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商会交流材料范例(3篇)

时间:

商会交流材料范文篇1

一、增值税视同销售及进项税额转出的本质

增值税是国家对商品在流通环节的价值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其征税对象主要是进口货物以及商品生产、销售、加工、修理与修配等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部分。增值税的直接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增值额×税率”。但实践中对某一纳税人,商品的增值额的计算缺乏直接确认依据,而确认其采购成本与销售收入的金额是较容易的。因此,实践中计算某一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时,往往采用“销售收入×税率-采购成本×税率”来进行间接计算,即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则等于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后的余额。

大多数正常情况下,商品的加工生产与销售环节不中断,商品流通环节是完整的,商品的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后的余额便是该商品应缴纳的增值税额。

但某些特殊情况,比如企业有时未发生商品销售,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使商品增值,如把低价商品作价较高对外投资、对外捐赠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企业未发生销售,但税法上仍需确认销项税额,以确保商品的价值增值部分足额缴纳税款。这样,增值税的视同销售业务就产生了。因为税法对视同销售业务的判断不是以会计上对收入的确认为前提,而是考虑商品是否实现增值。

再有,如果企业商品在生产加工与销售环节中出现中断,如商品出现损毁等,则商品无法销售,即增值环节中断,该商品的“销项税额”无法产生。此时,如不对“进项税额”进行转出处理,便会出现该商品的“进项税额”与其他商品的“销项税额”进行抵消的情况,导致企业的“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对应关系发生错位。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进项税额转出的处理规则。

二、视同销售业务与进项税额转出业务的分析与判定

确认视同销售业务或进项税额转出业务,可依据如下“三个是否”来判定:1、商品是否是企业自制或委托加工的;2、商品是否流转出企业;3、商品流转是否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具体来说,对一项业务首先要判定“商品是否是企业自制或委托加工”。如果“是”,则判定为视同销售业务,确定销项税额;如果“否”,则进入第二步,“判定商品是否流出企业”。如果“是”,则判定为视同销售业务,确定销项税;如果“否”,则判定为进项税转出业务。对已确认为视同销售业务的,还要进行第三个判定“商品流转是否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如果“是”则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如果“否”,则直接按成本结转。收入确认的条件为:商品所有权转出企业,并且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视同销售与进项税额转出的判定业务举例

1、商品属企业自制或委托加工的。

例1:某公司将自制产品对外投资,该产品的成本为6万元,市场价格为8万元。

分析:由于该公司投资产品属自制,且流转出企业。因此,应作为视同销售业务处理。同时,用于投资的产品所有权是要转移的,并且引起了“长期股权投资”增加,所以应确认收入。故,其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9.36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8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万元。同时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6万元;贷:库存商品6万元。

例2:某公司将自制产品用于本公司的在建工程,该产品的成本为6万元,市场价格为8万元。

分析:该公司中的产品属自制并用于本公司在建工程,所以,应作为视同销售业务处理,但由于不符合收入条件,故直接结转成本。其会计分录为借:在建工程7.36万元;贷:库存商品6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万元。

例3:某公司将自制产品对外捐赠,该商品的成本为6万元,市场价格为8万元。

分析:由于该公司自制产品用于对外捐赠,流出本公司。因此,作为视同销售业务处理。但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应直接按成本结转。其会计分录分借:营业外支出7.36万元;贷:库存商品6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万元。

例4:委托代销。A公司将自制产品委托B公司销售,该商品成成本6万元,市场价格为8万元。

分析:A公司将自制商品委托B公司代销,产品流出企业,并导致资产(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增加,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故A公司发出商品时,借:委托代销商品6万元;贷:库存商品6万元。收到B公司代销清单时,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9.36万元;贷:主营业务收入8万元,贷:应交税费(销项税额)1.36万元;同时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6万元,贷:委托代销商品6万元。

2、商品不是企业自制或者委托加工。

(1)外购商品流转出企业,视同销售,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

例5:某公司将外购原材料对外捐赠,该原材料的取得成本为6万元,目前的市场价格为8万元。

分析:该公司用外购的原材料直接对外捐赠,原材料已流转出企业,因此,应作为视同销售业务处理。同时,该公司原材料的流出,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故直接结转成本。故其会计分录为借:营业外支出7.36万元;贷:原材料6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万元。

(2)外购商品流转出企业,视同销售,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

例6:某公司将外购原材料对外投资,该原材料的取得成本为6万元,目前市场价格为8万元。

分析:该公司用外购材料对外投资,材料已流转出企业,因此,应作为视同销售业务处理,确认销项税额。同时,由于原材料的流出导致该公司另一项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增加,所以应确认收入。故其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9.36万元;贷:其他业务收入8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万元。同时结转成本,借:其他业务成本6万元;贷:原材料6万元。

(3)外购商品未流转出企业,进项税额转出。

例7:某公司将外购原材料用于本公司的在建工程,该原材料的取得成本为6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进项税额为1.02万元,目前市场价格为8万元。

分析:该公司将原材料用于在建工程,该原材料未流出公司,不应视同销售,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会计分录分借:在建工程7.02万元;贷:原材料6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02万元。

参考文献:

商会交流材料范文

一、实行温情服务,塑造窗口形象。

我局肩负着监管全市运输市场的重任,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本部门的形象,车辆办照服务大厅则是反映部门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为了让车主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我们以构建和谐社会活动为契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部门内全面实行温情服务。

1、内练筋骨,切实提高全员素质。一是开展“三学”活动,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学”,即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微机操作、学习车辆驾驶。通过学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服务发展是本部门“第一要务”的理念,提高服务的本领。二是购买保险,解决干部职工后顾之忧。我局在市保险公司购买了一份保额为1.5万元的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既减轻了单位的经济压力,又为每位干部职工搞好服务、文明执法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今年十月中旬,我局一人在执法中受伤,保险公司依法赔付医药费3000元。三是设立“两金”,建立奖惩分明的制约机制。我局除严格落实市局各项规章制度外,还设立“委屈求全金”、“粗暴执法金”。“委屈求全金”,就是凡在执法和服务中受到伤害和委屈的干部职工,单位都上门慰问,在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奖励当事人100元至200元。对做得好的干部,年终考核时列入先进个人和优秀公务员的推荐名单。“粗暴执法金”,就是干部职工被管理对象或群众举报为言谈举止粗鲁,粗暴执法,给工商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经调查属实的,单位除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外,并从其工资中扣除一定的罚金。因不文明执法行为对管理对象造成伤害的,管理对象医疗费由执法者个人承担。情节严重的,上报上级主管局另行处理。

2、外树形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我局对到车辆办照服务大厅办照的车主热情服务,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座、一杯茶水相待”。本着“马上就办、马上办好”的原则,实行限时服务,做到“三分钟时效服务、登记发照一条龙确保手续齐全”,不让车主多待一分钟,不让车主多跑一步路。同时,实行上门服务,送照上门,让车主享受方便快捷、细心周到的服务,让车主交钱感到放心、安心和省心。另外,我局转变职能,以监管促服务,以服务促监管,对一些特困车主实行帮扶,为他们排忧解难。市五金公司下岗职工李某,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他想贷款买货车跑营运,养家糊口。他怕车辆办证手续复杂,负担太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到分局进行了咨询。我们热情接待,对他的情况进行了核实,鼓励他尽快买车,并表态如果符合条件,将按下岗职工优惠政策办理登记注册手续。9月份,李某买了货车,我们上门为其免费办理了证照。现在,李某营运生意越做越红火,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截止目前,为车主提供政策咨询1054次,提供用车致富信息235条,上门服务673次,帮扶特困下岗职工31人,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

二、实行延时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我局上班时间与车主营运时间不一致的矛盾,分局想车主之所想,急车主之所急,不让车主跑冤枉路,花冤枉钱,实行八小时之外和工作日之外的多种形式的延时服务。

1、实行午休服务和节假日服务。我局建立午休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在中午下班时间的午休时段和星期六、星期日及其它休息时间内,安排专人在车辆办照服务大厅值班,负责办理车辆的登记手续、颁发营业执照、缴纳工商管理费和会费等业务。今年9月份的一个晚上10点钟以后,我局人员为了给家住农村的客车主汪姚军和汪姚雄送证照上门,不顾当时下着雨,道路泥泞难走,挨家挨户敲门询问,上门进行服务。我局人员给汪姚军和汪姚雄办理完手续回到城关,已是凌晨1点多钟了。

2、实行预约服务。我局将各组人员的服务电话号码印在核发的证照左下角和工本费发票上,车主可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预约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不管是上班,还是八小时之外;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不管是城区,还是边远乡镇,都可以办理车辆的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9月20日,家住农村的农用车车主尹奇水,和我局人员预约在该村家中领取证照。我分局人员到预约地点后没有碰到他,从其邻居打听到尹某在田间拖草头,我局人员几经周折,终于将证照送到尹某手中,尹某紧紧握着我们同志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鲜活的例子数不胜数。我局通过实行延时服务,方便了那些需要急事急办或跑业务时间与正常上班时间存在冲突的车主,解决了车主办照缴费的种种不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商会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工业会计商业会计

一、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是由会计主体所处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会计的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不同行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和不同性质企业的特点。企业总是从属于一定的行业,而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营业务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会计方法的设计和选择。行业经营风险程度对会计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行业,风险程度不同。行业风险程度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各项准备金的核算上,行业风险比较小的企业其各种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小,因此不必采用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金,用直接转销法既可。而一些风险相对较大的企业,其各项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大,因此常常需要采用备抵法。可见,风险程度的不同,客观上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即可选择性。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作账的区别很大,因为它们有不同的会计制度。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本质上都是要先购进材料或产品,之后将产品出售,也都需要计算产品的营业成本,从这个角度上讲,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其区别主要集中在成本的构成、核算方法和科目设置、会计流程、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以及账务处理上的不同。

1、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成本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实际上工业产成品的成本构成也是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除了制造费用这个工业会计必须提及的成本之外,还包括比如原材料的采购费用、生产产品工人的工资及福利、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燃动力费等。工业企业区别于商业企业最重要一点就是存在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成本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也很高,因此正确核算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关键,其中制造费用的核算尤为重要。由于商业企业不存在生产环节,其商品成本构成相对也更加简单,无非是仓储、整理以及运输成本,所以想要核算清楚商品的采购成本,只需确认已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的价值既可。但应注意不包括商品运输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工资福利等。

2、会计方法及科目设置不同

工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方法,计划成本法下设置“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科目进行核算;实际成本法下对于款项已支付但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而商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进价法和售价法两种方法,进价法下,对尚在运输途中并已支付款项的商品,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售价法下,则必须设置“在途物资”和“商品进销差价”两个科目进行核算。

3、会计核算流程不同

工业企业的实物流转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供应阶段(即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供应阶段购进原材料后进入生产阶段,产品完工后核算成本进行销售,最后结转销售商品的成本,其核算的复杂之处在生产阶段,也就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过程。原材料在投入生产时,会发生一系列的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机械设备费、制造费用等,这道工序过后,原材料变为了半成品,形成下一工序的材料成本。月末,将本月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在加工完成的半成品和尚在加工过程中的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给半成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就作为下一工序的材料投入,然后加上下一工序的费用转入第三道工序,以此类推。最后加上前面各道工序的费用就是本月的生产费用,将其在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再进行分配,那么分配给产成品的成本就是库存商品成本。这就是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多出来的会计流程。而商业会计的实物流转过程相对于工业会计要简单得多,只是商品的购入、存储和销售环节,没有生产这一会计流程。

4、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不同

(1)成本核算方法不同。工业会计关注的是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即如何有效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而言,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商业会计成本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是针对商品的出入库以及期末进销差价的核算问题,一般采用零售价法。

(2)费用核算方法不同。这里所说的费用主要是指采购费用和制造费用。工业会计要求将购入材料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计入相应的材料采购成本,即购进材料时发生的所有采购费用应当全部计入材料成本,当购入某一种材料发生采购费用时,应将采购费用直接计入材料成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接材料;但如果购入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时,采购费用则由材料共同负担,这时就应根据一定分配标准将采购费用进行分配,再分别计入某几种材料的成本。制造费用类同于上述提到的采购费用,也就是说,生产一种产品发生的相关费用可以直接分配到该种产品的成本中去,对于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共同发生的间接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待期末计算制造费用总额,再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最后一次性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商业会计而言,存货采购成本的进货费用,可直接计入商品成本,也可先进行费用的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存销情况再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售商品应负担的进货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即主营业务成本;对于尚未出售的商品所负担的进货费用,应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即库存商品。

5、账务处理不同

以下分别从采购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成本结转四个过程区分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账务处理(分录顺序:工业会计、商业会计)。

(1)采购阶段。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2)生产阶段。

一是工业会计在生产阶段会发生直接费用,即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同时还会发生间接费用,即生产车间费用、行政管理部门费用等,直接费用通过“生产成本”账户核算,间接费用中生产车间费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行政管理部门费用通过“管理费用”账户核算,而商业会计没有生产过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二是“制造费用”待月末分配后转入“生产成本”账户。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三是产品完工入库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3)销售阶段。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商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成本结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产成品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三、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其他区别

1、资金运动过程不同

工业会计资金运动过程包括从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三个环节,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而商业会计只有购进和销售两个过程,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和货币资金。

2、账户所属类别不同

工业会计核算项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五大类,而商业会计则没有成本类账户,只有四大类项目,即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

3、存货核算方法不同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工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有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半成品、产成品、委托加工物资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购入货物和销售货物,并没有生产制造环节,因此商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是待销商品,当然也包括为经营活动而准备的材料物资。

4、销售成本结转程序不同

工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在计划成本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归集制造费用总额,按一定比例在产品间分配制造费用,计算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和完工产品,最后结转销售成本;在实际成本法下,做法基本接近计划成本法,只是不用再计算和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商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售价法和进价法两种,在售价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进行价税分离,将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摊销,然后结转销售成本;进价法下月末则可以直接结转销售成本。

5、收入核算项目不同

我国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对我国企业应该如何确认和计量收入给予了全面和细致的规定,在对准则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准则中的收入涉及的行业较多,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会计在对收入进行核算时的综合体现,有关收入确认的原则也跟据不同行业而有所区别。例如,工业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产品、销售材料以及与销售产品无关的过程,因此工业会计的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商品流通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商品的过程,因此商业会计的收入在“商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核算科目的区别显而易见。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对于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不同会计过程的不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今后还需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会计制度,尽职尽责地做好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