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货币供给论文范例(3篇)

时间:

货币供给论文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给

一、引言

货币供给与一国经济密切相关,适当的货币供给会刺激消费,推动经济的增长。而过度的货币供给会导致价格上涨或国际收支恶化,货币供给不足又会妨碍经济增长与发展。

而如何使货币供给保持适度,满足经济增长的要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外生性),这里假定货币乘数是稳定的。与此相反,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货币乘数发生变动,从而使得货币供给不再是中央银行的独立行为。因此,深刻理解货币乘数如何发生变动,对于保持稳定的货币供给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样本和数据;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本文结论。

二、分析框架

(一)货币乘数

FreemanandHuffman(1991)认为货币乘数的变动导致了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并能够帮助解释货币供给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Gauger(1998)通过对乘数的分析,发现这些乘数受到微观主体的机会成本、收益曲线弹性及真实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货币乘数模型,沿用并拓展Gauger的研究框架,对乘数进行分析。传统的货币乘数模型见下:

;;;;

(1)

(2)

其中:为现金比率;为定期存款比率;为法定准备金率;为超额准备金率;

在此假定超额准备金率为且,代表市场利率。这是由于市场利率越高,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越高,从而超额准备金率降低,故。另由(1)、(2)可得:;;;,;

基于(1)、(2)两式,可把货币供给量变化归结于三部分:外生的基础货币、内生的和。

在此,货币乘数的变动是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反映。从短期来看,对于由于货币乘数的变动而导致的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中央银行也难以对其实施控制。但是从长期来说,基础货币的变动仍然是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Cagan(1965)研究发现美国货币供给量长期变化的90%要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变化,剩下的由现金比率、准备金率解释。

同时,假定:

其中,代表某种定期存款占总存款权重。

我们知道,定期存款利率的相对变化以及收入变化会导致投资组合内资产权重变化,因此假设:

(3)

其中:

为净的M2资产利率相对M1资产利率的变化:;

为净得M2资产利率相对短期市场利率的变化,;

代表真实收入;另外皆为对应资产的数量加权平均利率。

最后,将(3)代入到(1)、(2)式之中,得到:

(4)

(5)

(二)货币供给

西方学者如乔顿、布伦纳、梅尔泽等人都有各自的货币供给模型,而且相互之间都不尽相同,有些差别还比较大。但是一致的是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始终是一国基础货币H和货币乘数两个共同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本文选用普遍接受的货币供给模型。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到:

(6)

(7)

三、样本与数据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基于前文分析框架,本文分析所采用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月度统计资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其中GDP为季度数据,因此本文假设季度中每月的GDP增长率相同来推算每个月的GDP。

(二)数据特征描述

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供给如下图,其中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给呈现平稳增加的趋势,通过以下的平稳性分析后可知两者皆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而基础货币的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反映了货币当局短期的货币政策行为。

图一: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给(2002.1-2009.7)

同时,从图一中基础货币、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供给的变化情况来看可判定狭义和广义货币乘数并不是稳定的,从图二也可以看出它们自2002年以来的波动。

图二:狭义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乘数波动(2002.1-2009.7)

表一:狭义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乘数描述统计表

MM1

MM2

Mean

1.180330

1.606813

Maximum

1.310000

1.940000

Minimum

0.970000

1.250000

Std.Dev.

货币供给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货币供给

一、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对外经济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金额分别为17682亿美元和20023亿美元,其中进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长7.1%,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长8.3%。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组成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失衡也在继续扩张,继而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在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对货币供给和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针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最早的是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货币供给量决定论,Johnson(1972)等学者认为,一国国内的货币供给超过需求时,超过需求部分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本国现金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决定了该国的外汇储备需求,因此本质上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货币现象。也有学者通过建立理论模型(Edwards,1984;Kumh,2004)来研究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国内学者在理论上(陈岱孙,2011;田华臣,张宗成,2005)从货币均衡模型、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IS-LM模型与不可能三角等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基本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从而增强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同时,国内学者还进行了实证研究(秦宛顺,2003;黄武俊,2010),这些实证研究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国际收支通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

三、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化而实现的。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外汇储备的增加;国际收支为逆差时,外汇储备减少。有关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金属货币流通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和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提出,后经过李嘉图等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该理论的基本思想为,在金本位制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即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时,会使黄金流入本国,黄金的金流入会增加本国国内的黄金存量,从而相应的增加了本国的货币供给。国际收支能够使货币发生国际流动,自动调节国内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说是由蒙代尔和约翰逊发展起来的,其依据货币数量论并以货币的流入和流出为起点,认为国际收支的失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分析说认为一国货币的供求失衡导致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变化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在信用货币流通的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发行取决于一国的货币政策和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不再受限制于黄金储备,同时一国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由黄金转为外汇。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将一国货币供给的来源区分为国内来源和国际来源,国际储备的改变和国内银行体系货币供给的改变都会对一国的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为Ms=L+meR。其中,Ms表示货币供给量;L表示国内的货币存量;m表示货币乘数;e表示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R表示国际储备。从上面等式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理论上国际收支的变动通过货币乘数m、汇率e和国际储备三个因素来影响一国的货币供给。当外汇汇率发生变化时,若国际储备的数量不发生变化,则国际储备会通过外汇占款来影响一国的货币供给。

(二)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分析

1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化,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迅猛,国际收支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顺差局面。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贸易顺差额自1995年开始逐年持续的保持增长,1995年至2011年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在2008年时达到最高值,之后贸易顺差又开始继续增长。在国际收支保持持续顺差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也随之在不断扩大(如图2),保持高速的增长。1996年我国的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此后外汇储备的增速开始加快。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增速达到40%,2006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8537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2006年突破一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两万亿美元,2011年突破三万亿美元大关。截至2013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约为3.7万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快速地增加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然而,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阻碍也越来越明显。

2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

国际收支通过对外汇储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根据国际收支的相关理论,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不一定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只有形成外汇占款的时候,国际收支顺差才会通过外汇占款的方式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我国基础货币的来源主要是外汇占款和国内信贷,如果外汇占款的比例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由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的变动可以通过国内信贷的方式进行调节冲销。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通过国内信贷冲销的调节方式的效果有限,从而使我国的货币供给成倍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双顺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如表1)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为顺差。总体来说,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的传导机制如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参与对外经济贸易,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在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下,为了稳定外汇市场,中央银行需要收购外汇从而形成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后,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如图3所示,在持续的贸易顺差下,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1)贸易收支与货币供给

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主要是指贸易和劳务项目的收支,贸易和劳务项目收支本质上就是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相互交换,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一国的贸易收支会出现顺差、逆差和平衡三种情况。其中贸易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目标之一,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顺差。当贸易收支发生顺差时,出口企业通过出口产品获得更多的外汇,但人民币是国内市场的流通货币。我国现行的外汇体制是银行结售汇制,即出口企业获得外汇后,通过中国银行进行结汇,中国银行再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外汇兑换。如果不考虑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非贸易项目,由于贸易顺差,国际储备增加,中国人民银行需要进行兑换的外汇数额增加,即外汇占款增加,从而在国内市场新投放的货币量增加,基础货币增加以后,经过货币乘数的的作用,国内市场流通的人民币数量便会成倍增加。

(2)资本收支与货币供给

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包括短期资本往来和长期资本往来。短期资本往来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资本项目;长期资本则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资本项目,其包括直接投资和对外负债。国际资本的流动不一定会对国内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只有需要向中国银行进行结汇时才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当短期国际资本为净流入时,国际资本流入国内会使我国的进口增加,这相当于是一种国外实物资本的流入,只是增加了国内商品的总供给,而不会使国内的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当流入的国际资本只是增加了我国的国际储备,即外汇储备中的负债增加,并没有使国内的基础货币发生变化,从而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的货币供给。

长期资本往来中的直接投资和对外负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外国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后会引起国内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外汇部门向外汇指定银行进行结汇,而外汇指定银行需要再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兑换,这一过程的发生会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从而增加基础货币数量,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外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对国内人民币存量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外债的使用会引起国内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和流动资金等配套资金的增加,但这不一定会对国内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只有当与外配套的资金来源是新增的货币供给量,而不是来源于国内资金结构的改变(即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保持不变,只是改变了资金的使用结构),外债才会通过这些新增货币供给对国内市场上的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3)高额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会使中央银行需要兑换的外汇增加,增加了外汇占款,使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从而导致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会使国内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高额的外汇储备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控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占款的主要来源,而影响国际收支变动的因素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说不具有可控性,因此中央银行只能被动的适应外汇占款的变动。这样会使得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降低了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了使流通中的货币供给保持相对稳定,针对由外汇储备带来的不断扩张的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需要频繁的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也降低了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持续增长的国际收支下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使外汇储备急剧扩大,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在我国的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需要购入外汇,使外汇占款增加,这样就会增加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后,国内货币供给便会成倍增加。持续贸易顺差带来的大规模外汇储备,不仅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而且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为了应对国际收支顺差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在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要兼顾进口贸易的发展,在引进国外资本时要以质量为前提,合理控制外资规模,放松资本外流的限制,这样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其次,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适度放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减轻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目标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压力。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丰富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扩大公开市场的操作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志华.外汇储备数量与结构变化下的货币供给方式转型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2013(10)

[2]姚长辉、吕随启.《货币银行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富有、梁俊茹.基于协整分析的我国外汇储备变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王晓雷、刘昊虹.论贸易收支、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调和均衡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

货币供给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收支;货币供给;传导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对外经济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组成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失衡也在继续扩张,继而带来的是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在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的同时,也对货币供给和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与货币供给的关系,从而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针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最早的是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货币供给量决定论,Johnson(1972)等学者认为,一国国内的货币供给超过需求时,超过需求部分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使本国现金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决定了该国的外汇储备需求,因此本质上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货币现象。还有如克鲁格曼(1999)基于内外经济均衡的“三元悖论”,认为开放条件下国际收支变动所带来的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将对一国货币供给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在理论上(田华臣,张宗成,2005;陈岱孙,2011)从货币均衡模型、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IS-LM模型与不可能三角等不同角度对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基本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从而增强了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同时,国内学者还进行了实证研究(周铁军,刘传哲,2009;黄武俊,2010),这些实证研究的结论是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国际收支通过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贸易顺差的扩大,国际经济学界开始较多地关注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但对中国的货币供给研究很少。而国内经济学界虽然对中国的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给后续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但是结论并不一致,且缺乏对其传导机制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实证方法,运用2008~2014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揭示其传导机制,为改善中国的货币供给提出政策建议。

三、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理论分析

我国央行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其中,“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持国内物价稳定;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要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必然涉及汇率制度安排。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货币需求,最终影响货币供给,简称“货币需求机制”;二是中国汇率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简称“汇率安排机制”。

(一)货币需求机制

根据货币供给内生论的观点,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需求。而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货币需求的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带来经常项目变动,形成对货币的直接需求。对外贸易活动扩张导致的实体经济增长要求与之适应的货币信用形式表现为货币需求量增加。具体表现在:贸易扩张带来总需求上升,物价稳定要求下,总需求上升引起货币需求上升,最终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传导机制是:出口量国内生产规模生产资金需求贷款货币供给。其次是直接投资活动带来资本与金融项目变化,形成对货币的间接需求。资本流入,尤其是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国内的配套资金,诱发了更多的国内投资,从而提高了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引起货币需求增加,进而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二)汇率安排机制

汇率安排机制是从供给侧分析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目标下,1994年中国确立了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和结售汇制度,并形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从而使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成为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其传导机制是:国际收支变化外汇储备变化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稳定汇率要求下,中央银行进入外汇市场买卖操作基础货币投放变化货币供给变化。

四、我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根据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的分析,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传导途径有“货币需求途径”和“汇率安排途径”,但前者从属于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最终通过国际储备表现出来,而国际储备又会通过“汇率安排途径”影响基础货币,最终影响货币供给量。基于此,本文选择M2和基础货币MB作为货币供给的变量;选择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反映指标――外汇储备FR和国际收支状况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指标――外汇占款PFE作为国际收支的变量,分别从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M2的关系和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关系这两个角度上不同、实质关联的两个方面对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方向和程度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采用X12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季度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对调整后的变量取自然对数,处理后的变量分别用LFR、LM2、LPFE、LMB表示。由于2005年7月至今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本文选择市场较为成熟的2008.1-2014.09月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二)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M2的关联性分析

我们采用ADF法对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M2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表1是相关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两序列均为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LM2与LFR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显著,说明外汇储备是货币供给量M2变化并不显著的原因。

(三)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关联性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两序列均为I(1)序列。因此,可以进行Granger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根据A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为2。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发现MB不是PFE的Granger原因,而PFE对MB有99.9%的解释能力,说明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变动的明显原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首先,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呈一定的正向关联性,而且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其对货币供给的正向作用也增强;结合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和外汇储备形成机制考察,可以得出:外汇储备作为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直接结果,其对货币供给的显著影响具有制度条件下的高度可靠性和稳定性,这里的制度因素就是现行的外汇储备形成机制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目标下的“汇率安排”。

其次,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呈现高度而稳定的正相关性,而且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其作用于基础货币的效力也随之增强,说明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不断增大,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使得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高度关联性成为中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和直接的传递途径。

(二)政策建议

1.货币供给决定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两大要素。在以外汇占款为主渠道的基础货币投放格局下,要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供给的冲击,短期对策是调控货币乘数,具体措施是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而从长远看,必须弱化或切断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传导关系,其解决之道在于推进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加速从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或者寻找其他合适的渠道来形成外汇储备,如由非央行机构(财政部或专设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筹措资金购买外汇储备等。

2.对于处于“新常态”状态下的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目标。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更是因为中国影响自身贸易条件的能力不如发达国家;同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预期、防范由于本币汇率的过度升值抑制出口进而导致经济下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更为重要。

3.若人民币汇率不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央行可以不必为“稳定”汇率而进行入市干预,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也不会太多,不会成为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占款部分。也就是说,国际收支活动不会通过“汇率安排机制”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只会通过本身经济活动产生“货币需求”。

4.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1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过大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并带来一系列挑战。要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应该坚持双管齐下,解决好流量问题,控制好收支平衡。主要措施就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以及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促进贸易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不断创新和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及方式,提高外汇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周铁军,刘传哲.中国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联性的实证分析:1996~2007[J].国际金融研究,2009,(3)

[2]王方静.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4,(6)

[3]王晓雷,刘昊虹.论贸易收支、外汇储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调和均衡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12,(11)

[4]范小云,陈雷,王道平.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J].世界经济,2014,9(2)

[5]陈建奇.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技术条件及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