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例(12篇)

时间: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篇1

关键词:聚宝山郊野公园;总体规划;功能分区;植物景观分区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5004906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虽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病”:空气污染、噪声污染、PM2.5加剧、热岛效应和自然绿地缩减等。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处于亚健康状态,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

郊野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已被城市绿地系统纳入规划,位于城市近郊或远郊,以保护城市生态用地和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由政府主导和财政投资,生态系统较稳定,以自然景观为主、兼顾地域文化景观且设有少量基础设施的集生态系统保护、休闲游憩、康乐活动和科普宣教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生态公园[2-4]。因其具有净化环境、调节气候、蓄水保土、吸尘杀菌、降低噪音、环境优美、成本低和可达性较强等优势[5,6],各地兴起了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热潮。而我国正处在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起步阶段,对其研究较少[7]。通过对南京聚宝山郊野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的探讨,以期为今后郊野公园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规划区基本概况

项目区位于南京市主城区与仙林新市区的交界处,东至仙尧路,南至宁镇公路,西北紧邻沪宁铁路和宁龙公路,距市中心10km,总面积约140hm2。规划区主要以山地为主,最高峰聚宝峰海拔126.23m,有绕城公路从中穿越而过将其分为东西两片,地势平缓处集中分布在山体北侧与东南侧,且多为农田、居民地点、废弃地以及鱼塘水域;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但由于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和绕城公路的建设,聚宝山的自然山地与植被破坏严重。因此,对聚宝山进行针对性的保护与建设,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亲近、回归、享受自然之地,而且能有效的保护市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

2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保留与保护原始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尊重自然演替规律,运用生态学理论,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布局,适应旅游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逐步发展成具有高知名度、强吸引力和人文绿都特色的集科普宣教、休闲运动和休闲商业为一体的郊野市民公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统一[8]。

3规划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3.1规划总体布局

规划根据现场特征和功能要求,综合考虑项目区的景源特色、交通组织、旅游基础条件和功能区划等因素,将其分为“一廊、两片、4星连珠”布局结构(图1)。

一廊:纵向穿越聚宝山公园的绕城高速两侧绿色生态廊道。

两片区:森林休憩片区、休闲娱乐片区。

四星连珠:4个入口游客服务中心。

图1总平面规划

Fig.1TotalfloorMap

3.2功能分区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功能要求和景观营造意向,将公园规划为南主入口服务区、北入口商业区、市民康体休闲区、市民有氧体验区、植物展示区、生态体育运动区、森林休养区7大功能区(图2)。

3.2.1南主入口服务区以“游人服务、科普展示”为主题,与外部商业配套设施相结合互动建设。项目位于312国道北侧,地势宽阔较平坦、植被较少,生态敏感度低,并且在附近设有公交站台,交通方便。因此,将该处设为公园入口服务区,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公园导游、投诉处理、医疗急救、物品寄存、失物招领、轮椅车及婴儿车等服务[9],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小。

3.2.2北入口商业区

以“购物、休闲”为主题,提升公园对外展示能力。由于项目区位于仙尧路与大龙路交叉处,地势平缓,附近设有乐和酒店,生态敏感度低。因此,将该处设为生态商业休闲区,满足游客生态休闲、快乐购物的需求。

3.2.3市民康体休闲区

以“市民娱乐休闲”为主题,打造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满足周边居民生活娱乐需求。该区紧邻北入口商业区的南部,地势较平缓,水体较多。充分利用现状,打造水体景观和疏林草地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

3.2.4市民有氧体验区

以“运动、康体”为主题,结合现状山体,将其建设成市民康体健身、登山漫步的有氧运动空间。项目以聚宝山东侧山体为中心,在充分保护生态林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布设建筑、道路和游憩项目,与自然相融合,为游客提供山地运动和生态康体休闲场所[10-12]。

3.2.5植物展示区

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题,主要是培育并展示本土苗木花卉,面向大众普及植物科普知识。项目区位于市民有氧体验区的北部,为东辅助入口,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以展示乡土植物景观为特色,通过自然式栽植本土苗木花卉,并配以指示牌以及室内标本等,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获得植物科普知识。

3.2.6生态体育运动区

以“生态体育运动”为主题,让游客近距离贴近自然、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该区位于公园西北部,水体面积较大,植物不够丰富,生态敏感度较低。因此,结合现状将该区建设成为生态休闲和体育运动场所,让市民在运动中感受自然,在自然中开展运动。

3.2.7森林休养区该区以“康体休养”为主题,以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持为主要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生态环境效益。项目位于聚宝山最高峰西峰,山体山形起伏优美、植被丰富、林相较好。因此,以自然生态山地森林景观为特色,通过优先选用疗养乡土植物,适当引种适宜的外来植物修复已破坏的山体,丰富植物多样性,并因地制宜地布设休息建筑,为市民提供天然的“康体疗养医院”。

4植被景观分区规划

项目区内地形复杂,土壤干旱瘠薄,施工与管理均不方便。因此,根据规划区现状、功能要求和景观营造意向,将项目区分为山体林区、背景防护林区、入口景观林区、人工生态林区、水体绿化区等5大类型植物区(图3)。在植物选择上,应根据规划区的立地条件,选择耐干旱、耐瘠薄、根系发达以及景观效果较好的乡土常绿与落叶乔、灌木、多年生花卉和地被植物,并适当引种适宜的外来植物,丰富规划区的生物多样性[13-15];在植物规划布局上,利用植物的“姿、色、质”,进行合理的“点、线、面”平面设计和空间布局[16];在植物配置上,根据植物生态习性、景观意向和分区功能要求,选择相应的植被,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构建乔灌草立体植物群落结构,并注重植物季相变化,形成疏密相间、错落有致、色彩丰富、自然野趣的立体植物景观[17-19](表1)。

图3植物景观分区

Fig.3PlantLandscapeZoningMap

5道路系统及配套设施规划

园内道路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登山游步道。主要道路为公园的主环路与南北向道路,为电瓶车的行驶和换乘路线,也是联系各个景点的主要通道,路宽6m,路两侧均需设路肩,并根据需要在路侧设置截水沟及防护栏。次要道路为连接主游路和各个主要景点的重要通道,同时兼做消防通道,路宽2~4m。登山游步道是沿着自然形成的小道铺设青石板或者木栈道而形成的,路宽1.5m。

公园管理用房位于东入口南侧,园灯、水、消防、坐凳、垃圾筒等根据公园整体风格综合考虑设计,在方便游客的同时也构成了一道别样的园景。

表1各分区植物规划设计

Table1PlantplanningofEachpartition

6结论

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能有效缓解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康体疗养、科普宣教的场所,因此,其规划建设对改善市民娱乐休闲空间、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南京聚宝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获得以下结论:

(1)郊野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时,应在充分保护与保存原始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尊重自然演替规律,借鉴生态学原理,利用现有优势条件和环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合理规划布局,对生态核心区要保护其原生态性,对已破坏的区域要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与恢复,形成自然野趣、具有地域特色的郊野公园,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景观设置时,根据场地现状,融入地域文化,其形式、质地、颜色以及大小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形成生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

(3)植物选择时,根据立地条件、景观意向和功能分区要求,优先选择乡土植物,适当引种适宜的外来植物,丰富植物的多样性;在植物规划布局上,利用植物的“姿、色、质”,进行合理的“点、线、面”平面设计和空间布局;在植物景观配置上,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地进行乔灌草搭配,有主有次、并注重植物季相变化,形成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季相丰富、自然野趣、立体的植物群落景观。

(4)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道路的功能、人的活动目的以及意义,依据功能分区、人的行为习惯和景观的布设等因素,在保持生态环境以及景观的完整性的条件下,依山就势组织路网,使得规划区内道路结构合理、自然生态、循环畅通。

参考文献:

[1]刘扬,郭建斌,左小珊,等.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及生态效益评估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9):4029-4031.

[2]陈永宏.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3]彭永东,庄荣.郊野公园总体规划探讨[J].风景园林,2007(4):120-121.

[4]张婷,车生泉.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9(3):259-266.

[5]王娟,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J].草原与草坪,2004(4):24-27.

[6]丛艳国,魏立华,周素红.郊野公园对城市空间生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规划师,2005(9):88-91.

[7]齐童,曾瑶,张凡.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0(12):28-33.

[8]李洪远.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0.

[9]李晓倩,宣婷.南京聚宝山公园功能分区方法探讨[J].四川建筑,2012(1):23-25+28.

[10]杨际明,谢良生,宋石坤.深圳市塘朗山郊野公园总体规划[J].广东园林,2006(4):9-11.

[11]刘慧,黄成林,许成林,等.马鞍山市昕源郊野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0(1):24-26.

[12]田园,王树栋.郊野公园基本特征与功能初探――以北京将府公园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2):46-49.

[13]来淑一.城市郊野公园植物造景手法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4]顾亚春.南京郊野公园植物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15]夏建东.云南大理崇圣寺绿地规划设计评价[J].草原与草坪,2006(4):70-71.

[16]李宁,祝遵凌.古韵・绿野式古运河湿地植物景观营造――以扬州三湾湿地公园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5.

[17]蒋倩.甘肃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核心区绿地景观设计[J].草原与草坪,2009(3):34-38.

[18]蔡伟.郊野公园的植物景观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1篇2

第一条为保护和合理利用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野生植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野生植物是指符合《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野生植物,包括野生植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

第三条农业部按照《条例》第八条和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范围,主管全国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并设立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国野生植物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

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由部内有关司局组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畜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条例》和本办法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植物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野生植物保护

第四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制定和调整由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提出初步意见,经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专家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由农业部按照《条例》第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五条农业部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划定并建立部级或省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部级和省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部级或省级野生植物类型保护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点或者设立保护标志。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点和保护标志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统一制定。

第七条农业部根据需要,组织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档案,为确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第八条农业部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监测制度,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动态监测。

第九条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业环境监测机构,负责监视、监测本辖区内环境质量变化对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情况的影响,并将监视、监测情况及时报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地或周边地区实施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对是否影响野生植物生存环境作出专项评价。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条例》规定,对上述专项评价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对建设项目提出具体意见。

第十一条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造成危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野生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章野生植物管理

第十三条禁止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进行少量采集的,应当申请办理采集许可证。

(一)进行科学考察、资源调查,应当从野外获取野生植物标本的;

(二)进行野生植物人工培育、驯化,应当从野外获取种源的;

(三)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应当从野外获取标本或实验材料的;

(四)因国事活动需要,应当提供并从野外获取野生植物活体的;

(五)因调控野生植物种群数量、结构,经科学论证应当采集的。

第十四条申请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发放采集许可证:

(一)申请人有条件以非采集的方式获取野生植物的种源、产品或者达到其目的的;

(二)采集申请不符合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或者采集申请的采集方法、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数量不当的;

(三)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现状不宜采集的。

第十五条申请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填写《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申请表》,并分别按以下程序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许可证》。

(一)申请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应当经由采集地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采集申请表上签署审核意见后,向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申请办理采集许可证。

(二)申请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应当经由采集地的县级行政主管部门在采集申请表上签署审核意见后,向采集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申请办理采集许可证。

(三)采集城市园林或风景名胜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按照《条例》第十六条第三款和本条前两项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负责签署审核意见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签署审核意见。同意采集的,报送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负责核发采集许可证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来的审核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并及时通知申请者。确需延长的,审批时间不超过60日。

接受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在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之前,应当征求本部门业务主管单位的意见。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核发采集许可证后,应当抄送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许可证核发之后,审批单位应当向农业部备案。

第十七条取得采集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许可证规定的植物种(或亚种)、数量、地点、期限和方式进行采集。采集作业完成后,应当及时向批准采集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申请查验。

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辖区内的采集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应当进行实时监督检查,并应及时向批准采集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报告监督检查结果。

第十八条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填写《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二级野生植物申请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的,报送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审批。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查,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者。

由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批准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在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之前,应当征求本部门业务主管单位的意见。

第十九条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许可为一次一批。

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许可文件应当载明野生植物的物种名称(或亚种名)、数量、期限、地点及获取方式、来源等项内容。

第二十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采集限定采集方式和规定禁采期。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采集方式和禁采期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规定。

禁止在禁采期内或者以非法采集方式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第二十一条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应当填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出口许可申请表》,并经申请者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审核意见后,报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申请办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出口许可审批表》。

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在报批前应当征求部内相关业务司局的意见。

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应当将签发的进出口许可审批表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

第二十二条符合《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并经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批准进行野外考察的外国人,应当在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按照规定的时间、区域、路线、植物种类进行考察。

考察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对外国人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考察活动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并及时将监督检查情况报告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

外国人野外科学考察结束离境之前,应当向农业部提交此次科学考察的报告副本。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三条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培育利用、宣传教育及其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依照《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规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申请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许可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出口许可申请表》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出口许可审批表》等文书格式,由农业部规定。有关表格由农业部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统一监制。《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二级野生植物申请表》等其他文书格式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篇3

关键词: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大黄堡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野生大豆素有“植物大熊猫”之称。本来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曾经几乎有大豆种植的地方就有野生大豆的分布。但现在,野生大豆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一方面说明我国现在对保护野生植物的积极一面,另一方面,也说明野生大豆在我国已到不得不保护的程度。

1.野生大豆与大豆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为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最喜生于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雨水多、空气湿润、土层肥厚的灌丛或草丛中,茎细弱,分枝和缠绕性极强;叶为羽状复叶,小叶多为卵圆形,也有椭圆形,披针形以至线形叶,花色为紫,极少数为白色;种子多为黑色,也有黄、青、褐及双色种皮。(栽培)大豆是野生大豆在一定的培育条件下,经人工定向选择进化而来,与野生大豆相比,栽培大豆在许多性状发生了遗传上质的变异。

2.野生大豆的优良特性

相对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的优良性主要体现在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上,野生大豆含有许多符合人类需要的重要基因。

2.1野生大豆是一种高蛋白植物。野生大豆在向栽培大豆进化的过程中其典型野生性如缠绕性、小粒性、易炸荚性等消失,进化的结果是茎秆直立、种子变大,含油量增加,同时蛋白含量降低。野生大豆蛋白含量最高达到55.4%,这就是说种子的一半重量是蛋白质,是罕见的优良种质。

2.2.野生大豆具有多花荚等丰产特性。野生大豆的单株结荚数一般都达到400~500个以上,这么高的种子繁殖系数是栽培大豆无法比拟的。

2.3野生大豆抗逆性强,对不良自然环境适应性更强,在涝洼地、盐碱地、脊薄土壤和干旱土壤上野生大豆都能生长。

2.4在野生大豆中可以筛选出人类需要的特殊性状基因。例如,亚麻酸是对人类有益的脂肪酸,栽培大豆平均含量3~5%,而野生大豆含量17%左右,最高达23%,可以利用高亚麻酸含量种质培育特用商业品种。

3.野生大豆利用意义与实践

3.1野生大豆在育种上的意义

现代育种实践在提高作物单产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遗传组成单一的高产品种淘汰了历史上众多的地方品种。但近几十年来农林牧业品种遗传一致性造成疾病的大流行和大爆发的教训,一再提醒人们遗传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目前全国各地区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发现其遗传背景都程度不同地来自少数几个种质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会给大豆生产带来严重危险性,遗传背景单一的抗性品种群体不能对付突如其来的多变的致病性基因和不良环境的危害。如何扩大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是目前大豆育种急需解决问题。60年代开始的全球遗传资源运动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声,而且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内容和关注的焦点。虽然现在基因工程发展迅猛,但转基因产品本身对于人类的安全性等尚需长时间的研究,一般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农林牧业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常规育种。

一二百年育种的历史几乎耗尽了作物的基因资源,今后育种工作将主要依靠开发和利用近缘野生种。野生大豆是唯一能和栽培大豆杂交而且杂种可育、分享基因库的野生种,是举世瞩目的基因资源。野生大豆种质导入到栽培大豆有以下几个优点:1)提供有用性状;2)拓宽大豆遗传基础;3)创造新的基因型。

在利用野生大豆育种这方面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作为大豆的原产国,野生大豆也主要分布在我国,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其余省市均有分布。这些资源优势为我国的大豆育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3.2利用野生大豆的实践

通过野生大豆种质导入实践证明,利用野生大豆杂交创造新种质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其中代表性的组合是新种质“中野1号”的培育。该种质百粒重20克左右,表现出一定的耐旱、耐盐碱性。该种质经多年和多点生产试验,表现丰产稳产,并通过北京市新品种审定。另外沈阳农业大学利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间杂交中间材料与高产栽培大豆回交转育,创新选育出蛋白质含量45%以上,蛋脂总含量63%以上,分别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抗大豆灰斑病,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创新种质资源3份。其中,龙品8802-1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兼抗大豆灰斑病,蛋白质含量45.64%,脂肪含量18.42%,蛋脂总含量64.06%;01-757抗大豆灰斑病45.99%,脂肪含量19.4%,蛋脂总含量65.39%;龙品9501中抗大豆灰斑病蛋白质含量45.11%,脂肪含量18.32%,蛋脂总含量63.43%(来永才等,2004)。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含有野生大豆血缘的种间杂交材料与高产栽培大豆回交,是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创新选育优质、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大豆新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

4.我国野生大豆保护的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野生大豆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几乎有大豆种植的地方就有野生大豆的分布。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野生大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造成保护意识淡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尤其是野外放牧时,牛羊喜食野生大豆,造成野生大豆破坏现象十分严重。目前,随着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给自然生态造成的压力增大,许多野生大豆生长的原生境遭到破坏,生长环境越来越差,野生大豆的数量在逐年减少,已处于濒危状况。一些具有重要经济、科研和生态价值的野生大豆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另外随着大量转基因大豆的进口,由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间没有生殖隔离现象,一旦转基因逃逸到野生大豆群体中,野生大豆原始性状将受到破坏,进而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建立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对于大豆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国把野生大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在野生大豆群落大、类型多的地方建立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是保护野生大豆的切实有效之举。目前河南桐柏县、黑龙江巴彦县、辽宁省丹东县三个野生大豆分布集中县,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确定为野生大豆国际保护区。

2006年年底国家农业部正式下文,天津市武清区大黄堡乡被列为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表明武清区大黄堡野生大豆划入了国家“保护圈”。地处武清东部大洼地区的大黄堡湿地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一座宝贵的野生植物资源库,其中野生大豆等植物物种种群保存良好,经过农业部等多家机构有关专家的专项科学考察,认定有必要把大黄堡乡被列为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这对于武清对于中国的大豆产业都是好消息,只要在这些保护的野生大豆中能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在未来就有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家宜天津植物名录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

[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

【关键词】中药资源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野生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野生中药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一些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银柴胡、肉苁蓉、雪莲、红景天、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由于过度采挖或掠夺式开发,资源量逐年萎缩,已开始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及制药企业的生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才能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现状

据统计,传统中医所用药材达13000种之多,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约为11146种,其中野生种类约占80%。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地道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168种,占42%还多,其中稀有种38种,渐危种84种、濒危种46种。如何拯救濒危的药用植物,更有效地保护现有中药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1.1野生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仅出口十年间就翻了三番,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草药的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类达400~500种,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出口也为资源的枯竭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药资源认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不适当垦殖和其他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生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到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以野生甘草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200万t,而目前不到35万t;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度从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对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许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开始了对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种;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有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等13种植物经过系统的研究,已具有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但即使有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果不对野生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随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面积的继续缩小,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出现象当归等一些有长期栽培历史的药材一样,难以找到野生资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保护好野生物种,则不能根本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1.2野生药材资源濒危的原因

造成野生药材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数物种本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之外,主要是人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濒危灭绝。

二是在资源开发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野生中药材资源乱采滥猎状况严重,致使一些品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比较热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对野生中药材资源新的更大的破坏,如甘草、草麻黄、红豆杉、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等。

三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威胁到药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

四是全民药用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意识不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先破坏后保护,这也是致使有经济价值的药用资源短缺,甚至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

1.3濒危等级划分的三大误区

保护等级是以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兼顾人类对其保护的目标。长期以来,药用植物一直没有特定的濒危和保护等级划分标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均将收载的药用植物分为濒危种、渐危种和稀有种三类。在国务院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将保护等级分为三级,一级:濒临绝灭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三级:资源严重减少和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因而,药用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划分标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独立的体系,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亟待澄清的三大误区。

1.3.1濒危等级不等于保护等级

濒危等级是对现有环境下一个物种绝灭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绝灭危险性的目的是对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做出定量的估计。而保护等级划分是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的问题。因此,评估绝灭危险和确定保护行动优先权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过程。绝灭危险的评估一般在优先权确定之前,而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除了考虑绝灭危险,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其他许多相关的因素,例如:经费开支、开展保护行动的人员、受威胁物种保护的法律框架或一些物种相对于其他物种的生态的、系统发生的、历史的及文化的优先考虑。

1.3.2地区性濒危不等于全球性濒危

在地区或国家水平上使用濒危等级划分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等级一致。这里存在一个地理尺度的问题,在全球被定为无危的一个分类单元,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其数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它们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极危;反之,根据数量和分布区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资料被划分到易危的分类单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区种群数稳定而被定为无危。因此,地区或国家特有的分类单元在任何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应用上都需要进行全球评估,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1.3.3栽培品种不能代替野生品种

由于药用植物有较为悠久的栽培历史,加之国家对中药材栽培基地建设的重视,因此,对有大面积栽培的药用植物,强调濒危植物的保护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里存在一个对濒危物种概念的认识问题。在世界自然保护盟(iucn)红色名录中明确提出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只适用于在自然范围以内的野生种群和由良性引种而产生的种群。因此,在药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的划分时,应该只以野生种群的数据为依据,不能因为该物种有大量的栽培种群而降低其濒危和保护的等级。相反,有大量栽培面积的物种,其野生资源的保护应该更有优先权。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从种质方面考虑,栽培种群不具备野生种群所蕴涵的诸多优良特性,如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害等等。其次,栽培种群并不能全面有效的缓解野生资源的压力,栽培人参与野山参价格的天壤之别极好的说明了在中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的保护上,栽培品的多少有时并不能减轻野生资源的压力。再则,具有成熟栽培技术的药用植物种类有限。目前,我国可以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仅有492种,而其中只有13种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

2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

2.1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野生中药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保护。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因此,保护野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包括中医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

2.2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传统医药——主要是传统中医药使用野生动植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997年6月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第10次成员国大会上,英国和美国分别提出关于传统医药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文件,对东方医药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的观点和意见是:传统医药利用大量濒危物种是导致犀牛、虎等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承认人工繁殖和栽培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作用,但认为其对缓解野生资源面临的压力效果较小;大量传统医药进入国际贸易反过来加剧了对资源的压力;提出限制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贸易,要求加强国家立法和执法等措施,对传统医药利用野生动植物进行检查和管理等。由此可见,传统医药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问题。

3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如何正确处理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客观现实,也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1管理部门不协调

野生动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林业总局,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使用主管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由于保护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相互矛盾和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从而造成了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中难以贯彻执行。

3.2相关法律法规有矛盾

中药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难依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一方面符合国家药品生产经营法规;另一方面却又违反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必然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无所适从。

3.3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不一致

中药出口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杜仲为例,1986年以来,有关杜仲的开发性研究获得了许多专利,国外的需求也很大,人们看到杜仲潜在的经济效益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但1997年,我国为保护杜仲,对其出口实施濒危管理并征收高额费用,湖南等地的农民就开始挖了杜仲当柴烧。这种资源的破坏与国内外出口环境的恶化有很大的关系。

4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增多,经营活动与法规以及法规与法规之间不相一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面对中药行业普遍存在的濒危药材资源短缺问题,只有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整体需求出发,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中药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1正确对待国际社会的批评和意见

我国中医药记载和曾经使用过被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如犀牛角和虎骨等,招致了国际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各种批评,乃至抨击。这和中医药界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之间缺乏沟通、未能有效的宣传自己有关。对于中医药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系,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加入和遵守《国际濒危贸易公约》,我们现有的12000多种中草药中,有80%以上系以植物原料为基础制作而成,并且常用的种类均有栽培品种,仅有一小部分中成药含有动物药成分。在利用及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已成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2客观评价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疗效

由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目前条件的限制,部分珍稀濒危中药材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对前人记载的功效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我们应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哪些是传统中医药中的精华,哪些是确有疗效、应当加以开发;哪些是因受眼前利益驱动,或悖谬误传,将会对未来的用药基础构成威胁的。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切实遵循“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才能为濒危物种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客观标准。

4.3加强科研,为保护立法和强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立法,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急待开展以下的科研工作。

4.3.1本底资料的调查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的调查濒危中药材的种类、数量,分析种群区系的分布特点(包括广布种与濒危种),绘制地理分布图,了解当前保护现状等,这是濒危程度评价的前提。

4.3.2珍稀濒危程度的量化标准

评价标准除充分考虑动植物分类学特点外,还应考虑药用价值对物种、族群的影响,应从分布特点、野生资源量、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开发利用、药典收载等方面细化量化标准。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影响因素间的权重系数、交互作用。据此标准划分濒危程度、确定保护等级和主管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奖惩办法等。

4.3.3中药材致濒原因的研究

要对濒危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必须查明中药材致濒因子。如查明濒危物种的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可以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人工栽培或驯养提供科学依据。

4.4加强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科技支撑

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应对中药企业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药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在基本掌握我国药用资源底数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资源监测网络。同时,加强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和掌握重要药用野生植物物种的遗传育种、人工繁殖、养殖和栖息地条件改善等技术,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如野麝“活捕取香”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在实践上也很有可能做到在不伤害野麝生存的基础上获取麝香,国家应大力支持类似的科研项目。

4.5成立野生中药资源管理委员会

成立行业委员会是加强濒危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国目前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成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种养委员会,起到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服务、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促进药用濒危资源种、养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我国的药用濒危资源。

4.6严格管理药用濒危资源的生产经营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濒危动植物管理的有关法规和国际公约规定,对濒危动植物的经营要严格管理,有效控制,实行许可证管理。由国家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专业中药经营机构实行限量收购、定向使用、专业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含药材专业市场)不准收购经营濒危动植物药材。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专营管理。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

关键词:长白山区;野生植物;资源

中图分类号:Q9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5-1

1资源分布特点、现状、保护情况

1.1资源现状

长白山区的野生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目、种、属比较齐全,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和重要的经济与开发价值。

1.2垂直分布

长白山是中国的典型火山地貌区域之一,生态系统较完整,呈现出垂直分布带的自然景观特点。

1.3森林

1.3.1原始林是指没有遭到人为破坏,发展到顶极并长时间保持其固有特征的森林。主要灌木则超过30种。

1.3.2过伐林是长白山林区生产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主要基地。

1.4珍稀濒危植物

一级保护植物长白山区的有2种,二级植物长白山区的有9种。

1.4.1木材用植物长白山林区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木材产量占全国的第二位。作为木材用植物有50多种。

1.4.2药用植物长白山区产量较高,质量又好的药用植物有875种以上。

1.4.3食用植物食用植物系人工栽培以外的野菜、野果、种子以及可利用的真菌。在长白山林区野菜在30多种以上,而可利用的真菌就更多,达100多种。

1.4.4蜜源植物长白山区的蜜源和粉源植物种类较多,资源丰富。主要蜜源和粉源植物有280余种。

1.4.5饮料植物长白山区的饮料植物有40多种,已经开发利用的只有10多种。

1.4.6香料植物芳香化合物大部分在植物的皮、叶、花中含有。可以制造许多价值较高的香料。长白山林区已发现并利用香料植物100种左右。

1.4.7观赏植物观赏植物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长白山林区已知的野生观赏植物就有100多种。

1.4.8花卉植物长白山区的野生花卉植物较为丰富,野生花卉植物在500种以上,其中有观赏价值的300多种。

2开发利用现状

2.1木材资源

长白山区的木材资源一直开发的较好,而且在深加工方面也各具特点,同时每年自行繁育大量的造林苗木、珍贵树种苗木以及绿化苗木,不仅满足了自身的要求,还为社会上提供了大量的苗木种源。

2.2药用植物

长白山的药用植物虽然有875种以上,但没有进行整体开发和利用,人为破坏性采摘、破坏生态及植被资源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有些品种在年产量上日趋减少的现象。

2.3食用植物(山野菜资源)

长白山区的食用植物即山野菜资源一直被中外游客所看好,而且价格不菲,但保护性地开发一直没有实施到位,人为破坏严重,没有统一的采集时间和采集规范,造成许多资源严重浪费。

2.4饮料植物

长白山可以用做制造饮料的植物有40多种,但目前只有几种被开发利用,如山葡萄、笃斯越桔、五味子、蓝果忍冬,其它种类一直没有开发利用。

2.5蜜源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和花卉植物

长白山区的蜜源植物、粉源植物、观赏植物和花卉植物种类较多,但一直没有开发利用,每年只有部分放蜂人进行放蜂采蜜,其它功能性植物始终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3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利用问题

3.1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长白山有药用植物资源875种,已入药的仅有100余种,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多年来不合理的采集与开发利用,出现对药用植物资源掠夺式过度采收,许多植物种类、野生资源已近枯竭、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

3.2综合利用不足

中药资源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属于粗放型的,对其副产物没有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传统的应用方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3.3野生材用植物与野生蜜源植物开发利用的问题

野生材用植物总体综合利用观念落后,商品经济附加值不高,造成资源浪费。

3.4天然色素植物及野生蔬菜开发利用的问题

开发种类少,目前,被开发利用的仅有山葡萄、越桔、蓝靛忍冬等少数几种。

4相关建议与对策

4.1野生药用植物的利用的建议

(1)加强野生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扩大人工种植面积,建立原料基地,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需要。

(2)加大对野生资源保护的力度。

(3)做好材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繁育出优质的苗木。

4.2野生蜜源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1)加大开发蜂产品力度,扩大优质蜜源植物的栽培面积,为蜂农提供稳定的蜜源。

(2)妥善保护好紫椴树种紫椴蜜源好,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注重蜂蜜等产品的开发,巩固长白山区为中国两大椴树蜜源基地之一的地位。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篇6

人类经过千百万年漫长的进化繁衍,每一步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但自工业文明以来,由于生产活动的需要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人对动物捕猎趋于盲目,而有些生产生活行为又间接地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几百年来,这种大肆捕杀的行为已致使一些动物走向灭绝。据有关科学家研究,自16世纪以来,世界上约有250多种动物灭绝,那些濒危动物的灭绝速度也正在加快。

每种动植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独特生态地位和功能,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制止这一态势蔓延,那么人类最终只会自食其果。因此,保护珍稀动植物,抢救濒危动植物,保护自然资源,是一件关系人类发展的大事,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繁多的濒危物种

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复生,人类就永远失去了这些基因。

保护野生动植物普遍受到了国际上的政治家、科学家、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等多个公约,把保护野生动植物提升到全球战略;2010年圣彼得堡召开了老虎保护峰会;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成果文件《我们希望的未来》。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此,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6347种,占全球脊椎动物种类总数14%。另外,我国特有属种多。脊椎动物中,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470多陆栖脊椎动物是仅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

濒危动物是国家的重点保护对象,也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们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开展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且濒危物种繁多。2011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第一批濒危野生动物专项调查,至2014年底前完成外业调查工作。本批次调查共涉及14个物种,包括海南长臂猿、朱q、黑脸琵鹭、遗鸥、黑嘴鸥、黑琴鸡、栗斑腹c、扬子鳄、四爪陆龟、莽山烙铁头蛇、六盘山蝮、秦岭蝮、蛇岛蝮、鳄蜥。

调查发现,我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省霸王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现有长臂猿种群ABC三群,共25只,其中有独猿3只,2015年新生幼崽1只。濒危鸟类朱q的野生种群数量为1549只,分布于陕西、河南和浙江三省的15个区县。黑脸琵鹭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越冬,数量为294只。栗斑腹c分布于内蒙古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浩特以及吉林省镇赉县,数量为5131?16091只。我国特有淡水鳄扬子鳄在安徽分布于广德县、郎溪县、南陵县、泾县和宣州区,野生种群数量为144?177条;四爪陆龟分布于新疆霍城县,本次调查中,样线调查未发现任何活体或者痕迹,濒危状况相当严重。我国特有的蛇类莽山烙铁头,仅见于湖南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宜章县和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内,数量为430?502条;六盘山蝮蛇仅见于甘肃庄浪、宁夏隆德及泾源3县,数量为160800?241200条;秦岭蝮蛇仅见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户县、宁陕、周至、佛坪、太白、凤县,数量为281000?385944条。我国特有的鳄蜥仅见于广东茂名市、韶关市曲江县,广西桂平市、金秀县、昭平县、贺州市八步区,野生种群数量为1080?1248条。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总工程师严旬介绍,对14个物种的分析评估表明,34.69%的物种受到栖息地扰、破坏、分割、退化等的较“强”程度的威胁。“栖息地破坏”这一因素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影响,明显高于食源干扰、水源干扰、人为直接干扰和大型建设干扰等威胁因素。

由于栖息地成为“生态孤岛”,野生动物在被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保护区内,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小种群,迁移、繁衍、基因交换受到制约。以大熊猫为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栖息地受工程建设和人为活动割裂,全国野外大熊猫形成多个相互隔离的种群,部分小种群由于基因交流受阻而灭绝。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内,有水电站319个、矿山479处、景区25个、道路总里程1339公里、高压输电线268.7公里、常住人口50人以上的居住区984个。虽然全国野生大熊猫按山系划分为六大种群,但栖息地被隔离成33个板块,相应形成33个局域种群。

“我国大量物种处于稀有或濒危状况。有44%的野生动物种群呈下降趋势,高等野生植物种群有15%至20%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平均值。”严旬说。他透露:我国现有2140种野生动植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我国现有的脊椎动物中有900多种生存受到威胁,高等植物中有3700多种生存受到威胁。

功莫大焉的自然保护区建设

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的《2014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仅在过去40年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物种灭绝速度已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对生物多样性威胁最大的是工业化和资源开发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作为野生动植物的最后避难所,自然保护区在工业化大潮中坚持着。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无疑是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了一批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已是这些濒危动物的最后居住地,同时也是它们最为可靠的庇护所。

野生动植物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是构建生态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层次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管理与执法体系。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载体。”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说。

早在1950年我国就了《稀有生物保护法》,并于1956年建立了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开始了拯救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了野生动物保护步伐,从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强化执法监管、扩展国际合作、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多个角度,全面推进保护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截至2014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为2729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14.84%。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为428个,总面积96.52万平方公里。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2228处,总面积1.24亿公顷,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3%,均占全国自然保护区个数和面积80%以上;此外,国家林业局还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小区5万多处,总面积150多万公顷。全国有3500多万公顷天然林和约2000万公顷天然湿地和相当数量的荒漠植被被划建为自然保护区。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65%的高等植物群落,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得到保护。

目前,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系统、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横断山区等地区的天然林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以保护保育。以长江流域为例,整个流域部级自然保护区多达144个,长江上游温带森林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大批重点保护和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栖息地得到恢复、扩展,种群得到恢复壮大。贵州梵净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黔金丝猴,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0余只增长到750余只。广西建立弄岗等自然保护区后,白头叶猴数量由2003年的598只增长到目前的937只。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达67处,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个体数量增加到1246只。

“大熊猫、朱q、扬子鳄、苏铁等一大批濒危珍稀物种正逐步摆脱灭绝的风险,显现稳中有升的良好势头,栖息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据陈凤学透露,我国林业系统已有2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34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重要湿地,18处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组成部分,还有一批部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东亚―澳大利亚西亚涉禽迁徙网络”、“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批绿色保护地名录。

虽然成就卓著,但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形势仍很严峻。“根据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我国87.7%的野生动物种群因栖息地缩减、割裂、质量下降、人为活动干扰等原因,生存空间不断受挤压,不少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鸟类集群活动区域及迁飞通道面临着土地开发、农业开垦、环境污染等威胁,前景堪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说。

保护物种基因

在广袤的大地上,无数的绿色森林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多情而美丽。森林中,一个个涌动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勃勃生机。走进森林,我们不仅可以和自然对话,清洗都市的烦躁和不安,还可以和自己的心灵低语。偶尔传来的鸟鸣天籁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

森林和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在这里,各种珍奇的动植物资源争奇斗艳,展示着各自的风姿和美丽。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而森林就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在森林和湿地中,不管是参天大树、奇花异草,还是飞舞的鸟类、爬行的昆虫、游动的鱼类,在它们身上都传承着物种的基因、地球的密码。

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而言,保护珍稀动植物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保护珍稀动植物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因为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食物链出现脱节,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比如,人们无节制地猎捕蛇类,就会导致蛇类资源趋于枯竭,这就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病虫害猖獗,给农业、林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

其次,保护珍稀动植物才能保证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众所周知,濒危动植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现代科学的诸多领域,例如仿生学、医学、药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园中的珍稀动物,以及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出的濒危动植物标本,能够很好地深化广大民众对保护珍稀动植物重要性的认识。

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制订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五年来,会同公安、海关、工商等部门,先后开展了‘打击网络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专项行动’、‘天网行动’、‘利剑行动’等一系列全国性专项打击行动,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破获重特大野生动物刑事案件1258起。从2013年开始倡导发起了三次多国联合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的‘眼镜蛇行动’,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张希武说。

2016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1989年3月1日实施以来,在2004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本次修订,对近年来争议较大的虎骨、熊胆、犀牛角入药及野外放生、外来物种放生做了详细规定,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实行分级管理,并要求每五年调整一次,这是该部法律自1988年颁布实施以来修订幅度最大的一次,弥补了长期以来保护野生动物过程中的一些立法空白,进一步明确了法律责任的分配,进一步加强了对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当下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导致我国大量物种濒危高于世界平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濒危物种种类多、分布范围广,且大多处于偏远落后地区。“最理想的办法是将居民全部从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出,但仅现有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就高达147万平方公里,依赖移民搬迁显然不现实。”张希武说。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1篇7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百山祖保护区;浙江庆元

百山祖位于浙江西南庆元县的东北部,1976年百山祖冷杉的发现引起了世人的瞩目,1986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与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合并扩建成“浙江凤阳山-百山祖部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笔者于2009年7~8月对百山祖保护区药用植物种类、生境进行调查,以期为自然保护区开展药用植物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自然概况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880hm2,区内最高峰百山祖,海拔1856.7m,为浙江第2高峰,保护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年降雨量2341.8mm,年相对平均湿度84.0%,无霜期187d,土壤以发育于凝灰岩的黄壤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百山祖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而且垂直地带性比较明显,森林覆盖率为89.5%。期刊

2药用植物类型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1],百山祖具药用价值的植物有97科372种,根据《中国药典》并结合其他药用植物资源分类的部分文献,按功效将其分为21大类[2,3]。

(1)清热类。指清解里热、治疗里热症为主的药,按功效和主治症的差异,又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和清虚热药5类。这类药种类和数量在所有种类中占第1位。主要有翠云草、鱼腥草、地菍、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半边莲、射干、淡竹叶等。

(2)解表类。指发散表邪、治疗表症为主的药,又可分为发散风热和发散风寒2类。主要有野葛、石荠苧、紫苏、白马骨、石胡荽、苍耳、谷精草等。

(3)泻下药。指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主要有美洲商陆、郁李、北江荛花、旋花、毛叶腹水草、蝴蝶花等。

(4)祛风除湿类。凡能祛除肌肉、经络及筋骨之间的风湿之邪,用于治疗痹症的药物,均称祛风除湿药,如石松、胎生狗脊、威灵仙、山木通、马尾松、木防己、菝葜、小果菝葜、八角枫、络石、桑、枫香、石楠、清风藤、雷公藤等。

(5)化痰止咳平喘药。指能祛痰或消痰,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的药,又可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和止咳平喘3类。主要有无花果、天南星、皂荚、百合、紫花前胡、栝楼、枇杷、马兜铃、紫金牛、荔枝草、杜鹃花、百部、半夏和瓜子金等。

(6)消食药。指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主治饮食积滞的药。主要有野山楂、附地菜、鸡矢藤、茶荚蒾等。

(7)理气活血药。理气药是指能够调理气分和疏畅气机的药物;活血药是指能够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药物。有的中药分类书中通常是将其分为2类,即理气药和活血散瘀药,在此权作一类处理,而在活血散瘀药物中有一部分已证明具有明显的防治肿瘤的作用,特将其归入治疮疡肿瘤类。如南方红豆杉、枸桔、月季、凹叶厚朴、接骨草、香附子、乌药、柿(柿蒂)、苦楝、益母草、桃、大血藤、凌霄、凤仙花等。

(8)止血药。指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症为主的药。主要有蛇足石杉、卷柏、柏木、檵木、龙芽草、野梧桐、茜草等。

(9)安神药。指能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症为主的药。主要有侧柏、何首乌(藤)、瓜子金、合欢、山合欢、铁马鞭、网络崖豆藤、野灯心草等。

(10)补虚类。指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症为主的药,按性能、功效及适应症的不同,又可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4类。主要有槲蕨、构树、杜仲、何首乌(块根)、桑(果)、天仙果、玉竹、黄精、麦冬、绞股蓝、天门冬等。

(11)平肝息风药。指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主要有野大豆、白背叶、钩藤、一把伞天南星、天南星、葱莲等。

(12)泻下消导药。泻下药是指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便,促进粪便排出的药物;消导药是指能消化饮食,导行积滞的药物。两者通常也是分开的,既有区别,也有较多联系,在此暂作一类。如野山楂、鸡矢藤、酸模、芫花、乌桕(根皮)等。

(13)攻毒杀虫止痒药。指以攻毒疗疮、杀虫止痒为主的药。主要有狗脊蕨、土荆芥、博落回、苦木、山乌桕、蛇床、醉鱼草、苦楝(皮)、龙芽草(芽)、油桐、木油桐、天名精(果)、三尖杉、长叶榧、榧树(种子)、南瓜(种子)等。此外,百部的块根可治头虱和体虱,金钱松的树皮可治体癣。

(14)祛寒药。祛寒药也称温里药,是指能温散里寒,治疗寒症的药物。如乌头和细辛。

(15)收敛固涩药。收敛固涩药是指治疗滑脱病症的药物,多为酸涩之味,擅长固摄收敛。如鸡冠花、梅(乌梅)、金樱子、掌叶覆盆子、豆梨、华中五味子、茶、盐肤木根、地榆、香椿、乳儿绳等。

(16)治疮疡肿瘤药。主要有猪殃殃、无花果、喜树、野百合、白英、龙葵、天葵、蛇莓、猕猴桃和半枝莲等。

(17)利水渗湿药。指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症为主的药,按药用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和利湿退黄3类。主要有海金沙、石韦、垂盆草、叶下珠、笔罗子、车前、牛筋草等。

(18)温里药。指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为主的药。主要有杜衡、马蹄细辛、毛山鸡椒、臭辣树、姜(干姜)等。

(19)理气药。指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症的药物,又名行气药。主要有管花马兜铃、乌药、梅、枸桔、川楝、香附子、山姜等。

(20)化湿药。指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主要有凹叶厚朴、金钱蒲等。

(21)涌吐药。指能促使呕吐,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滞所致病症为主的药物。主要有香果树、松风草、石蒜等。

(22)其他。除了上述各类中草药外,尚有一些暂时无法归入。主要有治疗产后腹痛发热的太平莓、治疗痈肿溃烂的毛花连蕊茶、治疗疔疮肿毒的木荷、用于解毒排脓的狗骨柴等。

3开发利用建议

百山祖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多种利用价值,但目前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应定期对植物资源进行普查,摸清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和蕴藏量,为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结合实际探索人工驯化栽培的有效途径,形成规模效应,对蕴藏量大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开展生态旅游,加强环境管理和环保投入。建立珍贵稀有药用植物园,进行引种驯化,丰富中药材品种,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4]。

4参考文献

[1]浙江药用植物编写组.浙江药用植物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周智修,陈亮,楼炉焕,等.浙江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7(4):378-383.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篇8

摘要对分布于龙泉市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价值作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几点保护建议,为龙泉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开发保护建议;浙江龙泉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现有数量非常稀少,对其开发利用一定要合理,使之得以保存和发展,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为此,对龙泉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开发利用进行初步研究,现简述如下。

1自然概况

龙泉市地处浙江西南,位于东经118°43′~119°26′,北纬27°42′~28°21′,总面积30.39万hm2,其中林业用地26.30万hm2,占总面积85.21%,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市。境内层峦叠嶂,襟带众流,有宜人的气候、旖旎的风光。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730余座,境南有海拔1929m江浙最高峰黄茅尖,为瓯江、钱塘江、闽江源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年平均积温为6446℃,年平均无霜期263d,年降雨量1700mm左右,相对湿度79%。土壤种类较多,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差异。中部低山区一般为红泥土、黄泥土、红泥沙土、石沙土;高山地区为山地黄泥土、石沙土、香灰土。由于地形复杂,相对高度差较大(186~1929m),高山与平谷气温差异较明显,有着多样性小气候环境,动植物种类丰富,有“华东植物摇篮”之称。

2龙泉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

根据1999年8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统计[1],龙泉市天然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25种,约占浙江省总数(52种)的28.1%,分属14科20属,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17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即银杏(ginkgobiloba)、红豆杉(taxus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mairei)、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国家二级保护有39种,华东黄杉(pseudots-ugagaussenii)、金钱松(pseudolarixkaempferi)、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榧树(torreyagrandis)、长叶榧(t.jackii)、长柄双花木(disanthuscercidi-foliuvar.longipes)、樟树(cinnamomumcamphora)、闽楠(ph-oebebournei)、浙江楠(phoebechekiangensis)、野大豆(gl-ycinesoja)、花榈木(ormosiahenryi)、红豆树(ormosiahosiei)、鹅掌楸(liliodendronchinense)、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凹叶厚朴(m.officinalisssp.biloba)、毛红椿(toonaciliatavar.pubescens)、野荞麦(fagopyrumdibotrys)、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蛛网萼(platycraterarguta)、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等21种。在这25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中,从生活型分析,有乔木21种,灌木2种,草本2种。在乔木中有常绿的12种,落叶的9种,灌木全为落叶的,草本植物中多年生龙活虎和一年生草本各1种。

3龙泉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开发利用价值

3.1药用

在龙泉市重点保护植物中,有许多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名贵草药[2]。如花榈木枝叶供药用,主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及无名肿毒;野大豆全草入药,有补气血、强壮、利尿、平肝、止血之效,其种子名“野料豆”,入药可益肾止汗;厚朴树皮入药称“厚朴”,著名中药材;金钱松根皮入药称“土荆皮”;还有抗肿瘤药南方红豆杉等;治咳嗽有鹅掌楸。

3.2花卉观赏

作为花卉观赏植物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龙泉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有不少种类在花卉观赏方面有较大的潜力,如可作园景树有华东黄杉、香果树、福建柏、红豆树、浙江楠等;可作行道树的有香樟、鹅掌揪、银杏等;可作庭荫树的有香果树、伯乐树、金钱松、白豆杉、榉树等;可作花木的有厚朴、鹅掌楸等;可作树形美观或叶形奇特的著名观赏树种如银杏、金钱松、福建柏、鹅掌楸等,银杏号称“园林三宝”之一,金钱松则被列入世界五大庭园树种。

3.3食用

一些保护植物的种子或地下茎富含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可作为食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如长叶榧种子可食,又可榨油,榧树为著名干果和重要木本油料植物。

3.4优质用材

如可作船舶用材的有金钱松、榧树、榉树等;可作高级家具工艺雕刻用材的有红豆树、银杏、闽楠、香樟、榉树等;可作建筑用材的有鹅掌楸、华东黄杉、香果树等;可作室内装修用材的有福建柏、南方红豆杉等;可作乐器的有福建柏、白豆杉、厚朴等;可作工艺用材的有伯乐树、榉树、长叶榧、闽楠等;可作雕刻用的有樟树、花榈木、南方红豆杉、福建柏等。

3.5其他资源

如香果树和榉树的树皮可作人造棉及制绳索原料;香樟可以提取芳香油;长叶榧的种子可食用和榨油;红豆杉和伯乐树的种子含油较高,可供工业用。

3.6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在植物区系研究、系统进化、类群亲缘、系统发育、地理分布、系统分类等方面也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如野大豆是大豆的近缘种,在遗传育种中,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种质的近缘种进行杂交,以获得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金钱松、长叶榧等均属孑遗植物,在地史变迁、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植物区系等研究方面均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4开发保护建议

4.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珍稀植物和种群资源档案

偏远山区的贫困村民常采伐利用经济价值较高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因此,有必要加大扶持力度和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对数量少的物种应采取挂牌保护措施,建立野生重点保护植物种质基因库,保护种子和各种繁殖体,以适应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要求[3-4]。

4.2做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存工作,加强引种驯化,进行人工栽培

要拯救和保存这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其自然群体,只搞就地保护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迁地保存和引种驯化(尤其是那些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如南方红豆杉等)。通过人工繁殖和规模栽培,不但可使这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以保护和发展,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增加经济收入。

5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j].植物杂志,1999(5):4-11.

[2]张若蕙.浙江珍稀濒危植物[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0-339.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篇9

关键词:《雷斯法案》;野生植物保护;统一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63-03

一、2008年《雷斯法案》修订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美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雷斯法案》(laceyact)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其主旨是通过立法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非法获得、加工、运输和买卖野生动物、鱼类和植物贸易,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货运文件作假。该法案在经过1969年、1981年、1988年的三次修改后,2008年5月22日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根据国际林产品贸易形势所需对《雷斯法案》进行了新的修订。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重新修订了“植物”的概念

2008年之前的《雷斯法案》主要保护对象为鱼类和野生动物,有关植物的条款规定很窄,仅限于美国本土、并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或者任何州法律的物种,这是该法案的一个不足之处。新《雷斯法案》重新修订了“植物”的概念,将植物的范围由“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扩展到“濒临灭绝的动物和整个野生植物及其产品”。

关于植物范围的规定主要在新法案第1条第(f)项中:第(1)小项规定,植物或者植物种群包括植物界所有野生组成部分,包括根茎、种子、组织部分和相应制品,以及所有不管是天然起源还是人工起源的林木;第(2)小项规定,“植物”概念不包括普通培育植物(除了林木)和农作物,不包括用于实验室或田间研究的基因种质资源的科学标本,不包括用于移植或者更新的植物;第(3)小项规定,如果这些植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名录,或者属于《濒危物种法》所规定的濒危或者受到威胁的物种,或者依据任何一州法律属于受保护且濒临灭绝的本土物种第(2)小项不适用。

(二)扩充了“取得”的概念

1981年雷斯法案将“取得”(taken)一词定义为“捕捉、杀害、或采集”。①因此,关于植物的取得就只包括“采集”。新《雷斯法案》第一条第(j)项中规定,取得(taken和taking)是指捕猎,捕杀,或采集,针对植物而言,还包括收割、采摘、采伐、搬运等。此外还规定了“取得行为”——“取得”鱼类、野生动物或者植物的所有行为。“取得”一词概念的扩张意味着该法案除了对植物采集行为进行约束外,也对其他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同时将取得野生植物的所有行为也纳入了该法案规定,扩大了植物保护的范围。

(三)增设了植物报关制度

2008年修正案在院法案第3372条中增设了植物报关制度。该制度分为进口植物申报、相关植物制品申报、例外条款、审核、报告和法规的颁布。法案要求2008年12月15日之后进口到美国的野生植物及其产品,进口商在每次船运进口植物或林产品时都要提供基本申报,填写“植物及产品申报单”。

(四)增设了涉及植物的违犯犯罪类型

除了持有、运输或出售等违反各州法律或者规章,或者外国保护植物法律的行为之外,另外规定:任何盗伐、盗挖植物行为;任何从公园、森林保护区或其他官方保护区取得(“taking”)植物行为;任何从官方指定地区取得植物行为;任何没有获得官方许可或者与官方许可相背而取得植物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五)增设了处罚类型

该法案对“不知情”而从事被禁止行为,且履行了“应有的主义责任”的进口商,规定了罚金、没收货物等民事处罚;对“不知情”而从事被禁止行为,而没有履行“应有的注意责任”的进口商,规定了刑事轻罪罚款或监禁、没收货物;对于“故意”从事被禁止行为的进口商,规定了刑事重罪罚款或监禁、没收货物。

二、从美国修订的《雷斯法案》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的问题

(一)法律对野生植物与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均衡

导致野生植物与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的层级较低

从下图中可见,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的立法主要集中于野生植物保护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还未通过关于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作为野生植物保护的一般立法,是一部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行政法规的效力处于法律之下,国家没有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上升为法律,使其相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法》来说降低了一个层次。《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立法级别低,必然影响其的执行,这样很容易在执法者以及普通民众中产生重视野生动物保护,而轻视野生植物保护的意识,从而导致对野生植物与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均衡。

2.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分开立法模式导致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失衡。美国《雷斯法案》主要针对鸟类和野生动物进行立法,后来又将植物纳入到其调整范围内,而且逐步扩展植物的范围,保护力度高度集中且越来越严格。中国采用分开立法模式的目的是有针对性的对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但是,在实践中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比如自然保护区制度,分级保护制度等。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二者分开立法,因为它们本就是密切联系的两类野生生物。

(二)《条例》规定的野生植物范围狭窄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篇1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8.012

PlantResources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BasedontheDevelopmentofRuralEcologicalTourism:ACaseStudyoftheSurroundingVillagesintheBaima

MountainNatureReserve

QINKun-rong1,WANGHai-yang1,YUZhong-hua2,WANGHua2

(1.CollegeofHorticultureandLandscapeArchitecture,Southwestern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2.WhiteHorseMountainForest,Chongqing408527,China)

Abstract:Ecotourismisoneoftherapidandeffectivewaystodevelopruraleconomy,takingBaimaMountainNatureReserveofWulong,Chongqingasanexample,whicharerichplantresources,includingsomanyplantspossessingthepotentialinecotourism.Basedonfieldinvestigationandfiltration,theplantelectedwasevaluatedthrough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Andtheoutstandingplanfromcropswasrecommend,suchasmedicinalplantresources,ornamentalplantsandprotectedplantsof50speclestodeveloptheecotourism.

Keywords:ecotourism;BaimaMountainNatureReserve;resourcesplant

保护区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空间,但大多保护区设立之初没有充分考虑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利益,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问题致使保护区和当地人民的矛盾日益加剧。保护区只有通过和谐发展和利益共享,发展自然保护区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满足村民生存发展的需要,才能缓和周边村落及自然保护区的矛盾。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1]。保护区周边乡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以及丰富的植物资源具有优越的旅游基础,适宜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植物配置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植物景观的研究中,城市绿地、居住地以及校园等是研究中的重点,而乡村植物景观的研究与理论则相对较少,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当今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植物配置与乡村植物应用的理念,单纯局限于体验民风民俗的人文景观上,很少从自然景观角度这一间接因素上来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及旅游品质,尤其是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的乡镇,如何适当应用保护区及周边植物资源成为研究的热点。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保护区概况

白马山位于重庆市武隆县中南部,于2000年获批成为四川省省级自然保护区。东经107°32′19″-107°37′42″、北纬29°09′58″-29°18′35″,总面积7225hm2,保护区核心区2441hm2,缓冲区1496hm2,试验区3287hm2。白马山为大娄山脉鸡笼山西北翼,南与贵州省道真县毗邻,西与南川市接壤,年降雨量1200~1400mm,年平均温度9~12℃,全年日照时间约1100h。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乡村海拔800~1951m[2,3]。

白马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天然生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银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36种;??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黑叶猴、白头叶猴等。

1.2白马山周边乡镇基本概况

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周边主要有3个乡镇――赵家乡、白马镇(主要以车盘村、天尺坪、竹坝三村为主)、黄莺乡。赵家乡海拔800~1000m,拥有大型水库山虎关水库,渔业发达,多耕地,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天麻、黄连。部分民众自发开始经营农家乐,有一定生态旅游基础;白马镇车盘村以及竹坝海拔1200m左右,是避暑胜地,盛产农家特色菜,农作物主要有土豆、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凹叶厚朴等;天尺坪则盛产油茶、茶叶;黄莺乡有以发电、商贸、饮食服务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薯类,经济作物有油桐、油菜、生漆、烤烟、中药材等。三个乡镇各有特色,可根据不同的基础条件与自然环境设计生态旅游发展路线[4]。

2方法

2.1植物调查方法

根据白马山地形图,以小路、河沟、山脊为重要连接点,形成网络状分区,重点调查不同生境类型的植被群落,于2015年春、夏、秋、冬四季进行调查。调查时记录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照片并采集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对鉴定后的植物依据评价系统标准进行评价打分以便进行筛选推荐[5-12]。

2.2资源植物评价方法

2.2.1民间访问法对当地村民进行访问,访问内容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对发展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的看法,以及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

2.2.2层次分析法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法),将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量化的具体指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在客观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白马山资源植物进行评价,主要针对特色食用植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3大类植物进行,推荐优良的种植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植物进行初步筛选,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邀请专家对初步筛选出的植物进行打分,不同分值表示可开发利用程度,最后推荐得分3分以上的植物(总分5分)。对于保护植物,根据保护等级排名,采取就地保护观赏的策略。

3结果与分析

3.1白马山植物种类组成

根据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利用重庆维管植物检索表进行鉴定,并结合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网络等有关文献资料,整理和统计。结果(表1)表明,白马山自然保护区内外维管植物148科537属1220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2属25种;裸子植物6科12属14种;被子植物131科513属1181种[13]。

3.2层次分析法评价

3.2.1指标设计A目标层: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并得到逐步改善的前提下,根据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以满足人们生活对资源植物的需求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B约束层:制约、限制当地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P标准层:体现上述约束层的具体选择指标,对各指标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确定分值(表2)。

3.2.2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由3名专家对标准层的标准进行打分,得到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验证,通过验证后得到权重见表3。

3.3白马山资源植物推荐

根据建立的资源植物评价模型对白马山常见的植物进行评价,得到优质资源植物及重点保护植物名单。

由表4可知,在筛选的11种可食用植物中,方竹笋、油茶、中华猕猴桃、阳荷以较高的得分名列前三,是白马山最具特色、最有营养、最具发展潜力的4种野生食用植物。

由表5可知,天麻、药用百合、丝裂沙参、川党参、凹叶厚朴5种植物的评分名列前二,其中天麻、药用百合、丝裂沙参、川党参是白马山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四种野生药用植物,凹叶厚朴则是白马山栽培面积最大的药用植物,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由表6可知,?S尾、落新妇、中山杜鹃、西南红山茶以相同的得分并列第一,是白马山最具发展潜力的观赏植物,尤其是中山杜鹃,观赏价值极高;其次,百合、野蔷薇、匍匐忍冬、昆明山海棠等植物,分别是打造花境、花墙、花壁等特色景观的最佳野生植物资源。

由表7可知,白马山保护价值最高的乔木有10种,其中,喜树、水杉多为栽培植物。10种植物中,对于主要分布在原始森林中的保护植物,只需保护好森林不被破坏即可,对于分布在乡村聚集地周围的保护植物,应实行圈地保护。

4小结与讨论

根据调查评价结果,结合白马山生态旅游基础提出以下建议[14-16]。

1)以特色观赏植物打造最美乡村花园。乡村之美在于异于城市景观的自然美,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最忌生搬硬造、模仿城市花园景观。白马山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以白马山特色植物为重点,发展特色植物观赏园,如利用白马山野生百合属植物大理百合、大百合、野百合等打造百合花田;利用紫萼、落新妇、黄常山等打造花境;利用杜鹃属植物打造杜鹃花海等,既能达到美化乡村环境又能降低生态旅游开发成本。

2)以特色食用植物打造特色乡村厨房。餐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特色农家菜是留住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白马山特色食用植物种类丰富,建议重点发展方竹笋、阳荷、油茶等,打造白马山生态旅游饮食名片。

3)发展绿色健康经济,开辟养生之道。重点发展保健药用植物及与药用植物相关的旅游产品,植物工艺品等。

4)发展白马山特色植物产业。推荐的观赏植物不仅适用于白马山本地乡村景观的建设,亦可推广至其他乡村甚至城市园林绿化。进一步对推荐植物的生物学习性、繁殖、栽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建立苗圃基地批量化生产以期扩大数量、推广运用到相似生境地区以及其他适应的生境中,尤其是中山杜鹃,市场上从事中山杜鹃苗木生产与栽培工作的极少,白马山中山杜鹃的种类多达十余种,有充足的种源与优良的环境基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5)加大保护区内外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自然环境有潜在的威胁,因此,应该坚守保护区红线范围,加大对保护区内外的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尤其是乡镇中的保护植物,可将保护与观赏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景点既能达到保护植物的目的,又能吸引游客。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人工繁育的方式进行扩大种植,以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求。

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景观,自然、生态是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植物作为惟一有生命的景观要素,在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周边乡村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乡村,其发展既受到一定限制又有其独特的优势。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篇11

关键词:植物资源;森林公园;连平县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4203

1引言

连平县现有的森林公园包括南山森林公园、周龙山森林公园、黄牛石森林公园及镇级森林公园,正通过分类分级、林相改造、景观提升、完善设施等措施完善建设。连平县的森林公园呈现以县城为中心,主干道为中线,乡镇为片的格局,现有森林公园面积超过3000hm2,公园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茂密,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植物资源是森林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对连平县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当地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野生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连平县森林公园概况

连平县地处粤东北九连山脉腹地,东江水系万绿湖上游,属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是国家生态限制发展区,为闽粤赣原中央苏区范围。该县土地总面积2288km2,林业用地面积18.5万hm2占县国土面积的83.2%,有林地面积16.2万hm2以上,活立木蓄积量803.4万m3,森林覆盖率75.4%。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9.6℃,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300mm左右。土壤以砂页岩、砾岩发育的红壤,偏酸性,中重壤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以荷木、红锥、樟树、毛竹、枫香为主。

3主要植物种类组成

对当地森林公园植物调查的结果,现有野生维管植物193科696属1360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36科72属121种,裸子植物5科7属7种,被子植物152科617属1232种(双子叶植物127科489属1022种;单子叶植物25科128属210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科9属9种,占广东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14.10%。在9种野生保护植物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var.mairei)1种,其它8种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它们是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桫椤(AlsophilaSpinulosa)、樟树(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华南栲(锥)(Castanopsisconcinna)、半枫荷(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花榈木(Ormosiahenryi)、伞花木(Eurycorymbuscavaleriei)、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

4主要植物资源分析

区内地带性植被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暖性针叶林(杉木林)、热性针叶林(马尾松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杨梅林、红椎林、米椎+圆齿荷林等)、灌草丛(五节芒草丛等)、竹林(毛竹林)和人工植被等多种类型。主要植被由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乔木种类组成,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性质。在对森林公园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1~3]进行资源植物分析,将其划分为15类植物资源。

4.1园林植物资源

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观花、观叶或观果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防护植物与经济植物。连平县森林公园的观赏植物主要为山乌桕(Sapiumdiscolor)、岭南槭(Acertutcheri)、漆树(Toxicodendronvernicifluum)、枫香等红叶树种;黧蒴(Castanopsisfissa)、野牡丹属(Melastoma)等观花植物;冬青属(Ilex)、紫金牛属(Ardisia)等观果植物。

4.2药用植物

连平县森林公园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大戟科、桑科、蝶形花科、蔷薇科等。其中何首乌(Fallopiamultiflora)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是常见贵细中药材、土茯苓(Smilaxglabra),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晾肝定惊之功效;巴戟是南药之一,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紫珠属的广东紫珠(Callicarpakwangtungensis)、紫珠(Callicarpabodinieri)等种类是近年开发出的新药原料;大青属的大青(Clerodendrumcyrtophyllum)具有解毒、利胆、消炎的功效;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半夏(Pinelliaternata)、山姜(Alpiniajaponica)等也是较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4.3用材植物资源

以植物的主干作为该收获对象的植物就叫用材植物。些树种是连平县森林公园的主要建群树种,对维护连平县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在樟科、大戟科、壳斗科、蔷薇科中分布,其中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黄樟(Cinnamomumporrectum)、木荷、黧蒴、罗浮栲(Castanopsisfabri)等分布广泛。

4.4纤维植物资源

植物纤维为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纺织、编制、制绳、造纸、包装等工业领域。连平县森林公园有纤维植物主要集中于瑞香科、梧桐科、大戟科、榆科、马鞭草科和禾本科。其中美丽胡枝子(Lespedezaformosa),常见于山坡、荒地、灌丛中,其茎皮含纤维26.0%~41.32%,用于造纸或代麻用。黄荆(Vitexnegundo)、牡荆(VitexnegundoL.var.cannabifolia)茎皮可造纸及制人造棉、枝条坚韧,用于编制箩筐。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熊衍具:连平县森林公园植物资源分析植物与植被

4.5油脂植物资源

能贮藏植物油脂的植物统称油脂植物。植物油脂多集中于植物的种子中,以种仁含量最多。连平县森林公园油脂植物主要集中于樟科、大戟科、马鞭草科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乌桕、山苍子(Litseacubeba)等。山苍子常见于山坡灌丛、林缘、路旁,其中种子含有达50%,可用于生产油添加剂、洗涤类的表面活性剂及塑料的稳定增塑剂等。其中鲜果含精油,是香料工业中的主要原料,可用于合成紫罗兰酮等,并可用作仓库和环境的防霉除臭剂。

4.6鞣料植物资源

鞣料植物主要集中于大戟科、蔷薇科,一般茎皮含鞣质,可提取栲胶。常见的有山黄麻(Trematomentosa)、土密树(Brideliatomentosa)、白背算盘子(Glochidionwrightii)、盐肤木(Rhuschinensis)等。

4.7芳香植物资源

芳香植物是兼有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共有属性的植物类群,是指含有香精油、挥发油或难挥发树胶的一类香料植物。连平县森林公园有芳香植物主要集中于樟科、菊科、玄参科。优势科为樟科、芸香科、菊科,其中樟,又称樟脑树,其根、茎、叶均含芳香油,其中根含芳香油5%~6%;山苍子,其枝、叶、花、果均含精油,鲜果含油可高达13%;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花芳香气浓,提取花浸膏,可提取高级香水。

4.8食用植物资源

食用植物主要集中于蔷薇科、紫金牛科、壳斗科、等。其中常见的有乌毛蕨(Blechnumorientale)、地稔(Melastomadodecandrum)、蛇莓(Duchesneaindica)、石斑木(Rhaphiolepisindica)、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等。乌毛蕨的幼叶可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山野菜中的极品。客家地区一直有食用乌毛蕨的习惯,含有粗纤维,可帮助肠胃蠕动,有益于消化。

4.9饲料植物资源

饲料植物主要分布在蝶形花科。比较常见的有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sessilis)、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野葛(Puerarialobata)、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苣荬菜(Sonchuswightianus)、光头稗(Echinochloacolona)、丝茅(Imperatakoenigii)等。

4.10农药植物

农药植物是指具有农药价值的植物,连平县森林公园的农药植物主要有海金沙(Lygodiumjaponicum)、狗脊(Woodwardiajaponica)、漆树等。狗脊根状茎富含淀粉,作土农药,防治蚜虫及红蜘蛛,漆树根、叶及树皮可做杀虫药。

4.11蜜源植物

可供蜜蜂采集花蜜和花粉的植物称为蜜源植物。连平县森林公园有蜜源植物8科、8属、8种[7]。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在公园内广泛分布,花量大,是常见的冬季蜜源植物。

4.12树脂植物资源

树脂是植物体树脂道分泌的一种碳氢化合物。根据调查,连平县森林公园树脂植物有9科9属9种。主要有马尾松、漆树等。马尾松是我国采脂的重要树种之一;漆树树干产漆液,俗称“生漆”,具有耐久、耐热、防腐、绝缘、抗酸,并有极强的附着力和遮盖力等特性,广泛用于军工、化工、石油、采矿、纺织等的优良涂料。

4.13淀粉植物资源

淀粉植物是能食用或工业用的富含淀粉及其他糖类的植物。连平县森林公园有8科、8属、8种植物。优势科为蝶形花科、壳斗科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野葛(Puerarialobata)、菝葜(Smilaxchina)、黧蒴、土茯苓、鹿角栲(Castanopsislamontii)、烟斗石栎(Lithocarpuscorneus)等。

4.14色素植物资源

色素植物3种,栀子、乌饭树(Vacciniumbracteatum)、茜草(Rubiacordifolia)。其中栀子果实含黄色素,是我国很早就利用的染料,用于染布匹和纸张,也用于食品染色剂;茜草根含黄红色素;乌饭树为常绿小灌木,浆果成熟时紫黑色,可提取蔓越橘色素,适用于食品。民间用其果实或叶子染米饭,呈乌色。

4.15有毒植物

有毒植物7科、7属、8种[6]。常见的有羊角拗(Strophanthusdivaricatus)、海芋(Alocasiaodora)、了哥王(Wikstroemiaindica)等。其中了哥王含有荛花酚对兔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海芋茎和叶内的汁液有毒,含草酸钙、氢氰酸及生物碱,误食会引致舌头麻木、肿大及中枢神经中毒,皮外接触会引致痕痒、麻木及发疹。

5相关建议

(1)在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保护宣传,提高当地群众和游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的认识,积极参与野生植物的保护。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重要的资源植物应开展资源分布专项调查,摸清其分布地点和天然更新状况,实行专人管护的措施。必要时可对一些重要物种如七叶一枝花、金毛狗、土党参(Campanumoeajavanica)、茅膏菜(Droserapeltata)、巴戟(Morindaofficinalis)、大叶马兜铃(Aristolochiakaempferi)、野芭蕉(Ensetewilsonii)等进行封闭式管护。

(2)森林公园应结合公园景观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极小种群的保护,并积极开展区内一些野生观赏树种的引种试验。开展药用植物的引种,利用其耐荫性强、应用前景广的优势,开展生长规律和栽培技术研究,为林下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根据森林公园建设需要,培育部分藤本或花灌木,供园区的边坡及沟谷绿化。开展特色野果的驯化试验和果品成分分析,为特色产品的开发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太平,刘亮,朱明.中国资源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植物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

[3]中国油脂植物编写委员会.中国油脂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4]李镇魁,詹潮安.潮汕中草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

[5]刘鸿翥.中国主要野生纤维植物及其利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

[6]广东省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南方主要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0.

[7]林盛秋.蜜源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8]郑玲,温林泉.幕燕森林公园植物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控建议[J].绿色科技,2015(6).

[9]张佳平,丁彦芬.中国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评价及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6).

[10]郝敏,赵旭,仰素琴,等.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果植物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5).

[11]申敬民,李茂,杨成华,等.贵州野生观赏蕨类资源及园林应用前景[J].中国园林,2010(8).

[12]王建文.福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多样性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5.

[13]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14]肖楠,陈建伟,樊宏弛,等.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8).

[15]李林蔓.山地野生观赏植物的濒危因素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6(4).

[16]吴沙沙,郝杨,张林瀛,等.梁野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4(3).

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范文篇12

关键词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浙江庆元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北纬27°15′~27°51′,东经118°49′~119°29′。地处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最高海拔1857m,最低海拔240m,相对高差达1617m。境内山地起伏,山峦重叠,立体小气候复杂多样,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一些岩成土,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其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丰富。

1野生经济植物资源

经实地调查,庆元县共有野生经济植物112科476属804种[1,2]。根据植物经济用途,可将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分为12类[3],现将其各类植物资源介绍如下:

1.1药用植物资源

经调查,庆元县药用植物有256种,其中用作预防药的有野,用作战备药的有鱼腥草,用于止咳平喘的有胡颓子,用于清热解毒的有金银花,用于祛风除湿的有八角枫,用于收涩的有金樱子等,用于驱虫药的有苦楝皮,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山乌桕、乌桕等。还有鸡矢藤、车前草等可用作草药或凉茶。

1.2观赏植物资源

据调查,庆元县观赏植物有216种,可作园景树有华东黄杉、香果树、福建柏、红豆树、浙江楠、南方红豆杉等;可作行道树的有香樟、鹅掌揪等;可作庭荫树的有香果树、伯乐树、红豆树、榉树等;可用作盆景植物的有白马骨、赤楠等;可作观叶植物的主要有深绿卷柏、青荚叶、豪猪刺枫香、山乌桕、厚朴、福建柏、鹅掌楸等;可作观果植物的为朱砂根、冬青、铁冬青、波叶红果树、野鸦椿等;可作观花植物的有含笑属、杜鹃花属、山茶属、绣球属、秀丽四照花、大叶白纸扇、厚朴、鹅掌楸、蛛网萼等。此外,还有马蹄金、垂盆草等地被植物;垂直绿化植物有异叶爬山虎、忍冬、金线吊乌龟等。

1.3用材树种资源

据调查,庆元县用材树种有93种,特类材有花榈木、红豆树等;一类用材有榉树、香樟、闽楠、南方红豆杉等;二类用材有石栎、福建柏、榧树等;三类用材有香港四照花、毛红椿、伯乐树等;四类用材有山杜英、厚朴、香果树等;五类用材有华东黄杉、金钱松、猴欢喜等。其中可作船舶用材的有榧树、榉树等;可作高级家具工艺雕刻用材的有红豆树、闽楠、香樟、毛红椿、榉树等;可作建筑用材的有鹅掌楸、华东黄杉、香果树、长序榆等;可作室内装修用材的有福建柏、南方红豆杉等;可作乐器的有福建柏、厚朴等;可作工艺用材的有榉树、长叶榧、闽楠等;可作雕刻用材的有樟树、花榈木、南方红豆杉、毛红椿、福建柏等;香果树、厚朴则属速生优良用材树种。

1.4野生水果资源

据调查,庆元县野生水果有132种,比较重要的种类有野山楂、山杏、山桃、山莓、桃叶石楠、杨梅、赤楠、中华猕猴桃、蓝果树、金樱子、乌饭树、胡颓子等。

1.5油脂、胶用植物资源

据调查,庆元县油脂植物有27种,具有开发价值的种类有马尾松、三尖杉、南方红豆杉、山苍子、香叶树、乌桕、野桐、油桐、枫香、冬青、无患子、油茶、算盘子、黄连木、构树、猴欢喜、糙叶树、紫苏、苍耳等。胶用植物有37种,如薜荔、毛冬青、豆腐柴、魔芋及猕猴桃属等。

1.6芳香植物资源

据调查,庆元县芬香植物有35种,多为柏科、木兰科、樟科、唇形科、芸香科、菊科等,主要有野含笑、深山含笑、含笑、樟树、山苍子、檫木、吴茱萸、枫香、胡颓子、络石、小果蔷薇、牡蒿、黄栀子等。

1.7淀粉植物资源

野生淀粉植物的开发利用,对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人口剧增所带来的对淀粉的大量需求有重要意义。据调查,庆元县淀粉植物有28种,主要有米槠、板栗、锥栗、甜槠、青冈栎、细叶青冈、菝葜、狗脊、野葛、、薯蓣、木防己等。

1.8纤维植物资源

据初步调查,庆元县纤维植物有26种,其中较重要的种类有藤石松、柘树、朴树、苎麻、白背叶、大血藤、钩藤、扁担杆、梵天花、青钱柳、野葛、糯米团、棕榈、芒、毛竹、菝葜、薯蓣、石蒜、灯心草等。

1.9鞣料植物资源

据调查,庆元县鞣料植物有24种,其中含量较高、资源量较大的有杉木、杨梅、小叶青冈、栲树、苦槠、虎杖、枫香、青榨槭、金缨子、小果蔷薇、盐肤木、华杜英、山杜英、枫杨、算盘子、厚皮香等。

1.10蜜源植物资源

蜜源植物含有丰富的蜜汁和花粉,是蜜蜂食物的主要来源。据调查,庆元县蜜源植物有20种,主要为柃属、悬钩子属、李属、蔷薇属、山胡椒属、乌饭属、胡颓子属、松属植物,以及牡荆、夏枯草、截叶铁扫帚、乌桕、盐肤木等。

1.11蔬菜植物资源

据调查,庆元县蔬菜植物有47种,主要有鱼腥草、何首乌、马齿苋、香椿、苦苣菜、马兰、鼠曲草、地榆等。

1.12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庆元县是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丰富的地区。这类植物虽占整个植物区系的比例不大,但其中不少种类均为古老的残遗植物或中国特有种,对研究该县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及对种质资源的保存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据调查,列入1999年国务院批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4]的保护区分布物种有2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分别为百山祖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种,如福建柏、浙江楠、鹅掌楸、榉树、花榈木、半枫荷等,以及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5种[5],如乐东拟单性木兰、南方铁杉、沉水樟、紫茎等。

2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

2.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利用墙报、各类媒体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严格贯彻执行《森林法》和《野生植物和动物保护条例》,严禁乱砍、乱伐、乱采,以及破坏野生植物等行为。

2.2加强引种驯化工作

对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水果、药用植物、观赏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植物等加强引种驯化。通过人工驯化和大批量繁殖栽培,不但能使这些资源免遭破坏,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3坚持以保护为主

在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上,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在采收野生经济植物时,严禁破坏生态环境。

3参考文献

[1]程秋波.吴鸣翔.浙江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j].浙江林业科技,1996,16(6)1-7.

[2]浙江植物志编委会.浙江植物志(第1-8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董世林.植物资源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