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例(12篇)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篇1
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笔者本着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提出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措施和建议。
1.设立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工作协调小组,由县乡政府统一领导,环保、建设、交通、公安、工商、近城区乡镇等各部门分工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城区(包括城区规划范围)内的所有有污染的工厂,均应完善污染处理设施。对老化陈旧的设备采取更新、技改等措施,使工业窑炉粉尘和工业锅炉烟尘达标排放。污染处理设施应保持正常使用,不得擅自停运、拆除。对于水泥包装、煤磨等无组织排放粉尘的工厂车间采取密闭措施。
3.城区内所有工厂,应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严禁使用落后、淘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对环境空气的污染和危害。
4.对于电厂等耗煤量大的工厂应选用低硫、低灰分煤,并完善脱硫除尘设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5.城区内采取集中供暖制度,集中供暖率要达到90%以上。逐步拆除1吨以下的锅炉,1吨以上的锅炉必须加大治理力度,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大力提倡、鼓励使用燃气锅炉及型煤锅炉,减少点源煤烟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从而提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6.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工厂应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对于规划不合理且治理难度大的企业,必须限期搬离城市区域,具体实施期限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方案,分步实施。这不仅是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7.城区内各饮食服务必须采取相应的除油烟设施,减少油烟排放量,严禁不经处理直接外排,污染空气。对于生产油烟量较大的露天烧烤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管理,减少污染。
8.城区内煤台(包括厂矿企业露天堆放煤场)应采取措施,设置屏障,勤洒水,防止大风天气煤尘严重污染空气。
9.城区内各建筑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对堆放的沙土、灰料等易造成空气污染的原料,采取覆盖、洒水等措施,减少扬尘产生。
10.对城区道路要及时保洁,勤洒水,防止道路扬尘污染环境,同时,加强对过往车辆的管理,所有运送煤炭、沙土等车辆必须加蓬覆盖。
11.各有关部门应当制订计划,做好城区内大街小巷及城乡结合部的路面硬化工作,防止交通扬尘污染。
12.建设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城区各交通干线两侧及其他地面的绿化工作,采取植树,种花草等措施,美化环境,提高植物的净化空气能力,增大环境容量,减少空气污染。
13.对城区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等要及时清运,合理处置,严禁一切单位和个人乱倒和焚烧垃圾,防止恶臭气体和烟尘的产生。
14.加大对机动车辆的环境监管力度,严禁尾气超标排放的车辆进入城区,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使用清洁燃料,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1篇2
关键词:Android;空气质量监测;APP设计与开发
Android系统是现在手机的主流系统,针对Android系统研发的空气质量监测APP主要目的是用来监测空气中的质量情况。针对人群是智能手机用户,现在空气中的质量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此款手机APP的设计主题较为鲜明,在界面的设计上人性化,给用户的视觉效果较好,让用户真正的感觉到此款手机APP的实用之处。
1空气质量监测APP研究背景和目的分析
1.1空气质量监测APP设计的背景
环境的重要性对我们的生活不言而喻,而室内又是我们主要的工作和休息生活的空间,包括办公室、酒店、商场、教室、图书馆、候车室等。在室内的环境中,空气对我们的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更高,室内装修和家具更新,装饰材料的质量又参差不齐,对于其中的有害物质我们自己是无法监测的,新装修的居室受有害气体污染严重,因此对空气中的污染程度进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同时引起的是环境的污染,空气质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环境空气质量的保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室内环境的停留时间更长,空气的好坏对工作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1.2空气质量监测APP设计意义及目的
现在因为装修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人们较为敏感的环境污染之一,实时监测空气中气体的成分,对有害气体及时的监控,对于居民生活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的青年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很高,对手机APP的应用极为熟悉,手机APP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在此基础上设计空气质量监测的APP不仅能保障人们的健康,而且操作简单,任何人群都容易学会。Android空气质量监测APP打开之后能采集空气中的气体,APP经过监测之后显示气体的成分和浓度,对于一些有害气体超标的情况能立即预警,空气中的湿度也是能够监测的,控制在人们适宜的范围之内。
2空气质量监测APP概要设计
2.1APP设计思维与创意
空气质量监测APP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绿色是让人感到健康的颜色,所以APP的主题颜色首选就是绿色。确定主题之后就进行联想,创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灵魂的APP不能称之为好的APP,创作的灵感主要是日常对生活中空气的污染,APP在打开之后首先应该给用户一种愉悦新鲜的感受,让用户感受到空气新鲜带来的好处,改变平淡无趣的表现形式,构建具有视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空气监测的目的让用户能真正的了解到室内空气的质量状况。APP的界面需要根据风格来定位,用柔和的曲线让用户舒心,增强体验,在LOGO的设计上也应该体现出产品针对空气质量监测的特点,详细的空气质量状况分析和介绍不可缺少,这是APP设计的核心目的。
2.2产品的风格
Android空气质量监测APP的设计是为用户监测空气质量状况的,良好的空气质量能让用户有愉悦的心情,APP的设计风格应该以空气的洁净为主,绿色是健康的颜色,也能给人良好的视觉感受,因此APP应以绿色为主,添加一些时尚、简约的现代化元素,因为APP设计是为了监测空气,因此应该具备严谨的风格,让用户使用之后有一种安全感。
2.3空气质量监测APP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迅速发展,空气质量监测的水平也是越来越高,功能更加的强大,发展方向也在朝着更为精密发展,功耗越来越低。在20世纪80年代,对室内有害气体的监测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空气质量监测的仪器发展大约两个阶段:实验室分析和便携式现场监测。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手机APP的空气质量监测软件也逐渐问世,化学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让空气质量监测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现在室内监测仪器主要的监测技术是电化学和光学原理,使用的装置是光学检测器和电化学传感器。在手机APP中,复杂的装置不能适应手机容量小的特点,利用传感技术是手机APP的主要技术,感应空气中的质量状况,并给出相应的数据分析,空气质量监测APP像人们常用的微信、QQ、天气预报等软件一样,简单实用,能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未来的发展中,空气质量监测APP将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3空气质量监测APP的用户体验的设计
3.1用户体验的概念及必要性
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一款产品或者服务时,结合自身经历所形成的包括生理以及心理在内的自然感受;用户体验设计,即是一种以营造最佳用户体验度为宗旨的设计策略。为移动用户设计而生的APP,重点不在于技术手段的高深、先进、完善,而是在于借助这些技术手段制作得到高度融合最大用户体验的成功产品。
3.2空气质量监测APP界面设计要素
由于移动设备的屏幕大小有限,所以在APP的设计时应使系统的构架简单、便捷、清晰,使用户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空气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首先应该简单直接,包含重要的特色信息,用户是通过视觉接受空气质量的分析数据,因此在APP的首页应尽量简化,适当选择文字和按钮,用醒目的颜色与LOGO搭配,获得简约美观的效果。其次是控制屏幕的信息量,结合用户的心理预设和心智模型,将目前的空气质量状况及时反映给用户,删减无关紧要的数据。
空气质量监测APP的整体界面应该对不同型号的Android系统做出响应式设计,根据Android系统不同的屏幕尺寸和屏幕分辨率,通过响应设计让APP自动调整页面的布局,增强用户体验的愉受。空气质量监测APP的使用场合也会在光线较暗的地方,所以用户界面的设计应该色彩鲜明,让对比度悦目,适应户外使用要求
3.3空气质量监测APP内容设计要素
在APP的内容设计上,根据空气质量监测的目的,将移动手机设备等的便捷性和实时性与用于需求结合,实时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及时通风、种养植物来解决问题。最后应该在APP的界面上提供信息反馈,及时了解APP的缺陷并及时修改。
4结束语
在Android平台上的空气质量监测APP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顺应手机APP的时展潮流,结合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提高的现实情况,空气质量监测APP的设计和研究能促进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对人们的生活居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晟.基于用户体验的APP设计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2]陈亮.情绪板在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应用[J].硅谷,2013(2)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11002
1引言
农村环境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工作开展得较少,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环境质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推进博尔塔拉州(以下简称博州)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了解和掌握农村环境质量状况,逐步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根据《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和《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博州于2016年开展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包括村庄监测和县域监测两个层次,博州地区主要在精河县、温泉县各选取3个村庄,监测对象为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县域监测以县域整体作为监测区域,开展地表水水质状况监测。
2监测内容
2.1村庄监测内容
主要包括县域及村庄背景调查、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2.2县域监测
以县域全境为监测区域,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
3监测范围
2016年博尔塔拉州共监测温泉县扎勒木特乡麻尼图村队、哈日布呼镇埃勒木图村、查干屯格乡吐日根村,精河县茫丁乡北地村、大河沿子镇浩斯托干村、茫丁乡巴西庄子村等6个村环境质量状况。
土壤监测点位以村庄为点位布设单元,在基本农田、园地(果园、茶园、菜园等)、饮用水源地周边各布设1个监测点位,共18个点位。同时根据村庄环境状况,在重点区域土壤中选取两类,各布设1个监测点位,共12个点。
县域地表水监测在温泉县和精河县河流入口和出口各设一个点,共4个点。同时在两县各设了一个水库监测点,共2个点。
4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4.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共(PM10)3项。每季度监测一次,全年4次,每次监测连续5d,每天21h连续采样,取各监测项目的日均值,采用手工监测。
4.2饮用水源地
博尔塔拉州村庄无地表饮用水源地,因此只测地下饮用水源地。地下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的23项。每季度监测1次,全年4次。监测方法以手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补充。
4.3土壤监测
土壤监测项目为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离子、镉、汞、砷、铅、铬等元素的全量。每年监测一次,采样时间为8月份。
4.4县域地表水监测
县域河流湖库水质监测项目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的基本项目24项。每季度监测一次,全年4次。监测方法以手工监测为主。
5监测结果及评价
5.1环境空气
各村庄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各村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均为一级,类别为优。
5.2饮用水源地
各村庄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铁、锰、铜、锌、铅、镉、汞、氰化物、六价铬、挥发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氮、氨氮、总大肠菌群等项目均未检出。
5.3土壤
各村庄土壤环境质量良好,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无污染。
5.4县域地表水
两个县域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地表环境水质量标准》(GB/T3838-2002)Ⅲ类标准,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为100%。铜、锌、铅、镉、汞、氰化物、六价铬、挥发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等项目均未检出。
2016年博州地区两县6个村庄共布设了具有代表性的6个环境空气、6个饮用水源地、29个土壤监测点位和6个县域地表水监测点位。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农村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表水质量、土壤环境质量良好,达到各类国家标准,农村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6结语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吐尔拉娜・亚力肯,等:博尔塔拉州农村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环境与安全
随着博尔塔拉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构建和谐博州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工作,对于掌握该州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建议和对策,加强农村环境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⒖嘉南祝
[1]
刘晓红,瞿薇.农村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法与管理[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6(4).
[2]郑晓红.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13(3).
[3]杨茜.浅析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J].才智,2014(35).
[4]李伟.农村环境监测开展工作面临的难点与措施分析[J].才智,2014(15).
[5]魏晓霞.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研究[J].北京农业,2015(18).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上海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加强交通污染的监测和评估,在机动车尾气污染敏感区域建立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笔者分析了上海市目前的交通污染状况,并根据该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开展现状,提出了该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的发展思路。
1上海市目前的交通污染状况
1.1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增速快“十一五”期间,上海市机动车CO排放量约占该市CO排放总量的43%,NOX排放量约占该市NOX排放总量的18%,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量约占该市VOC排放总量的15%。尤其在该市的内环线以内区域,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直接原因。
1.2局地污染严重
、潮汐现象明显上海市交通干道两侧的局地空气质量受机动车尾气影响较为明显。监测数据表明,2010年上海市交通干道空气中的NO、NOX、NO2、CO的日平均浓度已分别超出同期该市环境空气质量水平的2.96、1.55、0.69、0.65倍。而遇到不利的天气条件时,交通干道空气中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浓度往往更高。车流量对交通干道两侧局地空气中污染物的小时平均浓度影响较为显著,两者呈正相关性。每天的早高峰时段,交通干道两侧局地空气中的NO、NOX、CO的小时平均浓度随车流量增加而上升,晚高峰时段后,它们的小时平均浓度又随着车流量的减少而下降。图1显示了2010年4月12~14日,上海市延安东路立交桥下匝车流量与局地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根据图1分析可见,该立交桥下72h的车流量与局地空气中的NO、NOX、CO小时平均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4、0.67。
1.3复合型污染日益显现
2010年,上海市降水pH平均为4.66,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所占比例基本维持在30%左右,但硝酸根离子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7.9%上升到2010年的13.1%(见图2),上升幅度接近“十五”期间的2倍。2010年,上海市夏季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浓度最高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0.20mg/m3)的2倍以上,超标时间最长达15h,超标点位数占总监测点位数的80%。2010年,上海市共有28个空气污染日,其中57%的污染日呈现区域性霾污染,而全年受霾污染影响的天数超过1/3。
2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开展情况
早在1997年,上海市就展开了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研究工作,但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影响,针对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研究和防治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机动车尾气污染,上海市政府也逐步加大了对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投入力度。2006年,为了评估上海市实施限制高污染车辆在内环内高架上通行措施后,该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的•97•黄嵘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发展探索改善效果,有关部门采用环境监测车加载自动监测仪的方式对高架道路和典型交通路口的环境空气质量展开了不定期监测。“十一五”期间,为适应上海市中心城区交通发展和道路建设的需要,有关部门有计划地调整和增加了部分道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至2010年,上海市的道路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共达9个,其中移动测点8个,路边站1个。目前,许多发达城市都已建立了专门用于监测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的路边站,以研究交通环境的空气污染状况。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一般设在距离道路5~10m处,或设在交叉路口中间的绿地上;英国肯特与梅德韦的34个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中,有15个是路边站,占总数的44%;日本大阪市设有10个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我国香港地区也设有3个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相比之下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仍是依靠不定期的移动采样方式,监测频率、监测周期和覆盖区域都非常有限,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可比性和代表性亟待提高。
3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的发展思路
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面的起步较晚。作为国内的发达城市,上海市在设置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主要参考的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的有关原则,相关的技术规范尚不够完善。上海市作为人口和经济特大型城市,交通状况尤其复杂。根据国外发达城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发展经验[4,5],笔者建议上海市应从城市交通污染的实际状况出发,构建以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为主的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3.1优化中心城区,兼顾郊区新城区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设立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把区域人口密度和交通污染程度作为重要的依据。上海市最早设置的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均位于内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十一五”期间,为适应城区交通发展和道路建设状况,上海市有计划地调整和增加了部分监测点位,目前已有的9个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点中,有7个分布在内环线以内。同时,近年来上海市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嘉定、松江、青浦、奉贤、金山等外环线周边区域均逐步形成了若干新城区。这些新城区由于聚居人口大量增加,机动车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加之这些区域不受机动车环保限行措施的影响,交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有关监测数据表明,2010年上海市环境空气中的NO2总体平均浓度较2009年下降了5.7%,但青浦、嘉定等区环境空气中的NO2浓度却同比上升了近10%。因此,“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应根据机动车控制管理需要,既要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交通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布置,又要加大对郊区新城区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力度。
3.2侧重地面道路,兼顾高架隧桥
机动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影响通常随着离开道路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道路两侧的NO、NOX、CO等尾气污染物浓度要比距离路边20~50m处的高几倍甚至几十倍[6]。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应尽可能设在对人体健康造成比较严重影响的尾气污染物高浓度区。根据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验,上海市在布置路边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一般应设置在地面道路两侧,采样点与最近的机动车道应相隔2~15m,采样高度应在距离地面2~7m处。为了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上海市建设了大量的高架道路和越江隧桥。这些是封闭式道路,车流大、车速快,局地空气污染水平普遍高于地面道路。从车辆类型和燃油类别看,上海市内、中环和南北高架主要通行的是小型车、客车,均以汽油车为主,卡车、集卡等大型柴油车被限制在外环等特殊路段行驶。另外,高峰时段还限制外地牌照车辆在中环以内高架道路行驶。因此,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的设置,既要侧重地面道路,又要兼顾高架道路和越江隧桥等局地空气污染较重的封闭式道路。
3.3选择常规污染因子,兼顾特征污染因子
根据GB3095—1996,上海市在开展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时,应选择SO2、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等符合机动车尾气污染特征的常规监测因子。但仅通过采用常规监测因子,还不能达到对机动车污染的科学和全面认识。汽车内燃机燃烧过程中会向大气排放出NO、CO、VOC、黑碳、Pb等一次污染物,并由这些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会生成NO2、臭氧、PM10等二次污染物。从实际监测数据来看,交通环境空气中的NO、NOX、CO浓度与车流量、车速均呈较好的相关性,增加这些特征监测因子,能更准确地认识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4上海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上海市交通道路的环境条件,建议在进行交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路边站选址和建议时着重关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要有符合条件的场地。根据作业需求,在高架道路上设置路边站站房时,至少需要10m2以上的占地面积,附近应有可接入的电源线和通讯线,空气采样头周围一定范围内应无障碍物遮挡和局地污染源影响,且周边建筑物和树木分布合理,确保空气流动不受限制。
(2)应确保作业安全。路边站通常设置在车流量较高的道路边上,尤其在一些封闭的高速道路上,来往车速很快。必须在车流与路边站站房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供作业需要,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3)设计符合合理、美观原则。路边站站房内部应有足够的空间,满足设备进出、管线架设,以及温度和湿度控制的要求,并为今后仪器扩充留有一定的余地。而站房外观应符合市容要求,并要注意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确保美观原则。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篇5
关键词:环境空气;污染特征;资阳市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城市空气质量愈发恶化,成都平原地区尤为突出,大气污染成为中国日益突出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1~4]。分析全国75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其中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SO2和NO2是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显著影响[5,6]。随着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空气质量的优劣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并逐渐被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任务中[7]。
关于资阳市区大气污染物的研究较为缺乏。鉴于此,笔者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和资阳市环保局对外公开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2015年资阳市区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以期为资阳市大气环境状况变化和与防控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网络概况及数据来源
资阳市现有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5个,其中评价城市点4个,清洁对照点1个。上述城市点位均由国家环保部规范审批建设的国控站点组成,点位代表性良好,基本实现了资阳市城市区域全覆盖。统计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和资阳市环保局空气质量年报。
3结果分析
3.1空气质量总体概况
2015年资阳市主城区空气质量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要求O测,监测参数项目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8h平均值,O3)、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μm,PM10)和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μm,PM2.5)六参数、年均值如表1所示,六参数中年均值除PM10和PM2.5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2015年资阳市主城区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其中优良天数为288d,优良率为78.9%;轻度污染天数61d,中度污染天数13d,重度污染天数1d,无严重污染天数,轻度污染及以上天数为75d。如图1所示,2015年各首要污染物分布情况,其中PM2.5污染天数72d,PM10污染天数109d,O3污染天数119d,O3为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PM10次之,PM2.5最少。
由于资阳市在2014年前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标准,2014年以后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010~2014环境空气质量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标准监测,仅监测SO2,NO2,PM10三个参数。为了与资阳市历史空气质量数据统一比较,对2015年只统计三参数。如图2所示,SO2年均浓度值在2010~2013年逐年下降,2014年略有上升,2015年大幅下降,整体趋势呈下降趋势;NO2年均浓度值在2010~2011年逐年下降,2011~2013年逐年上升,2014~2015年大幅下降,整体呈下降趋势;PM10年均浓度值在2010~2013年逐年上升,2014年略有下降,2015年大幅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资阳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尤其颗粒物PM10整体呈上升趋势,空气质量改善压力较大。
3.2气候环境总体概况
由于资阳市地处成都平原,四季变化对大气质量影响很大,从气象特征看,资阳市冬季少雨多雾,静风和逆温天气频繁,而且光照较弱,日照时间短,该季节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和稀释,这是造成冬季污染较重的主要原因。夏季逆温天气较弱,太阳辐射强,温度高,大气对流活动旺盛,而且降水充足,对空气的污染物起到清除和冲刷作用,故而夏季污染较轻。如图3,汇总了资阳市近20年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风速,资阳市月平均降水量较多的时间,集中于4~10月份,风速较大的时间集中在4~10月。
3.3空气质量时间变化规律
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本地污染源的排放及分布状况;二是当地大气及环境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本地污染源的状况在一定的季节和时间范围之内,由于地理环境下相对稳定而变化不大,而当地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对各种污染物扩散能力影响很大。探讨不同时段各种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对于了解当地大气污染的变化趋势、制定污染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3.3.1空气主要污染物逐日变化情况
如图4所示,显示了2015年资阳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PM2.5、PM10、NO2、O3、CO日均浓度逐日变化趋势。
SO2日均浓度集中在7~119μg/m3之间,远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SO2日均浓度150μg/m3,且大部浓度值低于该值,没有高于该值的数据,SO2污染特征呈现“U”型变化,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前半年SO2浓度逐渐降低,后半年浓度又逐渐上升。但从历史数据,如图2所示,资阳市SO2浓度的变化趋势为下降趋势。CO日均浓度集中在0.3~1.9mg/m3之间,数据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CO日均浓度4mg/m3,CO污染特征呈现“U”型变化,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SO2和CO全年高值大部分存在于上半年1~3月份和12月份。
PM2.5日均浓度集中在7~164μg/m3之间,部分数据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PM2.5日均浓度75μg/m3,但大部浓度值低于该值,高于该值的监测数据有51d,PM2.5污染特征呈现“U”型变化,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前半年PM2.5日均浓度逐渐降低,后半年日均浓度又逐渐上升。PM10日均浓度集中在25~239μg/m3之间,部分数据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PM2.5日均浓度150μg/m3,但大部浓度值低于该值,高于该值的监测数据有31d,PM10污染特征呈现“U”型变化,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前半年PM10日均浓度逐渐降低,后半年日均浓度又逐渐上升。PM2.5和PM10,全年高值存在于上半年1~4月份和12月份之间。但从图2历史数据分析,颗粒物PM10整体呈上升趋势。从气候原因分析,1~4月份和12月份是资阳市全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较小的时间段,气候条件不利于PM10和PM2.5的扩散和稀释[8~10]。
NO2日均浓度集中在7~49μg/m3之间,数据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NO2日均浓度80μg/m3,NO2污染特征呈现“U”型变化,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全年高值大部分存在于上半年1~4月份。但是从图2历史数据分析,NO2整体呈下降趋势。O3日均浓度集中在18~212μg/m3之间,部分数据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O3日均浓度160μg/m3,高于该值的监测数据有31d。O3污染特征呈现倒“U”型变化,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全年高值大部分存在于3~10月份。由于O3浓度和日照以及气温关系很大,而3~10月份是资阳市日照时间变长和气温升高的时间段[11,12]。
3.3.2空气主要污染物逐月变化情况
如图5所示,显示了2015年资阳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PM2.5、PM10、NO2、O3月均浓度逐月变化趋势,由于CO月均浓度变化在0.8~1.6mg/m3之间,变化幅度不大,没有列入Ρ取
由图5可以看出,2015年SO2最小月均值在10月和11月,最大月均值2月份;1~4月份全年较高,5~11月变化幅度不大,12月份小幅升高,从全年整体看SO2月均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15年NO2最小月均值在6月,最大月均值1月份;1~4月份全年较高,5-9月变化幅度不大,10~12月份小幅升高,从全年整体看NO2月均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15年O3最小月均值在11月,最大月均值4月份;4~8月份全年较高,从全年整体看O3月均浓度呈现“倒U型”趋势,即先升高后降低。2015年PM2.5最小月均值在9月,最大月均值1月份;4~9月份全年较低,从全年整体看PM2.5月均浓度呈现U型趋势,即先降低后升高。2015年PM10最小月均值在9月,最大月均值1月份;6~9月份全年较低,从全年整体看PM10月均浓度呈现“U型”趋势,即先降低后升高。
如图6所示,显示了2015年资阳市空气主要污染物PM2.5/PM10月均比值逐月变化趋势。PM2.5/PM10月均比值整体呈现“U型”趋势,全年最低值在6月份,最高值在1月份,基本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其中1~3月PM2.5/PM10月均比值大于0.5,说明PM2.5占比较大;3月以后PM2.5/PM10月均比值小于0.5,说明PM10占比较大,全年整体PM10占比较大,颗粒物PM10污染较重。
3.3.3空气主要污染物季节变化情况
如图7所示,显示了2015年资阳市空气主要污染物SO2、PM2.5、PM10、NO2、O3月均浓度逐季变化趋势,以通用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各污染物季节变化趋势明显,除O3外呈现春冬季节高,夏秋季节低,除NO2外四季浓度变化波动较大。
SO2春冬季节浓度远高于夏秋浓度,全年趋势明显,全年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浓度最低,冬季浓度值约为夏季的2倍。这主要是由于SO2大部分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冬季的燃煤取暖、露天烧烤、工业用煤会导致SO2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夏季燃烧源较少且降水较多,使得SO2浓度降低。
O3春夏季节高于秋冬季节,全年春季浓度最高,波动幅度较大,春季浓度值约为冬季的1.6倍.这是因为秋冬季节在太阳光强减弱的影响下,生成臭氧的光化学反应能力降低,使得秋冬季节臭氧浓度明显下降,远低于光照较强的春夏季节。
NO2春冬季节高于夏秋季节,与臭氧的变化特征相反,夏季资阳市市区的NO2浓度最低,秋冬季节逐渐升高.这种变化趋势与秋冬季节臭氧浓度降低导致消耗的氮氧化物减少有关,另外,夏季大气对流较强且降水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消除,而秋季秸秆等生物质焚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资阳市空气中PM2.5和PM10整体污染水平不高。PM2.5春冬季节浓度远高于夏秋浓度,全年冬季浓度度最高,变化幅度较大;PM10春冬季节浓度远高于夏秋浓度,全年冬季浓度最高,变化幅度较大,这是由于春冬季沙尘天气较为频发,且天气相对干燥,风速大于夏秋季节,导致地面扬尘增加,PM10浓度较高。
虽然影响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多且复杂,污染物浓度随时间不断波动变化,但除臭氧外,其余五项污染物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都呈现出“U”型分布,即春、冬季的污染程度要重于夏、秋季。由于影响因素不同,臭氧与其余五项污染物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但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结合各项污染物全年变化情况,8月和9月是一年中资阳市市区空气质量最好的月份,这与资阳市历年气象条件影响基本一致。
4结论与对策
(1)2015年Y阳市主城区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其中优良天数为288d,优良率为78.9%;轻度污染及以上天数为75d。全年各首要污染物O3为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PM10次之,PM2.5最少。SO2、CO和NO2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余三项污染物浓度超标。
(2)根据各项污染物的逐日变化可以发现,除O3外,其余五项污染物浓度全年呈“U”型分布。3~10月份臭氧浓度较高,SO2和NO2在1~4月和12月浓度较高,PM10和PM2.5浓度在1~4月份和12月份较高,超标现象集中在上述时间段,其中PM10超标31d,PM2.5超标51d。
(3)各种污染物均表现出了季节变化的特征,总体呈“U”型分布。臭氧浓度春、夏季要明显高于秋、冬季,春季浓度约为冬季浓度的1.6倍。NO2季节变化幅度较小,夏季浓度值最低。SO2浓度季节变化较大,冬季的浓度最高,秋季浓度最低。PM2.5浓度最高的为冬季,春季浓度高于秋季,夏季浓度最低。而PM10浓度冬季最高,较为明显的高于其它3个季节,春季浓度次之,夏季最低。
(4)针对三大首要污染物PM2.5、PM10和臭氧,PM2.5和PM10作为主要影响因子,需要尽快完成源解析工作,提高污染防治针对性,此外,PM2.5/PM10大部分比值低于0.6,说明大颗粒物PM10比重占比很大,污染较重,须坚持道路扬尘和工地污染源等治理。对O3要加快建立规范可靠的臭氧量值溯源体系,掌握臭氧来源及分布规律是下一步臭氧污染治理的基础。
参考文献:
[1]CHANCK,YAOXH.AirPollutioninMegacitiesinChina[J].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8,42(1):1~4.
[2]戴树贵.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邹军,杨柳.四川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及变化趋势[J].四川环境,2010,29(4):50~53.
[4]周雯,陈建文,王斌,等.成都大气污染物在焚烧秸秆时的溯源初步探究[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3):47~54.
[5]谢鹏,刘晓云,刘兆荣,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7):997~1003.
[6]TAOYB,ZHONGLJ,HUANGXL,etal.AcuteMortalityEffectsofCarbonMonoxideinthePearlRiverDeltaofChina[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1(12):34~40.
[7]于群,杨华.广州市近年空气质量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1,26(4):74~77.
[8]陈阳,曾钰,张琴,等.气象因素对长沙市PM2.5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影响分析[J].四川环境,2014,33(6):81~87.
[9]潘本锋,赵熠琳,李健军,等.气象因素对大气中PM2.5的去除效应分析[J].环境科技,2012,25(6):4144.
[10]李芳,张承中.西安市大气颗粒物PM2.5与降水关系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13,29(6):22~28.
[11]杨志,陈静,李军,等.武昌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治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3):34~37,45.
[12]傅鹏,许雄飞,朱奕,等.长沙市灰霾天气与气象因子相关性研究[J].四川环境,2014,33(6):66~71.
AnalysisontheAirQualityandPollutionCharacteristics
inMainUrbanAreainZiyangCity
BuXingbing1,PanDun2,WangHuizhen3
(1.SichuanProvincialEnvironmentalMonitoringStation,Chengdu,Sichuan610041,China;
2.ChengduThirdPeople’sHospital,Chengdu,Sichuan610031,China;
3.UniversityofXihua,Chengdu,Sichuan610039,China)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篇6
关键词:空气污染指数API;可吸入颗粒;空气质量指数AQI
目前新标准中对大气质量的监测主要是监测大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可吸入颗粒物(PM10,粒子直径小于等于10μm)以及细颗粒物(PM2.5,粒子直径小于等于2.5μm)等六类基本项目和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铅(Pb)、苯并[a]芘(BaP)四类其他项目的浓度。研究表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坏与季节、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
1X市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通过对X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各区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及气象数据等多方面数据进行分类、总结。结合气象数据,首先可通过各区县API指数趋势、X市API指数因素趋势、API与生产总值相关性分析对X市空气质量从API指数角度进行评价,然后通过各区县AQI指数趋势、X市AQI指数因素趋势对X市空气质量从AQI指数角度进行评价,最后对API指数与AQI指数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分析影响X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本文主要考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以及细颗粒物(PM2.5)四个主要污染因子。将大气环境质量按照最大隶属原则,划分三个污染等级;根据污染等级利用降半阶梯型求出隶属函数;对X市四个代表区域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结合隶属函数得到模糊关系矩阵R;计算这四大因素所占的权重得到权重矩阵A;在此基础上,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反应出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对各个污染等级的隶属度。
2空气污染指数(API)评价
2.1城市API值变化特点分析
结合X地区近几年来的气象数据,从如下X市2010~2012年的API趋势图可得,由于X市作为一供暖城市,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量的供暖锅炉向空气中排放废气,又由于X市的冬季干燥少雨雪,无法及时消除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很大程度上使每年的第一季度API季度平均值徘徊在100左右,常常是该年内最高峰,空气质量状况为Ⅱ或Ⅲ级。而后,随着降雨量的增大,X的API指数逐渐好转,空气质量状况维持在Ⅱ级。但2013年冬季的X市,由于长时间没有降雨,API的平均指数创下了几年最高,接近于120的值是一直处于轻微污染的情况下。由各个检测点的数据比较发现,以围绕X市市中心的几个区的API值较高,然后逐渐向郊区递减。现就检测API指数时所监测的各项数据发展趋势分析X空气质量。
2.2主要污染物分析
2.2.1SO2:主要来源是集中供暖产生的废气。分析SO2的趋势线可知,每年第一季度其浓度最高,第四季度次之,第三季度最低,这与采暖期污染源增加和非采暖期污染源减少相对应。每年的SO2污染浓度最大值与当年的最冷月相对应。
2.2.2NO2: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分析NO2的趋势线可知,每年第一季度其浓度最高,第四季度次之,第三季度最低。其随着X市车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
2.2.3PM10: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的排放、不合格烟尘排放。每年第一季度其浓度最高,第四季度次之,第三季度最低。由于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与绿化植被覆盖率、最近降雨量相关,所以在降雨量最大的夏天,PM10值最低,在春秋季较高。每年的PM10最大值与当年的降雨量相对应。
2.3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
由于我国是从2013年起开始正式检测AQI,所以结合X地区2013年来的气象数据与X市2013年的AQI趋势图可得,由于X作为一供暖城市,大量的供暖锅炉向空气中排放废气,又由于X的2013年后干燥少雨雪,导致X的PM10与PM2.5值居高不下,使AQI指数在1、2月份保持在200以上,空气质量状况为五级重度污染,长期的雾霾天气不宜出门,医院患者明显增多。而后,随着3月的几场降雨,X的AQI指数逐渐好转,空气质量状况有一定改善。随着供暖期的结束,X市的AQI指数出现明显下降,空气质量以改善为四级轻度污染。
API、AQI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由于AQI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6项,每小时一次;而API评价的污染物仅为SO2、NO2和PM103项,每天一次,而雾霾的主因-PM2.5并未纳入其中。观察API与AQI的趋势图可以明显看到,因为关注到了细颗粒物,在供暖期1~2月份内,AQI指数要么比API高,要么等于API;在非供暖其3、4月份后,AQI与API指数一般相同。就数据的准确性而言,由于AQI采用的标准更严、污染物指标更多、频次更高,其评价结果也更加接近公众的真实感受、更准确。
3结束语
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与控制对X市环保部门提出意见:必须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推进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估考核体系建设,优化X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提高X市总体的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水平,提升区域特征污染监测能力,X市的空气质量处于一个急需治理的状态,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污染物呈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同时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的影响依然没有减弱。对此,环保部门应针对这两个主要污染源进行监测控制。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按照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监测指标,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展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作为X市政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亲民务实的理念,把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作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使城市空气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逐年增长,营造百姓满意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
关键词:城市环境;空间监测点;布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3902
1引言
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如何选择空气污染监测点非常重要。监测点的布设是否合理对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有直接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存在着很多问题,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空气污染点布设的科学性、准确性,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
2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基本原则
在布设空气污染点过程中,想要开展一系列的布设工作,需结合整个区域实际状况着手实施,在布设中分为低污染、中污染、高污染三个等级。通常情况下,还需考虑到结合地域条件、风向进行设置。针对两个风向点所设置的空气污染监测数量、监测类型也是有差异的。通常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布置下风向的空气污染监测点上,综合对比这两个监测点的数据,最后得出科学、精确的监测数据。在布置中,还应结合城市人口进行实施,在不同密度下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准确采样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设计置点时,应选择最佳的设置地带,特别是地域范围的宽广性,但也要防止在监测点周围内出现成片、大范围的草地及森林,如果一旦存在大规模、大范围的植被、绿化带,那么肯定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及标准,因此要避免在大范围的森林或者草地上布设监测点,以免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基本问题
3.1监测目的
在监测空气中,无论是监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还是监测乡村环境空气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与整个城市污染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通常重视监测城市空气污染,轻视监测乡村空气污染。调查城市空气质量和空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这是监测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目的,从而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2污染源基本情况
在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中,需要提前调查区域内污染源分布、构成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影响空气污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在污染源分布较均衡的地方,应利用规格网格法实施分布,还需深入分析污染源形成规律,同时在实际分析中,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后面的工作,确保城市空气监测的有效性,为恢复城市空气质量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3.3条件和地貌差异
在监测环境质量中,影响空气监测点布设有多种自然因素,如风场情况、地貌状况、地形因素等,在选择布设点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这些自然因素,结合地理条件和地貌的差异,因地制宜地选择布设方法,最终选择出合理、科学的布设方法,以确保最终的监测数据满足监测需求,为后续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各准备工作,保障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的一系列相关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监测效果。
4确定采样站的数目
在进行环境监测中,如何进行布设采样站点,应结合实际采样要求实施。如果没有按照当地分布实际热量和人口密度等状况实施布设,那么所获取到的监测数据,是不科学的,也就不能作为保护环境和管理环境的依据。在当前环境监测中,一般状况下,都是结合人口数量的多少而判定出采样站的实际数目,在应用过程中,通常采用两种测控方式来完成收集及整理目标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的数据,即自动监测、人工连续采样。在设置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数目表过程中,已明确掌握各档监测点数据中所包括的城市主导风向。在国际污染监控管理中,该表应用范围很广,在监测城市环境质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表1为监测采样点设置数目表,表2为世界卫生组织应用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数目表。
5布设采样站的具体方法
5.1功能区布点方法
功能区布点法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特征,被广泛应用在监测多种污染源实际工作中。在实际布设中,判定采样站的实际数量,应根据工业区密度和人口信息两方面的数据进行,如果只考虑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数据,那么采样站所判定的数量可能与实际数量不符,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
5.2网格布点方法
在我国环境监测过程中,网格布点法的运用也是比较多见,主要是把整个监测区域地面划分为多个大小均匀的网状方格,将采样点设置在两条直线焦点处中心上,进而对整体进行布设。在通常状况下,在下风向中应多布设一些监测点,在上风向布设少量的监测点,这样容易对比。同时,在这一方法具体应用中,网格大小也会影响应用效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城市具体数据,对网格大小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如果规划不当或者不合理,那么势必会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所以合理规划对于网格布点方法的有效运用也起到关键作用。
5.3扇形布点方法
在监测孤立的高架点源中,可应用扇形布点法,且有明显主导风向的区域。顶点为所在的地区,轴线为主导风向,布点范围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扇形地区,以45°扇形角度为准。这样在实际布设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控制监测点的距离,最大程度地发挥监测作用。
在应用该布点法中,应全面考虑到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在实际传播中所具有的客观特点。如:对于在平坦地面上高度达到50m的烟囱,表3为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位置和气象条件的关系,显然随着烟囱高度的不断增加,最大地面浓度出现位置也会随之加大,两者呈正比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出现这样理想化的应用环境,所以在应用多种布局方法中,应综合考虑各种方法,进而提高整体监测力度,在收集、整理空气污染数据中布点法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从客观意义上来讲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另外,城市空气监测有关部门人员也要从多方面加强环境监测,利用一些技术和新方法监测城市空气,结合各地区环境受污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放方案,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力求提高监测城市空气的水平。
6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建设,在监测城市环境中,如何布设监测点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如何布设监测点,无论对于顺利实施城市环境监测而言,还是对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而言,都是一项基本工作。因此,加大力度分析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的布设,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贤勉.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技巧及重点探讨[J].北方环境,2012(6).
[2]宋国君,钱文涛.城市空气质量连续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12).
[3]贺心然,展卫红,曹亚丽.环境监测数据的可信度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5).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篇8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适宜人们生存的空气是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前提。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恶化的空气质量已经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威胁。保证空气质量是保障民生的基本需要,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90年代的北京曾经沙尘肆虐,空气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痛失了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自1998年开始,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环境质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绿地面积、制定法律法规等。在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推出单双号限行的制度,并将其固定下来作为缓解交通环境压力的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市空气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二级及以上的天数从2000年的177d天增加到2008年的274天。SO2、CO、NO2及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均有下降。“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
如何准确测度空气质量,分析各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以及如何提高空气质量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空气质量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广义的室外的环境空气质量,从空气质量这一角度反映某一特定地区的环境状况。另一种含义是指小范围的局部的空气质量状况,例如,室内空气质量,高校教室空气质量、手术台空气质量、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本文中的空气质量是前者,即广义的室外空气的质量。通过阅读近五年来的空气质量相关文献,将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质量评价及预测模型的研究
空气质量评价是研究空气质量问题的基础,有效的评价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现实中的空气质量,发现潜在的空气质量问题,从而为寻求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对评价方法,一般要求简单、准确、全面、具有可比性。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模型为测度空气质量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方法。
(1)单因子法
例如,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污染物浓度限值标准,采用最大单因子级别法,所有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浓度低于空气质量标准中X级标准限值时,为达到X级标准。[1]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其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即遗失了大量的信息,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完整。
(2)综合指数法
这类方法由于能够较准确、全面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具备了通用性和可比性,成为目前较通用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而且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例如,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环境质量定性评价指数法等。2010年李祚泳得到对7项空气污染物皆适用的空气质量普适韦伯指数公式。该公式应用于多个实例分析,并与多种其它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比较表明,空气质量普适韦伯指数公式,具有简单、实用和直观的特点,为空气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
(3)综合模型法
这类方法是广泛利用统计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构建模型反映空气质量状况。这些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于测度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例如,潘磊、沙斐提出将非线性时间序列门限自回归模型引入浦东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是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工作的进一步要求。[3]
作者利用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历史监测数据资料,建立了浦东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预报计算模型,并预测出浦东新区环境空气质量与实际监测情况的符合程度,认为该模型在监测工作中有应用可行性。但该模型,对于突发性的因素造成空气质量急剧改变的响应速度较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如,王艳平等采用“Matlab”中BP神经网络的工具箱函数,对济南、青岛两市空气质量中长期变化趋势进行的预测显示,网络的预测精度高,自适应性强,训练速度快,避免复杂运算,节省大量时间,预测效果理想。[4]
2、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和趋势探讨
我国对空气质量现状的分析,大部分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而言的。根据一定时期内当地的空气质量检测资料,经过统计分析比较,揭示该地区空气质量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趋势等。
(1)分析空气质量的阶段特征
例如,2010年胡友彪对北京市2000-2004年的空气质量日报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其年变化和月变化的特征以及中重度污染日的分布特征。认为从2000年到2004年中,北京市2001年和2002年的污染颇为严重,其平均的污染指数为113和112。北京市一年中,冬季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12和1月两个月份,这与北京市的能源结构是密切相关的。[5]再如,汕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黄孝扬通过对汕头市各监测点2006-2008年的监测资料分析,认为PM10的浓度受整个大气气象环境影响较大,因冬季空气较为干燥、春季阴霾或静风天气而偏高;夏秋季多雨湿度较大、风速较快有利于污染物扩散而偏低。[6]
(2)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势分析
对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通常是把握全局,研究某一地区在若干年内的空气质量总体变化趋势走向,从而可以动态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梁淑轩、吴虹等运用模糊数学法,对保定市2002年至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表明:保定市环境空气质量呈现逐年好转,SO2、PM10依然是保定市空气质量的制约因子,且NO2的权重逐步上升。[7]
再如,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王红梅、黄晓通过昆明市环境空气监测资料,研究昆明市20年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认为昆明市20年来昆明市总体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作为首要污染物,有明显下降趋势,但二氧化硫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8]大部分研究表明,在政府的环境政策要求下,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工业正处速发展区的中小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依然日益严重。
3、特定的事件或行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价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在实施前后一般要做空气质量影响评价,例如三峡工程、告诉公路建设等。此外一些重大活动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如,马宁、刘民等认为北京市在申办、筹办、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加大了环保投入、推进了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实施、推进了一批环保措施的落实,从而持续改善了北京的空气质量。[9]再如,王书肖、许嘉钰等通过建立2005年北京市燃煤污染源排放清单,利用MM5-CMAQ模型计算了各区县各行业燃煤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10]崔华胜在实验中发现扫路机影响环境质量主要表现在作业扬尘与残留垃圾灰土二次扰动扬尘2个方面。[11]
4、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
(1)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管理
工业废气的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源泉,采用先进设备处理工业废气,适时监测废气排放,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对于改善空气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如汕头市环境保护局黄孝扬提倡各大电厂和其他工业污染源采用全自动仪器实施监控。
(2)绿化固土
绿色植物有净化空气、消声滞尘的作用,是改善空气质量的终端力量。如牟晓玲通过平板降尘发实验和空气采样分析,得出结论,在绿色植物较多、车辆较少的地方,空气中细菌的含量少,认为一些绿色植被有杀菌净化的作用。
(3)推广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逐步代替传统能源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尽早地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于改善空气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如利用价格措施促使机动车“油改气”等。武昌市环保局杨志等提倡,在采暖锅炉改燃的同时,也要下大力气在居民中推广使用清洁燃料,,逐步消除“小浴池”、“小煤炉”的排污影响。
(4)联防联控措施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是流动性的,各个地区之间难以分割,相互影响,因此各个城市“各自为战”难以奏效,采取联防联控措施是必然要求。2010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部等9部门联合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切实改善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关于空气质量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小的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针对某地区空气质量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却很少,空气质量到底与我们想象中的影响因素,如绿色植被覆盖率、机动车保有量等的相关性有多大,这方面研究的欠缺是空气质量研究的漏洞。本文正是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自1999年以来经济增长、机动车保有量、产业结构、绿地面积、能源结构、人口规模这数个因素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Eviews的数据分析,找出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显著相关因素,为其他省市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提出可行的参考模板,并为北京市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1、变量选择
经分析,影响北京市空气质量的主要的因素可能有①经济整体增长。空气质量可能会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而恶化,也可能会因生产技术的提高、环保投入的加大而改善。②机动车保有量。机动车排放的废弃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影响空气质量。③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气质量,第三产业对空气污染的影响较小,一般认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产业是第二产业。④绿色植被覆盖率。绿色植被能够滞尘降声,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⑤能源结构。煤、石油的消耗会产生大量的CO、CO2、SO2和颗粒物,恶化空气质量,而天然气、水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相对影响较小。⑥人口总量。无论是人口总量大,其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应该更明显。
本文选择1999年-2009年每年“空气质量级别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北京市每年的空气质量状况。北京市GDP增长率、北京市每年的机动车保有量、北京市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北京市城市绿地覆盖率、北京市天然气消耗占总能源的比重(在模型和数据修复过程中改为能源消耗总量)、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作为解释被解释变量。由于北京市城区的统计数据不全,严重残缺,因此普遍采用整个北京市的统计数据(包括郊区)。
2、数据分析
(1)模型设定
初始模型设定为: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UiYi表示北京市第i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X1i、X2i、X3i、X4i、X5i、X6i分别表示第i年北京市GDP年增长率、机动车保有量、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北京市GDP的份额、城市绿化覆盖率、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北京市常住人口。样本数据均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
(2)初次回归
运用Eviews5.1,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回归结果如下:
Yi=-296.4499-155.1908x1-0.1651x2-3.1353x3+7.1886x4-2.8663x5+0.3500x6(342.2319)(186.8753)(0.3837)(3.1462)(3.2598)(9.9981)(0.3882)t=(-0.8662)(-0.8304)(-0.4303)(-0.9966)(2.2052)(-0.2867)(0.9016)R2=0.9885调整的R2=0.9712F=57.1741df=11可决系数R2较高,调整的R2也比较高,但对各个参数的t检验却不显著,x3和x6系数的符号和预期相反。根据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看出,解释变量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用逐步回归法,确定变量x6、x4加入变量的t检验值均不显著(0.05的显著性水平),即当x4和x6不变时,x1、x2、x3、x5各自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不显著,无法继续加入变量。
(3)最终回归
考虑到可能是变量或者数据选择的问题,将“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更换为“北京市能源消耗总量”重新做多元回归。
Yi=-183.8254-60.8069x1+0.0572x2-2.3611x3+6.6117x4-0.0086x5+0.2267x6(116.5901)(122.8378)(0.3069)(2.3823)(2.3954)(0.0169)(0.1359)t=(-1.5767)(-0.4950)(0.1863)(-0.9911)(2.7602)(-0.5102)(1.6679)R2=0.9889调整的R2=0.9723F=59.6989df=11虽然R2有所提高,但是除了x4的t检验值稍微显著,其他变量的t检验依旧不显著,x2、x3和x6的系数依旧和预期相反。同样以x6和x4为基础加入新变量时发现剩下的各变量的t检验值均不显著,即同样无法继续加入新的变量。
分别做y对x1、x4、x6;x2、x4、x6;x3、x4、x6;x6、x4、x5的回归进行White检验和DW检验,结果显示上述四个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因此模型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修订。
因此最终的回归结果为:
Yi=-243.8508+5.1464x1+0.1702x2(37.3452)(2.0601)(0.0370)t=(-6.5296)(2.4981)(4.5944)R2=0.9809调整的R2=0.9761F=205.2237df=11其中:x1-北京市城市绿化覆盖率x2-北京市常住人口。
三、结果分析与建议
1、城市绿色植被覆盖率与空气质量
从本文中对于影响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显著因素的分析,我们看到北京市城市绿化覆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将平均增加5.1464天,因此公共绿地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明显作用。北京为迎接奥运,在很多地区都植入了人工草坪来调节北京的绿色调,并在一定程度上短期改善北京整体环境。但人工草坪从长期来看,对北京的整体环境有着负面作用,人工草坪因其针状叶除了可以吸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悬浮颗粒物外,极其耗水,众所周知北京是极其严重缺水的城市(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是世界人均的1/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下限标准);更无法形成自然绿地那样的系统群落,反而会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产生反作用。因而在后奥运时代,要扩大绿地面积,提高城市中绿色植被覆盖率,就集中在将人工草坪恢复为自然绿地,并尽量将北京市内的水泥广场周围植入自然绿地,减少水泥广场的热岛效应。
2、人口规模与空气质量
本文中对于人口规模对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程度的分析显示出,人口每增加一万人,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将平均增加0.1702天,表明人口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口增加也不一定直接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北京自2000年起推行奥运精神,全市内改善市民的行为,到2008年奥运期间,市内街道、相关活动场所的环境卫生保持都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因而为继续改善空气质量,北京应该做的是继续推行奥运精神,将每年都当做奥运年来改善市内的各个角落。
3、能源消耗与空气质量
从本文中对于能源消耗总量对于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来看,北京市空气质量并未因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多而恶化或改善,这种分析结果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北京市内能源结构并未发生真正的改变,而仅仅是在尾气、污染方面花巨额资金来治理,因而在能源消耗量增大时,并没有明显影响到北京市的空气质量。从这个方面来看,要大幅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政府应该从改变北京市能源结构入手,扩大天然气、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在北京市内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减少煤炭、液化石油气的消耗。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篇9
关键词:遥感技术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地面污染监测
中图分类号:TP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28-02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的基础是环境分析,伴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环境监测领域,现已能测出水体的多种水质参数,如泥沙含量等;能测定大气湿度、气温、以及多种物质的浓度分布,如NOx、PM2.5等;可调查土地利用情况、大型环境污染事故和区域生态情况等[1]。环境监测过程中,遥感技术在水环境污染检测、大气环境污染检测、地面污染及土地利用发展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2]。
1遥感技术
1.1遥感技术的原理
远距离不直接接触物体的遥感技术也可以识别、测量并分析目标物质,它利用的是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遥感技术的分类方式有按遥感平台分类和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两种:其中遥感平台包括航空遥感(分为气象卫星遥感和陆地卫星遥感)、航宇遥感、地面遥感、航天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包括多波段遥感、微波遥感(1mm~10m)、红外遥感(0.76~1000um)、可见光遥感(0.38~0.76um)、紫外遥感(0.05~0.38um)。
与光学遥感相比较,微波遥感对地球覆盖层的穿透能力较红外波段强,其特点是能全天时和全天候观测、含有幅度、特征信号丰富、极化和相位,其中全天时和全天候观测能力是光学遥感不具备的。在不同的环境监测领域可使用不同的遥感监测技术[3]。
1.2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遥感如今已深入到多种领域的应用中,如渔业、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气象、水文、城乡规划、环境监测、地球资源勘探、军事侦察、土地管理、室内测量、海洋、陆地、大气信息的采集以至全球范围的环境变化。遥感方法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可采用近红外、可见光遥感技术监测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质污染等;热红外遥感技术则通常用来监测大范围地表的温度状况;要想获得某一地区的夜间资料或云雨较多地区的资料、或者某些目标隐藏在林下、埋藏于地下则宜选用微波遥感,因为从波长来分析,与红外波相比,微波的波长要长得多,所以微波的散射较小,减少了在大气中的衰减,云、烟、雾、雨对其基本上没有限制。
2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2.1水环境污染监测领域
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研究是水体遥感监测的基础。总的来说,清洁水吸收光的性能较强,这是因为清洁水具有较低的反射率。故水体在一般遥感影像上表现为暗调。可以采用以水体光谱特性和水色为指标的遥感技术进行水质监测。在污染物种类繁多的江河湖海各种水体中,通常将其分为热污染、富营养化、海洋石油污染和固体漂浮物等几种类型,以方便使用遥感方法对各种水污染物进行研究。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其程度可通过叶绿素浓度来反映,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兼有植物和水两种光谱特征,光谱曲线随浮游植物的含量的升高越近似于绿色植物的反射光谱。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蓝光而反射绿光。在可见光波段0.44Lm(蓝光)和0.65Lm(红光)处有两个吸收带,但在0.55Lm(绿光)附近有反射率为10%~20%的一个波峰。一般采用0.45~0.65Lm附近的光谱线段调查水体中悬浮物质的数量及叶绿素含量[4]。
海洋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海洋石油污染和向海洋倾倒废弃物。每年全球超过一千多万吨的石油及其制品排入海洋,这对海洋生态来说是严重的灾难。此外,附近大量的农田化学肥料、城市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也随河流汇入海洋,扩大了海洋污染范围,恶化了生态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应用海洋遥感卫星可以为海洋环保部门提供必需的资料和数据,因为遥感能大范围搜索石油污染和化学污染并估算污染的范围及其扩散情况,从而为海洋环保部门提供了必需的数据和资料[5]。
在对水体热污染监测中,热红外图像能定量解译并反映热污染区的温度特征。在热红外波段,由于水体的热容量大,特征明显,其遥感影像辐射低,色调暗。热红外波段影像可以识别与周围水体有显著温差的热污染水体。
2.2大气污染监测领域
利用气象卫星,大气遥感可以定期监测大气温度及水蒸汽垂直分布情况。通常不可能用遥感手段直接识别的物理量如气溶胶含量和各种有害气体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些微量气体分子的辐射和吸收光谱是固定的,如二氧化碳、水汽、甲烷、臭氧等。所以可反演推算大气的吸收、辐射及散射光谱[6]。通过遥感图像可以直接分析出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光学厚度,而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只能利用间接解译标志来推断,这是因为有害气体通常不能在遥感图像上直接显示出来。
用雾、霾和沙尘天气的遥感目视解译作为例子。遥感信息的传输规律和介质的特性密切相关,雾、霾、沙尘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辐射传输特性,在传感器的各通道上,他们具有出不同的波谱特性,所以要想监测雾、霾、沙尘的特性,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他们在物理性质上差异,并且清楚波谱特性受物理特性的影响情况,然后再选择选择合适的遥感通道。
雾的粒子由水滴或冰晶组成,它具有较大的粒子尺度和充足的水汽含量,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这主要是因为雾是由靠近地面的水汽凝结或凝华形成的。因为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的散射基本上不受波长的影响,所以在遥感图像上雾主要是乳白色或青白色,它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和明显的雾区与晴空区的界限。霾主要由各种污染物组成,如大量极细的尘、硫酸盐、硝酸盐、碳氢化合物等,细粒子气溶胶污染是霾天气的本质。霾是非水溶性的,这是由于干粒子的存在使得水汽含量不能达到饱和状态,由上述多种污染物形成的霾,包含大量的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所以在遥感图像上霾主要是黄色或灰色,与雾相比,没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显著的与晴空区的界限。刮大风时,地面的各种沙尘物质被风卷起,从而形成了沙尘天气,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西部沙漠、沙化农田以及中亚沙漠是导致中国沙尘性天气形成的主要沙尘来源,因此分布尺度跨度大的一些粒子比如粘土、硅酸铝、石英等是决定沙尘质的主要物质。由于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水汽含量非常小、饱和状态非常低的沙漠及附近的半干旱地区,所以沙尘粒子一般具有较长的散射波长,在遥感图像上主要是黄色或深黄色。
大气卫星都携有探测大气反射、辐射的红外通道,这使得气象卫星能够对雾霾类天气进行监测。通过这些探测,土壤、植被、水体等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辐射和自身的发射辐射都能被遥感到。
2.3地面污染和土地利用发展监测领域
在污染区的作物与正常生长区的作物相比,其生长会发生特殊的变化从而具有不同的光谱表现并可利用间接解译来确定地面污染。我们可以定期地监测地面的情况得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从而使资源管理更加便利。由于人工建筑物的形状和规则反射率较高使得其特别容易测定[7]。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通过遥感图像,各类普遍问题如都市扩大的速度和规模等和各类特殊问题如隔热不佳的建筑物的热损失等都能被准确地跟踪并解决。此外,森林砍伐和牧场开垦的速度和规模也可以用遥感来监视[8]。
以城市热岛效应为例,由于工业的发展,某些企业成为热污染源,使得城市市中心的温度大都高于郊区。地物的辐射温度,如NOAA气象卫星AVHRR的第4、5通道、Landsat-TM的第6波段,先用热红外遥感测定,然后推算出地表温度,进而热源就能根据热效应的差异而有效地被探测出。要想详细反映热污染在该城市的分布状况,分析人口密度、城市布局、建筑物类型等受城市温度和其他热能消耗的影响,分析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热岛成因、热岛强度等特征,首先利用光学技术或计算机对热图像进行密度分割,然后对比几个同步的实测温度,画出准确的城市等温线[9,10]。
3国内发展现状和展望
目前,遥感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较少,大部分的遥感图像仍需要从外国购买。此外,中国的遥感图像分析,现在只能达到定性阶段或初步的定量阶段,由于现在我国的国家环境遥感系统平台不完善,不能共同享有各地的环境遥感数据和其它成果,遥感监测技术发展迟缓。中国虽是后来者,但是现在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环境监测领域逐步受到重视,应用也更加广泛,我国在这些方面也体现出了优势。我国通过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重视遥感技术与GIS和GPS系统的集成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当前国内的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监测机动车排气,小城镇环境,大河流域水质,矿区环境污染,各地区生态环境,内陆湖泊水质,森林火灾、海洋赤潮和沙尘暴等领域。
随着不断发展的遥感技术,以及国产卫星数据质量的逐步提高,其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广阔。通过强化3S技术和遥感定量监测与GIS集成分析信息的系统建立,管理、查询、分析遥感动态监测数据以及实时监测和预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等功能将会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谭衢霖,邵芸.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0,15(4):246-251.
[2]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等.环境遥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孙家柄,舒宁,等.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3:411-417.
[4]刘承,贺磊.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J].科学,2014,66(5):47-50.
[5]胡佳臣,王迪峰.基于遥感的海洋溢油监测方法[J].环境保护科学,2014(1):68-73.
[6]徐静茹.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4):97.
[7]韩燕,崔玉民.浅谈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42-45.
[8]屈冉,王昌佐,刘慧明,等.缅甸与我国接壤地区森林砍伐遥感监测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5):98-102.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篇10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本文以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原因为切入点,针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监督等问题,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办法与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建议。以期对广大环境保护者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平台。
1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研究的基础,既是一种对环境管理的手段,又是有关部门对制定环境保护决策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生存安全。目前,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问题有:
1.1污染指数评价体系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灰霾天气有所增加,有的城市灰霾天气占到全年天数的一半,有的则超过一半。有关专家根据环境监测机构的提供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造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PM2.5细颗粒严重超标。专家指出:我国现行的空气污染指数评价体系是10年前根据当时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所制定的,污染指数评价体系只包括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3项指标,对引起灰霾天气的PM2.5细颗粒和臭氧等指标并没有包含在内,因而导致了监测部门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与实际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1.2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环境监测技术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资金投入问题。由于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金投入主要依赖财政部门,有限的财政投入引起监测技术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无法及时对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更新。2、技术人员问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因受编制限定的影响,无法得到及时充实,同时由于监测部门资金不足,很难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必要技术深造培养,因而导致监测技术跟不上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发展要求。
1.3管理监督问题由于环境监测监测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垄断行业,加上环境监测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一些监测部门受利益的驱动,将环境监测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一些企业污染大户委托性的监测报告方面,企业污染大户希望通过监测部门出具“合法化”监测报告来减少缴排污费,而监测部门则通过服务监测创收来解决监测资金不足的问题,其结果是,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失真、环境监测质量下降。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办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状况日夜严重。不但环境监测的范围、内容在不断扩大,而且对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加强环境监测提高监测质量,笔者认为:
2.1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功能,拓展监测指标随着环境质量的变化和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环境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些评价指标,已经无法评估我国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的评估功能,及时调整环境监测机构的功能布局,拓展环境监测指标。通过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中的评估功能,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
2.2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当前我国加大了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环境保护部门应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增加环境监测设备,解决环境监测站点在工作中遭遇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状况。由于我国许多城市水污染情况严重,各级监测站应重点针对饮用水有机物分析能力的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和工作程序,配齐应急监测设备,从而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监测质量。
2.3加强技术监督力度,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质量好坏的关键,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只有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保障作用。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监督力度,加大对质量控制考核、实验室间比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解决因监测数据不全面、准确引起的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1篇11
编者按:2013年6月4日,环保部公布《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对于去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环保部表示总体保持平稳,但形势依然严峻:超过30%的河流和超过50%的地下水不达标。在198个城市4929个地下水监测点中,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2.7%,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7.3%。农村地区的水环境问题更为严重,试点村庄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仅77.2%,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仅70.3%,地表水达标率只有64.7%。空气质量方面,325个地级城市中,有59.1%的城市不符合新的空气质量标准,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不达标率更是达到76.1%。6月19日,环保部今年5月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10个空气质量差的城市分别是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济南、保定、郑州、北京、衡水、天津,其中6个来自河北。北京再次入围十大空气污染城市,今年5月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仅有8天。
环保部总工程师万丰太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一些地区污染物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因此,各方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对环境污染违法行为认定进行细化。按照这一新的司法解释,私设暗管渗井排污可认定犯罪,一级水源地排污将被追究刑责,致1人以上重伤可认定环境污染罪,财产损失超过30万元将追责环保官员,阻挠环境监督检查将从重处罚。最高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指出,鉴于当前环境污染的情况非常严重,在某些地区可以说是非常严峻,所以这部司法解释着重考虑了从严打击,降低了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门槛。这部司法解释,将起到“重典”治理环境的作用。
本刊此期“民生观察”栏目刊登的一组有关环境污染的调查报道,虽然反映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但读来令人心情沉痛,发人警醒。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已使原有的自然生态被破坏。遭到严重污染的地下水、工厂乱排乱放的污水毒气,造成的生态灾难正在吞噬民众的健康,甚至祸及子孙。但愿各地政府对地下水污染等民怨极大的环境问题,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治理速度,让当地百姓早日看到“美丽中国”的希望。
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范文篇12
河北省高度重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2年提出继续在全省开展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并于同年5月在保定市组织开展了全省的培训工作。“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创模”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方面,廊坊市作为河北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于2011年通过国家复审验收,继续保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石家庄、承德、秦皇岛等市正在积极筹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在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方面,迁安市、三河市、霸州市均于2012年通过河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审验收;平泉县、涉县、磁县、藁城市、鹿泉市、新乐市、临城县、辛集市、晋州市和鸡泽县等15个县级城市均完成“创模”规划文本的编制工作,其中平泉县和涉县均已于2014年初获得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十三五”期间,魏县等城市正在积极筹备“创模”工作。从总体来看,目前河北省1/10的城市已经接近或达到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标准。
2“创模”工作压力分析
根据《河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创建河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共有26项考核指标,其中涉及环保内容的指标项为24项。因此,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十分注重环境保护。河北省“环保模范城市”和正在申请“创模”的城市均面临着严峻的压力,部分指标不能满足河北省“创模”工作的考核指标要求。本文对“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涉县、磁县、临城县、辛集市、晋州市和鸡泽县6个县及县级市的“创模”规划及“创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调研,得出县级城市“创模”工作的压力重点集中在两个指标。2.1环境空气质量河北省“创模”的考核指标要求城区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主要污染物24小时平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85%以上。近几年,河北省冬季大气污染物颗粒物超标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雾霾天气,大部分市、县出现雾霾天气的天数达100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较差。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6年的空气质量状况报告,1-10月中河北省有5个城市入围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排行榜。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1-10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1.2%,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比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少74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大部分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天数难以达到河北省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要求,超标天数中首要污染物是PM2.5。河北省的主要能源是煤,燃煤是PM2.5的重要贡献源之一[2]。从6个城市的“创模”规划工作的调研结果来看,属于山区、丘陵区的涉县空气质量的达标率较高,全年平均风速较大,空气质量较好,而大部分平原山区在此指标完成上面临较大的难度。2.2环境监测能力结合6个城市“创模”规划的指标分析可知,县级城市普遍存在环境监测能力偏弱的问题。大部分县城大气环境监测点位不足,目前只有一个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的监测点位尚未通过河北省监测站的认证,且大部分县城不具备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监控项目的监测能力。环保投资不足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比较落后,监测能力较弱,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不全,监测数据匮乏,不能直观有效地反映城市的环境质量。
3“创模”工作压力解析及建议
3.1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创模”城市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整治燃煤锅炉,加强扬尘及机动车污染防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等方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确保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重污染天数应逐渐减少;确保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考核的年度考核结果为良好等级及以上水平,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在“创模”工作考核验收时满足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且主要污染物24小时平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应占全年天数的85%或以上的考核要求。3.2根据《重点区域大气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重点城市应开展全指标监测,但是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县城环境监测体系不够健全,监测设备仍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开展全指标监测的条件,“创模”及“复模”城市应加大环保投入,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完善对PM2.5因子的监测能力,尽快实现全指标监测,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在河北省乃至全国环境监测能力上起到带头作用。
4结语及展望
本文根据河北省“创模”工作现状,对“十二五”期间6个县级城市的“创模”规划及“创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县级城市“创模”工作的压力,并对工作压力进行了解析,提出对“创模”城市的建议。各城市在以后的环保工作中应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将“创模”作为重要抓手,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位。
作者:程芳芳单位:河北晶淼环境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