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好的开头和结尾范例(3篇)

时间:

好的开头和结尾范文

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能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呢?下面笔者从最近高考佳作中归纳出八种结尾方法,供广大考生借鉴。

一、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一是照应开头,形成首尾照应;一是紧扣文章的题目,形成文题照应。这样的文章结构完整圆合,具有整体美感,让人觉得考生的构思是严谨的。

如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市》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古人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结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内外变化多端,观念出入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潜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净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需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

文章开头引用古语“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结尾引用坡的名句和俗语,最后说“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需理会污秽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照应文题和开头,结构严谨,强化了中心。

二、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凝练简洁的语句,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如北京高考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的结尾:

故宫、白塔、世纪坛、长安街,这或许是北京的符号,隐藏在其后的,正是北京人承载责任与历史的心!家在北京,心在北京,留住历史的符号,创造未来的符号,正是每一位北京人的心愿。

寥寥数语,就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收尾自然而圆满。

三、自然收束,朴实无华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突出含义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方法为“自然收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的结尾毛病,显得干净利落,不枝不蔓,朴实无华,在高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如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溯源》的结尾:

生命、哲理、爱,他们就好像三个最美好的点,彼此生死相依,永生风雨同舟。是他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美好的世界,五色斑斓的面。面上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而面下,则是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以及每一个人生。

这个结尾,在前文关于生命、哲理和爱三个方面的叙述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加以小结,点明了题意,升华了主旨。

四、含蓄蕴藉,留下空间

这种结尾,即把丰富的思想感情凝聚于含蓄深刻的语言中,不直言其事,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

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的结尾:

不知何时,爸已插好了康乃馨,一个人憨憨地排列每朵花的顺序。左边、右边、向上、向下。我静静地凝望他,感受满屋里清晨的祝福。花瓣上,一滴露珠滑落下来。微妙的情感里,康乃馨也懂得为我流泪。

……我渐渐地睡着了,迷迷糊糊有一双手将我的手轻握,我没有睁开眼,然而我的眼泪却终于不争气地流了一脸。

这里表面上看是一种平淡的叙述,但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我”的感动与醒悟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五、抒情议论,升华中心

这种结尾即在主题的基础上自然延伸,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丰富和深化文章主旨。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

如天津高考满分作文《我生活的世界》的结尾:

通过我的亲人、朋友,我的世界才会有那么多的颜色,才会变得五彩缤纷。纯洁的白、热情的红、暖暖的黄、清澈的蓝……每种颜色在我的小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小角落。

爱是什么颜色?

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每一种颜色中都饱含亲人对你的爱。

这个结尾,通过饱含深情的抒情语言,表达了一个盲人对色彩和爱的真实体验,感悟深,情感浓。

六、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这种结尾,感情充沛,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的结尾: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是的,只要我们不丢失心中的“爱”,时时用爱“雕琢”心中的天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善最真最美的“天使”。

让我们都成为“天使”吧!

结语简洁有力,一语中的,令人振奋,让人鼓舞。

七、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这种结尾即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达到高考作文“意境高远”之要求。结尾处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可暗示主题,使文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如高考重庆考生写的《那山,那月,那人》的结尾:

黎明来临,太阳从山外探过头来,唤醒了山里的小村庄。在日光阴影处,露珠也在闪着光,远处传来几声清晰的鸟鸣。他正迎着阳光,循着一条开遍山花的小路,向半山腰的学校走去。

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因为他要改变这个山村。前面的路很长,可路边总有灿烂的山花相伴——

结尾作者所写的画面中,太阳张开笑脸,露珠闪着亮光,鸟儿唱着山歌,山花铺着山路——这明丽欢畅的画面中,饱含着作者对献身教育事业的山村教师的热情的礼赞。同时,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衬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人民教师说形象。

八、巧用修辞,摇曳多姿

巧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比喻、顶真、对偶、引用等,会使文章文采飞扬,如明媚的春光,令阅卷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山西高考满分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结尾: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

排比、比喻、顶真手法的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和哲理,能不让阅卷者拍案叫绝吗?

好的开头和结尾范文篇2

一、移花接木巧点题

放眼全国高考,材料作文几乎一统江湖,这就要求考生能准确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合理确立行文的中心,接下来精心设计开头的样式,让阅卷老师对自己的文章有一份好感。当然,高分作文除却好的开头,还得看你的结尾如何。因为文章是一环套一环进行的,一着不慎,便有满盘皆输的风险。灵光一闪写出精妙开头后,就开始信马由缰地“侃”下去,焉能获得高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结尾时让它再度出山,形成首尾遥相呼应的态势,使全文开合自如,结构浑然一体,考生思维缜密自然就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首尾呼应,并非简单的重复。结尾是全文情感的升华,要注意简洁明快、新颖别致,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片段示例]

(开头)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周边的角被岁月磨白、磨毛了,她定定地望着里面夹的黑白照,岁月竟将它装订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驳的印迹。她忍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结尾)记忆就站在那里,朝阿锦点头微笑,阿锦轻轻合上相册,眼里顿时泛起了泪花。那泛黄的、陈旧的黑白相册,装载着那么多的记忆,明晃晃地耀眼。时代永远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

――《阿锦的黑白记忆》

名师点拨:首段以“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起笔,通过对相册里黑白照片的感受,转入叙述人生成长的记忆碎片。这样的开头,有助于作者从容叙述文章主体部分的回忆,那些亲切可感的生活情景便联袂登场,令人有眼前一亮的喜悦。文题材料的主体部分是讲述黑白照片与数码时代的辩证关系,该考生不动声色地将黑白照片“移”进开头,然后以泪花点点“接”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显得匠心独运,毫无穿凿的痕迹。在此基础上,结尾以“眼里顿时泛起了泪花”呼应开头,巧妙扣题,将她“忍着泪”的画面再次曝光,收到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实现情感升华,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之情。

二、锦上添花妙修辞

《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发展等级”的一个标准就是“有文采”,而要让文章的语言出新、出奇、出文采,运用修辞无疑是一条捷径。因为恰当地使用修辞,譬如排比、反问、比喻等,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振聋发聩。若是对古诗文非常熟悉,在行文中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将那些独特的意象自然地嵌入文章,让文章亮点纷呈,绝对能成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得分利器。尤其是记叙文,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修辞手法,将会很快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让文章多出一个个亮点,让人击节叫好,心情愉悦。若是议论文,在夹叙夹议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比喻论证,也能使语言优美,深入浅出。

[片段示例]

(开头)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举手投足间,溢满了无尽的善意与关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在纸条上写下“危险”二字,举手之劳,似春风撩拨起新鲜的丝丝竹笋,似皓月映射出心田的斑斑影迹,在心中开辟世外桃源。

(结尾)举手之劳,平凡得微不足道,却需要我们用长久的信念支撑。在心中种下善意与责任的种子,让它在浮世喧嚣里纤尘不染,在狂风骤雨里吐蕊生花。在某一刻,善因开出善果,听见清风的呢喃,看见繁星漫天。

――《坚守责任,善心长存》

名师点拨:标题既是观点,又切中了所给材料中关于责任、关于坚守的主旨。开头的妙处就在于引用了两句对仗工整的古诗,暗合善心之念。而接下来,考生围绕善意与关爱展开联想,强调举手之劳的善意所在。两个“似”字句,锦上添花,毫无雕琢之嫌。结尾落笔于善举、平凡及信念,强调心中种下善念,就能让自己在浮华而喧嚣的尘世间保持清醒的状态,听见呢喃的春风,看见漫天的繁星。

三、反弹琵琶不离奇

反弹琵琶,即文章的结尾和读者原来预料的完全相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向思维。这种构思法,往往会使读者的思路跟着作者走,就在他们以为水到渠成的时候,却发现结果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反弹琵琶,可以使文章产生出奇制胜的艺术魅力,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旧瓶装新酒”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犯结论离奇的错误。

[片段示例]

(开头)老刘在山上捉到两只猴子。他把猴子带回家,想训练它们表演的能力,帮自己挣大钱。大猴子拒绝表演;小猴子乐于表演。

(结尾)然而,当半个月后老刘再来到山上时,发现小猴子已经死了。原来小猴子由于肥胖已不能很好地爬树,适应不了竞争激烈的野外环境,居然活生生地饿死了。

――《两只猴子》

名师点拨:该考生选择了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两只猴子的故事――在训练时,大猴子以看透世事的眼神,警惕地对待嗟来之食,宁可饿死,也不用自己的演技博取果腹之物;小猴子则热衷于表演,只要给吃的,它就拼了命地走圈,然后讨赏,再走圈,再讨赏,最终得了肥胖症,不能再从事表演来为主人挣钱,以致被放归山林。

文章虽然叙事平淡,但在凸显主旨上手法高明。结尾处,按常理应该是写大猴子瘦得皮包骨头乃至饿死,而作者偏写那只肥胖的小猴子因为丧失觅食能力,活活被饿死。这种反弹琵琶的构思,更能彰显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的批判效果更加显著。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激发了读者的丰富联想,有振聋发聩的阅读效果,不愧为反弹琵琶的佳作。

四、卒章显志费心机

卒章显志,即在文章结尾才点明文章的主旨。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文章衔接紧密,事件的描写或观点的论证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文章的思路和线索均较清晰,而结尾的点明主旨往往是文章的高潮所在。此类结尾,一般是用简洁的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来明确主旨;或者直接叙述事情的原委,从而揭开谜底。需要注意的是,在前面叙事或论证中,切忌过早明确观点或暗示事情的结局,否则文章就会失去悬念,失去可读性。

[片段示例]

(开头)卢梭言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算是对当代人生存羁龅母爬ㄐ月鄱狭恕3乱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来是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依愚之拙见,当我们欣欣然于拥有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的自由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即我们的不自由。

(结尾)诚如“不自由”饱含的是禁锢与约束,“自由”也并非肤浅的“从心所欲”。犹念卡夫卡说:“沙漠谜一般的特点,必然会让你触及它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带着对“不自由”的敬畏,也带着对“自由”的追求,穿越沙漠,走过山川、草原,在跋涉中拾起关于风霜雨雪的感动,也在哲思中感受生命的每一抹亮色。

好的开头和结尾范文

一、点明论题,暗示主旨。

有些议论文,是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来论证问题的。这类议论文的结尾部分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在。

如秦牧《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一文,就是在结尾时点明中心论题的:青年人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选择正确生活道路。又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结论和论点也是统一的,故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理想的阶梯》一文,用两个比喻归结上文,深化奋斗”是《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再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在结束时,既概括全文内容,又同开头部分提出的论点相照应,从而突出了文章的论述中心:总之,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

这样的结尾,不仅突出了中心,还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三、引用名言,深化中心。

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四、鼓舞号召,提出希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好的文章,都是以情取胜的。此法都在前文感情的基础上,发出号召或呼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但使用此法,应忌空喊口号、空洞无物,要做到情有所根。如《从三到万》结尾提出诚恳的希望,引导读者联系自身作深远的思考。

也有些文章常在结尾时提出希望,预示未来。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就是如此:同学们!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这个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

五、画龙点睛,篇末完题。

有人认为只有狭义的散文常用画龙点睛”之笔,其实议论文也有在篇末点睛”,借以完题的(完题,即指完成论述过程,完整而有相当的深度而言)。如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结尾: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梁实秋这条文化走狗毕竟是精疲力竭,毫不中用了。因此,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这个结尾,最终画成了一幅完全切合梁实秋身份的狗像: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完了题。

六、抒情描摹,远瞩前景。

如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就是对革命高潮到来的热情的展示:它(指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个结尾情理相宜,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使读者受到莫大鼓舞,因而决心用自觉行动去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七、文意已尽,自然收尾。

大多数的议论文,都是问题解决”了,文章也就结束、收尾。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分析、阐明了为什么要改造”和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用三句话自然地结束了全文: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三句话,水到渠成,进一步肯定了改造”,很自然地收束起来。

八、指出教训,强调深意。

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结尾时说:就这样,个人(指李自成)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