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例(12篇)

时间: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阅读;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多面性

小学阅读是什么?是学生从简单明了的书面材料中获取明确信息的过程。小学阅读的主动性没有高等教育阅读那么强,这个取决于学生的年龄大小和知识水平。阅读在小学语文中所占比重较大,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但它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怎样能够进行较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小学语文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大量实践之后,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自主性

在现在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充分发挥往往会因为时间缺乏或是其他因素而难以得到实现。未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忌。很多老师都只管拿着教学参考资料,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主旨、分段、概括大意等,只是生硬解释了作品,并没有尊重学生的想法,抹杀了学生的逻辑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老师一味向学生灌输内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已被完全忽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完全被忽略了。

科学地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学生在学会拼读生字之后,就应该鼓励其在一定时间内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而就小学语文阅读而言,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就应该做到循序渐进地启发和激励学生,把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品味、感悟当作教学重心。

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提升学生阅读效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无法自觉、专心地阅读,将不能达到应有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在布置阅读练习的时候多提醒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鼓励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文章的目的,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重与作者进行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当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勤动笔是阅读教学不错的方法。例如:摘抄优美的字、词、句、段落……在阅读时还可以直接在文章中作好记号,其实,读后感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有巨大的作用,长期坚持下去,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显得呆板、枯燥,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教学前,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测,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只看题目进行联想。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是阅读教学质量的保障。另外,教师应该围绕文章中心,不断提出假设性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愿意为之努力。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所有疑问。

四、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能够正确感悟作品,学生已经达到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如何能够达到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目的呢?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是教学的不错选择,在播放音乐的时候,教师在一旁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一边播放该阅读课件,让学生尽快进入“草原”这个环境,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在品味第一段时,教师应当充满感情地朗诵出描写景物的词句,读出真情实感,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老舍先生的情感。到后文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感悟。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就能够渐渐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

在培养学生的基础上还应该鼓励学生敢于阅读。例如在学习《一定要争气》一文:课文中提到17岁的童第周刚进中学,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班主任告知校长后决定劝其退学,在童第周的再三请求下,校长才同意让他试读一个学期。让人意外的是,童第周虽然基础差,但没有丧失信心,坚持不解地努力,半年后,各科成绩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最后,童第周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教师应及时结合这个案例,并且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学生敢于阅读的能力。学生不在害怕阅读,克服了紧张感和畏惧感,使学生能够轻松阅读,并且体会阅读的快乐。

小学的阅读教学既简单又复杂,除了单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全方面地培养学生阅读情感和态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阅读是人与人心灵之间的桥梁。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欢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学生还可以在阅读中了解和体会生活,抒感。例如:读完整篇文章后,联系实际,谈谈看法。这样的题目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是常见的,首先要抓住主人公的特点、品质等,再联系自身。又如《邻家的星期四》的解读:“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这样相似的问题都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才能给出完整答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适当讲解答题要领。1、切忌不答。有时候文章设置的阅读问题有些生疏,但不能不答。学生可以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不答是一定没有分的。2、切忌乱答。乱答与不答是没有区别的,没有意义的东西写在答题区,一样不能得分。答案一定要精练概括。3、只抓重点。不能及时给出答案的题可以暂时不做,静下心来,不要紧张,换一种思维方式,写出答案。4、有根有据。引导学生在在文中找依据,让自己的论点更具说服力。如:课文《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后,再从原文中找依据。另外,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规范语言答题,字迹清晰工整,认真书写;语言简明扼要,一定要使用通顺的语句,尽可能不要有错别字的出现;答题完成之后,如果有剩余的时间,可以适当阅读文章全部内容,仔细地反复检查,使自己答案全面完整。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1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要素应然把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对于文本而言,就是建立在一种解读基础之上的价值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应用;对于编者而言,就是实践和实现其编辑意图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种依托文本、挖掘文本并实现其文本价值和编者意图的实践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成长。

【文本语段】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海伦·凯勒》

【教学片段】

师:自读第四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读思考,并作有关圈画。)

生:我读出了一个勤奋、好学的海伦。可以从“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这句中的“拼命摸读”“不停地”体会出来。

生:我还感受到一个不怕苦的、与命运进行不屈抗争的海伦。“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这里的“都”“摸出了血”我感受到了海伦的刻苦用功、不屈不挠。

生:我还看到了一个热爱学习的海伦。这里有这样的一句:“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师: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不分昼夜”一词,说明海伦没日没夜地学习,时间很长。这里还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一是把海伦比作了海绵;一是把她学习知识说成像海绵吸水一样。海伦是多么热爱学习,多么渴望知识啊!

师:理解得很深刻。注意文中把海伦比作了怎样的海绵?

生:比作了“干燥”的海绵。

师:从“干燥”一词,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干燥的海绵,吸水又快又多,可以比喻海伦学习知识又快又多,突出了海伦是非常地渴望知识!

师:你理解得透彻,非常好!

生:还有一个比喻——“知识的甘霖”,“甘霖”就是久旱以后所下的雨,而“甘”就是甜的意思,我感觉海伦学习知识时心里的感觉是甜的。

生:应该是虽苦犹甜!

师:很对!你能够联系刚才所学的进行综合理解,说明你很会倾听和归纳。那么这里的“吮吸”这一个动作,大家看到过吗?

生:就是婴儿吃奶时的动作。

师:对啊!同学们,海伦是多么顽强,多么渴望着知识啊,她就像一个婴儿渴望着乳汁一样!她不管多难、多累,不分昼夜地学习,与命运抗争。就这样她学会了、学到了许多知识。如——(导读出“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课件同步出示“泥土”“种子”“说话”三词所在的语句。)

师:“学会了用手指‘说话’”中的引号怎么理解呢?

……

师:请大家留意书上的这幅插图,你能读出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了海伦正在拼命地摸读盲文,是那样地如饥似渴,是那样地艰难而又快乐!

生:她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生:海伦就这样不分昼夜地学习,忘记了一切,终于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

……

师:是呀!此情此景,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吧!

(学生先自由练读再指读、齐读。)

师:你是带着怎样的语调或情感来读的?

生:赞美、钦佩。

生:既要读出赞叹,又要读出艰难与不容易。

师:很好!同学们,这一小节,你读出了什么呢?

这一个阅读教学的对话案例,就是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语段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咬嚼品析,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出了这样的海伦:对学习专注、勤奋,对知识的渴望,对命运不屈抗争。

细细剖析这一对话过程,就会发现它将这些应然把握的对话要素,进行了精彩的演绎——

话题。即对话的话题。上述案例中,教师以这样的一个话题“自读第四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基本统领了这一语段的教学对话。细思量,此话题不仅包含了文后练习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也蕴含着写人类叙事性文本这类文体的要点、规律性的问题策略方面的话题:这里写到了哪些人?她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阅读教学对话话题明确、恰当,不仅可以避免对话中的盲目性,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协调和统帅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使之发挥出最佳的整体效能的聚合功能。

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环境或语言意境。在我们阅读教学的对话中,它往往以“前文、下文”“上下文”“这里或这处”等多种不同的说法出现。上述的对话案例,教师结合了具体的语境,抓住语段中的重点词“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地书写”“如饥似渴”“摸出了血”“这样地”“就这样”以及文本中的比喻“知识的甘霖”“干燥的海绵”等,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海伦的精神品质。由此,我认为“语境”是教材文本的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就要善于把握并利用好语境。

流程。流程,这里就是指阅读教学对话的操作程序,就是组成教学过程的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操作选择。我们看上述的整个对话过程,就是进行着这样的流程:师出示对话话题——学生个体自读思考并作有关圈画——学生小组简要交流——师生展开阅读对话。它承载的是一项项具体的教学任务,指向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它也是一种策略,其中蕴含着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并有序列有章法地物化为我们的一次次教学行动,从而实现着我们的教学目标。

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是进行阅读教学对话的一种有效策略。在学生、教师共同走进文本的过程中,文本里那些字词句的意思、情感、意境乃至写法等等,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咬嚼、品析那些富有意义的字词、段落、篇章后才能体会到文本向读者所想要表达的“无限多未说的东西”的。

编选意图。请看上述教学片段里的有关插图的教学对话:

师:请大家留意书上的这幅插图,你能读出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了海伦正在拼命地摸读盲文,是那样地如饥似渴,是那样地艰难而又快乐!

……

这样对文本插图的感悟和理解的对话,就是一个教师准确地把握并落实了编者编选教材的意图的典型案例。我想在阅读教学的对话里就应该领会教材编者对教材的编选意图——

一是领会选文的类型和作用。(1)定篇:将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编入教科书并成为该部分教材的核心。(2)例文:文本的某些共同法则和共同样式的例证。学习例文,可以从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言语规范。(3)样本:学生历练读写方法,形成熟练技能的依托,是学生言语实践的凭借。(4)用件:学生从中获取知识、资料和信息,扩大视野的材料。

二是把握教材文本编辑的体例。编选的意图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方向和进程。

三是研究教材文本编辑的方法。一般可以从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等方面着手探究。

【参考文献】

[1]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问题导学误区问题设计阅读教学

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精心设计的提问能有效导入阅读话题,渗透主题,立疑激趣,思维活跃,能有效地增强阅读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阅读问题设计不当,阅读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的现象屡见不鲜。现以英语阅读课例为分析材料,并结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探讨阅读课的提问“误区”,以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一、赶时髦,失去趣味性

阅读问题导入刻意追求时尚,化简为繁,虚张声势,影响学生的课堂体验情绪,学生容易消极,激发不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话题为Blog的内容时,先板书“B+B=?V+V=?”,然后要求学生回答,但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答非所问,课堂马上进入了紧张状态,直到说出“Itisablog.”,并呈现了一个关于bolg的相关网页之后,大家才有些明白,但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课堂有效的提问必须要清楚。问题必须能够使学生立即抓住要害,清楚地说明学生将学习什么,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煞费苦心,“标新立异”设计出来的问题却因为学生的碰壁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搞开放,缺少相关性

阅读课问题导入的设计误区还表现在提出过于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与课文的相关性不强,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偏离教学重点,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HealthyEating”一文时,提出了“Thereisonethingthatallofushavetodoeveryday.Whatisit?”。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发言很踊跃,答案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看起来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但没有学生提到与“Eating”相关的答案,老师只能不停地否定学生来达到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进而导入话题,可事与愿违。这种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话题的提问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连续否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误导了学生,浪费了时间。导入问题的提出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联,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以达到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理想状态。以上提问不仅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更严重的是学生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后续的学习就不能发生。

三、求全面,缺乏层次性

问题更是深层阅读的有效驱动。提问应有一定的深度,以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语言生成,从而达到增强阅读效果的目的及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信息,一次性提出很多问题,问题设计没有梯度,问题间的相关性和连贯性不强,这就避免不了会产生提问“多”和“乱”的现象。例如,一位老师在为Earthquake设计的第一遍阅读问题是:(1)Skimthepassageandthenanswerthefollowingquestion:What’sthepassageabout?(2)Fillinthetableafterreading.Atwhattimedidtheearthquaketakeplace?Where?Andwhathappenedinitsduration?etc.这两种类型的问题不应该放到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同时训练。第一问属于整体理解类的提问,学生需要借助于快速阅读来获取答案,第二问属于细节信息捕捉,学生需要通过再次阅读文章来获取准确的答案。这种忽视问题的层次和梯度的活动设计不利于阅读策略的形成。每一遍的阅读活动都应有推动理解向纵深发展及进一步取得信息的作用,问题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或将不同梯度的问题放在同一遍阅读任务中。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学生“搭脚手架”,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重气氛,轻视全员性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以问题有人能够回答为设计标准,甚至只片面追求课堂上学生的“热烈”表现,以达到为“动”而动,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这就造成了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多,其他学生回答少,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指向具有普遍性和难度设计具有梯度性,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的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而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五、被“提问”多,生成性问题少

提问作为有效的阅读策略之一,教师、学生都可以提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没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单向进行问题设计;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阅读课上的生成性问题很少。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提问自己,提问作者,提问文章。在这一系列的提问中,阅读活动不断地拓展延伸。提问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构建知识、主体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体验,从而激发兴趣并促进语言自然生成。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有影响力的教学艺术”(Taba,1984)。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必须重视课堂提问艺术。有效的提问设计不仅要得体、精巧,更要注重实效,也要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使学生置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样,阅读教学效果的增强就会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蒋文英.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误区[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2.

[3]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篇4

一、引导学生找准阅读的对象

谈到引导学生找准阅读对象的问题,有些教师可能提出问题:学生的阅读对象不是非常明晰吗?学生在阅读一个数学文本时,正在阅读的这个文本不就是阅读的对象吗?实际上,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数学阅读的对象.例如,在讲“函数的概念”时,课本上的概念总结过于抽象,在阅读这段数学文本的时候,学生可能根本就抓不住阅读的要点,也提不出数学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数学文本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如图1的函数图象,分析什么是函数.在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文本时,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到,当遇到一个抽象的数学文本,且该文本难以理解时,便要举出一个或数个数学例子,以数学例子为阅读对象,深入研究.

二、引导学生抽象地对待数学问题

在研究一个数学例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学案例,从中找出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在讲“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旧知识分析图1中的函数问题.学生学过应用函数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的三种描述方法来分析函数的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用这些学习方法来分析这个函数的特征(学生的学习成果略).当学生应用旧的知识来阅读这一函数知识以后,便能对这一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入发现新的知识.比如,函数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应用抽象的方式来描述函数的特点?函数的范围是什么,能否用某种方法来描述函数的范围?函数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是什么,能否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罗列出函数与其他知识的共性与特性?在学生阅读学习案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旧的知识深入理解数学案例,然后尝试应用抽象的角度分析数学案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这是把具象认知转换为抽象认知的重要学习环节.

三、引导学生归纳阅读过的数学内容

在学习数学案例时,学生尝试着把具象的数学认知转化为抽象的数学认知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研究的学习成果归纳成一个数学系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归纳学习的成果,一边发现学习的漏洞.例如,在讲“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1的案例分析函数问题的常量和变量.学生了解到在某一个变化的数学问题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变量,而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常量.学生可以结合学过的数学知识从抽象的角度看待函数概念知识.比如,学生可以从集合、代数、对应这三个角度了解函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可以以一个数学案例为基础,自主总结出课本中描述的数学概念,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当学生学会从抽象的角度来阅读数学案例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数学案例为基础,提炼出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

四、引导学生验证学习的成果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目标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31-0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行为变化程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目前一线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将以必修四Unit4BodyLanguage为例,选取一线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分析,对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

一、机械套用,目标空泛

【案例】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下列单词、短语和句型:statement,greet,flight,curious,approach,defend,misunderstand,facial,onthecontrary,belikelyto,atease,thewayinthat/which.

(2)过程与方法: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学生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不同国家的身势语。

本案例套用“三维目标框架”,缺乏严谨性和逻辑性。“知识与技能”目标实际上只是知识目标,没有技能目标;学习单词、短语和句型显然不是本课的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也只有过程没有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述更像是知识目标,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过于宽泛、空洞,难以操作和检测。

二、把过程性活动当作结果性目标

【案例】

(1)Languageknowledge:Masterwords,expressions,grammarandsomesentencestructurestodescribebodylanguage.

(2)Languageskills:learntodescribeculturaldifferences.

(3)Culturalawareness:Openeyesightandlearnsomedifferencesbetweendifferentcountries.

本案例中“语言知识”目标提出“掌握用于描述身势语的单词、词组、语法和一些句子结构”,目标空且大。“语言技能”目标提出“学习描述文化的不同”,同样空泛难以检测,因为一节课结束时,学生还是在“学习描述”阶段,而不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做什么”。文化意识提出“打开眼界,学习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存在同样问题。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指的是哪些方面的差异?“学习描述……”还是“能够描述……”?本案例三项分目标的描述中,设计者均使用“学习做某事”的方式描述教学目标。“学习做某事”指的是学习过程,因为我们不知道本课结束时,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或者是否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习的内容。此外,本目标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文化意识目标而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性

【案例】

(1)Knowledge:Studentsareexpectedtofigureoutthemeaningsofthewordsandexpressionssuchasrepresent,association,dormitory,canteen,spoken,yawn,hug,loseface,defendagainst.

(2)Ability:Studentsaresupposedtolocateparticularinformationquicklybymeansofskimmingorscanning.

(3)Affection:Studentsaretoenhancethei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warenessandculturalawareness.

本案例的目标不仅空泛,而且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性。能力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浏览和查读寻找特定的信息”,这只是阅读的第一步;阅读文本时除了查找信息,还要处理信息、存储信息,最终提取和使用信息。提取和使用信息才是阅读的目的。情感目标要求“学生要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意识”,“提高意识”还不够,应该是“认可、接受、尊重”各国文化,这才是恰当的情感。

四、目标主体错位,理念滞后

【案例】

(1)Knowledge:Enablestudentstomasterthekeywordsandphrasesofthepassage;enablestudentstoknowandusegrammar--the-ingformastheAttributeandAdverbial.

(2)Ability:Askstudentstosummarizethemainideaofeachpart.

(3)Emotion:Knowmoreaboutbodylanguage.

本案例除了内容宽泛之外,“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表述的主体都是教师,即教师要求学生或使学生能够做什么事情,而不是学生在本节课结束时,“能用英语做事”。这种描述方式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从教师的视角展开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如果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师生的主体就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会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五、目标主体交替,缺乏严谨性

【案例】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本课相关的单词、短语和-ing形式的用法;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2)过程与方法:在读前、读中、读后活动中,利用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世界文化、尊重文化的情怀。

本案例第一项目标中,有两个主体:一是学生,二是教师。“掌握本课相关的单词、短语和-ing形式的用法”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文章”的主体也是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的主体是教师。第二项目标同样把两个主体混淆在一起,“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主体是教师,“并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主体是学生。第三项目标的主体是教师。此外,还存在目标宽泛、语言不通顺等问题。

六、把知识当目标,忽视能力培养

【案例】

(1)Helpstudentstoknowmoreaboutbodylanguageusedindifferentcountriesorculturesaswellasindifferentoccasionsandtogettheconceptof“culturedifference”bylearningthispassage.

(2)Helpstudentstoknow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andthemainideaofthepassage.

(3)Helpstudentstomasternewwordsandexpressionsofthispassage.

本案例除了目标宽泛、目标主体错位,教师还把知识当作目标。按此目标实施,学生学习的只是知识,不是能力提升。第一项“了解身势语,以及通过学习本课理解文化差异概念”,是关于文化方面的知识。第二项“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段落大意和课文大意”是关于课文的相关知识。第三项“帮助学生掌握本课新的新单词和词组”是词汇知识。把词句和学习内容当目标,教师的教就摆脱不了以词句和学习内容为基础,以是否学会了词汇和教学内容作为评价的标准。

七、目标之间割裂,缺乏统一性

【案例】

(1)LetstudentstoknowmoreaboutBodylanguage.

(2)Improvestudents’readingability.

(3)Letstudentslearntograspsomenewwordsandexpressions:tipping,accommodation,humor,avoid,confused.

(4)Learnhowtowritealetterofconcern.

本案例除了目标空泛、主体错位和主体交替外,四项分目标之间看不出有什么联系,第一项是“了解身势语”,第二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项是“掌握单词和词组”,第四项是“学习写信”。想象不出这四项目标之间存在什么逻辑连贯性。根据这些目标,教师很难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也很难评价教学效果。

八、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目标偏离

【案例】

Attheendofthelesson,thestudentsareableto

(1)getthemainideaofthepassage;

(2)knowthestructureofthepassage;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篇6

一、了解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阅读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

第一,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的细节和事实。

第二,理解具体事实,也理解抽象概念。

第三,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

第四,理解某句某段的意思,也理解全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第五,既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

二、熟悉阅读题型的提问方式以及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试题考查的角度,阅读理解一般可概括为三种类型:

1.具体细节题

这种题型在考试中难度最低,提问方式通常有下列几种:

(1)以what,which,where等疑问词开头的后接具体内容的提问。

(2)以某个细节提问,或就短文中画线词、短语或句子进行词义猜测、代词所指、句意理解等提问。

(3)就中文细节进行简单计算、排序、识图等提问。

以上细节题型的特点是就文中某一事实或细节提问,要求读者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事实或细节,一般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或稍加归纳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2.主旨归纳题

此类题型属于中等难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此类题型提问方式常见的有:

(1)Whatisthetopicofthetext?

(2)Thetextismainlyabout___.

(3)Whatwouldbethebesttitleforthetext?

(4)Thebestheadlineforthispassageis___.

(5)Whatisthewritertryingtotelluswiththisstory?

这类题型主要测试考生对短文的全面理解和概括能力。提问的内容可能是全文的大意,也可能是某段的段落大意,这类问题一般不易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对于这种题型最常用的方法是仔细研读短文的第一句或第二句,即短文的主题句,大部分情况下,答案可以在其中找出或归纳出,若短文由若干段组成,除仔细阅读第一段的首句外,还需细读每段的段落中心句,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有的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记叙文不是通过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的,这时需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词或主要论题来归纳来说明一个道理,但有些文章是以列举事实开头,通过论证,最后阐述核心观点,对于这类文章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全文的末尾。常用到一些话语,如:onthewhole,ingeneral等。

3.推理判断题

此类题型难度较大,一般在文中不可能直接找到答案,必须根据提问中某些关键词和短文中相应的有关内容加以逻辑推理而得,一种是作者要阐述的观点,另一种是读者从文中事实可能推论出的观点。做推理题时,要分清所考查的题是问作者的观点还是读者的观点,二者不可混,注意不要脱离原文,凭自己的意愿或凭常识推理,所做结论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或理由。

三、将解题技巧及阅读提问方式融于英语阅读课教学中

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根据文章的篇章结构、内在含义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可根据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做到由浅入深,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例如:

在对文章进行导读时,可设计些容易的问题,这类问题在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使学生感到读有所获,并增强学生阅读全文的信心,如有关文中细节的提问方式。例如:WhenandwherewasChaplinborn?

在对阅读课文进行分析时,可设计些有关文章主旨大意的问题以及用于阐述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的问题。例如:WhywereCharlieChaplin’searliestfilmssilent?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篇7

带着这个问题,课题组的老师们对全校六年级6个班共312名学生进行了数学阅读能力调查,让我们先来扫描一下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现状吧!

镜头一:浮光掠影式。大部分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像阅读故事书一样,较少注意细节。以上述教学为例,很多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从复习到例题快速浏览,只是知道了这道应用题是用方程来解的这一重点内容,其他细节则不甚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不动脑,更不动手,表现出常见的惰性。如此一来,阅读之后能够留在头脑中的痕迹真是少之义少了!

镜头二:直奔主题式。有相当―部分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喜欢带着老师的问题直接去找答案,并不善于系统条理而又重点突出地阅读数学教材。在案例中,很多学生只是迅速抓住“占果树总棵数的2/5”这一条件找到单位“1”的量是“果树总棵数”,根据“想一想”的提示和方程“x×2/5=360”找到了数量关系:果树总棵数×2/5=桃树的棵数。然后他们所做的就是得意地等待自学之后的讨论了。需要说明的是,案例的教学中我们并未安排讨论,而是直接进行了阅读能力测试,此举旨在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的这一“急功近利”的阅读习惯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镜头三:“数形”脱节式。在上述案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注意或真正读懂线段图,这是造成有近1/3的人不能顺利解答检测题第3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数学教材中大量存在着图文混排的形式。基础薄弱的学生往往缺乏数形沟通的能力,而他们在阅读教材时又不能主动将文字叙述和直观图形沟通起来,这就势必影响对教材的理解。

针对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认为数学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我调节”是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必不可少的学习品质,即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包括评估)和自我调整。为此,我们在“自我调节数学学习”的理论框架下提出,要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策略一:反复揣摩。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难以理解文字表达的数学意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有的学生阅读“工程问题”中的“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完成的工作量是这项工程的1/20”,觉得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注意:一是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对每个句子、每个关键词、每个图表认真揣摩分析,领会其数学意义;二是积极检索以前的学习经验,寻找对当前数学材料的理解有帮助的知识;三是明确所遇到的困难后,引导学生放慢速度以求精读,对内容把握不准时要耐心重读。像对上面这句话的理解,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着重搞1/20是哪个占哪个的1/20。

策略二:语义转换。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融合。数学阅读重在理解这三种不同语言的关联,实现其与“内部语言”的转化。如,阅读“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就经常需要摘录条件或画线段图,这种动手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外显的语义转换,即“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转换将更多地表现为“内部语言”来阐述问题。如,阅读有关正反比例材料时,我们往往将“比值一定”或“乘积一定”转换为“同时变大变小”或“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则变小”来理解。数学阅读正是要求学生能在大脑中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学案导学式教学;高中英语;阅读;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77-01

1.学案导学式教学的含义

学案导学,是一种以教学文案为载体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授课教师占据主导位置,而学生则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作用,督促学生进行自助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就称之为学案导学式教学。

2.学案导学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学案导学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接受学习的状态由被动转为自助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

2.1改变学习模式。通过学案导学式教学,老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授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师可以有差异性的进行英语教学的指导,指导学习进行英文学习,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成本的浪费,从而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水平。学案导学式教育可以有效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2增强学习积极性。在学案导学式教学中,老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有效的加深学生对于英文阅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学生愿意为学习花时间、花精力,更愿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的表现自己,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英语学习积极性得以显著提升。

2.3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在学案导学式教育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教学授课与学习理解知识的状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某种意义来说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的给予鼓励或者是改进意见,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

2.4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学案导学式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侧重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增加学生英语文章的阅读量,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更好的学习英文。

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案导学式教学的实践

3.1通过预习文案完善英语教学。老师在进行课堂教案编写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规划,以便于更好的保障英文阅读的时效性;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再根据授课情况,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够跟得上老师的进度。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关键内容与难点部分,比如说:英语阅读教学中有TheUnitedKingdom这一课程,老师需要让学生先了解本章的重点词汇,学生就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听讲,以便于更好的找出问题的答案,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着重研究,最后实在解决不了,向老师咨询,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2通过文案对英语阅读内容进行缜密的设计。学案导学式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这也就要求高中英语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科学的学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所以,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或者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开始学案设计,促使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高中英语教学阅读板块,可以设计"ReadingAppreciatingliterature",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进性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提高学案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整体鉴赏水平。

3.3通过文案对英语阅读案例进行合力的搭配。根据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合理的案例搭配能够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对老师来说,就要更加用心的去设计教学学案。事实上,老师可以选择和教材阅读材料相似或者完全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在进行英文阅读时可以有更明显的对比或者是相似的表现形式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加深英文阅读的记忆与理解,下次对于同类阅读文章就会能够举一反三进行分析了,也就能够提高学生自身英语阅读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英文学习质量。例如:在对学生进行"ReadingLostcivilizations"教学时,就可以采用文案教学与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英文阅读分析讲解,有效的向学生讲解文章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等内容,促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结合相关的风俗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分析与理解,同时还扩大了知识面,提升了英文阅读水平。

3.4通过文案对英语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扩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阅读是最考验学生知识积累以及语言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环节,因此,就要求学生在这一方面要下功夫去钻研学习。关于知识的积累就要求学生平时能够多读一些书,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在英语阅读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更好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文化积累,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英文阅读时更加清晰的分析文章主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习惯。老师可以利用学案的开放性,灵活的进行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与质量。

4.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用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育要求。为了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使高中英语教育与教学大纲匹配,很多教育者开始大胆创新,并探索出了学案导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教师为主导,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主体被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因此教学效果也得以保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案导学式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在进行英语阅读文案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规律,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篇9

【案例背景】

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英语教学者们讨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恰当的阅读技巧并逐步提高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

新教材新课标的变动背景对于阅读课的处理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教材中阅读文本种类更丰富,特征更明显,更具现实意义和人文思想。文章内容生动,篇幅适当,难度适中,更贴进中国学生的实际生活。新课标和新教材都更为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阅读教学中也应将阅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密切地联系起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更为合理的阅读任务。本文通过对优质课评比中一节七年级英语阅读课的案例分析,初步探讨关于联系学生实际,合理设计阅读任务的问题。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换言之也就是更全面透彻的学情分析。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考虑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句型的已有掌握程度,阅读时有何特点、阅读习惯怎样,对哪些话题和活动比较感兴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常识等。根据这些学情,相应地设计不同的阅读活动就会更有效更合理。

本文主要以联系学生实际为切入点,从案例描述中值得借鉴的方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希望能对阅读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案例描述】

作为一个开始执教至今才三年不到的新老师,葛璐老师这堂课充分展现了她自身优秀的教学素养和基本素质,以及对教材的细致的研读和独到的处理。

教学内容:《Goforit!》Unit7Howmucharethesesocks?SectionB(2a-2c)

教学目标:

1.KnowledgeObjectives(知识目标)

(1)Vocabulary:skirt,sweater,socks,shorts,trousers,shoes,clothes,store,buy,need,sell,sale;

词汇目标明确清晰,但对于skirt等词汇学生已熟练掌握,属于循环复习的词汇,不应作为词汇教学目标。而本节课中all的用法及意义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教师并未提及。

(2)Patterns:①skirtsinpurple;②atverygoodprices③atourgreatsale④Ihave…for…

文本中in,at,for等介词的使用是个难点,教师通过词组和句子的形式让学生去掌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规律,也更能将语言的运用自如地放到实际情境中,设计比较合理,值得借鉴。

2.AbilityObjectives(能力目标)

(1)Usethewordsandpatternstotalkabouttheprices.

(2)Skimmingformainideaandlearntofindkeysentences.

(3)Scanningfordetailstogetthespecificinformation.

(4)Writeandtalkabouttheirownclothesstores.

新课标中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提出的阅读能力的要求是: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2.能理解简短的书面指令,并根据要求进行学习活动3.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本堂课的能力目标层层递进,重视课文的正确朗读,强调略读、查读、细读等阅读技巧的使用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LearningStrategies(学习策略)

(1)Usecognitivestrategiestocommunicateandlearn.

(2)Practicereadingstrategiesofskimmingandscanning.

运用认知策略和阅读的策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学习阅读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4.AffectiveObjectives(情感目标)

(1)Communicatetogettoknoweachother.

(2)Realizetheideaofbuyingthingsatgoodprices.

情感目标的设置强调了学生的交流沟通和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但人文性略显不足,情感教育的渗透没有充分体现。

教学重难点:

KeyPointsofTeaching:

1.KeyVocabulary:threepairsofsocks,trousers,clothes,sell,sale;

2.KeyPatterns:①Wehave…in…;②Ihave…for…

DifficultPointsofTeaching:

1.Activatestudents’existingschematoexpresswordsandphrasesofclothes.

2.Letstudentslearntousereadingstrategies.

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比较准确,这是以结合学生对单元中句型词汇的掌握及所出现的普遍问题为依据去调控的,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的处理又及时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实时生成情况张弛有度地处理。

教学方式:1.任务型活动2.小组合作学习3.游戏4.独立阅读、思考

通过这些活动方式,让原本比较枯燥的阅读过程变得更具生动性和活泼性,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点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学过程:

Step1:Pre-reading

(1)Greeting

开场先用亲切简单的话语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为师生间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Free-talk:Talkaboutstudents’likesanddislikes.

通过随意问答适当复习已学知识,并且加深师生间的了解,但所复习内容应与本课内容更紧密地联系,而不是过于随意地问答学生的喜好。问答时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某些答案,给了过多过长的评价,忽略了其他学生,降低了参与广度,也导致时间延误。描述性评价固然重要,但也应点到即止。

(3)GuessingGame:Guessthepricesofclothes.

通过游戏让学生猜测教师身上所穿的衣物的价格,而非简单地呈现几幅图片,使语言更具实际情景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复习了数词和与衣物相关的词汇。文本中一系列的介词的搭配及用法是一个难点,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引出了atgoodprices和atgreatsale这两个重点词组,操练了Ihave…in…for…的句型,为阅读文章做好了准备。

Step2:While-reading

(1)Extensivereading:Readtoknowthetypeandthemainideaofthearticle.

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类型及大意,了解首尾句的重要性。据统计,阅读材料中阐述性文章有60%—90%的段落的开头为主题句,表达出该段的主题思想。而采用归纳法的文章,主题句一般在结尾。所以从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句常常能尽快认识到一段话的主题。本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回答Whatkindofarticleisit?”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先用短暂的时间大体扫视一下阅读材料,注意文章有可能涉及什么内容,属于什么体裁风格,以及文章安排的大体轮廓,重点分布。然后紧接着提问Howdoyouknowthat?”并给出提示:(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很快地抓住了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首位句在文章中的重要性。而接下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紧紧扣住广告”的文体特征,一步步让学生把握阅读短文的内容和特点。这样的任务设计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运用了阅读策略,也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2)Intensivereading:Readforthepricesofclothesandfillinthepricetags.

通过仔细阅读找出衣服的价格,并操练表示价格的不同句型,尤其强调了in,at,for的用法。通过这个步骤也让学生体会了广告中最吸引学生的一个point,就是优惠的商品价格。这也为后来指导学生写作打下了语言基础。教师在略读精读后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还挑选出几句语调特别夸张的句子让学生重点模仿,对于文本中only,very,all等广告词中的典型词用重音强调,并请个别学生示范。这种跟读模仿的方式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广告语言的特点,同时也受到英语语言韵律的感染。这样的形式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对于调动课堂气氛和理解文章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3)Finishthetaskofcompletingtheconversationandroleplayit.

通过操练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掌握并运用购物常用的语言,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Step3:Post-reading

(1)Writing:Studentspreparetheadinpairs.

两人一组写作,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可以先两人讨论,然后再各自写作。写作前教师给的指示不够清楚,导致写作过程耗时较长。建议最后的大活动改为小组讨论,不需要设计出完整的广告,只需摘录下广告中的关键信息即可。

(2)Studentsshowtheiradandbroadcasttheirstore.

在学生能够运用词汇和句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广告的活动让学生巩固本科所学的文本的格式及内容,在简单的阅读任务上有所提升。但此部分由于时间不足未能充分展示。

Homework:(1)Foryourstore,makeasimilarconversationlike2c.

*(2)Maketheadmorebeautifulandpasteitintheclassroom.(Choose)

【案例分析】

综合各方面因素,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教师教风大气自然,语言表情生动、富于渲染力,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轻松自然的状态,使学生们在没有束缚、压力的情况下融入集体和谐的氛围中,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更加积极,理解能力也自然地得到了提高,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教师自身语音语调比较纯正,带领学生跟读课文磁带时,语调夸张、表情丰富,极具带动性和示范性。

2.深刻挖掘阅读文本的内容,通过不同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充分把握文本,并强调不同阅读技巧的使用。阅读步骤清晰,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对细节的关注十分到位,课件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

这些值得借鉴的方面,都与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将文本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密不可分。

下面浅谈几点有待改进之处:

1.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应注重各环节间的关系以及衔接语言。比如找一个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将各环节串联起来,在范老师的课中就以给希望工程”的孩子们捐助衣物为主线,设计了各项丰富的活动,设计精妙且富有人文关怀。

2.活动设计过于简单,不够灵活丰富,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亮点不够突出,活动过于常规,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也是阅读课上常见的问题。如果能把简单的阅读任务通过一些设计,适当加入游戏或竞争机制,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充分掌握文本内容,相信阅读课会更活泼、更有效。

3.最后设计衣服店广告的活动虽然能复习所学词汇,但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于衣物价格不甚了解,也不太感兴趣。可考虑改为schoolfleamarket等更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具可操作性的活动。

【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的案例描述及分析,可以看到在阅读课堂中常用的活动和一些常见问题,并且体现出了将阅读文本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下面从三个方面,根据上述案例总结几点关于如何在阅读课中联系学生实际的做法。

首先,阅读篇章中的词汇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对已学词汇的掌握程度,预计学生对新词汇的理解和使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将词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为阅读任务打下坚实基础。这是阅读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其间选择重点内容及词汇让学生作初步了解,以利于更好地获得阅读文本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其次,新教材的阅读篇章越来越贴近中国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较于老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新教材中阅读篇章的选材特点,使阅读的过程转变为一个学生拓展原有的知识面,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交际的过程。

最后,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编排,阅读和书写作为两块内容分别处理已成为主要趋势。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在读懂读透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写作,对于阅读和写作都有帮助。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阅读后让学生直接进行写作,时间比较仓促,导致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深入透彻,写作效果也受到直接的影响。写作的要求应根据学生掌握语言的程度作适当安排,而不应单纯为了所谓的以读促写”去进行形式化的写作。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1篇10

文本解读指的是读者借助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及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语言符号进行信息的预测、处理,加以理解、接受,构建起与主题相关的图式,如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然后做出信息理解中的各种假设。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教学的高度和效度,阅读课的有效教学离不开有效的任务设置,而有效的任务设置必须基于文本的准确解读,体现在任务的设置既要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又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基于这一角度的考察,笔者对模块2第一单元阅读课作为研究课进行观察总结,试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文本解读的准确性为基础提高任务设置的有效性。

二、教学观察与案例

选用的阅读课文InSearchofTheAmberRoom,其教学的知识目标基本为了解琥珀屋的基本信息及其历史变迁过程,初步了解关键词汇。技能目标为培养学生略读寻读细读等阅读技巧。情感目标为增加学生对文化遗迹的价值认同感。

(一)文本解读的准确性与深度会影响任务设置,而任务设置是否合理将反映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案例一】

教学内容的基本解读

本单元的话题是“文化遗产”,阅读文本介绍了俄罗斯稀世珍宝“琥珀屋”的有关史实:琥珀屋的来历和构造过程,为什么普鲁士国王把它赠给了沙皇;它是如何成为奇世珍宝的;琥珀屋在二战中的神秘失踪以及新琥珀屋的重建。通过真实有趣的内容,让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有关的语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的技能,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琥珀屋失踪的来龙去脉,增加对阅读篇章结构的理解。

基本上述文本解读的任务设置

针对标题:Whatdoyoumeanbythephrase“insearchof”?

Whatdoyouneedtosearchforsomething?

针对第一段: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找出关于琥珀屋color,design,material,timetocompleteit这四方面的信息。

3.针对第二段:WhathappenedtoTheAmberRoom?

4.针对第三段:WhatdidCatherineIIdowithTheAmberRoom?

WhenwastheroomcompletedthewayCatherineIIwanted?

WhatwasTheAmberRoomlike?

5.针对第四段:让学生阐述本段Mainidea并运用人物事件图示呈现

6.针对第五段:HowdidtheymakethenewAmberRoom?

WhatwasthenewAmberRoomusedforin2003?

7.针对全文:课后练习1和2

案例评析:

从这一系列的任务设置来看,执教者更多地注重细节信息,而缺少对文章结构的鸟瞰,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结构图式。文本解读不够细致深入,对信息的预测处理有所偏差,尤其体现在,针对标题所进行的两个提问会误导学生,容易让学生预测该文章主要讲如何去寻找这个琥珀屋。另外指明针对某一段的具体提问,也会削弱对学生寻读能力的培养。最后一部分的课后练习1,与前面的内容有所重复,不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反而冗长。从整体的任务设置上来看,没有从易到难的过度,也没有结构框架的支撑,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根本不知文章所云,因此从有效性上来说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文本解读从总到分,从分到总的整体把握,运用到任务设置上要尽量在难度上体现分层,由浅到深,由细节到主旨或由主旨到细节,形成清晰脉络。

【案例二】

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解读:

除案例一里的文本内容基本解读之外,增加了以下信息:

文章的语言表达难度适中,基础好的学生阅读起来不会很困难。但是对于基础差点的学生,个别字词需刻意强调,尤其一些涉及定语从句和非谓语的句式表达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的标题InSearchofTheAmberRoom是一个比较会引起学生误解的方面,而实际上它包含的意思有两层:1.琥珀屋已经不见2.这个寻找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寻找实物,而是去寻找琥珀屋的历史。

文章的结构框架:第一段描述琥珀屋的基本情况,包括颜色、设计风格、材料等。第二段到第四段讲述琥珀屋在历史变迁中的几次重大事件,直至消失。作者在记录这些历史事件时,明确地说明时间、人物与事件,这为学生建立文本的结构图式提供便利。最后一段讲述的是琥珀屋重建的一个现状(也可将此段归入琥珀屋的历史变迁)。为什么要写重建?重建是否有意义?这个是可以探讨之处。而对此处的深思可以唤起读者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基于上述文本解读的任务设置:

针对第一段:表格同上但在答案显示中用红色字体突出生fancy,jewels等

针对标题:Whatcanyoupredictaboutthecontentofthetext?

针对第2-5段: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time、characters与events.首先由问题WhowereTheAmberRoomdesignedfor?引入让学生寻找人物;再由Howmanytimeperiodmentionedinthepassage?引入让学生寻找时间;最后让学生寻找事件中的关键词(动词为主),并在答案显示以红色字体标出design,add…to,remove等关键词。

针对整体篇章:

1)课后练习2

2)验证预测内容:让学生总结文章大意

3)Consolidation文章基本信息的摘要填空

5.关于重建琥珀屋引发的深思:IsitworthrebuildingtheAmberRoom?

案例评析:

该执教者对文本有进一步的解读,不仅更全面也更细致,甚至更深入。基于这样的文本解读,任务的设置就显得有的放矢也游刃有余许多。从知道琥珀屋到追寻琥珀屋的历史,从标题对文章内容的预测(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WhereisTheAmberRoom?Whyarewelookingforit?)到讲解后对预测的一个解答,从文章表层信息的框架整理到深层文化意义的探讨,一环扣一环,通过不同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从略读到寻读到细读寻找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锻炼。另外执教者在处理任务的过程中,将关键词用红颜色字体标出甚至写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对文本语言信息进一步熟悉。

三、小结与建议

1、阅读课堂的有效性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课程设计、课堂掌控、学生的学情等。而根本在与任务的设置要基于准确的文本解读,否则即使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对篇章理解还是没有好的把握方向。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篇1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英语Reading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电子白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很好的优化英语阅读的教学。

关键词电子白板;Reading教学;教师;学生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青少年是好奇心最强的一个群体,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推动其主动学习﹑发散思维的重要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掌握一些导入艺术,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导入常用的方法有背景介绍法、新旧联系法及问题设疑法等。教师在课前可以搜集与阅读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的素材,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案例1:在《牛津高中英语》M8U2Reading“TurandotinBeijing”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下进行阅读,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为下一步的阅读环节做好了铺垫。案例2:在《牛津高中英语》M9U1Reading“Canada—landofmapletrees”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加拿大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了解加拿大。

二、读中教学——突出重点,层层深入

1.泛读,利用电子白板培养学生的阅读量

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单调的阅读训练使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也很容易使学生厌倦,导致学生的阅读量受到限制。电子白板的应用优化了这一教学弊端,实现了创新信息技术使用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泛读阶段,教师可以将阅读中的问题通过白板呈现给学生,同时可以利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突出问题的重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的找到信息源和

关键词,进而准确的找到问题的答案。案例3:M9U4Reading“BiblicalidiomsinEnglish”教学时,可以用聚光灯将重点突出在“TrueorFalse”,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在白板上显示各段的大意,借助电子白板的拖曳功能让学生进行正确的排序,学生们可以通过白板进行搭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里,电子白板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以及甄选信息的能力。

2.精读,利用电子白板深入阅读理解

精读是在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了初步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过阅读材料中的句式的精细分析,促使学生掌握生词、语法和句式,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在精读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与电脑、投影仪互联的交互式教学平台,省去教师忙着在黑板上写知识点的时间以及学生忙着记笔记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互动,详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对课程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学生从机械的记忆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散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在精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笔的功能,对重点的字、词、句做出适当的标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案例4:M8U4Reading“Importantfilmeventsaroundtheworld”教学中,“Readcarefullyandanswerquestions”是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教师可以适当的使用电子白板中的拉幕和页面快照等功能来加以突出。同时,可以借助笔的功能对相关的长难句进行清晰地分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通过在阅读中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易到难的深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点,保证英语Reading教学的质量。

三、读后巩固——强化效果,课外延伸

学生通过泛读和精读两个环节完成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巩固。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记录下教师与学生在白板上的互动过程,学生可以在阅读后随时查找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地复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给学生提出问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可以运用幕布遮屏功能对要考察的短语单词进行遮挡,并向学生进行提问,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拉下幕布核对答案。另外,在充分掌握阅读材料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运用电子白板的超链接能力,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搜集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案例5:M8U3Reading“Visitingthemasters”教学中,借助电子白板的超链接功能,可以方便地呈现PabloPicasso,Leonardodavinci,ClaudeMonet,VanGohn以及Rembrant的众多作品,让学生快乐地学。

四、电子白板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对电子白板的运用要适时,即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听”“写”“看”为辅,切忌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让电子白板占据学生的阅读时间。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电子白板的应用要适度。教师要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来制作课件,切忌照搬照抄。要注意控制电子白板的应用时间,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握课件与师生、课本的结合度是教师应该重视的方面。

五、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项需要师生互动的复杂的过程,电子白板的应用为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多种多样的课堂设计方式,使得英语阅读更富有趣味性和多样性,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维的能力。适当的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能够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筱萌.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03)

[2]路鸿敏.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05)

[3]赵兵.交互式电子白板——注入课堂的“氧气”[J].学周刊.2013(31)

[4]李梁.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的不足与改进[J].考试周刊.2014(23)

关于阅读的教学案例范文篇12

引言

广东省深圳市北斗小学是深圳市罗湖区一所老牌省一级学校,是广东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学校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基于罗湖教育信息网的综合信息平台。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物质基础上,学校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工作有机结合,开展了“学校的数字化知识管理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等专题研究。在罗湖教育上级部门的引领和推动下,历经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实验,在力促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有了成熟基础和积累,形成了数字化管理体系、数字化教师培训体系,涌现出一系列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亮点,形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与信息化应用发展的有效模式。

有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有世界领先的管理制度,为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学创新夯实了基础。北斗小学早在2008年就参与了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的整本书阅读项目的研发,最早开始研发了整本书阅读案例,案例和整本书阅读策略指导课在全区进行推广,案例获得中央电教馆颁发的一等奖。整本书阅读课例分别获得了罗湖区一等奖、深圳市在线展播优秀课例质量奖,广东省优秀课例二等奖,全国新媒体新技术二等奖、三等奖。整合学校“智慧北斗”与“特色校本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两大核心竞争力,学校从战略高度出发,探究两者的结合体。探究“互联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的有效路径,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未来而教,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设计

背景基于“阅读人口”的低比例,中国国民阅读量与世界阅读先进国家相比,阅读量较低。1941年,叶圣陶提出“整本书阅读”,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2001版实验稿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的课程标准都将整本书阅读写进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

现状新课改以来,阅读课程正在努力寻求突破,从一本教科书突围展开大量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方面,新教育的“阶梯阅读”,江苏扬州的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八岁能读会写”项目、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三叶草亲子阅读等各种促进阅读团体都在各个角度和运用各种方式对阅读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越来越多地区、学校有了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的意识,但缺乏作为承接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进行研发管理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可供复制、可供操作的模式。

综述本案例依据国家倡导儿童素质教育、推行基A教育改革的指导意见。首先甄选出了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的阅读书目,开发整本书阅读的校本课程。再将隐藏在最佳案例中的“流程、步骤、方法、工具”归纳提取出来,形成策略/技术,显化隐性原理。进而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本书阅读模式”。

设计第一,整本书阅读实践与研究的目标定位。以人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核心选择书籍,阅读者(教师+学生)围绕着书,有目的、有计划共同进行一段阅读的旅程,以彼此的经验和生活唤醒自己,激活自己;同时,书以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打开阅读者的心灵之窗,将其营养化育为师生的文化积淀,精神养料。第二,整本书阅读实践与研究的内容设计。一是建立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体系:班级共读、亲子阅读、拓展阅读。在此主要研究班级共读。二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容选择:书目选择、阅读内容的选择。三是班级整本书共读的组织形式:整本书共读选择何时进入课堂?以什么形式存在?课堂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四是从众多整本书阅读的最佳案例中,提炼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流程、方法、工具,固化下来。

实施过程

陶行知倡导读整本书。学校将新媒体新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打造了一套全媒体化的阅读模式。结合书本的电子化、拓展阅读专题网站、阅读互动社区、写作博客等信息化手段,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化、数字化。

第一阶段:博客圈为“整本书阅读”铺路教的方面:教师网络教研博客建立,使教学设计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取众家之长。阅读指导活动之前,教研团队在博客圈进行设计交流,制定实施方案。分别开展活动之后,进行反思教研,调整方案,制定下一步实施计划。

学的方面:班级“整本书阅读博客圈”的建立,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基础。教师、学生、家长分别拥有独立的博客,他们在个人博客上发表的文章,都会在博客圈中展现。这样教师、学生、家长的阅读活动、阅读进度、阅读体会、阅读疑难等信息就能不受时空限制地展开。许多阅读交流活动,以博客圈为载体,教师在班级博客上发起阅读活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博客圈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密切了家长、学生、教师三者的联系,阅读活动的开展更为深入,交流更为频繁,提高了阅读的成效。

第二阶段:开发“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第一阶段已开发出成熟案例,并普及整个语文科组,第二阶段建立覆盖一至六年级的阅读书目,设计“整本书阅读课程计划”,把阅读整本书从刚开始的文字书,拓展到绘本、桥梁书的阅读。小学六年从绘本入手,到中年段的桥梁书、童话,到高年段的文字书阅读,阅读难度呈阶梯上升的态势。紧接着开发整本书班级共读书目的方案。将内容与形式的研究推向“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选书原则。儿童的: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首先要寻找切合他们心理特点的书。解放儿童的心,保护儿童的想象世界,承认游戏是重要的,满足儿童潜意识中的需求。经典的:历经时间考验的儿童文学作品、名著名篇、语文教材里课外书屋推荐的书籍、与课文相关联、名作家相关联的作品、适合学生年龄段兴趣生活的作品。有阅读坡度的:与一般消遣和娱乐性书刊所不同的是,有一定阅读坡度的书,读起来相对吃力,但吃力也有好处,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

第二,分类搭配。书目的搭配――指向不同素养(《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书目的阶梯则是绘本、桥梁书、文字书。

第三,整本书阅读案例写作模板。即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读进去;话题引领,带领学生读下去;书面表达,领着学生写出来;阅读延伸,引导学生读开去。

第四,整本书阅读案例话题设计。从形式的角度看,话题应该是适合儿童的,有情趣的。哪谌莸慕嵌瓤矗多提诠释性的、有创意的、开放性的话题,这样的话题,能让学生读聪明,读成有思想的人。

第三阶段:国家资源平台:学习社区构建――为“整本书阅读”搭建共读社区学校以“语文情境教育专题社区”为基地,大力推进信息化教研。早在2009年11月,学校就获得教育部电化教育主题社区一等奖,2014年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成果提名奖,并获中央电教馆立项。2014年作为优秀社区在全国交流汇报,2016年荣获中央电教馆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称号。借助“语文情境教育专题社区”学习社区将班级共读推向线上共读。社区有来自全国的助学导师,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可自行开展小组研究,并开设小组活动计划和流程控制。小组自行设计活动任务、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规则和活动评价,使阅读活动落到实处,学习社区真正实现交流、交互、共赢。

社区采用班级共建,教师与助学者指导的方式。学生个体加入社区,开展活动,但同时根据活动内容,增加若干个活动小组,学生加入小组开展阅读活动,助学者在不同小组指导学生,教师统筹全局,以班级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导。

第四阶段:基于“互联网+”儿童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研究现在,借助广东省教育资源平台“一起阅读网”和“一起阅读”APP开展“互联网+”儿童整本书阅读的案例研究。实现智能化评价与数据转化。教师每个学期进行阅读计划设计与推送,学生接受班级阅读计划信息,家长同时接收到班级阅读计划,方便亲子共读与鼓励督促。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在线上线下阅读共读书目,线上可记录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频率,每本书配备专家组团队设计的相应阅读检测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答题完毕,系统及时给每个学生出一份分析报告,从阅读的五个维度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以便于设计下一步的阅读计划。客观题平台实时呈现班级、甚至省内实验学校的阅读积分排行榜,评选“阅读达人”,阅读币可换取书籍,很好地促进了阅读。主观题,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学校利用此平台,将整本书阅读推进到智能评价与转化数据阶段。

在此阶段,大力推进APP在校园中的全时空应用,“为你诵读”“喜马拉雅”“一起阅读”都成为整本书阅读推进的辅助工具。

推进校本特色研究,学校还可以将校本课程电子化,网络化,如今学校正着手将“北斗人文星”“慧风雅韵――中国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上传到平台,教研团队进行课程的学生考察试题设计,完成了学生的阅读与诵读的校本特色。

实施成果

经过卓越绩效和“智慧校园”的双轮驱动,学校互联网+整本书阅读效果初显。学校被评为中国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推广示范学校,深圳市电教示范学校、书香校园、首批教育教研基地、现代教育制度先进校、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试点学校。六个科组获市先进、示范教研组。

在实施“互联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教师实现了专业成长,带动了系列小课题研究,并在区里成功立项和结题,其中《借助故事妈妈进课堂拓展学生阅读的提升》获罗湖区小课题研究一等奖,《小学语文高年段课堂话剧活动的常态化研究》《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获罗湖区重点小课题立项。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论文写作荣获部级、省级奖项数篇,教学设计在部级杂志发表。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了全体家长的参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书香校园氛围浓厚。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