骨盆容积及稳定骨折,减少出血及盆腔毗邻脏器的继发性损伤机会,力争在“黄金时间”[6]实施损伤控制或急诊确定性手术。骨盆骨折大出血无脏器合并伤者,可做髂内动脉介入栓塞,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实质脏器伤可同时行动脉造影栓塞止血,钢圈用于血管主干栓塞,栓塞明胶海面颗粒可达髂内动脉各细小分支,阻断髂内外动脉吻合支及减少静脉回流出血更为有效,但后者可致组织坏死应慎用;因脏器伤剖腹者,控制腹内活动性出血后结扎双侧髂内动脉,再做腹部其他脏器修补及切除手术;髂血管主干损伤立即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大量出血行骨盆腹膜后填塞、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有效;对孕妇子宫破裂或胎盘早期剥离大出血,急诊剖腹产可使母婴获救;合并脑伤与腹伤者可同时手术;钝性胸伤多予血气胸闭式引流,低氧血症行机械辅助呼吸;介入栓塞前(后)及剖腹术毕对骨盆不稳定者行骨外固定以稳定骨折断端、减少骨盆容积及恢复不稳定骨盆的自填塞效应;大量失血濒死患者术后须待血容量补充至血压回升,再入icu治疗。本组94.4%患者因此获救。

一体化的救治模式缩短了创伤到骨盆重建手术的时间。根据严重多发伤损伤控制阶段治疗原则[7],本组多数病例于2周内完成骨盆重建,其中65.5%于伤后1周内手术。术前对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高危因素做细致的伤情评估,包括高能量的损伤机制、合并伤整体伤情度、骨盆环机械不稳定程度、血清学检查异常(血液乳酸盐水平、碱缺失值及血色素降低)、血流动力学及脏器功能状态等,切实规避手术风险。内固定方式选择应重点考虑尽可能降低手术对患者的“第二次打击”并基本满足患者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本组对骨盆前环损伤及b型骨折采用创伤较小的骨外固定或前路耻骨支重建钢板固定;合并后环损伤及c型骨折经前路或联合后路经皮跨骶骨张力带固定有效稳定骨盆;因伤情过重未能早期骨盆重建、甚至髋臼畸形愈合者分别行择期骨折固定或髋臼骨缺损修复重建髋关节置换,降低患者伤残程度。

积极处理并发症,提高一体化救治成功率。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并发症常见,及时掌握各种并发症发生的规律及治疗对策,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不稳定及开放性骨盆骨折累及盆腔脏器可并发严重感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本组深部感染5例中3例为骨折片刺入致膀胱破裂、1例尿道断裂,于清创内固定同期或ⅱ期修复治愈;转入1例车轮碾压致开放性c型骨折,膀胱直肠伤漏诊,并发直肠膀胱瘘、化脓性髋关节炎和脓毒症,经仔细阅读骨盆x线片及瘘道造影确诊,分别行早期端式结肠造口、膀胱修补、髋关节病灶清除及后期尿道修复治愈。对大量出血与输血、持续低氧血症、严重创伤手术及并发症致生命脏器功能不全者,创伤科与麻醉科、icu、影像介入放射科、内科(腔镜室)、血库等学科密切合作,预防致死性大出血生理功能耗竭(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障碍)的“致死三联征”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液体复苏应根据损伤部位分别对待,防止强制性输液并发症发生;骨盆开放伤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处理、营养支持并适时肌皮瓣转移覆盖;胸伤患者排痰不畅致肺不张,胸部ct检查和纤支镜吸痰能早期诊治;合理肠道营养;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预防深静脉栓塞所致肺栓塞;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脂肪栓塞综合征应立避诱因、及早诊治,可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罗从风.重视骨盆骨折的早期处理[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1):6-8.

[2]stevenao,andrewnp.assessentofpelvicringstabilityafterinjury[j].clinorthop,1996,329(1):15-17.

[3]刘利民,雍宜民,沈惠良.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10-13.

[4]王满宜.骨盆骨折治疗的现状[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161-165.

[5]周继红,王正国.我国创伤急救治疗几点问题的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9,25(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