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例(12篇)

时间: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信息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便于互动等特点,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但网络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多样性、网络信息的无序性、网民身份的复杂性、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以及网络行为的从众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负面信息和藏身于网络之后的敌对分子缺乏辨别能力,不假思索地接受网络群体性意见。因此,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关注的新领域。

一、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应用的新趋势

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的应用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1.互联网的宽带化和无线化趋势。目前,我国通过有线(固网)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92%,其中使用宽带的占97.9%,随着光纤主干网络建设的推进和上网费用的下调,使用宽带的用户比例将会更高。宽带网络的大规划应用使上网速度更快,多人同时在线参与的网络活动也更加简便。同时,基于3G技术的手机上网业务的推出,使无线网络建设的速度空前加快。互联网的宽带化和无线化趋势,最终将使大学生的上网方式更加便捷化和多样化,也将增强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力。

2.网络终端的便携化和随身化趋势。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的规模效应,拥有笔记本电脑的大学生比例大幅上升。据宁波某高校的一项统计,学生中拥有笔记本的比例已达到90%以上,且一般都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笔记本的便携化、小型化、轻型化趋势明显。同时,手机运营商为了配合3G业务的推广,在学生中大力推广宽屏互联网手机,使其成为如今的主流手机。网络终端的便携化和随身化趋势将实现大学生上网的“意识行为一体化”,上网的意愿、行动和上网设备、环境将实现无缝对接。

3.网络界面的便捷化和多媒体化趋势。网络界面是人与网络终端(如计算机、手机)之间传递与交换信息的媒介。出于“顾客至上,便捷使用”的设计理念,现在的网络界面在操作上更加便捷,以苹果iPad和iPhone为代表的新型电脑和手机,甚至已实现了脱离传统网络浏览器的网络操作,网络界面已步入了“一键式操作”时代。同时,网络界面已从单一的浏览查询信息拓展到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做动画等一系列多媒体应用。宽带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使得网络多媒体应用更为流畅。网络界面的便捷化和多媒体化趋势,将使大学生上网操作更简单,内容选择更丰富。

4.网络交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中国网民中使用即时通信、博客、电子邮件、社交网站、论坛/BBS等进行网络交流的比例分别为70.99%、57.7%、56.8%、45.8%、30.5%。这一趋于均衡的比例,一方面表明了网络应用技术的拓展为网络交流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网络交流的方式已进入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存的时代。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新的网络交流应用技术的出现,为网民提供了个性化的发表意见的平台,催生了网络领袖、网络民意代表等新的“网络权威”。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个人意见传播的瞬时性、网络覆盖的广泛性相互结合,增强了网络意见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文化的新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了新的平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为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视域。

1.网络流行语浓缩社会热点。社会热点和校园热点在校园网中催生了一系列网络流行语,并进一步形成网络舆情。因杭州“7·5”飙车案产生的“欺实码”,因天涯热帖《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产生的“被就业”,因浙工大学生杨济源见义勇为产生的网络名言“男人可以没才,可以没钱,但不可以没责任感”,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杯具”(悲剧)“柜族”(集装箱住人)等,反映了大学生对人生的迷惘和担忧。而“什锦饭”“八宝粥”的出现,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央领导同志的认同和拥护。这些网络流行语浓缩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理想的追求、对自身的定位,成为高校网络文化的一种新现象。

2.网络交往体现两种身份。由于各种网络交流平台的出现,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逐渐产生了“陌生人交往”与“熟人圈交往”两种形式,并由此体现出网络交往身份的两重性。通过BBS/论坛、电子公告、留言板等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交往主体之间互不相识,交往的虚拟性较强,信息的由于身份的隐匿而显得随意性较大,可控性较差。而通过博客、微博、电子邮件等开展的网络交往,主体之间一般是师生、朋友、同学等熟识关系。尤其是当前风靡校园的人人网、开心网等娱乐性社交网站,网友之间必须是相识的,并且双方都同意交流,才能成为交流对象,一般而言,真实性较强,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排他性,第三方或监管方不能轻易介入。QQ、MSN等即时交流工具,则介于网络的熟人交往与陌生人交往之间,可以通过设置识别门槛的方式,区别熟人和陌生人,其交往同样具有隐匿性。网络交往的两重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变化,主客体之间的身份有可能发生置换,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网络认同折射价值需求。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往往基于共同的价值需求,具有相同价值需求的大学生网民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网络认同感。共同的价值需求可能是共同的兴趣,可能是共同的奋斗目标,也可能是共同的理想追求。具有共同价值需求的网友往往形成群体联盟,如博客群、QQ群等。以QQ群为例,其种类五花八门,其中包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追求而建立的,例如考研群、志愿者群、摄影群、购物群、歌迷群等,还包括因熟人交往需求而建立的班级群、校友群等,这些群的成员至少具有一个共同点,群内信息的一般以这个共同点为圆心,并向相关议题发散。网络群一般具有鲜明的排他特征,但群内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网络群的交集成员得以快速传播,同时,基于平等交往需求和网络文化魅力而自然形成的群内意见领袖具有较强的价值引导力,意见领袖和群内成员共同构建了以“多向互动、平等自由”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群体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圈文化和群文化。三、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引导及应对措施

1.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教育氛围。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是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基础。首先,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从根本上认识到网络思想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经费、设备、人员上给予保障。其次,要精心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建立“学校—学院(系)—班级”的三级网络。其中,学校可以统一建立集思想性、服务性、学习性、交互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服务性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学习性吸引学生的参与,通过思想性引导学生的成长,通过交互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系)要重点建设专业性强、服务内容丰富的个性化网站,凝聚网络人气,吸引学生参与。班级要通过建设班级博客、QQ群等方式,将“集体观念”体现在网络中,及时了解班级成员的思想动态。最后,要建设一支政治敏感性强的网络辅导员队伍,及时关注了解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准确研判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将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增强网络辅导员队伍的网络魅力,使他们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由此,这三级网络就能构成一个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的网络教育群,营造网络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

2.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交互性的优势。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和网络技术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创建网络文化活动品牌,扩大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利用网络教育的辐射面广的优势,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等,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灌输式教育和引导式教育相结合,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利用网络的自我教育、多对多交互的特点,开设主题网络沙龙、主题论坛、主题博客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教和互教,在学生主动参与和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下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此外,还要注重搜集网络舆情。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大学生网民自主的网络信息往往折射出其内心的想法、所遇到的困难、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因此,利用网络了解舆情,并对舆情进行分析,也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篇2

关键词: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转型;趋势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31-02

当前,中国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都不高,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41%,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也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中国商品流通、餐饮、修理、零售行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0%左右。传统服务业以生活性消费服务为主,是直接性的、针对人的、面对面的消费服务。传统服务业具有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二者同时进行、难以物化储存而必须由服务人员直接提供以及就业容量大等特点。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有13亿多人口,且处于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对生活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拥有巨大的潜在服务市场。按照“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要将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这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高赢利和强辐射等特点,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刻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当前,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转型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一、转型趋势之一:服务业的生态化

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本身属于无烟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亲近自然、环境友好的特点。但是,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政府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不断出台绿色规制的政策措施,消费者也更加强调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化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转向。现代服务业的生态化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过程的清洁化、生态化,二是生态型服务业的创业发展。由于环境规制和消费理念的转变,服务企业逐渐把实现服务过程的清洁化和生态化作为服务改进的重要目标,开展绿色营销,不断创建清洁化、生态化服务的新途径,进行绿色服务,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强调清洁生产,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强调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适应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需求,服务业不断发展创生出诸如氧吧、生态旅游等生态型服务业态,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亲近自然的服务产品。

二、转型趋势之二:服务业的知识化

20世纪60年代,鲍莫尔作为服务业发展悲观论的代表曾经提出一个论断,即服务业在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比制造业更加难以实现。人们把这一论断称为“鲍莫尔病”。但实际上,在产业演进过程中,“鲍莫尔病”并没有出现。究其原因在于,鲍莫尔忽视了服务业不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可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一个事实。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将知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这突出地说明,知识与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一样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正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其发展日益依靠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知识化趋向。服务业的知识化转向,主要表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显著依赖于专业性知识和技术,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那些知识、技术占主导地位,高附加值的诸如法律服务、管理服务、工程设计服务以及金融、计算机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在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产出最多增长最快的产业。在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转型趋势之三:制造业的服务化

世界经济的实践证明,生产业是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制造业高度发展呈现出“服务化”的新趋向。制造业服务化首先表现为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许多传统制造企业以卖服务取代卖产品,把服务看做是创造差异化优势的工具,通过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消费者。其次,优秀制造企业由“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由关注产品生产,转向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服务化还表现为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服务外包”或“服务剥离”。许多制造企业将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的服务功能独立出来,原来的服务活动转而由其他企业完成。这一转变促使提供生产服务的专门企业迅速发展。这些企业提供从技术产品研发、软硬件开发,到人员选聘与培训、管理咨询、金融支持、物流服务、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服务链,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转型趋势之四:服务方式现代化

伴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业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涉及技术、产业、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推动了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升级,产生了大量的服务新业态、新产品、新方式,专业店、连锁店、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正在发展壮大;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也涌现了很多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模式,无线射频、自助服务机、商业智能等正引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潮流。服务业的服务方式呈现网络化、连锁化、信息化等现代化发展趋势。实现现代化是服务业必然要经历的高级阶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使服务方式更先进、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质量更高,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服务业实践证明,服务业的现代化造就了服务业的高效发展。这些新的服务方式可以高效地“整合”或“疏散”的“内力”和“外力”资源,使各种相关联的结构性要素发挥市场价值,拓展服务领域和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素质。

五、转型趋势之五:服务功能层次化

这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又一重要转向。过去,受信息传递和交通条件的制约,服务企业的服务半径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一般采取分散布点、遍地开花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服务企业的服务半径不断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开始向专业服务和精品服务转变,在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形成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造成区域服务功能和服务等级的显著分化,高端服务出现极化发展趋势。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承担不同服务职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是服务功能的层次化的突出表现。从全国和全球范围来看,以金融服务业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使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城市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集聚地。在同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如金融、保险、高级商业中心、公司总部等,集聚在城市核心商业区,一般性的服务业,如住宅业、仓储业企业,则受城市负集群效应驱使向郊区扩散,逐渐迁往地区。

六、转型趋势之六:民生服务社会化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要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由物质型向服务型、文化型转变,服务性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过去许多自我服务、自我满足的诸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服务等民生服务,开始逐步转化为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民生服务的社会化,解决了家务劳动问题,提供了宽松、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从根本上大大减轻家务劳动的强度,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体力和智力,有充沛的精力从事社会生产以至完善自身。民生服务的社会化,强调专业化和产业化,不仅提供各种特色服务、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带来了家庭服务、托幼养老、便民早餐、物业服务等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蓬勃发展,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篇3

Abstract:Thesocialassociationisthecorecontentsofcontemporarymuseumpublicactivity.Designofthepublicsocialspaceisonthemoreandmoreimportantpositioninthedesignofmuseumsthatweresetuplately.Thisarticlelaunchesadiscussiononthedesigntrendinthesocialspaceofcontemporarymuseums,carryoncaseanalysisandstudy,tryingtoinduceitsdevelopmentregulation.

关键词: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发展趋势

Keywords:contemporarymuseums;socialspace;designtrend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84-02

0引言

在过去30年中,特别是自从休闲产业迅速膨胀以来,博物馆作为高雅文化场所如今被疏远,潜在的来访者被更流行的休闲活动吸引。博物馆为了赢得公众注意,当代博物馆已经增加了这样的一些重要功能:作为公众休闲、交互教育及作为举办大规模展览的场所。

社会交往是当代博物馆公共活动的核心内容。公共交往空间设计在新建博物馆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古典博物馆时代博物馆主要承担作为艺术品殿堂的角色,展览厅是博物馆的主体。大英博物馆的入口是一个以帕提隆神庙为摹本的希腊式门廊,扮演着艺术品殿堂角色,成为了整个参观流线的唯一高潮。大英博物馆在扩建之前,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核心空间,进入门厅后是环状串联的无尽展室。福斯特为大英博物馆扩建设计了内圆外方的中庭光棚,把室外庭院变成了光庭。这个光庭成为了城市的交往空间,连接着博物馆和图书馆。游客可以自由进出及流连于中庭、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圆形图书馆周边加建了商场、咖啡座等空间,使中庭成为了真正的市民客厅。

从大英博物馆扩建可以窥见到从古典博物馆到当代博物馆的演变过程。古典形式的博物馆几乎没有交往空间及为参观者提供服务空间,当观众走完一个又一个看不到尽头的展厅时,会觉得非常疲劳。这也似乎也符合了当时博物馆作为艺术殿堂的主旨。古典博物馆缺乏休息交往及服务观众的空间使博物馆观众日益流失。

纵观当代博物馆公共交往空间案例,其发展有着以下三大趋势:面积扩大化、空间界限模糊化和功能多样化复合化。

1面积扩大化

20世纪60到70年代一批新型博物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印象,增加了交往空间和服务空间,商业、餐饮、教室、图书馆、工作坊等功能陆续被加入到了博物馆空间当中。

1.1服务设施及核心交往空间的扩张随着时代演变,美术馆和博物馆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变迁,相关的交往及服务空间反倒占据较多的空间。如贝氏建筑生涯中的美术馆及博物馆作品已反映了此时代特性。贝氏强调美术馆要成为社交场所。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咖啡座、餐厅与书店、光庭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4.1%。波士顿美术馆西厢社会服务空间也占有较大面积。卢浮宫服务空间的规模甚至远超过一个小型美术馆,其一期扩建的服务空间与核心交往空间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近40%。

服务空间与核心交往空间的面积比例扩大化还体现在空间体积扩大化上,如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如以楼层建筑面积来算,涡轮机大厅的交往空间比例仅为整个建筑楼面面积的八分之一。但涡轮机大厅占据了南侧七层通高,就占用空间体积算,交往空间的比例是整个建筑的一半。如此巨大的通用空间不仅提供了宽敞的城市公共交往空间,同时也为创意艺术活动提供了活动场所。

1.2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扩展当代博物馆的交往空间除了面积扩大化趋势外,还表现为建筑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延伸和扩展。如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内倾斜的斜坡广场,提供了丰富的街头文化交往场所。首都博物馆首层周边是下沉庭院空间,与负一层娱乐休闲空间连接,娱乐休闲空间在户外得到了延伸,扩大了交往空间的使用面积。

除了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扩展,半室内半室外空间也被塑造成了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的亮点。如东京江户博物馆是一个以四根巨柱支撑起的庞大体量,其大部分展厅都被提升到半空中,展厅下面的巨大空间是被称为“江户东京广场”的公共活动平台。又如墨尔本博物馆,其巨大的“飞翼”屋顶遮盖的“博物馆街”同样也属于半室内半室外空间。

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扩展提高了交往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丰富了博物馆的周边景观环境,避免了博物馆孤立于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引入到博物馆中,同时,博物馆也作为一个微缩城市,容纳着城市所容纳的一切交往活动。

2空间界限模糊化

博物馆的门厅、中庭、公共过道、露台、休息厅、咖啡座等空间一般被认为是博物馆主要的交往空间。从对当代博物馆研究案例来看,博物馆属于城市公共建筑的一部分,其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的特征。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区域都广泛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但从研究交往空间设计理论的角度来看,公共交往空间与空间的开放程度、视线的通透性和人的活动相关联。当代博物馆的交往空间并不单纯的局限于门厅过道等空间,当代博物馆角色的转变和新的功能空间的发展导致了交往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空间的模糊性指的是空间具有不定性和多义性。它不但允许对立矛盾的成分同时发生,也暗示了空间中各种行为的流动与相互融合。

当代新建博物馆交往空间设计在空间界限设定方面有着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室内空间界限模糊化,二是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化。

2.1室内空间界限模糊化——流动空间理念的运用室内交往空间的界限有着以下的两种变化:过渡空间的设置以及通用空间的一体化。但由于陈列空间具有特殊的展陈要求,在设计中展陈空间与一般的交往空间还是会有一定的差别,室内空间界限的模糊化并非要打破上述的差别。

博物馆交往空间设计有着三种思路:一是把展陈设定在一定的路径之上,路径与路径之间可以相互跳跃转换,交往空间穿插于路径之上;二是把展陈设定为通用空间,通用空间可以经过临时的措施相互转化为展陈空间或交往空间;三是在展陈空间与交往空间之间设置过渡空间,避免过度的交往行为对展陈空间的干扰。

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鹿特丹康索尔美术馆就是以复合化的路径为组织展陈的案例。其交往空间穿插在路径之上。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公共交往空间主要存在于其围绕中庭的螺旋形路径上;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把单一路径型的交往空间发展为多元复合型的交往空间,把交往空间的要素融入到整个空间折叠的路径之中;鹿特丹康索尔美术馆则是把不同功能的活动通过同一的路径串联起来,把不同的空间交往行为和事件并置,达到了促进交往的目的。

而把展陈设定为通用空间的案例是蓬皮杜艺术中心,它开创了容器式的博物馆建筑空间。而皮亚诺在20世纪90年代设计的巴塞尔比耶勒基金会美术馆与阿姆斯特丹“新都市”博物馆则是这种概念的延续。而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机大厅则把艺术实践与公共交往大厅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是艺术事件发生的容器。

由于传统的博物馆展品需要有专业的人工照明,与交往空间所强调的视线流通、自然采光以及户外化的要求有所冲突。一些博物馆设计的案例仍然坚守着展厅与公共交往空间的划分,但在其空间过渡上做了些文章。如首都博物馆的展厅与走廊之间设计了过渡厅,提供休息座椅,配备纪念品的销售。过渡空间的设立有效的把交往行为引入到展厅中,也避免了过度的交往行为对展陈的干扰,同时也保证了观众从明亮到黑暗的视觉调整。

2.2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化——建筑灰空间的运用及室内空间户外化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室内空间界限模糊化,还表现为室内空间户外化以及建筑室内交往空间向户外的延伸。室内空间户外化在贝氏的案例中最能体现。贝氏光庭空间目的在于取消室内与室外的区别,从而达到促进交往的目的。其明亮化的中庭、走道化身为广场与街道,使得博物馆犹如一个微缩城市,使人们的心情比在室内空间更进一步放松,达到聚集人流和提供人们流连场所的目的。福斯特为大英博物馆加设内圆外方的屋顶也是这种理念的反映,事实上,玻璃屋顶的设置仅仅是为了隔绝雨水和多余的阳光带来的热量,但其并没有隔绝充足光线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又如金泽21世纪美术馆,妹岛和西泽设计的轻、薄、透明的围合界面则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透明外墙和圆形平面把建筑室内空间与周边城市街区紧密相连。

3功能多样化复合化

3.1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功能多样化当代博物馆日益成为一个可以提供多种文化活动与服务设施的综合体。许多博物馆都与其他机构连成一个整体。如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除美术馆外还结合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金泽21世纪美术馆则由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坊、多媒体研究中心、电影院、剧场等组成。当今博物馆已经成为多功能的场所,除了展厅、藏品库房外,常常还包括有图书馆、多功能厅、电影院、商店、咖啡厅、餐厅以及教育设施等。不过在这种日趋多样化的综合体中,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仍担负着主要角色,对展品的陈列观赏、研究仍是主要内容。

3.2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功能复合化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功能复合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当代博物馆中不同功能结合在同一个建筑综合体中;二是指不同使用功能有可能复合到同一个空间中,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空间的目的。如公共交往空间往往承担着艺术品展示和艺术活动事件。贝氏的光庭交往空间注重艺术品的点缀和展示,同时也注重动态的艺术装置对交往空间的积极影响。而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机大厅则是注重艺术事件在公共交往空间的发生而由此展开的艺术家与市民的交流和对话。首博则是强调公共交往空间的礼仪功能。

4结语

当代博物馆公共交往空间的发展有着面积扩大化、空间界限模糊化和功能多样化复合化三大趋势,当代博物馆交往空间的设计必须紧贴着时代的潮流,关注人与人之间行为模式的转变对空间设计的影响,以新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成.博物馆建筑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博物馆,2001年01期.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1篇4

关键词:发展趋势;推进改革;实用性;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37-02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存在的问题

1.高职公共英语课课堂存在的问题。大学新生,尤其是大专新生在升入大学后,会面对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高中英语学习环境。很多新生在高中时听老师讲得多,讲得细,过于依赖老师,但到了大学后,由于讲授重点知识点和高中不一样,导致其在语法知识方面的漏洞得不到弥补。加之英语教师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听起来毫无生气,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它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放弃英语的学习。

2.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存在的问题。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越来越差,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识记单词困难、理解语法晦涩、阅读课文迷茫和练习写作无从下手,最终导致说不出,听不懂,读不明,写不来,长此以往就不再想学习英语,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

3.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存在的问题。高职英语师资水平问题是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当前,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授课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工作,加之大多数从师范院校毕业,虽具有较高的英语理论知识,但技能性较弱,不具有“双师”资格,对其他不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内容对接。

二、现代高职公共英语课发展趋势

1.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实用化。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还要为个体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的课程,如英语和计算机等,也越来越为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所需要。但对英语的需要仅仅是阅读一些路标、简介、说明书、科普之类的就行了,这就让英语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成为了一种趋势。

2.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任务化。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办学方针,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已有人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即英语基础知识整理和巩固模块、求职就业模块和专业用途英语模块。专业课教学的开始、展开与结束均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整合所有教学要素,公共英语课就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因此,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也被“任务化”了,也成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3.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学习主体化。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越来越普遍。此外,Internet网带宽不断增加,教育电视台的数字化逐步改造,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和计算机的配备都有了较大提升,为学生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新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实施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已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三、结合我校英语课教学,谈谈公共英语课改革

1.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要实用性。突出实用性、生活性是普通文化课程改革思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联系的,要突出实用性,就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与生活结合了,就必然会突出实用性。大学英语专家刘润清教授10年前就说过:“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ESP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因此,在我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加强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使其了解所任班级的专业发展对英语课的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英语知识以及掌握程度。

2.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要“任务型”。高职英语学习强调“能力本位”为主,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很好的选择。因为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交际任务为核心的语言教学途径,强调“做中学”。这种教学途径体现了语言教学目标由语言结构向语言功能的转变,强调由“教”向“学”以及由“学什么”到“怎样学”的转移。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求传授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又要求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公共英语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要素,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能为专业课教学打好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把学习者看成是目标情景中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课堂上单纯的语言学习者,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事例围绕某一话题即任务展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动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并结合亲身经历,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通过“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学中做”(Doingbylearning)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并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

3.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要主体化。“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使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展。比如在美国的学校,英语阅读(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课程的内容就比我们灵活得多,他们没有固定的教材,而是由教师自己挑选一些时代感很强、学生很感兴趣的小说让他们大量阅读。这样既能大大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内容要选择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材料来进行,如:或布置一个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展示或拍成视频通过e-mail转发给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如:英语广播建设、英语晚会、英语技能比赛等。

4.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要职业化。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教师要想实现行业化的发展,需要教师、学校和高职高专职称评审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我院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第二专业,多与所任班级的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基本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和英文缩写,阅读英文说明书和科普文章,积极承担行业英语的教学。同时,多与外校英语教师交流,听示范课、观摩课,参加国培省培,甚至出国培训。

四、结束语

根据当前高职发展趋势,推进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同时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对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都有很大好处,所以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推行它,把它的影响辐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与对策[M].北京:上海外语育出版社,2004.

[2]刘润清.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版社,1999.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公共服务;应用发展

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产生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1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类专利申请整体状况分析

1.1全球分析

图1是涉及VR技术应用于商业的全球专利申请量年代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自1992年起申请量呈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在2000年达到第一个巅峰,但在2001年起专利申请量有所回落,2002年到2004年申请量较为平稳。在2005年起申请量开始回升,除2009年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12年达到第二个巅峰。虽然图中显示2013年起的申请量有所回落,但依据该类专利申请量的发展轨迹来看,在2000年与2007年申请量达到峰值后,随后的2到3年内申请量往往有所回落,可以认为这正是新一轮基础技术的研发积累阶段,由此可见,该类申请的发展态势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总体上保持良好状态。

1.2国内分析

图2示出了国内VR技术应用于商业中的专利申请自1996年以来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此类专利申请总量整体来说呈上升发展趋势。2000年以前申请量极少,年申请量均在10件以下;2001年开始,申请量从2000年的14件跃升到接近50件;之后的5年间,呈缓慢增长趋势;直至2006年,申请量达到87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带动,经过7年的发展,2013年的年申请量达到峰值153件;而由于专利文件自申请至公开的期限限制,公开数据不完整,导致2015年的数据不准确,不能准确反映其申请情况。

2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发展

VR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教学和医疗两个大的方面,本节重点从专利文献的申请时间轴上,对VR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发展进行梳理分析。

1998年5月18日,日本东芝集团在专利申请JP13514698A中提出了将VR技术应用于工厂设备安装使用的教学中,在存储器中存储有虚拟教学内容,通过处理器控制虚拟操作员的行为,并将其展示在显示设备中,以供工人学习工厂设备的安装使用方法。可见此时的虚拟教学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动态的展示给学员,缺乏在虚拟环境中的互动操作。

2001年6月13日,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在专利申请JP20

01178134A中提出了受训人员通过终端下载虚拟空间模型和事件模型,并通过终端传输受训者在虚拟环境中的位置、发言以及动作数据给服务器,由服务器存储该训练数据并共享给受训者和培训老师。此时,VR技术在培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互动形式,此后VR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类专利申请也趋向于增强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的交互感觉和沉浸感。

2008年1月29日,河海大学在专利申请CN200810018879中提出了利用VR技术帮助用户进行训练康复的方法,通过构建三维人体数据模型;采集大脑皮层的电波;用户眼睛上戴着头盔显示器连接计算机,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康复训练,对人体不适部位的恢复产生积极影响。

2010年3月8日,韩国电子电信研究所在专利KR20100020297

A中提出了一种运用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提供例如地下设施信息的装置,包括分析地下设施位置的位置信息分析单元,根据分析信息寻找相同具体设施信息的信息搜索单元,描绘设施信息的单元,以及增强现实提供单元来将设施的位置信息和具体的设施信息进行合成,生成增强现实信息。

2015年7月21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专利申请CN2015104

30078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头戴式混合现实设备的危险行业安全培训系统,将虚拟场景显示在位于受训者眼前的半透明显示器上,配合现实场景,真实模拟各种危险情况,可以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通过混合显示设备的显示器让受训者看到混合显示场景,弥补现有非现场培训的不足,带给受训者最接近现场培训的体验,得到最佳培训效果。

此间,VR技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分支也在不断扩展,陆续被应用于虚拟股票市场的交易练习,虚拟社区,灾害环境预演,纺织品染色效果仿真,以及医疗教学等方面,随着VR技术的不断完善,其衍生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预见的其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还将不断细分扩展。

从本节分析中可以看出,重点专利主要集中在日韩等专利大国,其从虚拟现实的雏形技术人工现实(ArtificialReality)技术到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再到目前交互性更强的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技术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针对如何从技术角度来提高VR在不同领域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这些方面的改进创新点相对较高,对VR技术的应用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之相对的,国内申请人主要针对VR技术在适应中国具体国情下的更多的应用领域提出了较多的专利申请,对其技术上的缺陷进行的改进较少。

3结束语

尽管VR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获得了比较成熟的应用,但其仍是一门年轻的技术,通过VR技术应用于商业的全球专利申请量趋势,可以预见的,在未来人们还会着眼于VR技术的开发,那么为了能在此领域能够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中国具有加大投入研发VR技术的需求,加强技术改进,如从通过对体感式环境的搭建来增强沉浸性;通过对体验前后用户自身的改变,来增强真实感;通过与虚拟环境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代入来增强交互性等等。

参考文献

[1]邹湘军,孙健,何汉武,等.虚拟现实技术的演变发展与展望[J].系统仿真学报,2004,16(9):1905-1909.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篇6

1卓越大展

本届展会展出面积11.5万m2,共计10个展厅,云集来自20个国家及地区的近2500家参展商。展会共迎来超过56645名观众,创下参观人数最高纪录。各参展商在4天展期里,纷纷展出最新面料产品,涵盖时尚女装、衬衫、正装、功能/运动装、休闲装及辅料。面料种类繁多,有牛仔、蕾丝及刺绣,以及棉、针织、羊毛及各种纤维产品。

展会让世界各地的专才云集一隅,缔造了绝佳的商机。亮相展会的品牌及采购公司包括:Benetton、BridgestoneSports、Burberry、CharlesVogele(瑞士)、Chico's、Columbia、Crocodile、Dewhirst(UK)、E.Land(韩国)、EddieBauer、Esprit、GapInternationalSourcingLtd.、HugoBoss、Leverstyle、Mango、MastIndustrial(香港)、TheNorthFace、PerryEllis、PierreCardin、Ports、PVH、Quiksilver、SixtySpA(Misssixty,Energie)、Vaude及Wacoal等。此外,来自中东、韩国、泰国、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买家代表团也都出现在展会现场。

TheIndianSilkExportPromotionCouncil今年协助筹办首个印度国家展团,带来了几家丝绸制造商。该会副秘书长S.Venkatramani先生表示:“我们遇到不少优秀的中国及海外成衣制造商,甚至现场进行交易。明年我们打算带来更多丝绸供应商,令我们的展位进一步扩大。”

随着中国纺织业前景越见乐观,参展商纷纷强调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的重要性。西班牙公司Nylstar事务及国际策略发展主管RaulGonzalez先生表示:“我们决定在这里为Nylgold举行会,因为我们知道,许多知名品牌和制造商皆云集这里。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展会,而这个星期所见,我们的产品的确大受欢迎。”法国品牌PetitBateau童装及女装设计师StephanieLollichon赞扬展会上展品一应俱全:“展会非常出色,它能一次展出所有种类的面料,也给了我很大的选购空间。”

2展会采用主题区域集中展示产品

2.1设立花样设计区

展会上,来自英国、意大利、韩国等7家参展商组成的花样设计区设在W2馆,展示了各类新颖的面料画稿。其中E6馆有来自海外的优秀辅料制造商53家,如致力于拉链生产的瑞士品牌Riri;专业生产钮扣的德国品牌UnionKnopf和来自奥地利的知名仿钻配饰制造商Swarovski。

7家花样设计展商中,来自意大利的Bernini&CSas工作室已经成立20余年,在本届展会上,他们展示了在世界各地,包括巴黎、科莫(意大利丝绸城)、拉斯维加斯的主要设计产品。UnionDesign(上海)Ltd.提供了来自数家欧洲知名工作室的最新设计。其中来自英国的WhistonandWright工作室已经运作了20余年;CircleLine(英国)工作室与很多世界知名品牌合作,也为杂志提供最新的纺织潮流趋势;DesignUNION工作室,是支年轻的设计团队,主要消费群体是三四十岁的女性,他们有很多年轻的创意;AnteprimaSas工作室被看作是推广及创作人手绘画花样设计的先驱,生产设计女装、男装、童装、内衣和沙滩装;NewAgeSrl(意大利)工作室,是一个拥有设计理念和产品,并把全球趋势和市场潮流完美结合的设计队伍;TomCodyLondon(英国)工作室设计开发了原创的艺术品;StudioGTextilesLimited(英国)提供具创造力的设计理念,并在展会期间推出了下一季的色彩方向。

“花样设计区”另一个重要的展商是由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和韩国纤维设计中心STD合作成立的中国第一个织物花样设计中心。织物花样设计中心不仅通过展会来推广设计开发成果,还致力于提高中国设计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带动提升染色加工业,主导设计开发领域,为纺织企业提供差别化的设计。

“花样设计区”的设立不仅是intertextile面料展主办方的一次突破,也是打通中国纺织面料设计与国际时尚交流渠道的一次突破。对于启发中国面料的设计、使海外设计进入中国市场都有着积极意义。

2.2流行趋势区

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展团均有代表各自国家、民族设计特色的流行趋势的区域。意大利通过“经典传承”的主题表达了其面料加工的悠久历史;日本则通过“素颜的微笑”的流行主题突出了其具有民族特点的设计风格;韩国通过流行主题“梦幻记忆”、“哥特魅力”、“运动风”和“北方游牧”展现了其面料对色彩的大胆和成熟运用。意大利和日本的流行趋势除了强调色彩的灵感和优雅以外,同时也通过诸如“技术要领”、“精良工艺”、“缝制工匠的精神”等流行主题表达了他们对精良技术的执着。海外各国展团通过在展会趋势区展示和论坛等方式多方位地传递各自的流行趋势。日本的流行区有日本展团专业销售人员向观众介绍所展示的面料产品及其生产商,使观众体会到流行趋势和产品及商业运作的完美结合。

本届展会国内展区也紧紧围绕各馆产品主题,在W2、E2、E4和E5号馆设立4个面料流行趋势区(其中2011/2012正装面料趋势区设在E2馆,女装面料流行趋势区设在E4馆,功能运动装趋势区设在E5馆)。此外,E6馆还设立了辅料时尚演绎区。

3国家和地区展团展出情况及其亮点

参展的供应商跟买家同样国际化。海外参展商分布在W1、W2和W3馆的一部分,分别有来自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泰国、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展团参展。伊藤忠和致兴公司;鲁泰纺织和陶氏化纤;海天科技和杜邦都联合在海外馆展出。另外还有特色纤维产品组团展出:Lyocell纤维的领先者――奥地利Lenzing卫星展团、莱卡®纤维的代表――Invista卫星展团、韩国Hyosung卫星展团和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卫星展团。

其中,日本国家展团大幅增加展览面积达80%,突显了全新的日本品牌形象。日本共有33家参展商,JFWJC的宣传展位有54m2,组合28家企业的展位共834m2。展出的面料体现了纤维科技、设计艺术和精良工艺的密切配合。日本面料重视环保吊牌和标签的应用普及;重视二次设计;多采用生产快速交货的储备销售方式。

由台湾纺拓会筹组的中国台湾参展团共125家纺织企业及7家公会,是海外馆最大的参展团。展团设计统一采用橘黄和绿色,寓意着健康和生态,其主要展示的产品有功能性生态环保面料和针织面料。台湾面料引领着功能技术、生态环保、运动时尚风潮。

德国展团由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德国贸易展览工业协会与德国纺织及时装业联盟组织,共有展商27家。作为国际知名品牌,“GermaninGermany”纺织产品继续引领国际优质纺织产品的潮头,面料产品范围涵盖棉、毛、丝、麻、化纤、印染和功能等。此外,展团还展示了辅料产品及面料流行趋势书籍。

由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组织的意大利国家展团拥有参展商52家。意大利纺织产品具有高质量、多亮点、深内涵等特点。此次展会,意大利展商展示了棉类、丝绸类、麻类面料产品。

韩国展团由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与韩国Fashion素材协会组织,共有参展商72家。韩国面料以其时尚造型及合理价格享誉世界。各展商展示了高档人造纤维、纱线及生态环保功能面料产品,其最终用途用于时尚女装、休闲装及运动装系列。

4展会加重了技术创新的空间和份量

本届展会并没有被多场滚动热闹华丽的流行趋势会所淹没,在多场流行趋势的同时加重了技术创新的空间和份量。展会围绕纺织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趋势以及纺织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权威和最新信息,组织了34场论坛。海外企业更加重视通过论坛介绍宣传他们的新技术和商业理念。海外参展商在论坛活动中主要展示的是纤维原材料技术、环保的整体生产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等问题。

同时在W4馆开辟专区进行了30多场现场的新技术推介会。国内参展商主要展示的技术有纺织厂的自动信息化管理以及一些功能性面料的开发。如棉纺厂和印染厂数字化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面料和服装的ERP系统;高附加值面料的开发(高支苎麻面料);自然升温环保节能多功能面料的开发等等。

5展会期间纺织产业链的中介服务业呈现繁荣态势

生产技术的创新是纺织产业链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保障,制造业的持续成长与强大才能支撑服务业的繁荣。从展会中此起彼伏热闹的海外流行趋势的可以看到,一方面,国外纺织产业的服务型企业特别关注我国的纺织产业链相关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纺织制造产业的萎缩正在使大量的纺织服务中介机构涌入中国。当然,这为带动并繁荣我国的纺织服务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英国WGSN公司、意大利意德玛设计公司、法国罗伯特韦内印花图稿公司均是依托全球的视野为纺织产业链的后端提供市场研究、品牌运作咨询、设计和创意服务等。再如美国格柏科技提供工业服务,针对细分市场,推出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帮助全球客户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实现材料利用率最大化、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最终提高利润空间等。格伯科技凭借他的FLMTM时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GERBERdisignerTM款式设计系统、GERBERmarkerTM样板设计、防码、排版系统、贴标签系统等自动化和软件系统服务于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交通运输内饰、家具、合成材料等行业。

6从展会看未来发展方向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1篇7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32

《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2年)》(下文简称“《规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三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差距甚远,致使不同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起点、进程和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导致在实际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从而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所以,有必要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现状进行区域分析,并与《规划》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的发展概况比较,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京津冀是中国北方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占地面积218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2013年2月,中央提出京津同城化、京津冀一体化;2014年2月,京津冀协调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旨在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2016年5月4日,国土资源部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规划》,《规划》划定了减量优化区(建设用地“减量瘦身”、转为生态用地)、存量挖潜区(区域建设用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增量控制区(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控制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和适度发展区(即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见图1)。

图1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区划

2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比较分析

京津冀区域现有主要城市11个,各城市土地利用在用途、面积、结构、动态变化、使用强度等不同方面均存在区域差异。

21当前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比较

自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后(即2013年2月至今)京津冀城市不同用途土地新增面积见表1。

天津10483492251558099589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房地产数据信息系统――土地版。

由表1可知,从同一地区不同用途土地供应结构及动态差异分析,2013―2016年北京市新增土地主要以住宅用地为主,而动态住宅用地供应呈递减趋势。天津及河北新增土地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住宅用地次之。动态来讲,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策略的影响,河北新增工业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天津则呈递减趋势。2013―2016年,从京津冀三地区域差异分析,新增土地面积总量上,河北住宅、工业、商业以及其他用地均高于北京和天津;用途上,北京新增土地以住宅用地为主,天津以工业用地增加为主,河北以新增住宅、工业用地为主;北京各类用地增幅均逐步减缓,天津商业、工业及其他用地增幅均逐年降低,河北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及其他用地均呈递增趋势。

22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土地利用强度是指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对一个单位的土地投资的强度。本文从城市综合容积率、交通密度来分析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差异性。具体分析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得:2008―2016年,北京容积率2008―2014年走势呈基本稳定的状态,容积率范围为121~16,2015年上涨到212,到2016年出现下降的趋势,容积率降到139;天津容积率基本没有过大的变化趋势,只有到2015年下降到092;河北容e率2008―2011年从254下降151,2011―2016年容积率变化趋势基本持平,范围为113~128。

由于2012年3月21日住建部出台了《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使得虽然有新增建设用地,但综合容积率下降至近年来最低。截至2016年,北京、天津、河北综合容积率相差不大,但京津冀近年来容积率变化趋势却不同,且由于计算的是综合容积率,现实中同一地区容积率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容积率的分布状况在京津冀中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2006―2015年,北京城市交通密度为11664~24375辆/公里;天津城市交通密度为7011~17027辆/公里;河北城市交通密度为1595~5824辆/公里。因此,京津冀三地城市交通密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北京交通密度远高于天津和河北,同时天津也明显高于河北(见图3)。

3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距分析

该部分主要针对现行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中对土地利用的规定比较,找出偏离《规划》的指标。

31《规划》中减量优化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及分析

《规划》中主要将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定为减量优化区。即在现有用地的基础上,不再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利用不充分的存量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以降低建设用地比例。市国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委关于印发《北京市2016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当年国有土地总供应量为4100公顷,其中2250公顷为存量用地,占新增用地的55%,国家鼓励开发利用存量用地,对棚户区改造,通过拆多供少、以拆定供,逐步实现“瘦身”,进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北京土地利用现状看,北京土地利用基本趋于饱和,自2006―2016年以来,北京新增建设用地面积逐年递减,发展趋势符合《规划》要求,但进度仍然相对较慢。天津主城区用地也已经达到一定限度,新增建设用地面积逐年递减,随着人口的集聚,土地利用效率逐步增加,与《规划》方向趋于一致。

加快首都非功能区进程,《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但由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已定型,对土地需求并未减少,目前新增用地依旧占45%,尽管动态变动趋势与《规划》一致,但新增建设用地减少幅度还远远不够,仍需继续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2《规划》中存量挖潜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

《规划》主要将北京以及天津郊区划为存量挖潜区。这部分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水平并未达到最优,仍需要继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不宜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主要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近年来,北京、天津郊区土地利用强度也在逐年增加。为了缓解市中心居住压力,部分住宅逐步向市郊区转移。特别地,北京近年来为实现产业转移,逐步将工业用地向河北以及北京、天津郊区转移。

现阶段北京、天津郊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始承接市中心的产业转移,北京、天津市郊区还有继续开发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了更好地响应《规划》的指导,挖潜区内部要针对现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适度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度,以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33《规划》中增量控制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

《规划》主要将石家庄、邯郸、邢台、张家口、廊坊等地划为增量控制区。所划增量控制区不宜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主要区域功能是提供和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随着2013年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石家庄、邯郸等地人口逐步聚集,2013―2016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122798万平方米降至118409万平方米,总体供应变化趋势不大,呈缓慢减少趋势,基本符合《规划》的要求。通过查询河北省2013―2015年统计年鉴可知,石家庄等市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包括城市道路面积、排水管道长度、供水综合能力以及园林绿地面积等呈10%~60%不同幅度上涨趋势。

增量控制区内部的市区发展趋势符合《规划》的要求,但各市区的发展幅度不一致,存在分化的势,所以对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较弱的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较强的地区要保持强化已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建设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增量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34《规划》中适度发展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

《规划》主要将河北的保定、沧州、衡水、秦皇岛以及石家庄西南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规划为适度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作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规划中首次提出以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功能区,在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集聚方面会缓解首都日益紧张的用地矛盾。适度发展区以“以控制基础上的发展”为发展原则和规划主线,并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保定市为例,2013―2016年三年间工业用地面积由40845万平方米增长到42323万平方米,四年间增长15万平方米左右,基本符合《规划》中关于适度转移非首都功能区中的产业,但仍无法满足京津产业转移尤其是北京功能疏解的要求。

要贯彻落实河北主要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例如保定市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京津保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要落实。着重建设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将河北发展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好,为承接产业转移、人才的集聚奠定基础。在开发建设城市土地利用之前做好明确的用地规划,使土地更好地高度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刚,庞笑笑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4):563-566

[2]杨晓颖,汤怀志,梁剑峰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国土资源情报,2015(12):44-47

[3]张凤莲,王素君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环渤海经济t望,2016(4):26-31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篇8

2010年,中国外交最受关注的发展之一是公共外交。这个几年前还只是少数专家提及的话题,迅速成为广受重视的外交热门领域,正在形成蓬勃拓展的热烈局面。这一年,外交部把推行公共外交确定为一项重要外事职责,改进了专事公共外交工作机构的职能,建立了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吸纳部分资深前外交官和专家学者参加,并加强了与新闻舆论界的联系和沟通;这一年,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正式推出《公共外交》季刊,深入研讨公共外交的理论,总结开展公共外交的实践经验,大力普及公共外交理念;这一年,一些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大学加强了公共外交研究课题,举办公共外交研讨会,撰写和发表有关公共外交的文章,就中国公共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着多角度的研究和讨论。这一切,预示着中国公共外交良好的发展前景。

国际上,公共外交并非一个新生事物。最早提出公共外交概念和实施公共外交的是美国。早在1917年,威尔逊总统的亲信乔治・克里尔设立了名为“公共信息委员会”,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手段烘造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内外舆论支持。此后,公共外交一直是美国推行外交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1999年,美国国务院增设了专门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物的副国务卿一职。“9・11事件”后,美国更加重视公共外交,增加了公共外交的相关预算。近些年,美国又提出所谓“巧实力”的观念,加大开展公共外交的力度和广度。据说在1965年,美国塔夫斯大学法律外交学院院长埃蒙德・格里恩首先使用公共外交一词,并确定了公共外交的定义。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也历来重视公共外交,设有专门从事公共外交的机构和组织,并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

实际上中国很早就开展公共外交,也取得了不少明显成效。我国对外文化宣传等项工作就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为配合政府外交或官方外交发挥出积极作用。但长期来,公共外交的概念并不清晰,投入的力度和方式存在欠缺,重视程度与客观需求差距较大。直到2009年,我国才真正把公共外交提升到应有高度。在当年7月举行的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总书记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当前,国际上公共外交、人文外交日益活跃,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国际形象,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这次关于公共外交明确而权威性的阐述,对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具有转折性的历史意义。

在此时刻强调公共外交的重要性,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重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既受到世界众多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欢迎和称赞,也引起各种各样的疑虑。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总有一些人不断散布“中国”,竭力对中国“妖魔化”,不遗余力地歪曲破坏中国的形象。在这种情势下,加强公共外交,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全面正确了解和理解,展现中国的真实良好面貌,对改善和维护我国发展的适宜国际环境,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二,随着我国人民政治意识的提高,特别是传播方式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公众了解国际事务和动态的渠道更加畅通,表达态度的手段日趋多样化,外交已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群生活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广大公众不再把外交视为“”,而对国家外交的了解、关注和参与要求也日趋强烈。第三,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各个层次与国外的接触、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利益互动更加明显。有关各方既重视与他们利益攸关的外交操作,也表明他们直接参与外事的客观现实与能力,外交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充分发挥政府外交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非政府力量的对外作用,有助于形成做好外事工作的整体合力。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篇9

投稿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兴起,正改变着我们的营销环境,影响着市场营销的方方面面,以营销创新为主题的新营销革命风暴在国内外掀起。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敏锐地捕捉到了营销发展的新趋势,新著《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一文,着重论述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对市场营销冲击,并提出了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营销法则,如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开展电子商务等。然而营销权威的论述仅从新经济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角度来论述营销的趋势,并未系统论述营销的趋势。有鉴于此,笔者从营销观念、策略、组织、管理和领域等五个方面来全面阐述营销的发展趋势。但愿我们的企业能迅速捕捉到营销新趋势并能适应新形势,以开创营销工作新局面。

■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从产品观念、生产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到社会营销观念的逐步演进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营销观念都深刻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如今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整个营销环境。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称当前的市场为“21世纪市场”。他说:“21世纪的市场是消费者统治的市场,是互动以及不断发展的。它是互联网和万维网时代,也是电子商务的时代——便捷、快速、消费者居于统治地位——不幸的是,我们现在的营销和营销传播思想与方法都是按历史市场来设计的。”的确,我们的营销观念还存在诸多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应该看到当前一个时期以至未来,营销观念的发展着重体现在“四个更加重视”:

一是更加重视战略。传统计划经济下诞生的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知名的民营企业,大都没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和长期的战略规划,常常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只重视商品一时的畅销,不注重维护、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在生产经营设施和技术开发上不愿进行大的投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特征明显。未来企业营销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营销必须重视战略的制订、战略与战术的协调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更加重视合作。“商场如战场”,竞争的成功建立在对手失败的基础上的,这是传统的竞争观念。这种观念在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看到的国内企业竞争基本上都是低水平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种传统的营销竞争观念显然落伍了,客观上要求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双赢的战略联盟、企业间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三是更加重视“知本”。以前企业营销活动中更多地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一旦资本缺失,营销活动就难以开展。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的作用,没有资本但如果有“知本”,企业营销同样可以开展。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曾经说过:“如果我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而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的话,我同样可以重新开始。”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营销“知本”的重要性。“知本”,是未来营销致胜的核心资本。

四是更加重视顾客。从营销观念的发展进程中就可看出,每一次营销观念的重大变革,无不是向重视顾客方向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未来营销观念的演进也是如此,不过,更加重视的是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差别化需求亦或更加细化、深化的需求。

■营销策略

提到营销策略大家自然会想到营销4P,那么首先我们还是分别来看看4P的发展趋势吧。一是在产品方面。随着市场由以“产品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服务正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据有关调查显示,服务正在成为IBM最大的一张王牌。2001年IBM服务的营业收入占IBM全部营收的1/3。在IBM的盈利模式里,有这样一个算式:产品+服务=1+3=4,也就是说,1元的产品加上服务后可以卖到4元,这充分体现了服务的价值。二是在价格方面,价格构成因素发生变化,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等计入价格之中;价格导向发生转变,即由传统的以生产成本为导向的定价策略转为真正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定价方式也发生变化,通过网络技术运用价格策略的方式出现。三是渠道方面。渠道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如有的企业由多层次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还有一些企业在大城市设立配送中心,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这种扁平化结构的销售渠道通过通路层次的减少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加了品质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渠道方式实施E化分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企业渠道E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E化渠道以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高效率为特征,能够适应新经济时代消费者快速、便捷并富有个性的需求。四是在促销方面,网络广告、网络公共关系兴起。网络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公众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互式沟通,站点宣传、网上新闻、栏目赞助、参与或主持网上会议、发送电子推销信、在网络论坛和新闻组发送信息传单等等网络公共关系出现。与此同时,电子邮件广告(E-mail)、电子公告牌(BBS)广告、Usenet广告和Web广告等新型网络广告形式将成为未来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从营销策略的发展趋势,营销策略并不一定就是4P,营销组合的变革趋势明显。“4P”是产品(Production)、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手段(Promotion)为代表的以生产为中心的营销四要素组合的总称。在整个20世纪80代与90年代,企业的营销更多的运用“4P”策略,后来在“4P”营销观的基础上,加上了“权力(Power)与关系(Publicrelation)”形成6P营销策略组合。近年来,营销学者从顾客的角度又提出了新的营销观念与理论,即“4C”组合理论,包括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以及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最近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营销新组合出现,即“4V”营销组合。所谓“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它强调的是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的功能的多样化,以使顾客和企业达到共鸣。如今美国营销学教授舒尔茨提出了4R营销组合,即与顾客建立关联(relance)、提高市场反应速度(response)、运用关系营销(relationship)、回报是营销的源泉(reward)。4R营销组合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它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着眼于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

■营销组织

营销组织的发展趋势主要朝三个方向发展:

学习型营销组织。《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博士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它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如今愈来愈引起理论界及企业的浓厚兴趣,并被喻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3销声匿迹。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引起了彼得·圣吉的思考。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是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并最终导致组织的衰败。组织智障,顾名思义,指的是组织或团体在学习及思维方面存在的障碍。这种障碍最明显地表现在:组织缺乏一种系统思考的能力。这个障碍对组织来说是致命的,许许多多的企业因此走向衰落。因而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以此来克服组织智障。建立学习型组织前提是进行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网络型营销组织。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复杂、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很多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组织结构,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靠单干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战略联盟的道路,营销的重点从交易转至关系,采用关系营销战略,进而又不断地转移到管理独立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企业从交易型营销向网络组织型营销模式转变,企业及其市场环境间的传统外部界线变得日益模糊不清,企业不断开发与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的战略营销伙伴关系,以取代传统的竞争模式。西方国家已出现了营销交流公司、营销联合公司、虚拟公司等网络组织形式,通过网络的开发,网络成员都提供了一种其他成员所缺乏的核心能力,网络成员通过高度复杂的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互相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价值增值系统,为企业带来优势。

虚拟营销组织。所谓虚拟组织,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反应,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地开发、生产、销售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之中,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合作各方仅保留自身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以最大效率地发挥协同优势,构造强有力的战略竞争联盟。

■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

一是从硬式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传统宝塔式等级组织相对应的是,传统营销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集中管理和硬性管理,通过大量硬性指标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且营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沟通缺乏,营销管理的效率不高,组织绩效低下。可以说这种滞后的营销管理在新经济的冲击下不堪一击。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和经营是通过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来获得高效率的;但是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营销人员增多,靠强制性的硬式管理不但不能见效相反只会起反作用。知识型员工更需要与管理者的沟通,过去你说我听的指令型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为双向沟通。知识和信息在营销中的应用正成为现代营销管理的发展方向,如以数字化管理为代表的柔性营销管理。此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把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速度、数量、产值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只注重以往的流水线、节拍等严密的分工组织形式和工艺流程,而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是从忽视企业内外部协调向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联结内外部营销管理转变。传统营销管理观念存在着明显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即营销管理缺乏内外部协调。传统营销管理要么是只重视内部的产品和人员的管理,要么只重视外部公共关系的开展,而没有将内外部营销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新经济强调的是持续发展,重外轻内或重内轻外都将妨碍企业的长期发展。营销的目的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企业要在重视企业内部营销管理的同时,将重心转移至外部顾客服务上来,特别注意通过加强内部的管理来实现外部的顾客满意目标。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倡导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思想和方法,成为未来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是从忽视营销管理的整合到大力实施整合营销管理的转变。市场营销策略包括4P,营销管理的整体效果取决于4P的整合程度。根据木桶原理,即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桶的最短边而非最长边。那么营销效果的高低实际上是取决于4P中的最弱的方面,而非做得最好的方面。我们的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非常重视促销(尤其是广告)和价格。这未免有失偏颇。可以预见未来在营销管理中强化营销组合的整合程度将是营销管理成败的关键。整合营销(IM:IntegratedMarketing)是一种通过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论与营销方法。这一营销方式必将成为未来营销管理的又一趋势。

■营销领域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篇10

会后,主办方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苏州恒鼎医药物流中心项目。据悉,该项目是由苏州恒鼎物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目标是打造苏州地区首家跨区域、高标准的医药第三方现代物流服务平台。

2016中国货运与物流行业趋势论坛在京召开

1月16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承办的“2016中国货运与物流行业趋势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兼运输服务司司长刘小明,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耿书海出席会议。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会员单位和专家委员会成员,有关企业、院校、机构和媒体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了中国公路货运行业十件大事,还组织了三场年度货运趋势主题论坛,主题分别为“新常态下互联网平台的创新与发展”、“年终大事点评和趋势展望”、“细分市场回顾与展望”。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会员单位代表和专家委员会特约专家进行了交流、点评和互动。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生鲜电商发展研讨会举行

1月22日,由新京报社和北京大学国发院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合办的“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生鲜电商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除了来自国家食药监总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的专家外,天猫喵鲜生总经理何春雷、天天果园高级副总裁施兴海、本来生活网总裁助理孙红、一米鲜CEO焦岳、壹家壹站高级副总裁孙鹏、天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信等国内众多知名食品电商企业代表也参与到讨论中来,纷纷为促进我国生鲜电商产业健康发展献力献策。

化工物流行业(广州)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

1月12日,化工物流行业(广州)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华南区域主要化工物流企业的共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中国石化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詹高龙经理针对中石化化工业务进行了介绍,表明公司愿景是利用互联网成为船加油行业的阿里巴巴和滴滴打车;广东宏川智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区陈世新副总经理讲解了企业资本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规划;广州嘉轼轩物联科技公司蔡延安总经理提出极度分散和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下,信息不对称、运营监管难、安全风险高、信息化成本高、人才缺失是阻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通过数据变革形成协同、透明、连接、融合的危险品物流协作平台,促进化工物流企业共同发展。2015医药物流运营年会在苏州召开

2016年1月13~14日,由中国医药供应链联盟、全国药品三方物流联盟举办的“2015医药物流运营年会暨第四届药品储运论坛、全国药品三方物流联盟2015年会”在苏州召开,来自华润医药广东有限公司、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以及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苏州点通冷藏物流有限公司、苏州恒鼎物流有限公司、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天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物流服务商、设备及技术提供商、行业专家学者等共计3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后,主办方还组织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苏州恒鼎医药物流中心项目。据悉,该项目是由苏州恒鼎物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目标是打造苏州地区首家跨区域、高标准的医药第三方现代物流服务平台。

2016中国货运与物流行业趋势论坛在京召开

1月16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承办的“2016中国货运与物流行业趋势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兼运输服务司司长刘小明,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耿书海出席会议。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会员单位和专家委员会成员,有关企业、院校、机构和媒体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了中国公路货运行业十件大事,还组织了三场年度货运趋势主题论坛,主题分别为“新常态下互联网平台的创新与发展”、“年终大事点评和趋势展望”、“细分市场回顾与展望”。中物联公路货运分会会员单位代表和专家委员会特约专家进行了交流、点评和互动。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生鲜电商发展研讨会举行

1月22日,由新京报社和北京大学国发院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合办的“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生鲜电商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除了来自国家食药监总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的专家外,天猫喵鲜生总经理何春雷、天天果园高级副总裁施兴海、本来生活网总裁助理孙红、一米鲜CEO焦岳、壹家壹站高级副总裁孙鹏、天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信等国内众多知名食品电商企业代表也参与到讨论中来,纷纷为促进我国生鲜电商产业健康发展献力献策。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篇11

关键词:微信;新媒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00-02

关于微信收费问题,成为近期公共传媒、网络媒体、社交门户网站的讨论热点。与此前多数公众热议焦点话题不同,这次争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收费合理性的争论上。在表明态度的同时,也更多体现了说理的客观性、论证的现实性。通过对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论的反思,我们可以把握公众对于这种新社交软件的认识,从而对新媒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的主要特点

这次争论是介于通信运营商与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博弈。由于微信使用者是受众群体,社会争论也主要源自于社会公众,其主要目的也是维护自身权益。在公众热议期间,我们发现由于微信使用的广泛性和其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微信客户又有所增加。议论话题除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企业表态发言以外,多倾向于以下方面:

(一)微信收费对自身的影响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使用便捷性、交流方式的多样性、不受服务区地域局限等特殊优势。更重要的是,微信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微信交流在社交生活、移动通信愈发普遍。微信较通信运营商传统短信、语音通话等模式,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其广泛采用也挤占了运营商的利润空间。此次微信收费,必然会冲击微信使用者现行的通信交流模式。公众关注点在于谈论微信收费的具体方式,对于自身花费开支的影响。鉴于收费,微信必将丢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的使用普遍性降低,这也对微信大众性形成挑战。

(二)微信收费的自身合理性

微信作为通信服务软件,是对传统通信交流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志。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流量代替传统业务成为公众消费的主要支出已经成为通信业的发展趋势。由于微信使用者已经支付了流量费用,因此在软件使用上如单纯对微信收取费用,合理性受到公众的质疑。客观条件在于,中国移动通信使用者众多,信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作为通信运营商,已经较难承载巨大的数据业务。运营商还要对微信大量信息进行有序疏导传送,这也占用了通信服务商的服务资源并增加了通信服务商的工作成本。在现有基础设施较难满足多方需求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收费形式。

(三)微信收费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目前的国内通信业尚属垄断行业。在运营商和软件供应商的博弈中,消费者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决定收费的结果及具体模式。在公众看来,最终还是由消费者自身支付成本。公众研讨的热点集中体现在希望运营商能够适应时代变革趋势,逐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通过自身的变革,进一步扩大公司运营的实际效益,而并非通过垄断价格保持原有的利益蛋糕。

(四)微信收费对通信行业发展的影响

横向看,世界通讯业先进的国家都已开发出与微信功能相似的软件。公众也将争论放在了微信收费可能性与各国提供服务及收费方式的具体方法相比较上。如果微信收费具有不合理因素,必然会流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热度降低,将使即时交流新模式发展受到阻碍,不利于我国通信业长远发展。可以看到,公众这次争论更体现了理性客观。而并非如同以往关于社会焦点问题那种跟风、无秩序扩散,虚假信息横传等特点。由此见得,公众对于此次微信收费的争论,具有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提示我们,作为通讯、网络社交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准确知晓公众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新媒体发展的方向,有效利用新媒体,促进社会发展。

二、微信作为新媒体具备的新特点

随着网络社交网站、微博等方式逐步成为公众信息传播、接收的主要形式。新媒体发展迅速,微信应运而生。相比其他新媒体,微信操作简易、使用人数多,且符合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特点人们的需要,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通信服务功能

微信的大众性决定了其通信交流的可行性。通过通信运营商短信、语音业务的锐减,可以看到微信已成为公众进行短信息交流、语音沟通的新方式。微信软件开发较早,与国内相似的通信软件尚不能在影响力上与微信比肩,微信更全面的占领了手机业务的主要受众。微信既具有通信服务功能,其依托智能手机,又具备了网络信息传输便捷的特点。集合了手机通信、网络传播等方面等全方位地服务功能,受到公众青睐。

(二)公众知情便捷

微信在软件自身发展上几乎无所不包。在社会焦点、公众关注热点等方面及时提供信息。同时,以央视新闻公共账号为例,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召集公众讨论,合理分析热点问题,使得公众对于热点焦点问题知晓更加全面客观。由于微信具有即时通信功能,在微信公共平台的参与者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以往网络平台虚拟性的弊端,也使得信息者责任感的提升。公众账号的微信信息即时,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根据自己喜好有选择接收信息,且更加快捷,全面。

(三)实现舆情有序管控

相比网络新媒体,微信在实名参与、信息者追溯的可行性更高。对于信息整理、舆情发展新趋势等方面更容易把握。以各交往圈子为例,各交往圈子的参与者多数价值理念相似,热点关注趋同,意见更易集中统一。这使我们对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群体的关注点及时掌握。对于及时了解民意诉求、不良信息管控、重大事件防范等方面改善了以往政府部门信息来源不足的缺陷。

(四)社交模式理性回归

微信在新闻信息,社会热点研讨等方面,更多体现了参与者理性、客观的一面。与网络新媒体不同,微信中的个体,信息透明度高,也更容易受到认可。参与者具有身份的真实性,就更要为自身的言语、观点负责。有效降低了此前不负责任信息、虚假信息传播、非主流不良观点横行的局面。微信信息量巨大,且参与者对于有效信息摄取的要求较高。在这个大背景下,微信信息交流环境较网络社交更优越。由此,微信受众广泛且质疑声少更说明了其发展的合理性。

我们通过以上信息发现,微信火爆可以改变以往的通信交流模式,也促进了社会理性回归。从计算机、手机广泛使用开始,软件、通信方式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微信的优势,也代表着下一步软件开发、通信运营的合理趋势。

三、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对新媒体发展的启示

微信本身的出现充实了网络社交、移动通信的发展,丰富了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锻造了更高层次的社交文化。通过这次关于其收费合理性的争议。我们对其特有优势及引导方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有利于服务公众

微信的开发及广泛使用,在于其为公众信息交流方式多样、迅捷、成本降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效用。随着网络通信发达、新媒体使用广泛,公众对于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趋向于快速、便捷、权威、客观。微信在语音和文字信息传播方面有特有的交流模式,在新闻传播、个人信息、公共交流等方面也与微博、网络交流平台、社交网站有相似之处。这也为微信的服务人性化、信息大众化、舆论导向合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促进微信不断更新模式,改进效能。作为文化产品,微信及新媒体要进一步贴近民众,在便捷实用、号召更多民众参与方面做出探索。

(二)有利于公民意识塑造

作为新媒体,较好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公民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软件开发者和通信运营商的本分。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公民文化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新媒体开发,要在有效维护个人信息保密性的同时,权衡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促进社会积极健康心态的塑造。在网络信息方面,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体现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信息供应方面,创新供应模式,做好民众参与引导共作,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功能开发方面,合理满足民众需求,做好信息管控,抵制庸俗、奢靡等社会不正之风,既保持主流媒体信息正面性,也契合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热情;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交圈,体现实用性,促进文化交流,有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

(三)有利于解决社会敏感问题

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交通吸引源;吸发率;出行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Studyonevolutionoftrafficcharacteristicabouttrafficattractivepointsinsmall-mediumcities—TakingChangzhouasanexample

WANGJian-jun1,LIUXiao-dong2,SHENWei2

(1.ChangzhouCity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ChangZhou213003;2.ChangzhouCity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ChangZhou213003)

Abstract:Accordingtothechangeoftrafficcharacteristicinrapidmotorizationbackground,analyzingtheevolutionofattractionrate,trafficmode,transportation,understandingthedirectionoftrafficcharacteristicinsmall-mediumcities,providingaccurateandreliabledatafortrafficpredictionandresearchwork.

Keywords:trafficattractivepoints;attractionrate;trafficmode

0引言

2006年,常州市开展了第一轮较为系统的城市交通吸引源调查,调查成果基本翔实有效,成为近年来常州市城市规划及交通系统规划所需基础信息资料的重要来源,为常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及数据库的研究及更新工作提供了最基础的城市交通出行特性,在交通影响评价及相关交通专项研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数据支撑作用。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006年的城市交通吸引源的调查成果与城市交通发展现状的拟合度不断降低,原有调查成果已经不能适应城市交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2006年常州市私家车保有量不足13万辆,截止2012年,私家车拥有量已经达到41.7万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也有了质的变化,BRT系统形成十字形网络,公共线路条数及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大幅增加;城市快速内环道路形成并通车。在此情况下,原有城市交通吸引源的研究成果已经不能适应城市交通发展的新情况。

因此,2013年常州市开展新一轮城市交通吸引源调查工作,对吸引源交通特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近年来吸引源吸发率、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拥有的沿革情况。研究对掌握常州市及类似中小城市的吸引源交通出行特性的变化情况,科学地进行城市交通供需分析预测,制定近远期城市交通规划及组织方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常州市城市概况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沪宁线的中部,属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发区。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东距上海167公里,西距南京138公里,处在我国沿海与沿江“T”字型轴线发展战略的结合部附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常州市市区(含武进、新北、钟楼、天宁、戚墅堰五个区)面积约1872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底,市区常住人口为336.81万,地区生产总值3021.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9.0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5万元,城市化水平达到67.3%,经济发展位于江苏省的中上水平。

2吸发率沿革分析

本轮吸引源调查范围分为调控区及一般区,调控区指常州市交通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的老城区,一般区指除调控区外的其它地区,调控区与一般区的界定与城市停车配建指标中的界定一致。对不同区域吸引源的全日客流及机动车流吸发率进行统计,并与2006年吸引源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各类用地全日吸发率沿革情况

各类用地全日客流吸发率沿革情况如图3所示,客流吸发率明显增加的有写字楼类(调控区)、医疗类(一般区),客流吸发率明显减小的有行政办公类、购物商场类,超市类、居住类、餐饮类、旅馆类、专业市场类基本持平。总体特征表现为调控区商业服务业类设施整体吸发强度有所降低,其它类基本持平,一般区吸发率明显增加,说明随着一般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交通出行呈现逐步像一般区疏解的趋势[1]。

各类用地全日机动车流吸发率沿革情况如图4所示。行政办公类、金融办公类机动车吸发率有所下降,上一轮行政办公类调查对象为戚墅堰区及钟楼区老区政府,用地布局紧凑,故机动车吸发率较高;金融办公类调查对象均为核心区的工商银行大楼,随着核心区交通运行压力不断增大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机动车吸发率亦呈小幅下降状态。其它吸引源机动车吸发率均增加或持平状态,增加幅度最为明显的有居住类、写字楼类、医疗类、购物商场类及专业市场类。表明随着城市机动车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吸引源机动车吸发率整体呈明显的上升态势[2]。

3出行方式沿革分析

对于不同区域吸引源单位员工/居民及访客/顾客出行方式的统计,并与2006年吸引源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常州市主要城市吸引源出行方式的沿革情况。各类吸引源单位员工/居民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单位员工/居民出行方式沿革情况

居住类居民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5所示,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06年10.17%上升至2013年的24.7%,非机动车出行比例由2006年41.41下降至2013年的30.0%,由于城市限摩,2013年摩托车出行比例已降至0。总体而言,居民类呈现明星的快速机动化趋势。

行政办公类职工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6所示,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大幅度增加,由2006年19.23%上升至2013年的48.6%,非机动车出行比例有所降低,随着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亦显著增加。

写字楼类职工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7所示,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有所上升,公共交通、出租及非机动车比例亦呈上升趋势,摩托车及单位车比例不断降低。

金融办公类职工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8所示,非机动车出行比例由2006年的39.0%降至2013年的15.0%,由于本次金融办公类吸引源调查点位于核心区,故非机动车出行主要向公共交通转化,其次为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06年的21%上升至2013年的35%。

医疗类职工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9所示,私人小汽车出行大幅增加,比例由2006年6.9%上升至2013年的45.2%,轻骑/摩托比例降低为0,非机动车及步行出行比例有所降低,随着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亦达到18.8%。

购物商场类职工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10所示,由于本轮调查点位自身停车供需缺口较大,故小汽车出行比例仅为5.3%,处于较低水平,公共交通及步行比例有所提高,整体与上轮调查维持相同水平。

超市类职工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11所示,非机动车、步行出行比例明显降低,向公共交通及私人小汽车转化,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06年1.41%上升至2013年的5.7%,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06年12.68%上升至2013年的27.3%。

将本轮调查的一般区访客/顾客的出行方式与上轮一般区访客/顾客出行方式进行比较,来分析一般区访客/顾客出行方式沿革情况,统计比较如表3所示。

表3访客/顾客出行方式沿革情况

行政办公类访客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12所示,轻骑/摩托限行后,公共交通、出租车、非机动车出行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私人小汽车出行大幅度上升,比例由2006年25.0%上升至2013年的67.2%。

写字楼类访客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13所示,城市限摩后,非机动车、公共交通及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均有所提高,其中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06年17.14%上升至2013年的25.9%。

超市类顾客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14所示,非机动车、步行出行比例明显降低,向公共交通及私人小汽车转化,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06年8.31%上升至2013年的18.0%,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06年17.16%上升至2013年的30.2%。

金融办公类顾客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15所示,由于本轮调查的金融办公类用地位于核心区,城市限摩后,非机动车出行比例明显降低,步行、公共交通、私人小汽车比例提高,其中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达到14.5%,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06年7.14%上升至2013年的34.0%。

医疗类顾客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16所示,城市限摩及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后,公共交通及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均明显增加,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06年7.68%上升至2013年的22.0%,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亦有所提高,由2006年22.02%上升至2013年的30.9%。

购物商场类顾客出行方式沿革情况如图17所示,出行方式呈现明显的非机动化向机动车转至的趋势,私人小汽车出行比例由2006年8.26%上升至2013年的16.1%,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2006年44.32%上升至2013年的47.1%。

4交通工具拥有情况沿革分析

将本轮问询调查所得的主要吸引源单位的交通工具拥有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并与上轮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各单位交通工具拥有的沿革情况,具体如表4所示。

表4主要吸引源单位交通工具拥有情况沿革

各单位百名职工/百户拥有小汽车数沿革情况如图18所示,所有单位小汽车拥有量均增加,增加明显的有行政办公类、写字楼类、医院类及居住类。其中写字楼类由7.4辆/百名职工增加至44辆/百名职工,医院类由8.83辆/百名职工增加至72辆/百名职工。城市机动化趋势明显且快速[3]。

各单位百名职工/百户拥有非机动车沿革情况如图19所示,行政办公类、旅馆类、居住类非机动车拥有量有所提高,其余非机动车拥有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下降显著的有商场类、医院类及餐饮设施类,其中商场类由75.79辆/百名职工降低至40辆/百名职工,医院类由56.75辆/百名职工降低至9.6辆/百名职工,餐饮类由37.99辆/百名职工降低至16.7辆/百名职工[4]。

5结语

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常州市吸引源交通出行呈现小汽车比例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比例有所提高及城市功能逐步向疏解三大趋势。城市交通吸引源作为交通出行的基本细胞,出行特性随着城市的发展逐年变化,及时进行城市吸引源交通出行基础特性调查,研究交通出行特性的沿革变化,对于把握城市交通发展方向与脉络、完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陶小伢.常州市综合交通调查专题报告(2006)[R].常州:常州市规划设计院,2006

王建军.常州市城市交通吸引源交通特性研究(2013)[R].常州:常州市规划设计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