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6篇)

时间:

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篇1

[关键词]文昌帝君梓潼帝君碑刻道教

[中图分类号]K87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61-01

一、文昌帝君与梓潼帝君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是我国古代对斗魁中六星的总称,古人认为是司禄主文运的星宿,被视为“文运之星”“科举之神”。崇拜“文昌帝君”的文昌信仰从先秦至今,源远流长。崇拜“梓潼帝君”的梓潼神信仰起源于东晋时期的四川梓潼县。其早期与文昌信仰并无直接联系,直到宋理宗封梓潼神为“忠文英武孝德仁圣王”,首次通过帝王的敕封肯定了民间信仰的梓潼神是主宰文运科举职能的神。道教此时顺应时势,由过去强调文昌司命信仰转为强调司禄赏功进爵,主张“文昌星明,文运将兴,上帝命梓潼神张亚子执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元仁宗时,又加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新敕庙额“佑文成化”,冀使“人才辈出”“文治昭宣”,天下大化。至此,“梓潼帝君”张亚子与天上“文昌帝君”合二为一,世俗直接称“文昌梓潼帝君”,文昌帝君崇拜遍及全国。

二、巴蜀历代文昌碑

关于文昌的碑刻都可以称作文昌碑。巴蜀地区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崇尚祭祀“文昌帝君”“梓潼帝君”的地区,存在大量文昌碑。本文主要根据龙显昭、黄海德、蔡东洲、杨超、查中林合编的《巴蜀道教碑文集成》一书为基本材料,搜集整理巴蜀地区的历代文昌碑。

元代:虞集《四川顺庆路蓬州相如县大文昌万寿宫记》、元仁宗《加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敕》。明代:佚名《文昌祠记》、何光裕《文昌行祠碑记》、周满《重修文昌祠记》、郑文运《增修文昌宫碑记》、易以巽《文昌楼记》。清代:刘应鼎《重修梓潼庙募化缘簿记》、屠用谦《详请修建文昌庙文》、屠用谦《重修文昌祠记》、刘绍《修梓潼宫记》、陈觐光《文昌宫记》、刘彝《文昌宫重修记》、侯国楝《募修文昌阁前殿序》、宁坤道《梓潼宫记》、施廷钧《重建文昌宫序、何毓聪《文昌宫记》、李化楠《新建文昌宫碑记》、李化楠《梓潼宫记》、赛《重修文昌宫碑记》、林中麟《修建文昌祠碑记》、刘天成《创建三驱缜文昌宫碑记》、雍可成《梓潼庙碑记》、高秉醇《麻柳场文昌阁记》、尹至仁《丰乐场文昌祠记》、李光瓒《文昌宫碑序》、魏效祖《重修东关文昌宫碑记》、蒋士椿《修理文昌庙记》、嘉玉振《重修旧县坝文昌宫记》、何在朝《重修文昌宫记》、齐秉礼《建修文武夫子宫殿碑记》、邹长浚《重修文昌宫记》、王应鹃《移建文昌宫记》、彭锡《重修文昌宫碑》、周斯才《重修文昌庙碑记》、曹蘧《重修文昌宫碑记》、刘有仪《移建文昌宫记》、佚名《达县城东文昌宫大钟赞》、王槐年《添修文昌殿记》、傅宣化《石观音场创修文昌宫碑记》、张澍《重修文昌宫碑记》、吴秀良《重修文武二圣庙碑记》、王国卿《文昌祠后建观音殿碑记》、夏贡廷《重修文武二圣庙碑记》、华《重修文昌宫碑记》、徐辅忠《创修文昌宫碑记》、文三星《双庙埸文昌宫培修碑记》、黄云衢《重修文昌宫记》、潘永澈《新建文昌阁记》、娄锺《石牛堡文昌行祠碑记》、刘荣新《文昌阁序》、士民《文昌行祠募化工竣碑记》、张香海《石牛堡金化山文昌祠碑记》、张香海《七曲山文昌庙新建南北石坊记》、何庆恩《文昌帝君洗砚池碑阴记》、胡辑瑞《重修文昌宫记》、王文蔚《石桥河重修文昌宫碑记》、彭兆蘅《雷波文昌庙碑记》、汪《文昌宫兴建庙工碑记》、陈诗《马家场创修文武宫碑序》。

从上面的文昌碑数量统计来看:元代2块,明代5块,清代53块。目前没有发现元代前保存至今的文昌碑,而清代保存至今的文昌碑数量最多。元代信众不多,因此文昌碑数量不多。明代因梓潼神“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文昌六星与之无涉,宜敕罢免。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清初的统治政策多因袭明制,故顺、康两朝的文昌碑文较少。乾隆、嘉庆时期,因社会较安定富足且信者终,盛世之下建庙多,因文昌碑数量多。此外,文昌碑的地域分布不均。由于梓潼七曲山大庙是梓潼文昌帝君的奉祀祖庙,受到统治者和信众的重视,故梓潼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文昌碑数量最多。

三、浅谈巴蜀历代文昌碑的研究价值

文昌信仰在我国非常普遍,但学界对其研究较少,以文昌碑碑刻为材料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巴蜀地区作为文昌信仰最盛行的地区之一,巴蜀历代文昌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除文廷海的《清代四川文昌碑文与文昌信仰研究》一文对文昌碑进行了专题研究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针对某块碑简单释读的小文章,缺乏系统整理和研究。其研究价值主要有:1.它为研究巴蜀地区文昌信仰的有关情况提供了极富价值的资料:有些碑文追述了文昌星官和梓潼神信仰的渊源,以及二者合一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清文昌星神与梓潼神分合的历史轨迹;碑文有助于了解信仰梓潼文昌帝君的原因与意义;有些碑文对文昌信仰也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文昌信仰的一些独特之处。2.文昌梓潼帝君由世俗神到道教神,再到全国大神,其中包含的道教因素与宗教因素的考察,对道教史、宗教史研究的意义。3.文昌信仰所反映的巴蜀地方历史和习俗。4.文昌信仰体现的人文精神的体认。如:宣扬孝道、“惜字观”等。5.碑文中所蕴含的汉语史、词汇史等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一些字词的考释和句式句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篇2

本刊特别向小读者们推荐国内10大著名博物馆,趁这个寒假,和家人真正地来一场“博物馆奇妙之旅”吧!如果不能出行,也可以登录博物馆的官方网站,探秘你感兴趣的知识。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为参观入口,神武门为参观出口。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成立于1925年,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如今,昔日皇宫禁地那占地78万平方米的重重宫阙,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宝的巨大宝库,也是记载明清宫廷历史的鲜活档案……

走进故宫博物院,沿中轴线前行,从起伏跌宕的建筑乐章中可以感受盛世皇朝的博怀;可以透过东西六宫精巧的陈设和内廷园囿雅致的格局,捕捉宫廷生活的温婉气息;可以从养心殿东暖阁卷起的黄纱帘中,追溯百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历史沧桑……

《清明上河图》、《平复帖》、雕漆云纹盘、青玉云龙纹炉、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酗亚青铜方樽等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参观指南

每周一(不含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天闭馆。淡季(11月1日―3月31日)8:30―15:30售票,15:40停止入馆,16:30清场。票价:40元/人,学生证20元;珍宝馆、钟表馆需另购票:每张10元/人(淡季)。旺季(4月1日――10月31日)票价60元,学生证20元。

博物院

博物院,是台湾著名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区外双溪,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共4层,正院呈梅花形,白墙绿瓦。院前广场耸立的是由6根石柱组成的牌坊,气势宏伟,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内设有20余间展览室,文化瑰宝不胜枚举。收藏有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原南京博物院)、沈阳故宫、热河行宫、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运到台湾的24万余件文物,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

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来宋至清历朝皇帝推祟艺术、广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万件,这是一般博物馆(院)的收藏都不能比的。价值连城的极品更是数以千计,如铜器中的西周毛公鼎、散氏盘;玉器中的翠玉白菜、辟邪雕刻(六朝古墓出土);书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颜真卿、宋徽宗(赵佶)书法手迹;画卷中的张宏《华子冈图》;以及中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瓷器中的宋、明、清名窑名家亲制品,官窑制御用艺瓷等,国宝级文物。

博物院老院长秦孝仪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

参观指南

故宫展览馆:上午9:00至下午5:00;全年无休。

图书文献馆:上午9:00至下午5:00;周日、假日休馆。

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周一和国定假日休馆,需一周前申请预约。

至善园:上午7:00至下午7:00;周一休园。

门票普通票NT$(新台币)160元,适用一般民众;团体参观票NT$120元,适用10人以上团体。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其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

该院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长年展陈馆藏珍品5000余件,展陈精美,品位高雅。

描彩漆如意形经盒、金漆如意、金地识文描金彩漆高足碗、翡翠双桃子母洗等都是该博物院精品馆藏。

博物院每年还举办40个左右临时陈列,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艺术品展等。

参观指南

周一9:00~12:00(11:00停止入场)开放;周二――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开放;周一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天开放。

观众凭有效证件至服务中心领票后入场参观。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12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该馆丰富的收藏和陈列,展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开创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诗,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文物收藏极为丰富,陈列展出十分精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这里展出的顶级文物常常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

常年推出十余个常设展览,包括:《古代中国》、《复兴之路》、《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中国古代钱币》、《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馆藏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友好往来,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设计展》、《百年国博: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简史与成果展》等。

参观指南

周一闭馆。有家长陪伴的1.4米及以下儿童可免票入场参观,有家长陪伴的小学生可凭学生证免票入场参观。

成人需持有效证件免费领票进入。可以网上预约、短信预约或现场领票。

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已于2014年1月25日搬入原天津博物馆(文化中心江道),称为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为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包括常设陈列区、临展区、体验娱乐区、科普教育区。

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以“家园”为总主题,从户外“家园・足迹”到首层“家园・探索”,从二层“家园・生命”到三层“家园・生态”,讲述一个从远古到当代、从世界到天津的“家园”故事,让观众了解地球家园的悠久历史,展示我们生活的、生命家园的生物多样性及美丽天津的生态景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社会公众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是全国第一个主题单元化、全景式展示的自然探索、科学体验、科学教育的自然史博物馆。

参观指南

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上午9点至下午17点开放,15:30停止售票,16:30闭馆。

凭身份证免费领票进入。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部级博物馆。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

馆藏文物多达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参观指南

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冬季9:00―17:30(16:00停止发票)。夏季8:30―18:00(16:30停止发票)。周一全天闭馆整修(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每天限量限时发放免费参观券4000张(每日14时前限2500张,下午限1500张)。发完为止。散客(凭身份证或有效证件)参观一人限领一票,当日有效。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

博物馆设有11个专馆,3个展览厅。其中,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特别展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特别展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特别展厅。

馆藏精品文物12万件,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牙器、竹木漆器、甲骨、玺印、少数民族工艺等21个门类,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参观指南

门票价格:免费。

除遇有重大活动或重要设备设施维修保养时外,全年开放。每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人数限控8000人次,额满为止。

河北省博物院

河北省博物院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北起中山路,南到范西路,东临东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

河北省博物院共9个常设陈列:《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百年掠影――近代河北》(暂未开放)、《北朝壁画》、《曲阳石雕》、《名窑名瓷》。通过5000余件(套)精美的文物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记录了河北200万年来承先启后的人类发展史。

现有馆藏文物共15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60余件(包括国宝级文物6件)。西汉刘胜金缕玉衣馆藏中以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文物最负盛名,之中的两套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玉衣。陶瓷类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院的特色藏品,特别是河北境内三大名窑――邢窑、定窑、磁州窑的产品各有风格、各逞其妙;另外,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窑藏瓷器也是馆中珍藏。自宋代至现代的千余件书画作品也是河北省博物院的经典收藏,其中不乏名人、大家之作。另外,博物院内藏书5万余册,有不少是明清善本图书,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

参观指南

周二至周日9:00-17:00开放。

凭有效证件于南门或北门票务处现场领票。免费参观。有效证件包括:身份证、学生证、军官证、护照、户口本。

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部级地质学博物馆,在中外博物馆界久负盛名。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年开放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

参观指南

9:00-16:30开放,16:00停止售票。周一闭馆。

票价成人30元、学生15元、团体参观优惠;学龄前儿童(须家长陪同)和残疾人参观免费。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方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1956年对外开放。博物馆新馆选址在济南市区主干道经十路东段,2010年正式向社会开放,“山东省博物馆”至此更名“山东博物馆”。宏伟、典雅的建筑群,体现了民族风格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一大景观。

常设展览有:山东历史文化展、孔子文化大展、汉代画像艺术展、佛教造像艺术展、明代鲁王展、考古成果展、话说考古、山东名人馆、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

该馆馆藏历史文物14万余件,近、现代文物及文字资料13万余件(册),自然标本8000余件。馆藏历史文物中,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藏品丰富。此外,甲骨、商周青铜器、陶文、封泥、汉印、汉画像石、汉银雀山竹简、历代石刻、书画及善本图书,均有丰富的珍藏。馆藏自然标本有10多个门类、近200个品种。其中三叶虫、泰山燕子石、恐龙化石及山旺化石,在国内外古生物、地质诸学科方面颇有影响。

其中东平汉墓壁画(汉)为该馆镇馆之宝:2007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山东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国极为罕见。

参观指南

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篇3

美学的交流――从巴黎芳登广场到北京紫禁城

专访“尚之以琼华――始于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策展人前卢浮宫博物馆馆长、现任名誉馆长亨利・卢瓦耶特先生

“尚之以琼华――始于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于4月11日至7月2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此评价是:“历经社会变革与时尚演进,王朝兴衰与危机战乱,尚美的精湛技艺世代相传,人们在观赏这些精美的珠宝艺术品时,更应为其中卓越的‘工匠精神’所打动。”

特别指出的是,在展厅中央区域分别陈列来自故宫博物院和CHAUMET(尚美巴黎)收藏的22件臻品,以珠宝艺术为主题描绘东西方美的交流,旨在支持东西方打破时空限制,就珠宝工艺、美学理念、意象表征和创作历程,展开生动对话。为此,本刊记者专访到策展人前卢浮宫博物馆馆长、现任名誉馆长亨利・卢瓦耶特(HenriLoyrette)先生,他为我们解读该展的精髓。

Q=《北京青年》周刊A=亨利・卢瓦耶特

Q:您曾先后在奥赛博物馆和卢浮宫担任馆长;在这段经历之后,您如何解读CHAUMET这一法国殿堂级珠宝时计世家的历史?

A:在卢浮宫尤其是在奥赛,我既是馆长也是策展人,从一个精通十九世纪历史文化的专家眼光来看,我一直对CHAUMET这类世家品牌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她们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和艺术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在奥赛曾策划过一次施耐德家族展览,另外一次主题是Wendel家族,而在卢浮宫我们曾举办一场宝玑展览……世家历史是我的艺术历史构想的一部分,总是让我深深沉迷。此外,在CHAUMET的案例中,品牌的世纪传承是其中格外有趣的核心部分,这一非凡的财富能为我们所用,描绘独特的历史轨迹。于我而言,“传承”这个词不仅包括保存在CHAUMET博物馆里的珠宝和珍藏、私人或是重要机构收藏,也包括典藏、绘画和照片本身。

Q:为什么选择在故宫举办CHAUMET展览?

A:当我在卢浮宫时,我意识到CHAUMET与博物馆之间始终存在密切的联系。CHAUMET世家,尤其是在帝政时期,与法国历史紧密相连。这种帝国传承的正统性是CHAUMET在故宫举办展览的最好理由,而故宫也迅速对我们的项目请求给出了积极回应,也就是说,缘于历史定位,CHAUMET系列作品非常值得与故宫珍藏共同放在一起展出。在我们携手举办的这场展览中,法国和中国的创作并排陈列,展示两国历史文化中存在的亲缘关系。

Q:面对不熟悉巴黎珠宝和法国历史的观众,观看展览存在什么挑战?

A:非常重要的几点是:第一,展示CHAUMET世家历史及其与法国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阐明珠宝在历史各时期扮演的社会角色,表明珠宝穿戴的方式,讲述CHAUMET主顾的故事及其创作风格。总而言之,展示了CHAUMET是如何成为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伟大的装饰艺术运动的一部分。但是^众会被展品的美丽和所传递的象征价值所感动。例如,拿破仑的“加冕之剑”本身既是一件令人赞赏的珍品,又蕴涵了法国及帝国的重大史实。我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在我看来,这只是这次展览的本质特征之一。此次展览首先是一个艺术展览,我们欣赏CHAUMET历经时光流转的各款杰作的魅力。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次历史展览。它展示了这一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珠宝世家是如何参与法国历史的,以及自十九世纪下半叶起她如何向法国以外的世界敞开怀抱以捕获不同的潮流,吸引新青睐者。

Q:您作为十九世纪历史文化的专家,可否谈谈那个时期的艺术给现代带来哪些影响?

A:我还是以CHAUMET为例,装饰艺术还在一代代的传承,同时随着大环境大时代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以细致入微的方式加入新的设计,也如同音乐一般造成韵律的感觉,而不会是一潭死水保持主旋律不变。这可能是也是法国设计方面的一个态度,其实,这点从中国的当代艺术也能看出过去时代的影子,是个再创造的过程。

Q:珍宝文化是这次展览的核心,“工匠精神”则是精髓,我们也总说“匠心”,请总结一下何为匠心?

A:在高级珠宝方面的“匠心”在我看来是“技艺”,可以帮助追求完美的一种方法。包括处理原材料(金属、宝石等),如何选材,是否可以找到新材质引入。此外还有达到设计工艺的某种效果的话,比如珠宝的动感美,都是需要工匠的巧思。“工匠精神”一方面是时间积累,另一方面它是我们实现设计理想的最主要的基石。因为你想得再天马行空再好,没有工匠的技艺是无法完成的。

有钱也买不到的珍宝,只能去博物馆看

有一个地方,摆满了穿越历史的艺术珍品,你即使是超级富豪也不能买走那里的东西,只能倾心欣赏,无限赞叹,那就是博物馆。

从今年年初开始,接二连三的很多世界级的国家博物馆展品来我国展出,比如法国卢浮宫历史展与大英博物馆珍宝展,以及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已经将人们观看展览的热情调动到高潮,从每个展厅内外人潮汹涌的景象就可想而知大家对认识了解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艺术、文物与历史的渴求有多么强烈。

其实,近些年国人非常愿意去各个国家博物馆,冲着那些珍宝,让艺术把自己洗礼一把,结果很多人其实是被交错复杂的各国历史搞得一脸茫然。所以策展和观展也是一门学问,是只是讲珍宝本身还是用珍宝背后的血泪史来导引观众?又或是情感故事往往更能打动人。其实,展览最终还是还原历史,形式上各有千秋,比如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是一个通过100件物品述说200万年人类历史的展览,已经在世界各国巡展7年了。这个展览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就是:在每个新的展出地,当地的举办方都要为这部世界史增添一件能够代表人类社会当下进程的物品作为第101件展品。

而近日,有17家博物馆用4年打造中法珍宝艺术展闪耀故宫。200年前,法兰西共和国第一任执政官拿破仑手执“加冕之剑”登上历史舞台;200年后,这把马利艾虔・尼铎(Marie-tienneNitot)――专为他打造的“历史见证者”,与300余件在将近两个半世纪中流传下来的CHAUMET(尚美巴黎)奇珍异宝一同来到了紫禁城,化作一场名为“尚之以琼华――始于十八世纪的珍宝艺术展”,为东西方美学艺术交流做了一场最佳诠释。展览现场,大量18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CHAUMET珍宝、绘画以及各式艺术品贯穿其中,展现了拿破仑一世、约瑟芬皇后,以及当时许多欧洲君主的历史人物故事。除了拿破仑登基的“加冕之剑”外,重要的展品还包括:为玛丽-露易丝皇后设计的麦穗冠冕,以及法国珠宝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冠冕作品――“波旁・帕尔玛”金钟花冠冕。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枫丹白露宫、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均提供了古典珠宝艺术珍藏,其中不乏部分首次走出法国、甚至首次公诸于世的艺术珍品。此外,许多藏家也慷慨出借。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中法珍宝展,不仅仅是古董展,其中有一件作品是新生代专为此次展览所创作的“二十一世纪冠冕”。此前CHAUMET全权委托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CentralSaintMartins,UAL)进行了一次珠宝设计比赛,21岁的英国学生斯科特・阿姆斯特朗(ScottArmstrong)以其作品“眩彩花园”冠冕摘得桂冠。这件展品不仅是中西交流,更是古今对话。斯科特・阿姆斯特朗表示:“在历史上,冠冕象征着尊贵、力量、美丽和许多用二十一世纪的标准也许无法衡量的无上价值。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冠冕应该和历史上的任一冠冕一样拥有同样的价值:它是属于杰出女性的一个极其特殊的象征。在创作我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我从法国规则式庭院步道那些美丽而抽象的图案和细节中汲取了灵感,比如凡尔赛宫或梅松堡约瑟芬皇后的玫瑰花园所呈现出的景象。”

当然,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了解中法文化,也不妨去法国走一圈,不仅仅去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大皇宫也是极好的文化艺术之旅的选择。总之,不管去哪里看珍宝,建议有个清晰的观展方式,跟随导览参观整个展览,有二维码的请扫描获取介绍,事先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有关历史及艺术史。也不枉费你跟珍宝们难得近距离对视一次。

从这些渠道,你可拥有一件珍宝

古董珍宝,以它价值连城的身价、难度极高的工艺打造和背后的传奇轶事,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流传至今,其艺术、收藏及投资价值远远高于现代机械化量产的商业作品。

从时间范畴来说,人类佩戴珠宝已有6000年历史。自古以来,人们便有将名贵宝石镶嵌成珠宝,用来装饰、护身以及彰显社会地位的习俗。理论上,从古埃及时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手工制作珠宝,都被称为古董珠宝。实际上,随着战乱和人为毁坏,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珠宝多为18世纪后期的作品了。昂贵、稀少、工艺、特别定制等都是其价值,比如当年盛极一时的艺术珍品,像浮雕和凹雕、纯手工的黄金编织、黄金雕刻等,现在已经几乎失传。历经百年及战乱等各种因素影响,如今能恰好出现在你面前,若能拥有,也是一种缘分。

通过哪些渠道可以获取这样的珍宝呢?首先,国际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都是很好的保证,它们会定期举行珍宝拍卖。另外,英国是古董珠宝专场拍卖举办最多的城市,特e是邦瀚斯拍卖行在英国举办古董珠宝专场的频率几乎可以达到每个月一场。特别注意,在参与竞拍古董珠宝之前一定要尤其仔细阅读它拍品的品项报告,观察拍品是否存在瑕疵。如果遇到价格十分划算却有瑕疵的古董珠宝你也不用惋惜,可以在拍到之后找工匠进行修复。

当然,如果你古董知识经验丰富,一边旅行一边收藏也是很好的,在伦敦、东京、巴黎有很多古董珠宝店,囊括了从上个世纪流传至今的古董珠宝和手表。伦敦Hirschfelds作为拥有140年历史的二手珠宝商,收藏了来自乔治亚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爱德华时代等不同风格和工艺的珠宝。东京Dazzling店铺的手表主要以1900年代初期到1970年代为止的欧洲产品牌为主。法国Drouot这个古老的拍卖行,拍卖的物品包括绘画、珠宝腕表和文物古董等,起价在几十欧到几十万欧之间。这里每年平均举办2000场拍卖会,售出60万件作品。

其实,国人不必舍近求远,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苏富比、佳士得陆续进入中国香港。香港能够成为亚洲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在于交易中介的日趋完备,价格和交易体系的建立。每年两季的国际拍卖,吸引了海内外的买家,也吸引了更多的客商来观察行情,领略市场。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影响世界的拍卖如圆明园遗物、清代宫廷遗物专场、珠宝、书画、官窑瓷器拍卖,都创下了高纪录。不过,要想捡漏儿的更好选择,不妨去国际古玩展。由以香港为基地的亚洲艺术品及古玩专家翟健民先生及其夫人刘惠芳女士创立、由二人之子翟凯东先生管理之国际古玩展,经过多年来不断发展,已成为全亚洲唯一汇聚多达逾70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商及其珍品的展览。

2017年5月27日至30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即将举行第十届国际古玩展,为确保收藏家及业余爱好者能够欣赏最优秀的藏品,参展商必须通过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委员会由各个范畴的国际知名专家组成。法国国立古董商公会及巴黎古董双年展前主席ChristianDeydier再度在国际古玩展发挥所长,邀得多家顶级法国及欧洲古董商,包括Vallois、BernardDulon及deJonckheere参展。

本着尊重的态度收藏

专访翟氏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创办人之一的翟凯东、法国国立古董商公会及巴黎古董双年展前主席ChristianDeydier

Q:国际古玩展创办的初衷是什么?即将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古玩展亮点有什么?

A:自2008年办以来,我们的目标一直都是将最顶尖的古董商聚首一堂,打造一个临时博物馆,促进文化交流。去年,展览再次扩充,并开始邀请西方古玩参展。我们十分荣幸能够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未来亦会继续肩负这个重任。此次展览,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任重将在现场挥毫作画以供竞投,所得善款将全部捐赠给香港慈善机构。

Q:年轻人喜欢收藏,请给他们一些建议?

A:过去收藏只是收藏,现在很多人更多希望投资。收藏与单纯投资是两回事,有个案例,某位欧洲人购买珍宝放在地窖里储存几十年,过世后被子女发现,才拿出来拍卖。建议年轻人丰富收藏知识,从喜好出发,而不是从投资出发,从一个时期一个品类中慢慢积累。每个人都想捡漏儿,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捡到,戒掉贪心,才有利于你不看走眼。更不要妄想今天买明天卖,升值速度没有那么快。

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篇4

关键词:沈阳故宫;建筑彩画;宫廷文化;地域文化

一、沈阳故宫彩画概说

清沈阳故宫是清(后金)入主中原前的皇宫和清王朝的盛京行宫。它的营建经历了天命、天聪崇德和乾隆三个历史时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累积的过程。在营建的过程中,沈阳故宫吸收、融合了东北亚地区满族、蒙古族和汉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其中保留的大量建筑彩画,成为我们研究明清彩画的重要资料,在我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沈阳故宫建筑彩画年代可分为清早、中、晚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现存彩画中绘制时间较早的一般在建筑内檐等位置,外檐彩画因经受风吹、日晒、雨淋,维修次数也相对较多,往往在历次修缮中都会被或多或少的改动,有的还会发生改作。

沈阳故宫建筑彩画特点融合了清代官式彩画和地方彩画做法,并保存有一些清晚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做法。从分布上讲,清代宫式建筑彩画主要分布在清高宗增建的东西所、太庙和西路建筑群。而作为沈阳故宫最具特色的地方做法彩画主要分布在大政殿、十王亭、崇政殿、清宁宫、凤凰楼这些清代早期建筑的内檐。至于清晚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地方做法主要分布在嘉荫堂、仰熙斋、南北大值房等一些历史上曾进行过彩画修缮的建筑上。

沈阳故宫建筑彩画的种类比较丰富,除有清代官式彩画中常见的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和海墁彩画外,还有清入关前后比较流行的宝珠吉祥草彩画。该类彩画目前只在北京故宫的午门、沈阳故宫的凤凰楼以及清福陵隆恩门楼和昭陵角楼内檐见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反映了清初彩画的发展轨迹。此外,在沈阳故宫的彩画中还有一种清早期且具有浓郁满族风格的彩画,即东路十王亭内外檐的满族彩画。这种彩画集中在角梁、柱头、荷叶墩及内檐的雀替、角背和箍头上,国内部分学者将其称为“箍头卷草”彩画。

综合分析,沈阳故宫建筑彩画风格呈现出与建筑年代基本一致的特点。比如具有满蒙特色的清早期建筑彩画基本分布在大政殿、十王亭等早期建筑上,而清中期地方混合型的建筑彩画基本分布在崇政殿等经过修缮的早期建筑上,清乾隆后期官式做法的彩画基本分布在乾隆时期甚至更晚时期修建的建筑上。以上这些类别丰富、风格迥异、做法多样的建筑彩画共同成就了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使其成为地域文化与宫廷建筑文化融合的典范。

二、沈阳故宫彩画的类型

沈阳故宫彩画的种类有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的画法属于清代中晚期做法。这种融合多时期旋子彩画特点的彩画非常少见,体现了清代旋子彩画的发展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沈阳故宫中的旋子彩画枋心的内容题材主要包括云龙枋心、锦纹枋心、花枋心、夔龙纹枋心。单体建筑旋子彩画的枋心有龙锦枋心、花锦枋心等搭配方式。在盒子的画法上,有软盒子、硬盒子之分,硬盒子主要用于低等级的旋子彩画,软盒子用于高等级的旋子彩画,其纹饰也与枋心纹饰相搭配。

除此之外,沈阳故宫大木梁枋彩画还包括平板枋彩画、垫板彩画、檩头彩画、柁头彩画、柱头彩画等,这些彩画一般与主体大木旋子彩画相统一。

2.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是清代统治者为满足其皇权思想和政治需求而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标志着清代官式彩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最高等级彩画,《工程做法》中称其为“合细彩画”,以“∑”斜形大线为构图特征,并大量使用贴金工艺,彩画主题以龙凤为主,整体富丽堂皇、威严庄重。

(1)和玺彩画的等级和分布

沈阳故宫和玺彩画的数量不多,主要有龙和玺、龙草和玺两个等级。其中,龙和玺主要分布在大清门、凤凰楼、敬典阁、颐和殿、迪光殿、崇谟阁,且主要施用在建筑的外檐;龙草和玺只出现在崇政殿室内五架梁上。

(2)纹饰画法

沈阳故宫和玺彩画在大木梁枋上的构图遵循清代官式彩画的基本构图原则,即依据构件长度在三停之外设置副箍头,然后依据构件长度均分三等份,分别设置枋心、楞线、岔口、找头、箍头、盒子等部位。其箍头均采用活箍头,一般绘制福寿箍头、西番莲箍头。

“∑”斜形大线是和玺彩画的重要特征,也是判断彩画分期的重要标准。沈阳故宫外檐和玺彩画的斜大线为直线画法,属清中晚期做法。但崇政殿内五架梁上龙草和玺彩画的斜大线却为曲弧形线做法,应属清早期做法。另外,该彩画箍头和找头的交界绘制了形象的莲瓣纹,并同时出现在该建筑内其他类型的彩画上,而这一特征在其他类型彩画的中晚期便不再出现。这是崇政殿和玺彩画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一大原因。

在主题纹饰方面,沈阳故宫建筑外檐和玺彩画主题纹饰采用龙纹,但画法程式化,且较为纤细,力度减弱,远不及早期龙纹威武凶猛,属于晚期画法。在其他部位,平板枋彩画使用了沥粉贴金的跑龙纹,垫板彩画仅见于大清门的宝珠吉祥草,柱头彩画仅在颐和殿与迪光殿施用,且不相同。在箍头部位,颐和殿柱头彩画使用了死箍头,中间绿地沥粉贴金西番莲草;迪光殿为活箍头,中设盒子,盒子内画沥粉贴金团龙纹。这两处彩画的区别,彰显出清高宗贵为天子的地位。

5.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州一带,在南方的古建筑和园林中十分流行,后传至北方进入宫廷即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个重要品种。苏式彩画构图灵活、寓意丰富、取材广泛,其用色多为青、紫、黑、黄、红等颜色,整个画面由聚锦、卡子、包袱、藻头等组成。沈阳故宫早中晚期苏式彩画均有出现。

(1)苏式彩画的等级和分布

沈阳故宫建筑彩画中存有大量传统彩画,既有直接借用的,也有经过改良接纳后创新使用的。沈阳故宫彩画对传统彩画艺术的继承,首先是对彩画技术或者历史的继承,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习和接受了中国统彩画技艺、材料。其次是对传统彩画装饰元素的继承。沈阳故宫现存彩画中充斥着大量中国传统彩画元素,比如,彩画类别上有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彩画做法上有金琢墨、烟琢墨等,纹饰上有龙、凤等。从某种程度上讲,使用彩画本身就是对传统彩画艺术的认同和继承。

2.体现了满族民族文化

满族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狩猎民族,在其发展初期并无系统的宫殿建筑思想,建筑彩画十分朴素。如朝鲜使者申中一在《建州纪程图记》中便记载“三间盖瓦,丹青。外四面甓筑,奴酋常居于此。鸳鸯瓦皆用女瓦,涂之以石灰。”“三间盖瓦,三间皆通,虚无门户。柱椽画彩,左右壁画人物”可见,清(后金)早期建筑或无彩画,即使有所表达也是十分朴素且无明显规制。

沈阳故宫是清(后金)统治者入关前建立的皇家宫殿,这些建筑所体现的政治、文化内涵首先是统治者认可并希望传播的。沈阳故宫彩画体现着浓郁的满族特色,这些具有满族特色的彩画主要出现在早期建筑中,如凤凰楼三层内檐的宝珠吉祥草彩画以及十王亭内外檐的“箍头卷草”彩画。这些彩画以浓烈的色彩、朴素的纹饰和丰富的内涵表达着满族这一民族所特有的粗犷、朴实的民族性格。

3.融合了蒙、藏民族文化

沈阳故宫彩画除具有满、汉文化元素外,还融合了蒙、藏民族文化元素。满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优势。毋庸置疑的是,蒙古族、藏族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清代统治者在征服蒙古族、藏族的过程中,除了使用政治联姻、军事打击这些手段外,再就是使用了文化认同这一重要手段。沈阳故宫彩画的蒙、藏民族文化元素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如宝珠吉祥草彩画中出现的重要纹饰――宝珠,以及大政殿内檐的梵文天花,都是藏传佛教的产物。

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篇5

关键词:满族建筑;风格;建筑学;开发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31日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材和型材等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从广义上说,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甚至更广义扩展,连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对于建筑的意义和价值,西方哲学家有过多方的阐述,有的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的认为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关于建筑的研究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这一观念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作为木石结构的成果,建筑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从研究的角度,该载体对体现当时的文化有特别的价值。此外,某些特别的建筑还可以延伸到历史和政治的层面。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木构为核心的体系。因此,一般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大都从构件、单体和建筑群体的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和描述说明,从中找出其存在历时悠久的必然性,发掘中国木构建筑的合理性,给现代建筑和文化发展以新的启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满族建筑文化载体风格与建筑学意义保护开发。

一、满族宫殿建筑贵族宅邸载体及其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因为历史悠久,中国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成一系,集科学、艺术、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于一体,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鲜明人文主义,集多民族、多国界、整体性、综合性于一体的高级建筑之一。满族宫殿建筑贵族宅邸载体及其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在满族建筑上,勾心斗角,错落有致,就是源于建筑的外形,生活中也常用上,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基因展现的一个方面。像中国古代许多民族的建筑一样,满族建筑文化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东北地区观念和风俗的约束、满族皇权政治的主宰,满族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地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具有特色的作品,但满族的建筑传统文化在传播和弘扬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满族文化是满族建筑的灵魂。现存满族文化载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宫殿陵寝建筑载体;另一种是民居建筑载体。第一类满族建筑文化奠基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的时代,其代表成果是目前仍然矗立在沈阳的诸多满族建筑文化载体。这些满族建筑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很大的影响。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也是世界仅存的满族风格的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4~1625年,终成于公元1783年左右,前后修建和维修、扩建经过150余年,形成了现今的格局。沈阳故宫占地广阔,大小共包括各种宫殿建筑500余间(座)。该宫殿群落是后金老汗王努尔哈赤及其四子皇太极在满族入关前的宫殿。

在古代,沈阳的满族建筑文化载体的影响甚至榜样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们是外地来沈阳进贡的满族人参观、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沈阳主政期间,当时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滨海地区的北方民族部落,每年都带着北方特产貂皮、狐皮、海獭、海貂等来盛京(沈阳故宫)进贡。根据统计,从1627年至1642年的16年里,就有30多次,1,000多人来到盛京城和故宫朝拜和进贡。1635年皇太极还在崇政殿内举行宴会,亲自招待来自黑龙江上游至外兴安岭进贡的索伦部长,即达斡尔族首领巴尔达奇等人,并赏赐给蟒缎朝服、衣、帽、玲珑鞋带、鞍马、布匹等物,政府也允许他们在沈阳走动观光。这些外来人进入沈阳以后,置身诸多沈阳满族建筑其间,目不暇接,辉煌的皇宫建筑和时新的民居,给这些还刚刚脱离了冬窟夏庐住所的少数民族人以一定的美感、震撼或羡慕,从而形成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皇宫、大政殿、寺庙和贵族宅邸建筑为后来沈阳成为陪都奠定了基础。终清一代,尽管有与十次帝王东巡相配合的修葺和扩建,但是皇太极时代的满族建筑一直被保留并被很好地传承。对满族建筑文化而言,更重要的是今天对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除了满族的宫殿建筑外,在沈阳还保留有满族的皇陵建筑和满族贵族宅邸。这些建筑共同地体现着满族上层社会建筑的文化意蕴和风格。

二、满族民居建筑载体与风格

说到满族的民居建筑,人们习惯于通过“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俗语进行形象、集中地阐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学的意义上,口袋房也叫“斗室”,这是汉族文化的建筑基因表现。在满族则是因为房子的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口袋房一般是3间或5间构成,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房子的门大多朝向东边,也有的建筑中间开门,后者称“对面屋”。满族民居进门便是厨房,这个具体的功用建筑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民居建筑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又叫“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和万字炕等,名目繁多。满语则称之为“土瓦”。满族民居建筑中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面有烟道沟通。依着满族的民间习俗,满族建筑中的西炕,在这座炕上要供奉神圣的“窝撒库”祖宗板,因此在这座炕上,满族家人是不可以堆放其他杂物,甚至外来的尊贵客人至友也不能在西炕上就坐。在满族民居的房子里,南炕最为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东北满族的火炕是多功能化的,既住人又取暖,是世居东北地区满族人战胜严寒、取得欢乐的重要载体。火炕这种满族民居建筑随着满族入关成为中国的统治阶级之后,在中国的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得到了非常广泛的采用推广,也形成了更为突出的满族建筑风格。

满族民居建筑的窗户分上、下缮龋满族人将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糊之前,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的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于是形成俗语所说的“窗户纸糊在外”的怪现象,亦即东北三大怪之一,这也是满族民居建筑风格的特定体现。满族民居建筑的烟囱,在满语中被称为“呼兰”。这个建筑构件建在民居的屋侧,其高度要超过屋檐数尺,“呼兰”通过孔道与炕相通。“呼兰”的建筑材料除用空心木外,更多的是用土坯或砖砌成。满族民居建筑的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面多用纸糊上,也有着很独特的风格样式。

与满族民居建筑密切相关的是满族人大多认为,在满族家族中,“四世同堂”、“三世同堂”是令人羡慕的好事情,同堂的辈行越多越光荣。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满族民居建筑除正房外,又建有东西厢房和南向而中间留有门洞的门房,这种满族民居建筑及其布局就是现在仍然可以见到的满族“四合院”。众多的满族民居建筑“四合院”群落组成满族乡村,它们院连院,户连户,很自然地形成了堡子、营子和屯子。还应该补充的是,满族民居建筑中的房子烟囱是设置在东、西山墙外的。一般说来,烟囱与房间的距离是60多厘米,烟囱大多用青砖或土坯砌成,有圆形、方形两种。院周围用木栅栏,或用砖、土砌成围墙;大门多设门楼或门房,院内设有影壁墙,影壁墙后侧立有“索伦杆子”。院内东西厢房南面修有牛棚、马棚、车棚和储存谷物粮仓。满族人讲究卫生,室内外都收拾得干净利落,物品放置井井有条,柴禾垛得立立整整。这也体现出了严整利落的满族民居建筑风格特征。

三、满族建筑的建筑学视域保护开发

时至今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已经明确和坚持着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首先确定被开发主体,作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保护的开发是对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毁灭;与此同时,当今在保护满族建筑资源时,还特别考虑和注重满族建筑载体与当地人文地理条件的协调,与原来生态环境的一致,以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等。在这些观念和原则的指导下,许多历史上的满族建筑载体得到很好的修复和保护。

就具体的保护措施而言,相关部门尽量做到在满族建筑文化载体周围不增加高大现代建筑,以保持对景观的整体观赏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沈阳故宫北侧修建的大型商场,所进行的力所能及的补救;同时对于已经开发的满族建筑文化资源,都事先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满族历史为主线挖掘、整理,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了开发前的保护工作,坚持做到保护一个,开发一个,成功一个。满族建筑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科学、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这在建国后对沈阳故宫、沈阳东陵和沈阳北陵的保护开发中有具体的体现。而最能说明这一过程的具体例证是对沈阳故宫的保护维修。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文物工作者的辛苦努力下,沈阳故宫这座古老的满族宫殿建筑群得到了很好的维修与保护。

综合起来,其维修和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985年为了扩大展区,修缮宫内各处院落及单体建筑,将太庙北门封堵并拆除门外数级踏跺;二是1993年对东七间楼落架翻修工程。之前因建筑向北倾斜,木结构也糟朽变形,因此决定落架翻修,在翻修施工当中保持了原尺寸、标高和间数;三是2003年申遗施工期间将原青布瓦墙帽改成琉璃瓦墙帽,提高了装饰等级,同时更换了凤凰楼正脊,即将原凤凰楼屋顶正脊的清初跑龙戏珠图案,通体黄琉璃脊筒换成新烧制的彩色琉璃正脊;四是仰熙斋北新建了工字型台阶。在复原方面,也努力实施了一些复原工程。目前,市内的满族建筑文化的许多载体已经和正在得到与时俱进的维修和保护。在丰富我国古代的和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宝库的同时,也为传承满族文化优良传统,留下了很好的文化载体。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在成功保护满族建筑文化载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这种文化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果实。建国以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沈阳故宫作为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已经被开发成很重要的游览点;位于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的福陵,亦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已经被开辟为公园,名为东陵公园;位于沈阳城北的昭陵,在建国以后,经过不断维修增建,广植花木、造湖筑堤、增添楼台亭榭,也已辟为北陵公园,成为沈阳市面积最大的公园,也是著名旅游景区之一。

从建筑学的视域看,与以上内容相联系,满族建筑文化也成为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争得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探讨和研究。经过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学术界对于满族建筑文化的研究已经产生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一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传承创新,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取得多方面的进展。他们共同认为,满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建筑文化,留下了以沈阳故宫、东陵、北陵以及清东陵和多所寺院为代表的一批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它们同时也是国家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对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弘扬满族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人们对满族建筑文化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其价值的高度肯定,当今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满族建筑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已经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开发。同时,在下一步的开发战略上,相关部门和投资企业对于以韩福文教授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构想已经有高度的认同。从建筑学的视域看,当前在开发利用满族建筑文化的实践上,有关部门和企业已经立足满族都城建筑、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等十分丰富的满族建筑文化资源,并以之为中心,整合联络包括赫图阿拉城、东京城、盛京城和北京城在内的满族京城建筑文化,以赫图阿拉城宫殿、东京城宫殿、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在内的满族皇宫建筑文化,以及以包括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清西陵在内的满族皇陵建筑文化等多方面的满族建筑文化资源,确定开发沈阳故宫、清东陵、沈阳北陵、抚远门、满族建筑一条街等多个文化旅游景区;形成并推荐多条满族建筑文化旅游专线,使得满族建筑文化载体在整体开发和文化打造中,得到更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http://,2008.

[2]中国民族建筑大观――中国形象.http://,2013.

[3]话说满族(十一)――风格独特的民居:水下长城.http://,2012.

[4]韩福文.满族建筑文化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0.

[5]栗建.民族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0.5.16.

[6]孔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理解――以沈阳故宫为例[J].满族研究,2011.12.25.

[7]韩庆卿.求实・演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5.1.

[8]陈世民.中国建筑文化反思[N].中国建设报,2006.6.28.

故宫的历史文化价值篇6

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时代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先人在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精华。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摒弃的十字路口,文化遗产的处理问题成为社会沉重的话题。文化遗产是对过去人类生存状况、生活习惯、创造力等的纪念,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也代表者一个城市的文明成果。文化遗产一共分为两大类,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同时它的内容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集合科研价值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于一体的文物古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无形中的,但是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生活的一种精神或者文化的表现形式。从2006年起,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但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性决定它的唯一性,对现代城市的精神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1文化遗产见证城市生命历程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遍布世界各地,象征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漫长的历史经过不断沉淀、积累,呈现出现在所看到的城市的模样[1]。例如胡同、故宫、苏州古典园林、皮影等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是城市的回忆,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价值的体现,见证了城市的生命历程。调查显示,很多城市商业化过分运作,对历史街道的改建或被夷为平地,象征地理和传统的居民文化被破坏。一个城市如果仅仅只有城市景观,是没有内涵,很空洞的。保护文化遗址,是对城市历程的爱护。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很多城市的遗产和遗址面临着逐渐消失的景象。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一项特殊的标志,也是一种独特的脉络记忆与可供观赏的景观,同时也具备很强的人文、生态与经济效益。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针对性地保护与利用,对于城市的建设与展示城市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见证着城市发展的生命历程。我们理应从更高层面的角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挖掘出其内在的重要价值,并有效地加以利用。早在4000多年前,临汾建立为都城之后,一路发展下来,到现在陶寺遗址成为了最为完善的社会文明遗址。再往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临汾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中心地带,每个时代都在这个城市留下丰富的一笔,时光流逝,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中,临汾市2016年投资数百亿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也彰显了我们对于古文明保护的决心。

2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要经过上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沉淀、积累。城市文化遗产发展历史的变迁,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多是对文化的发展[2]。当前,为使后人能够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很多城市规划局不惜一切代价调整城市规划方案。文化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被腐蚀掉,而是保存了自身的韵味,成为城市文化的中坚力量。比如历史文化老街,城市街道是一个城市文明展示的最佳地带,也是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人民群众待得最多的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街区街道,因此一个城市的文化老街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底蕴。和很多其他的文物古迹和遗址相比,对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发展比较滞后。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城市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已经有着一套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经验了。例如苏州市在对山塘街的保护中,就有着自己的一整套体系与办法。它是采取整体保护,要点节点修复的路子,针对一些缺少的基础设施大力兴建,并不断开发出街区的内在文化价值,使得发展和保护成果人民共享,在对文化保护的同时也发展的旅游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齐头并进。而在哈尔滨和杭州等城市,政府更是全程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力兴建各类设施,保障居民的生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和谐发展。包头市昆都仑三十二街坊作为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援助包头建设项目配套工程修建的住宅,是目前包头市留存“苏联楼”中最具代表性的居民建筑群。政府及时进行了保护,修旧如旧,完整保存了原有的“苏式”风貌,打造苏联风情街,也成为自治区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每个城市和区域都有着自己的地势地貌,也有着自己的风土人情,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因地制宜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我们要认真总结各地的优秀经验,对不同的地区开展广泛的调研,形成各地的资源数据,建立资源库。在调研的基础上,也要聘请专家和专业力量深入探讨和研究,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完善法律规章,这些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延续作用。

3文化遗产是城市之间的情感纽带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加强城市之间交流的枢纽,是城市之间的情感纽带。像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沈阳的故宫也有着100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了乾隆后期,形成了清入关前的皇宫和清入关后行宫共存,东、中、西三路并列的格局,沈阳故宫应该是迄今为止保存的较为完善的皇宫建筑,因此有着独特的价值。而后,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进而统一中国,并由此展开了一次伟大的历史伟业。几代皇帝呕心沥血,康乾盛世稳步向前,也是中华民族的封建王朝盛世。因此北京故宫更是见证了历史的兴盛与发达,北京故宫承载着历史变迁的印记,象征着这个朝代正在大展宏图。如果用一只翱翔的鹰来比喻清代,沈阳故宫是她振翅高飞的起点,北京故宫是她繁衍壮大的栖息地。文化遗产将地理距离很远的两个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这对加强两者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具有更加现实的紧迫性。

4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文化遗产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一旦消失,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城市精神支柱坍塌,损失无法补偿。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城市的发展是社会活动等的统一体,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并驾齐驱,城市才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发展。调查显示,现代化进程越快的城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重视,城市人民的文化素养更高。因此对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城市,我们在城市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不能一味的以摧毁古老文化和古老遗址为代价,要将古迹遗址的保护与城市经济建设作出一个更好的调整,力求使得城市建设中物质和精神齐头并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和谐与共存。以西安为例,先后颁布了《周沣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积极探索在保护古迹遗址的时候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政府统一规划,将城市休闲、娱乐和文化精神需求有机协调,走出了一条保护遗址与发展相统一、人文化与生态化相和谐的新路子。

5结束语

文化遗产保护的不仅是遗产本身,而且是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动态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文明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遗产正是构成城市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主要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3]。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记忆,是对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源源动力,因此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芳.后非遗傩仪身体语言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以祁门傩舞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39-141.

[2]曾美华.广东湛江傩仪的身体语言及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