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例(3篇)

时间: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文篇1

目录

一、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二、四中全会公报要点

三、四中全会这9个提法值得注意

四、解析党的四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五、7个数字带你读懂四中全会公报

六、各组织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一、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

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加强战略谋划,增强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极大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工作有力有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深入推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全会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牢固确立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和拓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要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要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同志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同志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同志留党察看二年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四中全会公报要点

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31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明确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设定总体目标分为三步走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

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未来部署,从13个方面指明方向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三、四中全会这9个提法值得注意

1.国家治理效能

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3.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4.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5.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社会治理共同体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7.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8.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9.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四、解析党的四中全会公报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四中全会31日闭幕。全会明确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解析全会公报透露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1——显著优势

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等13个方面。

***表示,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次科学、系统、客观的全面总结,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国家制度结构和体系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显著优势,就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2——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表示,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巨大优越性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关键词3——人民当家作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集中人民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关键词4——依法治国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说,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同时强调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这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将从宪法制度、立法制度、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

关键词5——政府治理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说,行政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会强调要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通过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政府治理体系,让政府更好承担起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

关键词6——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说,全会强调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性地位,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同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表示,国家治理是建立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是国家治理的强大精神支撑,必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意义重大。

关键词8——民生保障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说,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发展水平仍有差异,脱贫攻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亟需完善制度来保障。全会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并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必将推动民生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9——社会治理共同体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表示,健全社会治理制度,才能使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更有保障。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党委领导的基础上强调民主协商,在法治保障的基础上强调科技支撑,同时明确提出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最终目标,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10——生态文明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说,全会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目标、责任和利益,建立高度协同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造一条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道路,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11——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认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无论军队建设内外环境如何变化、军队组织形态怎么调整,我们都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确保人民军队始终沿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勇前行。

关键词12——一国两制”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表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公报展现了我们党坚决维护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坚定决心,必将为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保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提供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13——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表示,和平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和定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14——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表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高效有力的领导制度和行政体制,也离不开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监督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党确保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关键之举。

五、7个数字带你读懂四中全会公报

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是四中全会的鲜明主题。在五千多字的公报里,制度”一词出现了77次,信息量非常大。7个数字带你快速读懂要点。

通过1份重要文件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作出1个重要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给出1项重要结论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强调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

势;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

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

势;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

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

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提出1个总体目标”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明确13个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公布2项人事信息

七各组织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1、**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会议指出,在全会上所作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对坚持和完善13个方面的制度体系作出部署。政府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长期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履行好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

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运用制度干事创业能力。当前要突出抓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2、**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党的四中全会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坚定了制度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高度、新视野、新水平。全会作出的决定,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制度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突出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对于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会议认为,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下,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最根本的是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和四中全会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部署要求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党中央领导下依法履职、担当进取、开拓创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党中央交付给人大的光荣使命。要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地位,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要紧紧围绕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代表机关。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履行好人大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保证宪法法律全面实施。

3、**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党的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未来、赢得未来构筑了可靠的制度大厦,也从制度上为贯彻落实党的提出的党的基本方略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家一致认为,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具有统领地位的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全国政协党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汪洋在讲话中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对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动实践,着力深化对全会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认识、加深领悟。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同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职能责任,健全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更好地发挥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4、**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会议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职尽责,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会议指出,四中全会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充分肯定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作出决定,意义重大而深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全面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各项制度,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会议强调,四中全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能职责,聚焦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切实得以坚持巩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发挥职能作用,聚焦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问题,通过监督推动整改、促进改革、完善制度,使各项制度日益健全、不断发展,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会议指出,要适应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求,围绕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与时俱进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各项制度创新,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完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要完善自身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加强纪检监察干部运用制度能力建设,以制度建设保障队伍建设。

5、**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聚焦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重点工作,不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国资国企应有的贡献。

会议认为,党的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在全会上作的工作报告,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系统总结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坚定了制度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于坚定四个自信”,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强调,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推动国资国企系统不折不扣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要自觉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大局出发,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持续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不断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央企业下更大的力气抓好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排头兵;深入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不断提升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总结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成效,更好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

会议要求,国资国企广大干部职工要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国资委机关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结合国资国企工作实际细化落实措施,切实组织好中央企业的学习贯彻工作,推动国资国企发展改革监管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

6、**统计局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构建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统计保障。

党组会强调,刚刚闭幕的党的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加强战略谋划,增强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党组会强调,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内涵丰富,深刻阐释了此次全会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议题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义,对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是确保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和行为指南。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邃的战略眼光、先进的执政理念、强烈的历史担当、高度的制度自信和强大的改革勇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组会要求,统计系统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紧密结合统计工作实际抓好全会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一是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作为统计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加深对全会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切实提高破解统计突出问题、推动统计改革发展的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统计体制机制。三是不断强化统计监督职能,组织开展好统计督察,确保《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在各地区各部门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四是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步伐,健全推动高质量发阿展统计体系,更好反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7、**税务总局党委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会议认为,党的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代表中央政治局所作的《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不凡成就。全会通过的《决定》,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制度及其实践的系统集成,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人类制度文明史的重要贡献。

会议强调,《决定》提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的具体体系、体制、制度、政策,方方面面都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国税务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强化善治、法治、共治理念,着力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推动各方面税收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执行更加高效有力,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

会议要求,学习贯彻好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务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级税务局党委要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兴起学习贯彻热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系统深入学、原原本本学,进一步强化思想武装,提高指导实践能力。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开展税务系统主题教育结合起来,采取过硬措施,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学深悟透,促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结合起来,进一步研究完善税收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和战略举措,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做好岁末年初的各项税收工作结合起来,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着力优化税务执法方式,改善税收营商环境,确保全年工作圆满收官,认真谋划好明年工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税务部门新的更大贡献。

8、监管总局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党的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认为,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回顾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主要工作,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实事求是、催人奋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要把全面系统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与完成好当前市场监管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与科学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结合起来,确保党的四中全会的各项部署在市场监管部门落实落细。

会议强调,要按照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四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构建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推动市场监管取得新成效。要不断完善市场监管职能,实行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提升市场监管效能,开创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

9、银行党组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会议认为,党的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为坚定制度自信、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会议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逐渐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得到广发的应用和迅速的推广。在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逐渐出现了网络银行、远程报账等一系列的新生事物。这不仅提升了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的速度、可靠性、准确性,同时,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必须正视的新课题。

二、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各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极为迅速,会计电算化在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优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事业单位内部系统的完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1.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缺乏完善性。

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建立本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时更为关注的是内部控制的简单操作与内容的创立,彻底忽视了对会计内部财务管理支出标准的完善与确立、忽略了对事业单位行政体制有效性的构建。另外,这种不完善还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上的不完善,缺乏了有效的行为准则与规章制度制约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2.事业单位电算化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纵观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来看,上至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下至事业单位的普通工作人员,根本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例如: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认识与理解上存在严重的不足、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思想认识支撑。再例如:由于事业单位管理者认识上的差距,管理思想的滞后性,使得管理制度经常出现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的问题,这严重阻碍着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3.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素养。

会计电算化的完善与发展使得会计职能、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对会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必须熟知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但是,纵观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人员的现状来看,很多财务人员对会计软硬件加以熟练运用、特别是不能正确掌握会计软件中的关键管理功能的运用情况。这样的现状很难达到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要求。另外,由于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会计电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事业单位电算化会计软件中的各类总账、报表、往来核算、员工的工资系统、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等不同模块形成的一体化的信息和数据的传递、共享等环节不能及时实现。

三、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事业单位的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提升的需要。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将本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原始数据通过计算机录入到相应的软件系统中,计算机会根据设置好的程序对各项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最终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总账、明细账、财务报表等。但是,通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算化系统并不能识别会计信息的真伪,而只是完成简单的程序上的操作,而一旦一些别有用心的财务人员想要利用职权之便进行违法操作、或财务人员在数据输入环节中输入的是错误的原始数据,必定会导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因此,必须针对会计环境的变化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以此来保证会计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2.有效的维护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的需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定会受到来自黑客、网络病毒的侵害与攻击,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会计信息的保存与传递过程中,很多会计信息面临着遗失、被恶意篡改、被破坏的巨大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威胁着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加密、安装杀毒软件、专门操作人员授权等方式来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科学性、完整性。

3.深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会计工作环境中,事业单位的每一项经纪业务的处理都是由会计人员进行把关、操作、控制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人员岗位制约机制。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完善与实施,事业单位的很多会计业务基本都是由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完成的,这就造成单位的会计人员权力集中的弊病,很容易由于会计人员的微小失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细分会计岗位、进一步明确会计职责,更深入的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

四、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措施

1.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电算化环境下的内控体系。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完善单位内部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例如:事业单位的收支标准的完善、事业单位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合理化安排、高校的事业单位组织分工制度。通过这些有效的、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使得整个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得到进一步优化,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从而对计算机操作中存在的虚假交易、舞弊等现象进行实时监控,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2.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控意识。

完善人事制度体系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慈善事业;政府行动;社会力量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1—0030—02

一、古代中国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及其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爱民、助民等儒家民本主义思想、互助友爱的传统道德及佛教行善积德,道教互助互利等丰富的思想支持下,我国古代的慈善救助活动,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都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中国古代官办的慈善救济既有特殊时期(天灾人祸)采取的对百姓的救灾减害措施,又有平常时期针对鳏寡孤独、老病残疾者的生活救助(开办养济院、药局等);既有事先预防措施(仓储说),又注重事后的救济(调粟、赈济、养恤)。然而,这种制度由于其临时性、非制度化特点救助乏力。

民间慈善救济:中国最早的民间慈善救济事业源自东汉时期佛教寺院的济贫事业。一直到宋朝以来,民间慈善事业大多由僧侣和佛教信徒从事,主要包括济贫、赈灾、医疗等活动。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较快,且出现了现代慈善事业的萌芽。如,在江南的武进、无锡、嘉善等地先后出现了同善会、广仁会、同仁会等民间慈善团体。它们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非宗教性的、非宗族性的、持续性的、志愿性的慈善救济事业〔1〕。清代的民间慈善无论在种类、数量上还是经费保障、参与阶层的广泛性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封建王朝对民间慈善活动的严控,也受剥削的广大百姓没有能力参与慈善。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较为滞后。

中国古代,由于经济水平低下,落后的封建制度,无论是官办还是民间慈善救济事业都严重发展不足,各自只覆盖到了部分百姓,民间慈善相当程度上承担和履行着政府的部分职能,出于社会控制,官方一定程度上排挤着民间慈善。在它们之外留下了大片空白,远不足以满足百姓的救助需求。

二、1950-1980年代我国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及其关系

20世纪50年代,《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包括养老、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1957年末,我国建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这套制度依附于不同所有制单位和乡镇公社,形成了“二元四级”的等级式保障体系,为全体国民提供了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农民享受的保障只是集体互助,国家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不同所有制的单位职工享有的保障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后,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退化为一种企业保障制度。

这一阶段的民间慈善事业几乎销声匿迹,这主要是由于国内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变化: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的紧张的社会氛围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对慈善事业的错误定位;经济上,由于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大锅饭体制,人民生活普遍处于困难境地。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形成了“慈善事业在理论上被批判、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包揽”的格局。董必武作的《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的报告,为包揽社会救济事业的政府慈善事业确定了基调,以阶级斗争的理论否定了旧政权的慈善事业。同时,民间力量因为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失去了举办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2〕。

这一时期,尽管国家提供的保障基本覆盖到了全民,在“平均主义”政策掩护下,民众也普遍安于体制安排,但这种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全面排斥慈善事业的低水平的保障只能满足群众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给单位带来了沉重的支付压力。

三、80年代至今我国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及其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经过几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全民的、项目齐全、水平不断提升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小福利”概念)为支柱的保障体系。社会保险领域,基本建成了以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保险体系,分别面向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险以及针对非典型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险制度正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社会救助领域,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在低保对象的瞄准和贫困线的确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灾害救助制度不断发展,建立和完善了灾害预警机制。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表现出了较强的生产性色彩。这种经济导向的福利政策导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现象。随着“民生问题”逐渐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我们有理由期待政府在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将适当增加对社会性支出的财政支持,承担起应有的福利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民间慈善的态度和政策也更加开明,快速发展的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时出现了相当规模的贫困群体和富裕阶层,这就使得社会力量对日益增大的福利需求有了供给的能力和条件,现代慈善事业应运而生,民间的慈善组织开始在我国福利事业中崭露头角。

1990年代以来,民间慈善事业进入新的多元化发展的繁荣时期。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揭开了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序幕。就慈善组织的发展而言,到2010年,慈善组织由几乎空白发展到目前的近30万家。全国民政系统收到的捐赠款物在1996年至2005年期间只有284亿元,但到2009年就达到了332.78亿元〔5〕。在汶川地震等重大危机事件中,我国慈善组织更是展现了其在赈济救灾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并以此为契机,逐步进入“高速成长期”。

现阶段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传统的“全能型政府”大包大揽的作风以及政府的资源获得需求和社会控制需求的张力导致了政府部门对慈善事业的过度介入,对纯粹民间非营利组织设置高门槛。对于大多直接依附于或分化于各级民政部门的民间慈善组织,政府不仅控制了其人事任免权,且有较大的资金运用权力,导致了我国慈善组织运作表现出强烈的政府机构色彩,继承了较多政府部门的传统弊端。中国的慈善组织产生于急剧变迁的制度环境给政府带来的治理危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政府内部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纯粹的体制外事物〔4〕。相对于资源获得能力强、权威性强、享受诸多优惠的官方半官方的政府性慈善组织,民间慈善组织不仅数量少,且在社会公信力、募集款物能力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状态。民间慈善组织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本应成为独立慈善主体的企业也没有建立起捐赠的常态机制以贡献应有力量。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的大环境下,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社会保障事业和作为公民社会一支重要力量的民间慈善事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到增进广大人民福利的伟大事业中去。然而一定程度上,政府的强势力量限制着民间力量的壮大。

四、相关理论概述

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福利改革实践有序进行,有关政府行动与社会力量关系的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理论和实践交织共同推动着福利社会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关于政府行动与社会力量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替论:最初的理论研究将政府行动和社会行动割裂开来,认为在福利服务供给中,政府行动力量的增强会排斥掉社会行动,即法定服务与第三部门服务存在一种相互背离的关系,类似于两个关联容器间的此消彼长或零和博弈。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具有一定同质性的福利需求的总量一定,福利领域中第三部门的介入意味着国家在原有的责任区间可以部分地隐退或不作为。在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的国家里,确实存在全面广泛的福利国家挤出了市场和第三部门的福利供给的情况〔5〕。

互补理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研究者们在认识到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论证了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伙伴关系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强调在福利领域政府行动和社会力量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互补合作关系,各国在构建福利社会体系时,应注重发挥政府行动与社会力量各自的优势,实现双方的互补协作。

利特瓦克从韦伯的“科层组织与初级组织结构相异”理论出发,认为不同的组织或团体具有特定的特点,进而被赋予了完成特定任务的功能。一个团体可以最大程度地管理那些契合其结构的工作,即“匹配原则”〔5〕。他进一步提出政府慷慨的福利服务供给并不能取代由其他行动主体提供的服务,应充分利用各行动主体专业化的支持,相互补充。

五、今后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福利需求,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我国社会福利事业面临诸多新挑战。

今后我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首先应正确认识政府行动与社会力量的关系。正如在市场经济领域政府和市场都应有一个有效的作用边界,在福利服务领域,政府行动和社会力量(包括市场力量)也有一个各自的有效边界。政府包揽全部福利服务不但会导致沉重的财政负担,且会受政府组织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传统弊端的制约,也与政府向“有限服务型”改革的内在要求不符。民间慈善力量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由于其专业性、灵活性及广泛的社会基础,能够在福利服务领域发挥专业优势,满足群众多样化和异质性、临时性的福利需求。

其次,需要进一步诊断目前各行动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政府方面既存在缺位现象,也存在越位现象。缺位主要表现在一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项目上,政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越位则主要指政府对公民社会力量的约束控制,表现在民间慈善事业上,即为政府行动的过度介入。民间慈善方面,主要是社会慈善意识及慈善文化氛围不强,缺乏自主选择性和拓展自我发展空间的能力。

最后,在我国社会福利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通过鼓励推动多元福利提供主体参与,实现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足鼎立的平衡的新型结构模式。为此,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扶助相对弱势的公民社会力量,作为公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组织,现代慈善组织理所当然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向民间化、自治化、志愿化、非营利性转向,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而不是政府的附属和中介〔6〕。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陶海洋.试论建国后政府慈善事业及其现代化面临的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04):102-107.

〔3〕林卡,吴昊.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04):132-141.

〔4〕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4,(05):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