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6篇)

时间: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后京都时代隐含碳碳排放

一、引言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9年提出碳关税概念,即对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我国作为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国外学者对于国际贸易和环境效应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SanfordJ.Grossman&Krueger(1991),他们首次发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创立了贸易与环境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部分;Weber(2008)结合中国的情况,研究发现碳泄漏和碳出口是导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大量增加的两大原因,“污染天堂假说”适用于中国。本文选取后京都时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研究的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学者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碳排放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他可能的研究的方向,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展望。

二、中国国际贸易与碳排放的研究进展

(一)中国贸易与碳排放理论经验研究

从理论与经验研究来看,马艳和李真(2010)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出发,以不平等交换的视角来分析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碳”不平等交换的问题。他们认为,国际贸易交换活动中,除了直接体现在商品价值方面的不平等交换之外,由于生产技术的差异和人为单方面制定的碳排放标准导致了“碳”的不平等交换,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是不平等交换的重要原因。王文举和向其凤(2011)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大国2005年的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测算,提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汇率效应的碳排放应该由消费者来承担,纯技术效应部分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姜鸿、梅雪松和张艺影(2012)利用中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6~2008年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碳排放权价格,评估中美贸易利益。结果表明,中国无偿为美国排放了二氧化碳,考虑到碳排放权价值之后,中方贸易利益减小,中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价格出口模式不可持续,外贸政策有待调整。李丽(2014)从低碳经济对贸易规则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产品清单的谈判,并关注区域及双边贸易协定中低碳规则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低碳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更大程度上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中国国际贸易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

从实证研究来看,李斌、彭星(2011)在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三大效应的基础上引入全球价值链视角,运用GMM法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贸易影响中国碳排放的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影响中国碳排放的三大主要因素是贸易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及融入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最大;碳排放效应分析中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的曲线,中国碳排放不存在“污染避难所假说”。吴献金、邓杰(2011)从规模、结构和技术三个角度,对1995~2007年期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存在碳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代表结构效应的资本劳动比和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贸易自由化的总效应会增加我国碳排放量,“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成立。王正明、温桂梅(2013)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基于SYS-GMM方法的面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期及滞后一期的出口加剧了国内碳排放,当期及滞后一期的进口对碳排放有积极效应;滞后二期的FDI起到优化碳环境的作用;OFDI也降低了国内的碳排放。我国应该实施绿色FDI引进战略和新型“走出去”战略,转变出口贸易结构。

(三)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测算

一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进出口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还包括其中隐含的碳排放。在全球都在关注和提倡“低碳”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隐含的碳排放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减排任务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以网文献来看,计算生产产品的碳排放量主要使用的是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Model),其中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SRIO)的使用最为广泛。其基本假定是进口产品与国内生产技术相同,在核算上表现为进口产品与本国产品具有相同的隐含碳排放系数,基于此计算的进口隐含碳排放有可能高估或者低估进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具体到计算公式上,虽然学者们采用的字母符号有所差异,但是都是依据扩展的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推导出碳排放的计算公式:

其中,C是碳排放总量,E表示能源消费总量,Ei为i种能源的消费量,S表示i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表示各类能源的排放系数,即消费单位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如果进口产品的排放系数采用进口来源国的技术。则可以明显提高碳排放测算的准确度,这一处理方法是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多区域模型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对于数据要求较高,周新(2010)采用了多区域产出投入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2000年的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美国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最大(464Mt),中国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顺差最大(452Mt)。

在二氧化碳来源的上,由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次能源,大多数学者使用这三种能源的消耗来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除此之外,学者杜立民(2010)①估算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0%左右。李子豪和代迪尔(2011)根据IPCC(2006)提供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燃料油、柴油、汽油和焦炭七种燃料的净发热值和排放系数,处理后得到各种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从而求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四)碳排放责任的认定

根据以往文献,在核算一个国家碳排放量上,目前存在三种标准:生产者负担原则、消费者负担核算原则和生产者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生产者负担原则指一个国家全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核算,消费者负担原则指根据最终消费使用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进行二氧化碳核算,生产者消费者共同负担原则是以前两种原则为基础,将碳排放责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一直以来,国际社会以及OECD国家基本上都采用生产者负担原则作为环境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按照生产者负担原则核算每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有利于净进口隐含碳的国家,不利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公平的核算方法很可能会对气候协议效力的执行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因此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高碳排放和高能耗产品,通过“碳泄漏”完成其减排任务,全球碳排放可能因此不减反增。

三、结论及研究展望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气候科学家们表示要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2之间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国在面对全球碳减排的问题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世界普遍使用的碳排放生产者负担原则高估了我国的碳排放水平,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向我国“碳泄漏”的发生。为了确保我国能在一个公平合理的框架下确定其碳排放额度和排放权,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我国应该坚持主张碳排放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的原则,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同时更加有效地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真正碳减排。

关于我国国际贸易和碳排放问题的研究最近几年开始增多,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首先,是关于前文有提及的加工贸易产品的碳排放问题。加工贸易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方式剔除进口中间产品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第二,我国学者对于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核算时,大多是采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精准度更高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使用较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碳排放测度。第三,关于世界性气候谈判、世界性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谈判的动向对碳排放权和减排任务方面的影响上的研究不多,准确分析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做好充足的调研和理论准备,会让我国在参与这些协议谈判时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第四,关于中国国际贸易和碳排放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结构分析分解考察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考察各种类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未来可以在这方面深入分析研究,为国家进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注释

①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11):20-33。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研究,2014(11).

[2]王正明,温桂梅.国际贸易和投资因素的动态碳排放效应[J].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5).

[3]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3(3).

[4]袁鹏,程施,刘海洋.国际贸易对我国CO?排放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研究,2012(4).

[5]姜鸿,梅雪松,张艺影.基于碳排放权价值的中美贸易利益评估[J].财贸经济,2012(3).

[6]王文举,向其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2(2).

[7]李子豪,代迪尔.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1(12).

[8]杜运苏.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贸易研究,2011(12).

[9]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J].国际贸易研究,2011(9).

[10]李斌,彭星.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环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

[11]高秋杰,田明华、吴红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J].生态环境与保护,2011(5).

[12]吴献金,邓杰.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

[13]马艳,李真.国际贸易中的“碳”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研究,2010(12).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篇2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使国际贸易形势发生转变,针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也产生相应的变动。信息时代下,国际贸易转变了直接投资公司内部贸易结构,改变国际贸易定价机制;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也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可以提升本国经济水平,有带动性的促进母国产品出口,增强母国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增加母国外汇收入。对于信息时代下,转化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可以提升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在信息时代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之下,应用传统统计方法中以国家为单位的方式,通过其进出口额计算国际贸易的收支,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出当前国家的贸易利益,将其转化为用原产国外汇增加额来进行计算,其结果较为精确。”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间发生一定转化。

二、完善改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关系措施

1.改变角度

对于信息时代下,在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之中,其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据了统治的地位,而相对与比较成本理论而言,其已经发展成为自由贸易理论中的主线。根据传统国际贸易要素中的禀赋理论,基于占有不同优势资源、不同优势生产要素的国家,其在生产各自国家产业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可以用国家自身优势产品,有效的换取别国经济生产的优势产品,使得交换产品后各自国家彼此均获利,然后,再由各国按各自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形成产业贸易的竞争发展模式。在现代化经济全球条件之下,改进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针对实际情况,明确比较成本已经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因此,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实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实现贸易投资的一体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依靠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资源,大力借助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提升贸易发展水平。在信息时代下,转化贸易投资角度,有助于发挥实践指导意义;其主要表现为,若是一个国家具备越多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就能够在国际贸易分工中,更多的来整合别国的产业发展资源,同时也可以减少本国产业资源被别国的贸易直接投资企业整合。对于信息时代下,在国际贸易中,可以依靠获取产业生产技术优势,以及大力生产差别化产品的形式;优化贸易管理方法来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促进贸易发展。

2.重构路径

在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研究之中,已形成了三种基于不同研究对象的贸易理论体系;一是就是以由市场机制为研究对象,可以从组织结构及协调发展之间进行国际的分工;而对于另一种,则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进行研究;同时,对于信息时代下,其第三种研究中,则是由专业化个体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进行贸易分工。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对于新兴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之中,就是通过引入交易费用以及交易效率概念,以此来解释企业生产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由于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市场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形式。在信息时代中,对于实际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国际贸易方面应该秉持降低交易成本,改进商品交易效率的原则,能够运用重构路径的发展思路,提升贸易经济水平。当在实际中,若是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远远高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生产费用之时,就可以选择进行国际直接投资,能够使跨国企业从国际贸易分工之中抽离出去,不仅可以降低贸易交易费用,提升国际直接投资经济效益。

3.转化主体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方面的产物,在信息时代贸易中,对于很大程度上可以将跨国公司作为在国际贸易中的研究主体。在信息时代国际贸易中,可以双向作用实现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联合机制,对于跨国公司之间实施全球战略前,国际上的贸易分工中主要是以产品为发展界限的,也就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各自的集中生产具有贸易优势产业,从而形成某些、某一种的最终产业产品,最后通过国家间主题交换,使贸易产业中最终产品进行投资交换,在经济活动结束之后,对于国家企业结果双方,都可以获得比较多的贸易利益。对于信息时代下,转化贸易过程中的主体,提高国家贸易发展的整体福利,实现国际贸易直接投资,促使转化新的经济行为,能够以贸易投资经济活动为国际贸易中的主体,有助于促使提升国际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家贸易的整体经济水平。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创新;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58-02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技术创新既依赖于本国技术研发,同时也受到国际贸易的深刻影响。而国际贸易对促进中国技术创新愈加重要。通过国际贸易途径获取相应外部技术,带动中国技术创新,从而不断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增强企业与国家竞争力。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基础在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学术界对于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如Grossman和Helpman(1991)研究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引入高质量多种类的国外产品或中间产品能够提高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一些文献也从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如Narula(2004)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活动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对于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很是缺乏,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从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两个角度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希望能够为中国加快国际贸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价值。

一、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

Kruger、Corbo、Kuznets等通过研究表明国家的开放程度和该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Syrquin和Chenery实证研究揭示实行实行外向型政策的国家要比实行内向型政策的国家每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要高出6‰,而平均年产出增长率要高出1%。因此,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关系密切,国际贸易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放开了对内贸易的诸多限制,贸易往来有力地贡献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全球一体化,国际贸易的商品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在国与国之间知识快速传播,降低了闭门锁国的科研成本,大幅度增加了知识存量,由此带来新产品开发成本大幅下降,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率呈现上升趋势。不可否认,中国的商业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然而,中国大量的技术创新大多数来自于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和改进,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国际贸易能够积极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国际贸易离不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信息传递,扩大了国与国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增进了彼此的文化及习惯的了解,进一步深入了解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关技术指标,为研发适合本国的产品技术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2.国际贸易能够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的商品中,既有成品,也有中间产品,某些中间产品在中国是很难生产出来的,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引进来中间产品的技术,通过研究,可以形成本土化的技术,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另外,难于生产的中间产品用于生产终端产品,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中间产品成为贸易商品,有利于终端产品的生产厂家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产品质量,减低产品成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国际贸易有利于收集用户对技术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用户使用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后,通过畅通的营销渠道会积极提出使用产品的技术创新方面的建议或意见。实践证明,贸易量与建议的数量成正相关的关系。

4.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加速技术创新。国际贸易集聚效应能够体现在增量贸易的区域选择方面,受到特定区域国际贸易存量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区域国际贸易量增多,贸易交流发生在此区域机会更多,因而会带来一定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从而促进该区域的技术创新。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集聚的区域会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来进行投资,中国就是很好的例证,比如北京的中关村。

二、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英语专业国际贸易科研教学

一、英语+方向课程的现状

1978年以来,外语教育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改革莫过于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前后花了近20多年的时间。1983年,外语院系开始尝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90年代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盛期。2000年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实行。尽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颇,也出现了不少争论,但是,总的来说,一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途径已经找到。无论是专门的外语院校、理工科大学外语系,还是综合性大学的外语院系都按照各自的特点摸索出了一套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做法。

二、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科研选题

1.根据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选题。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英语+国际贸易方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该门课程包括国际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商品的品质、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商品的价格、国际货款的支付、信用证付款和银行保函、商品检验和索赔、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等。因此,如何把如此广泛又必不可缺的贸易知识融入到英语(国际贸易)方向的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根据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实际需要,结合教师的从业实践,分析外贸英语的语言特点,我们编制了一套《国际贸易从业实践手册》。为学生们从事贸易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根据研究者的实际体验选题。研究者本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实践体验、经验教训也不失为研究选题的好内容。例如:各种支付方式的选用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如何让学生读懂英文的信用证、看懂汇票、本票、支票支付票据,避免常见的错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研究人员正在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过的票据应用教学工作中,并准备整理成系统的教学资料,继而根据外贸英语的语言特点,进行相关的研究。

三、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课程设置

1.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语言文学类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益缩减,因此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英语+专业课程。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掌握国际经济、管理和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英语人才。

2.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力争体现以下原则:突出学科主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根据这个原则,英语(国际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可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限选)+专业方向课(任选)+实践操作课”四大模块构成。具体的课程设置及相关的培养目标如下: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英语语法、高级英语、英文写作、翻译,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专业方向限选课包括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单证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国际商务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专业方向任选课包括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英语学术写作、国际营销学、英语报刊阅读、对外运输与保险、商务英语谈判、涉外合同写作、商贸案例分析、物流管理、英语词汇学、商务英语写作、国际商法、国际金融等;模拟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实训室设有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口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四、英语专业(国际贸易方向)科研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虽然涉外经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纷繁复杂,外语专业人士也经常介入其中,但是这种活动基本没有显示在外语界的学科研究中。最常见的学科涉入是通过语言研究的方式对该领域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将其纳入存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胡庚中教授的在研修班发言稿中的六个转变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科研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1、教学理念上,从继续语言能力的教学向突出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转变。2、教学内容上,从一般日常交际层次向专业学术交流层次转变。3、教材编写上,从按语言教学要求以单项技能为线索,向按国际贸易活动实践需要以综合语用技能为线索转变。4、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向以课堂讲授与国际贸易现场模拟相结合转变。5、师资培训上,从整体提高语言教学能力向侧重强化国际交流语用教学能力转变。6、考核测试上,从“面向语言”的考试向“面向交流”的考核转变。

参考文献:

[1]胡庚中:《国际交流语用的科研与教学》,《外语界》,2007.1。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贸易投资一体化;要素分工;国际贸易理论

abstract:theconventional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ndtheinternationalinvestmenttheoryareconflictingwitheachother.theframeoftheneo-classicalinternationaltrademodelexcludedtheexistenceofthedirectinvestmentcompletely,butthecurrentfactssuggestthetradeandinvestmentcannotonlycoexist,buttheinclinationofthetrade-investmentintegration’sdevelopmentismoreobvious.therapiddevelopmentoftheintegrationofthetradeandinvestmentgivesrisetofar-fetchingeffectoninternationaldivisionandmanychallengestothetraditionalinternationaltradetheory,itisimperativetorenovatetheinternationaltradetheory.thispapermainlyanalysesandstudiesthequestionsmentionedabove,andgivessomenewideasandnewwaysofstudies.

keywords:theintegrationoftradeandinvestment;factordivision;internationaltradetheory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投资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力量。据《2001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显示,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90年代初期,全球直接投资的流量每年大约在2000亿美元左右,到1995年就上升到3250亿美元,1997年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1998年达6440亿美元,1999年迅速发展到8650亿美元,2000年更是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达1.3万亿美元之巨!国际投资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大约年均增长8%左右)的发展速度。

同时,通过有关研究分析表明,贸易和投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在地理区域与产业分布上呈现高度的一致性。(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转向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出口份额持续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投资方式开始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导向和资源开发导向转为技术创新导向投资和产业国际转移导向投资,表现为研发和第三产业对外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比例上升。

当前的事实表明,贸易和投资共存且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即所谓的贸易投资一体化,也就是讲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具有很明显的互补关系。但是,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对国际分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国际贸易理论亟待创新。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与要素分工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立足全球,对生产经营实行全球性战略安排,把别国的市场和资源纳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企业从单纯追求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过渡到跨国投资和经营,资金、技术、人员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自由。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充分利用新出现的技术,将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细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并把不同的阶段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个国家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通过各个环节的最优化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并不能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有比较优势,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才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因此,许多跨国公司只将战略环节紧紧的控制在企业内部,其他非战略环节则通过外包、许可证等委托方式完全或部分的分散出去。这样本国的跨国公司变为世界范围的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利用其他国家、地区的要素优势,减少经营成本、增加灵活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质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和利用全球资源。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要素禀赋及相应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在微观上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在生产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利用他国的比较优势,实现更为细致的分工。

在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之前,国际分工是以产品为界限的,也就是各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集中生产各自有优势的某些或某一种完整的最终产品,然后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最终产品进行交换,经济活动便结束,结果双方都获得比较利益,提高了国家的整体福利,新的经济行为再次发生,重复着生产贸易的模式,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国家为主,或者跨国公司代替母国执行母国的政策,此时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母国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经济活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以跨国公司为主,而且此时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母国的利益也发生了背离。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根据全球各国不同的要素优势把不同的生产工序放到最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进行投资生产,然后再把所有的零部件通过贸易集中到最有组装优势的国家进行组装生产(投资),最后通过贸易再把最终的制成品销往各个国家,一次完整的经济行为结束,新的经济行为再次重复投资(生产零部件)贸易(零部件)投资(组装零部件)贸易(最终产品)的模式。从产品的结构来讲,要素分工又可以叫中间品或半制成品分工。

在贸易投资一体化和要素分工的新形式下,要素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当前要素的新特点主要有:(1)要素的细化性。同一种生产要素按其培育成本或在生产中所发挥效能的高低,实际上应视为有不同的生产要素。(2)要素的扩展性。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而且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新要素。(3)要素具有流动性。(4)要素具有变动性。随着要素流动性不断的加强,由于各个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实力不同,对要素的吸引力也不同,从而导致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要素种类、要素量和要素比例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5)要素的专用性。要素职能日益专业化而成为专用性资产,这就增加了要素彼此替代的难度。要素的专用性越强,其使用范围越窄,转置成本越大。

三、国际贸易理论最新研究成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朱刚体博士较早地注意到这个问题(朱刚体,1997),他认识到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越来越成为普遍的贸易现象,认为以公司内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为基础来分析贸易格局的方法比以国家的比较优势的方法更能解释现代国际贸易格局。发达国家之间各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不同是国际贸易尤其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同时,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能发展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并进行海外投资也与其公司的特定优势有关。

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将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研究主体是一项标志,标志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研究的开始。朱刚体在研究中指出,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共同决定因素,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竞争因素,这种优势虽然是在该国扶植和培养起来的,和该国的人口、地理、历史、环境、文化、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并不一定与这个国家的总体平均优势和要素禀赋有必然的联系。他强调,许多大公司既是出口商,又是对外直接投资者,因此将贸易和投资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来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这里他只是沿用了传统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投资看成贸易的有效替代,研究的重点也就放在跨国公司特定的优势是否可转移,而是否可转移也决定了跨国公司是选择贸易还是投资。

此后朱刚体在一项研究中(朱刚体,1997)中试图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研究有机融合,在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下很难,因为前提假定不同。朱刚体认为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研究直接投资的重要思路是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知识产品的特点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从中可以导出公司追求统一控制权的动机,比较优势、交易成本和市场效率的结合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重要线索。而这其中跨国公司通过连接两个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经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创新的新思考

朱刚体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主体,将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融合或替代的决策主体,研究了由公司竞争优势与发展策略决定的跨国生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研究思路,但这时的研究还是初期的,片面的和尝试性的。他的分析仍脱胎于传统的投资理论,将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贸易的替代,仅仅试图将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国际贸易的分析框架,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体系。

理论的创新有两种:(1)从全新的角度和方法上进行创新,(2)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或者进行修改和补充。本文认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进行理论创新的可行性较大。以下是本文关于理论创新的一些新思考: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应该尽量的结合当代现实的国际环境,放弃更多的传统假定,力求将新企业行为理论、新工业组织理论与产业和国家层次上的新资源禀赋差异、新要素分工理论融为一体,建立一个综合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这个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应该综合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企业的国际行为进行一个统一的解释,能同时回答两个问题:(1)国际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即企业进行国际经济活动的原因,(2)国际经济活动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即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共存的现象。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这与朱刚体的观点是一致的。关键是怎么建立一个完美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可以完全且合理的解释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

首先,从宏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同日本小岛清教授的观点一致,认为国际分工既可以解释国际贸易也可以解释国际投资,不过国际分工已经从产品分工发展到要素分工。由于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能从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入手进行研究,再者,现在国际投资的新现象也出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直接在国外进行投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已不能解释这些新现象。

其次,从微观上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上。

同朱刚体的观点一致,认为跨国公司应该作为研究的主体。不过现在开始考虑跨国公司的概念问题。随着以产品为特征的国际分工向以要素为特征国际分工的转变,国际市场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处于动态的调整之中,特别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中的战略联盟及众多的合同安排形式的急剧发展,打破了以往企业内部组织为边界的企业形式,出现了边界模糊的虚拟企业形式。这一方面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又显示了新的理论的发展方向。传统上,它可以被看成是跨国性的企业自身内部化的控制链条,而在当今盘根错节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上,跨国公司更应被看作是一个联合体,它是由彼此牢固的准市场交易关系组成的。对跨国公司本身认识上的突破,必然孕育着重要的理论变革。

第三,在要素分工的基础上应从竞争因素方面去考虑。

(1)要素分工使要素的种类不断的增加,同种要素的质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最主要的是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各国要素的积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要素的不断流动,由于各个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实力不同,对要素的吸引力也不同,从而导致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要素量和比例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在各国间要素积累的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会引起国际间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形式的改变。

(2)跨国公司为了生存和维持各自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必定将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根据各国的要素优势,将其业务配置在任何一个可以获得最佳利润的地方,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以取得最佳配置。

目前,国际分工已经从水平分工发展到以垂直分工为主,从整体分工到零部件分工为主,工序分工到零部件分工为主,实现了车间和零部件的国际化。也就出现了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横向和纵向)与外部一体化(横向和纵向),竞争越激烈,外部一体化的可能性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与外部一体化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横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同,因为它们的分析前提不同。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得知,传统理论分析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是以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为前提,而现在,我们的分析是以跨国公司维持和获得竞争优势为出发点,两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得出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必然有替代效应;后者的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必然有“几何级数式”的互补效应,现在跨国公司的行为是:投资(在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的零部件贸易(把零部件运往装配国)投资(零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贸易(把最终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现在可以说,贸易是实现投资行为最终目标的手段,只有通过贸易,投资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也就是说贸易、投资必定共存且相互促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要素分工为背景,以跨国公司作为研究的主体,用竞争理论来分析贸易投资一体化,建立一个完美的“国际行为综合理论”,可以完全且合理的解释全球的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不仅方法上要创新,研究的内容也要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以往只重视跨国公司的成因,现在关注的是跨国公司的管理、生存、发展和对国际竞争的战略反映,即从跨国公司存在机制的研究过渡到发展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在国际竞争环境中如何发挥优势、保持优势和寻求优势,将企业的国际活动的选择视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对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战略反映的结果,是今后国际活动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福建论坛,2002(3)。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

[3]朱刚体.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j].经济学动态,1997(3)。

[4]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j].国际贸易问题,1993(7)。

[5]feernstra,robert.integrationoftradeanddisintegrationofproductionintheglobaleconomy,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2(4),31-35,1998

[6]markusen,jamesr,anthonyj’venables:multinationalfirmsandthenewtradetheory,nberworkingpaperno’5036,1995

[7]buckley,peterj.andmarkcasson.:thefuture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lonton:macmillan,1976.

[8]hirsch,seer:aninternationaltradeandinvestmenttheoryofthefirm,oxfordeconomicpaper28(july),1976

国际贸易的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中美服务贸易收支;面板数据模型;货物贸易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118-04

1.前言

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两国间的贸易对世界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1.443亿美元;而根据美国政府的统计,2006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创纪录的2.325.5亿美元,占美国整体贸易逆差的28%。中国对美巨额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的经济失衡,而美国的经济失衡则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中国对美货物贸易保持巨额顺差的同时,中美服务贸易却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处于入超的状态,只是这种服务贸易的逆差被巨额的货物贸易顺差所掩盖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于服务贸易的竞争,并且其竞争的成败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各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因此,加强对服务贸易的研究,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中美服务贸易收支的研究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2.相关文献回顾

到目前为止,在针对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比国内学者研究得更加深入,且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计量回归的方法对实际情况进行了检验。JuannH.Hung和SandreViana(1995)采用时间序列中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中增长最快的三个部分(旅游、其他私人服务、版税和许可费)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外国稳健的经济增长和美元的贬值是推动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美国服务贸易收支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1]。AlanV.Deardorff,SaulH.Hymans,RobertM.Stern和ChongXiang(2000)使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季度数据对美国服务贸易四个子项(旅游服务、运输服务、乘客运输服务和其他私人服务)的出口和进口建立模型并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在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服务贸易顺差在1999和2000年会减少,到2001年会重新增长[2]。DeniseEbyKonan和AriVanAssche(2004)将一个不完全竞争服务部门纳入小型开放经济这样的标准来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model),以此来分析管制和市场结构这两个因素对突尼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影响,并强调了市场结构和法制环境对突尼斯电信自由化的重要性[3]。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将在货物贸易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引力模型也应用到了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上,Lejour和DePaivaVerheijden(2004)使用引力模型对加拿大和欧盟的双边服务贸易流量进行研究发现,距离对服务贸易影响比之其对货物贸易的重要程度要低[4]。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服务贸易收支进行了研究,谢康,李赞(2000)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一定时期内中美两国政府和企业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局面

[5]。张德进,吴韧强(2004)利用RCA指数和TC指数对中美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业上仍然保持着显著优势,但我国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渴望得到较大的发展[6]。程南洋,杨红强和聂影(2006)对我国1999~2003年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优化的幅度很小[7]。孙夏,张静中(2006)通过分析中美服务贸易逆差后认为,中国应加大在人力资本及科技方面的投入,并通过分层次逐步对美开放和适度保护相结合来缩小中美服务贸易之间的逆差[8]。

总的来说,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显得相对没有国外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在研究方法方面,有些国内学者在研究服务贸易收支时采用的是相关系数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只是对两变量之间进行分析,却忽视了其他的相关影响变量的作用,缺乏说服力。目前国内几乎还没有学者采用较为合适的计量模型来对中美服务贸易收支进行实证分析,因此,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中美服务贸易收支,将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研究意义。

3.研究思路

和货物贸易一样,国与国之间服务贸易的进行必然有其理论基础,然而由于贸易动因和贸易形式的多样化,这就使得一种纯粹的贸易理论无法完全将两国间贸易的实际情形解释清楚。但不管怎样,国际间的贸易必然有其共同的影响因素,因此,要研究两国间的贸易收支,将这些共同的影响因素纳入同一个方程,并选择适当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在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情形下,一国的贸易收支等于其出口减去进口,而与此同时,一国的进口就是另一国的出口。从这个角度出发,两国间的出口和进口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影响因素,只是这种因素的来源国不同而已,因此研究一国对另一国贸易收支影响因素的问题就转变成了研究出口影响因素的问题。本文在研究服务贸易出口时主要考虑了四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见方程[1],即收入、货物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实际汇率,如方程①所示:

EXd=Fd(Yf,Xd,FDId,RER)①

方程中EXd表示本国对外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Yf表示外国的收入水平,FDId表示本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Xd表示本国对外国的货物贸易出口,RER表示实际汇率。其中,(1)Yf对EXd的影响是正向的,因为本国的出口是基于外国的需求,外国收入水平越高,对本国服务贸易产品的需求则越大;(2)FDId和Xd对EXd的影响也是正向的,这主要是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出口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相关服务产品的出口,同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贸易量的增大反映出本国与外国在经贸关系上的愈发紧密,这也会促进本国的服务贸易出口[2];(3)实际汇率在反映名义汇率的同时还包含了物价水平的变动,但在这里,RER对EXd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是因为实际汇率变动带来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相对价格变化方向的不同变化所导致。

正如前所述,在两国情形下,本国的进口等于外国的出口,而外国的出口也存在着相同的影响因素,因此,本国的进口方程则为:

IMd=Fd(Yd,Xf,FDIf,RER)②

由于本国的贸易收支等于出口减去进口,而出口和进口方程中均具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因此,本国的贸易收支方程也将具有与出口和进口相同的影响因素,即:

B=F(Yf-d,Xd-f,FDId-f,RER)③

其中B为本国对外国的服务贸易收支。在方程①和方程②中,除实际汇率RER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之外,其他各变量的影响方向是被确定的,但在服务贸易收支方程中,除实际汇率RER之外,其他三个变量均变成了相对形式,这就使得服务贸易收支方程中四个变量影响方向都具有不确定性,必须通过计量回归的方法对具体两个国家间的服务贸易收支进行分析,才能确定这些变量对其中一国服务贸易收支的影响方向及其影响大小。

4.计量分析

与货物贸易有商品分类一样,服务贸易也有其子项,这就使得本文对服务贸易收支的分析就牵涉到了截面数据,与此同时,考虑到时间序列因时期过短会造成样本数目不足,因此,使用既包含时间序列又包含了截面数据的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中美服务贸易收支,一方面能较全面地反映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另一方面还扩充了样本容量,使得回归模型更具有说服力。

4.1相关变量和指标的选取

在建立计量模型之前,首先要对相关变量和指标进行选择和调整,同时,为了减小数据的波动性和异方差,还必须对原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这也就是本文在进行计量回归前模型设定的一个重要标准。此外,本文所研究服务贸易收支的时期区间是1994~2005年,主要是考虑到在这一时期内人民币采取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汇率制度改革而产生的样本自身结构性的突变。

4.1.1因变量的选择。由于中美两国在服务贸易方面是中国处于入超状态,因此,模型的因变量为美国对中国的顺差额。在中美服务贸易收支下的各子项中,美国某些年份中在旅游服务、乘客运输和其他运输这三项收支上是出现逆差的,这就意味着这几个子项的收支在账面上会出现时正时负情形,因此,基于数据对数化的要求考虑,本文并不将旅游服务、乘客运输和其他运输纳入研究范围。此外,由于部分年度数据缺失的原因,保险也并不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最后,模型所确定的因变量LnYi包括五个截面:(1)私人服务;(2)版税和许可费;(3)其他私人服务;(4)商业、职业和技术服务;(5)其他交易者附属私人服务。

4.1.2自变量的选择。模型的四个自变量中,除实际汇率外,其他三个变量均为“相对”变量。(1)收入水平。模型中“相对”收入水平采用的是比值的形式,即首先将两国的GDP调整至同一数量级(billion),再将中国的GDP按当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换算成美元,最后将美国的GDP除以换算过后的中国GDP,就得出模型的第一个自变量X1。由于X1本身已经是一个比值,因此X1并不要再进行对数化处理。(2)货物贸易。在中美两国的货物贸易方面,中国保持着巨额顺差,因此模型的第二个自变量LnX2则为对数化后的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3)对外直接投资。目前,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大大超过了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这就使得本文的第三个自变量LnX3为对数化后的美中双方直接投资的差额。(4)实际汇率。由于在样本期内人民币采取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是几乎不变的,但考虑到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却是变动的。其中计算实际汇率所使用的物价指标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均已调整为以1994年为基期)。将计算出的实际汇率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就得到本文模型的最后一个自变量LnX4。

在数据来源方面,服务贸易收支、美国年度GDP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货物贸易和人民币汇率数据来源于亚洲开发银行[3];中国年度GDP和消费者价格指数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

4.2计量回归

根据面板数据模型中对截距项向量和系数向量的不同限制要求划分,面板数据模型被分为三种类型: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含有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变系数模型)。一般来说,要经过相关检验后,才能具体确定选择建立哪类面板数据模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模型设定偏差,以此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但根据现实情况而言,不同类别的服务贸易子项是肯定存在结构上的差异的,同时其不同类别的子项对这些共同影响因素的反映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种原因,本文选择建立的是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同时在回归结果中通过相同的系数检验进行验证。此外,为了进一步减少因为面板数据模型中由于存在截面或时期异方差对回归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具体的回归方法上选择的是相应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

初始设定的模型为:LnYi=Ci+a1iX1+a2iLnX2+a3iLnX3+a4iLnX4+u,其中C为截距项,u为随机扰动项。根据(表1)显示,使用时期加权具有最好的效果(残差平方和明显减小),其具体回归结果(表2)所示。

从(表2)中能够看出,在10%的水平下,模型的截距项均是显著的,这也验证了在模型选择时所推定的服务贸易收支子项存在着显著的结构差异;同时,在回归结果中,第二个自变量LnX2即两国货物贸易的系数在各截面均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要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将LnX2从初始模型的自变量中剔除,修正后的模型为:

LnYi=Ci+a1iX1+a3iLnX3+a4iLnX4+u

采用上述同样的步骤再次对修正后的模型使用时期方差进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其结果(表3)所示。

通过对初始模型进行设定和对回归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初始设定模型回归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修正后,虽然仍有部分截面的系数依然不显著,但模型中大部分系数已经显著,从模型整体上看,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回归结果。而从经济理论上来看,不同截面由于其自身存在各自的特点,在面对这些共同的影响因素时表现出不同的显著性,这是合乎现实情况的。因此,本文分析的结论将在模型回归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得出。

5.结论

通过建立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后,可以发现模型中5个截面的截距项是不同并且显著的,这表明本文所分析的中美服务贸易收支中的五个子项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差异;与此同时,模型中各截面自变量的系数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甚至不同截面在对某些自变量时表现出了相反的变动方向,这也反映出中美服务贸易收支的五个子项受某些因素影响的程度明显不同。总的来说,本文的结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对服务贸易的需求是影响中美两国服务贸易收支变化的最显著因素。模型显示,随着自变量X1的减小,即中国经济增速高于美国经济增速,这五个子项的贸易收支都将会被拉大,这也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美国提供的服务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伴随而来的也是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的扩大。在5个子项中,版税和许可费的边际系数大小高出其他四个子项边际系数将近一倍,中国表现出对美国的专利、技术、商标等国际技术贸易标的以及出版发行物的较高需求弹性。

第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互关系在整体上并不明显。在本文初始模型的回归结果中,货物贸易这一自变量对五个子项的影响均不显著,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貌似“各行其道”,这与国内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存在着出入。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本文的角度看来,最有可能的原因是:(1)货物贸易一方面对服务贸易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又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综合起来就使得二者整体间的相互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2)可能是由于模型的因变量在选取上并没有包含与货物贸易相关度比较大的项目,或者是对模型截面分类的选择(中美服务贸易收支的子项分类)造成了货物贸易影响不显著。

第三,国际直接投资会带动相关服务贸易的进行。模型结果显示,美国对中国增加直接投资会带动其私人服务出口和版税及许可费收入的增加,其中版税及许可费收入受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最为显著,这本身也是因为技术的转移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与国际直接投资在时间上的近似同步以及在方向上的大体一致。目前,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远远大于中国对美投资,伴随着这种直接投资差额的增大,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的顺差将会有可能更进一步扩大。

第四,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美服务贸易收支存在一定影响[5]。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五个截面中的三个截面存在显著影响,并且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会带来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收支顺差的增加。这也反映出在中国对美国服务有着较大需求的情况

下,随着单位美元能换取更多的人民币,美国将更愿意对中国进行相关服务产品的出口。

6.总结

通过本文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除货物贸易外,两国相对经济增长速度、国际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美服务贸易收支下的五个子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由于中国保持着持续的高速增长,这将加大对美国服务贸易品进口的需求;同时,随着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增加自身会带来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增加外,直接投资还通过其直接和间接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这将进一步带来对美国服务贸易产品的需求。从这两方面来看,中国对美服务贸易收支将可能进一步恶化。虽然模型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会改善中国对美服务贸易收支的逆差,且自2005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处于升值状态,但目前美国自身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币升值影响,此外,一旦人民币停止升值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时,其他两个因素将成为影响中美服务贸易收支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今后中国在对美服务贸易收支变化上具有不确定性,但这种逆差在一定时期内扩大而非缩小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加强对中美服务贸易的研究,在现在和将来

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uannH.HungandSandreViana,“ModellingU.S.ServicesTradeFlows:ACointegration-ECMApproach”,FederalReserveBankofNewYorkResearchPaperNo.9518,1995.

[2]AlanV.Deardorff,SaulH.Hymans,RobertM.SternandChongXiang,“ForecastingU.S.TradeinServices”,UniversityofMichiganDiscussionPaper,No.467,2000.

[3]DeniseEbyKonanandAriVanAssche,“Regulation,MarketStructureandServiceTradeLiberalization:ACGEAnalysis”,CIRANOWorkingPapers,2006.

[4]Lejour,A.anddePaivaVerheijden.“ServicesTradewithCanadaandEuropeanUnion.”CPBdiscussingpaper,No.42.2004.

[5]谢康,李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9).

[6]张德进,吴韧强.中美服务贸易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4,(5).

[7]程南洋,杨红强,聂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8]孙夏,张静中.中美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