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国民生产总值范例(3篇)

时间: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

关键词: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

1引言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为对象,应用现代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探讨1978-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居民消费与社会投资,因而政府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起到直接的影响而对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则起到间接的影响。

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就2005年而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属于“高增长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政府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想探讨一下在未来的时间里,政府支出的变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投资、居民消费的影响。

2模型设计

2.1模型结构

建立一个能反映农村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文章共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2个滞后内生变量和1个外生变量。

2.2模型的变量说明

(1)内生变量

Ct-居民消费;单位:亿元

I-社会投资支出;单位:亿元

Y-国内生产总值

(2)外生变量

G-政府消费支出;单位:亿元

(3)滞后内生变量

Y(-1)国内生产总值上一年的值;单位:亿元

Y(-2)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的值;单位:亿元

2.3模型结构方程式

Ct=a+b*Y(-1)+U1(1)

I=c+d*Y(-1)+e*Y(-2)+U2(2)

Y=Ct+I+G(3)

方程(1)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与上年度的国内生产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2)反映了社会投资与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上上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关。

方程(3)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社会投资、政府消费相关。

3模型的参数估计及检

3.1数据来源

本模型参数估计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1~2005年。数据处理与模型计算采用的是Excel2003和Eviews3.1软件。3.3模型检验

本模型估计出来的参数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与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符;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各方程均能通过F检验,所以模型具有显著性;各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4,表明模型的可信度较高;估计参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基本能够通过t检验,参数具有显著性。上述结论表明,本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在经济意义和统计意义上均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历史模拟和事后预测

4.1历史模拟

为了检验模型用于模拟分析的可靠性,本文运用上述模型对样本期数据进行模拟,并进行事后预测,通过计算内生变量1991~2005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来考察模型的预测能力。计算结果见表2。

表2结果显示,本模型变量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绝大部分均小于5%,其中Ct的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全部小于3%;Y的模拟效果也较好,除了2004年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为14.935%外,其余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几乎全部小于5%;I的模拟效果其中几个年份稍微差了一点,如获至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4年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相对偏高了一点,但是最近几年它的模拟效果还不错。这表明由随机方程式解释的内生变量的相对误差较低,该模型对历史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用于外推模拟分析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2事后预测

以下预测未来10年,政府支出以5%的增长率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纳尔逊和普罗瑟、坎贝尔和曼昆的研究经济波动持久性的统计思想以及中国1987-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构造了中国经济波动的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以及短期波动和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波动的特点,并得出相关结论。中国经济确实符合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即经济是围绕着一条趋势路径而发生波动的。

关键词:中国经济波动长期增长短期波动计量模型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对某国经济波动规律性的研究是经济政策制定的一个主要的理论依据。一方面,如果在经济波动过程中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产出缺口为负,经济体当中就有未被充分利用的要素,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存在非自愿性失业的现象,这种要素的不充分利用尤其是非自愿性失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引发其它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当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时,产出缺口为正,生产要素实际上处于过度使用状态,由于要素的稀缺性,市场竞争会导致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带动其它产品价格的上涨,就有引起通货膨胀尤其是加速通货膨胀的可能,这会造成经济运行效率的损失。因而,为避免失业率过高或引发过高的通货膨胀率,经济政策常常要求经济在潜在产出或略低于潜在产出附近运行,但由于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的形式,因此这就引发了众多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理论研究的兴趣。

宏观经济理论中,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代表性理论有两类即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和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强调技术的变化是产出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产出变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和其他总需求的扰动,伴随着名义价格和名义工资的缓慢调整。由于这些模型假定价格和工资最终会调整,因而根据自然的假定,这些模型意味着总需求变动没有长期影响。因此,这些模型的自然基本模式预言,产出是围绕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从而这就引发了一个基本的怀疑即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产出是否是围绕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

对此问题统计上的回答者为纳尔逊和普罗瑟以及坎贝尔和曼昆。纳尔逊和普罗瑟的统计思想为:如果产出证明是围绕一条确定趋势路径发生波动,那么当产出高于其趋势时,产出增长趋于小于正常水平,而当产出低于其趋势时产出增长趋于大于正常水平。他们的计量模型为:Inyt=a+b{Inyt-1-[α+β(t-1)]}+εt(其中α+βt为其趋势路径),若产出趋于恢复到趋势水平,则b为负;若非若此,则b为零。此模型存在的缺陷为:首先它的最小二乘估计为负偏的,这是由于Inyt-1与误差项的过去值正相关,其次在迪基-福勒单位根检验下,真实数据总是不能拒绝b=0的零假设。坎贝尔和曼昆的统计思想为产出对数变化的自回归的预测收敛性。他们的计量模型为:Inyt=a+b1Inyt-1+b2Inyt-2+b3Inyt-3+εt,如果产出是趋势稳定的,那么0<b1+b2+b3<1;如果产出是一个随机游走,那么b1+b2+b3≈0。此模型的缺陷为实际数据的度量总是b1+b2+b3>1,同时有人认为AR-3的回归不能推倒出产出的长期行为,自回归的滞后项过少。

本文基于以上两个产出波动趋势的计量模型的统计思想以及中国1987-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构造了中国经济波动的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基于纳尔逊河普罗瑟的统计思想,以及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和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基于坎贝尔和曼昆的统计思想,较为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波动特点。中国经济波动的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验证了中国经济在长期确实是围绕着潜在产出值上下波动的,同时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和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验证了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在长期会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也会收敛于其长期增长趋势。

计量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并对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检查了其平稳性,发现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至二阶差分后仍不平稳,但对其取对数后,发现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的对数二阶差分平稳,因此本文在建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模型以及中国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模型时,均采取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形式。对此,由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其对数的增长趋势图(见图1、图2),也可看出对数形式更趋于平稳。

(一)长期增长趋势模型

1.模型的建立。由于对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对数二阶差分才平稳,因此在建立中国经济波动长期增长趋势模型时不能通过检测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的偏相关与自相关系数来建立其自相关模型,但发现中国1978年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与其前一期以及大前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具有协整关系。在建立模型:Inyt=β0+β1t+β2Inyt-1+β3Inyt-2+μt。之后,发现此模型不仅具有协整关系即模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并且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了此模型的异方差现象后,此模型也不存在误设定的情况。此外,同是其它的任何统计检验与经济检验其均获通过,因此此关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计量模型是成立的。

2.实证分析。对上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模型回归后,可以得出:Inyt=-20.63+0.01t+1.15Inyt-1-0.67Inyt-2。说明中国第t期的国民生产总值主要受到时间t以及第t-1期和第t-2期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总体看来,时间t类似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因此此模型意味着第t期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随着时间t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受到前一期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大前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围绕着潜在国民生产总值上下波动。具体来看,第t期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对t-1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为1.51,对t-2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为-0.67,但对时间的弹性却约等于很小的0.01,因此可以说中国第t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受到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增加的影响小于其受前一期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个明显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最终会收敛于潜在产出值吗?

对此,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对前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为正,对大前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弹性为负,好似有收敛的趋势,但国民生产总值对前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正弹性1.51远远大于其对大前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负弹性-0.67,具体分析而言,若t-2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t-1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同方向,那么第t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率变小,若t-2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与t-1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异方向,那么说明经济正处于拐点,第t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率变大,这分析正好符合纳尔逊和普罗瑟的统计思想,即此时经济是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的。因此,此计量模型证明中国经济在长期确实是围绕着潜在产出值上下的波动,并且最终中国经济的波动会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然而,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是如何波动的,同时经济的波动是如何收敛于其长期增长趋势的,这些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以及长期收敛特征则需建立另一计量模型来求解。

(二)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模型

1.模型的建立。虽然中国1978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是二阶平稳的,但国民生产总值对数的二阶差分建模后没有很好的经济意义,因此为了解经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本文则需寻找中国1978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一阶差分的协整关系。但本文发现中国1978至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数一阶差分自回归的协整关系很不理想。由于以上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的成立,因此采用了它的误差修正模型,此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很好解释经济短期的波动与长期的收敛趋势。建立模型:Inyt=β1Inyt-1+β2Inyt-2+β3μt-1+εt,其中μt-1=Inyt-1-α0-α1(t-1)-α2Inyt-2-α3Inyt-3。发现此模型不仅残差不存在单位根(中国1978-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对数的一阶差分与其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对数的一阶差分具有协整关系),并且此模型也不存在模型误设定的情况,而且通过了所有统计与计量检验。因此此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的计量模型也是成立的。

2.实证分析。对中国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进行回归,本文中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采用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的滞后期残差作为长期非均衡误差项,代入误差修正模型中进行回归,因为对误差修正模型的直接回归本文的数据不支持,出现nearsingularmatrix的警告,同时短期非均衡模型InYt=γ0+γ1InYt-1+γ2InYt-2+γ3InYt-3+γ4t+εt中的随机解释变量InYt-1,InYt-2,InYt-3与残差同期相关(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中随机解释变量InYt-1,InYt-2与残差的相关系数相比较而言,短期非均衡模型中的随机解释变量是与残差是同期相关的);此外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的残差即稳定又无序列相关现象,因此采用了将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的滞后期残差作为长期非均衡误差项代入误差修正模型中进行回归的方法,发现:InYt=1.78InYt-1-0.80InYt-2-1.23(InYt-1+20.63-0.01(t-1)-1.51InYt-2+0.67InYt-3)。

根据坎贝尔和曼昆的统计思想,由于β1+β2=1.78-0.08<1,所以中国的经济确实是长期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同时由误差修正模型可知经济的短期波动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受短期内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波动的影响,一部分是受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之前分析过,短期内受到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波动的影响会在长期收敛与潜在产出值,根据回归结果可知,短期内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长期内也会收敛与长期增长趋势,收敛力度为1.23,即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1.2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因此,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说明短期内经济受到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波动以及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但在长期经济即会收敛于潜在产出值,也会以1.23的调整力度收敛于其长期增长趋势。因此中国经济确实是围绕着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的。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波动的长期增长趋势计量模型基于纳尔逊和普罗瑟的统计思想证明了中国经济确实是在长期围绕着其潜在产出值上下波动的,并且最终会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同时中国经济波动的短期波动以及长期收敛趋势计量模型基于坎贝尔和曼昆的统计思想则证明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受到前一期以及大前期国民生产总值波动的影响而波动,同时又受到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而波动,但在长期经济既会收敛于其潜在产出值,也会以1.23的调整力度收敛于长期增长趋势。因此两个计量模型说明中国经济确实是围绕着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的。

所以,研究经济波动的宏观经济理论中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以及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的自然基本假设―产出是围绕一条确定的趋势路径发生波动,在中国的现实经济社会中是成立的,从而在这条基本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排除其它假设不成立的可能性(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宏观经济理论中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以及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对于研究中国的现实经济社会是适用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国民生产总值范文篇3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它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互依存、紧密相联,运输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这种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既说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会对运输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也表明运输业的发展会对其他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层次研究其对经济的贡献,而定量研究这种贡献目前还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试图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和产业关联理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希望提供参考。

1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概述

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第一,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它不仅表现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营以及交通运输自身的产值方面,即直接效果,还表现为与此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冶金业、进出口贸易、国际保险与金融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行业等产值方面,即所谓波及效果。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总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因此通过分析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可以清楚地看出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它主要表现为运输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值,在运输业和其他部门直接和间接所提供的就业总人数。由于劳动就业人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状况,是研究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分析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景气程度、社会安定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

研究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经济问题,目前尚未找到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法。笔者试图以投人产出分析为基础,结合产业关联方法来分析上述问题。投人产出分析的对象是投人产出表,其形式如表1所示。

2模型分析的基本系数

2.1国民生产总值增值系数Z,

该系数是指某部门7单位产值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值,即乙=&。各部门国民生产总值x,增值系数所组成的向量可表示为:

2.2直接消耗系数化

该系数是指某部门7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其他部门;的中间投人产值。据表1:\=巧/1(~=1,2,…,n)。由%所组成的矩阵A即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它反映了部门各种产品之间的经济联系,是考核各部门经营情况是否改善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式中为部门7所需要的部门的中间投人产值;X为部门;的生产总值。

2.3完全消耗系数岣

部门J在生产中除了要直接消耗部门i的产品以外,还会通过消耗其他各部门的产品形成对部门z'的间接消耗。所有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就构成了部门j的产品对部门i产品的完全消耗。

完全消耗系数岣是指部门7单位产品产值需要完全消耗部门的产品产值,即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2.4逆阵系数巧

逆阵C即为列昂捷夫矩阵(J一A)的逆阵(J一A)-\U—4)—1中的每一个元素即为逆阵系数cy,它表示某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对各产业部门的完全需要量。

3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的分析方法

运输业对P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主要包括运输业本身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效果以及由于运输业生产对其他各部门产值带来的波及效果。

3.1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效果分析

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效果是指运输业本身对国民生产总值所做的净贡献,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AX=(0,0,…,Aa,…,0)T为各部门产值增值向量,该处仅考虑运输部门k的直接效益,故其他各部门产值增量为零。

3.2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及效果分析

波及效果,形象地说,就是一石击水产生的波纹依此扩展的影响效果。所谓运输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运输产值的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依此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就是运输业的波及效果。

运输业波及效果分析,就是分析运输业发展变化会怎样导致其他产业部门产值的变化与影响,这种变化与影响不仅包括部分可以计算的效果,而且还包括那些过去人们认为“无法计算”的效果。根据运输业波及效果产生的途径不同,一般可以包括如下几种:

3.2.1后向波及效果

后向波及效果即运输业与那些提供运输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部门间联系所产生的波及效果。运输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同时,在运输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消耗不少电力、煤炭等资源。因此,运输生产本身会不断扩大对这些中间投人的需要量,从而促进这些产品的生产部门扩大生产,对这些部门产生效果。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又进一步产生对其各自的中间投人的需要,于是又促进另一些部门扩大生产。笔者把运输业与这些提供运输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称为运输业的后向波及,把运输业这种因需要其他部门的产品作为自己中间投人而产生的波及效果的总和称为后向波及效果。

可利用投入产出原理中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来计算后向波及效果。根据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笔者可得出运输部门k单位产值完全需要其他中间投入部门的产品价值,分别为:?Bu.Bm…,Brf。如果运输部门k增加产值,则引起其他中间投入部门的产值增值分别为

式中: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AX为各部门产值增值向量AX=(0,0,-,Axt,-,0)To

根据GNP增值系数Z,可以得出运输部门k产值增加后,所引起的其他部门GNP增值,即运输部门6的后向波及效果为

3.2.2前向波及效果

前向波及效果是指运输部门与那些以运输生产为其中间投人的生产部门间的前项联系所间接创造的GNP值。交通运输业一经发展,就能将更多的产成品送到消费地,同时也将更多的原材料运至生产地,这为原有生产部门扩大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对生产企业和部门产生效果。对于这些部门的生产来讲,运输业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中间投人,运输业的发展,为这些以运输活动为中间投入的部门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而这些部门如想进一步扩大生产,必然要求其他中间投入也按比例增加.进而对这些生产中间产品的部门产生效果。而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又导致了它们对各自的中间投人需要的相应增长。笔者把运输业与这些以运输生产为其中间投人的部门之间的关系,称为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把运输业因这种充当其他部门的中间投人而产生的波及效果的总和称为前向波及效果。

假定运输部门k的发展,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均能相继发展,促进这些生产部门均能扩大生产。如果运输部门k增加产值为Aa时,其部分产值则能作为中间投人在各生产部门间进行分配,假定这些生产部门是保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即每一个部门需要的运输产值的比例与以前相同,且该部门中最终需求量所占比重不变,这样,部门]需要的运输部门k产值为

这些部门得到运输部门々产值的一部分增值后,即可扩大生产,这时部门7所能增加的产值为

式中为部门J单位产值所需要运输部门々的中间投人产值。由运输部门々前向波及导致的各部门产值增值相应为

故各部门所能创造的gnp值为m。

上述各部门扩大生产,除以运输部门为其中间投入以外,还需其他相关部门产品作为中间投人。这样,这些部门也存在着各自的后向波及效果,即为:ZtBAx。因此,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效果为

3.2.3消费波及效果

消费波及效果是指上述三项效果由于消费的作用而引起的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GNP增值。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效果和后向波及效果使有关部门扩大生产,提高效益,从而使这些部门从业人员的收人提高。人们收人的提高必然又刺激消费,使社会最终需求增加。而这又反过来刺激各部门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导致消费的进一步的提高。在这种循环中,都会对相应部门产生效果,笔者将这一系列由于消费的作用而产生的各生产部门效果之和称为消费波及效果。

根据凯恩斯乘数原理,如果投资增加一个单位,GNP增值将增加1一c个单位(其中c为消费乘数,0<c<l)。上述三项效果所引起的消费量为(4+久+^)(:。由于这些消费作用而引起的GNP增值,即消费波及效果q为

3.3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的分析

通过分析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效果和波及效果,可以得出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记为则

4.运输业对劳动就业贡献的分析方法

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运输业的单位产值在运输业本身和其他部门直接和间接所需要(提供)的就业总人数。笔者主要利用综合就业系数来表示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

分析运输业对劳动就业贡献的原理和步骤为:(1)计算运输业就业系数运输业就业系数=运输业就业人数/运输业总产值。(2)计算综合就业系数综合就业系数=运输业就业系数X逆阵C[即列昂捷夫矩阵a—A)的逆阵]中的相应系数。

5应用分析

根据以上模型,笔者就中国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行实例分析。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4]提供的中国最新颁布的1997年投人产出资料,通过计算机操作,得出如下结果:

(1)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交通运输业的直接效果dk=0.5585交通运输业的后向波及效果bk=Q.4415交通运输业的前向波及效果^=28.7462交通运输业的消费波及效果q=42.4359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72.1822

(2)交通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

根据中国1997年投人产出表,可以得到相应的逆阵系数c',,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有关数据资料,计算出交通运输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运输业就业系数(1997年)=2062万人/

3797.2亿元=5430.3(人/亿元)运输业就业系数(1999年)=202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