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6篇)

时间:

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篇1

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正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引起越来越多企业家和学者的重视。知识管理是基于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以及人们对知识与管理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加入WTO背景下,知识管理作为企业战略资源的地位迅速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中将发挥及其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目前关于什么是知识管理,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国内著名管理学专家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这些定义中也反映出了一个共性,那就是高度重视知识的核心地位和发挥知识的作用,并强调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他管理的终极目的一样,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战略管理自20世纪60年源于美国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Prahlad和Hamel为代表的企业能力学派,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新的主流学派,标志性的事件是:1990年Prah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HBR)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

Prahlad和Hamel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尤其是协同不同的产品生产技能,以及对多样化的技术进行集成的知识”。这个定义是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较早的“经典”定义。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

1.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竞争优势的创造有赖于有效的知识管理。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维持取决于企业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化、内化、中介、认知4种功能来实现的。此外,知识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核心能力刚性。

2.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的导向作用

知识管理可以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反之,核心竞争力对知识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⑴核心竞争力战略比狭隘的只重视现有知识资产管理的方式看得更远,这种思路使得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从增强当前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

⑵核心竞争力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公司观点都要求相应的知识管理变革,需要采取能够实现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方法,从知识综合与创新的效率、范围、灵活性等方面测量知识管理战略价值。

⑶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体现了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公司通过重新认识与整合内部与外部已有的及新的知识,使自身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⑷公司选择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可以保证可用于公司知识管理的资源有更高收益的回报,也可显著减少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简化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知识管理与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融合,还有可能引起公司上下尤其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更有可能获得较多的资源支持,并在公司范围内显示宣传知识管理的巨大作用。

四、利用知识管理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学习型企业中,每一个职员都被认为是知识的管理者,全体员工事实上都成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主体。企业领导都和企业员工都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并且积极地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变为企业显性知识,建立企业的智力优势,最终使企业经济的增长从依靠资本积累转向知识的积累与创新,使得知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2.增强创新能力

(1)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开发出技术含量高、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而提高这一能力,企业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更多地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产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于主要科研力量,要从各方面创造新环境,在分配制度上适当地引入股权分配或者期权分权,充分调动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的各个部门、每个人员都应该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变动。工作中没有过多的标准和规范,对职务的规定灵活性和可调整性较强。

(3)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是指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革新和完善以企业的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能力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要求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明确各类所有者权利,使企业各组织层面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4)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具备立足市场,洞悉市场变化,熟悉竞争的对手情况,敢于抓住机会创新的能力。为了防止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必须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风险意识。

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篇2

关键词: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基础;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6-0040-07

在国际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加密切,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更多的使命。如何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后危机时代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我国大学面临的重要课题。知识图谱是当今世界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新兴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主要优势是能够深度挖掘海量数据,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它能够探明某一个研究领域的总体图景、研究热点、知识基础,分析并推测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衍生趋势。因此,本文采用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s)的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谱绘制,力图客观、科学、形象地揭示国内外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以期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国际文献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WebofScience数据库。首先,在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SCI(社会科学引文),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CPCIS(科技会议录引文),CPCISSH(社科与人文会议录引文)数据库中,以“主题=(UniversityCoreCompetence)OR主题=(UniversityCoreCompetency)OR主题=(UniversityCoreCapability)OR主题=(UniversityCompetitiveAdvantage)OR主题=(UniversityCompetitiveness)”检索文献,检索时间:1991-2010年12月,检索到745条记录。本文所使用的国内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以“大学核心竞争力”或“高校核心竞争力”为主题检索,检索时间:1991-2010年12月,检索到943条记录。其次,将下载的数据导入到CiteSpace22R9,进行时区分割(Timeslicing)和阈值选择。研究对象时间跨度20年,即1991-2010年,单个时间分区为1年,即20个时间分区。最后,运行软件并生成图。

(二)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一种以可视化形式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1],它是跟踪科技前沿、选择科研方向、开展知识管理的工具,为展示科学前沿的结构与进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该软件是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开发的基于Java的可视化分析和共引网络应用软件[2]。本文采用引文分析(CitationAnalysis)、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Analysis)和共词分析(Coword)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共被引文献、作者和关键词[3]。通过作者和文献共被引法寻找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核心人物和关键文献,通过核心人物和关键文献探索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共词分析是利用文献的关键词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文献所代表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4]。本文使用关键词共现法,挖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点,揭示国内外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内在相关性和微观结构。

二、国际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际上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共被引作者

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作者高被引图谱,网络节点(NodeTypes)选择共被引作者(CitedAuthor),阈值设置为(2,2,20),(3,2,20),(2,2,20),采用Pathfinder算法,运行软件,得出共被引作者(表1)和共被引作者图谱(图1),图谱中共有节点495个,连线1064条。

从表1可以看出埃兹科维茨(Etzkowitz),巴尼(Barney),迈克•波特(Porter),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野中郁次郎(Nonaka),提斯(Teece),普拉哈拉德(Prahalad),哈登(Harden),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等9个关键共被引作者节点,其中迈克•波特的共被引频次最高,埃兹科维茨的中心性最高。

(二)国际上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共被引文献

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作者高被引图谱,网络节点(NodeTypes)选择共被引文献(CitedReference),阈值设置为(2,2,20),(3,2,20),(2,2,20),采用Pathfinder算法,运行软件,得出共被引文献(表2)和共被引作者图谱(图2),图谱中共有节点719个,连线1475条。

(三)国际上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以上共被引作者和共被引文献的结果反映出核心竞争力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创造理论、三螺旋理论和关系理论等是国际上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一,核心竞争力理论。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文中,首先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各种流派技术的积累性知识。”[5]此后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为企业管理等相关领域热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竞争的加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成为大学发展的焦点,大学不仅要注重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资源,而且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累积自身独特的优势,形成自身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最主要的共被引文献是:(1)巴尼1991年发表在《管理杂志》(JournalofManagement)上的“公司资源和可持续竞争优势”(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2)野中郁次郎等1995年出版的著作《知识创造公司》(TheKnowledgecreation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3)普拉哈拉德等人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4)埃兹科维茨等人2000年在《研究政策》(ResearchPolicy)上发表的“大学的未来和未来的大学:从象牙塔到创业模式的进化”(TheFutureoftheUniversityandtheUniversityoftheFuture:EvolutionofIvoryTowertoEntrepreneurialParadigm);(5)吉本斯(Gibbons,M)1994年等人合著的《知识生产的新模式》(TheNewProductionofKnowledge:TheDynamicsofScienceandResearchinContemporarySocieties);(6)戴尔等人1998年在《管理学会评论》(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上发表的“关系视角:合作战略与组织间竞争优势来源”(Therelationalview:Cooperativestrategyandsourcesof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这些文献都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文献,对推动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起了关键性作用。

第二,资源基础理论。

巴尼提出战略资源的概念,1991年巴尼发表《公司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这篇文章的被引频次和中心性都最高(表1),图1显示这篇文章是最大的节点,十几年来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外主流教材采用,在全球战略研究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巴尼认为组织的资源具有价值、稀缺性、难以复制和无法替代等特性,可以建立起组织的持续性竞争优势[6]。资源基础理论开启了战略管理的新方向,促进组织更加重视内部能力建设,构造了“资源-战略-绩效”的基本框架。大学是资源依赖型组织,该理论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持此理论的人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基础、以三大职能活动为中介、以核心能力为支点在大学管理运行机制作用下而产生的整体能力”[7]。大学只有通过加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服务国家、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调整自身对外部关键资源的依赖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知识创造理论。

1995年野中郁次郎等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将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提出SECI模型(SECIModel),详细说明知识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知识的共同化(Socialization)、知识的外化(Externalization)、知识的结合(Combination)和知识的内化(Internalization)[8]。他们在书中指出,组织在知识创造方面的技能是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组织面临的挑战就是不断改进创造、传递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因此,组织知识创造能力的开发,成为增强组织竞争力与提高组织绩效的必要环节。他们认为知识分享在互动的过程中,便产生了创新。科恩(Cohen)等人提出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的概念,并把吸收能力定义为“组织对于外界新知识的辨识(Recognize)、内化(Assimilate)和应用(Apply)的能力”[9],他们认为获得并善用知识是组织具有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大学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战略性资源,大学的管理工作都是围绕知识进行的,知识的应用、管理和创新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第四,关系理论。

戴尔1998年从关系的视角(RelationalView)分析组织间合作的竞争优势来源,认为合作的竞争优势分别来自专属关系资产(RelationspecificAssets)、知识分享惯例(KnowledgesharingRoutines)、互补性资源和能力(ComplementaryResourcesandCapabilities)与有效的管理(EffectiveGovernance)[10],该理论认为企业之间的联系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资源。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高校应根据关系理论,加强与社会及与其他高校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高校在与外部环境的合作中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获取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协同发展。

第五,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兹科维茨提出的一套以政府-产业-大学三螺旋相互作用为核心的创新系统模式,该理论指出:大学、产业、政府这三个机构,每个机构内部都发生变化,由于影响与相互作用,代表这些机构的每个螺旋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旋线里产生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11]。高校在三螺旋创新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高校要打破学科边界、行业边界和地域边界,加强与政府、产业界的深度实质性合作,实现政府-产业-大学三螺旋协调机制,由此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的发展。

(四)国际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点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Mergednetwork:Nodes=188,Links=324,提取关键词186个,总词频数为1181次,每个关键词平均出现频次约635次。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以关键词为内容的国际上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图3)。

一方面,根据图3中节点的大小可以揭示研究热点,从表3可以看出1991-2010年国际上高校核心竞争力中心性012以上的关键词有10个,包括:创新(Innovation)、大学(University)、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能力(Competence)、课程(Curriculum)、竞争力(Competitiveness)、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教育(Education)、模型(Model)和绩效(Performance)。从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来看,创新、竞争力、竞争优势、绩效和课程是国际上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热点。创新是研究者们最关注的内容,这是因为创新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人才培养、教学等是大学的职能之一,因此课程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点。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大学的绩效目标,因此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三、国内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

(一)基本情况

我国从2000年开始出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马士斌2000年发表《“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一文,第一次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该文分析了高校竞争力的结构,指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行动路线[12]。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出现研究核心竞争力的热潮,2006年以来是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高峰期,2006-2010年5年的发文量占10年来发文总量的80%。我国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高被引论文:第一是2002年赖德胜和武向荣的论文《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被引频次最高,高达273次,他们详细阐述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阶段及其制度创新;第二是2002年孟丽菊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被引频次115次,他分析了英国沃里克大学的崛起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建立了大学竞争力的概念框架[13];第三是别敦荣和田恩舜的论文《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被引频次114次,他们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14]。

(二)研究热点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Mergednetwork:Nodes=1194,Links=4088,提取关键词133个,总词频数为2788次,每个关键词平均出现频次约21次。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以关键词为内容的国内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图4)。

表5显示了国内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关键词及频次,主要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大学、民办高校、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大学文化、培育、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研究型大学和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成为国内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热点,这与国家近年来重视研究型大学和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关。研究型大学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型大学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支撑基石之一,提升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众多学者研究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2002年以来国家颁布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有关民办学校方面的立法和政策[15],至此民办高校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注重办学质量”、“办出特色”、“民办高校也要争创一流”、“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目标,由此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大学文化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热点主要在于近年来软实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高校深刻认识到大学文化等软实力对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更加重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16]。国内学者较多关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学科、文化、人力资源、办学特色等方面阐述核心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与高校的绩效联系不紧密,较少涉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变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引入高等教育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1991-2010年Webof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745篇和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收录的943篇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探讨了国际国内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热点等,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核心竞争力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创造理论、关系理论和三螺旋理论等是国际上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二,国际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点包括:创新、大学、高等教育、能力、课程、竞争力、竞争优势、教育、模型和绩效等,最大的节点是“创新”,国际上对竞争力、竞争优势、绩效、教育、模型的研究更为关注。

第三,我国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研究型大学、培育、大学文化、人力资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最大的节点是“核心竞争力”,国内的研究更加关注民办高校、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于学科建设、大学文化、人力资源、办学特色等方面,国内学者较多关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学科、文化、人力资源、办学特色等方面阐述核心竞争力,国内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与高校的绩效联系不紧密,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较少涉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借鉴国际上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经验,为我国大学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产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的三大要素,他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因此大学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国家、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与产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大学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在其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力和物质资源、学科、文化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确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实施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注重培育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他大学且其他大学不能替代或模仿的竞争能力。

第三,知识是大学的核心资源,大学要通过加强对知识的管理,有效激发师生的知识潜能,提高知识创新能力,营造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提高核心竞争力。

第四,绩效管理对于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战略导向作用,建立基于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

第五,核心竞争力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发展的,大学要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侯海燕.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3.

[2]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3):359-377.

[3]陈悦.管理学知识图谱[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9.

[4]Rip,A.,Courtial,J.P.Cowordmapsofbiotechnology:Anexampleofcognitivescientometrics[J].Scientometrics,1984(6):383-389.

[5]Prahalad,C.K.&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3):79-91.

[6]Barney,J.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106-107.

[7]杨昕,孙振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4(4):67-69.

[8]Nonaka,I.&Toyama,R.Theknowledgecreatingtheoryrevisited:Knowledgecreationasasynthesizingprocess[J].KnowledgeManagementResearch&Practice,2003(1):4-5.

[9]Cohen,W,M.&Levinthal,D.A,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0(1):128-152.

[10]Dyer,J.H&Singh,H.Therelationalview:Cooperativestrategyandsourcesof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4):662-669.

[11]Etzkowitz,H.,etal.Thedynamicsofinnovation:fromNationalSystemsand“Mode2”toaTripleHelixof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relations[J].ResearchPolicy,2000(29):109-123.

[12]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163-166.

[13]孟丽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教育科学,2002(6):59-60.

[14]别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1):55-60.

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篇3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提出

在市场条件下,竞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竞争力中最为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讲,也需要相关的、通过审核的值得信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和,为其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使企业了解自身的产业定位,为其在产业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提供指导性的方向。这一切入点,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登堂入室”提供了可能。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无形资产审计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与无形资产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利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当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至少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根据以上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无形资产,据此可以推断,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就是无形资产审计。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客体的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具有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察觉性和模仿性,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动力。因此,隐性知识的特征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二)审计主体的高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对于从事该审计业务的组织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精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从事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组织、人员必须具有、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审计的层次,从企业资源整合及运用的更高角度,判断、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得出这个企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验证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三)程序与的特殊性

传统审计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静态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的战略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内容也就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审计方法的精华,还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技术创新、时间等动态因素加入到审计分析方法中来,完善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体系。例如,有些审计对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标如: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都很难找到的方法加以量化,而这些有时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否则必将会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受到。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审计

西方学者打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的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有形管理的效率。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地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之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的管理审计知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经验和经营理念,不断地以书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具体地体现出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特色管理平台审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某项专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平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它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和管理的优化。企业应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统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春兰集团能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家电企业,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随着春兰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着这种需求,春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扬弃、创新,逐渐创立了矩阵管理模式、六西格玛模式,基于核心技术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形成了“春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权衡,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术管理、组织界面管理、核心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考核指标审查,分析本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此不断培育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平台。

(三)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不仅能使人才发挥聪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增强的凝聚力,使人才成为企业长期的源动力。在知识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作为高公司,就必须把企业建成高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无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办法。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和强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的机制、灵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规则,灵活、协调而有序,规则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约效率的教条,在科学有效的规则下,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审计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全而检查、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从而为组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支撑。通过人力资源审计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审计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线,在、信息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一个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甚至是购并等方式获得技术,但长期和过分地依赖创新成果很可能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很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把企业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对此,内部审计必须掌握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技能,当新技术的导致经营程序的变革时,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这种变化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此外,针对将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削弱的模仿复制现象,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五、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开展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

到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最初由管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相关的审计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从cnki的检索来看,不过四、五篇论文。目前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研究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人员不断投入到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中来,丰富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以此来指导创建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二)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改造;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转向事前的防范;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以有限的资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寻找高风险领域,制定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完善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发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董事会的高层组织人员应彻底转变观念,内部审计不是一个不得不设置的“得罪人”的部门,其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部门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三)注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指标体系

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篇4

一、核心竞争力概念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作为公司战略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美国学者菲利普・塞尔兹尼克首创“独特竞争力”一词来描述一家公司在执行既定战略时的相关技能。20世纪六十年代,安索夫和安德鲁斯及其合作者提倡公司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进行业务组合,尤其是在进行多角化机会的选择时,企业对自身“内部潜能”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而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其他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995年雷・戴维与迈克・A・希特在《通过超级学习和战略获得动态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通过组织的‘超级学习’获得的”;2000年吉尔特・杜斯特与约翰・哈格多恩在《世界计算机领域核心竞争力与绩效的关系》一文中提出“通过并购和战略性技术联盟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

(1)在顾客价值方面,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有助于提供给顾客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多和更好的价值,并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创造顾客价值”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本质的特征,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机制、发挥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最终目的。

(2)在独特性方面,核心竞争力必须独树一帜,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转移或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的领先性不易被替代。

(3)在延展性方面,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地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促进持续扩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具有极强包容性和发展性的能力体系。

二、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得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培育核心竞争力;二是从企业外部获取核心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的形式从对抗的竞争转变为合作的竞争,竞争的主体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无论是通过内部途径还是外部途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离不开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所处的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就是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就是说,要研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就离不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那么,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从供应链的产生背景和存在的必要性看,供应链产生和存在的本质是为了增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客户价值。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要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作企业,集中加强核心业务能力,有效发挥核心竞争力。

2、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看,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之间如何链接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是明确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边界。企业的边界问题也就是企业经营范围的问题。若企业的经营范围过小,核心竞争力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若经营范围过大,核心竞争力可能就会缺乏支撑。因此,企业边界和范围的确定与如何链接供应链企业,进而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从供应链管理内容这一角度也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3、从供应链管理所采用的具体方法看,供应链管理本身就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构成要素。如何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掌握的,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的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进行整合,即内部供应链管理;二是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进行协调和资源整合,即外部供应链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内部供应链管理与外部供应链管理的整合。

1、通过内部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相关流程之间的供需关系形成的供应链。企业内部的流程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于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供应与需求关系,特别是在实行内部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中,流程之间的供应关系越来越与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相似了。通过内部供应链管理,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流程,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对客户需求及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篇5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竞争力中最为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讲,也需要相关的、通过审核的值得信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和分析,为其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使企业了解自身的产业定位,为其在产业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提供指导性的方向。这一切入点,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登堂入室”提供了可能。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无形资产审计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与无形资产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利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当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至少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根据以上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无形资产,据此可以推断,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就是无形资产审计。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客体的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具有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察觉性和模仿性,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动力。因此,隐性知识的特征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二)审计主体的高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对于从事该审计业务的组织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精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从事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组织、人员必须具有学习、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审计的层次,从企业资源整合及运用的更高角度,判断、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得出这个企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验证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三)程序与方法的特殊性

传统审计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静态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的战略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内容也就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审计方法的精华,还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技术创新、时间等动态因素加入到审计分析方法中来,完善现代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体系。例如,有些审计对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标如: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都很难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量化,而这些有时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否则必将会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审计

西方学者打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的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有形管理的效率。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地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之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的管理审计知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总结经验和经营理念,不断地以书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具体地体现出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特色管理平台审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某项专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平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它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和管理的优化。企业应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统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春兰集团能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家电企业,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随着春兰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着这种需求,春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扬弃、创新,逐渐创立了矩阵管理模式、六西格玛模式,基于核心技术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形成了“春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权衡,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术管理、组织界面管理、核心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考核指标审查,分析本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此不断培育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平台。

(三)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不仅能使人才发挥聪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作为高科技公司,就必须把企业建成高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无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办法。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和强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科学的机制、灵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规则,灵活、协调而有序,规则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约效率的教条,在科学有效的规则下,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审计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全而检查、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从而为组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支撑。通过人力资源审计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审计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线,在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一个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甚至是购并等方式获得技术,但长期和过分地依赖创新成果很可能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很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把企业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对此,内部审计必须掌握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技能,当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经营程序的变革时,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这种变化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此外,针对将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削弱的模仿复制现象,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五、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开展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最初由管理学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相关的审计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从cnki的检索来看,不过四、五篇论文。目前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研究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人员不断投入到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中来,丰富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以此来指导创建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二)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改造;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转向事前的防范;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以有限的资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寻找高风险领域,制定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完善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发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董事会的高层组织人员应彻底转变观念,内部审计不是一个不得不设置的“得罪人”的部门,其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部门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三)注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指标体系

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篇6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2-0005-03

[作者简介]解祥华,内蒙古财经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与管理。(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水平。这种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条件,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突出的业绩则应具备“过人之处”,即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个分散的技术能力或技术,而是一组技能或技术的结合体,它是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心得及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和。核心竞争力并非固定于企业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充斥于企业不同的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及营销等部门。然而,就每一具体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并非包括所有方面,一个企业即使缺乏整体竞争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知识领域而获得成功。亦即企业各式各样的能力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并非都同样重要。

核心竞争力是一相对概念。看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仅仅看其内部效率及管理体制是难以得出准确结论的,它只有通过与竞争对手比较才能看出。

通常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性:1.明显的用户价值。即能使顾客感受到末端产品对其有益的买点和卖点。只有那些确实能为用户提供根本性效用的技能才能表明企业在此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2.具有延展现象。核心竞争力不是局限于某一业务部门或领域,而是能为企业找出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撑,可以降低多个产品的成本。它具有发散作用,从而能够将能量持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特性可使企业在产业、技术的演变进程中生长出许多受人推崇的最终产品,使企业出现许多商机,从而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3.具有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有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道逐步累积而成,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突出的路径依赖性,不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或通过努力很快能建立。4.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相伴而生,是体现于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它虽可被人们感知,但却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买卖,它一旦在企业内部形成,即与竞争对手产生质的差别,成为企业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5.价值可变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能一成不变,由于竞争的存在,竞争对手会竭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赶超对方,从而消除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超额利润,最终使个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为所有企业的一般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结合体,由各种各样的能力组成,包括一般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包容一切和涵盖各种类型的技术与技能,它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行能力;再一类是制度能力。前者指各种各样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能力,后者则主要是确定企业从事核心活动的范围,它通常涉及企业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率等方面。由于企业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产品又是技术能力的竞争,因此,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核心。就企业核心技术能力而言,它又包括产品研究与开发能力及产品与技术的创新能力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能力的支撑。就核心技术能力而言,与其相关的能力主要有:1.企业战略决策力。它预示企业能够超前预测产业及技术等变化情况,超前决策,以提前做好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保护工作。2.快速反应力。它是企业对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3.生产制造力。这是企业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基本工作能力。4.市场界面力,如销售、广告、售后服务等,这是使企业核心技术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5.组织协调力。它通过管理过程的制度化、程式化而将企业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融入核心竞争力等。

三、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加入WTO,国内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当今国际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运作的发展,构建以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创新框架,使每一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围绕其运行的企业管理创新,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融为一体,协调运作。

当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壮大,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和支撑力推动着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使得世纪之交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顾客或消费者由于知识素质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选择范围的扩大,其主要消费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知识密度较高的产品或服务。当然顾客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中包含的知识本身,而是产品中凝结的知识的成果,这就需要企业由过去的机器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转向知识化产品生产经营方式。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来看,企业中技术等知识因素与其他要素相比,将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性各不相同,企业若都集中在某些技术等知识因素上,有可能造成过度竞争。但问题是技术等知识因素在其种类、运用角度方面的选择范围很大,且它极易改变并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根本不会短缺,更重要的在于企业并不是仅仅拥有技术等知识因素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企业而言是各种地位不同的要素和各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企业应适应当今知识化运作发展趋势,选择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企业核心要素,并结合自身实际和特性进行综合运作,以建立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企业中的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高效运作,企业需以技术等知识因素为中心,进行相应的要素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本管理的知识化、管理信息化。人是企业高效运作的决定因素,一个企业即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人的作用如得不到发挥,其有效运作也等于空谈。人本管理知识化与社会化,它强调人员管理中的知识因素,并通过知识因素将企业中的人员行为与更高层次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人员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实现自我,是一种从根本上激励企业人员行为的方式。管理信息化则使企业新的生产管理技术如准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得以运行,同时可以创造出各种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直接参与企业运作,极大地提高企业在时间、空间方面运行的效率。

可见,企业通过人本管理知识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使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得到强有力的人员和运作效率的支持。企业应围绕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进行企业管理过程创新。核心流程是企业核心要素综合运作的集中体现,是指以企业中的某个或某些过程为核心的过程间有机联系的运作体系,在这一运作体系中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过程,也有处于非核心地位的基础过程,二者的相互配合,使核心流程得以顺利运作。企业运作虽然是基础过程与核心过程相互配合的结果,但基础过程却为核心流程的运作指明了方向,是企业主体动力的集中反映。每一个企业核心流程的确立实际上就是在企业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诸多过程中,选择既能体现企业核心要素的地位,同时又能充分反映企业核心运作的主要过程,并由此形成以主要过程为主的具有辐射结构的运作体系。当随着企业技术等知识因素的企业核心要素的确定,不同企业的运作则将着重突出设计、开发、工艺准备、生产线运用等过程,确立能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

企业过程再造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创新的典范,以特有的企业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进行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适应性更强。企业过程再造是对企业现有系统的否定,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跳跃式的,是一种突变。在当今企业运作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确立企业核心流程时,若通过企业过程再造对长期以积累、演变而来的在人们心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流程和工作体系进行根本变革,将使企业核心流程的运作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重点须掌握4个方面,即面向过程、根本性反思、彻底性再设计和惊人的飞跃;二要将主要过程与企业其他过程融为一体,以形成知识化的企业整体运作体系。根本性反思就是企业对过去的运作过程进行根本性思考,找出运作中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为今后的流程设计打下基础。彻底性再设计就是根据企业运作方式的转变,重新设计知识化的企业核心流程,增强其适应性和运作中的可行性。惊人飞跃即促使知识化企业核心流程尽快地融入企业进行运作,使企业能够在知识化运作方面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企业通过以企业特有的知识化核心流程为中心的企业过程再造,将使企业核心流程运作更具生命力。

企业还应以企业核心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与最终产品相比,企业核心产品可回避最终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并且受到限制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核心产品的选择与运作,企业需以核心产品为中心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即企业应由过去注重实物资产管理转化到更注重无形资产的管理上来,使企业能更好地进行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其他企业、客户、政府机构的协作关系更加协调,让企业商誉、企业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而为核心产品的构建打下深厚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三者的集合,是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企业核心要素、核心流程、核心产品的知识化,作为三者集合的核心竞争力的实现为中心,企业应从整体上进行管理创新:一是管理意识创新。企业需建立以知识为轴心的竞争优势观,应改变过去对知识有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状况,使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二是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它在整个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它使企业运行更加合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化运作能力的提高。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统领企业的权力结构。因为只有拥有高技能的人才能推动企业的重要决策。如一些跨国公司,其商标管理部门对该公司的所有重大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核心的市场界面能力即隶属于商标管理部门。

(2)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选择核心竞争力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经理的一致认可是不可能形成的。

(3)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应从自身及环境特点出发,专门进行某一方面专门业务能力的培养,最终成为该领域的最强者,企业只要在某一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2.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步骤

通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通过企业各层次的重组与积累实现的,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开发与获取阶段。这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建立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专长与技能以组成特定竞争能力的阶段。该阶段主要针对技术、人才、结盟伙伴及知识产权市场而言。如设法获取那些可以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单项技术、率先注册专利,率先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等。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局限性,该阶段通常是通过外部资源的重组来完成。美、日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较为典型,他们通过外部引进再经自身组合,结果形成了在世界范围有一定影响的核心竞争力。

获得外部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关键技术人才的引进、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结盟、签订技术转让协议、招聘留学人员及向新兴企业进行产权投资等。

(2)整合阶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要达到这种结合就需要对开发与获取得到的建立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要素进行整合。如就组织中的个人而言,其个人所拥有的能力不等于组织的核心技巧,只有经过整合才能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整合获取的多种多样的技术与技巧,这是一条漫长的需要持久加以努力的过程。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涉及企业各方面具体问题,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设置,这是一项实质性的工作,是第一阶段工作的必然结果。然而,就我国这几年的实践看,一些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缺乏在技术、市场及管理方面的整合,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3)开发核心产品市场。核心产品是介于企业竞争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核心竞争力能够覆盖多个部门或产品,能够提供潜在的进入市场的多种方法,显然核心产品市场的进入有多种方法,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市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姜汝祥.差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