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课件范例(3篇)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篇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新课导入;感悟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直探讨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并孜孜探求的一个问题。在我十多年语文教学中,对此有失败的沮丧和成功的喜悦,或多或少有一点感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关键的第一步是新课导入的设计。新课导入的设计是一种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的教学行为方式,广泛应用于进入新单元、新课文、新段落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严先云先生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一书中所说: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
有效性导入的设计要具灵活性
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我们的新课导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元化设计,不能单一地使用故事导入、音乐导入,还有插图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等等。灵活运用导入方式,有效地刺激和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新的学习课题,使学生把心理活动集中于所要掌握的内容上,达到主动调节和控制学生认知的活动。不能再采用老一套的“先要求学生把书翻到某一课,再板书课题,然后才生硬地把自己设计的导入内容导给学生”的导入方式。
如:我在上胡适的《我的母亲》这一课时,把课件的幻灯片的播放设在等待状态,等学生一坐下,我就说:“同学们,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好吗?”,这时传递给我的是一双双疑惑的眼睛,接着就是一阵欢声和掌声。我讲了母鹿护子和汶川地震中母护子的故事,此时的教室是一片沉寂的教室。之后,要求同学们闭上双眼,回忆发生在母亲和自己身上的小故事,当学生闭上双眼进入回忆的时候,教室里轻轻地响起《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童之音,音乐停了,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任然沉浸在回忆之中。这种悬念设置、故事讲述、情境创设的导入方式,新课未上,就基本上达到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事半功倍。这是新课文的导入。新段落的导入,当讲到母亲辛劳勤俭持家的内容时,向学生展示农村母亲劳累衰老的形象图片,并播放《妈妈的吻》这首歌,正符合我们农村学生生活的场景,再次把学生的心理活动牢牢扣住,当讲到母亲关心儿女成长的内容时,展示母子离别的图片及播放《游子吟》乐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教学任务结束后,其感到非常轻松满意,学生感到时间之快,精彩之极,这种成功的喜悦无语言意。
有效性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不同的有效性导入技能,在设计和实施中,应该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有效导入要有目的性原则,要为新课学习服务,要把握课文的个性和要实现的目标,引用资料、拓展知识,要贴近、贴切,做到无缝焊接,不能喧宾夺主。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白将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如一位老师的《苏州园林》的导入设计。
师:“我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生(杂):长城……故宫……国家大剧院……鸟巢……师:都不是。它叫“殿春”。就是这个(多媒体展示图片),它是苏州的一个著名园林――“网师园”中的一个小院。美不美?
生(众):美。
师:可是,张老师几次游览苏州园林,发现像“殿春”这样美的园林建筑还有好多哦!有好些甚至比“殿春”还要更美!不信咱们再看一些图片……(背景音乐:笛子独奏《姑苏行》)
师:咱们再看一个网页。新闻:27座苏州古典式园林落户五大洲……9座苏州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想去苏州园林游览吗?那可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啊!那么今天咱们就去“神游”苏州园林。
经过悬念巧设的导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加上展示苏州园林图片给视觉上的冲击、播放音乐给听觉上的刺激,学生已完全被苏州园林的美所深深吸引,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迫不及待地要去“神游”其中了。试问这样的导入,学生岂有不爱学的道理?
第二,有效导入要有启发性原则。导入要有利于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启迪智慧,尽量做到“异而弗牵,开而弗达”、“引而不发”设计导入时对学生学习某篇课文的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学习需求、生活经验,考虑得细一些,深切一些,周到一些,才能启发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导入设计要直切教学内容,增加思维含量。导入的作用无非是要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导入的设计有时就不必过于追求工巧,不能干买椟还珠的事。一些虽然简单但直切教学内容的导语其实是不错的导语。
第四,导入要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而知新。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方法服从于内容,导入语要与新课内容向匹配,尽量避免大而无当,海阔天空。
第五,导入要讲究机智性,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变化的环境,要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状态、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变化而变化,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行为方式。
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金钥匙”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导入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虽然有时知道某件事情的本质,但远远没有亲身经历的印象更为深刻。严格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展示实物的方式,使学生对该事物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比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时候,教师大可将一串荔枝带到课堂之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观、深刻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品尝以及闻的方式全方位的感受荔枝的模样。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实物情景,首先,学生将不再厌恶枯燥的课堂生活,相反会对下节课充满了期待(比如好奇老师下堂课会带什么物件来等等);其次,学生不再是通过简单几句话去理解课文内容,而是由了实实在在的参考。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次小型郊游,带他们到附近的园林参观;条件不行的,则可以直接用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苏州园林是什么样子的。
二、故事引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故事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在讲解课本内容和知识的时候添加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节奏。比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言文时,由于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容易分心,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几个小故事,当讲解到课本难点和重点的时候,通过讲解故事集中学生注意力。比如在其中穿插雷锋的故事,雷锋同志在部队中一直都在无私奉献,总能在他人陷入困难时及时的伸出援手,而且从不图回报,每时每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收集更多类似的例子,通过讲解这些例子使学生了解何为“舍生取义”,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当然,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助人为乐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同学以及身边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将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迅速的吸收和消化古文中那些难懂、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最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苏州园林课件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较好地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素材进行综合处理,实现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通过播放录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而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录音是贮存、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恰当播放录音,将会创设有效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录音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例如,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在学生课前做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课堂上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集中精力倾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沉浸在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心灵得到了净化。通过播放录音,激发了学生求识的欲望,为很好地分析课文内容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教学中恰当借助音乐,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中恰当借助音乐,可以渲染学习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借助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与作者、文章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用音乐创设出一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愉悦的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就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音乐旋律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融入亲切的情境中。这时教师顺势导情:鲁迅先生18岁离开故乡求学,探求救国救民的良药,很少回到故乡,对儿时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阔别故乡二十年后,但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小伙伴也变得面目全非。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后写下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短篇小说《故乡》。”在这种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适时利用投影教学,增强学生学的学习兴趣
投影技术是现在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投影会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体现“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投影片,随着教学的进程适时插播。“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亭台轩榭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做比较,以图案画、美术画打比方,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假山的堆叠让人忘其是假山,具有自然景观之趣,池沼以引用活水展现其生趣。“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是人工所为,但却如自然所成,这也就是“苏州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苏州园林”中的花草树木既讲究错落有致,又照顾季节变化,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展现了中国画的审美观;“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显得多层次,深景致,其景物逐次展露在游览者的面前,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通过插播展现“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投影片,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情境
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如何让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要做整体设计,对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例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作者对济南的山、水、雪、树、风、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新鲜、活脱、生意盎然的冬景图。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制作的课件展现这幅冬景图,让学生感悟冬天,拉近与课文《济南的冬天》的距离。教学课件与课文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感悟了重点,领会了中心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要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就要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媒体等方面要综合考考虑。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为语文教学总体目标服务。教师在策划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必须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分解教学目标
在整体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分类,要恰当分解教学目标,是每一个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步骤,并做到实现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低级到高级的教学环节。
(三)师生双向反馈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两方面互相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