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范例(3篇)
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变革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变迁,最终于2009年国家基础药物制度实施正式启动。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们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保证用药健康以及监管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目前社会因素的主要影响,造成医药流通面临着市场调控失灵状态,对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变革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自1949年我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末期,医药流通体制主要是基于高度集中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医药流通体制还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同时可以被称之为医药调拨体制。医药商品的采购供应体系主要是通过中央一级药品采购供应站以及下属的二级药品采购供应站组成。并按照具体的供应站批次进行药品的调拨,在具体的价格方面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控以及统一的价格,具备高集中度的管理特点。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医药流通的格局逐渐由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走向开放,管理的模式由高度集中向着分散模式转变,医药流通取得极大发展。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使得我国的医药流通呈现出高速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按照层次调拨药品的模式,药品流通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实现了多渠道、少环节的医药流通体制。当时的市场流通状况良好、市场竞争水平较低、流通的效率较高,实现了医药流通的工业以及商业的繁荣发展。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承诺开放药品分销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医药流通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医药流通体制逐渐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期,形成新型的流通模式。这种新型的流通模式,导致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更加困难,呈现出规模小并且恶意竞争的局面。虽然这一次体系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扩展了药品流通的渠道以及市场,但由于各类药品批发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得药品流通长期处于市场竞争的状态,药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第四阶段:2004年之后,国家对于医药流通的调整力度加大,使得现代化的医药流通改革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国有医药企业加快了兼并与重组,民营企业的发展力度迅速崛起,大量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实现连锁经营的模式。2004年GSP实施,使得医药流通开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全国多个医药物流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得以发展。2009年,国际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启动,规定了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充分的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规范了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以及经营。近年来,为深入探索人民群众健康用药的基本目标,需要不断找寻新型的体制变革,保证满足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求。
二、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主要问题
(一)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
所谓的医药流通市场的调控失灵,主要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形成机制失灵,而市场形成机制最为重要的是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影响整个医药流通体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反应市场状况的强有力的信号。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出节节攀升的状况,不能够有效的反应市场的状况,已经阻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当前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求关系缺乏对价格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将近7000余家,并且多数企业存在操作以及生产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在这些小型的药品生产企业当中,其中生产仿制药品、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普通药品生产供过于求、恶意竞争等内容是中小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内容。而流通环节当中的批发企业多达上万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样是规模小、费用高、品种单一以及恶意竞争等。同时,销售渠道也是影响医药流通的关键问题,大多数的药品流入医院,这就需要将价格折扣以及回扣作为主要的推销手段,造成药品的价格虚高现象,不能够体现出供求关系对于价格的影响。
第二,劣质药品盛行。目前在伪劣药品生命,良药逐渐退出市场的现象较为明显。由于我国出台的药品价格管理手段,使得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药品利润空间的缩小。药品的流通主要渠道为医院,部分医院以及医生受到利益的驱使,会减少对于低利润药品的使用,并将利润空间较高的进口药品以及同质高价药品进行代替。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药品流通方面呈现出性价比较低的药品驱逐良药的现象。
第三,药价虚高并且医药流通企业存在经营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药品流通方面,一方面消费者承担着虚高药价带来的沉重压力,但另一方面药品流通企业却濒临微利的边缘,经营逐渐困难。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以及秩序混乱的影响,这是从浅层面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果深入挖掘不难发现,在药品的中间流通环节以及灰色交易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药品的虚高价格。
(二)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
药品流通市场的失灵现象,造成药品流通市场需要通过政府方面的监管才能够保证现代经营现状的改革。而目前政府对于流通领域的监管呈现出低效的状况,使得药品流通市场更加混乱,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政策制定以及执行能力低下。在目前的医药流通市场,普遍存在医院、批发企业以及生产企业等各方利益链条以及主体进行结合,利用医药领域的发挥制度不健全的缺陷,与政府部门进行博弈,使得医药流通市场的行业潜在规则影响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针对于生产企业方面,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凭借信息方面的优势,虚报生产以及销售的成本。并且能够有效的通过重新命名、重新包装以及重新申请药品批号等手段避开政府的降价范围,并将所谓的新型药品推向市场;针对销售批发方面,对于利润微薄的药品,销售方面则不予销售,转而销售高价药品;针对医院以及医生方面,也能够充分的避开政府的执行力以及限制力,将低价药品下架,保证高价药品以及新型药品的开出。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每一次都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执行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药品定价与招标体系的不健全。在具体的招标过程中,医院、医药企业、招标公司以及厂家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同盟,在药品定价以及新药审批环节中政府部门缺乏监管力度,极易产生寻租以及腐败问题的出现,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的实际监管效果。
三、加强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建设的思考
明确了当前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坚定不移朝着规范医药流通完善方面进行改革。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程,需要充分的把握内在联系,合理的安排具体的改革进度,突出改革重点内容。同时,对于现行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以及医药流通的现状进行充分解析,保证体制改革的合理性。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医药流通新格局的建立。
(一)规范市场调控
规范市场无序状态。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的各项改革的推行,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的适应形势的变化,敢于创新,将自身的产品优势进行深入挖掘,保证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满足现代医疗卫生标准。同时,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降低营运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塑造品牌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完善。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监管措施的制定,避免“寻租”空间的产生。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对于市场无序状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优化组织结构。我国药品流通企业不仅数量众多,并且具体布局极不合理,药品批发企业仍延续了行政区划分,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药品统一设置。且药品流通主要是集中于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地区零售网店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同时,我国医药流通已经逐渐走向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状况,想要应对国际医药流通的影响,就需要充分的安排以及优化组织结构,保证合理的布局。政府方面应该提升医药流通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兼并重组,实现结构优化。
实行医药分业。要认真解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农村合作医疗药物目录》以及国家基本药物与国家定价药品之间的关系。在原则方面进行分析,国家基本药物应该纳入到《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当中,各地方医保部门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酌减。对于国家控制的价格的药品,应该限于基本的药物。其他药品方面的定价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可以充分的考虑药品供需、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价格的制定,防止虚高药品价格的出现。
(二)加强政府监管
完善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在现行的体制约束之下,想要完善医疗审批以及定价制度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药品价格管制体系来取来现代简单的药品价格管制。保证药品定价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规划化以及透明化。在医药审批方面,应该对药品的各项标准进行审查,严格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使得审批方面更加规范化,保证工作的全面开展。只有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才能够保证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的完善,使得我国医药流通更加合理,从而实现政府对于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
构建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想要构建招标采购制度要从改革以及打破医院垄断地位和“以药养医”医疗补偿机制入手,保证医疗机构、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施,将各方的利益链条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变医院长期依赖于选择高价药品的局面。努力的改变招标的层次,防止由于药品流通链条方面的中标高价现状。同时,对于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滥收费现象、腐败行为以及暗箱操作行为加大整治力度,倡导与实施阳光制度的建设。只有建立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药品价格以及药品流通规范。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改革的推动,都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主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推动。完善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到医疗机构、医药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方面的实施,把握内在联系,在根本上解决医药流通的问题,促进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博.基本药物流通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胡以一.我国供应链环境下的医药流通新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连华庆.浅析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11,(12).
[4]张师瑞.关于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现代医药物流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5]简文.商务部加快医药流通改革进程[J].商业时代,2010,(16).
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医药流通;应用前景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ourcountrymedicineindustry,medicinefieldalsointroducedtheelectroniccommerce,e-commercehasinallwalksoflifeinawiderangeofapplications,representthefuturebusinesstrends,butinChinathepharmaceuticalcirculationindustryisfacingalotofchange,medicale-commerceholdsenormousbusinessopportunities.InthispapertheauthorbasedonChina'se-commerceandpharmaceuticalcirculationpresentsituation,andtalkabouttheelectroniccommerceinpharmaceuticalcirculationapplicationprospect.
Keywords:electroniccommerce;Pharmaceuticalcirculation;Applicationprospect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电子商务及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是指两方或多方通过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过程,它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商务活动。医药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相关信息的传播,以促进和达成医药类商品的交易,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医药流通中,药品品种繁多,程序复杂,工作量大,为了高效、高标准地完成医药的招标采购任务和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同时为了保证操作程序的合理公平和有效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电子商务应用于医药流通的集中性和广泛性程度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医药体制改革,并提出在医药流通领域进行改革,这为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电子商务的重大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电子商务在现代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流通的重要手段,它与现代流通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从根本上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子商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用户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医药行业引进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医药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医药流通方式,可以对医药流通中的物流链、价值链进行整合,对产品、服务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利用,降低医药流通的成本,提高医药流通的效率,这也对规范我国药品生产、流通中的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正不断向前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
(一)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动力与阻力并存。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过严,导致医药流通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但这个压力一定程度上是促使医药流通企业变革经营模式和发展电子商务的外在动力。
(二)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医药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和影响小,业务类型单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
(三)医药流通网络分散。医药流通网络相互独立,信息流、资金流等不能有效集成,导致资源浪费,也限制了医药电子商务充分发挥提高医药流通速度的作用。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从发展现状况看,在法律规范上的状况趋于完善,国家药品监管局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力度有所松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发展,同时可以自主地开展药品电子商务;在医药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上,很多医药企业只是部分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内部却难以实现计算机的统一管理,尽管有些实现了资源的管理,但计算机水平还很低,医药行业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备,同时也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产业化发展水平整体来说偏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仍处于初级阶段。
四、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的应用前景
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实施医药电子商务是医药流通体制的一项改革,在未来的日子里,医药电子商务将成为医药行业营销模式变革、经营模式转变和医药流通行业产业格局发生重组的最大的推动剂,会促使整个医药行业发生深刻的变革,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非处方药、处方药和原料药三个方面医药流通上的应用前景。
(一)非处方药的电子商务应用前景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进行判断,并决定购买和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相对于处方药,更能显示出其一般消费品的特征,对消费者的需求反应和愿望比较敏捷。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处方药的市场得到不断扩大,国家对非处方药流通的相关政策监管也不是很严格,药监部门对非处方药的监管和对一般消费品的监管有接近性。由于非处方药所具有的消费者自主选择性使得其在网上交易更能突出优势性,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网上药店都是非处方药运用电子商务流通的主要流通模式,只要网上药店得到大力发展,那么非处方药运用电子商务进行药品流通就能够得到广泛的运用,因此电子商务在非处方药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处方药的电子商务应用前景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开立处方后才能进行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在我国,处方药主要是从医院的药房中进行出售,国家药品监管局对这类药的管理也较严格,明确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管局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并且凭处方来销售处方药。由于处方药的特殊性,用网上药店向消费者销售处方药的模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再加上医改政策的推动,为网上销售处方药提供了可能。网上药店销售处方药与电子处方密切相关,电子处方指的是执业医师开立的以电子形式为主的处方,其具有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低差错率和高效率的特点,同时,电子处方还实现了网上存档,这样就能够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和监督患者用药情况方面的工作,虽然目前电子处方仅仅限于在医院内使用,但在未来,电子处方完全有可能实现在网上药店使用。从这些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在处方药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原料药的电子商务应用前景
原料药是用于生产各种制剂的原料药物,属于生产资料商品,它的销售特点是直接面向生产厂家且客户数量较少,交易和采购成本高,为降低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就必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从这里可以看出原料药的电子商务应用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子商务和医药电子商务在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电子商务行业和医药电子商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问题的同时也有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在医药流通上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要不断开拓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并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达到更好地为国家、企业或个人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彦丽,翁苏湘,周姗姗.中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30(4)
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篇3
随着科技发展和医疗观念的深刻变化,我国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正逐步得到世界的青睐,这为我国中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七五”以来,中药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由中药农业、工业、商业和知识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然而,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它面临着国际跨国医药公司纷纷投资天然植物药的严峻考验。如何指导和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从中药及中药产业内涵分析的角度,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1中药产业内涵的初步分析
1.1中药的内涵
由于尚无明确界定,笔者仅对几组概念[1]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尝试给中药做出一个完整的界定。
1.1.1中药与植物药(草药)
所谓植物药,又称草药,多未纳入任何医药理论体系,仅按民间经验使用,与我国民间草药没有什么区别。西方国家出于对中医药的误解,把中药纳入其植物药的管理范畴。而中药绝非植物药,不能将中药降低为草药,中药与植物药的主要差别如下:
1)中医药有系统、完整的理论,有浩瀚的文献,遵方用药有规律可循;西方植物药仅凭零散的经验使用。
2)对中医药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建立了一定的医事制度,历史悠久;西方植物药则成形于近几十年。
3)中药讲究炮制,讲究药物四性五味和归经;西方植物药应用生药,不懂炮制后药性之改变。
4)中药多用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药一般用单味药,偶用复方,多则四味,亦无君臣佐使之说。
5)几千年来,中医药曾是我国唯一的医疗保健体系,直至今天,各种急性病、慢性病,仍在使用中药治疗;而西方植物药仅用于可以自我诊疗的轻浅病症。
最后,中药的定义应该更宽泛一些,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而民间所说的草药大多指药材或是饮片(晒干后的药材,整株,往往不分根、茎、叶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饮片)。但是,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有的草药由于逐渐广泛使用,可以过渡或上升为中药。
1.1.2中药与天然药物
虽然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但将中药等同于天然药物,则是不对的。因为天然药物与中药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区别如下:
1)解决的问题不同:中药要解决的是中医临床诊断后认定的症结,服务于辨证施治的需要;天然药物要解决的是现代医学诊断出的疾病,服务于现代医学临床的需要。2)研究对象的区别:中药研究的对象包括天然动植物药,也包括矿物药,甚至包括化学药品,如升红丹、轻粉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生化药品,如豆豉、神曲等。而天然药物的研究对象就是指天然的动植物药材。
3)研究的方法不同:中药研究是按照升降浮沉特征、对应人体的变化、采用君臣佐使的配伍方式制备的。天然药物研究是按照和现代化学药物研究同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4)研究者不同:不懂得中医的基本道理就无法研究中药;不懂得现代药物研究就不能研究天然药物。换言之,研究天然药物的人可以对中医一无所知,研究中药的可以不熟悉现代药物研究。
5)药物范畴上有所区别:中药不仅很多源于天然药物,而且有很多化学合成药物,且有些饮片的炮制也是化学过程。
1.1.3中药与传统民族药、化学及生物药物
以藏药为例,首先,理论不同。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以及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藏药的药味有6种(甘、酸、咸、苦、辛、涩),其中以苦味为最佳药物效果。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峰上,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分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药效比中药还要起效迅速。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中医是二元论,藏药药理是四元五味。
其次,藏药的采集与中药也不同。中药是根据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集。
中药与化学及生物制品的概念辨析可归纳于表1。
总之,中药是和中医理论体系密切相关的一个复杂概念。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适当地将中药的概念内涵通俗化,即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其中尤为强调的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各项用药工作[2]。
1.2中药产业的内涵
1.2.1中药产业的定义
中药产业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事中药的经营和研究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部门。该部门以中药为专业范围,围绕对中药的各种需求进行分工和合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各种资源进行组合,产生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1.2.2中药产业的范畴
中药产业的范畴对应的是中药产业的专业范围。根据中药产业专业范围的不同来理解中药产业,中药产业概念有大、中、小之分。小产业限于对中药药品的开发与经营;中产业包括对以中药为原料的一切有形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大产业涵盖对以中医药为资源的一切有形产品和无形知识的开发与经营。
从中药产业的产业链来看[3]: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经济产业构成了一个中药产业体系。中药的第一产业即中药农业,由中药材采集、捕猎和栽培、饲养构成了整个中药产业的基础。中药的第二产业即中药工业,体现了以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成药制剂和中药保健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中药产业化主体和发展方向。中药的第三产业即中药商业,以药材、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等市场供应和原料采购为主要内容,以及与中药产业紧密相关的加工、储藏、运输、服务业,也包括中药的出口贸易和合作,是联结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的桥梁和纽带,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商业贸易。中药的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是以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也是发展中药的先导产业。
从中药产品的功能性来看,中药产业涵盖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各种用途产品的经营和开发,中药产品包括中药药品、保健品、食品、护肤美容品、其他用途产品(如天然色素、天然香精、天然农药、各种天然工农业辅料等)。
从中药成分的差异性来看,中药产业包括对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有效成分、中药化合物等的开发和经营。
从中药的指导理论来看,中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中药产业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的开发、经营。
从中药的民族特性来看,中药产业不仅包括对汉族人使用的中药的开发和经营,而且包括对中华各民族药物(如藏药、蒙药等)的开发和经营。
2内涵分析对增强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启示
根据内涵分析,结合我国中药产业自身现状,不难发现,我国中药产业要走出国门,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身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体系。笔者从内涵分析的角度,提出增强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2.1中药内涵的启示
从上述概念辨析中,很难对中药下一准确定义,但在中药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中药产业内涵这样一条主线。首先应有意识地突出中药的内涵,强调与其他医药的区别,并坚持自身的独特性,形成中药产业的竞争优势。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当明确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即具备哪些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才能称作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这是确定中药概念内涵的基础和准则。笔者认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况,以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即确定机体的状况(包括病因、病位和病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或预防措施;若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的状况时(因尚可采取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根据机体状况,确定疾病机理,选择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药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又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具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则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4]。
第二,将中药概念的内涵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对应起来。具体来说,中药概念的内涵应包括下面3个主要方面:1)药物本身的独特性能表述,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用中医药学的术语和指标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3)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组成复合药物,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而发挥作用。配伍时,还要考虑各种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总之,具备上述基本内容的药物可称为中药。
第三,还需要明确中药的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药指汉族传统草药,广义的中药还包括民族药(即我国其他民族传统使用的草药)及民间草药(即民间流传的仅根据经验使用的草药)。
2.2中药产业内涵的启示
2.2.1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最有前景的知识产权领域,加强对中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刻不容缓,国家应当加大保护力度,研究其范围和形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从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并且应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及制度保障。
2.2.2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制定质量标准
中药产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需提高产品质量,而标准则是质量的基础,只有执行高水平的标准,才能有高质量的产品。而从目前发展现状不难看出,我国中药产业在行业管理上不很规范,尤其是在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方面还处于一种初级状态。所以,制订适合中药特点又能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于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5]。
2.2.3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人才
面对国际市场的巨大商机与挑战,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产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适应需要,尤其是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加快人力资源的培养,为中药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创造能使高素质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开发-产业化的人才队伍,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2.2.4注重中药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个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竞争力,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对有限的中药资源而言,可持续发展之路更是刻不容缓。近年来,由于管理无序和过度开发,中草药资源逐年减少,由此可见,通过政府鼓励乃至强制中药资源的保护,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势在必行[6]。
参考文献
1李佛基.中医中药概念探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5):346-349.
2萧笛.什么是中药[J].家庭中医药,2006,(1):13-14.
3洪净,张相勇,杨龙会.中药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J].中医药发展论坛,2002,9(4):1-4.
4秦旭华,金沈锐.中药概念与内涵的衍化[J].中医研究,2006,19(10):4-6.
5王耀刚,段宏泉.建设现代化的人才队伍-中药现代儿的核心战略[J].中草药,2006,37(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