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篇)

时间: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水循环

1、环节:蒸发(包括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3、意义:塑造地表形态;促进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和补充。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人类影响最显著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②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减少洪涝灾害;

同时使蒸发增加,降水增多,调节气候。

③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减弱湖泊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④城市路面硬化:下渗减少,减少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造成城市内涝。

⑤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饮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3.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有关,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4.等压面的凹凸关系: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白天陆地增温快,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白天山顶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顶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山风。

3.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是关键。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值时,地方时为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受太阳直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半球,则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纬度差为两点纬度相加。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大气水平运动——风

1.风向的判断:

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确定南北半球后,画出风向(北右南左,近地面风向偏转300-450,高空风偏转900);读出风向(风的来向)。

2.风力的判断:同一幅气压形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强。

3.判读天气状况: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锋面多出现在低压槽,无论是南北半球,一定是左冷右暖。

4.判断季节:大陆上形成低压,说明陆地比海洋气温高,为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大陆上形成高压,说明陆地比海洋气温低,为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