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例(12篇)

时间: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装置气密性;实验原理;装置特点;简答模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96-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39

化学实验中,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不仅是一个高考常考知识点,在生活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高考测试中要求学生简答表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内容完整、要点明了。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作答此类简答题时,极易犯漏掉结论,缺失关键操作,具体液面部位交代不清等错误。因而,该考点虽然考察内容较单一,历年高考变化不多,却是高考常错、易丢分的知识点。在这里笔者做初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引起更多同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实验原理——气压差等于液压差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简单通俗的说就是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而气体没有颜色,无法很方便的直接观察,于是,借助比较容易观察的液体变化来间接观察是否漏气,其理论基础就是:

P(装置内气体压强)±P(液柱压强)=P(大气压)。可以简化为P1±P2=P0

一般实验条件下,大气压视为定值,可以通过液柱稳定存在与否,即装置内气体压强是否等于大气压来判断装置是否漏气。若液柱稳定存在,即装置内气体压强不等于大气压,则装置不漏气,装置气密性良好。若液柱不能稳定存在,即装置内气体压强等于大气压,则装置漏气,装置气密性不好。

若学习过理想气态方程的话,可以进一步由PV=nRT来进行理论上的讨论。在相对密封的装置中,当T一定、R为常数时,P受V和n的影响。

1.当n一定时,通过液柱产生压强可以压缩或拉伸V,进而可以改变装置内气体压强P1,使得P1与大气压P0之间存在压强差,其可以用液柱压强P2来表现出来。

2.当n减少时,若V不变,则P1会变小,使得P1小于P0,其差值可以用P2来表现出来。

二、装置气密性检查的的装置特点——必有一个液封通道以便体现液柱存在

1.装置的抽象特点

凡需要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仪器,至少有一个导气通道,随仪器装置的复杂,导气通道可以更多。由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实验原理——气压差等于液压差可知,装置气密性检查的的装置特点——必有一个液封通道以便体现液柱存在。其液柱一个表面与装置内密封气体接触,另一个表面与大气接触。

2.装置的具体特点

(1)单一气体通道型——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实验

(2)多气体通道——有长颈漏斗型

(3)多气体通道——有分液漏斗型

三、操作及简答的模式

1.操作要点

首先必须形成密闭液封环境,要交代相关装置中的活塞是否开关、止水夹是否夹持、导气管是否液封等情况。否则后面说的再多也是无意义。然后通过加热、冷却、加液体等方式来改变装置内气压,使其与大气压间产生气压差,该气压差最终由相关部位的液柱差来表现。

因此,最后必须交代清楚在什么位置形成,是那些部位间的液柱差,并且液柱差要稳定,即一段时间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装置气密性良好。

2.简答抽象模式及要点

(1)交代要点

先要密封(关活塞、止水夹等),再来液封(插入液面下),接着改变条件(如加热、冷却、加液体等),要有现象说明通道是否通畅(如冒气泡、液滴顺利滴下等),接着停止改变条件,要有现象说明液柱稳定存在(如一段时间后,液柱差不变、液体不能滴下等),最后要交代结论,即装置气密性良好。

(2)表达模式

关闭其他通道,保留一个通道与大气相通,该通道加入液体隔开装置中气体与大气的联系,采取一定方式,改变装置内气压,使其与大气压间产生气压差,从而有液柱差出现,停止条件改变,一段时间后,液柱差不变,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3.简答具体模式及典型图例

(1)单一气体通道型——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实验

此类装置特点是将单一气体通道插入水槽液面下,形成液封,为进一步实验产生液柱差做准备。

连接好装置后,将导管插入水槽液面下,微热试管,水槽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导管内倒吸会一段高出水槽液面的液柱,一段时间后,液柱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多气体通道——有长颈漏斗型

此类装置特点是在长颈漏斗中加液体,在试管内形成液封,为进一步实验产生液柱差做准备。

连接好装置,在a处加一止水夹,夹紧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试管内形成液封,继续加水至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高出试管内液封液面的液柱,停止加水,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内液柱无明显变化,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多气体通道——有分液漏斗型

此类装置特点是可在两处形成液封,因此,有两种操作和简答方式。

第一种:连接好装置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间装置右侧的导管插入水槽液面下,微热圆底烧瓶,水槽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导管内倒吸会一段高出水槽液面的液柱,一段时间后,液柱无明显变化,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第二种:连接好装置后,在B处加一止水夹,夹紧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一定量的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开始水能顺利滴下,一段时间后分液漏斗中的水不再滴下,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四、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气体密封性检查不仅是教学重要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如油田,化工,输油,输气,水电,房屋节能,汽车,化工仪器,等方面也有及其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下面简单就部分应用加以介绍。

建筑节能领域中,气密性检测可以告诉节能专家房子在特定时间中泄漏了多少空气,在寒冷或炎热的地方,室内都开着暖气或冷气,泄漏了的空气量等于浪费了的暖气或冷气,保密性不好的房子等同浪费能源的房子,据欧美的一些研究指出,气密性相对好的房屋,一般住户可以节省5-35%的电费。

家电行业中,气密性在空调散热器、蒸发器、冷凝器、阀类、管路、接头、冰箱、电慰斗、净水器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在工厂生产抽检时,通过装置气密性的检测,可以知道产品的质量,从而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等。

在水电,燃气等方面,如煤气表、煤气炉、热水器、燃气灶、煤气阀、水阀、输水泵、输水管、输气管路等。在通气、通水前,先检测相关管道的气密性,可以避免在使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

在石化、化工行业中,大量管道使用,在管道使用前、生产设备检修期间都必须检测管道的气密性,防止石油、汽油、有毒气体等的泄漏,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篇2

“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说播课教学设计

平罗县黄渠桥九年制学校

教师:刘立娟

今天我说播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分析、教学方法及教学安排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的。本节课从两个层面设计的教学目的。

(一)知识层面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2、让学生学会碳酸根离子检验方法。

3、初步认识新的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二)学生情感层面的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素养能力。

二、教学理念

1、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体验享受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能力。

三、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盐是中考的重点考试内容,宁夏中考化学试卷在2018年关盐测试分值为分,2019年为分,2022年为分。盐类的性质综合了酸、碱、盐、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相关性质考察,学好盐是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相关物质性质知识点的回顾和综合应用,是整个化学学习内容的升华,对于学生而言,学好、学通盐的性质对于学好化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认识常见碳酸盐的性质,该内容与第十单元常见酸和碱为同一体系,相互联系,在上一单元学习中学生对盐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知道化学中的盐与食盐的区别,本节课主要利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做引导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碳酸盐与酸和碱的反应,从而认识常见碳酸盐性质,并初步认识和掌握复分解反应概念。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常见碳酸盐的用途。

2、学会碳酸根离子检验方法。

3、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

(三)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合理的利用碳酸根离子检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旧知识回忆、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

五、教学安排(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对于盐的概念我们已有初步认识,我们了解到化学中的盐指的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一类化合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常见的盐的性质。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三种碳酸盐的化学式,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从它们的结构上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共同回答:都有碳酸根离子。教师总结:我们就将这种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统称为碳酸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

一、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一)认识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请同学观看一段视频“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方法、步骤以及实验现象,并且写出反应原理。

教师活动:在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我们已经知道碳酸钙可以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那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呢?

学生回答:三分之二学生推测能,三分之一学生保持沉默。

教师活动:为了证明同学们推断,教师演示实验11—1。(播放教师演示实验视频)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碳酸钠+稀盐酸

碳酸氢钠+稀盐酸

实验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教师提问:为什么所有的碳酸盐当他们遇到稀盐酸时?能发生相同的实验现象呢?

学生集体回答:因为他们都有碳酸根离子。

教师提问:那么结合刚才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在化学实验室如何检验碳酸根离子?

学生回答: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混浊,则该物质含有碳酸根离子。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你能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吗?

学生活动:请学生上台展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教师活动: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和酸的反应),那么碳酸钠能否与碱发生反应呢?教师演示实验11-2(照片展示)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并写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

(二)认识常见碳酸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师提问:认识了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那么它们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同学看课本73页,第二自然段,了解它们的妙用。(图片展示学生自学效果)

当堂训练:

1、现有两瓶白色固体只知道它们分别是氯化钠和纯碱请用化学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本题考察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碳酸盐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点的掌握,重点考察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学生统一回答,用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但是方法过于单一,老师又再次强调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于是各小组经过讨论发现可以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来进行验证。本题考察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2、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

假设二:该溶液变质了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分别验证以上假设,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和现象,并写出相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所有学生在考虑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时,第一印象是产生了碳酸钠,因此,同学们一致认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因此,大部分同学在设计实验时都利用了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碳酸根离子,但是同学们却忘了之前我们学习的有关碱的内容相结合。

于是老师拿出一瓶变质的氢氧化钠,让同学们,按照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来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同学们发现,当最初滴入稀盐酸时,并没有明显的现象,于是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怀疑并引起了他们的反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经过小组讨论,他们发现有可能该试剂当中还含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于是他们改进了实验方法,他们像所给的试剂当中加入大量的稀盐酸,他们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从而检验此时的氢氧化钠已变质。同时,同学们还想到了可以直接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钙来检验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

(三)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分析今天我们学习过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篇3

一、分清实验的类型

化学实验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两种,定性实验就是根据某种物质的性质鉴定该物质的存在与否。定量实验是测定某种物质的各种成分的含量。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定性实验比较多,像制取某种物质,物质鉴别、鉴定、推断,物质性质检验,实验操作顺序或装置排列顺序的连接,分离混合物或从混合物中提取某物质。定性要求能排除其他的干扰并有明显的现象;定量实验遇到的比较少,主要像测定物质的纯度,确定物质的组成(某化合物的定量组成、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测定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测定某些中学化学常用计量(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定量实验要求准确地测定物质的量。

二、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1.提出实验研究课题(实验目的)。实验目的要求是实验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实验设计前,必须对实验的目的要求相当明确。

2.确定实验原理。要求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主要是从原理合理、操作简单、原料易得且利用率高、无污染而确定(选择或拟出)实验原理的。

3.选择实验用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合理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4.设计装置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选用的实验仪器和用品,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并绘制或识别相应的实验装置图。

5.观察现象和数据。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过程,预测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现实验目的将要记录哪些数据等。

6.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7.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根据题目所要求的实验目的,对实验所采取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作出优与劣、好与坏等的分析和评判,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作出改进。

三、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这是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它指设计实验原理、操作顺序、操作方法等时,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以及化学实验方法论相一致。如验证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不能直接加入硝酸银溶液,因为卤代烃中的卤素原子不是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故必须先加入强碱水溶液或强碱的醇溶液使卤素原子变成卤素离子,再加入稀硝酸中和过量的碱,最后加入硝酸银溶液看沉淀的颜色。

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设计实验时,所运用的实验原理在实施时切实可行,而且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实验方法等在现行的条件下能够满足。

3.简约性原则。这是指化学实验的设计要尽可能地采用简单的装置或方法,用较少的步骤及实验药品,在较短的时间内来完成实验的原则。

4.安全性原则。这是指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如需要点燃可燃性气体应先检验气体的纯度再点燃,防治发生爆炸;需要用到有毒气体的反应,最后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可燃性气体的点燃,氯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四、实验操作的一般步骤

1.连接组装仪器,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先使仪器和大气不再直接相通,然后形成气压差,再根据现象能保持压差的,气密性良好。

3.装入药品进行实验。这一步需要认真观察现象,需要测量数据的要进行几次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4.拆卸装置,需要注意防止发生倒吸,像用排水制备气体的装置需要先从水中撤出导气管再撤酒精灯。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素养培养的起点,它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会对学生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握好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现状,充分运用有效教学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备好学生

有专家曾经指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影响他们学习的关键原因,教师应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状况来开展针对性教学。所以在正式实施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仔细研究和全面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仔细了解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整合处理,获得新知和感悟的过程。学习应该是学习者自主开展的选择性的活动,而不应该从外部进行强制灌输。学生原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是它的基础。

二、以学定教,促进课堂互动生成

新课改以来,化学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一定要原封不动地重现科学家探究某些化学现象的过程,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探索未知的课堂,向困难挑战的课堂,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的课堂。“以学定教”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可以思考、质疑、辩论的机会,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进行探究的重要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度调整教学进程及教学顺序,最大限度地绽放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如在CO2和O2的检验教学环节上,可能大多数教师都会根据教材安排,用预设的化学实验进行鉴别,或者是澄清的石灰水,或者是带火星的小木条。我在教学时没有讲解预设的鉴别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检验方法,通过交流、探讨,学生得出很多种检验方法:能灭火的是CO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O2;活的小虫子需要O2才能继续生存;因CO2和O2的密度不同,可以进行分别称重来检验;利用CO2和O2的溶解性不同、水溶液的酸性不同以及跟NaOH反应后瓶内压力不同分别进行检验……这个过程,学生从提出的问题出发,进行积极的科学探究,并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节课如果教师没有互动生成的意识,依然按照常规从课前教学预设出发,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前进,一开始就表明了检验的方法,那学生不会再动脑筋考虑,也不会有那么丰富的检验方法,学生也肯定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其创新精神也不会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因势利导,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的目标、内容及进程,始终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旅程,随时都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绚丽的风景。

三、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化学计算、元素及其化合物四个部分,且每部分的内容都繁杂多样,仅元素及其化合物一个部分就包含30多种元素,70多种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某个知识点,通常会事倍功半。倘若理清这些知识的内在关系,并对其异同点进行分类归纳,一一比对,就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上复习课时,要求把氧气、氢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进行对比归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把常用仪器、操作步骤和气体的收集方法等内容都集中于此,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以上三种气体的用途、性质、制取装置、原理及收集检验等一系列的知识。另外,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和指导读书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随机应变,有机结合,同时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科特点,并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星.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幸福而奠基和服务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科教学要促进每一位学生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帮助每一位学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助推每一位学生满怀梦想,人生出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围绕三维目标助推每一位学生提高化学实验素养的同时将生命教育与常态实验教学整合,促进学生更加关注生命质量,提高生命品质,创造生命精彩,迫切而必要。

一、学习化学实验史进行热爱生命教育

化学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发现、奋斗的历史,化学家们尊重科学,发现规律,勇于探索,严谨执著,用生命点燃化学的科学精神是感染学生热爱生命的生动的教育素材。

自学成名的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出身富豪不图享受,乐于科研;从药剂师到化学家的舍勒,锲而不舍、异常勤奋自制仪器发现物质;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与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对仅仅几毫克的差别进行分析,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等。化学家们对人生、对科学、对祖国的热爱,可以提高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学习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在绿色化学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在生产生活中践行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迫切而必要。

1.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环境友好意识

在学习“空气”时通过分析丢弃一张未使用过的作业本纸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将纸张与森林、纸张与节能、纸张与排污、纸张与生态平衡,个人细小节约纸张行为与环保的关系进行联系分析,颇引人深思,特别具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通过分析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酸碱性分析与检验,引发学生关注反应中过量问题,并合理检测与废液处理等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2.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培育学生生态文明责任感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关注国际、国内重大环保、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事件,适时将其整合在实验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对事件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对事件的了解、讨论、评述、争论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情感,促进学生生态文明责任感的形成。

三、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为方式。化学科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化学实验操作动手等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开展科学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魅力

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并描述蜡烛燃烧前后的变化”“比较人体吸入与呼出气体成分”“分子运动实验探究”“水的蒸馏”“软水与硬水的鉴别”“金属化学性质探究”“铁制品锈蚀条件探究”“自制指示剂探究”“酸碱盐化学实验探究”“化学肥料的简易鉴别”等探究实验,体验实验探究魅力。

2.关注身边化学现象强化科学探究意识

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不同的环保小课题或作环保调查等。如,空气污染源调查、水污染的调查、家庭节水调查、农村化肥、农药污染的调查等。其过程中用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必要的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反思评价等能有效的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

生命质量提升源于对生产生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与解决,科学探究给了学生一把解决身边问题的金钥匙。

四、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与应急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训练了基本实验技能。例如,危险品的取用、浓硫酸的稀释、可燃性气体的检验与验纯、易燃易爆物的存放与安全管理要求等,同时学习了酒精灯失火的处理方法、酸碱腐蚀的处理方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白磷与活泼金属的保存方法等。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反应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渗透生命教育努力实现化学实验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双发展”,让化学实验教学成为促进师生创造人生生命精彩的催化剂罢!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肝脓肿:CT;诊断

0引言

肝脓肿是肝脏占位性疾病之一,主要包括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该病男性多发,常常伴有胆系、腹腔及肝外伤及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临床上,细菌性肝脓肿的危害很大,如果脓肿破裂进入心包腔则引起心包填塞,临床症状严重,病死率高,因此对肝脓肿要及时进行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该病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超声、X线、CT、MRI。化脓性炎症期、脓肿形成期、脓肿初期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临床上根据CT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期,本文就17例肝脓肿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17例肝脓肿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6-----66岁,平均年龄52.2岁。就诊时,所有患者体温在39度以上,患者自述爱打寒战、同时出汗、乏力、食欲不振。同时,患者皆右上腹肝区疼痛。查体,肝脏肿大,质地偏软;肝区压痛及叩击痛,可有右上腹肌紧张及腹膜刺激征。少数患者出现腹痛、脓血便。17例患者入院后,行穿刺引流术,进行脓液常规检查。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皆高于正常值。出院诊断:细菌性肝脓肿15例,阿米巴性肝脓肿2例。

1.2方法

全部患者给予CT影像学检查。采用16层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保持不动。给予平扫和增强扫描。

2结果

2.1肝脓肿的CT表现

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CT表现基本一致。早期肝脓肿,CT平扫见肝右叶顶部类圆形低密度区,病变区密度减低,界限不清,其密度介于水与软组织之间,CT值为20~35Hu。增强扫描在病变周边不出现环状强化,病变周围尚未发生增生反应[1]。

脓肿形成期多的病灶平扫显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边界多不清楚,或边界部分清楚。巨大脓肿形态可不规则,其中心区域的CT值高于水而低于正常肝组织,密度均匀,少部分不均匀。脓肿周围可见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之为“环征或靶征”,环形带可以单环、双环甚至三环,环可以是完整的或不完整的[2]。病变位于肝脏表面时,包膜可见明显增厚,甚至相邻腹部也有水肿带。

增强扫描显示,平扫上所见到的环影,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这些环形强化的病理基础是:单环强化只是脓肿壁的强化而其周围水肿不明显;双环强化提示脓肿壁有明显的水肿带,内环为脓肿壁,外环为水肿带,从密度上看,内环密度高于外环;三环强化提示脓肿壁外层有水肿带外,脓肿壁本身又由2层组织,外层(三环的中层)由纤维肉芽组织组成,血管丰富,故强化最明显,内层(三环的内层)由一般炎性组织组成,血管相对不丰富,强化不明显。内层组织坏死就不强化,此征象是诊断脓肿较为可靠的征象[3]。

近l/3肝脓肿CT表现为多房性低密度,分隔可为单隔或多分隔,增强后分隔常有不同程度强化,而低密度区则显得更低,有些脓肿增强后呈蜂窝样改变。

脓肿内积气。偶尔脓肿内可见气体,气泡较小呈泡沫状或蜂窝状,与坏死组织相混合。

2.2一般检查结果

17例病人经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全部患者的脓肿皆位于肝右叶。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见肝脏右叶类圆形低密度回声区。其中,9例脓肿壁的显示低密度环形。8例可见多房或蜂窝状低密度区。扫描检查诊断,9例患者处于肝脓肿形成期,8例为肝脓肿初期。出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细菌性肝脓肿15例,阿米巴性肝脓肿2例。

3讨论

肝脓肿是由细菌感染或寄生虫侵入小静脉导致的肝脏占位性疾病之一。细菌性肝脓肿的死亡率高,其主要通过胆道、门静脉肝动脉等途径进行炎症的扩散。

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出汗、乏力食欲不振等。查体,肝脏肿大,质地偏软;肝区压痛及叩击痛,可有右上腹肌紧张及腹膜刺激征。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皆高于正常值。

目前,肝脓肿,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超声、X线、CT、MRI。肝脓肿诊断时,要与肝癌、转移瘤、肝囊肿、肝包虫病及肝血管瘤进行进行鉴别诊断。大肝癌中心坏死液化CT值高于脓液;形态不规则,内壁高低不平;强化时间短,边界清楚。门静脉癌栓。密度较肝脓肿高,增强后不同程度的增强。囊性转移瘤无周围的水肿带。囊肿的边缘清晰且无强化,CT值呈水样均匀密度。肝包虫病囊的密度低于脓肿;增强后囊壁多不强化。肝血管瘤CT增强后延时扫描的“充填”现象和MRI的T2加权像“灯泡征”。

肝脓肿不同病理下的CT表现虽然基本相同,但是阿米巴肝脓肿与细菌性脓肿CT表现在密度和形态,病灶边缘、浓腔、肝外病变等均有一定差异。阿米巴肝脓肿的密度无论是CT平扫和增强扫描,都表现为低密度影像。细菌性肝脓肿的形态多种多样,而阿米巴肝脓肿的形态只有圆形或类圆形两种。

多数阿米巴肝脓肿壁完整,只有少数脓肿壁边缘不规则和完整。行增强扫描,脓肿病灶周围呈现低密度水肿带,边界比较清晰。

多数阿米巴肝脓肿的脓腔间的分隔多数比较薄,且分隔较少。

综上,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经过CT扫描,根据密度分布情况,可以诊断脓肿的分期。处于形成期的脓肿可见低密度环形,脓肿初期可见多房或蜂窝状低密度区,化脓性炎症期可见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低密度肿块。临床根据CT影像可以有效判定脓肿的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CT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脓肿临床分期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卫国,王永.肝脓肿CT征象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03.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1篇7

目的研究苗药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中的主要成分1,8-桉叶素含量,以HP-1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为色谱柱,高纯氮气为载体,分流比为30:1,检测气为FID检测气。结果1,8-桉叶素在浓度为0.4276~2.5656μg内,峰面积与进样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n=6),平均回收率为99.29%,RSD=2.64%。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苗药;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气相色谱;薄层鉴别;质量标准

大果木姜子油是从樟科植物米槁CinnamomummigaoH.W.Li的干燥果实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挥发油,大果木姜子油作为贵州苗族特色药材收载于2003版《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其性味辛、温,归肝、胃经;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胃痛、腹痛、胸闷等症[1]。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对猫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和梗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麻醉猫血流动力学和增加冠脉流量、抗实验性心律失常、镇痛等[2]。为有利于大果木姜子油的深度开发,并丰富其剂型,经实验研究选择Teen-80和大豆磷脂为乳化剂,大果木姜子油和大豆磷脂作为油相,Teen-80加入适量的水作为水相,将油相和水相在70℃的水浴温度下,用高速搅拌器制备成初乳,再经高压乳均机乳化后得到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本文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中1,8-桉叶素的含量。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GC-6890气相色谱仪(美国Angient公司);HP-1(19091Z-433,30m×0.25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载气:高纯氮(N2);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1.2试药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批号20060829,20060905,20060909)自制;1,8-桉叶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号110788-9202);无水硫酸钠,分析纯(重庆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成都金山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醋酸乙酯,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环己烷,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硅胶G薄层板(青岛海洋化工分厂)。

2方法与结果

2.1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薄层鉴别精密吸取1,8-桉叶素对照品适量,置5ml的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摇匀,配制成浓度为0.1mg/ml,作为供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本品1ml于25ml的烧杯中,加入无水硫酸钠0.7g,轻轻摇匀,静置10min后,用滤纸过滤,滤液置5ml的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取本品空白乳1ml于25ml的烧杯中,与供试品溶液的配制方法相同,作为阴性品溶液。吸取对照品液、供试品溶液、阴性样品溶液约2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用前在105℃活化30min以上[3])展开槽中用醋酸乙酯-环己烷(1∶15)为展开剂进行展开,展开前饱和15min,将展开后的硅胶G薄层板取出,待展开剂挥干后,喷以5%的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的条件下烘至斑点清晰为止,可见在与对照品相对应的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1,8-桉叶素的Rf约为0.45,阴性对照无干扰。结果见图1~4。

2.2含量测定

2.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1,8-桉叶素对照品0.21380g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

2.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1ml于25ml的烧杯中,加入5ml的无水乙醇,加入无水硫酸钠0.7g摇匀,置15min,用滤纸过滤,滤液置10ml的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再精密吸取2ml于10ml的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摇匀,即得。

2.2.3测定方法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掖与供试品溶液各2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2.2.4色谱条件HP-1毛细管柱(19091Z-433,30m×0.25mm×0.25μm);程序升温从105℃以3℃/min升至110℃,再以2℃/min升至130℃,最后以12℃/min升到150℃;进样口温度180℃;检测器温度200℃;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载气为氮气(N2);分流比30∶1,进样量2μl。

2.2.5线性关系的考察精密吸取1,8-桉叶素对照品浓度为4.2760mg/ml的对照品溶液分别为0.5,1.0,1.5,2.0,2.5,3.0ml于10ml的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得到一系列的浓度分别为0.2138,0.4276,0.6414,0.8552,1.0690,1.2828mg/ml的对照品溶液。按“含量测定项”下色谱条件进行1,8-桉叶素的含量测定,以1,8-桉叶素的进样浓度对峰面积值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Y=0.001774X-0.01689,r2=0.9994。结果表明1,8-桉叶素在浓度为0.4276~2.5656μg范围内,峰面积值与进样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见表1。表11,8-桉叶素浓度和峰面积值的关系(略)

转贴于

2.2.6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同一浓度的1,8-桉叶素对照品溶液,按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1,8-桉叶素峰面积值,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RSD为1.17%。

2.2.7重复性实验

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方法处理样品,按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1,8-桉叶素含量。结果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RSD为2.45%。

2.2.8稳定性实验

取重复性实验中任一样品,按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分别在0,1,2,3,4,5h测定并记录峰面积值,结果表明样品在5h内稳定性良好,RSD为2.56%。

2.2.9回收率实验

精密吸取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适量,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1,8-桉叶素对照品,按供试品液制备项下方法处理后,按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计算加样回收率,测定结果表明回收率较好,方法可行,平均回收率为99.93%(RSD为2.50%)。结果见表2。2.2.10样品的含量测定取3批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的方法处理,同法测定1,8-桉叶素的含量。结果见表3。表2回收率实验结果(略)表3样品含量测定结果(略)

根据以上样品测定结果,暂定本品每毫升含大果木姜子油以1,8-桉叶素计(C10H18O),不得少17.0mg。

3讨论

本实验方法专属性和重复性好,可作为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是采用吐温-80作为增溶剂制成,加入乙醇即可提取大果木姜子油。苗药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因大果木姜子油被包裹于内部的油相中,必须先使乳剂破乳,释放出大果木姜子油,才能进行提取。

破乳方法的研究将本品进行破乳后取得大果木姜子油相,再进行含量测定。本实验选择加酸、有机溶剂及电解质破坏乳剂方法,但加酸破乳方法不能满足准确迅速测得结果的要求,同时有可能破坏药物中的活性物质,而单独加有机试剂或电解质均不能满足大生产的需求,最后选择有机试剂及电解质共同破乳,能够在0.5h内达到完全破乳,适应生产的要求。

本实验采用外标一点法测定苗药大果木姜子油口服乳剂中1.8-桉叶素的含量,而没有采用内标法,使得在处理样品时不需要配制内标液而显得更为简便、快速,可用于工业大生产的产品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37.

[2]邱德文,杜茂瑞.贵州苗药大果木姜子研究及产业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12(1):1.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1篇8

关键词:实验氛围;组织教学;评价总结

在新的人教版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8个,演示实验73个,课外实验19个,可见实验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使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得心应手,学生做实验活而有序,我认为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布置实验室环境,创设良好的实验氛围

一个良好的有着浓厚学习氛围的环境,则会很快让学生进入实验研究的情景之中。因此,认真布置好实验室是很有必要的。1.将常用化学药品柜安放在实验室的后面及前侧面,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立刻就能感受到化学的气息,产生动手实验的冲动。2.在实验室两侧的墙上布置了著名化学家的画像及名言,营造了与科学家同场实验的氛围。3.在实验室显眼的位置张贴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实验操作规程,使学生能随时检查自己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4.特意制作展板摆放在显眼的位置,用来展示化学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成果,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意愿。

二、明确实验内容,做好实验准备

1.明确实验内容,合理设定目标。在实验前,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定实验目标。避免实验过程中学生因无法达成目标或不明确目标而造成课堂的无序。2.做好实验准备。(1)实验的器材、药品等都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上课前应查点仪器是否齐全、完好和配套,是否符合实验的要求。实验力求在课前亲自操作一遍:一是检验实验的效果;二是注意实验中常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2)让学生熟悉实验规则。对于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教师提前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领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3)明确实验分组及任务分工。根据学生人数及实验台数量进行分组,最好分为四人小组,指定组长,明确分工:由谁负责操作、由谁记录、观察什么、由谁汇报。(4)安排实验预习。预习内容包括实验内容、实验目的、需要的仪器、操作的顺序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还应让学生注意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同时,可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演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为什么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5)写好实验课板书。板书应突出主要的方法步骤,并将要观察或实验的具体内容写清楚,使学生对实验情况一目了然。实验板书,既可提前写在黑板上,也可以用实验报告单代替,报告单上画有表格、装置图、思考的问题、交流汇报的结论等,便于学生将观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填入。

三、严格操作规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最重要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者,一定要规范演示实验操作,尤其是一些细节,要边演示边讲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比如《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检验》这一实验中,要将各种基本操作技能组合应用,并且有许多的细节事项容易被忽略,可边演示边讲解。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试管和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时,用手指捏住橡胶塞,有旋转动作;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一端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加热。2.装药品。用镊子或药匙取几小块石灰石于试管中,此时提醒: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向试管中倾倒约8~10ml稀盐酸时,标签向手心,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标签向外”。3.固定。塞好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要有旋转),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子上。注意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的位置。4.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时,导管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用玻璃片半封闭集气瓶口。5.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正确判断是否收集满。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6.检验。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标签向手心、无滴洒),瓶塞倒放,取后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向着操作者,振荡、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四、认真观察分析,如实记录实验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做实验,往往只重视操作程序,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并不详细。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中,观察倾倒二氧化碳出现什么现象时,学生能说出看到蜡烛熄灭了,但忽略熄灭的先后顺序;这种情况下可重复实验,有重点地提醒同学们仔细观察,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实验结果。

五、写好实验报告,及时评价总结

实验结束之后,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实地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实验名称、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等。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应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认真组织好实验课的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是上好一节实验课的关键,也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动态增强多螺旋CT;临床表现;观察

引言:

当患者肝内胆管上皮出现原发性恶性肿瘤时一般将其判定为肝内胆管细胞癌,这种疾病的病发几率为其他癌症病发几率的1/8~1/4左右,且病情严重者预后效果较差。因此我院采用实验室检查方法联合病理学研究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并观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在动态增强多螺旋CT下的表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例病患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并观察CT影像学表现。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在33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6±5.11)岁。

患者临床主要表征为:有5例患者出现上腹疼痛且不适症状;有7例患者病发黄疸疾病,有10例患者出现体重下降且食欲不振等症状。

我院患者在接受临床诊断前均不存在肝硬化或者乙肝疾病史,符合病患接受标准。采用实验室检查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发现其AFP均为阴性。

1.2方法

1.2.1仪器选择

我院在诊断过程中应用16排CT作为诊断仪器,其机型号为SIEMENSEmotion16,这种仪器扫描速度较快,减少了相对射线量,提高了空间分辨率,拓宽了同性成像的范围。为了加深扫描范围,这种仪器采用常规大螺距扫描,CIDI的中心剂量为6.54mGy/100mAs[1]。

1.2.2仪器调节

我院收治的患者均需要经过平扫检查以及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扫描等几种检查方式,因此患者在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卧位的调整,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对螺旋CT进行调节,初始电压为120KV,初始电流在300mA~350mA之间,患者在进行诊断前四小时禁止引用水等液体,进入检查室调整好卧姿后实施胸部摒气定位,然后根据图像清晰效果选择增强扫描,从气管分叉的地方往下垂直到心脏,判断这段距离内患者的扫描效果[2,3]。

在应用动态增强多层次螺旋CT时实现了一次性扫描完成,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

2结果

我院收治的患者从CT影像学表现中可以看出存在类圆形低密度肿块的患者共有9例。存在类圆形低密度肿块伴有肝内胆管扩张的患者有10例,采用动态增强多螺旋扫描可以发现存在早期肿块及其周边呈现不规则化状态的患者有7例,存在周边呈现出结节状或者环形强化的患者有4例。

从上表中可以分析得出平扫肝左叶低密度肿块,能够发现患者肿块边界略模糊且存在胆管扩张情形,而延迟期病灶继续强化时,肿块密度不均匀且边界模糊。

3讨论

采用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临床诊断,首先先进行平扫,可以发现肿瘤形状为不规则低密度肿块或者为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这些肿块边缘部位较为模糊。主治医师在分析平扫CT片时虽然能够从部分病灶中发现不规则的小而数量多的高密度影,但是对于钙化病灶则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我院采用动态增强多螺旋CT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从病理分析可以看出肝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十分丰富,且血管较少,因此在增强螺旋CT的过程中有利于病灶的凸显。在动脉期,患者病灶会通过不规则状、网状以及条状等形式表现出来,且其密度与肝实质相比较明显要低,而在静脉期,病灶会发生变化,通过结节状或片状表现出现,主要显示为肝实质的明显强化[4]。

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疾病区分开来,并在增强扫描过程中及时发现渐进性强化的特点,从而为预后做好准备,提高临床表现符合率与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桂安,陈思羽,赵师仲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多层螺旋CT表现[J].肝脏,2013,(10):675-676.

[2]黄可祥,兰庆茂,吕亚萍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2):77-78.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化学;新授课;学习难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31-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11

开学之初,对我市各校新授课教学质态进行了听课调研,发现教师的一些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利于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化学。本文结合教师真实的教学片段和教学环节,从四个方面思考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心理、克服消极情绪

教师应及时消除学生因陌生带来的恐惧感、因误解带来的厌恶感,从心理层面巧妙化解不利因素,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用熟悉代替陌生,克服恐惧感;正确认识化学的作用,消除厌恶感。

[“绪言”教学片段1]同学们,我们进入初三即将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于其他学科……

[分析]对于陌生的内容,学生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在潜意识中会影响后续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少学校为了便于对教师考核,会对初三学生进行均衡分班,学生对于陌生的班级本身就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绪言课上介绍化学这门学科时,应设法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可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是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延续,这些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和方法就是学习化学的前奏,如自然和生物中的光合作用原理、科学观察的方法,物理上的分子原子知识、对比实验等。

[“绪言”教学片段2]师:同学们,提到化学,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甲:环境污染,化学物质污染了空气、水、土壤,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乙:危险、爆炸。很多化学物质有毒,做化学实验有中毒的危险,有可能还会发生爆炸,生活中很多的爆炸都与化学物质有关。

……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其责任在于化学这个工具,还是使用工具的人?

[分析]危险的事物令人恐惧、厌恶,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机智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化学之过”其责不在化学,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会造福人类,及时消除了学生对化学可能产生的厌恶感。

二、关注知识广度、减少过多拓展

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关键在于有多少信息进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即学生会了多少。课堂教学可通过“去枝存干”的方法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关注核心知识的学习,不追求知识点的面面俱到,不在与所学课题无关的内容上做过多的拓展,防止因信息量过大使学生产生认知疲劳和畏惧心理。

[“氧气”教学流程]教师结合演示实验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化学性质学习:教师结合视频详细分析木炭、硫、铁丝燃烧的实验现象、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原理学习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小结所学内容课堂测试。

[分析]本课题的特点是信息量巨大,知识支离破碎、不成系统,其核心知识应是木炭、硫、铁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而不是大量的实验现象及实验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了教材中的所有信息,想追求“高大全”的理想化效果,但超负荷的信息量却导致了教学效果的“过犹不及”:在课堂测试阶段,不少学生不能正确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甚至不能正确写出木炭、硫、铁与氧气的反应原理。

为降低学习难度,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给这样的课堂“瘦身”:

一是“减量”,降低课堂知识容量,课堂多关注核心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非核心知识可通过课前预习、课后思考等形式处理。

二是“少讲”,控制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活动式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如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时,可设计如下两个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一、观察并分析如图1、图2所示实验,分析氧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说明:通过如图1所示实验可判断通常状况下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如图2所示实验中塑料瓶不变瘪、小鱼能生活在水中可知: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不是不溶于水);活动二、有人说有颜色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阅读课本P33第一自然段,判断此说法是否正确。再如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可采取如下流程: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于学案上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个体解决问题(为节约时间及药品,实验中观察不到位的可观看实验视频)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成果展示教师释疑。

三、控制知识难度、防止过深挖掘

学困生的产生与新授课的难度有极大的关联,新授课应面向中下等学生,控制教学难度,防止对知识进行过深地挖掘,防止学生过早出现分化。在新授课阶段,只教适合现有发展阶段的内容。对于教了相当比例的学生也不会的,就不要教,因为超出了学生现有发展阶段能够承受的范围,教了也白教。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片段]活动三、学会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阅读教材P22“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内交流如何检查如图3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并动手操作。

[小结]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为:创设密闭环境,采用不同方法(如:变温等),产生压强差,并通过观察密闭环境中的气体体积是否变化(如:是否有气泡放出或是否能形成稳定液柱等),来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2.讨论:如何检查如图4所示装置的气密性?(供选实验用品:水、弹簧夹、胶皮管、注射器等)

3.思考并交流:

(1)如图5所示装置,在试管中注入热水,U形管内的液面会怎样变化?为什么?换为冰水呢?

(2)现有如图6所示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1:夹紧止水夹A,打开止水夹B;步骤2:往右拉动注射器至刻度10mL处,夹紧止水夹B。打开止水夹A,会有什么现象?

[分析]新授课的教学应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该活动方案中检查图3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所有同学均应学会,分析图5所示装置中U形管内的液面的变化情况有助于理解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检查图4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分析图6所示装置中的相关现象难度较大,不应作新授课的基础要求,可作为能力提升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思考。

四、善于铺路架桥、优化学习路径

新授课不要随意拔高知识的难度,并不意味着毫无底线的降低难度,应结合知识难度的螺旋上升规律,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难度要求。在新授课阶段,我们可以在不降低知识难度的前提下,通过“铺路架桥”优化学习路径,降低学生获取知识、抵达目标的难度,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打比方、模型化等方法让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让隐性知识和方法外显出来,通过教材重组让学习过程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等。

[“空气”教学片段]在分析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前,教师补充实验如图7所示实验。

师:水为什么不能进入集气瓶中?

生:因为集气瓶中有空气。

师:如果用注射器抽取集气瓶中的空气,会看到什么现象?提问后演示实验。

生:思考问题并观察实验。

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和注射器抽取空气的体积是什么关系?

生: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读出注射器抽取空气的体积,对比二者关系。

师:刚才我们抽取的是集气瓶内的空气,假如有一种神奇的仪器可以从集气瓶中直接“抽取”10mL氧气,那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体积是多少?

生:10mL。

[分析]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如果直接进入“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学习,不太容易理解实验原理。使用以上实验做铺垫,学生将用物理方法减少气体使水进入集气瓶的原理进行迁移,更容易理解“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这种“降难不降标”的操作方法更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片段]教师首先借助课本P50“图3-5几种分子的模型”和“图3-6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及本质区别,再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近代,科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一变化过程与搭积木过程相似:模型分拆成积木、积木重新组合成新的模型。

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的地位与模型还是积木的地位相似?

(2)你认为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否发生改变?分子呢?

[分析]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课堂上结合模型图能理解所学知识,课后在没有模型图的情况下无法分析分子和原子关系及本质区别。将物质的变化过程与搭积木过程类比,将分子、原子与模型、积木类比,可以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化学知识,降低理解、记忆的难度。

降低了学习难度,也就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愉快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教育的过程就是转化的过程,基于降低学习难度的新授课教学,有利于实现在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学生和书本间的知识转化,将潜藏于不同生命个体中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可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2,33,50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篇1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1)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

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

教学设计方案一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作气体燃料;

②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1.CO化学性质实验的组合设计和实施。

2.使用CO时的防毒意识和处理手段。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回忆、对比、观察、阅读,初步认识CO的主要性质。

[讲解]CO和CO2都是碳家族的氧化物,CO2在前面刚刚学过,利用对比和观察法来初步认识CO。

[展示]CO、CO2样品(CO的贮气瓶内有水)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快速阅读教材、讨论发言、填表记录。

学生:回忆已有的CO2知识、观察实物、阅读教材、师生对话、填表、对比CO2认识CO

展开: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CO的化学性质?

(明确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设计、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协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设计思路。

分组讨论、可用三个独立实验来验证,也可用一个实验全解决。

l三个实验分别考虑时,可参考H2、CO2的性质实验,但要考虑CO的毒性改造装置,通过改造形成初步设计。

可燃性:改H2燃烧装置,倒扣烧杯内壁涂石灰水

还原性:改H2还原CuO的装置

1.普通试管改成双通试管

2.加尾气中CO2的检验、除去装置(石灰水洗气瓶)

3.加尾气中CO的处理装置(酒精灯点燃)

不与石灰水反应:改CO2与石灰水反应的装置:在盛石灰水的试管口加双孔塞,加一尖嘴导管点燃CO。

l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时,实验顺序为:先检验不与石灰水反应装置、干燥CO装置、还原CuO装置、检验CO2的生成并除尾气中的CO2装置、最后点燃CO并检验CO2的生成装置。

组织交流:强调CO的毒性,讨论防毒的几种办法,强化环保意识。特别是检验还原性、与碱液反应情况时要考虑CO的吸收和处理。

l每个小组选代表展示本组实验设计、说明设计意图。

l其他同学质疑。

l充分讨论后组内再修改方案。

CO尾气处理的主要方法:

1.点燃(无CO2)

2.回收

实施方案:

l首先组织同学讨论实验步骤(一个实验组),再次强化防毒意识,确保实验成功;

l然后协助代表组实验;

l提醒其他组记录实验现象。

l选出一组代表(设计一个实验的小组代表)

l讨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连)

2.检查气密性(查)

3.装药品(装)

4.通CO气体(通),立即点燃尾气(点)

5.加热氧化铜(点)

6.先停止加热(灭)、再停止通气,停止点燃尾气(停)

l在教师监控下、在毒气柜内实验。

l其他小组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l引导学生在实

验基础上形成知识,明确物质的化学性质源于化学实验。

l同时第三次强

调在实验室使用CO时自我保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方法。

小组讨论、自愿发言

l总结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还原性

3.不与石灰水等碱液反应

l总结毒性

在实验室使用CO时注意通风、尾气吸收或处理、操作要得当,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环境保护。

结束:讨论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产生、应用、尾气处理等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题,了解实际生活生产中CO的产生、防毒与中毒处理、用途,形成对CO全面、辩证的认识。

思考、讨论、发言、答题

l讨论课上思考题

1.冬天用煤火取暖,使用不当会发生煤气中毒,为了防止中毒,在炉子上放一盆水,管用吗?

2.冬天,在已发动但未行驶的小轿车中取暖,引起汽车尾气中毒,如何处理?。

3.钢铁厂利用大量的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还原氧化铁炼铁,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吗?

l形成认识:

1.CO有毒。利用其性质考虑处理CO,防止环境污染、防止中毒的正确方法。

2.合理使用CO,不会引起中毒。

3.CO有用。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化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l记录课后思考题:调查你身

边产生CO较多的地方,了解或设想处理方法。

课后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全班展示交流

探究活动

1.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

初中化学检验气密性的方法范文

安定是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但长期服用或大量服用均可引起中毒,安定中毒的案例时有报道[1-3]。本研究建立安定灌胃中毒致死犬的动物模型,研究安定在保存犬血液中的分解动力学。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仪器和试剂TraceDSQ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Finnigan公司;岛津2010GC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安定标准品(购于公安部二所);内标:SKF525(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其余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1.1.2实验动物本地杂种犬6只,15kg~20kg,雄性,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实验方法

1.2.1溶液配制安定、内标储备液的配制:分别精密称取安定、丙基解痉素(SKF525A,内标物)标准品适量,用无水乙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1.0mg/mL的标准储备液。

1.2.2色谱分析条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条件:DB-5MS(30m×0.25mm×0.25mm)毛细管柱;载气为高纯氦气,恒流模式,流速1.0mL/min;进样口温度250℃;柱温为程序升温:200℃(1min)20℃/min280℃(6min);传输线温度250℃;电子轰击电离源(EI),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50℃;自动调谐方式,发射电流强度100μA;扫描起始时间4min,扫描范围50amu~650amu;分流进样,分流比为10∶1。气相色谱分析条件:DB-5(30m×0.25mm×0.25mm)毛细管柱;载气为高纯氮气,恒压模式,压力150kPa;进样口温度:250℃;柱温:200℃(1min)20℃/min280℃(6min);NPD检测器,温度300℃;不分流进样。

1.2.3提取分离与检测血液1mL,加水3mL,加入内标物SKF52510μg,硼酸缓冲溶液调pH为10,5mL乙醚萃取,振荡10min,离心,取上清液4mL置于干燥离心管中。乙醚重新萃取一次,合并有机相,40℃恒温水浴中挥干。残渣加20μL乙醇定容,取1μL进样。保留时间结合特征离子峰定性,内标法和标准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

1.2.4保存犬血中的分解动力学雄性犬6只,插胃管,2min内注入2LD50剂量安定[4],每只犬血分4等份置于20℃、4℃、-20℃、20℃(加氟化钠至浓度为1%)中,于0、7d、14d、28d,60d、90d、150d、210d检测血液中安定含量。采用WinNorLin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平均药物浓度,拟合分解动力学方程,计算分解半衰期。

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1.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

2结果

2.1GC和GC/MS检测安定与内标物及内源性杂质分离良好。详见图1~2。

2.2工作曲线取空白血分别添加安定0.1、0.2、0.4、0.8、1.0、2.0、4.0、8.0、12.0、24.0、32.0、48.0μg按前述2.1方法提取测定。所建立的血中安定检测工作曲线、线性范围、相关系数、最低检出限分别为Y3.0519X-2.8942(X为安定和内标物峰面积比值;Y为安定含量,μg/mL或μg/g)、0.1~32μg/mL、0.9988μg/mL、0.05μg/mL。

2.3回收率及精密度精密吸取15份空白全血1mL,分为3组,分别加水3mL,混匀。每组分别加入安定0.5、1.0、4.0μg,按2.1全血样品处理项方法处理测定。同时取1d内5次测定结果计算日内相对标准差,以3d内5次测定结果计算日间相对标准差。详见表1。

表1安定提取回收率及精密度(n5)

2.4分解动力学研究

2.4.1温度对保存血液中安定浓度的影响(见表2、表3)

2.4.2分解动力学参数和方程采用WinNorLin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平均药物浓度-时间数据。其分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可用CtC1e-αt+C2e-βt(Ct为时间t测得的含量;C1、C2表示初始含量;t表示时间,单位:天;α、β为一级分解速率常数)。分解动力学方程和参数见表4。根据此方程计算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符合情况见表4。

3结论

苯骈二氮杂卓类药物在生物检材中的稳定性视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的结构、存储条件和防腐剂的添加有关[6]。室温下血液和组织标本中安定、氟安定以及氟安定的分解产物N-1-脱羟基氟安定在几个月内是稳定的,而安定的分解产物去甲安定不稳定[7]。本实验结果显示,保存28d~56d时,犬血中安定含量下降至其初始浓度的55.5%~65.9%,保存210d时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5.2%~25.5%。说明安定等苯骈二氮杂卓类药物在全血和血浆中均可分解。

3.1温度对保存血液中安定浓度的影响温度对全血中苯骈二氮杂卓类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已有研究[8-10]。本实验结果表明,室温、4℃、-20℃保存210d犬血中安定含量下降为其初始浓度的15.2%~25.5%,但三个温度间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室温、4℃、-20℃保存时温度对全血中安定稳定性的影响不大。

3.2防腐剂对保存血液中安定浓度的影响本实验结果显示,-20℃添加1%氟化钠保存28d~150d犬血中安定含量显著高于4℃、-20℃保存犬血中安定浓度,但保存210d时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抑菌剂对保存血液样本安定稳定性也有较小影响,可轻度抑制其中安定的分解。这也可能与本研究采用活体采血,血样细菌污染少有关。

3.3WinNorLin软件拟合结果分析血中平均药物浓度-时间数据拟合结果显示,保存全血中安定的分解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可用CtC1e-αt+C2e-βt表示。用此公式计算的安定血浓度理论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说明应用血中安定分解动力学数学模型和参数,可以推测血中药物浓度的经时变化,推断中毒死亡当时或检材采集当时尸体或检材中药物含量,指导选择最佳检材存放条件,正确分析和使用毒物分析结果。

本实验证明安定在保存血液样品中可分解,保存温度和抑菌剂对其影响较小。安定中毒案件法医学鉴定中所采血样应于28d内送检和检验,否则可用其分解动力学方程和参数推断中毒死亡或检材采集当时的血药浓度。

参考文献:

[1]WolfCE,PoklisA.ArapidHPLCprocedureforanalysisofanalgesicpharmaceuticalmixturesforqualityassuranceanddrugdiversiontesting[J].AnalToxicol,2005,29(7):711-714.

[2]郑虎.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

[3]陆基宗.学生滥用安定类药物有害[J].家庭医学,2006,2:16.

[4]邓小明,朱科明.常用实验动物麻醉[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21.

[5]李玉兰,徐建宁,刘耀.生物试样中安定、利眠宁、舒宁药物及其代谢降解物的GC/MS分析[J].现代仪器,1999(5):12-15.

[6]李云,克明.生物检材中常见法医毒物的分解动力学[M].第四届全国法医毒物分析学术交流会论文选,海潮出版社,2008:100-103.

[7]谭家镒,姜兆林.肝、尿中安定等4种药物的固相萃取-紫外导数光谱检测法[J].分析化学,1999,27(11):1317-1319.

[8]SkoppG,PotschL,KonigI,etal.Apreliminarystudyonthestabilityofbenzodiazepinesinbloodandplasmastoredat4degreesC[J].InternationalJLegalMed,1998,111(1):1-5.

[9]ElMahjoubA,StaubC.Stabilityofbenzodiazepinesinwholebloodsamplesstoredatvaryingtemperatures[J].JPharmaceutical&BiomedicalAnalysis,2000,23(6):1057-1063.

[10]RobertsonMD,DrummerOH.Postmortemdistributionandredistributionofnitrobenzodiazepinesinman[J].ForensicSci,1998,43(1):5-13.

作者简介:温昕娟(1984―),女,现为山西医科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邮编:030001);曹洁、朱培培、克明(通讯作者),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邮编:030001);张大明,工作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