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自救措施范例(3篇)
食物中毒自救措施范文
关键词:急救;护理;有机磷农药中毒
资料显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医院常见的急救病种,患者一旦中毒,情况十分紧急,病情变化多端,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措施不当,会有较高的死亡率,如果对患者能够进行及时的抢救,抢救方法得当,抢救的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尤其是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是给予早期基本生命支持、彻底洗胃、合理应用阿托品等。下面将我院2009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1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AOPP患者共41例,年龄18~60岁,毒物口服量在5~250mL,其中,2例皮肤吸收,39例口服中毒。中毒后入院的时间为30min~5h,有6例为轻度中毒,有27例为中度中毒,有8例为重度中毒。
1.2急救及监护措施对患者进行诊断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①彻底洗胃,防止胃部继续吸收摄入的毒物。②应用阿托品。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不同剂量的注射液,针对中度和中毒患者要辅助其他药物配合治疗,如:对重度患者的药物中加氯磷定1.0g,阿托品5~10mg肌注。③使患者的呼吸处于畅通状态。通常的做法是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身体平躺,这样做可以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如果遇到患者突然有呼吸困难的反映,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吸氧、吸痰措施,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此外,患者如果自身患有肺水肿疾病,用药时应将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与阿托品同时使用。④对症支持治疗。为了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针对患者的不同病症采取的措施有吸氧、控制感染、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等。⑤早期进行脑复苏。为了减轻昏迷患者脑细胞水肿,避免脑组织受到更多伤害,应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患者在第一时间内能够脑复苏。⑥治疗过程中为了减少发生反跳的几率,输液原则为"多盐少糖"。
2结果
41例患者中,有1例由于口服药量过大,多达250mL,虽然进行了及时抢救,但仍然不能挽回生命。其余40例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他们的具体情况为,入院后30min~1h均达到阿托品化,患者意识清醒的时间段是1~6d,在对患者进行1~2w的观察过程中,发现有3例发生了反跳现象,但并没有猝死。
3病情观察与护理对策
3.1一般护理①抢救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对患者迅速清除胃内毒物,患者如果症状较轻,意识清醒,医护人员应立即催促患者自己呕吐,或用35℃的温开水进行洗胃,清洗到无任何异味为止。为了避免身体继续吸收毒物,患者应该更换所有接触到毒物的衣物,并彻底清洗头发和皮肤,用0.9%盐水清洗眼部遭受到的污染。②快速注射药物。对患者用药后应该时时观察患者的反映,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停止用药或调整药量。③确保患者呼吸平稳。为了防止患者出现窒息,有利于排出呕吐物,应平卧,头偏向一侧。需要吸氧的应该及时采取措施。④对患者进行心里疏导,尤其是要给患者讲清楚该病的前因后国,避免患者出现恐惧心理,对于服药自杀患者应该进行心灵的沟通,做好家属工作,帮助患者战胜疾病。⑤饮食方面:口服中毒者要禁食2~3以上,饮食的方式是由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食,而皮肤接触中毒者可适当进行饮食。⑥导泻:应用20%甘露醇200mL灌注。甘露醇在肠道吸收少,渗透压高,导泻效果好。洗胃后可给予15~20g硫酸镁灌注导泻,以利于毒物尽快排出体外[1]。
3.2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呼吸衰竭是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衰竭在临床上的表现通常为中枢型和外周型呼吸衰竭。中枢型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中枢被农药抑制后,使呼吸中枢所支配的膈肌和肋间肌受到抑制。外周型呼吸衰竭的原因有:①呼吸肌麻痹;②AOPP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狭窄,加之呼吸道分泌物大量增加,呼吸道阻塞而致通气困难。呼吸衰竭在临床上往往表现的不单一,而是同时出现以上两种类型。在阿托品用药后可完全对抗呼吸中枢抑制,临床上仅仅表现为呼吸肌麻痹。实践证明:AOPP呼吸衰竭救治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有效的人工呼吸给氧,它为抗毒药的治疗赢得时间。在抗胆碱能药的辅助下,重复使用足量复能剂是逆转呼吸衰竭的关键。
3.3反跳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当患者中毒比较深时,受到胆碱酯酶受抑制时间长及早期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患者体内堆积了大量的乙酰胆碱,这是发生反跳的直接原因,因为它能使胆碱能神经极度亢进,文献报告反跳发生率在6.0%,病死率在56.3%[2]。因此,要对临床上的反跳现象加大护理力度和进行时时观察,如发现患者突然胸闷、气短、刺激性咳嗽、皮肤潮湿出汗、面色灰暗、精神不振或突然昏迷、呼吸表浅或呼吸抑制应判断反跳现象,立即报告医生组织抢救,尽早治疗可以提高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抢救成功率。
4结论
AOPP在抢救过程中,应早期、足量、反复用药,尽快达到阿托品化。医护人员对重度中毒患者应该具有高度责任心。尤其是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患者,必须密切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胸廓的起伏幅度。对于自杀的患者要从心理方面给予疏导,讲明其不良反应,使其更好的主动配合。经过抢救和护理,4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只1例口服250mL有机磷农药后5h才就诊,经抢救无效死亡。
参考文献:
食物中毒自救措施范文
1、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反应迅速,以防为主,全力救治”的原则;
2、坚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处理责任制原则;
3、坚持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4、坚持统一领导,团结协作的原则。
二、重点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
(一)抓好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受灾地区要重点抓好预防控制霍乱、伤寒、痢疾、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疟疾、鼠疫、乙性脑炎、炭疽等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把各种疫情扑灭在暴发、流行之前。
1、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按照《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明确的报告程序,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救灾防病特殊时期对法定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中的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实行疫情每日报告,并在重灾区建立疫情监测点。县疾控中心要派专业人员深入灾区基层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要建立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县、乡、村级监测点,及时分析疫情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保障饮水卫生是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要着重做好分散式饮用水消毒,或鼓励群众喝开水,在没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行用漂白粉或漂白精片对饮水进行消毒,饮水消毒措施要落实到每家每户。要划定临时饮水水源区域,并做好水源保护工作。洪水退后要及时组织对分散式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供水设施进行检修、清理,加强对饮用水的消毒处理,定期进行水质检验。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动员广大群众搞好环境卫生,指导群众及时清除、处理垃圾、人畜粪便和尸体。对受淹的住房和公共场所要及时做好消毒和卫生处理。组织消灭蚊蝇、鼠害,重点实施对临时居住点的帐篷和窝棚、临时垃圾点、灾区所有厕所、蚊蝇、鼠类的消杀灭工作和做好蚊蝇孳生地的处理。在重灾区人群较集中的生活区域内垃圾、粪便污染严重的地区重点进行药物喷洒消毒处理。
4、做好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县卫生监督所要加大灾区食品卫生执法检查力度,防止群众食用水淹及腐败变质的食品,误食被农药和其它化学工业品污染的食品及毒蕈,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5、加强灾区健康教育工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做好群众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结合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把简便易行的各种防治措施和卫生知识教给群众。组织群众制订并执行救灾防病爱国卫生公约,促进群众自觉提高自我防病和自我保护能力。
6、组织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充分发挥城乡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特别是村、街道、居委会的卫生组织、爱卫会的作用,采取中西结合、土洋并举、分片负责的办法,配备一定的药品器材,开展群防群治,使各项宣传教育、防病治病的技术措施在各个环节得到落实。针对盛夏灾区高温酷暑、灾民居住防护条件差等情况,做好防治中暑的必备药物准备,做好灾区群众中暑的预防工作。
7、做好非灾区的疫情控制工作。夏秋季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鼠疫、霍乱、炭疽、肝炎、伤寒、痢疾、疟疾、乙性脑炎等重点传染病易发生和流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抓好非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发展。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防止疫情的交叉传播。
(二)抓好灾区医疗救治。各级医疗机构要切实抓好灾区伤病员的抢救、转送和治疗工作,协助疾控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一旦传染病发生,立即组织救治。
(三)抓好救灾防病应急准备。抽调技术人员组建医疗救治小分队、疾病控制小分队和卫生监督小分队,各由名单位领导负责,开展人员培训,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反应能力。县疾控中心要搞好必要的救灾物资、药械、车辆准备和储备,配备快速监测设备,备足检验试剂。一旦灾害发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开展工作,把灾害事故的伤亡控制在最低程度,保证灾区不发生疫情。
三、加强领导
(一)成立救灾防病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为切实履行救灾防病的行政领导责任,明确相关单位的职责,我局特成立由xx县卫生局局长任组长,纪检书记任副组长,县卫生局主任科员、县疾控中心主、县人民医院院长、县中医院院长、县卫校校长、县卫生监督所副所长及局行政股、疾控股、医政股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救灾防病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邹治国同志兼任,主要负责全县救灾防病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信息收集等工作。
成立县医疗救治小组:县医疗救治一组组长由县人民医院院长茹甫毅同志担任,组员由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组成;县医疗救治二组组长由县中医院院长张德军同志担任,组员由县中医院医护人员组成。全力负责全县灾区医疗救治指导和协助重灾区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成立县疾病控制小组:组长由县疾控中心主任同志担任,组员由县疾控中心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全县灾区疾病控制指导和协助重灾区疾病控制机构开展疾病控制工作。
成立县卫生监督小组:组长由同志兼任,组员由县卫生监督所监督员组成。负责全县灾区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指导和协助重灾区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工作。
县卫生局救灾防病工作领导小组接到命令后,根据需要,立即通知以上各有关小组组长,接到通知的有关小组必须在××分钟内集合人员,按要求迅速赶赴灾区开展工作。
(二)明确责任。各医疗卫生单位“一把手”为救灾防病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救灾防病工作的领导,明确各自在救灾防病工作中的责任,分工协作,团结一致,共同完成救灾防病任务。同时积极争取和落实救灾防病各种必需物资、药械和必要的经费,重点储备用于生活饮用水消毒的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和其它消杀药械,落实好实验室试剂及现场快速监测、检验设备、试剂和人员,一旦发生灾害,迅速投入使用,确保救灾防病工作顺利开展。要加强督促检查,保证救灾防病工作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物资药械储备到位、要严格救灾防病纪律,服从统一指挥,对在救灾防病中不服从安排、敷衍了事,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追究责任。
食物中毒自救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突发食物中毒;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30-01
食物中毒是指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经口摄入有毒有害被污染的食物或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食物,所引起的急性或非急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变,突发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好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随着急救系统的逐渐完善,使得急救时间缩短,急救成功率也明显升高,但在突发事件中仍存在因急救不及时或急救人员护理配合不到位等原因致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是一种较新的急救措施,为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突发食物中毒患者中的实施效果,遂进行本次研究,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60例突发食物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书。其中成年男性患者60例,成年女性患者44例,儿童16例。年龄6-64岁,平均(48.38±3.26)岁。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腹泻、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制定详细规范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为突发食物中毒患者实施完善的一体化急救护理。经治疗后,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出现。
1.2方法一体化急救护理的实施环节,具体如下:
1.2.1建立一体化急救中心首先院方应建立成熟的一体化急救管理体系,明确分工,统一调配资源,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断晚上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科室应科学布局,形成集现场急救、急诊急救、急危重症急救为一体的急救一体化管理体系,以保证缩短急救时间、顺利完成急救任务、提高救治的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
1.2.2树立一体化急救观念院方可通过开展讲座、宣传教育等方式,强化一体化急救观念,确保全员参与,使医护人员深刻意识到一体化急救的重要性。由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急诊预检。另外,院方可成立急诊急救应急团队,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和专线急救电话[1]。从自身做起,为突发事务中毒患者提供完善的一体化急救护理,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流程对突发食物中毒的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主要流程如下:
1.3.1准备接受患者急诊部在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分组,主要包括分诊组、抢救组、物品药品保障组和记录巡视组。与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准备好病人的床单位和充足的药品迎接病人入院。
1.3.2确认患者病情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做好标记。一般来讲,病情轻微的患者做蓝色标记;病情严重但无生命危险的患者做黄色标记;病情危急并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做红色标记,并立即进行抢救;确诊死亡的患者做黑色标记。
1.3.3建立静脉通路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为其建立1-2条静脉通路以保证快速、有效地静脉用药,同时静脉输液可以稀释毒物,促进毒物的排泄。静脉进针点应选择近心端血管,最好使用留置针,可避免患者因情绪躁动等情况引起药物外渗或针体拔除而影响患者治疗进程。在毒物不明确的情况下,先输入0.9%的维生素C和氯化钠,诊断明确后遵医嘱用药,输液顺序遵循轻、中、重的原则[2]。
1.3.4清除胃内毒物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轻度患者可采用催吐法排空胃内毒物,病情较重的患者立即采用电动洗胃[3]。催吐时应注意,患者应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直至洗出液清澈无味为止。洗胃催吐是清除胃内毒物、控制毒物在吸收的关键,护理人员在实施催吐时,应做到边催吐边清理呕吐物,若呕吐物为化学毒物,则应脱去患者衣物,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避免毒素再吸收的危险。需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昏迷不醒、牙关紧闭的患者,催吐时应在其舌下垫一口垫,以防咬伤。
1.3.5密切观测病情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脉搏、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实施抢救的患者要配合医生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对意识不清的患者给以吸氧、吸痰、留置导尿处理,必要时实施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治疗措施。若患者发生腹泻,护理人员应做好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在实施吸痰操作时,要保证快、稳、准,熟悉的技能操作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
1.3.6保证药品充足实施抢救的过程中,保证药品充足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所有药品准备齐全,合理分类,放置有序,方便护士使用。同时对于使用过的药品,及时清理,保证用药安全。急救过程中,稳定患者的情绪,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沉着冷静、迅速准确的进行急救护理。另外,在急救过程中要由专人负责记录工作。记录的内容包括:用药时间、药量、效果等,医护人员实施各项的时间、项目、效果,以便为临床医生用药、观察患者治疗疗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2结果
相比于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之前,对突发食物中毒的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后,院内反应时间和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运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代医学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对于及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水平提高,也是衡量一所医院护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突发食物中毒的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后,院内反应时间和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同时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也得到提高。急救一体化护理管理,能够为抢救患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地急救护理,显著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何苗,徐叶华.急救一体化管理对提高伤员救治成功率的调查与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