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心得体会范文,背影的读后心得(整理2篇 )
2022背影心得体会范文篇1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缠绵爸爸的背影。或许是太希望能够一家团聚了吧!在我记忆深处,爸爸上班总是脚步匆匆,总觉得看见爸爸的背影多,背影比面容还要清晰得多!每次吃饭的时候,我的要眼睛都会不自觉的盯着身旁爸爸的座位。妈妈又何尝不是盼望爸爸能够和我们一起,全家开开心心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呢?
好不容易盼到爸爸一次休息的机会,单位又临时通知他去加班,妈妈听了,心里虽然很无奈和生气,可有什么办法呢?我气得哭了起来,望着爸爸那急匆匆离去的背影,忽然间停了下来,头似乎扭了扭,想要转过身来。我心中瞬间一喜:难道爸爸不去了?我多么的希望他能转过身来。可是爸爸的脚步只是顿了顿,头微微扬了扬,终于,他的背影还是在楼下的角弯处消失了。我开始失声痛哭,妈妈在一旁不停地安慰我,其实我也知道爸爸也不想这样。
记得上一次看见爸爸,已经是半个月前了吧。当看见他从楼下的角弯处转过去时,我突然发现爸爸的背有些驼了,腰微微弯成了一张弓,头发居然有些斑驳刺眼了,腿脚似乎也有些迟缓。我的内心突然一震:我竟然好久都没有关心过爸爸了。他老了,可每次离去时,我连声问候的话都没有。
有次我被同学欺负的时候,恰好碰上爸爸。他往我前面一站,笔直的身躯犹如一座大山般高耸,乌黑浓密的头发,强健的臂膀透露出一股坚强。同学们都怕得四散逃跑了,我躲在爸爸的身后,别提有多高兴了!那个年轻力壮,打架必胜的老爸简直就是我的保护神。可如今……我的心是如此的痛。
妈妈经常给我说,要多关心体谅爸爸,他为了这个家,一个人上班挣钱,太辛苦、太累了,不要再惹他生气。所以,在爸爸的面前,我从来都表现得很活泼天真,仿佛什么事都不懂。爸爸也说我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笨蛋,但是我就是喜欢爸爸这么说,让他觉得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公举”,还需要他的呵护。所以,每一次爸爸回来,我总是会递给爸爸一个天真的微笑,会很撒娇的亲亲爸爸,抱抱爸爸,送爸爸苦中一份甜。
每次想爸爸的时候,我就会用笔描绘记忆中的爸爸上班时匆匆的背影。每次我都想把爸爸的脊背画得笔直坚挺的,我不想画爸爸迈出的脚步,可是手中的笔总是不争气地扭向了生活中的爸爸,我总会不争气地莫名流泪。
在朦胧的泪眼中,爸爸的背影真的令我缠绵!
2022背影心得体会范文篇2
一直以来,《背影》这部作品总是让人感动万分,虽然早在初中《背影》就作为课文被学习研讨过,但不可否认经典的力量总是永恒的,每读《背影》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愫,正应验了“常读常新”这句老话。
记得初中刚读时,我曾为作品中父亲做的这些细琐只事感到不解,为什么要将这些平凡至极的事写入文章。现在,我才渐渐懂得了作者那自认“聪明”背后真正的内涵。
出行之日,父亲本是不准备送“我”的但终因放心不下,还是亲自过来送,并托付茶房好好地照应“我”。对此“我”的看法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种感觉我也有过。平时父母细致到点的安排常让我觉得有些迂,甚至在别人面前觉得难为情。不理解父母这时候怎么不懂了呢?还是自己聪明,赶紧摆脱,觉得会让人留下笑柄的。但渐渐地我发现在那些身经世事的作家笔下,与我同样的经历,却是全然不同的看法。随着一年年地成长,我才更加明白,这是一种少有的也是极其珍贵的亲情。或许父母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幼稚”、“完全用不着”,但那份融于其中的无限的关心、无尽的爱袒,却是只有深品才能体验,才能了解那份来自亲情的苦心。其实自己并不聪明,真正智慧的是我们父母,他们不惜以自己能做到的一切方式,灌注爱在孩子这片原野上,身处肥沃土地的我们竟然自作聪明,把善意的初衷看成累赘,多么得不该啊!看到过一本书上总结人一生各阶段对父亲的看法,很经典,大概意思如下:很小的时候,总是依赖于父亲,因为他在孩子眼里的强大与万能;上了学,渐渐地为父亲严厉态度与苛刻要求感到不满,开始出现抵触心理;二十多岁,有了一点生活经历就觉得可以闯遍天下,在新潮的社会中,父亲的老话显得更不中听了,就是要逆其道而行;人近中年,看遍了人情冷暖,细细嚼味,原来父亲的话是很有道理的,终于发现,父亲教给孩子的都是自己一生中吃的教训、苦头以及难能可贵的经验。那份爱是不忍我们经历他曾受到的苦的别有用心,这才真正明白了父亲的好与伟大。
《背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饿情节莫过于父亲买橘子的一幕(原文略),让人揪心又动心——
这样感人的画面让无数人动容,真的只有买橘子这么件小事吗?不,远远不止。父亲艰难地前往,又是如何努力地回来,努力地装作轻松催促儿子上车,这其中既有一位长辈的关爱与奉献,又有一位父亲独有的深沉与含蓄。肥胖的背影蹒跚前行,即使是在人来人往的铁道口,这一幕也一定会让儿子今生今世不会忘怀,不忍任之飘入过去历史的浮尘中。
小小的橘子因为沾上了父亲的气息,变得格外甘甜起来,尽管日后父亲待他渐渐不同往日,但“我”惦记着只是父亲的好,惦记着父亲对儿子美好的初衷。文章结尾段——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我的脑中缓慢插放着蒙太奇式的画面,不禁泪欲夺眶。
如此真切感人的情节在朱自清其他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在《给亡妇》中,作者深切怀念那个一直只挂念孩子与丈夫的爱妻,件件琐碎的小事却道出了平凡夫妻间真挚的感情。《哀韦杰三君》中韦杰三的“忧郁、悲苦、坚忍、温雅”最足以“引人深大之思和切至之情”。
品读朱自清的文章,我不仅感受到他笔下个个生动人物的气息,更感受到了他自己人性的美丽光辉:善感的心灵,一颗勇于肩负责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