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例(3篇)
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文功能景观设计
一、“海绵城市”调研背景及意义
现当代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出现诸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最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那就是水污染问题。据调研分析,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水体受到污染和城市植被覆盖率具有一定关系,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为39.59%,35.72%。在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方面的国际标准是50%以上才合适。这说明随着城市工业污染的不断加重,过慢的绿地增长速度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当今城市环境非常缺少洁净的水资源、缺少绿化景观,所以建立一种新型的生态景观城市必须具备雨水的海绵技术、拥有自己的水的净化系统和良好的土壤净化技术。“海绵城市”是符合这种新型的生态景观城市建设要求的。那么如何理解“海绵城市”呢?
目前国内有“海绵城市”应用的实例,例如其在六盘水市河道的应用。没应用前的河道污染严重、破坏了湿地的水文功能。通过将河道改造成一个生态廊桥,将其支流改造成活的生命体,然后将两者节点形成一系列的海绵体以便吸收雨水和污水,目的是截留雨水和地面的污水,这样湖里的富营养和污染就不会出现,水就会变得清澈见底,经过三年改造,现在整个河道焕然一新,强大的水文功能使两岸植被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由此可见,对海绵城市湿地水文功能的研究和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分配是十分重要的;对海绵城市湿地不同种类的植物特性和应用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海绵城市”中的水文功能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和融合更是重中之重。
二、“海绵城市”水文情况与景观设计建设现状调查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1.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成功的例子
美国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社区,由于当地地下水位较高,kronsberg城区是汉诺威重要的地下水储存地,这也是汉诺威政府一直迟迟没有在kronsberg城区进行建设的原因之一。该项目提出了“近自然的水管理”概念和方法,目标是通过一些接近自然的排水方式尽可能地将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失量,让城区的雨水流失量和地下水保持在未开发前的状态。整个雨水规划中的几个大型雨水滞留区都很好地结合地形设计,由于地势东高西低,在场地的西边缘最低洼处,规划了一个可作为公园绿地使用的大型滞水区域,下暴雨时可滞留大量雨水从而起到防洪作用,平时是可进入的休闲绿地。雨水顺应东高西低的地势沿地表可形成溪流景观。
2.嘉兴“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经过调研,作为江南水乡城市,海宁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但水资源相对有限。统计显示,嘉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20.76亿立方米,居全省倒数第二。2013年嘉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76.1立方米,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国际严重缺水标准,利用再生水和雨水资源是嘉兴寻找非传统水的重要出路。不仅如此,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多种原因,嘉兴水质情况总体颇让人担忧。
早在2011年,国家水专项办公室把嘉兴列为示范城市,并设立了“河网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生态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研究课题,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服务于嘉兴建设海绵城市。
6月调研时正好是梅雨时节,这让嘉兴部分城市道路积水严重。但是在嘉兴勺园停车场,宽阔的停车场的地面却无积水,雨水快速渗透地面,被“吸收”了。秘密就在脚下那片看似平常、但有别于传统混凝土的路面:停车场的路面铺设了专用透水混凝土,底下安装了1公里多长的网状盲管。下渗雨水被土壤吸收后,再经管网流进调蓄池进一步调蓄渗透后,达标排入河道。由此就有效收集了雨水,既降低了路面积水的程度,利于人们雨天出行,又将雨水进行了二次利用,缓解了城市用水的压力。
除了对勺园生态停车场的实地调研外,我们还对蒋水港绿道、长绿道等在建的低影响开发示范工程进行实地调研。这两个地区经过改造后现在整个河道焕然一新,植被的多样性丰富了许多。我们不难发现河岸的植物高度由河及岸呈现出由低向高的排列,这利用梯田高度和植物高低的落差逐级下渗,使河水经过层层过滤,得到净化;更重要的是这种梯田式的景观设计有防洪作用还可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使人放松身心。近看河水,我们发现河水变得比原来清澈了许多,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得益于两岸的植被种植。植被将河道改造成一个生态廊桥,将其改造成活的生命体,然后两岸的植被形成一系列海绵体以便吸收雨水和污水,目的是截留雨水和地面的污水,这样河里的富营养和污染就不会出现,水就会变得清澈见底。
那么是哪些植物有截留雨水和地面的污水的功能呢?通过分析和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有几种植物可调节河川径流、提供水源、改善水质等作用,其独特的水文功能对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举两种植物的例子: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和移除污染物,改善水质,保留植被维护景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的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通过这些拥有独特水文功能的植物不但可截留雨水和地面的污水,净化河道的水源,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开放的水域还达到供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强大的水文功能会使这两个低影响开发建设示范工程实验地的水质越来越好,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三、结语
“海绵城市”的生态系统中不同高低、不同作用的植物组合是拥有水文功能的基础,结合地形与当地环境通过美学角度将植物的高低落差和不同的作用进行科学的组合与设计是水文功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根据这个出发点,景观设计所从事的内容就包括在一个限定的地域环境下,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美学角度将不同功能、不同作用、不同高度和颜色的植物有序搭配并种植起来,既能给所在地区净化空气、涵养水土,又能起到稳定生态环境,美化生态环境的目的。这说明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景观设计与水文功能是相互交融、息息相关的。这两者的美好结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既具有功能性,又具有自然生态美观性;不仅能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更舒适的生存空间,而且对于当今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海绵城市”这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遵循了自然法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在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效益,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实施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该系统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参考文献:
[1]车伍,张伟,王建龙,等.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严重雨洪问题措施[J].建设科技,2010(11).
[2]李秀娴.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J].江西建材.2015(9).
[3]陈家刚.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J].新华文摘,2008(2).
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山水城市;田园城市;建设路径
从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再次强调“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短短几年时间,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使得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
綦江区委区政府于2016年提出了“努力创建生态城市、循环型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到2022年,基本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山水田园城市”的城市建设目标。我们认为綦江区可以以低影响开发、小生态修复、小生态保护为重点,将“海绵城市”理念分别融入东部新城建设、老旧城区改造和城市景观配置等方面,推进现代山水田园城市建设。
一、以低影响开发为重点,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东部新城建设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要求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减少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的变动幅度,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按照“海绵城市”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导向,在我区东部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做好统筹性衔接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的内容应纳入东部新城的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之中,确保各项规划中有关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内容相互衔接和协调。
二是做好保护性开发建设。在东部新城建设过程中保护好綦江河、通惠河、登赢河三条河流及其周边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的坡地、洼地、水体、绿地等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建设。
三是做到水文干扰最小化。通过合理配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等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新城建设区域的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二、以小生态修复为重点,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老旧城区改造
生态恢复和修复是运用生态的手段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文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的方式,是“海绵城市”的建设重要途径。按照“海绵城市”关于城市小生态恢复和修复的理念,在綦江区老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推进透水铺装控制雨水地表径流。在北街、南门、菜坝等老旧城区改造过程中,根据用地的不同性质合理设定透水铺装率、绿地率等指标,减少土地硬化面积,通过下渗减排控制径流雨水。优先采用雨水花园、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循环系统的破坏。
二是提升景观品质促进雨水积存过滤。将城市绿化景观、绿化带等与雨水设施进行合理配置,建设雨水植被景观,在提升景观美学价值的同时,实现生态功能。将景观设计与老城文化相融合,鼓励老旧楼宇开展符合现代山水田园城市建设标准的屋顶绿化、垂直绿化试点工作,提升城市景观品质,促进雨水积存和净化。
三是统筹三个系统实现雨水下渗减排。在老旧城区改造过程中,统筹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将传统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相结合,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三、以小生态保护为重点,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景观配置
保护城市原有小生态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坑塘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既能涵养水源又能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湿地,以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按照“海绵城市”关于城市小生态保护的理念,在綦江区城市景观设计上应注重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建设生态林荫营造城市道路景观。道路景观设计要注重对生态林荫道、中央绿化分隔带、树池、透水人行道等进行科学有序的搭配设置,增强雨水处理功能,留出雨水的自然留存、下渗、过滤通道,保障雨水的自然下渗循环系统,补充地下水,做到对城市原有生态的保护和最小限度的影响,营造城市道路景观。
二是建设生态护坡营造城市山地景观。在翠屏山、营盘山、南山、太公山等城市山地景观绿心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根据雨水自然行泄渠道保护和建设好生态护坡,依据不同坡度合理搭配林地、草地、生态护坡和行泄水渠等,增强对雨水的自然吸收、行泄功能,降低较强降雨造成山地垮塌,营造城市山地景观。
三是建设生态护岸营造城市滨水景观。根据綦江河、通惠河、沙溪河、登赢河等河流周边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通过采用生态护岸、植草沟、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防止出现河岸塌方、增强河水自净能力,营造城市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王文亮,李俊奇,车伍等.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4.24.12-17.
[3]王俊岭,王雪明,张安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铺装系统的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5.22.1-4.
[4]许萍,张丽,张雅君等.中国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管理模式推广策略[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34.165-169.
[5]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等.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园林,2015.6.16-20.
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文篇3
【关键词】:雨水花园;海绵城市;应用
【引言】:言:在提倡节能减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镇、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背景下,雨水花园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技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雨水花园的发展为构建“海绵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1、雨水花园技术概述
雨水花园(raingarden)是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池内种植地被植物、花灌木甚至乔木等植物的专类工程设施。它可以收集来自于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使之净化,并可以将雨水暂时蓄积起来,之后再慢慢的渗入土壤,从而减少地表净流量。雨水花园是一种兼具观赏价值、生态性、可持续性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2、海绵城市理念
所谓“海绵城市”,学术上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LowImpactDesignorDevelopment,简称LID),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为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面污染源、减少雨洪资源的损失、减少旱涝灾害以及增加雨水就地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这也是海绵城市设计的具体指标及核心技术的关键。
3、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
“海绵城市”遵循着“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将雨水的储存、循环利用和排放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流经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系统修复等多个目标。“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海绵城市的生态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控制面源污染,建立起绿色的排水系统,降低城市径流系数,恢复城市水文条件,同时提升生态景观效果及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2)海绵城市的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其公共服务价值,既可以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服务城市各类人群;又可以构建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与城市整体形象;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3)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仪器、管理以及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会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带动生态工程开发与城市园林产业建设,同时也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新兴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4雨水花园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重要雨洪管理途径,其应用领域既有公共空间,又有私家庭院,既有道路一类的线性空间,又有居住区校园类的面状空间。不同的场地类型,决定了雨水花园的应用方式也不同。同时,通过景观化处理手段进行合理搭配,使雨水花园充满生机与活力,既有雨水调蓄功能,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1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
一个雨水花园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既要满足生态功能,也要满足观赏功能,植物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1)优先选择本地乡土植物,适当引进外来植物,不可选用入侵性植物。
(2)选择生长力旺盛,耐涝且耐旱的植物。
(3)选择根系发达、茎繁叶茂、净化能力强、维护成本低的植物。
(4)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特性的植物。如芳香植物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丰富生态群落及景观效果。
4.2雨水花园的应用方式
(1)对于道路等线性景观,雨水花园的布置也应该线性展开。利用道路固有的排水坡度及雨水收集口进行引导,设立道路分隔带绿地,在雨水径流过程中,经过道路进入到分隔带之后,雨水花园就可以利用储水和净化等功能,实现减少雨水径流量以及降低雨洪污染等作用,进而实现雨水的再次利用。此类雨水花园选择的植物除了需要耐旱耐惩猓还需具有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能力,且植物配置应与道路的整体景观效果相一致。
(2)对于建筑集中且有大面积不透水铺装的场地(如停车场等),应考虑分散式的雨洪管理办法,利用地形的起伏引导雨水径流,导入附近的雨水花园中,同时可以形成多级雨水滞留池系统。这种雨水花园的种植设计应随意而自然,植物种类以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选择长势旺盛、既耐湿又耐旱的植物,植物品种也应尽可能丰富。
(3)对于校园、庭院及小区内小面积场地,一般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在场地中心或某一位置设置雨水花园。利用管道、沟渠等设施及地表径流将屋顶、道路等硬质场地中的雨水引入雨水花园中。植物选择上同样考虑耐湿又耐旱的多年生乡土植物,并尽可能丰富品种。考虑到该类雨水花园人流活动相对集中,雨水花园的设计还应该考虑交通因素,建设成生态功能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生态景观。
4.3雨水花园的功能及意义
(1)通过滞蓄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外排,保护下游管道、构筑物和水体。
(2)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减少污染。
(3)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也可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缓解水资源的短缺。
(4)经过合理的设计及妥善的维护能改善小区的环境,为鸟类、蝴蝶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5)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净化环境、美化环境,在进行雨洪调节的同时净化水质,恢复水循环,是构成“海绵城市”的主力军,与海绵城市共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艺术价值的最大化。
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热门话题。而雨水花园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效果明显等优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