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6篇)

时间: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篇1

关键词:医学心理;心理障碍;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

1课题:

《心理障碍》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熟悉心理障碍概述、神经症性障碍。(2)知识目标。掌握心理障碍的概念;心理障碍评价原则;心理障碍判断标准、分类等。(3)素质目标。掌握心理障碍分类及各种常见的心理障碍。(4)重点难点。神经症性障碍。(5)解决办法。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视频观看和技能训练,提高诊疗水平。(6)教学准备。教案、视频、网络及多媒体教室。(7)教学学时。2学时。

2教学步骤设计

2.1引入

案例引导:背诵《考场守则》的大明大明是高校大学三年级学生,他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认为是自己高考发挥失利,检查不仔细才进到现在的大学。因此,他在大学的每次考试都会反复检查试卷,为此,感到焦虑不已。大学二年级时,他每天早上都背诵《考场守则》以后才能安心上课,如果没有背完,则焦虑紧张、思绪混乱、无法上课,同学们都不理解大明的这种行为,他自己也感到痛苦不堪。通过“背诵《考场守则》的大明”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问题(1)本案例中描述的大明是否有心理障碍?(2)心理障碍的评价原则是什么?准备:教师分布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共同探讨学习。

2.2知识讲解

通过案例引导,引出本节教学内容。

2.3心理障碍概述

心理障碍:也称病理心理、变态心理、心理疾病、异常心理等,是指人的心理、行为及人格上的种种异常,表现为一个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生活,以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造成不适应。心理障碍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应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否则就为异常。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个体的知、情、意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在一切活动中显示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在外界重大刺激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如果个体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人格表现反复无常,往往是心理异常的一个突出特点。心理障碍判断标准:标准包括: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心理障碍分类:(1)轻度心理障碍:是指心理活动某些方面受损,表现为高级神经功能活动失调,往往无器质性损伤,适应环境的能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有自知力。(2)重度心理障碍:是指个体的心理障碍程度较重,心理全面受损,心理活动的各方面协调一致性瓦解,个体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有些人可能脑部还存在某些器质性病变,对个体心理和社会的危害较严重。(3)心理生理障碍。是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和躯体器质性病变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在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有关。(4)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固定的、持久不变的异常行为模式。(5)行为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是指影响健康的行为习惯,常见的不良行为有:药瘾、烟瘾等。

2.4神经症障碍

神经症定义: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碍。病人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迁延呈发作性。其共同特征:一组心因性障碍;功能性障碍;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有一定人格物质基础;是可逆的;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知力充分。常见分类:(1)恐怖症。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人对某种特定事件、处境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强烈的恐怖和不安,有心悸、出汗、手抖等植物功能失调症状,采用回避方式来解决这种焦虑不安。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阻止恐怖发作。分为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恐怖三种类型。(2)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病人意识到行为的不必要性,但不能控制,并为此感到强烈不安。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二种类型。(3)焦虑症。是以焦虑、紧张为主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焦虑症病人的焦虑并非由于实际的威胁或危险所引起,并且其紧张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类型。(4)疑病症。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病人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苦与先占观念。(5)神经衰弱。是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又易疲劳为特征,常有情绪烦恼、紧张、易激惹等症状,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疾病,但病前可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

2.5教学效果验收训练

教师提出具体心理障碍症状,学生回答问题、角色模拟、积极配合训练。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篇2

关键词:语言;自闭;治疗;树立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61-01

自闭症,又被称为孤独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由脑功能异常引起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以语言发育障碍、与人沟通困难、缺乏社会交往行为、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自闭症的人缺乏自信心,他们不喜与人沟通,特别是其心理发展不健康。所以,自闭症的疗法应从小就给与积极的开导,那么幼儿教师怎么做才能使自闭症幼儿打开心扉、树立自信心,像正常的孩子那样生活呢?我幼儿教育工作多年,以下是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意见与建议,希望以此对自闭症幼儿有所帮助。

自闭症幼儿的行为表现基本上都是:

1、孤独离群,情感上不会与其他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2、语言发展上的障碍十分突出

为此我通过一些资料的查阅,了解到自闭症不是不可治愈的,以下就是自闭症治疗的一些方法。

一、感觉统合疗法

感觉统合的概念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Dr.JeanAryes在1969年提出的。感觉统合治疗也被称为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要包括:

(1)提供足够的各类刺激训练;我们可以为自闭症的孩子提供喜欢或是比较能接受的刺激,这样可以提高自闭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尽而改善他们大脑处理各种感觉的功能,这样自闭症的幼儿就有能力做出适当的反应。再利用活动目标的设计来促进他们的大脑的感觉统合功能,提高自闭症幼儿大脑对于外来刺激做统合性处理的功能。

(2)加强自闭症孩子在语言发展方面的指导和训练;自闭症的孩子有一个典型症状就是有语言障碍。因此需要在自闭症儿童接受感觉统合训练时,特意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进行训练与指导,促使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3)依照个体发展的过程,改善自闭症幼儿的身体概念、空间概念及计划动作的能力;自闭症孩子对身体概念、空间概念的理解及计划动作的能力及其差。他们不怕头晕,喜欢走固定的路,喜欢做相同的动作,不喜欢运动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来改善。例如可以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去玩耍一些有障碍性的器械活动,或者让她把自己常常活动的一些方式组合起来进行练习。

(4)自我刺激行为或自伤行为的处理;当自闭症儿童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或自伤行为时,首先,要消除或减少他们的压力来源,如减少周围环境中的噪音或过多的视觉刺激,不要向儿童提出他们无法理解的要求或让他们去做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当自闭症幼儿无法了解你的指令或做不到你对他们提的要求时,不要显出不耐烦的样子,否则会形成更大的压力,而是应该试着去改变沟通的方式,将指令简单化,或是降低要求的标准。

二、心理干预法

心理干预法可以说是目前治疗幼儿自闭症比较有效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干预是以教育训练和心理辅导为主。常用的心理干预疗法主要有:

(1)行为矫正方法。当自闭症孩子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可以利用其他的事情来转移一下的她的注意力,让她对那个行为失去想要去进行的念头。如发现她想要去破坏一个玩具的时候,适当的让她帮你做一件事情,转移她的注意力等。

(2)社会生活技能训练法。此种方法主要针对社会交往能力差的自闭症孩子,训练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如打电话、买东西、乘车、自我卫生整理、人际交往等。通过训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缓解其社会交往障碍。

(3)游戏治疗法。游戏疗法主要针对自闭症孩子的情绪障碍,解决他们在情绪上的不安、恐惧,使他们逐渐走出封闭的世界。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处的世界其实是很轻松愉快的。

(4)音乐治疗法。自闭症儿童都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而音乐才能就是其中之一。用音乐刺激他们的感官,调整其感官感觉,保护开发调整大脑状态,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的言语及沟通技能,促进社交情绪上的发展,塑造正确的行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5)松弛治疗法。让自闭症孩子熟悉周围的环境,从心理上放松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具体做法是:将自闭症孩子安排在一群能够和治疗者进行交流的人中间,在活动时,不对他们提出任何的要求但事可以获得与其他孩子同样的玩具,经过几周,使自闭症的幼儿的精神压力得到减轻并且能对活动产生兴趣,随着环境能表现出恰当的反应。

3、情感支持树立幼儿良好自信心

老师的一个表扬、一个鼓励是每名幼儿梦寐以求的奖赏。对于一个自闭症幼儿,则更为有意义。在他封闭自己的同时,自卑应该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杀手。只要是行为意义积极的,都及时给予口头肯定、鼓励:“你真行”、“你真棒”有时还予以“小红花”等的物质奖励,以此来强化其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

总之,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儿童之间又存在着个体差别,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悉理论知识,还要能在实际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而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仁爱之心。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自闭症儿童必将能拥有一个更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篇3

【关键词】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因果说明

【正文】

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为德国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对20世纪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除了克拉培林、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勒,人们通常把雅斯贝尔斯视为现代精神病学的“伟大创始人”。

一、精神病治疗与研究

1908年,雅斯贝尔斯以《思乡与犯罪》一文获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适逢毕业,海德堡精神病院院长f.尼塞尔对他的博士论文十分欣赏便收他为助手,这样雅斯贝尔斯就在海德堡精神病院工作了6年(1909-1915)。

当时,海德堡精神病院由于有e.克拉培林、f.尼塞尔而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精神病研究与治疗中心。由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雅斯贝尔斯可以不按医院规定的时间工作,准许参加所有的研究讨论、参加集体查访、听病人病情介绍,参加关于诊断鉴定的研讨。此外,他有一个供实验用的房间,他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独立研究。他是大学生精神疾病病房中关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法律鉴定人和医生。因此,他得以察知精神病治疗学的一切方面: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诸方面。在医院“严格的科学精神”激励下,雅斯贝尔斯很快成为一名既有理论修养又经验丰富的精神病医生。据信,他当时作出的一系列精神疾病的法律鉴定和诊断至今还收藏在海德堡精神病院中。

1913年,雅斯贝尔斯以《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从w.文德尔班那里获大学心理学授课资格。

1915年,他离一了医院,1916年任心理学副教授,1917年任哲学副教授。这期间,海德堡大学医学系曾聘他作尼塞尔的继任人,由于健康原因,他不得不辞退聘书。但是自转向心理学、哲学以后,他依然关注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除了修订再版《普通精神病理学》(1920、1921、1946)之外,他在许多著作中探讨了精神病学的重大题材。这些著作有《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哲学》(1932)、《精神分析批判》(1950)、《技术时代的医生》(1958)等。尤其是,关于诸精神病患者的病理报告又一次为精神病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奠定了基础。这些报告有:《斯特林堡与梵.高》(1922)、《尼采》(1936)、《预言家埃策奇尔》(1947)等。

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是他的博士论文《思乡与犯罪》(1909年付印)。1910-1913年,他除了发表许多关于近代精神病治疗学文献的短评之外,还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论发展与过程》(1910)、《智力测验的方法与低能的概念》(1910)、《分析幻觉时的真实性与现实判断》(1911、1912)、《患精神分裂症时命运与精神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可理解关系》(1913)、《真实的知觉》(1913)等。这些文章(后被汇集成《精神病理学文章》一书出版,1963)成为雅斯贝尔斯《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的基本骨架。

《普通精神病理学》初版于1913年,被认为是科学精神病理学的奠基之作。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精神病理学第一次形成为一门科学,直到今天此书依然被视为每个精神病理学讨论的基础。自问世以来,《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不仅对德国精神病学,而且对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1928年、1951年、1964年,此书被分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期间,早期精神病理学作品还被译成日文、西班牙文和英文。迟至1963年,此书才由赫尼克、汉密尔顿译成英文。但是,早在1933年w.麦耶—格罗斯流亡英国时,英国精神病学界就已关注起雅斯贝尔斯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了。尽管雅斯贝尔斯著作的英译本同时在美国出版,但其影响似乎有限。究其原因,客观上精神分析在美国长期占统治地位,无形中形成了一道严密屏障;主观上,雅斯贝尔斯的康德式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也不易为美国人理解。然而,情况正在改变。近20年来,精神疾病症状学的作用和影响明显加强,因此在美国诊断学研究中出现了一股新的临床精神病理学趋向,开始接受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古典海德堡学派的经验描述传统。

二、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精神疾病,某一历史阶段精神病学的发展不但取决于当时医学科学水平,同时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思想关系很大。因此,首先应从20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的历史状况中理解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著作。

19世纪上半叶,精神病学中整体人类学观点占统治地位,与此相应,精神疾病被理解为源于人的生活关系的疾病。但是,自19世纪后半叶起,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精神病学也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发展为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倡导因果说明模式,坚持从脑病理基础中推导出心灵事件。与疾病概念相适应,心灵疾病被视为直接的躯体后果或躯体伴发的心灵疾病,从而心灵疾病被认为是病理解剖学障碍、病理生理学障碍的副现象。进言之,科学努力的目标在于确定疾病单元,并尽可能将这一单元的症状学、病源学特征与脑器官紧密联系起来。w.格里辛格、t.麦尼特、c.韦尼克、v.克拉夫特—埃宾斯等人的临床概念,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模式。

从总体上看,e.克拉培林的精神病学也属于自然科学的躯体派传统,但它已标志着躯体病理学取向的精神病学开始转向临床描述和现象学取向的精神病学。克拉培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积累临床资料,第一次将躁狂—抑郁症与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区别开来。尽管他也确信心灵障碍的根据在于脑作用的病理改变,但与当时许多自然科学取向的精神病学家们的思辨态度不同,他坚持临床观察和经验描述的基本立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哲学解释学、现象学、精神分析等理解方法的兴起,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模式开始受到冲击,促使心理学理论从实验的生理心理学理论进入到现象学理解的整体心理学理论。在这世纪性“心理学危机”和转向中,雅斯贝尔斯通过精神病理学方法的系统化,通过把现象学—理解概念导入精神病理学,进一步削弱了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模式。

雅斯贝尔斯开始他的研究工作时,精神病治疗学还处于一种临床经验的水平,没有统一的科学体系。格里辛格认为“精神病是脑病”;克拉培林把精神病分为早发性痴呆与躁狂—抑郁症;弗洛伊德的分析精神病治疗法,尽管遭到广泛指责,但这时已开始尖入瑞士和德国;e.布洛伊勒试图把分析的理解进一步推广用于精神分裂症;r.高普根据性格、环境、遭遇来解释癫狂症;e.吕丁认为疾病的遗传因子对精神分裂症有重要意义。整个的这一门科学现出一派混乱,解剖学、生理学、生物遗传学、分析学、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各种解释,众说纷纭,毫无定论。此外,理论忽而形成,忽而被忘却,变幻不定;人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术语;有人试图把上述所有方法都使用起来,但又不知这些方法之间的界限和联系。

雅斯贝尔斯对精神病学的现状极为不满,他深感精神病学的思维“停滞不前”。因此,他的基本要求是,凡研究精神病理学的人必须首先要学会思维。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清晰地描绘病症而且能够重新认识描绘这种疾病的语言,同时还必须弄清何谓理论、何谓科学、何谓方法、何谓理解。于是,1911年当主治医生a.威尔曼斯请他写本精神病理学教科书时,雅斯贝尔斯便欣然允诺。两年后,《普通精神病理学》一书便问世。此书的宗旨是,根据方法论秩序从概念上澄明精神病理学的认识状况。

三、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的基本思想

康德哲学是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著作的哲学基础。按照康德哲学,世界是全体,是理念。据此,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全体”是哲学的对象。精神病理学关于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并不存在系统的精神病理学知识或包罗万象的精神病理学理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涉及特定的对象,都要求具有正确观点的正确方法。所以把任何真理绝对化都是错误的,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特殊事物的客观存在等同于绝对存在,把对象等同于存在自身。因此,精神病理学家必须获取可靠的科学态度,必须用科学概念把握现实,以科学范畴概括现实。只有对特定知识采用特定标准,人们才能获得关于心灵现象的有效知识。这种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防止精神病理学家把特殊的对象知识转普为教条主义的绝对知识,使他们意识到理论自身的意义而从特定理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心理学理论仅仅是人们为了推断心灵基原而构想的可能的“想象”和“图画”,心理学理论的合理性仅仅在于这种设想的可使用性,而不在于它们所设想的东西的可能的实在性。因此,他全面彻底地抛弃了那些把某个有限的实在直接当作基原的那些理论,例如那些“脑神话学”。他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关键是在这些理论的可用性的范围内正确地使用它们。如果把一种本来在有限范围内有意义的理论加以绝对化,这种理论就会变成一种“全体知识”,一种“信仰”。

在雅斯贝尔斯那里,认识心灵生活的科学方法是理解(verstehen)和说明(erkl@①ren)。理解与说明并重,且仅仅适用于有限的心灵领域。根据狄尔泰、m.韦伯和早期胡塞尔的方法论学说,雅斯贝尔斯把现象学方法引进精神病理学研究,使之与自然科学的说明方法并行不悖,促成了精神病理学中的理解与说明的方法二元论。

“说明”领悟心灵事件的基原,追索客观化的、因果规律性的心理关系。如果在心灵中心理学地、或在大脑中生物学地发现了一个心理状态或心理障碍的原因,那么便可以说,这个心理状态或心理障碍得到了说明。例如,某些心理障碍的原因可以是化学的——大脑中缺乏某种材料,也可以是物理的——大脑受到损伤。因此,在“说明的心理学”中,人们循着因果链去探索外在于意识的原因,往往把某一化学原素或物理事件视为某一心灵事件的原因。雅斯贝尔斯把脑颅、特别是大脑皮层中高度复杂的生物学作用设想为心灵事件的前提,但他强调,心灵进程的直接的躯体基础是不可认识的。

借助说明,可以把握“过程”(prozess)即不可治愈的精神疾病事件。过程意味着迄今为止的心灵发展中,突然出现了逐步改变心灵活动的全新的东西,某些异物“嫁接”到人格上。一个过程是不能理解的,必须去说明。雅斯贝尔斯区分了两种过程:心灵过程与器质性脑疾病过程。前者,如精神分裂症改变心灵生活而不破坏心灵生活;后者,如痴呆过程则破坏心灵生活。总之,过程是一种心灵关系,对此须从脑事件或外在于意识的事件加以因果性说明。

无论何处,凡是认识最终以“外在的因果性”即以原因为根据的地方,认识都是一种说明,反之,只要认识的基础是一种“内在困果性”,是一种动机,那么认识就成了理解。理解是对心灵现象和关系的同感再现。理解即“同感理解”,它建立在一种直接的“明证性”(evidenz)基础上。

现象学理解旨在直观地再现病人意识中的直接所与物,为此它必须对一定的心灵现象进行“挑选、限制和区别”。在此,必须中止所有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假设,甚至也不追究心灵关系。在静力学理解中再现心灵的横断面即“心灵的质”,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现象学”。现象学构成理解心理学的方法论、概念论基础。雅斯贝尔斯把现象学称作“主观心理学”,并把它与“客观心理学”对立起来。与主观心理学不同,客观心理学是从感官可觉察的客观事件出发,接近其他个体的心灵生活。

如果说现象学的静力学理解仅仅致力于零星的心灵的质,那么发生学理解则致力于心灵的关系。发生学理解旨在再现心灵的纵剖面,以期把握“心灵的东西如何以明证性从心灵的东西中产生”。通过“设身处地”、“同感”,发生学理解把心灵关系证明为“可理解关系”、“可同感关系”或“心理学的关系”。在此,可理解关系通常是能够测定个别关系的“理想型”(idealtypus)关系。雅斯贝尔斯区别了两种理解:理性理解与同感理解。如果思维的内容按照逻辑规则产生,理解到动机逻辑上是手段——目的的关系,那么这种理解就是理性的理解;如果只是通过理解者对对象的移情,动机才清楚,那么这种理解就是同感理解。

理解的主要依据在于理解者自身的主观体验。他要理解如何从印象中产生出感受、从感受中形成希望、狂想、恐惧等心理状况。通过认识可理解关系,发生学理解领悟到“人格的发展”(entwiklungeinerpers@②nlichkeit)。人格的发展,其特征是它本身就是可理解地发展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没有不可理解的、产生新东西的“大波折”,便可以按照他的秉性来理解他的一生。

从理解与说明这一方法论分立中产生出心灵现象的原则性区分:发展与过程。把发展与过程区分开,是通过克拉培林为世人所知的。但是,重要的是雅斯贝尔斯通过这一区分,得出了一条对精神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假定:理解的局限性与说明的无限性。由于主观移情能力以及客观可移情性这两个方面的限制,理解到处受到局限。反之,说明没有确定“原则性界限”,它由于对象的缘故而成了包罗万象的东西。这样,无法再理解的时候,却可以说明。

“可理解性”(verst@①ndlichkeit)与“不可理解性”(unverst@①ndlichkeit)的标准是“明证性”,即一种主观标准。因为一方面,作为全体,可理解关系也会经历某种因果说明。另一方面,在“心理过程”范围内,也存在可理解关系。因此,在同一心灵关系之内,说明与理解可交错把握。但原则上,理解的界限就在心灵关系在人格发展中得不到整合的地方,即过程刚刚开始的地方,例如,先天性经验性格的现实,器质性疾病、精神病、生存现实等。简言之,心理学理解的界限就在生物学的因果机制起作用的地方。

对雅斯贝尔斯而言,关于可理解性(心灵发展)与不可理解性(心灵过程)的区分,至多是描述性症状学的划分,而不是疾病分类学的划分。但是,根据雅斯贝尔斯关于“可理解性”与“不可理解性”的区分,也可用作一种鉴别诊断的标准:可理解性—发展—神经症(或非精神病的心灵生活);不可理解性—过程—精神病。因此,根据这一区分,雅斯贝尔斯以后的精神病学、特别是k.施奈德学派进一步区分了“非病态偏离”(同感关系、反应、人格发展等)与精神疾病(不可理解的、只能加以说明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倡导和坚持临床精神病理学即精神疾病的症状学。他的一个基本论点是,精神病学的诊断依据是精神疾病的症状,因此疾病单元及其诊断图式必须建立在单个症状和综合症状基础上。

单个症状(einzelsyptom)是静力学意义上可确定、可观察的基本现象。例如,“木僵”:意识清醒、无反应;“躁狂症”:运动性激动、狂欢;“精神错乱”:语言无连贯性、行为不可理解;“偏执狂”:妄想、幻觉。判定综合症状(symptomkomplex)的主要标准是“共发频繁性”和“异质性内容的蔓延”。雅斯贝尔斯把综合症状归纳为三类:(1)器质性综合症状。例如,“柯萨可夫综合症状”、脑震荡后虚弱症状、各种器质性痴呆等;(2)意识改变综合症状。例如,谵妄、各种精神错乱、朦胧状态等;(3)反常心境综合症状。例如,躁狂症、抑郁症。此外,雅斯贝尔斯还注意到了一系列“过渡症状”和“附加症状”。

根据单个症状和综合症状,雅斯贝尔斯构想了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图式”(diagnoseschema)。雅斯贝尔斯把诊断图式的内容概括如下:(1)伴发心灵障碍的躯体疾病,如脑疾病、伴发症状性精神病的躯体疾病、各种中毒性躯体疾病;(2)重精神病,如真性癫痫、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3)精神变态独立的反常反应、神经官能症和神精症症状。

在雅斯贝尔斯之前,人们对诊断图式已有所了解,但首先从科学方法论角度加以反思和系统表述的是雅斯贝尔斯。这一诊断图式经某些修正后为当代诊断学和分类学普遍采用。

四、雅斯贝尔斯对当代精神病学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临床精神病理学即精神疾病的症状学方向对现代欧洲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临床精神病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开创了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新纪元。他的主要功绩在于指出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基础是精神疾病的症状。精神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首先要做症状学诊断,然后结合人格特征、病史、病因以及症状动态发展病程,从而进一步确定疾病分类学诊断。所以客观地判断精神症状,对精神科医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此,雅斯贝尔斯的临床精神病理学被认为是临床精神病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雅斯贝尔斯把现象学方法应用于精神病理学研究,奠定了精神病理学中的现象学研究方向。他的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强调收集和检查异常精神状态必须根据可观察到的精神病人的行为表现,以及病人有意识的心理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强调要尽量避免主观猜想。

方法论和分类学是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的主要成就。他创造和描述了各种方法并有意识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讨。他通过区分可理解关系和因果关系、理解与说明、发展与过程等,指明了通达心灵生活的基本途径。他的方法不仅仅是理解—说明的二元论,而是三步骤: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因果说明。这三重方法集中标明了海德堡学派精神病学的方法论特征。

精神病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内源性精神病的“躯体基础”问题。鉴于“基础”问题的复杂性,雅斯贝尔斯在区分“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时,最终把这个问题搁置一旁不顾。在他那里到处显示出克拉培林躯体学观点的踪迹,但他通过可理解标准中的“主观性转向”淡化了“躯体学派”与“精神学派”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比。因此,他的精神病理学标志着精神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原初的疾病分类学概念进入到描述性症状学研究。

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直接启迪了k.施奈德的精神病理学思想。1950年施奈德发表了《临床精神病理学》,此书被认为是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思想的具体应用。此书除了重申雅斯贝尔斯业已阐明的基本观点,还澄清了许多临床疑难问题,为科学的临床精神病理学的日常实践提供了可能性。

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施奈德也认为精神疾病的症状分析是临床诊断的唯一基础。但是,在评估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作用问题上,他强调躯体症状诊断的优先地位,其结果,在他那里,雅斯贝尔斯的描述性精神病理学便失去了疾病分类学上的中立性,被卷入到一场内源性精神病本质的争论中去。施奈德学派认为心灵疾病本质上是一种躯体事件,进而假定内源性精神病也有其躯体基础。根据雅斯贝尔斯的二分法即理解与说明、可理解心灵关系与不可理解心灵关系、发展与过程的区分,施奈德把心灵障碍区分为病态心灵障碍与非病态心灵障碍。并且,由此进一步把器质性精神病与内源性精神病归结为病态心灵状态,而把反应、发展和人格变异归结为非病态的正常偏离。在他看来,雅斯贝尔斯的可理解关系就是量的心灵病态,而不可理解的因果关系则是质的现象。原则上,两个领域非此即彼,不能互相过渡。

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施奈德也划清了可理解关系领域与因果关系领域。但是,他受m.舍勒“同感学说”的影响,用“意义关系”、“意义连续性”、“意义合法性”等概念代替了雅斯贝尔斯的“可理解关系”概念。施奈德认为,在过程和精神病病例中,生活史的意义关系是中断着的。因此,并非所有心灵关系都需要经历“发生学的重新体验”,而对于过程诊断来说,发生学的不可重新体验性也未必总是先决条件。施奈德区分了精神病的此在与如此之在(sosein)、精神病的内容与形式,这一区分最终限制了雅斯贝尔斯关于发展与过程的区分。

施奈德的学生g.胡贝尔首次把雅斯贝尔斯-施奈德的“方法论诊断学”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研究。在《妄想》(1977)等著作中,胡贝尔进一步放宽了妄想问题上的理解界限。他反对把妄想(wahn)与理解绝对对立起来,但他像施奈德一样,坚持认为只有从不可理解性中才给推论出某一心灵状态、妄想及一般精神病的本质。

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胡贝尔运用雅斯贝尔斯的描述性现象学方法揭示了许多可理解关系,特别是揭示了类妄想精神病中生活史与人格的联系。他以大量临床资料证明了即便是那些“一级症状”(symptom1.ranges)也具有部分可推导的传记特征。例如,就“妄想知觉”这一级一特征的体验方式而言,反常的固有关系即知觉事件的自我关系是不可理解的,但是作为类基质现象,与疾病过程相应的基础障碍却是可理解的。这表明,精神病和妄想并不意味着根本上是不可理解的,而仅仅意味着这里存在着心理学理解的界限。运用雅斯贝尔斯的发生学理解方法,可以证明精神病与生活史之间一大段可移情的关系。

海德堡学派及其后继者们继承和发展了雅斯贝尔斯所开创的现象学的“理解精神病学”。海德堡学派坚持理解与说明的二元论方法,努力把理解界限说用以鉴别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非病态精神障碍与病态精神状态。

雅斯贝尔斯的一系列方法原则(如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的二元论、发展与过程、不可理解性定理等)成为描述性现象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之间方法论争论和疾病分类学争论的焦点。雅斯贝尔斯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说明”,指责他的理解心理学是一种“自我误解”、一种“似乎理解”(als-ob-verstehen),因为在他看来,弗氏实际上是在自然科学的思辨形态中从事所谓理解心理学。他认为,精神分析从事思辨理解,要求“漫无界限的可理解性”,只会导致“任意理解”,沦为一种新的“巫术形式”。反之,精神分析方面,则把雅斯贝尔斯严格的理解界限判定为一种方法论的“偏见”。公平而论,雅斯贝尔斯精神病学的基本依据是心灵现象、症状和综合症以及疾病单元,而精神分析的基本依据是无意识理论和心灵创伤史。由于研究取向不同,海德堡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之间长期处于一种特殊的紧张状态中,它们彼此怀有敌意,很少能互相谅解。

除了精神分析,e.布洛伊勒的苏黎世学派,r.高普、e.克雷奇默尔的图宾根学派也与雅斯贝尔斯-海德堡学派方向处于尖锐对峙状态。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布氏和克氏先后拒绝了雅斯贝尔斯关于理解与说明的二元论,转而接受了动力心理学的疾病单元。1911年布洛伊勒发表了《精神分裂症》一书,开始强调精神分裂症中发生心理学的作用和心理反应性因素。1918年克雷奇默尔则以《敏感性关系妄想》一书,另行提示了理解心灵现象的途径。两人的精神病学概念均不包含“理解界限”的意思。

在某种意义上,精神病学中的此在分析学方向、现象学-人类学方向也与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方向处于对峙状态。但是,这两派之间彼此还能相互谅解,其争论不具有论战性质。此在分析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不是致力于孤立的个别的病理学体验,而是致力于人的此在及其病变事件的包罗万象的结构和秩序。雅斯贝尔斯承认此在分析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均是一种描述方法,但他指责说,哲学向研究对象之中的渗透,“意味着研究本身的毁灭”。他认为,这两个方向无视任何理解界限,直接诉诸于人的本质,不啻“越俎代疱”,侵犯了“人的全体”这一哲学的领地。反之,此在分析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则断定,雅斯贝尔斯的理解概念业已“半途而废”,并因其二元论妨碍了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力。然而,在临床观察中,现象学-人类学却全盘接受了雅斯贝尔斯的描述-体验术语。

至于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方向,则进一步偏离了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方向。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渊源于克拉培林的躯体病理学概念及前克拉培林神经精神病学概念,其首要方法是说明的方法和定量法。以克莱斯特、列温哈特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学派全面继承了麦尼特、韦尼克的脑器官疾病分类学,其基本观点与施奈德的现象学派观点迥异其趣。生物学研究的另一翼,则侧重于神经生理学、药理化学和发生学方面,其方法论基础是统计学的精神病理计量法以及文献系统和等级量表。然而,精神病学的生物学研究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评价,需要对临床症状做对比描述和观察。生物学研究中,标准化检查方法和评定量表的应用,也需要以描述性症状做为依据。在标准化的诊断学量表上,精神病学的生物学研究恰恰打上了雅斯贝尔斯现象学术语的深刻烙印。这表明,即使是那些偏离了雅斯贝尔斯方法论的精神病学学派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现象学描述性术语的影响。

纵观雅斯贝尔斯对同时代精神病学家的影响,尽管发现有许多重要的研究者曾受到他的影响,但只有少数几个人坚持他的事业。在他们中间,是否有一个坚持了他思想的丰富性并能够将这种丰富性与视野的广度和具体观察的深度相结合,这个问题只能由有关专家们来评判。

自《普通精神病理学》问世以来,雅斯贝尔斯的方法论态度一直是国际精神病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迄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雅斯贝尔斯定理”即“不可理解性定理”(unverst@①ndlichkeit-theorem)。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妄想则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鉴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阐明,如果教条主义地运用“不可理解性定理”,那么理解者势必过早地放弃对精神变态世界的深入理解。显然,在精神病实践中,若把理解与说明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将不利于深入分析与妄想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件。

毋庸讳言,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取向的精神病学等为更好地理解内在精神疾病,为最大限度地逼近病人主体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样不可否认,雅斯贝尔斯的理解界限说,有助于理解者尊重精神病人个体的秘密和特殊性,使病人免受全面理解欲的操纵。他的多元方法论立场有助于精神病学家防止任何个别方法(无论是解释学的理解方法,还是自然科学的说明方法)的绝对化和迷信化。当代精神病学的基本趋向是多元化,即不同概念、方法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趋向、相互渗透。这也说明,雅斯贝尔斯的多元方法论立场是正确的,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克拉培林精神病学的基础是临床疾病分类学原则即自然的疾病单元,而雅斯贝尔斯精神病学的基础是主体体验即病人的内在世界。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为现象学的理解精神病学打下基础,并使精神病学的理论从疾病分类学的基础上进入描述性症状学研究。通过这一转变,精神病治疗学克服了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获得了一种新的个人维度。雅斯贝尔斯用“生存与生存的关系”标明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个人关系,从而把一切精神治疗法的意义都归结到“生存交往”(existentiellenkommunikation)的视域。质言之,他的“生存交往”概念为当代精神科医生的“参与观察”提供了理论根据。

【参考文献】

[1]k.jaspers:philosophischeautobiographie,münchen1977.

[2]k.jaspers:allegemeienepsychopathologie,berlin1913(9.aufl.1973)

[3]k.jaspers:gesammelteschriftenzurpsychopathologie,berlin,g@②ttingen,heidelberg1963.

[4]k.schneider:klinischepsychopathologie,stuttgart1950(11,aufl.1976).

[5]g.huber,g.gross:sahn.einedeskriptiv-ph@①nomenologischeuntersuchungschizophrenenwahnhs.stuttgart1977.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篇4

在我看来,当今的文化研究中有一些理论和观念的确需要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重新审视。其中之一就是吵吵了不少年头的“失语症”。这些年来文化研究中所说的“失语症”是指由于西方学术理论、观念和概念大量侵入中国学术研究的话语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甚至堆砌外来术语,越来越多地谈论西方理论和观念,似乎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经验的语言了,于是被称为患了“失语症”。在许多学者看来,“失语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应对和治疗这个病症。

凭印象看,这个观点大致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真正研究一下这个观点提出的实际背景,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中国学术界大量引进西方的新方法、新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即所谓“新方法年”以后的事。“失语症”的提出也是在此后,是90年代前期提出的。按照这个时代背景来看,“失语症”指的就是自西方的新方法和新观念引进后造成的我们自己原有的话语的失落。但仔细想一想,在此之前我们自己“原有的”话语是什么呢?就文艺学而言,此前的理论话语基本上是苏联的毕达科夫传授的几个概念,我们关于文学问题的谈论是在“阶级性与人性”、“真实性与倾向性”、“进步性与反动性”、“个性与共性”等几组抽象范畴中进行的。这还不算“两结合”和“三突出”一统天下的时代。这就是我们表达自己的、“本土”的文学经验的话语吗?相比之下,潜意识的象征、原型意象、孤独与荒诞感、影响的焦虑、召唤结构、叙述视角、期待视野等等西方来的新概念难道只是在剥夺我们“原有”的经验而没有为我们表达自己的文学经验提供一点新的工具与可能?严格地讲,如果说我们的文艺学研究中存在着理论话语不能表达文学经验的“失语症”,那么它是出现在新观念到来之前而不是之后。恰恰是在接受了许许多多的新观念后,我们才发现了表达自己真实经验的更多可能性,也由此而产生了对不能充分表达经验的焦虑。无论在引进新观念、新概念中产生了多少食洋不化的概念游戏,毕竟我们正是从这时开始才意识到了话语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的问题。

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把“失语症”的问题向前推,从更早的文化和话语中寻找表达真正属于中国“本土”文学经验的语言,比如说传统的文学批评语言,那又怎么样呢?当今有的学派的确在进行着这样的努力。然而这样一来却可能发生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文学经验是否是古代文学批评语言所能表达的?我们在谈论西方语言的影响时,有时会忽略了一个更基本的事实:语言影响的背景是文化影响,我们的“本土”经验中早已越来越多地羼入了西方文化带来的新经验。事实上从鸦片战争以后,文学和文学理论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传统的语言无法表达新的来自西方文明的经验。可以说那才是真正的失语现象,换句话说,我们所缺失的是表达新经验的新话语。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从黄遵宪到新文化运动的语言革命。

90年代以来与“失语症”观点桴鼓相应的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即认为当代的文化现实是西方文化处在中心统治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在“边缘”,由此而形成了不平等的文化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这种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西方话语的中心地位和对其他话语的影响、控制乃至剥夺的权力,即所谓“话语霸权”。“失语症”通常就被解释为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本土话语的剥夺。

如果我们考虑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对抗的历史,要说西方文化在对中国文化行使着或企图行使某种“霸权”,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由此而进一步得出关于“话语霸权”的见解,即认为中国今天的话语中所充斥的西方话语,也是西方文化霸权在语言活动中的表现,似乎也是言之成理的。

这个言之成理的观点究竟符合不符合事实呢?当我们看到自80年代“新方法年”、“新观念年”以来大量涌现在批评和理论著作中的新词汇时,可能不得不承认事实确是如此。但如果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问题要复杂得多。问题首先在于,这个“话语霸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人们可能会笼而统之地把所有来自西方的话语统统纳入“霸权”之列,但作为当代文化现实的“西方”本身也是个庞杂的矛盾复合体,其中包含着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关系。即使是今天正在你死我活地拼杀的犹太教和穆斯林,从文化渊源来看也是与基督教的西方在同一个文化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显然,当我们说西方的文化霸权时,所说的“文化”指的当然是占统治地位或主流地位的文化而不可能是“整个”西方文化,当然更不是什么个别的支流、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文化倾向。

然而回过头来看看近年来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的话语,很容易发现所使用的理论、观念和概念中其实没有多少是西方的主流话语。比如90年代以来在中国最为流行的以“后”字为前缀的一大堆概念——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基本上是法兰克福学派和其他非主流学术的概念。自萨义德、亨廷顿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文化冲突理论都是当今理论界的热门话语。这些显然不可能是西方的主流话语。反过来说,西方学术中的真正属于传统的、主流的学术话语,比如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却似乎在中国从来就很少有影响,更谈不到什么“霸权”。

从更广义的话语来看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人们在谈到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时,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好莱坞。由于好莱坞在世界各地观众中的广泛影响和在发行上的骄人业绩,它已成为美国话语霸权和文化殖民的象征。但这个好莱坞在中国文化中的命运到底如何,人们是否仔细地研究过呢?好莱坞电影所体现的美国式的价值观念,是否真的形成了“话语霸权”?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曾无条件地成为中国普通观众心目中最好看的电影,《魂断蓝桥》、《音乐之声》成为一代人的情感寄托,那应当说不是什么“霸权”,而只是因为人们的电影欣赏经验太贫乏的缘故。到了80年代后期乃至90年代,中国大陆观众的口味就越来越多地转向了香港、台湾和日本影片。周润发、成龙、周星驰等香港明星在一般大陆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超过了好莱坞的传统明星如格里高利·派克和奥德丽·赫本之类。只是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以分账方式引进美国“大片”之后,人们才重新对好莱坞发生了兴趣。这次人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所谓的“大片”上,即那些用巨额投资以高科技的手段制作出来的以惊人效果和豪华场景取胜的影片,如幻想、灾难、恐怖、战争、警匪和政治黑幕等题材的影片。

好莱坞电影是否把美国的价值观念“殖民”到了中国其实是个疑问。有些典型地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影片在中国并不一定有多大影响。比如在最早一批进口“大片”中,以高科技手段制造惊人视觉效果的影片如《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等获得了普遍的成功;而像《阿甘正传》这样典型地体现了美国式价值观念的电影,影响就远不如那些具有惊人视听效果的影片。好莱坞有些描写小人物对抗政府甚至总统的政治影片如《摩羯星一号》、《迷幻追踪》等,体现了美国式的自由与个人价值信念。而在中国的接受中,这些影片却常常被当成了揭露美国社会黑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也就是说被误读了。好莱坞“大片”中真正吸引中国观众的豪华场景和惊人特技效果并非美国文化独有的,实际上在中国与世隔绝的60年代所拍摄的电影中,也不时地会冒出类似好莱坞式的华丽场景(如《女跳水队员》)、惊险特技或用平行蒙太奇制造“最后一分钟的搭救”效果(如《铁道卫士》),当然由于经验、技术和其他方面的限制,使这些效果比起真正的好莱坞电影来显得简单粗糙罢了。这说明,好莱坞电影的视听效果与其说是美国文化特有的性质,不如说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和趣味需要更为恰当。好莱坞的“大片”的确在近年来征服了中国的电影观众,但这种征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技术意义而已,并非真正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征服;至于这种“征服”是否可以造成某种单一话语的“霸权”和特定文化的“殖民”,恐怕是个很可疑的问题。

转贴于

接下来我们要考察的问题是,这样一种文化方面的误解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说西方人心目中有个被误读了的东方,或许东方人心目中也有了被误读了的西方?问题的症结可能不仅仅是对西方文化的看法。另一个问题是:学者们在使用法兰克福学派术语讨论这些文化问题的时候,是在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应答,还是仅仅满足于操作这些术语本身?上面提到的对“失语症”、“话语霸权”之类的观点所作的解释,就其本身而言可能是合乎逻辑的;但显然与真正存在于现实中的文化状况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恐怕不是个认识方面的问题,更可能是学术研究思路的问题。当我们尽力从一大堆学来的或原创的概念中寻找逻辑关系时,有时却会使真正的、现实的问题从研究思路的旁边溜走。

这可能不是中国学者独有的问题。为许多当代的中国学者所激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批评学者中,也存在着这种问题。美国作家拉塞尔·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批评了美国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学术倾向,尤其是为中国学者所熟悉的杰姆逊。

一些关心世事的教授被告知,杰姆逊的著作“近年来一直对叙述手法作了很多严肃思考”。他们还被告知,杰姆逊的最终目的“是将个别文本拓展成为文本外的文本或者是其无法承认的难以容忍的矛盾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而“它”,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的作者无法承认的是:真正的文本只不过是事业的发展和自我发展。

世界正在滑向核灾难,全球污染和饥荒,但是,相互吹捧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却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前途做交易。市场情况如何呢?尽管质量上不够巴黎标准,但近几年的情况却很不错。“我们……正处于理论爆炸的时代。许多年轻的理论家特别显示出迅速发展的迹象。但是,到目前为止,杰姆逊是惟一能和法国后结构主义者匹敌的用英文写作的人”。

他认为杰姆逊的特点就是用“文本加文本”的方式进行学术研究,而忽略了真正存在的现实。他举了一个杰姆逊分析波拿文都拉酒店的例子。杰姆逊认为这个建筑体现了后现代的精神,他用“辩证的强化”、“反身符号”、“象征”、“叙述”等一大堆理论字眼来描述建筑的特色,认为它“迫使我们去长出新的器官,扩展我们的感觉中枢和我们的身体以达到一种新的,现在还无法想象的……维度”,并且认为这个酒店“嵌入”了城市的组织结构,“它的进出口典型地代表了一种和城市与以往不同的关系”。但雅各比指出,这个建筑由于巨大的水泥墙基和很小的入口而和城市割裂了开来,实际上步行者完全进不去,就是为了防范这个城市中众多的穷人和拉丁美洲人。杰姆逊却对此似乎一无所知。他批评道:

一位权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肆宣扬波拿文都拉“嵌入”城市之中,却不顾它显然排斥了城市和使城市失去活力这一事实。这一点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爆炸”其力量只用于研讨会中间的休息。一位——或者就是这位——权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热衷于超级空间,新的集体行动,超级人群,而让一位不熟悉《马克思主义术语词典》(修订版)的批评家对人行通道和空间混乱提出质疑,这说明这一理论是在自说自话。问题不只在于杰姆逊的过剩术语,而在于术语本身:一切都是文本加文本。都市本身消失了。

这是一个离开现实研究文本的典型。但这似乎不是个别的现象。在罗兰·巴特的文化批评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举一个他的文化批评论文集《神话》中的例子。在这部文集中,罗兰·巴特试图把各种当代文化现象统统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神话”来解释。他的文章的逻辑和批判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否同时也具有针对现实的实在性呢?比如在《肥皂粉与清洁剂》一文中,巴特仔细分析了"Omo"肥皂粉的广告,把它与氯化水的概念加以区分:

氯化水总被视为一种液体火焰,使用时必须小心翼翼地估算,否则物体本身会受影响而“烧起来”……在Omo的意象里,灰尘污垢是种短小的敌人,不但发育不全,而且呈乌黑色,遇到Omo正义当道,就会从洁白无瑕的亚麻中溜之大吉。

……

重要的是,将清洁剂饰以既轻柔又深刻的美妙意象手法,已伪装了它磨损性的功能,反而使它看来足以控制物质,如分子般细微的清洁秩序,却不会造成任何损害,这个安乐乡,却不能令我们忘掉,Persil和Omo在某个行星上是同样的东西:联合利华(Unilever)。

这段文字的分析批判不可不谓尖锐深刻,但缺少了一样东西,就是对不同的清洁剂物理性能差异的关注和了解,似乎几十年来清洁剂产品的发展只是广告艺术的发展而已。文章给人的印象是,既然所有的广告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阴谋,那么它所介绍的产品性能究竟有没有差异便无关紧要了——资本主义商业像是蓄意谋害大众的刺客,那么这个刺客使用的匕首是哪一种样式或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关系?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篇5

关键词:对症下药;针对性;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

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对于有效教学,大家谈论得很多,各种杂志和媒体也报道得不少,但是否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先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次,州官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了脉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给李延开了发汗的药。两人看了药方,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两人的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却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倪寻的病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却是由于外感风寒,着了凉引起的。两人的病因不同,我当然得对症下药,给你们用不同的药治疗了。”倪寻和李延服药后,没过多久,病就全好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虽然我们的学生出了同样问题,但可能发生问题的本质不同,有的可能是知识本身问题,而有的可能是方法问题,还有的可能是粗心所至等等。如阿佛加德罗常数题,它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虽然我们的教师很重视,学生也训练了不少,但高考真正能答对的学生却不是很多,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没有对症下药的案例。因此,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有效,关键要看教学的针对性,是否找准了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去进行教学。作为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对症下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像医生那样对症下药,相信学生的学习会得到莫大的帮助。如何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呢?

一、正确诊断,把握教学定位

教学定位不是只停留在嘴上强调生源差,学生基础不好上,而是要真正面对现实,从备课开始把工作做细做实。备课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对象的整体水平有一个准确的

把握。就像医生看病那样,下药前,一定要先了解病人的病情、身体状态等,只有准确把握了病人的病情,才能确定方案,确定要下什么药,要下多少。在正确进行教学定位时必须明确两点:(1)教学定位是为了确定教学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这种教学才是有效的;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或远离“最近发展区”,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有效率的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过程就是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量“真实”和“有价值”问题的解决,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这与医生对症下药的道理是一样的,有的病可能不需下药,而有的病可能还不到下猛药的时候,只有针对病人的病情和病人的身体状况下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

作用。(2)教学定位是为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像对待重病病人一样,我们不能靠开几剂猛药就能达到药到病除的

效果,而是要针对病症的关键,循序渐进地进行逐步调节,只有各方面机能都慢慢恢复了,才有可能作进一步治疗的可能。教学也一样,关键要突出重点,突出问题所在,分清先后主次问题,把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清楚,只有这样,才有往高处发展的可能。

二、根据实际,对症下药

现在的学生,较活跃好动,但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自觉性不够的现象。因此,教学中应确保课堂40~45分钟的质量和效率,不要指望学生能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自觉地

复习完成作业。学案要结合学校学生和知识内容本身的实际,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中的内容、范围、题量和难度。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往往对涉及物质的性质、有关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等知识容易出问题,因此,学案就要针对这几方面去落实。再如,有机化合物知识,学生对书写方程式、结构简式、推断官能团性质,判断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容易出错,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在这几方面的训练,找出规律,掌握

方法。

对症下药就是要加强教学针对性,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生问题、针对学生实际等组织教学。因此,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的鲜明标志,一堂好课必须具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只有适合的才是可行的,也才是有效的。但在教学中发现,对于教学针对性,很少教师能做到恰如其分。如有的教师,不注意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阶段性,往往不切实际,上课动不动就与高考、中考挂钩,让一年级的学生做高考、中考原题,这样做的结果,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还可能是有害的。因为高考、中考原题一般综合性都较强,要求也较高,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是达不到这种要求的。当然,我们的教学不是说不要与高考、中考挂钩,而关键是要通过改编整合,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分步去落实。就像医生对病人下药一样,虽然是好药,但对于不同的病人,在不同的阶段,不一定都是有效的,甚至还可能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去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方式。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

中,不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往往不同,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同时,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时检测、调整所制订的学生学习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考虑特点,满足需要

虽然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也更加成熟。但除重点学校外,大部分学校还是存在中下生多、尾巴大的情况。大部分学生的反应速度还是较慢,接受能力还是较差的。所以,课堂教学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创造更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条件和氛围,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

同层次的要求,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学习效率。如,对于燃料电池的学习,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一般要求他们能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氢氧燃料电池的有关反应特点就可以了。但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不仅要要求他们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氢氧燃料电池的有关反应特点,还要掌握其他燃料电池的有关反应特点,通过对比,掌握燃料电池的原理和反应特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化学学科知识给人有杂、乱、记忆多等特点,不像数学物理那么有逻辑性。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虽然,化学要记的东西多一点,但除一些概念、规律、元素化合物性质外,大部分知识还是要理解和迁移运用的,光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顺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突出教学逻辑主线,尽量多引导多分析,力求主干清晰,分析引导到位。同时还要充分应用好板书、多媒体,清晰展示重点内容,供学生参考记录。

四、整合内容,提高效率

当前,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认识。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规定的教学内容高标准完成,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

1.教师要把所负责学科的知识内容充分整合

哪些该讲,该怎么讲,哪些不该讲,哪些重点讲,哪些少讲,什么时候插入相应的思考和训练,都要在教学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被习惯性思维左右,分不清该讲什么,哪些不该讲,以为讲得越多,效果就越好,面面俱到,一讲到底,结果一个问题都没有讲清楚,大有“拾了芝麻丢了西瓜”之现象。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不一定要讲得很多。因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难点主要在氧化还原反应所涉及的各种概念和电子转移数目的相关计算上。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是一节课不能涉及太多的概念,我们要将化合价、电子转移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整合到一节课完成,另一节课则要在复习巩固上节相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强化有关电子转移数目的计算方法训练,而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则更要留待学生对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有了较清晰的了解后,才能加以展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不至于将各种概念混淆。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从化合价的变化情况,用分类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区别,用电子转移的情况引导学生了

解氧化还原的本质,理解掌握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当然,这里说的讲,主要是指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提出问题,精心引导学生,让他们开动脑筋,主动思考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2.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能够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不留在课后解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对时间有充分的统筹能力,不浪费一秒,也不超占一分。

五、无包医百病的良药

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是否好,我们部分教师由于缺乏自信,对此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因此,这部分教师太多迷信于某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不管学生如何,知识如何,他们均采用不变的模式或方法去落实。这样,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事实上,我们常说教有法但无定法,已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不必过分依赖于某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为,我们知道,人世间根本没有包医百病的良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只能适合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某一群体。如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因这些知识的知识特点和内在规律各不相同,很难想象我们能用一种教学模式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是否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是否找准了学生的问题所在,是否给了学生适切可行的教育。当然,不管怎么教,要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最重要的仍然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除先天遗传外,要想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就要积极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样。

参考文献:

[1]盛力群.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佟平.半部论语学做人.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10.

心理学多动症的概念篇6

关键词:SNOMEDCT;中医术语;回溯算法;多路径;编码化;本地化

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4

ImplementationofMulti-PathAlgorithmBetweenTwoNodesofSNOMEDCTandItsSignificancefortheCodingofTraditonalChineseMedicineTerminology

ChengFuchun,LiuHua,FangMin

(YueyangHospit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0437,China)

Abstract:TheSNOMEDCTterminologieshavebeenfruitful.Thispaperstudyitsarchitecturedeeply.ByusingbacktrackingalgorithmtofindautomaticallyandoutputthemultiplepathsbetweentwoSNOMEDCTnodes.Itisimportantforthedevelopmentofmedicalterminologysearchingengineandtheconstruction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terminologycodingsystem.

Keywords:SNOMEDCT;TCMterms;back-trackingalgorithm;multi-path;coding;localization

1SNOMEDCT简介

医学术语及其编码化,对于规范临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检索利用、提升医疗质量以及研究的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医学术语文字本身存在多样性,首先是语种、语言的多样性,如英语、阿拉伯语、中文等;其次是符号的多样性,如各种各样的符号都有可能出现在术语中。因此,通过统一编码,既可以提高计算机处理效率,又可以规范数据录入,更可以方便使用人员检索分析等,还可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术语交流。由于利用了逻辑描述、关系型数据库结构等计算机技术,SNOMEDCT是一个能够满足记录卫生保健、疾病分期、病理生理学研究、治疗及治疗结果所需要的语义学上统一的临床术语与医学信息编码系统,向全世界提供了电子医学记录(电子病历)的底层框架支持。SNOMEDCT集基础科学、实验室医学和特种医学在内的优势及CTV3术语有关初级护理的丰富工作成果为一体,成为多语种的、包含内容最广泛的临床参考术语与信息编码系统[1]。

然而,SNOMEDCT要在我国应用,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SNOMEDCT术语的汉化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同步;汉化本身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点,但是如何保证其准确性与统一性;几十万条术语,工作量巨大,何时能完成;SNOMEDCT每半年一次新的版本,如何进行更新与同步;②中医术语如何既能独立应用,又能与SNOMEDCT进行整合;我国存在的中医医疗体系、中医术语如何加入其中;加哪些内容;层次结构如何;术语之间的关系如何表示;中医术语目前已有几个国家标准,如1997版的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以及2006版的GB/T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目前的中医术语标准,存在以下问题:纸质版本,难以进行数据导入;编码较为简单,层次结构不清晰;未能充分整合,尚缺较多内容;长时间无更新。中医目前尚无一套既具有信息技术特征,又具有中医医学本身特征的术语编码体系。③技术问题。如查询检索的效率与准确性。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与拆解,围绕着术语的产生、术语版本的变迁、术语的映射、术语整个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将以上问题分为三类,一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如编码、索引等,需开发出相关算法,解决高效准确查询检索等问题。二是业务方面的问题,如术语分类,层次结构,同一概念术语的多种表达方式等。需对核心概念进行提取与界定,术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三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如及时解决术语维护机制、机构、人员等方面的问题。

2SNOMEDCT术语本地化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SNOMEDCT是基于代码化的,每一个术语都用一个代码来表示,在编码过程中,考虑到了该术语所处的位置及分类,还考虑到了维护机构、顺序码、校验码等。由于存在着常用术语、同义术语、近义术语等,其三张核心表为主概念术语表、术语定义表、术语关系表。

在SNOMEDCT的技术实现文档中,提出两种服务,一是术语服务(TerminologyService),主要功能包括:术语的分类、术语的维护、术语的查找、术语的检索(文本检索、层次导航、表达式检索与范式等),创建和维护参考集等。提出创建术语服务器,开发相关的术语服务API(应用程序接口)等。术语的版本维护以及术语的映射,包括SNOMEDCT不同版本之间的映射,以及与其他术语体系的映射,如SNOMEDCT与ICD(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映射,SNOMEDCT与观测指标标识符逻辑命名与编码系统(LogicalObservationIdentifiersNamesandCodes,LOINC)之间的映射等。术语服务的核心在于提供术语查询及检索服务,是术语本身的维护,是站在术语自身维护的角度。二是记录服务(RecordService),主要功能包括:扩展查找与限制重复,实时检索,后台编码,自动以及半自动编码。为实现数据的高效录入,可增加相关条件限制,如子集的应用,术语的排序、前组合表达式与后组合表达式的使用,检索与聚合分析,数据交换表达方式,以及编码化存储。记录服务的核心在于快捷准确地进行术语数据查找、录入、编码、存储等,在于术语的实际应用,及站在使用者、应用者的角度开展服务。

然而,不管其角度如何,技术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术语检索的效率问题

通过索引技术,将不同的词语,按照相应的规则,重新组合,形成索引表,提高检索效率,如单关键词算法、多关键词算法。其核心是利用英语词汇的特点,将术语分词后,对关键词进行标注,并取其关键词的前三个首字母进行组合,再按照相应的规则排序,构建索引表。查询时,通过索引表,找到相关术语代码,再通过代码,找到相应的术语内容。由于中医术语是以字符为单位的,因此,将相关虚字符剔除后,亦可用单关键词算法、多关键词算法,构建适用于中医术语检索的索引,从而提高检索效率。

2.2术语之间关系的应用

建立关系表,将术语层次结构与硬编码脱离开来,是SNOMEDCT区别于其他术语集的一大改进与创新。2002年2月31日的SNOMEDCT1.0版本由概念表、描述表、关系表以及一份历史表、映射表和相关的技术性文件组成[2]。以往的编码方式,大多具有位置特征属性,如1979年版的SNOMEDⅡ,以英文字符打头,如T代表解剖轴。由于编码的唯一性,一旦使用这个编码,就可能存在于各种记录当中。随着认识的深入与改变,术语的结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一旦这个术语代码本身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使用老的程序与算法,不容易将此类编码区分出来,容易造成错误。因此,将术语之间的关系分离出来,专门进行维护,从而使之更加灵活地适应实际情况的需要,是SNOMEDCT关系表的重要意义所在。

而对关系的处理,是通过寻找出特定的关系代码,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检索。如IS-A关系,代表了术语之间的上下位关系,也可以认为是概念从粗到细的一个过程。通过IS-A寻找路径,若两点之间无路径,则可认为无直接关系;若两点之间只有一条路径,则说明了概念由粗到细的衍生关系;若两点之间有多条路径,则说明了对该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路径长短问题体现了术语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也代表了术语之间的亲疏关系。

术语节点之间的路径,既是SNOMED本身的特殊性,又是其他应用程序得以实际应用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中对于同一个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的实际情况的反映。因此,开发设计出SNOMED术语两节点之间多路径算法,既是术语检索引擎本身的需要,也是术语检索引擎是否成功的一个核心标志。

3SNOMED术语两节点之间多路径算法的实现

SNOMED术语的核心在于层次结构,以及术语与术语之间的关系。SNOMED基于IS-A关系,可形成树(图)状结构,可利用TreeView等树型展示控件,进行术语的树状浏览与展现。如2013年1月版的SNOMED术语顶级分类,通过SQL语句查询,“selectCONCEPTID1fromsct1_Relationships_Core_INT_20130131whereRELATIONSHIPTYPE='116680003'andCONCEPTID2='138875005'”,得到19条记录[123037004,Bodystructure(bodystructure)身体结构;……;373873005,Pharmaceutical/biologicproduct(product)药物/生化产品],说明2013年1月版的SNOMEDCT仍分为19个大轴。

某一个术语,可能存在多个位置关系,如7895008,PoisoningbydrugAND/ORmedicinalsubstance(disorder),药物和/或医学物质中毒(症);既是87858002,Drug-relateddisorder(disorder),药物相关症(症)的子节点;又是75478009,Poisoning(disorder),中毒(症)的子节点;因此,它底下的某一个术语,其向上寻找上级节点(父节点)路径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多条路径的可能。而如何将这些多条路径自动准确找出,需要有相应的算法来实现。如(51862005,138875005)两节点之间的路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51862005,Poisoningbydiiodohydroxyquin(disorder),二碘喹啉中毒(症);111762003,Poisoningbyantirheumatic(disorder),抗风湿药物中毒(症);10070005,PoisoningbyquinolineAND/ORhydroxyquinolinederivative(disorder),喹啉和/或羟基喹啉衍生物中毒(症);441952005,Poisoningduetochemicalsubstance(disorder),化学物质中毒(症);46878002,Poisoningbyantimalarialdrug(disorder),抗疟疾药物中毒(症);49450009,Poisoningbyantiprotozoaldrug(disorder),抗原虫药中毒(症);419639006,Poisoningbyanti-infectiveagent(disorder),抗感染剂中毒(症);7895008,PoisoningbydrugAND/ORmedicinalsubstance(disorder),药物和/或医学物质中毒(症);87858002,Drug-relateddisorder(disorder),药物相关症(症);75478009,Poisoning(disorder),中毒(症);64572001,Disease(disorder),病(症);404684003,Clinicalfinding(finding),临床发现(发现);138875005,SNOMEDCTConcept(SNOMEDRT+CTV3),SNOMEDCT概念(SNOMEDRT+CTV3)。

简要算法如下:①定义方法名及传入参数、结果类型,定义数组列表获取得到的路径。②定义一个栈来存放已访问节点信息。③利用IS-A关系,获取某一节点的上级父节点;将访问过的节点压入栈中,判断是否到达目标节点,若未到达,查找当前节点父节点,并将其父节点压入栈中。④不断重复③,若找到目标节点,则将此条路径记录入数组列表中。⑤利用栈的性质,用回溯算法,继续寻找有无其他路径。⑥若寻找到根节点,或者栈中已无元素,完成循环,输出获得的路径。

图1两节点之间多路径示意图

本研究利用C#,以及SQLServer的存储过程,函数,定义栈、字符串数组列表,利用回溯算法,将每一条路径进行找出并记录,实现了将多条路径自动找出的功能。如图1,利用回溯算法,共输出7条路径:

①1388750054046840036457200175478009789500811176200351862005;

②1388750054046840036457200187858002789500811176200351862005;

③138875005404684003645720017547800944195200551862005;

④138875005404684003645720017547800978950081007000551862005;

⑤138875005404684003645720018785800278950081007000551862005;

⑥13887500540468400364572001754780097895008419639006494500094687800251862005;

⑦13887500540468400364572001878580027895008419639006494500094687800251862005。

4对于中医术语编码体系的意义

4.1逐步将中医术语加入到SNOMEDCT统一体系架构中

SNOMEDCT要在我国应用,第一步需克服的障碍是术语翻译问题。由于术语数量庞大,概念术语已近40万条,且每半年会有相应的更新,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笔者采取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利用google翻译,已将2011-07-31版的约40万条术语翻译成中文。由于是医学术语翻译,准确率相对较高,约80%左右,可以在此基础上,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术语准确性的提高。

目前的首要问题是中医术语的体系结构如何通过编码及关系的添加加入与统一到SNOMEDCT术语集中[3]。目前已经将四个国标,1997版的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以及2006版的GB/T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作为SNOMEDCT的四个概念顶轴,按照其原有的层次结构,将相应术语加入到其概念表、定义表、关系表中。接下来将考虑对症状与体征术语、中药术语、方剂术语、针灸、推拿、穴位、手法等相关术语进行整理添加。

应用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受需求驱动,因此,具体的应用是随着医学本身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如某一专病专科,如某一医家,有其自身的术语添加及维护的需求,需要对中医术语体系进行扩展。

4.2开发术语检索引擎,提供相关服务,打造中医知识库系统

SNOMED定义了术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最主要的关系是IS-A关系,但是还有着其他关系。如2011-07-31版本中,通过“selectdistinctRELATIONSHIPTYPEfromdbo.sct1_Relationships_Core_INT_20110731”,可得到65种关系,如149016008,MAYBEA(attribute),可能是(属性);363698007,Findingsite(attribute),发现部位(属性);418775008,Findingmethod(attribute),发现方法(属性)等。

而在中医术语中,关系则更为多见。临床知识库的建设,更多体现的是关系的应用。在知识库的构建方面,通过代码与代码之间的组合,如肺结核,可能同时出现四个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潮热、盗汗等。在实际应用中,就可根据这些症状,判断可能会是某种疾病或病证。

中医医学本身,可体现为术语及其相关关系的集合,如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关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为属性。如中药的性、味、归经,由于每一味中药都有着性、味、归经等属性,而且每一味中药都有可能存在着多种性、味、归经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医属性,可通过在术语关系表中,添加相应的关系条目,来反映中医中药属性本身。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配伍禁忌、相生关系、相克关系、相佐关系、母子关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关系。以及一些古医籍中的内容,如医家学术思想、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相关的属性维度[4]。关系需要进行抽象来获取,并给每一个关系以一个特定概念与编码。

在此基础上,开发术语检索引擎,提供相关术语服务,如近义词检索、反义词检索、以及相生、相克关系检索,性味归经等检索功能。更高层面上,通过在关系表中定义相关规则,实现某些疾病、病证的判断、鉴别等。

4.3在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专病专科工作站等实际应用术语服务系统

医学术语的应用最终体现在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中。目前的电子医嘱已经基本实现中药编码化。但是医学术语的本地化,如专病专科、症状与体征、诊断术语,以及其他的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等,并未完全体现在目前的医生护士工作站中。

本地化过程,可根据需要进行定制,而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样式。在实际数据录入中,应满足录入数据的粒度需求,如精细化录入,以及普通文本录入,以及后期分析与聚合统计等。如某一医院为中医专科医院,其侧重点在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上,经络穴位的术语就应更加丰富。而某一医院以骨伤科为主,关于骨伤科的许多术语内容则会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可通过对相关子集进行定义等方式,对术语进行扩展。

在实际数据录入中,可充分利用单选框、复选框、组合列表框等控件,方便用户点选,提高用户的输入速度与准确性。通过术语服务的方式,为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的记录服务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钟伶,林丹红,林晓华.临床医学系统术语SNOMEDCT的特点及其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2):58-60.

[2]杨阳,崔蒙.SNOMED发展概况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97-99.

[3]郭玉峰,刘保延,姚乃礼,等.基于SNOMEDCT核心构架研究的中医临床术语集标准化特征要素初探[J].中国中

医药信息杂志,2008,15(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