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实践劳动总结范例(3篇)

时间:

实践劳动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劳技课劳动基地特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劳技课教学资源的整合

1.分年级整合设计劳技实践课内容

如在一、二、三年级时,安排“认识花草树木”、“我和植物做朋友”、“我看哥哥姐姐来劳动”等简单易行的活动,让学生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劳动基地里的花草树木、土壤、昆虫、学长的劳动探究情况;四年级时,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安排“走进植物王国”、“我的巧妙种植方法”等主题活动;五年级时,带领学生以劳动基地为平台进行科学探究,安排“我的小实验”“我的小课题”“我的小论文”等主题探究活动;六年级时,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日趋成熟,情感日益丰富、开始关注家庭、社会的种植及绿化问题,本阶段我们安排“我家与植物”、“社区绿化知多少”、“社区花木的种植调查”、“我为绿化家乡献力量”等活动。

2.分年级整合开发劳技实践课内容

可以根据自己年级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家长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活动,

一年级观察植物的外形能用话来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二年级观察植物的生长用简单的画或话来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等。

三年级植物、昆虫相互间的关系制作植物、昆虫标本,并开展读常识类书籍的活动。

四年级植物、昆虫与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写观察日记,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年级促使植物生长的各种方法做对比实验,比如月季扦插、摘顶,发芽时的掩光法等,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

六年级研究土壤成分、光照强弱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进行无土栽培中的水培和基质培的实验。对比不同的改良土壤的方法,从发芽率和出苗时间和株数的不同,研究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法,作好记录,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小论文。

3.劳技课的课外实践活动整合

除了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如有关于肥料的认识,玫瑰花的扦插、叶子的输送养料、蒸发、光合作用,菜粉蝶的生长发育过程等在教室里组织教学之外,大部分教学时间都是在劳动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我们根据季节转换和种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变换教学内容。如一位老师一次带领学生观察西红柿时,发现“同样的温度下,为什么另一个品种的西红柿没有提早开花呢?”老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在边实施,边借鉴、边开发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活动内容不断调整、生成、充实。

二、劳技课教学模式的整合

1.引导――对话式教学模式

在劳动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由于瓜果蔬菜的种植等知识技术学生平时从未接触过,知之甚少,此时我们多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以期可以高效地传授知识、交流信息。但这种知识、信息的交流不是传统的、单向的,而是立体的,生成的。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初步总结出“引导――对话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创设对话情境――师生互动交流――思维拓展延伸”。

2.开放――互动式教学模式

开放――互动式模式重视以教材为中介,师生共同讨论、质疑、评价,教师、学生、教材处于立体开放的系统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探索,我们初步总结出“开放――互动式”模式劳动实践课课堂教学结构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效果评价、回归目标。

3.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于劳动实践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适宜于运用此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通过研究和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劳动基地为依托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体系,形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三、劳技课多学科领域拓展的整合

以学校的劳动基地为依托,学校、教师、学生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习得了技能、提升了情趣、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锻炼了能力。

1.引导学生向熟悉的空间拓展

为了引导学生多元化有层次地去探究,我们引导学生拓展空间,进行家庭种植实验,走进自己熟悉的社区,走向社会去探究。

如走进劳动基地大棚,观察在大棚里进行无土栽培实验:通过三个阶段的不同实验(第一次应用水培方法,第二次进行改进版的营养液栽培,第三次进行柱式无土栽培)不断地改进栽培方法和基质,得以实验成功。由此鼓励推广到家庭的无土栽培,给社区写绿化建议书,建议将楼顶、阳台、墙体等都作为新的绿化点。

2.引导学生向所学的课程拓展

综合实践活动采用向学科渗透拓展的方法,对每一个活动大主题,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小主题。教师采取向学科渗透的方法,将大主题进行分解,如关于社区绿化实践,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拓展:

(1)向数学学科渗透的活动――调查社区绿地面积

关于调查社区绿地面积的主题,主要开展如下的活动。其一,实地测量绿地的长和宽,计算出大致的社区绿地面积,了解能用哪些数量指标来描述花坛的分布情况。其二,绘制初步的社区绿地分布图。

(2)向美术学科渗透――制作植物标志牌

在活动中,先由小组成员交流搜集到的植物相关资料,再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制作植物标志牌的方式,以及图案的设计方法,最后动手制作个性标志牌。

(3)向科学学科渗透――了解植物生长特点

在三年级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常见植物的生长特点,我们结合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查阅植物学书籍,如植物图鉴、网上图片,进行对比辨认,从而认识更多的植物生长特点。

(4)向语文学科渗透――社区绿化建议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与队员、老师、亲友、邻居的调查、考察、访谈,了解社区的绿化现状。然后写活动总结,撰写建议书,建议社区进行立体绿化的方法的推广,将楼顶、阳台、墙体等都作为新的绿化地点。

实践劳动总结范文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

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只有把劳动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乐有有机地结合,劳动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巨大教育功能。

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有效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作用,是一项意义巨大,任重道远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校的工作还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有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工作一定能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在全校师生的参与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一年的情况作个小结。

一、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的缘起。

今天的小学生承载着明天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之风日益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们农村也屡见不鲜。如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xx是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是xx的名片,是学生最熟悉的树种。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得以发扬光大。我校建立了以银杏园为劳动实践基地,以银杏的栽培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是我校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不仅是基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各种体力、能力和知识面,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行为,才会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才会形成客观看世界主观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相互沟联,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与过程是血脉筋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灵魂思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学习书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课外的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组织管理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领导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计划,并选派沈军、常勇、刘国兵三位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老师。老师学生一起干,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劳动实践氛围,让大家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四、收获和成果。

实践劳动总结范文

近年来,山西省总工会坚持把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主线,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从实处着力,在促进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出实招。

以“劳模宣传月”活动为载体,把弘扬劳模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

从2010年开始,我们把每年4月底至5月底确定为“劳模宣传月”,通过劳模科技创新成果展、十百千劳模重点宣传、劳模服务社会“四送”活动、“晒劳模故事”网络评选等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劳模精神,积极营造全社会学习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劳模服务社会“四送”活动,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几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劳模文化服务队、医疗服务队、法律服务队、技术攻关服务队,深入基层一线,深入职工群众,送文化、送医疗、送法律、送技术100多场次,直接受益职工达到12万人次。2014年“劳模宣传月”活动期间,省总工会与省卫计委联合开展了医疗单位劳模和企事业单位结对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省城6家医疗单位的30名劳模、专家与10个相关企事业单位结对,提供为期一年的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和上门诊疗等示范性医疗服务。劳模服务社会、服务职工行动,让广大职工近距离感受劳模品格、领略劳模风采,从内心深处激发对劳模的崇敬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将“劳模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中。

以“诵读经典”活动为平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工的精神追求

我们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形式,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诵读经典系列活动,教育引导职工学习经典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高文化素养。

组织开展“中华经典一日一读”活动。省总宣教部同北岳出版社联合编写《中华经典一日一读》口袋书,书中收集了《论语》《孟子》《大学》《老子》等经典著作的365段名言名句,并配以译文、解读与延伸、知识小链接,分春、夏、秋、冬四卷。省总工会免费向职工发放1000册,并在山西工人报和山西工人报微信平台开辟专栏,每天刊登一段经典名句,在职工中倡导和普及传统文化经典。同时,组织开展全省职工诵读经典网络展播大赛,参赛视频制作精美,朗诵富有韵味、表现力强,参赛作品上传到山西工人网后,受到广大职工热捧,参与网络投票的职工达100多万人次,在全省职工中形成了学经典、传文明的热潮。

今年,我们将组织开展“经典进班组”活动,要求各企事业单位以班前会、班中餐等形式,每天诵读或抄录一段经典,在一日一读活动中,陶冶职工情操,净化职工心灵,让核心价值观人心入脑,内化为职工的精神追求,外化于职工的自觉行动。

以评选“榜样山西·最美劳动者”为抓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