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的防治方案范例(3篇)
病虫害的防治方案范文篇1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东北地区
前言: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需要研究人员从实际入手,分析现有情况与问题,并对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何进行无公害的防治,如何以最少的花销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本文对此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希望相关研究人员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将研究成果付诸实际,并在实际生产中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做出更多的研究。
1现阶段东北地区林业病虫害发生主要原因
1.1林区结构单一,对病虫害抗性差
传统的林业经济主要依靠木材生产,人们过于看重林木的速生丰产,大面积的人工林树木的品种单一导致抗害能力降低,林业病虫害检疫工作与人工造林工作的严重脱节,造成了外来病虫害的生态入侵,加重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结构单一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薄弱,因此在林区的生产中,一旦出现传染性相对较高的病虫害,对导致相当广域的林区发生同样的灾害,给实际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
1.2不合理的营养供应方法
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会杀死不少有益生物,并且害虫会逐步产生抗药性。因此,滥用农药制剂极易破坏林业生态系统,使林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东北地区林业防治工作相对滞后,相应观念也相对落后,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观念,以至于营养观念不合理。人们过于看重林木的速生丰产,而极大忽略了营林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以至于林区的营养供养不均衡、不稳定,生物多样性在森林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天然森林对病虫害自然抵御能力降低,给病虫害以可乘之机。
1.3防治体系不完整
由于观念问题与经济限制,东北地区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未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导致相应的体制不健全,给防治病虫害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由于经费限制使东北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还不健全,有关基础建设滞后,工作设施与方式滞后,监测预报环节比较薄弱,从发现到采取措施的周期过长,使得病情蔓延相对较快。林业工人的相应应对经验不足或重视态度不够端正,导致病虫害发现较晚、响应较晚、实施措施较晚,以至于病虫害往往都比较严重。
2针对现阶段病虫害提出的应对方法
2.1多样化的林区安排
引进昆虫天敌,达到防控虫害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确保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或者引进益鸟,通过鸟类防控病虫害,如啄木鸟、灰喜鹊、山雀等。因此,如条件允许,应提倡采用绿色环保的生物防治。同时还可以实施多样化的林区种植方法,合理栽培多种多样的树种,形成一定的生物动态平衡体制,以形成相应的保护体制。或者采用相对高级的微生物防治措施,微生物防治相对环保且防治强度高,可持续性强,在东北地区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例子。也可以利用化学药剂综合防治这是目前一种较为常见的做法,同时对于部分严重的病虫害该方法的防治效果较好,但是在实际的林区生产中,大量的化学药剂使用并不利于多样化的林区安排,所以在实际生产中还是要以生物防治为主要措施。
2.2科学的营养方案
林区营养过剩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科学的营养配置方案一直是林区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不同地区、不同树种的营养方案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生产当中要把握东北地区黑土地的营养特点,充分利用东北黑土层的高营养特点,合理配置营养资源,正确配比氮磷钾的比例,形成科学、可持续的营养供给,并形成动态的营养监视体制,随时调查林区营养的当前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对营养素进行相应的增加或减少,来保证林区资源的合理配置。
2.3建立相对完善的防治体制
严格检疫工作程序,防止病虫害的生态入侵,重点是加强产地防疫和合理管理,要把森林害虫和森林培育结合管理,依照林木的生长日期和特点进行适当的砍伐。同时要把握东北地区林业生产特点,抓好对林木的检疫环节,避免各种危险性病虫传入当地,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相应打击。同时相应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建设,提高治病防病能力,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制。让护林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上级管理部门及时作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及时对病虫害问题作出响应,并实施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
3.结语:林业病虫害给我国林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影响我国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度,研究人员应充分重视东北地区林区的现有条件,并对研究方向随时做出调整,林区工作人员也应该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及时的做出相应调整,为我国林业生产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梁亦肖.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改善林业生态环境[J].现代园艺2012(15):76.
[2]郑天翔.绿化林业病虫害预警体系的构建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151-152.
病虫害的防治方案范文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种植结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变化,我县水稻病虫害呈逐渐加重趋势,给粮食稳定丰收带来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迁飞性害虫连年严重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由上世纪80-90年代的3-5年一次,上升到平均每两年一次,发生面积分别达到25万亩次和17万亩次以上。二是二化螟等钻蛀性害虫成逐年加重趋势,年发生面积达到18.9万亩次,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33%。三是稻瘟病流行频率增加,年发生面积14万亩次,比上世纪90年代增加约42%,特别是*、05年的水稻穗颈瘟,造成一些地方水稻大面积绝收。四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死灰复燃,年发生面积达到20万亩次以上。
针对上述情况,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措施,把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措施来抓,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也应当看到,有的地方水稻病虫害还没有得到很好控制,甚至出现了区域性大暴发,这既有自然气候的作用,也暴露出了一些乡镇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准备不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往往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常常是等到出现病虫害后才回过头来反思,研究解决办法,没有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没有把握生物灾害的发生规律,导致病虫害防控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二是技术准备不足。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防控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系统的跟踪研究。要求我们不断研究气象、环境、耕作、栽培等因素变化与生物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病虫发生和危害规律,集成和应用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技术。然而,目前,我们对机械收割、免耕栽培、秸秆还田等措施可能带来的植保问题以及台风频繁发生对稻飞虱迁飞路线和发生区域的影响,还缺乏对策措施和前瞻性研究。
三是应急准备不足。20*年褐飞虱大暴发和穗颈瘟大流行,社坛镇大堡片水稻大面积绝收。就其原因主要是监测预警机制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监测预报不到位;有的地方虽然监测到了,但信息上报机制不健全,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重视和进行相应准备。褐飞虱暴发初期,一些地方防治指导和宣传没有跟上,农民不知道如何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大暴发以后,各级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全面施药防治,出现了有效药剂供应不足问题,有些地方急于把稻飞虱压下去,又出现了重复用药甚至滥用药剂问题。这反映出我们应对重大生物灾害暴发的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应急动员、资金和物资储备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没有到位。
今年,我县水稻生产采取了一些新的增产技术,全县水稻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气候条件等原因,水稻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可能性很大,预计发生面积142万亩次。由于5月份的几次暴雨天气,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从南方提前迁入我县,三建、龙河、江池、武平等乡镇田间虫量剧增。迁入时间早、数量大、峰次多,平均百丛虫量是去年同期的21.6倍,最高达405头/百丛,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水稻病虫发生和危害形势,站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着力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
今年的粮食生产要实现恢复性增长的目标,必须扎实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争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力争使迁飞性、流行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其他病虫不大面积扩散危害,单个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重大病虫为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内。防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一个方针”、贯彻“两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搞好“四个结合”。“一个方针”,就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两个理念”就是进一步贯彻“公共植保理念”和“绿色植保理念”。要充分认识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公共服务性质,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措施加以防控。“三个重点”就是突出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四个结合”就是系统监测与群查群报相结合、源头防控和区域治理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应急防治与综合防控相结合。为此,要着力抓好几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要抓好宣传引导。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科技赶场、印发资料、出动宣传车和召开现场会、院坝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今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流行趋势和防治要领,引导农民及时防治、科学防治、有效防治。做到“四个到村到户”,即:认识问题的解决要到村到户,防治技术的培训要到村到户,防治工作的指导要到村到户,防治所需资金物资的解决要到村到户。
第二,要抓好监测预报。今年病虫害防治的重点是“两迁”害虫(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和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县植保部门要加强病虫害发生的长、中、短期趋势预测,及时病虫情动态。各乡镇农服中心要确定专人,认真开展病虫情普查工作,定期向县农业局上报普查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发展群查群报,建立群众监测点,通过知识宣传和采取测报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群众监测和报告病虫发生情况,力争早发现、早预报、早防治,把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
第三,要抓好技术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合理施肥管水等农业防治措施,全面推行科学防治。一是要开展好田间技术指导。各镇农技服务人员要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要不厌其烦地向农民讲解防治技术,做到指导到田头、服务到田头,将防治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为大面积防治工作的及时开展提供技术保证。二是要抓好示范片防治。县农业局要加强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防治组织化程度。重点抓好高镇、十直、社坛三个市级科技兴粮示范镇的病虫害防治。各乡镇要重点抓好粮食高产示范片病虫害防治,通过以片带面,促进全县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三是要引导科学合理用药。从稻田生态出发,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措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技术,保护病虫天敌和生态环境,减轻农药残留和药害,尽量避免水源和面源污染。四是要掌握好防治关键时期。稻飞虱的防治关键时期是孕穗期施药预防,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关键时期是3龄前(即卷叶初期)施药。稻瘟病的防控重点环节是孕穗末期(破口初期)至齐穗期,主要预防穗颈瘟发生。对于水稻螟虫,要在螟卵盛孵期内,以正处在孕穗期的水稻为防治重点,抓住破口初期,及时施药防治;稻曲病的防治关键时期在水稻破口前5至7天。
第四,要抓好统防统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等水稻重大病虫害具有种类多、早期症状不明显、流行速度快、发生地域广等特点,如果到爆发流行时再防治,已错过防治最佳期,其防治的专业性、技术性、时效性都很强,农民一家一户难以有效开展;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外出,病虫害防治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科技含量下降、施药技术落后、农药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残留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以企业、农村科技示范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依托的多元化、专业化防治组织,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在重大病虫暴发前,全面开展预防性的统防统治;在区域性暴发时,及时开展应急性专业防控,解决一家一户难以按统一时间、药剂、剂量开展病虫害防治的问题,防止出现你防我不防、一户漏防危害四邻的情况,控制病虫害进一步传播扩散。
三、切实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各乡镇要成立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水稻病虫害防控指挥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增加投入,落实防控措施。要加强病虫监测动态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信息上报制度,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从6月初到8月底,要实行值班制度,每周上报一次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发展趋势和防治情况,特殊情况要随时上报。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制定水稻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防控准备。要建立病虫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凡因病虫防治工作不力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物资储备,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和虚假广告的违法行为,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及其发生特点,搞好高效对路药剂的生产供应和余缺调剂,确保主要病虫防治季节主治药剂不脱销断档,确保防治工作及时有效开展。农业部门要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对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机制、资金物资、技术措施、专业防治等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县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
四、关于当前的其他几项工作
一是农村沼气建设。今年我县农村沼气建设共涉及12个乡镇58个村,要建设农村沼气池“一池三改”配套建设示范户6837户。去年12月15日,县上组织召开了农村沼气建设动员大会,现在时间已有半年了,但实施进度很不理想,全县12个乡镇实际安排沼气建设仼务6719口,农户自筹资金上交1539户/口,占任务数27.91%,己完成建池465口,仅占下达任务的6.92%。就其原因,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宣传发动不充分、示范现场推动不力、考核机制不健全。下一步,各乡镇要着力调整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要强化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考核,实行重奖重惩,调动工作积极性;要集中精力抓示范点工程建设,督促落实项目区的村社干部、党团员和工作人员的亲朋好友带头按“一池三改三结合”标准建好沼气,典型引路,点面结合,大力推进建设进度;要落实责任,定人、定岗、定责、定村、定任务,集中领导、人力和时间,汇战6个月,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病虫害的防治方案范文
在林业生产中,要夺取丰产、高产及优质,必须要做好林业的全面管理,从细节入手,抓好每个环节。其中病虫害防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林业病虫害种类很多,有的食叶,有的蛀干,对林木生产的为害是十分严重的,轻则导致树木生长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导致林木整片死亡,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必须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林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复杂多变,林木种类繁多,所以病虫害的种类也相对较多,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病虫害的发生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甚至导致整片的死亡,影响林业的发展。所以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自然、气候、林木品种、林业生态结构、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发生规律等多方面因素,加强林业管理,综合各种因素制定系统的、科学的防治方案。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力求把病虫害控制在未发或初发阶段,避免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林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确保林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2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林业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足以导致林区的林木大面积毁灭,使林木受损,破坏林业生态,使林木种类失去平衡,破坏林区环境。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必须要对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发生规律及危害后果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进行详细掌握,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保护林区,并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以松树林区常见的松材线虫病的防治为案例进行研究,希望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2.1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程度分析
松材线虫病主要是发生在松树上的一种病虫害,一旦发生就会对松树的生长产生严重的危害,主要通过松褐天牛进行传播,松树染上此虫害后,先是叶子慢慢失去光泽,然后叶子慢慢变黄或红褐色,一般松针当年不会掉落,但树脂慢慢减少,最后导致针叶干枯死亡,由于叶的蒸腾作用受到影响,大量针叶出现死亡,最终导致整株树木死亡,而且一旦发生会出现林区整片受害,损失惨重,必须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预防。
2.2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
松材线虫病比较多发于温度较高、海拔相对低一些而且环境比较干燥的地区,随这些条件的增强病害程度也越发严重。此虫害的发生一般都集中在每年的5~10月,从每年的5月份开始便渐渐发生,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松材线虫的侵害会越来越重,一般在10月份时达到侵害的高峰期,大量的树木会出现死亡现象,夏季气温升高到25℃的时候,此病虫害扩散达到最严重期。
2.3林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对策分析
2.3.1加强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与控制
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对林区病虫害的发生进行信息化控制,做好动态监测工作,对整个林区进行划分,建立合理的动态监测点,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调查工作,进行数据采集和更新,认真分析和总结历年来此区域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对此地区的松线虫的发生进行详细的掌握,比如发生的程度,扩散的面积及病死树的数量等都要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建立动态的监测报告制度来对此地区的病虫害进行动态监管,因地制宜制定预防和控制方案。
2.3.2强化林区的病虫害管理
林区的管理重点是控制传染源头,避免病虫害从病死植株向正常植株进行迁移,所以对于一些染病树木要及时进行间伐,然后采取无害化处理,避免这些病死树木上的虫卵、幼虫、成虫进一步扩散导致疫情的不断扩大。对于病死植株,一定要从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在运输环节、核销环节、处理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认真做好处理工作,避免非法经营与贩卖病死木材以及其木质包装材料。如果必须要进行运输,则对于病死植株的运输过程中要制定规定路线同时要配备专人负责,到达指定地点后进行统一处理,每个环节都要有记录,由哪运出,运到哪里,如何处理都必须有档可查,在病死植株核销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核销,严控病死植株的管理,全程进行监督,避免随意使用和丢失。
2.3.3生物防治措施
一方面是利用虫害的天敌来灭害,另一方面是通过激素以及其他生物提取物来达到影响虫害的生育特性,从而达到消灭虫害的目的,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防治虫害的方法,因为在防治过程中,不用化学药剂,所以不存在对环境的污染,在采用此方法时要注意做好天敌的保护工作。
2.3.4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方法是在其他方法都不能有效对虫害进行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才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能过喷施化学药剂来达到灭虫的目的,在实施时要注意农药的用法和用量,尽可能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时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对天敌的伤害。
2.3.5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措施,通过各种简单的机械物理技术,来实现对林业虫害的防治作用。其次,可以利用虫害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进行诱杀。再有通过加强种子的消毒处理,加强树木的管理,提高抗病力。也可以通过高温的物理手段,消灭林叶害虫病菌,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