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例(3篇)

时间: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保德县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140-02

一、玉米病害

1.玉米褐斑病

1.1症状特征

大多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最先出现在顶部叶片的尖端,病斑集中在叶和叶鞘交接处,常密集成行,表现为黄褐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线形,红色隆起部分常有小病斑扎堆在一块,甚至有更严重的,叶片表面有几段,有的布满病斑,一些褐色斑点会显现在叶鞘、叶脉的部位,到后期叶细胞组织坏死,病斑表皮破损,出现褐色粉末,这是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也出现散裂的情况,残留着一些叶脉和维管束,形状如丝。

1.2防治方法

1.2.1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以将玉米褐斑病扼杀在摇篮里;

1.2.2及时防治。玉米刚出现病症时立刻在茎叶部位喷洒25%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真菌类药剂也有不错的效果。配有叶面宝、尿素等的药液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与此同时如果追施速效肥料,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传播,还能增强玉米抗病能力。

2.玉米黑穗病

2.1症状

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症状表现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很难抽出花丝。在花期发病的枣树大多数无花穗,也有情况是抽出后开叶状小花,但多为畸形。

2.2发病规律

这病菌很有可能隐藏在肥料或者种子中。第二年,只要条件适宜,厚垣孢子重新生长发芽,并通过发芽进入所寄居种子的幼苗。在低温或比较干燥的环境中,玉米很难出苗,大大增加的感染病菌的可能,这种病菌有很强的生命力,即使在土壤中也可以存活3年。

2.3防治方法

2.3.1选择优质抗病的种子

2.3.2实行深耕轮作。根据病菌在土壤中最大的存活期限,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基本消灭土壤中病菌的危害;深翻土壤可以破坏细菌的生长环境,减少菌源,降低发病率。

2.3.3药剂防治。在苗期利用药剂,防止病菌的感染,可以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3.玉米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由于为害玉米的病原不同而分为许多类型,但主要的有镰刀菌穗腐病、曲霉穗腐病、青霉穗腐病和色二孢属菌引起的干腐病等。

3.1症状

果穗的发病症状最初出现在顶端或基部,通常伴随着大片或整个果实的腐烂,病粒失去光泽、不饱满,子粒间常产生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另外,有些症状只在少数子粒上出现,出现红色粉状物,而且病粒很容易破碎。如黄曲霉、镰刀菌等病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由它所引起的穗粒腐病子粒在加工成产品或直接食用时,会造成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染病子粒作为饲料时,常引起猪的呕吐,严重的会造成家畜家禽死亡。

3.2防治方法

3.2.1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防治方法,但不同品种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在播种时可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3.2.2选种和播种前的种子处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枣树的健康生长,用200倍福尔马林液浸种1小时能有效杀菌,用50%二氯醌拌种同样有很好的效果。

3.2.3加强田间管理,保障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玉米螟作为穗粒腐病菌的侵染媒介,应及时防治。

二、玉米虫害

1.玉米螟

1.1症状

玉米螟幼虫是一种典型的钻蛀性害虫,其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玉米叶展开后出现整齐的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折断雄花基部。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就从雄穗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这时穗轴常出现蛀空,籽粒幼嫩的部分也遭蚕食。有的幼虫甚至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这使茎秆易在大风时很容易被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子粒,造成严重减产。

1.2防治方法

1.2.1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虫大部分会躲藏在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在来年春天化蛹。4月底最好把玉米秆、穗轴烧完,或加工粉碎作为饲料。

1.2.2心叶期防治:将50%甲胺磷乳剂0.5千克和40千克细沙或煤渣混合;也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2千克对5倍细沙,制成毒沙,置于在玉米心叶部位。药液灌注法可用80%敌敌畏乳剂稀释成2500-3000倍液,每株10-15毫升灌溉量最为适宜,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对玉米蓟马同样有效,有效率高达96.8%。

1.2.3穗期防治:用50%的敌敌畏0.5千克,加500-600升水稀释,从雌穗苞顶的小口注入药液,1升药液一般可灌雌穗360个。

2.蝼蛄

2.1症状

蝼蛄作为一种多食性地下害虫主要通过咬食作物根茎部的来为害玉米等的幼苗,或是刚播种或已发芽的种子,如果咬食的是出土后幼苗根茎,会使根茎扒杂乱,缺苗断垄,从而导致植株死亡或发育不良。

2.2防治方法

2.2.1制毒谷、毒饵用40%乐果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0.7千克,加水50升,拌50千克炒成糊香的饵料(豆饼、麦麸、棉籽饼等)、每隔3-5米挖一个碗大的坑,放入一把毒饵后再用土覆上,每公顷用毒饵30-45千克。

2.2.2傍晚在玉米田及周围地区撒毒饵,约为每公顷75千克。

3.蚜虫

3.1症状

成虫会吸取叶背和嫩茎上汁液,失去水分的植株叶片卷缩,最终枯萎而死。如果被蚕食的是老叶,则会提早枯落,结果期缩短,使果实不能生长完成,最终导致减产。

3.2发生规律

蚜虫的繁殖不同于一般害虫,以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交替繁殖为主要特性,所以繁殖速度快,繁殖数量,1年繁殖二十世代以上是很常见的,虫口密度大,危害时间长,给玉米带来重大损失。

3.3防治方法

3.3.1药剂防治。用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或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对水750~1125kg/hm2。也可用40%乐果乳剂原液15kg/hm2加水75~90kg/hm2,然后在玉米的受害部位涂抹。

3.3.2天敌防治。蚜茧蜂作为玉米蚜虫的死对头,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小结

本文就玉米比较常见的病虫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病虫害影响着玉米的健康生长,对此,我们也要予以重视,这样才能真正的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将其不良影响减到最小,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王群芳.关于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研究[J].北京农业,2012,27:58-59.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玉米;郑单958;病虫害防治;广谱抗菌剂;产量

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1-0154-01

徐州市贾汪区大泉办事处地处黄淮玉米区,属丘陵山区,土壤质地为黄土和金黄土,肥力中等,无灌溉水源。气候属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旱,夏秋高温多雨,年平均降雨量800mm,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局限性。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333.33hm2,产量处于中等水平难以突破。田间常发虫害有粘虫、地老虎、玉米螟、高粱条螟和玉米蚜虫[1],常发的病害在逐年变化,20世纪90年代为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随着品种改良和杀菌剂的广泛使用,玉米大小斑病逐渐减轻至不再发生。2005—2009年玉米的粗缩病成为主要病害,2010年以后,由于传播媒介麦田灰飞虱的防治和玉米播种期的推迟,玉米粗缩病逐渐消失[2]。2011年玉米褐斑病大面积发生,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发生面积达到666.67hm2以上,发病田率达60%以上,影响产量20%以上。2012年玉米黑穗病高发,发病田率达90%,病穗率达8%以上,影响产量10%以上。这些病害,发病迅速,待发现病害时,玉米植株已经十分高大。办事处农技中心及时发出病虫防治意见,但病害发生常逢多雨季节,难以防治;有的农户采取了防治措施,但防治效果不理想。

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生长旺盛时期,也是病害易发期,特别是玉米褐斑病等叶部病害危害严重,同时也是玉米螟等玉米虫害的防治适期[3]。但由于2013年的高粱条螟和玉米螟的发生量很低,没有达到防治指标,所以选择仅施用常用广谱杀菌剂30%三环·多菌灵预防病害。常规施肥方法为在播种前用拌种剂双巧拌种,播种时穴施玉米种肥60kg/hm2,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750kg/hm2。

玉米病虫害逐年高发的态势,使农技人员和玉米种植户甚为头疼。而贾汪区由于建设风景区,实施玉米秸秆禁烧和全量还田,大量的玉米秸秆被置于田头或耙入田内,这意味着大量的病菌和玉米越冬残虫积留在田内,成为病害流行和虫害大发生的一大隐患。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翌年玉米病虫害将会更加严重。基于生产的实际需求和办事处的实际情况,在玉米生长的前期,即病害还未发生时进行了一次防治玉米后期病虫害的试验。主动出击,预防为主,探索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供试玉米品种为当地主打品种郑单958。试验地点选择分布在不同生产小组的5块田地及其相邻田地,共10块田地,每块地面积为1333m2。5块地土壤条件相同,均为金黄土,无灌溉条件。抗病害药剂选用广谱杀菌剂30%三环·多菌灵。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播种时提高穴施种肥用量至300kg/hm2,大喇叭口期减少尿素施用量至450kg/hm2,并在大喇叭口期施用30%三环·多菌灵1500g/hm2喷雾(A);播种时穴施玉米种肥60kg/hm2,并于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750kg/hm2,不施用抗病害药剂(CK)。5次重复,选择分布在不同小组的5块田地进行试验,并分别选择相邻的5块田地作为空白对照(CK)。

1.3试验实施

播种前选用玉米拌种剂双巧拌玉米种,100mL双巧拌25kg种子[4],拌种晾干后播种,兼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播种时按设计量施用玉米种肥,采用机械播种,种肥与种子同时播入土中,与种子间隔10cm以上,为培育壮苗打好基础。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同时按设计量施用杀菌剂。

2013年9月20日对5块试验玉米田和5块对照玉米田就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害发生情况和产量情况进行统计,并分别对5块试验田和5块对照田的统计结果取平均值。

2结果与分析

由于2013年气候异常,7月35℃以上的高温干旱天气长达27d,抑制了褐斑病和玉米黑穗病的发生,玉米褐斑病和黑穗病仅为零星发生。但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高发,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病害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大小(0.5~4.0)mm×(0.5~2.0)mm,最大可达7.0mm×3.0mm,病斑局限于1个叶脉之间,形似一只只小眼睛。稻田附近湿度大的田块,病斑正背两面均可见灰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5-6]。病斑积聚连接,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发生面积达666.67hm2,病害较重的面积达200hm2,最高影响产量30%以上。但是试验的5个田块病害的发生情况和产量,均表现良好。小喇叭口期进行观测,处理A玉米苗颜色深绿、叶片舒展,苗体健壮,长势长相较CK明显偏好。处理A玉米的最终熟相较好,叶片深绿,而CK病害发生比较严重,田块远看如火烧般。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和CK玉米病株率均为100%,处理A玉米的病叶率和病斑叶面积比例较CK分别低55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产量较CK高25.9%。

3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2013年的异常气候因素抑制了一些高温高湿病害的发生,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展同时受到抑制,病害的表现性状较常年有所不同;另外,常年的同期多雨是否会对药效产生影响也难以预测;施药方式上如果采用大喇叭口期结合防治玉米螟和高梁条螟采取长效杀菌剂和长效内吸杀虫剂相结合灌心效果如何,也有待进一步试验。2013年的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面积达1000hm2,这意味着翌年的病虫害大发生的几率较2013年更多、病虫防治的难度更大,冬前的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小麦秋季粘虫发生量较常年高出多倍,危害情况也重很多。通过防治玉米病虫害试验,表明试验田地较常规管理田地长势长相好,病害发生严重程度也明显降低,产量也有所提高,为翌年的玉米病虫害防治用药和采取合适田间管理方式提供了依据。

4参考文献

[1]马林广.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3(7):111.

[2]周鑫.气候变化对玉米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3(7):70.

[3]张伟.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12(3):67-68.

[4]犹永锋.解析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2(11):98.

[5]张爱武.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85.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种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黑龙江省虎林市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玉米高密度种植,玉米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玉米的病虫害也有显著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玉米产量的提高。因此,探索和了解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对策对提高虎林市的玉米产量至关重要。

1虎林市地理特征及玉米种植情况

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位于N45°23′~46°36′,E132°11′~133°56′之间,全市总面积9330km2,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849.1mm,降水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其南部、东部是一望无际的三江平原区,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典型的部级生态示范区,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虎林市农作物耕种面积为458000hm2,年产量可达355万t,其中玉米年产量50万t。

本文通过观察虎林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玉米种植过程,发现虎林市的玉米栽培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

2虎林市玉米常见病虫害

2.1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或哑玉米,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时,危害的是玉米的雄穗和雌穗。雄穗染病时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雌穗染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或一团黑褐色粉末。总之,一旦发病,整株玉米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为害不可小觑。玉米丝黑穗病通常存在于幼苗期,病原物是从玉米的芽鞘入侵所形成的系统性疾病,病症在玉米抽雄后逐渐体现出来。发病时,玉米穗的外观虽看似正常,但是细看就会发现病穗一般都比正常玉米株短一些,形成基部大、端部尖的形状。苞叶裂开后,会发现病株苞叶内露出黑色粉末,即已变为黑褐色的孢子堆。

2.2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浸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存在于玉米的叶片,有时也见于叶鞘和苞叶间。具体来说,玉米大斑病通常是由小病斑逐渐发展形成的,发病面积不超过1cm,近椭圆形,边缘呈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两三层同心轮纹。病斑由下向上扩展,有时是几个小病斑连成一个较大的梭状病斑即大斑病。玉米大、小斑病,在发病初期如同水浸过一般,一段时间积累后会变为青灰色,再变为黄褐色,最后使叶片枯死。病斑在空气潮湿的情况下会形成黑色霉状物。低洼地、植株密度大、连作地更易发此病。

2.3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的主要虫害。玉米螟成虫,黄褐色,长10~13mm。危害的典型症状是:成虫喜欢在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卵期3~5d,幼虫孵出后开始危害,并多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具体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呈现出许多横排小孔,严重影响叶面的光合效率;雄穗被幼虫咬食后,影响玉米授粉;苞叶和花丝被咬食后,造成缺粒等。总之,玉米秧苗被玉米螟蛀食后,影响水分、养分的输送,最终导致玉米籽粒产量下降。

3防治措施

玉米的病虫害种类是十分复杂的,不同的病虫带来的危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对玉米病虫害进行治疗时,不仅要针对各个病虫害状况给予特定的解决方法,更重要的在于防治,即防患于未然。只有“治”、“防”结合,才能使农民的损失最小化,玉米的产量最大化。

3.1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3.1.1选用优良的抗病品种

目前适合黑龙江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常用抗病品种包括:丹玉2号、丹玉13号、中单12号、中单13号、辽单18号、豫玉2号、豫玉11号、陕单9号等。

3.1.2耕种时实行轮作、深耕

连作多年轮作易使土壤滋生病菌。因此,应适时调整播期,实行3a以上轮作,基本可消灭土壤中玉米丝黑穗病的为害。此外,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带到播种层以下,可减少菌源,也可抑制发病。

3.1.3种植早期及时拔出病株

争取在病玉米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并把病株烧毁或拿到地外深埋,以免病菌再次落入土中。

3.2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3.2.1因地制宜

选择抗病品种,如沈单7号、丹玉16号等。

3.2.2做好药剂防治

即在玉米抽雄期前后,当田间发病植株达70%左右,叶片发病率达20%左右时,进行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间隔7~10d,连喷2~3次。

3.2.3加强农业防治

清洁田地、深翻土地、减少菌源;增施氮、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等。

3.3玉米螟防治措施

3.3.1成虫前处理玉米茎秆

玉米螟老熟幼虫栖息于玉米茎秆中越冬,并于次年4~5月化蛹羽化成幼虫。因此,尽量争取在越冬成虫前将玉米茎秆全部处理掉。

3.3.2人工摘除

玉米种植过程中,如发现玉米螟卵块,也可人工摘除,并进行田外销毁。

3.3.3化学防治

在抽雄前期,即玉米叶初见横排小孔,玉米螟幼虫成群聚集到心叶而未蛀入玉米茎秆之前,采用呋喃丹颗粒剂或1.5%的锌硫磷颗粒剂,直接放在喇叭口内即可收效显著;在玉米心叶中期,通常可用500g含孢子量为50亿~100亿的白僵菌粉,对煤渣颗粒5㎏,每株施入2g,亦可有效防治玉米螟;穗期,可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滴于玉米雌穗顶部,效果也较好。

3.3.4采取灯光诱杀

如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的成虫,开灯时间约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间。

参考文献

[1]刘春辰.基于本体的玉米病虫害语义检索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