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外汇稳定盈利的方法(6篇)

时间:

外汇稳定盈利的方法篇1

近期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推动美元贬值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在此背景下,一些新兴市场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征兆。

已为中国人所熟悉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胀的常见指标之一。按照国际惯例,CPI增幅连续超过3%,则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CPI低于1%,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以此作参照,一些新兴市场的通胀势头已经比较明显。

通货膨胀会对企业经营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通胀水平接近或超过10%的背景下。具体而言,通货膨胀不仅会扭曲产品的市场价格,而且会引起融资成本上升,在一定条件下,它还会影响所在国的汇率波动。有些时候,通货膨胀甚至会影响市场和社会的稳定。这些因素都会对当地企业的信用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海外新兴市场是中国出口企业近年来开拓的热点,因此,中国企业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相关市场、企业的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

长期以来,会计界都按照币值不变的基本假设和历史成本原则处理会计事项。币值不变假设又称货币计量假设,是一种假定货币本身价值稳定不变的会计计量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实际的货币币值保持相对平稳,因此这一假设不会带来太大问题。但在通胀环境下,实际的货币币值波动较大,此假设会无可避免地带来会计信息与实际经营相背离的状况。

财务信息失真,历史趋势扭曲

企业的销售收入以当期现时货币价值计量,而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则按发生时期的历史成本记录,二者表面上用的是同一计量单位。但在实际上,受通胀影响,各个时期的单位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并不一样,如果简单、机械地将不同时期的货币收入汇总在一起,相关数据就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财务信息也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信用管理决策中,这种局面将使出口商难以准确判断对方企业的经营趋势。

生产耗费补偿不足,持续经营能力下降

在通胀条件下,如果企业销售收入采用当期货币计算,而生产成本仍按取得或购进时的历史成本核算,就会导致成本相对低估、盈利虚增。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物价已经上涨,所提取的成本费用实际上无法重新购置与已消耗物品数量相同的实物,因而也就无法保证企业在原有的生产规模上经营。受此影响,企业往往只能缩减规模,致使再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高估收益,超前分配

如前所述,在通胀背景下,若与销售收入相匹配的产品成本仍按历史成本核算,就必然会导致利润高估。如果企业不对高估的部分作出适当调整,则这部分利润会被纳入所得税、股东红利、职工工资和福利等范畴加以分配,这就在实际上造成了企业资产的流失。

另外,通胀过程中,在资产、负债没有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情况下,货币性资产超过货币性负债的企业会产生购买力损失,反之则会产生购买力利得。这类损益对企业经营同样会有影响,对此需加以关注。

宏观潜在风险

抑通胀易致汇率战

发达国家的通胀刚刚开始,其就业率、经济增长率都未有明显好转,加之欧美国家大多会在2012年进入选举年,因此其迅速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还会继续,并且存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一些国家考虑到跨国资本套利因素,甚至不敢大幅加息抑制通胀。在这样的局面中,以操纵汇率为特征的全球货币战已经现出端倪,这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更大的不稳定性,经济问题政治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其具体表现。

市场与社会失衡

通货膨胀挥之不去的另一重要后果是影响市场与社会的稳定,例如中东地区最近的社会动荡,以及拉美、东南亚等地的物价攀升。有专家认为,发达国家一旦停止量化宽松政策并进入加息周期,就会戳破某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和经济泡沫,金融危机有可能随之重演。如果政策形成通缩,其所带来的失业率高企甚至有可能在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造成社会危机。

中国出口企业必须认识到,如果海外买方所在的国家通胀严重,该买方的信用风险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积极防范和应对此类风险。

应对策略

掌握买方真实的财务信息

卖方在实施信用管理时,必须关注买方是否采用特定方法调整了财报。具体关注事项包括:报表是否经过审计,数据是否经由历史成本法或现行成本法进行调整,不同财年的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卖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才能对买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作出基本的判断,并据此作出进一步的信用分析和决策。

采用财务调整还原真实趋势

若买方的财报采用原始的本国货币数据,则卖方可用相应折算方法还原其真实趋势。

若买方的财报采用各年度该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则卖方可将其调整为以美元计价的数据。采用这一方法的好处是: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其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就会贬值,加之国际贸易合同多以美元进行实际支付,因此此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实行管制汇率的国家,官方汇率不能及时反映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和买方获得的外汇成本,卖方可用民间实际汇兑成本评估买方的实际偿债能力,也可用该国的物价指数调整买方各年度的销售额,从而判断其经营趋势。此外,了解买方各年度的销售产品数量,也有助于间接判断其销售趋势。

全面评估买方盈利状况

如前所述,高通货膨胀国家中的买方盈利水平可能被高估。卖方应当分析买方设备、厂房折旧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销售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判断买方真实的盈利情况。卖方同时还应关注买方货币性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判断其购买力的变化。

在高通货膨胀背景下,买方如能在利润分配中采用低分配、高积累的政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持续积累、扩大生产。这有利于其实现盈利,卖方对此应有了解。

压缩信用账期

一国的通胀水平高于其他国家,会导致该国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如果该国采用自由汇率制度,其货币将会贬值。在这种情况下,买方支付的采购成本将会上升,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将会降低。因此,企业向高通胀国家出口商品,需要适度压缩信用账期,以防范汇率风险、保证到期货款及时收回。

外汇稳定盈利的方法篇2

关键词:境内外汇差外汇交易盈利模式

一、境内外汇差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香港离岸人民币及跨境贸易结算发展回顾

2004年,中国银行(香港)作为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为香港的个人提供跨境清算安排,离岸人民币(CNH)业务起步。

2009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在中国内地365个试点企业以及香港、澳门和东盟地区展开,为CNH增加规模奠定了基础。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修订了《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新协议允许香港的银行为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账户,并提供各类金融服务,银行可以为客户办理非贸易项下的兑换,个人和企业间也可以通过银行办理人民币资金的支付和转账。新协议还承认了CNH报价的市场地位,从此以后,提供CNH报价的银行越来越多,CNH的交易流动性也逐渐提高。

2011年,香港的财资市场公会开始提供美元兑CNH的即期报价。该报价由市场上15家(2015年已更新为18家)交易较为活跃的银行上午11:00的平均即期报价得出,CNH的报价机制基本形成。很多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产品,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2011年8月起,跨境贸易方案被批准应用于中国内地所有具有资质的企业,境外范围则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也扩大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其他经常项目。

香港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得非常快。外汇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从2009年设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企业以来,中国内地企业超过70%的人民币跨境货款流向了香港。2011-2014年跨境贸易结算总额增速远超中国总体进出口总额增速,人民币结算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在2014年已经接近25%。

受政策、市场和经济的共同推动,CNH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迅猛。对于企业而言,使用人民币结算具有规避外汇风险、加快资金流动速度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人民币输出和回流渠道。

(二)CNH与CNY交易机制不同导致汇差

与境内人民币(CNY)相比,CNH交易机制有如下不同。

第一,CNH市场的交易者类型更广泛,数量更多。CNH市场允许进出口企业和离岸金融机构自由参与交易。而对于CNY银行间外汇市场来说,除原本的境内金融机构(以央行和商业银行为主)可参与交易,2015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境内各类金融机构在场内进行交易,并允许大型非金融企业(年度跨境外汇收支超25亿美元或货物贸易进出口超20亿美元)入场交易。其他企业只能与商业银行在零售市场办理外汇交易业务。

第二,CNH市场没有中间价机制,也不设涨跌幅度限制。而CNY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货币价格仅可在央行当日上午9:15公布的中间价的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例如美元的波动幅度是中间价正负2%。

第三,央行多在CNY市场进行窗口指导,CNH市场较少进行。

由于上述三点不同的交易机制,CNH市场对全球信息的反应更为透明、充分和及时,因此当CNY升值时,CNH升值更多;而当CNY贬值时,CNH贬值更多,这佐证了境内外交易机制的不同,对汇差产生的潜在影响。

(三)由“811新汇改”产生的跨境汇差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中国央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这不仅蕴含着汇率走势的变化,更表明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在告别了固定汇率体制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是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重要的里程碑,人称“811新汇改”。

新汇改后,外汇市场风起云涌,CNH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与境内的汇差几度突破千点,针对跨境汇差的跨境资金交易频繁。那么,利用汇差进行的外汇交易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二、汇差背后的外汇交易模式

笔者认为,很多时候,金融业务就是在既定的环境下做“通道”,各种市场、标准化或者非标准化的产品,都属于这条通道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一种金融模式。上文所提及的跨境贸易,就是一种资金进出的“通道”。而下文所提及的四种盈利模式,也都是基于通道开展的。

(一)通过非居民账户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由2010年起,境外机构可以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非居民账户”(“非居民账户”英文全称为Non-ResidentAccount,简称“NRA”),用于人民币跨境支付。NRA的本质为境外账户,因此NRA与境外账户之间可自由划转资金,无需审批。

在USD/CNY低于USD/CNH时,境外主体可将在NRA账户中现有的人民币购汇换成美元(价格为境内银行提供的USD/CNY价格),然后在履行相应手续后,将NRA的美元汇出至其境外账户,再按照USD/CNH的价格进行结汇。之后通过贸易渠道,以合规、合法的收入形式(如经常项目收入、经批准的资本项目收入等),将人民币再次转回其NRA,即可盈利。假设USD/CNY购汇报价6.5964,USD/CNH结汇报价6.6964,则NRA以人民币659.64万元购汇100万美元,汇至境外账户后,再按照USD/CNH结汇价结汇,可得人民币669.64万元,再以贸易方式汇入NRA,获利人民币10万元。

(二)通过构造贸易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构造贸易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获利方式,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通常是关联企业)签订一份进口合同,以支付合同货款的方式,将CNY兑换成美元后支付给境外企业。境外企业将美元兑换成CNH后再通过反向贸易向境内企业进口货物,并以CNH支付。这种方式在USD/CNH价格高的时候可以获利。假设USD/CNY购汇报价6.5964,USD/CNH结汇报价6.6964,则境内企业用659.64万人民币购汇100万美元作为货款跨境支付给境外企业,之后境外企业将这100万美元结汇成669.64万人民币,再次作为货款跨境支付给境内企业。这资金的一出一进,境内企业获利10万人民币。“811新汇改”后,由香港进口中国内地的贸易量大幅上升,侧面验证了这种跨境获利的模式在USD/CNH高于USD/CNY时,可能被不少企业所采用。

借助转口贸易的模式获利,原理相同。例如,在USD/CNH低于USD/CNY的时候,境内企业从境外企业进口黄金等低物流成本的货物,在内地将美元贷款结汇后跨境汇出支付黄金货款。境外企业收到人民币后,以CNH价格兑换成美元。最后,境内企业再将黄金出口给这间境外企业,用之前兑换的美元跨境支付至境内。境内企业偿还贷款、获利,流程结束。根据香港海关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适逢USD/CNH低于USD/CNY之时),中国内地从香港进口的黄金飙升了175%,间接佐证了利用汇差进行的转口贸易获利的行为。

(三)通过境内外远期进行外汇交易获利

“811新汇改”之后,USD/CNH价格倒挂,与USD/CNY价差几度破千点。有一些境内的贸易企业,就已知的、未来特定日期的进口货物,向商业银行申请远期购汇;同时,其境外子公司向当地银行申请金额和期限均与境内远期购汇一致的离岸市场不可交割远期外汇买卖(Non-DeliverableForward,NDF)远期结汇,在到期日分别执行境内远期购汇和境外NDF结汇。由于境内远期购汇需要实物交割,因此在CNH价格倒挂的情况下,这一获利方式很适合于进出口贸易公司。

“811新汇改”后,2015年8月银行代客远期售汇规模达到789亿美元,是当年前七个月平均规模的3倍,这间接佐证了通过境内外远期进行外汇交易获利的频繁性。而银行间市场即期外汇交易规模扩大的倍数也与之相似,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在代客远期售汇后,通行做法是在即期市场买入美元,并持有至代客远期售汇合同到期。如此操作,企业的远期行为就传递给了银行间市场的即期行为,对人民币贬值构成压力。

(四)出口货款经中介境外结汇进行跨境外汇交易获利

“811新汇改”后,USD/CNH价格倒挂,部分境内的出口商与其境外的关联公司或中间商签署人民币的出口合同,关联公司或中间商再与境外的进口商签署美元的出口合同。由境外出口合同产生的美元收款,在境外的关联公司或中间商结汇成CNH后,汇回境内。

此类交易是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的,但是会减少境外外汇流入,对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形成压力。

三、跨境交易盈利对汇率的影响及抑制举措

上文所提到的四种盈利模式,前两种涉及企业向银行购买美元并汇款出境,致使境内美元大量流出,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第三种模式本身反应的是市场对于USD/CNY远期贬值的预期,但商业银行的操作,将这种远期人民币的贬值预期传递给了即期市场,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第四种模式将原本会流入境内的美元替换成了人民币,因而令到境内美元量减少,即期USD/CNY贬值压力增加。上述四种模式均令人民币快速贬值,国家外汇储备大幅下降。

“811新汇改”后即期USD/CNY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8月11日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到2015年底,央行试图将中间价与收盘价并轨。这项改革抽离了央行对中间价的干预之手,使得去年11-12月人民币贬值压力迅速释放。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1月到春节前。元旦后人民币急剧贬值,央行开始加强对外汇市场干预,中间价与即期价再度分离。人民币中间价倾向于挂钩篮子货币,但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第三阶段是春节过后至今。央行再度启动了中间价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

央行出手的一系列措施,加上美联储鸽派声明、美元走软等因素,暂时稳定了市场对于人民币的情绪。同时,央行持续不断地出台抑制境内外汇差盈利交易的措施。

第一,加强贸易和投资背景真实性的审核。从2015年9月起,央行开始限制NRA购汇规模,并加强了NRA汇入资金的背景真实性审查。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从当年8月起,要求各分局重点监测辖内银行的代客售汇业务,“加强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核,避免出现集中大额购汇,必要时进行窗口指导”。

第二,自2015年10月起,央行要求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交存20%的美元外汇风险准备金,在央行以零利率存放一年。通过这种提高交易成本的方式,来打击企业办理境内远期购汇、境外NDF、以获得收益的行为。

第三,央行扩大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入境渠道和境内使用范围,允许境外央行类机构直接进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降低了跨国企业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参与企业的境内外营业收入标准,并扩大了资金池规模上限,还放开了企业境外发债资金可回流的约束。

四、汇改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央行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令近期USD/CNY汇率企稳,跨境汇差缩窄至100个基点左右,交易量也稳步下降。

外汇稳定盈利的方法篇3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汇兑损益;上市公司盈利

汇率变化对于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具有不同影响,本文主要从人民币升值的角度出发,对升值引起的各类上市公司的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区别分析,指出升值对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状况,从理论上完善了上市公司财务理论,有利于优化投资决策,趋利避害。

一、人民币升值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盈利

人民币升值对上市公司盈利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对上市公司的成本和收入等经常性损益直接产生实质性影响,二是通过影响资产负债的汇兑损益进而影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

1.汇率变化对于上市公司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分析

(1)汇率变化对上市公司收入的影响分析

当人民币汇率上升时,我国生产的商品销售价格相对于同类国外商品的销售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导致商品的竞争力相对下降,进而会导致出口增速相对下降和进口增速上升。能够进出口的商品都属制造业商品,人民币升值会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对于非制造业公司而言,由于该类商品一般无法进出口,国外商品的价格无法对国内商品的价格造成实质性影响。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此类商品的需求一般保持稳定;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来说,为了追求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益,投资者会购买此类商品持有从而增加需求,推动该类商品价格的上升,增加该类上市公司的收入。

(2)汇率变化对于上市公司成本的影响分析

对于原材料以及固定资产以从国外采购为主的上市公司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进口成本下降,从而导致利润提升。对于原材料以及固定资产以从国内采购为主的上市公司而言有两种情况,其一,原材料和固定资产购买价格也会间接受到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而降低;其二,可能由于国外原材料和固定资产价格相对降低,从而停止从国内采购,转而采购国外同类产品。上述两种变化都会直接降低原材料和固定资产的采购成本,从而提升上市公司利润空间。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人民币升值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取决于该收入与汇率变化的弹性以及成本与汇率变化弹性的对比情况。对于多数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当收入对人民币升值的弹性大于公司成本对人民币升值的弹性的时候,盈利下降;反之盈利会上升。

2.汇率变化对于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分析

由于人民币升值,持有外币资产或者负债的上市公司会产生汇兑损益,同样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下面将上市公司分成三类进行分析:

第一类为持有大量外币资产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产品出口型上市公司。在外币货币性资产余额与外币负债余额相差悬殊时,则期末有较大数额的汇兑损益需进行调整。在人民币升值时,上市公司将发生汇兑损失而导致利润减少。

第二类为持有大量外币负债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原料固定资产进口型上市公司以及航空公司、金融企业等外债比例较大的上市公司。这类上市公司的相当一部分债务必须用外币资金来偿还,要支付外币负债必须用人民币兑换成外币来偿还债务。人民币汇率上升时,拥有大量外币负债的上市公司以人民币计价的负债将比原来减少,因而获得汇兑损益。

第三类上市公司为人民币与外币资产比例接近的上市公司,此类公司在人民币升值的时候非经常性损益较少。

对于不同行业,要综合考虑经常性收入与成本的变化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综合影响,从而能够把握各类上市公司受到人民币升值影响而产生的盈利变化。下面对于典型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二、各行业上市公司综合分析

1.因进口大量商品或有大量外币负债而受益的行业

人民币升值的时候,进口材料设备价格会下降,外币负债也会缩减。材料设备大量依赖进口或者有大量外币负债的上市公司会因此受益。比较典型的是航空上市公司,该类公司一般有大量的外币负债,飞机和航空燃油也需要大量外购。据业内专业机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东方航空、上海航空、南方航空与海南航空4家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分别上升0.02元、0.02元、0.025元和0.12元,航空公司将显著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2.非贸易品行业

非贸易品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零售业、机场、港口、高速公路、传媒等,其中房地产业是典型。人民币升值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通过国内国际需求上升来实现。国内需求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期间一般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外币占款使得市场流动性较高,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将大幅度上升。国际需求方面,有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分享人民币升值收益,房地产作为非贸易品具有资源的稀缺性从而成为外资的主要购买对象,同样促使房地产需求上升。房地产的需求上升使得房地产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同时上升,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利润快速增长。以房地产龙头公司万科为例,该公司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盈利增长30%以上。

3.贸易品行业

贸易品主要可以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原材料从境外采购的行业(如造纸、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其生产成本将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从而提升上市公司利润;第二种是产品在国外销售(或销售价格与国际价格联动)、原材料从境外采购的行业(如转口加工行业),需要考虑的是采购成本的下降是否能够弥补因产品销售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由于收入一般大于成本,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这类上市公司盈利下降;第三种是在国外销售产品、原材料从境内采购、同时拥有大量外币资产的上市公司(如家电、纺织行业)盈利将明显减少。人民币升值会使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出口收入减少500亿元以上,使得电视、空调厂商的出口收入减少35亿元以上,对公司的影响巨大。

以雅戈尔为例,2005年度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28亿元,同比增长11.4%;净利润增长却只有1.3%。原因主要是人民币升值影响了公司的对外出口,还造成公司的汇兑损失,公司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7.3%,影响了净利润的增长。

外汇稳定盈利的方法篇4

目前,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不断加大,出口的增加在增加我国外汇储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突显。短期来看,主要问题就是经常项目连续11年顺差,国际收支盈余。在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但长期来看,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国家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增加进口,增加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会减弱。

本文在对经常项目顺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人民币在长期中的走势和引起人民币走势转变的原因。指出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途径就是扩大内需,提高国内的消费水平。

【关键词】

经常项目顺差;人民币升值

1经常项目的介绍

1.1经常项目的定义

经常项目(currentaccount)是经常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项目。它反映一国与它国之间的实际资源的转移,是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

1.2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关系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收支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顺差与逆差相互抵消后的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经常包括经常项目的顺差,资本项目的逆差;经常项目的逆差,资本项目的顺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平衡。所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两个相互独立但对国际收支来说又是相互联系的两个账户。

1.3经常项目盈余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前文已经论述国际收支平衡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关系。在资本项目不变的情况下,如:资本项目收支平衡,经常项目盈余会引起国际收支顺差。资本项目顺差时,经常项目顺差会产生更大的国际收支顺差;资本项逆差时,经常项目的顺差是否引起国际收支的顺差将取决于两者的差额,这种情况时会产生三种结果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逆差。

1.4人民币升值与经常项目盈余的关系

经常项目盈余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国民消费水平、国家经济政策、及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地位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假如资本项目收支平衡,经常项目盈余时国际收支盈余,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需求增加,根据供求原理,本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在外汇市场上增加本国货币的供给,只有这样才能稳定汇率。但在长期内,经常项目经常盈余,央行在稳定汇率的同时,在国内市场上本币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假如资本项目收支平衡,经常项目盈余,人民币升值,汇率下降。

2影响人民币走势的因素分析

2.1我国加工贸易贸易顺差每年增大

自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同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48.6%。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额8319亿美元,同比增长21%,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加工贸易出口5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3%,占同期出口额的53%。进口3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占同期进口额的41%。

加工贸易的连续顺差,一方面对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资本项目平衡的条件下,经常项目盈余引起国际收支盈余,根据国际收支平衡原理,一国国际收支盈余,在外汇市场上本币需求增多,根据供求原理一国货币的需求增多,一旦需求大于供给,本国货币升值。我国连续多年国际收支盈余,由于以前我国一直实行固定汇率,人民币有升值压力时,中央银行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稳定汇率。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更加重视价值规律、供求原理等市场经济原理。我国现在是在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双顺差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

2.2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加

2.2.1中国步入贸易摩擦多发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国家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我国贸易进出口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摩擦。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欧盟,最近几年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不断增多,也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截止到2007年,欧盟对中国发起127起反倾销调查,而且每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仅2006年一年对我国反倾销立案就达12起,同比增长50%。

2.2.2国际对中国钢材贸易施压,多国围堵中国“廉价钢材”

2006年11月30日,墨西哥高炉公司现政府申请对中国钢板进行调查,包括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进口的产品。墨西哥经济部日前宣布开始反倾销行政审查,声称怀疑这些产品已对墨西哥本国工业构成威胁和伤害。

墨西哥经济部给出的审查理由显示,中国钢板的进口在2003年至2005年间增长230%,而2006年1月至9月的增幅为1472%,在墨西哥市场的份额也从原来的不到1%升值到现在的20%。此外,中国钢板2006年前9个月平均进口价比墨西哥同类产品便宜22%,比同类国外产品便宜41%。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钢铁贸易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向WTO就中国的禁止性出口补贴提起了诉讼;与此同时,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公布了我国部分碳钢紧固件反倾销反补贴再调查结果,也对原产我国的热轧碳钢板进行反倾销期中复审立案调查;2月6日,从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甘利明处获悉,日本正考虑与美国一道,就中国非法提供补助金予数种产业向WTO提讼;近日,欧盟也决意对我国钢材提起大规模的反倾销诉讼。

2.2.3纺织品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

贸易伙伴国不仅在钢铁纺织服装业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反倾销,而且在各个领域各个产业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贸易摩擦国不仅涉及美国欧盟等贸易大国,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更是参与到了与我国的贸易摩擦中。

由于我国一直都是加工贸易、原材料的出口大国尤其纺织品钢铁的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最大,现在欧盟美国等贸易大国对我国进行反倾销,各个国家的进口标准不断的提高,而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没有随之改善,这样我国出口产品就会不断的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限制。中国出口的龙头产业在出口中频频遭到壁垒,长期下去这将影响到中国产品出口创汇的能力,国际收支盈余的余额也将会减少,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即使中国产业提高产品的质量也会需要一定的时期,总之贸易摩擦增加中国产品的出口压力减少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2.3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中国消费倾向转变的影响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据巴布亚辛几内亚国民报报导,2015年中国将超过日本、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瑞信银行最新调查显示,2006年中国消费支出占全球消费支出总额的5.4%,位于日本(11.1%)德国(7.3%)英国(6.6%)之后。该银行预测,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至2010年,中国消费支出总额将位于美国日本之后;至2015年,中国消费支出总额将占全球消费支出的14.1%,成为今位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的第二大消费国。

近20多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经济体系已经比较健全,我国的经济总量也挤到了世界大国的行列,最主要的是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自我良性循环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需求的增加。

从消费形式上看,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且消费观念有所转变。以前中国消费者总是多储蓄,少消费,但最近几年来看,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从多储蓄少消费转向了多消费少储蓄的形式。消费者不仅增加了国内商品的消费,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国外产品的消费。例如服装,化妆品这类产品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进口产品的消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中国进口增加将减少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4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影响

今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压力艰险形式日趋严峻,因为贸易壁垒频现国内企业低价竞争,产品价格下降;出口退税使得国内纺织业出口压力加大;自主品牌短缺导致出口困难,目前国内出口纺织品的自主品牌较少,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为主,在研发、技术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之欧美设限致使国外订单大量转移。欧美服装采购呈现向新兴纺织强国转移趋势,国内企业出口量下降。此外,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也使得纺织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目前,虽然中国是纺织品第一出口大国,但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泰国、越南等众多发展中国家也是纺织品出口国,且其资本,劳动力成本比我国低很多,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部分出口市场与中国市场重迭。因此,随着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周边国家纺织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成本优势不断下滑,未来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既有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也有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因素。由于经常项目的连续顺差,近期人民币升值会有一定的压力,但是从反面来看中国出口产品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民消费倾向的改变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会减小。人民币未来走势如何关键取决于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大小。

3中国宏观调控对进出口的影响

3.1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取消的影响

对于钢铁行业的调控和整顿中国一直未曾松懈,去年9月中国政府首次将钢铁成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将为8%。两个月后,商务部又宣布对生铁、钢坯、铁合金等产品加征10%的关税。今年3月18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对钢铁类产品设置5%和0两档退税率。面对以上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国家整体形势是有利的,有利于调整钢铁市场的产品优胜劣汰,但会加大钢铁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钢铁企业出口价格上升。这将使得钢铁企业得到分化,有可能使一部分企业经营难以维持而被淘汰出局。产品附加值低的钢铁企业将无法在钢铁出口中获得利润。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中国钢铁市场的产业升级,减少我国钢铁行业的出口,而且对于减小经常项目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我国正努力提高进口便利化

今年,我国为促进进口首次开启了进口功能的第101届广交会。广交会增加了进口功能,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努力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的决心。广交会上,中国欢迎各国尤其是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的国家来参展,并且有6000多家中国专业采购商到会。这次广交会的启动对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奠定了基础。在进口方面,尤其中国将鼓励有关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设备进口,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加中国重大设施装备的进口,鼓励有竞争力的,能国满足中国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产品进入中国。进口的增加将会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企业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将会减少经常项目盈余的差额。减轻人民币在经常项目顺差的情况下升值的压力。

4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

4.1出口促进增长为主转变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中,出口占了很大比重。我国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且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但随着贸易顺差的加大,出口增加带来的负作用更加突显。首先,从出口结构看,中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原材料、加工贸易等占的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品较少,甚至需要大量进口,这就使得我国国内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加重且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状态。其次,经常项目顺差引起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中国企业出口,长期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一个国家长期依靠出口带动国家经济增长,尤其是像我国的情况,最终不仅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国经济增长,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只有通过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水平才能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增加,进口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长期会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只有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币升值。

4.2人民币近期走势及其预期

在资本项目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经常项目经常处于顺差状态,则本国货币升值,经常项目你差,本国货币贬值。在不考虑资本项目的同时,我国已连续11年贸易顺差,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为672.6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为382.97亿美元,大额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到2005年9月,外汇储备余额已达7690.04亿美元。巨额顺差导致了外国对人民币的强烈需求,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汇率政策的改革,从单一盯住美元汇率,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再到现在的逐步放开汇率政策,人民币升值是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短期内,人民币有一定的升值压力的;但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经常项目顺差逐渐转变为逆差,人民币升值过程是人民币价值回归过程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2]黎孝先.国际贸易实物(第三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版

[3]范爱军.国际贸易学.山东人民大学.2003版

[4]秦凤鸣,徐涛.国际金融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版

[5]詹向阳,樊志刚.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2007年走势预测(J)中国经济时报.2007,1,6

[6]赵新杰.我国正努力提高进口便利化(J).上海证券报2007,3,4

[7]焦建国,邢岩.我国纺织行业的外贸形势(J).中国经济时报.2007,4,8

[8]魏浩.我国未来将成为进口大国(J)中国国情国力.2005,2,7

[9]于文涛.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探析(J)中国经济信息网.2007,1,5

[10]李大伟.关注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J).中国经济信息网.2006,12,6

[11]刘璐璐.中国步入贸易摩擦多发期(J).新华社.2007,4,3

[12]李敏.欧盟已成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2007,4,3

[13]姚春雷.钢铁出口退税新政可能会抬高产品价格(J)中国经济时报2007,3,30

外汇稳定盈利的方法篇5

【关键词】外汇干预有效性传导渠道

一、外汇干预有效性的标准

桂评(2008)认为外汇干预的有效性包括两个问题:一是研究央行外汇干预的渠道,即外汇干预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汇率;二是研究央行外汇干预的结果,即央行的外汇干预是否最终改变了汇率的趋势并提出衡量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结果是否有效主要有两个标准:盈利标准和均衡汇率标准。外汇干预的盈利标准主要是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来综合衡量外汇干预的损益;均衡汇率标准主要判断外汇干预究竟是将市场汇率拉向还是推离当时的均衡汇率,该均衡汇率是中长期与宏观经济内外均衡保持一致的实际汇率,因此均衡汇率标准实际上是判断外汇干预能否调整汇率在中长期中的失调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衡量外汇干预有效性的标准主要有三个:外汇干预的目标、外汇干预的盈利性以及外汇干预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并从这三方面来回顾关于外汇干预有效性的文献。

二、外汇干预目标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外汇干预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征上,通常是先提出一个央行干预反映函数,被解释变量是外汇干预量,解释变量是汇率波动幅度,然后对提出的央行干预反映函数进行估计,从而判断央行干预是逆向干预还是目标圈干预。Artus(1976)、Quirk(1977)对德意志和日本的研究都发现了逆向干预的特征。Alkeminders(1995)发现德意志联邦银行和美联储都采取逆向干预政策以降低汇率的不确定性。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公布了外汇干预的日数据,学术界开始转向研究外汇干预是否能够影响到汇率水平以及汇率的波动率,多数研究认为外汇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汇率水平。Fatum(2000)使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广场协议后德意志联邦银行和美联储日干预数据,非参数检验和配对样本检验发现汇率水平和外汇干预之间存在系统性关联。Kearns和Rigobon(2002)使用GMM模型模拟澳大利亚央行的干预对汇率的同期影响,点估计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央行的干预在当期会对汇率产生显著的影响。Edison和Paul等(2003)、Eric和Gunther(2004)分别对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外汇干预进行研究,发现外汇干预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以更高的汇率波动性为代价的。Domac和Mendoza(2004)采用指数型GARCH模型发现外汇干预降低了墨西哥和土耳其的汇率波动性。

国内学者也对外汇干预是否有效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李晓华(1998)、曾秋根(2005)、田岗等(2005)、郭田勇等(2006)、张荔,田岗等(2006)、袁小玲和刘建国(2008)均认为我国的冲销干预是无效的。董云巍(2001)、李天栋等(2005)、孟晓宏(2006)、姚小义等(2008)、李独奇(2008)认为冲销干预有一定效果。武剑(2005)、何慧刚(2007)虽然赞同冲销干预有一定效果,但却认为该效果不具有可持续性。然而,目前国内对外汇干预是否降低汇率波动性的研究并不多,如丁剑平(2003a)认为近年来由于央行的频繁干预使得人民币汇率在方差扩大时立即趋于平稳,因此外汇干预是有效的。

三、外汇干预盈利性的相关研究

外汇干预的盈利问题最早是由Taylor(1982)提出的,他使用19世纪70年代9个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外汇储备变化和汇率的月度数据来研究这些国家中央银行外汇干预操作的盈利性。结果显示这些国家因为外汇干预亏损166.37亿美元。在Taylor(1982)的基础上,Argy(1982)、Jacobson(1983)、Leahy(1989)、Murray、Zelmer和Wiliamsom(1990)、Neely和Weller(1998)、Keith(2001)和Ito(2002)对西方国家如德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数据进行了大量的计算,研究结论发现货币当局的外汇干预会获得收益,与Taylor(1982)相反,Keith(2001)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发现1973―1986年间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干预的盈利为3.75亿英镑,但是1973―1987年间英格兰银行的外汇干预则亏损4.44亿英镑,因此认为在计算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损益时样本的起始区间的不同会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时卫干(2005)认为国外学者对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成本收益分析局限于其造成的货币收益或损失,没有考虑到冲销干预的成本,该文计算了1994―2004年间我国干预操作成本和冲销操作总成本为8377.3亿元。陈硕(2006)计算出中央银行干预在1994―2005年间净亏损1189.23亿元。杨金梅(2007)计算出1994―2006年间我国外汇干预总成本为17435.22亿元。与大部分国外文献的研究结果不同,我国的外汇干预是亏损的,杨金梅(2007)认为这是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升值较快以及样本期间国内收益率比国外收益率高导致的。

四、外汇干预传导渠道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术界对外汇干预传导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渠道:资产组合平衡渠道、信号渠道和微观结构渠道,前两种渠道分别是在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和信号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外汇干预传导渠道的有效性,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第三种渠道始于20世纪末,是随着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也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

1、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是在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的框架内,分析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行为是否能够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来影响汇率水平。Edison(1993)认为外汇市场干预能否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发挥作用取决于国内外资产是否具有完全可替代性。如果国内外资产不具有完全可替代性,投资者将会依据不同币种资产的收益水平和风险水平的不同,将其财富分配于以各种货币标值的金融资产上,这样货币当局的外汇市场干预可以通过改变本外币金融资产的相对供应量引发私人投资者进行资产调整,并通过这种资产调整影响汇率水平。如果国内外资产具有完全可替代性,投资者不在乎自己持有的国内外资产的相对数额,冲销干预就不能通过资产组合渠道发挥作用。

对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有效性研究概括起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检验风险溢价方程来检验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有效性;另一种是在宏观经济模型的框架下,将汇率作为解释变量来检验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有效性。

(1)通过检验风险溢价方程来检验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有效性。该方法主要是对风险溢价(riskpremium)表达式进行检验。

rp=(it-it?鄢)-et=(it-it?鄢)-[E(et+1|t)-et]/et=f(B/W)(1)

其中,rp代表持有本币资产的风险溢价;it代表本国资产在t期的收益率;it?鄢代表外国资产在t期的收益率;E(et+1|t)代表投资者在t期对(t+1)期汇率水平的预期,通常假设为理性预期;et=[E(et+1|t)-et]/et代表本币预期贬(升)值率;et代表t期的即期汇率水平;W代表私人部门财富;B代表本币资产。对式(1)的检验实际上是对资产不完全替代和理性预期的联合假设的检验。

Frankel(1982)运用季度数据检验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六国的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效应,发现冲销干预无法影响风险溢价或者汇率,即冲销干预是无效的。Rogoff(1984)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下,使用加拿大的数据分别采用OLS法和2SLS法对式(1)进行检验,发现相对资产供给的变动与风险溢价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冲销干预对各种资产的风险溢价没有显著的影响,不存在资产组合渠道,冲销干预是无效的。Loopesko(1984)研究G7在1975年5月―1981年11月期间的外汇干预,发现冲销干预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影响汇率的效应在短期内是存在的。Ghosh(1992)采用1980―1988年间美元对马克的汇率的月度数据分别对汇率决定的货币模型和资产组合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冲销干预可以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影响汇率,但是效果很小。

(2)宏观经济模型下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有效性。Obstfeld(1983)构建了一个包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德国居民对本国债券的需求和外国投资者对本国债券的需求的宏观经济模型,实证研究德意志联邦银行1975―1981年间的外汇干预,认为冲销干预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影响汇率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Blundell-Wignall和Masson(1985)利用德国1973―1982年的数据估计了一个粘性价格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认为干预的效果虽然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但是在量上非常小,并且维持的时间很短,因此,并没有特别支持冲销干预有效性的结论。Kearney和MacDoneld(1986)建立了与Obstfeld(1983)类似的宏观经济模型,分别对模型进行冲销干预模拟和非冲销干预模拟,结果显示非冲销干预会引起英镑短期内大幅升值,冲销干预的效果则小得多。

(3)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国内不少学者对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如农淑贞和李永海(1998)认为当央行的可信度较高时,央行通过干预来影响汇率的操作是成功有效的,但这个效用是短期的。董云巍(2001)通过资产组合理论分析我国1994年来冲销干预的有效性,认为央行的冲销干预应该是有效的,而且相应的冲销干预措施可以稳定货币供应量。刁锋(2002)认为外汇市场干预可以由资产组合渠道影响汇率。桂评(2008)认为中国外汇干预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是有效的。

综上可以看出,大部分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研究冲销干预有效性的国外文献均认为冲销干预对汇率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微弱,最多只能影响短期汇率水平,并不具有可持续性,PitiDisyatat和GabrieleGalati(2005)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之间的资产具有高度替代性,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比较大,货币当局难以改变私人投资组合的平衡状态。而我国关于外汇干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研究均认为该渠道是有效的,可能是由于我国资本开放程度比较低,国内外资产可替代性低。但是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和外汇管制的逐渐放开,国内外资产可替代程度将发生改变,外汇干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有效性将下降。

2、外汇干预的信号渠道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信号渠道,是通过干预行为本身向市场上发出信号,表明政府的态度及可能采取的措施,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从而达到实现汇率相应调整的目的。最早提出冲销干预信号渠道假设的是Mussa(1981),Mussa认为货币当局的外汇干预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新信息来影响汇率的,货币当局通过信号渠道进行冲销干预时,市场参与者观察到货币当局的行动后,改变了他们对汇率的预期,从而影响汇率走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公布每日的外汇干预数据后,出现了大量关于信号渠道的实证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汇干预是否有效、外汇干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外汇干预与汇率波动率的关系三个方面。

(1)外汇干预是否有效。Dominguez和Frankel(1993b)设计了一个两方程模型以区分冲销性干预和非冲销性干预的资产组合效应和信号效应,认为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和信号渠道的冲销干预都是有效的。Baillie和Osterberg(1997a)发现外汇干预会影响30天远期汇率的风险溢价。Siklos和Weymark(2006)构造了由政策引起的外汇市场预期改变的PICE指数(PICE,policyinducedchangeinexchangemarketexpectations)来估计冲销干预的有效性。指数定义式为:PICEt=1-,其中qt0表示事前的外汇市场压力,qtw表示事后的外汇市场压力,(qt0-qtw)表示一段时期内事前的外汇市场压力和事后的外汇市场压力的差异,PICE指数衡量的是通过干预减少的外汇市场压力占事前的外汇市场压力的比例。实证研究发现:冲销干预是有效的,且对汇率预期存在显著的影响。

(2)外汇干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Lewis(1995)研究1985―1990年间美联储的外汇干预与美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发现官方干预会导致未来货币政策信号的变化以及货币政策变化会导致逆风而动的干预。Bonser-Neal(1998)等发现1987―1994年间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周的累积干预预示着将来联邦基金目标收益率的变化。但是也有研究显示外汇干预并不能预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如Klein和Rosengren(1991)考察了1985年广场会议至1987年股市崩溃期间美联储每日外汇干预数据与再贴现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外汇干预并不能预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Kaminsky和Lewis(1996)运用区间转换模型(regimeswitchingmodel)检验货币政策的变化,发现1985―1990年间美联储的外汇政策走向与外汇干预所预示的方向相反,联邦储备银行实际上给市场传递了错误的信号。Fatama和Hutchison(1999)发现1989―1993年间的美元干预并没有预示将来货币政策的改变。

(3)外汇干预与汇率波动率的关系。Humpage(1989)假定外汇干预只通过信号渠道影响汇率,采用1984年8月―1987年10月间美元对日元和美元对德国马克的每日汇率数据,将即期汇率对滞后两天的即期汇率、外汇干预对滞后两天的利差分别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外汇干预与未来汇率的波动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Bonser-Neal和GlennTanner(1996)分析1985―1991年间外汇干预对美元/德国马克、美元/日元事前波动率(Exantevolatility)的影响,发现干预会增加汇率的事前波动率。Chang和Taylor(1998)利用1992年10月1日―1993年9月30日每日的数据,以及日本银行的干预数据,发现路透社披露干预信息前后美元/日元汇率波动率显著不同,干预的变量对汇率波动率的影响先于路透社信息30―45分钟。Baillie和Osterberg(1997b)、Hung(1997)发现干预会增加汇率波动性。

国内学者对外汇干预的信号渠道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如元惠萍等(2002)运用博弈论对预期途径进行解释。李天栋等(2005)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汇率预期出现,政府为维护汇率稳定进行干预,其实质是提供流动性。

3、外汇干预的微观结构渠道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兴起,学者开始运用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来分析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有效性问题,放宽了传统汇率决定理论的经典假设:将私人信息的存在、投资者异质性、外汇交易机制纳入汇率决定因素,该理论的主要变量是指令流(orderflow),指令流是带有符号的交易量,代表一种对汇率未来变化预期的投票机制,传递的是与汇率决定相关的分散宏观经济变量。比如,如果卖方决定卖给交易员10单位某种货币,那么交易量是10,但指令流是-10,指令流是负号是因为这笔交易的发起人处于卖方,而报价的交易员是被动接受,交易量的符号是由发起方决定的,因此指令流衡量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买方或卖方始发的带符号的交易量之和(Lyons,2001)。Evans和Lyons(1999)发现汇率收益与指令流之间存在正相关。Evans和Lyons(2002)发现即期汇率波动与交易商内部交易市场的指令流正相关,在一天内多购买1000美元将会使得德国马克的价格上涨2.1%。Evans和Lyons(2004)、Marsh和Rourke(2005)发现中短期汇率波动与指令流相关。Bacchetta和Wincoop(2004)发现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汇率都与指令流密切相关。因此,不少学者使用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外汇干预的有效性,如Hung(1997)、Beine,DeGrauwe和Grimaldi(2005)、Taylor(2004,2005,2006)等,提出了噪声交易渠道(noisetradingchannel)和协调渠道(coordinationchannel)。

(1)噪声交易渠道。Hung(1997)最早提出噪声交易渠道,他把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者分成基本面交易者(fundamentalist)和噪声交易者(noisetrader)两类,并发现美联储的外汇干预在1985―1986年的广场协议后减轻了外汇市场上美元/日元和美元/德国马克的波动性,但是在1987―1989年的卢浮宫协议后增加了外汇市场上美元/日元和美元/德国马克的波动性。看似矛盾的结论其产生原因可能是在广场协议后,外汇干预的目的是有序地降低美元的汇率,因此降低波动性的干预策略是合乎逻辑的。相反地,卢浮宫协议后,外汇干预的目的是保持一个绝对的汇率目标区,因此增加波动性的干预策略是合理的选择。Jeanne和Rose(1999)认为外汇市场上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会导致外汇市场的多重均衡,噪声交易者会改变外汇市场的构成并且加大汇率波动性。Beine,DeGrauwe和Grimaldi(2005)假定基本面交易者的预测规则遵循一个负反馈的汇率均值回归的动态过程,图表交易者则是根据外推过去的汇率运动来预测未来汇率的变化,提出了一个既包含宏观基本面因素又包含外汇交易者心理和行为等因素的汇率行为金融模型。如果外汇干预导致汇率向基本面(均衡)汇率的方向运动则外汇干预是有效的,模型的结果显示如果基本面交易者的比重增加,则汇率更接近均衡值。同时分析外汇干预在两类交易者财富转移之间所起的作用,发现外汇干预增加了基本面交易者的财富比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汇率。

(2)协调渠道。Taylor(2004,2005)使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研究外汇干预的有效性,认为稳定和不稳定区间之间的转换概率与外汇干预量、汇率的失调程度、区间的范围之间呈非线性关系。Taylor(2004)使用美元/德国马克1985―1998年的数据,发现当汇率失调时,外汇干预会增加汇率的稳定性,汇率失调程度越大,外汇干预的作用越大。但是,如果汇率在均衡汇率附近时,干预会加大汇率的不稳定性。Taylor(2005)使用美元/日元1991年4月―2003年12月的数据,发现当汇率失调时,外汇干预会增加汇率的稳定性,汇率失调程度越大,外汇干预的作用越大。但是,如果汇率在均衡汇率附近时,干预会加大汇率的不稳定性。这两篇文章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外汇干预有效性的协调渠道。Taylor(2006)提出了外汇干预的协调渠道,认为由非基本面因素导致的汇率失调,例如基本面交易者之间的协调失败阻碍汇率重回均衡水平,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可看成协调信号,鼓励稳定性投机者重新进入市场,从而稳定汇率。Taylor使用1980―1992年间美元/德国马克的每日数据、美联储和德国联邦银行的干预操作估计了一个非线性的协调渠道的宏观模型,结论支持外汇干预有效性的协调渠道存在。Taylor(2008)采取与Taylor(2006)一样的方法,Taylor使用1984年1月―2005年3月澳大利亚的每日汇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eservebankofAustralia)的干预政策的协调渠道是有效的,从而认为其干预政策是合理的。

由于我国外汇干预日数据的保密性,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外汇干预噪声交易渠道和协调渠道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只有少数关于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综述研究,如丁剑平(2005)从指令流角度进行分类总结,包括指令流的解释能力,不同部分指令流的解释能力,客户指令流与短期汇率波动正相关的原因,指令流、宏观基本面信息以及汇率三者的关系,指令流与中短期汇率波动高度正相关的原因。刘培蕾(2008)通过建立指令流作用框架诠释外汇市场微观结构,分析私有信息的存在、投资者异质性、外汇市场机制三个因素在指令流作用的外汇微观结构框架中对汇率波动的影响。

综上,已有的关于外汇干预有效性的研究可以归纳如图1所示。

五、对我国的启示

从上面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外汇干预的微观经济绩效,如对外汇干预的目标和盈利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外汇干预的宏观经济绩效基本没有谈及。近年来,我国外汇干预备受诟病,这有失偏颇,因为这些研究只量化了外汇干预的盈利,忽略了外汇干预给宏观经济带来的效应,如维持我国的出口竞争力,保持国内就业水平的稳定,降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等,尽管宏观经济绩效较难量化,但是我们不能忽视。

学术界对外汇干预有效性的研究经历了从侧重于外汇干预目标和外汇干预盈利性研究转向外汇干预传导渠道的有效性研究,而外汇干预传导渠道的有效性也一直在发展演变中。之前的研究显示我国外汇干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有效性存在,但是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不断开放和外汇管制的逐渐放开,国内外资产可替代程度的加深,外汇干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有效的前提条件不断弱化,外汇干预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有效性将下降。因此,有必要研究外汇干预其他渠道的有效性,以期其更好地指导实践。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参考文献】

[1]ArtusR.:Exchangeratestabilityandmanagedfloating:theexperienceoffederalrepublicofGermany[Z].IMFStaffpaper,1976(23).

[2]Quirk,PeterJ.:ExchangeRatePolicyinJapan:LeaningAgainsttheWind[Z].IMFStaffPapers24,Nov.1977.

[3]RasmusFatum:OntheEffectivenessofSterilized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D].ECBWorkingPaperNo.10,Feb.2000.

[4]HaliEdison&PaulCashin&HongLiang: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andtheAustraliandollar:hasitmattered?[J].InternationalJournalofFinance&Economics,JohnWiley&Sons,Ltd.,2003,11(2).

[5]PhilippeBacchetta&EricvanWincoop:HigherOrderExpectationsinAssetPricing[R].WorkingPapers,SwissNationalBank,StudyCenterGerzensee,2004.

[6]Taylor,D.:OfficialInterventionintheForeignExchangemarket,orBetAgainsttheCentralBank[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2(90).

[7]Argy,V.:ExchangeRatemanagementinTheoryandPractice[R].PrincetonStudiesinInternationalFinance,No.50,PrincetonUniversity,1982.

[8]Jacobson,L.:CalculationsofProfitabilityforU.S.Dollar-DeutscheMarkIntervention[R].StaffStudy.No.131,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1983.

[9]Leahy,M.P.:TheProfitabilityofU.S.Interventionintheforeignexchangemarkets[R].InternationalFinanceDiscussionPaper,No.343,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1989.

[10]JohnMurray,MarkZelmerandShaneWilliamsom:MeasuringtheProfitabilityandEffectivenessofForeignExchangeMarketIntervention:SomeCanadianEvidence[R].TechnicalReportNo.53,BankofCanada,March1990.

[11]ChristopherNeely,PaulWeller:TechnicaltradingrulesintheEuropeanMonetarySystem[R].WorkingPapers,FederalReserveBankofSt.Louis,1997(15).

[12]KeithPilbeam:Theprofitabilityofcentralbankforeignexchangemarketintervention[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01(23).

[13]TakatoshiIto:Is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Effective?theJapaneseExperiencesinthe1990s[R].NBERWorkingPaper8914,2002.

[14]Edison,H.J.:TheEffectivenessofCentral-BankIntervention:ASurveyoftheLiteratureafter1982[Z].NO.18inSpecialPapersinInternationalEconomics,PrincetonUniversity,DepartmentofEconomicsInternationalFinanceSection,Princeton,1993.

[15]JeffreyA,Frankel:InSearchoftheExchangeRiskPremium:ASixCurrencyTestAssumingMean-VarianceOptimizat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1982,1(3).

[16]MeeseR,RogoffK.:Theout-of-samplefailureofempiricalexchangeratemodels:samplingerrorormisspecification?[C].ChapterinNBERbookExchangeRatesand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1983.

[17]BonnieE.:Loopesko.RelationshipsamongExchangeRates,Intervention,andInterestRate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1984,3(3).

[18]AtishR.Ghosh.:IsItSignalling?ExchangeInterventionandtheDollar-Deutsche-markRat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2,32(3-4).

[19]Obstfeld.M.:ExchangeRates,Inflation,andtheSterilizationProblem[R].EuropeanEconomicReview,1983(21).

[20]Blundell-WignallA,P.R.Masson.:ExchangeRateDynamicsandInterventionRules[R].IMFstaffPapers,1985(32).

[21]ColmKearney,RonaldMacDonald:InterventionandSterilisationunderFloatingExchangeRates:TheUK1973-1983.EuropeanEconomicReview,1986,30(2).

[22]MussaMichael:TheRoleofOfficialIntervention[R].GroupofThirtyOccasionalPaper,1981(6).

[23]Dominguez,K.M.,andFrankel,J.A.:Does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matter?Theportfolioeffect[J].AmericanEconomicReview,December1993b,83(5).

[24]Baillie,R.andOsterberg,W.:CentralBankInterventionandRiskintheForwardMarket[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7a,43(3-4).

[25]Siklos.Weymark.:Measuringtheimpactofinterventionofexchangemarketpressure[R].Workingpaper,2006.

[26]Lewis,KarenK.:Are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andMonetaryPolicyRelated,andDoesItReallyMatter?[J].JournalofBusiness,1995,68(2).

[27]Bonser-Neal,C.andTanner,G.:CentralBankInterventionandtheVolatilityofForeignExchangeRates:EvidencefromtheOptionsMarket[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1996,15(6).

[28]Klein,MichaelW.andEricRosengren: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asasignalofmonetarypolicy[R].NewEnglandEconomicReview,May/June1991.

[29]GracielaL.Kaminsky,KarenK.Lewis:Does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SignalFutureMonetaryPolicy?[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6,37(2).

[30]Humpage,O.:Ontheeffectivenessofexchangemarketintervention[R].FederalReserveBankOfCleveland,1989.

[31]Beattie,N.andFillion,J.F.:AnIntradayAnalysisoftheEffectivenessof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R].BankofCanadaWorkingPaper1999(4).

[32]Hung,J.H.:InterventionStrategiesandExchangeRateVolatility:ANoiseTradingPerspective[J].JournalofInternationalMoneyandFinance,1997,16(5).

[33]StefanReitz,M.PTaylor:TheCoordinationChannelofForeignExchangeIntervention[R].ComputinginEconomicsandFinance,SocietyforComputationalEconomics,2006(16).

[34]Taylor,D.:OfficialInterventionintheForeignExchangemarket,orBetAgainsttheCentralBank[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2(90).

[35]曾秋根:央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经济后果分析――兼评冲销干预的可持续性[J].财经研究,2005(5).

[36]田岗、董研:“蒙代尔三角”与我国冲销干预有效性的VAR模型――2000-2004年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实证分析[R].down.省略.cn/view.asp?id=48259,2006-03-13.

[37]郭田勇、陈佳:我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效力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6(7).

[38]张荔、田岗、侯利英:外汇储备、外汇交易量与CHIBOR利率的VAR模型(2000―2004)[J].国际金融研究,2006(10).

[39]袁小玲、刘建国:我国外汇冲销干预的有效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

[40]孟晓宏:论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J].现代管理科学,2006(4).

[41]姚小义、燕鹏飚:我国货币冲销措施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基于2002年9月―2007年8月的月度数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

[42]李独奇: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冲销干预的效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0).

[43]武剑:货币冲销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5(8).

[44]何慧刚:中国外汇冲销干预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7(11).

[45]丁剑平、于群: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弹性”[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4).

[46]时卫干:对中央银行干预及冲销操作成本的研究[R].省略.cn,2005.

[47]杨金梅:论我国央行外汇干预与冲销操作[D].复旦大学,2007.

[48]农淑贞、李永海:有冲销的汇率干预作用渠道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8(8).

[49]董云巍:西方冲销干预理论及其对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上海金融,2001(8).

[50]刁锋:中国外汇市场干预资产组合渠道有效性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2(3).

[51]桂评:中国外汇干预有效性的协整分析:资产组合平衡渠道[J].世界经济,2008(1).

外汇稳定盈利的方法篇6

一般而言,流动性分为三个层次:货币流动性、银行系统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其中货币流动性是基础,下游的是市场流动性,本文探讨的银行系统流动性处于中间层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而流动性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缺口即流动性缺口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之前,因而确保足够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银行的流动性受到央行政策波动、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金融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国际收支持续多年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数量被动增加,从而流动性增加。此外,国内储蓄偏高也使得流动性出现过剩。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造成了严重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了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和国际投资银行因此纷纷倒闭。同时,这一危机也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资金回收困难,各个银行谨慎贷款,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受到挑战。次贷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活动受到了一定的管制,银行惜贷行为明显,使得流动性呈现过剩现象。同时,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完善和信用货币的减少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银行体系流动性供大求现象突出。

因此,本文择取16家上市银行2008至2014年的数据,拟通过货币供应量、存贷比率和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等银行流动性度量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衡量和比较研究,同时借鉴美德对于流动性的管理经验,寻找相关途径以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均衡。

二、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受到宏观和微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外部环境看,AllenandGale(1998)指出对银行流动性有利的外部环境可以保证资产以合理的价格应对一般的流动性需求,但在不利环境下流动资产也会相对减少,实际清算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损害银行利益。从微观方面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各项存贷款的指标影响且反正的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吸收活期存款是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主要源泉之一。Dimond和Dybvig(1983)提出了流动性创造均衡模型,这一模型表明适当保障活期存款人利益,合理的活期存款比率有助于稳定存款,保持充分流动性创造能力。鲍红波(2006)提到用现金流来衡量银行流动性。此外,谢志华、杨瑾(2007)选取备付金比率和存贷比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目前,人们较为关注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很多学者论文也提出了流动性过剩这一问题。陆磊(2007)指出了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种种原因。武静(2007)认为,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的银行被动负债的增加,而主动投资的渠道不够。冯学敏、何雁明(2007)认为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贷款不足,外汇储备等增加是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朱睿(2006)认为过多流动性会使得银行业过度竞争,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定。朱庆(2006)提到针对流动性过剩,央行应该积极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同时要搭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机制。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衡量与现状―以上市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受收到内外部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存贷比率和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三个指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缺口在我国分为三个层次:M0是流通中的现金,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的货币发行量。其中,M1体现了货币存量的重要流动性特征,而M2体现了货币存量总额的变化特点。

由图1可以观测到我国2008到2014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趋势,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M2的增长始终快于M1的增长,且M1与M2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货币流动性比率为M1/M2,由图可见至2014年分母M2已远大于分子M1,这意味着货币流动性比例处于下降趋势,表明居民和企业持有定期存款和储蓄的存款的意愿增强,货币的需求减弱,流动性过剩。

图12008-2014我国货币供应量

(二)存贷比率

目前,我国上市银行业务日趋多样化,但是存款和贷款仍是资产与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存贷比率指的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其公式为:存贷比率=(各项贷款总额/各项存款总额)*100%

一般而言,银行的各项贷款与存款比例不得超过75%,如果存贷比率较高,则说明银行将大部分资金用来发放流动性较低的贷款。根据表2中的数据所示,这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南京银行多次达到60%以下,存贷比不断下降,说明银行没有有效使用资金,大量资金存在于银行体系内部,无法转换成贷款投放出去,这是银行流动性过剩表现的一个方面。

表22008―2014上市银行存贷比率单位:%

(三)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较为常用的流动性指标反映银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公式为:

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全部负债)*100%

流动性比率不仅可以表现商业银行资金支付流动债务的能力,也反映了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供给的能力。该比率越高,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越强。该比率一般应当保持在30%至45%左右。表中16个上市银行均有流动性比率超过40%的情况,2008年普遍较高以外,至2014年仍有多数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在45%以上,这也表明银行存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

表32008―2014上市银行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单位:%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与影响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流动性过剩主要指的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很多,本文分别从供需两方面探究。

(1)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加。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外汇体制也日益完善,近些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即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两方面的顺差。目前汇率条件下,基础货币被动增加,商业银行货币供给增加,流动性过剩。报告显示,2014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4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7亿美元。

(2)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占GDP比重偏低。2014年12月末,我国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49.9万亿元,在世界储蓄排列中位置较前。由于我国社保体制、教育体制和住房体制等不完善,以及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居民更愿意选择较为保守的储蓄存款,消费也难以提高,货币的需求减弱,使得流动性过剩。

(3)银行信贷活动受管制,惜贷行为显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信贷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重要原因,即货币供应量小雨需求量。各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更为谨慎,再加之近几年经济有过热苗头,政府加大对信贷活动的调控力度。贷款的减少也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减弱。

(4)金融创新不足,资产配置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尽管存在一定的创新产品,但还是缺乏化解存差替代产品和金融创新手段,当存款大幅增加,流动性过剩就很难避免。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1)不利于银行有效盈利。贷款是商业银行进行盈利的手段,但是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信贷增长困难,这就使得银行的利息显著下降。另外,国内储蓄率一向较高,成本负担较大。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存贷利差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渠道,流动性过剩无疑会增加营运和利息成本。另外,过高的流动性资金投向货币市场,使得货币市场利率走低,这对银行造成了又一打击,这些都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2)不利于央行政策的有效性发挥。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加息、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即通过提高利率使得使用资金成本提高,借此减少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即通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来控制流动性。其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严厉,借此来降低银行提高放款和信用创造的能力。尽管这三个手段有助于收缩流动性过剩,但是也使得过多资金沉淀在中央银行,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

(3)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流动性过剩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运营成本,这势必对银行的盈利造成冲击。这使得银行之间过度竞争,盲目追求大户,过分降低贷款利率,这使得不良贷款反弹,加剧银行贷款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定。

五、美德两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

(一)美国

(1)最低备付金要求限制。根据美联储规定,美国境内所有银行对超过5200万美元的活期存款必须持有不少于10%的现金储备,对于5200万美元以下430万美元以上的必须持有的备付金。建立在活期存款基础上的备付金比率,有助于银行更好应对流动性过剩,即相应过多的活期短期资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稳定银行的经营。

(2)制定良好的流动性计划。一个良好的流动性计划有助于银行减少融资成本以及使得银行所需持有法定准备金最小化。美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利息流动性计划来对潜在的流动性问题进行预测,这一计划设计两方面:一是银行对其储备头寸最低要求实施管理,计划周期为法定两个星期;二是一年或一年以上资金的需要量。良好的流动性计划,有利于在源头上减少流动性过剩发生的可能性,对资金供需进行预估。

(二)德国

(1)特别最小准备金要求。德国的银行对于外国储蓄保持一个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此外还有额外边际准备金要求,从而来限制资金过多的流入。同时,准备金要求也赋予银行抵消权,即外国的负债被一定外国投资所抵消,准备金要求将被免除,这一措施有利于鼓励银行将资金配置到国外,从而较好的控制资金流入流出,避免双顺差带来的流动性过剩。

(2)利息支付限制。利息支付限制即联邦政府禁止对外国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支付利息,但对于德国银行向外国银行借款则没有此项限制,一定程度限制外国资金的流入,减轻国际储备压力。

(3)差别再贴现配额。联邦银行在特别情况下会减少银行的再贴现配额,从而控制银行部分潜在的流动性头寸,间接调控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六、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以上市银行为例

(一)积极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实现货币机制的有效传导

货币供应量对银行流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根据M2远大于M1的情况。中央银行应该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上调银行体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利率,短时间内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同时,实施有效的货币传导,避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现象。

(二)稳定国际收支,完善外汇管理体制

(1)努力实现贸易平衡,适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流动性输入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热钱流入等。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改变“贸易顺差一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认识,适当减少出口鼓励措施,使得出口降温。另外我国出口通常是低成本扩张,出口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应该使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目前,外商投资占我国经济的比重较高,近几年我国主要以粗放式的方式吸引外资,这并不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期经济环境下,我国应该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有选择的引进外资。

(2)设立最小准备金要求和利息支付限制。借鉴德国对于流动性过剩的管理,设立最小准备金要求和抵消权,从而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入流出。目前,由于我国仍较依赖于外国资金,所以不能完全禁止利息的支付,而是相对减少利息。

(3)完善外汇管理体制,稳定外汇储备。在我国固化的汇率管理制度下使得流入的外汇资金通过结售汇转换成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被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在经常项目下完全的意愿结汇和售汇制度。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还有助于满足企业和个人的用汇需求。

(三)适当放松信贷管制,拓宽信贷领域

根据经济发展现状,适当放松信贷管制。银行要改变过于谨慎贷款的作风,促进信贷规模的扩大,调整信贷投向,重点培育消费信贷市场、小企业贷款市场和贸易融资市场。

(四)适当降低国内储蓄率,拉动消费

适当降低国内储蓄率,使得居民将多余的资金投向更为高效的其他理财产品,推动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另外,储蓄率的降低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利息成本,推动银行积极性。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解决医疗和住房问题,这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