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范例(3篇)
古诗三百首范文
一、看作者朝代
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说法始于唐代。唐初,人们开始对诗的字数、声韵、对仗等有了严格的规定。为了区别过去的诗,人们把唐以后写的要求严格的诗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统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后要求严格的诗称为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那么相对而言,唐以前创造的诗只能是“古体诗”了。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晋时期陶渊明写的诗只能是古体诗。后人也多沿用唐人的这种说法。所以,唐以前的诗只能是古体诗。那么是不是说唐以后写的诗都是近体诗呢?当然不是的。唐代以后的人可以写近体诗,当人也可以模仿古代人写古体诗。比如,李白的《行路难》都应该属于古体诗。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诗。所以只看朝代判断是不够的。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看上去像绝句。实际上作者吴均是南朝梁人,这首诗也只能是一首古体诗。
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这首诗看上去是不是像五言律诗?实际上看作者的朝代汉代,就知道它也只能是古体诗。
二、看句数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所以只要按这个方法排除,大部分的诗还是可以一下子判断的。而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所以只要不是四句诗或者八句诗,就应该归于古体诗的范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8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句、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4句,从句数上就能判断这些属于唐人写的古体诗。
三、以字数分类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古体诗还有少数三言、六言。李白的《行路难》中的大多数句子都是七言,但是中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就是三言。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3句到7句是七言,但是一二句却有四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特点更明显。唐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是5言,后两句是6言。虽然说是唐人写的,又是四句,但句子的字数不一致,显然算是古体诗。
四、从押韵的角度考虑
古体诗用韵不严,押韵较宽,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而且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很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而近体诗格律要求很严。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律诗中间两联必须是对偶句,而且对仗要工整。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
古诗三百首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积累;理解;鉴赏;应用
古诗词作为中国卓越的文学成就之一,凭借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千年的历史传唱中,仍旧瑰丽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古诗词成为我们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一、大量朗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大量朗读对于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作用。古诗词的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成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并不能一口就吃成个胖子。这需要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努力,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滴水穿石,从量变引发质变。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排得满满当当,但是我们的教学时间却有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任由我们自己调配来积累古诗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解决没有充裕的时间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来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累计古诗词的习惯。例如,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另外一块黑板,是用来展示班风班貌,供学生自行调配的天地,教师可以每个礼拜都给学生选择不同的诗词,让班干部抄写在黑板的一角上,趁着上课铃刚响,学生还没有完全回到课堂上的这个时间段,带领学生朗读。一个礼拜快要过去了,待将要更换新的诗词之前,抽出一小段课堂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诗词,让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己一周来读这首诗词的感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不要小看这一周一首诗,日积月累,它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还可组织一些古诗词背诵比赛、古诗词朗读比赛等。
此外,一首诗词,不能学过了,赏析过了,就放过了,而是应该不时地回头看看,温故而知新。初中教学都有晨读课,我会让我的学生制作晨读卡,卡片的一面是题目和作者,卡片的另一面是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古诗词,也可以选择语文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句段。每人每天抄写一个背诵。同时这些卡片也可以用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娱乐,摸牌背诵,既能积累诗词、语段,又能丰富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二、了解背景,理解古诗词
一首诗,就像是一个生命,会呼吸,有感情。因为它们都是诗人有感而发,或是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感慨,或是身临美景,触景生情的美句,抑或是背井离乡,思乡难归的惆怅等,这些都与作者的平生经历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要想学好古诗词,对于诗词的创作背景必须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容易理解诗词,才能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如,诗五首中的《行路难》,玄宗因赏识李白的才华,将他封为翰林,但却无法实现他“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同时他被权贵所不容,终被“赐金放还”,李白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积极的入世之心被打击。正值此时,李白的朋友请他小酌,李白面对美味佳肴,心情惆怅,“停杯投箸”,教师把诗人的写作背景一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三、紧抓诗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不同于现代人写文章,现代文章讲究在情景中,在字里行间中流露感情,而古诗词则是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在古诗词中,无论是四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中间总会有那么一字或是一句最凝练最传神,这便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古诗词的眼睛,就能更好地赏析古诗词,这也是我们教师教授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道出了朝代的更替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在潼关,面对战乱的无限感慨。
四、联系实际,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朗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例如,当学生出去旅游,登高望远,就会不自觉地说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遇到梅雨季节,学生就会如此感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不慎丢失财物,也会别出心裁,仿写广告词:“春风不作美,卷走夏凉被,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这些都是应用古诗词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华月.古诗文朗读教学探微[J].教研天地,2007(11).
[2]胡三如.诗歌鉴赏与想象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11).
[3]何效明.巧抓“诗眼”赏古诗:从2003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谈起[J].中学语文,2003(17).
古诗三百首范文篇3
这些人只是初级性的改写,有一些不良少年,还把古诗的词改的不堪入耳,完全是对小学生的身心进行影响,把好学生都教坏了,差生更加不用说。如果他们把古诗的词改掉,但是也是含有教育意义的话,我是百分之百的赞成,因为那些古诗都是古文,一般人很难理解;但是改成现代文后,对人们理解也有好处。可是那些可恶的人,不仅仅把古诗的词改了,而且改的并不是对我们有益的。这种行为是不可以原谅的,他们改掉古诗是对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化的藐视,对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的不敬。难道这些人可以饶恕吗?
对于这种人,我们不应该理睬他们,更加不能学习他们。听到他们说时,应该对他们进行批评,不应该笑,这样会使他们更加猖狂,继续为得到那种没用的虚荣而继续改写古诗。所以,我们不仅要从自己做起,还要告诉别人,不要这样做。让古诗“变味”的机会再少一个。
我希望古诗不要继续“变味”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目睹我们中国的文化,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为这伟大的传统文化而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