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孝道故事范例(3篇)

时间:

孝道故事范文

论文摘要:曾子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春秋以前的孝观念,将孝作为做人的基长准则,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以敬为判断标;住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的内涵,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曾子是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据典籍记载,他在孔门中拥有很高的地位。曾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孝道思想。其孝道作为孔子的孝道理论和后来孝治派之间的桥梁,在先秦思想史上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曾子孝道思想及实践

曾子孝道思想是继承孔子的孝以及更早的孝观念发展而来的。曾子以“身为亲之体”作为孝道确立的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新意,并以敬为判断标准,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内涵。

孔子认为孝源于人内心对父母的真实情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而曾子在孔子基础f=.进一步提出对父母行孝的根据,认为孝道源于“身为亲之体”,即:子女身体是父母身体的延续,子女生命也是父母赋予的。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按照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新意。他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这些新意丰富了孔子孝道思想,也充实了曾子孝道体系的内涵,为后世孝道思想留下了宝贵财富。

曾子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他注重“全身为孝”,引用孔子的话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町谓全矣。”认为子女要怀着敬父母的态度来爱护和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赋予自己的身体受到损害并让父母的身体通过自己及后代不断地延续下去:“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对于父母赋予自己的宝贵生命更要珍惜,“父母生之,子弗敢杀……”平时要注意安全,不令父母为自己担忧,“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而且曾子认为孝子没有自己的忧乐,要以父母之忧为忧,以父母之乐为乐,“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

曾子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在孔子那里所重的是仁,孝仅是众多德行之一,处于从属地位。但到了曾子这里,孝被无限地拔高,成为一切的根本,“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曾子极力扩大孝的应用范围,把家庭伦理中孝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在曾子看来,仁、义、礼、忠、信都与孝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养……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曾子把孝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准绳,是无所不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并指出孝充盈于社会每个角落,几乎可以囊括个人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政治行为等方面的所有规范,将孝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人类行为规范的最高层次。孝包含庄、敬、忠、信、勇诸范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⑨值得注意的是,曾子认为不庄、不敬、不忠、不信、不勇是不孝,是因为它们会给人带来羞辱,从而辱及父母。因此,尽管曾子把孝抬高到天下之大经的高度,但孝的根源仍是“身者,亲之遗体也。”阮元注释说:“不庄、不忠、不敬、不信、无勇皆易致祸害。首刑罚,毁伤身体,辱及其亲。”曾子的贡献,是对孝的理论凸显。为了更好地突出孝作为大经大法的根本性作用,曾子对孝划分了层次。

曾子把孝划分为三类:大孝、中孝、小孝,其划分依据是以对父母孝的方式。他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孝尊亲}”最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尊、敬,这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尊敬父母,终身无违,一种是促使父母受人尊敬。“大孝尊亲”一是尊敬父母,终身无违。曾子说:“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还认为养志之孝不仅要关心、尊敬父母,而且要做令父母高兴的事情,不要违背父母。“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与物质方面的养相比,精神方面令父母愉悦是更为重要的内容,而能否和颜悦色事父母就在于是否保持着一颗永远热爱父母之心。“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固如果父母有过,子女要和颜悦色地以尊敬父母的态度去进谏:“君子之孝也……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二是促使父母受人尊敬。从积极方面说是扬名为孝。首先是不遗父母之恶名,“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其次是扬己之名,“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扬己之名即扬父母之名,使父母受到人们的尊敬。对于“大孝尊亲”,阮元《曾子十篇注释》注日:“尊亲者,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如大舜以天下养,周公严父以配天,士大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曲而后来的《孝经》对曾子这一思想进行了发挥,认为扬名显父母是孝的最终形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不辱为孝”是中孝。即:不要因自己不合乎礼的言行而连累父母受到侮辱。不辱,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保其身,不辱父母之遗体;一是慎其行,不辱父母的人格。侮辱,尤其是大辱,会给人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白虎通义·丧服篇》引《礼记·曾子记》日:“大辱加于身,肢体毁伤,即君不臣,士不交,祭不得为昭穆之尸,食不得昭穆之牲,死不得昭穆之域也。”如果子女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连累父母,令父母之人格受到侮辱,会给父母带来不愉快,则与孝道背道而驰。

“其下能养”是小孝,能养就是赡养父母,父母赋予子女生命与身体,并且含辛茹苦地将其抚养成人,子女应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力孝养双亲,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做到“慈爱忘劳”。“慈”者,《礼记·内则》日:“慈以旨甘”。“爱”,谓孝子之有深爱也。“忘劳”,忘己之劳苦,如孟子所说:“竭力耕田,共为子职”。

曾子也注意到了孝的等级化。在《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中,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明显地把孝按照社会等级区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与君子、士、庶人、任善相对应。古代学者对此进行了阐述,指出其中的君子指卿大夫,任善指王者。

而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曾子把孝划分为三个等级:“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魏源认为曾子以等级来划分孝,“此别记曾子论孝之等也。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行于四海。是为博施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是为备物。此既醉诗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盖美王者孝量无匮竭也,故为大孝。此言天子之孝也。尊爵莫如仁,而以此尊其亲……此士大夫之孝也……于父母之慈爱则思而不忘。于己之勤劳,则忘而不思,所谓竭力耕田,共为子职,故日用力。此庶人之孝也。或曰慈爱,如《内则》‘慈以旨甘’之慈,谓已慈爱其亲。”而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论孝的三个层次中,曾子将诸侯、卿大夫、士视为一个阶层,与天子、庶人组成三个不同的阶层,分别以大孝、中孝、小孝作为对应。

从以上几种孝道层次划分的标准上来看,其本义是以对父母之孝的方式为依据,因提升到孝道层面,被赋予了道德的内容,并被应用到社会实践,显示出孝道层次划分的鲜明性。曾子讲孝道并非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非常重视孝道的践行,他本人就是孝道实践的典范。他的孝行实践不但具体地诠释了其孝道理论,说明孝道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也反映了其对孝道实践的重视,因此我们可以把曾子的孝行实践看作其孝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曾子对践行孝道的重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孝行中表现出来。

其一,对父母的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孝养。曾子事亲至孝,在《孟子》等文献中有很多对曾子孝行的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撤,必请所与。问有余,必目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蟹曾子事亲,能体察亲心,顺承亲意,无微不至。曾子行孝,孟子称为养志,可渭人子之行孝至矣。据《苟子》记载:“曾子食鱼,有余,日:‘泔之。’门人日:‘泔之伤人,不若奥之。’曾子泣涕日:‘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唧这是曾子笃于孝行的例子。《孟子》中还记载了其父曾皙生前嗜羊枣,曾皙去世后,曾子睹物思亲,遂不忍食的故事。曾子至孝之心忘己,其心中只知有父母,而己之好恶尽舍。孟子云:“大孝终身慕父母”固,曾子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二,重视以礼事亲之孝行。曾子认为,无论父母在世时还是去世后,子女要按照礼的规定去侍奉双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固。这表现在对在世的父母要敬、爱结合:“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固曾子认为始终保持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就是礼终:“父母爱之,喜而不忘……如此,谓礼终矣。”固父母去世后,要以礼葬父母,并以礼祭祀父母。“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固曾子强调以礼葬亲,并注重丧亲之情,认为孝子居丧期间的哀戚是发自内心的诚挚的情感流露。他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以礼葬父母时,曾子非常悲哀,后来他对子思说:“仅,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按照礼的规定,“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这不是因为《丧礼》内容精深,而是由于曾子念及双亲的哺育之恩,感叹再没有机会奉养父母。

其三,曾子提出子女要及时行孝。“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存亲也。”还说:“故人之生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与?”固曾子认为子女安身处事应以如何奉养好双亲为基本价值尺度,从而提出一个人仕原则:父母在世时,不择官而仕。“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在曾子看来,官位虽低,但只要能供奉双亲,对父母奉养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实现,如果一定要等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时才想起奉养双亲,那是一种不孝行为。

二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曾子孝道思想主要体现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其所反映出的曾子孝道思想,被后人发展为孝治思想。曾子孝道理论对儒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孝经》的影响上。《孝经》是关于儒家孝道思想的一部重要论著,是曾子后学所作,是曾子门人对先秦时期儒家孝道思想,尤其是对曾子孝道理论进行的系统、精辟、完整的总结。何异孙说:“《论语》是七十子门人所记,《孝经》只是曾子门人所记。”固《孝经》继承了曾子孝道思想并对其作了发挥,突出“孝治”的理念。《孝经》对曾子孝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孝经》之孝治是对《曾子》之孝道的丰富和发展比较《孝经》和《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的异同发现,《孝经》主要讲“孝治”,涉及孝治的内容占全书的80%,而《曾子十篇》中主要讲孝道。《孝经》明显受曾子孝道思想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为从孝道走向孝治。《孝经》提出的孝治思想就是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认为孝为“德之本”,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它“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四,忠君是至高无上的孝,不忠即是不孝,而不孝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是最大的恶行,所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治思想的提出,使孝道由原来的主要属于家庭伦理的学说变为社会政治学说。曾子所提出的孝为天下的大经大法的思想是建立在处理家庭内部父子关系基础之上的,并未提高到孝治的政治层面。《孝经》则认为父子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孝是上白天子、下自庶人都应当恪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统治者能够用以教化社会民众的至善之德,“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贤明的君主正是根据人们对父母的爱敬之情教育人们相互爱敬,故所有道德教化都是从孝道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孝也就成为可以用来教化万民,使“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的至善之德。若“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正是基于此,《孝经》才将孝看作统治者可以用来平治天下的至德要道。因此,《孝经》认为孝具有治家和治国双重功能,以孝治家,则家庭亲爱和睦;以孝治国,则“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从而使天下太平,祸乱不生。由于《孝经》把孝道同伦理和政治揉为一体,适应了中国古代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伦理社会的需要。

其二,《孝经》是从孝道层次划分着手,改造孝道。《大戴礼记》中,曾子对孝的层次进行了划分,把卿、大夫、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与天子、庶人并列为三个社会阶层。而《孝经》把孝按照社会地位分为五个层次,诸侯、卿大夫与士之孝已被严格划分,体现出遵守等级、严禁僭越、孝于君主等内容,孝已经表达出忠的内涵。《孝经》与曾子孝道理论的思想源流隐然可见,《孝经》继承、发展了《大戴礼记》中曾子孝道的思想,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了损益。《孝经》与《大戴礼记·曾子十篇》关系密切,其中的某些内容显然是对《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孝行、孝道的发挥。《大戴礼记·曾子大孝》重视“全身”,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尊亲”,《孝经·开宗明义章》则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二者的看法是一致的。《大戴礼记·子立孝》中,曾子日:“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与臣言,言事君”,具有调和事亲与事君,并有以孝统一两者的倾向,《孝经·开宗明义章》则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二者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由此可见,《孝经》源于曾子孝道思想,是对其的阐释与发展。而曾子孝道思想经由《孝经》的发挥,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注:

①②⑥⑧⑨⑩⑥⑥③《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③④《吕氏春秋·孝行》。

⑤《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⑦⑥《礼记·祭义》。

⑩⑩阮元:《曾子十篇注释》,清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⑩⑩⑤《大戴礼记·曾子立孝》。

⑩《礼记·内则》。

⑩《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①⑤《孝经-开宗明义章》。

⑧⑤《孟子·万章上》。

②魏源:《曾子章句》,清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①《孟子·离娄上》。

③《苟子·大略》。

③《孟子·滕文公上》。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④《论语·子张》。

⑨《礼记·檀弓上》。

③《礼记·曲礼下》。

@《尸子》。

④《韩诗外传》卷七。

⑤《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⑤《韩诗外传》卷一。

⑤王正己:《孝经今考》,见罗根泽《古史辨》第二册,上海古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171页。

④⑩《孝经·三才章》。

⑩《孝经·五刑章》。

孝道故事范文

关键词:“东海孝妇”孝亲观汉代社会变异

初提“东海孝妇”的故事可能有人会感到些许陌生,但说到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名作“感天动地窦娥冤”可能就家喻户晓了。窦娥冤正是在“东海孝妇”故事基础上经过历代流传演变而创作形成的。

“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出自《汉书.于定国传》,原文是这样记载的:“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于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佛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之后,刘向的《列女传》《说苑》等也对此有所记载。

从《汉书》记载可以看出,班固在此重点并非想从孝妇的角度出发宣扬什么,将其置于“于定国列传”中其实只是一个前奏,以引出于定国的父亲,即故事中的“于公”,最多让我们体会到于公的清廉执法,以此在于定国这一主人翁还未出场就给予其一个好的环境氛围。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却可以窥探出汉代社会对“孝”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东海孝妇”中的“孝”

“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1](《孝经.圣治章》),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从“东海孝妇”一词可看出,在时人眼中,此妇的举动是符合社会中对“孝”的标准的,甚至可以说是“孝”行的一个典范。那么她是怎样行“孝”的呢?从文中记载可得知,此妇虽“少寡,亡子”,但她“养姑甚谨”,甚至在其婆婆感觉会拖累她而“欲嫁之”的情形下,她仍“终不肯”。据此可推断,此妇不肯再嫁并非受制于社会习俗,而是单纯的从“孝”的角度、从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出发所做的决定。因此我们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东海孝妇”之所以被冠以“孝”,是因为其自身有很强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牺牲精神。为照顾年老的婆婆,她可以不为自我,不顾自己后半生,从而得到了时人的尊敬。

但事物的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也许是该命好,碰到一个善解人意的婆婆,她不忍心一个如花被风烛残年的自己拖累而选择了自杀。且不管该婆婆死后故事的发展,若只从婆婆死的角度推断,我们可以说,婆婆完全是因为不肯嫁而自己又不忍心拖累她才自杀的。换句话说,若此听从婆婆的话而选择再嫁,婆婆也许不会自杀而死去。但若结果真如此,此妇还会被冠以“孝”吗?如果再进一步设想,假若婆婆没有直接自杀,而是以自杀相逼劝其再嫁,此时她选择了再嫁,如此的话她还会被冠以“孝”吗?如若这二者都不被认可,为何她只有在牺牲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全力照顾婆婆才会被称为“孝”,我们可以从传统孝文化和汉代孝文化对比出发寻找答案。

二、先秦传统“孝亲观”

何为“孝”?《说文解字》释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中国古代专门论述孝道的经典――《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一般是对士大夫而言的,对于一般的普通百姓,《孝经.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即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孝就是要适应天地之道,保重自身,以供养父母。孔子也曾对孝发表了许多言论,他认为“孝”是一种基于人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情之爱,子女将对长辈发自内心的关爱表达出来,即可称之为孝。因此将“孝”分为三层:“能养”“无违”“有敬”,能养即尽心奉养父母,无违即绝对服从父母,有敬即对父母敬仰礼对。[2]在这三者中,养为最低层次的,在赡养父母基础上不能对父母违礼,敬重父母是最高层次的。故当子游向老师问“孝”时,孔子大发感慨:“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论语・为政》)所谓“敬”就是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孔子提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即作为子女,要从从内心情感出发,尊重父母志向和其意愿,即使父母死后也不能轻易改变。另外,“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3](《论语・里仁》)“父母为其疾之忧”[3](《论语・为政》)等均强调这种内心情感,父母在不远游是因为外出游行必然会引起父母担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孝,应是一种作为自然人的亲情流露而非“被动”的孝,这与西方从人的义务的角度将对父母尽孝视为一种责任有明显区别,也与后世将孝行极端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汉代“孝亲观”

至汉代,孝的思想进一步受到重视,统治者置孝、悌、三老行教化,奖励孝行,汉家皇帝谥号也多带“孝”字。这一时期的“孝”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另一方面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尤其是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制、推行“以孝治天下”后,“孝”被提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导民以孝,则天下顺”[4](《汉书・宣帝纪》),孝成为了统治阶级治国主导思想之一。如果说先秦孔孟时期“孝”还主要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合乎人本性的自发要求,那么此时“孝”俨然已成为帝王意志下的社会规范,成为了统治阶级治国的工具。董仲舒指出,孝是“天道”对人的启示,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5](《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白虎通义》中,孝更是被作为了一种统治策略:“安民然后富足,富足而后乐,乐而后众,乃多贤,多贤乃能进善,进善乃能退恶,退恶乃能断刑,内能正己,外能正人,内外行备,孝道乃生。”[6](《白虎通义・考黜》)在这种孝道环境下,汉代孝文化一方面蓬勃发展,孝子故事层出不穷,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孝”也呈现出了一些片面化、甚至极端化,造成愚孝,且看:

终身不嫁尽孝。《后汉书.列女传》陈寡孝妇“年十六而嫁,未有子,其夫当行戍。……夫果死不还。妇养姑不衰,慈爱愈固,纺绩以为家业,终无嫁意。居丧三年,其父母哀其年少无子而早寡也,将取而嫁之。……孝妇因欲自杀,其父母惧而不敢嫁也,遂使养其姑。二十八年,姑死,葬之,终奉祭祀”。[7]

刻木思亲。《二十四孝.刻木事亲》“汉丁兰,河内人,早丧父母,刻木像,事之若生。”即母亲早亡,遂将木头雕刻成母亲形象,早晚敬奉。甚至“为亲像被击,而奋击张叔”,结果是,他被认为因孝亲“而不惜以身犯法”,非但不被处罚,反而因此得到社会赞扬。

忍辱尽孝。《后汉书.列女传・姜诗妻》广汉人姜诗妻:“母好饮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她不得已而“寄止邻舍,昼夜纺绩,市珍羞,使邻母以意自遗其姑。”即寄住在邻居的房子里,昼夜做着纺织,买来珍贵而美味的食物,让邻居的母亲送给她的婆婆。无怪乎当赤眉义军经过姜诗家时也“弛兵而过,曰:‘惊大孝必触鬼神’。”[7]

更有甚者,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残害自己,甚至舍命行孝的现象。例如:

“割肉行孝”。即割左臂肉治舅姑之病,甘愿忍受身体毁伤之苦,以己之血肉入药救治父母、公婆。《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蒋瓒妻李妙,年十四为蒋氏童养妇。舅暹患痢,妙宁恻然祷祝,剪左股肉三脔,煎汤以进而病愈。”[8]

“以命尽孝”。《后汉书・列女传》:“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溯涛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还有因侍奉父母而终身不嫁的济南七女,“亲没以裙负土筑坟,各穴地以殉于旁,俗呼为七女墓。”等。

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东海孝妇”中该女子的行为我们就不难得以理解,其举动其实只是那个时期人们的“正常之举”,是这一大环境下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若她采取上文设想之行为,无论为何原因,估计社会也不会对其有如此高之评价了,因为一方面,她没有做出自我牺牲类的举动,另一方面,她“抛弃”了婆婆,即使结果是,婆婆可能会因此而不死。在这种社会潮流下,基于人性而行孝的原始孝文化初衷淡化了,其社会性被逐渐加强,“孝”文化日益沦落为一纸空符,成为社会衡量一个人的“硬性”道德要求。这些无形中导致汉以后,很多人为追求行孝产生的“社会效应”而将孝行极端化,做出一些损身利亲、殉亲等非人道的行为,由此滋长出历史上影响很坏的封建孝道糟粕。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竭力抬高忠孝的作用,提倡愚忠愚孝,也把忠孝道德规范引向了歧途。可以说,“孝”的变异,汉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张倩,刘友田.孔子的孝道观[J].学理论,2010,(27).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9.

[6]班固.白虎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孝道故事范文篇3

1、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实在是自相抵触的,蔡伯喈行孝的逆境正申明封建社会的所谓孝”现实上是皇权绝对放置下忠”的附属品,从而揭露了作者文化心理结构与现实的抵触。

2、这个宣传忠孝节义的故事,为游人平增了一段体味中国封建传统的趣话。

3、中华传统美德集中表此刻伦理道德上的忠孝节义”和人格理想上的刚健有为”。

4、兄妹沾襟”几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产生在这里。

5、我们看到,因果报应思想、封建的忠孝节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点,熔解在戏曲形象中,耳濡目染地对人们产生影响。

6、非论是岳飞也罢,其他的人也罢,他们的步履事实下场不能根柢转变忠孝节义这些封建道德蓝本的阶级素质。

7、将积善成德、忠孝节义等道德观点作为其家族文化的焦点。

8、外面的胡琴持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

9、那些布满了忠孝节义、离合悲欢的故事曾困惑了他。

10、在好汉儿女小说发天成长的过程中,其鉴戒才子才子小说颇多,()笔者从恋爱婚姻观、对忠孝节义的提倡、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才”的熟谙等方面,来参议才子才子小说对好汉儿女小说组成和成长产生的重大影响。

11、本章参议了元朝文人忠孝节义观新的时代特点。

12、即对于忠孝节义的熟谙和守卫,也事实下场让人看到了尊重历史的观点,并触摸到复杂历史背地的真实的人性,透射出厚重的质感。

14、岳飞幼时,家中景象亦欠安,怙恃亲在全力连结家计之馀,仍很是正视孩子的教化,不单教岳飞念书识字,也常说些忠孝节义的故事给他听,但愿他从中能有所体味,未来也做个忠孝兼顾的人。

15、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16、面临这类纲纪不振,风气颓弊的社会现实,王应麟感触解救的根柢对策就是导之以三纲五常,倡之以忠孝节义,以儒家的忠孝节义观点为君臣指明标的方针,明是非,别善恶。

17、关公为甚么在中国老苍生中有那么大的名誉,由于关公是中国人忠孝节义的范例。

18、总结为三个原点,分袂为宣传忠孝节义”默示赫然的民族意识”通达矫捷的人性观点”。

19、而大大都人,祖国旧君之思仍缭绕脑际,忠孝节义如如坐针毡,礼义廉耻似骨鲠喉,民族意识难以消弭。

20、师本文从函?禅师的悟道分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申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存在深彻的悟境和完竣的见识,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垂示及门”所能规模。

21、儒学在辽境内的流传加倍扩大和深化,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等汉族封建传统道德观点,也慢慢为契丹人所认同,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标准。

22、大团圆的终局,忠孝节义的观点,怪力乱神以及迷信的故事,都是农人兴味稠密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