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6篇)

时间: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人工站;自动站;数据差异;原因探究

0.前言

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差异是大气探测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自动站的建立极大地节省了观测站的人力配置,但是自动站不可避免地与人工站同一时间记录的气象数据出现了差异,这就需要在自动站与人工站记录出现差值大于规定标准的情况下,要结合天气现象、计算机、采集器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反复跟踪对比观察,才能提高记录的准确性,以确保采集数据的质量。

1.人工台与自动台观测数据出现差异主要原因

1.1观测时间产生的差异

地面气象测报规范要求人工观测在观测时次为45~60分钟之间完成气温、湿度、降水、风、气压、地温的观测,自动站是在00~01分钟内按一定的顺序完成各项目观测的。人工观测靠观测员逐项进行,观测时间跨度较大,由于近地面气象要素随时间而变化,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时间上的不同步导致两种观测结果出现差异,这种差异随气象要素的时间变化速率和变化幅度大小而不同,一般而言,气象要素随时间的变率越大则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数据间的差异越大。

1.2仪器原理差异

自动气象站中使用的气象传感器与人工观测用的仪器在原理上是不同的。自动气象站的传感器有较小的时间常数,可以观测到大气中比较小却有意义的波动,所得到的极值更具有代表性。

1.3时次差异

自动气象站安装在有人值守的气象台站使用时,每小时存储观测记录一次,一天共24次;有特殊要求的自动气象站,如中小尺度监测站等,观测时次更多。观测时次的增加,能获取更多有用的气象信息。在我国,采用的观测时制是北京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台站,不同的观测时次所观测到各类平均值存着不能忽略的差异。以温度观测为例,4次、8次和24次观测所得到温度平均值是有差异的,部分台站4次观测与24次观测的月平均温度可相差0.6℃,年平均温度可相差0.2℃。

1.4观测环境和方式造成的差异

人工和自动站一般处于同一观测场,但有些项目的观测环境还是存在差异的,这也必然造成观测数据存在差异。例如:人工站气压表在室内,自动站在室外,室内外温度不同引起气压订正误差,必然导致两者气压出现一定的差值。

1.5其它原因造成的差异

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压,在拔海高度较低的台站,两者比较接近,在海拔高度高的台站,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气象部门长期沿用气象常用表中的旧的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该公式计算出的重力加速度有较大的误差。从理论上说,大气中气压的变化相对较为平稳,水平梯度较小,出现差异的原因是水银气压表旧的订正公式不准确造成的。根据国家气象计量站的振筒式气压传感器与水银气压对比实验结果可看出,新旧重力加速度公式存在与海拔高度有关的系统误差。

2.气象要素出现差异的情况

2.1气温

气温波动相对较大,所以不能简单地、随意地将单个数据进行比较,而要看一个较完整的资料系列的对比结果。现就某气象站2008资料中气温为例予以说明。设在t次观测时,气温的真值为ηt,人工观测值yt,自动站观测值为zt,人工观测的误差为et,自动站的观测误差为~et,则:

yt=ηt+et;zt=ηt+~et(t+1、2....n)(1)

(1)式中气温的真值部分由周期性变化量f(t)和趋势项(非周期性变化量)组成,则:ηt=f(t)+et(t+1、2....n)(2)

方差为:VαSt=Vαet+Vα~et=σ12+σ22(3)

σ12是人工观测值的方差,σ22是自动站测量值的方差。这是常规方法的计算结果。用隐含周期和自相关模型求出σ12-σ22,然后与式(3)联解,就可分别求出σ1和σ2。最后的计算结果:σ1>σ2,即人工观测的气温标准差大于自动观测的标准差。从该站2008年平均气温比较结果,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平均差值很小,为0.1,即自动站比人工站高0.1度。从以上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与人工观测相比较,由于自动气象站的测量值是多次取样后的平均值,因而能抑制高频干扰混迭,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准确气温。

2.2相对湿度

在人工观测中,使用的测湿元件是百叶箱干湿表和毛发表,由于干湿表A值采用前苏联的数值,测出来的相对湿度系统误差偏大。在-10.0℃以下,用毛发表测湿,误差也很大。在自动气象站中,用湿敏电容全程测湿,测量原理与人工观测差别很大。湿敏电容在相对湿度80%以下时,线形度好,测湿性能较好。在低温下,湿敏电容的测湿性能明显地优于毛发表。但湿敏电容在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出现非线性,相对湿度接近100%时,出现明显失真,这种情况在高温、高湿下更为明显,使用时应予以校正。

2.3风向风速

人工观测所用的电接风向风速计与自动气象站中使用的光电式风标风杯传感器,无论从原理、分辨率、准确度等各方面差别都很大,观测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它们之间出现差异是必然的。

2.4雨量

在人工观测中,普遍认为雨量器测出的结果是可靠的,其实不然。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所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30个站与标准雨量器(一种安装在地坑中,承水口与地面齐平,承水口四周有防溅雨栅格)7a的对比结果可看出,雨量器的平均误差为6%~7%,这在分析自动气象站测雨误差时需注意的一个问题。自动气象站采用的翻斗雨量计要完全避免干扰信号的影响,还有技术上的困难,只要有一次测量错误,就使月、年降水量产生误差。此外,正当下雨时,人工观测过程中就有雨量损失,致使产生较大的对比误差。根据目前自动气象站的实际情况,雨量的对比观测应以一次降水过程为起止点。

3.结论

气象站自动测量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之间的差异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观测时间上的不同步,观测仪器灵敏度、设置方式以及观测方法不同造成的。总体而言,自动气象站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观测结果更加真实、准确、可靠。自动气象站的推广使用,标志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将为准确地预报天气提供更多有用的地面气象信息。

【参考文献】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大气探测环境;城市建设;气象探测资料;影响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

1保护大气探测环境的重要性

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下,祁东县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每年因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重大,因此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一步增强气候监测和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防灾减灾的关键,而气象观测工作又是开展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获取的观测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代表性、连续性和可比性,能反映出该气象观测站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这就要求气象观测站周围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大气探测环境,才能正常发挥大气探测设备功能,并确保气象资料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从而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和代表性。由此可见,做好气象设施和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是现代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群众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城市建设对大气探测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祁东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加大,成排高大的建筑物增多,人群活动范围的相应拓宽,祁东县气象观测站大气探测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现象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违章建筑严重破坏大气探测环境

如果气象观测场附近建筑物高度超出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中限制高度或建筑距离观测场较近,都将会对气象观测场形成遮挡,进而影响大气探测数据的真实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有关规定,祁东县气象观测站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不能小于障碍物高度的8倍,观测站周边10m高的楼房至少要距观测站80m远。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气象观测站附近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致使大气探测环境被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开发建设无视气象法规规定,违章建筑使得大气探测环境不断受到较大干扰和破坏,直接影响获取气象资料的代表性、真实性和比较性。风场是反映一个地区天气系统状况重要要素,例如观测场北面建一栋高楼,北方就没有了,周围都建起高楼,太阳光会反射到观测站使观测场温度升高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天气的准确预测,降低大气探测的准确性。

2.2气象观测站被迫迁移

同一地点的气象探测资料年代越久远,其科研价值越高,若观测点更换后,所有资料都要从零开始。由于受到高楼大厦的影响,一些原址气象站探测环境被破坏,不得不被迫迁移,而气象站每搬一次家,直接就导致气象资料的中断,地点更换后所形成的数据同历史气象资料无法进行比较,不能系统地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分析,新、旧观测点必须通过一年时间的实测数据对比后才能力使原址观测资料连续使用,一旦破坏了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连续性,对科学研究和评估区域、全国甚至是全球的气候及气候变化等造成的不良影响都是不可恢复的。我国一些气象观测站由于周围建设影响更是出现了频繁搬迁,数据连续性破坏可造成一些台站几十年观测资料作废。

3大气探测环境保护措施

3.1提高大气探测环境保护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保护好大气探测环境是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探测资料的前提,关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因此要充分利用媒体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宣传气象法律法规,增强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每一个社会公众对大气探测环境、设施保护重要性认识,树立法律意识,提高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要求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市工程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从科学发展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高度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相关规定及要求,实施有效措施,加大工作落实力度,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能力,确保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进行。

3.2建立和完善相关备案制度及部门协作沟通机制

气象部门要依法建立和完善相关备案制度,及时在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以及地方性法律法规关于大气探测环境及设施保护范围和标准备案,并加强与建设、规划部门的协作沟通,确保在开展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工程时,能首先征得气象主管部门的行政审批,并依法统筹符合气象设施、探测环境保护的项目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建设,减少和避免因城市建设对当地大气探测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从而实现城市建设与大气探测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发展。

3.3严格审批工程建设程序

气象部门应通过强化大气探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社会宣传教育,积极与当地建设、发改、国土等部门联合,协调并达成一致协议,将气象部门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并严把工程项目审批源头,出具气象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审核意见书后,建设局方可通过城市规划,最后发改局批准给予立项。只有严格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才能有效遏制破坏大气探测环境不法行为出现。

3.4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力度

在当地人大、政府的监督和领导下,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以《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及地方法律法规的实施为契机,积极争取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运用专项执法检查等形式,加大气象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影响大气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违法工程建设案件,对一些拖延贻误、影响较大的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杜绝有案不查、查处不力的不作为行为,并依法处置和追究影响破坏大气探测环境的相关责任部门及个人的有关责任。

参考文献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农业气象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TU8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06-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政府及气象部门各级领导都充分意识到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在这个大好的形式下,改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条件,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地位,势在必行。对农业气象观测工作实行全面动态管理,增强代表性,保证人员和资金,加强现代化建设,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1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1服务对象亟待调整,服务领域亟待拓宽,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多年的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中,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在服务对象方面,多重视对领导层的决策服务,而对直接服务农村和农民关注不够;在服务领域方面,多数气象部门都停留在为粮食生产服务上,而为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的服务基本上未开展起来;在服务水平方面,由于各级气象部门普遍对当地农业生产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在服务过程(材料)中只能是清晰地给出气象情报和气象预报,而对当地政府和农民应采取措施所提出的建议则多数是模棱两可,可操作性不强。

1.2气象监测站点偏少,监测数据不能满足为农业服务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气象监测站网设置基本上是每县一个气象站,对于广东来说,有的乡镇也有气象数据采集自动站,只是有些非常偏远、实在无法安装的山区才没有安装。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大致能代表一个县的气象状况;而对于山区来说,虽然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仅几公里或十几公里,但两地的气象状况却相差甚远,所以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很难代表整个县的气象状况。

1.3气象预测预报的针对性不强

预报内容和形式与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有一定差距,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用天气预报。目前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的针对性不够强,实际上真正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农民更关心的是农用天气预报,其中包括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的天气预报(如长期干旱后的降水预报、麦收季节的晴雨预报)、气温稳定通过3℃、5℃和10℃等界限温度日期的预报、土壤水分预报、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初霜冻、终霜冻)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等。

1.4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现代建设程度不高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观测手段、观测仪器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比起地面测报,比起其他行业的迅猛发展,还是明显地相对滞后了,尤其在观测仪器和手段方面。大力加强农业气象观测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2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综观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近20多年来,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1加强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

以生长模拟为核心的农业气象数值模拟与应用模式的研究是近年来最富活力、进展最为明显、最具应用前景的一个领域。这不仅是由于它能改进和提高现己投入使用的各种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新一代的实时统计一动杨模式,更重要的是,以生长模拟为主的模式研究是整个农业气象学科发展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世界农业气象研究的共同目标。国内近年来,在引进一些主要生长模拟模式的同时,开展了对作物生长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研制了春小麦生长简化模式、水稻生长简化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繁简不同,但其基本思路都是利用作物的基本观测资料以及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

2.2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

近年来,农业气象科学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与开发。这不仅大大地改进了农业气象的动态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而且开拓了农业产量气象预报的新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气象学科的发展。

其发展趋势是,在加强遥感监测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条件下,大力开展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估产技术的研究;扩展新的监测对象(如地温、土壤湿度、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大面积虫害等)和估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等更多的作物)。

2.3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

实现农业气象服务的自动化、定量化和正规化,向国家农业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实时、客观、准确的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是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因此,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是农业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20年来,由于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在农业气象部门得到引进和应用,促进了国内外对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美国通过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建立了果园的霜冻低温警报系统。该系统是由NOAA卫星转播的、由位于赤道上空的GOES一1卫星提供并通过电视讯号变为可见图象,再由计算机增强影象,显示出不同颜色以反映低温状况(如-0.6~0℃时出现白色影象;0.6~4.4℃时出现灰白色;小于-4.0℃,大于4.4℃则出现黑色等)。从而使果园防霜建立在十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以节省费用和能源。

2.4增强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代表性,准确性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给了观测员很大的选择权利,对观测地段的选择,对作物品种的选择,以及对于各种产量因素测点的选择,几乎都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一点是和气象基本观测最大的不同。所以,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资料的代表性,要考虑以下方面:(1)观测地段一定要代表当地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土壤和产量水平、耕作制度。(2)观测品种具有代表性。(3)产量因素测点的代表性。

3结语

气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认识,还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难题。不仅如此,气象部门还要加强对气象服务者的培训工作,因人而异,通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气象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以及态度,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运志,唐熠,唐桥义.关于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气象,2010,34(4).

[2]党修伍.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3]王春丽,孙爽,朱红蕊,等.2012年农作物生长季的气候概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J].现代化农业,2013(7).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情况;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3200

综合气象观测属于某一繁杂性、体系性的历程。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气象事业的迅速进步,国内早已初次构建了符合现实运用的天基、地基、空基相关联的、门类非常完备、安排大致科学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强化助推综合观测体系合理有效推进,保障气象单位工作有效彰显为地方经济进步服务的关键效果。为了综合气象观测工作的稳定运行,必须要熟练地掌握其中的技术要点,客观的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镜像评估分析,以及研究分析提高其稳定运行的有效策略。

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地面气象观测服务工作中有许多情况,此类情况均会在某种意义上制约气象观测现状的精准性,所以,观测者必须给以极度关注。

1.1观测制度不完善

在国内气象业进步的历程里,气象观测科技关联制度变革及观测体系的科技水平还不完备甚至欠缺,当前的观测体系等曾经构设的科学根据及项目测验论证具有理论层面的缺陷,大多数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站所处基层台站的员工对项目内容的掌把握水平非常有限,也仅仅遵照以前的项目工作流程,欠缺革新力,更多状况下在工作的时候仅仅为实现工作目标罢了,并未重视工作实际品质。

1.2异常资料处理情况

在对气象加以观测的时候,时常因为某些器材发生故障抑或别的原因而致使所录的信息异常。而基于国内气象观测的关键方式,自动站所录时常会发生资料所录异常的情况,这需要有关工作者必须对器材的构成、性能非常清楚,当器材发生故障的时候,可以在相当短的时期里予以查验,且第一时间修护,缩减异常信息。

1.3设施养护情况及策略

比较别的测量设施,气象观测器材的测量精确度需要相当高,所以要求常态性地养护及保养。然而因为气象背景的繁杂性及多变性,让有关观测器材在养护这一层面会深受某种制约,这也给器材的常态运用寿限产生了制约。

为使器材设施养护得到成效性,先是理应需要有关工作者有效感知养护工作的关键性,把护持工作抓到每个细微之处,构建全方位的养护体制,且强化体制的实施,使养护工作能够正规化推进,借助这来下降人为故障出现的几率且构建正规的监管架构。

2提高地面综合气象观测水平的合理策略

2.1构建且完备综合气象观测网站

自动气象观测网的构建能够科学地预报地方的天气灾害情况。气象局要求依照省气象局的打算及规定确立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且联系具体的气候特征等,有目的性地构建且完备综合气象观测网站。基于天气灾害易发地还有频发地加以着重测量,且要求根据各类迥异的措施及方式对通讯、交通干线;关键输电路线沿线;关键输油设备、水利项目还有旅游区及经济开发区的气象观测设备加以着重构建,科学地防止发生气象观测盲区的情况。要求强化天气状况、高空气象、干旱、能见度、酸雨等自主化观测体系的构建。

2.2加强观测人员综合素质建设

加强观测人员必须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将确保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为了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特别是新员工,加强为观察员的监管框架。要求强化对观测者加以专业水平及能力的培育,基于典范的天气个别情况加以观测,借助设备器材监管还有网络障碍消除等众多的培训活动,从而科学地提升观测者对突发气候还有器材设施故障的应急解决水平。还要求借助众多的讲座、培训抑或进修等形式,提高观测者自动站养护水平、资料质量把控水平还有综合观测水平等。还要求构建具备高效机动性及业务水平的设备养护确保群体,对器材设施的质量加以全方位追踪把控,从而保障观测设施的常态运转,防止突况的出现。

2.3完备气象观测设施构建

在信息化时期,转变了气象站的理念,必须具有时代科技的优势提高整体气象观测水平。要求有效引入气象观测设备,特别是在自动化气象站还有新式气候雷达的运用状况下,要求有效借助超前的科技,保障地面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更正规化及有效化。基于当下早已过期的气象观测设施,对它加以科技改善,保障观测设施可以顺应当下的工作需要。还要求构建气象观测科技研发单位,强化对气象观测能力的开发,从而便于提升综合气象观测水平。

3结语

强化对地面综合气象观测水平提高策略的有效探究,针对气象观测工作优良实效的获得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将来的实践里面,理应高度注重,重视这一策略的可运作性,从而得到相当优化的群体效应。

参考文献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地面气象测报质量提高措施

Abstract:the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isthebasisforweatherforecastsandreports,directlyrelatestothepublicallsubsequentdata.AsmoreandmoreMeteorologicalProblemsofhumanproductionandlifeimpact,fortheaccuratepredictionofweatherofmoreandmoreattention,itallowshumanbeingstosuddenbadweatheraheadofmeasures,nottodamageorlossisnotnecessaryforpersonalorproduction.Thisarticleonhowtocarryoutexactdisposalofseriesofbusinessforecasting,howtoorganizescientificmonthlyRreportexamination,discusseshowtoenhancethecan,days,observationandoperationofcloudinstrictimplementationofregulatoryrequirements,increasethesenseofresponsibilityandsoon,soastoimprovetheeffectivemeasurestoproviderelief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quality.

Keywords:surface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qualityimprovement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地面气象预测工作是指对地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气象变化状况进行观测,对监测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采集、整理、处理,从而为后续的气象预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的气象过程。地面气象测报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部分,这一块工作能否准确有效的落实,直接影响着后续气象预测工作的进程及准确性。然而实际操作中,地面气象测报是一项极其繁琐、枯燥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十分严谨、态度端正。

一、对测报的系列业务开展精确化处置

1.维护好雨量筒、加强滞后性降水的检测

地面气象测报中,对于雨量的测报是很重要的部分之一。雨量筒作为监测雨量的直接工具,要对其进行良好的维护,保证其正常使用。实际工作中,偶尔会突发大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很容易对放置于室外的雨量筒造成损害,如若发现雨量筒已经产生破损或发生故障影响正常使用,要及时维修或替换,保证其正常使用,从而加强对滞后性降水的有效监测。

2.对雷暴等大气现象要及时记录与观测

雷暴等大气现象生活中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然而一旦发生极易给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及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及障碍,有的甚至能引发安全问题,造成相关人身威胁及财务损失,因此对于这样的极端天气要及时记录与观测。

3.对飑的观测

飚是气象学上用来特指风向的突然改变,且伴随风速极具增大可能还伴有温度降低及带来降雨的一种现在。在地面气象测报中,对于飚要做好仔细观测,一旦发现相应预兆或产生相应现象要及时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准确分析及传送,从而对飚做出准确预测。

4.有效地克服数据采收异常问题

在实际的地面气象测报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采集的数据发生异常的现象。数据异常通常伴有两个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气象很可能在发生变化,即将随之而来天气的突变,从而观测数据体现出异常;另一部分则可能是监测站中的器件或监测软件发生故障,造成采集的数据发生异常。对于第二种现象的产生,一定要及时对器件进行检修,保证其正常运行。

二、科学预审月报表

1.彻底审查原始数据

记录下来的原始数据是后续气象测报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对于原始数据的审查是极其重要的。相关部门要定期对原始数据进行审查、整理、归档,对于发现的原始数据记录有误的情况,一定要彻底查明,端正相关工作人员的态度,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对于原始数据的把关一定要贯彻落实到底。

2.对异常性记录应及时探测

记录的数据中一旦发现异常性记录则很可能是即将伴随极端天气的征兆,对于这样的数据一定要及时分析、探测落实。异常性数据的产生是说明天气将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变化的最有力说明,也是监测人员获取的最有实际价值的数据,一定要对这些数据及时加以利用,进一步深入探测,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做准确预测。

3.完善审核规则库

对于规则库的审核要定期进行,不断完善。规则库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繁重的工作量,且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通过对庞大数据的整合分析,为结果提供依据。日常工作中,对规则库的审核是很有必要的,它完善了规则库,通过有效的设置方法及技巧,保障了地面气象站的正常运行和监测到的数据的准确性。

三、提升能、天、云的观测水平

1.夜晚测报云时应规避错觉

在地面气象测报中,夜间对云的观测很容易产生错觉,这主要是由于夜间处于黑暗状态,光线很弱为观测带来诸多不便,从而造成错觉的产生。对于这样的现象观测人员要尽量避免,对于天象要深入观察,找到充分有力的依据再做定论。

2.提升每日测报的精确化程度

每日测报的精准化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天气预测的准确度,因此在每天的日常地面气象测报中,一定要严谨认真,提高测报的精确度,才能为后续工作提供准确依据。

3.注重云的记录与观测

云的变化看似并非重大的气象现象,然而从云层的活动中却能体现出许多天气可能发生变化的预兆,因此要注重对云的观察,观察作业要持续进行,有效记录,通过对云层活动记录的分析能够为后续天气预测提供很有效的参考依据。

四、落实规章要求、提高责任意识

1.健全值班机制

地面气象测报工作是一项繁琐枯燥的工作,工作人员很容易产生倦意从而造成工作的疏忽,一旦观测记录的数据有误,直接为后续的工作带来很大障碍。因此在安排值班机制时,要合理有效。每一位测报人员连续工作时间不易过长,这样容易造成疲累而影响工作效率,且值班过程中,适宜安排两个人一起,这样如果其中一个暂时离开或有事情,会有另一个工作人员仍然在岗位上发挥作用。

2.对交接班工作引起格外重视

对于交接班的工作一定要引起格外重视。交接班时,要做充分完整的工作交接,对于前一个工作人员的观测进行到什么程度,记录的数据有哪些要格外引起注意,哪些现象要格外留心观察的,交接过程中都要充分说明,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气象测报工作的连贯性及准确性,不致造成工作失误。

结语:地面气象测报是整个气象监测及预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测报工作有效的进行是气象测报准确的前提。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要抱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于各种异常气象要做及时的观测记录。同时要完善月报表,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有效准确。对于预审人员的管理也应当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值班机制,交接时的相关规定,从而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提升地面气象测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淑娜.浅谈地面测报预审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气象观测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气象观测环境;气温序列;分析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S16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86

1浅析当前气象观测环境现状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气象观测站的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其提供的各项资料为天气预报、气象分析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因此必须保证所提供观测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和对比行,通过分析观测资料可以了解观测气象情况;还可以分析出特定范围内气象的平均情况,而若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气象资料的科学性,这也正体现出了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作用。

2探讨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对气温序列的影响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文选取了观测环境相差不大且符合国家观测环境标准要求的5个气象观测站,设定为A类;之后选取在海拔、地理位置等与A类观测站相差不大,但是观测环境有所不同的5个气象观测站,设定为B类。选择完成之后,对以上10个气象观测站获取的气温观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其结果如表1所示。B类代表站观测所得的气温气候平均值高于A类代表站的观测结果,其中最高气温偏高0.06℃,最低气温偏高0.02℃,而平均气温偏高0.09℃,从这一结果可以得出,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会造成气温平均值和正常的温度变化违背了纬度分布规律,最终导致观测结果不科学、不合理,影响气象气候的分析。

从表1对比分析中可知A类和B类气象观测站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情况相差不大,同时其使用的观测仪器和技术所产生误差也是在同一水平中,而两者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气象观测环境。上述中A、B2类气象观测站气温的气候平均值不同,其中B类观测站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部分纬度较大的观测站的温度出现偏高的现象,而这一结果也说明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气温差异现象的发生。

除此之外,通过对各个气象观测站气温差值序列分析发现,A、B2类代表站气候平均值相差不大,但是之间的气温差值增加比较明显,且差值序列的气候情况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而这一结果就说明了B类气象观测站的气温存在偏高的F象,因此气环境的变化对气温差值的变化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最终导致观测获取的信息数据在天气预报方面的运用出现失真的现象。

3探讨气象观测环境变化的原因

通过详细调查分析发现,造成气象观测环境变化的原因比较多,我国部分气象观测站建设的时间较长,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发展也越来越快,这样使得部分气象观测站在城市中的位置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例如部分观测站由城市边缘地带移至中心,而这样将会对气象观测环境的代表性和观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城市建筑的不确定性就会对气象观测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