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流量统计(6篇)

时间:

流量统计篇1

1测控仪表

测控仪表有测量液位的压力变送器;测量气体和液体流量的质量流量计、体积流量计;测量油中含水的含水分析仪;控制GLCC气液分离液位高度的气相控制阀和液相控制阀等。

2工艺管道

根据PID图及测控仪表安装要求,在橇内进行工艺管道布置,确保实现工艺目的和测控仪表的正常使用。特别关注测控仪表的安装要求,如水平安装或垂直安装,安装时必须保证直管段长度。同时还需考虑设置放空口、取样口和排污口,以满足使用时放空、取样和排污要求。

3控制单元

将测控元件的信号通过防爆电缆集中传到设备中防爆控制箱内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可满足多相流计量系统橇内的计量数据现场处理和存储,也可远传到油气田控制中心进行集中数据处理和存储。

4其他特殊要求

(1)热处理。GLCC气液旋流分离器厚度达到标准要求的,需在分离器橇内安装定位前进行整体热处理;在高含硫酸性腐蚀环境中使用时也需要进行整体热处理,同时工艺管线也按相同工艺进行热处理。(2)喷涂要求。喷涂要求(主要包括涂层类别、厚度、喷涂工艺及检验方法和要求)一般按用户的技术规格书进行,需特别关注特殊涂层(环氧富锌涂层、环氧无锌涂层、金属陶瓷涂层、环氧玻璃鳞片涂层和耐高温涂层等)要求。(3)材料在高含硫酸性腐蚀环境下的使用要求。由于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田均处于高压、高含硫酸性腐蚀环境,所以要求GLCC气液旋流分离器、工艺管道、测控仪表接触介质部分的材料必须能满足此环境的使用要求。碳钢或低合金钢必须进行HIC和SSC试验以证明满足要求;高合金钢选用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哈氏合金、镍基合金纯材或合金的复合材料。(4)可移动。有少量客户需要多相流计量系统具有可移动性,以用于测井或多相流量计标定计量。将多相流计量系统设计成2个橇,GLCC气液分离器设计成1个橇,工艺管道及测控系统设计成1个橇。2个橇体在现场用金属软管连接,来完成单个橇块多相流计量系统的功能,而且方便运输和吊装。(5)车载式。用户对设备小型化和车载快捷性的要求,给多相流计量系统橇装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满足上述要求外,需增加液压控制系统,以满足GLCC气液分离器倾倒要求,同时也更加关注支撑和固定性能。

5结语

流量统计篇2

【关键词】Tricon;TS3000;ITCC;流量累计

INVENSYS集团旗下的TRICONEX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安全和关键控制系统公司。该公司的TMR系列产品及技术广泛应用于石化、炼油、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该公司的TS3000系统应用于透平压缩机控制,我们都知道凝汽式蒸汽透平是由蒸汽作为动力来驱动的,那么高压、高温的过热蒸汽经过透平后将热能转换为动能,拖动透平转子转动进而驱动压缩机进行工作。做功后形成的饱和蒸汽会在汽轮机末级形成冷凝液,其余大部分蒸汽则会进入空冷系统进行冷却,最后形成冷凝液。这些冷凝液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是废液,将这些冷凝液送到冷凝液站进过进一步处理后可继续供其他装置使用。本装置的冷凝液要作为其他装置的原料使用,那么也就是说冷凝液成为本装置的产品,如果外供的话则需要对其进行计量,如果没有计量或者计量不准确的话将会出现物料核算不平衡的情况,为了在TS3000系统中实现流量累计功能,我们进过实验,编写了以下这样一个逻辑,见图1。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流量累计公式。

流量累计公式:FQ=F×K×SST

参数说明:FQ:流量累计值

F:当前瞬时流量值

K:系数(用于单位转换)

SST:systemscantime控制系统扫描周期

逻辑中FI0001是蒸汽透平冷凝液泵出口瞬时流量,单位是t/h,DIV功能块是除法功能块,作用是将流量换算为t/s,换算后的流量就是每秒种流过固定截面积管径的流量了,那么该流量值通过和单位转换系数K进行乘法运算就可以将不同单位的流量进行统一了,例如要将kt/s的流量转换为t/s,那么就需要将K值设置为1000。单位转换后的流量值再和系统扫描时间相乘,那么得出的结果就是在程序的一个扫描周期中累计流过的流量。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系统扫描时间,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执行程序时是需要逐条对程序进行扫描执行的,目前工控行业使用的DCS、PLC等控制系统都是这个原理,控制系统的CPU在扫描执行程序时是需要消耗时间的,当某条语句被CPU扫描执行后,再次扫描执行该语句就需要等到下一个扫描周期了。我们将流量累计公式设计为FQ=F×K×SST,其中的SST就是系统扫描周期,这样就好理解了,程序第一次扫描到流量累计逻辑语句后,要等下一个周期才会扫描第二次,那么在这个时间间隔内的流量累计值就是流量实时值与扫描周期的乘积了。这里我们忽略在这个扫描周期内的流量变化,目前我厂Tricon的程序扫描周期基本控制在120ms以内,这个时间是极短的,可以理解为是一瞬间,所以在这个扫描周期内的流量突变是可以忽略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公式FQ=F×K×SST是成立的。那么如何从Tricon的CPU中引用系统实际扫描周期呢?这里就需要用到一个叫TR_SCAN_STATUS功能块,该功能块是TriStation1131提供的成熟功能块,可以直接读取系统的扫描周期,详细逻辑组态见图2。

图2逻辑中的TR_SCAN_STATUS功能块可以直接读取系统扫描周期,该功能块的DETAT引脚输出的数据就是系统的实际扫描周期。但是该数据的格式不能直接以实数的形式进行使用,需要将该数据进行类型转换,把TIME型数据转换成实型数据来进行使用。这里用到了TIME_TO_SECS功能块,该功能块输入数据类型是TIME数据,输出时LREAL型数据,依然无法直接引用,还需要将LREAL型数据转换成REAL型数据,所以还需要用到一个LREAL_TO_REAL的功能块再进行一次转换,该功能块输入数据类型是LREAL型数据,输出是REAL型数据,这样出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用于乘积运算了。

以上得出的累计量是一个扫描周期内的累计量,那么如何将所有扫描周期内的累计量进行相加最终得出总累计量呢?这里就需要用到ADD这个功能块了,ADD功能块是求和功能块,将一个周期内的累计量与上一个周期内的累计量进行求和就得出了2个周期内的累计量了,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出总的累计量了,逻辑中FQI0001就是总的累计量,也就是工艺要求得到的累计数据。

逻辑中还设计有一个SEL功能块,该功能块是选择功能块,当G引脚为false(0)时选择IN0引脚的值输出,当G引脚为true(1)时选择IN1引脚的值输出,我们将IN0引脚连接到流量累计值,将IN1引脚连接一个实数0.0,其作用是复位总流量累计值。当RESET_TOT复位信号为false,流量累计功能正常运行,当RESET_TOT复位信号为true时,表示上位机用户点击了流量复位按钮,那么该信号经过R_TRIG上升沿脉冲功能块触发一个脉冲,将SEL的G引脚置为1,此时IN1引脚的0.0被选择出去送到FQI0001,此时FQI0001寄存器内的数据被置为0.0,也就是流量累计值被复位到0.0,由于R_TRIG功能块只是在输入信号的上升沿触发一个脉冲输出,所以SEL块的G引脚会立刻恢复为0,继续选择流量累计值送出,这样流量累计功能继续正常工作。

以上逻辑实现了流量的累计和累积量复位的功能,从而为装置的物料核算提供了依据,避免了装置之间因为物料不平衡而带来的计量错误。通过以上逻辑还可以拓展出多种功能,例如可以引用系统时间来进行周期性的累计量复位,也可以设计为累积量达到固定值时进行复位,或者设计为每个班次进行复位,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拓展应用,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希望大家在实际应用中开发出更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TriStation1131HelpDocumentationHoneywellKnowledgeBuilder.

[2]吴坚,赵英凯,黄玉清.计算机控制系统[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流量统计篇3

关键词:工作流技术;工作流建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本文选题结合某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基于ISO9001:2015标准,在按该体系要求的质量管理系统中,涉及到诸多复杂的流程,所以灵活地增加、减少、合并流程环节,是质量管理系统能否满足实际应用需要的关键所在。而恰当的运用工作流技术对工作流程进行定义和运行,可以较好地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处理和输出进行管理,解决各种问题。

1工作流概述

工作流(workow)的概念起源于办公自动化(OA)领域,是在现代信息系统的建设中逐步形成的[1]。工作流的设计要与企业具体经营管理相结合,通过将工作活动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规则和过程来执行和监控,达到提高生产组织水平和工作效率的目的。近年来,工作流管理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支持业务过程的设计、执行和监控[2]。工作流技术的核心是将业务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活动,按照预先定义的规则和顺序自动执行这些活动,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监视和管理。这与ISO9001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强调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强调过程集成的思想相一致。工作流技术的优势是把业务流程的应用逻辑和过程逻辑分开,从而实现对业务流程部分或全部过程的集成管理[3]。

2系统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从流程模板定制开始,启动相关的项目管理工作,并通过流程的内部流转,使相关人员知道自己工作或任务,根据工作分工不同,完成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采购、生产、入库的所有分析检测等工作。

2.2性能需求

(1)过程可控要求。工作人员的所有工作都有记录,并按预订流程实施,不允许随意跳转,但是管理员可以随时终止或中断某个流程或任务。(2)可视化要求。软件平台采用图形用户界面,进度管理图形化显示,便于管理者了解、掌握、管理整个工作情况。(3)标准化要求。即平台统一性。定制工作流程和依据工作流程工作应该基于同一个软件平台,可以被记录、撤销、提交、确认等等。

3系统架构

3.1系统总体结构

根据系统功能及性能需求,系统采用瘦客户端(B/S)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基于Internet的Web应用程序[4],B/S结构将系统中的三要素(数据、功能、行为)分离,程序对客户端的配置几乎没有控制,客户端只要求一个支持表格的标准Web浏览器,所有业务逻辑都在服务器上执行。而且,三层结构具有更好的移植性,可以跨平台工作,且允许用户请求在多个服务器间进行负载平衡,这对于系统功能和性能方面的需求非常适用。同时选择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提供软件开发环境,开发语言是微软主力推荐的新一代开发语言C#。

3.2系统运行环境

该软件系统主要由客户端浏览器、数据库和Web服务器组成。(1)客户端浏览器。选择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用户通过浏览器进行浏览、工作、处理任务。(2)数据库和Web服务器。选择windows2003系统,安装IIS6.0以上版本,提供Web服务。同时安装SQLServer2000,提供基础数据存储、管理服务。

4系统工作流技术应用与实现

建立工作流模型的指导思想是OO(ObjectOriented,OO)思想,但是面向对象的描述方法在体现动态活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针对业务过程描述上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过程模型的建模工具,Petri网具有明显的优点:Petri网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Petri网有直观的图形表示,Petri网可以通过对系统性质的分析实现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等诸多优点。因而本系统引入Petri网作为过程模型的描述工具,而且在Petri网描述的过程模型与面向对象方法描述的资源、功能模型之间建立关联,并为信息模型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支持。在基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得到的最为直接的信息除了企业的组织/角色结构外,更为主要的是通过需求分析得到企业质量业务的功能模型。根据一般质量管理系统应该包含的功能,采用功能树与UseCase图像结合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功能模型。功能树图主要对企业需求的功能分解和表示,体现了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层次关系。

5结语

本软件系统界面友好,功能菜单详细,工作流程定制、管理灵活方便。软件设计和实现上采用成熟的工作流技术,使用熟悉的编程语言和数据库,系统技术上可靠性高。利用工作流技术可以集中精力处理核心业务,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本系统的使用情况,考虑在后期开发中增加文件归档、质量问题分析、质量问题预防等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伟,朱一凡,魏洪涛.工作流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07):1308~1309.

[2]KAPPELG,RAUSCH-SCHOTTS,RETSCHIZEGGERW.Aframeworkforworkflowmanagementsystembasedonobjects,rulesandroles[J].ACMComputingSurveys,2000,32(01):36~63.

流量统计篇4

Abstract:Inthispaper,threealgorithmsofdesign-second-flowinpipe-drinking-watersystemarepresentedandalsocompared.It’spointedoutthatprobabilityalgorithmisfittobeusedinpipe-drinking-watersystem.

Keywords:Pipe-Drinking-WaterAlgorithmDesign-Second-Flow

摘要:本文概述了目前用于管道直饮水系统管网设计秒流量的三种算法:传统公式算法、改造传统公式算法和概率公式算法,并比较了这三种算法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其中原因。指出传统公式算法和改造传统公式算法都不适用于管道直饮水系统管网的计算,而概率公式算法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管道直饮水设计秒流量算法

0前言

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是管网水力计算的基础,设计秒流量计算正确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设计秒流量计算偏大,就会导致管径偏大、水泵流量偏大,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同时,管网中的流速偏小,容易导致细菌繁殖,微粒沉积。而如果设计秒流量过小,则会使所选管径过小,造成水头损失过高,浪费能量,严重时出现断流,不能保证用水可靠性。所以,选择一个正确的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至关重要。

1.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概述

目前,用于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秒流量的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

(1)算法一(传统公式算法)

即采用建筑生活给水管道设计秒流量计算公式

(1)

取=1.02,=0.0045,公式(1)成为:

(2)

其中为设计秒流量(l/s),为当量总数,此公式为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建筑和小区给水排水》[1]所采用。

(2)算法二(改造传统公式算法)

根据1981年出版的《室内给排水工程》[2],住宅生活用水秒不均匀系数与平均日用水量的关系为:

(3)

(4)

其中,为秒不均匀系数,为平均日用水量(m3/d)。

(3)算法三(概率公式算法)

关于概率公式算法,首先要引入一个重要概念——龙头使用概率。根据有关资料[3],龙头使用概率可表示为:

(5)

——最高峰用水时龙头连续两次用水时间间隔(s);

——期间龙头放水时间(s)。

有了龙头的使用概率之后,可以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同时用水龙头数量,个龙头额定流量之和便是管道设计秒流量。

、和可用以下方法计算得到。设用水高峰期为下班后的某个半小时内,且此时段内的放水时间均匀分布,则此时龙头的使用概率为:

(6)

——高峰期用水定额,l/s;

——管段负荷龙头总数;

——龙头负荷用水人数;取3.5~5人;

——饮水龙头额定流量,取0.05l/s;

由于目前还没有高峰期用水定额的有关标准,建议用日用水量的百分数表示。

可用二项式计算同时用水龙头数量:

(7)

——用水保证率,可取0.99。

则(8)

2.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以横坐标表示管道负荷龙头总数(个),纵坐标表示管段设计秒流量(l/s),以上三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可用图1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算法一比算法二的结果大得多,且随着管段负荷龙头数的增加,差距进一步加大;算法三则依龙头用水概率的不同出现多种结果。=0.10时,算法三的计算结果介于算法一与算法二之间,且随着管段负荷龙头数的增加,与算法一进一步接近,与算法二差距加大;=0.05时,算法三在曲线开始阶段小于算法二,当管段负荷龙头数³100时,算法三开始大于算法二。

总而言之,概率公式算法的曲线斜率大于另外两种算法,曲线增长速度比另两种算法大。随着管段负荷龙头数的增加,概率法计算值越来越接近传统公式法,改造传统公式法计算值则显得越来越小。并且可以看到,即使当量总数、最高日用水量相同时,概率算法也会有不同结果,也就是说,概率算法可以根据龙头的实际用水概率调整设计秒流量计算值。

3.对三种算法的分析

算法一所用公式为,该公式目前是我国建筑给水系统设计秒流量的计算依据,但其适用性还没有在管道直饮水系统中得到证实。由于直饮水系统的用水量小、龙头数量少、水龙头流量小等特点,该公式不一定能适用,关于这点已有少文章做过论述[4、5],此处不再赘述。

算法二所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式,而此式本身就是从生活用水规律中推导出来的,在实际中很难满足,所以,此公式的结构、所用参数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最早采用此公式的深圳某直饮水工程,至今开通时间还不到5年,已出现水阻明显偏大、供水量不足、水泵扬程不够的现象。

算法三则涉及的参数较多,反映了龙头额定流量、高峰期用水定额、高峰时段历时、用水保证率、管段负荷龙头数、龙头负荷用水人数、龙头放水的随机性、小区居住群体的组成等诸多因素,它能更全面、更广泛地反映瞬时高峰用水流量规律。至于算法的应用,可先确定龙头用水概率,再依靠电脑应用软件将曲线用公式表达出来,之后就可很方便地应用。广州近两年已完工工程及正施工工程,大多采用此计算方法(实际操作中比公式简单,加入了一些人为估计值,但缺乏理论根据),目前仍未发现有供水量不足的案例。

4.结语

管网的水力计算过程中设计秒流量的计算究竟选用哪一种算法、哪个计算公式是决定整个系统是否计算正确的基础,选用时勿必慎重。笔者认为,概率算法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法,它反映了影响高峰期流量的诸多因素,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水习惯调整设计参数。由于目前没有直饮水高峰期用水定额的有关标准,此参数应根据实际用水情况进行统计得出,不同地区、面向不同层次的用户可采用不同的参数。

参考文献

1.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建筑和小区给水排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高明远.室内给水排水工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邹平华等,生活给水及热水供应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的研究,给水排水[J],No.8,No.9,2000

流量统计篇5

【关键词】流量经营流量计费灵活性流量转拔融合计费多因子计费群组计费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14)-15-0081-04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无线网络的快速演进、智能终端的日趋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移动数据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已成为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然而,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对于传统短信、话音业务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电信运营商赖以生存的话音业务增长变缓、短信业务开始萎缩,运营商纯“管道化”风险日益增大。因此,在传统业务逐渐衰退、移动数据流量业务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做好流量业务的精细化运营,是各电信运营商未来的生存之本。

2流量经营对流量计费灵活性的需求

流量经营是以智能管道与聚合平台为基础,以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量层次、丰富流量内涵为经营方向,以释放流量价值为目的的一系列理念、策略和行动的集合。在移动网络资源有限,网络扩容需要大量成本的前提下,如何整合有限的无线流量资源,提高移动网络的利用率,使其产生更大价值,是电信运营商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从运营商层面出发,可以通过优化流量业务结构,调整流量资费配置,引导和管控用户的流量消费行为,有效提高移动网络利用率,提升无线流量资源价值;从客户层面出发,为客户提供流量共享、流量转拨、融合计费等服务,使其可以更加灵活地分配和使用无线流量资源,充分保障客户利益,提高客户满意度,促进客户的流量消费。文章将从这2个层面出发,详细阐述流量经营对流量计费灵活性的需求。

2.1运营商层面

(1)细化流量使用场景,提高无线流量资源利用率

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利用率与时段、位置及网络类型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指定时段、指定位置或指定网络类型下的流量业务,引导用户在特定情形下进行流量消费,提高无线流量资源的利用率。

1)指定时段

图1为某移动现网的流量统计数据(连续24小时,纵轴归一化)。可以看出,由于受到人们生活作息的影响,夜间(23:00~次日8:00)网络资源闲置状况较为严重。为了提高夜间网络的利用率,可以推出相关的流量业务,提供夜间优惠时段内的大额流量优惠,激发用户的夜间上网行为。

图1某移动现网流量数据统计图

2)指定位置

由于受到某些区域无线网络建设的影响,如校园Wi-Fi建设等,该区域内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为了提升网络利用率、扩大流量规模,可以推出相关流量业务,提供区域内的流量优惠,促进用户的流量使用。

3)指定网络类型

目前国内2G用户仍大量存在,GSM网络压力过大,WLAN、3G和4G网络对于移动流量的分流效果仍不理想。为了缓解GSM网络的压力,促使2G用户向3G或4G转移,可以推出指定网络,如3G或4G网络下的流量优惠业务,引导用户更换3G或4G终端,促进无线流量资源的合理利用。

(2)区分流量业务类型,提升无线流量资源价值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电信运营商并不区分不同应用产生的流量。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流量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传统经营模式对于多媒体影音业务的大流量、OTT应用的大信令、小流量等不同流量形式同等对待显然已不合时宜。在流量经营时,电信运营商需要根据流量业务(按移动应用区分)的收益贡献和流量占比,提供智能化、差异化的业务体验;还可以为高价值流量业务提供专属的优惠资费,引导用户的消费行为,进一步提升无线流量资源的价值。

2.2客户层面

(1)流量共享

流量共享服务可以让不同的智能终端设备共享同一个账户中的数据流量套餐,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流量消费体验。在传统流量业务模式下,由于用户对自己每月的流量使用需求无法准确预估,客户在选择一档特定的流量套餐后,流量可能会因用不完而浪费,也可能因不够用而需要购买资费较贵的流量加油包。流量共享服务则允许用户与群组内成员共享流量,使得用户可以更灵活地分配和使用流量,尽量避免流量的浪费或超额。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多样化发展,一个用户可能同时有多个终端的流量消费需求,流量共享服务允许多个终端共享流量,用户只需订购一份流量套餐就可以满足多个终端的上网需求,无需为每个终端订购单独的流量套餐。

目前,欧美运营商已经推出流量共享服务,国内运营商也在酝酿该项服务。例如,中国移动即将推出多终端流量共享服务,允许多个终端共享同一个流量套餐。

(2)流量转拨

流量转拨服务可以让用户将自己拥有的流量套餐资源转拨给其他用户。在国内运营商现有经营模式下,用户购买的流量套餐中,剩余流量资源无法交易。在流量套餐到期后,这些流量将自动清零。流量转拨服务的推出可以让用户购买的流量套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避免用户因用不完而产生浪费。

(3)融合计费

电信运营商的传统计费功能基于话音、短信、彩信、流量等不同类型的业务体系纵向并行发展,造成了业务间计费的孤立。当前电信运营商捆绑多种业务进行销售的套餐往往是不同量的话音、短信、彩信、流量等产品包的搭配组合。由于客户对不同业务的需求量存在差异,其购买的套餐往往会出现浪费和超额并存的现象。融合计费即从保障客户利益的角度出发,实现各产品包之间的互转,提高客户对包月套餐的利用率,提升客户满意度,是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竞争的重要手段。

为了满足流量经营的上述需求,电信运营商需要对计费系统进行相应改造,以实现如下3个层次的灵活计费:第1层是多因子计费,通过细化流量使用场景、区分流量业务类型,实现按时长、按流量,可识别时间、位置、网络、终端、应用等计费方式;第2层是群组计费,支持流量共享、流量转拨,将流量业务作为核心电信商品,通过客户群组化计费实现整体销售;第3层是融合计费,贯通电信全业务,实现流量业务与语音、短彩信业务等融合计费。多因子计费是流量经营的基础计费能力,群组计费、融合计费分别是流量经营的横向、纵向计费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3流量计费灵活性的系统实现原理

在阐述了业务支撑系统流量计费灵活性的背景和流量经营对流量计费灵活性的需求之后,将从流量的多因子计费、流量的群组计费以及融合计费3个方面,介绍流量计费灵活性的实现原理。

3.1流量的多因子计费

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一次上网的流量费可表示为:

流量费=费率×(时长或流量)

网络类型、计费模式、业务代码、漫游类型、终端类型、时段优惠、位置被称为流量计费7因子,这些因子主要从流量话单中提取,它决定了业务的费率。计费过程经过话单解码、业务分析、订购产品获取、计费科目形成和话单批价5个环节,如图2所示:

图2多因子计费批价原理

解析二进制话单为ASCII码话单,合并话单;

提取计费7因子,分析话单业务场景,生成话单业务表达式(Cdr_express);

从计费资料中提取用户的产品订购信息;

对话单要素进行条件性选择汇总,形成计费科目,如050001代表国内漫游、忙时、非内容计费、无终端优惠费用时的科目;

从内存数据库中查找计费科目对应单价,乘以时长或流量,进行话单计费批价。

3.2流量的群组计费

流量的群组计费主要有群组流量共享、客户间流量转拨2种模式。

(1)群组流量共享

首先,需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建立一个共享流量的群组,群主下拖一个虚拟用户,在虚拟用户上实现成员添加时的月费收取。群主支付费用后,在计费系统中形成一个群组共享包;然后个人用户作为成员加入已建的群组,成员可拥有归自己使用的私有包,具体如图3所示;最后群主消耗共享包流量,成员优先消耗私有包流量,私有包消耗完后使用共享包,具体如图4所示。

图3共享流量包模型

(2)客户间流量转拨

客户间流量转拨,即客户A将拥有的流量包资源划拨给客户B使用,可使用户实时灵活地对自身的流量包资源进行选择性分配,其系统实现如下:

CRM系统发起A向B转拨xMB流量,指令送计费系统;

计费系统从内存数据库中查询A当前剩余流量,若大于或等于x,则从A剩余流量资源包中扣除xMB,并产生1条待确认的扣减记录;

计费系统从内存数据库中查询到B,给B的流量包增加xMB流量;

若B流量增加成功,将原A的待确认扣减记录调整为确认状态,并向CRM前台发送流量转拨成功信息;若B流量增加失败,回退A的扣减记录,将已扣减的xMB流量返还给A,并向CRM前台发送流量转拨失败信息。

3.3融合计费

不同类型的服务产品之间的融合计费通过引入一个中间换算单位(Unit)来实现。语音、短信、彩信、GPRS流量、LTE流量都可以换算为Unit单位。套餐内赠送的语音时长、流量、短信、彩信统一换算为公用Unit包,消费时也使用公用Unit包进行统一扣减,如图5所示。当所有用户Unit包消耗为0时,需启用多因子计费,进行不同类型的服务产品的单独计费。

图5融合计费模型

4结束语

国内4G牌照已经发放,各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数据流量业务的营销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尽管这些营销模式差异很大,但其基础计费模式主要还是上述几种。通过这些计费模式的组合,可以产生更多更灵活的计费方式,从而可以极大地满足市场营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兰芳.基于混杂模式下网络流量计费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学习,2009(6):58-59.

[2]葛长伟,孙麒.中国3G计费模式:因循旧制?新掘金主义?用户第一?――3G上网还是按流量计费最公平合理[J].移动通信,2009(13):36-37.

[3]罗晓晔.内容计费――开创3G数据业务崭新的未来[J].电信技术,2006(3):75-77.

[4]喻文学.如何做好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J].中国电信业,2011(8):62-65.

[5]陈涛.流量经营的相关技术及策略[J].电信快报:网络与通信,2013(3):32-35.

[6]马驰.电信运营商如何进行流量经营[J].电信技术,2012(7):86-87.

[7]张作凤.运营商如何做好流量经营[J].移动通信,2012(7):67-70.

作者简介

流量统计篇6

关键词:智能视频监控;高斯背景更新算法;背景差分法;车流量统计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169-02

1概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视频监控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道路交通,交通监控包括对车速的监控、车流量和道路状况的监控、车辆异常行驶报警、车型判断、车牌识别等内容,其中车流量统计可以对多车道进行车辆计数和拥塞分析,它能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实现道路智能化调度,减少拥塞,提高路面的资源利用率。

本文算法就是在VisualC++6.0平台上使用OpenCV机器视觉处理库,OpenCV集合了目前一些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流行算法的C函数和C++类库,包括图像处理、运动分析、模式识别等方面,可以轻松实现物体轮廓跟踪、图像的几何处理图像特征提取、背景分离等很多操作,能够降低代码编写的复杂度。

2车辆检测

1)背景获取技术

在背景差分法和高斯建模方法中都有一步是要得到初始背景图像,背景提取的精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因为背景通常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背景模型不应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固定不变。我们要经常性的对背景模型进行更新。

本文采用多高斯背景更新算法,分别研究了初始背景生成、背景实时更新等环节的特点,总结了一些有意义的规律,提出了利用连续三帧视频的差别消除运动区域的方法来构建初始背景,对初始阶段的背景更新采用较大的阀值,以便快速得到稳定干净的背景,后续阶段采用较小的阀值并采用隔多帧背景更新,达到减少计算量的目的。

2)车辆检测

在获得初始背景后,采用背景差分法来实现对车辆的检测,背景差分法是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它的基本算法过程如图所示,首先利用公式计算当前帧图像与背景图像的差,然后再按照公式对差分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

其中,为当前帧序列图像,为背景图像,而为两帧图像的帧差。对进行二值化处理,然后进行形态学滤波及连通性分析等后续处理,并确定一个阈值,当某一连通域的面积大于给定的阈值时,则将其保留并标识为运动车辆。

这种差分法检测物体的优点是位置精确、速度快,并且由于在背景提取时加入了背景图像实时更新机制,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外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误差。

3车辆跟踪技术

本文主要采用CamShift算法对车辆进行跟踪。它是将MeanShift算法扩展到连续图像序列(一般都是指视频图像序列)形成的。CamShift算法的全称是"ContinuouslyApaptiveMean-SHIFT",它的基本思想是视频图像的所有帧作MeanShift运算,并将上一帧的结果(即SearchWindow的中心和大小)作为下一帧MeanShift算法的SearchWindow的初始值,如此迭代下去,就可以实现对车辆的跟踪。

Camshift算法描述:

其中虚线框内就是Camshift算法核心meanshift。Camshift算法计算量小,在简单背景环境中能够取得较好的跟踪效果,但是在跟踪之前必须手动选定待跟踪目标。它在目标移出视频范围时,还会继续跟踪,所以跟踪目标的椭圆会出现不规则放大,并且偏向一边。本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判定,使得当跟踪目标移出视频范围时就不再跟踪。

4车流量统计

在要统计路段的合适位置画出一个基准矩形框。在之前通过高斯背景更新算法和背景差分算法实现对车辆的检测与识别,然后对车辆进行跟踪,当车辆通过基准框是,上方的计数框自动增加一个数。

通过一个车辆视频测试车流量统计的准确性,在单击车辆统计按钮时,计数框初始为0,每当有车辆通过这个狭长的矩形框时,计数框的值就会加1,并且将当前车辆在右下角的Picture控件上显示出来,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随时查看该路段通过的车辆数。

5总结

本文采用OpenCV技术对车辆跟踪、车流量统计进行了研究,并以车辆通过的视频进行了多次测试,能够实现对进入某一区域内的车辆进行跟踪,以及单车道车流量的统计。此外,该系统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实现对多车道车流量的统计,从而更好地为交通疏导管理提供有效数据。

参考文献:

[1]刘瑞祯,于仕琪.OpenCV教程基础篇[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2]陈胜勇,刘盛.基于OpenCV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谢凤英,赵丹培.VisualC++数字图像处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

[4]王琳.视频运动目标跟踪中有关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

[5]楼晓艳.智能监控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5

[6]常向魁.视频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D].河南大学,2007.

[7]陈磊.视频图像中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7.

[8]杨耿.运动目标的图像识别与跟踪研究[D].江苏大学,2005.

[9]孟凤.视频监控系统中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