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现代化概念范例(3篇)
建筑产业现代化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专业从来、同时也不应该与文化脱离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已经由原来的追求纯粹物质空间,转变到对广义文化的重视。尊重文化、传承文脉乃是城市规划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取之不尽的脉源。文化遗产承接不是盲目保全,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在城市建设中,科学地进行历史文化遗产开掘,进行文化定位,赋予新的社会功能。我们应有胸襟和胆略融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精神于一体。我国文化本来具有开放和综合的优良传统。现在和将来,经过与国外现代城市规划新文化新一轮综合之后,必将在中国广大沃土上,绽放更为鲜艳芬芳的百花,结出无数甘美醇和的果实。
1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以上是对城市规划专业的一种综合性、抽象性的定义,顾名思义,城市是城市规划作用的客体对象,而人类文明或者文化绝大多数产生于城市当中,同时文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城市,所以城市规划专业离不开文化维度,任何一项脱离文化背景的城市规划工作在当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都是难以被接受的。
具体到城市规划工作,一般意义上包括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而和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这一专项规划,故本文将以此为视角,谈论城市规划与文化的相关性。
2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城市规划毕竟是以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为直接作用对象,所以其所涉及的文化更多的表现为为人们提供生活、交往、工作等行为空间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形态,尽管这种具象形态的文化肯定受到诸如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非具象形态文化的影响。
3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
3.1保护什么
3.1.1范畴的扩大
关于“保护什么”,人类经历了从单纯的建筑遗产保护到更广泛遗产保护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一部通用的针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的国际叫《威尼斯》。虽然《威尼斯》仍以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古遗址保护为主要对象,但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史纪念物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体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有意义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一表述扩展了建筑遗产的定义,为将历史性空间环境、近现代甚至当代建筑、产业建筑等纳入建筑遗产的范畴,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3.1.2《威尼斯》前的建筑遗产概念及其生成背景
始于19世纪的建筑遗产保护在当时有着两个大的背景:一为建筑遗产保护的启蒙运动,二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启蒙运动为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意识,从中诞生出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并引发了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关注艺术起源和史实论证的研究方法使得历史建筑被当作是某种艺术起源与传承的载体,其艺术价值凸显出来成为其被作为遗产加以保护的重要特征。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而日益滋长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很快地赋予一些建筑“国家纪念碑”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表征,纪念性自然成为其作为遗产的价值内涵之一。在这两个背景下,建筑遗产的划分是以其包含的纪念性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根据的,具有国家性、公共性的重要珍贵建筑率先进入遗产的范畴。建筑遗产保护事业虽非风平浪静但至少相安无事地发展了一百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筑遗产保护的对象还只是著名的建筑单体,主要有3类:古建筑废墟、中世纪宗教建筑、古堡。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文物的特征。
3.1.3《威尼斯》后的建筑遗产概念的发展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变化周期的变短,人类进入了“物的时代”,见证着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这其中就包括存在时间短于100年的早期现代建筑。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开始注意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起过的决定性影响,若干象征着工业革命或代表着技术发展的建(构)筑物饱含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印迹,这些建筑类型是否也需要保护。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城市面貌的趋同、地域差异的消失,导致了人们对日益消亡的地方文化和旧城中传统街区的关注。以以往的价值取向看,这些街区中没有一幢建筑够得上建筑遗产的标准,但其具有整体性和普适性的遗产价值,拆解之后则毫无意义。随着人类认知物质环境存在意义的观念变化,历史遗产概念得到拓展,呈现出空间扩大化、时间近期化、类型多元化的特点。
3.2如何保护
3.2.1干预与反干预
干预式保护主张将历史建筑重新复原到一种完整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有可能从未在过去任何已有的时刻存在过。这种在修复过程中对建筑原有形象的大胆设想后来受到了人们的批判,被讥讽为“创造”历史建筑。
反干预式保护强调保存建筑原有面貌和历史真实。认为历史建筑“并不是我们的”,因此“我们无论怎样都没有触碰它们的权利”。反干预观点主张以维护取代修复,“尽最大努力看护它们,但是,一旦这种看护无力留存它们时,那就让它们一寸一寸地消逝,也不要去触碰它们”。
3.2.2综合修复与原真性
20世纪初,意大利的博伊塔将对干预和反干预进行了微妙的综合,提出了一种综合的修复概念。其核心思想在于,当一切保护都无济于事时,可以进行干预性修复,但要确定对历史建筑进行干预性修复的部位和修复的可能程度,同时在修复后应当令人能够明确区分新旧两部分。综合修复是保护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保护方式,这也是后来《威尼斯》中强调“原真性”保护的思想渊源。原真性综合修复的观点,强调修复中的区分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3.2.3从整旧如新到整旧如旧再到整旧如初
整旧如新的方式和干预式很像,难免受到非议,整旧如旧的方式多少保留了些原真性,但在冯骥才先生看来,如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的整旧如初工程,通过高科技手段完全复活了历史的东西,才是一一种崇高的追求。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城市的最低成本的捷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备环节,也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必须拿出一个武器来解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这就是城市规划,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控制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城市规划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8.
建筑产业现代化概念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结构措施
随着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当达到一定强度时,会造成破坏性的伤亡。它对城市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就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避免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设计师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加强建筑工程的整体抗震效果,了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为人们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一、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地震灾害的发生是不可控制的,其危害往往很大。地震发生时,地面产生振动。当它达到一定强度甚至裂缝时,会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严重的破坏。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摧毁了整个城市,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地震造成的损失。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当下,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人口密度和城市发展不断变化。一旦地震发生在该地区,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世界上,地震灾害的预测仍处于不完全准确的阶段。虽然一些方法已经被用来预测地震,但它没有相应的效果,而且预防策略也不能成功应用。如何利用现代先进手段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的关系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和结构措施在建筑领域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组合是形成完整的结构设计方案的前提。核心是确保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概念设计包含了广泛的内容,结构度量是基于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总体思路。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但它们也是相互补充的。一个普遍的理解是,結构系统是硬件,结构度量是软件。它们都被适当地组合成一个高效的机器。优秀的结构设计离不开概念设计和结构措施的完美结合。通过引入一系列的结构措施(通常在各种规格中具体说明,以及工程师的经验总结)来完善设计,优化设计,规范设计,是概念设计的延续和完善。结构措施主要体现在构件设计中,通常采用结构措施的形式。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策略
(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
由于建筑场地的选择对抗震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可以减少后期施工中的不利影响,减少施工工作。首先,场地的选择应该是一个相对平坦的地方,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减少对周围或建筑结构的破坏,并帮助施工过程。其次,在选择施工场地时,应尽量选择开阔的区域和疏松的区域,这样可以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开阔的场地也有利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再次,选择施工场地时,对当前区域的密度和硬度进行测试,了解土地的性质,改善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地基基础稳定,减少坑内开裂。最后,应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了解该地区的地震历史,禁止在地震断裂带范围内选择建筑场地。此外,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建筑施工时,应做好软土处理,通过更换或加固,可以减少建筑物倒塌。
(二)做好建筑结构的参数计算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合理、科学,以保证抗震设计的完整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能够设计出具有精确参数的更安全的抗震设计,并结合相关的材料参数和结构系统,计算出建筑结构的承载力。通过对现代仿真系统的使用,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地震冲击力模拟,了解了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结构损失,并根据所获得的参数的结果编制了有效的应急系统设计。通过对参数各方面的综合分析,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高地震效果。
(三)提升建筑工程的布局设置合理性
当建筑结构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时,不仅受地面运动的影响,而且在地震发生的同时也产生相应的空气冲击或其他力量。首先,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要注意对每一种不利影响的控制,使其有足够的能力抵御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确保在平面方向上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其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避免过于沉重、简单、安全的结构。如果有更多的结构体系,就会导致不稳定因素。根据相关计算,提高建筑结构对地震灾害抵御的整体效果,加强结构稳定性的建设,确保结构的安全。
四、结语
建筑产业现代化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节能;施工技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提高,由此引发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疾病流行、物种濒临灭绝等一系列问题,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所谓低碳经济,强调节约使用能源,尤其是碳基能源,在强调减少总的能源需求的同时,还要求改善能源结构。建筑行业作为地球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户,材料生产、建造过程和建成后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处理等,都存在着巨大的能耗。在美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六成以上都与建筑运行有关。在欧洲,大约有50%左右的生态和环境破坏全都是由建筑和工程造成的。因此,若能把低碳概念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将会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并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发展高速增长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但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在有效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与能源问题更为突出。最近几年,低碳建筑理念可说是建筑领域里最著名的绿色建筑理念。低碳建筑理念是在满足人类住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把最大限度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及消耗,作为最终目标的建筑理念。这种理论的兴起,与世界能源危机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己经有了新的觉醒。将低碳理论应用到现代建筑之中,不但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同时还能实现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使人们生活在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中。因此,当代建筑师应当积极尝试通过设计手段,将低碳概念运用到建筑的设计建造及运行中,从而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引领低碳生活方式。
1规划设计中低碳理念的运用
从根本上讲,建筑工程是否能达到“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建筑师在规划设计时,对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决策是否合理。当前形势下,在城市规划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将低碳理念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尽量减少由于设计开发不当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为后期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筑设计中低碳理念的运用
在实际建筑之中运用低碳理念,就意味着整个设计全部都要遵循低碳环保理念,始终秉承着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建筑设计理念。甚至是在建筑建成之初,就要将建筑的耐久性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问题考虑在内。
2.1注重建筑的环境属性
融入低碳理念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所处的环境或建筑建成之后所带来的环境,也是衡量建筑工程是否符合低碳理念的一项重要标准。这就要求现代建筑除了具有属于建筑本身应有的使用功能外,又必须与传统建筑有所区分。低碳建筑在确保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以外,还要使建筑本身成为自然环境的构成体,或建筑的整个建设过程都在低碳理念下完成。建筑本身要和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使建筑不仅不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反而还要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使建筑完全融入到自然的怀抱之中。
2.2注重建筑的空间属性
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住房面积越大越好,可是随着住房面积的增大,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也会逐渐增加。如果能最大化利用建筑的空间,就可以降低总的面积需求。在建筑中,有效控制面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造消耗。例如,日本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就是通过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了空间利用的最大化。另外,减少不必要的建造,也是一种节能的重要手段。对建筑空间再度利用,在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建筑建造过程中产生大量垃圾,这也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
2.3注重建筑的材料选用
低碳理念下的建筑,不管是从装修材料、相应的施工设备,还是施工的设计、具体的工作环节来说,都是十分严格的。一般情况下,现代的建筑材料会对环境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例如,人造地板或橱柜都会挥发出一定量的甲醛。所有的建筑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水泥。当前,我国的建筑中,水泥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水泥是高污染、高能耗材料。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常高,而且后期拆除时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与低碳建筑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选取绿色低碳的建筑材料是非常重要。
2.4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
如何高效利用建筑材料,是低碳理念下建筑工程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①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与室内进行统一设计,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系统的相应要素,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②要根据不同特性准确选用材料,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每种建筑材料的利用率。③要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④要实现建筑材料的再利用。积极发掘废弃材料的利用价值,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效率。
3节能系统的选择
实现建筑低碳化发展,需要很多种技术手段的支持。如何优化能源的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也是实现建筑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地区性差异的存在,所以不同区域的建筑能源消耗,必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建设方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各个区域不同的特点,选取与该区域特点相互适应的能源利用方式。例如,在南方城市建筑设计中,要将建筑电能的使用消耗,纳入到总体的考虑之中。在设计中,应当尽量选用低电耗的电气设备,实现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而在北方的城市中,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采暖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重。在煤炭资源的运用中,一方面要尽量减排,另一方面要寻找新能源进行代替,以此达到节能的目的。
4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4.1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低碳节能管理
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要点,首先体现在施工过程中低碳节能管理环节。所谓的低碳节能管理,是指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时刻体现出低碳节能理念,而且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建设的整个过程。低碳节能管理理念包括规划管理、组织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人员健康管理和安全管理等。低碳节能的施工管理,能从根本上保证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中顺利实施。将低碳节能管理理念从始至终运用到建筑之中,能让建筑工程时刻凸显出绿色建筑理念。
4.2加强施工过程中环保技术的运用
另一方面,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要点,还体现在对环保技术的运用上。施工过程所引发的噪音、光污染、扬尘等相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施工过程中破坏环境的重要元凶。一方面,建筑给人们带来了优质的生活环境,但是,另一方面在某些程度上也对人的健康造成了伤害。因此,在建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例如对扬尘进行覆盖、洒水等。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最大限度防治污染的产生。真正让建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而不是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伤。
4.3在施工过程中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样也是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的体现。因为管理不当和体制漏洞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在施工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真可谓是十分严重。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资源浪费,要提倡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对建筑材料的用途进行合理分配,提高相关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量从废弃的资源中寻找可再次利用的资源,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说,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再利用,以此来创造更高的价值,是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重点。
5结语
现代建筑设计中,低碳节能建筑概念已经成了主流设计理念。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依靠其独特的闪光点,为其奠定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与传统的一般性建筑技术不同,现代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不再把追求经济效益当作建筑的唯一目的,而是特别注重建筑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为人类提供更舒适、更安全、更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作为最终目标。然而,因为某些原因,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在实际运用及推广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相关完善工作,使低碳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道路上的发展更为顺畅,为更多人提供优质的生活、居住以及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波.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7(11):117~118.
[2]刘宇.低碳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与实现[J].低碳世界,2016(09):138~139.