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例(12篇)

时间: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模型模型方法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方法论

[分类号]G250G350

著名控制论创始人N・维纳曾经指出:“科学知识是由一系列抽象模型(最可取的是形式模型,特殊场合是实体模型)所组成的”。模型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实践中的一大创造,模型方法是人们进行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中,几乎处处都可以看到模型的作用,模型方法已成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方法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尽管它不是唯一的科学方法,但由于其具有简单明了、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1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及其类型

1.1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

为了更好地认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结构、功能、属性、关系和过程,通过抽象化与理想化概括出来的思维描述、模仿、映象形式,叫做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以下简称“图情模型”)。图情模型是一种简化描述,比客观对象(图书馆学情报学)简单,但又高于客观对象。它抓住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运动规律的本质,省略了一些非本质的部分,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实体或现实系统的高度抽象或模仿,它由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本质、特点的主要因素构成,并可以表示出这些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定量关系,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通常表现为抽象的、数学的、理论的形态。

通过对这种科学模型的研究,推知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某种性质或者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图情模型方法。

1.2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类型

从模型描述原型的方式角度上看,常见图情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2.1行为模型根据所要研究系统的运动和功能,构造出其行为模型。例如,程序设计图、检索步骤以及图书馆文献分编工作流程图、情报分析步骤图、决策过程图;“看不见的学院”和“情报交换小组”等非正式过程情报传递模型;OhioLINK和CALIS等图书馆联盟模型,等等。

1.2.2结构模型根据系统的结构建立起来的模型,主要包括以下模型:

框图模型。用图框表示组成因素或功能转换,图框之间用带箭头的线连接起来,表示模型的结果顺序或功能转换。如申农的通讯模型图,米哈依洛夫的情报交流模型,严怡民教授的广义情报交流模型,等等。

直观示意图模型。用线条简单的图表示系统因素或关系的模型,如表示知识、情报、信息逻辑关系的著名文氏图、图书馆网络拓扑图、情报检索系统检全率、检准率图表模型等等。

网络图模型。这是按照数学图论的方法用点线建立的模型,点表示组成因素,线表示点之间的关联,比如以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论文被引用状况所作的网络图模型,通过引用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不同专业之间关联的结构网络图,美国情报学家H・D・怀特和B・C・格雷菲斯利用作者同被引关系所得出的“知识地图”也是网络图模型。

典型的结构模型都是图形模型,既可以表达很抽象的内容,也可以表示很直观的内容,具有简明易懂、一目了然的特点。一些用语言或者数学模型很难说得清楚的问题,一份图形模型却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1.2.3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采用数学方法用各种数学符号、数值来描述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组成因素及其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英国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提出的情报与知识关系的基本方程式K[S]+I=K[S+S];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普赖斯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就是反应文献情报流规律的数学模型,情报传播的热传导模型,等等。数学模型按照表达的形式划分,分为以下模型:

解析式和图像模型。通过函数关系和图像描述系统的基本性质,解析式和图像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模型。比如,图书馆读者阅览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洛特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和图像描述等等。

方程组模型。如果系统存在多个变量,并且这些变量互相制约使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可用方程组模型描述。比如,情报系统的微分方程组模型。

图表模型。当系统内某特性发生变化,对应的状态值也随之变化,把这些变化值按照一定格式排列起来就成为图表模型,比如情报检索系统的检全率、检准率图表模型。

数学模型准确、便于操作、易于计算,是最常用的一种模型。由于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一门学科没有数学的参与就不能说其已建立了真正的学科,所以其他一切模型,如果能结合数学模型来表达,则表明它已抓住了研究对象最本质的变化规律,可以认为数学模型是最深刻的模型;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研究者处理复杂的模型、减轻计算负担、验证和补充模型,数学模型方法应用领域也会日趋扩大。

2图书馆学情报学模型方法的功能

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研究中,人们广泛应用模型来分析图情系统、图情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模型方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首先,图情模型具有解释功能。模型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概括,简单清楚,使用模型可以使人们观察到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各主要构成要素的功能及作用等,对系统的结构和特性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如用简单的框图模型解释科学情报交流系统,令人一目了然。其次,启发功能。模型体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规律性,并使极其抽象、深奥的概念、假设、理论准确具体地表达出来,便于正确理解其科学意义。近年来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得如火如荼,文献[5]依据信息服务技术构建一个信息资源集成化、网页定制化、服务一体化的个性化图书馆服务系统模型,用户利用该模型,可以组织、定制相关资源,组织收藏个人参考文献信息,设定各种信息通告,直接进入与自己相关的个性化服务项目,这一认识过程就是通过模型启发人们进行研究和探索。再者,指导实践。模型是一种科学的简化抽象,在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一般优于实际情况。这样,就能以科学模型所提供的优化条件为追求目标,使人们找到了在实践中怎样改善客体及其环境,以争取达到最佳或较佳效果的方向和途径。比如情报分析中的SWOT理论模型,WT、WO、ST、SO对策就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争取最佳效果;利用布拉德福定律模型确定本馆的核心情报源和核心读者,指导馆藏的维护与情报源的有效利用。最后,预见功能。模型方法可以分析、推断、预见原型的未来趋势,在理想的条件下揭示原型的性质、功能发挥程度或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形成科学的预见。比如,建立图书借阅量的灰色模型,对图书借阅量进行

预测,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书库存量和灰色预测得到的预期借阅率,得出预期图书的建议购买量。

3图情研究中建构模型的逻辑过程

建构模型一般分为以下步骤:①模型准备,了解并研究图情活动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掌握其数据、资料、特征等,有时还要求建模者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②模型假设,对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做出假设。不同的简化和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假设做得不合理或过分简单,将导致模型的失败或部分失败;假设作得过于详细、考虑因素过多,使模型太复杂而无法进行下一步工作。所以,重要的是善于辨别问题主次,果断地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尽量将问题均匀化、线性化。③模型建立,根据所做假设用一定的模型描述出来,比如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刻画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结构(公式表格、图形),这是建构模型最关键的一步,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建立具体模型涉及许多技巧问题,构建者要根据研究的性质、目的建立简明、合理的模型。④模型求解,包括解方程、图解、逻辑推理、定理证明等。⑤模型分析,把模型置于与原型相似的外部条件下对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分析,比如数学模型要根据研究对象问题的性质,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稳定状态。⑥模型检验,将模型分析的结果“翻译”到实际对象中,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与正确性。一个较成功的模型不仅能解释已知的现象,还能预言一些未知的现象并被实践所证明。如果检验结果与实际不符或部分不符,并且建模和求解过程无误的话,问题出现在模型假设上,就应当修改或补充假设,重新建模。⑦预测与决策。

4图情研究中建构模型的方法论原则

模型建构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特性以及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建模方法的多样性,主要的建模方法有以下5种:

4.1提炼法

这种方法是在分析研究客观事物和过程的基础上,对图情系统的各要素、经验、资料进行归纳、提炼,用图解或逻辑形式得出抽象模型,一般来说都是结构模型,基本上是一种静态模型,这种模型常带有经验色彩。比如米哈依洛夫的情报交流模型,严怡民教授在《情报学概论》中提出的广义情报交流模型等。

4.2类推法

类推法是根据两种事物的相似性,从某一事物的规律性来推测另一事物的规律或属性,即将相关学科的特定模型引入图情研究,所得的模型可以认为是模拟模型。比如情报学中常用的申农通讯系统模型、情报传播的热传导模型、耗散结构理论模型、协同理论模型、突变理论模型等等。

4.3数学方法

借助概率与统计学、离散数学、微分与微分方程、图论、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布拉德福、洛特卡、齐夫和普赖斯开创性地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图情研究走上更加成熟的阶段。

4.4灰色模型法

依据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模型,灰色系统理论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利用动态关联度和生成数的概念,用情报信息不全的离散数据建立情报信息完全、时间连续的动态模型,包含定性分析、因素分析、初步量化、动态量化、优化5个阶段,建模的关键要处理好每个步骤的联系,合理地进行生成处理和关联度分析。灰色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经常用于情报分析与预测,如文献[8]、[9]运用灰色模型分别实现图书馆管理研究。

4.5模糊模型法

模糊系统理论是在现代控制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模型,情报研究中有时某些对象表现出模糊性,不能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不能进行精确描述和测量。模糊数学利用模糊集合、论域和隶属度的概念,采取模糊集合运算和模糊关系合成运算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成功地解决模糊性问题;建模的关键是正确描述模糊关系。模糊模型也属于数学模型,多用于情报研究与预测,是图情量化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文献[10]模型。

5模型方法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应用

5.1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一门学科的最高境界是构造科学理论,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建立模型反映检验理论或者科学事实,揭示本质属性和相对关系,如果再继之使用数学模型,就会画龙点睛妙笔生花,给理论以量的规定性,大幅度提高理论的精确度。比如使用数学模型定义情报概念、文献情报流基本定律,采用框图建立图书馆中介性模型、情报系统模型、文献存贮与检索系统结构模型、科技文献链结构模型等。模型作为理论探讨的内容,对我们认识图情规律很有价值,使得问题简明,便于思考分析。

5.2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应用模型方法要定量描述图书情报系统的主要因素和关系,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一般模型结构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统计模型方法(如回归法和方差分析法),通常假定结构是线性模型,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另一种是根据基本原理推导出模型结构,比如资源分配模型反映图书使用的莫尔斯模型、反映某主题文献在期刊分布中的布拉德福定律模型、反映读者到馆率的泊松分布模型等。模型方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图书情报管理技术,成为现代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有利于图书情报机构节约经费、提高图书情报系统性能、使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

5.3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模型方法在信息检索中应用比较早,也较为系统和成熟,出现了许多模型,比如传统的布尔检索模型,Salton的矢量检索模型和扩展布尔检索模型;S.K.M.Wong在词与词的相依性基础上建立了广义矢量模型;z.w.Ras利用格与布尔代数理论建立了代数模型;Cooper和Bookstein建立了情报检索的集合论模型;一些专家还提出了概率检索模型、逻辑模型、矩阵向量模型等;随着网络的发展专家们相继提出了基于概念的情报检索模型、案例检索模型、分布式情报检索系统的拓扑模型、神经网络检索模型等。可见,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上解释检索过程与检索相关性,不同类型的模型代表着不同的情报检索系统,反映着不同系统本质上的差别;模型有助于情报检索理论的研究,情报检索研究者也一直比较关注检索模型的建构。

5.4在文献信息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文献信息规律研究是完全建立在模型方法的基础上,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成熟就是数学模型方法应用的一个典型范例。文献计量学方法包括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文献指数增长定律、文献老化定律,又被公认为图书情报专门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完成从紊乱的统计数据到文献计量规律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任何研究工作,只有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分析、定量评价和预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成熟的科学,文献计量学作为情报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发展前途是

光明的,而在此数学模型方法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5.5在读者服务和服务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者积极探索读者服务模型,比如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虚拟参考咨询自导式服务模型、基于用户需求分析的个性信息推送服务模型、基于用户定制的个性信息推送服务模型、基于信息资源整合的个性信息推送服务模型、个性化信息分类定制服务模型、个性化信息智能服务模型、个性化信息垂直门户服务模型、个性化信息呼叫中心服务模型,在服务质量评价中建立以用户满意度、忠诚度为核心的SERVQUAL数学模型等,模型方法有利于探讨数字图书馆服务和评价的有效模式,为构建可互操作的现实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提供有益参考。

5.6在情报研究与预测中的应用

在情报研究与预测中,情报研究者利用已知数据分析出规律,通过数学变换将多数的规律转换成模型表达式,然后通过模型进行预测。常见的预测模型有回归分析模型、交叉影响分析模型、趋势外推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等。模型方法可以帮助情报研究人员开拓视野,验证假设,把握问题本质;实际上在一些问题的预测上可能得出与假设或实际值不相吻合的结论,这将刺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致力改进建模的每一个环节,重新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结果的比较,提高综合分析判断水平,最后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此外,模型方法还广泛应用于文献采购、图书馆管理、用户研究、学科动态研究、读者满意度研究、知识组织研究等方面,现在模型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在图情研究中被采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图书馆活动、情报活动以及探寻它们运行机制的方方面面。

6图情模型方法应用的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

模型方法成为研究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据笔者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调查,从1989-2007年通过模型方法研究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论文共1342篇,而2002-2007年就占69%,说明模型方法的应用处于上升趋势,并且研究发现图情模型方法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于图情模型来说,研究者提出了较多的定性描述模型,这无疑是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有很大帮助,但对定量描述的模型相对较少,这表明图情建模的研究有待深入,在这一领域有待于新的突破。

定量描述的模型必须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有的理论研究论文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实际的,但由于数学模型选择得不当,在复杂的数学过程之后,结论仍然是数学的,没有能够把数学模型语言描述和产生的概念与规律还原为现实的、具体的内容。

图书馆学情报学里存在着许多经典的模型,但更多的模型提出以后不久就被人们遗忘,因此模型权威性问题必须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怎样提高模型的权威性?根本的是要用实践检验,也可以通过提高建模工作的质量来未雨绸缪,建模需要有充分的定性分析作基础,要寻求研究对象的特点、规律和内在联系;根据研究对象结构和性能所涉及的性质现象,如随机现象、必然现象、模糊现象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模型,并要讲究建模策略;使用逻辑、实验等方式来检验与修正模型;比较不同的模型,从中选择比较理想的模型。模型方法表现出一种抽象思维的力量,研究者建模还需要学量的知识与依赖智慧的作用。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篇2

(1)需求分析阶段建模。使用UML静态图中的用例图、状态图,可以在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阶段找出系统所有需求并加以描述。在用例图中,使用事件表明了用户和系统的交互作用,在这个图形中显示了用户能实现一个目标。通过用例图,可以把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中的系统模块,按角色分配到各类用户,使得系统模型更加清晰。UML的状态图是描述对象在生命周期内处于哪些状态,每一种状态的行为以及什么样的事件引起对象状态发生改变。(2)设计阶段建模。设计阶段的任务是通过综合考虑所有的技术限制,以扩展和细化分析阶段的模型。设计的目的是指明一种易转化成代码的工作方案,是对分析工作的细化,即进一步细化分析阶段所提取的类(包括属性和操作),并且增加新的类处理诸如数据库、用户接口、通信、设备等技术领域的问题。设计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高层设计,其任务是定义包(子系统),包括包间的依赖性和主要通信机制。希望得到尽可能简单和清晰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依赖尽可能的少,并尽可能地减少双向的依赖关系。二是详细设计。细化包的内容,使编程人员得到的所有类的一个足够清晰的描述。在设计阶段可以使用两种UML视图来描述系统,一是类图,类图是UML中的静态视图中的一种;二是序列图,序列图是UML中的动态图中的一种。①系统类图。定义的类通常要有二个特点:一是使用来自问题域的概念,二是类的名字用该类实际代表的涵义命名。通过系统需求分析、系统用例,建立本系统类图;②序列图。序列图描述对象如何相互交互和通讯。序列图中的最重要的是时间。通过序列图,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某种功能一组对象如何发送和接收序列消息。(3)实现阶段建模。构造或实现阶段是对类进行编程的过程。选择向对象语言C#作为实现系统的软件环境。在C#中很容易实现从逻辑试图到代码部件的映射。在实现阶段中,可以选择下列图来辅助编程。①类的规格说明:每个类的规格说明详细显示了必要的属性和操作。②类图:显示类的静态结构和类之间的关系。③状态图:显示类的对象可能的状态、所需处理的转移以及触发这些转移的操作。④包含某个类的对象的动态图(顺序图、合作图、活动图):显示该类的某个方法的实现或别的对象是如何使用该类的对象的。⑤用例图和规格说明:显示系统需求和结果。(4)测试与配置阶段建模。完成系统编码后,需要对系统进行测试,它通常包含: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在单元测试中,使用类图和类的规格说明,对单独的类或一组类进行测试;在集成测试中,使用组件图和合作图,对各组件的合作情况进行测试;在系统测试中,使用UML的用例图,以及查所,开发的系统是否满足用例图所描述的需求。

2UML建模简介

UML通过事物、关系和图来描述软件工程的建模内容。UML采用多视图表示模型的不同侧面,表示各种元素和概念之间的划分,而每一类视图使用一种或两种特定图来可视化的表示视图中的概念。图是UML的核心,通过事物和关系来描述客观事物的抽象。UML的图可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静态图:描述了那些不发生变化的软件元素的逻辑结构,描绘了类、对象、数据结构及其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②动态图:展示了在运行期间的软件实体的变化,描绘了执行流程、实体改变状态的方式。③物理图:显示了软件实体的不变化的物理结构,描绘库文件、字节文件、数据文件等,以及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3UML建模的主要特点

建模的目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软件的功能,从应用角度来看,UML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①UML融合了当前一些流行的开发方法的主要概念与技术,成为一种面向对象的标准化的统一的建模语言,约束了以往各种方法的建模语言的不一致和差别。②UML捕捉系统静态和动态行为的信息。静态结构定义了对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动态行为定义了时间上和状态上对象间的通讯。从不同而又相关的视角来对系统建模,允许了多角度对系统的理解。③UML是系统建模语言,独立于开发过程。虽然UML与常用的建模工具配合使用,将发挥强大的效用,但是UML也可以在其它面向对象的开发过程中使用。④UML与具体的实现无关,可应用于任何语言平台和工具平台。它可以被具有代码生成的交互式可视建模工具所支持,工具可以提供UML向各种编程语言的代码生成,以及可以从现有的程序逆向构筑模型。

4结语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分层资料分析报告编制图表

Abstract:geotechnicalengineeringinvestigationreportofbuildingfoundationistheimportantbasisofdesignandconstruction.Inthatfielddatacollectionandexperimentalmaterialaccurateandreliable,onthebasisoftheanalysisofthedatausedtoreasonable,textreportandrelevantchartshouldpressreasonableprogramming.Thefoundationrockproperties,state,rockweatheringdegreeandphysicalandmechanicalcharacteristicrationallydivided.Thegeotechnicalengineeringmechanicspropertiesshouldbebasedonthein-situtestandexperimentmaterialmathematicalstatisticsvaluecomprehensivejudgement.Reporttowanttomakefulluseoftherelevantgeotechnicaldatacollected,docontentiscomplete,theevidenceisenough,focused,tocorrectlyappraisethebuildingsiteconditions,foundationgeotechnicalconditionsfortheengineeringdesignandconstructiontoprovidethereasonableSuggestionstoapply.

Keywords:geotechnicalengineeringinvestigationofgeotechnicallayereddataanalysisreportcharts

中图分类号:TU47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以详细勘察阶段工民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为例通常的编制程序是:(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有无遗漏,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把原始资料整理归类。(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资料。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如鉴定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3)编制勘探点数据表,输入电脑。(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各类表格。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计算各岩土层承载力。(5)编绘工程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对场地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等级、荷载、地区地震等级、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1、地质地貌概况: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暗沟、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2、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岩土层:冲积粘土2-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全风化砂岩4-1,强风化砂岩4-2,中风砂岩4-3、微风化砂岩4-4。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①分布通常有“全场地”、“分布于”、“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块状、碎块状等。④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⑤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⑥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3、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稳定水位;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3、so2-4、侵蚀co2的分析结果。4、场地稳定性: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5、其他专门要求: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6、结论与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可能性和适宜性。(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应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4)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建议抗浮水位。(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6)建筑是否作抗震设防。(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项目的勘察报告反映的侧重点当然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报告所附图表及编制要点:(一)主要图件(1)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表示的主要内容:①建筑平面轮廓;②钻孔类别、编号、深度和孔口标高,应区分出钻孔类型,如技术孔、鉴别孔等;③剖面线和编号:剖面线应沿建筑周边级,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应布设纵横剖面线;④测量用的坐标点、水准点或特征地物;⑤地理方位。标注地理方位的最大优点在于文中叙述有关位置时方便。此图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上补充内容而成。(2)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倘若分层正确,一般来说分层线的连接就会自然平顺,而不致将产状平缓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统的土层画成陡斜状,或出现新老层位之间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现象。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剖面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标明,并附上岩性图例。(3)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有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顶深度、层顶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4)专门性图件。专门性图件并非每一勘察报告都作,视勘察要求、反映重点而定。(二)主要附表、插表:插表有(1)勘察工作量一览表(2)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一览表(3)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一览表(4)原位测试试验成果统计表(5)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成果统计表(6)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及主要指标建议表(7)场地地基工程参数建议值(8)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一览表(9)基坑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经验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附表有(1)原位试验成果表(2)岩石检验报告表(3)土工试验报告表(4)水质分析报告表。

为了能努力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1、要不断提高岩土工程地质理论和实践知识。主要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岩土性质分析。2、要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规范规程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技术的指南,具有很强的勘察工作指导性。对于国家的、行业的、省和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必须熟悉掌握,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同时要及时关注规范规程的更新,有新规范规程后,要以最新的规范规程为执行标准。3、要了解工作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勘察地段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尽可能地搜集并熟悉。对于邻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也要尽可能了解,以便在勘察工作中发挥其参考作用。4、要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只要明确了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方法,作出的工程地质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客观,提出的建议才能合理适用。5、要切实保证第一手资料的质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勘察的最终成果。一份高质量的勘察报告,必须来自于高质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由此可知,现场勘察和实验资料的质量好坏,对报告的编写影响极大。因此,必须认真抓好第一手资料的质量,而钻探工作又是第一手资料的重点。为此,报告的编写者,必须到现场掌握有关的勘察情况,参与现场的地质编录工作。6、提高技术人员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只要多干多学,善于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就能逐步地编写好每一份勘察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篇4

关键词: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教学软件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21-04

20世纪末,通过将各种非线性成分的建构介绍到传统的线性教学设计方法中,科学领域的复杂理论逐渐融入到教学系统开发模型,对ID理论来说,适于考虑这种把非线性作为具有动态本质的学习和思维的固有特征的学习理论。所以提出一个源自于复杂性理论观的模型,这个范式是基于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的假设。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提供了一个对学习的教育学解释,模型的目的是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理论的心理基础。

一、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教学系统设计(ISD)的四展可表述为“线性循环―流程图―阶段内循环、阶段外线性―动态交互网络”的演变过程。前三个阶段,基本上是设计、开发线性教学程序或是对线性教学程序的完善和补充,我们把它归结为线性教学系统设计。最后一个阶段,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坦尼森教授在认识到了还原论、线性思维重视部分,忽视认知系统各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给教学系统设计所带来的局限性的基础上,将混沌理论引入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的认知要素等重要观点,最终形成了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

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的特点是:第一,该模型必须能够描述认知的线性和非线性的元素;第二,该模型必须解决高级的内部心理过程(如解决问题、决策制定、问题确定和创造性)中的内容知识和认知策略的互动问题;第三,该模型必须包括作为认知系统整体的成分之一的情感元素。[1]

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的主要成分为:第一是作为理论基础的复杂理论。该理论融合了北美认知理论与欧洲认知复杂性理论。第二是学习目标,主要参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目标分类。第三是教学规则,也就是针对于各个学习目标形成的教学策略。

该模型的基本子系统包括以下内容:感觉接受器(感觉记忆)成分、执行控制成分、情感成分、知识库成分以及内部认知处理能力,[1]如图1所示。该模型指出认知系统的两个主要信息来源:外部和内部。外部信息通过标准的感觉机制进入认知系统,而内部信息则是不同系统成分与认知能力之间积极互动的结果。外部行为是通过感觉记忆成分的输出而得到展示的。

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型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信息加工模型,而是一个高度动态的、交互的系统,不同成分之间是持续整合的。在多种非线性状况的情境中,认知是一个动态的现象,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以难以预知的方式进行着自我调节、重构和建构,并非一个确定性的线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系统中的子系统以无数种方式变动和适应。

坦尼森等人引入科学领域的复杂理念,提出一个非线性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不把学习看做是从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线性加工过程,而是一个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模型。交互认识复杂性学习模型强调各种成分的积极认知加工和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取代那种脱离其整体关系对学习要素进行研究的简化方法。学习和认知中情感成分的重要性伴随着知识贮存和提取的一般要素而得以实现。模型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内部认知过程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和建构知识都发挥了作用。

关于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的应用方面,还是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解决、决策制定、问题确定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优化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的应用

首先是目标具体化,这是每个教学设计者所需要明确的内容。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对教学和学习的目的加以明确的过程。将目标具体化还需要详细分析所要求学习的目标的类型,我们参考了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3]根据分类来进行目标的细化分类,并根据分类的特征进行模块化的学习方法设计。例如,教学的目标是学习新的概念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征采取直接叙述或是例子描述等方法。

其次是对于学习环境的考虑,教学有多种形式,不仅包括传统大班式集体教学,也有一对一式,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也包括了企业员工的培训等等。环境复杂多样,没有一个固定单一的教学设计能够适应如此复杂的环境。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教学设计者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格式。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基于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交互性,整个模型中交互性是一个教与学的信息不断反馈交流的过程,其中不仅仅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也包括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自身的内部交互。

三、基于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的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教学设计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过程,在适合的心理学基础与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糅合下,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能够设计出对于他本身的教学情况最适合的教学。在此我们尝试将认知复杂性作为心理学基础进行教学设计的探讨,将教学方法融合进入教学软件中,实现教学软件能够灵活提供学习者学习方法。我们将教学方法一一分开,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块,通过对模块的组合来实现不同的学习方法。

由以上分析的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的特点与应用方式来看,该模型适合于模块化的软件开发方式。通过将学习目标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教学模块进行以下分类,言语信息对应的教学方式为讲解式教学模块,智慧技能对应的是练习式教学模块,认知策略对应于复杂动态教学模块。其中复杂动态教学模块主要以复杂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为主。学习态度对应的则是问题导向式的教学,通过灵活的问题引导学习兴趣。以上四个模块组成为教学模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需要学习所有的模块,只需对教学模块进行组合形成教学规则即可,设计者可以是学习者或者是教师,对于教学模块的选择则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每个教学模块都应与交流模块相连接,以便学习者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互动。

该教学软件应适用于不同的科目,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只需按照模块的需求将教学资源放入其中,学习者可以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块从而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讲解式教学模块内容主要以教学视频、文字为主,以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为主。练习式教学模块以练习、模拟操作等内容为主,学习者需要在具有一定知识背景下完成实例练习。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块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具有引导学习的作用,以具有情境的简单例子问题为主,问题应有启发性。复杂动态教学模块属于对教学资源要求最高的模块,它主要包含模拟复杂情境下的问题、案例等,同时也包含角色扮演和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问题解决应使学习者得到较大的能力提高。复杂动态教学模块则是加强学习者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四个模块进行动态链接,使用者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格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不同的教学格式,例如,第一是传统的讲解,练习方式属于结构化的线性的教学方式;第二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发现学习法,通过工具来建构内容;第三是与前两者都不同的方式,学习者直接通过模拟环境中的资源来自主寻找所需内容自主学习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对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应用,阐述上述三种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进程。

四、模拟应用

下面是运用结构法、认知建构法和发现法的三种不同教学方法例子。在针对于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中,我们选择的教学目标是程序设计中的语句循环的学习。具体需要掌握的语句有for、do…while、while…do。

1.结构法是传统的线性的教学:内容结构化

结构法较多运用于概念的习得。由于学习该门课程的对象是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因此在方法上选择了传统的结构法,这样直接将各个语句的含义和规则直接呈现给学生。

目标:学习并掌握各个循环语句。

目的:学生能够理解各个语句的含义。(文字信息)

学生能够理解各个语句的语法规则,并能够阅读简单的循环程序。(智慧技能)

学生能够在简单的问题环境下灵活运用各个语句写出自己的程序。(情境性技能)

教学格式:

如图2,每个教学模块都具有双向性,即每个模块间具有交互性。使用该教学格式的学习者的特征我们进行如下假设:第一,学习者没有学习过循环语句,对程序设计进行入门学习。第二,学习者对于循环语句已有初步了解,但是理解有误。我们在学习目的中详细列出了每个认知子系统需要学习的具体目标。基于每个认知子系统的学习目标我们得出了相应的教学格式、顺序(见图2),讲解式教学主要针对陈述性知识,练习式教学主要针对程序性教学,问题导向教学主要针对情境技能。前三个模块的执行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略有不同,对于完全的新手我们需要从讲解式教学或以问题引导入手,而对于已有概念雏形的学习者,从练习式教学入手再逐步加强对概念理解的方式更为适当。因此针对于不同的学习者要进行适当的选择。

最后在学习者已经能够完成前面三个模块的学习之后进行复杂动态教学,即在一个复杂环境下尝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这个例子中就是学习者在一个特定情境下进行灵活运用循环语句。这样通过完成具体的教学步骤直到达成学习的目标。

2.认知建构法

这里的认知构建法是学习者进行的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学习者自身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构建的方法。在我们给出的循环语句的学习例子中学习,可以尝试让学习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循环语句的描述,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具体实例问题构建一个循环语句。教师通过分析学习者构建的内容来简化提炼,引导其理解将学的语句的具体含义和用法。认知构建法使得学习者一开始就能随着问题积极进入学习,自主实验自己的想法,这种方法对于理解与实际问题联系性较强的问题相当适合,但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问题需要当场解决,否则学习者容易自己走进误区。

目标:学习并掌握各个循环语句。

目的:提高自我构建循环语句描述相应问题的能力。目的分类同上。

教学格式:给出具体问题,学习者自主使用自己的自然语言描述解决该问题。教师引导得出所学内容。

图3给出的是程序语言学习的认知构建法,允许学习者通过自然语言进行问题描述,学习者在对问题描述的过程中理解语句的含义和运用场合,再从自然语言向程序语言提炼的过程中,自我代入程序语言设计者的心理环境能够直观地理解程序语言的形成,快速掌握程序语言的概念基础。这种方法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相应的知识构建能力,有时间仔细思考和探索。由于整个过程中学习者自我构建不一定能够形成正确的思路,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此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能够在学习者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表现给出相应指导。总体来说,通过认知构建法进行学习,学习者能具体地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这种方法对于学习者的能力和教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更适合于专业研究性的学习。

3.发现法

发现法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特定内容的知识背景,通过延展已有的知识发现新内容,进而达成对新内容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于自主学习,拥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自主尝试解决。在解决问题之后再通过反馈以确认他们是否正确的理解了新知识。

目标:学习并掌握各个循环语句。

目的:探索性自主学习循环语句的用法。目的分类同上。

教学格式:面向问题的教学,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辅助以复杂动态教学。

图4给出的是发现法学习的简单结构描述,其中问题导向与学习者知识建构之间的交互应当是多次的、深度的,交互所要达到的目的应当是学习者自主得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上面给出的目标,在发现法的应用上要求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程序知识,如了解类C代码或数据结构等,有能力进行发现学习。通过不断的尝试解决给出的问题,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在知识库中建构出他们应该具有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之后通过反馈确认是否为正确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否能够简化等等。期间复杂动态教学用于进行辅助问题导向教学,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根据学习者的能力提出适合与发现学习的问题。最后,教学需要达到的是学习者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了新的知识内容,并在反馈过程中确定学习者掌握了该项知识。

五、结束语

在运用交互性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时,首要考虑的是如何选择一个能与学习理论和学习目标相呼应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符合学习者心理特征并且具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该模型中应用到的复杂理论则要求我们在应用该模型时能够从多方面考虑教学方式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由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线性过程。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对于教学模式并没有特定的模式格式,而是重在强调其学习者自身内部的交互性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性。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择、设计适合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多方面考虑。在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中,对于复杂的学习情境我们用境脉与复杂动态策略,通过境脉概念化将问题具体化,之后提出解决方法。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软件选择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者则可以联系他们的教学实践与心理学相融合,提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坦尼森等著,任友群等译.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1册):理论・研究・模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7-145.

[2]罗伯特・加涅著,傅统先、陆有铨译.学习的条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袁昱明,施建华.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理念、原理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耕地;保护耕地;生态效益补偿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10.009

耕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除具有为生产提供物质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诸多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物种多样性、提供开敞空间等。2009年《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67%、29.98%、50.64%、16.71%[1]。耕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质量欠佳,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将耕地生态效益补偿纳入现行耕地补偿,内部化解决外部性,提高耕地的比较收益,从源头激励农民保护耕地尤为必要。

1耕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

1.1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要求

自1986年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下达之后,政府相继出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的通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等相关制度,强化对农田的管理和保护;2015年4月25日出台的文件《中共中央国赵汗赜诩涌焱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耕地生态效益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适当增加湿地等生态空间;增加湿地碳汇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污染防治,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科学施用化肥、农药。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政绩考核制度与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并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意见》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严格源头预防、不欠新账,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多还旧账,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根据经济发展理论,生活质量的发展会经过贫困、起飞、高额物质消费几个阶段,此后,便进入对生活质量追求的阶段。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之前,人们越是看重的基本物质消费,在此之后,人们对户外消费、公共物品、服务消费的需求就越大。人民有需求,国家有要求,因此耕地生态效益补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

1.2解决耕地外部性的重要手段

一是耕地生态服务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农民保护耕地的正外部性后无法排斥他人获利。二是耕地资源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还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社会稳定等功能[2]。《意见》指出要鼓励完善经济政策,推行市场化机制,所以笔者认为科斯产权的方法更甚一筹。PES(PaymentsforEnvironmentalServices)是一种基于市场的角度,解决外部性的非市场环境服务工具,可以激励提供者保护生态系统,而对其进行经济激励的一种方法。拉丁美洲在采用,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等均在实施PES项目,世界银行支助了包括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墨西哥、尼加拉瓜和南非在内的多个国家的PES实施项目[3]。耕地补偿基于此理,将受到忽视的外部性内部化解决,通过构建外部性市场补偿任何因保护耕地资源,致使发展受到限制的利益相关者。

通过对耕地生态效益进行补偿,可以提高耕地的比较效益,影响农民的最初决策。农民采用保护性的手段使用耕地,这将会改变由耕摘要:面对每况愈下的生态环境供给与日益增加的生态服务需求,本文论述了耕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并指出将耕地本身外溢的生态效益纳入耕地补偿,以提高耕地比较收益,成为激励农民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耕地;保护耕地;生态效益补偿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10.009地引起的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方向,使农民从源头保护耕地成为可能。一定程度上保护耕地的质量。这也与《意见》中的“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确保耕地数量不下降、质量不降低”要求不谋而合;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贫困,进而激励农民保持耕地生态效益的持续提供。

2结语

面临每况愈下的生态环境供给与日益增加的生态服务需求,公众应该意识到耕地生态服务的珍贵。本文论述耕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并指出通过PES方法可将耕地本身外溢的生态效益纳入耕地补偿,以提高耕地比较收益,激励农民保护耕地。

参考文献

[1]http:///article/ssxw/200912/20091200049678.

shtml

[2]霍雅勤,蔡运龙,王瑛.耕地对农民的效用考察及耕地功能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3).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篇6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3.为什么说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4.如何理解人的价值的两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论述题

5.运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的必要性。

6.阐述科学及其社会功能,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

7.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而具体科学以一定领域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3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3分。

2.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1分。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2分。规律具有稳定性、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规律就必然起作用,2分。规律具有普遍性,在自己适用的范围内普遍有效,2分。

3.反映具有摹写性,是指认识必然以所反映的事物为原型,无论认识的表现形式多复杂,归根到底来源于客观事物。2分。反映具有创造性,是指认识不仅反映对象的感性形象,而且通过概念、判断等抽象形式反映对象的本质。2分。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摹写为基础的创造。只讲创造,不讲摹写,是先验论;只讲摹写,不讲创造,是旧唯物主义反映论。3分。

4.人的社会价值表现为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表现为社会要尊重人的存在、尊严、满足人的需要。2分。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体现。2分。社会应创造条件保证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2分。

论述题

5.运动是指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2分。静止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稳定的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分。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分。

发展是硬道理。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靠自己的发展,不发展就是自甘落后,是没有出路的。稳定是发展的条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如果社会混乱,不仅无法搞建设,连外资、外援也进不来了。5分。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1篇7

关键词:JSP,动态新闻,系统

0.引言

新闻系统,有时也统称为网站信息系统,是将网页上的某些需要经常变动的信息,类似新闻、新产品和业界动态等更新信息集中管理,并通过信息的某些共性进行分类,最后系统化、标准化到网站上的一种网站功能模块。网站信息通过一个操作简单的界面加入数据库,然后通过已有的网格式显示在网站上。

1.新闻系统Web平台的规划与实施

新闻系统的实施,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及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分步实施。新闻系统实施的前期工作是关系到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效益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企业实施新闻系统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工作和项目实施。之所以这样分是考虑前期工作主要以企业自己提出工作安排为主,而后再转入新闻系统的项目实施,此时是以咨询机构或软件公司的实施方法为主。概括地说,企业要推行新闻系统,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1)企业领导的认识,认为新闻系统能对企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企业管理人员的认识,认为新闻系统能对企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向领导提出建议书。(3)市场的导向,如政府机构的指令和建议,同行业的实施应用,还有媒体的宣传等。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对新闻系统产生兴趣,进而去了解与立项。(4)企业自身的需求。企业确实因为要解决某些问题,要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及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其拓展销售渠道,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论文参考网。经过认证认为新闻系统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1.1Web平台的体系结构

Web平台的三层分布式体系结构为图1所示。

三层分布式体系结构的第一层是客户端表示层、客户层仅仅是整个应用系统的图形界面表示;处于第二层的应用服务层,有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组成,其中Web服务器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集中管理,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Server)主要负责应用逻辑的集中管理,即事务处理;处于第三层的是数据中心层,有数据库系统,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组织、数据库的分布式管理、数据库的备份和同步等等。

新闻系统可以看作一个客户与站点之间的一系列交互过程。整个交互过程从客户端所浏览的一个页面开始。用户单击该页面上的一个按钮或链接就产生一个请求,该请求通过HTTP传递到Web服务器上,Web服务器将页面中的请求及有关数据取出来传给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调用相关的业务逻辑,实际上是一个Web应用程序,进行相应的处理,从外部数据库服务器存取数据,然后将结果传回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再将数据结果转换为页面的形式传给浏览器,于是在客户端产生了新的页面。该页面是这一次请求的结果,也是下一次请求的开始。

1.2Web平台的动态设计技术

目前比较流行的Web开发技术有:CGI,ASP,PHP,JSP,ASP.NET等。在本新闻系统的开发中,我们主要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来自微软公司的Web动态设计技术ASP.NET。论文参考网。

JSP是Sun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站点开发语言,它最大的特点是将Web程序设计的逻辑处理和内容与外观设计隔开,通过使用JSP标记和小脚本来生成页面上的动态内容。在服务器端,JSP引擎解释JSP标记和小脚本,生成所请求的内容,例如通过访问JavaBeans组件,使用JDBC/JDO技术访问数据库,并且将结果以HTML或XML页面的形式发送回浏览器。由于JSP页面的内置脚本语言是基于Java编程语言的,拥有Java编程语言一次编写,各处运行”的跨平台无关性的好处,开发效率高,安全性好。

2.Web平台系统的开发方法

本系统主要运用了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SystemDevelopmentLifeCycle简称SDLC)和结构化方法(StructuredApproach)来阐述该系统的开发过程,经过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维护逐步完成系统各功能的实现,将计算机作为管理决策的支持手段,融入日常业务的各个环节,使得管理更加规范,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为顾客服务,该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公司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论文参考网。

2.1新闻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新闻设计是一种建立在新型媒体之上的新型设计,它与传统媒体相比有许多的不同,它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声、像、图、文、视觉、听觉、互动的特点,通过视觉传达各种各样的商品信息,而且更新和修正较为快捷方便,可以在任何时间更新,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新闻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1)需求的综合叙述:主要是说明建站的总体需求和期望的目标浏览者,并且确定希望浏览者所能看到的设计与所需购买商品的最终效果,建站需求是设计策划网站功能的第一步。

(2)网站的基本功能描述:主要包括描述网站浏览者如何运用这个网站,网站管理员如何管理,具体到一步一步的功能细节描述,以及如何运用相应的技术去实现建设目标和商业需求。

(3)网站的信息布局图:网站的信息布局图是网站各模块或各网页的直观图,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明晰的网站导航直观图,以及分模块或网页的网站层次结构分布图。

2.2系统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是指整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各部分在物理上、逻辑上的相互关系,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数据流程图所描述的系统的逻辑模型,把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处理模块进一步分解,确定系统的层次结构关系,把逻辑模型变为物理模型。主要包括(1)前台模块详细功能描述:注册模块、登录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浏览新闻模块、发表评论模块和搜索新闻模块;(2)后台模块详细功能描述:登录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评论管理模块、记者模块和编辑模块。

数据库设计:包括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和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等

3.小结

基于JSP建立的动态新闻系统,性能稳定、使用方便,大大减轻了网站更新维护的工作量,通过网络数据库,将网站的更新维护工作简化到只需录入文字和上传图片,更新方便、快捷、简单,有效的保持网站的活动力。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篇8

关键词:多模态英语文化PPT课件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社会日益呈现多模态性,意义的构建越来越依赖多模态话语的融合,多模态话语相关研究应运而生。笔者通过研究中国知网上关于多模态话语研究的论文发现,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呈上升趋势;思辨描述性的论文居多,而定量实证型的研究较少。完善多模态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拓展多模态研究范围,对于推进我国多模态话语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英语文化教学中运用的PPT课件为例,探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多种模态的使用类型和整合原则。

二、多模态话语与英语文化习得

多模态指包括口语、书面语、图像、图表、空间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时,感觉器官会作为整体进行运作。可见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充分调动习得者的各个感官非常必要。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PPT课件以其信息载体的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分布性和数字化的特点,得到广泛使用。它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于一体,不仅信息传递量大,而且具有多维性,可整合多种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实现立体教学。采用PPT课件是实现多模态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英语文化PPT课件的多模态整合

1.PPT课件的模态类型

多模态PPT课件不仅可以展示教材的文本材料,还可以同时配合声音、视频材料等。笔者在《英语国家概况》教学中,经常运用PPT课件,采用较多的模态有视觉模态、视听组合模态和视频模态等。

PPT课件的视觉模态结合教材,展示给学生较完整和立体的背景资料。笔者在讲授《英国概况》第一章时,大量运用图片呈现了英国地图、国旗、国徽、地标式建筑、苏格兰男子的格子花呢裙子、城堡、威尔士的红龙旗、水仙花、爱尔兰的三叶草等。采用视觉模态讲解教材中的难点,能使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提高思维判断能力,更准确地理解知识点。如讲解《英国概况》第三章英国政治时,笔者在课件中运用了动画,如将英国首相设计成一个动画形象,左手拿着的蛋糕上写的是Parliament(议会),下面的盘子上写的是Legislature(立法机构);右手拿着的面包上写的是Cabinet(内阁),下面的盘子上写的是Executive(行政机构),动画人物站的台子上写的是FirstAmongEqual。这样既直观形象地阐述了“为什么英国首相是英国政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个问题,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课件的视听组合模态可以创造立体的教学环境。从语音文字的角度讲,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电影、多媒体软件提供语音环境,提高对真实语音和文字的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交际能力。笔者在PPT课件中根据讲授内容选用了很多英文歌曲,例如在讲解英国简介时,播放国歌GodSavetheQueen,帮助学生理解君主对于英国人的重要意义;在讲解美国独立战争时,在课件中播放YankeeDoodles(扬基歌),在讲解英国节日的课件中播放圣诞英文歌曲等。

PPT课件的视频模态使用较多的是动画、纪录片、电影等视频,视频模态的使用可以刺激大脑的立体思维、线性思维等,促使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产生系统和深刻的概念。笔者制作的《英语国家概况》课件中,插入了很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例如播放CCTV纪录片《大国崛起》有关ElizabethI,TheGreatCharter,TheEnglishBourgeoisRevolution,TheIndustrialRevolution的相关片段。在讲解美国独立战争时,播放电影ThePatriots片段,在讲解美国内战时,通过播放电影GonewiththeWind片段,展现美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生活状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PPT课件的多模态整合原则

多模态课件的设计制作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辅、简约性及交互性的原则;多模态英语文化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真实、针对性、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更形象生动地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为实现PPT课件的多模态最优整合,教师在进行多模态课程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模态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话语范围),根据所教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PPT课件应采用简便易用的人性化的界面设计,这是决定课件质量的重要因素,可靠、适当的技术条件是确保多媒体课件教学实施过程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2)PPT课件的页面应简洁美观;页面上的文本、图形、图像等可视元素搭配构图合理;主体内容视觉信息表述明确,色彩和明度搭配协调得当;屏幕构成应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各模态的配合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多感官共同参与。多模态外语教学必须考虑如何处理好模态内部媒体之间的关系,如教材与PPT课件的关系,声音、视频、版面设计间的关系,等等。媒体(图片、音频、动画等)的选用应贴合主题的需要,做到主次分明。

(3)制作PPT时应侧重在知识引入前采用适当的策略,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文本内容以简明的词语概括出主要的和次要的论点,将内容分类、压缩、提炼、纲目化,按照文本的内在逻辑,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模块。选择不同的模态时,要考虑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配合,以获得最佳搭配。

(4)多模态学习的强度不能太过,过少的模态使用没有发挥多媒体多模态课件的作用,而使用过频、容量太大会导致学生无法完全接受所学内容,影响学生的情绪。

四、结语

运用多媒态话语理论制作的PPT课件可以为英语文化教学内容提供更丰富的多元化互动通道,有助于缓解课堂面授时间紧张的局面;非实时交互环境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他们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它使教材中的文字变得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LanguageasaSocialSemiotic[M].London:Arnold,1978.

[2]Kress,G.&vanLeeuween,T.ReadingImages:TheGrammarofVisual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3]Kress,G.&vanLeeuwen,T.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1篇9

现实生活在发展变化之中,马克思主义当然要不断发展。

马克思承认,人的认识能力有合理的局限性。它受到时间、地点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所以马克思从来也没有神化过自己。马克思否定救世主,否定帝王将相,反对人对人的任何方式的奴役。主张共产主义追求的目标就是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个体的尊严与权利,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除了这些普遍价值标准之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漫长过程。人的认识一定会不断发展变化,决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上。世界上不会有一成不变的观念与学说。所以说,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可以论证全球化起因于世界历史的更早阶段,我们也能够论证各种思想体系、政治主张除了对立,也有互补性。多次用相反相成的观点阐述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走向反面的道理。在这里,反面一词并不带有贬义。而时间的连续性给事物的发展烙上的不同印迹,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现在的全球化、未来的全球化,一定不同于人们在故纸堆里发现的、处在萌芽状态的全球化。而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极端对立的思维方式,也在时间的长河中悄悄地、了无痕迹地相互补充。这个我们正在陈述的简单事实,正是列宁在对辩证逻辑的研究中,深刻地发现的一个指向。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使矛盾双方处在不可分割的状态中。否定、综合导致旧的矛盾双方的同时消失。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相反相成。新的状态的出现是对过去矛盾的更高层次的综合。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政治理论的明显不同之处,但理想社会的创造却不存在现成模式,固定框架。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社会主义不拒绝任何文明成果。相反,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的天然出发点。

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总会有阶段性结果,总会出现关节点。于是,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思想解放的痕迹也会表现出不同阶段的突出标志。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演进的。义无反顾地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毅然决然地实现“一国两制”,坚决果断地加入世贸组织,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更是一次标志性突破。在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口压力逐渐凸现的形势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团结和谐的社会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从标准答案出发,而是从现实的把握中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思想解放的典型案例。是最高层次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1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地球之肾”、“地球的癌症”和“地球的免疫系统”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项目的投资。

3.3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篇11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1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是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个新亮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为其中一项新的要求。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起到关键和纽带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2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2.1林业的决定性作用

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使命,还担任了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的职责。被誉为“地球之肺”、“地球之肾”、“地球的癌症”和“地球的免疫系统”的分别为森林、湿地、荒漠和草原,它们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4个子系统,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经科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湿地参与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林业不管在当前还是在今后,都将是一项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条件。

2.2林业的推动潜力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则,即降低资源消耗的reduce原则、重新利用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的recycle原则、重新建立再循环的reuse原则。并且森林生态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可再生性,还具有可降解性。从再生性来看,森林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是一项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被称为第4大能源资源。

2.3林业的特殊任务

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其还是最经济的吸碳器。经科学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长11ti蓄积,就能将1.83t的co2吸收,同时释放1.62t的o2。当前约有2.48万亿t碳储存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统中就有1.15万亿t。只有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才能维护全球气候安全。在《京都议定书》中就有明确规定,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碳汇间接减排是2条减排途径。森林碳汇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不仅投资少、代价低,且综合效益大,为此,其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和共同选择,还被列为“巴厘路线图”的一项重要内容。

2.4生态文明是林业生态建设追求的目标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仅使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给林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全面实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过程也即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为此,要用现代林业科技对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支撑,对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进行建设和保护,以此来提高森林整理质量和综合生产力水平,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基础,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用现代林业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

3.1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1)坚持采用生态文明思维,对林业建设与发展进行谋划。

(2)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此人们协调、保护、适应自然和自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态合理性平台上对关系到林业建设发展的战略问题、重要决策以及重大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与可恢复范闸之内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增加经济总量时杜绝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来实现,避免出现耗竭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要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以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2全方位开展节能降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

(2)创新技术,大力推广新技术项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对森林资源使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尽快用新工艺与设备取代落后的工艺与设备,对粗犷型设施要加大对其维护,加大对更新

项目的投资。

3.3壮大林业产业实力

根据工业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要求,并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林业经济结构,不断扩展林业发展空间,从而逐渐形成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逐渐转变现代林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由资源型林业转向生态型林业。推广林业特色产品的开发,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规模,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使得资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培育生态文明观念

要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的活动,并组织开展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化工程的建设,要让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和消费观牢固树立于全社会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环境的良好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推广绿色教育的开展、绿色文化的构建、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家园的建设,要使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大大提高,要让每个公民都能全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3]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简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范文篇12

“AAA测试”就是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英文名称为AdvancedAssessmentforAdmission,简称AAA),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组织的高中毕业生学业能力测试。

AAA测试的科目主要包括:阅读与写作(ReadingandWriting)、数学(Mathemetics)、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人文与社会(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人文与社会测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高中政治、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

二、AAA测试地理部分的命制特点

地理试题属于人文与社会板块,命题的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纵观近几年的AAA试卷及样卷,AAA测试地理部分的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试题情境生活性

试题情境生活性是AAA测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从近几年的试题和样卷看,试题的情境都是取自生活,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考查。测试的每个单元都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一般是一段简短的文字,加上一张表格、图表、统计图、图片。测试的任务常常是在曲线图、图示或者表格中查找信息、描述表或曲线图中信息的组织方式、解释文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文字部分和地图之间的关系等,根据情境素材设计3~4个小问题测试学生。这种试题情境的生活化加强了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实景中进行分析,将学科知识、方法技能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例如2010年样卷,第一组题以生活中的常见的日出、日落的方位为情境考查地球运动知识及空间距离计算技能;2010年样卷的综合题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台风”为情境;2011年综合题以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为情境等。

2.试题立意三维性

所谓立意,是指试题是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何种现象,体现怎样的能力考查主旨,达到哪些目的等。AAA试题通过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来描述和评价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第一维度:知识。地理知识既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通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来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是AAA试题命制的主要方法。纵观近年来的AAA试题,可以发现,对地理知识的考查主要对地理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如地球视运动、天气与气候、洋流、自然灾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

第二维度:能力。AAA对地理能力的测试与高考对地理能力的测试侧重点不同,高考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AAA测试考查的核心是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是指识别科学问题、科学地解释现象、有根据地得出结论的能力,其基础是逻辑推理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第三维度:态度。高考地理学科主要对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原理、规律以及四个方面能力的考核,而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AAA测评“考点为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面,对人文与社会问题思考的深度、审美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描述。”从其考试说明可以看出,AAA测评不仅重点考查“知识”、“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近年考查情况看,AAA对情感方面的考点是对考生的对待科学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有意识地采取负责任行动以及伦理观的考查。

例如,2010年样卷。阅读资料,完成8~10题。

当低纬地区海水表面温度超过27.5℃的时候,空气的扰动(如局部雷电等)就会导致热带气旋在该海域诞生。热带气旋在低纬海区移动过程中,可能逐步加强发育成强热带风暴,直到台风、强台风。它们到达人类活动的海域以及滨海地带形成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有人设想:对热带气旋经过的海面进行人为干预来限制其加强的过程,降低台风、强台风形成的几率,减轻此类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

8.试说明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加强的大体过程。

9.扼要阐述人为干预海面限制热带气旋加强过程的基本原理。

10.简述你对这种设想可行性的看法。

【参考答案】

8.从途经的表面温度超过27.5℃的表层海水获得能(热)量、水蒸气;所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大于消耗量;其中心的气压逐步下降,与周围的气压梯度随之加大,强度得到加强。

9.通过降低热带气旋所经过海面的表层水温,使得其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的补充量都低于其消耗量。

10.(说明:无论赞成还是不赞成,只要言之成理,均可以得分,最高不超过6分。)

赞成:可以通过机械措施,如使深层海水和表层海水混合,达成热带气旋经过海面降温的目标。将预防灾害天气和进行救灾的费用,预先用在海面干预中。不赞成:首先,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有较大不确定性,且当我们通过人工干预,使得一个区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变化时,就同时改变了近海面的气压场的态势,势必也就干预了热带气旋运行的路径。其次,干预措施将耗费巨大的物力,极可能得不偿失。第三,这样的干预本身,还可能引发目前无法预见的变化。

【解析】从试题的情境看,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大,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体现了“考查生活中的地理”理念;从考查知识的立意看,以台风为例,考查大气运动相关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基础知识;从考查能力的立意看,通过提供充分的、翔实的文字材料,给考生交代了台风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条件,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考查情感、态度的立意看,通过“简述你对这种设想可行性的看法”问题,考查考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考生对干预自然灾害的意愿。

3.答案设置开放性

开放性的答案能为学生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例如上例中的“简述你对这种设想(指人为干预台风)可行性的看法”,既可以答赞成,也可以答不赞成,“只要言之成理,均可以得分”。再如2011年AAA试题:阅读资料,完成11-12题。

2009年以来,北冰洋海域永久性冰盖的范围大幅度退缩,浮冰平均厚度变薄。

11.分析北冰洋冰盖退缩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12.简述北冰洋海域冰情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不确定的、非标准的,至于北冰洋冰盖退缩对国际贸易究竟有什么影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一定论,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总体来看可能产生下列影响:随冰盖厚度变薄融化,北冰洋沿岸航线开通,将大大缩短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国家海上航线的的距离;大大提高海上运输的通过能力,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通过能力有限,北冰洋沿岸航线的开发将大大提高世界海上运输的通过能力,缓解通过两运河航线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海上运输线的分布格局,形成新航线和新的港口如奥斯陆、雷克雅未克、摩尔曼斯克将发育成更高级的港口城市,美国和加拿大北冰洋岸的一些有海运条件的沿海城镇也会发育成港口城市;随着北冰洋沿岸航线的开发,北冰洋沿岸附近地区的资源将得到开发,形成新的工矿业区和北冰洋沿岸工业地带;随航线开发,北半球资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加剧南北半球的差距,等等。

4.评分标准层次性

选择题部分采用层次得分的方法是AAA测试评分标准的的一大亮点,和传统高考地理试卷的评分标准相比较有非常大的进步。选择题答题说明为“每小题设四个选项,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2、3分。请选出你认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多选该小题不得分”,从说明可以看出,考生选择不同的答案,具体得分不同,并不是传统高考的选择题要么满分要么0分。这样的采分标准体现了对考生思维层次的认同与尊重,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满了对考生每个智慧都给予肯定的新课程理念,更为选拔性考试追求其有较高的区分度展示了样本。例如,2010年AAA样卷:

45°N纬线穿越图1所示区域。L地的观测者于3月21日看到太阳在M地落下的时间恰为16时(地方时)。判断:M地相对于L地的方位及L、M间的距离约为

A.270°,1720m

B.240°,2410m

C.300°,1204m

D.240°,1720m

该题的得分标准为:

A.1分B.3分C.0分D.2分

正确答案是B,答B者的满分;答D者,方位判断正确,距离没有判断对,得2分;答答A者,虽然方位和距离不正确,但两者有实际都比较接近,说明考生的答题方法可能正确但运算的过程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答案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得少部分的分数;答C者,方位和距离都不正确,说明知识和能力都没有达到要求,理所当然不能得分。

三、备考策略

AAA考试说明这样写道:“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不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针对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实际试题情况,笔者认为,在复习应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高中地理必修部分主干知识的复习

“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以不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还是要立足于中学教学,把必修部分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掌握熟,理解透,把地理原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而不是机械记忆地理事实。例如在复习热力环流时,很多学生只记住“热低压,冷高压”的结论,以为两地相比较,只要气温低,则气压就高;气温高,则气压就低。其实“热低压,冷高压”的结论是有条件的,是热力作用的结果,如果不是热力作用就有可能出现“热高压、冷低压”的情况,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夏季时气温高,气压也高,因为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不是热力原因,而是动力原因。在复习地球运动时,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也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深、理解透,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适应AAA测试的要求,达到为顶尖高校选拔顶尖人才的目的。

2.适当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

虽然“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以不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但考试的难度较大,要求考生要有非常深厚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适当拓宽知识视野。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重视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考查,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考查考生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地理原理(或假设)分析、探究地理现象的能力。鉴于此,平时复习中应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大气、地质、地貌、水文等知识,以拓展考生的知识广度、深度等。具体来讲主要增加下列内容: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河流地貌;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风化壳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土壤剖面形态等。

3.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全球生态

2011年,考查北冰洋海域永久性冰盖的范围大幅度退缩,浮冰平均厚度变薄,对国际贸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日益变暖,引发的问题一直都是人类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组题就是以北冰洋海冰的融化,来说明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鉴于这种情况,考生在应考复习时应关注全球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我国的生态工程的建设等。具体主要包括: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产生的机理及其对全球或区域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关注我国生态议题“东海西调”工程;关注我国一些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思考三峡建成后对地区气候的影响;极端天气多发的原因探究等。对于生态问题可以从产生的原因、形成的机理、个人的态度、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思考。例如,2010年11月5日,“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在乌鲁木齐市召开。论坛上关于“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建议引发广泛讨论。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根据这个议题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从地理角度分析该工程建设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2)分析海水西调工程运营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