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模板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53×789×5
22×837×3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
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室里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1、教学例2.“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22≈2020×20=40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22×20=44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一:22≈2018×20=360(个)
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
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
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3)请个别同学全班交流。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第62页第10―12题。
以上便是小编今天要分享的全部内容,都是关于《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模板以及《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反思范文的10篇方案设计,希望能对有需要的老师们有所帮助。如果今天小编分享的课件内容对大家有启发,请继续关注本站后续更新的内容。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模板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P44,例4
教学设想:
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通过一些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后,新教材所特有的。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算法及算理的经验支撑。
在问题一“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的解决中,象12×25=12×100÷4这种算法,学生可能较难理解,这时候我认为就应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借助情景意义的支撑,用实物来向学生展示每一步的算理,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这个难点。
2、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问题一的解决,我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见解,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
3、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在问题的解决中,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体现集体的智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以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这个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简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及算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
12×25=12×100÷4的算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口答。
字母表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学生文字叙述内容。(课件出示)
a×b=b×aa×(b×c)=a×(b×c)a×(b+c)=a×b+a×ca÷b÷c=a÷(b×c)
2、填空
12=4×()25=100÷()32=4×()125=1000÷()
二、学习新知学习例4
(一)出示例4情境图
1、看图,交流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指导理解:一打就是12个。
3、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我们可以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叙述,提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二)分析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
要求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
根据描述得出:王老师买了25筒羽毛球,毎筒羽毛球12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2、方法讲解
①观察算式12×25,发现25×4得整百数,而另一个因数12恰好能分解成3×4,因此原式转化为(3×4)×25的形式。12×25=(3×4)×25=3×(4×25)=3×100=300②观察算式12×25,发现25可以写成100÷4的形式,这样原式转化为12×100÷412×25=12×100÷4=1200÷4
=300③质疑:你还能想出其他巧妙的办法吗?
根据积不变的规律,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积不变。12×25=(12÷4)×(25×4)=3×100=300
(三)、分析解决问题(2)
①理解题意
要求买球共花多少钱,先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两个已知条件:买25筒羽毛球和毎筒32元
出示:王老师买25筒羽毛球,毎筒32元。买球共花多少钱?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法一25×32法二25×32法三25×32=25×(4×8)=(100÷4)×32=(25×4)×(32÷4)=25×4×8=100×32÷4=100×8=100×8=3200÷4=800=800=800
(四)小结:在乘法中,如果一个因数是25(或125),另一个因数刚好是4(或8)的倍数,则将另一个因数分解成4(或8)与其他数相乘的形式,再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或125×8)得到整百、整千的数,使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72×12525×7×1635×18
四、自学问题(3)①指导理解题意
要求每枝羽毛球拍的价钱,先明确每副与每枝的关系,每副中包含两枝,所以,还必须求到每副羽毛球拍的价钱。从共花330元和买了5副可以得到每副羽毛球拍的价钱。
出示: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共花了330元,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②指导列式,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法
一、先求出一副的价钱法
二、先求出5副共花多少枝
再求出一枝的价钱再求出每枝的价钱
330÷5÷2330÷(5×2)=66÷2=330÷10=33=33③小结:在连除的算式里,运用除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更简便。④巩固练习
6800÷25÷45200÷65÷224000÷125÷8
五、归纳总结
在计算中,我们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合理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六、课堂训练
72×125400÷2525×32×1259000÷125÷880000÷25÷25÷4÷488×125
七、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乘法的简便计算
12×25330÷5÷2=(3×4)×25=330÷(5×2)=3×(4×25)=330÷10=3×100=33=300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模板篇3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体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通过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等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例2: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次基础上算法。
例3: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发现规律
例1:通过情景图和表格,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
例2:是杨辉三角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例1: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堆放物体的方法为例,让学生算出这样一堆饮料有多少听。本题是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方法解决。
例3:是乘法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材中的苹果重量的估算方法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广柑的重量怎样估算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模板篇4
教学内容:国标版三年级下册《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学时间:执教教师:
所在教研组:中低数学教研组执教班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11的速算方法。
2.“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方法。
3.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11,“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教学难点:
1.强化学生对规律的感知,以及对规律的数学本质的感知。
2.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并独自根据结果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的准确性,体会探索规律并找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起悬念
1.教师出示:□□×11=_________,让学生确定另一个因数(两位数),成为一道两位数与11相乘的算式,教师很快的说出这道乘法算式的积。(板书:□□×11=_________)
如:18×11=198;23×11=253;„„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太快了,这结果不会是错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速算,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胃口吊得足足的,为下面学生自己探索速算方法作好铺垫。
2.学生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结果。3.学生产生疑惑: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
二、教学新知
1.教学教材第18页“两位数乘11。”
大新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资料
(1)教师板演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三道式子的计算过程:①积是这么得来的?②积与第一个因数的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后,进行小组交流。
预设1:积的百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同。预设2: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第一个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的和。(3)追问:其他算式是否具有同样的方法呢?(4)深化学习,巩固提高。出示题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3×11=32×11=52×11=71×11=63×11=45×11=81×11=57×11=
让学通过实践,在此发现问题:在57×11这个式子中,5+12=12,应该怎么办?(5)再次探索,完善认知。
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交流心得体会。得出结论:满十进一。(6)试一试:67×11=78×11=48×11=69×11=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2.深化发展,发散思维,教学教材第18页“同头尾合十”。(1)出示:22×28=35×35=56×54=引导思考:这些题目的因数变化了,又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3道题让学生产生冲突,发现不能用刚才的速算方法去解决,引导其探索接下来“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速算方法。
(2)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式子的特点;这三个式子乘数的十位有什么特点?这桑式子里的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观察后,进行小组交流。
预设1:这三个式子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预设2:两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式子称为”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3)引导学生探索“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①学生先算一算、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②教师板演三道算式并写出得数。
22×28=□1635×35=□2556×24=□24③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学生交流、讨论,初步发现规律。
预设:对于“同头尾合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千米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1的数。
(4)计算验证。
大新中心小学校本教研资料
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15×15=43×47=69×61=
三、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19页题目。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24×26=44×46=74×76=25×25=45×45=75×75=
四、总结提升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
师生共同小结:①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②发现规律后,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③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11=_________“同头尾合十“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模板篇5
学习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第18-19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巧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推导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的计算方法和“头同尾合十”的两位数乘法计算。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法: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的熊大、熊
二、光头强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最喜欢看熊大带领动物们在马戏团的表演,场场爆满。我很想知道每场观看表演的一共有多少人?老板给了一些信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观众席共有57排,每排53人,全部坐满,你知道观看表演的人数吗?师:怎么计算观看表演的人数?你会列式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呢?可是熊大却想了想,很快写出得数:57×53=3021
2、师:熊大做的对吗?熊二不知道熊大的答案是否正确,它应该怎么做?师:对,熊二列了竖式计算。
师:平时我们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都会像熊二一样,要一位一位地乘,比较麻烦。当一些数为特殊数时,我们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有趣的乘法计算”
二、同桌合作,探究规律1.课件出示:
4
3
2
×1
1×11
×11
师:这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乘数都是11。会有什么规律呢?请你用竖式计算结果。(分组)
两位数乘11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
(1)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
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2)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
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3)积十位上的数,与什么相等?
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
2、师:根据你的发现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再用竖式计算验证。23×11=253师:列竖式计算与运用规律计算得数一样,你能说说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有人给这个规律总结了一个口诀,你能猜出来吗?让熊大告诉你吧“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三、验证反思,重构模型
1、熊二说:熊大,你不会是骗俺的吧?我还是不太相信,同学们请你试一试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同桌验证一下。只有多次的验证我才相信。找学生反馈。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熊二这次彻底的相信了。
2、根据规律,完成这道题64×11=
怎么有同学不做了?遇到什么难题了?
当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该怎么做?先用规律算算,再用竖式计算验证。学生反馈
小结:64与11相乘,取6和4的和作为中间数,这时满十了,怎么办?(要向前一位进1)也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再加一句“个位满十百位加一”。
3、计算:59×11=
师: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们注意的?反馈答案。
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我们一起说“两头一拉,中间相加”。“个位满十百位加一”。
四、适度拓展,挑战自己
1、师: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积有规律,那乘法还有其它规律吗?请看这三个算式:你能找出下面每题中乘数的特点吗?22×2835×3556×54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
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2、这几题的乘积会有什么特点?先算一算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分组、找学生在黑板上做)
22×28=61635×35=122556×54=3024讨论: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归纳: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
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比它大1的数的乘积师:积的规律我们发现了,那让我们学着运用吧
3、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分组)
15×15=43×47=69×61=(重点讲)
反馈答案,让学生多说规律。
师:其实规律是靠大家不断发现和总结的,我们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现在让我们挑战更难的一题。
拓展: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44×46=74×7625×25=45×45=75×75=
小结:每组上面的算式第一个乘数比下面的乘数少1,第二个乘数比下面的乘数多1,所得的积比下面的积少1.五、练习:
1、有趣规律我会用:
27×11=36×34=69×181×89=
2、火眼金睛我能辨:
(1)两个65相乘等于4225()(2)64个66相乘等于4224()(3)64和11相乘等于1204()
3、有趣规律我会说:
熊大带领动物们精彩的表演迎来了人们的阵阵掌声,观众席共有57排,每排53人,全部坐满,你知道观看表演的一共多少人?
师:当时熊大想了想。很快写出得数:57×53=3021,现在你能合理解释一下熊大思考的过程吗?
教师归纳:只要我们掌握了巧算规律,能让我们算得又对又快。
六、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
1、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
2、发现规律后,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3、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23×11=25322×28=61664×11=70435×35=122559×11=64956×54=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