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例(12篇)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篇1
>>浅谈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论我国保水剂的发展现状及展望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浅析街舞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浅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浅析我国移动端网购市场的发展现况我国寿险销售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探讨电气自动化在我国煤矿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照护的困境与出路创业投资:我国西部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展望我国农超对接发展现状及展望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电子农务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4]吕盛鸽,宣丹萍.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系数预测[J].统计研究,2012,3:27-31.
[5]刘新莲,戴红霞,曹艳冰.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6,23(5):57-58.
[6]钱军程,陈育德,饶克勤,等.中国老年人口失能流行趋势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1):6-9.
[7]尤黎明.试论老年照护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04,4(1):9-12.
[8]原新,李志宏,党俊武,等.中国老龄政策体系框架研究[J].人口学刊,2009,6:25-29.
[9]黄建英,钟长霞,梁丽.14590例60岁及以上老年住院病人统计分析[J].医学信息2008,21(7):1028-1030.
[10]王志红,詹琳主编.老年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1]张先庚,赵清霞,李凤燕,等.养老院实施特色护理管理的实践探索[J].2012,21(4):289-290.
[12]翟福生,刘天元,贾煜.养老院发展的困境与出路-以京津两地为例[J].时代经贸2012,4:98-98.
[13]施永兴.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千,冯正仪,金培培.全科团队模式中社区护士工作内容调查[J].现代护理,2008,14(2):262-264.
[15]冯正仪,张玉梅,沈慧霞.上海社区老年护理工作内容调查[J].护理杂志,2004,21(3):27-28.
[16]张牧原.中日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93):81-87.
[17]邵林玲,金静芬.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初探[J].卫生经济研究,2008,5:30-32.
[18]杜鹏,张瑶.我国老年保险市场的缺位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06,31:82-82.
[19]ArnaertA,HeuvelBV,WindeyT.HealthandSocialcarepolicyfortheelderlyinBelgium.GeriatrNurs,2005;26:366-371.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篇2
随着最近几年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中国男篮重回亚洲之巅等,我国成为一个体育大国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而为了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就必须提高全国体育人口的比例。另外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和身体状况的改善,而健身自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追求。健身俱乐部依靠自身优质、独特的健身服务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的欢迎,而健身俱乐部硬件设施建设、经营方式等方面也会影响人们参与健身的热情,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对曹路镇健身场所进行市场调查并提出改进的相应对策。人们享受性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目前简单、直观、分散的室外健身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健身爱好者的要求,而是需要更为专业的场所、器材和教练员,让人们在感受科学健身的同时也能够释放工作、学习压力,从而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目前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专业健身机构正处于不断增长状态,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比较健身场所的结构和运营模式趋于一致,没有实现大型连锁健身俱乐部。健身场所的管理者需要根据目前健身市场的动态发展,找到适应健身市场的商业模式,为广大健身爱好者创造更好的平台。本文采用市场营销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调查法、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目前曹路镇健身场所进行调查和分析,重点研究影响曹路镇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改进对策,为曹路镇经营性健身场所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上海市健身场所市场调查过程和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研究对象是上海市20家健身娱乐场所的经管人员、健身教练和消费者们,同时在寒暑假期间还调查了本组组员家乡的健身场所的经营状况作为参考。本次发出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63份有效问卷,在问卷中,男性280名,占总人数的60.48%,女性183名,占总人数的39.52%。专门调查部分的题目主要包括:第一,偏向选择什么健身卡。选择年卡、半年卡、季卡、月卡、次卡、无所谓的比例分别为37.37%、7.56%、4.10%、5.83%、43.20%、1.94%。第二,健身时间和健身频率。健身时间比较平均,除了健身1月~3月的占总人数的36.72%以外,其他选项都在20%左右,不到一个月的占总人数的17.93%,3个月到半年的则有21.60%,健身半年以上的有23.76%.健身频率则比较极端,每周健身1~2次的占总人数82.72%,占据绝对多数,3~4次的占总人数的10.37%,每周健身四次以上的只有总人数的7.13%。第三,每次健身花多长时间。一个小时以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64%,1~2小时占总人数的28.08%,2~3小时占总人数的21.17%,3个小时以上的占总人数的15.12%。第四,来这家健身房的原因。这题为多选题,79.91%的人群都选择了自身健康需要,75.59%的人群选择了离家近,22.68%的人群选择会员卡便宜,31.53%的人群选择朋友介绍,49.68%的人群选择了教练水准高,42.12%的人选择了减轻工作压力。第五,健身中心哪些还需要改善。72.35%的人群选择了价格,其中大部分调查者是曹路健身中心的消费者,39.96%的人群选择了器械,通过我们队员亲身体验,有部分器械可能过于老化,需要更新换代。46.00%的人群同时也选择了配套设施,据了解他们希望能够在健身之余能够在此得到一些其他的消费体验。第六,您喜欢什么健身项目。34.13%的人次选择了瑜伽,普拉提项目,其中大部分都是女性,42.12%的人次选择了有氧运动(球类),35.64%的人次选择了游泳,59.40%的人次选择了跑步及器械训练,最后17.28%的人次选择了健身操类。第七,希望健身中心能提供什么服务。55.08%的人群希望能从他们的健身教练处获得更多关于健身的信息,即健身计划平时的饮食计划,24.84%的人群希望教练在训练时能够更加专业,讲解更加详细等,20.01%的人群希望教练或者健身中心能够多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在我们调查的上海市大部分健身场所主打单一健身项目,如东郊马场、奥游轮滑俱乐部等、在我们调查的几家健身中心,只有极少数体育中心为综合性健身中心。在我们调查的20家俱乐部中,俱乐部所在地多集中在商业圈或居民区附近。原因是这些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客流大,交通也十分便利。如最近新开发的宝龙城市广场的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如停车场、家乐福超市等。其他地方健身场所较少,且规模较小。
三、曹路镇健身场所存在的问题
曹路镇隶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也是本次市场调查中的重点分析对象,笔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目前曹路镇健身场所市场已经初步形式,从消费者市场和投资者市场两个角度来看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为了实现曹路镇体育健身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深入分析曹路镇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详细来说,目前曹路镇体育健身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经营项目设置不全面,健身场所经营项目的选择,就是对目标群体的确定,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曹路镇部分体育健身项目在近几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一些投资者在缺乏相应了解下就一哄而上,大量的投资造成供给过剩,曹路镇健身行业竞争比较激烈,整体经济效益下降。另外一方面,曹路镇健身场所经营的主要项目并没有针对中老年人的特点来设置,所以很少有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前来,这样也造成曹路镇健身场所失去了部分市场。第二,缺乏复合型经营管理者,健身场所属于新型体育产业,其发展主要依赖于体育市场的发展,所以需要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否则健身场所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和不断发展。但是通过市场调查显示,目前曹路镇健身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体育专业出身或者经济管理出身,存在体育专业不懂经济管理,而经济管理人员不懂体育的情况,这样就造成无法对健身场所进行科学合理管理,影响自身的长期有效发展。第三,教练员指导经验有限,健身过程科学含量低。通过以上调查可以显示出,更换老化的器材、多聘请专业教练是其中最主要的建议,而教练员指导能力有限可以说是目前曹路镇健身场所出现的重要问题,而他们指导能力的好坏对健身场所经营效益提升有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对曹路镇建设场所的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健身场所并没有专业教练员,大部分教练员由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兼职,而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素质水平等、从事健身的经历、指导学员的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对健身锻炼者的锻炼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四、从商品流通角度分析健身场所的发展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相对于健身场所而言就是健身场所的健身服务向消费者转移,消费者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健身服务,这也是健身场所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对于健身场所而言,商品流通包括经营环节和仓库环节,首先从经营环节角度来分析,就是商品在转让使用价值时,商品价值随之发生转移的过程,经营环节就是结算环节,而健身场所要做好经营环节就必须做好市场营销,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加强宣传力度,培养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其次从仓库环节角度来分析,仓库就是商品储存,对于健身场所而言就是硬件设施,包括教练员和健身器材等方面,所以健身场所要做好仓库环节就需要引进优秀教练员、购置先进健身器材,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商品的经营环节和仓库环节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商品不经过买卖,就不能实现价值的转移。当商品买卖行为发生后,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交易双方就要办理开票、托收、结算、记账等事务,在完成商品价值转移的同时,商品实体的运动也跟着进行,二者基本上是同步的。落实到健身场所方面,改进自己的营销策略和硬件设施也应该同时进行,教练员和健身器材是获得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而市场营销策略是实现商品价值的途径,只有从这两个方面获得改善,才能促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而健身场所才能完成商品流通,将自己的健身服务向消费者转移,最终获得更大的收益。
五、曹路镇健身场所改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市场调查结果和曹路镇健身市场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健身场所改进对策主要包括: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为了促进曹路镇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动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曹路镇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促进健身场所的自律。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降低健身场所税收,保证有更多资金进行周转;降低土地使用率,降低投资者的经营成本,促进曹路镇健身计划更好实施。各个健身场所也要充分利用报刊、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渠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强化居民的健身意识。人们群众进行健身是落实“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所以健身场所应该指导居民正确消费,使居民认识到健身不仅是消费行为,也是人力投资行为,能够促进更多成员参与到体育健身中来。
第二,培养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促进健身场所的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实现健身场所的发展也需要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入手。作为健身场所的经营管理人员,对整个健身场所的发展有统筹规划的任务,所以要把人才作为健身场所发展的重要工作,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人才缺乏可以说是曹路镇健身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培养懂经营管理和体育的复合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引进人才,提高录用门槛,力争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培养一大批满足健身场所要求的经营管理者,保证健身场所的持续性发展。
第三,提高教练员指导水平,改善硬件条件。教练员的指导水平对健身场所经营好坏有直接影响,好的教练可以吸引固定的消费群体,而具备一支素质过硬、技术过强的教练员是保证健身场所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知道,目前曹路镇健身场所兼职教练员占多数,并且存在流动性大的问题,所以体育健身场所应该改变兼职聘任制度,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练员队伍,并不定期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提高教练员的指导水平。另外一方面,改善健身场所的硬件设施也是实现长期有效发展的关键,主要从增加各个年龄段的健身器材和更新老化健身器材两个角度进行解决,吸引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加入,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还能够留住固定客户群,保证他们更好开展健身消费,提升健身场所的品牌效益。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1篇3
关键词: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消费结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结构概念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2.消费结构概念
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决定了市场规模和发展方向,是指导社会具体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消费结构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购买过程中对不同种类的商品之间的购买数量的比例关系,也可叫做消费构成。
人是消费的永恒主体,所以一个社会的人口的总量和人口结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结构有影响。人口总量对消费结构有间接作用。
二、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概况和特点
1.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概况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人口的基本构成,对消费有较大的影响。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3292657人,占11.99%;15-64岁的人口为21867007人,占79.6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02633人,占8.3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9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3个百分点。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吉林省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而吉林省的人口老龄化也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
2.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吉林省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跟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吉林省进入人口老龄化主要跟计划生育有关,而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人口老龄化速度变快,老龄化形势不容乐观
从2003年开始,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进入了快速上升的轨道。根据吉林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0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64.8万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3.13%;2022年老年人口将达593.8万人,老年人口比重达21.35%。
三、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变化趋势
随着吉林省经济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也得到提高,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因此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也因此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吉林省居民消费结构现状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吉林省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0811元,同比增加1770元,增长17%。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14804元,同比增加1772元,增长13.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6239元,同比增加1576元,增长28.9%。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居民受益,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娱乐、住房等都发生了变化。
2.吉林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1)从单纯的物质追求的满足到更高的精神享受的满足转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不断增收,生活水平也提高,较大的影响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在物质上的追求,诸如食品类,衣着类等得到满足的同时,居民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居民仅仅局限于物质享受的满足是不够的,对于诸如娱、教育、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支出在不断提高。
(2)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较慢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增长,消费结构也应该逐步由“生存型”的物质消费向“发展型”的精神、服务、文化消费转变。吉林省“发展型”的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平均比率为31.46%,远低于“生存型”的物质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率,说明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相对缓慢。
人口老龄化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类消费中,人口老龄化对其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下文将详细分析和研究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三、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灰色关联分析(GreyRelationalAnalysis,GRA)是系统地对历年来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序列曲线集合形状相似程度显示成数值的形式为关联度矩阵。
为研究不同年龄结构,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本文将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建立灰色关联矩阵首先要定义母序列和子序列,可以将吉林省的人口年龄结构时间序列定义为母序列:Y1――0到17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Y2――18岁到59岁的人口占中人口的比重,Y3――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子序列定义为各种消费品在总消费的比重。
将吉林省2004年-2011年人口的年龄比例结构{y1}、{y2}和{y3}作为母序列,分别代表0-17岁、18-59岁和60岁及以上3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构成;将吉林省2004-2011年居民各项消费比例构成{x1}、{x2}、{x3}、{x4}、{x5}、{x6}、{x7}和{x8}作为子序列,分别代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8类消费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
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算法,将各项数据输入软件Matlab7.0分析后,在数据分析之前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得出关联系数r的矩阵结果:
通过灰色关联方法的计算分析,经过整理后的矩阵结果来看,可以看出来吉林省在2004―2011年里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口对于类消费品需求程度的大小顺序分别是r4=0.6765(医疗保健)>r5(交通和通信)>r8(杂项)>r2(衣着类)>r7(居住类)>r3(家庭设备和服务)>r1(食品类)>r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因此可以看出来,老年人口与居民消费品支出构成之间的关联度中,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排名第一的是医疗保健,其次是交通和通信。当然,人口老龄化对老龄人口衣食住用行等消费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
从统计分析结果可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必然对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提出新要求。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排名第一的是医疗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医疗保健制度在不断完善,老年人花在医疗保健的费用占比例必然相对较高。同时,随着老百姓养老保健意识的提高,老年健身器材和保健品的支出也在不断攀升。
2.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排名第二的是交通和通信
老年人退休以后的空闲时间非常多,可以参加旅游等户外活动,这加大了交通出行方面的费用。而且随着通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很多老年人已经选择通过电话、手机、QQ、微信等新型的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与子女或朋友之间的交流,这就提高了老年人与通信类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花销。
3.人口老龄化促进老年人衣着消费市场兴盛
老年人服装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现在的服装市场还没有单独针对老年人服装消费的。即便是仅有的一些老年服装市场都是比较落伍,没有档次的衣服,根本满足不了当代老年人对于时尚、潮流、品牌和品质的追求。
4.人口老龄化带动了老年住宅开发及服务的发展
住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重要条件,是解决广大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伴随着老年人收入和储蓄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住宅的需求将日益显现,并且将带动老年地产的发展。
5.人口老龄化对家庭设备和服务消费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开始注重购买各种宜家宜居耐用的家用电器和设备,以在满足生活的需求。并且很多老年人也开始尝试对于诸如电脑,便携式移动终端,按摩椅等设备的使用和购买,享受新鲜事物带来的刺激和便利。
6.人口老龄化减少了对食品类消费的支出
随着老年人生理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对食物的品质和搭配有更高的要求,对于食物的摄入量不断减少。正是因为老年人摄入食物种类的减少和总量的下降,老年人对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也相应的减少了。
7.人口老龄化利于老年教育娱乐文化行业发展
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是越来越强烈,这跟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变化有关系。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健身舞、唱歌、下棋等形式都在各地得到了老年人的热捧。
五、应对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在老龄社会中,老年产业的兴起是必然结果。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积极发展老年产业是必然选择。发展老年产业要做好以下三点:
1.优化4P营销组合策略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由于老年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都跟中青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细分老年市场,做好4P营销组合,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消费水平进行合理的定价,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同时,拓展与老年服务业有密切关系的上下游产业,促进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
2.物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在大多数老年人的温饱问题都已基本解决,但精神生活、文化娱乐还有心理健康教育等层面的需要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这需要重视老年人精神需要的满足,开发更多如老年心理咨询,老年文化娱乐节目,老年教育培训等项目,真正的满足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要,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善用老年消费决策过程模型,赢得老年市场
老年人的购买动机与行为算是成熟型。老年人具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善于通过比较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研究发现,老年消费者的学习、感知、经历等内部刺激形成原始动机对购买和消费活动有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应从老年人情感出发,研究情感营销策略。多为养老产品和服务提供附加值,想老年人之所想,做老年人其所做,做好基层渠道情感营销。最终通过营销,树立企业品牌,通过良好的口碑效应,赢得老年市场。
参考文献:
[1]杨中新.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老龄化: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曾毅,林毅夫.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彭希哲.人口与人口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马伯均.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J].消费经济,2003,(6).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市场营销;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73-02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教育部明确了“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总体思路――“以课程衔接为重点,统筹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由于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不同,中高职的教学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协调性,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为此,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中简称为“苏工院”)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研究个案,设计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调研问卷及访谈提纲,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
一、调研样本概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苏工院市场营销专业“中职班”的全体学生和任课老师。发放学生问卷87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发放市场营销专业任课老师问卷16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回收率均为100%。该院经管系连续三年招收市场营销专业“中职班”,这个班所有的学生都是通过单独组织的高职招生考试取得入学资格,来自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苏工院“中职班”采用的“对口招生模式”,是目前国内较为常见的中高职衔接渠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指中高等职业教育中相同或相似专业的课程衔接[1]。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衔接存在问题。在调查的16位营销专业任课老师中,4位老师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是衔接的,2位老师认为不衔接,10位老师认为部分衔接、部分不衔接,其比例分别为25%、13%和62%。即有75%的任课老师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
2.市场营销专业理论课设置
调研结果表明,在受调查的市场营销“中职班”87位学生中,79位学生认为高职阶段专业理论课设置重复,6位学生认为部分重复,2位学生认为不重复,其比例分别为90%、7%和3%。在“你目前在学并曾在中职阶段学习过的营销专业理论课”的选项中,65位学生学过《市场营销实务》、62位学生学过《推销技巧》、57位学生学过《市场调查技术》、49位学生学过《营销策划》,这些课程是苏工院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八门中的四门,专业理论课设置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苏工院“中职班”采用的是“对口招生模式”,招生对象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而苏工院采用的教学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是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的,因此出现了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
3.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基础课设置
文化基础课是中高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程成绩普遍不理想。从调研结果看,80%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文化基础课学得非常吃力,17%的学生认为学得较容易,3%的学生认为学得很轻松。调研结果反映出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文化基础课程设置存在脱节的现象,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安排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市场营销技能专业课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较大,而忽视了文化基础课和基本素养的教学,这就导致了中高职在文化基础课上的脱节现象。
4.市场营销专业技能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关键在于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教授“中职班”的16名老师中,83%的人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遍高中入学的高职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文化课和实践课时有明显的能力差异。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文化基础课要好于中职毕业生,但专业对口的中职生实践操作能力要强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在中职期间就已经获得了“助理营销师”证书,而苏工院市场营销专业“中职班”还开设了“助理营销师”专项技能课,这反映出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出现了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错位。
5.“中职班”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请你对高职教育提出建议”选项设置了二个主观性问题: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苏工院市场营销专业“中职班”的学生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如下:课程设置要增加动手课程并对专业进行深入教学、课程的开设不要重复、专业要与职业相对应、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等;课程内容要有特色有深度、要与职业文化相结合、要能体现创新性等。
三、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讨
1.衔接培养目标
要顺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中高职衔接,首先需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鲜明特点,所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市场需求来决定的。中高职是职业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培养目标上会有区别但同时又会具有一定的联系。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当注重学生调研、定价、推销等基本销售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实操使学生掌握基础的销售操作技能;而高职学校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营销能力,应当在加强营销理论教学深度的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市场分析、市场调研、营销策划、营销推广等营销综合素养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营销技能解决销售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统一课程标准
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点,而中高职的课程设置却缺乏统一的标准,由于课程设置上不能统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衔接的问题不可避免。由于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在体制上相对独立,导致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又难以全面考虑中职的实际情况,结果使专业课设置出现重复现象而文化基础课却断档脱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州工职院应建立与对口招生中专校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常态机制,与中职校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使学院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中职课程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3.调整课程结构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级层次,但还是属于职业教育范畴的概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实操技能为主,苏工院“中职班”课程结构中应加强实践课的比重。当然,中职校也应注重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充分理解文化基础能力对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根据调研的结果,中职生经过三年的中专教育,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销售专业技能,因此苏工院“中职班”的销售专业技能教学应该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过程,运用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营销实操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篇5
关键词:性别结构;在校受教育人口;聚类分析;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己经在我国贯彻执行了30余年,这30余年同时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余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过多关注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诸如人口红利等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忽视了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首先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其次是性别结构的变化。性别比是第六次人口人口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此次普查情况来看,较之以往,性别比表现出一些新特征。首先,人口选择性流动改变性别比。其次,出生性别比和适婚人口陛别比失衡现象更加突出,预计到2022年将出现20岁至45岁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左右,上千万男性将面临婚姻难的问题。由以上论述可看出,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产生的老龄化和性别比偏高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这将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2005年至2014年各个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性别结构研究,比较不同教育阶段在校生性别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做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对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有所裨益。
一、我省各个教育阶段及地区间的性别结构
(一)我省各受教育阶段性别结构的变化趋势
根据数据绘制的较为直观的2005~2014年间各教育阶段在校生性别平衡指数条形图可知我省各个教育阶段2005年至2014年的性别平衡指数的纵向变化。
由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个教育阶段在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在校人数中性别平衡指数的变化趋势。
1、小学和幼儿园教育阶段的性别差异
从我们这10年的小学教育阶段的数据中可以看到,虽然女生的在校人数率始终少于男生,但已经缩小到几乎微不足道的幅度,而且性别平衡指数基本保持在085左右浮动,可以认为已经达到了相对性别平衡。就幼儿园的数据来说,性别平衡指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趋于平衡。虽然没有达到绝对的平衡,但是性别平衡指数基本保持微弱的浮动,因此我们也可以视其为达到了相对的性别平衡。
2、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性别差异
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性别平衡指数一直比较高,也就是说近十年来我省接受初高中教育的女生基本和男生持平。值得注意的是,由图1可以看出,2011年之后,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的性别平衡指数的走势发生了微微的变化。普通初中的指数在往下走,开始变小也既是女生的在校生人数相对男生下降。而高中的指数开始向上走,慢慢更加接近于1,表明,高中阶段的女生在校生人数越来越接近男生的在校生人数。
3、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阶段的性别差异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十年来的数据都是大于1的且呈现走高的趋势。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女生不仅一直高于男生人数,且越来越高于男生人数。
本科教育阶段的性别差异是研究中的这几个教育阶段中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不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变化速度很快幅度很大。从2009年之前的小于1到2014年的111呈跳跃式的发展。
(二)河南省各个地市的受教育人口性别结构分析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省是户籍人口最多的第一大省,人口分布广泛。为了具体分析我省各地市间的受教育人口的性别差异,在此特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析。
从受教育人口性别均衡比的角度来看以上聚类,第一类和第二类是性别均衡比比较接近于1,且变化比较一致的地市,如郑州,濮阳洛阳等。第三类是性别均衡比不是很高,且变动幅度不特别明显的地市,如新乡,焦作,开封。还有一些特别的分类如固始和邓州。在这个分类的背后有很多原因影响着受教育人口的性别均衡比,其中经济发展因素首当其冲。可以看到在郑州、洛阳等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其性别均衡比越接近于1,男女比越均衡。
二、在校学生及各地区间性别失衡带来的社会影响
首先,加剧就业性别歧视。在校学生的性别平衡指数的持续偏离是一个及其危险的信号,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会使得人口性别比累积性失衡,从而产生女性人口赤字。由此而带来一系列危及到女性的地位和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当人口性别比失调,男性严重过剩时,女性就业的优势就会被严重削弱。随着男性求职人数过剩,更多的用人单位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那时,即使学历高、能力强的女性也会受到就业性别歧视的困扰。
其次,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对于河南省这样的大省,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差距较大。当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规模急剧缩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家庭规模缩小的程度更大。
三、政策建议
本文希望通过在了解人口政策变动的基本情况下,观察人口变化的规律。能够总结新政策下相关的调整建议,为未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动态带来全新的理念及发展战略。
1、扩大开放二胎政策。
二胎政策的实施并不会造成严重的人口变动,合理的人口结构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积极动力,只有在不违背科学发展的情况下,适当的放开二胎政策才能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保持合理的人口结构比控制人口数量来的更为重要。二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人口压力所造成的社会负担局面。作为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生育政策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不仅可以降低未来社会发展风险,而且可以遏制独生子女现象给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促进全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篇6
关键词:宜州市城区中老年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据2000年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7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开始进入“老年型”国家;从2001年到2022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由1.37亿猛增至2.29亿,将占总人口的15.25%;2022年到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高峰阶段,老年人口将由2.29亿上升到3.74亿,占总人口的24.28%[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主要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生活品质在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但缺乏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中老年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基本能反映宜州市城区中老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的宜州市城区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为研究(调查)对象,共调查中老年人300人,其中女150,男15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图书馆、中国期刊网及相关教材与著作查阅关于中老年人体育健身论文30余篇。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所有设计的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的专家咨询与检验。向宜州市三大广场,公园等健身场地的300位参加体育锻炼的中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0份,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90%。
1.2.3实地调查法:利用寒假,对宜州城区的健身场地、广场、公园进行了实地调查。
1.2.4逻辑分析法:根据调查结果对宜州市城区中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现状进行了合理的分析。
1.2.5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理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年龄分布
调查结果表明(表1),宜州市城区参加锻炼的中老年人以45~55岁的人数居多,占总人数的57.0%;56~69岁占总人数的34.4%;70~89岁占总人数的8.5%,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中老年人主要集中在45~55岁,其中女性锻炼人数占53.3%,男性锻炼人数占47.0%。总体上可以体现出宜州市城区的女性老年人锻炼情况要明显优于男性锻炼者。这就充分体现出女性比男性更为重视自身的健康,在参与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上要高于男性。
表1研究(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情况(N=270)
2.2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职业分布
表2研究(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N=270)
从表2可以看出宜州市城区中老年人的职业大致分布,其中个体户占了29%,教师占了20%,其他职业占19.3%,行政人员、医生、文员所占比例基本相当。由此可以看出,宜州是一个中小型的商业城市,个体户居多。
2.3宜州城区中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表3宜州城区中老年人闲暇时间从事的活动统计(多选)(N=270)
从表3可以看出,中老年人在闲暇时间从事的活动还存在着性别的差异,中老年女性大部分时间是照看子女的小孩,而中老年男性则是进行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宜州城区中老年人依然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2.4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表4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N=270)
从表4可以看出,宜州市城区的中老年人有45.2%是以增强体质为主要锻炼目的;为预防疾病参加锻炼的占21.1%;有11.5%的人是为了娱乐休闲散心解闷;有2.6%的中老年人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5.6%是出于减肥的目的;有3%的人是想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结交朋友。
2.5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统计
表5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统计(N=270)
从表5可以看出,宜州市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是散步、广场舞、跑步、打太极拳、气排球、快步走、健身操和其他类别。散步是一项简单易行的活动,运动量适中,室外空气比较清新,对中老年人的呼吸系统有好处。
2.6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次数、时间调查
表6的数据显示一周内参加2次和2次以下锻炼的人数占8.9%;参加3~4次锻炼的人数占20%;参加5~6次锻炼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7%;达到7次锻炼的人数占34.4%。从他们参加锻炼时所用的时间表7来看,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下的占16.7%;锻炼时间达到30~60分钟的占32%;锻炼时间达到60~90分钟的占52%。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宜州市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有部分没有退休的中老年人因为要上班,所以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下班以后、晚上或者周末。
表6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统计表(N=270)
表7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统计表(N=270)
2.7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形式和场所
表8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形式(N=270)
表9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N=270)
从表8可以看出,宜州市城区的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和朋友、同事一起参加锻炼,体现出来城区中老年人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其次是和家人一起参加锻炼,另一部分中老年是独自参加体育锻炼。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有广场、公园、收费场所、空地、在家和其他地方,所占的比例分别是34.1%、25.0%、17.1%、13.3%、9.0%、2.6%(表9),这些数据显示广场是他们聚集在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之地。宜州城区有三大广场,这些广场从早到晚都布满参加锻炼的人,从这点可以看出,宜州市城区参加锻炼的中老年人相当多,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具有局限性。宜州市城区大部分的中老年人经济条件还没有能力承受大型体育场馆这一类需要消费的健身场所,因此选择在收费场所参加体育锻炼的只占17.1%。有小部分的人是选择在家锻炼的,他们的经济条件相对宽裕,家里都有可以开展体育锻炼的房间并购买一些健身器材,在家自己进行锻炼或者在客厅练习瑜伽,太极拳,打乒乓球等。由此可以看出,花钱买健康在宜州城区中老年人的心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念。
2.8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完体育锻炼前后的身体感觉
表10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前后的身体感觉(N=270)
由表10可知,宜州城区的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之前身体状况都是一般,他们表示身体都存在着慢性疾病,之所以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而身体不太健康的占27.1%;比较健康的占20%;非常健康的占6.3%;很差的占4.4%。由此可以看出,身体非常健康的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身体状况不佳时才开始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完体育锻炼后,觉得精神抖擞,全身充满活力的占55%;觉得比之前要有所加强的占32.3%;觉得一般的占9.3%;觉得没什么感觉的占3.7%,这些数据表明科学的健身对宜州市城区的中老年人抵抗衰老、健身康复、增强体质是有一定的效果。
2.9影响宜州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11影响宜州城区中老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N=270)
表12宜州城区内的健身设备是否能满足你的健身需求(N=270)
做事,贵在持之以恒。而半途而废的原因,有外界的影响,有自身的因素,体育锻炼也不例外。根据调查显示,影响宜州市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场地少、设备太差、缺少组织、缺少经费、没时间和其他的原因等(表11)。根据表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因为有大部分的中老年人在家照看小孩、上班或者经营生意,可以参加锻炼的时间就相对较少。有较多空闲时间的人并不一定会参加体育锻炼,参加锻炼的人,可能因为自身的身体状况不好,不能长时间地参加到体育锻炼的活动中去。其次是场地太少,根据调查显示,城区提供给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并不多,三大广场、公园、几个收费的羽毛球场。城区的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在自家的空地上拉网、打羽毛球、气排球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在宜州市城区中老年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3.1.2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消除疾病等,把体育锻炼当成个人爱好、休闲娱乐的人并不多。
3.1.3宜州市城区的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都是随机的,一周内能坚持锻炼5天以上的人数占了比较多的比例,每次锻炼时间能坚持90分钟以上的人数也较多。
3.1.4场地设备宜州市城区提供给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公共设备相对较少,有健身设备的小区里的设备也已经被破坏,而政府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不够,这就影响了宜州市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1.5宜州市城区的中老年人即使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但是一和金钱物质挂上等号就提前打退堂鼓,因此难于形成统一的观念。
3.1.6对体育功能的理解。宜州市城区的中老年人把体育的认识主要放在健身康复、交际上,对于体育锻炼影响心理调节功能的认识不足,需要加大辅导和宣传力度,使他们对体育锻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3.2建议
3.2.1建议宜州市政府加强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动员全体中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并引导中老年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建立优良的体育生活方式。
3.2.2为使更多的中老年人方便、自愿地加入到体育运动行列中去,市政府应扩建住宅小区的配套体育设施,提高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3.2.3国家应重视中老年人健身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该要重视中老年人的福利,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中老年人的福利,使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体育消费。
3.2.4宜州市城区在加强社区体育健身设备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责任心,提高他们对中老年人科学健身的关注度。
3.2.5建议城区、社区、各单位在今后的日子里多举办一些中老年人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比赛,结合本市中老年人的健身特点,开展简单易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田,万仲平,等.发展老年体育的意义和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6(11):147-02.
[2]焦建余,左凤华.中老年人该怎样进行体育锻炼[J].江汉大学学报,1995(12):4.
[3]宁小春,李翠霞.广西老年人身体素质调查[J].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2009(10):1267-03.
[4]陈珊阁.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5(02):0027-02.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篇7
关键词:驻马店市;武术教学;小学体育课
1.引言
据教育部数据公布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下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课教学现状已经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而中华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武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方而都有着其他项目不可替代作用。本文尝试通过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开展现状的调查,在全面了解驻马店市武术开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本地区的武术教学与改革提出参考建议,希望对驻马店市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驻马店市具有代表性的八所小学体育课中武术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从八所小学中抽取了10名体育教师、4,5,6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访谈。
2.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访谈长期以来从事武术教学的老师、专家及校领导,对武术课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运用Excel2007和SPSS16.0对发放回收的问卷进行数理统计,采用归纳演绎,逻辑分析等方式,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2004年4月2日,、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指出“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武术是中小学体育必修课,是素质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培育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开展武术运动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武术运动怎样开展和普及,近年来国内对其的研究大部分是理论方面的论述,涉及到武术运动的开展现状、对策、影响因素等方面,但是具体落实到驻马店市中小学武术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是很少,所以本文将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使武术运动在中小学能够更加广泛的普及与开展,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3.1学生对武术概念和常识的认知情况
从表1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武术概念和常识还是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的,其中比较了解的占16.8%,一般了解的占63.2%,他们对武术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不了解的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在调查的10位体育老师中,有五位是球类专项,两位田径专项,只有一位是武术专项毕业,大部分体育老师自己本身对武术的了解和掌握仅限于大学时候所学内容,武术功底不深。所以他们在体育教学特别是武术内容的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很好的传授武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而教学内容也只是武术的一些基本功和五步拳、少年拳的部分内容,从笔者调查结果来看武术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深入开展仍然任重道远。从表2调查中发现,学生接触学习武术的主要途径来源于电视电影,位列第一。但是在现实中它们所学到武术知识与在影视中看到的并不一致,使他们在对武术的认识上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从学校开展的体育课上了解武术的不超过10%,只排在第三位,这表明武术在驻马店市小学中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3.2体育课武术教学内容过少
调查发现,10名体育老师在体育课教学中武术内容的选用上都有所缩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个武术内容的学习动作枯燥乏味,部分武术动作对柔韧性、协调性要求较高,造成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另外大部分老师是非武术专项毕业,对武术的理论基础掌握不多,武术技能水平不高,在武术内容的教学中存在应付现象;其次,缺乏应有的场地器材设施,老师担心出现意外伤害。而在正常的体育课上,也基本上是以体能训练、田径、球类项目和体育游戏、广播操等为主,武术这一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小学的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一所学校的体育课就没有上过武术内容。体育武术内容的教学远远没有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
3.3武术器材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武术课教学的需要
从表3调查中显示,在驻马店市小学中,有50%的教师和77.4%的学生任务器材设施不能满足于现阶段的武术器材设施情况,这就使武术课的课程开展面临许多困难。就武术教学而言,虽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如球类项目和田径等其他体育项目高,但也需要基本必备的物质条件和保护设施,否则对武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会造成很大的阻碍。在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教学设备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小学没有武术教学专用场地、器材等设施配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由于武术运动的项目特殊性需要做一些动作幅度相对比较大的动作具有一定危险性,而小学生又正处在身体心理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充足的保护设施会使学生在练习武术动作时产生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武术硬件保护措施的不足将会使武术教学中学生安全性及课堂趣味性将事倍功半。通过教师调查文卷的统计总结,教师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学校缺乏完成教学所需的武术场地;大部分学校没有足够教学使用所需的武术器械和保护设备等是影响武术教学的主要原因。
3.4学生对武术运动参与的现状和意向
表4数据显示,学生中愿意积极参加武术运动的学生占了较大的比例为43.7%,很显然大部分学生对武术学习还是有着较高的兴起和积极地态度的。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推进武术运动这一国粹的推广与普及。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武术的开课率不理想虽然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保证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5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但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体育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在学校教学中,重文化教育而不重体育教育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不运动,怕出事故,怕承担责任,而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多学校体育课教学仍然存在应付现象,而在有限的体育课程当中,主要以球类、田径类为主,武术内容的教学所占比例极少。4.1.2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校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学校体育发展水平,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对于体育教学中容易出现意外伤害和安全事故的教学内容过分的强调安全,造成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担心学生意外伤害和教学事故的发生而不敢选用有一定危险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4.1.3师资力量薄弱、缺少武术专业教师从调查结果来看,驻马店市各小学普遍缺少体育教师,武术专项的体育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在现有的体育老师中,他们的专项大多集中在田径、球类方向,在体育教师队伍中武术专项的人才缺乏,不能满足小学武术教学的需求。有的体育教师不懂武术或者从来没有学过武术,对武术的理论知识了解甚少,这样就很难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武术动作或武术知识。而从体育学院武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比例非常小,到基层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更少,这就导致了小学武术教师的匮乏。4.1.4教学场地设施器材欠缺在对驻马店市小学武术教学设备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小学没有武术教学专用场地、器材等设施配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由于武术运动的项目特殊性需要做一些动作幅度相对比较大的动作具有一定危险性,而小学生又正处在身体心理同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充足的保护设施会使学生在练习武术动作时产生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同时容易造成教学事故。
4.2建议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篇8
2.独生子女政策风险研究陈友华,CHENYou-hua
3.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长期人口后果陈卫,李敏,CHENWei,LIMin
4.中国卫生筹资的再分配效应解垩,XIEE
5.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县级卫生与教育系统投入与人力现状的对比分析李赵城,阿依古丽·木拉提汗,傅新巧,陈晶,方鹏骞
6.中国性健康教育须与时代同步胡玉坤,张晓纪,夏国美,杨秀石,张玫玫,楼超华,左霞云
7.大城市户籍人口人户分离的特点与成因——基于广州市越秀区X街道、天河区Y街道的调查和分析骆勇,LUOYong
8.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梁波,王海英,LIANGBo,WANGHai-ying
9.生育率下降背景下高等教育扩张与大学生就业困难——从"98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次贷金融危机"苗国,MIAOGuo
10.大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现状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王大伟,WANGDa-wei
11.地震致残人士生活与就业的支撑途径——基于日本经验的分析周葵,赵小姝,ZHOUKui,ZHAOXiao-shu
12.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及其影响因素——对武汉市J区农民的调查分析范成杰,熊波,FANCheng-jie,XIONGBo
13.对湖北省郧西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陈军,金敬生,董光辉,徐永进
1.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基础数据报告郑晓瑛,陈功,韩优莉,陈鹤,林婷,邱月,杨蓉蓉,胡玉坤,乔晓春,王旭光,张蕾,穆光宗,宋新明,庞丽华,武继磊,林艳,刘岚,斐丽君,李宁,魏继红,ZHENGXiao-ying,CHENGong,HANYou-li,CHENHe,LINTing,QIUYue,YANGRong-rong,HuYu-kun,QIAOXiao-chun,WANGXu-guang,ZHANGLei,MUGuang-zong,SONGXin-ming,PANGLi-hua,WUJi-lei,LINYan,LIULan,PEILi-jun,LI-Ning,WEIJi-hong
2.避孕知情选择对中国人工流产的影响分析王存同,WANGCun-tong
3.投资于中国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全球化时代的政策抉择胡玉坤,HUYu-kun
4.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研究姜全保,果臻,李树茁,JIANGQuan-bao,GUOZhen,LIShu-zhuo
5.甘肃省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区域比较分析李丽娟,张勃,李山勇,LILi-juan,ZHANGBo,LIShan-yong
6.市域经济、市区经济与人口流动——以江苏省为例孙树垒,凌迎兵,SUNShu-lei,LINGYing-bing
7.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幼儿照料对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王姮,董晓媛,WANGHeng,DONGXiao-yuan
8.贵州省出生人口素质调查研究龙翠芳,LONGCui-fang
9.中西合璧的老人支持体系——香港所追求的全面照顾模式周永新,赵环,CHOWWing-sun,ZHAOHuan
10.我国五保老人生存境遇及政策研究综述——一个"社会资本与政府责任"的分析框架吴晓林,WUXiao-lin
11.还原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人口思想的历史价值穆光宗,MUGuang-zong
12.社会结构完整性与生育制度——费孝通先生《生育制度》的阅读启示解韬,郭未,罗松盛,XIETao,GUOWei,LUOSong-sheng
13.物业管理平台上的计生协会建设——以江苏泰州为例黄宝凤,袁光彩,石盛林,吕江洪
14.整合资源,创新计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绍兴市越城区整合资源深化计生优质服务的几点做法周春雨,顾丽萍
1.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王桂新,陈冠春,魏星
2.人力资本、政府管制与中国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职业配置——以上海市卢湾区为例余佳,丁金宏
3.京津沪外来人口迁移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王海宁,陈媛媛
4.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能否把数据搞准?乔晓春,王谦,黄荣清,李伯华,王广州,张齐超,赵元元
5.中国分城镇乡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探析胡英
6.21世纪初人口场景预测研究回顾田飞
7."人口非控制不行"考梁中堂
8.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构架的理论基础陈明立
9.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陈建兰
10.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初探韦璞
11.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机制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理分析郭文娟,麻学锋
12.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条件分析——基于国际比较的经验金刚,柳清瑞
13.市场化下城市居民的住房选择:以广州为例马忠东,周国伟,王海仙
14.加快建立"生育关怀行动"的长效工作机制——赴安徽省、江苏省的调研报告国家人口计生委人事司调研组
15.浅谈新时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的"度"易凌炜
1.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黄国华,HUANGGuo-hua
2.农村劳动力迁移与中国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地区差异:来自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的证据张卓妮,吴晓刚,ZHANGZhuo-ni,WUXiao-gang
3.女农民工城乡流动个人风险成本:性别差异与内部差异——基于1012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钱雪飞,QIANXue-fei
4.中国低生育水平与意愿生育水平的差距许静,XUJing
5.河南省生育关怀行动的探索与思考王勇军,赵晟
6.以人为本视野下生育关怀的理论思考陆杰华
7.生育关怀行动若干问题思考陈友华,徐愫
8.统筹承续民需我为建立健全生育关怀行动长效机制张强
9.生育关怀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穆光宗,王磊,张团
10.外来常住人口本地化的供需类型分析段占朝,DUANZhan-chao
11.大城市白领居住模式的人口学特征分析——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肖昕茹,梁翠玲,丁金宏,XIAOXin-ru,LIANGCui-ling,DINGJin-hong
12.人口统计数据系统误差的检验黄荣清,HUANGRong-qing
13.2010年人口普查:挑战与对策研讨会综述乔晓春,王存同
14.社会流行病学与人口学的交叉研究进展杨爽,张蕾,YANGShuang,ZHANGLei
15.大学生就医行为与医疗保险李芬,LIFen
16.中国农村社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研究报告王秀银
17.日本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律制度对中高龄劳动者的保护陶建国,TAOJian-guo
18.第五届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孙霞,秦宏宇,刘璇
1.社会保障财政风险与危机管理战略林毓铭,LINYu-ming
2.城市低保对象动态管理研究:基于"救助生涯"的视角黄晨熹,HUANGChen-xi
3.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黄乾,HUANGQian
4.中国户籍制度:困境与出路杨成钢,赵小殊
5.从行政法学看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湛中乐
6.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认识误区与近期举措伍先江
7.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陶然,刘凯
8.主观感受对中国农村老年女性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研究——基于陕西省农村的调查数据分析韦艳,刘旭东,WEIYan,LIUXu-dong
9.农村留守妇女研究:回顾与前瞻许传新,XUChuan-xin
10.照顾提供、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女性主义经济学的视角董晓媛,DONGXiao-yuan
11.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沈续雷,王桂新,孔超,SHENXu-lei,WANGGui-xin,KONGChao
12.城乡居民主观幸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方纲,风笑天,FANGGang,FENGXiao-tian
13.宜居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代际比较研究张乐,吴文新,ZHANGLe,WUWen-xin
14.医患关系的模式考量、伦理分析和制度理性郑雄飞,ZHENGXiong-fei
15.云南西双版纳州边民通婚生育情况简析邵秦,李翰炜
16.低速增长的英国人口与经济发展李仲生,LIZhong-sheng
17.持续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战略应对——第五届中国老年学家前沿论坛综述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
18.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湖北省天门市执行情况的思考王艾年,石端军
1.中国计划生育、人口发展与人权保护湛中乐,苏宇,ZHANZhong-le,SUYu
2.城市化进程中的生育政策取向研究——基于山东及部分二孩试点地区的经验分析李兰永,LILan-yong
3.说说性别文化的转变吕红平,林顺利,陈景
4.我国乡村人口文化促进活动的评价和建议穆光宗
5.珍重生命是生育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周长洪
6.从大禹治水看我国应对人口问题的文化机制姚远
7.2008年中国人口生育问题研究综述李敏,陈卫,LIMin,CHENWei
8.人口变迁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国空巢》读后感陈友华,CHENYou-hua
9.中国残疾人口致残原因分析崔斌,陈功,郑晓瑛,CUIBin,CHENGong,ZHENGXiao-ying
10.中国农村性别收入差距变化趋势:1993、1997和2006畅红琴,CHANGHong-qin
11.人口迁移流动对城镇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丁仁船,周庆九,DINGRen-chuan,ZHOUQing-jiu
12.服务使用与社会融合:香港新移民的一项探索性研究何雪松,楼玮群,赵环,HEXue-song,LOUWei-qun,ZHAOHuan
13.社区来沪青少年服务站: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张睿,ZHANGRui
14.浅析生育意愿下降对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班晓娜,王潇,BANXiao-na,WANGXiao
15.养老保险资源获取途径新探宣兆凯,XUANZhao-kai
16.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力研究及社会政策建议——以浙江省为例郅玉玲,ZHIYu-ling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篇9
关于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国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国内学者相对较晚,近几年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综述该领域的文献。1.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需求关系的理论研究现有研究表明,首先,人口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微观机制影响居民消费的需求。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简称LCH)③是最早研究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需求关系的理论模型。该假说指出,代表性个人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需求分配收入,以期获得最大效用。他们认为,当一个国家的劳动人口比例上升时,该国的储蓄率会相应上升,因而,消费率会下降。家庭储蓄需求模型(HouseholdSavingDemandModel,简称HSDM)则从储蓄与孩子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Neher,1971)④。此外,Becker(1981)也曾提出小孩的质量和数量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即当家庭小孩数量减少时,父母倾向于增加小孩的人力资本投资以此提高孩子的“质量”,因此家庭消费会受到一定影响⑤。其次,人口年龄结构也可以通过宏观机制影响居民消费需求(HockandWeil,2012)⑥。2.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外很多学者都曾利用中国数据实证考察过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比如,利用中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Modigliani和Cao(2004)实证发现,抚养系数、消费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⑦。利用动态面板GMM方法,Horioka和Wan(2006)对中国1995-2004年家庭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实证发现抚养系数对消费率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国内学者也对此做过一些类似的实证研究。比如,付波航等(2013)利用1989-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少儿抚养比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都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⑧。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理论研究都证实了人口年龄结构会影响居民消费率,但实证研究却没有给出一致结论,而且几乎没有学者考察市场化因素。本文认为人口年龄结构不仅影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而且该影响还可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市场化改革,原来由国有企业和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负担有所减少,导致家庭抚养小孩及养老的成本大幅增加,所以家庭倾向于减少当前消费;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又会在市场化进程中不断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减少小孩的抚养成本以及养老费用。那在现实经济中,这两股相反的力量到底孰大孰小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利用1998-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随着市场化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本文可能的贡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拟构建一个理论模型用以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为随后的实证模型提供了理论保障;第二,本文加入人口年龄结构与市场化程度变量的交乘项,用以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率影响的变化趋势;第三,本文使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并利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修正模型的内生性以及自相关等问题,使回归结果更加准确。
二、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需求的理论模型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1.假定人口增长服从新老更替规律,人口增长率用n表示。2.假定代表性个人可生存三期,具体而言,在t期,有Lt(1+n)个小孩处于其生命的第1期,Lt个年轻人处于其生命的第2期,Lt/(1+n)个老年人处于其生命的第3期。3.假定代表性个人在年轻时提供1单位劳动,并将其收入所得用于以下五个方面的支出:消费支出、储蓄、抚养小孩的支出、缴纳社会保障基金以及赡养老人的支出。该代表性个人小孩时期的消费来自上一期年轻人的抚养支出,当他变为老年人后,其消费主要来自上期储蓄和利息、养老金以及年轻人的赡养费用。4.假定代表性个人的效用函数为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不变的形式。
(二)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基于上述假定,代表性个人一生的效用总和可表示如下。其中,θ为任意两时点的消费之间的替代弹性的倒数,ρ为效用贴现率,大于-1是为了保证第2期消费的权数为正。根据上述假定,可以写出代表性个人的预算约束条件。在t期,代表性个人年轻时的预算约束线可表示如下。其中,wt为代表性个人t期的劳动收入,st为t期的储蓄额。b表示t期年轻人抚养小孩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0<b<1),在此,b可视为少儿抚养系数。a表示收入中投入到社会保障基金的比例(0<a<1)。d表示代表性个人的赡养费用占收入的比例(0<d<1),在此,d可以视为老年抚养系数。(6)式表明,代表性个人老年时期与年轻时期的消费比例由多个因素决定,主要包括收入中投入到社会保障的份额、人口增长率、年轻人抚养费用和赡养费用占收入的比例及贴现因子共同决定的。(6)式在理论上可以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确实会对代表性个人的消费需求产生影响。首先,分析少儿抚养系数b如何影响代表性个人一生的消费总需求。假定其他系数均保持不变,当少儿抚养系数b下降时,根据(3)式,c1t-1将降低;根据(4)式,c3t+1将保持不变;根据(6)式,c2t将降低。因此,代表性个人的三期消费总和(c1t-1+c2t+c3t+1)将降低。其次,分析老年抚养系数d如何影响代表性个人一生的消费总需求。假定其他系数均保持不变,当老年抚养系数d下降时,根据(3)式,c1t-1将保持不变;根据(4)式,c3t+1将下降;根据(6)式,c2t将降低。因此代表性个人的三期消费总和(c1t-1+c2t+c3t+1)将降低。不难看出,人口年龄结构确实在理论上会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否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些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还需要我们利用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描述
(一)模型设定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本文构建实证模型,具体形式如下。其中,下标i代表地区维度,t代表时间维度,u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异质性,λt为时间效应,εit表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C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各省(市/区)的居民消费率,本文用各省(市/区)的居民消费总支出占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GDP的比值表示。D为人口年龄结构变量。根据以往文献(李文星等,2008)⑨,本文也选取少儿抚养系数(YD)和老年抚养系数(OD)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指标,其定义详见表1。MAR为市场化程度变量。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整体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每个省(市/区)的市场化程度则层次不齐。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最为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则最落后。本文正是利用每个省(市/区)市场化程度不同这一特征来考察市场化进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率的影响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而言,本文将构造人口年龄结构变量与市场化程度变量的交乘项,并考察其符号和显著性。从以往的实证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选用各地区非国有部门从业人数占该地区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衡量,但这一指标比较片面,无法准确衡量市场化进程。本文将参考樊纲等编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这一报告主要从五个方面出发对市场化程度进行测量,然后将它们综合成一个市场化程度指数。某地区的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市场化经济越发达,其市场化程度也就越高。由于该报告中没有2010年的数据,本文将用2009年的指数近似代替,因为就某一地区而言,市场化程度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变化。X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其中,Y表示实际收入水平,用经过价格调整后的人均GDP进行衡量。但Modigliani和Cao(2004)指出,实际收入的增长率也可能影响居民消费率,所以我们在模型中还加入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y)。R表示实际利率,通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计算得到,用以考察消费者的跨期消费行为。Ct-1为滞后一期的居民消费率。当人们面对收入波动时,他们倾向于平滑消费,所以当期消费可能与上期消费存在一定关系,这种消费习惯的连续性通常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GINI表示城乡收入差距,本文用城市和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值近似衡量。INF表示通货膨胀率,用以考察价格波动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EDU衡量教育程度,用以考察教育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表1报告了上述所有回归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将上述所有变量带入(7)式,可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二)数据描述本文将选取1998-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随后的回归分析,由于数据不全,故将其省去,所以样本数据仅包含30个省(市/区)。选择这一样本区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自1998年起,中国居民消费率开始迅速持续下降,而在1988年之前,消费率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第二,樊纲等人的研究报告只估算了1997-2009年间中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指数。第三,在1990年以前,各省市的抚养系数缺失严重,而且抚养系数尤其是少儿抚养系数在1998年之前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关于数据来源,抚养系数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9-2011年),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则主要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1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人口年龄结构、市场化程度与居民消费需求考虑到本文的数据特征,我们将使用动态面板GMM方法进行回归模型。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内生性以及解决遗漏变量等问题(李文星等,2008)。由于GMM两步估计法得到的标准差可能存在向下偏倚,而且估计量的近似渐进分布存在有偏等问题,所以本文将使用一步GMM估计方法进行回归分析。更进一步,本文将使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因为相对于一步差分GMM估计方法,前者利用了更多的信息,因而估计结果更加有效。回归结果详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该有效性存在一个前提假设,即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下新增的工具变量是联合有效的。根据表2的结果,所有模型中的Sargan统计量的P值都至少大于0.96,说明我们无法拒绝新增工具变量联合有效的原假设,因此本文的数据适合使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在表2中,模型(1)没有包含市场化程度变量以及它与抚养系数的交乘项。根据回归结果,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系数虽然为负,但不是很显著。为进一步考察这些负向影响是否会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而发生改变,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市场化程度变量和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交乘项,回归结果详见模型(2)。下面,本文以模型(2)为研究对象分析讨论各变量回归系数的含义。1.少儿抚养系数(YD)。根据模型(2)的回归结果,少儿抚养系数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负,即少儿抚养系数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居民消费率增加0.27个百分点。这一结论不仅与本文的理论推导相反,而且与传统的LCH不一致。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这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是完全有可能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父母大多希望自己的小孩通过知识积累考上大学并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每个家庭的小孩数量有所减少,因此父母开始重视小孩的“质量”。加之高校扩招导致学历严重贬值,小孩也需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这也无形中加大了小孩人力资本的投入。在这一背景下,父母倾向于减少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而进一步增加子女的教育支出,如果这部分增加的教育支出超过了因孩子数量减少及其他方面支出减少而增加的储蓄,则少儿抚养系数的下降就会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本文的回归结果基本上符合当前的国情。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2010年期间,中国少儿抚养系数实际上是呈下降趋势,即从1998年的38%下降至2010年的22.3%。这一现象说明少儿抚养系数的变动可能不是居民消费不足的真正原因。2.老年抚养系数(OD)。在模型(2)中,老年抚养系数的回归系数依然为负,但显著得到改善,具体而言,老年抚养系数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居民消费率减少1.26个百分点。就目前中国而言,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家庭养老”现象在大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老年人的生活及医疗等多方面的需求仍然主要依靠子女来满足。不过,随着医疗等费用的增加以及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庭养老”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家庭倾向于将部分收入储存起来,所以当前消费会减少。由于在样本区间内,老年抚养系数是不断增加的,从1998年的9.9%增加至2010的11.9%,所以它是导致居民增加储蓄减少当期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3.市场化程度(MAR)。首先,根据模型(2),市场化程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化程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因此人们愿意而且敢于消费。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人们不仅很少储蓄,而且经常超前消费,因此消费率非常高。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消费欲望会逐渐增强,因而消费需求会随之增加。其次,市场化程度与少儿抚养系数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说明少儿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减少。LCH认为少儿抚养系数与消费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LCH是基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数据得出的结论,而本文使用的数据则来自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中国。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必将提高,因此少儿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会逐渐减少,最终由负变为正,换句话说,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本文的实证结论将与LCH达成一致。最后,市场化程度变量与老年抚养系数的交乘项也显著为正,这说明老年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也会随着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减少,即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该负向影响最终会变为正向影响,从而与LCH达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本区间内,老年抚养系数从1998年的9.9%上升到2010年的11.9%,因而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2.17个百分点⑩。而在该样本区间内,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实际下降为13.3个百分点,即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可解释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的16.3%。因此,本文认为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可能是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4.其他控制变量。本文发现,滞后一期的消费率、实际收入增长率、收入差距以及市场化程度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但其他控制变量,如居民实际收入的对数、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受教育程度等都对居民消费需求没有显著影响。
(二)分地区讨论中国各经济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那么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性差异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将样本分成东、中、西三个子样本重新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详见表2中的模型(3)-(5)。首先,就东部而言,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与其相配套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也更为完善,这些省份的居民不需要过度储蓄以防未来之需。不过,东部地区的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依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老年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将长期存在,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也不例外。其次,就中西部而言,少儿和老年抚养系数都显著为负。中西部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各种配套的社会福利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抚养小孩及老人的成本还主要由家庭内部承担。因此,当家庭中小孩或老人的数量增加时,家庭倾向于减少当期消费以备不时之需。再次,市场化程度的回归系数在三个地区都显著为正,不过中部样本的该系数最大,西部次之,而东部最小。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已较为发达,市场化程度上升空间较小,因而其对消费率的影响也较小。而西部地区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上升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而市场化程度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也较小。中部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其市场化已达到一定程度,与之相配套的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也在逐步完善,因而市场化程度对消费率的影响最大。最后,在模型(3)-(5)中,市场化程度与抚养系数的交乘项基本上都显著为正。就中西部而言,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的负向影响将逐渐减小,最终由负变为正。就东部而言,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促进影响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加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相关结论本文使用1998-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少儿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显著负向影响,虽然这一结论与传统的LCH不一致,但却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很吻合。在加入市场化程度与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交乘项后,由于该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少儿抚养系数对消费需求的负向影响会逐渐减少,最终会转变为正向影响。随后的分地区讨论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老年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也显著为负,由于老年抚养系数与市场化程度变量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说明老年抚养系数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也会随着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减少,最终与LCH达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样本区间内,老年抚养系数的增加可以解释居民消费率实际下降幅度的16.3%。因此,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可能是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旅游;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11-012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16
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发展旅游业对拉动内需、改变投资消费结构及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功能。由于我国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的压力,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转型期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镇老年人拥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同时充裕的闲暇时间也为老年人出行旅游创造了上班族难以企及的时间条件,因此,拉动老年人出行旅游能够极大的促进消费,带动内需增长。为了科学制定拉动老年人旅游的政策措施,从宏观层面探讨影响老年人旅游的影响因素是本研究的重点。
1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老年人旅游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而且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从老年人的旅游动机、旅游障碍、及旅游偏好等数个方面深化分析研究。旅游动机方面,Muller认为老年人对外界有强烈的兴趣,在他们身体良好的情况下,愿意出去旅游[1]。Pearce认为大多数老年人出游的动机是感受自然[2]。旅游障碍方面,McGuire提出了影响老年人旅游的五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外部资源因素、时间的因素、支持性因素、身体健康的因素、社会因素[3]。Zimmer和Aliza等认为身体健康与收入是老年人旅游的主要障碍[4]。在旅游偏好方面,老年人消费群体由于生理和心理上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他们在选择旅游产品是表现出自身的旅游偏好,即那些安全性高、运动强度小的旅游产品或服务会更受到老年人的偏好[6]。此外,Chao[7]和Foy[8]等人通过对老年人这一消费群体的旅游态度进行深入调查,表明老年人消费群体更偏好于参与温和的户外旅游活动,由于他们认为消耗体力的旅游活动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针对运动强度较大的旅游活动,老年人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国内的老年人旅游偏好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我国老龄化不断加速,引起各界对老年人消费市场的日益关注,而且随着中国老年人消费心理和消费模式的快速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户外旅游大军,所以学术界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广泛研究、探讨,主要针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现状、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策略的研究以及老年人旅游行为的区域研究等。在旅游市场方面,裴泽生[9]最先根据老年人消费群体的自身特性对老年人旅游市场进行研究,他从客源地的特殊视角,分析了老年人旅游市场具有多大规模的开发潜能以及其未来可行性的概率[10]。徐栖玲、陈宏巨从营销策略的角度分析,认为旅行社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策略[11]。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老年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老年人旅游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前景、存在哪些发展障碍、如何制定“适老宜老”的差异化营销策略等各个方面[12]。国内一些学者在如何开发老年人旅游产品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张维梅、黄垂研究认为旅游产品的健康性对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性[13]。姜立英从老年人旅游市场细分的角度,提出了针对老年人消费的独特性,应该推出更为差别化、专业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方式[14]。周丽洁从老年旅游市场需求开发的角度,认为现在的老年人旅游产品开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吴鸣岐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认为要更好的满足老年人对旅游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该开发特色鲜明、且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或服务方式,逐渐改变老年人的消费需求[15]。还有学者通过对某一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对地^内的老年人出游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本地区老年人的消费特性,描述其出游习惯和特点,并给出相关建议、对策[16]。
针对中国老年人旅游市场日益广阔的前景,关于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其他相关学术研究也不断的涌现。Ma以人口老龄化为基础,提出了老年人旅游业的发展对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产生一定的现实作用[17]。乌龙从老年人养生的研究视角,认为旅游是老年人养生的健康方式。刘飞燕认为政府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引导和支持政策市场条件的创造与完善。梁滔滔认为除了年龄、健康状况、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和闲暇时间等影响老年人旅游的个人因素之外,社会环境、文化、家庭群体等社会因素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旅游需求[18]。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学者相关文献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与国外关于老年人旅游问题的研究相比较,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宏观分析的角度对相关理论进行描述,缺乏实证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老年人旅游偏好的研究以及影响其偏好的因素分析极为匮乏,所以有必要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得出能够更好的为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且更具有实效性的结论。
2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2.1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灰色模型GM(1,1)是GreyModel微分方程模型的简称,前面的1表示1阶,后面的1表示1个变量,具有模糊的结构关系,能够运用不完备的数据解释系统内部连续变化的整体过程,并对未来2到3个未来的数据进行精确度较高的定量预测,进而科学的定量预测未来的状态。灰色模型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已有的系统内部信息,将没有规律的原始数据进行累加,然后将累加之后的数据汇总,建立一阶线性微分动态时间序列模型。因为数据之间内部的联系和规律是无法从散落的数据直接得到的,所以需要利用这种模型对已有的不完全的信息(灰色信息)进行处理组合,从而提高数据的白化度,使得信息之间的内部关系可以通过模型展现出来。灰色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通过对灰色信息进行分析,挖掘数据之间存在的潜在规律,然后利用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用离散的数据建立起近似连续的动态微分方程[19]。
本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选取的因素对老年人旅游占比及旅游消费影响程度。灰色关联分析是基于行为因子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以分析和确定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这种方法对原始数据的样本量大小、样本是否服从典型的概率分布及样本间有无规律没有严格要求,且不会打乱样本间的联系和规律,同时计算方法简便。
若某因素的关联度值R越接近1.则表明该因素对参考因素的影响程度越大,将综合关联度按大小排列皆可以看出各个影响因子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大小。
2.2变量选择及数据整理
本研究将以京津冀区域整体为研究对象,由于本研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旅游占比及人均年度旅游消费支出的潜在影响因素具有众多构面,我们将这些潜在影响因素根据国内已有研究缩减为少数构面的指标,从《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3年)中选取选取65岁以上人口比、城镇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以及地区最终消费支出作为比较指标;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6―2013年)中选取选取65岁以上旅游人数比很65岁以上人口旅游消费支出作为参考指标,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将原始数据中心标准化后,根据灰色关联模型,先计算灰关联系数,得到参照指标与比较指标关联度矩阵(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关联度最大值为0.9762,最小值为0.6598,关联度大部分处于中等强度以上。65岁以上人口比与65岁以上旅游人数比的关联度最大,关联系数第二强的是老年抚养比,这两个变量说明65岁以上人口越多,将会从总量上对有出游意向的人数做出贡献。城镇人口比重与参考指标的关联性处于第三强度,但与前两个指标的强度差距不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和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也与参考指标的关联性较大,这三个指标表明城镇人口数量与受教育情况也是影响65岁以上旅游人数的重要因素。
65岁以上旅游人均消费支出与比较指标的关联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关联度最大值为0.9576,最小值为0.6139,关联度大部分处于中等强度以上。与表1的结果类似,65岁以上人口比与65岁以上旅游人均消费的关联度最大,关联系数第二强的是老年抚养比,城镇人口比重与参考指标的关联性处于第三强度,表明城镇人口数量也是影响65岁以上旅游人均消费的重要因素。与表1不同的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地区最终消费支出与参考指标的关联度反而更大,说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会影响旅游人均消费。
2.3结论
现如今,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我国65以上的老年人在退休后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约70%以上的老年人具有较为强烈的潜在出游意向。结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老年抚养比、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与地区最终消费支出等影响因素,均对65岁以上老年人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有重要的影响关系。国家和地区应当提高养老保险水平,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完善旅游业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旅游市场安全以及制定差异化价格战略和加大宣传等措施,提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地区最终消费支出,使具有消费能力的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进入旅游市场,探索老年人旅游消费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3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平均寿命增加,数量增多,老年人选择出游的比例越来越高。研究老年人旅游市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对国家经济增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由于老年人年龄、体能等原因,且老年人旅游市场不完善、出游障碍多,存在养老旅游产品的设计与供给无法满足一般老年人的需求;养老旅游的相关设施、专业机构和人才缺乏,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各地养老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相关资源有待整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老年人群体自身、旅游企业以及政府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3.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养老旅游服务保障体系
养老旅游属于养老服务业,养老问题不仅是老年人的个人问题,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社会性问题。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措施,将促进养老旅游业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完善社会养老福利保障对于建设养老旅游服务体系至关重要,当前,老年人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退休金发放不平衡,医疗占老年人支出过高,极大压抑了老年人的旅游消费意愿,阻碍了老年人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完善福利保障体系,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外,能够拥有更多的物质条件满足其精神需求,从而激发其旅游消费的欲望。
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在社会养老方面的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养老旅游有关服务标准,建立统一的养老旅游市场规范。强化行业监管,对从事养老旅游的企业或组织进行评级审查,规范老年人旅游行业的运作,引导养老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为老年人旅游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各地政府部门应当推动养老资源整合,为异地养老旅游创造积极条件,如异地养老机构互惠、异地房产养老以及异地旅游养老的医疗等资源的共享等,如推动老年证实现跨区域、扩行业、跨部门联网,老年人可凭证享受更高比例的飞机、高铁等交通票价折扣。在其它城市旅游时,凭证可免费或优惠乘坐公共交通设备,宾馆住宿、旅游景点门票和旅游产品以及设施也给予老年人一定的折扣,降低老年人旅游障碍和成本,刺激老年人旅游消费欲望;积极推广养老旅游,引导养老旅游成为养老的新型风尚和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旅游的信息系统,整合政府各相关部门有关老年人的信息数据,促使相关机构对老年人的养老旅游需求进行识别与开发,另一方面建立丰富的养老旅游信息数据库,为老年人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旅游方式提供l件。
3.2加强养老旅游相关研究和产品开发,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
养老旅游行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质较强的行业,离不开旅行社、养老机构、交通单位等专业组织的协作与努力。首先,专业机构应当将养老旅游作为组织的一个发展战略,将开发老年人养老旅游需求和养老旅游产品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应当加强对老年人养老旅游需求的识别与开发。不仅应当关注老年人基本的生理需求,还应主动去识别老年人对高层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企业和老年人对需求信息认知程度不同,针对隐性需求进行了分类开发;还应建立健全养老旅游服务的相关制度,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使老年人的需求能够较好的得到满足;最后,由于养老旅游是一个涉及养老、医疗、交通、旅游等多方面的活动,相关行业之间还应当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为繁荣养老旅游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民族、性别、消费水平不同,老年人市场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这些条件的不同,老年人的旅游热情以及路线选择可能就会存在差别,因此旅游企业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21],实施差异化战略。以性别为例,女性的平均寿命比较长,因此女性的老年人口相对来说较多,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较大的旅游消费群体,因此要对男女性老年人市场进行细分。总的来说,市场的细分程度直接决定了旅游路线的制定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旅行服务机构应针对老年人旅游的偏好,开发观光、疗养、生态休闲、文体活动、“隔代亲子”、“避暑避寒”等老年人旅游产品。针对老年人对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旅游服务质量的特殊需求,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兴趣和特点、安全性和舒适度等,开发适合的旅游产品。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和地区最终消费支出能够直接反应当地的生活质量,从表2可知,这两个指标会对旅游人均消费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由于收入水平、职业或文化程度的不同,老年人的消费水平也会存在差异。鉴于此,旅游企业应该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那些消费能力低的老年人,适当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推出性r比较高的产品,或者定期举办“周年庆”、节假日促销等活动,吸引这些消费群,做到薄利多销;而对于那些消费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则可以推出一些新体验,或者为他们提供高品位的产品,使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享受旅游的舒适性,提高他们的满意度[22]。
3.3激发养老旅游隐形需求,引导新型养老观念
行为态度、内部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是对养老旅游行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改变老年人对养老旅游行为态度、行为意愿以及感知行为控制能力,激发老年人自身及老年群体养老旅游的主观愿望,引导老年人子女、家人支持老年人进行养老旅游,是激发养老旅游市场隐形需求,推动相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养老旅游隐性需求是老年人对身心健康和生活更高追求的需求,根据信息认知的不同,隐性需求类型不同,开发模式也不同。老年人自己具有养老旅游的计划、会把养老旅游推荐给同事朋友等一系列的主观意向,老年人如果具有强烈的养老旅游主观意向,会促使其采取养老旅游行动。养老旅游内部主观规范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家人、同事和朋友对其养老旅游行为评价的一致性,是否支持鼓励其进行养老旅游,内部主观规范表现更为显著的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具有传统风俗的国家,老人在考虑养老旅游时会比较注重家人尤其是子女的意见。目前,65岁以上老年人均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受教育适龄阶段恰逢我国经济和教育普及程度较低时期,在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获取旅游资讯的能力较弱。因此,要使老年人能及时、迅速地获取旅游信息,旅游企业要充分利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为老年人展现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及旅游文化,做到言辞恳切,以“情”动人。在节假日时还可以做一些公益广告或开展公益活动,使老年人充分了解并认识,从而更多的接触旅游企业及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ALFREDSB.Marketingsegmentationbypersonalvaluesandsalientproductattributes[J].Journalofadvertisingresearch,1981,21(1):29-35.
[2]SWARBROOKJ.Consumerbehaviorintourism[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1999:37.
[3]SHOEMAKERS.Segmentationoftheseniorpleasuretravelmarket[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9,27(3):14-21.
[4]HAWESDK.Travelrelatedlifestyleprofilesofolderpeople.[J].Journaloftravelreseareh,1988,27(2):22-32.
[5]MULLERT.Babyboomer,lifestylesegmentsandtheimminenceofeighttrends[J].NewZealandjournalofbusiness,1996,18(2):1-24.
[6]TEAFFJD.Leisurescienceswiththeelderly[M].London:PITMAN,1985:23.
[7]ROMSAG,BLENMANM.VisitorspatternofelderlyGerman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9,16(2):178-188.
[8]BLAZEYMA.Thedifferencesbetweenparticipantsandnonparticipantsinaseniortravelprogram[J].Journalofleisurereseareh,1987,26(1):7-12.
[9]PEARCEPL,UKILL.Developingthetravelcareerapproachtotouristmotivation[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5(3):226-237.
[10]MEGULREFA.Afactoranalyticstudyofleisureconstraintsinadvancedadulthood[J].Leisuresciences,1984(6):313-326.
[11]AIKENLR.Agingandlaterlife:growingoldinmodernsociety[M].Springfield,Il:CCThomasPublisher,2001:241.
[12]JAVALGIRG,THOMASEG,RAOSR.ConsumerbehaviorintheUSpleasuretravelmarketplace:ananalysisofseniorandnonseniortravelers[J].Journaloftravelreseareh,1992,31(2):14-19.
[13]ZIMMERZ,BRAYLEYRE,SEARLEMS.Whethertogoandwheretogo:identificationimportantinfluencesonseniorsdecisiontotravel[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5,33(3):3-10.
[14]HORNEMANL,CARTERRW,WEIS,etal.Profilingtheseniortraveler:anAustralianperspective[J].Journaloftravelresearch,2002,41(1),23-37.
[15]FLEISEHERA,PIZAMA.TourismconstraintsamongIsraelisenior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l):106-123.
[16]HAWESDK.Travelrelatedlifestyleprofilesofolderwomen[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8,27(2):22-32.
[17]KIMSS,PRIDEAUXB.MarketingimplicationsarisingfromcomparativestudyofinternationalpleasuretourismmotivationsandothertravelrelatedcharacteristicsofvisitorstoKorea[J].Tourismmanagement,2005,26(3):347-357.
[18]KEMPERMANADAM,BORGERSAWJ,TIMMERMANSHJP.Touristshoppingbehaviorinahistoricdowntownarea[J].Tourismmanagement,2008(3):1-11.
[19]聚龙.灰信息下决策过程的有效性[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4(3):1-5.[DENGJulong.Validityofdecisionprocesswithgreyinformation[J].Systemsengineeringtheorymethodologyapplication,1995,4(3):1-5.]
[20]魏来,章杰宽.老年人旅游动机及其旅游景点选择偏好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6(18):22-25.[WEILai,ZHANGJiekuan.Thetouristmotivesandtouristattractionspreferenceresearchoftheelderly[J].Economicresearchguide,2010,6(18):22-25.]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1篇11
关键词:数字出版;教育模式
电子书包,在21世纪风起云涌,众多电子硬件制造巨头、电商巨头、出版巨头都将目光聚集于此,想在这个新兴的市场上分一杯羹。
美国电子教学可以说已经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因为他们有很多先行者去探索,尽管目前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很多现实的困难,但是美国的出版人都对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广泛使用充满信心,这也预示着全球教材教辅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愈加明显。早在2003年,比尔・盖茨就惊呼“电子书包市场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同年微软便将电子书包列入重点发展项目。目前麦克劳希尔教育集团已经和以色列的技术公司合作研发出了一套针对学校核心教育计划的数字教材,每个使用这套教材的学生手上必须具备电子终端,即onetoone,笔记本电脑或者pad。美国已经有30个州开展了onetoone教学,麦克劳希尔教育集团非常重视快速发展的onetoone教学市场,目标就是要抓住机遇,成为数字教材提供商的龙头。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现在和将来,作为以教材教辅出版发行业务为经济支柱的湖南出版产业更应该寻求突破。
一、过河之石在哪里
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教辅发行以市场化和渠道化两种类型为主,前者完全通过市场模式营销,在实体店以及网店铺开销售渠道。而渠道营销正是我们所依赖的,通过已经成熟的销售网络,采用自愿征订的形式将业务做到乡镇、村甚至学校。不可否认,一个完整有效的渠道体系能够使教辅产品得到全面的推广。但是在面临国家大力整治教辅市场,学生人数逐年减少等现实问题,传统教辅发行前景堪忧。没有一个行业能一直鼎盛,特别是充满竞争的年代。中国人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企业在鼎盛时期更应该居安思危、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已经介入的电子书包业务,并大力投入电子书包,同时整合集团资源狠抓数字出版才有可能让我们集团在未来的数字出版、数字发行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道理谁都懂,可是怎样才能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中,一步一步地去寻找过河的石头呢?怎样才能每一脚都踩到石头上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内容亟需充实创新
在科技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电子书包的技术本身并不是壁垒,电子终端也不再成为电子书包推广的障碍。让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推广使用电子书包不再难以实现。因此,内容的滞后已经不符合电子书包这先进的身份了。目前市场上的电子书包并不罕见,在教师和学生的使用过程中,给他们最直观的比对就是内容资源的充实与否。
目前国内的电子书包内容开发基本分为四个模式,纸质教材数字化、多媒体数字教材、互动式数字教材、集聚式数字教材。在开发过程中也基本遵循8个原则,包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尊重教材编写原则,着重开发互动功能、支持新的教学方式,允许个性化内容的载入,提供教学管理和评价工具等。上海某电子书包开发责任人提出了内容研发的四个要素:研发要遵循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要面向教学过程;要适应数字教学环境和各种电子终端;要基于出版社社内的数字化编纂流程。我认为这仅仅是基于国情来说最基础的要求。可以预见到,随着电子书包的普及,数字化内容的更新与提供将成为电子书包未来最大的盈利模式。数字化内容不仅仅是把传统的纸质图书碎片化,更是在碎片化的同时,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背景资源,甚至以动漫、动画等全新的图式,串起一个充满趣味性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全新互动式课堂。
内容为王,优质的内容才是关键。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任何出版社如果固步自封,不大力投入内容研发领域,“江湖”地位只怕危在旦夕。
(二)要发展就必须重视版权
大力发展数字教材、教辅出版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版权。国内众多出版社目前已经开始研发数字教材,并且很多独立撰稿人、特级教师手上都有丰富的资源可供电子书包的数字教材运用。目前电子书包仅在个别地区的个别学校进行试行,比较封闭。不久的将来,电子书包推广普及后,数字教材内容版权保护或将受到考验。内容版权的授权直接影响着电子书包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处理好出版社与著作权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让著作权人直接受益。
(三)针对性深入营销
如果你想学钢琴,家里应该有一架钢琴,如果你在学校里是用电脑来学习,那么家里也应该有同样的电脑,如果想要学生使用什么新产品,那么让家庭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的教育营销中,民营书商要重视这一点,他们的工作深入学校甚至家庭,而国企书商则是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坐商”。但是对于电子书包这种具有特殊型的产品,肯定不可能依靠传统的政策扶持。只有加大对相应产品的推广,变坐商为走商,深入学生家庭,才有可能获得学生家长的青睐。
(四)灵活的合作模式
McGraw-HillEducation麦克劳希尔教育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美国TIMETOKNOW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让世界各地的数百个国家的教师进入了真正的数字化教学环境。TIMETOKNOW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本地化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人对当地的教育和出版市场的了解优于当地企业。
因此与当地伙伴合作是业务策略之一,在内容或技术领域联手,一起努力让本地教育市场完成从纸质到数字化的过渡。二是合作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合作伙伴,灵活设计合作解决方案,以满足彼此的需求。无论是出版公司还是技术供应商,只要专注于教育技术,都可以一起探索合作模式并展开合作。
二、数字出版,数据分析为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唐太宗的话用于今日的数字出版也不过时。找铜、炼铜等于搜集数据,照镜等于分析数据,正衣冠等于使用数据分析的成果。在未来的数字出版大战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照镜正衣冠。作为一家出版企业,怎样才能让人为你的出版物产品付费,这是营销中最重要的一点。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来不断调整营销策略,吸引顾客,这样才能达到卖出产品的终极目的。
(一)数据搜集的重要性
在电子书包推广前后,其实质教育内容该采用何种模式,或者针对不同的地区提供不同的内容,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隐性需求推出定制产品。这些先入为主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贴近受众的内心。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得到。
(二)数据分析是关键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购物场所发生了变化,由商场购物变成了网上购物,亚马逊和沃尔玛成为直接对手。目前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电脑来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电脑通过多种渠道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并通过分析预见出消费者将来的消费习惯。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相关动作自动作出反馈,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图书的推荐信息。亚马逊和京东等国内大电商早已有此技术。亚马逊更是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在搜集数据。当你逛完京东和亚马逊后,下次登录时你会发现看过的产品甚至相关产品信息已经直接罗列在你的眼前。这就是系统数据分析功能在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分析后所做出的反馈――直接向消费者推荐其感兴趣的产品。
现在80后的一代逐渐为人父母,不例外的是他们也都是望子成龙的家长。80后作为在科技发达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互联网上所花的时间相当可观。只要随时搜集他们的上网数据并及时加以分析,相信是可以抢占这一批人的市场先机的。而且在他们的孩子成长的十几年里,只要数据分析得当,我们将牢牢把握住他们对数字教辅出版物的购买需求。
(三)以消费者的角度做数字出版
如果想要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来搜集数据必须建立一个直接与消费者联系的渠道。而不是通过中间商来获取消费者的数据和反馈。在设计产品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体验,顾客心里对产品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以用户为中心。在开发新产品前,要思考怎样才能够更符合使用者的习惯和要求。在开发产品后,可以通过使用者反馈、销售数字、社会媒体、博客分享、竞争者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使用什么样的终端、什么样的软件,从而不断更新改进自己的产品,才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在数字教育出版这场没有硝烟但异常激烈的战争中,其实质就是信息化的竞争,谁能够在得到信息数据后,尽快加以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快速做出相关的反应,这样才有可能抢得先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在未来,电子书包平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高端定制教育服务。在我的设想中,学生在学校中使用的终端是学校提供或者自备的。上课时,打开老师要求的数字教育内容,这个内容不一定要通过学校采购的云平台进行传输,也可以是学生在电子书包商务平台进行下载。学生在上课时可以跟随老师的进度,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能力进行区分安排。虽然我不太赞成这样,但是必须提供这种功能。在课后,学生回到家中,利用自己的终端先做学校老师布置的功课,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电子书包商务平台上下载自己感兴趣的软件。这时,电子书包商务平台对客户数据长期跟踪分析后进行推荐的产品,很有可能成为学生自主下载的软件。这样的场景在未来肯定实现,就好比现在人手一台iphone,每个人的iphone都是一台充满个性的移动通信终端一样。
老年教育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一、赛事情况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年度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2008年6月下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华职教社等11个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地方共同举办了全国首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拉开了我国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大赛的序幕。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经历多年的运行,现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分级制赛项体系,各赛项分为省赛(选拔赛)和国赛两个层次。省赛和国赛均为团体奖,以该赛项实际参赛队数为基数,设置一、二、三等奖,奖项比例分别为10%、20%、30%,其中省赛一等奖的前3名获得参加国赛的资格(2014—2018年),2019年,部分省赛获奖率提升至80%,以市场营销技能赛项为例,省赛一、二、三等获奖比例调整为15%、25%、40%。
二、参赛情况
从2014年,“市场营销技能”列入全国高职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中,我们便开始参赛,到现在一共参加了6届7次省赛(2015年分别于3月和12月举办了两次省赛),期间获得过两次省赛三等奖(2015年3月,2019年3月)、一次省赛二等奖(2015年12月,名次第13名)。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总体水平处于中下游水平。
三、结合大赛,初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近期参加的2019年市场营销技能赛项为例
(一)2019年市场营销技能赛项内容介绍
2019年市场营销技能赛项(省赛)内容发生了变化,包括商务数据分析和情境营销两个模块,新增的“商务数据分析”替换掉了2014年至2018年省赛的“商贸素养”部分。国赛赛项则包括商务数据分析、情境营销、营销实战展示三个模块。
其中,商务数据分析模块考察学生的商品分类、商务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基本专业技能;情境营销模块考察学生的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竞争策略分析与执行、营销活动策划与组织、成本核算与财务分析基本专业技能,考查学生对充分竞争市场的综合判断分析能力。国赛营销实战展示模块考察营销过程中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产品促销、线上线下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各类典型职业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落实、过程管理等基本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表达、礼仪规范等基本职业素质。涉及经济学基础、商品学基础、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分析、消费心理学、营销策划、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综合知识。
(二)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促进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
将市场营销技能大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市场营销大赛训练课程,促进“赛”“课”融合。将市场营销大赛训练课程作为市场营销综合实训课程加入原有的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高仿真市场竞争环境中完成对市场营销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以及营销技巧的运用。为保证市场营销大赛训练课程的开设,将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室的建设规划提上日程,将比赛官方软件由北京中教畅享公司开发的ITMC市场营销竞争软件纳入学校年度采购计划,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立足省赛,放眼国赛。透过大赛捕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信息和方向,深入剖析市场营销省赛、国赛的竞赛内容、竞赛形式、竞赛评分标准,结合市场营销职业标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标准将赛项涉及到的知识点抽出、解析为市场营销典型工作任务,嵌入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中进行,以市场营销大赛技能点的强化训练带动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省赛商务数据分析是2019年新替换上来的内容,商务数据分析考查学生们熟练正确操作excel的基本功,包括数据查找、数据导出、数据筛选、数据分类、数据计算、制作图表。商务数据分析模块选择3e习商网等后台用户数据库完全开放的销售实战平台作为竞赛数据来源,形成赛题库和样卷,并且允许参赛学生赛前一个月内无限次练习使用。与该部分竞赛内容对应的课程是《市场调查与预测》。
国赛营销实战展示模块要求参赛院校结合真实营销典型职业活动,比赛当天在赛场完成活动方案和过程管理的总结文案,并按要求进行PPT现场汇报。该模块赛题库由“市场调研实战”、“产品促销实战”、“全渠道推广实战”三种题目类型组成。选取不同企业产品形成10套赛卷,于赛前1个月。与该部分竞赛内容对接的课程为《营销策划》。
《市场调查与预测》和《营销策划》课程的科任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国赛赛题库、样卷提前1个月开放、和无限次免费练习使用的机会,直接把赛题库和样卷安排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实际操作大赛技能点,实际训练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所需具备的营销职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另外,科任老师直观体会从市场营销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中设计出来的竞赛技能点,促使老师结合大赛技能点以及评分要求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营销策划课程日常教学具体实训实践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或者丰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手段。
除了上述两门课程之外,大赛技能点的对应课程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细致分解,开发出更多匹配大赛的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践行以赛促改,以赛促学,推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
借助市场营销技能大赛技能点嵌入课程教学,吸纳有关科任老师构建市场营销技能大赛省赛指导老师团队。团队可以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形成每次由上一届或上几届比赛成绩好的指导老师们带2到3个新老师的良性循环。在老带新的过程中,新旧指导老师务必亲身投入到比赛沙盘的操作训练过程中,和参赛学生一起打沙盘,同盘对抗,三方共同研究切磋沙盤技巧,从而选拔真正有指导能力的老师进入指导老师团队。而不是指导老师游离于实际训练之外,让学生单独训练自行摸索,新旧指导老师团队建设仅仅是大家风水轮流转,人人都有份的一团和气。配合大赛修订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同步大赛薄弱环节对应课程与大赛训练课程开设时间,保证同步强化。
2019年,大赛竞赛时间上发生了变化,省赛国赛不再跨年举行,省赛安排在3月份,国赛安排在5月份。所以,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大赛的开设的大赛训练课程《ERP沙盘模拟实训》相应调整至学年上学期开设。省赛商务数据分析模块考查学生们熟练正确操作excel的基本功,由于学生们普遍动手能力不强,这部分内容是薄弱点,与该部分竞赛内容对应的课程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省赛情境营销部分“成本核算和财务数据分析”是难度较大的部分,与之对应的课程是《财务管理》。为配合大赛,可以把《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这两门课程调整至与《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同步开设,以便对这两块薄弱环节与大赛训练课程进行同步强化。
四、建立市场营销技能院内预选赛遴选机制
我们经济管理学院作为市场营销技能大赛的组织方,务必出台《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竞赛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系组织参加全国、省、市性质的学生竞赛,一般应组织经管学院层面的院内预选赛”,从制度上保障参赛学生的全面、有效遴选。院内预选竞赛内容设置可以完全对接市场营销技能省赛赛项,参赛学生为经管学院工商、市营、电商专业的学生。选拔的标准按照3块表现综合评判,即院内选拔赛成绩、赛中表现、训练表现。参赛选手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最终成绩的好坏,为了保证选拔出能代表学校最高水平的选手参加省赛,在最后的遴选过程中不仅要看院预选赛成绩,还要结合赛中表现、训练表现两个方面。我们应该把兴趣浓烈、激情满满、能力突出、遵守纪律、能吃苦耐劳、善于团队合作、情商高、逻辑思维能力缜密、善沟通作为比赛选手选拔的标准。
五、建立市场营销技能大赛项目化集中训练体系
遴选出参赛学生之后,指导老师团队需要负责组织项目化的集中训练,以及参赛学生的优化组合。指导老师要选择性地联络沟通集训的陪练方:本校上一届参赛选手,往届外校国一的参赛选手,ITMC营销网赛QQ群中的学生,主要目的是借鉴经验,测试打法策略。随着营销大赛的逐年举办,情景营销目前3种主流打法已不再是什么秘密技巧,大部分参赛队伍已经掌握,在以后的比赛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务必钻研新颖打法和创新的应变技巧,因此在每次网赛训练中可以采取集中一种打法进行项目测试,争取找到新的突破点。在集中训练阶段,指导老师应该参与竞赛训练,亲力亲为研究技巧打法,不得置身事外,务必带着学生一起做好每日总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性格特点,为最后的参赛分组做好准备工作。市场营销赛项最后参赛的是两支学生队伍,组队的好坏也会影响最终成绩,因此组队工作一定要由指导老师负责。理想的组队结果应该是两支队伍中至少有一支队伍能保证完成竞赛目标。两支队伍之间水平相仿但打法不同,队内成员能力互补且彼此熟悉。
结束语:
借助市场营销技能大赛,我们从大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市场营销大赛训练课程、以大赛技能点设计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大赛薄弱环节纳入课程同步强化训练、大赛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建设院内预选赛遴选机制、建设项目化集中训练体系等方面初探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可以做的点,后续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可做的点落到实处,让我们的初探发挥出改革实实在在的效应,让我们培养的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嬌娇.职业技能竞赛对优化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影响及作用研究[J].陕西:西安海棠职业学院,2019
[2]肖福荣,曾蕾洁.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分析[J].江西: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19.
[3]熊敏.市场营销职业技能大赛后专业建设反思[J].湖北:长江职业学院,2016.
[4]冯一娜.依托职业技能大赛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