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6篇)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围产儿;围产儿死亡率;死因;预防措施
--------------------------------------------------------------------------------
作者单位:265701龙口市人民医院产科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围产期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将我院产科2002年~2011年10年中168例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2年~2011年10年间在我院出生的围产儿死亡登记本,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及死亡病例共168例。
12标准按照我国统一实行的围产期Ⅰ[1]即妊娠满28周(胎儿体重达到1000g或身长达35cm)至产后7d所发生的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病例168例为统计对象,计算围产儿死亡率,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提供预防措施。
2结果
21其中表2居首位的畸形指孕期彩超检查发现引产或分娩后临床诊断明确的死亡围产儿。表1中死胎发生130例,其中不明原因15例;有明确原因的依次是畸形引产47例(神经管畸形13例,唇、腭裂10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其他各种畸形20例),我们本地从2008年开始免费发放叶酸,怀孕前3个月和妊娠后前3个月共6个月口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4年来只有1例神经管畸形,可见效果明显;脐带因素35例,脐带因素所造成的死胎是分娩后检查证实,原因分别是脐带过度扭转、脐带缠绕、脐带真结、脐带反折受压造成胎儿缺氧死亡;胎盘早剥14例;妊娠期高血压1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7例。新生儿死亡31例,其中早产21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其他畸形5例。死产6例,4例脐带脱垂,均是2004年以前发生,2007年1例死产的原因是产妇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来院时宫口开全,胎死宫内,不可避免的死亡。2009年1例死产原因是年轻大夫经验、技术不足,处理不当造成死亡,本例死亡是可避免的。
22围产儿死亡率2002年~2011年围产儿死亡率分别是697‰、906‰、722‰、689‰、639‰、859‰、643‰、714‰、554‰、788‰、平均死亡率712‰。
23围产儿死因分析从上述资料中显示胎儿畸形是引起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因素,脐带因素与早产分别占第二位,第三位。其次母体因素和胎盘因素也是造成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3讨论与措施
31在围产儿死亡中以胎儿畸形占首位,与国内报道相符[2],预防出生缺陷要从孕前开始,孕前和孕期消除和避免接触各种危险因素,如环境、饮食等,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措施包括孕前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孕前筛查弓形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孕前和孕早期口服叶酸或强化叶酸食品,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孕前治疗生殖道感染和某些性病,孕期不吸烟不饮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高危因素做好产前诊断,进行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以减少畸形引起的围产儿死亡。
32脐带因素和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在本统计中共50例,可以通过孕期自我监护、胎儿监护、胎儿脐血流图、彩超等预测和诊断,及时治疗,可避免胎死宫内,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33早产在本统计的死亡原因顺位构成比中占第三位,国内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约15%早产儿于新生儿期死亡[3],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大多数由胎膜早破,妊娠期并发症或合并症及各种原因引起宫缩造成的早产引起,所以积极预防早产,加强妊娠期并发症或合并症管理治疗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胎龄较小,早产不可避免者,建议产前转诊上级医院,及早治疗早产儿也是避免早产儿死亡的重要手段。
34加强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实行统一管理,按时产检,早发现高危因素,早住院,早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做好胎心监护,自我监护,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35加强对助产人员及年轻大夫的培训,提高助产专业技术,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产房内配备复苏设备,每次分娩应有一名熟练掌握复苏技术人员在场,可保证抢救的成功率。
总之,加强产前检查,预防出生缺陷,防治早产,加强高危妊娠管理,提高助产技术,加强自我监护、胎心监护、产时监护及时发现宫内缺氧,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2
PDCA循环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提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PDCA循环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是科学化、标准化的一种管理体系[1]。跌倒是指患者突然发生或非故意倒于地面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应用PDCA循环,对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的评分结果,制定不同的护理重点。评分≥10分,属于高危上报者,采取相应预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6月我科收治的40名高危跌倒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小儿脑瘫16例,脑卒中患者18例,脊髓损伤患者6例;选取2016年7月―12月我科收治的40名高危跌倒患者为试验组,其中小儿脑瘫15例,脑卒中20例,脊髓损伤患者5例,两组病员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跌倒的发生,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法。
1.2.1P:计划(plan)对新入院病人均使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评分≥10分为高危并上报的患者,责任护士按照评估频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落实预防措施,评估单上有评估护士、质控护士、患者家属签字确认。
1.2.2D:实施(do)
1.2.2.1护理部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预防跌倒培训,科室再次培训使全体护士能熟练掌握如何使用预防跌倒的评估单。每位患者床头均悬挂警示标识(床头牌插入“安全警示”:防跌倒坠床),评分≥10分患者的腕带有警示标识,加强巡视,做好护理记录。
1.2.2.2防范措施落实到位:①各病房厕所、台阶贴防跌倒温馨提示;②脑瘫儿童的病床四周加贴塑料软垫;③厕所左右加扶手;④清洁工及时处理水渍;⑤严格床旁交接班;⑥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评价宣教效果;⑦治疗师负责病人的接送工作;⑧行走训练时,家属与治疗师双人陪同。
1.2.2.3评估频次:每周评估一次;病情变化再评估;转科后重新评估;手术后当班评估;住院1月评估一次;病危、大于或等于21分三天评估一次;病重患者每周评估一次。
1.2.2.4如果患者发生跌倒,应迅速采取应急预案,实施救助措施,向护士长汇报,24h内上报不良事件到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讨论改进措施,并落实整改。
1.2.3C:检查(check)质控护士对评估单及时检查,护士长观察护士工作动态。护士长不定期检查病人的跌倒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有无及时动态评估,病人的依从性是否提高。
1.2.4A:处理(action)每月召开护士会议,对于依从性差的病人及家属,运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做再次计划,从而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应用X?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实施PDCA循环后,试验组的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康复医学科病区与其他病区有所不同,这里收治的大多为小儿脑瘫、脑损伤后的偏瘫患者及脊髓损伤的患者。患者本身有较多发生跌倒的高危因素及外在因素。因此康复医学科是发生跌倒的高危科室,预防工作尤为重要[2]。PDCA循环管理,在康复医学科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既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也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3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男47例,女28例,年龄0~4岁,平均年龄为(2.9±1.2)岁;观察组患儿男45例,女30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为(3.4±1.1)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传统的常规护理,医护人员需定时为患儿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注意保持病房的清新、安静、舒适,每日为患儿病房进行消毒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危险因素分析
①社会因素:目前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行业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的基础知识缺乏一定的认识,随着时会各阶层对医护人员护理质量的提高,护患信任也逐渐下降。②护患关系:患儿由于其年龄小,对家属的依赖性强,同时儿科护理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工作繁重且护理压力较大,部分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要求过分苛刻,极易引发纠纷。③药物的使用:针对患儿的体质应谨慎使用药物剂量,尤其是对于利尿药类型的难以确定使用剂量,治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意外发生。不仅如此,患儿天生好动,床位的不确定性也很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在查对时发生错误,增加了用药风险。④医护人员自身问题:一些医护人员缺乏一定的慎独精神和护理经验,在患儿治疗时没有做到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也没有给予及时的应急措施,很大程度上影响患儿的治疗。⑤意外危险:患儿年龄较小,很多组织发育尚不成熟,平衡力较差,好奇心较重且喜好模仿,不能很好的判断出环境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易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1.2.2护理防范措施
①加强危险因素的防范和管理: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并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医护人员需加强自身的护理技能操作、专业知识、药物知识以及沟通能力。通过培养医护人员的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严格做好各项药物的检查、规范记录病例、仔细并精确测量体重,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率。②正面指导:充分鼓励并理解医护人员,使医护人员意识到医疗卫生护理的高风险、高压力,规范自身的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③健康指导:医护人员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疾病知识宣传和讲解,提高治疗依从性,并讲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安全性,从而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④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对儿科的医护人员应提高面试要求,避免操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对在职的医护人员进行加强培训,并定期检验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医护人员多学习儿科心理学及营养学,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建立护患信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7%,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危险事件发生率为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新生儿院前急救护理记录TRIPS
随着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的构建,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是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安全地将危重新生儿转运到上一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救治,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应用,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明显改善预后[1,2]。然而,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患儿病情变化,甚至死亡的风险。要实现安全、快速地转运,医护人员必须要全面评估,密切监护,准确实施各项抢救措施,从而保障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记录是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病人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是护理人员对病人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的原始文字记载[3]。新生儿转运从接到转运请求至安全到达目的地,经过了出发前准备、接诊病人、安全转运及顺利交接等数个环节,期间患儿病情的变化、各项监护内容及实施的护理操作记录均应详细记录,为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也是转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转运质量,规范转运的各个环节,科学地记录转运前、转运途中及转运后的各项数据,我院新生儿医疗中心自行设计了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记录方法简单,内容全面、客观、真实,能够反映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1表单设计原则及适用范围
1.1转运护理记录单遵循的规范
此护理记录单的设计遵循江苏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2版),客观、准确、及时、真实、全面地反应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情况,为患儿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后的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1.2转运护理记录单遵循的指南文件
根据《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和管理指南》的要求[4],结合S.T.A.B.L.E转运模式[5],依据转运前物品设备准备、接诊时评估、转运途中监护及转运后病情交接的基本流程设计此护理记录单。
1.3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
依据新生儿生理稳定情况评估新生儿的病情,应用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ansportriskindexofphysiologicstability,TRIPS)[6],可以有效预测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
1.4转运护理记录单记录方法
此护理记录单适用于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的全过程,以表格式呈现,记录方法简捷。
2表单的组成及内容
2.1表单排版模式
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采用A4纸正反两面记录,横向排版。
2.2表单正面
主要内容眉栏、转运前核查记录及首次患儿评估记录。眉栏包括:接诊人、接诊时间、出发时间、到达时间。转运前核查单主要核查转运车内设备性能及准备状态、急救物品及药品是否准备齐全(见表1)。首次患儿评估记录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神经行为、自主呼吸表现、皮肤性状及肢端温度(见表2)。
2.3表单反面
主要内容眉栏、转运监护记录及转运交接记录。眉栏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返回时间及到达时间。转运监护记录主要反应转运中患儿病情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的记录,护士实施的护理操作记录及效果评价(见表3)。转运交接记录主要是转运护士回到医院后,与接收科室护士针对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的交接,包括:患儿姓名、性别、生命体征、经皮血氧饱和度、神志、各类导管、输液、全身皮肤状况及带入的病历资料,并经转运护士、接收护士双方检查确认后签名,完成转运(见表4)。
表1转运前核查记录单
表2转运患儿首次评估内容
2.4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ansportRiskIn-dexofPhysiologicStability,TRIPS)评分表
TRIPS评分表(见表5)包含4项参数:体温、呼吸状态、收缩压及对刺激的反应,每项评估结果均有对应不同的评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
3记录方法
3.1眉栏
正确记录接诊护士姓名、患儿姓名、性别及年龄,接诊时间、出车时间、到达请求医院的时间、返回时间及到达接诊医院的时间记录格式为:年-月-日-时-分。
表3转运过程中的监护记录
表4转运结束交接记录
3.2转运前核查记录
根据表内标明的物品、设备及药品名称逐项核查,核查性能完好、数量相符后“√”表示,如否则以“×”表示,并在备注栏内简要说明情况,核查记录应由转运护士自行完成,并签名。
3.3首次评估记录
到达请求医院后,转运护士应进行护理评估,患儿一般资料经测量或问诊后,可直接填入空格内。神经行为、自主呼吸、皮肤状况及肢端温度评估,在相应结果栏内以“√”表示,特殊情况可在“其它”栏内进行文字描述。
3.4转运监护记录
记录转运路途中患儿的生命体征、神志、皮肤颜色、自主呼吸的变化,以数字或文字的方式描述,每30分钟记录一次,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录。氧疗的患儿记录吸氧模式及吸入氧流量,机械通气的患儿,呼吸机参数则记录于“特殊情况及护理措施”栏内,参数调节随时记录。转运途中,实施的所有治疗及护理以文字的形式,详细记录于“特殊情况及护理措施”栏中。凡是超出表格的记录内容,均可记录于“特殊情况及护理措施”栏内,如:微量血糖监测结果、特殊体位、实施治疗及护理后的效果评价等。
表5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评分表(TRIPS)
3.5转运交接记录
转运交接记录应在到达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5分钟内进行全面评估,转运护士与接收护士共同评估,以数字或文字的方式记录,并双方签名。
3.6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ansportRiskIn-dexofPhysiologicStability,TRIPS)评分表
护士要在患儿转运前及转院达到本院后15分钟内填写,评估体温、呼吸、收缩压、刺激反应,根据评估数据及表现行勾选分值,计算总分。
4讨论
新生儿转运是指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往三级医院的NICU进行进一步的监护、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从接收转运请求开始,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做好充分的转运前准备,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详细记录,直至转运交接安置患儿,顺利将患儿转入NICU。刘凤琴等人[7]将综合转运评估记录单应用于新生儿院际转运与对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NICU根据文献及相关指南自行设计的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如实记录整个过程,为患儿后续治疗及护理提供帮助,同时也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举证倒置的法律依据,有效保护医护人员的权益,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院前急救质量直接关系患儿救治的成功率。应用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为转运护理质量的控制提供了依据,不仅不同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行为,有利合理规避转运风险。此外,针对转运记录单上的问题,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运用PDCA管理方法进行不断的科学管理,逐步提高转运质量。
新生儿转运从接到转运请求至安全到达目的地,经过了出发前的准备、接诊病人、安全转运及顺利交接等数个环节。本NICU自行设计的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根据转运的流程,合理设计了以上几个板块,运用表格式记录单模式,完整记录整个转运过程,而且转运途中不仅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还监测患儿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状况,各个程序有条不紊,细致全面,达到了完整、客观、准确、动态、连续、书写便捷的目的。同时,也使护士建立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护士对危重患儿早期识别的能力。
TRIPS评分简单、评估项目少,仅有患儿体温、呼吸状态、血压及对刺激的反应4项临床指标,不涉及实验室指标,可在1min内完成。根据TRIPS评分,合理评估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有效预测死亡风险,医护人员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但是,有关TRIPS评分用于新生儿病情危重度评估的最佳临界值的报道较少,尚无统一的标准。王敏等[8]以目前推荐的国内统一的危重新生儿评估标准NCIs作为判定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标准,并以此绘制TRIPS评分评估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ROC曲线,结果显示TRIPS评分判定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最佳临界值为13.5分。本次设计的《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加入TRIPS评分表,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进一步论证TRIPS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并以此为依据来进一步优化院前急救。
参考文献
[1]FentonAC,LeslieA,SkeochCH.Optimisingneonataltransfer[J].ArchDisChildFetalNeonatalEd,2004,89(3):F215-F219.
[2]朱更娣,方礼才,王丽琴,等.基础医院新生儿急救转运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1):26-29.
[3]张林,张淑英.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4A):649.
[4]孙祥永,封志纯.《中国新生儿转运指南》解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58-160.
[5]陈志文,刘美松,蔡超秀.S.T.A.B.L.E项目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170-172.
[6]LeeSK,ZupancicJA,PendrayM,etal.Transportriskofphysiologicstability:apracticalsystemforassessinginfanttransportcare[J].JPediatr,2001,139(2):220-226.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转运;院前护理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35-02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院前护理抢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致残率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1]。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成功转运危重新生儿337例,转运后的337例中1例因肺出血死亡,占0.29%,22例好转,占6.53%,治愈314例,治愈率占93.18%,现将转运情况及院前护理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我院转运的危重新生儿337例,见表1。
1.1转运设备与人员
设备及用物:救护车、多功能新生儿转运暖箱、氧气瓶、氧气袋、便携式吸痰机、微量血糖仪、手提式急救箱(内备新生儿喉镜、新生儿复苏气囊、不同型号气管导管、不同型号深部吸痰管、常用的急救药物、输液器、输血管、注射器、头皮针、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用物等)。
转运小组人员:一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及急救车司机为一个抢救小组,按排班,随时待命。
1.2转运流程
接诊电话询问详细地址、产妇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病情立即启动急救转运系统与转诊医院或家属保持联系到达接诊地点快速评估病情施行抢救措施同时向患儿家属及医院交待病情,签订转诊协议评估抢救后患儿病情变化好转立即转运。
1.3院前护理抢救方法
1.3.1评估全面了解病史、检查评估患儿,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面色、反应、肌张力,结合患儿出生时情况,快速作出转运判断。
1.3.2保暖根据患儿胎龄及体重设置暖箱温度,以适宜的外界温度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促进循环。
1.3.3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予以气管插管、深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动态监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使患儿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维持正常。
1.3.4开放静脉通道至少建立2条静脉通路,如脐部未作处理,应立即在脐静脉施以抢救用药,尽快缓解症状和体征。
2结果
转运后结果见表2。
3体会
新生儿转运是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往三级医院的NICU进行进一步监护、诊断及治疗的主动转运过程,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危重新生儿存活率中极为重要的一环[2]。院前急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3]。必需的新生儿急救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转运小组人员是危重新生儿院前护理抢救及转运成功的基础,熟练的院前护理抢救技术使急救措施及药物能在第一时间内得以实施,及时的保暖、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及静脉通道的建立,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患儿的危险情况在短时间内出现转机,从而为成功转运奠定了基础。转运途中的护理抢救是整个转运过程及影响预后的关键[1]。
通过对273例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使我们体会到院前及时有效的护理抢救是危重新生儿转运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爱莲,郑方舟.浅谈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的建设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56.
[2]金汉,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6-129.
[3]阮珊三,傅燕娜,刘光辉,等.危重新生儿转运与院前急救(附156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1,8(2):97.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健康信念;改善;高危妊娠
高危妊娠是指妊娠期间母婴有某些合并症、并发症或有致病因素可以危害母婴或导致难产,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和风险。因此,高危妊娠除直接影响母婴及胎儿的健康外,也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
国内外报道高危妊娠的发病率为19%-50%不等[2-4],我国多个城市也做过高危妊娠相关监测。如广州市4家医院40080例住院患者中高危孕产妇发生率为46.88%[5];河南信阳市4650孕产妇中高危妊娠发生率26.92%[6];浙江嘉兴市监测与分析了20274例孕产妇,高危妊娠发生率约30%[7]。所以高危妊娠已成为严重影响孕妇和新生儿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高危妊娠的预防和处理也成为了国内为研究的热点。叶丽蓉[8]的研究表明,高危妊娠产妇对于产前护理需求,尤其是对胎儿情况了解、当前孕妇身体情况等需求尤为重视。因此,随着国人生活水平及文化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护理理念的推广在高危妊娠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高危妊娠产妇的心理素质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妊娠结局有深远影响[9]。健康信念(HealthBeliefModel,HBM)是由霍克巴姆于1970年研究了人的健康行为与其信念之间的关系后首先提出的,1974年经贝克及其同事修改、发展、完善成为健康信念模式。此后,健康信念模式成为欧美国家健康促进的最常用理论模式之一。其特点为应用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遵照认知理论、强调人体主观心理过程对行为的主导作用[10]。健康信念模式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1)个体的健康信念,即人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人对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防措施的认知等。(2)行动的线索或意向,是指人能否采取预防性措施的促进因素。(3)影响及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及制约个体采取预防或健康行为的因素。其中心就是个体信念影响个体的行为。此模式考虑了个体的认知水平和影响个体认知的内外因素,也考虑了传媒和医护工作者对个体的影响。护理人员的目标和职责是:使个体对自身和疾病有正确、充分的认识,实施或向个体提议其最容易接受的健康行为[11]。健康信念模式在国外临床各学科护理工作中开展迅速且成果卓著。如在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预防、遵医嘱治疗行为、不良行为(如戒毒、戒烟等)干预、性健康促进、重要事件负性情绪干预、精神疾病康复、体育锻炼行为、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弱视、肥胖等)及调整不良饮食[12-14]等。国外对于高危妊娠的患者普遍采取健康信念教育,包括对于各种疾病的认知教育、疾病的预防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健康生活习惯的形成教育等,取得很好的效果,Rakhshani[3]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危妊娠患者实行健康信念教育明显改善了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减少了孕妇难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围产期死亡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于高危妊娠起到很好的护理效果。
我国护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国内健康信念模式发展迅速,目前健康信念模式涉及的领域已基本与国外持平。但护士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缺乏理论指导,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投有根据患者的实际认知情况和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健康教育的成效不明显[15]。针对妇产科领域,健康信念模式研究仅局限在阴道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16]、产后抑郁[17]及分娩[18]。目前仅台湾地区针对高危妊娠患者做过较完善健康信念模式[19],而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
研究方法:
1.临床病例:收集在我院诊治的高危妊娠孕妇200例,高危妊娠因素可包括:臀位、横位、流产≥3次、过度肥胖、年龄≥35岁、早产、过期妊娠、前置胎盘、双胎、瘢痕子宫、羊水过少、羊水过多、妊高征、巨大胎儿、胎膜早破、子宫肌瘤、妊娠胆淤、妊娠剧吐等。随机将这批孕妇分为2组:健康信念模式护理组及对照组。
2.护理方式:
健康信念模式组:除一般护理外,尚加入一下措施:
2.1教材编印结合我国高危妊娠情况编印以下材料:(1)高危妊娠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2)高危妊娠产妇的应对策略,(3)高危妊娠突况的处理方法。
2.2根据国外健康信念模式调查表建立《高危妊娠患者健康评估问卷》,根据患者个体不同找出影响因素[18]。
2.3护士对评估结果进行整理,目的是要判读患者健康信念的高低,找出对患者的遵医行为或者健康行为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结合上述材料,选择针对性强的教育方式,比如各种疾病知识的教育、疾病预防相关教育、健康生活习惯形成教育、饮食营养摄取知识教育、妊娠高危因素的预防和治疗教育、心理疏导以及压力缓解教育等;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积极取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自觉地参与到自我疾病预防及提高患者应对高危妊娠并发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