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特点范例(12篇)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篇1
【论文摘要】:讨论纳米科学和技术在新时期里发展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一系列新的方法将被讨论。我们还将讨论倘若这些困难能够被克服我们可能会有的收获。
纳米科学和技术所涉及的是具有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的结构的制备和表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举世瞩目。无论是从基础研究(探索基于非经典效应的新物理现象)的观念出发,还是从应用(受因结构减少空间维度而带来的优点以及因应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持续减小而需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驱使)的角度来看,纳米结构都是令人极其感兴趣的。
1.纳米结构的制备
有两种制备纳米结构的基本方法:build-up和build-down。所谓build-up方法就是将已预制好的纳米部件(纳米团簇、纳米线以及纳米管)组装起来;而build-down方法就是将纳米结构直接地淀积在衬底上。前一种方法包含有三个基本步骤:1)纳米部件的制备;2)纳米部件的整理和筛选;3)纳米部件组装成器件(这可以包括不同的步骤如固定在衬底及电接触的淀积等等);“build-down”方法提供了杰出的材料纯度控制,而且它的制造机理与现代工业装置相匹配,换句话说,它是利用广泛已知的各种外延技术如分子束外延(mbe)、化学气相淀积(movcd)等来进行器件制造的传统方法。“build-down”方法的缺点是较高的成本。
很清楚纳米科学的首次浪潮发生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这段时期,研究者已经证明了纳米结构的许多崭新的性质。学者们更进一步征明可以用“build-down”或者“build-up”方法来进行纳米结构制造。这些成果向我们展示,如果纳米结构能够大量且廉价地被制造出来,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成果。
2.纳米结构尺寸、成份、位序以及密度的控制
为了充分发挥量子点的优势之处,我们必须能够控制量子点的位置、大小、成份已及密度。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量子点生长在已经预刻有图形的衬底上。由于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处在10-20纳米范围(或者更小才能避免高激发态子能级效应,如对于gan材料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小于8纳米)才能实现室温工作的光电子器件,在衬底上刻蚀如此小的图形是一项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对于单电子晶体管来说,如果它们能在室温下工作,则要求量子点的直径要小至1-5纳米的范围。这些微小尺度要求已超过了传统光刻所能达到的精度极限。有几项技术可望用于如此的衬底图形制作。
⑴电子束光刻通常可以用来制作特征尺度小至50纳米的图形。如果特殊薄膜能够用作衬底来最小化电子散射问题,那特征尺寸小至2纳米的图形可以制作出来。
⑵聚焦离子束光刻是一种机制上类似于电子束光刻的技术。
⑶扫描微探针术可以用来划刻或者氧化衬底表面,甚至可以用来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材料在探针作用下引入的高度局域化增强的氧化机制的。
⑷多孔膜作为淀积掩版的技术。多孔膜能用多种光刻术再加腐蚀来制备,它也可以用简单的阳极氧化方法来制备。
⑸倍塞(diblock)共聚物图形制作术是一种基于不同聚合物的混合物能够产生可控及可重复的相分离机制的技术。
⑹与倍塞共聚物图形制作术紧密相关的一项技术是纳米球珠光刻术。此项技术的基本思路是将在旋转涂敷的球珠膜中形成的图形转移到衬底上。
⑺将图形从母体版转移到衬底上的其他光刻技术。几种所谓“软光刻“方法,比如复制铸模法、微接触印刷法、溶剂辅助铸模法以及用硬模版浮雕法等已被探索开发。
3.纳米制造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器件持续微型化的趋势的发展,普通光刻技术的精度将很快达到它的由光的衍射定律以及材料物理性质所确定的基本物理极限。通过采用深紫外光和相移版,以及修正光学近邻干扰效应等措施,特征尺寸小至80nm的图形已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制备出。然而不大可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再进一步显著缩小尺寸。采用x光和euv的光刻技术仍在研发之中,可是发展这些技术遇到在光刻胶以及模版制备上的诸多困难。目前来看,虽然也有一些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需要克服电子束散射以及相关联的近邻干扰效应问题,但投影式电子束光刻似乎是有希望的一种技术。扫描微探针技术提供了能分辨单个原子或分子的无可匹敌的精度,可是此项技术却有固有的慢速度,目前还不清楚通过给它加装阵列悬臂?拍芊袷顾?锏娇梢越邮艿目绦此俣取?p>
对一个理想的纳米刻写技术而言,它的运行和维修成本应该低,它应具备可靠地制备尺寸小但密度高的纳米结构的能力,还应有在非平面上刻制图形的能力以及制备三维结构的功能。此外,它也应能够做高速并行操作,而且引入的缺陷密度要低。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一项能制作亚100nm图形的单项技术能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现在还难说是否上述技术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某种组合会取代传统的光刻技术。究竟是现有刻写技术的组合还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会成为最终的纳米刻写技术还有待于观察。
4.展望
目前,已有不少纳米尺度图形刻制技术,它们仅有的短处要么是刻写速度慢要么是刻写复杂图形的能力有限。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制造简单的纳米原型器件,这将能使我们研究这些器件的性质以及探讨优化器件结构以便进一步地改善它们的性能。必须发展新的表征技术,这不单是为了器件表征,也是为了能使我们拥有一个对器件制造过程中的必要工艺如版对准的能进行监控的手段。随着器件尺度的持续缩小,对制造技术的要求会更苛刻,理所当然地对评判方法的要求也变得更严格。随着光学有源区尺寸的缩小,崭新的光学现象很有可能被发现,这可能导致发明新的光电子器件。然而,不象电子工业发展那样需要寻找mos晶体管的替代品,光电子工业并没有如此的立时尖锐问题需要迫切解决。纳米探测器和纳米传感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还难以预测它的进一步发展趋势。然而,基于对崭新诊断技术的预期需要,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总括起来,在所有三个主要领域里应用纳米结构所要求的共同点是对纳米结构的尺寸、材料纯度、位序以及成份的精确控制。一旦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就会有大量的崭新器件诞生和被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淼,李振华,鲁阳,齐仲甫,李文铸.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
[2]吴晶.电喷雾法一步制备含键合相纳米微球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
[3]张喜梅,陈玲,李琳,郭祀远.纳米材料制备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现代化工,2000.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纳米技术;化学;化学工业
1纳米技术概况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1米(m)=109纳米(nm),从换算关系中可见这是一个极小的单位,如果再形象一些,人类头发的平均直径是0.05毫米,把头发丝沿轴向平均剖成五万份,其中的一份即是1纳米,所以一般来说纳米是用来标注微观物质的大小的度量单位。
在宏观上铜是导电的,把铜研磨成粉末(微米级)后其依然具有导电的特性,但是一旦将铜粉末颗粒的直径研磨至纳米级之后,铜就不再导电了。与此相反的是,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硅是一种半导体具有单向导电性,如果将二氧化硅研磨成颗粒,并使颗粒的尺寸达到纳米级,那么其性质将会发生颠覆性改变――二氧化硅变得完全导电了。再比如,银这种物质在平常会释放出银离子,而银离子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而将银做成纳米级的使其成为纳米银,其杀菌作用会大大提高。
由上可知,在纳米尺寸下,物质的许多性质将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与原来的性质相反或者是加强了原有的性质,甚至有些物质会体现出全新的性质,所以人们以此为基础发展了纳米技术。
纳米带动和发展了诸多学科,比如纳米化学、纳米医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材料学,而我们最常听到的既是纳米技术在化学和材料学中的应用,由于纳米技术研究的尺寸介于1到100纳米之间,所以通常认为,如果物体为固态粉末或者呈纤维状,当其有一维且小于100nm时,即为纳米尺寸;如果物体为球状,而且其比表面积大于60m2/g且其直径小于100nm时即达到纳米尺寸。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材料的微观尺寸即以纳米表示,比如半导体材料的制程即为纳米级,截至2016年4月,最新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制程为14nm。纳米材料有如下几大特点:(1)颗粒尺寸小。(2)比表面积大。(3)表面能高。(4)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纳米材料还有其独有的三大效应:(1)表面效应。(2)小尺寸效应。(3)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2举例说明纳米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
上文已经说明,一些物质在纳米尺寸之下会体现出诸多不同于处于宏观尺寸下的性质,所以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中。
2.1纳米银
普通状态下的银是银白色的,而在纳米状态下的银则呈白色粉末状,所以纳米银也被称作纳米银粉。通常状态下的银有良好的杀菌功能,而与通常状态的银不同纳米银的杀菌能力更强,而且其杀菌的效果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加强,但是长期使用含纳米银的杀菌剂会在生物体内产生积累造成生物的中毒,并且银作为一种广谱的杀菌剂会将自然界中的有益菌一并杀灭破坏生态平衡。在化学工业上,纳米银还是乙烯氧化反应的良好的催化剂。
纳米银也因为容易制得和优良的性质而被用于分析化学中,在分析化学中纳米银经过修饰后与荧光蛋白结合并置于特定载体之上可以显著增强荧光蛋白的发光强度,可以在荧光蛋白很微量的情况下达到大剂量的发光效果,再进一步修饰蛋白质后比如将蛋白质与某些物质如嘌呤、腺苷等物质结合,可以做成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荧光分子探针,再加上经过纳米银的增强作用可以用来检测很微量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子探针的灵敏度,推动了分析化学的进步。
2.2纳米铜
非纳米级下的铜已经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但是纳米级下的铜具有更良好的延展性――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可以在室温下被拉伸50多倍而不出现裂痕,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在80纳米下,纳米铜结晶体的机械特性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个尺寸下纳米铜结晶体的机械强度是普通铜的三倍。
由于纳米铜的比表面积大,活性中心多,因此纳米铜一般是被作为催化剂而使用的,比如在石油工业和冶金工业中纳米铜是一种良好的催化剂。再比如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脱氢和氢化反应里,纳米铜具有极高的选择性和活性,因而是一种理想的催化剂。又比如在导电纤维的制造(以乙炔为原料聚合而成)中,因纳米铜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中心多的特点仍然是一种极好的催化剂。最后,在传统的汽车尾气处理中,一般使用铂和钌这样的贵金属使一氧化碳转变生成二氧化碳,虽然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物性不变,但是催化剂依然要参与到反应过程中,所以催化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消耗,所以在该反应中使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显得成本过于昂贵,实验证明纳米铜对于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这一过程的某些部分的催化作用不亚于铂和钌的催化作用,而且纳米铜的价格明显低于铂和钌的价格,而且铜的含量较为丰富,所以纳米铜用来部分代替铂和钌来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以降低成本。
2.3纳米镍
一般来讲,纳米金属大部分被应用于制作高效的催化剂,纳米镍也不例外。由于纳米镍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而且表面活性位也多,所以纳米镍一般被用加氢、氧化、合成、歧化、偶联等化学反应中。
3纳米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经过纳米技术处理过的玻璃具有高度的不沾性,所以利用此种玻璃制作的化学仪器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因试剂残留而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将布料表面进行纳米处理能够避免油污的侵染,使得衣物有自净的功能。在医学上,通过仿生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完成很多高难度的手术,而且通过纳米机器人携带药物可以准确的将药物送达病灶,使病人尽快的康复。
4结束语
由于在纳米尺寸下物质的性质会发生诸多改变,人们利用这些特点并加以改进使其造福于人民,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即是纳米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在化学中,纳米金属一般因为其较高的比表面积以及数量较多的活性中心而被当做高效的催化剂使用,或者将其作为某些贵金属催化剂的代替品以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纳米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但是发展迅速,可喜的是我国的纳米技术行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纳米技术的研究在世界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柯毅民.纳米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9,10:30.
[2]朱曾惠.化学工业中的纳米技术[J].化工新型材料,2004,01:41-43+49.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1篇3
关键词:纳米材料;特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1-01
一、引言
自从20世纪发现纳米材料以来,纳米材料被誉为是21世纪构成未来智能社会的四大支柱之一,而碳纳米管是纳米材料中最富有代表性,并且是性能最优异的材料。由于碳纳米管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性能稳定、柔软灵活、导热性好、比表面积大并具有许多吸引人的电子性质。
二、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由于纳米材料是由相当于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也正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区别于相同化学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质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学特性例如:其力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热学特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各个科技领域内得到了应用。
1、表面效应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1]是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随着粒径变小,表面原子所占百分数将会显著增加。当粒径降到1nm时,表面原子数比例达到约90%以上,原子几乎全部集中到纳米粒子表面。由于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数增多,表面原子配位数不足和高的表面能,使这些原子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故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
2、小尺寸效应
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比表面积增加,从而产生一系列新奇的性质:
(1)力学性质
(2)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都大于同类粗晶材料和非晶体材料的值,这是由于界面原子排列较为混乱、原子密度低、界面原子耦合作用变弱的结果。因此在储热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耦合性能应用方面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3)电学性质
由于晶界面上原子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材料的电阻高于同类粗晶材料,甚至发生尺寸诱导金属――绝缘体转变(SIMIT)。利用纳米粒子的隧道量子效应和库仑堵塞效应制成的纳米电子器件具有超高速、超容量、超微型低能耗的特点,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面取代目前的常规半导体器件。
(4)磁学性质
小尺寸的超微颗粒磁性与大块材料显著的不同,呈现出超顺磁性。利用磁性超微颗粒具有高矫顽力的特性,已做成高贮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大量应用于磁带、磁盘、磁卡等。利用超顺磁性,人们已将磁性超微颗粒制成用途广泛的磁性液体
三、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1、信息产业中的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应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网络通讯、宽频带的网络通讯、纳米结构器件、芯片技术以及高清晰度数字显示技术。②光电子器件、分子电子器件、巨磁电子器件,这方面我国还很落后,但是这些原器件转为商品进入市场也还要10年时间,所以,中国要超前15年到20年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③网络通讯的关键纳米器件,如网络通讯中激光、过滤器、谐振器、微电容、微电极等方面。
2、环境产业中的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对空气中20纳米以及水中的200纳米污染物的降解是不可替代的技术。要净化环境,必须用纳米技术。近年来,不少公司致力于把光催化等纳米技术移植到水处理产业,用于提高水的质量,已初见成效;采用稀土氧化铈和贵金属纳米组合技术对汽车尾气处理器件的改造效果也很明显;治理淡水湖内藻类引起的污染,最近已在实验室初步研究成功。
3、能源环保中的纳米技术
合理利用传统能源和开发新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合理利用传统能源方面,现在主要是净化剂、助燃剂,它们能使煤充分燃烧,燃烧当中自循环,使硫减少排放,不再需要辅助装置。另外,利用纳米改进汽油、柴油的添加剂已经有了,实际上它是一种液态小分子可燃烧的团簇物质,有助燃、净化作用。
4、精细化工方面的应用
精细化工是一个巨大的工业领域,产品数量繁多,用途广泛,并且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纳米材料的优越性无疑也会给精细化工带来福音,并显示它的独特畦力。在橡胶、塑料、涂料等精细化工领域,纳米材料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5、纳米生物医药
这是我国进入WTO以后一个最有潜力的领域。目前,国际医药行业面临新的决策,那就是用纳米尺度发展制药业。纳米生物医药就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必要的物质,然后在纳米尺度组合,最大限度发挥药效,这恰恰是我国中医的想法。在提取精华后,用一种很少的骨架,比如人体可吸收的糖、淀粉,使其高效缓释和靶向药物。对传统药物的改进,采用纳米技术可以提高一个档次。
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尤其是能源、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可见,纳米技术对我们既是严峻的挑战。必须加倍重视纳米技术和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我国在21世纪实现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整个人类社会将因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而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王旭.浅论纳米材料的特性.大观周刊,2012(6).
[2]汪云.纳米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广州化工,2007.35(6).
[3]周震.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电催化中的应用.化学通报,1998(4).
[4]单志强.纳米材料特性及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环境技术,2005,23(2).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篇4
关键词:纳米技术,技术应用,技术问题
引言:现在各种产品一直朝着集成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但不同的器件必然受到尺寸上的物理约束。纳米材料的优势也因此凸显,目前纳米材料在磁、光、电、传感等方面都有许多重要的应用[2]。但与其他新技术一样,纳米技术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对纳米材料技术的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忽略了它的弊端。
1纳米技术新应用的概述
1.1纳米技术在制材上的新应用――纳米陶瓷材料及高透明材料
在微米级基体中引入纳米分散相进行复合,可使材料的断裂强度、断裂韧性大大提高,同时还可提高其硬度、弹性模量以及抗疲劳破坏性能。纳米陶瓷材料正是利用这一点才得以广泛的应用。由于纳米微粒表面分率高,而且纳米粒子的粒径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因此具有很高的穿透性。于是各种高透明纳米材料也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已用纳米级羰基铁粉、镍粉、铁氧体粉末成功配制了军事隐身涂料。
1.2纳米技术在电磁领域的新应用――磁性纳米微粒
磁性纳米微粒[3]由于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与矫顽力高的特性,用它制作磁记录材料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图像质量。磁性纳米微粒除了上述应用外,还可作抗癌药物磁性载体,细胞磁分离介质材料,复印机墨粉材料以及磁墨水和磁印刷材料。近几年用铁基纳米晶巨磁阻抗材料研制的磁敏开关具有灵敏度高、体积小、响应快等优点,广泛用于自动控制、速度和位置测定、防盗报警系统和汽车导航、点火装置等。
1.3纳米技术在水泥材料中的应用――纳米矿粉
混凝土是现代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工程材料,利用纳米技术和纳米矿粉开发新型的混凝土可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强度、施工性能和耐久性能。纳米矿粉不但可以填充水泥的空隙,提高混凝土的流动度,更重要的是可改善混凝土中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结构,使混凝土强度、抗渗性与耐久性均得以提高。
1.4其他应用[4]
利用离子交换复合工艺,使层状无机纳米材料在极性分子的作用下发生膨胀、层离,均匀分散在水介质中。他们在层间进行交换作用,抗菌或净化成分进入层间后,把层与层撑开,在层间交替形成分子级支柱,从而形成各种不相同的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净化空气材料。这种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和净化空气材料可净化甲醛、苯等有害挥发物。利用纳米技术还可开发可净化二氧化碳并产生负离子具有森林功能的建材以及粘合剂及密封胶。将纳米二氧化硅作为添加剂加到粘合剂和密封胶中,会大大提高粘结效果和密封性能。
2纳米技术的问题
尽管纳米材料用途很广,但由于过分强调纳米技术的先进性,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对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和不确定性让人担忧。由于纳米粒子无孔不入,在研发、生产、存储、运输等方面都有各种问题,而且其毒性还未知。它与其他物质的接触面积很大,反应也会很剧烈。第二,对纳米技术的盲目性导致了“纳米热”。近年来政府一直把“纳米技术”列为发展重点,于是不少企业冒充纳米企业,享受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并为了谋利推出“伪纳米”产品。其导致的恶果是国家的有限资金不能有效地应用到真正的纳米材料技术研究和开发中,严重影响了纳米产业的发展。第三,虽然中国在纳米技术的理论建立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研制开发与产业化的实践中却显得力量不足。由于纳米技术是高新技术,实际工程中,很多理论与定理都会有误差,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紧缺,直接了导致纳米技术研究的滞后。第四,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必须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取得相应的回报,资金大量流失,却毫无成果。
3结论与展望
纳米技术是对于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关键性前沿技术,这是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纳米材料在各个科学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可预料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技术不仅会推动产品的开发,还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未来的15-20年内,与纳米技术相关的产品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美元,可见其前景广阔。但是,由于纳米材料自身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解决。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不确定的技术,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仅处于初始阶段。如何构建一个既普遍有效,又能够满足和包容不同价值体系的纳米技术准则,将成为纳米技术今后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张金升,纳米材料和技术与发展新型建材.中国建材装备,2002,(2)
[2]崔铮.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CuiZ.NanofabricationTechnologiesandApplica2tions.Beijing:HigherEducationPress,2005(inChinese)]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篇5
1纳米及纳米材料
纳米是物理上的长度单位,用nm表示。1m等于10亿nm。l纳米相当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通俗一点说,相当于万分之一头发丝粗细。长度单位主要有;光年、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丝米、忽米、微米、纳米、埃。所以纳米是长度单位中非常小的单位。用肉眼是看不到这么小的长度,所以必须利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本身并没有物理内涵。当物质颗粒大小达,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lnm~100nm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不同于原来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第一个真正认识判定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像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nm~30nm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2纳米材料的种类
纳米材料分为纳米颗粒和纳米固体,纳米颗粒(颗粒的尺寸,一般指直径不超过10nm最大不超过100nm)也称超微粒。纳米固体也称为纳米结构材料,由纳米颗粒凝聚而成的块体、薄膜、多层膜和纤维等统称为纳米固体。
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很多,一般有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方法等等。最常见的方法是在惰性气体环境中采用凝聚技术制备纳米材料。制作过程就是将金属原材料置于一个电加热的蒸发皿中,然后将蒸发皿放在充满惰性气体的密闭容器内加热蒸发。在蒸发皿的上部放置一个冷凝系统使得受热蒸发的金属原子(或原子簇)在冷凝器外壁沉积下来,蒸发、冷凝过程结束后,抽出惰性气体,在真空状态下,取下冷凝器上的金属微细颗粒。压制成块,便得到这种金属的纳米固体材料。纳米材料制备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制备的速度和率,降低成本,尽快使纳米材料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4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
在纳米量级内,物质颗粒的尺度已经很接近原子的大小。材料的纯度越来越高,缺陷却越来越少。因而,纳米结构材料与普通结构材料相比,在力学、磁学、光学、声学、电学、热学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第一,强度和硬度都有很大提高。例如,由纳米的铁晶体颗粒压制而成的铁纳米结构材料与普通钢铁材料相比,强度提高12倍,硬度提高超过100倍;第二,熔点降低。例如金的熔点为1064℃,加工成10nm左右的粉末的熔点降到940℃,加工至2nm左右时,熔点降到327℃;第三,表面活性增强,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因纳米材料是由众多尺度很小的纳米颗粒所制成。表面积显著增大,表面能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颗粒尺度的藏小,颗粒表面的原子数占颗粒的总原子数的比例迅速增大。因此,纳米颗粒的表面活性大大增强,因而使材料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例如:在火箭燃料中添加少量的镍纳米颗粒。可以成倍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第四,纳米颗粒对光有极强的吸收能力。例如,金属纳米颗粒对光的反射率很低,一般低于1%,所有的金属在纳米颗粒状态下都呈现为黑色。纳米颗粒尺寸越小,材料颜色越黑。第五,材料的磁学性能和电学性能与常规材料却有很大差别。很多在常规下导电的物质,当制成纳米材料时就不导电了,而不导电的物质在制成纳米材料后却能够导电。
5纳米材料的神奇妙用
第一,纳米陶瓷发动机。一般材料制成的发动机所能承受的温度比较低,燃料因此不能充分燃烧,不仅效率低,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会污染环境。陶瓷材料所能经受的温度比金属高得多,因此纳米陶瓷发动机具有耐高温、效率高、燃料能充分燃烧、减少大气污染等优点;
第二,纳米传感器。可用纳米材料制成光传感器、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湿度传感器等等;
第三,可制成纳米微机械零件与微电子器件,从而使未来的计算机、卫星、电视、机器人等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
第四,纳米催化剂。铜的纳米颗粒是冶金和石油化工中的优良催化剂,在制造高分子聚合物化学工业的反应中,铜的纳米颗粒催化剂有极高的活性和选择性;
第五,纳米光学材料。纳米材料具有普通光学材料不具备的光学特征。因而在现代的光学通讯中有着许多重要的应用。用纳米材料制成的光纤材料可能降低传输光信号的损耗;
第六,纳米机械―细菌大小的机器人。用纳米技术可以制成比细菌还小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中的发动机,依靠人体细胞中一种叫做磷酸腺苷的物质分子所驱动,这种物质能够给细胞提供能量。可以用这种机器人来治疗心脑疾病;
第七,碳纳米管的妙用。所谓碳纳米管是指一种栅网组成的胶带状的石墨薄片,厚度只有一个碳原子大小,大约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百万分之十毫米之间。它具有极高的强度和柔软性以及极强的导电能力。主要用来制成人工肌肉、航天器的燃料储罐等等。
参考文献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1篇6
“若非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当章太炎夫人汤国梨以此来赞叹大闸蟹的美味时,她没有料想到会被后人较真地指责,自己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那就是,在若干年后,她假设的前提已经不是惟一的充分条件。现在,人们迷恋苏州还因为古城的灵韵,新城的现代。园林、苏绣、昆曲是为灵韵的明证,而现代则体现在林立的高楼,连片的工厂。
苏州城东金鸡湖畔,拔地而起的苏州工业园就是新城的典型标志。17年前,一个冰冷的冬日,在时任中国、新加坡国家领导人和吴作栋的见证下,李岚清与李光耀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一份协议。3个月后,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这一当初开创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的案例曾被寄以重托。如今看来,其确实不负众望,开发硕果累累。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纳米产业的裂变增长。园区自2007年以来,用纳米技术来引领园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向,引领“二次创业”。园区形成了以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与动漫游戏和生态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显示,2010年,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4%。
“一号产业”由来
与其他地区高新技术园区相比,苏州工业园的新兴产业发展并不慢。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正齐头并进。苏州工业园为何对纳米技术如此情有独钟?
“基于我们的产业基础、人才基础以及和周边错位发展情况,我们必须把纳米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5月30日,在园区召开的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上,苏州市委常委、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掷地有声。6天后,纳米产业被确立为园区“一号产业”。
2010年,处在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园区面临着如何“转得准、转得快、转得好”的大考。向外看,周边城市的区域特色产业已基本形成:无锡的物联网、泰州的医药城、扬州的光电城、常州的生态产业城、南京的软件城正在快速发展。向内看,园区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
因此,园区迫切需要“转型重拳”。“纳米技术就像一根金丝线,恰好能把园区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等诸多新兴产业串联起来,变成一条美丽的钻石项链。”马明龙说,“如果把这些新兴产业比喻为撬动未来发展的金手指,那么纳米技术就能够把这些手指聚拢起来,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力量会更大。”
事实上,梳理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发展的脉络,还有一个节点尤为醒目。那就是,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被授予“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这是全球化产业布局中的难得机遇,又是园区主动选择的结果。”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希军告诉记者,“先行先试总是从某个区域开始,而园区则率先进入国家科技部、商务部、江苏省等高层的视线。”
10月27日,“2011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纳米技术产品展”隆重举办。作为“纳米技术产业生态圈”的一大品牌,它更传递着苏州“纳米新城”的发展信心。
构建产业生态圈
将纳米产业确立为园区“一号产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方圆288平方公里上的纳米资源聚集、互动,激发最大活力?对此,园区可谓不遗余力:园区科技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纳米技术处;成立国有公司,通过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相结合推进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完善的孵化机制帮助企业成长……这些创新之举盘活了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发展的每颗棋。
在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张“纳米技术产业生态圈”示意图清晰地展现了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围绕“纳米技术产业”这个核心,形成产业资本、领先技术、高端人才、支撑平台、创业载体、创新产品等六大产业要素的聚合,从而广泛带动传统企业、纳米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科研院所、中介服务、国有资本、政府机构等主体间的互动合作。
据了解,为构建纳米技术产业生态圈,园区还创新了科学决策和专家咨询机制。与此同时,也在国资引领、多元投资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如此,苏州工业园区瞄准国内外纳米产业高端人才和领先技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以超常规的举措和办法,推进纳米技术产业向前沿化、集群化转型升级,推动纳米技术产业重大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园区聚焦在微纳制造、能源环境、纳米新材料、纳米生物技术等四大产业领域进行布局,打造完整的高端产业链;形成以纳米技术为纽带的高性能纳米新型功能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有机显示、纳米生物医药、微纳制造与系统、纳米技术环境治理等七大产品群;推动建立相应产品标准、测试标准和安全性评价标准。
资源加速聚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苏州纳米产业规模已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11年9月底,园区新增73个纳米技术相关项目,能源环境、纳米生物医药、微纳制造、纳米新材料等领域的纳米技术相关项目总数达到167个,企业销售总额突破47亿元,涌现了捷迪纳米、保利协鑫、申凯、苏同纳米等亮点项目,尤其捷迪纳米是国内首个碳纳米管阵列项目,而保利协鑫是布局新能源的重大企业,未来将会对园区锂电池、LED产业产生巨大推动。
同时,创新资源也日趋丰富。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苏州纳米所、东大、中科大等10余家纳米技术研发机构,科技部、江苏省共建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涌现一批产业高端创新企业,累计争取国家重大专项、973、863等各级科技资金近4亿元,累计申请与受理专利超过1500多项。在半导体照明、印刷电子、纳米医药、纳米微球等领域具有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纳米科技;纳米材料;应用现状
一、纳米的相关定义
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10-9米,形象地讲,1纳米的物体放到1个乒乓球上,相当于1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20世纪80年代末纳米科技迅速发展。1982年,宾尼希等人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该显微镜为人类进入纳米世界打开了一扇更宽广的门。
二、纳米科技的应用现状
纳米科技指在纳米尺度(1~100纳米)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科学和技术。纳米科技用途广泛,涉及领域多,体现多学科交叉性质的前沿领域,包含纳米物理学、纳米电子学等学科领域。
1
纳米电子学
量子元器件是纳米电子器件中最有应用前景的。这种利用量子效应制作的器件具有体积小、高速、低耗、电路简化等优点。
2
纳米材料学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界面,界面的原子排列很混乱的,在外力变形的条件下原子易迁移,因此纳米材料表现出优越的韧性与延展性。陶瓷材料通常呈脆性,而由纳米粒子压制成的纳米陶瓷材料却有很好的韧性。
当前材料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纳米材料是具有未来超级纤维之称的碳纳米管,可做成纳米开关或极细的针头用于给细胞“打针”等。纳米材料现已用于研究太空升降机、纳米壁挂电视、纳米固体燃料、纳米隐身飞机等。
3纳米机械学
用原子、分子操纵技术、纳米加工技术、分子自组装技术等新科技,科学家们已经制造了纳米齿轮、纳米电池、纳米探针、分子泵、分子开关和分子马达等。美国康纳尔大学的科学家利用ATP酶作为分子马达,研制出了一种可以进入人体细胞的纳米机电设备――“纳米直升机”。
美国朗讯科技公司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用DNA(脱氧核糖核酸)制造出了一种纳米级的镊子,每条臂长只有7纳米。
还可用极微小部件组装一辆比米粒还小,能够运转的汽车、微型车床,可望钻进核电站管道系统检查裂缝;组装提供化工使用的火柴盒大小的反应器;组装驰骋未来战场上的纳米武器,如蚂蚁士兵、蚊子导弹、苍蝇飞机、间谍草等。
21世纪,纳米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信息、医学和新材料领域。
三、纳米材料的应用现状
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的基础。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材料大都是人工制备的,属于人工材料,但是自然界中早就存在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如陨石碎片、牙齿皆由纳米微粒构成的。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以下优点:
1
特殊的光学性能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F-117A型隐身战斗机外表所包覆的材料中就包含有多种纳米超微颗粒,强烈吸收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来欺骗雷达,实现隐形,成功地打击了伊拉克的重要军事目标。
2
特殊的热学性能
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熔点固定,超细微化后将显著降低熔点,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尤为显著。
3
特殊的磁学性能
研究发现,鸽子、海豚、蝴蝶、蜜蜂以及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菌等生物体中存在超微的磁性颗粒,使这类生物在地磁场导航下能辨别方向,具有回归的本领。
4
特殊的力学性能
陶瓷材料通常呈脆性,陶瓷水杯一摔就碎,而由纳米超微颗粒压制成的纳米陶瓷材料,可像弹簧一样具有良好的韧性。研究表明,人的牙齿具有很高的强度是由于它是由磷酸钙等纳米材料构成的。纳米晶粒的金属要比传统的粗晶粒金属硬3~5倍。金属-陶瓷复合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很广。
钱学森曾说:“纳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是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
在不久的将来,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必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篇8
1.1纳米技术产业化存在的四大不足
1.1.1系统性产业支持政策、激励措施不足
目前,我国纳米技术产业化发展初现“南有苏州、北有天津”的局面,在培育产业实体、强化平台建设、聚集创新人才等方面,需出台更具竞争力的系统性政策鼓励、引导。如果不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将难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纳米企业落户,痛失黄金发展期,产业化进程放慢。同时,纳米产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高科技产业是知识与技术的高度结合,技术难度大,智力要求高,其渗透性和竞争性强,投资风险大。高科技产业激励机制的完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有效的激励政策可以优化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而带动产业的良性发展。
1.1.2产业规划不足和缺乏持续投入
财政专项支持及持续投入缺乏,导致纳米技术产业化进展缓慢。以苏州为例,工业园区管委会连续4年投入20亿元,预计2015年纳米产值规模超过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1,000亿元。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十二五”期间被列入我国重点研发平台体系,拥有科技部认定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拥有国内唯一一家纳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2年,经天津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争取,天津滨海新区与苏州工业园区同时被财政部拟定为全国纳米产业政策试点区域。创新集成研发和产业转化平台已落户上述两地,借助产业试点政策的国家战略布局先机,应在推进纳米产业化方面出台相应的产业规划、纳米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的专项支持,持续推动纳米技术产业转化相关平台的建设、运转和后续资金支持,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法规完善上给予企业足够的激励,鼓励从事纳米产业,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利的环境。
1.1.3产学研深层次合作不足
目前,我国纳米技术研发人员、纳米技术专利、从事纳米技术生产的企业数目均已过万,纳米技术产业化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及省会城市高度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产学研合作水平层次较低,合作的方式主要以委托研发、技术转让等低层次合作为主,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等合作方式相对偏少。缺乏助推协同创新的载体,尚未拥有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式创新平台。缺乏产学研深层次合作,造成纳米技术研究与市场的脱节,技术成果转化困难,严重影响纳米技术的产业转化。如何采用创新模式来解决纳米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和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点,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深层次结合,对接双创特区建设,形成技术标准体系,支撑和引领产业创新,将是创新发展路径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1.1.4纳米行业技术规范不足和行业协会缺失
低水平“科技成果”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更阻碍了纳米技术产业化的进程。目前尚未成立部级的纳米技术产业化协会,在落实纳米技术产业化创新发展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纳米技术产业化发展政策要求,参照国际标准和准则以及行业特点,研究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行业规范和办法,规范会员的行为,认识“伪纳米”现象,打击行业的不正之风,联建纳米科技服务创新平台,组织参与国内外科研学术交流、工艺装备展示等重大活动。科学分析纳米技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打通纳米技术产业化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持之以恒地促进纳米技术产业化发展。
2纳米技术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纳米技术产业化创新发展不仅要从宏观上考虑国内外经济、科技等的形势发展,更要从内在创新要素进行顶层设计、系统集成,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深层次创新发展模式和路径。
2.1探寻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动态联盟、联合攻关
纳米技术产业化创新发展实行动态联盟、联合攻关策略,汇集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各地大学、研究院所力量,企业力量,甚至国际力量共同担任研究任务,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纳米技术产业化发展。在传统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加强深层次、实质性和运行机制上的合作,引导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鼓励在纳米技术方面成熟的国内外高校、院所在企业中建设重点纳米技术实验室,或者企业在这些机构中设置相关实验室,探索动态联盟、联合攻关机制,实现强强联合。
2.2创新人才驱动与纳米产业战略联盟联动方案
通过实施“领军人才-企业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动方案,完善纳米产业战略发展体系。一方面注重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把引进和培养纳米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作为纳米技术产业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发挥领军人才专家“人才库”、“智囊团”、“攻关组”作用,结合实际,立足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另一方面组织联盟的纳米企业开展重大项目和重点技术的联合攻关,通过联盟内部和联盟之间设立“联盟专利池”,合作创新申请国际发明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实现知识产权共享共建。通过合作创新获得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立项,以联盟为载体促进创新成果扩散。实现信息、数据和资料的共享,在确保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联动方案最终实现加速研究成果共享与转化,实现在技术创新、高端人才资源和科技服务3个层面的突破,攻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加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科技交流与服务,推动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2.3创新“六位一体”高速发展模式,促进纳米产业蛙跳
在纳米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条件成熟的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可以选择面向社会开放运行,引导纳米创新平台向企业聚集、为企业服务。继续出台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纳米产业,以缓解纳米行业新兴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充分考虑到纳米产业发展周期较长的特点,在继续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借鉴国外对高新技术进行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引入风险投资,设立纳米技术产业化投资基金,为新创的、有潜力的纳米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实现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对接,激励民间资本进入新兴的纳米行业,提高纳米科研技术从理论转化为应用的速度,加快纳米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逐步形成纳米技术标准检测服务平台、技术与工程应用转化、纳米技术产业转化、纳米技术产业化投资基金、国家纳米产业试点政策、中国纳米技术产业协会相互支撑,高速发展的“六位一体”综合产业促进体系,着力打造综合创新平台,构筑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科技创新和产融结合为特征的“六位一体”综合产业促进体系,加速培育纳米中小企业,促进纳米技术产业的“蛙跳”。
3结语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篇9
关键词:纳米材料应用
纳米发展小史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实现根据人类意愿逐个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科技最早的梦想。
1991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碳纳米管,并发现其质量仅为同体积钢的1/6,强度却是钢的10倍,因此称之为超级纤维.这一纳米材料的发现标志人类对材料性能的发掘达到了新的高度。1999年,纳米产品的年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nm)是长度单位,1纳米是10-9米(十亿分之一米),对宏观物质来说,纳米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不如,人的头发丝的直径一般为7000-8000nm,人体红细胞的直径一般为3000-5000nm,一般病毒的直径也在几十至几百纳米大小,金属的晶粒尺寸一般在微米量级;对于微观物质如原子、分子等以前用埃来表示,1埃相当于1个氢原子的直径,1纳米是10埃。
一般认为纳米材料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材料的特征尺寸在1-100nm之间,二是材料此时具有区别常规尺寸材料的一些特殊物理化学特性。
1、纳米技术在防腐中的应用
由加拿大万达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与全国涂料工业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无毒高效防锈颜料及其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研讨会近日在无锡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国莱教授,中化建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钱伯荣总工等业内知名人士分别在会上作了报告,与会者共同探讨了纳米技术在防锈颜料中及涂料中的应用、无毒高效防锈颜料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以及新型防锈涂料和防锈试验方法发展等课题。
徐院士就当前纳米技术的发展情况作了简单介绍,他指出:纳米技术的研究对人类的发展、世界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了纳米技术,谁就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纳米技术的研究因起步较早,现基本能与世界保持同步,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世界同行业。
作为国内表面处理这一课题的领头人,徐院士重点谈了纳米技术对防锈颜料及涂料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说,此前我国防锈颜料的开发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以红丹、铬酸盐、铁系颜料、磷酸锌等传统防锈颜料为主。红丹因其污染严重,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目前已被许多国家相继淘汰和禁止使用;磷酸锌防锈颜料虽然无毒,但由于改性技术原因,性能并不理想,加上价格太贵,难以推广;而三聚磷酸铝也因价格原因未能大量应用。国外公司如美国的Halox、Sherwin-williams、Mineralpigments、德国的Hrubach、法国的SNCZ、英国的BritishPetroleum、日本的帝国化工公司均推出了一系列无毒防锈颜料,有的性能不错,甚至已可与铬酸盐相比,但均因价格太高,国内尚未引进。我国防锈涂料业亟待一种无毒无害、性能优异而又价格低廉的防锈颜料来提升防锈涂料产品的整体水平,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化建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沈海鹰代表常州涂料院,在题为《无毒高效防锈颜料在防腐蚀涂料中的应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复合铁钛醇酸防锈漆及复合铁钛环氧防锈漆的生产工艺、生产或使用注意事项、防锈漆技术指标及其与铁红、红丹同类防锈漆主要性能的比较。
在红丹价格一路攀升的今天,这一信息无疑给各涂料生产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与会者纷纷提出各种问题。万达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家权先生就复合铁钛防锈颜料的防锈机理、生产工艺、载体粉的选择、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及纳米材料的预处理方法等一一做了详细介绍。
目前产品已通过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车辆检验站、机械科学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等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分析和检测,同时还经过加拿大国家涂料信息中心等国外权威机构的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目前国内外同类产品无可比拟的防锈性能和环保优势,是防锈涂料领域划时代产品,为此获得了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复合铁钛粉及其防锈漆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鉴定后已在多个工业领域得到应用,并已由总装备部作为重点项目在全军部分装备上全面推广使用。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防锈涂料产业新一轮的变革即将开始,它掀开了我国防锈涂料朝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效益及全环保型发展的崭新一页。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这是新型防锈颜料向传统防锈颜料宣战的开始,也吹响了我国防锈涂料业向高端防锈涂料市场发起冲击的号角2、纳米材料在涂料中应用展前景预测
据估算,全球纳米技术的年产值已达到500亿美元。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和大的企业纷纷启动了发展纳米技术和纳米计划的研究计划。美国将纳米技术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2001年年初把纳米技术列为国家战略目标,在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亿多美元增加到2001年近5亿美元,准备像微电子技术那样在这一领域独占领先地位。日本也设立了纳米材料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五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究开发重点,将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与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等并列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德国也把纳米材料列入21世纪科研的战略领域,全国有19家机构专门建立了纳米技术研究网。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改善及人体健康的保障都将做出更大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将是一个纳米世纪。
由于表面纳米技术运用面广、产业化周期短、附加值高,所形成的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品、以及对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改造升级,产业化市场前景极好。
在纳米功能和结构材料方面,将充分利用纳米材料的异常光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力学特性、敏感特性、催化与化学特性等开发高技术新产品,以及对传统材料改性;将重点突破各类纳米功能和结构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检测技术和表征技术。多功能的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的纳米硬质合金等为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遇。预期十五期间,各类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可能形成一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纳米技术的应用逐渐渗透到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将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纳米技术在涂料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促使涂料更新换代,为涂料成为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开创了突破性的新纪元。
我国每年房屋竣工面积约为18亿平方米,年增长速度大约为3%。18亿平方米的建筑若全部采用建筑涂料装饰则总共需建筑涂料近300万吨,约200~300亿元的市场。目前,我国建筑涂料年产量仅60多万吨,世界现在涂料年总产量为2500万吨,每人每年消耗4千克,为发达国家的1/10,中国人年均涂料消费只有1.5千克。因而,建筑涂料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纳米涂料已被认定为北京奥运村建筑工程的专用产品,展示出该涂料在建筑领域里的应用价值。它利用独特的光催化技术对空气中有毒气体有强烈的分解,消除作用。对甲醛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篇10
纳米科学和技术所涉及的是具有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的结构的制备和表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举世瞩目。例如,美国政府2001财政年度在纳米尺度科学上的投入要比2000财政年增长83%,达到5亿美金。有两个主要的理由导致人们对纳米尺度结构和器件的兴趣的增加。第一个理由是,纳米结构(尺度小于20纳米)足够小以至于量子力学效应占主导地位,这导致非经典的行为,譬如,量子限制效应和分立化的能态、库仑阻塞以及单电子邃穿等。这些现象除引起人们对基础物理的兴趣外,亦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器件制备和功能实现的想法和观念,例如,单电子输运器件和量子点激光器等。第二个理由是,在半导体工业有器件持续微型化的趋势。根据“国际半导体技术路向(2001)“杂志,2005年前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微处理器(MPU)的特征尺寸预期降到80纳米,而MPU中器件的栅长更是预期降到45纳米。然而,到2003年在MPU制造中一些不知其解的问题预期就会出现。到2005年类似的问题将预期出现在DRAM的制造过程中。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深度缩小不仅要求新型光刻技术保证能使尺度刻的更小,而且要求全新的器件设计和制造方案,因为当MOS器件的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基础物理极限就会达到。随着传统器件尺寸的进一步缩小,量子效应比如载流子邃穿会造成器件漏电流的增加,这是我们不想要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解决方案将会是制造基于量子效应操作机制的新型器件,以便小物理尺寸对器件功能是有益且必要的而不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能够制造纳米尺度的器件,我们肯定会获益良多。譬如,在电子学上,单电子输运器件如单电子晶体管、旋转栅门管以及电子泵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微尺度好处,他们仅仅通过数个而非以往的成千上万的电子来运作,这导致超低的能量消耗,在功率耗散上也显著减弱,以及带来快得多的开关速度。在光电子学上,量子点激光器展现出低阈值电流密度、弱阈值电流温度依赖以及大的微分增益等优点,其中大微分增益可以产生大的调制带宽。在传感器件应用上,纳米传感器和纳米探测器能够测量极其微量的化学和生物分子,而且开启了细胞内探测的可能性,这将导致生物医学上迷你型的侵入诊断技术出现。纳米尺度量子点的其他器件应用,比如,铁磁量子点磁记忆器件、量子点自旋过滤器及自旋记忆器等,也已经被提出,可以肯定这些应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潜在的好处。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基础研究(探索基于非经典效应的新物理现象)的观念出发,还是从应用(受因结构减少空间维度而带来的优点以及因应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持续减小而需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驱使)的角度来看,纳米结构都是令人极其感兴趣的。
II.纳米结构的制备———首次浪潮
有两种制备纳米结构的基本方法:build-up和build-down。所谓build-up方法就是将已预制好的纳米部件(纳米团簇、纳米线以及纳米管)组装起来;而build-down方法就是将纳米结构直接地淀积在衬底上。前一种方法包含有三个基本步骤:1)纳米部件的制备;2)纳米部件的整理和筛选;3)纳米部件组装成器件(这可以包括不同的步骤如固定在衬底及电接触的淀积等等)。“build-up“的优点是个体纳米部件的制备成本低以及工艺简单快捷。有多种方法如气相合成以及胶体化学合成可以用来制备纳米元件。目前,在国内、在香港以及在世界上许多的实验室里这些方法正在被用来合成不同材料的纳米线、纳米管以及纳米团簇。这些努力已经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这些合成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材料纯洁度较差、材料成份难以控制以及相当大的尺寸和形状的分布。此外,这些纳米结构的合成后工艺再加工相当困难。特别是,如何整理和筛选有着窄尺寸分布的纳米元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迄今仍未有解决。尽管存在如上的困难和问题,“build-up“依然是一种能合成大量纳米团簇以及纳米线、纳米管的有效且简单的方法。可是这些合成的纳米结构直到目前为止仍然难以有什么实际应用,这是因为它们缺乏实用所苛求的尺寸、组份以及材料纯度方面的要求。而且,因为同样的原因用这种方法合成的纳米结构的功能性质相当差。不过上述方法似乎适宜用来制造传感器件以及生物和化学探测器,原因是垂直于衬底生长的纳米结构适合此类的应用要求。
“Build-down”方法提供了杰出的材料纯度控制,而且它的制造机理与现代工业装置相匹配,换句话说,它是利用广泛已知的各种外延技术如分子束外延(MBE)、化学气相淀积(MOVCD)等来进行器件制造的传统方法。“Build-down”方法的缺点是较高的成本。在“build-down”方法中有几条不同的技术路径来制造纳米结构。最简单的一种,也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是直接在衬底上刻蚀结构来得到量子点或者量子线。另外一种是包括用离子注入来形成纳米结构。这两种技术都要求使用开有小尺寸窗口的光刻版。第三种技术是通过自组装机制来制造量子点结构。自组装方法是在晶格失配的材料中自然生长纳米尺度的岛。在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中,当材料生长到一定厚度后,二维的逐层生长将转换成三维的岛状生长,这时量子点就会生成。业已证明基于自组装量子点的激光器件具有比量子阱激光器更好的性能。量子点器件的饱和材料增益要比相应的量子阱器件大50倍,微分增益也要高3个量级。阈值电流密度低于100A/cm2、室温输出功率在瓦特量级(典型的量子阱基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是5-50mW)的连续波量子点激光器也已经报道。无论是何种材料系统,量子点激光器件都预期具有低阈值电流密度,这预示目前还要求在大阈值电流条件下才能激射的宽带系材料如III组氮化物基激光器还有很大的显著改善其性能的空间。目前这类器件的性能已经接近或达到商业化器件所要求的指标,预期量子点基的此类材料激光器将很快在市场上出现。量子点基光电子器件的进一步改善主要取决于量子点几何结构的优化。虽然在生长条件上如衬底温度、生长元素的分气压等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点的尺寸和密度,自组装量子点还是典型底表现出在大小、密度及位置上的随机变化,其中仅仅是密度可以粗糙地控制。自组装量子点在尺寸上的涨落导致它们的光发射的非均匀展宽,因此减弱了使用零维体系制作器件所期望的优点。由于量子点尺寸的统计涨落和位置的随机变化,一层含有自组装量子点材料的光致发光谱典型地很宽。在竖直叠立的多层量子点结构中这种谱展宽效应可以被减弱。如果隔离层足够薄,竖直叠立的多层量子点可典型地展现出竖直对准排列,这可以有效地改善量子点的均匀性。然而,当隔离层薄的时候,在一列量子点中存在载流子的耦合,这将失去因使用零维系统而带来的优点。怎样优化量子点的尺寸和隔离层的厚度以便既能获得好均匀性的量子点又同时保持载流子能够限制在量子点的个体中对于获得器件的良好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很清楚纳米科学的首次浪潮发生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这段时期,研究者已经证明了纳米结构的许多崭新的性质。学者们更进一步征明可以用“build-down”或者“build-up”方法来进行纳米结构制造。这些成果向我们展示,如果纳米结构能够大量且廉价地被制造出来,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成果。
在未来的十年中,纳米科学和技术的第二次浪潮很可能发生。在这个新的时期,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征明纳米结构的潜能以及期望功能能够得到兑现。只有获得在尺寸、成份、位序以及材料纯度上良好可控能力并成功地制造出实用器件才能实现人们对纳米器件所期望的功能。因此,纳米科学的下次浪潮的关键点是纳米结构的人为可控性。
III.纳米结构尺寸、成份、位序以及密度的控制——第二次浪潮
为了充分发挥量子点的优势之处,我们必须能够控制量子点的位置、大小、成份已及密度。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量子点生长在已经预刻有图形的衬底上。由于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处在10-20纳米范围(或者更小才能避免高激发态子能级效应,如对于GaN材料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小于8纳米)才能实现室温工作的光电子器件,在衬底上刻蚀如此小的图形是一项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对于单电子晶体管来说,如果它们能在室温下工作,则要求量子点的直径要小至1-5纳米的范围。这些微小尺度要求已超过了传统光刻所能达到的精度极限。有几项技术可望用于如此的衬底图形制作。
—电子束光刻通常可以用来制作特征尺度小至50纳米的图形。如果特殊薄膜能够用作衬底来最小化电子散射问题,那特征尺寸小至2纳米的图形可以制作出来。在电子束光刻中的电子散射因为所谓近邻干扰效应(proximityeffect)而严重影响了光刻的极限精度,这个效应造成制备空间上紧邻的纳米结构的困难。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是相当费时。例如,刻写一张4英寸的硅片需要时间1小时,这不适宜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电子束投影系统如SCALPEL(scatteringwithangularlimitationprojectionelectronlithography)正在发展之中以便使这项技术较适于用于规模生产。目前,耗时和近邻干扰效应这两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聚焦离子束光刻是一种机制上类似于电子束光刻的技术。但不同于电子束光刻的是这种技术并不受在光刻胶中的离子散射以及从衬底来的离子背散射影响。它能刻出特征尺寸细到6纳米的图形,但它也是一种耗时的技术,而且高能离子束可能造成衬底损伤。
—扫描微探针术可以用来划刻或者氧化衬底表面,甚至可以用来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材料在探针作用下引入的高度局域化增强的氧化机制的。此项技术已经用来刻划金属(Ti和Cr)、半导体(Si和GaAs)以及绝缘材料(Si3N4和silohexanes),还用在LB膜和自聚集分子单膜上。此种方法具有可逆和简单易行等优点。引入的氧化图形依赖于实验条件如扫描速度、样片偏压以及环境湿度等。空间分辨率受限于针尖尺寸和形状(虽然氧化区域典型地小于针尖尺寸)。这项技术已用于制造有序的量子点阵列和单电子晶体管。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处理速度慢(典型的刻写速度为1mm/s量级)。然而,最近在原子力显微术上的技术进展—使用悬臂樑阵列已将扫描速度提高到4mm/s。此项技术的显著优点是它的杰出的分辨率和能产生任意几何形状的图形能力。但是,是否在刻写速度上的改善能使它适用于除制造光刻版和原型器件之外的其他目的还有待于观察。直到目前为止,它是一项能操控单个原子和分子的唯一技术。
—多孔膜作为淀积掩版的技术。多孔膜能用多种光刻术再加腐蚀来制备,它也可以用简单的阳极氧化方法来制备。铝膜在酸性腐蚀液中阳极氧化就可以在铝膜上产生六角密堆的空洞,空洞的尺寸可以控制在5-200nm范围。制备多孔膜的其他方法是从纳米沟道玻璃膜复制。用这项技术已制造出含有细至40nm的空洞的钨、钼、铂以及金膜。
—倍塞(diblock)共聚物图形制作术是一种基于不同聚合物的混合物能够产生可控及可重复的相分离机制的技术。目前,经过反应离子刻蚀后,在旋转涂敷的倍塞共聚物层中产生的图形已被成功地转移到Si3N4膜上,图形中空洞直径20nm,空洞之间间距40nm。在聚苯乙烯基体中的自组织形成的聚异戊二烯(polyisoprene)或聚丁二烯(polybutadiene)球(或者柱体)可以被臭氧去掉或者通过锇染色而保留下来。在第一种情况,空洞能够在氮化硅上产生;在第二种情况,岛状结构能够产生。目前利用倍塞共聚物光刻技术已制造出GaAs纳米结构,结构的侧向特征尺寸约为23nm,密度高达1011/cm2。
—与倍塞共聚物图形制作术紧密相关的一项技术是纳米球珠光刻术。此项技术的基本思路是将在旋转涂敷的球珠膜中形成的图形转移到衬底上。各种尺寸的聚合物球珠是商业化的产品。然而,要制作出含有良好有序的小尺寸球珠薄膜也是比较困难的。用球珠单层膜已能制备出特征尺寸约为球珠直径1/5的三角形图形。双层膜纳米球珠掩膜版也已被制作出。能够在金属、半导体以及绝缘体衬底上使用纳米球珠光刻术的能力已得到确认。纳米球珠光刻术(纳米球珠膜的旋转涂敷结合反应离子刻蚀)已被用来在一些半导体表面上制造空洞和柱状体纳米结构。
—将图形从母体版转移到衬底上的其他光刻技术。几种所谓“软光刻“方法,比如复制铸模法、微接触印刷法、溶剂辅助铸模法以及用硬模版浮雕法等已被探索开发。其中微接触印刷法已被证明只能用来刻制特征尺寸大于100nm的图形。复制铸模法的可能优点是ellastometric聚合物可被用来制作成一个戳子,以便可用同一个戳子通过对戳子的机械加压能够制作不同侧向尺寸的图形。在溶剂辅助铸模法和用硬模版浮雕法(或通常称之为纳米压印术)之间的主要差异是,前者中溶剂被用于软化聚合物,而后者中软化聚合物依靠的是温度变化。溶剂辅助铸模法的可能优点是不需要加热。纳米压印术已被证明可用来制作具有容量达400Gb/in2的纳米激光光盘,在6英寸硅片上刻制亚100nm分辨的图形,刻制10nmX40nm面积的长方形,以及在4英寸硅片上进行图形刻制。除传统的平面纳米压印光刻法之外,滚轴型纳米压印光刻法也已被提出。在此类技术中温度被发现是一个关键因素。此外,应该选用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合物。为了取得高产,下列因素要解决:
1)大的戳子尺寸
2)高图形密度戳子
3)低穿刺(lowsticking)
4)压印温度和压力的优化
5)长戳子寿命。
具有低穿刺率的大尺寸戳子已经被制作出来。已有少量研究工作在试图优化压印温度和压力,但显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才能得到温度和压力的优化参数。高图形密度戳子的制作依然在发展之中。还没有足够量的工作来研究戳子的寿命问题。曾有研究报告报道,覆盖有超薄的特氟隆类薄膜的模板可以用来进行50次的浮刻而不需要中间清洗。报告指出最大的性能退化来自于嵌在戳子和聚合物之间的灰尘颗粒。如果戳子是从ellastometric母版制作出来的,抗穿刺层可能需要使用,而且进行大约5次压印后需要更换。值得关心的其他可能问题包括镶嵌的灰尘颗引起的戳子损伤或聚合物中图形损伤,以及连续压印之间戳子的清洗需要等。尽管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是必需的,但此项技术似乎有希望获得高生产率。压印过程包括对准、加热及冷却循环等,整个过程所需时间大约20分钟。使用具有较低玻璃化转换温度的聚合物可以缩短加热和冷却循环所需时间,因此可以缩短整个压印过程时间。
IV.纳米制造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上述每一种用于在衬底上图形刻制的技术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目前,似乎没有哪个单一种技术可以用来高产量地刻制纳米尺度且任意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将图形刻制的全过程分成下列步骤:
1.在一块模版上刻写图形
2.在过渡性或者功能性材料上复制模版上的图形
3.转移在过渡性或者功能性材料上复制的图形。
很显然第二步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先前描述的各项技术,例如电子束光刻或者扫描微探针光刻技术,已经能够刻写非常细小的图形。然而,这些技术都因相当费时而不适于规模生产。纳米压印术则因可作多片并行处理而可能解决规模生产问题。此项技术似乎很有希望,但是在它能被广泛应用之前现存的严重的材料问题必须加以解决。纳米球珠和倍塞共聚物光刻术则提供了将第一步和第二步整合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技术中,图形由球珠的尺寸或者倍塞共聚物的成分来确定。然而,用这两种光刻术刻写的纳米结构的形状非常有限。当这些技术被人们看好有很大的希望用来刻写图形以便生长出有序的纳米量子点阵列时,它们却完全不适于用来刻制任意形状和复杂结构的图形。为了能够制造出高质量的纳米器件,不但必须能够可靠地将图形转移到功能材料上,还必须保证在刻蚀过程中引入最小的损伤。湿法腐蚀技术典型地不产生或者产生最小的损伤,可是湿法腐蚀并不十分适于制备需要陡峭侧墙的结构,这是因为在掩模版下一定程度的钻蚀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个钻蚀决定性地影响微小结构的刻制。另一方面,用干法刻蚀技术,譬如,反应离子刻蚀(RIE)或者电子回旋共振(ECR)刻蚀,在优化条件下可以获得陡峭的侧墙。直到今天大多数刻蚀研究都集中于刻蚀速度以及刻蚀出垂直墙的能力,而关于刻蚀引入损伤的研究严重不足。已有研究表明,能在表面下100nm深处探测到刻蚀引入的损伤。当器件中的个别有源区尺寸小于100nm时,如此大的损伤是不能接受的。还有就是因为所有的纳米结构都有大的表面-体积比,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在纳米结构表面或者靠近的任何缺陷。
随着器件持续微型化的趋势的发展,普通光刻技术的精度将很快达到它的由光的衍射定律以及材料物理性质所确定的基本物理极限。通过采用深紫外光和相移版,以及修正光学近邻干扰效应等措施,特征尺寸小至80nm的图形已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制备出。然而不大可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再进一步显著缩小尺寸。采用X光和EUV的光刻技术仍在研发之中,可是发展这些技术遇到在光刻胶以及模版制备上的诸多困难。目前来看,虽然也有一些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需要克服电子束散射以及相关联的近邻干扰效应问题,但投影式电子束光刻似乎是有希望的一种技术。扫描微探针技术提供了能分辨单个原子或分子的无可匹敌的精度,可是此项技术却有固有的慢速度,目前还不清楚通过给它加装阵列悬臂樑能否使它达到可以接受的刻写速度。利用转移在自组装薄膜中形成的图形的技术,例如倍塞共聚物以及纳米球珠刻写技术则提供了实现成本不是那么昂贵的大面积图形刻写的一种可能途径。然而,在这种方式下形成的图形仅局限于点状或者柱状图形。对于制造相对简单的器件而言,此类技术是足够用的,但并不能解决微电子工业所面对的问题。需要将图形从一张模版复制到聚合物膜上的各种所谓“软光刻“方法提供了一种并行刻写的技术途径。模版可以用其他慢写技术来刻制,然后在模版上的图形可以通过要么热辅助要么溶液辅助的压印法来复制。同一块模版可以用来刻写多块衬底,而且不像那些依赖化学自组装图形形成机制的方法,它可以用来刻制任意形状的图形。然而,要想获得高生产率,某些技术问题如穿刺及因灰尘导致的损伤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对一个理想的纳米刻写技术而言,它的运行和维修成本应该低,它应具备可靠地制备尺寸小但密度高的纳米结构的能力,还应有在非平面上刻制图形的能力以及制备三维结构的功能。此外,它也应能够做高速并行操作,而且引入的缺陷密度要低。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一项能制作亚100nm图形的单项技术能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现在还难说是否上述技术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某种组合会取代传统的光刻技术。究竟是现有刻写技术的组合还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会成为最终的纳米刻写技术还有待于观察。
另一项挑战是,为了更新我们关于纳米结构的认识和知识,有必要改善现有的表征技术或者发展一种新技术能够用来表征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由于自组装量子点在尺寸上的自然涨落,可信地表征单个纳米结构的能力对于研究这些结构的物理性质是绝对至关重要的。目前表征单个纳米结构的能力非常有限。譬如,没有一种结构表征工具能够用来确定一个纳米结构的表面结构到0.1À的精度或者更佳。透射电子显微术(TEM)能够用来研究一个晶体结构的内部情况,但是它不能提供有关表面以及靠近表面的原子排列情况的信息。扫描隧道显微术(STM)和原子力显微术(AFM)能够给出表面某区域的形貌,但它们并不能提供定量结构信息好到能仔细理解表面性质所要求的精度。当近场光学方法能够给出局部区域光谱信息时,它们能给出的关于局部杂质浓度的信息则很有限。除非目前用来表征表面和体材料的技术能够扩展到能够用来研究单个纳米体的表面和内部情况,否则能够得到的有关纳米结构的所有重要结构和组份的定量信息非常有限。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篇11
20世纪80年代以前,纳米tio2的研究开发目的主要是作为精细陶瓷原料、催化剂、传感器等,需求量不大,没有形成大的生产规模。80年代以后,开发的纳米tio2用作透明效应和紫外线屏蔽剂,为纳米tio2打开了市场,使纳米tio2的生产和需求大大增加,成为钛白工业和涂料工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由于纳米tio2在催化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可用于日用产品、涂料、电子、电力等工业部门,因此,纳米tio2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对纳米tio2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实现纳米tio2的工业化生产。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十几家公司生产纳米tio2,总生产能力估计在(6000~10000)t/a,单线生产能力一般为(400~500)t/a。
根据莎哈里本公司统计,2003年全球纳米tio2销售量仅为1800t左右,其消费量与产品应用见表1。
表12003年全球纳米tio2消费量与产品应用
产品应用
消费量/t
uv-吸收剂
1000
光催化剂
<100
化学催化剂
<500
装饰既随角异色
100
表面吸附剂
<50
其它
50
近几年,有关纳米tio2的新建装置已很少报道,主要是已建成装置的生产能力已远远超出市场的实际消费量,多数厂家处于开工不足或停产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纳米tio2制备和应用技术还有待于提高,技术要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上纳米tio2的价格为(30~40)万元/t,其成本大致是销售价格的2/5,原料和工艺路线的选择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②纳米tio2的晶型和粒度控制技术;③金红石型纳米tio2的表面处理技术;④纳米tio2应用分散技术;⑤纳米tio2应用功能的提升技术:⑥纳米tio2产业化成套技术。由于以上条件的制约,使得纳米tio2的应用和发展受到限制。
我国纳米tio2的现状
在国外普遍开展了纳米tio2的制备和应用技术开发,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国纳米tio2的研究在“九五”期间形成了高潮,据了解,进行纳米粉体制备技术研究的科学院所和高校几乎都在进行和进行过纳米tio2的研究。重庆大学应用化学系是国内最早(1989年)研究纳米tio2的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目前研究技术较全面、报道最多的单位。国内主要研究单位与制备方法见表2。
表2国内纳米tio2的制备方法与研究单位
制备方法
研究单位
气相水解法
永新一沈阳化工股份公司
气相氧化法
华东理工大学
胶溶法
重庆大学、吉林大学
溶胶-凝胶法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大学
化学沉淀法
北京首创纳米公司、成都科技大学、东北大学
目前,国内涉足纳米tio2生产的公司约有十家,总生产能力在1000多吨。四川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钢铁研究院年产200t生产装置是我国技术装备较先进、品种最为齐全的装置,可以生产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大系列各有4个(10~40)nm的粉体品种;由淮北芦岭煤矿和腾岭工贸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安徽科纳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t生产基地在宿州市建成;江苏河海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已经建成年产500t的规模;青岛科技大学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与海尔集团联合开发的首条具有百吨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已经建成并一次试车成功;济南裕兴化工总厂拥有先进的纳米tio2生产线(已通过省级鉴定),具备年产100t生产能力,可提供纳米锐钛型、金红石型的粉体和浆料共4个品种、多种规格的产品;此外,四川永禄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舟山明日纳米有限公司、江苏五菱常泰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河北茂源化工有限公司纳米tio2装置也已建成。
纳米tio2的发展
1)纳米tio2生产的特点
纵观国外纳米tio2的生产,存在着以下特点:生产原料主要为四氯化钛、硫酸氧钛,生产方法主要有气相法和液相法。气相法主要有以四氯化钛为原料的氢氧火焰水解法,而液相法主要是以四氯化钛和硫酸氧钛为原料的化学沉淀法,且多数生产厂家为钛白粉生产厂,充分利用了原有氯化法和硫酸法生产装置的中间产物、生产技术、公用工程和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
我国纳米tio2的研究和生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对纳米tio2的研究多、面广,力量分散,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现象严重,企业介入的力度不够;②重点进行了纳米tio2制备技术的开发,对纳米tio2的应用技术开发力度较小,尤其是有关应用的关键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③工程开发能力薄弱,因纳米tio2项目一般投资较小,一些大型的工程公司(设计院)对工程化的兴趣不大,不愿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工程开发,④生产规模小、基本采用湿法工艺,土法上马,产品质量差,现有市场空间较小,没有给企业带来想象中的高利润。目前,我国纳米tio2的市场价格大致为(7~42)万元/t,因为晶型、质量和产地不同价格差距较大,国内生产的产品价格为(7~24)万元/t。
2)我国纳米tio2生产的发展建议
生产工艺的比较
气相法反应速度快,能实现连续化生产,而且制备的纳米tio2纯度高、分散性好、团聚少、比表面活性大,产品特别适合于精细陶瓷材料、催化剂材料和电子材料。但气相法反应在高温下瞬间完成,要求反应物料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微观上的均匀混合,对反应器的形式、设备的材质、加热方式、进料方式均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气相法在我国处于小试阶段,欲达到工业化生产,还要解决一系列工程问题和设备材质问题。
与气相法相比,液相法生产的原料成本低了一个数量级。而且具有原料无毒、无危险性、常温液相反应、工艺过程简单易控制、易扩大到工业规模生产、三废污染少、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因此;液相法中硫酸氧钛和四氯化钛液相中的化学沉淀法最具工业化发展潜力。
原料生产路线
我国钛白工业近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硫酸法钛白的生产已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不多,总生产能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根据纳米tio2的生产特点,结合国内钛白生产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出了以硫酸法生产的中间产物硫酸氧钛为原料的生产路线,充分利用我国在硫酸法钛白工业生产中所取得的技术,以及工程化方面的经验,发展我国的纳米tio2工业。
生产规模的确定
目前,国内纳米tio2的需求量一种观点认为应在1万t左右,一种观点认为在1000t以下,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后一种观点可能更符合国内的现实。目前国内纳米tio2的生产能力已经能够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纳米产品的普及程度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我国整体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纳米tio2必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新上项目应在(400~500)t/a的生产规模,同时最好建在钛白生产厂内。
生产方法的选择
化学沉淀法一般分为均匀沉淀法、直接沉淀法和共沉淀法三种。其中均匀沉淀法具有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好、易于操作等特点,是最具工业化发展前景的一种制备方法。均匀沉淀法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均匀地释放出来。该方法中,加入溶液的沉淀剂不立刻与沉淀组分发生反应,而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沉淀剂在整个溶液中缓慢生成,使之通过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缓慢生成沉淀剂,只要控制好生成沉淀剂的速度,就可避免浓度不均匀现象,使过饱和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从而控制粒子的生长速度,获得粒度均匀、致密、便于洗涤、纯度高的纳米粒子,常用的均匀沉淀剂为尿素等。以硫酸氧钛为前驱物,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纳米二氧化钛的反应原理为:尿素水溶液在70℃左右开始水解,其反应式为:co(nh2)2+3h2o=2nh3·h2o+co2
由于尿素的分解速度受加热温度和尿素浓度的控制,因此可以使尿素分解速度降得很低,从而可得粒径分布均匀和粒径小的纳米tio2。尿素的分解产物co2和nh3,在反应或煅烧后均为气体,易挥发,不会对产品的纯度和质量造成影响。生成沉淀剂nh3·h2o在tioso4溶液中分布均匀、浓度低,使得沉淀物tio(oh)2均匀生成:
tioso4+2nh3·h2o=tio(oh)2+(nh4)2so4
tio(oh)2煅烧得到tio2:
tio(oh)2=tio2+h2o
存在的问题
纳米技术特点范文篇12
关键字:纳米技术;建材;性能;功能
纳米技术不仅具有相当的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在当下和未来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最近十多年来最具发展和研究前景的技术之一。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纳米科技的研发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甚至有部分走在前沿的国家已经实现了对该项技术的应用。现阶段来看,纳米科技已经在不少的传统行业中得到了应用,例如:医疗、食品科技以及建筑材料等。其作为一项新兴科学,对建材的影响较大,不仅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更使得建筑的功能性和适用性得到了强化。同时,纳米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建筑行业而言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通过高新技术的优势来拓展国外市场。
一、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其现状
距离最初概念的提出,纳米技术已经有40多年的发展,但是其仍旧还有许多的发展空间,可以发展出更多的功能和应用方向。从纳米材料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以前)。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并且尝试利用各种手来制造出具有纳米颗粒的粉体,甚至是块体(包括薄膜)。并将制造的方法进行评估和总结,对其特性进行归纳和分析。研究的对象一般局限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国际上通常把这类纳米材料称纳米晶或纳米相材料。第二阶段(1990~1994年)。这一阶段是人们对该技术应用的理论提升阶段,通过其他学科的融合,纳米材料在物理和化学之中的性能特点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掘,并且应用到复合型的材料设计之中。同时,这种粒子复合、块体复合以及复合材料的合成物都该项技术在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方向。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已经有了不断的拓展,也受到了来自于民众的关注,国际上更是掀起了一股发展高潮。若是对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行总结,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这一阶段已经具有明确的方向,技术上也可以满足人们的操作意愿,来进行设计、组装、创造新的体系,并且使之具有人们所希望的特性。
二、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一)纳米水泥的应用
普通的水泥混凝土往往会具有较大的刚性,而缺乏柔性,这也使得水泥存在固有缺陷难以解决,往往会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开裂及其他破坏问题。而纳米技术的应用者有效的对该类问题进行了解决。因为在应用了纳米技术之后,混凝土的强度、硬度、抗老化性以及耐腐蚀等性能得到了有效的强化,同时还可以对电磁波和声音进行有效的吸收,满足了建筑物对隔音效果的要求。同时,这类材料也应用到一些特殊建筑使用当中。
(二)纳米玻璃的应用
普通的玻璃往往自动的吸附空气之中的各类有机物,从而是玻璃表明形成一种难以清洗干净的有机污垢。同时还存在其他的不足之处,影响玻璃的透视度。例如:玻璃容易产生水雾,从而使得可见度受到极大的限制。然而,通过利用Ti02来对平板玻璃正反两面进行薄膜的镀制处理,则可以有效的决解这类缺陷所造的影响。除此之外,Ti02作为光催化剂在阳光的作用下,还能够对甲醛和氨气等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和消除。同时,这类措施的应用也可以更好的提高的玻璃在透光性和机构强度等方面的效果。这种玻璃的应用极大的减小了屏幕玻璃、大度玻璃、住宅玻璃等领域的人工清洗困难,节约了清洗的人工或机械成本。
(三)纳米技术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
由于陶瓷具有很强的耐高温性和抗腐蚀性,而且还具备相当的观赏性,因此得到建筑产业的广泛青睐,尤其是在进行墙体和地面的装饰时。然而,陶瓷却及其容易发生脆性损坏,这也造成了该类材料的应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将纳米技术融入到陶瓷材料的开发和研制之后,却使得该类材料具有比过去更高的可塑性,甚至可以吸收一定的外来能量。甚至有部分研究生独创性的将金属碳纤维加入到陶瓷材料之中,极大的提升陶瓷的强度,同时具有极其优秀的抗烧烛性,故而这类材料也被应用火箭喷气口的制作。用纳米级SiC、Si3N、ZnO、Si02、Ti02以及A1203等粒子所制成的陶瓷材料,具有比以往更加高的硬度和韧性,即使是在较大的温差之下也能够保持原有的形态,不会参数破损,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前景。
(四)纳米技术在防护材料中的应用
目前的比较常用的防水材料是通过在胶料中加入炭黑等物质来形成,这种材料虽然制作简单,价格便宜,但是却没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极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腐蚀和老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建筑材料的研究者们也髙希望可以研制出具有强、耐腐烛、抗老化性能的防水材料。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技术融合之后,纳米级的防水材料得以被研发出来,这种材料最早被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所发现,具有较强的耐腐蚀和耐老化性能。这种纳米材料所制造的防水卷材,拥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更比传统材料表现出了更高抗老化性和光热稳定性等,从而得到建筑工程的广泛运用。
(五)纳米保温材料
近几年来,我国逐步强化了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越发注重对建筑保温性和环保性的标准,尤其是针对目前我国大范围采用的传统保温隔热材料。因为诸如:聚氨酯、石棉等传统隔热保温材料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少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甚至是人体癌症的主要诱因,同时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这是我国建筑产业要尽快改善的部分。然而,纳米建筑材料的应用却有效避免了这部分的危害,例如:无机硅酸盐为主要原材料的纳米材料。该材料是经髙过高温和压才形成的一种纳米级功能性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但是同时有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会产生对人体损害的物质,是我国目前比较倡导的一种绿色环保保温材料。
三、结束语
目前,纳米技术的研究已经是世界各国的重要项目。纳米技术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许多传统行业产生了不少的改进。从建筑行业来看,纳米建筑材料的应用必然会产生不小的推进作用,尤其是能耗优化、质量提升以及环保等多个方面。这样一来,建筑材料中纳米技术的应用水平便觉得该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对于我国的建筑企业而言,正是走入世界舞台的重要助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赵宇晗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文轩,张越.建筑材料中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2,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