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心范例(3篇)
在沙漠中心范文篇1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北部,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至今尚无人类的足迹。一般海拔在1200~1500米之间。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惟一高大沙山群分布密集的沙漠,一般海拔在1200~15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为世界沙漠之最,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
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受风力作用,沙丘呈现沧海巨浪、巍巍古塔之奇观。巴丹吉林沙漠占阿拉善右旗总面积的39%,相对高度200~500米,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高沙丘所在地。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错落,沙子下滑的轰鸣声响彻数公里,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有113个之多,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淡水湖12个,总水面4.9万亩,湖泊芦苇丛生,水鸟嬉戏,鱼翔浅底,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形状怪异的风化石林、风蚀蘑菇石、蜂窝石、风蚀石柱、大峡谷等地貌令人叹为观止。生动记录狩猎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画,被称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
在阿拉善右旗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栖息着2.4万各族儿女,而在境内的2.8万多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中,生活着24户100多位牧民,他们世世代代善待沙漠,沙漠也给他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创造了人与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态文化。一个湖泊、一个沙窝就是一个生物圈,就是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故事。自1984年以来,先后有法、日、美、奥地利、新加坡等国家及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1993年,中德联合考察队对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发现了鸵鸟蛋和恐龙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和旧石器,经考古分析,这里在3000~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1996年德国探险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吉林沙漠》一书,轰动了欧洲探险界。
人与自然的长期磨合创造了深刻的绿色理念
远古时期,巴丹吉林沙漠就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足迹,尤其是上个世纪以来,这里的绿色理念完全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在阿拉善右旗建旗40周年之时出版的《阿拉善右旗――四十年的回顾》一书,收集了自阿拉善右旗成立以来曾任旗委、政府领导职务的14位同志的15篇回忆文章,可以说字里行间道出了这样一个哲理:阿拉善右旗走过的40年,就是这里的人与自然磨合协调的40年。给我们勾画了这样一幅天人合一图:辽阔的阿拉善右旗草原上,奔跑着近3万峰阿拉善双峰骆驼,20余万只阿拉善白绒山羊;地下埋藏着煤、铁、铜、黄金、盐、芒硝、碱、萤石等丰富矿藏,曼德山岩画、巴丹吉林沙漠奇观驰名中外,更有2.4万顶天立地的阿拉善右旗人民经历了艰苦斗争和胜利的洗礼……
阿拉善右旗人饱经了恶劣环境的磨砺。阿拉善右旗因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向东南方向转移的影响,加之境内分布大面积的干旱土壤和松散的流动沙丘,成为我国沙尘暴的多发区。据统计,近10年来,频繁发生沙尘暴达39次,其中强沙尘暴达10余次。1964年的旱灾和雪灾,全旗牛马损失70%,骆驼损失1/3,小畜损失50%。历史上为抗灾保畜,旗领导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沙漠戈壁,延伸到罗布泊一带寻找草场。1962年,阿拉善右旗遭受旱灾,部分牧民将牲畜赶到额济纳古日乃湖放牧,不巧,此时这一带被划为国防军事,必须立即撤回。隆冬时节,旗长卜和一行3人,冒着生命危险,骑着骆驼,经过5个昼夜的艰难瀚海历程,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急进古日乃湖,而后,又用近半个月的时间,安全撤回了80多群牲畜(计2.7万头只),270多人。
阿拉善右旗人实现了与自然协调的磨合。投资500万元,打通了上丹至孟根的瓶颈咽喉,建成了阿拉善盟境内的第一条穿沙公路,使巴彦浩特至阿拉善右旗旗府所在地的额肯呼都格镇朝发夕至的梦想变为现实。此后,全旗苏木公路交织如网。历时3年,铺设管道100余公里,投资1100万元,跨戈壁,越大漠,让旗府所在地的人民喝上了甘甜水。完成草场围栏455处65万亩,新建畜群草库伦750处1500亩,建畜群贮草库794座,扭转了靠天养畜的局面。植树113亩1.2万株,建立了“满达广场”绿地。建立了旗县级巴丹吉林湖泊自然保护区,实现有效保护,永续利用。
赤子的呵护凝铸大漠之魂
阿拉善右旗这片辽阔而原始的秘地,是祖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绝大部分就坐落在这里,其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0个香港,是世界高山大河分布密集的惟一沙漠,拥有世界上高达500米的最高沙山,沙漠中星罗棋布的湖泊比湛蓝的天空还美。如此高大的沙山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多少年一动不动?那可是一粒一粒的见风就跑的沙子堆积起来的啊!对此,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
一种就是地形成因说: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部是雅布赖群山,因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久聚成山;也有人说巴丹吉林一带原有的丘陵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丘陵而形成沙山。巴丹吉林沙漠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阿拉善右旗境内的高峰陡岭、低山丘陵等都是阻挡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天然屏障。如同在浩瀚的沙漠、无边的戈壁上骆驼成为“动物之王”一样,这片特殊的土地上还生长着多种旱生或超旱生的“植物之王”,勤劳勇敢的阿拉善右旗广大牧民祖祖辈辈守护着这片古老土地,一代又一代地保护着祖国的边陲。一位资深的老旗长说得好:“在这里,每一顶毡房就是一个边防哨所,每一位牧民就是一个活的界碑,人人都是守边英雄和生态卫士。”这,就是大漠儿女用赤胆忠心凝铸成的大漠之魂!
初识巴丹吉林
深入沙漠腹地探险,以前从未想过,机会是在探险队出发前一天突然降临的。因对巴丹吉林沙漠知之甚少,起初还有些忐忑不安。一想到无人区、干渴、沙暴,连提起巴丹吉林沙漠都有点底气不足。
迅速翻地图查资料了解到,巴丹吉林沙漠中有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五绝”奇景,便又万分地神往。
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巴丹吉林沙漠不单具有沙漠中典型的沙丘链,还独有神秘的“金字塔”状沙山,100多个内陆小湖构成的“漠中江南”奇景以及人类早期活动遗迹和大量石器、彩色粗陶片。但是,沙漠腹地中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神秘现象未被发掘。因此,巴丹吉林沙漠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全世界众多学者的关注,也曾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探险家跃跃欲试,准备来巴丹吉林沙漠探险。
巴丹吉林中心地带的沙山皆可随风而鸣,是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人走在沙漠中,会发出隆隆的响声,十分奇妙。沙山间的诸多海子与高大的沙山相映成趣,景色瑰丽而又充满神秘感。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景观适合于开展沙漠探险、组织系列耐力赛运动、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和科考活动。所以深入巴丹吉林就成为许多人的梦想……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被誉为地球上最奇特的地貌之一,大小100多个湖泊如钻石般洒落其中,金字塔一样的沙山被公认为世界之最。如今这里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沙漠来水越来越少。然而,巴丹吉林沙漠之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些湖泊会干涸吗?巴丹吉林沙漠曾经被认为是中国沙尘暴的源地之一,它们的明天究竟会怎样?这,一切都是待解之谜。
不久前,阿拉善盟投资500万元,打通了上丹至孟根的瓶颈咽喉,建成了阿拉善盟境内的第一条穿沙公路,使巴彦浩特至阿拉善右旗旗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朝发夕至的梦想变为现实。2007年10月25日,我们探险队就是从这条新修的公路上抵达阿右旗的,650公里路连带休息用时不到9小时。
初到阿右旗,23名探险队员及部分后勤保障人员就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喷香的美酒,纯洁的哈达,伴着甜美的歌声,令探险队员们心旷神怡,豪情万丈。但此后深入大漠的3天,还是让人刻骨铭心。
挺进大漠腹地
巴丹吉林沙漠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境内还有腾格里、乌兰布和、雅玛雷克三大沙漠。但巴丹吉林沙漠以其沙山高大、湖泊众多而闻名于世。美国宇航局称其为“全球最奇特的地貌之一”,同时也被人们誉为中国最美的沙漠。
10月26日晨8时20分,23名探险队员分乘8辆北京吉普向沙漠进发。吉普车能开进距阿右旗150多公里的宿营地小海子,那说明巴丹吉林沙漠比与之相邻的腾格里沙漠还好走。去年穿越腾格里用的还是沙漠卡车提供后勤保障呢,好奇心顿时把此前的忐忑不安扫了个精光。沙子是软的,不会太颠。但车子刚下公路,我们的头上就留了一个个不大不小的包,我呻唤着立即坐稳,小心翼翼地抓牢前面座椅的靠背。
过了宝日阿木山口,司机们将车胎气放掉一些,挂上前轮驱动,8辆车开进了沙漠。司机是巴丹吉林村的徐守虎,他今年35岁,已有4年沙漠驾驶经验。每次有探险队来,用车多少都少不了他,一年跑进跑出十几趟,拉粮食、货物、沙漠里挖的甘草,车技娴熟。
马达轰鸣着,车子速度很快,眼前的沙丘很大,连绵如沧海巨浪,车不是很颠,但总是起浮、摇摆不定,司机只要有一刻不注意前面的路面,就会出事,乘车人如果不看前面的路面,就会吃亏。连绵的沙丘越行越变得高大起来,直至一座高耸入云的沙山挡住去路。在我看来,这样的沙山有的坡段即使是骑骆驼上也会从骆驼背上掉下来,车如何开得上去?徐师傅显然路熟车轻,沙山再高,总有一些回还往复的沙浪,车子在沙浪间盘旋而上。有时车子倾斜得厉害,原本还有一言半语的交流也没了声气,后排三个乘车人或抓着车顶横梁上预先系好的带子,或抓着靠背,大气不敢出,只有心中默默祈祷上苍保佑。
大约过了半小时,徐师傅一声“注意抓好,憋住气”,油门一轰,冲上了沙山峰脊。车到如刃峰脊,油门恰到好处地放松,感觉车前轮一沉,冲向峰顶白云的车子瞬间转换成了向峰下俯冲姿势。像是失重,又像是梦境中当空下跌,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直到车子驶入谷底再次上冲,憋着的那口气才敢吐出来。王局长说不憋气遇到这些地方就会岔了气。
2001年3月13日,为挑战人类极限、支持北京申办奥运,甘肃金昌和阿右旗的几名探险者开始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徐师傅也在内。穿越距离约1000公里,历时8天,最终成功。据王布和局长说,此举得到了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可,几位司机拿到了证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运用汽车、摩托车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的壮举。但就是这次活动,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金昌缺乏沙漠驾车经验的一男一女车翻人亡。
闻此言,我们愈发小心。徐师傅车开得很稳,油门控制到了十分精确的程度,有的车子常常是跳过沙梁的,而他总能保持后轮不离地。一辆车子驮在了刀刃一般的沙梁上,车上人立即下来刨底盘下的沙子。另外有一辆车子轮胎爆裂,一辆板轴断裂,司机很快排除了故障。
如是爬过了几座沙山,已进入沙漠大约50多公里,在一个相对较平缓的沙坡上,探险队稍事休息。两个多小时的翻越,此前无一晕车史的探险队员,有的已不辨东南西北,一下车就展展地躺在了地上,闭上双眼,任由天旋地转。有的强撑一程,忍无可忍时稀里哗啦呕吐,一片狼藉。
一路上有惊无险,下午3时许,探险队员抵达巴丹吉林(小海子)。夕阳西下,探险队员入住沙山下巴丹吉林村村长敖其尔的哥哥图孟乌力吉家。
最后的牧民村落
“大漠深处有人家,沙山脚下有湖泊”。这是来到巴丹吉林后,最令人称奇的。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海子是塔玛英,蓝天、沙山、湖水、杨树、芨芨草,一幅独特的景色,令人陶醉。遇到的第二个海子是扎来图,骆驼、野鸭、芦苇、还有水中红色的卤虫,又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这些海子,形态各异,但总有一面沙山直插云天,做了海子的天然屏障。
据了解,阿右旗已建立了旗县级巴丹吉林湖泊自然保护区,以实现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巴丹吉林村牧民就是与这个自然保护区最贴近的人们。全村25户人家104口人,分别居于海子的边上。
一天的行程中,从阿右旗王、娜两位局长到司机、村里牧民,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中途用随车带的液化气、灶具烧水吃方便面时,他们就一再要求探险队员不要乱扔垃圾。吃完饭后,他们将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甚至方便面中的小调料袋均一一收起来,点火烧干净。进沙漠途中,司机请探险队员将包火腿肠的塑料皮也装起来,不要随意丢在沙漠里。湖泊周围有沙米、沙蒿、芨芨草等植物,8辆车到达图孟乌力吉家门前的沙山时,他们只允许拉着给养、行李的两辆车开到海子边,其余6辆车必须停在沙山上,理由是沙漠植被脆弱,要尽量避免车轧,轧过后的草再也长不起来了。
目前,阿右旗政府已逐步引导牧民开发旅游探险资源,限制养羊数量,以围栏、围护、轮牧等方式保护现有的1200平方公里草场。现在,巴丹吉林村25户人家已有15户拥有自己的吉普车,阿右旗正在筹备成立旅游服务中心,不久的将来,这个村子将退出牧业。
沙漠软黄金――丰年虫
沙漠中的海子多为咸水湖,这些湖泊里有一种卤虫,也称盐水丰年虫。民间称为盐虫子或丰年虾,是一种重要的饵料生物和良好的实验动物材料,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据介绍,卤虫卵是人工养殖对虾等珍稀海产品的上好饵料,在沿海地区大受青睐。去年,卤虫卵在国内的市场价为每吨60万元,由于卤虫仅生长在具备一定矿化度的咸水湖区,产量不高。巴丹吉林沙漠许多海子中极为丰富的卤虫,也成了一笔财富。额镇将海子承包给了牧民,每个海子年承包费15万至40万元不等。在几天的沙漠历程里,只要有卤虫的海子里,总能见到有人在不停地捞卤虫卵。但按照有关规定,部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没有相关部门的特殊许可,是不允许开采、捕捞、挖掘的。而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这些做法不能不令人忧虑。
中科院寒区旱区沙漠研究所教授发现巴丹吉林沙漠的环境正在加速恶化,沙漠边缘大片梭梭林已经枯死,地下水位不断降低。这是一记警钟:近40年来,巴丹吉林沙漠面积扩大了近1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是目前全国8大沙漠中研究程度最低的,这里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大复合型金字塔沙丘群,其成因一直是个谜。
大漠婚礼
沙漠牧民的淳朴厚道给探险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漠中的几天,敖其尔、图孟乌力吉、齐齐格、娜仁花、阿拉腾楚鲁一家人忙前忙后,我们在的两天,他们宰了3只羊,27日早晨更是烧了20壶奶茶。听说探险队员白银宝和登顶后,要在他家举行结婚仪式,一家人高兴得就像自家人要结婚一样,找出蒙古族结婚礼服,炖上鲜美的羊肉,唱起祝福的歌。27日晚,图孟乌力吉家成了喜庆的海洋。
探险队走神庙湖时,齐齐格是向导。她是图孟乌吉力的妹妹,家在右旗政府所在地额镇,看上去完全是城里人打扮,她走起沙山路来,却健步如飞,把探险队员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10月27日清晨,按计划探险队向沙漠珠峰前进――早点起来拍日出。在沙山上,我们几人贪恋光影变化,东拍西拍,不觉越走越远……等大家过够瘾了之后,才发现时间已过9点,远远看见早餐后的探险队已出发,向必鲁图峰走去,而我们既没有吃早餐,也没有带水和干粮,只好先返回图孟乌吉力家。幸好这里的牧民没有锁门的习惯,门闩是根木棍,随意地将门插住,对任何人都不设防。
我们匆匆吃了饼子,带上一瓶水、几个苹果,决定抄近道,直上图孟乌吉力家门前的山顶,然后沿山脊走上主峰。
走了大约1个多小时,翻过几道沙梁,眼见快要登上最近一座沙山的山顶了。突然看见一株沙蒿,绿意盎然。我们万分惊喜,此时不拍,更待何时。侯志刚先趴在沙地上用广角镜头拍了一张,我想用小数码相机先拍一张看看效果,然后再拍胶片。这一看不要紧,摄影包上挂的价值8000元的数码相机不见了。肯定是没挂好掉在路上了,我一路沿脚印往回找。几乎是小跑着,快回到营地时在海子边的一块草地上看到了那个小小的黑包包。
失去的东西能找回来,太不容易了,一时身也轻,气也爽,精力倍增。山腰等我的人,变成了一粒粒颜色不同的沙子。是啊,当人们真正贴近自然的时候,才会觉得什么是渺小。如此环境,没有一名探险队员敢说自己是来“征服”沙峰的,能够认识巴丹吉林沙漠、亲近巴丹吉林沙漠,就是最大的收获。庆幸天公作美,沙漠中的3天总是晴空万里。
将近中午1点,人已疲惫不堪,但沙峰依然高高在上,想亲近峰顶,还得一步步挪。由于路线选择不适当,整个下午,我们3人都在扛着国旗爬沙山。山脊如刃,走山脊坡度是缓些,可并不是在下面看到的3座山山脊相连,每每爬上一座山,又要向下数百米,而后再爬,而且山脊蜿蜒曲折,看着不足300米的距离,走起来却要耗费几十分钟。有一道坡,我们用了两小时才上去。山顶,虽是晴天,但山脊上的细沙依然被风吹起,白毛毛的,长达一两米,像是沙山飘摇的头发。下午5时,我们终于把国旗插上了最高的沙峰峰顶。这比其他队员晚了四五个小时。其他队员手脚并用从一个行程相对较短的近60度的坡爬上去的。登顶过程中,饿了,拿出一个苹果就吃,连擦都不擦一把,累了,我们就势躺在沙峰上,此时我们的生存举止可以变得如此简单和原始,这个“我”让我自己都觉得陌生。
在必鲁图峰峰顶,我们遇到了哈斯巴根,一个标准的蒙古汉子,很魁梧,留着长发,戴一顶西部牛仔帽,人随和而热情。他在沙漠中搞摄影创作已18年了。常常一个人骑一峰骆驼进入腾格里沙漠拍片子,阿右旗的宣传资料上用的几乎全是他拍摄的图片。27日早晨9点多,他第一个冲上了沙峰,支起三脚架,对准音德日图(神泉湖)就拍起来,一拍就是一天。我们爬坡时就见到顶峰上有个小黑点一动不动,疑为是最高峰上的标志。或许他就是沙漠里的一个坐标,直拍到太阳落山。一个蒙古人,在世界第四大沙漠的最高峰上,一呆就是10小时。那个在三角架后弓着腰拍片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
在沙漠中心范文
这次,我们拜访的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国家4A级景区:响沙湾大沙漠。它背依大漠龙头库布其沙漠,面临罕台大川,又名“银肯”响沙。沙漠高110m,宽200m,坡度45°;呈弯月状的巨大沙山回音壁就缀在大沙漠的边缘,是一处珍惜,罕见且宝贵的自然旅游资源,居中国三大响沙之首!
响沙湾,顾名思义,是以“响沙”出名的,人顺着沙坡滑下,沙响的妙音,春,如松涛轰鸣;夏,如虫鸣蛙叫;秋,比马嘶猿啼;冬,则拟雷鸣划破长空。
这里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天空也比别处的更可爱:洁白的云朵,像团团纯洁的棉絮,无忧无虑的飘荡在明朗的天空中,使人心旷神怡。绵延起伏的沙丘像一幅曼妙绝伦的金色画卷,浑然天成,一望无垠。
细软的沙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亮闪闪。人们怀着舒畅的心情漫步在沙漠上,在他们的脚下是和煦的轻风与大沙漠的呢喃细语。
在沙漠中心范文
在首页,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多么清醒。在雪中,在祁连山上,多少往事,多少梦想。一匹狼,它是它自己的英雄。”这话说得多好啊――一匹狼,它是它自己的英雄。可这样的英雄,却少之又少。不知为什么,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眼前竟浮现出了一匹狼,在沙漠里,在孤独的夜色中,对着月光,声音凄厉绵长。我想,杨献平先生或许就是那匹狼,一匹在沙漠中行走的狼,双眼泛光,执著而坚定。在额济纳,在巴丹吉林沙漠,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对人、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他写苍天般的额济纳,写西门外,写巴丹吉林,写花朵上的沙尘暴,写流沙上的城堡,还有他的古日乃,他的蒙根沁乐,无不倾注着一腔热血,和内心深处的爱。说实话,对于沙漠我是陌生的,直到我读完《沙漠之书》,才对沙漠有了重新的认识。我本以为沙漠寸草不生,人烟稀少。可是我错了,在沙漠还有绿洲存在,有胡杨、沙葱、苁蓉和锁阳,有马匹、羊只、骆驼、野鸡和野兔,还有果园和田地,还有一群可爱可敬的人。当然,还有扬起的沙尘、连绵不断的风、一望无际的戈壁。我记得十多年前,我曾到沙坡头坐过羊皮筏子。在羊皮筏子上看对岸的黄沙,心里空荡荡一片,好像自己随时要被那沙子淹没掉一样,眼里满是茫然。几个调皮的同学在沙子上相互追逐玩耍,扬起的沙子不时落在我身上,瞬间又消失在漫漫黄沙之中。我分不清哪一粒是经过我身体的沙子,好像都是,又都不是,每一粒都熠熠生辉,让我遗忘了自己。那时,我才明白生命是多么渺小,人只不过是一粒微尘,随时会消失在茫茫沙海。
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过沙漠。前年去新疆的列车上,透过车窗,我又一次看到了茫茫戈壁和大片的盐碱地。我不忍让眼神过多地停留在车窗外,因为戈壁给我的感觉是荒凉的、孤独的,甚至是可怕的,那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寸草不生,地面上干裂成块,褶皱连连。我想,要是这么多的戈壁都变成绿洲那该多好!可这一切只能是妄想。但在额济纳,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有那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地在沙漠里栽种着各自人生的新绿,并守护着一方家园。树,是沙漠新鲜的血液。沙漠有了新鲜的血液,有大片大片的树种在沙漠上,那沙漠何愁不会成为绿洲?在《沙漠之书》中先生写道:“在沙漠,种活一棵树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比所有的梦想都要高贵,但是每年都有一些树死去――胡杨、沙枣、红柳、杨树、柳树,在我身边,或者远处,它们的死是倔强和悲壮的,总是让人心疼。”
还是有人不停地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种植胡杨树,虽然它们很少成活,但它们是一种希望、一种寄托。我读着《沙漠之书》,不由肃然起敬,为那片沙漠里坚强生活的人们。我的眼里润湿一片,我又该怎样守护我的家园?我默默地思索着……在《苍天般的额济纳》中杨献平先生写道:“这么多年来,我已成为沙漠的一部分,就像一个移动的、用风作为呼吸的沙丘,在苍天般的额济纳。”是的,他已融入了沙漠,他的身上已打上了沙漠的烙印,有着沙漠的个性与气质,就像那沙丘,在沙漠中无论怎样移动,但轮廓清楚,线条分明。《花朵上的沙尘暴》中,他说:“有很多次,我在正午的沙丘上看到奔跑迅速的腹背苍灰、下腹洁白的蜥蜴,从一株骆驼草到另一株骆驼草,捕捉黑色的甲虫或者落地的飞蛾。”一个思想者的身影跃然纸上,就像沙漠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我不知道一个人在沙漠会怎样生活,但先生带给我的是一个灵动的沙漠,可爱、可亲,甚至有点顽劣与调皮。对于这样的沙漠,我十分向往。我想象着自己站在金黄的沙子上,看起伏的沙丘,或者蹲着身子寻找一个个黑色的甲虫,然后在夕阳中让自己的身影融入黄沙。这样的场景多美,我要感谢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可爱的沙漠。我暗中思量在不远的将来,我定当走上与它相同的沙漠,去看一看。他还说:“多少年来,在放牧与被放牧,在羊只和骆驼的吃和走之间,我渐渐变老,季节一层一层的,像我的皮肤。身边的胡杨叶子落了又长,长了又落,其间的颜色变换年年如此,但年年令我感觉新鲜。”试问,谁会把“季节”形容成“人的皮肤”?谁又会从一片胡杨叶子里看出岁月的不同?没有沙漠生活的体会,是难以写出这样深刻而又打动人心的文字的。我由衷地为先生的文字折服。
让我大笑的是,在《红与灰,我的沙漠故事》中,因为热爱诗歌,他曾用白粉笔在部队厕所内的墙上写下一些诗句,为此他受到了连长的批评。我笑,是因为他的行为有点古怪,甚至可爱。他自认为把诗歌写上墙壁,就会使幽暗的厕所光亮几分,但最终他不得不亲自把那些文字的印迹一点点擦掉。能把诗歌写在厕所墙壁上的人,放眼整个中国,或许只有杨献平先生一人。我在想象,拿着拖把擦诗句的先生昔日到底是一副怎样的模样?换成现在,他是否还会如此去做?我想我会失望的,那些文字从那天起就已找到了更好的家,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