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6篇)
急救知识篇1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现场急救知识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cenefirstaidmedicalcollegestudentsknowledgeneedsandcognitivestatus.MethodsClustersamplingof337medicalstudentsinourschool,usingitsownfirstaidknowledgequestionnairesurvey.ResultsThemedicalprofessionalcollegestudents'basicknowledgeaboutfirstaid22.30±5.87,emergencyaccidentinjury25.50±7.63,5.85±2.26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inalowlevel.ConclusionThemedicalprofessionalcollegestudentsfirstaidatlowerlevels,shouldadoptcorrespondingmeasurestoimprovetheleveloffirstaid.
Keywords:Nonmedicalprofessional;Fieldfirstaidknowledge
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现场第一目击者如能在医生赶到之前,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急救,对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残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2月,对我院非医学类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级非医学类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预科107名、汉语言文学127名、法学院103名(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院系共33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急救相关知识两部分。
1.2.1.1调查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
1.2.1.2急救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具体有拨打120的正确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溺水急救、醉酒急救、煤气中毒急救等常见意外事故急救。此部分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急救基本知识占40%,意外事故急救占40%,心肺复苏术20%,分值超过总分值的70%表示处于较好水平。
1.2.2收集问卷方法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填表时向参加研究的患者讲解量表的填写规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填写,不需要进行交谈或通过网络查询,填写时间为30min之内,填写完毕,收回并当场检查,如有漏填,请研究对象补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337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收集的问卷经双人输入Excell数据库中,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率、均值及标准差、多元线性回归,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337名大学生男生119名,女生218名;年龄18~24岁,平均(19.42±1.06)岁;预科107名,占31.8%,法学院103名,占30.8%,文传学院127名,占37.7%;98名来自城镇,占29.1%,239名来自农村,占70.9%。父亲职业:教师23名,占6.8%;干部35名,占10.4%;离退休22名,占6.5%;农民173名,占51.3%;个体39名,占11.6%;其他45名,占13.4%。母亲职业:教师15名,占4.5%;干部10名,占3.0%;离退休20名,占5.9%;农民185,占54.9%;个体49名,占14.5%;其他57名,占16.9%。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知晓时间:小学205名,占60.9%;初中80名,占23.7%;高中26名,占7.7%;大学7名,占2.1%;至今不知19名,占5.6%。
2.2对急救知识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急救知识主要来自学校老师(70.90%)、父母(28.80%)、电视(0.3%);有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5.6%认为无所谓,2.7%的学生完全没兴趣;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14.8%认为看个人兴趣,1.2%认为没必要;13.9%学生希望了解运动性损伤急救,9.8%希望了解心肺复苏,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
2.3急救知识得分大学生急救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应该加强培训教育,急救知识得分,急救基本知识(22.30±5.87),意外事故损伤急救(25.50±7.63),心肺复苏(5.85±2.26)。
2.4急救知识影响因素分别以急救基本知识、意外事故损伤急救、心肺复苏术得分为因变量,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1,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定显著性水平P
3讨论
3.1大学生急救知识偏低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得分均低于总分值的70%,处于较低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急救知识偏低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很多高校或学者均在尝试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本研究中,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老师(70.90%),其次为父母(28.80%),电视(0.3%)。急救技能是高校健康教育不可分割地部分,张军根对26所高校调查显示,15所学校在近4年内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不能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师资和没有经费[1]。因此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需求,选明确培训内容,细化考核标准,邀请临床相关医生或红十字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可采用军训培训模式、体育课培训模式、朋辈教育模式等,培养学生对急救知识学习兴趣,提高急救意识及知识技能[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仅一个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意外事故发生的预防尤为重视,所以很多急救知识也来源于父母。因此,可采用学校为主,父母为辅的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掌握基本急救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危急时刻自救或他救,减轻意外带来的伤害。
3.2选择恰当方式,加强意外损伤急救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活泼好动,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在网络、媒体、学校等宣传下,学生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对于自救或他救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但调查中以往调查显示,仅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认为急救知识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仅仅几次培训课,学生没有信心在危急关头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恰当的培训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同时还要严格考核标准,增加参与培训学生的信心,树立严谨的急救意识。
3.3急救知识影响因素母亲职业是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大多家庭里,由于女性的特征,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更细致、全面,会把自己从电视、他人等途径得知的急救知识反复告知孩子,不同职业的母亲,可能获知途径或知识更多,对孩子相关知识的指导也更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均是急救知识影响因素,且呈负相关,即认为大学生非常应该了解急救知识,非常希望了解急救知识培训者的急救得分较低。近年来,意外事故在大学生中频发,事故面前的无助与焦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的缺乏,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于自身缺乏的知识进行学习。
总之,大学生急救知识有待提高,而学生对于此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生急救知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急救知识篇2
【摘要】目的探讨厂矿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的方法。方法选择两个厂矿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培训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用两种不同的培训方法进行急救知识的业余培训,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两组培训对象成绩皆有提高,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只要培训方法得当,厂矿社区居民能够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关键词】急救知识;厂矿社区;培训模式
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急救“白金10分钟”时间的时效性不是“120”所具有,而是由家属、社区居民、目击者拥有。这个时间段的时效性远大于其后来的专业人员抢救。在各种灾害频发和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今天,如果不能提高大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就等于放弃掉“白金时间”[1]。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主要以厂矿企业社区为主,从近三年来本社区903例死因谱分析得出,院前病死率占3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社区“第一目击者”缺乏应有的急救常识,使患者失去急救最佳机会。为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近年来我们就如何对厂矿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进行试点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本辖区厂矿社区的民印厂小区和通用机械厂小区作为研究小区,小区楼栋长、家有慢性患者或老年人的居民作为培训目标人群,共208名,年龄(56.1±4.1)岁;男性119名,女性89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到高中为主,占78%;职业为工人。两小区目标人群的年龄、文化、职业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利用2个月的时间,分批进行业余培养,每批培训25~30人,每批培训4个课时。并按小区不同将培训目标人群分为两组,民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观察组,共123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分别占课时30%和70%;通用机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对照组,共85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占课时各为50%。
1.2.2分析本辖区居民的死因谱,了解本辖区居民的死因构成、顺位,猝死及非疾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编印《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重点为急救常用人体解剖常识、生命体征的判断,猝死识别、胸外心脏按压定位及深度、吸呼比等;急救技能的训练包括心肺复苏术(CPR)程序、海氏急救法[2],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
1.2.3培训师均由获得广西红十字急救中心培训合格证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担任,以《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为教材。急救理论知识主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讲解,急救技能主要是利用模拟人进行示范,并由培训对象亲自操作来达到培训目标。
1.2.4对培训目标人群在培训前后发放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内容包括:职工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第一目击者”是否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是否能正确呼救,是否具有识别猝死的基本知识,能否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掌握哪些外伤处理的知识等。
1.2.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从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和培训后考核得知,“第一目击者”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并能正确呼救的由21.6%上升到87.2%,具有识别猝死基本知识的由2.5%上升到77.6%,掌握CPR技术的由1.44%上升到57.7%,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者由4.8%上升到63.9%。各项指标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
2.2两组培训后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比较,观察组123例中合格81例,合格率为65.9%;对照组85例中合格57例,合格率为67.1%。培训后两组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培训后观察组徒手CPR及四大技术两项急救技能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海氏急救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
3讨论
3.1灌输“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是我们提高大众自救意识的一个切入点,根据社区死因谱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重点,以社区发生的急症事件为案例,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生动、直观的主动求知过程[3],激发了居民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
3.2平均年龄偏大,“空巢”老人较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是厂矿企业社区的人口结构特点。本次培训的目标人群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因缺乏医学基础知识,不易理解医学术语,理论知识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相关解剖知识的培训,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加深感性认识,增进了居民对医学术语的理解和记忆。
3.3在社区培训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合理安排课时显得很重要。从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的特殊要求来考虑,社区急救主要以操作为主,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从研究结果得出,30%和50%的课时在理论授课上的分配,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没有差别,说明安排30%的时间进行理论授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急救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海氏急救法主要用于各年龄段气道异物导致呼吸道梗阻的急救[3],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所以两组比较没有差别。相对而言,徒手CPR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操作比较复杂,需要有更多的时间训练,适当增加技能操作时间,不仅促进了技能的熟练掌握,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591662.
急救知识篇3
首先中暑的原因有许多,比如产热的增加,机体散热的减少,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在夏天季节的炎热环境中暑的情况会有所增加,中暑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先兆中暑,这种情况下的反应一般是,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等。第二是轻症中暑,表现大多是体温在38度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第三是重状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在第三种情况之前我们要及时注意身边人的状态,警惕前两种中暑状态。
在发现有中暑情况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就医,紧急处理以降温为主,将人放置到阴凉处,用毛巾在腋下,头部等地方进行降温处理。一定要记得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急救车送往医院会更方便快捷,节约患者治疗的时间,让患者第一时间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中暑也有一些预防的方法,比如喝绿豆汤,果汁,中药药剂如藿香正气水,吃一些西瓜之类的,一定要注意防范,防止中暑。
第二部分是有关于溺水的急救。首先人在溺水的情况下是无声的,头在水面一下,溺水人员大部分双手无法伸出水面,无法大声呼救,四肢会在水面内有规律的滑动,身体有甚至会在水中翻动。
急救知识篇4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方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7-186-01
公众社会急救,即公众所从事的现场急救,是指意外或急症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利用现场的人力、物力,在事发现场对伤者施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
近年来,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逐步受到关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医疗机构急救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有待加强等。我中心多年来,积极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总结和探讨,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加强广大医护工作者对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公众参与急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宣传普及急救知识重要性
1.1经常提供案例宣传报道在120院前急救过程中,由于患者突发意外,现场公众未能及时施救或未能正确施救导致患者一味等待急救人员,而错失抢救良机,造成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反面事例使公众对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印象深远。
1.2以典型事例说明,某患者在公众场合发生意外后,由于得到现场公众的正确及时急救挽救了生命。正面事例对公众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常识有鼓舞作用。
1.3大力宣传提高急救意识,掌握急救互救知识对自身避险和施救他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尤其在自身避险方面。
2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方法
2.1根据近期发生的公众关注事件如地震、火灾开展急救知识普及。针对灾难伤害导致外伤、骨折、烧烫伤等疾病开展急救知识普及。
2.2根据季节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如夏季开展关于溺水、中暑等急救知识的普及,冬季开展关于冻伤、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知识普及等。
2.3通过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以进学校、进社区等形式与公众近距离接触,面向学生、社区居民等特定人群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特点是范围小,但能进行直观的教授,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2.4通过宣传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特点是简单、通俗,受众人群广。
2.5通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如我中心多年来坚持开展了“纪念世界急救日”、“120急救日”等大型活动,并以大型活动为依托,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
3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受哪些因数的影响
3.1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决定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公众才有意愿自动自觉的参与到急救知识的学习与传播中来。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是开展急救知识传播的基础。
3.2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公众有了对学习急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开展急救知识普及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将是非常又一重要因素。培训内容应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应贴近公众生活实际。培训方式应活泼、新颖,在培训过程中应积极与公众感性互动,调动公众热情。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切忌枯燥、乏味、讲授高深医学原理。
3.3逐步建立完善的急救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体系的建立,才能提高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科学化、现代化。
3.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应该出台专门的法律来制定规格。完善我国急救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无论是执行培训机构,还是在公众实施救治过程中,将有相关法律依据。
小结
医护人员,应肩负起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的责任,尤其是从事急诊、急救人员,只有通过长期和不断的努力,才能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使公众能够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公众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上的差距,从而促进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急救知识篇5
在校的中小学生,由于心理和智力发育不成熟,天性好动,自控能力和对危险的识别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据民营经济报2007年7月6日报道:儿童、青少年每年在意外事故(溺水、触电、雷击、高空跌落、运动受伤等)中伤亡的达7万人。
在这伤亡的7万人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由于心脏病突发或溺水、触电等原因引起呼吸、心脏停止的。这时,如果其他人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如采取“心肺复苏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青少年进行现场抢救,有一些人的生命是完全可以挽救的。因此,作为青少年学生“保健医生”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保健课中有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急救知识,这样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实施急救,从而赢得最有价值的抢救时机。而且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也可以为其他人服务,这对于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施救要点
打铁须得自身硬,要使学生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首先体育教师自己要熟练掌握这些急救技术。为了使体育教师熟练、正确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技术,县区体卫科可以定期请医院的医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而体育教师自己也可以到医院亲自向医生学习。在掌握急救技术的同时,在施救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实施现场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刻不容缓,争取以最快的时间实施急救。
据急救专家介绍:当人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只有在5分钟内反复对病人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为内容的心肺复苏,病人才有获救的可能,否则生还的希望极小,即使病人被抢救,也极易成为植物人。
2.实施现场急救要临危不乱。
许多学生阅历浅,心理素质差,缺乏急救知识,一旦有心脏、呼吸停止的现象出现,不能迅速、果断地抢救,往往把希望寄托在专业急救人员身上。因此,他们要么坐等救护车,要么慌慌张张地找教师或用车转送蒙难者。经过翻动、颠簸,蒙难者既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又加速了病情的恶化,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体育保健课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急救知识,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知识,一旦遇到危重病人就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救护,挽救那些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二、常见体育运动损伤的急救
1.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是由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所造成的,俗称抽筋。
病因:身体受寒冷刺激或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大量丢失,肌肉收缩和舒张失调等是造成肌肉痉挛的主要原因。
症状: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关节屈伸功能暂时受限,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缓解后易再发。
处理:肌肉痉挛时,通常可以通过缓缓加力、持续牵引痉挛的肌肉,即可使痉挛的肌肉缓解。
另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如揉捏等。肌肉痉挛缓解后,不宜继续进行运动,而应根据病因进行补充盐水、保暖、放松按摩或牵引等治疗。
预防:健身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主要肌群可进行适当的按摩和拉伸。冬季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夏季锻炼时,要及时补充盐分。
2.肌肉拉伤的处理方法。
肌肉突然猛烈收缩或被动牵张而引起的肌肉损伤,叫肌肉拉伤。
原因:肌肉训练不足,柔韧性差。大腿前后肌群力量发展不平衡、肌力弱等易发生拉伤。
症状:肌肉拉伤时,有的伤员可听到响声。受伤前也可感到肌肉痉挛或酸痛,受伤时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出现肌肉痉挛、僵硬及功能障碍。
处理:轻度拉伤时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或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48小时后开始按摩或针灸理疗。
预防:加强易伤肌肉力量练习,使伸屈肌成比例发展,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3.踝关节韧带扭伤的处理方法。
原因:在外力作用下,关节超过正常范围的活动造成关节韧带损伤。
症状:伤后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处理:伤后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重者外翻固定。两天后可在关节周围进行按摩。亦可配合理疗、针灸和药物治疗等。
预防:平时重视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锻炼,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搞好场地设施,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急性腰扭伤的处理方法。
在形体锻炼中,由于负重运动或变换,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滑膜等受到牵扯、扭转,或肌肉骤然收缩,使少数纤维被拉伤,称急性腰扭伤。
原因:运动负荷量过大,超过了脊柱肌肉的负荷能力,肌肉突然强烈收缩致伤。
症状:(1)肌肉轻度扭伤:患处隐痛,随意运动受限。损伤较重时,疼痛显著,脊柱不能伸直,因肌肉痉挛而引起脊柱生理曲线改变;(2)腰椎韧带拉伤:受伤时即感到局部突然疼痛,过度前弯腰时疼痛加重,腰伸展时疼痛较轻。
处理:(1)腰部急性损伤后,如果起立、坐下或腰旋转活动困难者,应卧平板床休息2―3天;(2)按摩和针灸治疗,先用按摩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然后用穴位按摩或针灸,点按或针刺肾俞、扭伤、委中等穴位;(3)还可用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其他疗法。如理疗、中西药物治疗、封闭等,均有比较好的疗效。
预防:形体锻炼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加强腰背肌肉力量训练,并重视腰腹肌的协调性练习。另外,还要适当使用保护腰带,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经常进行腰部自我按摩和功能锻炼,等等。
急救知识篇6
为了解石油企业员工现场急救知识需求与培训现状,探讨符合石油行业特点的培训模式,在进行培训过程中,随机选择部分培训班,分别对学员进行培训前后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1.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组织准备参与培训的200名员工进行现场急救知识、技能认知和需求调查。培训前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培训后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81.9%。2.问卷调研调查问卷参考河北省CPR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规定自行设计而成的。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2)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的人的呼救方法;(3)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意愿;(4)对现场急救和技能知识的知晓情况。由专人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说明调查目的、意义,要求员工独立、认真、实名填写,当场收回问卷,专人归总、保管。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前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经过培训,员工技能有显著提高。1.员工现场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情况从培训前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意愿强烈。2.员工培训前后现场急救GPR知识掌握情况对比从培训前与培训后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统计结果看出,经过培训后,学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有显著提高。
三、问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