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研究方向范例(12篇)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篇1
关键词虚拟社会关系,虚拟交往动机,虚拟社会关系的发展,虚拟与现实。
分类号B849:C91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往互动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此,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传统“面对面(facetoface)”交往的社会关系――虚拟社会关系(virtualsocialrelationship)――也逐渐形成。作为逐渐显现的一种新型社会关系,“虚拟社会关系”已开始引起许多研究者的注意,该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虚拟社会关系”的现有研究进行了综合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研究取向进行了展望。
1关于虚拟社会关系的涵义和特点
1.1虚拟社会关系的涵义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有关“虚拟社会关系”的涵义,相应的研究界定不是很多。黄厚铭认为:虚拟社会关系指因特网上陌生人之间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就是以因特网的隔离功能为前提,再利用网络的连结功能,建立起似近实远、又似远实近的社会关系;他强调了虚拟社会关系“似近实远、又似远实近”的特点[1]。冯燕等在对青少年虚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认为[2]:虚拟社会关系指青少年在网络世界,通过因特网媒介而结识网友,所发展出来的虚拟社会关系,共同互动方式主要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而缺乏现实生活的社交互动行为;这个定义将“网络上的交往――虚拟交往”作为虚拟社会关系主要特征。Kevin没有对虚拟社会关系进行明确界定,但将以网络维持的人际关系划分为两种:只通过网络维持的人际关系(ExclusivelyInternet-based,EIB)和主要通过网络维持的人际关系(PrimarilyInternet-based,PIB)[3];他所认为的虚拟交往的主体涵盖较宽,“PIB”人际关系的中交往主体除“网友”外也可以是通过任何方式结识的熟人、朋友等,交往方式除网络外还可以有面对面的方式,但其研究重点仍是在网络中相识、相交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上界定虽侧重点不同,但都有以下共同特点:基于虚拟空间产生、有现实的特点、有如电话等现实意义上的交往但主要是通过网络交往。由此,可以将虚拟社会关系定义为:基于虚拟空间里的交往而产生、发展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状态。
1.2虚拟社会关系的特点
虚拟社会关系是基于虚拟空间发展而来的人际关系状态,较之传统“面对面”意义上的人际关系,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4~8]。
(1)虚拟性。“虚拟性”是虚拟社会关系的首要特点,因为在虚拟空间里交往主体以一种符号出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姓名、性别、形象甚至交往环境等,带有强烈的虚拟色彩。(2)低限制性。这里是指虚拟空间里的制约极少,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别人交往,克服了现实中身份、地位等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和无利益冲突,这可能也是虚拟交往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3)弱联系性。意思是交往主体的沟通联系较弱。虚拟空间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削弱了感情等的交流。交往主体可以随时更换交往对象,可以进行非即时往,个人之间隐蔽性强,这些都体现了虚拟社会关系的弱联系性,是与传统人际关系明显不同之处。
2虚拟社会关系研究的现状
当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虚拟社会关系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虚拟社会关系中交往动机的研究
这里的“交往动机”即平时所说的“上网动机”,即虚拟交往的动机。目前“动机”的研究一般是从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出发,集中在“克服孤独(loneliness)”和“获得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两方面。
2.1.1克服孤独
“克服孤独”是指由于在现实中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为排遣孤独而产生的进行虚拟交往的动机。现有研究显示,成人和青少年在“克服孤独”的动机上存在差异。
Katelyn等对成人加入虚拟团队的动机的研究表明[9]:成人会由于找不到志趣相投的现实同伴、没有时间参加社会活动、缺乏归属感等情况而感到孤独并转向虚拟交往;另外,Katelyn[10]、Koerler[11]等研究还显示一些生理特征、自身个性是导致现实适应不良而感到孤独并进行虚拟交往的重要原因,Katelyn把外貌没有吸引力、容易害羞焦虑等生理个性特点叫做“门槛特征”(gatingfeature)[10],“门槛特征”会成为现实交往的障碍,而对虚拟交往却没有影响,因此,Katelyn等认为“门槛特征”是个体感到“孤独”并进入虚拟空间与他人交往的主要原因[10];再者,国内对大学生虚拟交往的研究也证实了与Katelyn看法[10]相似的结果[13,14]。但Gustavo[12]等对以色列(Israel)13~18岁的青少年的调查研究则显示:现实伙伴和网络朋友有正相关,即有较多现实朋友的青少年也会有更多的网友;同时,Gustavo将“家庭冲突”作为“孤独”的衡量指标发现[12]:当现实中有亲密的伙伴时,家庭冲突增强并没有提高青少年的虚拟交往行为;同样,冯燕对台湾14~17岁青少年深度访谈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2];这些研究结果不支持“克服孤独”的动机假设,即青少年在虚拟空间进行交往的主要动机不是“克服孤独”。
青少年和成人之间存在差异可能是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发展阶段,对未来有美好的前瞻性,并没有将希望寄托在虚拟空间里;其次就是青少年仍然是非独立的软弱的个体,现实的教育使他们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表现出了与成人的不同。
2.1.2获得社会支持
“获得社会支持”这里指通过虚拟交往获得外界的理解、给予,以致需要尤指精神需要的满足。不少对成人的研究[9,15,16]表明“获得社会支持”是虚拟交往的主要动机之一;Gustavo对以色列青少年虚拟交往的研究[12]、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的探讨也均显示:面对家庭的冲突、现实的压力时,青少年倾向于有更多地网络沟通,即寻找社会支持[17,18]。因此说,获得社会支持”是进行虚拟交往的动机之一,这一点上,国内外有关成人与青少年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
但在对所获得支持的感受(质量)上,现有研究有不同的看法。Albrecht(1994)等认为在虚拟空间里得不到实际的帮助,人们对支持的感受不强[19]。但近来有研究显示:在虚拟空间里更容易找到所需要的人(如经历相似者),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分担忧愁、减轻压力,可以切实地感到他人的支持[9,19];Wright[19]、Walther[20]等的研究还认为来自虚拟空间的支持有其独特的优点:可以不用回报、可以获得的更广泛支持、可以随时寻求帮助等。两种看法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二者衡量支持的标准不同,前者从现实的角度以物质帮助来衡量虚拟支持,而来自虚拟空间的支持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所以就出现了二者的分歧。
2.2影响虚拟社会关系形成发展的因素
关于影响虚拟社会关系形成发展的因素,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自我暴露、相互吸引及印象形成。
2.2.1.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自我暴露”即在虚拟空间里向对方提供有关个人信息的过程。现有研究比较一致的认为[9,10,21]:“自我暴露”是促使虚拟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Paula等认为要建立亲密的关系,就要不断地自我暴露[22]。这一原理在虚拟社会同样适用。Katelyn等的研究[9~10]表明陌生人在虚拟空间里从相识到建立稳定的关系是以双方逐步地自我暴露为基础的,暴露的内容是“真实自我(realself)”――即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Julie将暴露内容称为“内在自我(innerself)”[23],其本质上等同于“真实自我”。Julie还认为:“真实自我”是控制亲密水平和关系发展的一种资源,其暴露的程度和数量将决定双方关系发展的程度和质量,可以作为虚拟社会关系能否长期继续下去的一个预言性因素[23];Katelyn的调查[10]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真实自我的暴露”在建立亲密关系及关系是否能走入现实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之所以都显示“真实自我”的暴露在虚拟社会关系发展中非常重要,可以这样解释:在缺乏现实的人际交往线索的情况下,要想获得对方的信任和欣赏,就必须在交往过程中进行“真实自我”的暴露,由此才有可能建立起稳定的虚拟社会关系。
另外,现有对虚拟社会关系发展的研究几乎都突出了几个关键性的暴露线索:电话、交换照片、现实见面[2,9,17]。如Katelyn等的调查这样表述:63%的人和在网上认识的人通过电话,54%的人见过面等[9];在Julie对虚拟空间中浪漫关系(网恋)的发展研究中也有类似表述[23]:61%的人不能想象在没收到照片或见面前考虑结婚;69%的人认为仅仅以电话或邮件的方式进行联系不算进入恋爱等。现有研究之所以要将电话、照片、现实见面作为虚拟社会关系发展的标志,可能与这些线索能够将虚拟关系一定程度上带入现实有关,这些线索的暴露意味着在一步步放弃“虚拟”所带来的安全感和控制感,所以暴露之前通常都会有较为慎重的考虑,因此这些线索也就成为虚拟社会关系发展研究中自然的标志。
2.2.2相互吸引及印象形成的研究
自我暴露并不能完全决定虚拟社会关系的发展形成。相互吸引(attraction)和(印象形成)(Impressionformation)是另一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常常被放在一起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研究结果。
首先,关于影响相互吸引和印象形成的因素的研究。现在一般认为,在长期的虚拟关系中个体的“内在品质”对彼此的相互吸引和印象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9,23,24]。如Julie在对虚拟空间浪漫关系(网恋)中“吸引力”的研究发现[23]:80%的人认为兴趣相同对长期的关系保持很重要;84%的人认为语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一些本质特点,中等或极端重要;96%的人认为幽默感是中等或极端重要,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虚拟关系中,现实意义上的生理特征、身份、地位等的作用相对较小,只在相识的初期或在以建立“浪漫关系”为目的交往中才引起关注,而在一般意义及长期的关系中,幽默感、语言等内涵的作用则凸显出来,并会最终决定个体的吸引力及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即“内在品质”在虚拟社会关系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虚拟空间里的印象形成还呈现出了一些原则。一是相似相吸(likeattractlike),即人们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在各方面相似的人交往,Julie的研究[23]中93.4%的人肯定了这一点;其次,对对方提供线索的理想化(idealization)和最优化(optimization)[3,23],即容易将对方想象得更完美;第三,David在研究虚拟空间的印象形成时发现,人们常常会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原型(prototype)理论来想象对方。如根据名字认为JoshSamBob's是南方人[25]。
再者,是印象误差的研究。在虚拟空间里对他人形成的印象与实际上不一致的现象,这里叫做“印象误差”。Jeffrey等不少研究认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交往的主体会不诚实[22,24],由此产生了“印象误差”。但Julie的研究则表明多数交往者是诚实的,他报告93%人认为他们的网上伴侣是诚实的;另外,Julie将在虚拟空间里形成的印象叫第一印象,在现实中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叫第二印象,“印象误差”即是二者的不匹配,他报告了以下结果[23]:“印象误差”多是在对方线索缺失的情况下,本人自动填补空白(fillintheblanks)所导致,这与Sherry的看法一致[23];其次是对方有意省去或淡化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如过于肥胖者对体重方面的信息故意不提;少数是由于欺骗所致,即故意提供已经更改或者错误的信息以获得他人的好感。总的看来,现有研究表明在虚拟空间里人们是倾向于诚实的,“印象误差”多数不是有意造成,只有少数是由于欺骗所导致。
2.3关于“虚拟”和“现实”的关系的研究
2.3.1虚拟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的联系
关于虚拟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的联系,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二者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23,24,26],主要表现在二者在交往方式上的交叉及本质的相通上。
Katz(1997)等的不少研究显示:虚拟空间里的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话,一般都会出现现实接触,否则便长久不了[2,23,24,27]。如Susan等对浪漫关系的研究即表明:大部分持续下去的虚拟关系都有现实的交往[23,24]。也就是说,虚拟社会关系与现实的社会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没有难以克服的障碍,长期下去,在虚拟关系中都会有现实的接触或交往,或者说,二者有走向融合的倾向。
另外,二者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本质特征却有很多相通之处。如:即使在虚拟空间里,人们也更多地表现出对内在品质的欣赏,愿意与自己相似的、诚实的、坦诚的人交往[3,23,24];男性喜欢选择年轻的女性,女性则愿意与成熟的男往[23];坦诚、主动仍是维持关系的通用策略[3]等。这些与现实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虚拟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2.3.2虚拟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的比较
对虚拟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的比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稳定性、质量、发展速度及维持策略几个方面。
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现有研究比较一致:虚拟关系的形成发展要比现实社会关系快[2,23,24],质量也更高――相互吸引程度更强[23,24]。如Julie的研究发现,62%人在1周或1个月内即迅速卷入亲密的虚拟关系中[23];Katelyn等也发现较之现实交往,在聊天室内相识的人相互喜欢程度更高[9]。这可能是由于在虚拟空间里没有门槛特征等的干扰,交往主体间“真实自我”的相互暴露程度较高所致。
但在稳定性上,有研究等认为虚拟的社会关系会有欺骗性,是不稳定的、易变的[22]。但也有研究表明虚拟社会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更稳定。如Katelyn等报告由虚拟空间发展来的各类社会关系2年后仍相对稳固[10]:71%的浪漫关系仍然完好,而且84%的人认为他们的网络关系比现实关系更稳固、更真实;Susan的研究中也有51%的人报告虚拟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后仍然在继续[24]。二者差异可能是前者对虚拟关系的研究局限在了虚拟空间里,而后者将研究延伸到了现实中;另外,后者是以“浪漫关系(网恋)”者为对研究象。
再者,在维持关系的策略上,二者表现出了不同。Kevin报告:对现实社会关系而言,回避某些话题对关系会是一种促进;而对于虚拟社会关系,“回避”却很可能会起负面作用[3]。在关系维持策略上的不同可以这样解释,现实交往中暴露过多可能会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危险,而虚拟交往中不存在现实的威胁,保留的过多自然就会妨碍双方的交流了。
2.3.3虚拟社会关系对现实影响的研究
虚拟社会关系对现实的影响主要指对交往主体现实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这是研究中争议最多的一方面。
不少人认为虚拟交往减少了个体的现实交往,使个体变的孤独,给现实生活、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的影响[22,28,29]。但同样有研究表明虚拟交往对这两个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如Gustavo对青少年的调查[12]表明网络交友使得青少年与家人在一起花的时间更多了,Julie发现77%的人认为虚拟关系没有给他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带来麻烦[23],Katelyn的研究报告88%的人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间没有变化[10],Sorin的研究[30]甚至表明虚拟交往还提高了现实交往能力;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上,Katelyn作了专门调查[10],他报告25%的建立虚拟关系的人报告沮丧减轻,73%的人报告无影响,只有2%的人报告沮丧情绪增加;从孤独感方面来说,有47%的人报告孤独感减轻,47%人认为无影响,只有6%报告孤独感增强;也就是说虚拟交往不仅扩大了交往主体的社交网络,还减轻了个体的孤独感、社会焦虑,对现实生活、心理健康有正面影响。
两种研究结果可能是因为被试差异:对于还是网络新手的被试,很容易沉溺于虚拟交往并给现实生活及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对长期使用网络的被试,对待虚拟交往的态度已逐渐成熟,所以才有二者的研究差异。
3对未来虚拟社会关系研究取向的展望
综上所述,这里认为相对与传统的人际关系来说,虚拟社会关系本质上说是一种基于精神交往的社会关系。尽管目前仍有不少对虚拟交往的批评,但随着网络的普及,虚拟社会关系仍会以各种形式不断地进入人们的生活[31],同时,人们也在逐渐接受认可虚拟社会关系,如Kevin等的研究中已经涉及家人、朋友之间的虚拟交往[3,32]。因此该文认为:今后虚拟交往将会由于其自由、方便、联系广泛等优点成为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常用方式,并将成为人们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生活中也会由此出现大量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又非陌生人的“朋友”――会有一定的现实接触,但主要是在虚拟空间交往的朋友,这里定义为“虚拟朋友”。也可以这样理解:未来的虚拟交往将作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打破人们现有的虚拟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截然分开的观念,二者将会走向融合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状态。由此,该文认为现有研究有以下不足:一是动机的研究片面,多集中在了现实适应不良或网恋群体上;其次是对影响虚拟社会关系形成发展的因素的研究不足,多停留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上;再者对一般意义上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机制研究欠缺。因此,这里对虚拟社会关系的未来研究取向做出以下几方面的展望。
(1)虚拟社会关系形成的心理基础的研究。
作为一种基于精神交换的人际关系,交往主体从完全陌生到发展为“虚拟朋友”或亲密的朋友,双方在给对方提供彼此需要的精神资源时,遵循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上的交换规则?另外,传统的人际交往中,可以有实际东西来判断对方的诚实与否,而在没有或者很少有现实线索的情况下,虚拟空间里的双方如何对对方进行判断并建立起信任的,即精神交往中的“信任机制”是如何建立的?这些是虚拟交往得以进行的基础,也是虚拟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因此该文认为这些问题是会未来研究的中心点。
(2)虚拟社会关系形成的心理机制的研究。
这里是从纵向来说,指虚拟社会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该文认为未来相当部分人选择虚拟交往将会是一种聊天消闲的态度,由此建立起的虚拟关系不同于现实适应不良个体所建立的虚拟社会关系,即该文所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虚拟社会关系,那么人们从在虚拟空间相识到发展为“虚拟朋友”等,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其间遵循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双方是怎样引起对方对虚拟交往的满意感并促使交往关系一步步发展的?这些方面的研究在今后会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取向。
(3)有关“虚拟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关系”融合的研究
虚拟交往中一般都包含有一定的现实接触,虚拟关系一般也都有走向现实的倾向。在这一过程中,当“虚拟”接触或走向“现实”时,虚拟社会关系并不会被按照现实的标准被重新塑造,而是会和现实社会关系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并将最终打破人们将“虚拟”和“现实”分别看待的观念。但到目前为止,虚拟交往现象并没有被完全接受,所以关于“虚拟”和“现实”社会关系走向融合过程中,在人们心理上的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机制是什么等?这些问题也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研究取向。
参考文献
[1]黄厚铭.网络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社会学刊,2000,28:119~150
[2]冯燕,王枝灿.网络交友与青少年虚拟社会关系的形成.见():Paperpresentedat“ComputerNetworksandSocialNetworks:AnInternationalConference”.UniversityofHaifa,2003.25~27
[13]陈凌.大学生网上交友态度与现实交往困难的调查分析.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报,2002,03:8~9
[14]邱杰.合肥市大学生网络交往态度性别差异研究.中国卫生学校,2003,24(4):305~306
[15]UweMatzat.CooperationandCommunityontheInternet:PastIssuesandPresentPerspectivesfortheoretical-empiricalInternetResearch.Analyse&Kritik,2004,26(1):63~90
[16]McKayJohnston.NettingCitizens.Scotland:SaintAndrewPress,2004.54~80
[17]马宁.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01:190~192
[18]赖海雄,郭建中.网上交际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探析.中国电力教育,2002,01:40~65
[19]KevinWright.Perceptionsofon-linesupportproviders:Anexaminationofperceivedhomophily,sourcecredibility,communicationandsocialsupportwithinon-linesupportgroups.CommunicationQuarterly,2000,(48):44~59
[20]JosephB.Walther,ShawnBoyd.Attractiontocomputer-mediatedsocialsupport.Communicationtechnologyandsociety:Audienceadoptionanduses,2002,153~188
[21]JeffreySMcQuillen.Theinfluenceoftechnologyontheinitiationof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Education,2003,123(3):616~623
[22]PaulaR.Pietromonaco.IntimacyasanInterpersonalProcess:TheImportanceofSelf-Disclosure,PartnerDisclosure,andPerceivedPartnerResponsivenessinInterpersonalExchang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8,74(5):1238~1251
[23]JulieM.Albright.ImpressionFormationandAttractionin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26]FedericoCasalegno.Oncybersocialities.NetworkedcommunicationandsocialinteractioninthewiredcityofBlacksburg.TelematicsandInformatics,2001,18:17~34
[27]JeffreyBoase,BarryWellman.PersonalRelationships:OnandOfftheInternet.ForthcomingintheCambridgehandbookofPersonalRelations.In:PerlmanD,VangelistiALe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inpress
[28]JeffMinerd.Thedeclineofconversation.TheFuturist,1999,33(2):18~19
[29]MarilynA.Campbell.Cyberbullying:Anoldprobleminanewguise?.AustralianJournalofGuidanceandCounselling,2005,15(1):68~76
[30]SorinMatei.TheImpactofState-LevelSocialCapitalontheEmergenceofVirtualCommunities.JournalofBroadcasting&ElectronicMedia,2004,48(1):23~40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篇2
关键词:公路交通;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1、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
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即通常所说的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目前,路段通行能力的研究已经较成熟,并不断细化。周伟、王秉纲从理论上对路段通行能力进行了探讨。杜家玉等在道路通行能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单向交通路段基本通行能力,并推导出了其计算公式。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实际通行能力。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对道路服务水平的确定、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2、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段、交叉口等网络组成要素上,对整个道路网络通行能力尚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现有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研究成果大多是通过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得到的。而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为双层评价模型,上层模型为最大流问题,反映综合交通系统的最大服务流;下层模型为出行分布与均衡分布相结合的组合模型,同时反映路径选择、模式和传输节点的选择。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使道路拥堵状况不断加剧,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已不能满足解决拥堵问题的需要,关于城市道路网络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研究热点。
3、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现状
交叉口通行能力是一个研究焦点。城市道路交叉口主要包括信号控制交叉口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目前,混合交通条件下的信号交叉口道路通行能力已成为研究热点。陈晓明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考虑信号交叉口利用者主观感受的服务水平评价模型,通过分析行人对机动车的影响,研究混合交通条件下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用等效车头疏解车距计算混合交通状态下的信号控制交叉口直行道通行能力。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受平面交叉口形状、渠化、进口道车道宽度、交通组成、交通流速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对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干道路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主路优先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多态交通条件下无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等方面。
二、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
1、道路条件
道路条件是指街道或公路的几何条件,包括:交通设施的种类、性质及形成的环境,每个方向车道数、车道和路肩宽度、侧向净空以及平面和纵面线形。
1.1交通设施类型及其所处环境
道路交通设施分为两大类,即连续交通流和间断交通流。
(1)连续交通流设施
这类交通流设施没有像交通信号那样在交通流外部引起交通流中断的固定因素。交通流状况是交通中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道路线形、道路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其设施包括高速公路(含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与匝道连接点、多车道公路(一级公路)、双车道公路(二、三、四级公路)等。
(2)间断交通流
这类交通流设施有引起交通流周期性间断的固定元素"这些元素包括交通信号、停车标志和其他类型的交通管制设备。不论道路上交通流量的大或小,这些装置都会使交通流周期性停止或其流速显著减慢。这类设施包括设与不设交通信号的交叉口、市区与郊区干道等。
1.2道路平、纵断面线形
从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来讲,起点和终点之间取直线其距离最短,然而由于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必然形成道路平面上的转折,纵面上有起伏。
2、行车视距的影响
行车视距是指驾车者视力所能清楚看到前方行驶的一段必要路程。驾驶员只有在看清前方路面上的障碍物,迎面驶来的车辆及各种交通标志,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距离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提高行车速度.
3、道路断面型式的影响
道路断面型式,即对向机动车隔离状况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状况。当机动车道与对向机动车道或者同向非机动车道之间没有隔离时,车辆的行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干扰,这种干扰一方面是由于其它车辆贴近或进入该方向行驶的车道直接造成的干扰,另一方面是由于驾驶员出于安全考虑,为避免意外发生而以较慢速度行驶造成运行时间的延长。
4、机动车道数的影响
机动车道数量。单向路段车道数越多,设计通行能力就越大。当车道数量较多时,车辆能够相对自由的改变行驶的车道,以避开道路上出现的干扰情况,或者选择那些干扰较小的车道行驶。
5、出入口的影响
道路右侧出入口。当道路上存在着与机动车道相连的开口时,会在主干道上的出口附近形成分合流或交织区,进而影响车辆的运行。
6、路面抗滑性能
行车时道路表面的抗滑能力不仅影响交通安全,同时也影响道路通行能力。道路表面和轮胎之间的摩擦力称为道路表面的抗滑能力。同样一条道路,如果表面干燥、清洁、抗滑能力就高,若是表面潮湿、泥泞或覆盖冰雪,变得非常滑溜,这时道路的路面抗滑能力就小。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避免行车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驾驶员不得不把行车速度降得很低,从而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道路抗滑能力的措施有:路面材料的骨料应选择坚韧耐磨的石料,加铺防滑磨耗层等等。
7、道路交叉口
由于城市内的车辆是通过由不同等级和不同方向的道路所组成的网络系统运行并到达目的地。道路交叉口成为城市交通能否快速通畅的关键部位。城市道路交叉口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类,每一类又包括多种形式,可以适应不同的通行能力和不同的地形构造与相交道路的等级与走向。交叉口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线网的运输效率。一个高水平的交叉口设计能够有效的输导车流,人流,相反,如果一个交叉口的设计不能满通需求,那么就会产生交通拥堵,甚至导致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三、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展望
1、计算机仿真法将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利用其可重复性、可延续性模拟交通运行状况进行道路通行能力分析研究,对于再现复杂交通环境条件下的车流运行特征,弥补观测数据不足等都有着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计算机仿真方法将是道路通行能力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4套模拟软件分别是:美国HCM系统、澳大利亚ARRB开发的SIDRA系统、瑞典公路局的CAPCAL系统和荷兰公路局的PTDESGN软件。其中,以美国的HCM系统应用最为普及,也最具权威性。
2、通行能力可靠性研究将更加深入而成熟
目前,通行能力可靠性研究已成为交通管理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交通运输网络可靠性的概念主要有连通可靠性、出行时间可靠性和通行能力可靠性。通行能力可靠性是指在一定服务水平下,道路网络能满足特定交通需求的概率。可靠性是通行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可靠性的研究将逐渐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
3、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研究有待加强
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尚无统一的、权威的研究模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设计将是一个重要指标。在施工之前,设计合理的道路网络通行能力对城市交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城市道路网络通行能力的研究需要加强,不能仅停留在路段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上。
结束语
城市道路应具备方便、安全、快捷的特点。若道路通行能力低,便不能发挥道路的使用功能。所以我们要合理确定道路的技术要素,提高道路的设计水平,又要提高道路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交通延误,从根本上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参考文献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篇3
[关键词]调节定向;调节匹配;沟通策略;购买意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5)12-0074-11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5.12.012
引言
在组团游中,导游往往承担了两种角色职能,既是旅游服务提供者,也是旅游产品推销者。从旅游实践来看,这种双重角色容易带来4个方面的负面后果:一是导游角色认知的模糊,进而影响其服务质量,带来高的离职倾向和低的工作绩效;二是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整体满意度;三是引起导游与游客之间关系的恶化和冲突;四是影响旅游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事实上,旅游产品本身就是一种组合产品,旅游活动是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的整体活动,购物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导游向游客推荐旅游项目或购物活动也是导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由于导游与游客的沟通不畅,或者导游缺乏有效的沟通策略而产生诸多问题和冲突。营销理论指出,发现需求并满足需求是市场营销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因此,对于旅游从业人员而言,只有深刻洞察旅游者的心理倾向与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并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从而通过满足游客需求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才是解决旅游活动中导游与游客冲突的有效路径。
传统决策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或决策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决策收益与决策成本的比较,因此,一个好的决策在于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依据此逻辑,旅游者的购买决策会受到预期决策结果的影响,也就是说,旅游者总是希望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旅游收益,正因为如此,旅游者往往将价格因素作为其购买决策的重要线索。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决策除了关注决策收益之外,其过程也会对最终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而从现有文献来看,个体决策过程对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还未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Higgins提出的调节匹配理论(regulatoryfit)就是基于个体决策过程的一种新的理论。调节匹配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偏好会受到自我调节定向(regulatoryfocus)的影响,调节定向分为促进定向(promotionfocus)和预防定向(preventionfocus),促进定向的个体更加关注正面结果的信息,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行为,而预防定向的个体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表现出规避风险的行为。当个体的调节定向与其行为策略相匹配时就实现了调节性匹配,调节性匹配能够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对个体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依据调节匹配理论,重点探讨游客的自我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将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科学的解释:在旅游情景中,游客的自我调节定向是否存在差异?不同调节定向的游客面对不同类型的沟通策略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些选择又如何影响游客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调节匹配理论与调节定向
调节匹配理论是以调节定向理论为基础的。调节定向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态度、认知和行为时所表现出的特定倾向,人们的偏好和决策会受到其自身调节定向的影响。例如,对于收益敏感的个体,他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是否可以获得收益”的信息,倾向于追求最大化正面结果,重视进步和成就,这种倾向被称为促进定向。而对于损失更加敏感的个体,他们往往关注“是否可以避免损失”的信息.尽量避免负向结果的发生,重视义务与责任,这种倾向被称为预防定向。简单来说,促进定向的个体重点关注如何获得收益,而预防定向的个体则重点考虑如何避免损失。现有研究认为,自我调节定向的形成有特质论和情境论之分,特质论认为个体的调节定向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教育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逐渐习得的个性倾向,而情境论认为个体的调节定向是由特定的框架信息线索所激发的。
所谓调节匹配,是指个体的自我调节定向与其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Higgins指出当具有不同调节定向的个体选择其所偏好的行为策略时,就形成了调节性匹配。具体来讲,促进定向的个体倾向于选择“渴望一接近”策略,表现出更加积极的行为,而预防定向的个体倾向于选择“警惕一回避”策略,表现出避免风险的行为。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匹配对个体的行为具有调节的作用,因此被称为“调节性”匹配。与调节定向与行为策略的不匹配相比,调节匹配的实现能够使个体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正确感,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主观评价和情绪体验,进而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如Aaker和Lee的研究证实了调节匹配能够增加信息劝说的效果,促进定向的消费者对获得收益的信息更加敏感,而预防定向的消费者对避免损失的信息更加敏感。Zhao和Pechmann的研究表明,对于促进定向的个体,更愿意接受用积极框架表述的禁烟广告,而对于预防定向的个体,以消极框架呈现的禁烟广告的说服效果更好。
1.2沟通策略的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指当内容相同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述时,会对人们的感知以及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框架效应”。框架效应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面对获得(gain)和损失(loss)的信息时存在着不同的感知和反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解释了人们在面对获得和损失这两种框架信息下的不同反应。前景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获得”的状态时,人们偏好于规避风险,选择稳定性收益,而当人们面临“损失”的状态时,人们则偏好于选择冒险。因此,根据框架效应,信息陈述可以分为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积极框架关注积极结果(获得收益)的目标,而消极框架则关注规避消极结果(避免损失)的目标。内容相同的信息,既可以以积极框架的方式表述,也可以以消极框架的方式表述,而不同的信息表述方式会对决策者的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调节匹配与框架效应被广泛地应用在金融市场、风险决策以及营销决策等研究领域。如Ganzach和Karsahi指出产品广告信息既可以正面描述,也可以负面描述,正面描述重点强调购买广告中产品将会获得的收益,而负面描述是强调如果不购买产品会带来什么潜在的损失,把广告信息按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能够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和决策行为。Aaker和Lee认为信息框架无论是以获得收益方式呈现,还是以避免损失方式呈现,当信息框架的呈现方式和个体的信息聚焦方式相匹配时,能够增强信息的说服力。彭璐珞等研究了“减价”和“打折”两种促销框架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的调节定向与促销框架存在交互效应,促进定向的消费者对“减价”的促销信息有更高的感知价值,而预防定向的消费者对“打折”的促销信息有更高的感知价值。刘磊和王承璐指出同一促销信息既可以被描述成获得,也可以被描述为减少损失,当消费者处于促进定向状态时,对获得型促销信息有更高的购买倾向,而当消费者处于预防定向状态时,对减少损失型促销信息有更高的购买倾向。还有学者研究了价格折扣的不同呈现方式、金额/比率陈述方式、信息劝说方式、网上促销框架等对消费者态度和购买倾向的影响。
营销沟通是企业与顾客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策略之一,营销沟通的方式、策略和效果会对顾客的感知价值以及购买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调节匹配理论和框架效应,认为沟通策略既可以以获得收益的方式表述(如强调享受生活、快乐旅游),也可以以避免损失的方式表述(如强调避免后悔情绪)。获得收益策略强调旅游者通过参加旅游活动会得到的旅游收益,而避免损失策略则强调旅游者通过参加旅游活动会降低或减少旅游者的损失。获得收益和避免损失这两种沟通策略框架分别与不同的调节定向存在匹配,相应地,不同调节定向的旅游者,两种沟通策略框架所产生的沟通效果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促进定向的旅游者会更加关注正面的和收益的信息,预防定向的旅游者会更倾向于关注负面的和避免损失的信息。因此,促进定向与获得收益策略、预防定向与避免损失策略达成调节性匹配,与调节不匹配相比,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的匹配能够使游客增强决策的正确感和购买意愿。基于以上论述,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a:相对于预防定向的游客,获得收益型沟通策略使促进定向的游客有更高的购买意愿
假设1b:相对于促进定向的游客,避免损失型沟通策略使预防定向的游客有更高的购买意愿
1.3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感知价值的影响
感知价值即顾客感知价值,是服务营销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本质上是指顾客对企业提供价值的一种主观感知。Zeithaml认为,感知价值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获得与付出相比较后做出的总体评价。她指出虽然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所得因顾客而不同(如有些顾客关注数量,有些顾客关注质量,便利性等),感知付出也不同(有些顾客关心付出的金钱,有些顾客关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等),但感知价值意味着消费者从产品或服务中所得利益与购买使用产品或服务所付出代价之间的权衡,顾客会根据自身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做出购买决策和行为,而不仅仅是质量和价格因素。Sweeney和Soutar也认为感知价值是指顾客从产品或服务的交易中获得的利益与其为之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权衡。依据Zeithaml对顾客感知价值的解释,感知价值是从顾客角度出发,由顾客主观感受而不是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所决定的,感知价值应该由顾客来判断,而不应该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自我评估。
本研究引入感知价值这一变量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Thaler认为感知价值由获得价值(acquisitionvalue)和交易价值(transactionvalue)两部分构成。获得价值是顾客感知利益与所支付货币成本的比较,强调产品的最终收益,而交易价值则取决于顾客所支付的货币成本与其参考点的比较,因而直接取决于感知节省。Grewal等也将顾客价值分为两个维度,即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感知获得价值是指顾客从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净收益,而感知交易价值是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交易产生的心理满意感知。第二,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分别代表了个体对交易所形成的不同价值感知,感知获得价值重视获取的最终收益,而感知交易价值则关注如何减少交易损失。无论是感知获得价值,还是感知交易价值都会对顾客的购买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第三,调节匹配理论指出,促进定向的个体对积极信息比较敏感,重点关注如何“获得收益”,而预防定向的个体对负面结果的信息比较敏感,重点考虑如何“避免损失”。框架效应则是指内容相同的信息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陈述,当以积极框架(获得收益)的方式陈述时,可以与促进定向的个体形成匹配,当以消极框架(避免损失)的方式陈述时,易与预防定向的个体形成匹配。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与游客的沟通过程中,游客的不同调节定向与不同的沟通策略存在匹配效应,获得收益型沟通策略传递更多的收益信息,能给促进定向游客带来更高的感知获得价值,而避免损失型沟通策略则强调交易效用,使预防定向游客产生更高的感知交易价值。根据以上论述,提出假设:
假设2a:相对于预防定向的游客,获得收益型沟通策略使促进定向的游客有更高的感知获得价值
假设2b:相对于促进定向的游客,避免损失型沟通策略使预防定向的游客有更高的感知交易价值
1.4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
在服务营销领域,感知价值是顾客购买意愿、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重要前因变量,大量实证研究也验证了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和行为意向的关系。Dodds指出感知价值在感知质量与顾客行为意向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感知价值不仅影响顾客购买决策行为,同时对购买后的满意与推荐意向产生影响。Woodruff指出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的重要前因变量,并且与顾客的行为意向,如顾客口碑和购买意向有积极关系。Cronin等研究了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满意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结果表明,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有显著影响,对顾客的行为意向有间接影响。Grewal等在将感知价值分为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的基础上,研究了价格比较广告对消费者感知获得价值、感知交易价值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在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郝辽钢等研究了价格折扣呈现方式对促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金额的价格折扣形式能够带来更高的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感知价值是价格折扣形式对购买意愿影响的中介变量。
在旅游研究领域,Petrick等验证了旅游体验、感知价值和满意对游客重游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变量对游客的重游意向有显著影响。Gallarza和Saura以大学生旅游行为为研究对象,对感知价值、满意和忠诚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有显著影响,进而间接影响游客忠诚。Lee等将感知价值分为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总体价值3个维度,提出了感知价值、满意和推荐意愿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也表明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有显著影响,进而通过游客满意对游客推荐意向产生间接影响,而且,研究还发现游客整体感知价值对游客推荐意向也有明显的直接影响。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假设和本文研究模型(图1):
假设3a:感知获得价值显著影响游客购买意愿
假设3b:感知交易价值显著影响游客购买意愿
假设4: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是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影响游客购买意愿的中介变量
2研究一: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
2.1研究设计
为保证实验质量和操控的有效性,实验在课堂上进行,并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第一,随机发放实验材料,保证每个被试只看到1种版本。第二,向被试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实验材料。第三,以5分平时成绩作为奖励,争取被试的配合。最后,被试完成问卷后,收回实验材料,实验结束。
研究一采取情景实验法检验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首先,让被试想象自己处于一个虚拟的旅游情景中,该情景设计两种不同的沟通策略,分别为获得收益策略和避免损失策略(表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只看到一种沟通策略。然后,在每组被试认真阅读完实验情景后,完成相应的调查问卷。其中,采用Higgins、姚琦等设计的调节定向测量工具让被试在10个测量语句中进行选择,以此来操控被试的调节定向。购买意愿的测量包含两个问项(我会参加这个旅游项目;我有参加这个旅游项目的意愿)(Cronbach'sα=0.875)。整个研究采用2(调节定向: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x2(沟通策略:获得收益和避免损失)因子设计。河南工业大学155名本科生参加了实验,男生被试占54%,女生被试占46%,被试年龄为20~23岁,平均每月生活费为1127元。
2.2调节定向操控检验
调节定向的检验分为两步:第一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671***(***表示p
2.3沟通策略操控检验
在本实验中,依据Diamond和Johnson的测量方法,在问卷中同时设计了相关问题以检验被试对沟通策略的感知。随机分配给获得收益组和避免损失组的被试对两个测量语句(导游的劝说使我感到参加这个旅游项目会给我带来很大的旅游收益;导游的劝说使我感到参加这个旅游项目会避免旅游中的损失)进行评价(采用Likert7级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数据分析表明,该实验成功操控了沟通策略类型,具体而言,对随机分配到获得收益组的被试来说,他们的感知收益得分(M获得收益=4.473)显著高于避免损失组的感知收益得分(M获得收益=3.358)(t153)=4.834,p
2.4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154)=99.221,p0.05)和沟通策略(F(1,154)=0.092,p>0.05)对游客购买意愿影响的主效应不显著。对于促进定向的游客来说,获得收益型沟通策略使游客有更高的购买意愿(M获得收益=4.725>M避免损失=3.213,F(1,86)=53.957,pM获得收益=3.367,F(1,67)=46.133,p
2.5结果讨论
研究一通过操控被试的调节定向和沟通策略,发现游客的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相对于调节不匹配而言(促进定向与避免损失、预防定向与获得收益),促进定向与获得收益策略、预防定向与避免损失策略的匹配显著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
虽然研究一验证了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但并没有回答两者的匹配为什么能够带来更高的购买意愿。换句话说,还需要厘清两者的交互作用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现有研究表明,感知价值对游客的满意度以及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鉴于感知价值对游客购买决策的重要作用,研究二重点解释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
3研究二: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
3.1研究设计
研究二采用2(调节定向: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x2(沟通策略:获得收益和避免损失)因子设计。通过操控被试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来激发被试的调节定向,这种方法已经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具体而言,先请被试回忆并写出3项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理想与愿望以激发他们的促进定向,再请被试回忆并写出3项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义务与责任以激发他们的预防定向。另外,被试在写出相关内容后,进行3个选择决策,每个选择包含两个对立的选项(我更希望做人们公认的正确的事情vs.我更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会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vs.我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会努力争取好的结果vs.我会努力避免坏的结果),分别测量被试的调节定向,得分较高的对应于预防定向,得分较低的对应于促进定向。然后,请被试阅读一个虚拟的旅游情景(此情景设计与研究一相同),让被试假想自己处于此情景中会做出怎样的决策。最后,要求被试完成相应的调查问卷。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的测量借鉴Thaler和Grewal等的测量量表,分别包含两个测量语句,沟通策略类型的操控、购买意愿的测量方法与研究一相同。所有量表采用Likert7级量表,l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河南工业大学175名本科生参加了本次实验,男生占57%,女生43%,被试年龄为20-23岁,平均每月生活费为1094元。其中,促进定向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1.5岁,预防定向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1.2岁,两组被试的年龄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F=2.221,p=0.138)。促进定向被试的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82元,预防定向被试的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05元,两组被试的生活消费支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F=0.870,p=0.352)。
3.2操控性检验
调节定向的控制性检验结果表明,在写出理想和愿望的实验组,被试在3个对立选择项的均值为3.685,而在写出义务与责任实验组,被试在3个对立选择项的均值为4.157,两者具有显著差异(t(173)=5.905,p
3.3信度检验
对感知价值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530***,可以提取两个因子,累积解释方差81.229%。从每个因子包含的测量问项来看,两个因子分别为感知获得价值因子(这个旅游项目会给我带来很大收益;参加这个旅游项目是值得的)(Cronbach'sα=0.787)和感知交易价值因子(参加这个旅游项目是划算的;不参加这个旅游项目会给我带来很大损失)(Cronbach'sa=0.749)。购买意愿也包含两个测量问项(我会参加这个旅游项目;我有参加这个旅游项目的意愿)(Cronbach'sa=0.846)。从各个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来看,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表明本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4效度检验
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运用AMOS17.0得到如表2和表3所示的检验结果。表2显示各个测量问项在所属变量上的标准化因子载荷都在0.7以上,并都达到显著,各变量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7的可接受标准,平均提取方差值(AVE)均大于0.5的可接受标准,表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表3显示各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而且,测量模型的拟合指数为x2/df=1.876,GFI=0.993,NFI=0.996,CFI=0.990,RMSEA=0.025,表明本研究模型与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3.5研究结果
3.5.1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感知获得价值的影响
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调节定向(M促进定向=4.419,M预防定向=4.278,F(1,171)=1.417,p=0.235)与沟通策略(M获得收益=4.429,M避免损失=4.272,F(1,171)=1.760,p=0.186)的主效应不显著,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的交互效应显著(F(1,171)=8.659,p=0.004)(图2b)。促进定向的被试在获得收益策略下(M获得收益=4.679)比在避免损失策略下(M避免损失=4.178)有更高的感知获得价值(M(185)=8.346,p=0.005),而预防定向的被试在两种沟通策略下的感知获得价值没有显著差异(M获得收益=4.186,M避免损失=4.367,F(1,86)*-1.380,p=0.243),假设2a得到验证。
3.5.2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感知交易价值的影响
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调节定向(M促进定向=3.966,M预防定向=4.074,F(1,171)=0.898,p=0.345)与沟通策略(M获得收益=3.965,M避免损失=4.072,F(1,171)=0.992,p=0.321)的主效应不显著,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的交互效应显著(F(1,171)=6.147,p=0.014)(图2c)。预防定向的被试在避免损失策略下(M避免损失=4.256)比在获得收益策略下(M获得收益获得收益=3.884)有更高的感知交易价值(F(1,86)=2.078,p=0.018),而促进定向的被试在两种沟通策略下的感知交易价值没有显著差异(M获得收益=4.048,M避免损失=3.889,F(1,85)*=1.153,p=0.286),假设2b得到验证。
3.5.3感知获得价值与感知交易价值的中介作用分析
根据Baron和Kenny的方法,中介作用的检验需要经过4个步骤,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对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1-4检验了感知获得价值的中介作用。首先,模型1显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影响(β=0.696,t=5.842,p
3.6结果讨论
研究二引入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这两个中介变量,检验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相对于预防定向的游客来说,促进定向与获得收益型沟通策略的匹配使游客产生更高的感知获得价值,进而影响其购买意愿。而相对于促进定向的游客来说,预防定向与避免损失型沟通策略的匹配使游客产生更高的感知交易价值,进而影响其购买意愿。
4理论贡献与营销实践启示
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和不规范的市场秩序迫使导游和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向旅游者推销旅游项目或购物活动而获得相应的收入回报,这显然会加剧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以及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冲突,不仅降低游客的满意度,还影响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因此,洞察游客的心理特征,选择合适有效的沟通策略,对提升游客的购买意愿,缓解导游与游客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回答了本文提出的问题,旅游者的调节定向分为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存在交互作用,促进定向与获得收益型沟通策略的匹配会带来更高的感知获得价值和购买意愿,预防定向与避免损失型沟通策略的匹配会带来更高的感知交易价值和购买意愿。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在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对游客购买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传统的决策观点认为旅游者决策取决于决策收益和决策结果的比较,而依据调节匹配理论,本研究认为在旅游情境中,旅游者的决策过程也会对旅游者最终决策产生影响。这为旅游者决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机制;其次,现有研究已经证实良好的沟通可以提升游客购买意愿,本研究依据框架效应,认为营销人员采取的沟通策略可以进一步的分类,即沟通策略可以通过获得收益策略和避免损失策略两种方式呈现。研究也显示,促进定向与获得收益策略、预防定向与避免损失策略的匹配,可以激发游客的购买意愿,这为通过营销手段刺激游客的购买意愿提供新的分析路径。第三,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感知价值作为单一维度,探讨感知价值的影响。本研究认为感知价值由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两个维度构成,调节定向与沟通策略的交互作用分别经由感知获得价值和感知交易价值这两个中介变量影响游客购买意愿。
本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从营销人员层面上,旅游购物是旅游者的重要旅游活动之一,虽然良好的沟通是提升游客购买意愿的重要策略,但营销人员如果不对游客加以区分,或者对所有游客都采取同样的沟通策略,就无法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这也有悖于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营销人员可以通过洞察游客的个体倾向特征,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从而提升整体沟通效果和游客的购买意愿。从企业层面上,旅游企业要加强对旅游营销人员或者导游的培训,在向旅游者提供或推荐旅游服务或旅游产品时,不仅要遵守商业伦理,还要掌握丰富的沟通技巧和沟通策略,才能更好地激发游客的欲望,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篇4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动态情境社交定向眼动研究
分类号Bg46
1引言
社交定向(socialorienting),也称社会趋向,最早由美国学者Dawson明确提出,指个体调整头部和眼睛使之朝向刺激来源,并以视知觉和听知觉渠道自觉聚焦于社交刺激或非社交刺激至少三秒钟。现在,人们一般将社交定向理解为个体在社交情境当中趋向或者回应各种社会性刺激的行为倾向,通常包括对社交对象的面孔、声音、语言及肢体动作等社交信息的自然趋向与回应。研究者认为社交定向作为对他人和事件感知觉输入的调控,是婴幼儿进行早期预备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儿童社会信息处理的关键构成要素,更是其大脑组织与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起点。
普通儿童在新生儿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社会刺激的敏感性,显现出对人特别感兴趣,同时会对人的声音、动作和人脸的特征产生选择性注意。三个月的婴儿会与母亲进行脸对脸的互动游戏,五个月的婴儿开始对社交事件敏感,并在和成人互动时会定向于成人的声音和注视人脸,当成人眼神移开时婴儿微笑会减少;而到了六个月的时候,婴儿会对社交刺激表现出稳定的趋向反应。Striano和Rochat认为九个月的婴儿能跟随成人的视觉指向或者其他指引锁定于特定对象,这一能力的出现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以自闭症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报告中,人们发现自闭症儿童在社交定向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同或滞后。国外学者Stella等人通过使用《儿童期自闭症检核表》(theChildhoodAutismRatingScale)对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进行行为评估,发现自闭症组在社交沟通与社交定向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儿童,研究者认为社交定向的能力对于评量自闭症儿童的障碍是极其重要的;Maestro等人于2002年通过录像分析发现,六个月的自闭症幼儿较少出现对人的视觉注意,较少出现指向于人的微笑和声音,十个月的自闭症幼儿对自己的名字反应较差,同时在回应社会刺激时有明显的障碍,缺乏从物到人的注视转移;台湾学者余胜皓以静态的自然情境图片为实验刺激材料,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对人物、头部及眼睛区域的注视时间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对于非人物及嘴部区域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普通儿童,研究者进而提出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注意力缺陷可能不在于对社交信息的注视,而在于对社交信息注视偏好程度的不同。
近期的《美国心理障碍与诊断手册》第五版(DSM-5)中自闭症诊断标准较之前的第四版有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是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在自闭症临床诊断项目中的权重。这进一步证实了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事件的注意和理解方面的特殊性。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其大脑社交区域的功能紊乱造成的,比如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neuronsystem,MNS)方面的障碍或对于事件预判的非直接认知加工等,而这种非直接的认知加工受限于诸多因素,尤其是在动态整合的认知情境当中。Gepner等人就曾提出过“视动整合缺陷假说(visual―motionintegration)”对自闭症儿童的运动加工障碍及社会交往障碍进行解释。
但是,在已有的以静态图片作为个体知觉任务刺激材料的实验法、录像观察法或行为量表检核法等研究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定向至少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第一,自闭症儿童社会认知或者选择性注意障碍的描述性特征呈现太过主观,缺乏一些客观的社交定向指标;第二,真实社交生活中的情境是富于变化的,从而体现表情的多样化与情绪状态的可变性,但是,这些动态信息很难直观完整地体现在行为检核表项目或图片刺激中;第三,儿童真实生活中的物件多以立体三维的形式存在,其信息比二维表征更为丰富,而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定向缺陷是否因社交情境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亟待深入分析;第四,在社交情绪识别认知实验研究中,是否会存在自闭症儿童本身的行为刻板同一性与重复的任务反应之间的干扰效应有待探讨。此外,以往研究所采取的刺激材料往往忽视了听觉信息。实际上,从声音的渠道来定向社交信息同样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于声音中情感成分的依赖性也越发增强,而且,不同刺激来源在大脑中的加工区域也存在差异。
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动态社交情境中的听觉刺激,并借助一些客观的行为指标去探讨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定向,尤其是对不同类型社交情境下自闭症儿童的眼动特征展开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的实验设计中,我们选择儿童所喜欢的卡通动画中的社交情境以代表整合社交情境并作为动态启动任务,系统关注自闭症儿童及与其智力发展水平匹配的普通儿童对不同情境类型(正向/负向)的眼动差异,从而深入探讨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定向特征。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实验被试分为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发育儿童两大类。自闭症儿童37名(男34名,女3名),年龄范围在7.5到15.5岁之间。所有参与研究的自闭症儿童都有正规医院专业医生的临床确诊报告。正常发育组的儿童有28名(男25名,女3名),年龄范围在4.5到6岁之间。我们通过《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修订版》(Pea-bodyPictureVocabularyTest―Revised,PPVT―R)工具评估被试的语言能力和《瑞文推理测验》(CombinedRaven’sTest,CRT)评估被试的非语言能力,发现两组被试在语言能力的词汇理解测验(t(1,57)=0.71,p>0.05)与非语言能力的瑞文推理测验(t(1,59)=0.20,p>0.05)方面均未存在显著性差异,满足实验被试智力发展水平的匹配要求,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2.2刺激材料及程序
实验研究的刺激材料选自由比利时画家埃尔热(Herge)的著名系列漫画作品改编的卡通动画《丁丁历险记》(法语:LesAventuresdeTintinetMilou;英语:TheAdventuresofTintin)片段。
我们利用视频分割软件从整个卡通动画中截取18段时长20秒到30秒的AVI格式视频片段。为了确认所选视频中的社交场合情境信息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下发《社交情境类型信息效度检核表》,随机选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及心理学专业的30名研究生作为社交情境效价(valence)的效度评判者,要求其对视频情境类型进行“正向”、“负向”或“不确定”评价。其中“正向”代表互动情境是令人感到愉悦、友善或亲密的;“负向”代表互动情境是令人觉得害怕、生气或有敌意的;“不确定”代表互动情境没有明确的效价指向性。综合考虑视频的清晰度、完整度等因素,我们最终确定情境类型认同度均为100%的6段卡通动画视频,其中正向社交情境和负向社交情境各3段。
在对6段视频随机化处理后导入到TobiiStudio程序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研究采取个别施测的方式,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首先测试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完成两组被试的匹配工作。正式实验是在安静的房间内进行,被试坐在离主试机前65厘米左右的位置,要求儿童认真观看显示屏上的动画视频及图片。我们在每段视频播放完毕后,根据时帧分布定格主角和相关人物均在场的截屏画面(见图1和图2所示)5秒钟,所有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如图3中的流程所示。
2.3实验仪器
实验刺激材料呈现在屏幕大小为14英寸的Thi―nkPadE40笔记本上,屏幕分辨率设置为1366×768像素。儿童眼动数据的记录采用瑞典斯德哥尔摩拓比科技公司生产的TobiiX120分离式眼动仪,允许被试在自然的状态下完成眼动数据的收集。本实验中眼动系统设置为:120赫兹采样率,双眼追踪及五点式普通定标。
2.4兴趣区及分析指标
实验借助眼动仪自带的ToNiStudio分析软件中兴趣区功能的Ellipse工具,将社交情境中卡通人物的头部区域创建为兴趣区,以眼动软件中默认的分类算法为标准,同时考虑整合情境的多变性特点,将下列眼动数据作为分析指标。
(1)首进入时间(timetofirstfixation,TFF):是指从刺激材料开始呈现到被试第一次注视到目标兴趣区时所需要的时间。首进入时间的计算开始于包含兴趣区的刺激材料首次呈现时,结束点为当被试有注视点出现在该兴趣区时。
(2)前注视点数(fixationbefore,FB):指从刺激材料开始呈现到被试第一次注视到目标兴趣区之前的所有注视点个数,也称之为首次进入前注视点数。前注视点数的计算开始于包括目标兴趣区的刺激材料首次呈现时,到被试的第一个注视点出现在目标兴趣区为止,期间所有注视点个数的总和。
(3)首注视点时间(firstfixationduration,FFI)):指从刺激材料开始呈现时,被试在目标兴趣区内第一个注视点所持续的时间,也称之为首个注视点持续时间。
(4)注视时间(totalfixationduration,TFD):指在刺激材料呈现过程中,被试注视在兴趣区内的时间总和,也称之为总注视时间。注视时间的计算开始于被试在兴趣区内的第一个注视点,结束于被试离开兴趣区前的最后一个注视点,即被试在兴趣区内所有注视点的总共持续时间。
(5)注视点数(fixationcount,FC):是指在刺激材料呈现过程中,被试在兴趣区内出现的注视点的次数总和。
2.5数据处理
通过TobiiX120自带的Studi02.3.2分析软件将眼动数据导出,并利用SPSS16.0forWindows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6伦理道德
实验严格遵循学校研究伦理委员会的要求,向被试监护人或学校负责老师告知实验过程、仪器使用及隐私保护等内容,并签署《儿童眼动研究被试知情同意书》。
3结果
我们首先将两组儿童对不同类型社交情境下对目标区域的眼动情况进行总体分析(详见下表2),其中,首进入时间、首注视点时间和注视时间的单位均为“秒”,而前注视点数和注视点数的单位为“个”。
基于所收集到的有效眼动数据,我们对被试的上述五项眼动指标分别进行2(情境类型:1=正向情境/2=负向情境)×2(被试类型:1=普通儿童,2=自闭症儿童)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1)首进人时间(TFF):儿童首次进入社交情境中目标区域所用的时间方面,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63)=6.53,p0.05,η20.05,η2=0.01。
(2)前注视点数(FB):儿童首次进入社交情境中目标区域前对其他区域的注视点数方面,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63)=8.02,p0.05,η2=0.01;被试类型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63)=0.00,p>0.05,η2
(3)首注视点时间(FFD):儿童首个进入社交情境中目标区域的注视点持续时间方面,被试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63)=0.59,p>0.05,η2=0.01;情境类型主效应显著,F(1,63)=4.33,p0.05,η2=0.01。
(4)注视时间(TFD):儿童对社交情境中目标区域总注视时间方面,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63)=31.07,p0.05,η2=0.01;被试类型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63)=0.31,p>0.05,η2=0.01。
(5)注视点数(FC):儿童对社交情境中目标区域总注视点数方面,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1.63)=18.48,p0.05,η2=0.01;被试类型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63)=0.01,p>0.05,η2
4讨论
在动态视频任务启动下,我们通过对卡通动画片中不同社交情境(正向和负向)的设置探讨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动态整合情境中对社交信息的知觉特点,发现两组被试在对社交场景目标区域的首进入时间、前注视点数、注视时间及注视点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首注视点时间方面,发现正向情境和负向情境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引发了我们下列三点思考。
第一,相比于普通儿童,自闭症儿童对于核心社交信息的认知加工不足,视知觉效能明显偏低。这主要体现在社交情境中,自闭症儿童对卡通人物的头部区域(面孔表情)搜索较慢,关注时间短,加工扫描注视情况少,且对无关区域关注过多。本实验中普通儿童对社交场景的定向情况与Foulsham等人的研究发现基本一致:该研究以四个“决策任务视频”片段作为刺激材料,发现普通被试的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更多集中在视频中的人物部位,而不是其他区域。但是,自闭症儿童对视频中人物的定向趋势没有普通儿童那么明显,这与家长或专业人员平时所发现的自闭症儿童在交往中对其他儿童缺乏兴趣、看人的频率较低、较少关注人脸、目光对视少、社会性微笑不足、较少注意其他同伴手里的玩具及缺乏共同注意等临床表现较为相似,而本实验结果也为社交障碍表现提供了直接依据。以本实验中的某个场景为例(见图4和图5),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自闭症儿童对社交情境的注视热点区域与普通儿童存在差异,自闭症儿童对整个情境图的注视较为分散,对背景区域有较多关注,而且对核心区域的注视点集中程度也明显低于普通儿童。这与国外大部分的研究发现甚为相似,比如:Dawson在1998年的一项研究中就发现,自闭症儿童对社交刺激定向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匹配组的普通儿童和唐氏综合征儿童,F(2.55)=16.56,p
第二,相比于负向社交情境,不论是自闭症儿童还是普通儿童对正向社交情境中的目标区域存在定向偏好。本实验中,儿童在搜索到目标区域后,对正向社交情境中表情面孔的首个注视点时间明显长于负向社交情境中表情面孔的首个注视点时间,说明高兴、开心或者快乐的情境更能吸引儿童的视觉定向,这与其他以表情图片群任务研究当中所发现的“负性加工偏好”的结论差别较大。研究者认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能够对于愤怒的或者传递其他敌意信息的面部表情进行迅速反应,这是个体生存优势的一种表现。人们在对正性、中性、负性或者不确定的情境线索认知过程当中,会对带有情感威胁的负性信息产生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在国外Ashwin等人和Calvo等人于2006年分别进行了两项研究当中,也发现这种负性加工偏好在自闭症被试身上的体现,而本研究结果却恰恰相反,两组被试都对正向的社交情境存在定向偏好,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能与本实验当中“动态情境任务”的设置存在密切的关系。国外这两项研究都是以简笔画的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而且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若从实验的生态效度角度分析,卡通动画片中的情境相对而言可能更能体现儿童日常生活当中动态互动的过程。此外,负性加工偏好是建立在个体对于环境刺激选择长期生活经验积累的前提下,说明实验结果的不同可能与被试的年龄也存在一定的关系:Ashwin等人所选用的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5.9岁,Calvo等人所选用的被试的最低年龄是19岁,而本研究所选用的都是18岁以下的儿童被试。所以,我们认为儿童被试在动态情境任务中,对于正向的社交情境定向更为明显。
第三,对于动态情境中社交定向的视知觉眼动研究在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教育干预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本研究的实验刺激材料没有直接采用传统认知加工研究中的静态简笔画的表情图片,而是利用儿童所喜欢的卡通视频创设接近日常社交情境的实验任务,观察被试对于情境中具有不同情绪特征的卡通人物定向的视知觉眼动特征。正如Gazzaniga等所指出的那样,视知觉采用一种“先分开再征服策略”(divide―conquerstrategy),与其说每一个视觉区代表一个目标的所有成分,还不如说每一个视觉区域只能进行它自身的有限分析,加工是分布式的和特异性的。本实验这种视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正是这种视知觉功能特异性的体现,也是对社交情境中目标的运动特征、颜色与形状、听觉与视觉等信息的有效整合。基于这种有效整合情境中儿童对核心区域社交定向视知觉所需较长的首进入时间、较多的前注视点数、较短的总注视时间及较少的总注视点数等眼动指标,可以作为自闭症儿童早期诊断的重要客观指标,也就是说在自然情境中对重要社交线索的低定向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症状。被试对于社交情境的正性加工偏好的研究发现,提醒临床人员在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助绘本阅读或者社会故事的形式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要以正向的社交情境材料作为突破口,同时注意社交情境材料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以此来调动自闭症儿童的参与兴趣。
5结论
首先,自闭症儿童对社交情境的知觉效能较低,存在较为明显的社交定向困难。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篇5
微博最先出现于美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网站即是成立于2007年的Twitter。随着新浪微博的开通,2010年成为国内微博元年。自从微博诞生之日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它做出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一种侧重于从具体微博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另一种侧重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也即微博用户结构上的研究。而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即是一种整体结构研究。
作为一种新媒体同时也是自媒体,它从博客中来,同时微博又有它自身的传播特点。首先,微博有140个字符的内容限制,这决定了它的短小精致,可读性强;其次,博客主要以网络为媒介而微博主要以手机等移动互联网为媒介,从而微博有它得天独厚的即时性;再次,微博的用户量大面宽,互动频繁,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网络。
同时,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话语权垄断,并且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有效互动,使得广大草根阶层网民的声音也可以传出并得以放大。整体而言,微博与其他媒体平台间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1]:
如图1所示,X代表微博平台,A、B、C、D、N代表各个微博用户。每个用户会有自己的其他传播平台,如:报刊、电视台、人人网、豆瓣、博客等,图中D1、D2、Dn即是微博用户D的其他传播平台。如图所示,其他传播平台和微博可能通过用户D建立起平台间的联系,从而使得信息得以跨平台的传播。如果聚焦到微博内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微博的传播模型属于无标度网络模型[2]。如图2所示:
由以上两图可以看出,不管是微博系统中用户之间的相互传播还是微博与其他传统媒体的交互传播,现在社会的信息传播都是通过网状结构进行。因此,通过社会网络视角对微博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社会网络分析在微博研究中的运用主要有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图论法这三种方法。其中,中心性是社会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工具[3],中心性分析方法占据学者研究的最大比重,而此方法又细分为点度中心性分析、中间中心性分析和接近中心性分析。
更具体的来讲,国内外学者通过社会网络视角对微博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以关系群体为导向,另一条以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
一、关系群体为导向的研究
关系群体为导向的研究把微博应用看作一个整体,并不细致对微博中的应用加以拆分讨论。平亮和宗利永通过“滚雪球”的采样方法对粉丝数超过10万的14个名人微博分别进行了点度、中间和接近中心性分析[4]。他们得出了如图3所示的微博名人社会网络关联图并且形成结论:即使同是意见领袖,由于他们的中心性不同,权力的形式会有所不同,在微博网络上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解立群、颜清华等研究者选取50位粉丝超过10万的微博名人以及50位粉丝数少于10万的普通人作为样本,编号形成二值矩阵。运用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图论法这三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分析,提出“围观模型”(如图4所示),同时也说明虽然理论上普通人能和名人直接交流,但现实中无法进入微博名人圈子内部,与名人交流的愿望实质上无法实现[5]。
AkshayJava等[6]通过对微博中信息源类用户结点的识别,并以用户结点之间联系的双向性为基准,利用图论法将网络社区从微博网络关联中分划表征出来。他们总结出微博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类网络社区,分别称之为:独立网络社区、多结点联结的网络社区以及单结点联结的多网络社区,对应如图5、图6、图7所示。研究者进一步指出,在独立网络社区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较多并分享彼此的经验经历等;而在多结点联结的网络社区和单结点联结的多网络社区中,不同网络社区之间的人们几乎没有情感交流。
二、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的研究
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的研究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微博不同应用功能上,研究者以微博中的关注、评论、转发、引用等不同应用功能为维度分别考量,虽也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但很少关注甚至忽视微博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划分。此类研究往往从具体的微博热点事件着手,根据不同的微博应用功能分模块进行。
华东师范大学的袁毅、杨成明[7]在新浪微博平台上,随机选择一用户发表的一条关于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博文,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利用自编程序,采集一段时间周期内,转发、评论或者引用该贴的2466个用户并编号。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得出了关注网络(如图8)、评论网络(如图9)、转发网络(如图10)和引用网络(如图11)。他们进一步阐述了各种网络的不同特点,同时指出,用5W理论解读网络社区的信息交流,认为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交流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对任何人去发表意见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现实中的微博传播同样具有信息的不对等性。
三、研究展望
现阶段,国内外研究者对社会网络和微博的研究都热火朝天,而以社会网络为视角对微博等新媒体的研究并不多见,此领域的研究前景仍然可观。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以关系群体为导向的研究仍缺乏普通人和普通人微博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的研究以及特定群体之间的微博社会网络的研究;以微博应用功能为导向的研究也很薄弱。同时,微博虚拟社会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有着怎样的关系和互动仍不得而知。另外,以社会网络为视角的微博研究作为一种结构研究与微博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也更具有全面性和深入性。这些,都需要后续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来源:《今传媒》杂志文/罗文伯编选:)
(作者简介:罗文伯,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媒体及社会网络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
[2]刘智.网络社区危机信息传播与干预研究[D].中国科技大学,2010.
[3]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平亮,宗利永.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6).
[5]解立群,颜清华.从“围观模型”看交流困境[J].中国传媒科技,2011(8).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篇6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副教授、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学者乔文鑫深知:在各种交通网络复杂、充斥着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的大都市中,建立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迫在眉睫。回国5年来,置身于北京这座大都市中,她的这种想法愈渐强烈。
智能交通引领生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将近7年的学习研究,让乔文鑫在智能交通领域积累了厚实的学术素养并构建了自己的科研体系。与此同时,她还在马里兰州公路局负责了多项课题,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2012年,满载着沉甸甸的科研收获,乔文鑫作为海外引进人才,回到了自己的本科母校北京交通大学,开启了全新的科研征程。
回国后,在智能交通研究方面,延续着国外的研究基础,乔文鑫主持了“制定国家城市交通发展规划指南―智能交通技术研究”这一国际合作项目。在这项指南性文件里,她从ITS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实现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减轻环境影响等目的出发,分别从城市交通数据、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平台、交通控制中心、区域交通控制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和交通诱导系统6个方面进行了编写,前沿性与指导性俱佳。此外,作为世界银行交通咨询专家,乔文鑫还于2016年参与了世界银行所做的综合性文件《中国问题系统分析报告》中“绿色交通”这一章节的编写。对于乔文鑫而言,这项纯英文的报告,不仅使她在美国的学习经验得以发挥,还能将自己所撰写的中国交通现状以文件的形式呈现并与世人分享,这让她充满了自豪感。而毋庸置疑的是,这两项成果的诞生,都与乔文鑫对交通问题全面、深刻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立足现状科研攻关
在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中,“公交优先”战略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及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与核心。但如何在保证公交优先通行的基础上,尽量减小对于非优先方向社会车辆通行能力的影响,使交叉口各相位通行能力相协调,确保区域路网的可靠性,却是摆在这项战略面前的一道难题。
乔文鑫的研究,恰恰瞄准了这道难题。在她所主持的“基于社会车辆延误最小化的公交模型研究”中,她和团队成员们拟构建城市干道公交信号优先协调控制模型,搭建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对区域路网可靠性影响评估体系的方法,为公交信号优先和非优先方向车辆均衡通行提供保障。这项成果面世之后,将会大大提高受到公交优先信号影响的非优先方向的社会车辆的通行能力。
此外,面对我国城镇一体化所形成的城市群所带来的交通问题,乔文鑫和团队成员们还在所参与的“城市群综合交通协同组织与资源配置”的研究中,探索城市群综合交通廊道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为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协同配置、时空资源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城市群的交通规划效率贡献力量。
`活教学专业引领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AID算法;交通变量
1、概述
随着高速公路修建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异常迅速,在为人类带来高效便捷的运输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交通问题。各国对高速公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AutomaticIncidentDetection,AID)算法的研究已三十多年,研究过程中也出现过检测效果较优的AID算法[1]。
2、国外高速公路AID算法的研究
针对高速公路AID算法的研究,国外开始较早[2]。
加州算法(1965-1970)作为最早出现的AID算法用于洛杉矶公路管理控制中心。其提出者Payne通过比对相邻检测器之间占有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可能存在的交通事件。1978年,他公布了10种基于加州算法之上的改进AID算法,其中加州#7算法和加州#8算法性能更优。
标准偏差法(1970-1975)由德克萨斯州交通协会(TTI)提出,用于休斯顿高速公路I-45的交通监视和控制。算法以判别突发交通事件为主要目标,当一定时段内交通参数的当前值和其平均值之差与其标准偏差的比值在连续两个采样周期内都大于某一预定阈值时,则判定发生交通事件。
双指数平滑算法(1974)由Cook等提出用于突发交通事件的判别。算法将某一交通参数的双指数平滑值作为预测值,和真实值比较来定义跟踪信号值,若超过预定阈值则触发报警。13类参数测试显示,流量和占有率的检测效果更优。
McMaster算法(1990)由Persaud等提出。利用流量、占有率数据构建一个“流量-占有率”分布关系模型,通过比较观测数据与模板之间关系以判断是否发生交通事件。算法首次将由大交通需求所引起的交通事件作为分析对象。
低通滤波算法(1993)由Chassiakos提出。通过对比相邻检测器占有率空间变化情况来判断交通事件是否发生。算法获得较优的检测率及误报率但检测时间过长。
在早期开发的AID算法基础上,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AID算法在九十年代以后相继出现。
人工神经网络(1991)由Chew等人提出用于高速公路突发交通事件检测。随后,他们又开发了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的AID算法。该神经网络由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组成,输入层由上、下游流量、速度、占有率组成,中间层负责处理数据,输出层输出事件和非事件信号。
基于小波理论的AID算法(2003)由华良腾提出。利用小波技术对交通流特征进行提取应用于直接检测交通事件。检测效果均优于MLF网络算法、加州算法以及低通滤波算法。
3、国内高速公路AID算法的研究
国内研究起步晚且理论及技术应用都集中在新理论和新技术方面[3-5]。
姜紫峰等从多层前向人工神经网络角度出发建立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模型(2000)。算法选用不同时刻相邻检测站占有率、流量的仿真数据,检测结果优于加州算法,但该算法存在学习速度慢、训练有局限性等问题。
基于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AID算法(2002)由周雪铭提出。与传统的算法相比,算法选用占有率参与检测能更准确的实现数据分类。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2004)由刘伟铭提出。结合I-880实际速度数据测试显示,小波包变换对事件信息的处理更优。
梁新荣(2006)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检测的问题。根据事件影响下交通参数的变化规律设计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向量,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算法检测率高、训练时间短、泛化能力好。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速公路AID算法(2007)由姜桂艳提出。算法设计了能够反映交通流状态的特征向量输入支持向量机,模拟数据测试显示算法检测效果的有效性和可移植性都明显优于加州算法、MLF算法。
多种支持向量机及其组合形式的高速公路AID算法(2007)由蔡志理提出。算法设计了多个交通变量输入支持向量机。结合vissm仿真数据测试显示检测效果优势明显,但对SVM输入向量的设计过于主观。
4、高速公路AID算法研究展望
国外高速公路AID算法的研究开展时间较早,研究多以道路检测器采集获得的基本交通流数据为基础开展,各算法中涉及的交通变量的选取数量经历了从单变量到多变量转化阶段,选择范围尺度经历了从时间变化到空间变化转变过程,理论基础经历了从数理统计分析等常规方法向人工智能方法的发展历程。
以常规方法为基础的早期AID算法大都是在对所选定交通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推导、假设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并利用仿真或实际数据进行检测。此类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描述交通流实际运行状态,其中也存在较为经典算法如加州算法。但此类模型大多需要标定阈值来实现检测,不合理的阈值标定会影响算法的检测效果。
随着研究的进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AID算法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此类算法不用固定的数学模型即可实现对事件模式与非事件模式的分类但大都需要设定交通变量参与检测,而已有算法对交通变量的选定都不够规范。交通变量选定过多,会造成所包涵信息过于冗余甚至重复进而影响检测效率;选定过少,会造成包涵信息不完备进而影响检测效果。所以在能够充分多角度设计交通变量的基础上,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交通变量给予合理选取再配合人工智能理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速公路AID算法的整体检测性能。
5、结语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速公路AID算法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AID算法的研究方向。在有效筛选交通变量的基础上配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AID算法的设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速公路AID算法的整体检测性能。
参考文献
[1]姜桂艳.道路交通状态判别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MartinP.T.,PerrinH.J.,HansenB.G.Incidentdetectionalgorithmevaluation[J].UniversityofUtah,March,2001.
[3]姜紫峰,刘小坤.基于神经网络的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1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线网用地规划资源共享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发展很快,部分大城市相继建成了一批轨道交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各城市都充分认识到做好轨道交通前期规划,尤其是用地规划与控制的重要性。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2003]81号),明确要求各城市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用地规划与控制工作。
用地规划与控制是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必要支持和有效延伸,有助于提高线网的可实施性,起到稳定线网的目的。对线网进行沿线土地规划与控制,预留走廊和用地,防止新建建筑物的侵占,可有效降低轨道交通的建造成本,减少轨道交通对两侧建筑物的影响。有条件者还应对线路沿线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并为轨道交通的建设预留开发用地。
结合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诸线(共计7条线),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及用地规划与控制的实践,并参考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经验,谈一下本人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的几点认识。
1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的思路和流程
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后,对线网各线进行用地规划与控制一般可与各线预可行性研究结合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两阶段、三步骤”。
“两阶段”是指按预可行性研究、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两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研究的侧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是进行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的前提。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确定各线的工程规模,各线的客流量将是“预可”研究的最主要依据。客流量的预测与分析则取决于线路走向和车站分布,以及线路沿线的城市发展规划。根据各线客流情况,从总体上对线网各线的把握,首先需要进行各线系统选择、车辆选型与编组的研究,确定各线的运输能力。
“三步骤”是指用地规划与控制研究阶段基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各线的工程实施方案。在“预可”方案的基础上,深化各线工程方案研究,确定各线运营设备系统方案,重点研究与用地控制直接相关的线路车站、车辆段、交通枢纽等的规模、布置和实施方案。
第二步,开展沿线用地规划。在各线工程实施方案基础上,根据确定的用地控制范围,进行各线沿线用地规划工作。
第三步,进行沿线用地控制。根据完成的各线沿线用地规划成果,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条例》等),对沿线用地进行严格控制和落实,确保用地规划的实效。
在进行线网中多条线路的用地规划和控制时,需要选定一家有经验的总体单位,从线网全局上进行研究的策划和总体的把握,并承担协调管理的工作,确保各线的研究方案、用地控制满足线网的总体规划。
2线网运营设备系统的配置和资源共享
线网各线运营设备系统将直接影响各线工程实施方案及用地规划与控制,系统资源配置不能单从一条线的角度来考虑,而应从线网全局上对各线运营设备系统进行统一配置和总体策划,以方便未来的运营管理,尽量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线网运营设备系统配置中的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车辆选型系列化
同一客流规模的线路尽量选用相同的车型和合理的编组,便于各线之间车辆的调度和相互支援,以及车辆维修等接口设备的统一。如南京线网根据远期客流,确定4条线采用a型车,其余线路均采用b型车。
2)设备系统协调一致
统筹考虑、协调各线设备系统研究,使各条线路设备系统的配置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或相近,能够相互通用,达到资源共享,并方便未来全线网实现综合自动化管理。如南京线网各线供电系统均采用集中供电制式和直流1500v架空接触网;通风空调系统从压缩车站规模、节能和安全考虑,推荐采用屏蔽门系统或新型集成系统;信号系统推荐采用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atc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推荐采用“一卡通”。
3)控制中心共享
控制中心是运营指挥、防灾救灾的调度管理中心。两条或两条以上线路合建控制中心,共用中心设备和预留接口、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是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重要措施。如南京线网基本确定珠江路、南京南站、江北浦口3个控制中心的位置,满足远期线网的控制要求(见图1)。
4)车辆维修设施共享
车辆段及停车场是车辆维护、检修、停放的场所,需要配备较完整的维护保障设备体系,但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任务量往往是十分有限的,会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这就要求从线网全局上统一筹划,对各个车辆段进行功能分工,通过线路之间联络线的有效设置,实现各线之间车辆段的共用,尤其是投资较大的厂、架修设施的共享。有条件的线路可以只设停车场,满足车辆停放和定修、月检、周检的功能。如南京线网通过协调,初步确定4个大架修基地进行用地控制,满足远期整个网络的维修需求(见图1)。
5)主变电所共建
作为向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供电的集中电源,主变电所的设置也应从线网全局上考虑,根据各线的主变电所分布方案,两线交叉处附近的主变电所尽量实现共建,从而有效地减少建设用地和工程投资,这也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重要措施。如南京线网根据各线供电系统方案,7条线共确定16个主变电所,其中4个主变电所共建(见图1),实际建设12个主变电所。
3线网工程实施方案研究要点
在线网构架和各线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条线路的系统要求、功能要求及技术要求,进行各线工程实施方案研究,是进行用地规划与控制的基础与前提条件。除了做好每条线的研究外,各线之间的接口方案(如换乘站、联络线等)也是研究的重点。
1)线路方案
线路走向应顺沿道路等交通走廊,尽量选择在道路红线以内,应重点研究和协调处理线路走向偏离红线的地段,如小半径曲线等;线路敷设方式在城市中心区宜考虑地下线,在城市地区,在条件许可时可优先考虑地上线,以降低建设投资,重点研究地上线出洞过渡段的设置条件。
2)车站布置
合理选择车站站位和确定车站总体平面布置,最大限度地吸引乘客,车站布置突出交通功能,为乘客提供上下车及换乘的便利条件;车站规模根据线网客流分析结果确定,同时考虑给未来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以及地上车站的地面建筑,应尽量考虑与城市道路及两侧建筑相结合,合理布局,满足周围环境与城市规划要求。
3)换乘站方案
换乘方式应着眼于提高乘客的方便性,并需与换乘线路的线形相适应。换乘线路垂直相交时宜采用十字型,换乘线路平行时宜采用平行型或上下型。对于换乘方便性差的t型和l型,仅限于在特殊条件下采用。
一般来说,换乘线路上下关系的确定取决于线路的建设顺序,选择合理的换乘方案,要对换乘节点进行有效的预留,降低远期工程造价。南京线网确定先实施的线在上、后实施的线在下,进行换乘站方案研究(特殊情况除外)。线网中换乘站共计27个,其中三线换乘站2个,平行换乘站6个,“十”字换乘站8个,t字换乘站6个,l字换乘站1个,通道换乘站4个。
4)车辆段、停车场布置
根据线网确定的车辆段分工,按综合维修基地、车辆段、停车场不同类别、不同设备及工艺要求,进行车辆段合理布置;车辆段、停车场出入线与正线的衔接,是其选址和布置的重要影响因素;确定为网络资源共享的车辆段除满足本线需求外,还应根据他线提供的维修需求来预留维修的空间和资源。
南京线网控制用地研究的7条线共设7段5场,其中大架修段3个,定修段4个。7条线线路总长231.372km,段场总面积212.35hm2,平均每公里线路占地0.92hm2;该7条线共配属a型车392辆,b型车1534辆,总计1926辆,平均每辆车占地0.11hm2。车辆段及停车场的总占地规模基本合理。
5)交通枢纽布置
在城市客运系统中,快速轨道交通与市内常规公交是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服务水平的交通模式,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利于建立以公交为主体,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模式分为四个等级:综合枢纽站、一般枢纽站、一般换乘站、中间站,重点需进行轨道交通与对外交通站场和市内大型公交枢纽的接驳规划,以加强各种交通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公交的整体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6)联络线设置
联络线是连接两条独立运营线路之间的辅助线,根据整个地铁网络的运营策划,对各线路的联络线设置进行统筹考虑,做好联络线设置条件的工程预留与用地规划和控制。联络线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送修的通道
每个综合维修基地一般负责2~3条线的车辆大、架修任务,各线需要大、架修的车辆都要经过联络线送到综合维修基地进行修理。南京线网中具有如此功能的联络线规划有3处。
(2)满足运营车辆调度灵活性
在运营过程中,各线根据运量需求,需通过联络线重新调配各车辆段原配属车辆等。南京线网中具有如此功能的联络线规划有7处。
(3)作为线路的设备运输通道
轨道交通建设中,许多大型材料及设备(包括运营车辆)一般是由国家铁路通过铁路专用线运入车辆段内,这就要求通过联络线和铁路专用线连通。南京线网中具有这项功能的联络线规划有3处。
4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一般要求
线网沿线用地规划与控制除满足城市发展规划和轨道交通系统要求外,还应考虑城市的环保要求与工程安全保护要求等。区间与车站用地控制走廊边界线主要考虑:地下线产生的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地上线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区间线路、车站建筑与城市其他建筑间的安全防护距离,根据轨道交通工程实施要求,考虑预留一定的施工场地。
参照国内相关城市经验,轨道交通用地规划与控制的一般要求如下。
(1)地下线:区间线路按线路规划方案的中线每侧25m为控制走廊,车站按线路规划方案的轮廓(包括出入口、风亭),向外扩25m作为控制用地。
(2)地上线(包括地上、地下、过渡段):区间线路按规划方案的中线每侧30m为控制走廊,车站按规划方案的轮廓向外扩30m作为控制用地。
(3)地下线区间风道:区间风道按规划方案的轮廓,向外扩35m为控制用地。
(4)车辆段用地:根据车辆段规模大小与其所承担的检修工作量(综合检修基地、车辆段、停车场),确定其用地控制范围。
在上述控制范围内,不得随意修建新的永久性建筑物,凡在控制范围内修建新的建筑物,均需轨道交通预先配合做工程实施方案,再根据建筑物具置与地质条件,规划协调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否则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如北京四惠车辆段由于前期没有进行有效的用地控制,建设时拆迁费竟高达7亿之多。
5轨道交通周边开发用地规划
轨道交通周边开发用地规划是其建设用地规划的延伸,其目的在于积极探索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增强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巨额投资,我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投融资模式,一般仍以政府作为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主体,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和旧城改造,借用沿线土地开发与土地出让来筹集建设资金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融资方式。世界上运作比较成功的香港地铁在建设新线时,政府基本不提供资金,而是提供沿线土地供香港地铁公司进行物业开发来筹集资金和补贴运营。
南京线网有针对性地将轨道交通线(或延伸线、支线)引入到土地资源丰富的郊区或新市区,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同时,这些地区预留和储备适当规模的土地来支持地铁建设。
南京线网各线用地控制规划还引入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开发)的理念。tod作为代表性的开发理念,是以公共交通的车站为中心,利用公共交通为前提,进行高密度的商业、办工、住宅等综合性的复合混合用途的集约化、高效率开发。南京线网车站的tod发展模式基本分为新市区形成型、新城市观光开发型、地区中心形成型、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型、城市轴形成型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开发理念,适合于不同的车站。在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中,针对各个车站适合的开发类型,对其周边用地进行控制、规划和预留,以期实现轨道交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总结和建议
在我国城市目前日益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做好轨道交通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预留走廊和开发用地是十分必要的,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线网用地规划与控制的目的在于“引导规划控制红线、预留用地、储备项目”,本文提出了各线预可行性研究与用地规划与控制结合进行的研究思路,基本可达到控制用地的目的。
(2)进行各线用地规划与控制,需从线网全局的角度对网络资源配置和共享方案进行研究和总体策划,避免各条线的研究各自为政的局面。
(3)线网各线工程实施方案是用地控制的直接依据,工程实施方案的研究要注重其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远期方案的合理性和近期对邻线的有效预留
(4)除做好轨道交通建设用地规划外,延伸进行其周边开发用地规划是彻底改变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保证轨道交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5)轨道交通用地规划与控制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很多困难,需得到城市规划、国土、供电、建设等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多部门联合进行有效的协调,才能真正将用地规划与控制落到实处。
(6)各城市需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用地控制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相应的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条例,经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参考文献
[1]万学红.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内容及方法研究[c/ol]//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01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1[20050408]./organization/2001/030.asp.
[2]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g].北京,2004.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1篇9
【关键词】创新研究生培养团队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导师数量不足,使得一个导师带的研究生过多。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以小组和团队的模式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以优化师资结构和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解决研究生扩招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集中精力完善和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的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研究生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建立。
为了适应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面向21世纪实用高科技人才,我们依托甘肃省“通信与信息系统”重点学科,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精心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结合一级学科体系结构的特点以及多年教学和科研的丰富经验,对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效果。
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四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形成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组建团队和梯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
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生指导工作,我们在培养小组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组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团队,并吸收部分副教授和讲师形成研究生培养梯队。团队硕导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整个团队和梯队年轻、充满活力。各位教授专业特长各有侧重,有的理论研究功底深,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团队成员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修炼,不断总结提高,培育创新成果,几年来积累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奖励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7项;申请专利2项;出版著作10部,其中部级出版社8部;100多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20余篇。
二探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多元培养”替代“单一培养”
我们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手段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自主能力,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团队研究生研讨会制度
以前我们联合组织的每周一次研究生讨论会已经坚持了多年,后来又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将原来的研究生讨论会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打破了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位导师组成了研究生指导团队,共同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每周布置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报告要求做成PTT格式,事先将演讲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与会人员,以便让大家有准备地进行探讨,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不仅使每一个研究生得到准备专题讲座文稿、演讲的锻炼机会,还促进了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研究生研讨会制度不断完善,落实到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5年来,记录在案的研讨会已成功组织了200余次,专题讲座进行了170余次,其中导师专题报告20次,外请专题报告10次。
2.组织研究生课题小组
根据科研项目将研究生分成项目小组,每个课题小组3~5名研究生,由导师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分组,或由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自己申报课题分组。分组时尽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特长和才能,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每个小组指定组长负责,定期进行讨论和研究,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关。
3.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
支持研究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主动为研究生牵线搭桥,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目前已经有50多人到现场实习,其中16人通过实习经历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工作。
4.指导研究生参与教学工作
指导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导师批改作业、辅导质疑、实验指导、辅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积极承担成教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5.引导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
引导研究生及时总结科研工作,撰写高质量论文,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向核心期刊投稿。建立核心期刊奖励制度。5年来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70余篇,其中EI检索5篇,国内核心期刊20余篇。
6.鼓励研究生独立申请课题
鼓励支持研究生独立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在甘肃省组织的200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活动中,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共有6组同学组织参加了科研项目申请,3组申请成功。其中二组获得甘肃省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7.指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
本团队成员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工作。研究生通过参加调研、收集资料、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辅导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工作,促进了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指导中获得省级一等奖。
8.利用多种手段加强联系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利用网络、电子邮件、QQ、MSN、飞信以及博客等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多种联系方式加强与研究生的联系,频繁、方便的与研究生联系,及时对研究生的疑问、意见和问题给出回应,实时地解决问题。
9.研究生论文选题严把关
注重研究生小论文和大论文选题的把关与指导。要求研究生从研一开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出一些研究题目,在满足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指导,以便促进研究生个性发展。要求研究生论文尽可能地保持连续性,突出专业特色,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结合实际应用,使研究内容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本团队指导的研究生论文选题70%以上来自科研项目,其余来自新技术研究。
10.全程调研毕业研究生
对毕业研究生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加强与毕业研究生的联系,了解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工作现状,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与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后继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
三探索研究生教学方式改革,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1.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研究式”“质疑式”教学方法。逐步形成“教研交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焦点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研究生怎样学上来,使研究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自我控制为主。组织研究生在学习中进行讨论,这是一种交互性强、鼓励研究生积极发表意见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研究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再次审视自己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锋中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研究生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培养研究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变“面向培养结果”为“面向培养过程”
在研究生教学培养目标上,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在研究生教学内容上,加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互通,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不断跟踪新技术发展,拓展教学科研新内容。在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根据现有实验室设备资源,因地制宜。在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现场学习,如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电话信息中心、铁通端局、实验中心、联通CDMA和GSM基站等地,请现场技术工程人员为研究生介绍实际运行的设备和网络组成,使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实际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生现代通信网及交换技术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注重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跟踪,对学习过程实施全程考核,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保证学习质量。建立从学习、讨论到总结,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年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打破单一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打破导师界限、年级界限和专业界限,由多个导师一起公开组织定期研究生研讨会,交流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讨论学习方法,介绍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共同研究科研中遇到的难题,集中集体智慧攻克难关。通过这样的研讨会,低年级的研究生可以向高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尽快定位,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学习交流中,扩大了每个人的知识量,因为一个人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相互学习将能多倍扩大每个人的知识量。这样的研讨会已经开展了几年,有多人参加,已毕业六届,研讨会的形式得到了所有参加者的认可。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2]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专业要紧密结合国家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适度引领行业需求。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与过去相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3]目前,高校里虽人才济济,青年学子创新意识多,但创新成果尚不足。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成果,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同步推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的优化互动,铺开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的高等教育特色道路。
1学科建设奠定科技创新平台
学科平台是基础,国际视野的开拓、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大要素决定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如何实现学科建设平台上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互动模式,科学实践教学与科研相长并进,应从6个方面推进学科建设,从而奠定科技创新的平台。
1.1凝练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的灵魂。时刻跟踪国际前沿,并始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要把握好凝练稳定与开拓创新之间的关系。
1.2凝聚学术团队——学科建设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学术团队的集成优势,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综合。[4]学术团队(学科梯队)要层次分明,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学科负责人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开拓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凝练、稳定研究方向,组织高层次项目的研究;学术骨干开展规划指导下的各类研究项目的创新研究;一般研究人员协助研究骨干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1.3承接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的核心。科研项目是学术创新及获得创新成果的载体,高水平成果来自于高层次的研究项目。在承担科研项目过程中,要坚持“纵向基础研究指导横向技术开发、横向技术开发支持纵向基础研究”的理念,如图1所示。
1.4抓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要务。高校教学的第一职能是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型大学更需要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秉承这一理念,认真抓好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教师队伍既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围绕“创建品牌专业,培育一流人才”的目标,积极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5建立创新基地——学科建设的基础。创新基地的建设能够稳定一批高水平学术骨干。
1.6健全运行机制——学科发展的动力。实行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在学科内开展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建立学科建设平台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互动机制;科研项目管理采取纵向专用-横向统筹的互动模式。
2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2.1教研相长并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全国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为例,学院每年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并为部级大赛制定了长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并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积极组织学院所属各学科团队的科技创新立项、试验立项。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创新思维,并让年轻学子的创新理念开花、结果。交通工程学科所组建的交通优化及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团队,保持每周进行创新理念大碰撞的研讨传统,组织学生及时积极地开展项目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论证,元器件购买,硬件焊接安装,软件编程,系统仿真调试,实验报告、论文撰写。五年来,所指导的科技创新团队完成国家、省市以及校企联合科技开发项目十余项,十多项创新成果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2009年,指导研究生在科研团队中将自己的奇特想法发表于《科学月刊》,并被授予香港《科学月刊》优秀论文奖。
2.2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持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科研教师通常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分解,针对每位同学的优势进行分工,包括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工程能力、软硬件能力、系统调试能力等综合能力,最后进行集成创新。同时,针对科研创新团队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深入一线调试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程度。譬如我校参赛作品“公交优先实时在线单点控制策略”,参赛选手进入大学就对公交专用道优先通行信号相位进行分析研究,从时间优先级的角度研究交通信号配时方案,荣获全国大赛的三等奖。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篇11
论文摘要: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质的研究方法,叙事的路径和有效性是研究的关键。博客和播客作为信息时代新型的沟通方式,具有极强的叙事功能。教育叙事研究、博客和播客具有各自的特征,以博客和播客整合平台为路径的教育叙事研究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动态交互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对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促进作用,围绕叙事的博客与播客整合策略主要有: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整合平台优化知识管理,加强同伴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促进教师与专家的纵向交流,建立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近年来,教育叙事研究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非量化、以叙事为主的质的研究方法,使一线教师可以在不必掌握艰深复杂的科学研究方法下以“较低”的准入条件进入教育研究行列,有力推动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文本表现为主的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网络媒体,由于其易用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而成为了很多教师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平台。以音、视频表现为主的播客的出现,更为这个研究平台注入新的活力,使教育叙事研究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一、教育叙事研究
1.教育叙事研究产生的背景。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使用一种科学化、抽象化的意义解读方式,追求量化和简单地以量化的程度作为评定教育研究质量的标准。然而,在当代信息社会里,教育应该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也应关注个体的、情景性的、偶发性的事件,因而,以关注个体或小样本事件为专长的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得到教育学界的重视。
2.教育叙事研究的含义。教育叙事研究通常以研究者讲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等形式来述说自己或别人经历过的教育生活并诠释其中的意义。①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讲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和实践,发现教育的普遍价值和意义,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3.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教育叙事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我讲述式,即教师以类似“自传”的方式通过自我陈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和实践,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种方式也称为“教育叙事的行动研究”;二是他人记述式,即教师是叙说者,而记述工作由教育研究者来完成。以这种研究方式进行时,研究者与述说者之间应遵循着信任、平等、开放的原则来进行。
4.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教育叙事具有真实性、故事性、教育性、反思性和通俗性的特点。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石,是教师生命中的真实经历,必须真实可信,不宜虚构杜撰;故事性指叙述的是具有人物、时间、地点、情节等完整性结构的故事;教育性是指教育叙事不是各种教育事件的杂乱堆砌,而是教师通过理性和逻辑思考后阐述的有意义的教育事件,包含积极向上的、有意义的、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影响或震撼的教育思想;反思性在于给教师一个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在反思中探求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在反思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过多的心理刻画和渲染;通俗性指教育叙事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便其他读者理解,达到共享共鸣的效果。
二、博客与播客
博客,英文名为blog,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典型的网络交互方式,它以流水记录的形式来发表日志、文章,可看作一种特殊的网络出版,是一种开放的、低壁垒的交流媒体,也指使用博客的一类人。jupiter研究公司副总裁丁伯格把blog的作用概括为:个人自由表达;知识过滤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
播客,英文名为podcast或podcasting,维基中文百科对播客的解释如下:这个词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电台节目。播客也指使用播客的一类人。播客的工作原理是:内容提供者利用录音工具录制一段节目放到公共服务器上,再用导读文件(feed文件,通常为rss格式,包括出版日期、名称、文字描述等)来指明这个音频文件的位置。客户端使用aggregator(聚合器)的软件订阅和管理导读,这样,只要节目一有更新,便会自动搜索和下载到本地电脑或可随身携带的mp3上。目前,播客除了可以音频和文本信息,还可以传播视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资料。播客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它代表了未来内容可定制、可点播、可携带的互动交流趋势。
三、整合平台对教育叙事的优化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还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是相对显性知识而言,是教师自己获得的、难以明确意识与清楚表达、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或“日用而不知”的知识,由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育、教学、知识等的观念构成。②斯腾伯格等人研究表明,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缄默知识可以起到基础的、辅助的、向导的积极作用,也可以起到干扰和阻碍的消极作用。研究者们一致主张有必要使缄默知识显性化。缄默知识显性化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教育叙事作为教师自我实践的讲述,可以引起教师的共鸣,使一定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以博客和播客相整合的交流平台作为个性化、结构化的流水记录方式,其具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动态交互性的传播特征,对教育叙事的促进作用如下:
1.自主性。通过博客和播客相整合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自由的时空中,以一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记录、表达、参与的愿望,也以一种更加本真的状态实现对当前教育的解读。教师将整合的平台当作网络空间的一块“自留地”,将个性化的有声播客文件以博客相对固定、结构化的方式存放和传播,强化了个人的拥有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强化了网络责任感。
2.开放性。博客以文字和图片的传播为主,而播客传播的是音频和视频信息,两者都是个人通过互联网、管理信息的方式。整合的交流平台具有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封闭的局面,其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使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叙述有了现实的依托,形成了教育领域中多个信息中心。
3.多元性。开放文化所催生的另一种文化就是多元。多元性强调个体经验的差异,而非差距。正如杜威所言,它体现的是“一些在价值上独一无二或不可被取代的东西,一种独特的价值差异”。教育叙事是一种包括教育思想的经验叙事。经验叙事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经验意义。其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是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来贴近经验和实践本身。③教育叙事研究强调教师个体教学经验的叙述,这些经验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却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为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教师使用整合的交流平台在网络上个人的教学经验等信息时,个性化的叙事使网络中出现了多元的信息中心,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不同的虚拟学习社区,有力推动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
4.动态交互性。整合平台的动态交互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与整合平台的动态交互,表现在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入平台中发表信息;二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动态交互。博客和播客使用的rss2.0技术使平台都具有强大的链接和动态交互功能,实现资源的简易聚合,为教师提供选择性的、汇总过的web内容;还有另一方面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教师之间不但可以看到彼此之间闪耀着教育思想火花的故事,还能聆听到不同的声音,达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四、围绕叙事的博客与播客整合策略
目前,博客和播客已出现相当大的融合,有的博客网站也已提供播客功能,如新浪博客、博客网等,但是主要的运用还仅仅停留在娱乐方面,在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叙事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围绕叙事的博客与播客整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以校园网为依托,每个教师都可以拥有以博客和播客整合的交流平台,利用平台进行个性化的叙事和动态地交流。博客和播客都是网络上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和共享性的个性化结构记录方式,可以构成一个个基于共同话题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不是静态的简单地陈列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的博物馆,而是有着现实中对应的实体,实体之间存在着的较强的同质性使他们可以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交流。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是有限的,建立跨区域的学习共同体可以扩大学习与交流的范围。
2.通过整合平台优化知识管理。通过整合平台来管理知识资源,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动画等个人文档资源。先将知识进行分类,然后在平台中将这些知识资源按不同的专辑或类别进行划分,分门别类地形成个人知识库。博客需要一定的写作水平,而制作播客只需要一个麦克风和一台联网电脑,即可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声音,有条件的可以再配一台采集视频的dv。利用整合的交流平台,每个教师可以使用录音工具或dv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讲话或场景记录下来,用简单的视、音频软件编辑后生成mp3或其他视频文件,再上传到播客上管理、回放,在观看中进行自我反思,寻求自我建构,最后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把反思发表在博客上。
3.加强同伴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从传播方式看,播客的沟通模式是以时间轴流向为特征的顺序性,其自身双向沟通的“顺序阅读”的缺点可以通过博客的非线性传播方式来弥补,两者的整合加强教师之间有针对性的横向交流,同时,视、音频的加入,使传统的单靠博客传播的“读”教育叙事向“看”、“听”教育叙事发展,这也给不擅长文字写作的教师提供了另一个“出口”。而且,语言作为人类原始的交流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人的言语除了具有表达逻辑思想的功能外,还因其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因素而具有情绪、性格、气质等形象方面的丰富表现力。④
4.促进教师与专家的纵向交流。教育叙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如果仅仅停留在同伴之间的横向交流上,就会缺乏有效的专业性指导,可能会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因此需要教育专家学者的引导。通过整合平台的纵向链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模糊、粗浅的理论成分经过专家学者和更高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点拨后会更加清晰和牢固,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理论品质。内化的理论品质继续推进实践向理论的跃升,最终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实践。
5.建立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通过整合平台写教育叙事,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激励一般表现在教师在用平台交流中得到同行和专家的鼓励,在反思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外部激励的关键在于解决制定什么样的规则使教师写教育叙事的行为的实际结果与给定的社会(集体)目标相一致,比如学校对教育叙事的评比和奖励等。通过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通过整合平台反映他们的内在价值,使有价值的叙事得到更加充分、客观的推广。
在信息化社会里,整合的交流平台使教师的所思所想与全球化的数字交流方式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的教师提供了宽阔的视域和经验共享的空间,使教师以更积极的态度关注自身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叙述教育实践中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获得理解,在理解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给予教育叙事理论解释和更具体的说服力。
注释:
①陈中华.后现代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2007,(6).
②张先锋,胡桂英.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及其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③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3).
④黄匡宇.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01).
参考文献:
[1]王枬.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2005,(2).
[2]鲍道宏.教育叙事研究:批判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3]陈中华.后现代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2007,(6).
[4]刘镇.播客:自媒体的扩张与挑战[j].传媒观察,2007,(2).
[5]吕旭峰,刘晓萍.教师博客:教育叙事研究的平台[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交通研究方向范文
1国内高校中交互设计专业的发展情况
国内高校近几年掀起了发展交互设计专业(研究方向)的热潮,其中以清华大学、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不仅培养具有交叉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探索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协同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则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对交互设计方向的学生给予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将专业打散成模块,并通过实践课题重新组织模块课程;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硕士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两大板块。分别以理论研讨和项目实践的形式(workshop)同时进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普遍受到国内一流IT企业的欢迎。
从以上这些国内做得较好高校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的教学重视跨学科研究和实践能力与加强校企合作将课堂转向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项目经验积累是交互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趋势。
2我校交互设计现阶段的教学现状
(1)在如今高校专业紧跟市场供求的形势下,市场的缺口就是学校专业的发展导向,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交互设计广阔的前景,但是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日仅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课程的教学体系搭建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目前的专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可参考的教学信息、方法都相对较少。
(2)课程教学中参考教材少,交互设计方向涵盖内容广,实际应用灵活广泛,现有的书籍大多是对于交互设计等具体的方法讲授,缺乏针对交互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方法的具体指导类的书籍。
(3)师资队伍交互设计方向研究尚浅,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中还没有专门进行交互设计专业方向研究的教师,虽然平时对于信息设计方向也有过多次接触,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研究。
3针对以上问题研究的交互设计方向建设方案
建设目标: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具有团队意识的交互设计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建立适合本方向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具体方案:
(1)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近年来大力倡导的,教师通过科学研究,第一能够使自我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二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的研究实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目标。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快教师对伍建设。尝试引进交互设计类专业人才来我校讲学、师生共同进行workshop的形式与专业人士进行学习、交流,了解企业交互设计的实际应用流程。尽可能多的参加国内的相关交互设计类的会议,了解行业动向、沟通教学方法。
(2)交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交互设计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中,专业基础模块中负责为交互设计研究方向进行铺垫,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软件应用技巧以及基本的图形界面设计方法。学生在大三开始专业选修课程:交互设计概论、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设计、交互设计专题设计四门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课程的设计依托交互设计的研究方向,将交互设计中诸多的研究方向进行分块整理,课程设计分为三个基本方向:交互设计理论基础常识、用户体验及产品交互设计,以及人机交互设计。这三个方向课程设计涵盖了交互产品界面、公共信息设施、移动通讯应用服务、图形界面设计研究等交互设计方向中研究最为广泛、成熟且学生在日后易于就业的课程内容,同时这三个课程方向也能够与新版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侧重于产品设计方向的交互设计内容,同时还涵盖了图形界面、网页界面设计等平面设计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课程学习内容的交叉性的特点,同时保证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
(3)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交互设计方向的学科特点在于要求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强,学科综合性强且交叉广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基于以上这些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本次教改依据交互设计的课程体系内容的设置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总结,尝试以项目教学对象,工作室教学模式适应交互设计方向的教学:
第一,课程模块的划分。目前,新的培养方案已经开始执行,按照培养方案的课程划分模式,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以及专业方向课,而工作室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大二开始分专业方向时开始执行的。
第二,教师队伍组建。现有的工业设计教师已经教师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了整合,交互设计方向现有4名教师,今后的主要工作室在这四名教师的基础上组建交互设计工作室,所有的交互设计方向类课程有工作室内的这四名教师承担。尝试通过立项的方式实行了课程负责制,每位教师分别负责1~2门课程的建设。
第三,工作室运行模式。工作室教学不仅使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具应用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训的环境与内容,提供更多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机会,增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所在,较快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每位交互设计教师针对自己擅长的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2至3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自身的愿望双向选择进入方向教师进行导师负责制下的专业课程一体化实训教学,并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导师在研项目开展课题项目的设计,每位教师选择带领3~4名学生。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就可以进入工作室学习如用户体验及产品交互设计,以及人机交互设计等课程,由导师布置课题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工作室开放时间的管理上更加灵活。工作室实行全天开放的模式,只要工作室没有具体教学安排,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工作室继续学习、创作以及完成相关设计课题。
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结合学生在最后一学年中,可以针对其专业方向、个人兴趣以及对今后职业的设想,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创作,这样学生的创作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