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6篇)

时间: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输入假设英语泛读教学

Nuttall指出“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除了置身于该语言环境中之外,就是广泛地阅读目标语的文章。”英语泛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同时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重要性也就由此可见了。而在语言学习理论方面,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语言输入假说,这对于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一.语言输入假设。

美国的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说。其主要观点如下:1)语言输入第一性观点。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可能促进语言习得的发生。2)有效的语言输入。其特点是:可理解性;趣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足够的输入量。3)i+1输入原则。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4)情感过滤假设。消极情感过滤作用强,获得的输入少;积极情感过滤作用少,获得的输入多。

二.用输入假设分析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现状。

1.英语阅读的输入量不够。这主要包括课堂和课后阅读量少这两方面。英语泛读课每周两到四课时,每课时45分钟,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最多只有10分钟,而课文背景知识的引入,词汇意义猜测与评讲,大意归纳,阅读理解题的答案核对,文章的题材和篇章结构分析,和对细节提问等占去了一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同样,课后英语阅读也存在不足的情况。笔者就大学二年级的班级做了课外英语阅读时间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很少。

2.英语阅读输入内容相对陈旧和比较单一。语言输入假说主张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英语泛读,大量的语言输入包括阅读各种不同体裁,不同主题和时效性的英语文章。课堂阅读教材的总体内容在时间上比较滞后,缺乏最近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现象或者科研方面的文章。教师推荐给学生的课后英语阅读物一般是文学作品,语言输入内容相对单一。阅读材料的趣味性也有所欠缺。

三.输入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活动的启示。

1.加强学生学习动机,增强积极情感因素,减少对输入的过滤作用。学生的学习,要让他们从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阅读,变成自身的主动阅读,就必须强化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为英语阅读而做出较为持久的努力,从而最终促进英语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减少学生的焦虑等消极情感因素,以减少对输入的过滤作用,增强习得效果。

2.加大英语阅读的输入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减少讲解时间,尽量精讲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达到通过量变促进质变,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阅读时间比建议安排为1:1或者2:1。同时,也增加课后的英语阅读输入量。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出每日10到20分钟的阅读计划,而且必须持之以恒。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不同来源,不同主题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阅读。

3.建立班级读物分级图书馆,实现i+1输入原则。可以建立班级英语读物分级图书馆,把各种英语读物按照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等级分级摆放。在自主英语阅读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现有的英语阅读水平选择相对应等级的读物进行阅读。在阅读该等级读物没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难度高一级的读物,实现语言输入i+1的原则。教师也可以在实行分级阅读前,让学生参加英语阅读水平测试以确定学生适合哪一级别的英语读物。

语言输入假设,是众多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种,只有把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探索,才能更好地把它应用于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了解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现状和设计出更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Nuttall,C.TeachingReadingSkillsinaForeignLanguage.Oxford:MacmillanUniversityPress.2002.

[2]崔刚,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2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课型。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目标却相对比较单一,课堂训练形式多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和词汇及句式结构,阅读的目的似乎仅仅是借助所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这种将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中分离的阅读教学只能使得学生“见木不见林”,无法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阅读教学目的单一,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狭隘和片面,因此,要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成效就需要教师较好地解读文本、利用文本,从而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家Scrivener曾提出,教师需要俯视教材、平视课标、仰视学生[2],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满足有效教学的需求。

笔者最近参加了宁波市2013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本次评比课例均采用了人教社2012年修订的《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SectionB的阅读课例,在参评12位教师的课堂展示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能巧用“三视”策略,有效解读文本,进而提升教学成效。下面结合文本解读的“三视”策略对于部分精彩课例进行评述,以帮助教师反思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二、探究初中英语文本解读的“三视”策略

1.俯视教材,用活教材

《英语(新目标)》教材的编写原则涉及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3]有效的文本解读恰恰也要求教师能改变教教材的理念,努力做到俯视教材,即教师能解读到教材内容所体现的语言信息之外的,包括跨文化意识、阅读策略、情感态度和英语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变基于阅读的词汇教学为基于词汇的阅读教学,并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真实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

【课例回放】A教师执教的内容为Unit2Howoftendoyouexercise?的阅读部分,教材通过让学生对图表信息和语言信息进行阅读来了解第五高中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从而提醒学生要注意劳逸结合,关注身心健康的均衡发展。A教师用一幅宁波外国语学校的校舍照片吸引学生进行观察――liveinthecityorinthecountryside,接着鼓励学生以向老师提问的方式,自主探究老师平日有哪些休闲活动。生师问答互动,显得非常自然清新,不仅为文本阅读做好了话题的铺垫,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教师采用师生交际互动的形式为文本阅读奠定了“意念驱动”,同时大胆地将教材中读后环节的调查放到读前环节,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动机,增加了阅读的意义。其次,教师从学生对自己日常休闲活动的探知出发,鼓励学生进行班内同伴之间的调查,然后借助文本内容让学生对初高中学生日常休闲活动进行对比感知,最后以自编调查问卷完成更高要求的调查报告为输出,不仅让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而且能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试图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新课标英语课程设置的要求,及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合作探究,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评析】A教师打破了传统的“以本就本”的教学理念,大胆跳出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等,而试图借助文本帮助学生熟悉英文调查报告,并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感知如何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用英语撰写调查报告,即将语言知识和语言功能的学习合二为一,因此教师的“俯视”教材策略不仅提升了阅读教学成效,也提升了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语言学习之工具性原则。

2.平视课标,立足课标

新课标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并鼓励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而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要关注“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要能够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必须能符合课标的要求,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平视课标的策略能较好地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课堂互动活动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课例回放】本次评比课例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能基于课标的要求,努力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如B教师在设计Unit5Doyouwanttowatchagameshow?的阅读任务时能较好地使用平视课标的策略,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而有助于思维提升的英语学习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读前,教师首先通过播放一组学生熟悉的动画短片开门见山引出本课的话题“CartoonCharacter―MickeyMouse”,然后教师借助FreeTalk和SmallQuiz来激活学生对话题的原有知识并积极鼓励学生讨论文本可能会涉及该话题的内容,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在此环节中教师巧妙地处理了一部分四会单词,自然地帮助学生扫除了阅读障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兴趣,即奠定了阅读的“意念驱动”,为有效阅读作好了铺垫。

读中,教师结合读前活动中学生的预测内容有机地进行了略读和扫读,分别将文本后的相关阅读练习改编后融入其中。任务驱动的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动机,并且小组合作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度,教师改变其在传统课堂中PPT的播放者或问题的抛掷者角色,在活动中担任了帮助者和语言把关者,提高了活动的成效。从关注教为重心到关注学为重心的改变让教师的话语权下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读后的拓展环节更是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并博得了全场观摩教师的掌声。首先,“华人之光”李安导演的经历紧密契合本堂课“littleman’sbigsuccess”的立意,而以记者采访名人这种现场情景还原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甚至是浓烈的表演欲。考虑到学生的程度差异,教师采用语言栏的形式为学生的采访活动提供了支架,使得学生的展示效果极佳,在原先设定的问答基础上,甚至出乎意料地爆出诸多闪光点,如问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一个扮演李安的男孩说“IwanttothankCCTV,CNTV,andsoon.”引得在场观摩教师阵阵笑声和掌声。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之间完美的结合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评析】从B教师的课例中不难发现,在阅读课堂的拓展环节,教师只有将学生已学到的新知识和生活实际交织在一起,并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英语思辨意识,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平视课标的教学任务设计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语言、情景真实性原则。授课教师设计任务时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情景,因此学生能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其次授课教师注意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目标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活动中加以合理运用。再者教师设计的任务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构建合理有效的任务链,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目标语言,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提高了语言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4]

3.仰视学生,以生为本

笔者对于仰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基础,巧妙科学地帮助学生建构语言学习支架,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从调研中笔者发现,较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设计中过多关注了形式方面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而往往忽略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即教师的文本解读常常忽略了解读被教学对象的思维能力和学习需求,不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不考虑“以学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过程。

【课例回放】在本次评比课例中,C教师对所执教课例Unit2Howoftendoyouexercise?导入部分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该教师摒弃了用阅读材料包裹着课程活动开展这种更为大众所熟识的方法,大胆地为“WhatDoNo.5HighSchoolStudentsDoinTheirFreeTime?”这篇材料定制了一件合身、得体的新衣裳:有100只青蛙新同学要去No.5HighSchool上学,30只坐车头,20只坐车尾,49只坐车身,还有一只叫Tina的青蛙去了哪儿?(见图1)用简单的方式处理了本课重点――百分比与饼状图,将单词percent的教学任务做到自然连贯有效,不仅为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扫除了障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阅读的“信息驱动”,为有效阅读奠定了基础。C教师的此项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与传统的教师直截了当的词汇教学相比更具有人文性和趣味性,将英语教学与趣味游戏结合起来,也符合义务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本课例中教师能让课堂教学评价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首先导入部分的趣味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英文百分比的表达,接着借助文本中的图表和文字信息给予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在拓展环节教师又能设计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对于各组评价得分的比例点题,起到了前呼后应、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话题和主题采用主线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较好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欣赏文本和运用文本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评析】本次评比课例中笔者观察到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较多考虑到学为中心的因素,即能做到仰视学生,以生为本,改变了传统教师一言堂和教师权威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能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能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能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能结合英语教学和情感态度教育等,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接触英语、了解英语、运用英语和欣赏英语的过程,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成效。

三、教学启示

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即对文本的有效解读,优秀教师往往能做到基于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合理重组和建构文本,并适度超越文本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效,即教师只有时刻将“三视”策略较好地贯彻到文本解读中,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倡导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GRELLETF.DevelopingReadingSkill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F4.

[2]SCRIVENERJ.LearningTeaching[M].Oxford:MacmillanPublishersLimited,1994:184.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3

依我看来,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根本、基本是阅读,而语文教学的核心则是阅读教学。

倡导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这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的。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什么?我认为,一言而蔽之,是不读书!语文课堂上不让学生好好读书,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外好好读书。这是本人多年观察得出的结论。实际上也是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结论。2002年举行的“语文教育百年论坛”发表“论坛纪要”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重读’,现代学校语文教育‘重讲’……然而,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语文教学本来是个简单的事情。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多背(诵)’‘多写’。一百年来,语文教师的‘讲’挤占了学生的‘读’……这种教学方式不在根本上加以扭转,语文教学的总体面貌难有大的改观。”可以断言:不解决好读的问题,语文教学就永远走不出“少慢差费”的困境!

其次,这是由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的。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的实践是什么呢?不就是读书吗!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直接接触语言材料,才能逐渐体会到、进而熟练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再次,“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因此,阅读自然也是以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实际上,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占用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最后,阅读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泉,“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呼吁,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那么,“以读为本”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落实?在我看来,“以读为本”应包含以下三层内涵:

一、广泛阅读

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大量阅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少于405万字,高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50万字。而上海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更高,规定学生在中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30万字。

从近二十几年来语文教改的实践探索来看,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是其中的主要趋势之一。上海市教研室徐振维老师主持的“扩大阅读,课时分段”试验(1985年秋季起),大胆地将语文课时一分为二,每周把两个课时用于纯粹的自由阅读,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上海市以后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方案甚至专门设置了“阅读课”。其他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语文教改试验,如河北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湖北宜昌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山东高密“语文实验室计划”等,也无不体现出对广泛阅读、大量读书的高度重视。而全国各地更是有许多学校自发地每周开设1―2节“自由阅读课”“名著阅读课”。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将大量阅读视为课外的事,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想管也管不好。依我之见,要落实好“广泛阅读”,关键是要抓住当前推行语文新课程的契机,把“课外阅读”课程化: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落实好新教材中的“名著阅读”环节,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二、重视诵读

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语文教育重视诵读的这一传统不能丢!

首先,要重视朗读。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语感。

其次,要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背诵,古诗、文言短文尽量在课内完成背诵。每学期开学初就拟定学期背诵计划,并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而且,现代文也要有明确的背诵要求。

三、体验阅读

重视阅读体验,注重阅读过程。让“读者”重返课堂,回归纯粹的、自然的、真实的阅读,回归阅读教学的起点。

真正的阅读首先“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欢乐,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出语言的味儿来。”(钱理群语)体验阅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

阅读教学必须先读后教,不能越过“体验阅读”这一起点!离开起点的阅读教学是荒唐的,也必然是高耗低效的。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当然,要重视“体验阅读”,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语文老师几乎都知道叶圣陶“下水作文”的观点,却不知他还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语文老师“下水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任务型语言教学;高职;英语阅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38-02

一、任务型语育教学概述

1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TBLT)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即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模式。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完成任务为动力,学习者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调动已有的外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外语,是一种强调“用语言做事”(dohagthingswiththelanguage),以及“在做中学”(1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法。

2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标

任务型语言教学主要依据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来分析学习任务,即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学完后将会做什么”而不是“学生要学什么”;在教学步骤设计时需要体现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即“终点目标”,第二种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即“使能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时,首先应思考与决定哪些“使能目标”是达到终点目标l的前提条件,同时,要根据不同情况把握好任务目标的形式、难度和内容,使学生能够顺利达到终点目标和使能目标,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应用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在高职英语阅读课程中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实践,既要深刻领会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内涵,又要遵守一定的活动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原则:

1语言情境真实性原则(Theauthenticityprinciple)

语言情境真实性原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所教语言的材料要尽可能真实,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真实案例;二是语言情境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方法。

2阶梯型任务链原则(Thetaskdependencyandtaskchainprinciple)

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同时体现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高职院校技能的培养特点。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结合高职英语阅读课程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按行业能力需求对教学活动进行重组,提炼出一个个任务单元。形成“任务链”或“任务系列”,而且每一任务要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或出发点,这样,每一课或每一教学单元的任务系列构成教学阶梯,使学习者能够一步一步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在“做中学”原则(Learningbydeing)

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习为中心,通过课堂上以意义为焦点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实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学习经验。这一原则要求考虑任务的趣味性,以便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在“做中学”。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阅读课程中实施的整体思路是课堂教学任务化、课外作业项目化、评价方式过程化。按照上述任务教学的整体思路,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高职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前。任务前活动包括两部分任务。第一部分是在上课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对某一话题进行相关的课外搜索或阅读,以拓展有关话题的知识,建立起已有知识和课本阅读内容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同时熟悉课文话题,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第二部分即通常意义上的课堂导入部分。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入任务,与学生一起探讨话题,着重介绍有用的词汇和短语,并帮助学生理解任务指令和准备任务。

第二阶段:任务环。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在这一阶段,基于任务的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并不直接指导。任务环阅读过程可分为表层阅读与深层阅读两大部分。表层阅读包括略读、扫读与泛读(skimming,scanning&extensivereading);深层阅读即指精读(intensivereading)。四个主要任务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任务环。

略读质疑环节。教师可根据阅读课文中的特定信息预先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重点地进行略读,找出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扫读理解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主题句、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

泛读长篇环节。重点是大体理解文章,方法主要是首先抓主题句,了解大意,再阅读重要情节。教师可以设计课堂任务,如讨论主题旬、总结文章结构、形成文章概念图等。

精读细节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篇章结构的理解。

在“任务环”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求尽量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阶段:任务后。任务后活动包括课内活动、课外拓展与综合评价。课内活动包括巩固深入和学习延伸两部分。巩固深入环节的活动多以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为主,通过设置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学习延伸环节中,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也是为更广阔地交流提供保障,可以使学生产生进一步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

作为英语教学的传统经典课程,外报外刊阅读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将“能读懂国内外英语报刊”作为高校英语教学评估要素之一,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对学生报刊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全面扩展到英语教学各个领域,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然而,由于外报外刊时效性强、内容繁杂、语言地道等特点,教学中师生往往很难做到阅读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课时少又影响了学生对新闻事实报道的深入了解而只停留在理解上。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从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选编、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时效性,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1.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理论基础

外报外刊阅读能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其理论依据主要为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和窄式阅读理论,以及语篇分析理论。

1.1输入假设理论

输入假设理论(inputhypothesis)是克拉申(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核心部分,认为学习者要想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必须置身于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获得适当的语言输入。这种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有趣的、大量的。学生对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进行吸收、加工就会很自然地使用语言。克拉申还认为输入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他用“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代表稍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部分。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i”达到“i+1”水平时,学习者才容易理解输入语言,再通过不断积累语言知识而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外报外刊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外报外刊具有大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文字地道时新,话题有趣并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并习得英语的兴趣。此外,外报外刊文章因其不断产生的新词,特殊句法、修辞等的使用和大量西方文化的融入而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外报外刊输入符合克拉申“i+1”的理论假设。

1.2窄式阅读理论

窄式阅读(narrowreading)是克拉申提出的一种外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风格、同一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能力。窄式阅读能够协调阅读过程,因为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所偏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每一个话题都有与之相关的词汇及篇章结构,窄式阅读能为读者提供这样的内在视角。窄式阅读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与题材有关的背景知识,并且帮助学习者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文章。

外报外刊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窄式阅读的内容和机会。西方主流报刊和杂志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办报办刊历史和风格,也会聘请专栏记者、评论员、作家等撰写时事报道与评论,因此能实现让学习者阅读同一风格、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词汇、篇章结构理解等能力。此外,不同报纸杂志对同一新闻时事、专题领域等的报道还能体现不同的观点、论调等,因此,通过对比阅读与分析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1.3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理论是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语篇分析就是使读者科学、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中的相应位置及其如何产生意义,并识别语篇中的结构模式及其规定这些结构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该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不仅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且是动态的,因此要注重语言形式和功能、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并侧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分析和理解语篇信息。语篇分析模式强调从篇章宏观结构入手,分析主题,以及支持主题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分析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在篇章层次、句子层次、词汇层次上达到对语篇的整体把握的目的。

外报外刊文章有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和语篇结构,在用词、句法、修辞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阅读外报外刊文章并对其语篇深入分析与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文章主题与大意、辨别作者观点、理清文字逻辑关系,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2.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界定

“时效性”是一个新闻术语,通常作为评价新闻价值的标准。“时”,即“及时性”,强调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效”要求新闻从业者以最快速度把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传播开来而让读者迅速了解。外报外刊阅读课程中的“时效性”则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目标各个方面,并最终体现在学生能自觉阅读最新的新闻事实报道并把阅读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兴趣、习惯和生活方式。

2.1课程内容与时效性

在课程内容上外报外刊阅读的时效性体现在选取、组织最新的时事材料提供给学生上。教师每年更换一批教学材料以保证每一届学生都能在此课程中阅读到最新的时事新闻。此外,除了选择、安排、及时更新材料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关注所选材料的题材、体裁和风格,做到题材广泛,体裁合理(以叙述、议论、新闻报道类为主),风格多样。

2.2教学方法与时效性

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上,把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与主动权转移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听、说、读、写、译多渠道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与输出练习,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使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2.3评价方式与时效性

传统纸笔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不能考查学生在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学习后有没有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培养起课后自觉阅读新闻时事的兴趣与能力。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新闻收集与播报、撰写新闻小结与评论、制作新闻简报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良好的兴趣、习惯等进行全面评价。

2.4教学目标与时效性

任何教学活动的效果都要体现在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上。外报外刊作为一门阅读课程,教学效果首先体现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上。其次,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还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外报外刊知识和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最后让学生养成一种通过阅读报刊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生活习惯。因此,外报外刊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就体现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上。

3.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1~2013年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开展了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具体措施与实施方案如下。

3.1持续开发课程内容

要改善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新闻变旧闻的局限,教师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阅读材料,保证学生阅读到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与评论。同时,为了避免自选教材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的问题,选材也要参考传统教材的体例安排。此外,选材还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需求。因此,本课程综合传统教材与自选教材的优势,结合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的反馈,设定了“娱乐与名人”、“体坛掠影”、“信息时代”、“拯救地球”、“经济与金融”、“西方风云”、“中国崛起”和“反恐战斗”8个题材作为教学单元。围绕这8个单元,教师从西方主流外报外刊上选取近三年相关报道,再从中选取适合学生阅读水平与能力的六篇文章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为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师每年都会收集、积累上述8个领域最新的动态与时事新闻,为下一轮外报外刊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做准备。被替换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以增加学生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通过这种“每年收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替换并保留原有教学材料”的方式,本课程形成了一种可持续性的开发模式,同时由于研究者始终围绕一定的领域收集资料,保证了所收集资料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能让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得到积累,从而能够把握某个领域、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与阅读兴趣。这种有针对性的持续关注与阅读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知识与阅读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就会形成既有传承,又凸显时效性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内容,使课程的时效性得以真正的体现与实现。

此外,外报外刊阅读材料对多数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光靠理解语言文字就很难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更可能会阻碍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相关中文新闻的收听与阅读能为学生更好理解英文新闻报道提供帮助。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还体现为鼓励、督促学生多听多读中文时事新闻。

3.2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与教学手段

传统外报外刊阅读教学与精读、泛读等阅读课程教学方法区别不大,以教师讲、学生听并记笔记为主要方式,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本课程时效性强的特点,单调的上课形式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在课外也不懂得去哪里寻找可供他们阅读的外报外刊。此外,媒体业在网络时代也有了很大发展,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杂志、网络、微博、移动终端等大行其道,尤其在年青一代中更是和世界联系的纽带。因此,本实践研究探索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出发,把课程的触角伸出课堂,综合运用传统报刊、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设备,丰富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式。在学期开学初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西方主流报纸杂志和新闻媒体的网址与网站信息,并为本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公共信箱与空间供学生与教师及时交流、分享课程相关信息。授课也选择在能够上网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方便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最新时事报道与评论。

3.3探索多种作业与评价形式

时效性强的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并发展学生分析、批判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实践研究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设置了“全方位、多渠道”的作业形式。

教师对教材8个单元的6篇文章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与目的的作业。对于主干文章(TextA和B),教师设计了详细的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包括是非判断题、填空题、同意释义、翻译、简答等,考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延伸阅读文章(TextC和D),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撰写100—150字的内容小结,综合考查学生英语阅读、归纳总结和写作能力。教师批改后再结合学生的问题对文章进行讲解与分析。对于两篇专门针对专八考试的文章,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限时阅读并完成阅读理解题。这样,一部分课堂时间通过作业的形式留给了学生,鼓励了他们在课前就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并通过阅读理解题、写作等作业形式检验阅读能力、发现阅读问题,从而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了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此外,词汇一直是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最大障碍,很多学生因为词汇量小,往往在阅读时碰到生词就放弃阅读。因此,本课程专门设计了“MyVocabularyBank”表格,放在每篇课文后面,要求学生摘录文章中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等,通过上下文猜词义、查阅词典等方式了解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每个学生都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外报外刊的词汇库,并形成了良好的词汇学习方式。为了鼓励学生坚持记录生词,教师要求每篇课文由一位同学具体负责,归纳总结课文的单词、短语和美文美句,经过教师批阅后在全班分享,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共同提高词汇量和学习兴趣。

为了维持学生坚持听新闻、读新闻、了解时事的兴趣与习惯,实践研究还要求学生分组为8个单元的题材收集近两年最重大的新闻,并在课堂内进行新闻综述播报。学生要为每条硬新闻提供相关评论性的软新闻,供感兴趣的同学深入阅读。新闻综述播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口语等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搜索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和计算机应用等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知识与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这种作业方式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此外,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收集新闻时事报道,也能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收集的材料也能成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Prenice-HallInternational,1988.

[2]Krashen,S.D.TheCaseforNarrowReading[J].TESOLNewsletter,15,23.1981.

[3]Dubin,F.&E.Olshtain.CourseDesig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Yalden,J.PrinciplesofCourseDesignforlanguage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端木义万主编.英美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曹晓敏.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2):127-128.

[7]李柏榆.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导刊,2009,8:62-63.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篇6

一、合理选择阅读材料

有人将拓展阅读等同于课外阅读,其实不然,课外阅读在内容选择上是自由的,只要感兴趣,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而拓展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课本为出发点,为课本服务,因此,所选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是适宜于比较阅读及学法迁移的材料。教材每个单元有它固定的单元内容,所以在选材上不是很困难。教师在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质疑解难。如在学生阅读《秦兵马俑》一文前,可以给学生质疑:兵马俑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它的由来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可以有所收获。

2.有些选入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删节或节选的,所以学生感受不到原文那种语言气息,教师如果把作者的原文推荐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丑小鸭》这篇课文没有写丑小鸭在农夫家的遭遇,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安徒生童话》中《丑小鸭》的相关片段,再次感受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对丑小鸭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

二、营造良好氛围

兴趣是引起、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要引导好拓展阅读关键在于氛围的营造。良好的氛围将会让学生积极地在浩瀚的书海里遨游,进而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享受知识、享受阅读。

1.以激励促使学生喜欢阅读。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时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层次的激励性语言,这样会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作如下鼓励: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学生!你了解的课外知识真多"等,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2.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游戏阅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利用游戏可以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谁阅读、背诵、写出的文章多、质优,谁就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是这个游戏的赢家,并能赢得一定的奖励。

专题阅读:利用名著或影视作品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方法。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等,学生们特别喜爱,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设立图书角:师生踊跃捐书、献书,实现阅读材料的共享。这样,学生在交流中达到了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

读书交流。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集中时间由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三、开放式阅读

开放式阅读就是以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取向,根据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使学生自主、和谐、创新地发展阅读能力。进行开放式阅读,能为拓展阅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和内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在开放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开发者,起着导航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倡导自主、民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2.教学设计由"硬性设计"转变为"弹性设计",为学生预留探索的空间。传统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和对知识掌握管理方式的概括性描述;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以教材为中心,只注意分析教材知识内容的逻辑结构,反映的是"以文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教师怎样教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内容是预定的、程式化的,不易改变,这种设计我们称之"硬性设计"。开放式阅读教学设计分为"预先设计"和"适时设计"两个部分。预先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以教材为例子,对教学观念、计划和规则进行事先设计。适时设计,即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鲜活的学情作现场处理,随机调控。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有了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的可塑性,我们称之为"弹性设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预留教学时间和空间。

3.课内向课外辐射,拓宽语文教学外延。学习语文不能仅靠课堂四十分钟,应注重课内向课外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善问会问的同时,鼓励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带进家庭,自己动手查一查,找一找资料,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丰富读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