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例(12篇)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80-04
作者简介:徐崇灏(1988-),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田红(1967-),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省低碳生态软科学项目”支持。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后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变暖趋势,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对化石燃料的无节制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全球的气候变暖有显著的影响,并已经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2009年11月我国政府就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2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之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据山东省统计局预测,到2015年山东城市群GDP将增长50%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30%以上,由于短期内能源消费仍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所以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作为山东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而且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青岛市理应加快实施碳减排的步伐,力争成为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但是现在青岛市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致能源消费量居高不下,碳排放量也没有得到有效减少,这不符合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此,控制碳排放总量应成为青岛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其碳排放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分析该地区的碳排放水平,而且能够为减少该地区碳排放提供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有利于青岛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对贯彻落实十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数据都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05―2010)》和《青岛统计年鉴(2005―2010)》。
(一)青岛市碳排放量的计算
根据IPCC2006第四次评估报告,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气体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因此可使用能源消费释放的碳来近似地估算碳排放量。本文采用IPCC指定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推荐的碳排放系数法,按照能源碳排放系数法计算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其公式为:
在式(1)中,C代表碳排放量;C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i代表第i种能源消费数量(折算成标准煤的标准量);Fi代表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能源品种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焦炭、焦炉煤气、其它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石油制品、天然气、其他焦化产品共16类。
(二)基于LMDI模型的碳排放公式分解
C表示青岛市碳排放总量;Ci表示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A表示化石能源的总消耗量;Ai表示某一种化石能源的消耗量;Ai/A表示某种化石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就是能源结构;Ci/Ai表示单位化石能源引起的碳排放量,即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ei;Y表示青岛市的GDP;A/Y表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能源强度I;P表示青岛市人口数(常住人口);Y/P表示人均GDP,即人均产出,用R表示。基于LMDI方法,分解公式如下:
三、青岛市碳排放影响因子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对2005―2010年青岛市能源消耗进行计算可得每年的碳排放量(如图1)。2005年碳排放量为121956万吨,2010年上升到236782万吨,6年增加了114826万吨,总的增长率为9415%,年平均增长1569%。
通过LMDI方法计算的各因素的碳排放量贡献值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人均GDP的增长对碳排放有正的影响,贡献值分别为23649万吨和110607万吨。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有负的影响,贡献值分别为-6542万吨和-12888万吨。
(一)能源结构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能源结构即能源消费中各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5年青岛市能源消费中原煤消费比重超过了70%,原油比重为87%;而到了2010年原煤所占比重降为344%,原油升为544%。其他种类能源在总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很小,2005―2010年消费量没有明显变化。因此,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即为原煤原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原煤的碳排放系数为07559,原油的碳排放系数为05857,相对原煤较低。所以,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负的,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图22005―2010年青岛市各种
能源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
(二)能源强度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能源排放因子是另一个让碳排放量下降的因子。青岛市的能源强度从2005年的04524吨/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4179吨/万元。导致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即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是典型的高碳产业,而第三产业是典型的低碳产业,所以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碳排放下降。因此,能源强度的下降对青岛市碳排放量有负的影响,即减少碳排放。
图32005―2010年青岛市能源强度变化
(三)生产效率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量的影响
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从图4中可以看出青岛市的人均GDP从2005年的329万元/人上升到650万元/人。从表2中可以看出人均产出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的,即人均产出的增加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人均产出的增加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增加、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工业活动的增加必然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图42005―2010年青岛市人均GDP变化
(四)人口变化因子对青岛市碳排放的影响
青岛市2005年的常住人口为81955万人,2010年上升到87190万人,而且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青岛市人口变化趋势是持续上升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经济活动量和生活活动量的增加,这些活动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因此,人口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正的,增加了碳排放的总量。
图52005―2010年青岛市常住人口变化
三、结论和对策
(一)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青岛市2010年的碳排放量大约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569%,短短6年时间碳排放量增长如此迅速。虽然碳排放增加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但是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青岛市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不断推动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
计算结果显示,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导致青岛市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能源强度的下降有利于减少碳排放。这说明青岛的经济发展还是以能源消耗拉动,虽然能源强度有下降的趋势,能源结构也有一定程度优化,但是这些因素还不足以扭转青岛市碳排放的整体趋势。
(二)对策
青岛市作为东部沿海著名的旅游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成为青岛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减少碳排放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现代服务业是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青岛市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旅游业又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尤其对于青岛市这样的著名旅游城市来说,可以依靠其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优势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虽然是青岛现在的支柱产业,但是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还不算很高,青岛应该健全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
2开发利用新能源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青岛市的新能源种类丰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巨大的潜力。尽管现阶段青岛市的能源消费仍以煤和石油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新能源还只起到补充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必将加快。青岛市作为太阳能丰富的城市,在今后的低碳发展中应加大对太阳能企业的扶持,拓宽利用太阳能的渠道,另外还要发展太阳能核心技术,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青岛市位于东部沿海,海洋是其巨大的财富,可以重点发展海洋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材料等绿色产业。比如青岛市可以考虑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这些清洁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利用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这些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具有可持续利用性,可以进行长久的利用,为青岛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现阶段青岛市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和石油为主,要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因为煤的碳排放系数很高,所以煤的清洁利用对于减少碳排放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进先进的清洁煤技术,促进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煤燃烧的碳排放量。青岛市这些年对于石油的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石油的高效清洁利用对低碳减排有重要意义,应鼓励炼油企业对原油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化提炼,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
4发展碳汇项目,增加碳吸收
青岛市政府应该加大投资以促进草地、森林、城市绿地等碳汇项目的建设,同时扩大现有的森林草地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增加碳贮存;另外,应加快“碳中和”技术的研发,通过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等方法将二氧化碳吸收掉。此外,尝试建立“绿色碳基金”,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造林绿化,把绿化面积或者植树量作为获取碳信用的指标,碳信用再跟企业或者个人的商业信用挂钩,通过这一举措在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减排意识的同时,拓展森林草地建设的筹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伟,孙燕玲,朱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碳排放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区域经济研究,2012(4):150-156
[2]杨建云基于LMDI方法的河南省碳排放分析[J]经济论坛,2012,505(08):21-24
[3]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4]青岛市统计局青岛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0
[5]田云,李波,张俊飚武汉市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88-92
[6]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7]田立新,张蓓蓓中国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1):1-7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能源产业LMDI脱钩指数
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的经济,不能通过降低GDP实现碳减排,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成为低碳经济研究关注的热点。目前,关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判断、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脱钩指数等。脱钩指数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表征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联系,为定量化描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相互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被广泛应用。但是,关于脱钩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研究产业发展与碳排放关系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而目前关于脱钩的研究对象多局限于省域,由产业而展开的脱钩鲜有涉及;目前的研究多是利用脱钩指数从整体上测度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不确定关系,没有更深层次的分析脱钩关系背后的原因,其政策指导意义相对不足。
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陕西省是我国传统能源大省,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同时在西部大开的推动下,能源产业迅速成长为陕西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陕西能源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致使能源产业成为陕西较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因此,本文以陕西省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指数分解模型,测度出各因素对脱钩指数变化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弱化产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实现低碳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脱钩指数分解模型
目前脱钩指数主要有两种:OECD脱钩指数和Tapio脱钩指数。Tapio脱钩指数是Tapio针对经济增长与运输量、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脱钩问题提出的弹性系数,并根据弹性值的大小定义了扩张负脱钩、强负脱钩、弱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衰退脱钩、扩张连结、衰退连结等八种脱钩状态。Tapio脱钩指数克服了OECD脱钩指数基期选择困难的缺陷,且不受统计量纲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恒等变换进行完全无剩余的分解。本文在Tapio脱钩指数的基础上建立脱钩指数分解模型,并将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指数定义为:
(1)
其中,D为脱钩指数;Ct为当期碳排放量;C当期碳排放量相对于基期的变化值;Qt为当期工业产值;Q为当期工业产值相对于基期的变化值。
对数均值迪氏分解(LMDI)法具有全分解、无残差、易使用、结果的唯一性、易理解等优点,因此本文采用LMDI分解法对脱钩指数进行分解。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建立碳排放恒等式:
(2)
其中,Cij为部门i中能源j的碳排放量;Q表示能源产业总产值;Qi表示部门i的工业产值;Ei表示部门i的能源消费量;Eij表示部门i中能源j的消费量;S=Qi/Q表示产业结构;Ii=Ei/Qi表示能源强度;eij=Eij/Ei表示能源结构;Rij=Cij/Eij表示部门i中能源j的碳排放系数。
步骤2:根据LMDI方法,从基期到目标期的碳排放变动C可以分解为:
(3)
其中,CQ、CS、CI、Ce、CR分别表示产业规模变动、产业结构变动、能源强度变动、能源结构变动、碳排放系数变动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它们分别被定义为:
步骤3:将式(3)代入式(1),可以得到脱钩指数分解模型:
(4)
式(4)的分解结果说明,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指数分解为产业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以及碳排放系数效应对应的分脱钩指数,即DQ、DS、DI、De、DR。
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陕西省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本文将能源产业划分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六个部门。2000-2010年陕西省能源产业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工业产值等数据来源于历年《陕西统计年鉴》。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考虑原煤、焦炭、汽油、柴油和电力五种能源。由于碳排放量没有直接监测数据,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计算公式为:
(5)
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Ej为第j种能源的消费量;Kj为第j种能源碳排放系数。本文参考IPCC(2006)提供的能源碳排放系数的计算方法和缺省数据,计算得到原煤、焦炭、汽油和柴油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559、0.8550、0.5583、0.5921t/tce。电力排放系数随着能源消费种类的变化而存在差异,不能直接获得。本文借鉴《2011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中的方法,得到2000-2010年陕西省电力的碳排放系数。
实证分析
(一)陕西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判定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得到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环比脱钩指数,以及陕西能源产业的脱钩状态(见表1)。总体来看,2000-2010年陕西能源产业的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5.64%,低于其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30.47%,低碳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弱脱钩的非理想状态。但从各年的脱钩指数可看出:陕西省能源产业的脱钩状态呈现波动反复的特点,弱脱钩和扩张连结交替出现,其中能源消费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的弱脱钩6次,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的扩张连结3次,能源消费增长率远大于经济增长率的扩张负脱钩1次。这说明陕西省能源产业在工业产值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碳排放量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出现了同步增长的趋势。
(二)陕西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分解分析
为更深层次地分析陕西省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本文将脱钩指数分解为产业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以及碳排放系数效应对应的分脱钩指数(见表2)。
产业规模效应的分脱钩指数分布在0.9-1.22之间,这说明碳排放量的增加与经济规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能源产业的经济总量增长依赖能源为之提供动力,导致碳排放量逐年增加。陕西省能源产业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29倍,年均增长率为30.39%。同期,能源产业碳排放量增加3.27倍。
产业结构效应的脱钩指数正负交替,这说明产业结构对陕西省能源产业与碳排放的脱钩的影响还不明显。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均是碳排放密集部门,而2010年,这两个部门的工业产值占能源产业总产值的46.99%。因此,为发展低碳经济,陕西能源产业的结构优化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减排难题。
能源强度效应的分脱钩指数与总脱钩指数的变动趋势大体一致,说明能源强度是影响陕西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这是由于能源强度的降低能够减少单位GDP的能源需求量,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近年来,陕西省能源产业各部门的能源强度有所下降,但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能源强度仍然居高不下,有较大的下降空间,降低该部门的能源强度是陕西省能源产业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重点。
能源结构效应的分脱钩指数在零值附近波动,这主要是由于陕西省能源产业的能源结构总体上没有得到较大改善。原煤是陕西省能源产业能源消费的主体部分,原煤消费比例从2000年的91.61%上升到2010年的95.01%,2010年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原煤消费比例更是高达97.45%。但与其它能源相比,原煤利用效率较低,碳排放系数高,属于较劣质的能源。
碳排放系数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完全是由电力排放系数引起的。电力碳排放系数效应的分脱钩指数的变动幅度最小,可以得出电力碳排放系数对陕西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影响微弱。这可能与电力生产结构有关。陕西80%以上电力以火力发电为主,而火力发电又是以原煤等高碳能源为主,并且这种电力生产结构在短期内没有发生较大改变,电力碳排放系数的陕西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出来。
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指数分解模型,测度出各因素对脱钩指数变化的影响程度,并以陕西省能源产业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陕西能源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总体处于弱脱钩的非理想状态,能源产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碳排放量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出现了同步增长的趋势;第二,能源强度是影响陕西能源经济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主要因素,降低能源强度是陕西省能源产业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重点。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产业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可能通过减小规模来抑制碳排放的增长。但是陕西需要将能源产业的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打破“GDP至上”的传统观念,减缓能源产业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其次,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强度相对较高,对碳排放影响较大,陕西应对这两个部门的生产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清洁燃料替代,以推动能源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再次,随着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能源产业的自动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大,陕西应注重对电力碳排放系数的降低,提高火力发电技术,引进风电、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等清洁电力,同时减少电力转换、传输过程中的电力损失。
参考文献: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篇3
摘要:本文研究了工业低碳发展的理论、现状和趋势,尤其侧重工业经济增长同碳排放的“脱钩”和峰值问题,研究结论认为我国工业当前正处于从“相对脱钩”向“绝对脱钩”的过渡期,工业碳排放可能在2025年左右到达峰值。
关键词:工业;脱钩;气候变化;碳排放
引言
2014年我国提出到2030年左右全国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和2016年11月《巴黎协定》的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进入新的阶段。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70%左右,加上工业过程排放后,工业总体碳排放占全国比重在80%左右,要实现全国达峰目标,关键在于2030年前尽快让工业碳排放达峰。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经济结构出现大的调整,工业占全国经济的比重出现下降,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更加凸显。同时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低端工业品需求正趋向饱和,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端工业品需求在快速增长,这迫使工业供给侧进行改革,工业进程由中期向后期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外在要求和工业发展阶段的内在变化,为推进我国工业从高碳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这种形势下,工业低碳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亟待理清。本文从工业低碳发展的理论、现状、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脱钩”和“峰值”两个关键问题,以期对推进我国工业低碳发展提供启示。
一、工业低碳发展的理论
(一)工业低碳发展的目的
工业低碳发展源自气候变化问题,是从经济角度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工业发展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即改变工业且增长且排放温室气体的不可持续模式,为工业且增长且不排放或少排放温室气体的可持续模式。工业低碳发展的这一目的,在理论上被称作工业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脱钩”用于表示通过某种方法改变两个或多个变量原本之间的相关关系,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20世纪末期德国Wuppertal研究所开始用这一概念研究资源利用效率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若在50年内把提高全球和发达国家资源利用效率4倍和10倍,可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的脱钩。2000年,OECD开始用脱钩概念分析农业政策同贸易的关系,很快这一概念开始在交通、能源、资源、环境等多个研究领域应用。
(二)工业低碳发展的特征
工业低碳发展具有三个特征,源于工业对气候变化问题三个特性的反应。一是气候变化的累积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并影响气候变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或者说,今天的气候变化问题,不完全是今天人类活动的碳排放引起,而是因为长期碳排放的积累导致。这种积累尤其在工业革命后,随着发达国家率先开始工业化,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碳的规模逐渐增大,经过长时间积累,才导致今天的气候变化问题显著,这就是累积排放问题。
因为累积排放,过去人类活动的碳排放影响现在的气候,同样现在人类活动的碳排放,也影响未来的气候。二是气候变化的外部性。气候变化从出现就是全球的,即无论在哪个地方有碳排放,都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而且这种影响还是长期的。这就是外部性问题,所以要应对气候变化,单靠任何单个或几个国家和地区,是不现实的,必须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努力才能产生效果,否则一个国家和地区努力降低碳排放,另一个国家和地区毫无节制地进行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效果就会打折扣。虽然气候变化具有外部性,但这并不能僵化地就认为,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每个国家都要承担相同的责任。这就涉及到气候变化问题的第三个特点。三是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气候变化的关联性是指气候变化问题同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等问题紧密关联,不能割裂,不能把气候变化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孤立出来,单纯看待。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同污染物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很多都有共同根源,如燃煤既排放二氧化碳,同时也排放二氧化硫,所以有时候减少煤炭使用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气候变化同环境污染的这种关联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正关联性,即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另外,由于化石燃料当前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紧密相关,而且这种关联更复杂,即碳排放和经济增长没有“脱钩”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会影响经济增长,而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不会影响经济增长,这里涉及到“脱钩”理论。由于气候变化具有关联性,所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要考虑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区别对待,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基础,孤立、空泛地谈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候变化的累积排放、外部性和关联性,导致工业低碳发展相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可持续性,即低碳发展必须考虑碳排放的累积排放问题,具有可持续性,不能让当代人的碳排放影响到未来的气候;二是全球性,即低碳发展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球都应该追求的先进发展模式,需要在一个切实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下实现;三是脱钩,即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实现了脱钩。
(三)工业低碳发展的模式
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看,工业低碳发展遵循从高碳模式,经过稳定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的路径,这种分阶段变化体现了工业化和城镇进程的不同特征,总体呈现倒“U”型趋势。这一趋势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一般规律。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库兹涅茨在分析收入不平等和人均收入的关系时提出:收入不平等现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到了90年代,研究者借用库茨涅茨曲线来研究环境质量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发现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水平增加而恶化,但当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环境质量又会随着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同收入水平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从碳排放看,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揭示了工业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即碳排放峰值问题。根据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如图1中的A点,工业碳排放水平也较低,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即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碳排放水平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剧;当工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人均收入达到某个临界点以后(有时候这个临界点表现为一个区域值),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工业碳排放水平就开始下降,表现为工业碳排放水平逐渐减缓,如图1中的C点,高碳排放压力逐渐得到改善,整个工业呈现低碳化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拐点”是最为关键的,在拐点之前,碳排放会随着工业发展而不断增长,在拐点之后,碳排放会随着工业发展而不断减缓,这个拐点正是工业碳排放的峰值。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工业低碳发展遵循一个倒U型的过程,即工业碳排放从工业化初期开始,呈现增长趋势,到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碳排放会出现峰值,之后碳排放开始逐渐下降。这一过程说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同发展阶段紧密相关,在不同发展阶段,工业低碳发展的特征是不同的。例如,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就过渡控制碳排放,很可能导致发展不充分,从而降低生活水平,这样的低碳发展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根据这种阶段性特征,将工业低碳发展分为四种基本阶段。其中,(a)是属于高碳模式阶段,这种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阶段,碳排放随工业化发展不断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正处于这一阶段;(b)是低碳模式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经过了碳排放峰值,碳排放随着工业化发展而不断下降,实现了“脱钩”,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处于这一阶段;(c)是稳定模式,这一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即碳排放稳定在峰值阶段,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如丹麦处于这种相对稳定的阶段;(d)是转型模式,这种阶段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化阶段,即接近碳排放峰值的阶段,如我国当前正处于这一阶段。在工业低碳发展的不同阶段,碳排放趋势和特征不同。
二、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
(一)工业经济增速减缓和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开始下降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总体呈现增长速度相比过去减缓,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从2010年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从12.6%下降到6.0%,同时在2012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这一趋势不断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开始下降,如图4所示,同时工业供给侧面临改革,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产能过剩形势较严重,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二)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
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最大部门,能源消费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在70%以上。从“十五”时期开始,工业和全国能源消费保持同步快速增长,2000年到2014年,全国能源消费从14.7亿吨标煤增长到42.6亿吨,工业能源消费从10.3亿吨标煤增长到29.6亿吨,两者都增长了1.9倍,年均增速达7.8%。
(三)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接近70%,工业煤炭消耗占全国50%左右
近年来,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使煤炭占比出现下降,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4%,石油和天然气约占23.6%,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12%,高碳特征明显,“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基本特征短期内难以改变。煤炭也是我国工业的主要燃料和原料,据统计,2012年除电力行业外,工业煤炭消耗占全国的46%,其中焦化约占29%,煤化工占20%,工业锅炉占
(四)钢铁、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能耗的70%以上
2000年到2014年,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其能源消费占工业的比重由66.8%增长到73.3%,从2003年起始终在70%以上。其中钢铁行业能源消费增长最快,从2000年的2亿吨标煤增长为2014年6.9亿吨,增长了2.4倍,能源消费约占工业的23.5%。
(五)工业化石能源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70%,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85%以上
工业领域碳排包括化石能源碳排放和工业过程碳排放两部分。其中,2000年到2014年,工业化石能源碳排放从24亿吨增加到了65亿吨左右,增长了173%。全国化石能源碳排放量从33.8亿吨增加到93亿吨,增长了175%。工业化石能源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比例由2000年的70.1%到2014年的69.4%,2014年在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达到86%。2014年,工业过程碳排放约10亿吨,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14%左右,2014年,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约75亿吨。总体看,在2012年之前,工业碳排放增速一直快于全国碳排放增速,从2012年开始,随着工业经济增速减缓、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等影响,工业碳排放增速放缓,低于全国增速。
三、工业低碳发展的趋势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不难发现,工业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倒“U”型曲线,也即“峰值”,这两个问题关系工业低碳发展的目的和路径。为此本文重点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前者基于2000年-2014年的数据重点分析当前我国工业低碳发展的“脱钩”程度,后者基于数据模型探讨未来5年到15年工业碳排放趋势。
(一)工业经济增长同碳排放的“脱钩”
1.脱钩指数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工业低碳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工业增长同碳排放的脱钩。用脱钩概念分析工业增长同碳排放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判断是否脱钩。
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工业经济数据和能源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碳排放因子和碳排放计算方法,选用IPCC报告和相关研究。
3.计算结果及结论分析根据表1数据计算我国2000年-2014年计算IGT脱钩指数d。纵坐标用d表示,代表IGT脱钩指数,即工业增长率同工业碳排放之间的响应关系;横坐标用g表示,代表工业增长速度。区域A、B、C分别代表绝对脱钩区、相对脱钩区和未脱钩区。t值表示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代表政策措施,随着t值增大,表示我国工业花费更大精力和更多政策用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增长,如果t值为负值,表示我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增长趋势,这意味着工业增长更加注重规模扩张,忽视因工业增长导致对环境的影响。00点到14点,主要处于B区域的右半部和C区域的上部,除了14点(g=0.070,d=1.009)处于A区和B区的边界线上之外,其他各点都没有在A区。这说明,2000-2014年的15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整体上没有实现绝对脱钩,基本处于未脱钩和相对脱钩状态,这同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现状相符合,过去15年,我国工业总体上仍然属于粗放发展模式。00点到05点,除了01点(g=0.087,d=0.394)和02点(g=0.100,d=0.040)外,00、03、04、05四个点都在C区,而且06-14点的d值都大于零,位于B区。这说明,2000年-2005年,即“十五”期间,我国碳排放增速明显超过工业增速,工业碳排放随着工业快速发展而更快地增长,工业增长模式是一种高度粗放模式。而从2006年开始,即从“十一五”开始,工业发展进入相对脱钩模式,工业碳排放速度虽然随着工业增速增长而增长,但增长率低于工业增长率,这同我国工业发展实际也相符。因为从“十一五”开始,我国节能减排的力度明显增大,粗放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遏制,而进入“十二五”后,脱钩形势进一步趋好。00点到14点,大体上呈现依次从右下向左上发展的走向,这代表我国工业经济总体呈现,速度逐渐降低的同时碳排放强度缓慢降低(工业增速下降速度快于脱钩指数上升速度,即趋势线的斜率平缓),这一方面说明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有助于实现脱钩,但另一方面也存在问题,无法区分脱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政策导致,还是因为经济整体速度下降引起。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对2000年-2014年三个五年计划期我国工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是我国工业整体上呈现从“未脱钩”经“相对脱钩”向“绝对脱钩”转变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工业发展的低碳竞争力正在稳步提高;二是我国工业脱钩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增速的下降,而且工业增速下降速度快于脱钩过程,这说明我国工业低碳发展仍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加快推进工业低碳发展;三是我国工业发展当前已经处于从“相对脱钩”阶段向“绝对脱钩”阶段的过渡期,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碳排放峰值出现的可能性已经增大,未来不久的时期内工业碳排放将会实现达峰。
(二)未来5年到15年工业碳排放趋势
在对过去15年工业增长同碳排放脱钩研究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模型研究了2010年到2035年的工业碳排放趋势。
1.工业碳排放模型
工业能源消耗主要取决于工业经济发展和工业能效水平。工业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在工业增加值指标,工业能效水平集中体现在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即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这个指标综合反映了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测算模型为:E=I×T其中E表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I表示工业增加值,T表示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由这个方程可以推出工业能源消费量增速同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下降速度的关系,即:e=(1+g)(1-t)其中e表示测算期内工业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g表示测算期内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t表示测算期内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年均下降速度。通过工业增加值变化速度和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变化速度可以计算出工业能源消费变化速度,然后通过设定基准年,就可以得出不同年度的工业能源消费量。然后根据不同年度的工业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结构变化,可测算出每年的工业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时间即为峰值时间。
2.模型参数设定
综合考虑“十一五”和“十二五”情况,结合相关规划政策文件,对模型参数设定:(1)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设定2010-2015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8%,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下降幅度设定为19%。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22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设定2015-2022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6.5%,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下降19%。参考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经济增长情况,设定2022年-2035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能源强度下降速度。(2)根据“十二五”能源规划目标及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设定2022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根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设定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结合当前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突破性进展,2022年以后我国非化石能源供应量有望持续较快增长,预计2035年达到25%。
3.测算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测算2010年到2035年我国工业碳排放情况,图10表明模型结果,对其进行分析。
一是我国工业碳排放峰值在2025年左右出现。这一结论支持我国2030年达峰目标,表明工业领域通过努力可以在2030年前实现达峰,也说明当前我国工业正接近或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具备条件在工业领域主动控制碳排放。
二是我国工业碳排放峰值约在71亿吨左右。考虑2014年工业碳排放64.7亿吨,以2030年达峰为限,未来15年,我国工业领域大约剩余6亿吨的碳排放余量。对这一余量要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如果按过去15年的发展模式(工业碳排放年均增速约为7%),余量是不够的,因此推进工业低碳发展,主动控制碳排放,解决防止粗放模式的反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脱钩或者达峰伴随着工业增速下降,考虑到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尚未完成,应防止工业增速过快下降,出现“跳崖式”急转,尽量实现平稳达峰和脱钩。
三是工业能源消费在工业碳排放达峰之后,或者说2030年之后,仍将会缓慢增长。图102010-2035年我国工业碳排放趋势及峰值这说明我国工业总量仍需要保持增长趋势,发展进程远未结束。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篇4
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实际上,城市里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而交通汽车仅占到30%。具体到房地产行业就更是能耗大户。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另外,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尽快的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的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发商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每个人一天的碳排放量以数字纪录,可以得出一个人一天的碳足迹。记录碳足迹可以提醒自己亏欠了大自然,算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作为建筑物,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它的碳排放是影响环境的主要来源,所以说“低碳建筑”是当前“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
低碳建筑是指建筑材料生产商在生产建材、设备时,业主在使用建筑时,建筑施工商在修建、拆除建筑时,尽量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小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低碳建筑强调的是组成建筑各元素的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将建筑物每个组成元素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分析后,才能判断其是否为低碳建筑。
我们应科学地制定低碳建筑标准。对于建筑师来说,有了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就等于有了设计手册;对于管理部门来说,有了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就等于有了管理标准;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有了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就等于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了低碳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才能不被奸商欺骗。
一、建筑物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协会(UNEPSBCI)倒是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了碳排放计算方法报告(CommonCarbonMetrics),算是国际性组织的首次尝试,但报告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
以德国DGNB为代表的世界上第二代可持续建筑评估技术体系,首次对建筑的碳排放量提出完整明确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碳排放度量指标(CommonCarbonMetrics)计算方法已得到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机构在内多方国际机构的认可。
建筑的碳排放量表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一次性能源的消耗,进而排放出二氧化碳气体。DGNB可持续建筑评估技术体系对于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原则是:分别计算建筑材料在生产、建造、使用、拆除及重新利用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碳排放量并相加,形成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计算单位是每年每平米建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的公斤数。
DGNB体系对建筑物碳排放量首次提出了系统而可操作的计算方法。建筑全寿命周期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生产与建造、使用期间能耗、维护与更新、拆除和重新利用这四大方面。建筑物的碳排放四大方面与计算方法分别为:
1.材料生产与建造:考虑原料提取,材料生产,运输,建造等各方面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是根据DIN276体系将建筑分解,按结构与装修的部位及构造区分对待,计算所有应用在建筑上KG300和KG400组别的建筑材料及建筑设备的体积,考虑材料施工损耗及材料运输等因素,与相关数据库进行比较,得出每种材料和设备在其生产过程中相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所用应用在建筑上的材料碳排放量相加得出总量。材料碳排放量的计算时间按100年考虑,每年的碳排放量即为其1/100。这样就可计算出建筑物的材料生产与建造部分每年的碳排放量。单位是kgCO2-Equivalent/m2*y。
2.使用期间能耗:主要包含建筑采暖,制冷,通风,照明等维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能耗。对于建筑使用部分的碳排放量计算,要根据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区分不同能源种类(石油、煤、电、天然气及可再生能源等),计算其一次性能源消耗量,然后折算出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维护与更新:指在建筑使用寿命周期内,为保证建筑处于满足全部功能需求的状态,为此进行必要的更新和维护、设备更换等。材料和设备的寿命与更新及维护间隔频率,按照VDI2067和德国可持续建筑导则(LeitfadenNachhaltigesBauen)相关规定计算。计算所有建筑使用周期内(按50年计算)需要更换的材料设备的种类体积,对比相关数据库,可以得到建筑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维护与更新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数据。
4.拆除和重新利用:DGNB对建筑达到使用寿命周期终点时的拆除和重新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采用如下方法,将建筑达到使用寿命周期终点时所有建筑材料和设备进行分类,分为可回收利用材料和需要加工处理的建筑垃圾。对比相应的数据库,可以得到建筑拆除和重新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数据。
二、低碳建筑技术:
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
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
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三、中国应如何建设低碳建筑: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篇5
低碳建筑的内涵归纳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节约资源与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创造舒适的宜居空间,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通过低能耗、低排放及低污染的低碳设计策略建造的建筑无疑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从产业上看,我国碳排量存在三大主要来源,即交通交通、工业、建筑。其中,建筑又是仅次于工业的第二大碳排放来源。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用能源越来越多,所产生的碳排量占全社会总碳排量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成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一大障碍。从建筑总量上来看,既有建筑的95%以上都是高能耗建筑。从整个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来看,建筑领域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成本是很低的,在IPCC的报告中,指出2030年可以降低50亿t二氧化碳而所负担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在此基础上降低5~6亿t二氧化碳所负担的成本在20~100美元/t。同时,我国建筑业是能耗及污染大户,消耗钢材、水泥约占全球总量50%,所以积极探索低碳建筑及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是减少碳排放的正确途径。我国建筑能耗的目前的情况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建筑结构上,呈现出“两高一低”的发展局面,第二、能源结构上,呈现出“两增一减”的特征。建筑结构上,呈现“两高一低”的发展局面是指公共建筑能耗和北方城镇采暖能耗占比提高,住宅建筑能耗占比降低。公共建筑在建筑总面积中占比在20%以下,但其能耗从1985年占建筑总能耗的23.4%提高到2009年的27.2%,提高3.8个百分点,公共建筑能耗展现出过分低效率。而北方城镇采暖能耗更加明显,由1985年的7.2%提高到2009年的29.9%,甚至高峰值为2006年的33.7%。究其原因是北方能耗按面积计量的制度和居民的节约意识的淡化。与此相反,住宅建筑能耗呈现相对降低的发展局面,由69.4%降低到42.9%。能源结构上,呈现“两增一减”的演变特征即气体和电力能源绝对增加,煤炭相对减少,两者结合导致我国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例小幅下降。
二、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发展障碍
(一)政策与机制问题
目前,我国低碳建筑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低碳建筑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规制性政策和建筑节能政策方面。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的主要表现为行业标准中缺乏监管和监督环节。我国现行的节能标准只涉及到设计阶段,并没有制定检验建筑是否达到低碳建筑标准。所以,我国有效的低碳建筑政策体系缺乏不利于低碳建筑在我国的长久发展。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首先,法律方面只有能源和环境两大类。其次,行政法规方面的《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主要是为建筑设计和施工节能方面做出了较明确的规定,部门规章方面主要包含行政处罚民用建筑节能、环境影响评价和建筑垃圾等的相关规章。最后,国家标准方面只有目前正在执行的针对绿色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高标准》,没有针对低碳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国家标准颁布实施。由此可见,低碳节能建筑的审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报废等环节的规定不明,这直接造成了我国低碳建筑市场运行模式的没有统一的规范,阻碍了低碳建筑的长久发展。
(二)低碳资金问题
无论是从国外引进低碳技术,还是我国进行自主研发,低碳技术的研究,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内低碳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消耗大量的研发成本,同时,在实施低碳建筑过程中,由于运用新型低碳技术、采用新型的低碳材料及采取环保节能措施会使建造成本增加,而低碳建筑是否经济合理,能否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到底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直观的感受,而且一般低碳建筑由于造价较高,必然导致售价比同类非低碳建筑高,可能导致社会公众不愿主动接受低碳建筑。所以,我国政府如果资金匮乏或没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企业或民间资金又不愿投入到低碳建筑领域,那么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将会遇到巨大的障碍。
(三)低碳技术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建筑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平均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但缺乏先进、有效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这必然带来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发达国家致力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早已起步,并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京都议定书》已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目标,迫于来自全球和自身的生存压力,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途径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技术合作,这是我国能抓住的很好的契机。而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相关技术转让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推广。
(四)低碳建筑投资回收期不明确
低碳技术研发是一项高投入的活动,面临着回报不明确的风险。尤其是我国的低碳技术的积累程度薄弱,这使得在技术研发上风险巨大。正如前面所说,低碳技术的研发前期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研发失败,将面临巨大的财产损失。从表面上看,这种技术不但可以被本企业所利用,也给整个产业带来技术的升级,还能提升整个国家的低碳竞争力;但从研发企业自身而言,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被他人无偿所使用,会产生一种技术外溢差,会严重打击研发企业的积极性。
(五)社会参与意识问题
低碳建筑要在我国得到较大发展,必须意识先行。现阶段低碳建筑的概念,尚未普及,社会各界对低碳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够深入和全面,社会公众的低碳建筑意识淡薄,仍保持旧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作为购买房屋的社会公众很多人依然觉得低碳只是改变出行方式,多骑自行车就是他们能为环境做的唯一的事,对低碳,碳减排,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的概念处于相当模糊的状态中,严重阻碍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推行。
三、针对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与机制
发展低碳建筑应充分发挥三套机制和三套政策的作用,即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大主体间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政府-行政体制、企业-市场机制、社会公众-社会机制,通过政府行政机制自上而下制定政策,市场机制发挥营利性组织横向的实践和社会机制协作促进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对于我国节能环保业的投融资困境,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风险补偿金等政策予以扶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营利性企业践行、社会公众积极响应的良性循环,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机制有机结合的格局,充分发挥三大主体的积极作用。
(二)创新融资模式发挥市场作用
资金问题是阻碍低碳建筑发展的因素之一,解决该问题必须政府投资先行,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或民间资金贴息、补贴、合作等方式,共同投资低碳领域项目的研发及建造,并保证低碳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或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此举既能吸引民间投资,又可得到银行贷款的积极支持,从而用少量的政府投资将巨大的民间投资调动起来,不仅可以为低碳建筑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其顺利发展,还可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建立专门保险针对低碳技术研发,可以为低碳技术研发提供一层保障,这样就可以调动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三)进行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我国政府应主动提供国家层面或者行业的低碳技术交流平台,派遣相关人员参与国际低碳技术的研讨会,为国际低碳技术的引进打通渠道。在发展低碳技术的过程中,企业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低碳技术是企业发展命脉,跟上低碳科技发展形势、提高员工低碳意识、加大人力物力研发的投入、是低碳经济转型的企业应该也必须做到的。首先,发展低碳建筑首先要开发核心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系统、高效冷却技术、地热系统、水资源再生利用及水生态修复技术等。其次,选材时选择低碳建材,建筑时采用低碳技术,运输时就地取材均可减排。再次,实施碳捕捉工程,大力发展碳捕获技术,加大森林绿化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建设规模,增加森林碳汇,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吸收存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降低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保有量。
(四)建立科学的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建立材料及设备的低碳标准要求,同时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建设行业低碳转型。同时地方政府加速健全绿色建筑地方性法规,建立符合地方特点关于推进绿色建筑的法规体系。应针对气候区和建筑种类的差异来针对性地编制绿色建筑标准和实施规范,并应尊重我国古老的乡土建筑的传统做法,取其精华为今所用。同时关于既有建筑的改造方面,也要出具相应的绿色改造评价标准体系,指导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编制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施工图集、工法等。
(五)发展低碳建筑须意识先行和全社会参与
培养公民的低碳意识实现低碳建筑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公民低碳意识的培养,第一,政府榜样作用。政府机关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要建立起公共建筑节能评比制度,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形成一种浓厚的节能减排的社会氛围,要让广大民众了解低碳的意义,并进一步付诸于行动。第二,要广泛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组织力量是是对政府的一种有效的补充,互补优势强,政府部门要支持社会力量加入到建筑低碳的行动中来。第三,要重视宣传工作,在宣传上深下功夫。
四、小结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篇6
区别于传统视角的碳排放强度研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产出和增加值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根据合并WIOD形成的1996-2009年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完成了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测算,以及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的直接贡献率分解,同时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了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4种驱动因素的SDA分解。结果显示:第一,期间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且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直接贡献率要大于投资和出口,表明消费中隐含的碳排放与增加值的比例沿着“集约型”路径不断优化,而出口和投资的增长路径则相对“粗放”。第二,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减排路径大体一致,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为正,而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均为负,暗含投入产出结构、各类需求的隐含增加值系数以及规模变动对碳排放强度下降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而主要源泉还是直接碳排放系数下降。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中间产品技术结构效应和增加值系数效应的变化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而最终需求规模的变化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第三,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具有明显的分阶段特征。2002-2004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促使了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而2004-2009年则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有一定的正贡献。入世以前增加值系数对各类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为正,而其后贡献为负。其中,在2003-2007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中表现更为明显。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减排技术仍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措施,而需求模式调整也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降低出口和投资的中隐含碳和提高出口和投资中的增加值率,同时也要警惕消费结构变动中如汽车等高能耗产品普及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碳排放;增加值;碳排放强度;最终需求;结构分解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10-0048-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08
碳排放强度指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CO2排放量,体现了污染物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已作为约束性指标之一纳入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如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承诺2022年CO2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降低40%到45%,“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单位GDP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碳排放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燃烧,因此碳排放强度取决于碳基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能源构成、能源强度等。而碳排放总量系各行业排放的加总,因此碳排放强度又与产业结构密切联系,取决于各行业单位GDP能耗,能耗部门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等。综合而言,这些细分指标受到了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能源利用和经济周期等的影响。目前,在碳排放强度方面的研究中,能源强度是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1]。而传统意义能源强度强调的是能源供给和产品生产过程,根据碳排放强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作为分子的碳排放总量和作为分母的GDP测算均源自生产过程,如要体现消费过程,分子不仅要测算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还要测算中国内需中的隐含碳,分母GDP也不能简单采用收入法总量,还要根据需求部分进行相应分解。这样才能得到相应的碳排放强度,为减排路径设计提供新的依据。那么,在需求视角的碳排放强度的概念下,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规律如何,内在驱动因素又有哪些特点?
鉴于此,区别于传统视角碳排放强度的研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产出和增加值的内在联系出发,构造了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相应的计算指标。在此基础上,应用欧盟开发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InputOutputDatabase,WIOD)中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测算中国1996-2009年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对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贡献率分解,然后应用结构分解模型对引起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论文旨在从需求结构层面提供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的一种路径,有助于分析我国的结构调整战略,协调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均衡发展。
1文献回顾与概念提出
杜刚等[1]指出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中,分解技术是主要的方法创新(经典论文包括Ang[2-3]),其中指数分解分析(IDA)是最常用的方法。IDA系采用部门层面的数据,对碳排放总量逐项进行乘(和)式分解,并将其影响因素提取出来。可见,该方法的技术路线是从生产过程对碳排放进行分析,如Fan等[4]、Timilsina等[5]、陈诗一[6]、王峰等[7]等学者均采用了该方法,基本结论是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
结构分解分析(SDA)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建立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关系,采用Leontief逆矩阵分离出需求因素对产出的影响,进而将产品中隐含碳解释为需求拉动的结果。因此,SDA分析方法是从需求过程描述碳排放,如李艳梅和付加锋[8]、郭朝先[9]、姚亮等[10]等学者都利用SDA分解法对碳排放进行研究。在具体应用中,多数文献使用的是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或在简单假设的基础上将其调整成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错估一国的碳排放量。
目前采用SDA方法分析碳排放强度的研究主要以如下学者为主。YouguoZhang[11]对我国1992-2006年的碳排放强度进行研究,主要考虑生产碳排放,将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生产模式、中间投入结构和需求模式的变化,表明在1992-2002年期间生产模式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2002-2006年中间投入技术成为主要原因。其后,张友国[12]进一步考虑生活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以及能源强度与中间投入之间的相关性,对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研究。其他类似的研究还包括籍艳丽[13]、付雪[14]。但这些研究实质上仍延续碳排放量的SDA分解思路,主要特点是构造了碳排放总量的分解式(含最终需求),而分母GDP则与最终需求相联系,单独作为一项因素提出。因此,从公式形式上看,除了最后一项外,碳排放总量的SDA分解式和碳排放强度的SDA分解式在形式上非常相似,进而实证结果差异主要体现在最终需求的进口率上(称为进口率变化的影响因素)。那么,如何在需求层面重新表征GDP实现更有效的分析?
Lau、陈锡康和杨翠红等学者[15]构造了基于最终需求的完全增加值概念,是指在某商品产出过程中引起的直接增加值和所有间接增加值之和。从供需匹配出发,商品的价值量最终也会反映在商品的需求中,其产出的价值要等于各项需求的价值之和。因此出口中完全增加值的计算过程反映的是出口需求带来的所有增加值。类似的,考虑所有需求,即包括中间产品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出口需求,其所带来的完全增加值之和势必要等于从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增加值之和(即生产法GDP),这为需求视角下分解增加值提供了可能。基于此,蒋雪梅和刘轶芳[16]提出了出口单位增加值隐含碳的概念,测算的也正是出口中隐含碳与出口中完全增加值的比值,某种意义上也是“出口的碳排放强度”。
同理,其他类型的需求碳排放强度也可以类似构造。经济含义上代表了该类需求模式的碳消费特征,如假设在当前的最终需求中,消费模式和出口模式带来相同的经济效应,前者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要低,即出口单位增加值所需要承担的碳排放高于最终消费,那么在最终需求的转型中,最终消费产品比例的上升和出口产品比例的下降会使我国整体的完全碳排放强度降低。
总之,污染物的增长伴随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引擎离不开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在经济-能源-环境的复杂系统中,各部门的生产过程与需求过程相互耦合,生产环节碳排放强度测算仅反映了系统中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一种依赖关联,而需求环节碳排放强度的测算将提供一种新的关联测算。在接下来的指标和模型构建中,我们将进一步详细推导需求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并就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分解模型。
2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
2.1数据说明
目前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库主要有GTAP数据库、AIO数据库和WIOD数据库,各数据库主要在投入产出表所涉及的范围、构造方法及数据来源等方面存在区别。其中WIOD数据库由欧盟11个机构共同编制,提供1995-2011年全球范围投入产出表,同时该数据库还提供能源、环境和就业等账户,其中环境账户中的CO2排放量采用各国各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数据利用IPCC的碳排放估计法进行计算,并将其细分至各部门。
论文采用了WIOD数据库中可比价格的中国IO表,其较我国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具有一些优势,如在时间上较为连续,且部门统一等。CO2排放数据来自WIOD数据库
中的环境账户。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1996-2009年共14年的数据。由于WIOD数据库中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以美元为单位,本文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汇率将其折算为人民币。
2.2完全碳排放强度指标
一般意义上的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产生的CO2排放量,计算过程源自生产法。而完全碳排放强度考虑了生产和需求的耦合关系,系对需求模式构建相应的碳排放强度,这里分别对这种耦合关系、完全碳排放、完全增加值进行说明。其中,完全碳排放强度是完全碳排放和完全增加值的比值。
本文采用区分了国产品和进口品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进行阐述。令
3实证分析
3.1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结果
根据公式(11)-(14)计算得出我国各类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结果见图1。可以发现,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与我国总体的碳排放强度是相符的,尽管我国的CO2排放总量增加迅猛,但碳强度得到了下降,且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在总量层面,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在各年间始终是最大者和最小者,且消费的完全
碳排放强度一直低于我国整体的完全碳排放强度,而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一直都高于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时序层面,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除了2003年和2004年有小幅度上升外,其他年份都是逐年递减,2009年全国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至1.88t/万元,在1996年的基础上降低了55.52%,年均下降速度约为4.27%;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在1996年至2009年间逐3.2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分解结果
根据公式(17)将中国1996-2009年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进行贡献率分解,具体结果见表2。其中贡献率的符号含义如下:若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整体是下降的,则贡献率为正代表促进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为负表示抑制其下降;若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整体是上升的,则贡献率为负是抑制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上升,为正表示促进其上升。根据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将1996-2009年分为1996-2002年、2002-2004年和2004-2009年三个时段,其中第一时段和第三时段为下降阶段,第二时段为上升阶段。
在整个研究期间,消费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是最大的,其次是出口,贡献率最小的是投资。分时段来看,在1996-2002年期间,消费对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率远远大于投资的和出口的贡献率。在2002-2004年期间,消费对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是负的,因为在2002-2004年,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是上升的,而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是下降的,因此消费的贡献率为负值。而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在该阶段都是上升的,因而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都为正值。在2004-2009年期间,消费是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贡献率中最大的。
因此总体来看消费是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率中最大的,而另外两类贡献率的大小在中国入世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入世前投资的贡献率大于出口,而入世后是出口的贡献率较大。基于宋爽、樊秀峰[18]的研究结论,并结合以上的结果,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由消费所带来的增加值增长属于“集约型”增长,而由投资和出口所带来的增加值增长属于“粗放型”增长,是以过度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3.3完全碳排放强度的SDA分解结果
根据公式(20)将中国1996-2009年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为四大效应,即碳排放系数效应、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若效应值为负说明该影响因素是促使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若效应值为正则说明该影响因素是抑制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同时本文参考了鲁万波、仇婷婷和杜磊[19]文中所划分的阶段,将1996-2009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96-1998年为第一阶段,1998-2003年为第二阶段,2003-2007年为第三阶段,2007-2009年为第四阶段。整体看来,这四个效应在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相差不大,具体结果如下(见表2)。
(1)四个阶段中碳排放系数效应均为负值,这说明在1996-2009年间,我国单位产出的直接碳排放量出现了下降,并在整体上使得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也出现了下降。
整体看来,在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中,碳排放系数效应的变动对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是最大的,占比为166.53%,而对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最小,仅为133.54%。分时段来看,碳排放系数效应都在第三阶段较大。尤其是对于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其在第三阶段的变化中占比高达441.24%,而对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在第三阶段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仅为163.62%。
(2)技术结构效应是各类碳排放强度上升的最大推手。在各阶段中,除了第四阶段,其他三个阶段的技术结构效应均为正,说明技术结构的变化,使得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而第四阶段的负值是由于我国当时正处于结构转型期,受益于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我国投资品中减少了对资源性产品的依赖,使得其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负值,即其对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上升起到了抑制作用。
整体看来,该影响因素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中作用最大,占比的绝对值为43.64%,其次是对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其绝对值为43.50%,而对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作用最小,绝对值仅为26.65%。分时段来看,技术结构效应在第三阶段中表现最为明显。其中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第三阶段变动中的占比绝对值为226.85%,而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中的占比绝对值仅为61.26%。
(3)在各阶段中,增加值系数效应表现不一,但大部分增加值系数效应值为正,这说明在1996-2009年间,我国单位产出的增加值出现了下降,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使得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了,即增加值系数的变化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负作用。从表中可知增加值系数效应的负值出现在第一阶段或者第二阶段,说明我国在该相应阶段的单位产品的增加值出现了上升,从而使得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了。而出口产品的增加值系数在各阶段均为正效应,说明就出口产品而言,我国为获得单位产出所付出的中间投入比例上升,增加值系数即单位产出的增加值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使得各阶段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了。
整体看来,该影响因素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中作用最大,占比绝对值为23.06%,其次是对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其绝对值为20.47%,而对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作用最小,其绝对值仅为4.98%。分时段来看,增加值系数效应在第三阶段中表现最为明显。其中在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第三阶段变动的占比绝对值为121.05%,而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占比绝对值仅为22.2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效应在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占比在第三阶段变化较大,其绝对值由第二阶段的2.08%变化到第三阶段的121.04%,说明中国入世后单位增加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而促进了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上升。
(4)各类需求规模效应在各阶段中表现形式不一,但其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是最小的。除了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其他的需求规模效应值均为正,说明1996-2009年间需求规模的变动使得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了。
整体看来,该影响因素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占比绝对值为1.90%,而对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占比绝对值仅为0.57%。分时段来看,该效应值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为负,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为正;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为负,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正;在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仅在第三阶段为负,且总体为负。
尽管本文是基于最终需求视角来分解碳排放强度,但碳排放的产生仍是源自生产过程,因而1996-2009年间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碳排放系数的下降,即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不管是对于哪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碳减排的成效都超过了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以及需求规模效应之和;其次增加值系数效应在中国入世前后变化较大,且其在出口产品中,单位产出的增加值不断下降,从而促进了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同时可以发现各效应在第三阶段中表现均较为明显,尤其是增加值系数效应,说明中国入世后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而其各影响因素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当然也还需要注意到各影响因素在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的差异性,如碳排放系数、技术结构效应和增加值系数效应的变化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最大,而最终需求规模的变化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是最大的。
4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分析得出:①在最终需求的视角下,最终需求模式的变化带来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提高,但增量较小。在未来的低碳发展中应集中于清洁需求模式的培养,当然,生产领域的节能工作仍不能被忽视。②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在各年都表现为最低,且均低于
我国的完全碳排放强度,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都比我国完全碳排放强度高,其中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是最高的。同时消费对我国完全碳排
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是最大的。因此,从促进经济环境共同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鼓励居民和政府的消费需求,并大力激发消费潜力,是降低我国碳排放强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方向。③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减排路径大体一致,但仍存在一定的偏向。即在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中,碳排放系数效应为正,而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均为负。但是,碳排放系数、技术结构效应和增加值系数效应的变化在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而最终需求规模的变化在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作用较大。④1996-2009年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但其背后的驱动
力具有明显的分阶段特征。2002-2004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促使了完全碳排放强度上升,而2004-2009年则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有一定的正贡献。入世以前增加值系数对各类需求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为正,而其后贡献为负。其中,在2003-2007年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中表现更为明显。
无疑,降低碳排放强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寻求更加多样化的措施强化减排效果,其中一条重要路径是最终需求模式调整,包括扩大内需的比例,鼓励居民和政府的消费需求,降低出口和投资的中隐含碳,提高出口和投资中的增加值率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中,家电和汽车等高能耗消费品普及可能并不利于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需要予以一定程度的警惕。同时我国在实现碳排放强度承诺目标以及十二五规划目标时,技术进步始终是控制碳排放强度最为直接和有利的政策措施。当然我国也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方法,如提升清洁能源比重、改善最终需求的产业结构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杜刚,孙作人,苗建军.基于文献计量的碳排放强度研究前沿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2,(4):88-91.[DuGang,SunZuoren,MiaoJianjun.FrontierTheoreticalReviewofCarbonIntensityBasedonBibliometric[J].EconomicPerspectives,2012,(4):88-91.]
[2]AngBW,ZhangFQ.ASurveyofIndexDecompositionAnalysisinEnergyandEnvironmentalStudies[J].Energy,2000,(12):1149-1176.
[3]AngBW.DecompositionAnalysisforPolicymakinginEnergy:WhichIsthePreferredMethod[J].Energy,2004,(9):1131-1139.
[4]FanYing,LiuLancui,WuGang,etal.ChangesinCarbonIntensityinChina:EmpiricalFindingsfrom19802003[J].EcologicalEconomics,2007,(62):683-691.
[5]GovindaR,Timilsina,AshishShrestha.TransportSectorCO2EmissionsGrowthinAsia:UnderlyingFactorsandPolicyOptions[J].EnergyPolicy,2009,(11):4523-4539.
[6]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4):124-143.[ChenShiyi.FluctuantDescentModeofCarbonIntensityinChinaandItsEconomicInterpretation[J].TheJournalofWorldEconomy,2011,(4):124-143.]
[7]王峰,冯根福,吴丽华.中国经济增长中碳强度下降的省区贡献分解[J].经济研究,2013,(8):143-155.[WangFeng,FengGenfu,WuLihua.RegionalContributiontotheDeclineofNationalCarbonIntensityinChina’sEconomicGrowth[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13,(8):143-155.]
[8]李艳梅,付加锋.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53-57.[LiYanmei,FuJiafeng.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onCarbonEmissionsGrowthEmbodiedinExportsinChin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0,20(8):53-57.]
[9]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47-56.[GuoChaoxian.AnAnalysisoftheIncreaseofCO2EmissioninChina:BasedonSDATechnique[J].ChinaIndustrialEconomics,2010,(12):47-56.]
[10]姚亮,刘晶茹,王如松.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对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25-29.[YaoLiang,LiuJingru,WangRusong.ComparisonandAnalysisofCarbonEmissionsEmbodiedinHouseholdConsumptionbetweenUrbanandRuralAreaofChin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4):25-29.]
[11]ZhangY.StructuralDecompositionAnalysisofSourcesofDecarbonizing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19922006[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2399-2405.
[12]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4):120-133.[ZhangYouguo.EconomicDevelopmentPatternChangeImpactonChina’sCarbonIntensity[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10,(4):120-133.]
[13]籍艳丽,郜元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28(7):37-44.[JiYanli,GaoYuanxing.AnEmpiricalStudyonCarbonDioxideEmissionsIntensity[J].StatisticalResearch,2011,28(7):37-44.]
[14]付雪,王桂新,魏涛远.上海碳排放强度结构分解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11):2124-2130.[FuXue,WangGuixin,WeiTaoyuan.StructureDecompositiononCarbonEmissionIntensityofShanghai[J].ResourcesScience,2011,33(11):2124-2130.]
[15]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5):91-103.[LawrenceJL,ChenXikang,YangCuihong,etal.InputoccupancyoutputModelsoftheNoncompetitiveTypeandTheirApplication:AnExaminationoftheChina―USTradeSurplus[J].SocialSciencesinChina,2007,(5):91-103.]
[16]蒋雪梅,刘轶芳.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格局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J].统计研究,2013,30(9):29-36.[JiangXuemei,LiuYifang.ResearchonthePatternChangeofCarbonEmissionEmbodiedinInternationalTradeandItsDeterminants[J].StatisticalResearch,2013,30(9):29-36.]
[17]DietzenbacherE,LosB.StructuralDecompositionTechniques:SenseandSensitivity[J].EconomicSystemsResearch,1998,(10):307-323.
[18]宋爽,樊秀峰.最终需求模式演变、产业结构变迁与CO2排放: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SDA方法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9):73-83.[SongShuang,FanXiufeng.EvolutionofFinalDemandPattern,ChangesinIndustrialStructureandCO2EmissioninChina:BasedonInputoutputModelandSDAMethod[J].JournalofShan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2013,35(9):73-83.]
[19]鲁万波,仇婷婷,杜磊.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3,(4):106-118.[LuWanbo,QiuTingting,DuLei.AStudyonInfluenceFactorsofCarbonEmissionsunderDifferentEconomicGrowthStagesinChina[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13,(4):106-118.]
[20]秦昌才,刘树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3):29-33.[QinChangcai,LiuShulin.CurrentSituation,ComparisonandEnlightenmentoftheStudyontheInfluencingFactorsofCarbonEmissions[J].ReviewofEconomyandManagement,2012,(3):29-33.]
[21]包玉香.高效生态经济与低碳能力建设的耦合作用机制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86-93.[BaoYuxiang.StudyontheCouplingMechanismBetweenHighEfficientEcologicalEconomyandCapacityBuildingofLowCarbonEconomy[J].JournalofShangd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12,(2):86-93.]
[22]张伟,孙燕玲,朱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碳排放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4):150-156.[ZhangWei,SunYanling,ZhuMeng.TheCarbonEmissionDeterminationforRegionalCentralCitiesandtheAnalysisoftheInfluencingFactors:TakingQingdaoasanExample[J].ReviewofEconomyandManagement,2012,(4):150-156.]
AnalysisoftheChangeofCompleteCarbonIntensityandItsDeterminantsfromthePerspectiveofFinalDemand
XIAOHao1,2YANGJiaheng1JIANGXuemei2
(1.SchoolofEconomicsandTrade,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2.AcademyofMathematicsandSystemsScienc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90,China)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能源低碳化;灰色关联分析;金融驱动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为应对气候变化,2009年我国政府在气候峰会上承诺争取2022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这些指标也被作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低碳化成为“十二五”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可以通过发挥其资源配置、杠杆调节、中介服务等职能支持能源低碳化发展;同时,我国政府也一直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减缓、适应、技术、资金”4个轮子共同驱动。可见,金融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强劲驱动力,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大有所为。
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进行研究。如Schleishetal(2009)[1]发现,碳信用交易能够有效地刺激能源和相关工业部门提高能效并开发低碳技术。Friberg(2009)[2]认为清洁发展机制能为能源体系的多元化,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作出积极贡献。另外,Victor.K.del(2011)[3]指出,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战略性投资和对CCS项目的开发,可以有效的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2009)[4]的研究表明,低碳技术是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之路的的根本保障。张帅(2010)[5]认为能源低碳化发展关键要依靠新型的清洁能源,如何加大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和技术创新是高碳能源低碳化转型的当务之急。曹洪军、陈好孟(2010)[6]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政策,以信贷配给约束污染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治污选择,能够大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成思危(2011)[7]认为碳金融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应对气候变化激励机制和解决方案,成为推动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外学者主要从定性角度对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而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作用机制则很少有人涉及。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新疆实践,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进行研究。
二、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
由于灰色关联度分析(GRA)是根据行为序列几何形状的接近性,以分析和确定影响因素对行为贡献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对样本容量及样本分布无特殊要求,因此本文可以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研究。
5.排关联序。根据R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前人的经验,当ρ=0.5时,两因素的关联度>0.6时,便认为其关联性显著[8]。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贡献进行测度,首先要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利用与碳排放效益状况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能源低碳化发展水平。金融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服务推动能源低碳化发展,其中电力的投资、银行的技术改造贷款、节能减排贷款和能效贷款都能降低碳排放强度。由于银行对企业的节能贷款和能效贷款额不可得,同时考虑到碳排放强度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有关,可以把这些因素也都考虑进来,以利于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看出金融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的驱动贡献。因此,本文选取碳排放强度作为参考序列,记为x0,电力投资(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改贷款(金融机构的技术改造贷款)、能源结构(低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中的占比)、能源效率(单位GDP能耗)、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作为比较序列,分别记为x1,x2,x3,x4,x5,x6。
原始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0-2010),其中碳排放强度①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数据根据年鉴整理得出,考虑到数据的可比和可测性,GDP数据按1999年不变价格折算,同时以1999年数据为基准,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分析计算。
(三)实证结果分析
以新疆碳排放强度指标为参考序列,电力投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指标为比较序列,对无量纲化处理过的指标数据,按前述的计算步骤进行测算,得到了新疆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见表1)。1999-2008年新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1.74下降到2008年的1.05,年均下降5.46%。由表1可知电力投资、技改贷款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在0.6以上,可以认为金融对碳排放强度下降有显著影响,它可以成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对各指标与碳排放强度的关联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能源效率>产业结构>技改贷款>能源结构>经济增长率>电力投资,即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改贷款和能源结构,最后是经济增长率和电力投资。这说明在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中,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的主要驱动因素。技改贷款和电力投资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六位,揭示出金融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贡献还有待提高,尤其在电力投资方面。
三、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机制
(一)金融驱动作用机理
在能源低碳化发展中,金融驱动是指以能源消费需求为基础,通过有效的金融手段,作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既定目标。碳排放是在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费需求对碳排放有影响,而能源消费需求又与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为了生产的需要会对能源要素产生直接需求,能源要素通过加工整合转化为能源商品,企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又会对能源商品产生间接需求;另一方面,从居民角度来说,一部分能源商品会成为居民的直接需求,另一部分则通过购买其他商品和服务转化为间接需求。由此可知,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对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
据新疆2010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新疆2008年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752.73万吨标准煤,各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8331.18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的11倍。随着新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企业和居民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加,尤其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因此,金融要从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领域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通过采取绿色金融、价格激励等政策改善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引导企业低碳生产和居民低碳生活。
(二)金融驱动作用渠道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驱动作用机理的实现关键要靠有效的作用渠道。资金扶持渠道、碳金融市场渠道、政策引导渠道和金融服务渠道,这四个渠道作用的层面、领域不同,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使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一个驱动轮,才能更好地发挥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驱动作用。具体来说,资金扶持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清洁能源,研发低碳技术和开展CDM项目的重要保证。碳金融市场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和碳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来限制高碳产业的投资,鼓励低碳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保障,可以对企业和居民的能源消费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低碳信贷、低碳消费和价格激励政策。中介服务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支持平台,为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参与者提供专业化服务,优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咨询、技术集成和项目管理等服务。
(三)金融驱动作用路径
能源低碳化发展是最终目标,金融渠道是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而路径是连接彼此的纽带。通过对新疆碳排放强度下降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因素、经济因素、能源因素均能影响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除了金融的直接作用外,金融还可以间接推动能源的低碳化发展。即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碳金融市场、政策引导、中介服务这四个渠道,通过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继续保持技改贷款规模,降低企业与居民能耗,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的目标。
四、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对策建议
1.加大清洁能源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一是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疆有着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创建清洁能源体系,降低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使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二是要为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供资金扶持。大力发展煤炭提质加工、高效燃煤发电、工业锅炉洁净燃煤和新型煤化工等技术,减少原煤的直接使用,降低煤炭的消费强度,促进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强化低碳信贷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疆的碳排放主要是企业的生产能源消费中产生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碳排放状况采取差别信贷政策,强化低碳信贷政策。对于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事低碳环保产业的企业可以给予优惠贷款政策,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于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则提高贷款利率,提前收回贷款,以引导资金流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服务职能,为能源低碳化发展提供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渠道、信息、资金、结算、财务、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为节能减排企业提供环保咨询、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融资租赁、信用担保、技术扶持等金融服务,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对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管理,碳减排交易,实施一站式服务。截至2010年底,新疆批准的CDM项目有69个,签发的CDM项目只有12个,在全国居中后位,占有率不到2%[9]。因此,地方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CDM项目的服务支持。
4.创新碳金融衍生工具,构筑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市场驱动平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应积极参与到能源低碳化发展中来,适时推出碳排放信用、碳互换合约、碳期权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产工具。2010年7月13日,新疆首个环境能源交易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新疆分所在乌鲁木齐挂牌成立,交易所将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自愿碳减排交易等业务的开展,为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构筑市场平台。有了这些碳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不再局限于CDM项目的交易,碳排放信用、碳互换合约、碳期权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工具也可以在交易所交易,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新疆能源的低碳化发展。
注释:
①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国内生产总值,新疆的碳排放强度为新疆的碳排放量与新疆生产总值之比。由于新疆碳排放量不能直接获得,需要进行估算。根据徐国泉等提出并改进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中的算法,碳排放估算公式为:Cit=∑iEitj×δj,其中Cit为i省t年的能源的碳排放总量;Eit为i省t年第j种能源消耗标准量;δj为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由于燃料燃烧率、含碳量和碳氧化率等指标的差异,不同机构提供的碳排放转换系数略有不同,故在这里取其平均值。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耗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329,0.5574,0.4226;新疆生产总值按1999年的价格折算。
参考文献:
[1]SchleishJ.,RoggeK.andBetzR.IncentivesforEnergyEfficiencyintheEUEmissionsTradingScheme[J].EnergyEfficiency,2009(2):37-67.
[2]FribergL.VarietiesofCarbonGovernance:The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inBrazil-aSuccessStoryChallenged[J].Environment&Development,2009(4):395-424.
[3]finance.省略,第二届中国低碳经济论坛[EB/OL].[2011].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张帅.向低碳型能源经济化社会转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2):339.
[6]曹洪军,陈好孟.信贷供给支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分析[J].武汉金融,2010(5):34-37.
[7]省略,中国金融网[EB/OL].[2011].
[8]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省略china.省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EB/OL].[2011].
AStudyonFinancialDriverofDevelopmentofEnergyLow-Carbonization
LIJi-gang,MIAOYu
(FinancialSchool,Xin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Urumqi830012,China)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1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结构模式;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绪论
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碳排放量仅位于化石燃料燃烧之后,是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土地利用与城市的建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在低碳经济概念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探索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乃大势所趋。
所谓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结构模式就是兼顾“低碳”和“经济”,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实现土地利用的“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要充分发挥土地生物碳汇效应,并在各种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过程中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排放,实现源头上遏制、环节中减少、循环中中和碳排放的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同时,通过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及社会资源的共享性;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深挖土地有效利用率和土地经济价值,并最终实现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具体来说,可以从“减排”和“增汇”两方面着手,减少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增加土地碳吸纳能力,实现土地的低碳经济型利用。
二、低碳化视角下的土地利用问题
现阶段,国内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重庆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也已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并按照低碳化的要求在土地利用方面做着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目前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阶段,其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在土地利用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创建低碳城市,实现低碳化的土地利用在一些政府眼里只是拿到上级或中央政府财政拨款、项目资金,提高政绩的工具而已。各级政府低碳经济建设方面的成果良莠不齐,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效益更是相差甚远。在对土地资源的审批和管理上,各级政府口径不一致,没有或未完全做到按照低碳化的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相关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已经普遍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对于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大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但对于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缺乏规范的激励措施,对企业研发推广低碳建筑、个人消费低碳房地产产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并且,在我国政府批准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均没有对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标作出相应的要求,缺少一个法定的低碳建筑评价体系和认定标准。
(三)房地产企业观念、规模、资金等方面的制约。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各类打着“低碳”旗号的地产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许多贴着低碳标签的低碳房地产产品表里不一,低碳房地产在一些房地产企业眼里只是一个时尚的概念,营销的手段而已。一些旨在开发低碳产品的房地产企业现阶段也只做到了产品部分低碳化,限于企业规模、成本费用、市场风险等方面的制约,还不足以将低碳理念贯穿到整个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之中。
三、按照低碳化要求改变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
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模式,可以优化深挖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综合价值,具体来说,可以从“减排”和“增汇”两个方面着手,减少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增加土地碳吸纳能力,实现土地的低碳经济型利用。
(一)减少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
1、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城市建设中对土地的粗放利用模式是导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集约用地可以有效降低单位土地利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节约用地则可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消耗,进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碳排放。低碳经济蓝图下低碳城市的建设必然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集约节约用地。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建设低碳城市要求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节约利用,而对城市土地进行集约节约利用又反作用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在优化土地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同时充分挖掘土地的经济价值,有利于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2、推广低碳建筑。目前,据统计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高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建筑业减排潜力巨大。从建筑业着手,在土地的招拍挂过程中,对开发商所建造的建筑物加以碳排放指标约束,大力推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体现了“四节二环保”(节地、节能、节水、节电,室内环保及室外环保)的理念,要求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从建筑的规划阶段,到建筑的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再到租售环节、物业环节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整个过程都做到低碳化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建筑。如今上海世博会上许多场馆的建筑物都在低碳方面做了创新与尝试,零碳场馆更是将各类能源利用,低碳建筑发挥到了极致。由此,我们对低碳建筑有了新的期待,低碳建筑必将成为土地利用中建筑模式的新选择。
3、减少硬化地面面积。所谓硬化地面,是指用水泥、花岗岩、柏油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的地面。而原始土地作为重要的碳汇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被硬化地面替代,碳循环系统被破坏,从而导致了碳排放量的飙升。因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之中,应充分考虑原始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碳汇作用,尽量减少使用硬化材料铺设地面,保持地面的通气透水以保护地面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转。对于必须铺设硬化地面之处,应探索使用新材料,以新技术铺设。比如说,人行道、步行街等对地面硬度要求不太高的路面可以采取透水透气材质,保持地面呼吸通畅;停车场应尽量采用网格状地砖铺设,其间隙填充腐殖质土壤,种植杂草。这些做法有助于在城市开发的进程中减少碳汇面积的损失,保持生态平衡。
4、建立低碳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城市交通运营的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具有共发并生的特点,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要求建立低碳化的城市交通体。所谓低碳交通,指以适应低碳经济模式为根本前提,以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降低交通运输中二氧化碳排放为直接目标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发展模式。实施低碳交通,要从节约能源着手,通过加快对交通用能方式的转变,加速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开发,提高对新能源的使用比重等方式,逐步用低碳新能源替代传统的汽柴油等高碳排放能源,实现交通用能方式的低碳化。据相关资料显示,公交出行比重每增加5%,能耗则下降9%,因此应进一步贯彻“公交优先”的原则,通过多模式交通换乘的方式优化整合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和营运水平,建设以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为核心的城市网络交通系统。通过采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引导出行者出行,降低车辆延误,进而减少交通出行中的无谓能耗。
(二)减少土地利用间接碳排放
1、供地政策。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土地供应政策,有效地引导了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的改善。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管理规定,探索弹性的土地出让年期和地价政策。以土地供应政策为提高高碳特征产业用地准入门槛、促进低碳特征产业发展服务。此外,应适当提高建设用地的取得和保有成本。比如,在土地成本中加大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比重、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土地出让总价款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等。
2、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指标。指标控制是推动土地利用从粗放外延式开发转向集约内涵式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现行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比如,广州开发区规定每平方米投资强度为670万美元,投资总额达不到500万美元的不单独供地,容积率不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这些指标能有效地保证了单位面积的利用效率,节约用地,同时能为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益提供资金保证。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除了要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土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提出了一个土地利用的前提,那就是“低碳”。因此,在土地利用的指标体系中应加入针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新指标,即单位面积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将作为产业引入和项目开展的预评要素,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的作用,提高产业和项目的生态准入门槛,将高排放、低效率、低效益的“高碳”项目排除在外,引导和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项目的开展,直接有效地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兼顾“低碳”与“经济”。
3、税收调节。对粗放利用的土地征收重税,对集约利用的土地施以轻税;对环境影响恶劣的产业和项目征收重税,对环保低碳的产业施以轻税。通过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多种税收制度为低碳产业减负,引导和推动先进产能与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实际上就是碳排放权利的交易。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个经济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1978年我国的碳排放量是13.8亿吨,2007年达到了61亿吨,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碳排放总量将进一步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碳交易市场由津贴市场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市场组成。津贴市场是指公司出售或购买碳排放权,而这种权利是由政府直接分配的。项目为基础的市场,其所需的碳排放量主要以后期可吸收碳的量为基础进行判断。碳素税就是碳交易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缴税,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可以一方面允许企业创造利润,同时也督促企业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对于整个市场和企业来说都大有裨益。巨大的碳排放需求也强烈呼唤世界碳交易体系的及早建立。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最近碳排放权的交易额达到1,263亿美元,比2007年猛增了90%。二氧化碳的交易总量也从2007年的30亿吨增加到2008年的48亿吨,涨幅达55%。碳排放权目前在世界10个市场上进行交易,我国应尽快建立与欧美接轨的特色碳排放市场体系,并在国内建立各省、市、区之间、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
(三)保育土地碳汇。要实现低碳化的土地利用,不仅应从节能减排上有效减少土地利用中的碳排放,还应充分发挥土地的生态价值,重视“绿地”的“碳汇”效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将“碳汇”定义为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汇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保护城市生态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土地利用中,一方面应注意对原有植被的保护,减少“绿地”面积的损失;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城市绿化面积的建设,通过建造城市“绿地”,利用城市植被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增加碳汇的办法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是一种成本低、效益好的手段,也是最容易参与的一种方式。在“绿地”的建造方式上除了增加城市的绿化带外,上海世博会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思路,比如在建筑物墙上和顶上栽种小灌木,为主体建筑“降温”。这些绿色植被既是环境温湿度的自动“调节器”,又是控制碳氧平衡的“氧气机”;既是吸收有毒气体的“解毒器”,又是减灭有害微生物的“灭菌器”;既是滞尘滤尘的“吸尘器”,又是产生负氧离子的“发生器”,同时植物具有降噪功能,是天然的“消声器”。如此与建筑物融合的绿色植物,在实现碳汇的同时,并没有增加使用城市的土地面积,从而达到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目的。
四、对策建议
(一)通过制度与法律法规的约束,合理布局低碳产业项目用地。加强对碳排放相关指标的控制,利用土地总体规划制度,对于传统高碳产业项目用地加以限制,提高其门槛,抑制高碳项目用地需求,而对低碳产业项目用地制定相对宽松的供地政策,提高低碳经济型用地的总量和所占比例。有效引导资本向低碳产业转移,以此加强对低碳产业的投资力度与强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促进低碳产业成长,刺激低碳经济发展。在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上,结合当地基本情况,合理调节供地规模与布局,达到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在低碳化视角下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逐步完成从高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式发展向低碳、节能、环保式发展的转变,促进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在法律法规方面,出台适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或对原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从制度上创新,以低碳化的视角在立法层面的高度上促进土地用地结构的改变。
(二)通过土地供需价格调节土地市场。利用土地价格的杠杆作用,对于耗能排碳量不同的项目产业用地制定差异化的价格标准,调节土地市场供需结构。对于在一级市场上出让的土地,将高碳与低碳用地区别对待,区别定价,通过土地价格调节投资方向;对于二级市场上转让的土地,则可在转让税费上,将高碳与低碳用地区别定税。通过差异化的土地价格和税费标准,同样到达引导资本向低碳项目转移的目的,最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利用土地金融工具优化配置低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金融工具,在土地信贷、土地融资、土地抵押等方面给予低碳项目用地一定的优惠与支持。完善房地产信托基金建设,对于低碳房地产的开发,给予相应的土地金融支持,拓宽其融资渠道,丰富其融资方式,降低其融资风险,优化其融资结构。土地金融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进一步减少土地粗放利用中的碳排放。
主要参考文献:
[1]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EnergyWhitePaper:Future-CreateaLowCarbonEconomy,London:TSO,2003.
[2]庄贵阳.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
[3]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韩青,刘合林.城镇低碳生态规划实践与探索[J].小城镇建设,2009.12.
[5]李翅.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06.1.
[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百度文库,2009.11.10.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
随着雾霾现象的大范围出现,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减少的碳排放量,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时代的来临,企业应通过各种手段以最小的成本提升碳资产价值,获得最大的收益,最终达到碳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碳资产管理
碳资产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减少的碳排放量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印6杂诘缌ζ笠刀言,碳在资产管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一方面要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电力企业想要在提高发电量的同时降低排放量,应从降低燃料消耗提高机组运行效率着手。制度合理的碳资产管理策略,能够降低企业的排放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无形权力,而逐渐成为了有着供求关系的商品。碳交易市场的完善使企业树立了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将将来的预期利益转变成为现时的义务,将碳资产管理纳入企业日常资产管理有助于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
(二)技术、资源与成本的结合
电力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可以使企业低碳发电技术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体现,使低碳的电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三、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主要方式
(一)CDM项目
CDM项目,即清洁发展机制,是在《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以减少全球排放和降低环境污染为目的,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我国电力企业CDM项目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1)多联产燃煤发电、超临界燃煤发电等热电联产方式;(2)低损耗高效率电力输配系统;(3)锅炉窑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改造(4)对工艺流程进行节能改造(5)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再利用。电力企业在进行CDM减排项目时,通常新能源企业来统筹,以充分发挥电力企业的规模效应。
(二)电力―燃料―碳排放
电力―燃料―碳排放方式是将电力提供量、燃料成本、碳排放三方面综合考虑,为了保障电力企业的利润,控制经营风险,并以降低排放成本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方式。电力企业面临着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三方面的影响,需要根据发电的使用情况来确定燃料的投放量和碳的排放量。燃料价格、电力价格、碳资产价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电力企业盈利的利差也在随之变化,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同时也影响了碳排放。
(三)市场碳交易
目前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但是纳入控件的企业数不多,碳排放配额较为集中,碳市场的流动性较低。在这7个试点碳市场中,2015年的交易量约为1.9亿吨,其中70%为配额交易,30%为CCER交易。我国这7个试点碳市场的平均换手率为0.11,与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5~6相比,差距较大。①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有7个试点碳市场,CCER交易累计成交量为7087.17万吨,排在第一位的为上海,而排在最后一位的为重庆,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四、我国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建议
(一)建立碳资产管理制度
我国电力企业在进行碳资产管理时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制度应包括碳资产的统计核算方法、开发交易事项、资产监控预测流程、职责划分、报告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碳排放的各个环节合理、合规。在制度内容中,对于资产监控预测要重点关注,应规定有关部门定期检验数据的合理性,对燃料使用、发电量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对应。
(二)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
在电力企业中,碳排放是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过程中,因此应建立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进行监控。碳资产管理监测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与排放量进行边界的确定;第二,明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对碳排放进行测量,明确测量工作中的误差,并设法降低误差;第三,对监测工作采取复核制,定期对记录数据进行复核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第四,对监测计划进行合理规划,并定期形成报表和报告,将报表和报告提供给管理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碳资产管理的效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碳市场交易数据,中国碳交易网
②数据来源:全国CCER交易行情数据分析汇总,中国碳交易网
参考文献:
[1]左东辉.创新碳资产管理降低企业排放成本[J].广东经济,2016(5):38-41.
[2]王洪月.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步研究[J].工业,2016(7):00223-00223.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战略研究
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存在于消费领域,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存在于生产环节。
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即3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恰好相反,即70%的碳是企业排放的,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这也说明,我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省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省中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主要遵循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推测,从黑龙江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及其状况出发,应用国内产业结构理论与实践,从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只要因素入手,深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分析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优化的路径及其内其成因。分析黑龙江省二次产业整体及其内部变动现关及其趋势,研究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之间的关系,建立起适用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具有可持续性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考虑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应用目标规划建立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指明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研究结合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系统动力学等知识、理论方法、采用理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模拟实验的方法,主要的探究方法有:理论规范探究方法和应用文献分析法、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模拟实验研究方法。
根据低碳经济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条件,结合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现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立一种环境承载力的具有竞争性和可持续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此方案应具有高度可行性,且通过模拟仿真检验。
主要通过对黑龙江省产业的深入阐述的分析,社会秩序论证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因素,提出了产业结构调协调化、高度化、合理化、的发展方向及对策,进而推动黑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我省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促进我省产业结构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调整。
要看到,无论是降低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即降低每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因为,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GDP二氧化碳强度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些高碳产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更为严重的挑战是,受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我省的情况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在有些方面的挑战更为严峻。我省的城市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例又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这种状况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有大智慧、大手笔,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大高碳产业技术攻关的力度,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火电、冶金、石化、交通、建筑、化工等产业能耗高、污染重,被一些学者称为高碳产业。因此,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以技术进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
二是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角度来说,要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要加快太阳能、风能、核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会直接降低GDP的二氧化碳强度。
三是大力支持碳汇产业的发展。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与能力。全球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可以说,林业是适应范围很广的主要碳汇产业;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发展草原碳汇产业。低碳城市的建设更需要碳汇产业的支撑。碳汇产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因此也是一项公益事业,应该得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特殊关爱和支持。
创新之处
通过对黑龙江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原则和调整目标,对于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内优化、产业竞争力,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的良性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不是目前唯一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了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消耗大量的常规化石能源的“高碳经济”:目前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能源结构合理.能耗低效率高,具备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良好基础条件。这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施发启.对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及成因的初步分析.统计研究,2005,(5).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低碳建筑低碳生产低碳政府
从1990年开始,全世界就已经开始重视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联合国开始推动国际气候问题的谈判,并且于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2005年2月16日,联合国正式签署《京都议定书》,开启全人类温室气体减排的工程,《京都议定书》强调附件I国家应承担减排义务,创建了“京都三机制”,即:国际排放权交易(IET)、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努力促进世界“碳交易”和提高减排效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如何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至关重要。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我国学者在根据低碳城市构建的主要内容,分析低碳城市发展的条件,提出相应不同的低碳城市概念。
付允(2008)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戴亦欣(2009)的《低碳城市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中,规定低碳城市的概念为“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刘志林(2009)进一步将政府政策归纳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认为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
依据李金兵(2010)、唐方方(2010)提出的低碳城市系统模型,我们可以了解低碳城市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模型依据构成低碳城市所涉及的不同视角,具体包括:低碳经济视角、能源视角、城市规划视角、交通视角和内涵生产生活及建筑在内的其他视角,按照城市运行结构的特征,分析低碳城市系统运行的情景。模型指出由于城市是各个子系统和具体要素构成的综合复杂系统,因此低碳城市也是不同主体低碳化行为运行并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城市子系统之间的行为会相互影响,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组织秩序、稳定性以及变动程度直接影响LCS系统运行。由此可见,低碳城市系统是一系列线性和非线性反馈作用的结果,统一而不可分割,只有城市的生态、经济、生活共同促进低碳城市运行和发展,才可以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建设是涉及经济、社会、技术、政策以及观念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之从内容上分析城市建设是城市空间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整体发展规划的结果。所以,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低碳技术和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支撑,以政府低碳政策和相关法律为指导,通过改变并促进城市经济、生活、结构以及观念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能源使用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消费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和形成低碳文化观念,从而明显降低城市碳排放规模和能源消耗,在长期内使城市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二、低碳城市的主要特征
根据城市系统运行的模型图,我们可以观察到组成城市系统各种具体要素和子系统,了解到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具体行业。同时归纳出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一)开放性
在碳减排的国际背景下,低碳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各种主题的积极参与,同时更加需要建立适应国际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开放型低碳城市,努力推进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
(二)多样性
由于城市建设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不同主体的低碳化策略、减排目标和方式以及具体的政策都是不同的,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具体分析各主体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的特点和影响。
(三)动态性
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内部的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变化以及科学技术、能源结构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低碳战略的实行。
(四)技术性
节能减排、碳汇、碳吸收、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是低碳城市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国家低碳城市的建设必然包含各种尖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五)经济发展稳定性
低碳城市的发展基础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由此可见发展低碳城市必须要合理地调整经济发展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既要确保温室气体减排的实现,又不能使经济发展受到明显的影响。并且,低碳经济在长期内是低碳城市的发展动力,为低碳城市提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六)社会生活和谐性
在低碳城市内形成低碳生活氛围和节约能源的低碳观念是低碳城市的重要特征。因此,低碳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改变居民以往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生活习惯,但是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制约低碳城市的建设,所以一个有效运行低碳城市必须要使居民生活和文化传统同节能减排战略相协调,既保证低碳城市的运作,也要确保居民生活的舒适与便利。
(七)生态平衡性
低碳城市的本质目标就是要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温室效应继续恶化,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在长期内“零排放”状态,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碳循环直接决定城市的碳排放余额。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碳吸收和碳捕获能力,实现城市内部的碳循环。
三、低碳城市系统的具体分析
(一)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问题贯穿于低碳城市的建立、运作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决定着一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在城市系统的循环路径可知,各种能源通过城市能源系统,为城市运行提供动力,城市的排放系统将消耗燃料产生的废物排出。因此,考察低碳城市的能源指数,从能源供应角度要分析能源结构和化石燃料的存量;从能源消耗角度,要分析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水平和低碳能源的产出水平。
目前,低碳能源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两大类,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水利发电等。目前在能源研究方面,太阳能发展集中于光伏发电技术,核能发展的重点在中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重水反应堆的利用,风能发电的主要焦点是风力涡轮机技术的改进,热能技术主要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
(二)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为低碳城市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低碳技术目前可以分为三类,即: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减碳技术是指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居民生活里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以及石油、煤炭、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的运用情况;无碳技术是指核能、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和生产技术;去碳技术是指主要是指“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具有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目前,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主要有四种类型:燃烧后分离(烟气分离)、燃料前分离(富氢燃气路线)、富氧燃烧和工业分离。减碳和去碳技术例如像生产领域的模块化和轻量化的复合加工生产设备、技术利用等。
(三)低碳建筑
在城市建设中,住宅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是城市的重点碳源之一,建筑的材料和设备、平均占地面积以及建筑内部使用的各种用品直接影响房屋和基础设施的碳排放水平。
当前,英国和日本是低碳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在建筑低碳化领域内,建筑师和设计者的主要方法是:就地取材降低交通运输,房屋采用无铅化设计并且增加太阳能和日光的使用规模和效率,使用低辐射玻璃,设计引入阳光的方式降低建筑照明的能耗。低碳建筑现在处于试验阶段,受制于投资规模和技术的限制,目前低碳建筑在商业建筑和居民住宅领域并未得到普及。
(四)低碳交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以及私家用车的不断普及,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和低碳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以及相应的普及策略,我国目前基本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技术,并且经济开始在公共交通领域投入使用。
同时,公路系统的改革也为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公路体系通过充分利用地区的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地层结构特征进行建设,实现低碳交通发展。
(五)低碳生产生活
城市企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是城市的最大碳源,有效降低城市生产生活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是低碳战略的最重要的内容。在城市居民生活方面,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居民消费低碳化和能源消耗低碳化,而能源消耗主要体现在居民能源使用效率和再生能源的使用强度。在居民消费问题上,低碳化消费的原则是在不对居民生活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有效减少生活碳排放量,促进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走绿色生活道路。因此,低碳化的生活既要确保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规律,又要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行为等方式降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其中包括:提高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的使用,改变日常消费品的使用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和合理利用室内光照、供暖,改善生活垃圾的分配和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等。
企业生产方面,一者需要在能源使用上重视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从生产经营的源头开始,建立企业制造、生产的低碳化。此外,通过企业现有设备利用率的提高降低设备替换频率,通过产业结构变化实现企业碳排放的“内部化”处理,提高低碳技术使用的数量直接帮助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六)碳金融
碳交易是目前治理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且联合国《京都议定书》构建了三个机制用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在碳交易行业内,碳金融目的在于为碳交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例如: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通过跨国金融企业帮助CDM交易项目的实现和低碳技术的推广,通过设立碳交易所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空间。目前,欧盟已经建立了世界上交易最为活跃的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碳交易的重要中心。中国根据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地位,以构建公平合理的世界性碳交易市场为原则,积极开展CDM交易,但是由于缺乏定价权、国外减排技术垄断和国际资本碳排放权的投机交易等问题,发展比较缓慢。
中国目前建设碳金融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要任务在于:深化碳金融的认识,积极开展部分城市碳交易的业务,金融行业需要为排放权交易提供间接融资服务和投资产品的开发,政府逐步建立完善碳金融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
(七)低碳政府
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推动者,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税收等经济手段,推动地区居民、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低碳化发展;作为监管者,为确保低碳战略的实现以及成果的维护,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行政监管方法,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目标监督;作为倡导者,政府着力从微观主体出发,提供宣传、交流等大型活动的方式,努力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低碳生活氛围的建立和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革新。总体来说,政府在城市的低碳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低碳引导力、低碳管理力、低碳自制力和低碳保障力四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政府的行政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群众引导力和发展保障力。
(八)碳汇
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地球的二氧化碳,通过反映转化为“固态碳”形式并释放出氧气,不仅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低碳城市建设和“碳减排”战略实现的有效方法。增加城市绿化程度和植被覆盖率,提高了城市空间的“碳捕获”能力,促进城市内部的碳循环,进而实现城市“零碳”目标。增加城市、国家的“碳汇”能力提高国家森林覆盖率,已经是工业化社会向生态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森林“碳汇”一方面帮助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另一方面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健康指数。所以,考察城市“碳汇”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用以评价城市低碳发展状况和预测城市碳循环能力,可以提高城市低碳化评价的准确性。
四、结语
低碳城市发展是国家以及整个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决定人类文明能否继续发展和人类在未来能否继续生存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任何国家当前面临何种主要问题,发展低碳城市、推进国家节能环保事业,是至关重要的长远目标和历史任务。因此,人类在面对世界性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效应的环境威胁方面,需要认清事实,权衡利弊,团结一致,共同参与到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使命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目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国,正在积极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有效促进节能减排,为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MALUEGDA.Welfareconsequencesofemissioncredittradingprograms[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1990,19:66-77.
[2]庄贵阳,李红玉,朱守先.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和内容解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8).
[3]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讨,2010(02).
[4]雷仲敏,曾燕红.低碳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模型研究的综述[J].能源与节能,2011(01).
[5]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04).
[6]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8).
[7]刘金兵,唐方方.低碳城市系统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
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范文1篇12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城市,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低碳理念与低碳城市设计的关系
关于低碳理念,目前仍未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低碳理念,就是人们对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看法、态度和构想。即低碳理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降低碳排放的看法和态度,二是对如何降低碳排放的构想。目前低碳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认识,但对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仍认识不足。作为城市设计主体,应充分认识到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低碳城市的设计不能脱离城市自身发展实际,应结合城市自身资源优势,理性选择符合城市发展的低碳产业,形成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只有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充分认识“减碳”的重要性,低碳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低碳城市设计路径,才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对低碳城市也没有确切的定义、界定方法和相关的标准,笔者认为,低碳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及市民生活等各方面。其中,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艺等各个方面。低碳城市建设不可能依靠一两个项目或几个新能源产业就可实现,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一己之力,而应是城市全方位的低碳化过程,贯穿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各方面。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故低碳城市应定义为以正确的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核心,通过低碳城市规划、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改变现有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基于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城市设计思路
1制订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设计规划是低碳城市设计的前提
据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据77%。二氧化碳排放中,主要在四大领域的贡献,分别是交通、建筑、工业及森林减少,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其中交通占17.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工业占44.5%。因此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应把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建筑、交通、工业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能真正实现有效减碳的目标。而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包括“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城市至今仍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这直接导致我国低碳城市盲目建设。
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与低碳理念存在错位。低碳城市最终体现为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及物质生产循环化形成的三维空间格局。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国城市热衷于新城区建设,且新区规划宽敞、豪华,与城市空间紧凑化、城市生产低碳化相矛盾。低碳城市设计应规划先行,根据原有城市特点、资源特色,依托老城区,保持城市原貌的同时,科学规划提高城市空间使用率,完善低碳交通运输系统、工业生产规划与布局,建筑设计科学合理,低碳节能,不仅能减少无谓能源消耗,还能避免城市趋同化现象。
2推行“碳税”和碳交易制度,使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
碳排放属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使外部性内在化。一方面如征收碳税,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碳排放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即碳排放许可权交易。碳税制度应首先在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推行,但征收碳税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政府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碳排放企业或个人征收碳税,从而给予低碳排放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补贴,增外环保投入从而使外部性内在化,还可利用碳税收入增加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即碳税征收的用途应是奖励低碳行为和低碳研发,增加企业碳排放成本,抑制企业碳排放量,鼓励企业积极减碳。通过征收碳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大单位和个人的碳排放的成本;实行碳补偿、碳交易制度,激励有效的减碳行为,约束高碳行为,鼓励低碳行为,奖罚结合,通过合理的碳排放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可以实现碳排放外部性内在化问题。
3量化碳排放目标,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低碳理念的推行和低碳城市建设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温总理提出到2022年中国的减排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已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但目前国内低碳城市的碳排放量化目标并不明确。低碳城市构建亟待一个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否则“这样大规模,没有目标的“低碳城市”口号,更像是一场“低碳秀”。
量化碳排放目标只是方向,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和推行碳足迹信息公开制才是具体的减碳手段。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推进建筑节能,在高耗能、高排放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统计核算信息阳光计划等。定期、公开公布城市碳足迹数据,有利于对低碳城市减碳行为的监测。碳足迹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即个人或单位的碳耗用量。碳足迹信息公开制以公布政府部门、高能耗企事业单位及“明星”个人等主要对象的碳足迹排放数据,通过城市决策者的示范效应推行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风气,能有效地改善高消费倾向意识较浓的城市消费趋于理性,减少对高排量、高级消费品等的需求,践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最终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
4完善低碳城市设计理论和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尚处于战略层面,其理论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多数对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还主要围绕如何具体的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对建立低碳城市的研究阶段,属于理想的指导阶段。如何将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结合和协调,如何协调各个城市要素的利益关系还需进一步详细研究讨论。
低碳城市提倡高密度、多功能混合。但是有研究发现土地高度混合虽然会使交通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劳动生产率最低,会造成最大的“经济损失”。城市布局过于紧凑,人口密度过大也会产生高碳后果。低碳城市的“低碳”要到什么程度才叫“低”?这些都说明了低碳城市在建设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城市紧凑度的把握,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加入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并注意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5加强低碳城市的管理实施机制
低碳城市需要加强建设实施、运营以及后续维护等方面的力度。协调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低碳城市建设在一个有序的、可靠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6重视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
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三、结语
如今在全球气候变化给人居环境带来严峻考验的宏观背景下,在降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双重压力下,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向气候应变思路转换的发展趋势下,对城市设计的有关方法理论进行创新的需求愈加紧迫而重要,因此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在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管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和如何落实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对于我国,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建设低碳城市,进行建筑区域能源规划,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体系构建》[J].低碳生态城市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