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例(12篇)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篇1
环境材料在农业抗旱节水中的应用
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农业年用水约4.0×1011m3,占总用水71%左右。农业用水量中约90%为农田灌溉,即约3.6×1011m3为我国农田灌溉用水量上限[5]。农业灌溉用水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水资源严重不足,制约着农业灌溉进一步扩大,干旱问题严重。近年我国年受旱面积2000万~2700万hm2,全国中等干旱年农业灌溉缺水3.0×1010m3。二是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大田漫灌的次灌水量达1200m3•hm2以上,灌溉水利用率40%左右(发达国家80%~90%)。三是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环境材料在农业抗旱节水中的应用主要是土壤保水剂和作物叶面抗蒸腾剂。可生物降解地膜也是一类近年研发较多的环境材料,属于物理性材料,这里不做深入探讨。土壤保水剂(superabsorbentpolymer,SAP)是通过改善植物根土界面环境、又供给植物水分的化学节水技术。土壤保水剂本身是一种超高吸水保水能力的高分子聚合物,它能迅速吸收比自身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纯水,且有反复吸水功能,所吸的水可缓慢释放供作物利用。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投入少、见效快和易于推广等特点,因而应用与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土壤保水剂的高效、低毒和价廉等优点成为其应用农业生产及其环境治理的重要选择。
20世纪中期,美国首先研制出淀粉型保水剂并在玉米、大豆涂层和造林应用取得效果后,世界各国竞相研制。日本发展最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强吸水性树脂生产国,20余家主要厂家年产10万t。英国研制出防止土壤侵蚀和保证作物需水的防蚀聚合物和保水聚合物。法国研制出能吸收自身水500~700倍的水合土”,用于改良沙特阿拉伯干旱地区的土壤结构。俄罗斯合成的保水剂用于节水农业,在伏尔加格勒每公顷使用100kg,节水50%,农作物增产20%~70%。全球年产土壤保水剂已超过200万t[6]。我国土壤保水剂研制和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较快。土壤保水剂按照化学组成和功能特点可分为高分子聚丙烯酸盐类保水剂、有机无机复合类保水剂、多功能类保水剂3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已在胜利油田长安实业(集团)公司建成3000t•a1生产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利用风化煤研制出腐殖酸复合保水剂。目前土壤保水剂产品的生产技术基本成熟,可查的土壤保水剂相关专利120多项。应用范围从林业生产推广至大田作物60多种作物,年推广面积超过20万hm2。国家对保水剂研发和应用非常重视,从十五”到十二五”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都列入多功能节水制剂课题。
黄占斌[6]总结提出土壤保水剂作用原理包括4个方面:①土壤保水剂自身吸水、保水和释水原理。保水剂吸水速度快,溶胀比大。保水剂分子含有大量羧基、羟基、酰胺基以及磺酸基等强亲水性官能团,对水分有强烈的缔合能力,纯水中的吸水溶胀比为400~1000倍或更高;保水剂保水能力强。保水方式主要包括吸水和溶胀,以后者为主;保水剂释水性能好,供水时期长。王砚田等[7]研究表明,保水剂所吸持水分最大吸水力13~14kg•m2,根系吸水力大多为17~18kg•m2,故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根系水分倒流,其中90%以上为植物最易吸收利用的水分。此外,保水剂有吸水释水干燥再吸水反复吸水功能,但反复的保水剂吸水倍率下降10%~70%或失去吸水功能。②土壤保水剂促进土壤改良和保持原理。保水剂在土壤中吸水膨胀,把分散的土壤颗粒粘结成团块状,增加土壤团聚体。黄占斌等[8]研究表明,保水剂特别对0.5~5mm粒径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作用最明显,且土壤中保水剂在0.005%~0.01%范围时,团聚体增加量明显;同时,保水剂应用会使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增加,调节土壤中的水、气、热状况而有利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加之保水剂分子内部大量可电解羧酸盐基团吸水后网状结构撑开,可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此外,保水剂能增加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和水分渗透。③土壤保水剂提高肥料和农药等农化产品利用效率原理。保水剂表面分子有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肥料和农药中的铵离子等官能团能被保水剂上的离子交换或络合,以包裹”方式把土壤中的离子包起来,减少肥料和农药淋失。但同时会使土壤保水剂失去部分保水能力,故土壤保水剂尽量不与锌、锰和镁等二价金属元素肥料混用。
黄震等[9]试验表明,尿素等非电解质肥料与土壤保水剂结合应用,保水剂的保水和保肥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田间试验证明[10],土壤保水剂与氮肥配合使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8.7%和27.1%。俞满源等[11]在陕西延安的试验表明,开沟10~15cm,单施保水剂和单施氮肥的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42.7%和33.3%,土壤保水剂加氮肥使马铃薯产量增加75%以上。近年来,我国每年农田氮肥利用率仅30%~35%,磷肥利用率10%~20%,钾肥利用率35%~50%;我国每年农药施用量达30多万t,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总量的70%。农药平均施用量13.4kg•hm2,农药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导致约70%~80%的农药作用于非靶标生物或直接进入环境。土壤保水剂对化肥和农药利用效率提高的研究,是治理农田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等重要的技术应用依据。④土壤保水剂调节植物生理节水效应原理。土壤保水剂植物效应与保水剂的应用方法有关。土壤保水剂处理种子是为种子提供相对湿润的小环境,促进植物种子发芽;土壤穴施或沟施应用保水剂,主要是改变根土水环境,造成部分根系干旱产生ABA信号而调控植物生理节水。李志军等[12]试验证明,作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适应土壤干湿交替环境的能力,即作物在受到一定程度水分胁迫时,能够通过补偿效应来弥补产量减少或减少损伤。当土壤保水剂应用于土壤时,随着土壤水分蒸散,作物根系出现部分低水势,产生根源ABA,经木质部导管传输到作物的地上部分,在作物叶片调节气孔开度,减少蒸腾。同时,根系经过一定程度水分胁迫锻炼复水后,水分传导高于未经胁迫锻炼的对照。这两方面作用使作物根系表现出补偿效应。
主要有拌种或种子涂层、种子丸衣造粒、根部涂层(亦称蘸根)、土壤直接施用和用作育苗培养基质等方法,常用土壤直接施用法。种子包衣方法处理种子可显著提高低土壤湿度条件下的出苗率。黄占斌等[13]试验表明,施0.05%~1%土壤保水剂的土壤移栽烤烟,缓苗期缩短2d,缺水存活天数较对照多5~20d。大量试验表明,小麦、大麦、小黑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和马铃薯上应用复合包衣剂后,其增产幅度均在13.8%以上。此外,土壤保水剂也被用作土壤结构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和调节肥力,提高作物抗旱力。2.1.4土壤保水剂的发展趋势土壤保水剂的发展趋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加强低成本、长效、多功能、复合和专用保水剂研制。针对土壤保水剂原料涨价和成本增高问题,开发以生物和原生矿物质材料为基质,抗水解且可生物降解的低成本、长效保水剂;加强土壤保水剂应用技术范围,形成拌种、土壤施用和灌水施用等不同剂型的多功能保水剂产品系列。二是加强土壤保水剂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土壤保水剂对土壤和植物作用的时效问题,保水剂对农业的环境影响问题,土壤保水剂在植物根土界面水分变化与植物效应的关系问题等;三是建立土壤保水剂应用技术规范,包括适合不同气候、地区和土壤的保水剂最佳施用量、施用方式和施肥方式等;研究保水剂与其他旱作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技术。#p#分页标题#e#
作物叶面抗蒸腾剂(anti-transpirant)是能够降低植物蒸腾减少水分损失的一类化学物质。由于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保存在干物质中的水分仅占其耗水量的1%左右,90%以上水分为蒸腾消耗,因而降低作物蒸腾耗水是节水和抗旱的重要环节。抗蒸腾剂按其性质和作用方式分为代谢型气孔抑制剂(metabolicanti-transpirant)、薄膜型抗蒸腾剂(filmforminganti-transpirant)和反射型抗蒸腾剂(reflectinganti-transpirant)3类[14]。①代谢型气孔抑制剂,能控制气孔开张度而减少水分蒸腾损失。比较有效的有2,4-二硝基酚(2,4-dinitrophenol,DNP)、整形素和甲草胺等。喷施1次DNP降低蒸腾的药效可维持12d;低浓度甲草胺可维持20~22d;CaCl2和粉锈宁等也具有较好的效果,在降低蒸腾作用的同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太显著,药效可维持2周左右。另一类是K+螯合剂,叶面喷施能影响保卫细胞的膨压而调节气孔运动,降低叶片蒸腾的效果明显,如地衣酸、藻酸和环己基18-冠-6等在极低浓度(1015mol•L1)下使大麦叶片蒸腾下降50%,环己基18-冠-6在低浓度下的效果比脱落酸(abscisicacid,ABA)还高1~2个数量级。②薄膜型抗蒸腾剂,是应用单分子膜覆盖叶面,阻止水分子向大气中扩散。Davenport等[15]试验证明,用薄膜型抗蒸腾剂CS6432(一种蜡质乳液)以1.5%浓度在夹竹桃上喷1次可使蒸腾下降25%~30%,土壤水分的消耗减少40%,叶片水势升高,其效果相当于一次灌水。薄膜型抗蒸腾剂还可用于树苗移栽。用丁二烯酸对欧洲白桦、小叶椴、挪威槭和钻天杨等树苗进行处理,叶片上形成的薄腊使蒸腾在8~12d内下降30%~70%。该技术可使春季造林的季节延长2周。③反射型抗蒸腾剂,是利用反光物质反射部分光能,达到降低叶面温度减少蒸腾损失的目的。目前研究使用较多的是成本低廉的高岭土(kaolin)。
Abou-Khaled等[16]研究表明,旱地小麦播种后45d叶面施用6%的高岭土溶液,叶温较对照低1~2.5℃,蒸腾降低,产量较对照有明显提高,在不同降水年份中,产量提高幅度为16.5%~27.7%。经过多年筛选与应用,作物抗蒸腾剂的研发已有上百种,其中对苯汞乙酸(phenylmercuricacetate,PMA)、ABA、高岭土(kaolin)、聚氨基葡萄糖(chitosan)和黄腐酸等研究较多。国外抗蒸腾剂研究以薄膜型为主,代谢型抗蒸腾剂的研究主要是对ABA的研究较多,而对反射型抗蒸腾剂研究很少。我国20世纪60年代研究抗蒸腾剂,70年代末期以黄腐酸抗旱剂(fulvicacid,FA)研究为中心。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对各种FA提取分离,并命名和建立抗旱剂1号”50t中试车间,后扩展为年产150~200t的生产厂。该研究1992年获国家发明奖,实现我国第一个代谢型抗蒸腾剂的产业化。作物抗蒸腾剂研究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价格、毒性及效果等问题,至今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目前生产中主要推广的是黄腐酸。黄腐酸被认为是一种兼具抗蒸腾作用和促进生长的物质。在实际生产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FA旱地龙”抗旱剂是我国目前农业抗旱节水应用最广泛的节水制剂,为国家水利部推广应用的农作物抗旱新技术[17]。FA旱地龙”主要成分为天然资源黄腐酸,其黄腐酸含量≥8%,有效磷≥2%,并含有16种氨基酸和20多种植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集抗旱、抗寒、抗病和营养为一体的多功能制剂。主要应用方法有喷施、拌种或浸种、随水浇灌和与酸性农药复配。FA旱地龙”全国年使用面积约1300多万hm2。冯建灿等[18]试验证明,冬小麦宜用FA旱地龙”500倍稀释液于拔节后抽穗前,视天气喷施1~2次,玉米在拔节前后视天气情况喷施1~2次。FA旱地龙”可使粮食作物增产10%~15%,经济作物增产15%~40%,节水20%~30%,提早成熟3~7d,投入产出比在1︰15以上。
环境材料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研究和解决的重点。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业施肥、污水灌溉、污泥应用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作物生长和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全国约2500万hm2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占农田总面积的1/5,污染严重的土地超过70万hm2。其中1.3万hm2土地因镉含量超标而被迫弃耕,涉及11个省市的25个地区[19],我国24个省(市)工矿、城郊污水灌溉区等320个重点污染区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农产品产量占所有污染超标的农产品产量的80%以上,尤其是镉、汞、铅、铜及其复合污染尤为明显。土壤重金属污染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危害动、植物生长和人的健康。土壤中过量重金属大部分滞留土壤耕作层,影响植物生长。据报道[20],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导致的粮食减产量超过1000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t,经济损失达200亿元。因为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特点,经水和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治理和恢复难度大。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迅速,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物理化学措施、化学改良措施和生物措施,包括植物和微生物菌剂等,其中研究与应用较多的主要是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固化修复技术[2122]。化学固化修复是化学修复技术之一,原理是向土壤中加入重金属固化剂或钝化剂,改变重金属和土壤的理化性质,通过吸附、沉淀等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有效性[23]。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深入,重金属固化材料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目前,重金属稳定固化修复的材料主要有黏土矿物、磷酸盐、沸石、无机矿物、有机堆肥及微生物等。矿物材料和有机材料对重金属有较好的稳定效应。余贵芬等[24]研究表明,有机质能使重金属生成硫化物沉淀,也能使Cr6+还原成低毒的Cr3+。余观梅[25]发现,施用粉煤灰钝化污泥能明显降低鸡冠花和高羊茅植株中锌、铜、锰和铅的含量。另外,胡振琪等[26]研究和评价了黏土矿物与菌根稳定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果。沸石、磷灰石、含铁矿物和磷酸盐等材料具有廉价高效和来源广泛等特点,被用作控制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矿物材料。张云琦等[27]研究表明,沸石独特的孔道结构及其所含大量可交换态阳离子对重金属铅和镉的吸附效果尤为明显;Kuznetsov等[28]在灰森林土壤中施用沸石8~16t•hm2,发现可移动的重金属铅、镍和铜含量明显减少;曾敏等[29]研究发现,碳酸钙施用会显著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交换态镉含量,减少大豆对镉吸收。同时,Kumpiene等[30]总结了应用固化材料治理土壤重金属砷、铬、铜、铅和锌污染方面的研究进展;张云龙等[31]研究了硅素物质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行为的影响;刘昭兵等[32]研究了赤泥对Cd污染稻田水稻生长及吸收累积镉的影响。#p#分页标题#e#
高分子保水材料是一种新发现的对重金属有固化效果的环境材料。黄占斌等[33]研究表明,高分子化合物在直接供给作物根系水分、改良土壤结构和养分转化的同时,具有降低重金属对植物污染效应而减小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效果。黄震等[34]研究了环境材料(煤基营养材料A、高分子保水材料SAP、煤基复合材料FM和吸附性矿物材料FS)及复合材料对作物生长及其对土壤重金属铅、镉吸收影响。结果表明,单个及复合材料处理较对照能明显减少作物对土壤重金属铅、镉的吸收,并促进作物生长。高分子保水材料(SAP)及其复合材料使玉米对土壤重金属铅的吸收降低50%以上,使镉吸收量降低80%以上。高分子保水材料(SAP)及其复合材料使大豆对土壤重金属铅吸收降低69%以上,使镉吸收量降低33%以上。研究还表明,高分子保水材料(SAP)及其复合材料对重金属铅、镉固化的效应与改良土壤pH、EC、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养分及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等关系密切。目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改良的环境材料越来越多,但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一重金属元素上,针对多种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同时修复的研究较少[35]。同时,对环境材料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存在的潜在风险及钝化修复的长期田间效应研究也不足[36]。
环境材料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
土壤盐碱化是我国农业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盐碱地土壤呈现面积大、分布广的特点,现有盐碱化土约1亿hm2,耕地盐碱化760万hm2,占耕地面积近1/5,分布在滨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37],还包括北方冬季应用融雪剂(主要为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镁)除雪造成的绿化地土壤盐碱化。土壤表层含易溶性盐分超过0.6%~2.0%时为盐土,土壤盐碱化会引起植物生长伤害,造成高浓度盐分降低土壤水势而使植物吸水困难的生理干旱”,或植物过多地吸收土壤中某种过高浓度的离子而减少其他离子的吸收,形成某种离子在植物体内积累过度使植物受害的单盐毒害”。此外,植物受盐分胁迫会造成一系列生理代谢失调,如:光合作用受到干扰;低盐浓度促进呼吸,高盐浓度抑制呼吸;盐分胁迫下降低蛋白质合成,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植物死亡。
盐碱地改良方法包括水利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以及生物措施[38]。施用环境材料改良土壤是现代化学措施的一种,随着循环经济和现代化工发展,其应用不断加快。目前用于改良盐碱地的环境材料主要有两类:一是加钙(代换作用)环境材料,主要有石膏、磷石膏、脱硫石膏、氧化钙、石灰石、磷石膏和煤矸石等。另一类是加酸(化学作用)环境材料,主要有腐植酸、糠醛渣、硫磺、黑矾(硫酸亚铁)、粗硫酸、硫酸铝及酸性肥料等[39]。施用石膏改良盐碱土。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其钙离子代换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使钠质土变为钙质土。同时,土壤中游离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经过代换形成硫酸钠随灌水洗盐冲洗掉,土壤中盐碱对作物毒害就会减轻[40]。近年电厂烟气脱硫废弃物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试验示范加快,如沈阳市康平县应用脱硫废弃物改良苏打碱化土壤的玉米,效果明显[41]。宁夏银北灌区利用电厂脱硫石膏种植油葵等作物,取得良好效果[42]。内蒙土默川地区的碱化土壤进行小麦、玉米盆栽试验,提出碱良时不必彻底消除交换性钠离子为目标,只要碱化度<10%就适宜作物生长[43]。
腐植酸是另一类研究和应用广泛的盐碱地改良环境材料。腐植酸是一种形成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有机胶体物质,也是一种有机大分子两性物质,其阳离子交换量大,缓冲能力强,是调节土壤pH、缓冲土壤酸碱性的有效缓冲剂。此外,腐植酸还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透水保水性;对金属离子有络合、螯合作用及很强的物理吸附和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张继舟等[44]使用含腐植酸40%的腐植酸钾加上复混肥,与单施复混肥及对照比较,结果表明,施腐植酸钾处理的0~20cm表土土壤电导率及土壤中水溶性盐基离子K+、Ca2+、Mg2+、NH4+、NO3、SO42和HCO3均低于对照处理,而单施复混肥的含量均高于对照。腐植酸降低土壤中水溶性盐分作用明显,改良盐碱土及防止土壤盐渍化的效果显著。为了比较脱硫石膏、腐植酸和聚丙烯酰胺(PAM)结合对盐碱地改良效果,我们在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中等盐碱化土壤(含盐量0.4%,pH7.8)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30g•kg1脱硫石膏+2g•kg1腐植酸+0.01g•kg1PAM组合能有效促进盐碱地的棉花生长,棉花株高、叶面积、鲜重及干重比未加环境材料的对照组分别提高33.4%、41.7%、82.2%和237.8%。土壤分析表明,脱硫石膏可增加土壤Ca2+含量,增强与Na+交换吸附,土壤的钠吸附比SAR显著降低。此外,腐植酸类物质降低土壤pH,有利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保持,促进速效磷释放,提高土壤中氮、磷肥的利用效率。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篇2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遍及世界各国,但主要分布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籍以提高土壤资源的有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通常可以利用水利工程措施:利用淡水洗盐,修筑暗管沟渠排盐;化学改良措施:施加石膏、工业废渣、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但水利排灌工程要求必须具备充足的优质水源和良好的排水系统,做到灌排相结合,其投资巨大,维护费用高,含盐排出水处理困难,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土壤中一些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如P、Fe、Mg与Zn[2]的流失,一旦停止灌水洗盐,土壤还会逐渐返盐。化学改良方法短期效果显著,但成本过高,单一使用化学改良剂效果不佳。所以对处于干旱少雨、蒸降比高、淡水资源匮乏的经济贫困地区难于大规模实践。
第二章盐碱地的生物修复
生物改良或称生物修复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它通常包括植物修复与微生物修复。盐碱地生物修复以植物修复为主,其具有经济和生态效益高、节省能源和淡水、改良效果持久、可推广应用面积大等诸多优点。《SalinityandAridity》一书中提出可以利用咸水灌溉作物或通过种植耐盐植物来解决土地盐碱化问题[3]。Peck“次生盐碱化的发展与改良”一文中写到,灌排水防止次生盐碱化,在技术上是有效的,但是在旱地农业中是不经济的。他主张:澳大利亚用恢复和建立植被来控制水盐平衡,认为植物不仅直接影响土壤的盐分积聚,而且植物耗水量常常超过地的蒸发量,从而能使整个流域的水分的补充因植物的蒸腾而减少。所以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以色列、美国等一些研究者主张寻求生物治理措施,通过筛选耐盐品种,提高作物耐盐能力来修复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土地。生物修复措施较之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地更经济有效(Ashraf1987),利用盐渍荒地种植牧草、灌木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Asad2001)[4]。我国的盐碱地生物修复研究结果成绩卓越,2002年以来我们从北京、甘肃、河南、内蒙古等地先后引进22个耐盐植物品种,在宁夏银北盐碱地上进行了筛选试验和示范种植,对盐碱地的改良和高效利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章盐碱环境的极端微生物
3.1嗜碱微生物
3.1.1嗜碱微生物的种类
一般把最适生长pH在9.0以上的微生物称嗜碱微生物,其所耐pH可高达10~12。中性条件或以下不能生长的为专性嗜碱微生物,能在高pH条件下生长,但最适值并不在碱性pH范围内的微生物称耐碱菌。有些菌在pH中性或以下可以生长,称为兼性嗜碱茵。嗜碱菌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碳酸盐湖及碳酸盐荒漠,极端碱性湖,如肯尼亚的Magadi湖,埃及的Wadyflatrun湖以及中国的青海湖等,人为碱性环境是石灰水、碱性污水等。由于大部分碱湖伴有商盐,嗜碱菌又分为盐嗜碱微生物和非盐嗜碱微生物,前者的生长需要碱性和高盐度。大多数嗜碱原核微生物是好气性的非海洋细茼,很多是杆菌。
3.1.2嗜碱微生物的生理特点
多数生活在盐碱湖或碱湖、碱池中。此外,还有许多嗜碱菌同时也表现嗜冷、嗜热等。
3.1.3嗜碱微生物的机制
嗜碱菌可以在pH10~11等条件下生长,但胞内要维持pH7~9以下。(1)钠离子一质泵反向运输是嗜碱茵细胞质碱化基本原因,为了使其发挥作用,需要胞内有足够的钠离子,钠离子的跨膜循环是必要的。(2)相关嗜碱菌钠离子/氢离子反向运输的基因已经从嗜碱茼中得到了克隆。(3)细胞外被是胞内中性环境和胞外碱性环境的分隔,它是嗜碱微生物嗜碱性的重要基础。(4)嗜碱微生物可产生大量的碱性菌,为嗜碱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5]。
3.1.4嗜碱微生物的应用
主要是应用该类茼所生产的酶,如应用于革脱脂、造纸木浆脱脂鱼品脱脂的碱性脂肪酶,用于洗涤剂添加物的碱蛋白酶和碱性纤维养酶以及用于纺织品退浆的碱性淀粉酶等。
3.2嗜盐微生物
3.2.1嗜盐微生物的种类
根据对盐的不同的需要,嗜盐微生物可以分为弱嗜盐微生物、中度嗜盐微生物、极端嗜盐微生物。
极端嗜盐微生物的最适生长盐浓度为2.5~5.2mol/L,它们大多数生长在高盐环境中,已经分离出来的主要有藻类(盐生杜氏藻、绿生杜氏藻)、细菌(盐杆菌,如红皮盐杆菌、盐沼盐杆菌,盐球菌,如鳕盐球菌)。可以在高盐浓度下生长,但最适生长盐浓度较低的称耐盐微生物。
3.2.2嗜盐微生物的生理特点
嗜盐微生物通常分布在晒盐场、盐湖、海洋等高盐度环境中。含有高浓度盐的自然环境主要是盐湖,例如青海湖(中国)、大盐湖(美国)、死海(黎巴嫩)和里海(俄罗斯)等,此外还有盐场、盐矿和用盐腌制的食品。海水中含有约3.5%的氯化钠,是一般的含盐环境。
3.2.3嗜盐微生物的嗜盐机制
嗜盐微生物的嗜盐机制仍在不断的探索中,但有些嗜盐微生物的嗜盐机制已较清楚,像盐杆菌、盐球菌嗜盐菌的生长虽然需要高钠环境,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并不高,这是因为嗜盐菌具有一种浓缩、吸收外部的钾离子而向胞外排放钠离子的能力,盐杆菌光介质的氧离子质泵还具有通过钠离子/钾离子反向转运向细胞外排出钠离子的功能。
3.2.4嗜盐微生物的应用
(1)利用菌体发酵,可生产离聚化合物。如聚羟基丁酸(PHB)可用于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开发,又可生产食用蛋白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2)嗜盐古菌和紫膜蛋白能通过构型的改变储存信息,可作为生物计算机芯片的新材料。(3)可用于高盐污水的处理。
第四章未来发展及趋势
4.1盐碱地是宝贵的土地资源,是让土地适应植物,还是让植物适应土地?这是目前盐碱地改良必须明确的问题。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及水资源的紧缺,靠灌水淋洗盐分改良盐碱地已不现实,引进和筛选耐盐植物,对盐碱地进行生物修复将是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
4.2对耐盐植物的筛选特别是耐碳酸盐(高pH)植物的筛选仍然是热点。我国耐盐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但种质资源评价研究尚处于零散工作,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急需建立植物耐不同类型土壤盐碱及其经济与生态效益指标等数据库。
4.3利用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但耐盐植物的矿质营养、耐盐机制、生理反应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有待深入。植物耐盐分子生物学正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方向,高耐盐性、高经济价值的转基因耐盐牧草或可饲用作物的培育将在盐碱地生物改良中发挥巨大作用。
4.4植物根际高耐盐有益微生物的筛选与根际微生物对植物根系形态及其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关系的研究将对提高耐盐植物的适生性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飞被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生态万象:150-151;
侯宪文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热带农业科学2009年2月:46-51
王一华等中国生物修复的研究及进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月:79-83;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盐碱地绿化;耐盐植物;种植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概述
随着滨海地区城市的开发建设和发展,为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滨海地区的绿化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滨海地区土壤盐碱度高有机质含量低,气候恶劣,绿化植被较少,生态系统较脆弱等因素,严重的限制了滨海地区的绿化建设。盐碱地绿化特点是投资多、实施难度大、见效慢,其中设计工作是的做好滨海地区的绿化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南通滨海园区道路绿化项目为例,通过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利用地形、排水、植物品种选择、种植设计等方面综合分析,讨论滨海地区盐碱地绿化种植设计思路,力求为构建植物群落形成一个新型的生态系统做好基础。
一、土壤取样检测与综合治理
由于滨海盐碱地区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粘滞,通气性差,容重高,板结紧实,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水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更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的加剧。这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十分不利,尤其是影响新栽植物的新根萌发。因而土壤的综合治理是绿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重点,也是绿化种植的前提。
(一)盐碱土分级指标
沿海地区盐碱土绿化土壤的治理措施中最大的难点是土壤改良,作为绿化用地盐碱地一般可以根据盐碱度的高底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根据资料分析盐碱地分级指标可以分为:轻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1-0.2%;中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2-0.4%;重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4-0.6%;(我国大多数以30厘米土壤耕层来计算含盐量。)衡量盐碱地的另一指标是酸碱度,即PH值,一般以7.5为中性,<7.0为微酸性,>7.5为微碱性。在大多滨海地区绿化建设中选用的大部分园林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忍受能力一般为0.4%,因此设计时可以以0.3%作为含盐量临界指标。在设计前期首先对项目所在地的土壤进行取样检测,并根据临界指标以确定土壤治理措施。
(二)土壤综合治理
以往滨海地区绿化多为“客土种植”,不仅不经济,更是浪费土地资源。目前全国各地不断推出新的土壤改良的方法和改良材料,实践证明仅用一种方法进行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并不理想,因而一般采用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法。以南通滨海园区启动区主次干道绿化设计项目为例,在土壤的综合治理中通过“防”(设置隔盐层抑制地下、周边土毛细水盐渗入)、“排”(设置盲沟排水、并利用梅雨季节进行脱盐,这也淡水资源少的关键工序)、“改”(利用介质进行土壤结构、土壤营养改良,培育熟化土)相结合的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并取得成功。
在实际工程中,各地块各区域各深度土壤的盐碱度分布并不均匀,因此设计阶段前期首先要对土壤多点取样检测并充分分析检测数据,掌握含盐量、PH值、有机质含量、结构特征等重要信息,针对此提出最为合适的治理措施,同时为后面的植物设计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滨海地区绿化除了受盐碱土的制约,同时常年又受海风海雾气温等气候的影响,因此设计时还需要收集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治理。
二、地形营造与排水设计
一般情况地下水位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中根据水位分析做好排水设计,以保证在积盐季节将水位控制在需要的深度以下。实践证明,地形的抬高能营造较好的景观效果、有利地表迅速排水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而在滨海地区还能减少返盐碱现象的发生。通过种植土层高度的提高,相对地降低地下水位,以确保地下水位高的区域有足够的埋管(沟)深度,而使得在雨季能迅速排除积水,借雨水的天然淋洗、排盐降碱,改善土壤的通气通透性。
(一)营造地形
地形设计是种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前期要求对现场地形进行勘察,收集地面高程、地下水位、以及水系等资料,作为的依据。设计时应尽可能进行地形营造,抬高种植地坪的高程,并结合景观自然生态效果,使低洼的平坦的地面形成高低起伏,进行综合分析,以设计出美观、经济的地形高程。
(二)排水系统
建立可靠的排水系统以保证雨季排水畅通,也是保证滨海地区绿化种植的重要前提,同时有淡水灌溉的条件时,应同时建立好灌水系统。一般绿地的排水方式有三种,主要是采用地面自然排水,必要时增设管道或明沟排水。设计前应充分收集现场排水条件、地形资料,以做到排水通畅,同时要经济实用。以南通滨海园区启动区主干道绿化为例,设计中地形高差为0.5-0.7m,地形设计坡度为8%左右,主要通过排水明沟将水排入沿线河道;同时在地表以下设置了盲沟排水降盐,这样雨季保证雨水的及时排除同时也增加雨水渗透洗盐的作用,目前经过三年的生长苗木都已经完形,并达到了很好的景观效果。
三、植物品种选择
在种植设计中首先要解决植物配置、品种选择问题,设计时通过检测土壤与分析气候、对当地的植物调查发掘更多的耐盐碱植物,根据种植条件,以科学地进行品种比对筛选,在保证成活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苗木防护功能和绿化观赏性。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南通滨海地区典型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台风、暴雨、高温、寒潮等,设计时根据苗木对这些自然灾害的抗性进行苗木的选择,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后期管养的费用。
(一)耐盐碱植物的选择
在盐碱地区,优先选择耐盐碱的树种,同时应以“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为原则,尽量多选择乡土树种,以提高成活率。在这两年调查中发现海门和南通滨海园区局部地块试种的绿化中配置了桂花、香樟等品种,虽然原生土带得多但很多已经出现死亡,成活率低、生长不好。根据资料分析和实际统计,在南通滨海地区,能适应轻度盐碱地的植物品种有:合欢、紫薇、日本晚樱、枫香、广玉兰、榉树、臭椿、枇杷、棕榈、石楠、木槿等;能适应中度盐碱地的植物品种有:中山杉、红花槐、紫叶李、银杏、夹竹桃、栾树、垂丝海棠、垂柳、竹柳、朴树等;能适应高度盐碱地的植物品种有:海滨木槿、高杆女贞、海桐、碧桃、弗吉尼亚栎等。
(二)根系发达植物的选择
滨海盐碱地区具有风速大、泥沙多的特点,因此大风区域优先选择根系发达速生植物进行配置,可以起到防风、防盐雾灾害、固土作用。南通地区夏季时有台风,2012年夏在平海公路接近滨海园区段的道路绿化带中曾有部分苗木被吹倒(如雪松、大绿球等),由此可见在优选深根系的同时,在种植时对大冠幅、枝叶密的苗木进行适当的疏枝修剪,不但能够完形、提高成活率还能减小大风的伤害。如竹柳、海滨木槿、栾树、红花槐、中山杉、无患子、朴树等都是耐盐且抗风较好的品种。
(三)耐寒性植物的选择
由于在受海风的影响,在冬季相对温度要低,设计时在受风区域优先配置耐寒抗冻的苗木品种,同时要求在生长前期做好保护措施。如臭椿、棕榈、女贞、黄山栾树、垂柳、无患子等。
(四)体现观赏性
盐碱地的适生植物种类相对比较少,仅仅依靠本地的植物进行绿化造景是不够的,设计时除了利用乔木、灌木、地被巧妙搭配,还可以通过观花、观果、观叶植物的应用,以提高绿化种植的观赏效果和生态效益。另外由于一些滨海地区刚刚进行开发和建设,现状感觉还很荒凉,通过适当的提高常绿苗木的比例形成快速绿化基调是很重要的,这样能保证冬天的景观效果。在南通滨海地区常用的常绿的苗木有高杆女贞、广玉兰、石楠等,常用的果树有枇杷、桃树、柿树、石榴等。
(五)易于管养
配置时考虑粗放管理,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的增加乔灌地被比例,适当减少草坪地被面积,选择生长良好苗木病虫害少的苗木品种,以减少后期管养费用。
四、种植设计
经过植物品种筛选后,根据绿地的功能要求合理的进行种植配置、分区布局,打造一个层次分明、滨海特色鲜明植物群落;同时考虑到利用植物的降盐改碱作用来提高绿化成效。
(一)全覆盖种植
设计时应实现绿化种植全面覆盖(不露土),这样可减少地表温度,减少夏季地表的水分蒸发盐分的上升,保持土壤水分促进苗木根系生长,可以有效抑制土壤返碱。以南通滨海园区道路绿化为例,在种植配置以中考虑到树冠在生态空间上的互补、深根浅根植物的互补、常绿落叶的互补、在纵向以连续的片植进行布局以求从多个层次实现植被全面覆盖。此外为了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在配置时应突出植物组团的立面层次,在组团前缘点缀一些精品苗木,同时在地被前沿加密保证组团线型自然流畅,提高绿化的观赏性。
(二)适当加密种植
盐碱地土壤贫瘠,植物生长相对较慢,适当加密种植快速形成植物群落,不但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还能尽快形成生态效应,抑制土壤返碱的作用。设计时根据苗木的规格、生长速度、习性、设计效果等,合理的控制好株距和种植密度。在南通滨海园区的道路项目设计中,米径8-10厘米的乔木以株距为3.0-4.0米,地径5-6厘米的花灌木株距采用了2.5-3.0米,地被及小灌木密度为每平方49株及以上,形成了不错的效果。
(三)适当选小规格
在规格上,除了根据抗性、观赏性要求之外,还要考虑到经济性以及苗木后期的发展。虽然通常小规格的苗木比大规格抗盐碱性弱,但可以通过综合治理办法进行种植,在后期生长中其抗性可以逐渐提升,形成很好的生态效益,因此设计时也可以适当选用较小规格的苗木,以减少工程造价。
总结
滨海盐碱地区客观原因使绿化种植实施的难度大见效慢,土壤综合治理、营造地形、浇灌与排水、植物品种的筛选、种植设计等都是设计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做好设计才能为构建滨海特色的生态植物群落提供重要的基础。
此外在实工程中除了做好设计,施工、管养的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很重要。比如在施工时,选择壮苗、适当扩大土球尽量多带原生土、适当修剪浅栽;在管养中,做好防风防寒、浇灌排水、修剪施肥,等等一系列工作环节。通过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来提高苗木成活率,培养苗木的抗性,尽快实现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滨海海涂地区绿化及排盐工程技术探讨与研究.
(2)滨海盐碱地绿化材料的选择及栽培技术.王连锁等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滨海盐田港改良技术发展种植的技术施工技术
一、滨海带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发展
滨海盐碱地是沿海地区低洼地带因海水浸渍,土壤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形成的滨海盐碱土。盐碱土含有过量的盐分、有毒物质、碱度过大,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黏滞,通气性差,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养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更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的加剧。
华南沿海地区主要属于季候性气候,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地下水位0.5~2.5m,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g/L,最高达50g/L,盐分含量一般在0.4%以上,主要盐分是CI。由于土壤盐分浓度高,造成了植物的组织伤害和生理性干旱,最后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勉强成活的树种也由于根系受损而长势不佳。盐田港沿港路滨海区的盐碱土地区由于含盐量较高,大多为不毛之地,迫切需要改善绿化环境面貌。因此,在排盐的基础上,用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组建群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有效的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抑制了盐碱的上移和积累。同时乔、灌、草所形成的强大根系,吸收水分进行蒸腾,起到了降低地下水位,避免了地下顶托的生物排水作用,有效的防止土壤生盐渍化,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当土壤的含盐量超过0.3%时,大多数的园林植物都不能成活和生长,因此,盐碱地种植树木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改良。目前,国内外盐碱地治理,主要有两种方式:淡水冲洗和生物治理,它们各有弊端,淡水冲洗耗资大,见效少。生物治理采用传统方法培育耐盐碱作物,进展缓慢。要获得可以在海滩种植并用海水浇灌的耐盐作物,符合生态的修复治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使用的盐碱地改良方法有以下五种:
1.物理改良(1)、平整地面。留一定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2)、深耕晒垡。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特别是原台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进行翻耕,能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3)、及时松土,松土能保持良好墒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4)、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5)、微区改土,大穴整地。植树时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树穴中添以客土。有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通过铺粗砂、炉灰渣、锯屑、碎树皮、马粪或麦糠等然后填以客土。
2.水利改良(1)、蓄淡压盐。在盐土周围筑存降水,促使土壤脱盐。(2)、灌水洗盐。降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田内灌水洗盐,可加快土壤脱盐速度。(3)、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用水泥渗漏管或塑料渗漏管,埋地下适宜深度排走溶盐。二是挖暗沟排盐,沟内先铺鹅卵石,然后盖粗砂与石砾或铺未烧透的稻糠壳灰,然后填土
3.化学改良(1)、对盐碱土增施化学酸性废料过磷酸钙,可使PH值降低,同时磷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2)、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
4.生物改良种植耐盐碱植物,绿肥和牧草,如田菁、草木樨、紫花苜蓿等,利用它们的抗盐性,对盐良有积极作用。
在改良盐土时不能只用单一方法,应多种方法结合运用;关键的是遵循水盐运动的规律,培肥地力,保持客土的长效,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减少迳流,增加重力水,切断毛管水。
二、针对盐田港沿港路盐碱地种植的技术
规划的深圳盐田港沿港路西起海景二路,沿着深盐二通道,东接盘山公路,到大梅沙滨海旅游区。其中大部分是滨海地段,有大片的盐碱土质的沙质海岸和滩涂,对设计防浪护堤林和营造绿地是个难题。
首先选择可以进行盐碱良种植的区域,主要分为三种:
原有红树林的滩涂地,进行种类研究,保护原生植物,用科学施肥的方法,促进树林的生长。
对于原来没有植物,而需要植物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区域,采用原良的办法,进行渗管排盐和生物改盐,地势较高的排水良好区域,可以用淡水洗盐,种植绿植物,盐生植物和抗盐植物。
重要的公共绿地和休闲植物公园营造,除了原良区域,在排水条件差,植物的种植要快速见效的区域,采用客土绿化的方法,可以种植更多对土壤要求高的植物。
土壤改良具体的施工由四个方面组成:
(1)渗管排盐是绿地改土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铺设暗管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生盐渍化的目的。渗管的铺设一般为水平封闭式。一级管和二级管相结合,一级管的渗入水汇入二级管中,然后流入污水管排走。若污水管道埋的深度较浅不能自行排泄渗水,二极管的末端设集水井,定期强排。苗圃地二级管可采用明渠,一级管直接汇入明渠自然排出渗水,但应严格防止倒灌。渗管的埋设深度、间距、纵坡主要取决于绿地种植的植物种类、土壤结构、地下水位的高低,气候以及附近污水管道的深度等。综合以上条件,一般一级管水平距离5-15m,深度1-1.2m,纵坡0.1-0.3〖WTB3〗%〖WT〗为宜。目前一级管多使用5.6cm波纹塑料管或20-30cm的砖管,二级管均用砖管。砖管的施工方法与城市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大致相同,只是不抹管箍,管外加填15cm的建筑用粗砂或粗炉渣做滤料用即可。波纹塑料管的施工更为简便,按设计的深度和坡度挖宽30cm的沟,填滤料铺管即成,管与管之间硬性接口,以防在渗水过程中,把泥土带入堵塞渗水管壁。
(2)对原土表层土壤增施有机肥、砻糠、木屑等改良措施,初期播种豆科草坪植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并改良土壤),加强后期养护。
(3)客土抬高地面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街头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进行排水淋盐,达到改土的目的。抬高高度以土壤临界深涧减去地下水位深度即为抬高度。
(4)大穴换土采用大穴整地的治盐措施,能较好的、较快的改变土壤盐碱状况。但无论客土的盐碱程度如何,若不加以排盐和培肥土壤等改良措施,很快就会使土壤次生盐渍化,甚至变成盐土。有效地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通过采取适地适树、小苗密植、适时栽植、种植地被植物、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和大风对树木的危害,有效地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和促进生长。
实践证明,通过大穴换土能给栽培植物的成活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而通过渗管排盐又能有效地抑制客土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保证栽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大穴换土可以较好的栽培植物成活,在穴底铺设厚10cm的鹅卵石为隔离层,在穴面铺5-10cm的中砂为覆盖层,能保证在灌溉和降雨后,重力水在土壤的非毛孔孔隙中,顺利向下移动,并通过水分的横向运动,使穴周和穴下的高含盐水分得到淡化,而且由于底部隔离层的作用,使下层高含盐水分难以上升,保证栽培植物在短时不受盐害。随着树木的生长,耐盐能力逐渐提高,并通过不断灌溉和降雨的作用,树穴土壤的淡化不断扩大,从而确保了树木的稳定而旺盛地生长。而且由于客土抬高地面后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一方面使下部水盐难以借助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另一方面有利于土壤水向下移动,土壤不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现象,而且下部的盐碱土也会逐渐淡化。
三、种植的选择与施工技术要求:
综合整个盐田滨海区域的环境,选择种植品种应遵循以下原则:耐盐碱,适合盐碱地生长;有较好观赏性;生长迅速;具有自肥能力;能提高土壤肥力或改良土壤;抗风能力强,能适合华南地区气候的品种。
目前我们设计中采用的主要植物品种有:
1.滩涂绿化:(1)秋茄、红树、木榄、海莲、红海榄这几个红树林品种,也适合在陆地上栽植。(2)厚滕、海刀豆、草海桐是海滩带分布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沙生植物群落,均有抗旱、耐咸、耐脊薄、耐高温和抗潮的特性。
2.海岸绿化:(1)乔木类:椰子、木麻黄、榕树、大叶榄仁树、刺桐、木棉、小叶榄仁、菲律宾榄仁、福木、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日本黑松、黄槿、白千层等。(2)灌木类:海桐、台湾海桐、草海桐、文殊兰、苏铁、九里香、红刺林投、海南龙血树等.(3)地被类:三裂叶蟛蜞菊、金花生、马缨丹类等.(4)草坪类:大叶油草、钝叶草、狗牙根等。
种植技术上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种植密度,适宜采用透风系数为0.35~0.60的种植密度。
2.种植配比结构,林带和树丛适宜阔叶树和常绿树混合搭配。
3.尽量选用与绿化土地条件相似的育苗地上培育的苗木,优选实生中苗。苗木的土球应该比通常的规格约大20cm,树冠是树高的1/3~1/2,地下部分根系发育正常,要有一定数量的侧根和须根。
4.后期要注重养护管理,在春末夏初雨季来临之前整地,翻地深度以20cm为宜。苗木的栽植宜浅栽平埋,使苗木的原土痕比原地面高出1~5cm。覆土与地面相平。疏松表层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防止土壤返盐和加速土壤脱盐。种植时修去竞争枝、双杈枝,保留小侧枝。
四、总结与展望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篇5
论文摘要介绍了国内外盐渍土分布情况,对我国盐渍良技术方面的动态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在盐碱地区进行城镇绿化应树立的基本观点,并针对河北省域内盐碱地现状,提出了通过筛选并推广应用耐盐碱植物,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采取合理的养护管理技术等综合手段来提高盐碱地地区的绿化效果,更好地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条件。
盐渍土是盐土和碱土的统称,我们把含有大量盐碱的土壤称为盐渍土,把拥有大量盐渍土的地区称为盐碱地区。土壤盐渍化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盐碱成分在土体中积累,使得其他类型的土壤逐渐向盐渍土演变的成土过程。
盐渍土面积大,分布广,是一个世界问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各种类型盐渍土的面积9.5438亿公顷,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这些盐渍土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10%,其中90%是由于自然因素形成的,10%是由于人们不正确地运用灌溉、化学改良剂和砍伐森林造成的次生盐渍化。
我国盐渍土分布也十分广泛,根据农业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467万公顷(不包括滨海滩涂)。其中盐土1600万公顷,碱土86.7万公顷,各类盐化、碱化土壤为1800万公顷。在3467万公顷盐渍土中已开垦种植的有667万公顷左右。据估计,我国尚有1733万公顷左右潜在盐渍化土壤,这类土壤若开发利用、灌溉耕作等措施不当,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我省主要为滨海盐土,这些土地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的秦皇岛、唐山、沧州等地,其盐渍化程度高,面积广。
1我国目前盐渍良技术方面的动态
1.1盐渍土已经逐渐被看作一种资源来加以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政策主要是生产粮食,盐渍化的土壤由于不适合粮食生产而被闲置。随着环境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也开始将盐渍良服务于生态环境的改造,使之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例如天津开发区曾是被中外专家称为“绿色植物”的滨海盐土,经过对其十几年的改良,已经创造出一片美丽的绿色环境,天津人将开发区作为一个生态城区来建设,增强了招商引资的能力。
1.2盐渍化改良的指导理论有新的发展
以往多以水利措施为主要土壤水盐调控杠杆,以临界深度理论作为其治理依据。随着人们对盐渍土认识的加深,土壤水盐调控和监测手段的进步,服务目标的多样化以及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临界深度理论逐渐显得有些片面性和绝对化。山东寿光滨海盐碱良试验区提出了“最小淡化水层”的改良目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张万均为首的科研组提出了允许深度的新概念,并依据允许深度创建了浅密式快速排盐新工艺,通过十几年的治理,将开发区滨海盐土的土壤含盐量由初始时的4.73%稳定地控制在0.3%以下,基本解除了盐害,使园林绿化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1.3土壤化学改良剂进一步推广运用
各地研制的土壤改良液,在加速土壤脱盐,降低土壤pH值等方面也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经我们近年试验发现其改良持久性较差,需在以后加以改进。
1.4生物改良措施受到重视
种稻洗盐、种植绿肥等传统生物改良法在不同的盐渍土上,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的改良效果得到更广泛地研究与应用。通过相关措施配合下的农业耕作,虽然短期内也能使土壤盐分下降,但其洗脱的程度、影响深度及土体脱盐的稳定性远不及林业措施。
1.5筛选出了一些耐盐植物
现在全世界已发现的盐生植物约3000种,我国的盐生植物约1000种,可是我国在植物抗盐性、抗盐植物品种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甚少。近两年,这方面的研究有较大起色,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共同从100多种野生或栽培蔬菜中筛选出了10余种能耐受1/3~1/2海水盐分浓度的品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经过近3年的努力,已经筛选出可在土壤含盐量0.7%~1.0%,最高1%~2%种植的滨海柽柳一号、沙枣等适生树种及芙蓉葵、海滨锦葵、蜀葵等花卉品种,能耐受1/3~1/2海水盐分浓度的海蓬子蔬菜品种。
1.6加强关于盐碱地灌溉管理及咸水灌溉方面的研究
缓解水资源危机的农业途径有节水灌溉和咸水利用两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滴灌为主要代表的微灌成为一种完整的灌溉技术,并得到普遍运用。大量事实表明,微灌是目前世界上最节水且灌溉质量最好的灌溉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只局部湿润作物根际附近的土壤,大大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在盐渍土上,灌溉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大水洗盐”,怎样将先进的微灌技术运用到盐渍土壤灌溉,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清楚。
1.7建立区域盐分预报系统,推广先进测量技术
土壤盐分的运动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区域水盐运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我们需要在认识区域水盐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可行的区域水盐预报系统。与土壤盐分快速测定相适应,全球定位系统(GPS)也被成功地引入到土壤盐分绘图,这使得人们能够快速掌握土壤盐分的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8大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速耐盐植物品种的筛选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远源物种不能杂交的,自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科学家们已经成功的在200多种植物上实现了基因转移。因此,人类应当有能力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耐盐植物的耐盐基因分离出来,通过组织培养繁殖耐盐植物,为快速筛选耐盐植物提供技术保证。
2盐碱地区绿化应树立的基本观点
2.1树立大绿化的观念
随着城市的发展,绿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座公园、一个广场和一个小区,也不仅仅把绿化局限于某个城市内部,而是扩大到了外部更广的范围。人们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观念,把那些被人为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设计和管理的单体、局部统一起来,进行系统化的规划设计,使其达到对整个大环境进行改善的目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沿海滩途上的盐生植物群落,没有了沼泽地里丛生的芦苇,没有了繁茂的农田林网,即便是城市内绿化得繁花似锦,对整个城市环境的意义也不大,也不能维持多长时间。在局部绿化取得的成果,如果没有与大环境的融合,其对环境改善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是残缺不全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绿化的观点。
2.2树立维持以生态系统稳定性为核心的观念
保持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生态设计的观念贯穿于整个绿地规划和建设中,按照生态设计的原理指导我们的工作。其原理要求我们尽可能地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同时尽可能利用废弃的土地和原有材料服务于新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摈弃原有的那种对土地资源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对淡水资源有着极大需求量、对资金投入有着极大的依赖性的园林绿化模式,重新选择一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的绿化模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2.3树立先行保护现有绿化资源的观念
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保护是比修复更为经济简便的途径。优良的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经历成百上千年,而其破坏则是在瞬息之间。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再去修复,那么花费的时间和代价则是数十倍或成百倍,甚至根本无法恢复。因此,保护原有绿地生态系统和绿化成果刻不容缓。
2.4在绿化中切实重视乔灌草的结合
在自然界不同生态环境下,乔灌草能很好结合,巧妙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构成多样的植物群落。高大的树木,低矮的小草,丰盈的灌木,各有其不同的生态功能,他们占据不同的空间,吸收不同空间的阳光与空气,发挥着不同的生态功能。在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内,乔灌草几乎谁也离不开谁。在大自然中,有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可能无树无林,却是辽阔的草原,形成“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壮丽画卷。草能在极严酷的条件下生存繁衍,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一味地提倡“多种树少种草”或机械地把乔草比例定在7∶3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草则草,才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
3河北省盐碱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应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我省要在盐碱地区搞好城镇绿化,就要了解国内外盐渍良技术方面的动态,学习探索盐渍良的新技术、新方法,树立在盐碱地区进行绿化的科学发展观。根据河北省的实际,在本省盐碱地区进行绿化,应从以下几个较为具体的方面加以考虑。
3.1选择应用较耐盐碱的园林植物
3.1.1选择适应性强的乔灌木。选择适宜的乔灌木树种或品种作为骨干树种或基调树种是盐碱地区绿化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在我省盐碱地区,旱柳、白蜡、香花槐、榆树等乔木在绿化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同时应大量推广应用滨海柽柳一号、沙枣、沙棘、紫穗槐、中华柽柳等抗性更强的灌木。
3.1.2选择耐盐碱的草坪地被植物。抗性草坪地被的选择是盐碱地区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鸢尾科的马蔺、早熟禾属中的一些草种及品种、羊茅属中的一些紫羊茅种及品种在盐碱地区的城市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同时应大量筛选应用一些当地现有的抗盐碱草种资源,如极抗盐碱的碱茅(星星草)[PuccinelliatenuifloraScribn.etMerr.]、耐盐碱抗旱的碱草(羊草)[AneurolepidiumChineseKitag.]、披碱草[Elymusdah-uricusTurcz.]等草种都是盐碱地区园林绿化的优良草种资源。
除上述乔、灌、草植物之外,对藤本和水生等植物品种也要精心筛选,最好是土生土长的植物品种如西伯利亚白刺等,切忌一味追求新、奇、特。
3.2采用合理的绿化工程技术措施
在盐碱地区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中,除选择好抗性强的植物品种之外,还要结合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以使绿化植物能够持久良好生长。采取什么样的工程技术措施,要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绿化要求及资金情况而定。
3.2.1客土地面提升法。在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区域尤其是盐碱地低洼处,可结合修建高60~100cm的花坛、树池,内填优良客土来提升地面。具体做法是:先在建好的花坛、树池内取出30~50cm的盐碱土,再回填以20~30cm的粗砂和10~20cm的煤渣,用优良的客土将花坛、树池填满后种植花卉树木。此方法可以防止积水,适用于绿化面积较小,要求较为严格的重要景点的局部绿化。在较大面积的绿地建设中,可以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创造微地形的变化,在地形凸起部添加客土,并种植不耐盐碱的植物,在凹处则种植较为耐盐碱植物。这样既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高度,又丰富了景观层次。
3.2.2加大种植穴规格,增加客土容量。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含盐量较高的地段,植树前挖长、宽各1.5m,深1.0m的大种植穴,先在下部垫20cm厚的碎石、煤渣、粗砂或珍珠岩等作排水层,然后填以优质种植土进行树木栽植,栽完并浇水后,以5cm左右的中砂覆于表面,以减少蒸腾。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的乔木类种植。
3.2.3地下滤水管网排盐法。盐碱地的一大特点就是地下水位高,带有盐碱的水分通过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碱会滞留在地表,给绿化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而布设合理的排水管网,降低地下水位是搞好盐碱地绿化的治本措施。具体方法是:在绿化地块60~80cm地下埋设一定密度的滤水管网进行地下排水。要求管网密度为5m,铺设坡度为1.5%~2.0%,以便排水顺畅,同时修建检查井,并与排水系统相连。每隔一定时间后,要将集中在检查井中的盐碱水排出。这一方法适用于绿化面积较大、土壤含盐量较大的绿化区域。
3.2.4封底式坑穴客土栽培法。在土壤含盐量较高、排水不畅的重点绿化区域,可采用此种方法。具体做法是:种植前挖深60~80cm的坑穴,底部夯实,用水泥沙浆做防水层,同时留一定的排水孔。坑穴周围则修建高出原地面30cm以上的挡土墙,坑底部填加20cm厚的碎石或煤渣,最后填满优质客土进行绿化种植。这种方法费用较高。
3.2.5隔离层防盐法。在绿化规模较小但景观地位较为重要的绿化区域,如花坛、树池、花台、花镜等处,可设隔离层方法来减轻盐分对植物的损害,具体做法是:先将绿化区域挖深100cm左右,底部和周围用塑料膜封闭,底部铺设20cm厚的碎石或煤渣,然后填加10cm以上的有机肥,最后填满优质客土。此种方法可有效地阻隔盐碱的侵蚀且造价较低。
3.3科学养护管理
3.3.1科学浇灌。树木花草种植后首先要浇1次透水,之后每隔7~10d再分别浇2次透水,每次浇水后要及时松土,树穴浇3次水后要进行树池封堰,既能保水又能防止返盐返碱。后期的浇水则视天气和树木生长情况进行合理浇灌,每次浇水要浇透,但浇水次数不可太频繁。
3.3.2增施有机肥。盐碱地改良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施用有机肥,因有机肥不但能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同时,在有机肥腐化过程中还能产生酸性物质来中和盐碱,使植物的立地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3.3使用盐碱地改良剂。在盐碱地土壤中施加硫酸亚铁等酸性物质,可有效降低其pH值,但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在小面积改土时,可尝试使用食醋等有机酸,既能改碱又不会造成土壤板结。
4结语
(1)筛选和选育耐盐碱的盐生植物品种依然是当前需要做的重点工作,这是盐碱地绿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盐碱地绿化苗木最适宜栽培方法研究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其目的是降低成本、节省投资,这是摆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沿海地区;盐碱地;园林绿化;改良措施
制约盐碱地城市园林绿化的诸多因素,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城市园林绿化在当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盐碱地城市园林绿化的方向和趋势,对于盐碱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原因
土壤中的盐分包括不同的离子,如Cl-、SO2-4、CO2-3、HCO-3、Na+、K+、Ca2+、Mg2+等。通常情况下,它们在土壤溶液中作为营养成分。当这些离子的浓度达到足以对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时,就成为盐分。主要来源有:海洋:如风暴潮、海雾、海水入侵等。动植物分解物:一部分无机离子如不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则进入土壤。土壤母质:如离子含量高的岩石,火山灰和矿质分解等。成土运动:如自然条件下离子变化。过量施肥:肥料中的一些离子残留在土壤中。
通常情况下,土壤地下水与表层土壤水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地下水位恒定,表层土壤中的离子含量相对稳定。气候干旱时,土壤蒸发量增大,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引起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移,土壤中的盐分也随着水分同时运动。水分蒸发后,盐分则在土壤表层积累,盐分离子达到一定高的浓度时,就发生土壤盐碱化。所以,绝大部分盐碱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发生洪涝时,水分较长时间覆盖在土壤上面,土壤毛细管被水分填充,使地下水与表层水连通,地下水位提高。洪水退去,表层水蒸发时,地下水中的盐分会在土壤表层过量积累,引起土壤盐碱化。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碱化称为原生盐碱化。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土壤盐碱化称为次生盐碱化。发生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有3点:灌溉不当:在干旱地区,为了提高农业产量,灌溉是通常的耕作活动[4]。如果灌溉方式和用水量适当,则不会对土壤地下水位产生影响,只是补足土壤饱和含水量。但是,大部分地区一般采用大水漫灌。这样如同发生洪涝,极易引发土壤盐碱化。如果灌溉用水中盐分离子含量过高,长期使用这样的水,也会使盐分离子在土壤中过量积累,发生土壤盐碱化。植被破坏:植被破坏,尤其是砍伐森林,会打破土壤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平衡。森林蒸腾量大,可以使地下水位保持在一定深度。当树木被伐掉,种植农作物或土壤时,一方面水分蒸腾量降低,地下水位上升;另一方面,降水进入土壤的比例加大,也会抬升地下水位,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海水入侵:在沿海地区,气候干旱时,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呈漏斗形分布,打破了淡水层与海(咸)水层之间的界线,海(咸)水进入淡水区,再提水灌溉时,过量的盐分离子进入农田,引起土壤盐碱化。
2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盐碱地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粘滞,通气性差,容重高,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养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便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的加剧。土壤盐碱化后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降低作物产量。盐胁迫还影响到质膜的组分、透性、运输、离子流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受损,进而使细胞的代谢及生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表现在: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盐土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可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从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使植物根系及种子发芽时不能从土壤吸收足够的水分,甚至还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伤害植物组织:在高pH值下,会导致氢氧根离子对植物的直接伤害。有的植物体内集聚过多的盐,而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阻碍,从而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物的积聚,造成细胞伤害。影响植物正常营养:由于钠离子的竞争,使植物对钾、磷和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磷的转移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影响植物的气孔关闭: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内的淀粉形成受到阻碍,致使细胞不能关闭,因此植物容易干旱枯萎。
3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措施
3.1物理措施
物理改良措施主要是对土层的整改,有平整地面、深耕晒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区改土,大穴整地等方法。平整地面应当注意留一定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要进行翻耕,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进行排水淋盐,达到改土的目的。抬高高度以土壤临界深度减去地下水位深度即为抬高度。另外,在树穴地表覆盖秸秆、稻草、树皮、地膜等措施后,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分在地表积聚。同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如粗砂、炉灰渣、锯屑、碎树皮等,然后填以客土。有效地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通过采取适地适树、小苗密植、适时栽植、种植地被植物、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对树木的危害,有效地抑制客土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保证栽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3.2化学措施
化学改良是对盐碱土增施石膏、磷石膏、黑矾(主要含硫酸亚铁)等化学改良物质,既可降低碱性,又可置换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同时磷元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达到改良的目的。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及有机垃圾等。
4耐盐碱树种的选择
引进和种植耐盐植物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选择树种时,应选择耐盐碱植物,根据它们对盐分的适应特点,可分为三类:聚盐植物:这类植物的渗透压一般在40个大气压以上,能在盐分高的土壤中繁茂的生长,如盐角、滨藜等。泌盐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分泌腺,把盐分排出体外,从而提高了从盐水里吸收水分的能力,如柽柳、胡颓子等。不透盐性植物:这种植物一般只生长在盐渍化程度较轻的土壤上。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吸收。如田菁等。以北方为例,适合生长在城市盐碱地的常绿树种有:雪松、柽柳、黑松、水腊、金叶女贞、金边黄杨、小叶女贞、小叶黄杨、大叶黄杨、龙柏、丰花月季等。落叶树种有:合欢、栾树、臭椿、国槐、绒毛白蜡、木槿、紫薇、紫穗槐、紫叶李等。地被植物有:白三叶、紫花苜蓿、扶芳藤、矮生地被菊等。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要本着当地树种为主
干树种的原则,同时可根据园林绿化景观的需要,选择少量名贵树种,结合上述物理、水利、化学措施,进行种植,也可以保证其成活,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及时松土锄草。不仅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而且可以切断毛管水分蒸发减少返盐。适时浇水。根据旱情适时浇水,不仅可以降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还可以淋浇上升的盐分压碱。加强修剪。及时剔除盐碱地植物受危害出现的枯枝,及时防治病虫害,均可以增强植物生长势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篇7
关键词:盐碱地;土壤改良;植物筛选
1东营市的土壤情况
黄河流域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东营市垦利县境内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由于东营的海拔相对较低,并且地势平坦,盐碱的成分或密度较高,雨水和黄河水把海拔较高地方的盐碱淤积到东营,其中土壤盐渍化面积达376566hm2,占72.46%,而市府所在地处于盐碱地带,该土壤类型不经重大改造难以为种植业利用,进行城市绿化相当困难,东营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盐碱地城市。
2土壤改良的措施及实践
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是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盐或碱性物质,盐碱地由于土壤内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形状的恶化:遇水时膨胀成泥,干旱时收缩坚硬,造成土壤板结,结构粘滞,透气性差,容重高,土温上升慢,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养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更导致表层土壤盐泽化的加剧,从而严重阻碍了树木的生长。东营市为了取得良好的园林绿化效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治理和改造盐碱地的方法包括物理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利用本地盐生植物改良等,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排盐、隔盐、防盐,增加土壤有机质。
2.1物理改良土壤措施
所谓物理改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以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目前在东营地区通常采用的物理改良技术主要有一下几种:
2.1.1松土透气:通过适当的松土(锄地或翻地),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控制盐分的上升,从而改良碱性土壤。这种改良措施广泛应用于东营地区绿化种植和养护管理的全过程。
2.1.2不换土、相对抬高塑造地形:采用这种技术措施的作用是降低了地下水位,相对阻止了盐分的上升,降低土壤溶液的盐分的浓度,通过浇灌和雨水的作用,降低了种植土壤的盐碱程度,以利于植物生长。在这种改良后土壤上适宜种植柽柳、紫穗槐、翅碱篷等本地耐盐碱植物。
2.1.3单纯的客土降盐:通过填筑客土,抬高原地面地形,降低地下水临界度。东营市的东二路、北一路道路绿化均采用了这种土壤改良方法,从距离东营市区100公里以外的广饶县境内购买客土(经化验含盐量达到绿化种植要求的种植土),运到绿化范围内,在平整好的原地面上用运来的客土塑造地形,制作成高低不平、波浪起伏的假山形状,通过这些措施使土壤中的盐分可以随着灌溉水被淋洗冲走,保证客土达到种植条件。这种综合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是适合于绿地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街头绿地。通过这种物理处理措施改良的土壤,可以种植耐盐程度较小的引进植物品种,如桃树、杏树、樱花、紫叶李等。
2.1.4不换填客土土,通过设置排碱管,以大水压碱改良土壤:这种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一般适用于大面积种植草坪的绿化工程。依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在整平的绿化地下50-60cm下铺设排碱管,通过浇灌绿地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目的。经过一到两年绿地浇灌使土壤的含盐量降低至0.6%-0.7%。东营地区许多单位庭院及广场中的大面积种植三叶草、高羊茅等绿地较多采用这种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2.1.5不抬高地面、换填客土,铺设排碱管,通过客土降盐和排碱系统降盐综合措施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这种综合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适合具备排水条件的园林绿化项目,是目前改良东营盐碱地区土壤最彻底的技术措施,也是目前东营盐碱地区普遍采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施工要点有:
1)碱土挖运(挖绿化池槽):深度一般为0.8-1.0m,种植大树绿化池槽挖深1.2m,纯草坪绿化池槽挖深0.6-0.8m,将挖出的碱土运至绿化池槽以外指定的区域。
2)排碱:设置排碱管,排碱管一般采用100的塑料波纹管,外缠两层棕皮,排碱管四周回填中砂20cm,排碱沟宽0.4m、深0.4m。排碱管一般就近排入附近雨污水检查井。
3)铺设隔碱层:在绿化池槽底铺设碎石、石屑或煤渣厚度0.10-0.20m,然后铺设稻草或麦穰虚厚0.2m,绿化池槽四周铺厚塑料布,上下各宽出池壁0.3m。
4)回填客土(种植土):通常要求回填的客土必须是不含盐碱的红、黑粘土(不含沙),含盐量必须小于0.2%,PH值必须小于8。东营盐碱地区回填的客土一般采用广饶县小清河以南的种植土。回填的种植土一般要填至池壁上平,中间略高一点,灌水沉实后低于池壁5cm左右。
以上技术措施中排碱、隔碱层、回填客土是绿化项目施工成功的关键。
2.1.6抬高地面、换填客土,铺设排碱管,通过客土降盐和排碱系统降盐综合措施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这种综合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适合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园林绿化项目,施工工艺同上面提到的第五种技术措施,不同之处就在于用客土来抬高地面。
2.2化学改良改良土壤措施
利用康地宝等土壤改良剂,有机生化高分子络合土壤中的成盐离子,随灌溉水将盐分带到土壤深处,降碱脱盐,迅速解除盐分对植物的毒害作用;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保证植物在盐碱地上正常出苗,促进生长;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增强园林植物鲜艳度。
2.3生物改良改良土壤措施
生物改良土壤通常采用增施有机肥技术措施来实施,除水分外,有机质也是改良盐碱土的一种重要物质。种植绿肥如苜蓿、三叶草,各种树木草坪的枯枝落叶都能起到很好效果。增施有机肥等化学改良土壤措施一般同物理改良土壤综合利用。
2.4利用本地盐生植物改良土壤措施
一般选用东营地区土生土长的盐生植物,如翅碱蓬、柽柳、白刺等吸盐植物、泌盐植物和真盐生植物,通过以上盐生植物的长期种植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比较上述几种改良方式,生物改良措施是最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措施,既节约资本,又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收到良好的改良效果。在水利工程改良中,以客土抬高地面效果最好;沟穴状客土、大穴客土都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客土具有投资大、绿化效果好的特点;不换土,设排碱管,以大水压碱改良土壤和不换土、抬高地形两种方法具有降低土壤盐分的效果,但要求时间长并且浪费水源。
3盐碱地绿化树种的选择
首先对主要树种的耐盐情况进行测定试验,掌握了解东营市主要绿化树种在不同pH条件下的耐盐度,从而为不同土壤选择不同植物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经试验东营盐碱地区最耐盐碱的树木是柽柳,耐盐度达1.05%,其次是枸杞、沙枣、凤尾兰、石榴,都在0.5%以上,所以这些物种在东营地区被广泛种植,是东营盐碱地上进行绿化的开路先锋。根据植物的耐盐程度,配合以土壤改良措施,现在东营市的绿化树种已经达到了80多种。
由于东营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本市所筛选的绿化树种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差异,根据不同植物的耐盐情况,把东营市绿化树种归结为以下几类。
3.1基调树种:白蜡。
东营市乡土树种仅有4种:白蜡、刺槐、柽柳、枸杞、由于柽柳和枸杞为灌木,不适于作行道树,只能用作绿篱或公园点缀植物,而刺槐虽然可以长得较高,但是不耐涝,在夏季多雨季节很容易被涝死,树形也不太美观,只有白蜡树形优美高大,遮荫性较强,所以选择白蜡为东营市基调树种。
3.2骨干树种:
1)行道树:白蜡、苦楝、垂柳、臭椿、合欢、毛白杨、梧桐、栾树、法桐等。
2)绿篱:大叶黄杨、小叶女贞、小龙柏、枸橘等。
3)垂直绿化:爬墙虎、紫藤、蔷薇、五叶地锦、凌霄、金银花等。
4)水边:垂柳、沙枣等。
3.3一般树种:柽柳、桑树、国槐等50多个品种。
3.4攀援树种:蔷薇、爬墙虎、金银花、葡萄、紫藤、掌叶地锦、爬行卫矛。
在进行城市绿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抗盐碱性强的树种。乔木根系大多分布在0-60cm之间,要求土壤改良不能太浅,客土后的土壤pH值在8.5-9.5之间,碱性较大,应施FeSO4或土壤改良剂进行中和,以扩大树种的适应范围。为增强绿化效果,乔灌木要适当密植,保障树木的整齐度。树盘或株间种植草皮,提高绿地覆盖率,降低蒸发量,缓解次生盐渍化的危害。
东营市自1983年建市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土壤改良措施的实施,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在原来荒无人烟的盐碱滩上初步建成了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东营市城市绿地系统,建成了目前水清、岸绿、路通、景美,河海之间,水脉相连,九横十纵,循环贯通的一片片城市景观,一个靓美的黄河水城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4结语
针对东营盐碱地区土壤改良来讲,排水、平整土地是基础,灌溉是脱盐的动力,培肥是改土的根本和巩固改碱效果的保证,利用本地资源、选择合适的耐盐碱的树种能够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节约养护成本。
参考文献:
[1]《东营市林业志》编纂委员会编.东营市林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赵延茂.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2.
[3]翁森红,刘玉新,李维炯.论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经济贫困区农业经济发展战略[J].生态经济通讯2004,5:13-16.
作者简介: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1篇8
关键词:滨海盐土;围海造陆吹填土;排盐改土;技术规程
由天津海林园艺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编制完成的“滨海盐土绿化的排盐改土技术规程”作为天津市地方标准(db12/t441-2011)已由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1年2月21日,2011年5月1日实施[1]。
1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中国有11个省(区)市分布在海岸线上,大陆海岸线18340km,岛屿海岸线11159km,并拥有沿海滩涂面积2万多km2[2]。
中国长江以北多为盐渍化淤泥质海岸。江苏省1039km海岸线有857.7km是淤泥质岸线,全省滩涂5100km2,且每年淤长成陆1333hm2[3]。天津市海岸线153.3km,潮间带滩涂370.3km2[4]。
潮间带滩涂是受潮汐、潮流和波浪周期性浸漫的海陆交接的滩地,土壤为滨海潮滩盐土。滨海潮滩盐土是滨海盐土成土母质的盐渍淤泥,是滨海盐土形成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其土体平均含盐量在10.0g·kg-1·m-1以上[2]。
滩涂围垦(江苏、浙江沿海地区)和围海吹填成陆(环渤海地区)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土地后备资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到2022年围海吹填造陆面积将达300~400km2。正在建设中的南港工业区,规划面积200km2,其中围海造陆12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0%。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总体规划(2008─2022年)填海造地(滩涂造地、盐田造地等)487km2,占可使用土地总面积(630km2)的77.3%。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规划面积30km2,其中19km2是待围垦滩涂,新围涂地占园区土地总面积的63.3%[5]。
滨海盐土(含盐量≥6.0g·kg-1)分布在由海向陆延伸10~20km范围内的潮间带滩涂,海退地和海积平原。据笔者统计,中国长江以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上海6省市的滨海盐土面积达11467.6km2[6]。天津滨海新区的滨海盐土面积为996.5km2,占总土地面积(2270km2)的43.9%[7]。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城市群密集,属于优先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特别是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三角的上海浦东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都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各地滨海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都是以“生态、环保、可持续”为发展目标。不论是天津南港工业区和曹妃甸新区的围海吹填新陆地,还是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和大丰港经济区海港新城的新围涂地,规划提出的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都分别达到30%和35%。
滨海盐土被视为“绿化禁区”,新围涂地和围海吹填新陆地的绿化是国际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滨海盐土和吹填土绿化已经成为制约沿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滨海盐土绿化仍普遍采用更换种植土的做法,这不仅“绿了一方,毁了一方”破坏土地资源,而且还因为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即使更换的是耕地非盐化土,也会很快“次生盐化”而危及苗木生长并导致绿化失败。
制定并实施不换种植土的“滨海盐土绿化的排盐改土技术规程”,不仅是沿海城市和滨海新区(城)园林绿化与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需要,也是坚守“耕地红线”,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标准制定的原则
2.1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快速高效相统一的原则
要使滨海盐土(包括滨海潮滩盐土)在半年至1年时间内快速演进为轻度盐化潮土并使乔、灌、草成活率达到
95%,只能依靠排水脱盐和农、林、生物等多项集成技术的人工干预才有可能实现。
不换种植土对盐土进行就地改造与回填利用,可以保证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采用伏雨洗盐,先咸水后淡水灌溉冲洗以及做畦打埂平整地面和沙柱孔群等农田工程,可以拦蓄雨水,节省淡水,并提高降雨和灌溉的水分利用率。不换种植土的施工工艺还可以节省工程成本和缩短施工周期。由此,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快速高效相统一的目的[8]。
2.2农林水多项技术集成的原则
滨海盐土绿化的主要障碍是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含盐量高和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差。据此提出改土绿化的技术路线是:遵循水盐运动规律,采用以排水为基础的水利、农业、林业、生物等多项集成技术
,以收到既治“本”又治“表”的综合治理效果。
排水是“治本”之举。只有通过排水才能实现土壤脱盐并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在排水脱盐基础上的土壤培肥和结构改良,才能为园林植物提供适宜的“水、肥、气、热”条件。同时,针对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和海风、盐霜等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种植、养护和管理措施。
只有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农林水多项技术并举,才能达到“表、本兼治”的目的。
2.3土壤改良的深度同时满足地下水临界深度和乔木生长最低土层厚度的原则
地下排水工程(盲沟、淋层)布设在地面以下100~130cm,可以使沿海低平原粘质土地区的地下水埋深控制在临界水位。盲沟和淋层等排水系统还可以起到雨季排水和旱季排咸(浅潜咸水)以及防止土壤返盐的作用。
对回填入槽或回填树穴的盐土掺拌有机物料和重施有机肥料,不仅可以使回填入槽(或树穴)的土壤容重达到1.3g·cm-3,0~20cm土层有机质达到10.0g·kg-1,还可以提高水分蓄纳和盐分淋洗的效率。
由于对盲沟和淋层以上1m土层进行结构改良和土壤培肥,不仅利于排水脱盐,还能基本满足乔木生长所需最低土层厚度的要求。
3标准制定的依据
3.1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实践依据
本标准在“节水型盐碱滩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该项技术于2007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4月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教授为主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水利科学院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成果鉴定。认为:“该项技术所提出的滨海盐土的脱盐及土体控盐等集成技术符合水盐运动与调控的科学理论原理。在我国滨海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长江以北盐渍化淤泥质海岸的防护林建设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项目具有明显的创新性,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11月在江苏启东召开“沿海防护林—盐碱滩涂地综合改良与植被构建技术经验交流会”,向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推广“节水型盐碱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
2010年11月,江苏省林业局在江苏大丰召开“江苏省沿海生态景观防护林建设与盐土综合治理现场会”,在全省沿海地区重点推广“海林”不换种植土的滨海盐土快速高效改土绿化技术。
“节水型盐碱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在天津临港产业区,南港工业区,河北曹妃甸新区的围海吹填土以及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大丰港经济区海港新城的围垦滩涂地,均取得了改土绿化的显著成效。至2010年底,该项技术在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推广应用面积达150万m2。
3.2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3.2.1人工干预可以实现滨海盐土向潮土的快速演进滨海潮滩盐土(围海吹填和新围涂地)向潮土的演进序列是:滨海潮滩盐土—滨海盐土—盐化湿潮土—盐化潮土(重度盐化—中度盐化—轻度盐化潮土)—潮土。
与土壤演进相对应的植物群落演进序列:裸地—盐地碱蓬—獐茅—白茅—农作物或园林植物。
滨海盐土向轻度盐化潮土的演进一般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进程。在气温适宜、降雨量丰沛的江浙沿海一带,经过20~30年,土壤含盐量有可能降至农作物和园林植物生长范围(≤3.0g·kg-1)。在开沟排水、种稻改良和耕作施肥等人为活动干预下,这一进程可缩短至3~5年。
高强度人工干预,如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进行大定额冲洗,加入有机物料和重施有机肥料,可以在一个雨季或3~4次灌溉冲洗后,使滨海盐土快速脱盐培肥演进为轻度盐化潮土并实现植被构建、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
3.2.2排水与农艺等集成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土体脱盐和控盐降低地下水位并控制在临界动态是滨海盐土改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田间沙柱孔群、地下盲沟和淋层等排水系统能使土壤盐分随降雨或灌溉被淋溶后经沙柱过淋层到盲沟至集水井,最后随市政排水系统或自成体系强排出区外直至入海。
土壤水盐因受到淋层与盲沟内由石屑和渣石构成的大孔隙的阻隔,毛管作用被破坏,毛管上升水被阻断,故地下水盐难以继续上升成为土壤水盐和在土层表聚,因此土壤不再“返盐”。而土壤脱盐后增施有机肥料和培育熟化土层又可以加速土体脱盐和抑制土壤返盐[9]。
3.2.3施用改良剂可以防治土壤脱盐碱化和改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盐土脱盐碱化是自然界碱化土壤形成原因之一[10]。滨海盐土改良与绿化过程中,当伏雨洗盐尤其是大定额灌溉冲洗与频繁浇灌后,滨海盐土中以nacl为主的中性盐类被大量淋溶和冲洗,随之na
hco3等碱性盐类出现,土壤ph上升,总碱度和钠碱化度明显增高,土壤表层更加板结和不透水,呈现出盐土脱盐后的土壤碱化现象[11]。
试验研究表明[12],施用磷石膏等改良剂,土壤ph和总碱度明显降低,引起土壤碱化的苏打盐(nahco3)全部消失,利于土壤“自我改善”的石膏(caso4)出现。同时,土壤容重降低,渗透速度加快,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等土壤水分物理常数都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12/t441-2011滨海盐土绿化的排盐改土技术规程[s].2011.
[2]王遵亲.中国盐渍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严少华.江苏海涂快速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究[m]//江苏省土壤学会.迈向21世纪的江苏土肥科技.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111-114.
[4]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5]江苏启东滨海工业园介绍[eb/ol].[2008-04-13].bhgyy.gov.cn/showconstruction.asp?id=1.
[6]毛建华,刘太祥,刘洪庆.pcet技术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的应用及效果[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6-8.
[7]刘太祥,马履一,毛建华.天津滨海新区土壤盐渍化及节水型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与植被构建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全国土壤盐渍化利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7:209-213.
[8]毛建华,王正祥,刘太祥,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滨海盐土改良与创新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169-172.
[9]毛建华,刘太祥.曹妃甸填海造地新陆地的土壤及其改良与绿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2):1-4.
[10]ba柯夫达.盐渍土的发生与演变[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篇9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是每个城市的愿望,但我国不少城市处于盐碱土地区,含盐量较高,立地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绿化环境面貌。为此,笔者探讨了某地区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技。盐碱地园林绿化由于受到立地条件的限制,工程的工序复杂,施工难度加大,隔离客土、栽植、管护是盐碱地绿化技术的关键。
一、盐碱地土壤改良
在众多的改土措施中,关键是遵循水盐的运动规律,培肥地力,保持客土的长效,做好水的文章,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减少径流,增加重力水,切断毛管水。具体的土壤改良方法有以下几种:
1.物理改良
(1)绿地整形:平整绿地时留一定的坡度,挖好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2)深耕松土:在雨季到来之前对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进行深耕,以疏松表土,保持土壤良好的墒性,增强土壤的透水性,阻止盐分上升。(3)铺设隔离层:栽植树木时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于树穴中,随后添加客土,或者在树穴内铺设隔离层,通过铺设粗煤渣、碎木屑、碎树皮、马粪或麦糠等防止土壤底部的原有盐分上升,然后填以客土。
2.化学改良
增施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可降低pH值,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树皮、马粪、泥炭及有机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盐碱地土壤中施加硫酸亚铁等酸性物质,可有效降低其pH值,但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在小面积改土时,可尝试使用食醋等有机酸,既能改碱又不会造成土壤板结。
3.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的绿肥和牧草以及耐盐碱植物,如景天类、早熟禾、紫花苜蓿等,对盐良有积极作用,且投资小无污染,还可以通过遮盖地面改良。遮地面是通过乔、灌、草复合种植,严密覆盖地表,或通过地表覆盖柴草,减少水分蒸发,推迟修剪,减少修剪次数,增加绿地郁闭度,以达到抑制盐碱的上移和积累的目的。
二、盐碱地绿化
盐碱地绿化需要采取综合的改土措施并辅以科学地选择花木树种,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铺设隔离层
通过铺设隔离层,可以防止绿地底部的原有盐分上升。隔离层所用的材料为煤渣、石子、石屑,采用块状、颗粒状,不能太碎,更不能用炉灰或石粉、泥土等杂质含量太多的。其中,常用的石屑直径≤1cm,石子直径≤3cm隔离层铺设厚度为15cm,厚度误差范围为±1cm。施工时,机械车辆不能进入绿化场地,避免隔离层与底部碱土碾压在一起,减弱隔离作用。也可在隔离层上铺设麦草稻草、麦秆等材料,其铺设厚度为虚铺50cm。
2.客土回填
回填客土及深翻整地是盐碱地绿化工程的关键环节。在客土回填以前,绿地的四周用塑料布与周边的碱土进行隔离,防止绿地四周碱土中的盐分渗到绿地内施工时,塑料布的底层与隔离层紧密结合,顶部高出绿地表面约20cm,并用石块等压紧,防止再回填客土时滑落。边回填边用机械向里推,完成后将绿地表面整平,注意保护周围的绿化设施。客土回填完成后,苗木栽植之前必须进行绿地的深翻。
3.适地适树
在盐碱地区植树绿化,要选适合当地生长、耐盐碱、抗风沙、抗干旱、耐水湿的植物品种。适合于盐碱地栽植的树木和花木主要有:国槐、白腊、毛白杨、垂柳、法桐、合欢、蜀桧、石榴、西府海棠、大叶黄杨、紫薇、紫穗槐、月季、沙棘、柽柳、红花刺槐、构树、紫叶小檗等耐盐碱花木。耐盐的草坪品种主要有: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匍匐剪股颖和白三叶等。在充分利用好当地乡土树种的同时,适量引进筛选出一些新的乔木树种,丰富景观层次与结构,提高绿化质量。同时,野生植物是自然选择形成的原始种质资源,它不仅对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盐碱土绿化中可以直接应用。
4.适时移栽
提倡秋栽,落叶栽植以11月份为佳。秋季土壤脱盐之后盐分比春季低,水分条件也好,栽种后土壤即封冻,不至于产生返盐,而且比春季地温高易发新根,次年早春根系发育早,可提高树木成活率。除杨树、柳树外,其他树种均以浅栽为好,栽植深度比苗木原土印深12cm左右浅栽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渍烂根,又能保证根系有良好的透气性。苗木移栽起苗时必须注意保护根系,无根系的或根系不好的不能装车,带土球的要严格保证土球完好,不带土球的根系要沾泥浆保水。
三、养护管理
盐碱地的绿化树种要因地制宜,按照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种植点的立地条件进行管理。采取小苗密植种植地被植物、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和大风对树木的危害,有效地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和促进生长。
1.科学灌溉
建设绿地时,一般都设给水管网,利用自来水浇绿地。根据“大水压碱,小水逗碱”的俗语,掌握“浇大水、浇足水、浇透水”的原则。浇水时一定要浇足浇透,以防土壤再次发生盐碱化,低凹处要注意排水。树木花草种植后首先要浇1次透水,之后每隔7-10d再分别浇2次透水,每次浇水后要及时松土,树穴浇3次水后要进行树池封堰,即能保水又能防止返盐返碱。后期的浇水则视天气和树木生长情况进行合理浇灌,每次浇水要浇透,但浇水次数不可太频繁。
2.合理施肥
施肥最好施粗肥,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以疏松土壤,增强通透性,利于土壤脱盐碱同时配施有机肥,以鸡粪马粪为最好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而且在有机肥腐化过程中还能产生酸性物质来中和盐碱,使植物的立地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绿地施肥要根据树种、树龄、土壤而异。
3.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城市绿化植物的防治要注意安全,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和有强烈刺激气味的农药。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篇10
关键词:蒲城卤阳湖;盐碱地;绿化;养护;改良
Abstract:seriousthePuchenghalogenPoyangLakeregionsoilsalinization,pooradaptabilityofspeciestothelandscapingworkbroughtconsiderabledifficulties.Howtosolvethe"bottleneck"insalineGreeniscurrentlyplacedthevastgardenworkersinfrontoftheproblemaswellastheecologicalgarden.Inthispaper,theimprovementofthesoilasapreconditiontoexploretheimprovedsoilsuitabletreetoselectthesuitablesalinelandspecies,andthelatterpartoftheconservationworktothereferencetotheindustry.Keywords:PuchengLuyangLake;salineland;greening;conservation;improved
中图分类号:S7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蒲城卤阳湖盐碱地概况
蒲城卤阳湖地区位于陕西南部,渭河北岸,地形西高东低,且四周高中间低,为环形封闭洼地。地下水埋藏较浅,潜水补给以降雨、灌溉为主。年平均降水量523mm,年平均蒸发量1726.4mm。目前天然植被类型基本不存在,林木植被多为人工栽植形成,零星分布有少量野生的灌丛和草丛。该区域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盐渍化程度较高的中度盐渍化土壤分布区基本对应于地下水位埋深小于2.0m的卤阳湖洼地中心区。卤泊滩的土壤化学类型是氯化物硫酸盐,滩上盛产芒硝。土壤长期以来由中度盐土和重度盐化潮土组成。严重的土壤盐碱化,给园林绿化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利用盐碱地种植树木,不仅可以扩大森林覆盖率,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还可以改良盐碱土,扩大耕地面积,消除盐害,促进农业生产。
二、土壤改良是前提
治理盐碱土应着重以水肥为中心的土壤建设,以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盐碱土最直观特征是土壤板结,土壤结构性差,灌溉后土粒很容易自动分散,并形成结皮,阻止水分渗入和降低土壤贮水能力。由此可见,盐碱土结构不良,“板”是现象,“贫瘠”才是实质。当土壤中含盐量超过0.3%时,大多数园林植物不能很好存活。因此,盐碱地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良土壤。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操作实用方法:
(一)客造
对于建筑垃圾土或过于严重的盐碱土,要更换适宜苗木生长的客土,单株种植的要加大种植穴的直径和深度,成片绿化的要适当加深换土深度。
(二)挖坑或深翻晒土、灌水压碱
对于土壤盐碱程度不是很高、但过于板结通气性差的土壤,如果施工时间允许,最好秋天挖树坑或将种植层土壤深翻晾晒几个月,促进土壤熟化,春季植树时再注意灌大水压碱,起到降低土壤含盐量的作用。
(三)抬高地面的高度
一般盐碱地地下咸水层水位较高,低洼地或盐碱比较严重的地方,可根据地下水位和盐碱程度将地面适当抬高,并将原地表以下的盐碱土取出约30cm,然后用好土填至种植所需高度,降低地下水的相对高度,从而减轻盐碱侵害。地面抬高的最低高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X=K—H(X为抬高地面的高度;K为地下水临界深度;H为年平均地下水埋藏深度)。
(四)做防盐碱隔离层
盐碱地因地下水位高,带有盐碱的水通过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将盐碱留到地面上,给绿化工作带来困难,可以通过设置防盐碱隔离层来抑制盐分上返。具体做法是:按设计种植面高度挖深120~130cm,底部铺20cm厚的石渣,在石渣的上面铺设10~15cm厚的炉灰渣或粗沙,再往上加10cm厚的麦秸或稻草,上面用好的种植土填至所需高度。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下层盐分上返。在种植穴的四周,用塑料薄膜进行封闭,以抑制侧方盐分入侵。如果种植大树应适当加深,保证树根与隔盐层间有20~30cm种植土为宜。
(五)铺设地下滤水管网
布设合理的排水管网,降低地下水位是搞好盐碱地绿化的治本措施。可以通过铺设地下滤水管网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并可将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次生盐渍化的目的。这项工作最好能和城市基本建设统一结合起来,完善绿化建设的排水系统,使积水及时得到排除,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滤水管网的铺设一般为一级管和二级管相结合,一级管的渗入水汇入二级管中,然后流入污水管排走。若污水管道埋的深度较浅不能自行排泄渗水,可在二级管的末端设集水井,定期强排。滤水管网的埋设深度、间距、纵坡主要取决于绿地种植的植物种类、土壤结构、地下水位的高低、气候以及附近污水管道的深度等。综合以上条件,一般一级管水平距离5~10m,深度0.8~1.2m,纵坡0.1%~0.3%为宜。
(六)增施有机肥料
在盐碱地区绿化时,在种植土中适当多施入一些有机肥料,不但能够增加土壤养分,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营养,而且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保水、通气、热传导状况,并能在有机肥腐烂过程产生酸性物质中和盐碱,从而有利于树木根系生长。现有专为盐碱地区生产的有机—无机复合型改良肥,pH值呈酸性,可选择使用。
(七)土壤中掺入粗沙
盐碱土土壤结构差,容易板结,根据土壤结构状况,在土壤中掺入一定量的粗沙或炉灰渣,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并且因土壤孔隙度加大,部分毛细管被破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下层盐分上升。
(八)利用生物改盐
将种植地平整后,深翻、浇淡水,在适宜播种期播入绿肥种子,长到一定程度后把草或绿肥植物深翻入土中。这样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水、肥、氧气条件,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盐碱含量,大大地提高了园林绿化植物的成活率。
三、适地适树是关键
树种选择的合理性是盐碱地绿化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卤阳湖地区土壤含盐量高,树木的普遍适应性差,成活率低。选择何种树种进行绿化,是施工中必然遇到的难题。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1篇11
论文关键词:盐碱土,土壤改良,树种,绿化季节,栽植技术,天路合一
公路绿化具有确保交通安全、景观形成和环境保护等功能,在高速公路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研究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松原至双辽(吉蒙界)段的景观绿化施工。该段工程位于吉林省中西部的松原市和四平市境内,存在较多盐碱地,处理好这些盐碱地是该段景观绿化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该区域的土壤特性提出包括土壤改良方案、因地制宜优选树种、分析绿化最佳季节、不同绿化区域的防盐碱栽植技术、栽植后减轻盐碱危害方法等的综合解决技术,使大广高速公路更好地融入外部景观,达到天路合一、浑然一体”的景观效果。
一、大广高速(松原至双辽段)地区绿化的特点和难点
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松原至双辽(吉蒙界)段地处平原地区,全线大部分为低填路段,路基边坡高度小于3米,公路外侧自然风光开阔、壮美。但是由于该地域属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
(a)(b)
图1高速公路边的盐碱地
区,气候干燥、少雨、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多为盐碱土(见图1中白色部分)。图1中(a)、(b)分别是服务区附近和公路边的盐碱地情况。如何解决盐碱地的绿化问题是该路段绿化施工设计的重要和难点。
二、大广高速(松原至双辽段)公路绿化盐碱区域的综合解决技术
1.盐碱地土壤改良
(1)使用化学试剂
传统的盐碱地土壤改良工艺是通过在土壤中加入石膏或FeSO4.5H2O来调节土壤中的PH值和有害离子的含量。近年来,随着对盐碱与植物生长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科技人员开发出许多针对盐碱地改良的化学试剂。据有关资料报道,1994年山东德州市盐碱土绿化研究所曾开发出针对盐碱地的肥料。该肥料主要由钠离子吸附剂、化学改良剂、土壤活化剂以及基本化学元素(如氮、磷、钾等16种成分)构成,利用酸碱中和、离子交换、盐类转化等原理,降低土壤的PH值,使其接近中性。其主要原理是吸收土壤中的Na+,因为Na+是造成西部地区土壤盐碱的最重要元素,特别是其化合物Na2CO3对土壤的碱化尤其严重。
此外,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对改良土壤有明显效果。例如,对盐碱土增施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使土壤的PH值降低,同时磷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
(2)增施有机肥
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有机质腐解后产生的很多腐殖酸是两性物质,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溶液的PH值,使其保持在7左右。施用有机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土地的酸碱性,还可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和保肥的能力。
2.树种选择
盐碱路段的绿化技术中,树种应首选乡土树种。该树种具有很多优点,如环境适应能力强,苗源充足,好栽易活,节约后期管理费用等。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本工程针对高速公路不同区域的土质特点,提出不同的树种规划:
中央分隔带以选取树锦鸡儿、柽柳、大叶丁香为主,适当配置暴马丁香、小叶丁香、连翘、女贞,丰富中分带色彩。
服务区中分带段落栽植金叶榆(高、低接搭配),通过数目色彩的变化起到了警示作用,同时还可以缓解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疲劳。草种以无芒雀麦为主。
路堤边坡路肩2米内散植柽柳每10平米6株,路肩2米以下扦插紫穗槐,占地界处散植乔木、灌木。路堑边坡坡面喷播植草和扦插柽柳相结合,坡脚处自然式成丛栽植红刺玫、黄刺玫、三角枫和大叶丁香,并适当在坡面点缀成丛的柽柳和火炬树。
互通立交区内、收费站和管理处的设计体现了树种多样化,配置多样化的特点,使用了大约三十几种常规乔灌木。对互通区合流及分流鼻端三角处进行特殊处理:取消隔离墩,在鼻端三角绿化区域内回填土高度50cm以下栽植低矮灌木,保证视线开阔;在分流鼻端三角绿化区域填土高度在50-100cm之间,选用小乔木对车辆行驶起到诱导作用。
3.绿化施工季节
松原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多风少雨,升温较快;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变温快,温差大,天气晴好;冬季漫长,降雪量小,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5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差异比较明显的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施工方案。
(1)春季栽植
春季植树,即在土壤化冻至树木发芽前这段时间种植树木。此时天气干旱多风,水分蒸发较快,土壤反盐严重,因此栽植时树坑要大且深,栽植后要低于地面以保证蓄水淋盐,后期应多浇水、浇透水,防止盐分上升伤害树木根系。春季植树成活率相对较高,随着气温的升高,树木能够顺利地生根、发芽、自然生长。
(2)夏季栽植
夏季高温多雨,淋盐较快,土壤中含盐量是一年中最少的季节,此时栽植的树木容易成活。但是,由于高温会导致苗木水分蒸发较快,所以需选择空气湿度较大的阴雨、多云天气突击栽植。夏季天气变化较快,规律难寻,对合理安排工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秋季栽植
秋季施工应选择树木停止生长及全部落叶时栽植为宜。此时气温不高且少风,水分蒸发较少,苗木栽植后浇水工作量少,漫长的冬季有利于创伤根系的恢复,缩短来年缓苗期,因此苗木较易存活。与夏季栽植相比,秋季种植的成活率明显较高[1]。
综合上述不同季节的栽植特点,本工程的苗木栽植选择在9、10月份秋季进行。
4.不同绿化区域防盐碱栽植技术要求
(1)立交区、服务区、收费站、管理中心等区域
在这些区域采用植物微区改土、大穴整地的方法。树坑要大于规范标准的20%—30%,植树时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树穴中添以客土,或者在树穴内铺隔盐层,通过铺粗砂、炉灰渣、锯屑、碎树皮、马粪或麦糠等然后填以客土(如图2)。
(2)边坡
边坡不易存水,蒸发强烈,加上填土厚度比较浅,坡面中间部分往往是盐碱发生最严重的部分,是治理的重点。
①对于盐碱比较重的边坡区域,在种植之前,可以先行进行浇水。因为5-6天之后大量盐分会上升到表面10cm左右的范围内,种植前将这部分土壤采用人工的办法除去,然后再进行种植或栽植,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②对于比较缓的边坡,因为导致土壤盐碱的重要离子Na+是可溶的,可以采用洗盐的措施。早期通过大量浇淡水将土壤脱盐,脱盐后及时种植,并进行地表覆盖。
③地表覆盖。地表蒸发强烈是导致盐碱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尽早覆盖地表是控制盐碱发生的重要措施。播种后及时用草席、稻草或无纺布进行及时覆盖。当苗木能够覆盖地表时再将覆盖物揭开。此过程中揭开的时间非常重要,最好选择在阴天或多云的天气。揭开后要进行叶面喷水1~2天,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防止小气候变化过于激烈导致苗木死亡。
④土壤中增施腐熟农家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和防冲蚀的能力,同时可以减轻土壤盐碱的发生。
⑤加强耐盐碱植物的选择。通过对沿线土样的检测,全线共有K28+668-K35+000、K40+000-K50+000、K75+000-K115+000、K192+100-K207+000、K215+000-K230+000五处路段所处区域的PH值在9.0以上,盐度大于0.10,相对其它区域盐碱度偏高。在边坡防护植物选择时,针对以上五个区域选择更耐盐碱的植物进行恢复。
(3)中分带
设有防水土工布段落,在挖树坑时必须剪掉坑底的土工布,此项工作列为树坑验收内容。
对于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中央分隔带,采用种植区全部换土的方法,用改良过的土壤代替原来的含盐碱土壤,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中分带下面有防水层,其中的植物与生长在花盆中的苗木类似,所以选择土壤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一定要高,土壤团粒结构明显,尽可能在土壤中多加入农家肥。
5.栽植后减轻盐碱危害的方法
(1)控制水分蒸发
依据盐渍土水盐运动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特点,只要能控制土壤水分蒸发就可以减轻盐分表聚,达到改良目的。在路域植被恢复过程中,采用秸秆或稻草覆盖有助于控制盐碱的发生。盐碱地上覆盖作物秸秆后,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分表聚。这种措施既可以节水,又可以培肥,不仅对土壤水盐环境产生影响,而且改善了土壤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恢复的效果。
除秸秆覆盖之外,还可以采用早期地膜覆盖,无纺布覆盖等措施,目的在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调节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别是植物生长的早期,一般来讲植物的幼苗期相对于其他时期对盐分反应更加敏感,如果此时措施得当将有效降低植被恢复的成本。
(2)绿化灌溉选择合适水源
本地很多地表水含盐量比较高,如果采用该水源进行浇水,水分蒸发后盐分会留在土壤中,浇水次数越多留在土壤中的盐分越多,特别是中央分隔带和边坡,一般无法选用大水压盐的方法将盐分去掉,所以一定要选择有害离子含量少的水进行浇灌。
(3)土壤改良措施
在此次景观完善设计中,由于对路堤边坡进行改造,加大了植物防护的面积,以及加大互通区、中央分隔带等重点区域种植土更换数量,因此完善设计中种植土用量比原设计有所增加。考虑该地区种植土资源较为缺乏,保证原设计种植土取土方案不变,对新增种植土进行土壤改良后用作换填。
土壤改良的具体方案为,采用70%风积沙丘土+30%种植土,同时施入鸡粪150克/m2+复合肥12克/m2做基肥。
三、结论
通过上述综合解决技术,对不同施工路段采用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案,该路段的景观绿化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图3可见,高速公路隔离带外附近白色部分为盐碱土壤,没有植物生长,隔离带内的土壤经过处理后,绿化植物生长良好。
(a)(b)
图3综合措施处理后的边坡绿化区
综上所述,在大广高速公路松原至双辽段盐碱土质的景观绿化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综合解决技术。这一技术可概括为三个主要内容:第一是改良土壤,创造适合树木生长的土壤环境;第二是选择耐盐碱的树种以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第三是根据当地气候以及树木的生长特性,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栽植技术以及后期管理技术和措施。实践证明,综合解决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该路段景观绿化工程的难题,为其他类似土质区域的高速公路设计和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诚然,我们还要不断改进绿化施工技术,总结科学管理措施,使大广高速公路松原至双辽段的绿色景观达到天路合一、浑然一体”的效果,真正展现出大广高速公路自然、安全、景观、生态”的建设新理念。
参考文献:
[1]耿美云,刘慧民,孙玉红.天津市盐碱地区植物景观营造土壤改良措施[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1):140-144.
[2]朱俊霞,潘兴国.盐碱地区高速公路绿化施工控制[M].山东交通科技.2003,(4):84、92.
[3]程维江.盐碱公路的绿化技术[M].河北交通科技.2007,4(3):43-45
[4]郭冀宏,袁吕林,陈秀梅.盐碱地绿化树种的选择与施工养护[M].园林植物.2001,4:80-81.
[5]尹建道,杨勇等.滨海盐碱地区公路绿化技术试验研究[M].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3):286-290.
[6]宋元斌,杨勇,曹斌.盐碱地区公路绿化综合栽植技术[M].山东林业科技.2005,(5):38-39.
[7]曲向阳.盐碱地区公路绿化与养护管理探讨[M].中国科技信息.2010,(5):18-19.
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盐城地改良;园林绿化;技术
1盐碱地改良措施
1.1物理改良措施
在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措施中,采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成本低、环保安全的物理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整地法、深耕深翻法、秸秆覆盖法和排水洗盐法等。
整地法是指通过削高垫低的方法将土地平整的过程,原理是通过这样的整合后可以使灌溉或者降雨得到的水分均匀下渗,从而提高冲洗土壤中盐碱成分的效果。
深耕深翻法是依据土壤中盐分的分布规律而产生的,土地表层的盐分聚集多,下层的盐分比较少,通过深耕深翻,可以把表层的盐分翻到下层,切断土壤的毛细管,达到增强土壤通透性、减弱土壤水分蒸发和提高肥力的效果,最好的时间一般是春季和秋季,因为这是土壤反盐比较重的季节,且春宜迟秋宜早。
秸秆覆盖法,顾名思义,是将作物的秸秆直接还田的措施,目前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发展迅速。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入渗效果,抑制水分蒸发并防止耕层盐化。在秸秆分解时,为植物提供肥料和生长平台,达到环保、低成本、快速恢复植被的目的。根据盐碱化程度和质地的不同,都会造成秸秆覆盖的效果不同,根据研究发现在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低、沙壤土质地的土壤效果最好。
排水洗盐法,是建立在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上的,采用大定额的灌溉,相对来说成本要高,作用机理是通过充分溶解盐碱地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碱并下渗到深层土中,从而改善土壤的盐碱性,在整个过程中排水是保证冲洗效果的关键。
1.2化学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化学改良措施,是通过化肥与土壤发生化学作用而逐渐改善土壤质量的方法。盐碱地的土壤性质一般具有低温、盐度高、碱性、结构差的特点。盐碱地的化学改良是在盐碱地中投入人或动物的粪尿、麦草肥或混合制成的肥料等有机肥,有机肥料会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会转化成腐殖质,并且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产生的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和加速分解速度以提高肥料有效性。此外,无机肥料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其中硫酸钾复合肥是微酸性肥料,更加适用于盐碱地。化学改良的常用方法还有施用石膏,也就是硫酸钙,然后灌溉并冲洗,双向措施共同作用,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1.3生物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措施,是选用抗碱作物种植在需要改良的盐碱地,以减轻盐碱危害,确保作物能够增加产量,常用的抗碱作物品种有大豆、棉花、玉米、葡萄、高粱等,有时也可以采用选种水稻,这是适合中国采用的改良并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在插秧之前首先进行排水洗盐,在水稻生长期淹灌以及大量排水换水,冲洗和排走土壤中多余的盐分,起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需要的前提条件是健全的排灌水利工程系统,保证按时按量的供水、排盐和水位控制。在水旱轮作区,需要在水稻田周围挖很多排水沟,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在不适于干旱作的广大地区推广种植改良水稻更容易取得良好效果,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2园林绿化中盐碱地改良策略
园林植物蒸腾作用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浓郁的绿色覆盖减少了地面的水分蒸发,在种植初期需要创造盐碱环境下园林植物能够生存的立地条件,并需要加强养护管理。但是盐碱地对园林绿化会产生障碍,所以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还是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良策略,具体探讨如下。
2.1渗管排盐法
渗管排盐法是园林绿化工艺中改良盐碱地的常用方法之一,依据的是土壤中的溶解于水的能力,措施是在土壤中铺设滤水管,目的是将土壤中的盐分浓度过高的盐分随水排出,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起到控制地下水位的作用,可以防止土壤生盐渍化现象的出现。在铺设滤水管时,采用水平封闭的铺设模式,需要将一级管和二级管紧密地结合起来,保证一级管的水顺利渗入二级管中,最终流入污水管道,经过处理后排放到自然水体中,或在二级管末端设立集水井,对渗滤水进行定期排放。渗水管的管道间距、管底高程和铺设坡度,需要根据该地区的土壤结构、地下水水位、气候类型和污水管道的埋设深度来确定,并依据园林绿化工艺和植物种类来进行科学改善,以确保管道各方面的参数均满足园林绿化的要求。
2.2大穴换土法
园林绿化的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可能会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给改良过程带来困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如果排水良好、含盐量不高,可以在植树前挖一个长、宽、高尺寸一定的大穴,拣出石块等垃圾后再填回原土,灌足淡水待土壤干后再灌2~3次后才可以栽植园林中的树木。大穴换土的优点是起效速度快、效果明显,能够及时改善土壤性质,进而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发生降水时,水分在中立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带走土壤中的盐分,从而避免穴内土壤盐分难以上升的现象。在穴上部种植园林时,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巩固大穴换土效果并实现改良土壤的目的。
2.3加强养护和管理
在进行园林绿化的盐碱地改良过程中,要遵守因地制宜和灵活实施的原则,综合采用多方面的措施共同运用,并采取一定的养护和管理方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园林绿化时,要设置水管网来提供自来水浇绿地,浇水时要确保浇足浇透,防止土壤再次发生盐碱化,另外,低洼处容易引起积水造成植物被淹,所以要格外注意排水的管理。园林的施肥管理要根据树种、树龄和土壤的不同而不同,并注意防治病虫害的管理,城市绿化植物的防治要注意环保,不可以滥用农药。
3总结
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对盐碱地改良时采用的是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同时又强调突出重点。对于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研究,还应该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因地因时对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措施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区域盐碱化的检测研究。园林绿化在现展进程中的地位不断突显,盐碱地改良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通过上述改良措施的进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对进一步的改善措施也是在研究中。
参考文献
1唐旭日.盐碱地改良模式现状及探索[J].江苏农业科学,2011(6)
2张兵,刘颖新.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工艺[J].现代园艺,2011(15)
3刘萍,魏雪莲.盐碱地园林绿化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5(2)
4唐旭日,张法琴.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5王春娜,宫伟光.盐碱地改良的研究发展[J].防护林科技,2004(62)
6王金才,尹莉.盐碱地改良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