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蔬菜嫁接育苗的方法(6篇)

时间:

蔬菜嫁接育苗的方法篇1

关键词:番茄砧木;筛选;青枯病;鉴定

中图分类号:S436.41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547(2013)24-00054-05

近十年来,蔬菜嫁接技术和应用在全球范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这对提高蔬菜产量及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药用量,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番茄是主要的蔬菜之一,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番茄青枯病是影响番茄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华南地区,由于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番茄青枯病发生极为普遍,严重时造成绝收,严重影响了番茄产业的发展。目前,番茄青枯病无免疫品种也无特效药剂[2],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选用抗青枯病品种以及利用高抗番茄青枯病的材料作砧木进行嫁接种植,而抗青枯病的番茄品种其经济性状往往不如人意[3]。实践证明,采用嫁接种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办法。因此,番茄砧木品种的选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不仅是抗青枯病的研究,抗根结线虫砧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5~7]。在番茄抗青枯病研究方面,美国与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选育出抗青枯病的番茄砧木品种[8],我国番茄砧木的研究起步较晚[4],总体水平落后于国外,番茄砧木品种材料相对较少。作为砧木品种不仅要有较强的抗性,还要有较强的嫁接亲和性和共生性。因此,本文对广泛收集的番茄品种进行了抗青枯病的接种鉴定和田间鉴定,同时与3个不同的接穗品种进行嫁接试验,进一步确定砧木高抗青枯病特性以及较强的嫁接亲和性与共生性,以期筛选出多抗且具有较强亲和性与共生性的番茄材料,培育优质番茄砧木品种,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1材料与方法

1.1抗青枯病番茄材料的筛选

桂林市蔬菜研究所科研基地位于桂林市郊,由于多年连续种植茄科类作物,该基地已成为番茄青枯病重灾区。不抗病的番茄品种在这里种植,青枯病感病率在80%以上,甚至绝收。这正好为筛选抗青枯病的番茄砧木材料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筛选场所。自2002年起通过各种渠道共收集各种番茄品种材料500余份,并逐一试种,对抗性强的品种材料进行自交繁育单株留种,到2010年共获得稳定的抗青枯病自交系番茄砧木材料26份,包含了不同植株形态特征、器官大小、果实类型和颜色,为番茄砧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1.2抗性材料的青枯病抗性鉴定

①青枯病菌接种鉴定(该鉴定由广西农科院植保所完成)A.材料。番茄材料从筛选的材料中选出,共8份,编号分别为TA04、TA06、TA08、TA10、TA17、TA18、TB12、TB52。另选用比斯塔(推广的番茄品种)作感病对照,砧木一号(广泛使用的番茄砧木品种)作为抗病对照。

供试菌株为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存的番茄青枯菌NN02,分离自感染番茄青枯病的植株,接种前先将保存的菌株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活化,筛选出有毒性的单菌落扩繁备用。

B.鉴定方法。a.接种方法。接种用菌株采用PDA培养基平板培养,菌龄2d。接种液用灭菌水配制。采用伤根灌菌液法进行接种鉴定,即于番茄移栽后20d,真叶10~12片时,在距离番茄植株根部2~4cm处进行伤根处理,然后每株番茄灌淋浓度为

1×107cfu/mL的番茄青枯菌液50mL。

b.调查方法。接种20d后当感病对照已充分发病时按番茄青枯病分级标准(表1)进行调查。

番茄材料于2012年8月20日播种,8月30日移栽到花盆中,每个花盆移植5株,每小区2盆,共10株,重复4次。9月19日进行伤根接种。10月9日进行调查。

②青枯病抗性现场鉴定a.材料。根据接种鉴定的结果,选出5个抗性较强的砧木材料,编号分别为TA04、TA06、TA08、TA10、TA18,以及抗性对照品种砧木一号与感病对照品种吉奥(桂林市蔬莱研究所推广的番茄栽培品种)。

b.方法。2013年春季将上述品种材料安排在桂林市蔬莱研究所科研基地种植。每个品种设3次重复,每个重复种植34株,随机排列。播种时间为2012年12月18日,定植时间为2013年3月3日,正常管理。青枯病发生后按青枯病为害分级标准(表1)每隔5d调查感病株数,统计感病率及病情指数。

1.3亲和性与共生性鉴定

①材料以筛选出的抗青枯病材料TA04、TA06、TA08、TA10、TA18为砧木,以番茄栽培品种吉奥、亨利(均为推广品种)及108号番茄(新配组合)为接穗品种。

②试验方法以砧木材料TA04、TA06、TA08、TA10、TA18分别嫁接吉奥、亨利、108号3个接穗品种。2012年12月18日播种,2013年2月28日嫁接,3月14日定植,定植前调查成活率,一畦定植两行,其中一行为嫁接苗,另一行为对应接穗品种实生苗(对照),随机排列,每个处理定植30株。

试验期间调查株高、果形、单果质量、产量。每个处理及对照定点5株,测量所有成熟果性状,统计汇总。

2结果与分析

2.1青枯病菌接种鉴定

接种后20d,感病对照品种比斯塔的植株全部发病,且病级全部达最高级4级。供试砧木材料中未见有免疫的材料,所有砧木均有植株发病,发病植株的发病级别大多在3、4级(表2)。

从发病率看,8个砧木材料中,TA04、TA08、TA10、TA18和TA06这5个材料的抗性明显好于抗病对照品种砧木一号,其中以TA04和TA08的发病最轻,发病率均为12.50%,其次为TA10,发病率为15.00%,TA18和TA06的发病率也较轻,分别为17.50%和20.00%。其余材料发病率均较重,抗病对照砧木一号的发病率为57.50%,未表现出高抗病的特性。可见TA04、TA08、TA10、TA18、TA06的青枯病抗性明显优于抗病对照品种砧木一号,表现出较强的青枯病抗性。

2.2青枯病抗性田间鉴定

从种植现场看,5月5日感病对照吉奥开始出现青枯病株,5月10日开始调查记录,5月25日聘请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青枯病抗性鉴定。从田间调查结果(表3)看,7个品种材料中,感病对照品种吉奥青枯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砧木品种材料,到5月30日,3个重复总感病率平均达到77.4%,其中第3个重复为100%。筛选的5份材料到5月30日青枯病发生率分别为TA082.9%、TA186.8%、TA067.8%、TA1013.7%、TA0416.6%。5份材料均表现出较强的青枯病抗性,这个结果与青枯病接种鉴定结果基本吻合,只是在材料的抗性顺序上有些差异。抗病对照品种砧木一号发病率为12.7%,同样表现了较强的抗性,这与青枯病接种鉴定结果差异较大,原因很可能是溃疡病感染所致。从表3中看出,同一品种材料在不同重复中感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在3个重复中,第2个重复7个品种材料的感病率明显低于第1和第3个重复,说明在同一田块中,不同区域青枯病发生有差异。

2.3砧木材料的亲和性与共生性

砧木的亲和性狭义上是指砧木与接穗嫁接后嫁接口愈合程度,亲和性好则嫁接口愈合快,成活率高,反之嫁接成活率低。砧木的共生性是指砧木与接穗在生理代谢方面的协调性,可通过接穗的茎、叶、果等方面表现。同一砧木与不同接穗间的亲和性与共生性不相同,好的砧木不仅要有较强的抗性,也要与不同的接穗品种有较强的亲和性与共生性。

从试验结果(表4)看,5份砧木材料与3个不同的接穗品种嫁接成活率均在85%以上,说明其亲和性较强,其中TA04表现最好,嫁接成活率在95%以上,亲和性最强。在株高方面所有嫁接植株比实生植株略高5~10cm,说明所用的砧木品种更有利于接穗品种的生长。从果实质量看,所有嫁接苗与实生苗的平均单果质量基本相近,果形一致。从田间观察,5份砧木材料嫁接苗的嫁接口愈合完好,砧木与接穗茎粗基本一致或砧木茎粗略大于接穗,未见“上粗下细”现象。因此5份砧木材料与3个接穗品种有较强的共生性。另外在青枯病抗性方面,嫁接苗同样表现出较强的抗性,这个结果与上述青枯病抗性田间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由于青枯病的为害,实生苗的产量比嫁接苗产量低很多,这有力地说明了采用嫁接技术是防止番茄青枯病发生最有效的办法。

3小结与讨论

通过多年自然选择及青枯病菌接种鉴定,筛选的番茄砧木材料TA04、TA06、TA08、TA10、TA18表现出较强的青枯病抗性,且与不同的接穗品种有较强的亲和性与共生性,优于抗病对照品种砧木一号。砧木一号是广西最早推广的番茄砧木品种,该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在2005年获桂林市科技进步奖[9],迄今为止,是广西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番茄砧木品种。因此上述5个砧木材料完全可以进一步研究利用,也可作为砧木品种推广试用。

参考文献

[1]别之龙.国际蔬菜嫁接新趋势与我国蔬菜嫁接发展若干

问题探讨[J].中国蔬菜,2012(11):1-4.

[2]郭棠勋,莫贱友.番茄砧木品种材料抗青枯病接种鉴定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3):250-252.

[3]曾宪铭.广东番茄青枯病的病原及其抗病性鉴定方法[C]//李树德.中国主要蔬莱抗病育种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65.

[4]陆民强.番茄抗病砧木嫁接防治青枯病效果及嫁接方法

的初步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1(5):236-238.

[5]杨红丽,窦瑞木,王子崇,等.番茄抗根结线虫病砧木的选育与研究[J].北方园艺,2010(16):165-167.

[6]王明耀,张桂海,王学颖,等.高抗根结线虫的番茄砧木新品种科砧一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2011(14):80-83.

[7]张慎璞,梁新安,杨红丽,等.抗根结线虫番茄砧木品种的选育[J].中国蔬菜,2009(16):74-77.

[8]李海涛,邹庆道.番茄抗青枯病育种方法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1(6):1-4.

[9]张良作,陈安琪,廖旺明.“砧木一号”番茄砧木的选育及应用效果[J].广西园艺,2007,18(2):13-14.

SelectionandInoculativeIdentificationofTomatoStockCultivarswith

BacterialWiltResistance

MOHaokui1,QINDong1,LIYeyong1,LIYuhong1,LIUChunchang1,WANGXianyu2

(1.GuilinVegetableResearchInstitute,Guangxi541004;2.GuangxiUniversity)

Abstract:Adoptingsystembreedingmethod,weobtainedmanytomatoinbredlinesresistanttobacterialwiltbywidecollectionoftomatoresourcesandnaturalselection,andthenwegotfivetomatomaterialshighlyresistanttobacterialwiltfromeightoftheinbredlinesbyinoculativeidentification.Thefivematerialsweregraftedwiththreescioncultivarsintheseriousoccurrenceareaofbacterialwilt,theresultsofgraftingtestshowedthat,thefivematerialshadgoodaffinity,andthegraftedplantswereresistanttobacterialwilt,therefore,thefivematerialscouldbeutilizedastomatostockcultivars.

Keywords:Tomatostock;Selection;Bacterialwilt;Identification

基金项目:桂林市科技攻关项目《番茄砧木优良株系父母本筛选》合同编号:20110310,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任务(CARS-25-C-37)

莫豪葵(1963-),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品种选育及推广服务工作,电话:13907837620,

蔬菜嫁接育苗的方法篇2

科技在蔬菜产业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产品的要求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转变,不仅要求有充足的数量供应,更趋向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美味可口、外观精致、特异保健功能的转变。蔬菜种植的方式由传统种植模式向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现代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蔬菜年用种量约4万t,但许多国产蔬菜种子以中低端为主,品种抗性和产量与外国良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种子产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国家种质资源研究科技攻关项目的带动下,国家种质资源蔬菜地方品种达到了3万余份,引进国外材料2万余份。在育种方法上,除了采用传统的有性杂交育种手段外,现代的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被许多育种家所采用,大大提高了蔬菜育种的技术水平和效率。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可抗2~3种主要病害的蔬菜新品种纷纷走向市场。主要蔬菜良种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初步形成以地域、产品为特征的具有一定规模、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种子企业。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产业链初见端倪,种子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蔬菜种子市场需求上升,蔬菜种子区位优势趋弱。各个地方也积极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育种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加大良种研发力度,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的蔬菜种子。育苗是蔬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能提高蔬菜产量与品质。而工厂化育苗不仅可大大提高蔬菜种苗的质量,还可实现蔬菜育苗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近些年,嫁接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发展较快。嫁接育苗主要应用于瓜类作物,主要采用顶插接和靠接,其次是劈接,由此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嫁接方法,同时,嫁接对果实产量、品质和生理生化影响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广泛重视。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对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推动蔬菜生产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立区域性蔬菜种苗繁育中心,降低育苗成本,提高育苗水平和产品质量,在马铃薯、大蒜等无性繁殖蔬菜茎尖培养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上起步早、进展快,尤其是脱毒马铃薯良繁体系的建立和脱毒种薯推广成效显着。设施栽培的发展和高价位瓜菜种子的应用,促进了集约化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目前,在全国各地大型蔬菜种植区域,工厂化育苗基地广泛建立,每年可提供商品苗800多亿株,商品苗应用已成为设施蔬菜栽培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我国地域广泛,各地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蔬菜栽培技术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蔬菜单产低、质量参差不齐、档次低、竞争力不强。随着我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区纷纷制定各自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安全、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应用为蔬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着力推广多茬次、多品种立体栽培,提早、延晚栽培技术和节水灌溉、生物防治、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破解蔬菜“两淡”技术难题,基本实现淡季不淡,鼓励科学用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增加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使耕地、施肥作畦、覆盖地膜、定植、中耕除草、收获运输、产品加工包装等作业环节全部或部分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使广大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类型有塑料中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阳畦、地膜覆盖、加热塑料温室、玻璃温室、双层活动层面温室等。如今,对设施的结构性能,设施的生态环境,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广泛开展,设施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蔬菜设施栽培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到2008年全国设施蔬菜面积达334.7万hm2,已经成为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蔬菜设施栽培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蔬菜无土栽培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蔬菜栽培技术,对于克服土壤连作障碍,有效提高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和改善品质,实现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高效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和选用抗性强的品种等栽培管理措施,防虫网、遮阳网、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控技术以及高效低残留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制和合理使用,在综合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在蔬菜产品贮运流通期间品质变劣机理和有效的调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开发出了新型、环保、使用安全的防腐剂和保鲜材料。据农业部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蔬菜加工规模企业达1万余家,年产量4500万t,消耗鲜菜原料9200万t,加工率达到14.9%,产后商品处理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40%,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大规模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对蔬菜的良种选用、育苗、栽培管理、收获储藏、加工流通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推动设施完善、功能全面的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如今,全国范围内的蔬菜产销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逐步形成。蔬菜产业发展不仅需加强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等的奸杀,同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产业的服务体系、农业保险制度等。在我国有些地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专家预测预报制度已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可以帮助蔬菜产业各环节、各单位及时了解掌握蔬菜市场最新情况,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科技信息,将产销有机结合,为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很多蔬菜生产面积较大的地区都成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可以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为菜农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增强了时效性。互联网已经成为蔬菜交易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积极推动蔬菜生产订单式的发展,实现未收先卖、未种先卖。

今后我国蔬菜科技工作重点

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科研方法,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综合鉴定、改良、创新,做好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做好国内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同时加强对国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扩宽我国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重视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究。同时,加强育种技术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抗性、品质等重要遗传性状遗传规律研究,逆境耐受生理机制研究等,缩短育种时间,加快育种进程。在育种目标上扩宽蔬菜用种种类,适应现代化物流对蔬菜流通质量的要求,在选育优质、高抗、丰产新品种的基础上,加强对耐储运性好、货架期长、外观整齐一致、专用、高效品种的选育。开展良种选育技术研究,提高蔬菜种子产业化水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蔬菜培养脱毒技术、细胞融合培养技术、种质资源亲缘关系、蔬菜生理机制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确定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建立蔬菜作物遗传图谱,转育优良基因,加快蔬菜育种进程,提高蔬菜育种水平。深入开展蔬菜生长规律、产量形成和环境调控技术的研究,完善和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改进蔬菜施肥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减少产品污染。提高蔬菜种植机械化程度,研究大面积蔬菜机械化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加强设施栽培技术、环境调控,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影响蔬菜生产的重大病虫害,研究其动态规律,开发高效、低毒药剂,大力发展生物防治,研究关键控制技术,采用多种防治办法相结合,保持蔬菜生产和环境友好同步协调发展。研究蔬菜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劣变机理,开展各种蔬菜的深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研究蔬菜加工工艺与设备,开发挖掘蔬菜保健食用功能。加快蔬菜产业保险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蔬菜栽培技术信息平台,加强对蔬菜产区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引导蔬菜种植者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种植计划和产业结构,健全深化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蔬菜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协调蔬菜工厂化育苗体系、蔬菜生产体系、储藏运输体系和产品深加工体系的协调配合机制,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蔬菜嫁接育苗的方法篇3

嫁接方法

茄类蔬菜(茄子、番茄和辣椒等)嫁接用砧木一般采用抗病害能力强的同种作物(如野生品种),砧木与接穗的茎径基本相同,茎秆断面都近似呈圆形,且为实心,一般采用劈接法、贴接法和平接法(图1a,b,c),三种方法均需固定物。瓜类蔬菜(黄瓜、西瓜和甜瓜等)嫁接用砧木主要使用南瓜和瓠瓜,其茎秆断面呈椭圆形,且有空腔,瓜类蔬菜(接穗)茎径较小,嫁接时接穗不能进入砧木空腔,一般采用靠接法、贴接法和插接法(图1d,e,f),前两者需固定物,后者不需要。

国内外嫁接机开发现状

日本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国际上掀起嫁接机的开发热潮。1993年井关公司开发出GR-800B型半自动(人工单株上、下苗)瓜类嫁接机(图2a),1994年洋马公司也开发出全自动(整盘上苗)茄类嫁接机(图2c),2009年井关公司又推出了全自动瓜类嫁接机(图2e)。韩国HelperRobotechCo.2004年开发出类似日本GR-800B型的GR-600CS型半自动嫁接机(图2b),IdealSystem公司开发出全自动茄类嫁接机。2010年荷兰ISO公司研制出全自动茄类嫁接机(图2d)。意大利Tea公司也于2010年推出了半自动茄类嫁接机。

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发出2JSZ-600型半自动嫁接机(图2f),拉开了国内研制嫁接机的序幕。在中国农业大学不断改进其嫁接机(图2f)的同阶段,东北农业大学于2006年研制出了2JC-350型插接式半自动嫁接机:2010年,华南农业大学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推出了2JC-600型半自动嫁接机(图2g)和2JX-M系列嫁接切削器(图2i),研究了全自动瓜类嫁接机:2011年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装备研究中心开发出贴接嫁接机(图2h),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也开展了嫁接机研究。

各类代表性嫁接机特征

日本GR-800B型半自动嫁接机这款由井关公司于1993年推出的嫁接机是嫁接机进入市场的标志,占日本嫁接机销售量的80%左右,在亚洲、北美和欧洲都有购买者,我国也有少量引入。2009年,井关公司又推出改进型GR803-U,生产率达900株/时,用于瓜类蔬菜。该机采用贴接法,2人完成上砧木和接穗作业。

韩国GR-600CS型半自动嫁接机这款嫁接机与日本GR-800B型嫁接机非常相似,作业生产率、作业方式、作业人数也基本相同。该机依据其不高的价格和瓜茄两用的特性,近年在欧美和亚洲销售较为广泛,我国也有几家单位购入。

日本AG1000型全自动嫁接机该机是洋马公司1994年推出的茄类蔬菜全自动嫁接机,用128穴穴盘整盘上苗,一个作业循环嫁接一行8株苗,完成的嫁接苗以穴盘整盘自动下苗。该嫁接机由于对培育的砧木苗和接穗苗在形态和尺寸方面要求非常高,导致在生产中很难发挥其效能。

荷兰ISO-Graft1000型全自动茄类嫁接机这是荷兰ISOGroupMachiiqebouw公司2009年开发的茄类蔬菜全自动嫁接机。该机秉承了荷兰园艺装备自动化程度和智能性高的特点,嫁接装置庞大,并配备完善的输送系统。该机采用平接法嫁接,固定物使用可降解专用橡胶夹,作业时将穴盘苗放置于输送带上,由专门机构自动将苗坨取出送入嫁接装置内,嫁接装置配备机器视觉系统,根据苗的长势和形态自动调整切削位置,完成的嫁接苗单株输出。

日本GRF800-U型全自动瓜类嫁接机该机在GR-800B型半自动嫁接机的基础上增设自动上苗装置,2009年由井关公司推出,用于瓜类蔬菜。上苗以穴盘整盘放入上苗输送带,上苗机构可根据秧苗的长势调整秧苗子叶朝向,可判断穴盘缺苗、奇异苗情况,完成的嫁接苗以单株形式由输送带送出。

各代表性嫁接机特性比较

嫁接机类型

根据嫁接对象,嫁接机分为瓜类或茄类嫁接机,也有一些嫁接机是两者兼顾的,如均采用贴接法的GR-800B型、GR-600CS型、2JSZ-600系列和TJ-800型,嫁接瓜类蔬菜时对砧木与接穗茎粗搭配要把握好。一般,全自动嫁接机都不可两者兼顾,如AG1000型、ISO-Grate1000型专用于茄类蔬菜嫁接,GRF800-U型专用于瓜类蔬菜嫁接。

嫁接机的作业成功率与作业生产率

生产率关系到用户的效益,成功率关系到嫁接机的实用程度。一般来讲,以上代表性嫁接机的作业成功率均能达到90%以上。但是,一台嫁接机的作业成功率不是固定的,成功率和嫁接苗的生长状态和操作者的操作水平密切相关,嫁接用苗状态不佳会严重影响成功率,甚至无法作业。同理,作业生产率也同嫁接苗状态和操作水平有关,除全自动嫁接机按照设定速度作业外,半自动嫁接机的作业生产率均随操作者上苗速度而变化。一般,全自动嫁接机生产率在1000~1200株/小时,半自动嫁接机的生产率在600~900株/小时,嫁接切削器的生产率在300~900株/小时。如此看来,各类嫁接装置的最高生产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作业自动化程度有所差异,切削器生产率跨度大的原因是单机作业人数和人员熟练程度会对其有很大影响。

砧木与接穗对接用固定物

嫁接夹是嫁接育苗的重要器具。一般,嫁接夹应具有对嫁接苗伤口无伤害、价格低廉、夹苗作业简单、对苗个体差异适应性强、嫁接苗愈合后可自行脱落、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等特点。如图3a所示,左侧透明夹为欧洲所用、黄色为日本嫁接夹、灰色为韩国嫁接夹、右侧两个红色为国内常见嫁接夹,图3b为北美用嫁接夹,图3c为弹性材料一体嫁接夹,这三种嫁接夹可用于茄类蔬菜的劈接法和瓜类蔬菜的靠接法、贴接法。图3d、e、f所示嫁接夹直径依次减小,均用于茄类蔬菜的贴接法,采用这类嫁接夹的嫁接法还称为套管嫁接法。嫁接夹质量对嫁接作业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采用机械嫁接,对嫁接夹的要求更高,不同的嫁接机,使用的夹持物也不同,这是选购嫁接机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表1所示嫁接机绝大多数采用嫁接夹固定嫁接苗,但相互之间不一定通用,2JC-600B型嫁接机采用插接法,不需固定物。

嫁接机性价比

蔬菜嫁接育苗的方法篇4

关键词:茄子;嫁接栽培;影响;研究进展

researchoneffectsofgraftingoncultivationandresistunceofeggplant

shiyao,wangli-ying,yuhai-long,liuwen-ming

(vegetableresearchinstitute,tianjinkernel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corporationlimitted,tianjin300384,china)

abstract:throughhowtoselectthegraftingstock,graftingtechniqueandeffectofgraftingtechnique,theresearchprogressofgraftingtechniqueoneggplandweresummarized.themajorproblemsandmaindirectionofstudyingwereputforward.

keywords:eggplant;graftingtechnique;effect;researchprogress

现代蔬菜生产呈现设施化、基地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蔬菜连作不可避免,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已成为设施栽培的限制因素。在设施蔬菜生产中,茄子(solanummelongenal.)是重要的蔬菜种类之一,设施条件下的茄子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同样存在连作问题。目前,在中国实施嫁接栽培仍是克服茄子生产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采用嫁接的办法,利用高抗或免疫的砧木与栽培品种进行嫁接,既可以防治茄子的土传病害,又能增强茄子的抗逆性。

1茄子嫁接技术的应用

1.1砧木的筛选与利用

选择适宜的砧木是嫁接的基础,良好的茄子砧木应与接穗有较高的嫁接亲和力和良好的共生亲和力,具有更强的耐病虫、耐寒、耐热、耐湿和较强的吸水和吸肥能力。目前,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砧木有托鲁巴姆(solariumtorvums)、crp和赤茄(solanumintegrifliump)。不同砧木品种的特性各不相同,筛选丰产、高抗的砧木是提高嫁接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基础。随着对嫁接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内部机理上为抗逆、丰产砧木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外,生理生化指标与田间自然鉴定筛选相结合,加速高抗砧木的筛选,是蔬菜砧木品种开发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

1.2嫁接方法

最基本的嫁接方法有插接、劈接、靠接等,并由此衍生出新的嫁接方法。目前,栽培生产上使用较为广泛的茄子嫁接方法主要是劈接法,其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表1),且操作简便易学。在进行茄子幼苗嫁接时,应根据砧木和接穗的生长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期,以使砧木与接穗品种的幼苗在茎粗和木质化程度、生理年龄等方面协调,利于嫁接伤口的愈合及嫁接苗的茁壮生长。

2嫁接对茄子的影响

2.1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于嫁接苗的根系强大,在土壤中有效吸收面积增加,加强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表现为茄子生长势强,植高、开展度增加,根、茎粗壮,叶面积增大,根系量比对照增加40%~60%。

2.2对茄子品质的影响

以托鲁巴姆为砧木、快圆茄为接穗进行嫁接,研究嫁接对茄子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嫁接后除可溶性糖含量略低于对照外,蛋白质、vc及果实中的含水量均高于对照。

2.3对茄子产量的影响

以快圆茄为自根苗做对照,嫁接苗果皮黑亮,果型周正,无畸形果,果脐小,商品价值明显提高;平均单果质量400g左右(表2),小区产量明显提高,在嫁接苗与自根苗均未发病的情况下,产量能提高3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嫁接茄子果实生长优良,单株连续坐果能力增强,盛果采收期延长,终收期推后,可使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

2.4对茄子抗病性的影响

有报道认为,嫁接作为一种诱导因子,可通过砧穗中各种抗病途径,如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速率增大,根系活力提高,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增大,根系和叶片中pod、pal活性提高等,从而增强植株的抗病力。试验中发现嫁接苗可有效地提高茄子对土传病害的抗性,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

2.5对茄子抗逆性的影响

2.5.1耐低温性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嫁接苗发生冷害的时间延长,受害程度较轻。陈贵林等研究表明:在5℃低温胁迫下,钙缺乏均会降低嫁接苗与自根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自由钙等含量,但嫁接苗降低的幅度低于自根苗。高青海等研究证明,不同茄子砧木幼苗的抗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砧木苗的抗冷性与嫁接苗的抗冷性密切相关,砧木苗抗冷性越强,嫁接苗的抗冷性也越强。

2.5.2耐盐性刘正鲁等以从日本引进的茄子设施栽培专用耐盐品种torvum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研究了80mmol·l-1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生长、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的生长量、3种不同形态的多胺(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和aba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生长和多胺代谢受nacl胁迫的影响小于自根苗。李宁等以嫁接茄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nacl胁迫下嫁接茄子中o-2的产生速率及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嫁接茄子中o-2产生速率的上升幅度小于自根茄子,茄子幼苗叶片及根系中的pod活性上升,sod活性下降,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但嫁接苗的保护酶活性始终高于自根苗。白丽萍等研究表明:在nacl处理下,嫁接苗株高抑制率和茎粗抑制率均低于自根苗,自根苗受nacl伤害明显重于嫁接苗,在nacl胁迫下,嫁接苗的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自根苗,但其脯氨酸含量则明显高于自根苗。

3研究展望

3.1深入开发和选育砧木

中国现有砧木大多引自日本,但其抗病砧木数量少,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也有较多野生茄子资源,尚需进一步开发,应加强对茄子野生种质资源的搜集、选育工作。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对砧木和接穗的质量、嫁接方法、嫁接苗的管理、培养基质的配制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厂化育苗,使嫁接苗商品化,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服务生产。

3.2杂交砧木杂交一代的鉴定

在茄子抗病育种中,高抗黄萎病、根腐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品种尚未见报道。茄子的抗病基因多存在于半野生种和野生种中,目前已有利用远缘杂交方法选育出的杂交砧木品种,即用栽培种与野生种或半野生种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并适用于生产。其杂交一代的特点为:田间农业性状表现介于双亲之间,植株高大,分枝旺盛,抗逆性强;无正常花器或有正常花器但天然及人工自交均不结果(

镜鉴试验证明f1可育花粉率为3%)。目前对杂交砧木f1的鉴定大多采用田间性状观察法,在此基础上展开通过f1与双亲的dna鉴定方法的研究,可高效、快捷地鉴定远缘杂交f1。

3.3茄子抗病资源的创新

茄子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从苗期到坐果期均可发生。全世界每年由于根腐病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0%~15%,发病严重的地方有时甚至绝收。随着茄子设施栽培的发展和不可避免的连作制度,该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愈加严重。化学防治易造成污染,且效果不明显。嫁接防治效果好,但成本高,操作烦琐。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茄子根腐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途径。很多情况下,根腐病和枯萎病、黄萎病的症状极为相似,常常混和发生。至今,对茄子根腐病人工抗性鉴定方法、抗病资源的鉴定筛选、抗病品种以及遗传规律的研究尚无报导。中国茄子抗病育种起步较晚,目前对茄子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萎病和青枯病。在茄子的野生种及近缘种中,有许多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材料,利用潜力大,但它们与茄子栽培种杂交时,存在许多问题,多数野生种质资源与栽培种质资源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或虽能进行有性杂交,但杂种不育或不稔。并且,由于植物抗病基因往往和不良的农艺性状基因紧密连锁,因此,要获得抗病性和农艺性状都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作物品种难度很大。研究茄子远缘杂交不亲和机理,通过桥梁种质资源和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克服茄子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和杂种不育,加强茄子近缘野生种抗性基因的利用,研究根腐病抗病遗传规律,最终创建一批抗根腐病茄子种质资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吴雪霞.查丁石.茄子嫁接栽培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77-80.

[2]王恩国,亢亚峰,王春凤,等.日光温室茄子嫁接栽培多年生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08(2):20-21.

[3]朱隆静,叶利勇.嫁接对茄子与番茄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温州农业科学,2008(2):11-13.

[4]高青海,徐坤,吴燕.茄子砧木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5(9):12-15.

[5]刘正鲁,朱月林,魏国平,等.nacl胁迫对茄子嫁接苗叶片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4):1586-1592.

[6]李宁,周宝利,白丽萍,等.盐胁迫下嫁接茄子中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j].辽宁农业科学,2006(1):10-12.

[7]刘娜,周宝利,李轶修,等.茄子、番茄嫁接植株根系分泌物对茄子黄萎病菌的化感作用[j].园艺学报,2008,35(9):1297-1304.

蔬菜嫁接育苗的方法篇5

一、种植模式技术要点

①大棚建设大棚应建于土壤肥力较高、有水浇条件的高产地块,采用水泥柱、竹竿结构,跨度为9米,南北向,高2.5米,长度因地块而定。覆盖蓝色无滴膜,冬季加盖草苫保温。

②茬口安排第一茬西瓜:品种可选用中科1号、京欣1号等早熟优质品种,用超丰I作砧木。1月15~20日温室育苗,西瓜苗长到2叶1心时与葫芦嫁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和耐低温性能,嫁接方法采用靠接法。当西瓜长到4~5片真叶时进行低温锻炼,准备定植。前作收获后,深耕25厘米,结合深耕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磷酸二氢钾20千克。在3月上旬西瓜长到5~6片真叶时,按大行距4米、小行距16米、株距0.4米开沟定植,每667平方米定植1000~1100株,然后覆盖地膜,上扣2层小拱棚。5月1日前后开始收获,每667平方米产量约3500千克。

蔬菜:在第一茬西瓜的大行间作菜豆、辣椒等蔬菜。菜豆的株距应适当大一些,一般为1.5米左右,以防止因遮光而影响西瓜的产量。本茬蔬菜每667平方米的产量一般为500千克以上。

秋茬西瓜:品种仍可选用中科1号、京欣1号等品种,采取嫁接栽培方式,以超丰为砧木。6月下旬育苗,7月下旬至8月上旬按大行距1.4米、小行距6米、株距4米定植,每667平方米定植1000~1100株。9月下旬开始收获,每667平方米产量4000千克左右。

蒜苗:10月下旬,前茬西瓜收获结束后结合深耕,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100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硫酸钾20千克。栽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克对水5升拌种,每667平方米用种250~300千克。栽种时株、行距各5厘米,栽植深度3厘米。1月份蒜苗长出4-8片叶,株高25-40厘米时,即可根据市场行情,分批采收上市,收获结束后,深耕施肥,为下轮种植做好准备。

二、应注意的问题

①西瓜和葫芦种子在育苗前要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1小时消毒处理,而后用温水浸种。

②西瓜种子的播种时间应在葫芦出土时进行,一般比葫芦晚播5天左右。

③西瓜嫁接应在葫芦第一片真叶展平,接穗子叶展平时进行。嫁接后3-4天内要密闭苗床,使床温达到28℃以上,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5%~100%,白天避免强光直射苗床。

④大棚要在第一茬西瓜定植前15天扣棚膜,并高温闷棚,以达到杀菌灭虫的目的。定植时棚内土壤10厘米地温稳定到151以上,嫁接口在封埯时一定要留在地面上,以防发生不定根。

⑤注意病、虫害的防治。西瓜和葫芦出苗后喷施64^普力克水剂400~600倍液防止猝倒病发生。嫁接前1天将接穗和葫芦苗喷1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嫁接后第五天喷洒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防止烂苗,以后每隔1周喷洒1次杀菌剂。定植后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时防治。

蔬菜嫁接育苗的方法篇6

关键词:茄子;嫁接栽培;影响;研究进展

现代蔬菜生产呈现设施化、基地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蔬菜连作不可避免,连作障碍日益严重,已成为设施栽培的限制因素。在设施蔬菜生产中,茄子(solanummelongenal.)是重要的蔬菜种类之一,设施条件下的茄子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同样存在连作问题。目前,在中国实施嫁接栽培仍是克服茄子生产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采用嫁接的办法,利用高抗或免疫的砧木与栽培品种进行嫁接,既可以防治茄子的土传病害,又能增强茄子的抗逆性。

1茄子嫁接技术的应用

1.1砧木的筛选与利用

选择适宜的砧木是嫁接的基础,良好的茄子砧木应与接穗有较高的嫁接亲和力和良好的共生亲和力,具有更强的耐病虫、耐寒、耐热、耐湿和较强的吸水和吸肥能力。目前,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砧木有托鲁巴姆(solariumtorvums)、crp和赤茄(solanumintegrifliump)。不同砧木品种的特性各不相同,筛选丰产、高抗的砧木是提高嫁接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基础。随着对嫁接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内部机理上为抗逆、丰产砧木的筛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外,生理生化指标与田间自然鉴定筛选相结合,加速高抗砧木的筛选,是蔬菜砧木品种开发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

1.2嫁接方法

最基本的嫁接方法有插接、劈接、靠接等,并由此衍生出新的嫁接方法。目前,栽培生产上使用较为广泛的茄子嫁接方法主要是劈接法,其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表1),且操作简便易学。在进行茄子幼苗嫁接时,应根据砧木和接穗的生长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期,以使砧木与接穗品种的幼苗在茎粗和木质化程度、生理年龄等方面协调,利于嫁接伤口的愈合及嫁接苗的茁壮生长。

2嫁接对茄子的影响

2.1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于嫁接苗的根系强大,在土壤中有效吸收面积增加,加强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表现为茄子生长势强,植高、开展度增加,根、茎粗壮,叶面积增大,根系量比对照增加40%~60%。

2.2对茄子品质的影响

以托鲁巴姆为砧木、快圆茄为接穗进行嫁接,研究嫁接对茄子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有研究报道,嫁接后除可溶性糖含量略低于对照外,蛋白质、vc及果实中的含水量均高于对照。

2.3对茄子产量的影响

以快圆茄为自根苗做对照,嫁接苗果皮黑亮,果型周正,无畸形果,果脐小,商品价值明显提高;平均单果质量400g左右(表2),小区产量明显提高,在嫁接苗与自根苗均未发病的情况下,产量能提高3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嫁接茄子果实生长优良,单株连续坐果能力增强,盛果采收期延长,终收期推后,可使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

2.4对茄子抗病性的影响

有报道认为,嫁接作为一种诱导因子,可通过砧穗中各种抗病途径,如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速率增大,根系活力提高,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增大,根系和叶片中pod、pal活性提高等,从而增强植株的抗病力。试验中发现嫁接苗可有效地提高茄子对土传病害的抗性,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

2.5对茄子抗逆性的影响

2.5.1耐低温性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嫁接苗发生冷害的时间延长,受害程度较轻。陈贵林等研究表明:在5℃低温胁迫下,钙缺乏均会降低嫁接苗与自根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自由钙等含量,但嫁接苗降低的幅度低于自根苗。高青海等研究证明,不同茄子砧木幼苗的抗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砧木苗的抗冷性与嫁接苗的抗冷性密切相关,砧木苗抗冷性越强,嫁接苗的抗冷性也越强。

2.5.2耐盐性刘正鲁等以从日本引进的茄子设施栽培专用耐盐品种torvum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研究了80mmol·l-1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生长、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的生长量、3种不同形态的多胺(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和aba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根苗,嫁接苗生长和多胺代谢受nacl胁迫的影响小于自根苗。李宁等以嫁接茄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nacl胁迫下嫁接茄子中o-2的产生速率及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嫁接茄子中o-2产生速率的上升幅度小于自根茄子,茄子幼苗叶片及根系中的pod活性上升,sod活性下降,cat活性先上升后

下降,但嫁接苗的保护酶活性始终高于自根苗。白丽萍等研究表明:在nacl处理下,嫁接苗株高抑制率和茎粗抑制率均低于自根苗,自根苗受nacl伤害明显重于嫁接苗,在nacl胁迫下,嫁接苗的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自根苗,但其脯氨酸含量则明显高于自根苗。

3研究展望

3.1深入开发和选育砧木

中国现有砧木大多引自日本,但其抗病砧木数量少,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也有较多野生茄子资源,尚需进一步开发,应加强对茄子野生种质资源的搜集、选育工作。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对砧木和接穗的质量、嫁接方法、嫁接苗的管理、培养基质的配制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厂化育苗,使嫁接苗商品化,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服务生产。

3.2杂交砧木杂交一代的鉴定

在茄子抗病育种中,高抗黄萎病、根腐病、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品种尚未见报道。茄子的抗病基因多存在于半野生种和野生种中,目前已有利用远缘杂交方法选育出的杂交砧木品种,即用栽培种与野生种或半野生种杂交获得杂交一代,并适用于生产。其杂交一代的特点为:田间农业性状表现介于双亲之间,植株高大,分枝旺盛,抗逆性强;无正常花器或有正常花器但天然及人工自交均不结果(

镜鉴试验证明f1可育花粉率为3%)。目前对杂交砧木f1的鉴定大多采用田间性状观察法,在此基础上展开通过f1与双亲的dna鉴定方法的研究,可高效、快捷地鉴定远缘杂交f1。

3.3茄子抗病资源的创新

茄子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从苗期到坐果期均可发生。全世界每年由于根腐病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0%~15%,发病严重的地方有时甚至绝收。随着茄子设施栽培的发展和不可避免的连作制度,该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愈加严重。化学防治易造成污染,且效果不明显。嫁接防治效果好,但成本高,操作烦琐。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茄子根腐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途径。很多情况下,根腐病和枯萎病、黄萎病的症状极为相似,常常混和发生。至今,对茄子根腐病人工抗性鉴定方法、抗病资源的鉴定筛选、抗病品种以及遗传规律的研究尚无报导。中国茄子抗病育种起步较晚,目前对茄子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萎病和青枯病。在茄子的野生种及近缘种中,有许多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材料,利用潜力大,但它们与茄子栽培种杂交时,存在许多问题,多数野生种质资源与栽培种质资源间存在杂交不亲和,或虽能进行有性杂交,但杂种不育或不稔。并且,由于植物抗病基因往往和不良的农艺性状基因紧密连锁,因此,要获得抗病性和农艺性状都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作物品种难度很大。研究茄子远缘杂交不亲和机理,通过桥梁种质资源和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克服茄子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和杂种不育,加强茄子近缘野生种抗性基因的利用,研究根腐病抗病遗传规律,最终创建一批抗根腐病茄子种质资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吴雪霞.查丁石.茄子嫁接栽培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77-80.

[2]王恩国,亢亚峰,王春凤,等.日光温室茄子嫁接栽培多年生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08(2):20-21.

[3]朱隆静,叶利勇.嫁接对茄子与番茄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温州农业科学,2008(2):11-13.

[4]高青海,徐坤,吴燕.茄子砧木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影响[j].中国蔬菜,2005(9):12-15.

[5]刘正鲁,朱月林,魏国平,等.nacl胁迫对茄子嫁接苗叶片多胺代谢和aba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4):1586-1592.

[6]李宁,周宝利,白丽萍,等.盐胁迫下嫁接茄子中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j].辽宁农业科学,2006(1):10-12.

[7]刘娜,周宝利,李轶修,等.茄子、番茄嫁接植株根系分泌物对茄子黄萎病菌的化感作用[j].园艺学报,2008,35(9):1297-1304.

[8]朱进.别之龙.嫁接对蔬菜抗逆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园艺学进展,2006(7):77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